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生活作文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0: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這就是生活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這就是生活作文

篇1

自認為很平凡。

每天也就這樣,

背著書包,

很焦急,

生怕遲到。

可是書包很重,

壓得我跑不動。

上課了,

很想睡覺,

很后悔,

昨天應該早點睡的!

唉!

生活就是這樣,

平凡。

但這是屬于你的,

一個人的生活。

篇2

首先說我所理想的學校和我現在的學校不同,我原來的志向是考上我們地區的重點中學,而由于我的刻苦成度的不到位,所以說我沒有考上;其次是校風與班風。這是極為重要的。

現在的中學生活,在初一至初三沒有一個班里沒有倒蛋生,和一些愛打架的,每一天里都有種種被打或者是主打被叫到年級班主任那兒去,如果是嚴重的還會被叫到教導處去,去挨一頓“K”,而且我看到的最歷害的一幕是:

那一天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前面許多的行人都停住了腳步,我過去一看,天哪,那一幕使我吃那一驚,一個人那了一塊兒磚頭向一個穿著紅色T恤的男孩子身上砸了過去,那個男孩子到了下去,主打者跑掉了.

路上,我就在沉思,是什么冤仇值得那個人去拿起磚來砸和他在一所學校讀書的同學呢?

初中生活是那么的復雜,我茫然失措,不知為什么讓同學們保持不了美好的友誼,而整天的打打殺殺……

篇3

盡管是四口之家,可有時也免不了會出現幾片陰云。

一天,“總理”正在燒午飯,我和哥哥放學回家便坐在電視機前,而“總統”呢?正在擦著他那雙黑黝黝的皮鞋。這時,忙的不可開交的媽媽發話了:“你們誰來幫我一下,我快忙不過了來。”爸爸好像沒聽見,仍然在擦他那雙黑皮鞋。我和哥哥正在看動畫片的精彩鏡頭,也沒有答話。媽媽好像憤怒了:“我不炒了!炒的又不是我一個人吃!”我見情況不妙,連忙跑過去幫忙。才避免了一場“暴風雨”。

海面上最平靜的是晚上了。

篇4

那年夏天,堅定心中所想,隨著它,我坦然……

——心中的話語

“喂,你懂嗎?”

“不知道耶。”

“哎,你明白嗎?”

“什么意思啊?不懂。”

于是庸懶的我不得不拿起字典,好厚的字典,可里面竟沒有關于“隨筆”的一點點。

“陳文靜,語文老師找。”

“哦。”同學在教室外喊,只好擱下關于“隨筆”的疑問,起身,快步走向教師辦公室。

夏天真是個糟糕的季節,火紅的圓球炙烤著大地,不給它一點喘息的機會。

“咚咚”

“請進”

老師的聲音從房內傳到我耳中,我怯怯走進辦公室。溫度差使我不禁打了個寒顫。

“老師,您找我?”

“作文重寫。”說著指了指我的作文本,眼神中夾雜著一絲無奈。

“老師,我哪兒寫得不好?”我低著頭,臉紅了一大片。

“我說過,華麗,要華麗,虛構也是必不可少的。”

猛地,我想起一個作文寫得“好”的同學對我說過:作文嘛,就是隨便編造一些好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后再來幾句呼吁,再加上華麗的詞藻就行了。

真的是這樣嗎?難道著就是“作文”?作文不是應該真實嗎?作文不是“我手寫我心”嗎?作文不是做人嗎?做人是這樣虛假嗎?我不懂,真的不懂。難道要我寫一些我根本沒有經歷過的事嗎?

“老師,我認……認為……”

“重寫,記住我說的話,這就是考場作文。”

“哦。”吞吐的幾個字被老師壓了回去,我低著頭,悶悶的應了一聲。

走出辦公室,我大口大口地呼吸著新鮮空氣,心中難免惆悵。

回到教室,同學一個勁的問我發生什么事,我不答,徑自走回座位。翻開作文本,我不禁想,這就是考場作文?高分作文?我“樸實的真實”就不如“華麗的真實”?難道這就是“作文”?應試作文,很可笑,為了考試而作,又隨考試而滅。這永遠都不是“作文”,不是我追求的文字。周圍的空氣似乎抽離了,痛苦得讓人窒息,我發瘋似的跑出教室,生怕被吞噬。

似乎,明白了。“隨筆”的含義,它正是我所追求的真實。隨意卻純潔的真實,筆尖與紙的隨意碰觸,卻能撞擊心靈最軟處。這是一種心靈的寫作,也是一種真實的純白。

心中確定一個信念,拿起作文本,我毅然決然地走向教師辦公室。

“咚咚。”

“情進。”

我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老師的辦公桌。

“作文改好了?”老師似乎知道是我,手中的筆還在作文本上“舞蹈”

“老師,我沒改,我認為不必改。”

堅定的目光對上了老師投過來的詫異。呵,我是個好學生,好學生不會輕易對老師說“不”。其實我在害怕,手心出汗,手在顫抖。我努力地使自己鎮靜。

“老師,我知道您是為我好,但作文要求真實。我喜歡作文,我更清楚我所要寫的東西,那是我生活的點點滴滴,是我成長的過程。生活便是作文,作文來源于生活,虛假的作文毫無意義,也無任何價值。如果說虛假的作文會在考場上得高分,那么我相信這是語文中最大的弊端。”當我說完時,我不經意發現老師目光中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喜悅。那一刻,我知道老師也追求著真實和隨意,只是他背負著太多。他也想叫我們寫出真實,但他不敢,我們的賭注太大。輸了,賠上的就是青春和未來。

“為什么會這么堅持?給我你堅持的理由。”他緩緩地開口,一字一句敲擊著我的心。

“因為真實,我喜歡隨意的真實,這就是我的理由。”他的眉頭漸漸舒開,揮手示意我出去。

走出辦公室,心中坦然了。

篇5

為了使學生投入生活落到實處,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查字典比賽、吹雞毛比賽、拔河比賽等;帶領學生看展覽、聽廣播,到郊外、工廠、農村參觀、訪問等;鼓勵學生自制“珠寶箱”,從生活的長河中采擷可愛的浪花,隨時記錄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摘錄優美詞句、精彩片斷、名人名言,搜集科普知識。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筆記式、卡片式、剪貼式,可方便使用。這是學生作文材料的倉庫,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筆述、辨別、選擇等能力。

二、調動積累、大膽表現

學生投入生活,從不同角度、不同水平獲得的感受,需要再現,需要交流,這時我遵循從說到寫的規律,并設法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狀態中,自然地講出真實的生活感受。

首先,打破框框,大膽講述。為達到此目的,教師要注意:第一,不要限制太死,更不要限制中心、材料、提綱。第二,要有取舍,引導學生分析豐富多彩的生活,進行選材訓練。第三,在學生口述時,不輕易打斷他們的描述,特別是當學生說得興奮、激動的時候,因為這時正是他們心智開啟,創新意識萌動最激烈的時刻,一定要讓他們說出最富情趣、最有新意和閃著智慧光芒的獨特感受。

其次,結合實際,大膽選擇。由于沒有心理壓力,沒有框框,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從最熟悉的生活中擷取自己喜愛的題材。如寫一座建筑物,取材于學校的有“小小傳達室”、“老師的宿舍”等,取材于社會的有“理發店”、“小賣鋪”等;記一件有意義的事,取材于玩耍中的有“釣魚”、“野炊”、“探險”,取材于勞動中的有“釘紐扣”、“刷鞋”、“大米燜焦以后”等。有時我還鼓勵學生從書報雜志中自選漫畫作為說話寫話的材料,學生自己選詞造句、組句成段,生活中的新鮮事給學生帶來作文的動機和興趣,學生心口一致,說寫一致,用筆說話,樂于作文。

再次,結合教學,大膽作文。當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培養起來時,教師應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揭示出的一些淺顯的組句成段的規律,如總分式、并列式、承結式、因果式、轉折式、遞進式和作文的開頭法、結尾法等,讓學生大膽作文,掌握變口頭語言為書面語言的技巧。

三、開動腦筋,參與評改

要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不但要讓他們投身生活,大膽表現,還必須讓他們積極參與評改自己的習作。

1.學生參與評改作文,強調了學生的獨立自主性,突出了學生作文的自我活動,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2.學生參與評改作文,重視了感情的真實性和思維的多向性、創造性,不是“為文而造情”,而是“為情而造文”。

篇6

一、 學習范文,掌握方法

“反彈琵琶”作文方法的傳授,我是結合上新課做到既是新課后的作文訓練,又是作為高考作文的復習課。例如,我們學習高中語文課文《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原義是:“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是貶義的。馬南邨在《不求甚解》文中卻說在博覽群書時要注意一點:“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這也就是讀書要力求廣博,只求觀其大略,有所“會意”,積累多了,會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這就是說閱讀不要固執于個別字句,個別地方不甚明了,也可以不求甚解,這確是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否則就不能博覽群書,獲得淵博的知識,陶淵明讀書就是“通其大意”。這也是作者反其意而賦予“不求甚解”以新意。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好例子,也是我們所說的求異思維,是作文教學“反彈琵琶”的范例。

二、 橫向聯系,比較閱讀

學習《不求甚解》的課文,讓學生活躍了思維,開拓了視野,讓學生知道了人們認為“是”的可以說“不”,人們說“不”的可以認為“是”,但要合情合理。我引導學生閱讀美學大師朱光潛寫的《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按《漢語大詞典》上解釋有(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3)、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這些解釋均屬貶義的。但美學大師朱光潛卻一反上述的解說,認為“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涵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主要是說寫作時要“斟酌文字”,或者說“在文字上推敲”,如文中引郭沫若劇本,劇本的原文“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就夠味了,斗爭鋒芒凸現。但“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就不行了,因為已由贊頌變成諷刺,意味也就不同了。這就是很好的“咬文嚼字”的例子,看得出作者創作的謹嚴和高水平的創作,也極好地體現了作家高深的功底。又如對“推敲”故事中韓愈敢說“不”,朱光潛認為只能從情境去解說。不同的情境,意味大不相同,這就需要讀者要多角度考慮,多側面思維。

這些,都是作者從文學、寫作或閱讀上賦予“咬文嚼字”以新義。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其實就是《為“咬文嚼字“正名》,或是《“咬文嚼字”辨》(辨:分辨、分析)。與馬南邨的《不求甚解》相似。他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發自己的見解,述說道理。我們通過上述的課內課外的文章的比較閱讀,目的是寫作時怎樣進行求異思維,怎樣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反彈琵琶”的作文方法,以便更好地遷移運用。

篇7

本期嘉賓:劉玉山(老師)

李斌(學生)

本期話題:高考作文如何獲取高分

最近采訪了一位去年高考作文獲得高分的學生李斌,他談了自己寫作文的感受和體會,現整理如下,以供在校中學生借鑒。

劉:聽說你在初中時就喜歡寫作,老師經常把你的作文當范文念給同學們聽,是這樣嗎?

李:是的。從小學起,我就偏愛寫作,在小學六年級時,我的作文還在學校優秀作文朗誦會上獲得過一等獎呢!

劉:你為什么那么喜歡寫作呢?要知道,寫作對許多同學來說是最頭疼的一門課呀!

李: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想。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有時是在不自覺中形成的;如果有意強迫自己去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劉:你說得太好了。現在,有的老師還有家長,因為自己的學生、子女某一科成績較差,就搞強化訓練,你認為這樣做有效果嗎?

李:我想,如果勉強去干自己沒興趣的事,那也是一種痛苦;就像有人不喜歡吃甜食,你偏給他糖吃,他會好受嗎?

劉:你是說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是走向成功的秘訣。那你寫作的興趣是怎么培養起來的?

李:大概是從讀課外書開始的吧!上小學時,我就喜歡讀課外書,我看的書很雜,小說、童話、科普……什么書都看。廣泛地閱讀不僅培養了我的寫作興趣,而且為我的寫作打下了基礎。寫作時,書中那些新奇生動的詞語都會在我的腦海里浮現,像浪花似的一起涌到我的作文本上。

劉:這就是寫作興趣吧?

李:我想是的。書讀得多了,頭腦里的詞匯豐富了,寫作時好像是在釋放一種能力。這大概就是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吧!

劉:你讀了那么多課外書,會不會因此而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呢?

李:我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閱讀理解能力、文字表達能力,還有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和提高。您知道,想象能力是學習所有學科最基本的也是最優秀的能力,有了以上能力的提高,我學習其他學科的效率更高了。我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我的數、理、化、外語成績不但沒下降,反而有所提高。

劉:你能對現在的中學生談談,你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么嗎?

李:什么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事實上,每個人的素質不同,基礎也不一樣,所以,很難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好的學習方法。

劉:那就談談你的個人體會吧,你是如何走上寫作成功之路的?

李:其實,剛才我已經談了一些。讓我再說,可以歸納成三點:第一,要明白寫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幻想著讀幾本“優秀作文選”,看幾本“作文指導”,就能找到寫作的靈丹妙藥。寫作水平的提高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讀與寫的勞動過程,任何人,包括被媒體炒作的所謂“少年天才作家”,不經歷這個過程,也無法登上成功的殿堂。

篇8

關鍵詞:小學生 作文 教學 嘗試

作文是一種樂趣,我平時就愛擠一點時間,總愛把自己的創新思路或者一些想法記錄下來,供學生閱讀或者參考,盡管匆匆忙忙,時間飛速而去,我始終一如既往。也常常尋思,小學生為什么大部分都怕寫作文,而且表現形式千奇百怪,不是把寫作文當作是一種樂趣,特別是后進生?如何讓學生愛寫、樂寫?二十年多年了具體的做法是:

一、 讓作文走下神堂,培養學生作文情趣

作文是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三年級小朋友還沒有提筆寫作文就被家長、高年級的大同學糊弄了一番,聽說作文很重要、很好玩,但是又很難寫等等。為了消除學生寫作文的畏懼心理,本學期的第一節作文課上,我就請小朋友們說一說,新的學年自己有沒有發現和上學期開學的時候有什么一樣或者不一樣的地方呢?很多小朋友都說出了心里話,有原來熟悉的同學,也有好些新同學;教我們的老師不同了,課程除了語文、數學之外,增加了信息課、英語課、作文課等;原來剛看到新老師很緊張,上了兩天課不緊張了,一席話,打開了的話匣子一發不可收拾……大家一起興奮地說了很多,很多,再向學生介紹: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心” 的一種表達方式,說自己想說的話,想什么就寫什么,漸漸地學生知道了,作文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同學們已經長大了,并要求大家把剛才講的內容寫下來。同學們高興地寫好了之后,我要求每人給自己剛才寫的內容加上一個題目,就叫《我上三年級了》,并告訴他們這就是作文。即:用我的手寫出我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的、口中所說的東西,這就是作文。大家寫得非常棒,以后作文就是這樣寫!接著,我又開始從寫身邊的人物的外貌著手,第一節安排觀察,第二節講自己要寫的人的外貌,或者實例,再開始寫,結果,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多同學寫出了很漂亮的文章。瞧,陳雨秋同學作文《我的爸爸》:

爸爸眼睛小小的,皮膚是黃色的,臉圓圓的,衣服褲子都是黑的,連襪子都黑了。

前兩天爸爸去剪頭發,剪成小平頭,他一回到家,看見他的臉是長的而不是圓的,我就在想:這是為什么呢?會不會是爸爸把臉拉長了呢?我去問媽媽,才知道原來是爸爸瘦了。

爸爸喜歡買羊子來喂。有一次,爸爸買了五只公羊,坐著車回來,那車上全是屎,還有一個人站在羊群中,他一走出來,鞋子上全是屎。爸爸一下車就說:“快去拿掃把給我掃。”掃干凈后,我說:“剛才站在羊子中的那個人太好笑了”。

爸爸笑了笑說:“笑什么笑,快去做作業”。我沖爸爸做了一個鬼臉。

在講評作文的時候,首先表揚了陳雨秋同學,然后引導學生:“這就是作文,我們身邊的作文,生活中的作文就是現實中的作文”,同學們笑了,我也笑了。楊朝敏同學曾說: “其實作文無訣竅,勤觀察,多思考,想想下筆就行了”。

二、從跑馬觀花,到下馬看花,學會留心觀察

二十余年的作文教學發現,學生怕寫作文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看到作文題時不知道選擇怎樣的作文材料,感到無從下手,因此我刻意注重引導學生注意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誰觀察的仔細,誰積累的素材就多,寫起來就得心應手。好在三年級教材如《秋天的雨》、《走進秋天》等貼近學生生活,聯系學生實際,作文的要求主要以觀察動物、文具伙伴、圖畫等學生所喜愛的內容,寫小動物時先選擇大部分同學家里都養的狗、雞,提前要求學生回家觀察,看誰觀察的仔細,觀察寫小動物得仔細,老師就表揚誰。學生回家觀察得非常仔細,寫起來就易如反掌了。楊蘭同學是這樣寫的:

放學回家的時候,剛跨進家門,小花就圍著我跳來跳去。我去吃飯,不小心掉了塊肉,小花興奮地跑來了,三下兩下就把肉一口吞下肚子。有一次,我在操場上玩板板車,一邊玩著向街上的“農家樂超市”溜去,好朋友兵兵在“農家樂超市”等我,小狗也跟著我。不知怎么的,我溜到“老百姓超市”去了,小狗拉著我返回“農家樂超市”,這時我才明白。幸虧有小狗在我身邊。它真是一只活潑的、可愛的小狗,我太喜歡它了!

寫自己的文具時,指導學生從大小、長短、形狀、顏色、材料的異同,尤其是與其他的文具不同之處,說后再寫,異彩紛呈;還指導學生學習了看圖作文、課間活動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作文,并學會按一定的順序、有重點地觀察,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好作文的素材,于是《小攝影師》續寫就得心應手了,請看郭佳印同學的《小攝影師》續寫:

第二天,小男孩又提著照相機來到高爾基門前,說:“秘書小姐,請你轉告高爾基同志,我來給他照張相。”小男孩順利走進了房間,搶了幾個鏡頭,一聲再見,回頭跑了。

他一口氣跑回學校,不顧吃飯沖洗出照片,把照片貼在學校的黑板報上。

同學們豎起了大拇指,他也自豪地笑了。

三、如蜜蜂采花,只有采過許多花,這才釀出蜜來

魯迅先生說過:“只有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釀出蜜來。”,古人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的名句。要想寫出語言優美、獨具特色的好文章,沒有一定的語言的積累,是寫不出來的。因此,結合學校書香校園的活動,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要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把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教會學生積累句子、詞語,成熟于胸,課前進行背誦,欣賞、詠唱,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學生作文的語言有了一定的積累,把讀書、寫讀書筆記、作文結合起來,寫作文也就不是一件難事,可以信手拈來,作文就易如反掌了。

篇9

關鍵詞:鄉土作文 內涵 教學意義

一.鄉土作文的內涵

鄉土作文教學是指作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并反映鄉土文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通俗地講,就是指導學生作文的時候,反映自己所在學校的校園環境、師資狀況、校風學風、學生特長、學生的家庭環境、以及學生們成長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

二.鄉土作文的特征

1、文化性。鄉土作文是鄉土文化的一種認知、表達與傳播方式,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鄉土文化是人類創造力的結晶和升華,是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下來的寶貴遺產,是學生作文的寶貴資源。文化的核心與實質乃是一種生存方式,比如學生寫鄉村住宅的變化,從窯洞到土木房,就是寫鄉村人生活方式的一種演變過程,每一種住宅不僅是一種避風擋雨的休息場所,而且是當時勞動人民文化與智慧的結晶。比如學生寫春節年夜飯,有的地方的年夜飯吃葷或素的長面條,其含義是用面條之“長”拴住自己的“魂”,有的地方以吃餃子的方式慶賀“團圓”,吃也不僅僅是生存方式,同樣也浸透這一種特有的文化。這種作文有一種獨特的文化韻味,它蘊涵泥土般的厚重、自然、淳樸而又不乏溫情的生存姿態。

2、審美性。審美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客觀現實中美的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和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態度體驗。鄉土作文的純真,會讓人返璞歸真。鄉土作文不僅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們去思考、去體驗,讓成年人能夠回憶起童年,鄉土作文,不僅帶著自然的清新,而且帶著人文的滋潤。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有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有油蛉“低唱”、蟋蟀“彈琴”,還有神奇的故事、無窮的樂趣,閱讀這些鄉土文章,我們就會感受兒童對鄉土的向往及鄉土給予兒童的快樂,這就是鄉土作文的審美性。

三.鄉土作文的教學意義

1、寫鄉土作文是農村教育的需要。鄉村教育的最大誤區,在于我們沒有想盡辦法引導孩子們熱愛鄉土。我們在對1600名城鄉四、五、六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我們的小學生對家鄉的地理、歷史、文化教育、特產民情,建設與發展等方面的內容知之甚少,就是了解到的一些內容也是支離破碎、比較膚淺。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編寫的面向中學生的鄉土讀本《貴州讀本》中指出:“現在的青少年有一種整體傾向:逃離鄉土,對鄉土有認識上的陌生感、情感上與心理上的疏離感。這就是失根,會最終導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這個層面上,鄉土教育不僅是愛家鄉的教育,也是人與土地的關系的強調。”這充分說明,近來利用鄉土作文促進學校教育研究已經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認同。

2、寫鄉土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需要。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說鄉村的故事、寫鄉村的生活漸漸成了一種被遺忘、被忽視的寫作方式;鄉村的作文課堂成了批量生產毫無生命意識的作文“工廠”;各式各樣的“模板”成了把鄉村人變成“城市人”的捷徑……這樣,離鄉村孩子最近的鄉村,卻漸漸淡了,悄悄遠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教學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農村學生只有寫鄉土作文,才能有效落實這些理念。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在農村學生的作文教學中,把鄉土資源變成學生的寫作素材,能使作文更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農村學生只有寫鄉土作文,才能如讓“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培養鄉村孩子回歸鄉村的經驗能力,能使他們“修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學會收集鄉村的點點滴滴,重拾一顆對鄉村生活敏感的心;能幫助他們撥開眼前迷霧,還原鄉村生活,還原那里的人和事,還原那里的一草一木;讓他們以個性化的語言書寫屬于他們的游戲、歌謠,以及他們熟悉的花草樹木……從文字到思想,鄉村作文要根植于鄉村,又要有助于提升鄉村生活的人文價值,這才是它的全部意義之所在。

篇10

一、為什么要動手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大量的閱讀,雖然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提高了閱讀的興趣,但如果不注意積累就會慢慢忘記。因為,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認識的事物逐漸在頭腦中淡化,最終變得模糊、消失。因此用筆去記,才能真正將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有目的地進行摘錄,摘錄一些對自己有用的寫作素材,以供在寫作的時候使用,才能積沙成堆、集腋成裘,最終成為寫作大家。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動手”的原因。那么,我們應該記錄一些什么東西呢?一般說來,我們讀的書多,但摘錄的相對來說要少一些,精一些。比如名人名言、妙詞佳句、古詩諺語、成語、歇后語等等,這些東西在我們今后的寫作過程中都很有用。以上可以概括為“每日一記”。

“每日一記”是記小知識點的,還有一種是寫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也是閱讀積累的好方法。讀書筆記作為讀書過程的一種延伸,一種總結,一種心靈的升華,是讀者和作者心靈的共鳴產生的最佳途徑。因此,讀書筆記同樣可以提高一個人的寫作水平,也是積累素材的好方法。

二、應該寫些什么

首先是做摘記。即是根據對讀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讀物中的重要觀點、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語、謠諺典故和史實等,及時分類摘抄在筆記本或卡片上。這就是以上提到的“每日一記”。這種方法看似繁瑣,其實效果卻很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每日一記”就是最好的見證。其次是寫提要。即是把讀物的內容、要點、基本情節歸納縮寫。通過列提綱對所讀書籍內容進行概括。這種方法就像學書法的臨摹,自己不會看他人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是很妙的一招。再次是寫心得。即是寫出感想和收獲、疑問和評價。通過所讀的內容,把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認識、收獲、感想、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心得式的表達,從而達到書本與心靈的結合,這就是最常用也是最能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方法可以使中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可以有效地在多時間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方法。

三、素材從哪里來

1.從觀察中獲取材料。周圍的人和事,景和物,操場上的喧鬧,歌詠場上的熱烈等都是中學生很好的觀察對象。中學生要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并積極動腦,抓住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描繪出美麗的形象來。

2.從生活中提取材料。中學生的學校生活豐富多彩,課外的家庭、社會中也有許多有意義、有情趣的故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中學生要學會動腦、用心去發現美,描繪美,讓更多的美麗畫卷從自己的筆端流出。作文離不開現實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積累寫作的素材。其中,家長的作用不可小覷。家長不可以做甩手掌柜,不可以為學校可以教導學生一切。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一起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并在現實生活中積累寫作的素材。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做飯、學會洗衣服、學會騎自行車等,并從中得到樂趣,獲取素材。這樣,學生在學習某項技能的過程中積累了寫作的素材,就可以寫出真實的文章。

3.從活動中積累材料。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更能使學生在活動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中學生不可只知道學習,而忘記了生活。學生要敢于和勇于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興趣小組和活動,并努力把自己轉變成具有多種素質的多面手。如學生可嘗試著做一個小作家、一個小主持人、一個小發明家,一個小干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這樣,活動就會成為學生作文素材的得力助手。 比如,習作題目是:課外活動時,你和同學們都做過哪些有趣的游戲?請你選擇一個最有趣的游戲寫下來,注意寫清游戲的過程及游戲帶給你的快樂。這樣,學生就能寫出生動、真實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