研討會致辭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8: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討會致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研討會致辭

篇1

尊敬的院士,尊敬的廳長、市長,各位專家,各位領導,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公司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暨省生物發酵與功能食品重點實

驗室學術委員會第一屆研討會。這對區來說,既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喜事,標志著區在推進產學研合作方面邁出了新步伐,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必將對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和示范效應。在此,我謹代表區五大班子,對工作站的成立和研討會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專程蒞臨指導并出席揭牌儀式的孫院士、馬廳長、郭市長以及各位貴賓表示誠摯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區是市五城區之一,位于市區西部,總面積162平方公里,山區面積82平方公里;轄10個辦事處;總人口12萬人,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新興城區。區內擁有21平方公里的省級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116家,上市企業4家,初步形成了氟化學產業園、佰利聯產業園、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園、風神輪胎產業園、食品工業園和高新技術創業園等六大產業園區。

近年來,區圍繞建設西部工業城、打造北部后花園、構建和諧新的目標,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持續推進科技興區戰略,每年投入科技經費500余萬元,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扶持政策體系,搭建了各類技術創新平臺,引進培養了一批高端技術人才,開展一系列產學研合作項目,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有效提升了全區科技創新水平。先后被評為“省知識產權戰略試點區”、“全國科普示范城區”,連續十二年六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稱號。目前,我區擁有國家認可實驗室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市級技術中心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市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2家。

科技創新是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高端人才是實施科技創新的基礎。今天,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全國著名香料專家、食品科學帶頭人、中國工程院孫寶國院士。孫院士長期從事精細化工和食品科學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申請發明專利11項,出版專著8部,特別是在香料和香精方面的研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我國食品行業、日化行業的唯一院士。其先后多次蒞臨我區實地考察,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幫助淼雨公司改進技術,改善管理,并在此基礎上促成了淼雨院士工作站的掛牌成立。淼雨公司院士工作站的落戶,將有效激活淼雨公司的研發資源,充分發揮院士專家們的科研優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極大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知名度;同時,作為院企、院地合作的重大舉措,也將顯著提升我區人才隊伍層次,提高全區產業技術水平,加快推進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在此,我再次對孫院士及各位專家的辛苦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謝。

高水平的發展,需要高層次的人才。希望淼雨公司借助院士工作站這一創新平臺,在重大項目開發、高層人才培育、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積極作為,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推動食品產業健康發展。希望孫院士以及各位專家積極發揮所長,多為企業發展出點子,獻計策,添動力。全區各部門一定要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積極為院士工作站開展工作創造條件,營造更加高效、寬松、便利的環境。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淼雨公司院士工作站一定能夠發揮技術咨詢、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豐碩的成果,為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篇2

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南京陽光明媚,充滿暖意。非常歡迎各位來自各個方面的嘉賓,來到古都南京,參加由我們南京市婦聯、亞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外來工發展政策研討會”。在此,我向光臨指導的各位專家、教授和前來參會的亞基會官員表示熱烈地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當前,在全球經濟增長減緩、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的情況下,在中央經濟會議召開不久,亞洲基金會就委托我們組織這樣一個針對外來工發展的專項研討會,意義十分重大。會議將共同研究外來工發展這一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對實現外來工與城市職工經濟上同工同酬、政治上同權同責,對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和維護外來務工人員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我們南京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歷史文化悠久,經濟發展較快,人居環境優良。改革開放30年來,古都南京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各項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3275億元人民幣,人均4.4萬多元。如今,南京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南京的電子、化工生產能力在國內城市中居第二位,車輛制造規模居第三位,機械制造業的技術、規模居國內領先地位。南京建立了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交通運輸網絡,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管道五種運輸方式齊全,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南京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9%,宜于居住。南京先后被評為中國城市綜合實力“五十強”第五名、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10佳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國家環境保護和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10月6日,南京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特別榮譽獎。

伴隨著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南京,成為建設新南京的一支重要力量,為南京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在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共享南京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市委專門成立了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在保障民工工資、協調勞資糾紛、推動民工子女教育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為外來務工人員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先后出臺了全國第一個《關于維護外來務工人員合法權益的意見》,實施了《關于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和《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暫行辦法》,確保了農民工大病的基本醫療需求和免費享受工傷保險待遇。2005年,南京《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暫行辦法》的實行,讓外來民工子女入學享受同城待遇,2008年起,寧務工的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就讀公辦學校的比例達到99%。等一會兒,在今天的研討會上,我們南京政府有關部門的同志還將就具體的政策,和大家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我想生活在南京的外來務工人員,應該能夠充分感受到我們南京這座城市的美好,感受到南京人的熱情。南京正以博大的胸懷、開放的理念、完善的政策和便利的服務,關心支持外來務工人員,為他們的學習、生活和發展搭建平臺,使他們在第二故鄉過得舒心,進步更大。

關注、影響、推動外來務工人員的生存與發展,尤其是外來女工的權益、技能和生活狀況,是婦聯組織義不容辭的職責。近幾年,我們南京市婦聯高度關注外來務工人員自身及其家庭成員的發展,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積極協調社會資源,開展多渠道、多樣化的服務,共同為外來務工人員的發展牽線搭橋,創造了城鄉統籌、和諧、共享的巨大空間。通過與聯合國兒基會、中國兒基會的合作,關注留守、流動、流浪兒童,推動全社會共同重視和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通過與亞基會、國際計劃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合作,開展助學和培訓工作,著力提升他們的素質,關心他們的家庭生活,維護他們的權益,幫助外來務工人員盡快融入都市文明,共建第二故鄉。這些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向在寧發展的外來務工人員傳遞了黨委、政府的關心,傳達了社會各界的關愛,幫助他們增強了信心,提升了素質,獲得了發展。婦聯組織以自身的努力實現作為,以組織的影響力引領外來務工的姐妹。為了城鄉一體、共同發展的目標,為了廣大外來姐妹們的發展,讓我們同心攜力,并肩共進,把服務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做得更實更細更好,為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篇3

【關鍵詞】CIK細胞;難治性丙型肝炎;免疫;護理

HCV感染在世界范圍內均有發生。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 HCV)的陽性率為1%~2%。美國2009年版丙型肝炎診療指南指出:有HCV失代償性肝硬化,不應采用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與利巴韋林治療,可列入肝移植名單,但是由于肝移植費用昂貴,而且肝源緊張,有很多病人失去了肝移植的機會,而自體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CIK)作為高免疫活性細胞抗腫瘤治療已有報道[1],其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部分報道也有一定療效[2],我科從2009年1月-2009年9月開始對難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用自體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CIK)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CIK的治療作為目前最新的一種抗病毒過繼免疫治療方法[3],具有安全性高、效果顯著、毒副作用小的特點,已作為治療丙肝的一個補充方法,患者癥狀普遍得到改善,生活質量有很大提高,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難治性慢性丙型肝炎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齡31~72 歲,平均年齡47歲。抗HCV均陽性。

1.2方法

1.2.1CIK細胞的培養:在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使用采血機(Spectrav 6. 1) 采集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每例患者采集細胞數約(1~4)×109,體積40~70 ml。在符合GMP實驗室條件下,用無血清培養基調整細胞濃度至(1~2)×106/ml,置于透氣性培養袋中,于不同時間加入一定劑量的IFN-r、IL-2、anti-CD3mAb 等各種細胞因子,37℃,5% CO2懸浮培養。

1.2.2CIK細胞懸液的制備及回輸:于培養后的第10天,將CIK細胞分3次于第10、13、15 天回輸給患者,每次取CIK細胞懸液的1/3 體積,離心、洗滌和重懸浮后制備成體積為100~300ml的CIK細胞懸液,靜脈回輸給患者。

2結果

經CIK細胞回輸后,9例患者均自覺癥狀有所改善,食欲增強,睡眠改善,機體免疫力增強。其中6例患者肝功能明顯好轉,1例HCV-RNA 轉陰性; 3例病人細胞免疫功能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達到56%。

3護理

3.1回輸前護理

3.1.1心理護理:由于慢性丙肝病人大多病程已經很長,也已經用了很多的治療方法,療效不佳,病人已經對疾病的好轉失去信心。

而CIK細胞治療作為一種新的生物治療方法,給患者帶來了希望,但由于不了解其作用機制和特點,患者及其家屬大都存在疑惑的心理,因此作好心理輔導,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全力配合治療。同時向患者講明其療效存在個體差異,避免因達不到預期療效而出現心理落差。

3.1.2評估患者全身狀況:采血前對患者血常規(紅細胞、血色素、紅細胞壓積、白細胞、血小板)、心肺功能、凝血機制、營養狀況,血管狀況等方面進行護理評估。因在采集過程中體外循環管道中加入一定量的枸櫞酸鈉防止凝血,所以凝血機制有異常者應糾正后再開始此項治療。

3.1.3采集血液的護理:采血時要嚴格無菌操作,盡量選擇粗、直、彈性好的大血管, 采集時盡量選擇彈性好的大血管,如肘正中靜脈、貴要靜脈等,以保證穿刺一次成功,采血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有無心慌、面色蒼白、出冷汗等, 如發現立即停止采血,對癥處理。本組有1例患者由于外周靜脈不理想,改為中心靜脈置管采血,因而保證了采血成功。

3.2回輸時護理

3.2.1回輸要求:由于CIK細胞屬于血液成分,輸注時嚴格按照輸血要求執行。要做好與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核對工作,輸注前還需兩人再次核對。要用一次性輸血器,以過濾細胞碎片。在對患者進行CIK 細胞懸液回輸前,為了預防不良反應,常規要予異丙嗪25mg肌肉注射,10% 葡萄糖酸鈣20ml加入5%葡萄糖100ml 靜滴,生理鹽水沖管,而為了保持細胞活性,懸液需要避光保存并應在30min內回輸,2h內輸完, 輸注過程中,為了防止CIK 細胞堵塞輸血器的管腔或管壁,應輕彈輸血器的管壁并保持輸液通暢。

3.2.2不良反應的觀察與護理:回輸過程中加強巡視,回輸的前15 min 緩慢滴注速度25 滴/ min 左右,如無不適主訴可調快滴速至50滴/ min 左右。密切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寒戰、心慌、胸悶、皮疹、皮膚瘙癢等不良反應,如發生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輸入,報告醫生,同時保存剩余的CIK細胞懸液以及皮條等,將其送檢和細菌培養,查找原因。有部分病人回輸后可出現類流感樣癥狀,如發熱,關節酸痛,發熱的原因可能是在回輸的CIK 細胞懸液中含有IL-2 和人血白蛋白之故[4]本組患者6例在回輸后0.5~2h內出現體溫不同程度升高,最高達38.7℃,持續時間2~6h,有2例患者因體溫較高不能耐受而使用物理和藥物降溫。

4討論

CIK 細胞是經多種細胞因子誘導培養的一群異質性殺傷細胞,可分泌IL-2、IL-6、IFN-γ等多種細胞因子, 激活機體免疫系統, 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對病毒治療施以雙重作用。我們觀察了9例病人,有一定的療效,在治療過程中,加強護理干預措施可促進患者癥狀及體征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但觀察病例較少,還有許多護理問題有待研究完善。

參考文獻

[1]VernerisMR, Kornacker V, Mailander V, et al. Resistance of ex vivo expanded CD3+ CD56+ T cells to Fas-mediated apop tposis [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00, 49(12): 335-345

[2]Dudley ME, W underlich R, Robbins PF, et al. Cancer regression and autoimmunity in patients after clonal repopulation with antitumor lymphocytes[J]. Science, 2002, 298(5):850-854

篇4

關鍵字:膝骨性關節炎,針刺,溫針灸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又稱退行性膝骨關節炎,常見于中老年人群中,特別是女性肥胖者或體力勞動者,是比較難治療的一種骨性關節病。臨床的主要表現為疼痛,尤其在關節負重時,如下蹲起立時或上下樓時膝關節酸痛脹。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年齡和關節軟骨長期磨損所致,也可由物理應力損傷軟骨細胞,導致了酶的釋放,隨后基質遭到破壞,或物理應力直接損壞膠原結構所致[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退行性膝關節炎的發病率也在日益增加。因此,有效的防治、降低復發率,不僅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可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筆者在臨床實習期間,針刺配合溫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1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患者桑某某,女,60歲,山東濟南人。因雙膝乏力、疼痛行走困難2年,于2013年12月就診針灸科。兩周前由于受寒出現雙膝關節疼痛,按壓疼痛加劇,入夜更甚;勞累或長時間活動、天氣變化時明顯加重。遇寒痛增,得熱稍減;關節無灼熱,伴關節僵硬,以晨起及座位站起時明顯,活動后可緩解。舌淡,苔白,脈沉細緩。X線攝片檢查:示關節面不規則,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以及邊緣唇樣改變,骨贅形成。查體:膝關節周圍壓痛(+),關節活動可聞及響聲。西醫診斷:雙膝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骨痹(陽虛寒凝)

治療:令患者仰臥位,在患側膝關節窩處墊一軟墊使膝關節屈曲,所選穴位常規消毒,選用規格0.30×40mm(1.5寸)針,鶴頂、梁丘、血海、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直刺1~1.2寸;內膝眼向外上方成45°角斜刺1~1.2寸,外膝眼向內上方成45°角斜刺1~1.2寸。諸穴均快速刺入皮膚后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行針得氣后,內外膝眼加溫針灸(將艾條切成2cm的艾柱,置于針柄上,每穴3壯)。留針期間用 TDP 照射治療儀照射局部。針刺1天1次,溫針灸隔天1次,10天1療程。經上述方法治療兩個療程后患者雙膝關節疼痛基本消失,上下樓梯無明顯不適,晨僵現象消失,膝關節周圍壓痛(-),關節活動未聞及響聲。隨訪2月患者自訴雙膝關節無明顯疼痛,活動正常,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

按:本病在中醫中屬于“骨痹”、“痛痹”、“筋痹”、 “鶴膝風”等范疇。《黃帝內經》首次提出了痹癥的病名,《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素問長刺節論》云:“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骨痹。”《素問痹論》云:“痹在骨則重,在脈血凝而不流,在筋則屈不伸。”“骨痹”病在關節筋骨,其發病是諸多因素作用于關節所致,本虛標實是其基本的病理表現。腎虛為本,痰瘀互結、邪(風、寒、濕)滯經絡為標。所以治療應以祛風散寒,溫經通絡,除痹止痛為原則。關于治療穴位的選擇大多以病變局部取穴為主,配合循經遠道取穴,以達到舒筋通絡,除痹止痛的作用。

犢鼻又稱外膝眼,屬于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內膝眼屬于經外奇穴,二穴均為治療膝痛的常用穴。《針灸集成》謂膝眼主治膝冷痛不已;《針灸資生經》言治膝及膝下病、膝髕癰腫。梁丘,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輸穴,胃經循行“抵伏兔,下入膝腆中”,取此二穴可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善治膝部疼痛。《針灸大成》云:“梁丘豐膝腳腰痛,冷痹不仁,跪難屈伸”;且陽明經多氣多血,足三里為陽明經合穴,為補虛保健要穴,可補益氣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取之可疏肝止痛、健脾除濕、強腎鍵骨,正如《針灸甲乙經》云:“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陽陵泉屬于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八會穴中的筋會,筋脈、筋氣匯聚之處。《針灸甲乙經》曰:“筋急,陽陵泉主之。”《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曰:“陽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鶴頂穴為經外奇穴“屈膝,在膝上部,髕底的上方凹陷處”位于膝部,具有緩解膝部的疼痛,疏通局部的經絡之功效。諸穴合用可以達到運行氣血,舒經活絡,消腫止痛之功。

溫針灸又名針上加灸、針柄灸、燒針尾、傳熱灸,是毫針針刺與艾灸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針灸聚英》溫針條載:“王節齋曰,近有為針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針于穴,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蒸溫之,多以取效。”所以溫針灸既有針刺的通調作用,又有溫散作用,充分發揮了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效能。現代研究[2]發現,艾灸時產生近遠兩種紅外線輻射,分別作用于機體深層組織和表淺部位,產生深層消炎和溫熱效應。溫針灸時通過針身、針柄將熱量更好地傳導入深層肌肉組織、筋骨等發揮良性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張桃林表示,“十二五”期間是中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實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15%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生物質能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中國政府將按照發展綠色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繼續把沼氣工程作為生物質能發展的戰略重點,科學編制和盡快《農村沼氣“十二五”建設規劃》,明確沼氣工程發展目標、建設重點和保障措施;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本著雙贏互利的原則,圍繞提高沼氣工程產氣率、發酵原料多元化、沼氣提純罐裝、沼肥綜合利用、自動化控制等方面,與德國等國家開展聯合攻關,合作建立示范工程,進一步提升沼氣工程建設質量和運營水平,促進沼氣發展邁上新臺階,為改善農民生活和發展農村經濟提供優質、清潔、可靠的能源保障,為國際生物質能可持續發展做出新貢獻。

穆勒在致辭時說,通過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來保護我們的氣候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開發可再生能源不僅顯示出巨大魄力,還轉化成了實際行動,付出了巨大努力。

穆勒表示,沼氣是一項經過證實有光明未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沼氣是通向可再生能源供應之路的重要的踏腳石。德國是大型沼氣技術的領先者,愿意和中國在沼氣應用領域,互惠互利,進行更緊密的合作。

篇6

會議首先由“視像中國”遠程教育發展中心召集人陳圣日老師致辭,陳老師指出“視像中國”項目注重跨文化跨區域的交流和發展,希望和各地專家與一線學校的老師們共同交流在線學習及中學生生涯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經驗。

“視像中國”研訓總監許波老師向與會人員介紹了項目的發展及在中小學網絡課程領域的實踐探索。許老師指出,要以全球化、未來化、信息化的視野制定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的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決策、領導、協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接下來由各學校代表向與會人員介紹一線學校在混合式課程建設方面的實踐形態。北京四中的常菁校長分享了北京四中具有開放、合作、個性張揚、尊重學生等特征的“雙課堂”實踐經驗;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的劉飛校長分享了對主題探究式混合課程建設的實踐感悟,指出主題探究式混合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活動性等特征,打破了傳統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實現了課程資源的整合。

會議的第四個部分圍繞生涯課程建設展開。北京教科院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王紅麗老師介紹了北京中小學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及實踐,并根據自身課程建設的經驗提出了對生涯規劃課程發展的建議;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的陳晨老師從頂層設計、資源整合、戰略實施的視角分享了學校生涯規劃課程的建設情況;河南大學的梁林梅教授分享了《探索職業:航空篇》網絡課程建設和實施的體驗及收獲;北京師范大學的楊瑩同學代表李玉順研究團隊分享了團隊在網絡課程建設過程中的實踐探索。

信息技術促進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召開

本刊訊 6月10日,“信息技術促進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在廈門明珠海灣大酒店舉行。本次研討會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指導,《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主辦,廈門市教育事務受理中心協辦,福建化工學校承辦。會議邀請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廈門市教育局、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領導,以及教育信息化專家教授和職業院校信息技術應用典型院校代表到會作主題報告。

研討會由《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總編祁偉主持。廈門教育局副局長任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劉學民,福建化工學校校長張永強等領導到會致辭。

在“專家講座”環節中,演講嘉賓就“職業教育信息化系統性問題”、”、“社會性網絡教育應用”、“創客教學法在職業院校的應用”、“職業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等問題展開研討。在“學校交流”環節中,常熟理工學院、山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化工學校就數字校園建設、混合式教學模式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熱點問題進行了匯報、交流。參會者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思路受到啟發,對教育信息化理解也更加深刻。

6月11日,與會代表還觀摩了“福建化工學校混合式教學實踐”,實地了解老師們是如何通過混合式教學,做到“教師少講,學生多學”。福建化工學校混合式教學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信息技術,有效的將“線上”與“線下”的教學有機結合,學生通過課前的“線上”自學,然后由老師引導,在“線下”開展課堂的學習討論,以此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篇7

3月19日,東南亞測繪協會第45次理事會在昆明召開

3月19日,東南亞測繪協會第45次理事會召開,云南省科協副主席賴永良出席會議并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云南省科協及其所屬的省測繪學會自2004年以來,與東南亞測繪協會建立了良好的交往。東南亞測繪協會曾三次授權云南省科協承辦了理事會議,并簽訂了相關合作交流協議,為推進云南省測繪行業與東南亞國家地區測繪行業的合作建立了穩固的交流渠道。云南省科協希望與東南亞測繪協會的交流合作得到進一步深化,特別是在地理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測繪技術交流、注冊測量師互認、測繪專業人才培養、測繪市場拓展等方面邁出新步伐,共同推進世界測繪科技事業發展。

東南亞測繪協會理事會議批準北京東方道邇公司、北京中科數遙信息技術公司北京博思科公司、武大吉奧公司等4家中國公司作為企業會員單位正式加入東南亞測繪協會,進一步擴大了中國企業走向東南亞的平臺。

3月20日,在首屆東盟測繪界技術研討會上,12位來自東南亞各國的代表作報告。云南省測繪學會理事長劉繼元、湖北省測繪局局長張建仁、云南地理信息中心李石華和昆明理工大學施昆教授,分別作了題為《發展中的云南測繪地理信息》、《中國湖北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十二五”展望》、《瀾滄江湄公河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討論》和《滇池流域綜合管理GIS信息系統》的報告。此外,來自文萊的馬杜辛先生介紹了《公共設施地下地圖繪制和運用》,菲律賓國家測繪局帕拉諾先生介紹了菲律賓的測繪發展現狀,印度尼西亞國家地理測繪局的蘇西庚先生介紹了印尼國家地理信息的建設,東南亞測繪協會的主席和副主席分別作了題為《東盟經濟共同體與測繪行業》和《東盟經濟共同體與相互認證》的報告,新加坡的徐成源先生介紹了《雷達技術在災難管理中的應用》,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全球主席王書麟先生作了《迎接挑戰對專業精神和職業操守的需求》的報告。

參會企業代表向與會外賓介紹測繪產品

3月21日,云南省科協與英國皇家測量師協會簽訂雙邊合作框架協議。云南省科協黨組書記唐兵代表向到訪的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全球主席王書麟先生和東南亞測繪協會的理事們介紹了云南省科協的基本構架、組織建設和主要工作內容。他表示,希望雙方在規劃設計、土地勘測和地理信息專業人員方面的交流,為持續穩定的合作奠定基礎。

唐兵書記代表云南省科協與英國皇家測量師協會就雙邊合作框架簽訂協議

東南亞測繪協會主席威查奇瓦萊先生和國際測量師聯合會主席張志海先生分別對云南省科協多年來致力于加強與東南亞各國在測繪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表示肯定和感謝,對云南省科協成功舉辦第45屆理事會和東盟測繪界技術研討會表示祝賀。他們希望云南省科協今后能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參與到東南亞測繪學會和國際測量師聯歡會的交流與合作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第45次東南亞測繪協會理事會議暨首屆東盟測繪界技術研討會的召開,有助于云南省建設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戰略,并進一步加深云南省測繪行業同東南亞各國的相互交流和溝通,提升云南省測繪專業技術,為我國科技人員走向東南亞、走向全球搭建更為廣闊而堅實的平臺。

篇8

民辦高校的招生具有辦學層次多、專業類別多、生源分布廣等特征。一些學校為了拉生源,違規招生,引起了政府、社會及廣大家長、學生的強烈不滿,對民辦高校的聲譽造成了負面影響。為此,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向全國各民辦院校及高等教育機構發出“創建誠信招生品牌學校”的倡議書,并議定每年開展評選年度誠信招生示范民辦院校活動,并成立自律工作部,對維護民辦高校的群體利益、促進民辦高校健康有序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研討會上,大家學習了國家相關招生政策,交流了民辦高校規范招生管理的經驗與做法,并討論了民辦高校在招生工作中的問題以及相關政策。隨后與會代表分別參觀了西安歐亞學院、西安翻譯學院和西安外事學院等民辦院校,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研討會上,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方光華致辭并發表講話。他說,陜西的民辦高等教育和全國的民辦高等教育一樣,已成為當地高等教育事業中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長點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為全省和全國高等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他說,最近陜西省正在制定“十二五”和“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其中民辦教育將列入發展規劃給予大力扶持。

篇9

本次國際研討會會期兩天,由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美國佩斯大學出版系、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武漢大學高級出版人才培養基地承辦,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編輯學會、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大學數字出版研究所、武漢大學出版發行學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協辦。

開幕式由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主任徐麗芳教授主持。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傳中致歡迎辭;美國佩斯大學出版系主任謝爾曼?拉斯金教授與湖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胡偉分別致辭并對會議召開表示祝賀。

開幕式之后至10月23日上午,本次研討會舉行大會主題報告。報告人分別為美國斯克里布納出版公司編輯總監馬克?弗雷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方卿教授,美國EBSCO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公丕儉,企鵝蘭登書屋內容應用和數字流程開發部高級經理凱茜?桑德勒,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主任張志強教授,臺灣政治大學圖書信息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邱炯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周榮庭教授,美國佩斯大學兼職教授克里斯汀?福特,電子工業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弘,同方知網出版集團副總經理張宏偉,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傳媒與數理學院院長陳少志教授,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數字出版中心總監鄭立新,美國佩斯大學兼職教授練小川,睿泰集團技術總監、數字出版業務群總經理、江蘇云媒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進,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學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田麗,臺灣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副教授黃昱凱,廣西英騰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蘭濤,北京拓爾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林春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教授朱靜雯,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副主任李武副教授,北京斯麥爾(XML)數字出版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鐵男。

篇10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十代會、中國作協九代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宣傳部關于云南文學大發展大繁榮的相關要求,由省文聯主辦、省作協與大理州文聯承辦的全省農民作家作品研討會暨文學創作培訓班3月24日至28日在我州舉辦。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云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云南省作協主席黃玲出席開班儀式并講話;州委書記陳堅致辭,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彭斌出席開班儀式。

陳堅在致辭中說,黨的十以來,特別是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來,州委、州政府把文藝工作擺上了更為重要的位置,大力推進“文化強州”建設。文藝創作生產活躍,涌現了一大批人民喜愛的優秀作品,推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文藝精品,有多部文藝作品在全國性展播、展演、展出并在文藝評獎中獲得獎項,全州文藝事業呈現百花競放、蓬勃發展的生動景象。本次活動在大理舉辦,充分體現了中國作協、省文聯、省作協對大理的關心和厚愛,是對大理文學藝術事業發展的鞭策和鼓舞,必⑽大理架設起一座與外界文學藝術交流的“橋梁”。希望各位作家在大理研討學習的同時,悉心體驗大理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充分運用自己熟悉和擅長的文藝形式,書寫大理、謳歌大理、宣傳大理。

吉狄馬加說,大理風光秀麗、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多民族文化共生共榮,聲名遠播。近年來大理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保護、民生改善、文化發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希望我省的各民族作家抓住本次培訓機會,寄情大理的山水人文,加強交流與學習。同時,希望大家認真學習貫徹好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十代會、中國作協九代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將其落實在創作實踐中,植根家鄉沃土,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出貼近生活、貼近基層、充滿民族特色、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偉大文學作品。

本次培訓為期5天,共有來自北京、昆明的20多名專家及50多名省內農民作家共87人參與培訓。吉狄馬加、、白燁、劉大先、范穩、李小松等著名作家、評論家,分別為學員進行授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邊疆文學》、《云南日報》的記者編輯等以及全省各州市文聯負責人一同參加了培訓和作品的研討。全體參會人員還深入洱源的東湖、茈碧湖、西湖等濕地和大理市古生村,對全州開展的保護洱海“七大行動”取得的成效進行了考察體驗和文學創作采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