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病預防知識范文
時間:2023-05-30 16:10: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關節病預防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骨關節病;中西醫結合
骨關節病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是多種致病因素引起軟骨破壞所致。骨關節病屬于非化膿性關節炎的范疇,最后發生共同病理變化的一組疾病,國內學者普遍稱本病為骨性關節炎或退行性骨關節病。本病屬于祖國醫學痹證范疇,在辨證論治時又與痿證密切聯系在一起[1]。骨關節病是骨科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發病率不僅隨年齡而增長,同時也與種族、職業、生活習慣、居住環境、地域、遺傳因素、體重、骨礦物質密度、骨量、應力作用、創傷等有關。我院初步統計該病占骨科門診病例總數的50%以上。一般為多發性或對稱性,多見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以女性多見。
1 對骨關節病的認識
骨關節病是一種關節軟骨的退行性疾病,以進行性關節軟骨病變破壞消失及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質病理反應性變異,同時常合并繼發滑膜炎癥為特征。
患有骨關節病常見自覺癥狀有關節痛、腫脹、畸形、活動障礙、X線片顯示大多可發現骨關節不同程度的退行改變。如關節間隙變窄,關節軟骨下骨質硬化,關節邊緣骨質增生以及周圍有骨質疏松性骨囊性改變等[2]。病情嚴重者往往影響正常生活與工作。由于以前對本病的認識不夠,缺乏全面了解和認識,更不能精確檢測和觀察指標,一般單純誤解為“骨質增生”,盲目地采取一些藥物和手術治療。
2 骨關節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探討
本病是由多種復雜的原因所致病變。一般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又稱為特發性骨關節病,一般發病年齡較大,女性尤多;以繼發性骨關節病最為常見。
2.1 原發性(特發性)骨關節病 凡是正常關節隨著年齡增長無明確原因逐漸發生退行改變。在全身激素改變下加上關節局部持續性不均衡應力作用下引起骨關節軟骨退行改變。關節內軟骨具有一定力學負重范圍,正常情況下關節軟骨隨間隙性的沖擊應力使關節液被動地擠入無血液供應的軟骨基質中,以獲得必要營養;同時也可以使細胞的代謝物排出關節液中,促使關節軟骨正常代謝。如果關節應力發生改變(或增加或減輕),關節軟骨正常代謝發生改變;或關節液成分改變(尤其透明質酸的改變)亦可使關節軟骨退變。有人試驗骨關節病的膝關節血清中透明質酸高于正常,關節滑液中透明質酸低于正常,關節滑液中透明質酸屬于軟骨蛋白的聚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分低說明關節軟骨代謝機能下降,是關節軟骨退變的表現[3]。
關節滑膜發生炎性改變,可使關節腔內壓增高,阻礙滑膜靜脈循環,導致氧分壓下降,促使滑膜內層細胞所產生的酸性磷酸酶和顆粒分解酶增加,導致滑液侵入軟骨基質,消化蛋白多糖中的軟骨素硫酸脂鏈,使關節軟骨的機械性能受限,造成骨關節病發生。另外,滑液中自由基也可抑制軟骨基質蛋白多糖的合成,促使基質中蛋白多糖化酶和膠原降解[1],造成骨關節病發生。從原發性骨關節病的發病機制看,除了全身激素的改變外,也有一定的繼發因素存在,與原發性骨關節病有關因素頗多,如種族、遺傳、骨密度、骨量及地域等有關。國內外有關研究資料反映出歐洲白人髖關節病變比中國南方人和印度人高,中國北方人比南方人高。
2.2 繼發性骨關節病 凡是關節有明確的原因而引起關節軟骨破壞,關節結構異常而發生退行性改變者為繼發性骨關節病。例如關節內創傷、骨折、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等繼發于創傷后引起的亦稱為創傷性關節炎。某些內分泌異常,如糖尿病等造成代謝異常,使軟骨退行性改變,或關節結構異常造成缺血性壞死使關節面不平整,或關節畸形,如膝內、外翻所致關節對合不良也可繼發關節病。
總之,骨關節病大多數是繼發的,就是原發性的骨關節病也有繼發原因。而單純原發性骨關節病是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人本身也有一個逐漸適應過程,臨床癥狀不一定明顯,55歲以上的老年人85%可發生骨關節病。
中醫學對本病認識與西醫有所不同,但從認識論和哲學觀看祖國醫學更為全面,更符合實際,其基本病理學說認為以痹證論治為主,痹即閉阻不通之意,人體肌表經絡遭受外邪侵襲后氣血運行不暢,因而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疼痛、酸痛、重著、屈伸不利,關節腫大為主要臨床病癥統稱痺癥?!秲冉洝贩Q行痹、痛痹、著痹。漢代張仲景稱為“歷節病”,唐宋時期稱為“白虎病”,金元醫家李東垣、朱丹溪稱為“痛風”。其論述病因多為素體虛弱,正氣不足、營衛空疏是發病內在因素,而外感風、寒、濕痹為外因,《濟生方》中所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證,或風濕熱痹為發病外在因素。論其風濕熱痹《金匱翼》中所說“熱痹者,熱閉于內也……臟腑經絡,先有蓄熱,而復遇風寒濕氣客之,熱為寒郁,氣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熱,則痛痹熻然而悶也。”論其風濕熱痹,本病的病機是邪氣痹阻經絡、筋骨,留著關節,營衛不通,氣血運行受阻。日久不愈,釀成痰濁,痹阻經絡,關節腫大、變形、屈伸不利。全身氣血耗損,呈現不同程度氣血虧虛,肝腎虧損證候[2]。
3 癥狀及臨床表現
本病的一般特點,發病較為緩慢,自然病程較長。一般不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多為多關節,也可單關節發病。有如下主要癥狀。
3.1 疼痛特點 關節活動初期一般呈隱痛或脹痛。少量活動可使疼痛緩解,完全靜止或關節處,固定位置過久或久臥久坐而疼痛不適。如果活動過多則加重疼痛,為休息痛。此為關節軟骨母質內蛋白多糖減少,軟骨之間出現纖維性變所致,同時與鄰近關節的骨端靜脈充血,骨內壓增高有關。疼痛亦有時與氣候變化有關。氣溫變化可誘發或加重關節疼痛,壓痛多廣泛而較深。
3.2 關節腫脹活動受限 由于關節滑膜發炎,滲出液增加而水腫,而刺激關節腔及骨面下骨髓腔血管纖維化,刺激成骨細胞活躍增殖不斷產生新骨裸露于骨面下形成硬化層。在關節非負重區或其邊緣處,關節軟骨深部出現軟骨化骨現象,表層軟骨破壞,出現僵硬,活動失靈現象,為了增加關節承受應力面積而出現了生理性反饋作用,產生了骨質增生,這種增生一般不導致刺激和壓迫。因此骨質增生是關節退行變的結果和標志,而不是關節病癥的原因。
3.3 骨摩擦音 在被活動時有摩擦感或“伊軋音”。
3.4 關節畸形 晚期有關節軟骨破壞,肌痙攣、膝關節出現內翻畸形。
3.5 骨質疏松癥狀 出現骨質疏松等癥狀。
4 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病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特點一般不難診斷。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特殊陽性征發現。特殊檢查:骨礦物質密度檢測,早期準確檢測亦發現是否是骨質疏松癥。鑒于骨關節病與后者同屬關節退行改變,兩者存在相互關系,本病應早期檢測。
X線檢查:X線拍片可視骨關節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骨質硬化,邊緣骨刺或骨贅形成,亦可見囊腫形成及局限性骨皮質變薄,小梁骨大量減少。在臨床檢查診斷時注意與其他疾病鑒別,以免誤診。常見的是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骨軟骨炎、痛風癥、軟骨軟化、缺血性壞死相鑒別。
關節鏡檢查:在直視下準確觀察和診斷關節內疾病及創傷,用灌洗清創及鏡下手術治療。
5 治療和預防
本病發展緩慢,早期癥狀輕,無明顯功能影響,往往未引起醫生或患者重視,隨年齡增長退行性變不斷加重。故病程自然演變不能逆轉,通過合理治療,不僅可緩解癥狀,改變關節功能,增強關節的穩定性,而且還可控制、延緩退變發展。(1)積極主動參與各種防治活動,提高抗衰老和抗病的能力。(2)控制體重增長。(3)理療。(4)推拿按摩。(5)針灸治療。
5.1 中醫藥 中醫藥對骨關節病的藥物治療,除薄帖、熏洗、擦敷等,主要以辨證施治原則組方用藥,應具有活血化瘀、益腎生骨等作用,對疼痛、骨質疏松病理改變的退行骨關節病有一定治療效果,特別在鎮痛、促進骨組織生成方面作用顯著。選用藥物祛除外邪、疏通經絡、寬利關節為原則,針對風寒、濕痹癥的偏勝,應分辨主次進行治療。
5.2 西藥 由于對骨關節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所以在藥物治療方面有待繼續研究和不斷改進。急性期應以止痛、消腫、改變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主要選擇甾體類,一是對關節軟骨有損害阿司匹林、水楊酸、消炎痛、保泰松等;二是對關節軟骨無不良影響者,如炎痛喜康;三是對軟骨代謝和蛋白聚糖合成具有促進作用者,如雙氯酚酸鈉等。另外對非甾體類藥物效用的評定亦應考慮其對氧化酶的作用如何。所以,臨床選擇、非甾體類藥時除首先考慮消炎鎮痛的效能,又要選擇既可改善癥狀,又防止潛在加重患者遠期病變的藥物,雙氯酚酸鈉、奧沙星等為代表。他們對關節軟骨代謝和蛋白聚合成具有促進作用,而且不損害關節軟骨,更能夠促進和保護作用,抗炎效能更強、持久、方便,副作用較小。
總之,在較多的運動系統疾病中,患者以關節及其關節附近疼痛多見。其發生與體質、損傷及慢性勞損等有一定關系,由于韌帶松弛,軟骨病變、關節內壓增加為主的骨關節病,此乃虛實夾雜之證。早期對軟組織應積極治療。溫經脈,調氣血,扶正祛邪,提高抗病能力,使氣血通,筋骨濡養為目的。臨床除選擇消炎鎮痛效能外,在改善癥狀的同時又要防止潛在的加重原因,改善微循環,帶走炎癥及離子刺激物,促進人體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1 張安禎,董福惠.實用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18.
篇2
【中圖分類號】R4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0-0287-01
骨關節疾病的發生可以導致護士生理、心理的問題,對護理工作質量以及護理人力資源利用的影響不容忽視。2008年1月頒布的《護士條例》將護士的職業保護列入護士應有的權利和醫療機構的法律職責。由此,加強相關培訓、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醫療機構保護護士群體勢在必行的舉措。
1.護士骨關節疾病現狀
1. 1護士骨關節疾病研究狀況
護士的工作特點――搬運、移動病患的頻率高,工作強度大,行走多,使得護士成為了骨關節疾病的高危人群。而作為高危人群的護理工作者,發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和大多數其它職業人員[1]。國外有研究顯示,護士和輔助護士患該類職業相關性疾病的危險性是其他職業女性的2.5倍[2],國內劉建平的研究結果表明:國內護士骨關節疾病的終身患病率77.9%―80.8%,6個月的患病率為70%[3]。2008年1月國務院新頒布的《護士條例》第13條明確規定,為護理人員做好職業防護是護理人員應有的權利.
1.2 頸椎和腰椎病變是骨關節疾病主要發病部位
頸椎在解剖上相對比較薄弱, 四周缺乏其它骨性保護,易發椎間盤脫出,下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容易發生勞損性病變。而腰椎是日常工作中活動度較大、活動較頻繁、承受壓力最大的關節之一,有研究顯示護士一天工作中有近25%的時間是處于彎腰、低頭等強迫工作姿勢,這會增加頸椎與腰椎的勞損與退化,成為骨關節疾病的誘因。因此,注意對頸椎與腰椎的保護措施,將有效降低骨關節疾病的發生情況。
1.3 搬運病人、彎腰對骨關節疾病的發生有較大的影響
對骨關節疾病誘發影響最大的2個因子是搬運病人和彎腰,該2個因子是日常護理工作中重復頻率最高的動作,盡管在護士認知中,該2個因子對于骨關節病變有較大影響,但是無法通過減少或避免這些動作來防止疾病的發生。由此,對骨關節疾病的防護,如何做到不降低工作效果、效率是關鍵。
2. 護士骨關節疾病發生因素
2.1 護士對節力原則的實際運用情況不理想
節力原則是護士在護理操作中做到自我保護的基本原則之一,這一原則在《基礎護理》課程中有專門羅列,也是護士在進入臨床工作中要掌握的理論之一。但是護士對于該原則的實際運用能力有限。護理工作忙碌,操作性強,環境設施有限,使護士在日常操作中重視效率,忽略節力原則的運用。
2.2工作環境不理想造成的潛在危險因素
節力原則的使用、工作量的合理化、工作環境的設置合理化是護士認為有效的三項預防措施.一個醫院護患比例少,意味著護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護患比例的多少是與管理部門的決策密切相關的。此外護士一天的工作任務分配不合理、無足夠的工間休息時間、工作進度安排過快及病房布局不合理也是一個重要誘因。
2.3認知程度和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對骨關節疾病發生有一定作用
沒有患病的護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高于患有該類疾病的護士,自我保護意識強的人患病少。護士擁有全面的疾病防護知識,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能盡量避免認知中的不利因素,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2.4 護理人員日常工作不規范化提高骨關節疾病發生率
調查結果表明,患病護士進行最頻繁的護理操作是基礎項目,并不存在高強度性和高難度性。由于工作的忙碌,護士對于基礎操作就容易忽略節力原則和規范操作。抬舉或搬運過重、不良的用力姿勢、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強迫姿勢等等,都是在護理工作中潛在的危險因素[4]。
2.5 醫療機構未為護理人員提供相關培訓
要讓護理人員擁有良好的知識程度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前提是讓其接受專業、科學的知識教育,而這必須依靠醫院相關部門開展培訓課程來實現。護理人員獲取此類疾病防護知識的主要途徑還是靠自身與同事、朋友的交流。
2.6 骨關節疾病的發生對護理人力資源的配置有較大程度的影響
由于患有骨關節疾病,受調查的護理人員的累積病假時間數字已經不容被忽視,較長的累積病假時間將會嚴重影響護理質量的提高。護理人員資源配置與使用不科學,將會導致護理人員的工作超負荷,身心健康疲勞,這等于潛在的增加了護理人員患有骨關節疾病的風險性,如此惡性循環,對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從而影響醫療衛生服務的全局。
4. 骨關節疾病的改善
4.1規范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
提高護理人員規范操作的意識是降低骨關節疾病發生的基礎。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監督和評估護理人員的工作姿勢,保持規范之外,在進行新職工培訓時,就應該加強規范化操作的觀念。
4.2 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滿意度
改善工作環境的意義并不是僅僅將環境擴大化、明亮化、翻新化,而是應多聽取護理人員的意見,改善細節之處,比如,是否可以通過某些機械設備來進行病人的搬運工作、是否可以通過改變床的高度來減輕護理人員在鋪床時彎腰的程度等等。從護理人員的角度和利益出發,降低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度,才能保證護理工作質量的不斷進步。
4.3 加大力度開展培訓,增強護理人員知識的掌握與自我保護意識
只有增強護理人員主動進行自我保護的意識,才是防止該類職業病發生的有效方法,前提必須是讓護理人員接受更為專業,更為科學的知識教育,這需要醫院相關部門開展培訓課程來實現,為護理人員提供更加多元化,多渠道的知識。
4.4 調整護理人員資源配置
上海市護理人員數量緊缺與護士“在編不在崗”的現象并存[5],對護理人力資源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研究,根據實際臨床需要,科學的配置資源,對保證護理人員的健康和護理工作的提高,都將具有深遠的意義。
4.小結
目前,上海市醫療衛生技術水平飛速發展,市民對于自身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護理工作是與市民最貼近,交流最多的醫療服務,而護士作為提供護理服務的群體,就要求能給予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優秀的護理服務,只有保證了護士群體的身心健康,穩定護理隊伍,才能保證所提供服務的“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Friedrich, Hofmann, Matthlas, et al. Low back pain and lumbagosciatica in nurses and a reference group of clerks: results of a comparative prevalence study in Germany [J ]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02,75:484 490
[2]余秋月,于均峰護理工作人員慢性肌肉骨骼損傷危險因素logistic分析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03 Jun ;38 (3)
[3]莊一渝 嚴林娟FOCUS-PDCA程序在預防ICU護士腰背痛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 2002;17 (13) 232-233
篇3
本文在分析老年人心理與生理特點的基礎上,論述了老年人瑜伽教學方法問題,認為通過瑜伽教學可以穩定老年人的心態和情緒,增進活力,改善新陳代謝功能,提高心肺耐力,達到保健養生的功效。
【關鍵詞】
老年人;心理;生理;特點;瑜伽教學
目前對于瑜伽教學在高校的研究較多,但對于老年瑜伽研究較少,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達1億多,目前中國正邁入老年社會,老年人處于人生階段一較特殊的階段,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社會都較關心的話題,瑜伽具有現代醫學缺乏的優點,如無創傷、無藥物副作用、老少皆宜等特點。所以本文通過對老年瑜伽教學的研究,探索老年瑜伽教學的方法,增進老年人身心平衡,達到保健養生,健身、健美和調節心理的功效,擴展老年人的興趣愛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老年人心理特點
1、社會角色轉變
社會角色轉變使老年人感覺不被重視,被社會遺棄,心理上出現無價值感。
2、健康方面
對疾病的擔心、使老年人悲觀失望,產生焦慮和恐懼心里,由于身體患病,行動不方便,不但與社會交往減少,甚至料理個人的生活都成了困難。
3、經濟方面
醫療費用的開支加重,導致實際生活水平下降,這些都會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負擔,使其產生悲觀失望、自嘆自憐和厭世之感。
4、家庭婚姻方面
獨居老年人對未來喪失信心而陷入空虛孤獨、抑郁之中。
5、與子女關系方面
因久病引起某些兒孫的厭煩冷淡,醫療費用的開支加重,導致實際生活水平下降,這些都會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負擔,使其產生悲觀失望、自嘆自憐和厭世之感。再加上物價上漲的因素及某些子女的不端正態度,都會造成老年人寄人籬下、看人臉色的屈辱生活之感,在憂愁中度過殘年,大大挫傷了老年人的感情和自尊心。整日憂心忡。[1]
二、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1、細胞數量減少,出現臟器萎縮
機體組成成分中代謝不活躍的部分比重增加,而細胞內水分卻隨年齡增長呈減少趨勢,造成細胞內液量減少,并導致細胞數量減少,出現臟器萎縮。體脂增加。
2、器官機能減退
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謝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環功能減退,如不適當加以調整,將會進一步促進衰老過程的發展。心血管功能的改變老年人的動脈血管常常由于纖維化、鈣化,甚至還有粥樣硬化,管壁增厚了,彈性降低了,管腔也變小了,血液通過這樣又厚、又硬,管腔又小的動脈對心臟射血就會增加壓力(增大,即高血壓)。
3、動脈老化
有的專家說:“人老就在于動脈的老化”。
4、呼吸功能的改變
老年人由于呼吸肌及胸廓骨骼、韌帶萎縮,肺泡彈性下降,氣管及支氣管彈性下降,常易發生肺泡經常性擴大而出現肺氣腫,使肺活量及肺通氣量明顯下降,肺泡數量減少,有效氣體交換面積減少,靜脈血在肺部氧氣更新和二氧化碳排出效率下降;血流速度減慢,毛細血管數量減少,組織細胞功能減退及膜通透性的改變,使細胞呼吸作用下降,對氧的利用率下降。
5、骨質疏松
使骨骼易脆,易骨折。老年人平衡失調、肌力減退,肌肉運動協調度差站立不穩,再加上視力減退、或者是中風、心臟疾病、癲癇等內科疾病干預很容易引起摔倒。[2]易得退行性關節病,引起膝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或有關節變形、關節積液、骨質增生等,多數遇寒冷潮濕或活動后加重,保暖或休息后減輕。有的活動后有不同響聲,可出現肌肉痙攣。
三、老年人瑜伽教學
“瑜伽”一詞,來自于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譯。一般來說,瑜伽這個字被翻譯為:“結合”,既身與心的結合借由控制心靈的變化而得到的特殊經驗,被稱為瑜伽。《瑜伽經》指出約束心靈的變化為瑜伽。瑜伽是印度五大哲學之一,它是一門科學,到至今已流傳了5000年,《瑜伽經》提出了八種功法,又稱“八支行法”:1、禁制;2、勸制;3、坐法;4、調息;5、制感;6、執持;7、禪定;8、三昧。
1、通過瑜伽教學穩定老年人的心態和情緒
首先瑜伽是一種出世哲學,只有通過實際體驗去瑜伽的冥想、靜定狀態。修持者可進入“忘我”狀態,即意識不到自己的肉體在呼吸、自我精神和智性的存在,已進入了無限廣闊的寧靜世界。最終達致梵我合一,達到終極的解脫。舒緩了緊張、減輕了壓抑、消除了心理障礙、恢復內心的平和安寧,使人的心態健康良好,凈化心靈。并可以幫助我們提高集中精神的能力。老年人穩定、平靜的情緒有助于高血壓等疾病的控制。
2、通過瑜伽教學增進老年人活力
此外瑜伽的調息練習可以促進呼吸系統機能,增加肺活量,提高氧氣的利用率,清除體內毒素,使人精力充沛而有活力,尤其對老年更為有益。但在天氣較冷的季節可適當縮短調息練習時間,并做好保暖工作。
3、通過瑜伽教學改善老年人新陳代謝功能
瑜伽中彎、轉、扭的動作,有助于按摩和滋養胰臟、肝臟、結腸等器官,改善人體消化和新陳代謝的功能。促進各臟器內的血液流動,瑜伽姿勢可以矯正由于勞累或不良的坐姿造成的脊柱變形,可以改善不良姿態,增強自信心,伸拉肌肉系統,使人體線條優美,并有減肥功效,增強自愈力,預防各種疾病如:偏頭痛、失眠、便秘、腸胃病、關節炎等。強化生理機能,調節內分泌,使人體新陳代謝更加良好,延緩衰老,永葆青春靚麗的容顏。但根據老年人的骨關節特點,我們應選擇關節幅度不大,簡單、保健功效較高的動作。而不宜選擇平衡感較強的動作。也不宜選擇久坐不動的姿勢。姿勢變換時要緩慢,使性代償反射能夠適應各種姿勢的改變。一定要提醒老年人練瑜伽時不勉強、不過度。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聯系,避免損傷發生。
4、通過瑜伽教學提高老年人心肺耐力
瑜伽語音歌舞可以讓身體獲得足夠的氧氣而且生氣盎然,從而加速燃燒熱量和脂肪。提高心肺耐力,還可以讓老年人跟著一起唱誦,釋放壓力,緩解憂郁等不良心理狀況。但在天氣較為寒冷的季節,可適當增加瑜伽語音歌舞時間,使身體較為暖和。
5、瑜伽教導所依據的哲學是高度發達的,足以和西方的哲學傳統比肩可以向老年人介紹一下瑜伽哲學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幫助他們樹立樂觀的生活態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此外瑜伽飲食等方面的知識,可增強老年人的保健意識,促進他們的全面健康。
總之,筆者認為老年瑜伽課應安全第一,健康第一。通過瑜伽活動這一方式,讓老年人既感到身心愉悅,又達到保健健體的功效。使老年人走向社會,保持與人交往,擺脫空虛感和孤獨感,以求得精神上的充實與愉快。減輕壓力和認知深層的精神幸福。只有更平和、美好的心態,老年人才更有自信、更有活力,擺脫壓力、煩惱,創造美好人生。
【參考文獻】
[1][印度]B.K.S.艾揚格著.光耀生命[M].上海文藝出版總社,2008.
[2]沙吉難陀大師.瑜伽經[M].黃山書社,2007.
[3]薛留成.體育與人文精神謅議[J].體育文化導報,2002.3.
[4]周麗君,于可紅.從文化的本質論體育文化[J].中國體育科技,2005.1.
[5]馬惠霞.對老年人心理問題的探討及精神護理.衛生職業教育,2001.11.
[6]高磊.老年人骨關節病與預防.農村醫藥報(漢),2006.7.
[7]SmithC.老年人骨關節病.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85.6.
篇4
腰腿痛不算病
據統計,約有95%以上的人一生中有過腰腿痛的經歷。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幾乎可以涉及全身所有系統。有些腰腿痛的原發疾病治愈后,疼痛也隨之消失,也有一些不治自愈。有些患者便因此認為腰腿痛不算病。事實上,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腰腿痛不僅算病,而且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這種病不僅可以引起腰腿痛,而且還會引起下肢麻木、冷涼、無力,甚至癱瘓和大、小便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腰腿痛治不好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特點是易復發,尤其是神經功能障礙者,修復過程較長。因此,有的患者、甚至有的專業醫生也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治不好。其實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總體效果非常好,優良率約在95%左右。所謂治不好原因有二:一是選擇方法不當,二是沒有堅持治療。有的患者一聽說哪里有新療法就去哪里治,但在哪里都不能堅持,最終是跑的地方不少,效果不理想。
盲目依賴手術
據統計80%的椎間盤突出者對該病認識不正確,往往在害怕和失望中將希望寄托于手術上。其實大多數患者經過正確治療和調養是可以恢復的。而盲目手術會導致出血過多、傷口感染、甚至損傷神經導致殘疾,建議老年人盡量采取保守治療。
“補、修、養”,治骨病能祛根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巴德年教授提出:“導致骨質疏松及各類骨病的原因在于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失衡,其中內分泌紊亂是主要原因?!币虼嗽谥委煿琴|疏松及相關骨病時,必須從調節內分泌、提高骨密度入手。
預防醫學與營養保健學方面國內最權威的機構―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研制的圣科健骨膠囊正是從調節內分泌、提高骨密度入手的高科技產品。它結合國際上先進的“補骨、修骨、養骨”三位一體的理論,達到從根本上有效治療骨質疏松、骨質增生、退行性骨關節病、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頸腰椎間盤突出、骨折不愈等各類骨病的目的。
補骨:圣科健骨通過調節內分泌,可以促進成骨基質的生成,使鈣、磷有序排列鈣化形成新骨,達到補充骨量,提高骨密度的作用。服用2個月可明顯緩解疼痛、抽筋、乏力、行走困難、晨僵等骨病癥狀。
修骨:1)圣科健骨可促進Ⅱ型骨膠原纖維的合成,增加關節滑膜液的分泌,同時能有效激活多種修復骨損傷的酶的活性。二者協同加強可達到修復軟骨組織、治療關節損傷、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目的。2)圣科健骨可加速非正常骨的凋亡,達到治療骨質增生的目的。同時通過對椎體及纖維環的修復達到治療腰、頸椎間盤突出的目的。3)圣科健骨可有效清除血液垃圾,疏通血管,建立側支循環,營養骨組織,從而達到治療骨折不愈及股骨頭壞死等骨病的目的。
篇5
許樟榮,現任中國人民第306醫院全軍糖尿病診治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國家衛生部慢性疾病預防與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委員兼糖尿病學組副組長、糖尿病學分會委員兼足病與周圍血管病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專科醫師分會常委,中國人民內分泌學會副主任委員,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副理事長,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成員。擔任《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中華糖尿病雜志》、《中國糖尿病雜志》等11種期刊編委和《糖尿病之友》雜志主編、《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副總編。在國內外雜志260余篇,主編(譯)糖尿病??茣蚩破諘?6部,副主編糖尿病參考書2部,參編糖尿病專業參考書21部。
糖尿病足病是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之一,所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沉重。美國2007年的糖尿病醫療費用高達1160億美元,其中花在糖尿病足潰瘍治療的費用至少占到33%。根據2004年全國14家三甲醫院調查,糖尿病足病的平均住院日是26天,醫療費用是1.5萬元。來自2010年全國范圍內15家醫院的數據表明,糖尿病截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是30天,醫療費用是3.45萬元;糖尿病截肢占到了住院截肢患者的四分之一(未發表資料)。
隨著我國糖尿病患者絕對人數劇增和患者生存期延長,糖尿病足病的發病率及其醫療費用必然增長迅速。根據國外的數據,糖尿病患者中約有15%會發生足病問題,85%的糖尿病患者的截肢是由于糖尿病足潰瘍所致。最近我國城市三級醫院的調查說明,糖尿病足潰瘍已經成為我國住院患者中慢性潰瘍的主要原因,其在慢性潰瘍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已經從1996年調查時的4.9%增加到2008年調查時的33%。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如被截肢,預后很差,李翔等報告了截肢患者隨訪5年,其病死率將近40%。因此,糖尿病足病的防治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國外糖尿病足病防治和截肢率下降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在糖尿病足防治中應該貫徹三條基本原則,即專業化處治、多學科合作和預防為主。
原則一:專業化處治
專業化處治指的是處治糖尿病足潰瘍的醫務人員要特別專業,首先要學會對糖尿病足病患者全身基礎和潰瘍局部的評估和處治。首次接診糖尿病足病患者時,糖尿病專業人員必須對患者的全身狀況如營養、血壓、血糖、血脂及其是否吸煙等做出評估,并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全身狀態的評估除傳統的血糖、血壓、血脂以及有否吸煙等危險因素外,營養學評估很重要。營養不良與感染、血管病變一樣是糖尿病足潰瘍持久不愈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腎病,并有低白蛋白血癥、貧血、血甘油三酯和膽固醇降低以及浮腫。這些因素不糾正,足潰瘍難以愈合,即使截肢,也有可能截肢創面不愈合,需要再次高位截肢。
對于足病的局部情況需要做出評估,尤其是足病的原因和分期,如神經性潰瘍、缺血性潰瘍還是混合性潰瘍,是處于Wagner分級(見表1)第幾級或Texas分期分級(見表2)的何種情況。由于Texas分期分級較Wagner分期更能反映足潰瘍的病因因素,具有更好的判斷預后價值,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和美國有關創面處治的專家共識更主張采用Texas分級分期。
糖尿病足病和創面的評估非常重要,包括皮膚肌肉如有否胼胝、潰瘍周圍皮膚的顏色、有否肌肉萎縮和肌肉關節畸形;潰瘍的部位、形態、深度和大小(測量長、寬和深度);探針是否探及竇道或骨組織,如探及骨組織,則基本確定有骨髓炎;創面的邊緣狀態及其周圍皮膚、創面基底部、滲出情況;是否存在局部壞死及其創面相關的疼痛。篩查還包括創面的并發癥如蜂窩組織炎、壞疽、骨髓炎或夏科氏畸形(神經性骨關節病)。踝關節的活動度也是發生足底潰瘍的重要因素。觸診局部皮膚溫度高說明有炎癥。皮膚溫度低、甲床毛細血管充盈缺失和下肢靜脈充盈缺失、皮膚暗紅和或菲薄、皮下組織萎縮、毳毛缺少、趾甲營養不良說明下肢血液灌注差。評估患者的骨骼肌和生物力學狀態如有否足畸形和步態異常。
無論是基本的病情和創面評估,還是血糖、血壓等控制以及并發癥治療和創面處治都是非常重要的和非常專業化的工作。創面局部處理的基本原則是清創、抗感染、改善局部供血、減壓和促進創面愈合。至于處理過程中應該先清創還是先抗感染或改善局部供血,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感染危及患者肢體保存甚至危及生命,就必須先行抗感染。尤其要強調的是,對于創面嚴重感染的糖尿病足病患者,最好的抗菌藥物也代替不了局部的切開引流和清創手術。
2011年5月國際糖尿病工作組公布新版糖尿病足潰瘍感染診治指南,這是在2007年版的基礎上,有關專家小組復習了7517篇發表的文獻,其中25篇是屬于隨機對照研究、4篇是隊列研究。專家組復習文獻后的結論是,創面感染處治中已經報告的多種治療方法如創面用抗菌藥物、新型敷料、高壓氧、負壓吸引、創面用生物合成材料、包括血小板和干細胞在內的細胞材料以及激光、電磁、微波等治療措施中,只有負壓吸引技術有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證明其有效,高壓氧治療也有統計學意義的治療效果,其他措施均缺乏循證醫學的依據。但是,該工作組強調,缺乏循證醫學依據并不說明這些治療方法無效。
原則二:多學科合作
糖尿病足潰瘍的處理和預防必須體現多學科協作的理念。內分泌科的醫生在嚴格控制血糖、血壓上發揮主導作用,與心血管科醫師的協作可以使血壓保持在理想水平和減少心血管事件率;與整形外科和骨科合作可以降低截肢水平,保證手術成功;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血管介入或外科治療可以促使足潰瘍的愈合和降低截肢率或降低截肢平面。對于大的創面,有時還需與燒傷科、創面外科或矯形外科合作進行植皮或皮瓣移植手術。對于合并感染的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尤其是潰瘍合并耐甲氧青霉素酶金葡菌的感染,在抗菌藥物的選用上需要感染科醫生的指導和幫助。糖尿病足潰瘍的處治是由多學科協作的團隊來完成的,這是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和許多從事糖尿病足病及其相關學科的專業人員共同強調的。
糖尿病足病既是糖尿病全身并發癥的局部表現,也是可以表現為十分嚴重、直接危害生存的一種急性并發癥,臨床處治中應該抓住最突出的問題,分階段處理。威脅生命的嚴重感染,必須刻不容緩地首先處理。一般情況下,在解決周圍血液供應基礎上的清創和抗感染治療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對于非糖尿病足病病專業的醫務人員,了解何時何種糖尿病足應該及時轉診或會診是有必要的。一旦出現以下情況,應該及時轉診給糖尿病足病??苹蛘埾嚓P??茣\:皮膚顏色的急劇變化、局部疼痛加劇并有紅腫等炎癥表現、新發生的潰瘍、原有的淺表的潰瘍惡化并累及軟組織和/或骨組織、播散性的蜂窩組織炎、全身感染征象、骨髓炎等。及時轉診或會診以及外科醫生的及早介入有助于降低截肢率和減少醫療費用。
篇6
【關鍵詞】老年患者 跌倒 預見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4-138-01
我國已經面臨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問題。據一項調查顯示,老年人罹患的前4種慢性病是高血壓、冠心病、骨關節病和腦血管病[1]。由于患者年齡大、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出現視力減退、動作緩慢、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等多系統功能減退的表現,因而患者極易發生摔傷、墜床、腰腿扭傷等意外事件。跌倒是指無論可否避免,在平地行走或從稍高處摔倒在地并造成傷害。有文獻報道每年約30%的老年人跌倒一次或多次,而跌倒的概率隨年齡遞增,80歲以上跌倒的年發生率高達50%[2]。跌倒成為最常見的意外事故,而護理安全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備條件,安全管理是指為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而對各種不安全因素進行有效地識別、評估和控制。有針對性地加強安全管理措施,從而更有效地預防老年患者各類意外發生,降低疾病的潛在風險,能更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效能。
1 發生意外事件的主要原因
1.1 外部環境
患者由于在住院期間對住院環境比較陌生,如對地面、家具和衛生用具的設置、病室和樓道燈光的強弱、床鋪高矮等均不適應,在身體平衡力差、反應遲鈍、步態不穩的情況下,極易成為患者跌倒等事件的客觀原因。
1.2 陪護人員
患者雇傭的家庭護理員,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護理培訓,缺乏安全護理知識,不了解疾病特點、心理需求以及安全護理的重要性,認為能夠協助患者解決吃、喝等問題就可以了;還有一些陪護人員缺乏責任心,對待患者的照顧不到位,陪護時脫崗的情況時有發生。
1.3 護理人員有個別的年輕護士在護理工作中經驗不足,對患者的安全護理重視不夠,安全宣教措施不夠到位,特別是對于有陪護人員的保健患者,則有一種依靠陪護的心理,淡化了患者的安全是護士職責和義務的意識。
2 跌倒的預防
2.1 加強職業素質教育
這是職業的需要,也是安全護理的根本。護理人員要樹立以病人為中心、預防為主的安全護理理念,樹立安全就是質量的安全護理觀,護理人員要善于發現安全隱患,主動為患者提供及時、安全的護理服務和親情提示,預防意外事件發生。
2.2 預防措施到位
我院的病房室內設置和布局充分考慮到患者的需求,進行了安全設計,如病房的室內家具、桌角、潔具臺面、坐椅扶手等采用圓角,床腿滑輪設有制動裝置,病室內物品、家具放置合理,衛生間在病房內,地面鋪防滑磚。在衛生間、樓道.病室內安裝安全提示牌和安全扶手,以保障患者在病室、樓道內活動的安全。
2.3 做好健康和安全宣教
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將健康和安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制訂積極的干預對策和安全措施。進行安全知識宣教,把安全、保健知識的宣教作為入院介紹的組成部分,并向患者介紹病區環境,讓患者熟悉環境,防止意外發生。
2.4 嚴格等級護理
患者住院后,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危險因素的評估,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與主管醫生進行溝通,結合病情和生活自理程度決定護理等級,以保證老年患者的安全。
2.5 合理用藥
指導患者正確服用鎮靜、催眠藥物,向其講明藥物的作用機制及藥物起效時間。同時要囑患者在服藥前做好睡前的準備工作,上床后再吃藥,吃完藥就不要再下床活動,并囑其在未完全清醒時勿下床活動,保證安全,避免摔傷。
3 跌倒的護理
3.1 患者不慎跌倒后,護士應立即奔赴現場,同時立即通知醫生,不可隨意搬動患者。
3.2 對患者病情做出初步判斷,觀察意識狀況,監測血壓.脈搏.呼吸。
3.3 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檢查,為醫生提供信息,正確執行醫囑。
3.4 病情允許,將患者移到床上或搶救室,遵醫囑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3.5 記錄跌倒經過和搶救過程,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至病情穩定。
3.6 心理指導 老年人存在恐懼再跌倒的心理,幫助其分析恐懼的緣由,并共同制定針對性的措施,克服恐懼心理。
4 小結
安全護理是醫院護理管理的核心,保障老年患者的住院安全是重要的護理工作內容。建立完整有效的護理安全管理體系,包括建立統一規范的工作指引和視覺標識系統、完善安全環節質量標準、強化風險評估管理機制和不良事件報告制度、建立安全問題追溯制度和堅持質量管理持續改進是老年患者安全護理不斷完善的方向。
參考文獻
篇7
一、足球運動損傷的范圍和種類
足球運動是創傷發生率最高的運動項目之一。其中的外傷有拉傷、摔傷、撕裂傷、骨折、關節脫位、肌肉痙攣等。最常見的創傷是因跌倒、跳起搶球落地不正確、急停急轉身、沖撞或因場地不平、場地過滑等原因引起的急性創傷。損傷中除一般常見的擦傷以及挫折外、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其次是大腿前后的肌肉群的拉傷和挫傷;再次是膝關節損傷。
二、足球運動損傷的原因
足球運動損傷的發生,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2.1激烈比賽的損傷:
比賽的時候由于緊張的爭搶,快速的跑動與鏟球,容易發生大腿和小腿肌肉的拉傷和肌纖維的斷裂。突然改變,小腿的突然扭轉,內收或者外展都要引起膝關節、髖關節韌帶以及骨損傷的原因。
2.2由于球的間接作用損傷:
這種損傷的部位多發生于下肢,例如,用腳外側踢球時,容易損傷距腓前韌帶,這是最常見的踝關節損傷,用腳內側前腳掌踢球,膝關節由于在屈曲位,小腿突然因球的作用面外展外旋,很容易造成膝關節外側副韌帶,半月板和前十字韌帶的損傷。特別是在與對方運動員發生“對腳”的情況下,腹部肌肉由于沒有用力,也很容易造成內外側副韌帶的撕裂損傷,有時股四頭肌收縮過猛,也會造成股四頭肌,股直肌腹或腱膜的撕裂損傷。
2.3踢傷:
比賽的時候大小腿部常常被對方的“球鞋”、“膝關節頂撞”以及“小腿”踢撞,引起肌肉挫傷、皮下血腫,肌肉斷裂(最常見的是肌肉四頭肌的損傷)以及骨的頂傷(如脛骨骨折,或脛骨創傷性骨膜炎)等。
2.4摔倒損傷:
在運動員爭頂、沖撞或疾跑時突然失去重心摔倒,尤其在灰渣場上,泥土場地上最容易造成擦傷,嚴重的可造成創傷性滑囊炎(膝及肘)、臏骨骨折,脊柱骨折,腦出血,腦震蕩等。在人造草坪上摔倒還會出現熱燒傷和皮膚感染。
2.5其他的慢性損傷:
除上述情況以外、足球運動又因為勞損而發生慢性損傷,如踝關節創傷性骨關節病(又名“足球踝”),其成因之一是局部勞損,X光拍片踝關節前后骨質增生,趾骨炎及臏骨軟骨病。臏骨勞損表現為臏骨軟骨和脂肪墊脫出。
三、對于運動損傷的預防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3.2.1要有必要的運動損傷知識。
平時要加強安全教育,在教學訓練和比賽中,克服麻痹思想,認真貫徹以預防為主的方針,發揚良好的體育道德風貌。
3.2.2合理安排教學訓練和比賽: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和運動技術水平,認真研究教材,做到心中有數,事先相應采取預防措施。加強全面訓練和基本技術教學,運用各種練習手段和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合理安排運動負荷,避免單一的訓練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負擔量過大。要遵守循序漸進,個別對待教學原則,負荷要逐漸增加,在學習新動作時要注意正確規則,做到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分解動作到完整動作的教學。
3.2.3要掌握好所進行運動的技術動作
因為不佳的技術動作極易違反身體結構、功能特點和運動時的生物力學原理,容易發生損傷。
3.2.4加強易傷部位的訓練:
循序漸進地加強易傷部位或相對較弱部位的訓練,提高它們的功能,是預防運動損傷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手段,如:為了防治腰肌勞損,除加強腰背肌的訓練以外,還應加強腹肌的力量訓練,有利于防止脊柱過伸而造成腰部損傷等。
3.2.5加強保護與自我保護意識:
每個參加體育運動的人,都應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如身體重心失去平衡時,應立即向前或向后跨出一大步,維持身體的平衡;當踢球時人體快要跌倒時,要立即低頭、屈肘、團身、含胸,以肩背部著地順勢做滾翻動作,而不可以直臂撐地等等。
3.2.6運動量要切合個人實際
要合理安排運動量,避免運動器官的局部負擔過重而造成損傷。
3.2.7加強運動中的自我保護和自我監督
包括不使用損壞的器械,運動的場地要符合運動要求,運動時要穿著合適的服裝(包括鞋)等。
四、幾種常見運動損傷和防治及處理辦法
4.1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的部位通常在大腿后群肌、腰背肌、小腿三頭肌、大腿內收肌群。肌肉拉傷后,會出現傷處疼痛、腫脹、壓痛、肌肉緊張或痙攣,觸之發硬的癥狀。檢查肌肉拉傷的方法是采用肌肉抗阻力收縮試驗,肌肉拉傷較輕者有疼痛感局部腫脹、壓痛癥狀。
4.1.1處理方法:
比賽中肌肉拉傷時,應立即冷敷,加壓包扎并抬高傷肢,疼痛較重者可口服鎮靜止痛劑。24h后可外敷中藥、痛點藥物注射、理療等。
4.1.2預防:
在劇烈運動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平時要結合運動項目的特點,加強易傷肌肉的力量和柔韌訓練,注意各技術的動作要領的合理運用,注意外界因素對易傷部位的影響,循序漸進以防再傷。
4.2關節韌帶損傷:
關節韌帶損傷主要是由間接外力作用引起的一種閉合性損傷,損傷的部位通常在踝關節,膝關節,掌指關節等,關節韌帶損傷后會出現局部疼痛,腫脹,局部有明顯壓痛,關節運動功能受到障礙等癥狀,檢查韌帶損傷的方法是采用關節側搬試驗。
4.2.1處理方法:
比賽中關節韌帶扭傷時,應立即冷敷,加壓包扎,抬高傷肢并適當休息,以減輕出血和腫脹,24-48h后,拆除包扎,根據傷者情況可采用中藥外敷,痛點藥物注射,理療和按摩等。
4.2.2預防:
平時要注意加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韌帶柔韌性練習,提高關節的穩定性和活動的幅度,運動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注意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消除引起損傷的各種不利因素。
4.3擦傷和撕裂傷:
擦傷和撕裂傷對比賽和訓練的影響并不算嚴重,往往最容易被忽視。出現此類情況最重要的是防治皮膚感染。對于創口淺、面積小的擦傷,可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洗凈傷口,周圍用70%酒精棉球消毒,創口上抹涂紅汞或紫藥水,不需要包扎即可。
4.4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強直性收縮,在運動中以小腿腓腸肌最易發生,造成肌肉痙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運動量過大、肌肉疲勞;直接原因是因為出汗過多,體內電解質大量丟失所致,出現痙攣時,伴有肌肉僵硬,疼痛難忍久不緩解等癥狀。
4.4.1處理方法:
解除肌肉痙攣的方法采用牽引痙攣肌肉,排除小腿腓腸肌痙攣時,應讓患者仰臥或坐位,膝關節伸直。牽引患者足部,將患者足踝關節緩慢地背伸,此外配合局部按摩,點穴或針刺(承山,委中穴等)。
4.4.2預防:
篇8
關鍵詞:小針刀;手術治療;護理
小針刀是中國人朱漢章的發明,獲得布魯賽爾第37屆尤里卡國際新技術博覽會的金牌獎和軍官勛章。是一種將針灸針和手術刀融合為一體的治療用具,由金屬材料做成,在形狀上形似針實為刀的一種微創外科新型手術器械[1],直徑不到1mm。是在古代九針中的針、鋒針等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外科用手術刀而發展形成的,隨著廣大病患對其療效的肯定;逐漸形成現代醫學的一個新分支-針刀醫學。我科從2012年1月~2014年12月開展小針刀手術治療頸椎病、腰椎病等骨關節病變以來,不斷完善相關護理工作,未發生暈針,切口感染,疤痕形成、出血血腫、神經損傷、顱內壓降低、氣胸及粘連等不良反應,明顯提高了治療效果,是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療方式;現將小針刀手術治療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術前護理
1.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尊重患者人格和尊嚴,打消各種顧慮,滿足患者的需要。
1.2術前認真評估患者適應癥和禁忌癥。小針刀療法治療頸椎病的適應癥:神經根型、交感型、椎動脈型、無開放性腫瘤指證的脊髓型頸椎病等。
1.3詢問病史 對手術部位皮膚感染者,有出血傾向者,體質虛弱者,血壓較高者,情緒過度緊張,有嚴重器質性心臟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禁忌行小針刀治療。高血壓,糖尿病未控制癥狀者緩期進行手術,婦女經期亦不可做針刀治療。
1.4心理護理 小針刀治療頸椎病雖然有20多年之久,但由于患者對這種新的治療技術知識缺乏認識,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因此,醫護人員在治療前向患者講解治療方法、效果,注意事項,術中如何配合等,以最佳狀態接受治療[2]。
1.5為防止術中暈針發生,患者術前應進食,不宜空腹治療。術前洗澡,檢查手術皮膚有無破損,感染,紅腫,硬結等。
2 術中護理
2.1根據手術部位擺好如需做牽引時,協助醫生做頸或腰椎牽引,充分暴露手術野,并用紫藥水棉棒定進針刀點。
2.2手術野常規皮膚消毒,如松解剝離面積較大,應鋪無菌洞巾。
2.3根據手術疏通,剝離多少,抽吸所需局麻藥物o術者。
2.4根據手術要求,遞送給術者相應型號的小針刀。
2.5術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經常詢問針感,觀察面色。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加快、頭暈、惡心、應立即停止手術,必要時給予氧氣吸入。
2.6嚴格無菌操作針刀手術雖為閉合性手術,但也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以防感染。
3 術后護理
3.1手術完畢以創可貼或無菌紗布覆蓋傷口,并稍加按壓片刻,防止出血。
3.2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及術后不良反應。一般無不良反應,如有不適,暫臥床休息,做相應處理。
3.3觀察疼痛的程度及疼痛的轉移 疼痛加?。汉芏嗷颊咴卺樀吨委熞院髸霈F疼痛加劇的表現,其實是針刀療法中的正常表現,一般疼痛持續3、5d就會消失,術后疼痛的感覺是和疼痛是有區別的,術后的疼痛消失后病痛也不存在了[3]。疼痛的轉移:很多患者在進行針刀治療以后,原來疼的地方不疼了,而臨近的原先不疼的部位反而開始疼了,可在新疼痛的部位繼續治療,1、2次即可痊愈。
3.4情志護理 做好解釋工作,向患者介紹針刀的治療機理,安慰鼓勵患者打消顧慮,戰勝恐懼心理。樹立恢復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3.5觀察出血,術后觀察針孔有無滲血或皮下血腫,如有則遵醫囑對癥治療。
3.6觀察局部皮膚變化,3d內勿洗澡以防針孔感染。
3.7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局部再次遭受風寒濕邪的侵襲,生活起居尤應相當注意。
4 指導正確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是保證針刀松解術療效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針刀治療軟組織損傷及關節強直等疾病恢復其功能的重要手段[4]。一般術后1~3d都可做主動的功能練習,以促進血液循環和防止術后出血粘連。
4.1進行功能鍛煉應在次數和幅度上循序漸進,但不管做幾次,要做到最大的曲伸度,以后逐漸增加次數。
4.2要根據患者的全身狀態和局部具體情況決定,一般針刀術后的患者頭3d應以休息為主,運動為輔。
4.3要以恢復治療部位的功能為主[5]。如患者怕疼,術后多日不能進行功能鍛煉將會前功盡棄,主動肌肉收縮和關節活動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肌力,預防松解、剝離后的組織再粘連;循環的改善,還可以幫助粘連和瘢痕組織的吸收,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
4.4加強責任心是關鍵。在患者的功能鍛煉中,雖說患者是主體,但醫護人員卻不是旁觀者,而是患者功能恢復好壞的責任人,功能障礙嚴重的患者,必須有醫護人員或陪伴人員協助鍛煉,以免發生意外。
5 健康教育
講解有關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識,避免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走路姿勢、工作姿勢等,以免造成復發。
6 結論
小針刀治療是將中醫針刺治療和西醫手術治療融為一體的一種閉合性微創手術。針刀手術是通過對肌腱、關節間隙、軟組織深部進行切割,剝離,鏟削以達到松解粘連、瘢痕、攣縮組織,解除神經卡壓,降低組織與骨內高壓,改善微循環,恢復力學平衡,矯正病理移位與畸形,消除疼痛的方法。做好術前指導,術中護理配合,術后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適時地指導功能鍛煉。
參考文獻:
[1]高水珍.淺談小針刀手術[A].針刀醫學論文精選[C].1999.
[2]張蓮.心理干預對提高針刀治療頸性眩暈患者參與性的影響[J]健康大視野,2013,21(17):102.
[3]邢育華,王萍.淺談針刀手術患者的護理[J].中國醫藥學報,2004(04).
篇9
1 對象方法
1.1 對象。來我院療養的在職師、團干部,全部為男性。年齡最小35歲,最大55歲,平均(45.19±5.12)歲,其中35歲~45歲224例,45歲~55歲112例。
1.2 方法。入院后詳細了解病史:包括既往身體狀況,既往查體情況,生活方式;細致的全面體格檢查;監測血壓,測量身高、體重;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肝功,腎功,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血脂4項,乙肝五項,心電圖,胸部透視,頸椎、腰椎拍片,腹部B超。根據病情進一步其它檢查:胃鏡等。統計疾病以療養病歷為準。
1.3 診斷標準:①高血壓按1999年WHO/ISH的診斷標準。②糖尿病按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提出糖尿病診斷新標準。③血脂按1997年全國“血脂異常防治建議”血脂膽固醇(TC≥5.72mmol/L)、甘油三酯(TG≥1.70mmol/L)其中一項達標準或兩項均升高。④肥胖按1998年WHO診斷標準――亞太地區體重指數(BMI),25≤ BMI≤27為超重,BMI>27為肥胖,腰圍男性≥85cm。代謝綜合征按1999年WHO的工作定義[1]。其余疾病依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
1.4 統計分析。對受測者年齡分層的數據進行描述分析,比例的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在職師、團干部總人數為336人,發現患病人數189人,占56.25%,未查出明顯疾病診斷基本健康人數為147人,占43.75%。健康或基本健康是指在現有檢測條件下,未檢出任何身心疾?。和耆】?3例,占3.87%,平均年齡36.92歲,基本健康134例,占39.88%,平均年齡40.12歲。健康平均年齡、基本健康平均年齡與總體樣本平均年齡45.19歲比較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在職干部的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2.2 主要疾病診斷率(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檢出主要疾病依次排列為:體重超重158例,高脂血癥128例,脂肪肝119例,高血壓76例。336例中同時伴有四種疾病的35例,其中同時伴有高血壓、脂肪肝、體重超重和高血脂的23例,占65.71%,同時伴有三種疾病的72例,其中同時伴有脂肪肝、體重超重和高脂血癥的43例,占59.72%,同時伴有二種疾病的132例,其中同時伴有體重超重和高脂血癥的68例,占51.51%。
3 討論
3.1 在職師、團干部療養員的患病率依次為體重超重、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壓、結石疾患、骨關節?。i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冠心病、胃腸道疾病。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在職師、團干部是以代謝綜合癥(體重超重、高脂血癥、脂肪肝、糖尿病和高血壓)、運動疾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心身疾?。ü谛牟?、胃腸道疾病)為主。尤其是代謝紊亂綜合癥(MS)值得我們注意,MS是以多種代謝性疾病集結出現為臨床特點的一組影響人類健康的臨床癥候群,是引發心腦血管事件的高危風險因素及人類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是引起上述成人常見代謝病的共同病理生理機制。目前關于MS的研究已從對疾病危害的認識向可行的診斷方法及治療措施方面進一步發展。其次,運動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較高,僅次于MS,主要是每天坐辦公室時間較多,長期坐立、低頭使用電腦易導致頸椎病及椎間盤突出,另外體育煅練也不夠。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為:①自我保健意識較差,自我保健知識缺乏:大部分人員沒有接受過全面、系統的保健知識教育,對每年的例行體檢不夠重視,部分人員沒有全面查體,有些干部即使查出上述疾病也不重視,沒有進行及時的干預及治療。②膳食結構不合理,配餐不科學:高脂飲食熱量超標,吸煙人數達65%,過度飲酒。③工作壓力大,長期處于疲勞狀態中:連續工作、熬夜、生活節律紊亂。④社會心理因素:長期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工作,責任重,突擊性任務多,特殊職業要求能力素質必須持續提高,才能勝任本職工作。⑤體力活動減少:沒有規律和適量的體育運動。
4 保健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1世紀對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是生活方式病[1]。21世紀衛生工作的重點將向預防及保健醫學轉移。從上述調查中可以看出,對在職師、團干部的健康狀況的最大威脅也是生活方式病。應引起我們醫療機構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4.1 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中宣告[1]:享受最高標準的健康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永恒的課題。保護健康、促進健康是自我保健的核心。追求健康、增進健康是二十世紀現代社會文明人們優先實現的理想目標之一。健康是指軀體的、精神的及社會適應狀態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自我保健是指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和養生保健手段,依靠自己和家庭、社區的簡易條件對自己進行自我觀察、診治和預防等工作而達到健身防病、延緩衰老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4.2 堅持個體化原則指導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技能。療養員入院后根據個體的健康狀況,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療養計劃。實施面對面健康教育,教育內容可圍繞預防、保健、疾病治療、慢性病康復、糾正不良生活習慣等全面進行。通過查房、整體護理過程,給予一對一的指導,接受咨詢,講清道理,使療養員明白自身健康狀況,存在主要問題,針對存在問題,擬訂解決存在問題的有效途徑。不斷提高療養員的自我保健水平,更好的預防疾病或控制病情。
4.3 給予生活行為干預,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療養期間醫務人員要詳細了解療養員身體、心理情況、生活習慣、個性特點、遺傳情況、社會環境情況等。幫助療養員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規律睡眠。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不良生活習慣主要指那些不懂得養生、不懂得營養、不講衛生、性格不健全的生活方式和行為[2]。如吸煙、酗酒、吃鹽過多、吃糖過多、喜歡吃肥肉、吃滾燙的食物,暴飲暴食,不喜歡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愛吃熏烤食物,偏食,挑食,不愛運動,性格過于內向,過度急躁,憂郁,緊張,生活不規律,貪圖舒服,濫用藥物等。在慢性病康復治療中要堅持在醫生指導下科學合理用藥,治療要達標,要隨訪病情。糾正慢性病治療用藥依從性不好、隨意性大的問題。
4.4 建立個人保健檔案,實施個人健康管理。療養員出院時主管醫生為每位療養員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制定出具有個人特點的保健處方,給予出院指導。內容包括向療養員報告自身健康狀況、療養效果、出院后注意事項和疾病防治等。內容要求詳細,便于掌握和操作。達到一次療養,終身受益的效果。部隊醫療機構加強健康管理,將師、團干部的身心健康作為重點工程來實施,以確保我軍具有良好的戰斗力。
4.5 堅持每年全面查體,對發現的疾病早期干預及治療。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consultations Part I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 betesbetes mellitus [M].Geneva,WHO,1999
篇10
【關鍵詞】糖尿病足;護理措施;效果良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352-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日趨升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臨床表現,是糖尿病嚴重的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1】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血管病變或神經性病變感染,導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組織嚴重破壞發生病變。按照病變性質將糖尿病足潰瘍分為神經性潰瘍、缺血性潰瘍和混合性潰瘍。患者呈現間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難?;贾つw有破損或自發性起水泡后被感染,就會形成潰瘍、壞疽或壞死。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嚴重并發癥,給患者及其家庭、社會帶來嚴重影響和經濟負擔。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對40例糖尿病足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盡可能地發揮自身潛能,減少了糖尿病并發癥,效果滿意?,F對糖尿病足護理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患者年齡17歲~65歲,平均(41.5±10.5)歲,病程3~30年。鞋內異物損傷20例,足癬感染5例,燙傷1例,剪趾甲傷4例,搓傷4例,局部外傷2例,搔抓傷3例,不明原因1例。
1.2 臨床表現
患者足部的疼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間歇性跛行、皮膚溫度的改變、水腫,以及足部壞死,皮膚顏色變暗、皮膚瘙癢。合并感染以后,足部會發生潰爛、壞死,創面經久不愈,不得不接受截肢手術。X線檢查可發現骨質疏松或破壞、骨髓炎及骨關節病變等。嚴重者皮膚足部感染,足底出現水皰、血皰、糜爛、潰瘍,足趾足跟壞疽?!?】者出現靜息痛,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其疼痛可導致夜不能寐。
1.3 診斷標準
本組患者40例,均符合1997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足診斷標準及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第一屆糖尿病足學術會議制定的糖尿病足診斷標準【1】。
2.糖尿病足的護理措施
2.1 足部護理
根據患者病足潰瘍的深度和面積的大小、滲出的多少以及是否合并感染來決定換藥次數進行局部用藥。在足的潰瘍表面外涂胰島素換藥,同時采取系統的護理干預。首先要用生理鹽水沖洗病足潰瘍面,然后用碘伏消毒,清除創面上壞死組織,對深部膿腫在張力最大、低位處切開引流。再用16萬u慶大霉素、10mg山莨菪堿、8u胰島素和生理鹽水進行濕敷,每天換藥1-2次,局部壞死組織惡臭的患者,可先浸泡后再行換藥。加強糖尿病足患者患肢的運動,防止肌肉萎縮,增強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颊呙刻煲獔猿肿鲅雠P起坐,連續屈伸下肢運動,堅持30~40min??梢栽谛袆臃奖愕那闆r下進行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極拳、滑冰、游泳等運動。強度過大或活動時間太長都引起勞累,會加重患足病情?!?】運動后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前列腺素分泌不斷增加,血糖黏稠度逐步下降,改善患足血液循環。避免患足損傷,要穿寬松的鞋襪,腳指甲不宜剪的太短,洗腳水不要太燙,不做有受傷危險的運動。
2.2 飲食護理
控制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方法,無論是皮下注射胰島素還是口服降糖藥物的患者,均應該合理進行飲食治療,指導患者三餐定時定量,根據個人的口味、身體狀況、及活動量計算出每日的飲食總量,控制良好的血糖值。科學合理地安排好主食與副食,不可只注意主食而輕視副食。嚴格定時定量進食,每日三餐分配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進行分配即:1/7、2/7、2/7、2/7。消瘦病人可適當放寬,保證總熱量。肥胖病人必須嚴格控制飲食,以低熱量脂肪飲食為主,減輕體重。患者要禁止飽餐、戒煙戒酒,以免加重病情。
2.3 心理護理
主動和糖尿病足患者進行溝通,和諧醫患關系,認真聽取患者的想法和感受。糖尿病足患者存在著緊張、恐懼、焦慮、悲觀失望等心理狀態,對疾病的轉歸有很大的影響。在護患溝通過程中,護士態度要和藹可親,向患者介紹糖尿病足痊愈的病例,鼓勵患者保持樂觀情緒,用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感染患者,使患者消除厭世的心理,指導患者科學用藥,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護士要做到及時安慰,熱情關心、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精心護理糖尿病足的患者,具有同情心。轉移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根據患者興趣和愛好,幫助其選擇一些情趣活動,學會放松,保持心情愉快。
2.4 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疾病,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及掌握相關的自我保健知識,對眼患疾病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加強糖尿病知識的宣講工作,讓糖尿病足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足的發病機制、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強調焦慮、抑郁等不良因素是導致血糖升高的不利因素,以熱心真誠的態度打動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使患者的情緒樂觀、開朗,讓患者認識到疾病不防不治的嚴重性,指導患者科學用藥,關心患者,鼓勵患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3.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疾病,影響治療的因素較多。病人情緒、飲食、藥物劑量是控制病人血糖的關鍵。糖尿病為慢性終身性疾病,糖尿病足病是常見的因糖尿病沒有得到完善的治療導致的并發癥,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糖尿病足是因長期高濃度葡萄糖致下肢小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增強血管收縮,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機能不良,促使毛細血管底膜增生,使糖尿病性動脈粥樣硬化,從而使足血管腔變窄,患者會發生缺血性壞疽?!?】如果不及時治療,護理不適當或者保守治療無效而且壞疽邊界不清楚,就要進行截肢術。所以,患者及家屬掌握自測血糖的方法,控制高血糖,定時、定量注射胰島素,根據血糖變化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積極控制糖尿病,促進足部病變的康復。糖尿病人很容易受細菌感染,而且一受感染,復原的時間比正常人要長。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發癥,可致殘致死,加強護理,提高免疫力是預防皮膚損害的重點。
4.結論
通過合理有效的觀察及護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足患者恢復率降低致殘、截肢、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任慧峰. 糖尿病足15例護理體會[J]. 中外醫療. 2010(18):( 第149頁+ 第151頁 )
[2] 馮曉琳. 糖尿病足護理體會[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1(14)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