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7: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目的:作為血站血液質量檢測體系的關鍵部門,血站檢驗科擔任著十分重要的職責和任務。然而,如今血站檢驗科逐漸暴露出很多問題,尤其在質量管理方面,探索質量管理的途徑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就從血站檢驗科質量管理的重要性出發,探索其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為醫學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 血站檢驗科 質量管理 關鍵環節
Thinking about quality management on the key link in laboratory of blood station
Lu Jianwei
Taicang Branch of Suzhou Blood Center,Jiangsu 215400
Abstract As the key part in blood testing system in blood station,the laboratory of blood station has very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However,nowadays in the laboratory of blood station many problems exposed,especially in the quality management.To explore ways of quality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laboratory of blood station,this paper explore a series of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thod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medical research.
Key words Laboratory of blood station;Quality assurance;The key link
隨著我國醫學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路技術以及自動化檢測設備的投入使用,血站檢驗科的血液質量檢測技術得以提高。然而,血站檢驗科關鍵環節的質量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為了更好的應對這些困難和挑戰,需要廣大醫學工作者不斷思索,探究出提高血站檢驗科質量管理的有效途徑,為廣大醫學事業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血站檢驗科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作為血液質量檢測體系中的重要部門,血站檢驗科擔任著十分重要的任務和職責,其質量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血站檢驗科的主要任務:血站檢驗科是血液質量檢測的關鍵部門,擔任著對獻血者捐獻的血液進行相關檢測地職責和任務,在此檢測過程中,需要按照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相關項目的檢測,確保醫療用血的安全性,避免造成患者的二次傷害[1]。
血站檢驗科質量管理的意義:加強血站檢驗科的質量管理,有利于確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利于保障醫療安全,進而滿足當今臨床對于安全有效血液的需求,促進醫學進步和時展。
血站檢驗科關鍵環節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如今,血站檢驗科逐漸出現很多問題,其中涉及范圍包括質量管理體系、儀器設備管理、檢測團隊、存檔體系、實驗室安全防護等五大方面。
不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在質量管理體系方面,我國血站檢驗科仍然存在很多漏洞,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部分血站并沒有建立完整的符合血站實驗室特點的質量管理體系,因此相關檢測人員并沒有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血液檢測,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很難保障血液的安全性,從而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不規范的儀器設備管理:在血站檢驗科實驗室中,存在很多專業的設備儀器,它們大大提高了血液檢測的效率,目前廣大醫學工作者越來越依賴這些自動化、智能化的檢測設備,然而卻忽視了這些設備的管理和維護,從而影響了血液檢測的效率和準確性,最終將有可能造成血液的二次危害。
低素質的檢測團隊:伴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血站檢測團隊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從而適應當今醫學的發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2]。如今,我國部分血站檢測人員缺乏較系統的知識體系,對于新設備的上手速度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血液檢測的效率,不能很好的為臨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供應。
非正規的存檔體系:血液檢測結果存檔,是血站檢驗科工作的重要內容。然而,在當今醫療糾紛中,由于血液檢測結果和相關數據的不完整和不正規,因此并不能為其提供有效的書面依據,增加了醫療糾紛的可能性。在血液的檢測結果和相關數據的記錄中,部分實驗室缺乏完整的內容,部分檢測項目、試劑和相關數據沒有記錄,并且沒有形成正規統一的記錄表格,資料保存沒有做到位,隨意堆放,因此造成部分數據丟失[3]。
欠缺的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作為艾滋病初篩實驗室的一個分支,血站檢驗科應該嚴格進行生物安全防護管理,確保相關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目前,部分實驗室在生物安全防護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如實驗室缺乏科學的布局,沒有明確污染和非污染等各個分區,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缺乏系統的生物安全制度,外來人員私自隨意逗留實驗室,造成血液污染;保護裝置較匱乏,如洗眼裝置、帽子、口罩、護目鏡等。以上一系列安全漏洞,都有可能造成血液污染,影響實驗效果和血液檢測質量[4]。
血站檢驗科提高管理質量的方法
面對血站檢驗科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和挑戰,亟需突破瓶頸,探索到相應的方法途徑,主要可以從健全血液檢測體系、完善設備管理意識、提高檢測團隊素質、改進檢測結果記錄體系、培養相關人員責任意識這五大方面進行,逐漸解決以上的一系列問題。
健全血液檢測體系:首先需要血站完善健全血液檢測體系,提高檢測人員的自律性和責任感,確保血液檢測結果的準確有效,形成制度化、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從操作流程到質量記錄,都必須嚴格執行,明確各個環節檢測人員的職責,提高血液檢測的效率和準確性[5]。
完善設備管理意識:自動化、智能化的儀器設備是血站檢驗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血站需要嚴格按照ISO/IEC 15189的實驗室設備要求,完善儀器設備采購、驗收和使用流程,做好儀器設備的保養維護,并由專業人員做好相關記錄和管理。
提高檢測團隊素質: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今醫學發展需求,血站檢測人員亟需提高專業素質水平,加強技術教育培訓,明確《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相關內容,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水平,擴大知識面范圍。
改進檢測結果記錄體系:為了減少相關醫療糾紛,血站檢驗科需要做好相關檢測結果的記錄工作,其中涉及血液的采集、加工和檢測的詳細記錄、相關血液檢測數據這兩大方面,要保障完整和準確,不能隨意進行涂改,嚴格按照相關記錄標準執行,從而更好地提高血液的檢測質量,為醫療糾紛提供強有力的書面證據[6]。
培養相關人員責任意識:血站檢驗科,可以開展相關技術教育培訓,讓工作人員意識到血液檢測工作的重要性,培養較強的責任意識和專業技能水平,加強對先進儀器設備的操作訓練,從而培養出熟練而專業的管理人員。
為了進一步發揮血站檢驗科的功能作用,廣大醫學工作者和相關管理人員亟需加強質量管理意識,積極解決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進一步提高血液檢測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鄭偉,劉彥哲,杜艷麗.血站質量管理體系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3,(6):683-684.
[2] 魏增慧,楊春晴,董國良,等.血站檢驗科全面質量探討[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2(10):2508-2509.
[3] 王洪濤,侯小平.檢驗科質量控制應與醫院質量控制管理有機結合[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23):2937-2938.
[4] 陸琴.ISO管理體系在檢驗科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2):278-279.
篇2
關鍵詞: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管理策略
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層醫院作為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鄉鎮居民健康保障責任,其醫療業務越來越多,檢驗科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但是,就實際情況來說,基礎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加強對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的研究,探索有效的管理策略,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現狀概述
檢驗工作重視不足:在我國基層醫院當中,受傳統因素影響,臨床診斷更多依靠的是經驗和簡單器械,檢驗科的地位相對偏低,得不到相應重視,其工作訴求也難以被理解和接受,工作較為被動,質量管理自然也就無從談起。檢驗科場地規模小:在基層醫院中,雖然檢驗科是必不可少的部門,但受限于經濟條件因素,許多基層醫院醫療用房是較為緊缺的,無法為檢驗科提供足夠面積的場地,只能提供有限的房間,在這種情況下,檢驗科的辦公、標本采集以及檢驗、洗滌等難以規范分區,清潔區、污染區和半污染區之間沒有明確劃分,儀器擺放空間較為狹窄,無法規范放置,實驗室環境的溫度、濕度控制達不到要求,都會對檢驗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降低檢驗結果可靠性[1]。檢驗設備方法落后:基層醫院服務的對象多是農民,主動就醫意識理念較差,導致基層醫院檢驗科的業務相對較少,檢驗科儀器使用率較低。同時,受制于基層醫院資金緊張的情況,許多檢驗科采購的檢驗設備大多是半自動儀器,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檢驗質量存在隱患。此外,在儀器采購中,對儀器基本工作原理、市場情況等了解得不夠全面、深入,購置的設備并不符合檢驗需求,甚至是淘汰設備,也會影響檢驗質量。最后,在日常管理與使用過程中,對儀器操作規范掌握水平低、儀器沒有定期檢查與維護,或者采用低檔次、過期或變質的試劑等,也是檢驗科質量管理的重大問題,無法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依據。檢驗人員素質較低:檢驗人員是檢驗科操作的執行者,檢驗人員素質水平與檢驗質量有著密切聯系。在基層醫院檢驗人員中,普遍存在著學歷偏低、檢驗專業知識水平低的情況,人才素質水平較低,業務素質能力不強,對細胞學、微生物學等方面知識了解較少,對檢驗質量造成了極大影響。同時,由于基層醫院的條件較為有限,檢驗人員缺乏進修學習的機會,其理論水平難以得到提升,即使有豐富實踐經驗,但由于知識得不到更新,只會機械執行操作,對檢驗過程中的偏差、儀器報警等問題無法準確判斷,新方法、新技術應用水平較低,會對檢驗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質量管理控制問題:在檢驗科質量管理中,質控方面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①室內質控問題:在許多基層醫院的檢驗科中,其人員配置并不合理,每個實驗室只配置1個人員,甚至會有2個實驗室由1人負責的情況,檢驗人員也并不固定,輪崗較為頻繁。在這種情況下,檢驗人員缺乏良好的責任心,缺乏檢驗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審核,沒有人對檢驗過程進行監管,實驗室質控幾近于無,檢驗結果的可靠性自然也無法保障[2]。②儀器管理問題:儀器的精確無誤是檢驗質量的基本保障,做好儀器管理就顯得十分必要。但是,在實際當中,檢驗室儀器管理存在許多問題,包括對儀器使用、保養等相關制度落實不到位,儀器的清洗、保養等操作不夠規范、合理,在儀器校正與室內質控時,未處理比色杯、儀器管道上的污垢;儀器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會出現一定誤差,未及時修正標準曲線、校正儀器或者儀器偏差校正不到位等,無法達到相應的校正目標,會降低儀器可靠性,影響檢驗質量。此外,在儀器使用過程中,沒有準確處理異常報警問題,檢驗數據記錄不夠全面或者過于簡單等,也會對檢驗質量產生嚴重干擾。③檢驗全過程質控問題:檢驗科質量影響因素包括許多方面,除了檢驗操作之外,檢驗前的標本采集、保存、運輸等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一般來說,檢驗前誤差能夠占到總誤差的70%。在檢驗前影響因素中,常見的問題有:a.標本采集方面問題,在采集前與患者溝通不到位,沒有向患者告知相應的注意事項,空腹時間不足或者服用藥物等,都會降低標本質量,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采集人員在采集操作中,沒有選擇合適的試管、藥劑或者樣本量,或者對特殊標本采集缺乏了解等,造成采集失誤,引起檢驗結果失真。b.標本保存方法問題:標本保存會對標本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在標本采集后,沒做好容器密封或者未進行必要的保溫、遮光處理等,沒有及時將標本進行送檢或者送檢過程發生碰撞等,都會給標本質量帶來負面影響。此外,對于一些無需及時進行檢驗的標本未進行分離冷藏處理,也是檢驗標本質量問題發生的原因。缺乏生物安全意識:生物安全防控是現代檢驗科的重要安全工作,但在某些基層醫院中,由于領導層大多只注重醫療服務質量與水平,對生物安全防控方面重視不足,缺乏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識,并沒有對生物安全展開相應的宣教與培訓。如此以來,導致檢驗人員對生物安全知識了解較少,并沒有樹立相應的生物安全防范觀念,在日常檢驗工作中,沒有進行必要的安全防護,在不配戴防護眼鏡、穿工作服、戴手套的情況下開展工作,許多高傳染性物質會對檢驗人員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醫療廢物處理問題:在檢驗科工作中,醫療廢物處理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如果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也會構成污染源,對檢驗質量產生影響。檢驗科的醫療廢物來源很多,包括檢驗后的標本、一次性消耗品等,比如檢驗剩余體液、注射器、采血針、尿杯以及試管等,在實際檢驗當中,受檢驗人員自身水平、監督管理等因素影響,經常會出現醫療廢物處理不符合規范要求的情況[3]。
二、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的策略
健全檢驗科實驗質量管理體系:①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是檢驗科質量管理工作開展的基本保障,在質量管理體系的健全當中,首先,需要對檢驗質量相關的工作都制定規范、完善的制度,比如《標本接收制度》《誤差分析處理制度》等,并做好各種制度的落實,為檢驗質量提供良好的基礎。②對檢驗科工作制定一套科學、可行的管理制度,結合檢驗科的實際工作情況,對檢驗科的組織管理、人員職責以及設備儀器、環境等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包括人員和崗位職責規范、檢驗科規章制度、試劑使用注意事項以及生物安全防護的技術性文件等等,為整個檢驗科工作提供有效的準則和依據。③對檢驗報告質量建立相應管理體制,對檢驗前、檢驗中以及檢驗后3個過程均制定相應的管理規范,做好標本采集、運輸的控制,確保標本接收與檢測的可靠,嚴格審核檢驗結果,提高發出報告的可靠性,從而有效提高檢驗科的質量。同時,對于標本量少的項目,需要加強標本的保存,采取批量檢測的方法,避免單獨檢測的偶然性因素[4]。加強檢驗科的質量控制管理:質控管理是提高檢驗科質量最有效的手段,在檢驗科質控管理中,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使其熟練掌握標本采集、送檢的正確方法與注意事項,確保標本采集的真實、可靠,從源頭上控制檢驗質量的不良影響因素,為檢驗質量奠定良好基礎。②加強對質控管理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實驗室人員對質控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并結合獎懲制度,調動實驗室人員執行質控管理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提高實驗室質量標準。③做好室內質控與室間質評工作,嚴格按照質控規則,建立相應的質控圖,設置相應的警告限、失控限,對檢驗結果進行準確、有效評價,及時發現檢驗質量問題,并查找問題發生原因,區分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采取針對性糾錯方法解決問題,提高檢驗結果的可靠性與準確性。
加強檢驗科儀器、試劑管理:檢驗儀器與試劑與檢驗結果質量有著密切聯系,如果儀器精確度不夠或者試劑有問題,都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必須加強對檢驗科儀器、試劑的管理,具體管理措施有:①做好檢驗儀器、試劑的采購工作,基層醫院檢驗科任務并不完全相同,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儀器、試劑時,在采購時,選擇信譽度高、有相應資質的供貨商,并對儀器、試劑的性能和質量等進行嚴格審查,確保儀器、試劑質量的可靠。②做好儀器、試劑的檔案管理,對所有的儀器、試劑進行一一建檔,了解儀器、試劑的使用時間與保質期,制訂合理的檢查維修計劃,定期對儀器進行校正與保養,確保儀器的準確性、可靠性,并根據儀器類型選擇相應的試劑,試劑要保證無污染、未超出保質期,減少儀器、試劑因素導致的檢驗質量問題[5]。③由于大多基層醫院經濟條件情況較差,在檢驗儀器方面經費并不充足,無法采購高端檢驗儀器,加上檢驗一些項目業務量較少,檢驗科運行成本過高,對于此種情況,可以采取與其他大型醫院實驗室合作的方式,委托其進行檢驗,不僅能夠充分保障檢驗質量,也可以降低基層醫院的檢驗成本。做好檢驗科人員的素質培訓:提高檢驗人員素質,對保障檢驗質量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必須做好檢驗科人員的素質培訓,具體內容:①對檢驗人員進行崗前培訓,使檢驗人員掌握檢驗儀器操作方法、檢驗注意事項等內容,定期進行實踐操作培訓,提高檢驗人員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水平,增強檢驗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②對檢驗人員進行進修培訓,包括定期到上級醫院進修、開班學習班、邀請專家講課以及學術交流活動等,開闊檢驗人員視野,更新檢驗人員知識體系,促進檢驗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做好檢驗科生物安全管理:在基層醫院檢驗科中,許多患者的體液、尿液和血液標本都攜帶有病原體,為保證檢驗人員的人身安全,應加強對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視,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①對生物安全建立相應管理制度,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訓,提高檢驗人員對生物安全的認知,樹立相應的意識,在日常檢驗工作中主動采取生物安全防護措施,為生物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②做好實驗室改造,明確劃分污染區、半污染區與清潔區,做好相應的消毒工作,安裝安全生物柜等裝置,為生物安全的實現奠定基礎。綜上所述,臨床檢驗是基層醫院的重要內容,檢驗質量對醫院工作有著重要影響,加強對檢驗質量的重視,充分認清檢驗科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對策加以解決,是基層醫院需要重視的內容,對基層醫院醫療服務和質量水平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盧小林.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控制與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6):546-547.
[2]趙丙喜.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控制難點及對策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597-598.
[3]劉玉蘭.加強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1,(17):178.
[4]曾紅儒.基層醫院檢驗科管理現狀分析與對策[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17):2163-2165.
篇3
摘 要:探討血站質量管理體系和維持質量管理體系對保證血液質量的作用。方法:建立和完善血站質量管理體系和維持質量管理體系,對血液制品從采集、處理、儲存、運輸等環節實施全程監控。結果: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臨床供血68 079.5 U,無1起質量事故。結論:血站質量管理體系和維持質量管理體系為血液的質量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關鍵詞:血站;血液;質量管理
近年來,因輸血安全造成的醫療糾紛時有發生,輸血安全越來越受到臨床和受血者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相繼出臺了多部法規文件并對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訓項目,以提高從業人員血液知識和技術水平,規范采供血執業質量行為和技術行為。2006年實施的“一法兩規”[1-3]中明確指出,血站必須建立一個覆蓋生產和服務所有過程并持續改進的質量管理體系[2-3]。
1、 加強血站職工的管理和培訓
人是整個質量體系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訓,就把握住質量管理體系中的關鍵。自2006年以來依據ISO9000標準中質量管理的要素[4],建立了臨床采血、輸血質量管理體系和維持質量管理體系,使人員培訓、質量管理全過程程序化、規范化。先后出臺政策鼓勵員工參加各種輸血醫學學歷教育、輪轉培訓、自學、參加國內外各種進修學習班、學術會等,通過這些措施培訓輸血醫學全面人才。近年來還加大了人員培訓的投資力度,先后送270多人次到外省進修學習,先后19次請專家教授到站內講課,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對參與培訓人員進行考核以評估培訓效果,并作為年度績效評價標準之一。
2、 加強檢驗科內部的質量管理
2.1 相關儀器設備的管理: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專門成立儀器購置和計量管理小組,主要負責儀器的購置。對儀器設備的采購進行全程質量評價,驗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近年來本采血中心先后添置了眾多緊扣的高檔設備,每次都會積極申請計量部門對儀器進行全面的檢定。同時建立儀器設備檔案。制定采血站儀器設備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實處。
2.2 原材料的質量管理:首先保證是經自治區衛生廳統一招標中標產品,要求進貨渠道正規。其次質控科還將嚴格把關,正對新購的原材料進行抽檢,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 血液檢驗質量管理:室內質量控制(IQC)和室間質量評價(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務IQC為目的的,是獨立的經授權實驗室監控本地區各實驗室IQC實效性的一種手段,是來自于外部的非常規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顧地了解實驗結果的準確性,評價實驗室的檢驗能力。IQC是每個實驗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規的工作內容,是質量保證(QA)起碼要求之一。IQC說明一次實驗靈敏度和特異性的依據,尤其是弱陽性質控品最為重要,它可以間接反應檢測試劑的質量和實驗室的檢測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輸血安全的要求。嚴格執行《供血者健康標準》,嚴把體檢關,堅持七項初檢、六項復檢,初復檢同一項目采用不同廠家試劑,不同檢驗人員。為保證檢測質量,重點抓好室內質控,積極參加室間質評。
3、 質量管理的組織與實施
3.1 為了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血站專門成立質量考評小組,考評小組在每月底依據具體量化的各科業務考核標準,對相關業務工作考核,與相關人員的工資獎金掛鉤。在這個過程中所發現的差錯都得到了比較及時的改正。
3.2 質控科制訂《北海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全過程質量控制》工作交接單,體檢、檢測、采血、血液入庫各個環節憑此單交接、流動,個人完成的業務項目均由本人簽字,科主任對當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單上簽字,質控科對采供血全過程各環節審查簽字。
3.3 質評小組每月組織全站職工開1次會議:總結本月的工作情況;公布有關國內外及本單位血液質量信息;各科室匯報科內本月自查自評情況。然后由質控科匯總,集中分析解決本月存在的問題。
4、 無償獻血管理工作
積極主動協助政府及衛生行政部門做好無償獻血工作;以政府或衛生行政部門的名義開展無償獻血宣傳活動,制定全市無償獻血采血計劃;街頭采血或上單位采血。獻血者征詢、體檢、采血、檢驗、發放的原始記錄作為日后用血返還和輸血糾紛的歷史記載,獻血有關檔案資料要至少保存10年[5-6]。在質量管理上,無償獻血咨詢ALT不合格是血液檢測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與血液標本存放的溫度、時間有密切關系。因此,ALT這一非特異性指標在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中的意義值得探討。我國屬于肝炎高發區,如果抗-HCV血清陽性或?HBsAg?陽性,合并ALT增高的獻血者可能為肝炎病毒血癥活動期,當抗-HCV或HBsAg?濃度低而不能檢出時,ALT升高就有意義,可以避免肝炎相關疾病的窗口期所造成的漏檢。
5、 結果
通過管理體系建立后的實施與執行力度的加強,提高了全站不同崗位人員的素質,增強了質量管理意識,優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保證了采、供血工作高質高效完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臨床供血68 079.5 U,未出現因采、供血產生的差錯事故,為全市臨床輸血提供了可靠的血液安全和質量保障。
6、 討論
采供血質量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危,全過程涉及到醫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免疫血液學、細菌病毒學及醫用高分子學多種學科[7-9]。為了保證采供血的質量和臨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須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和維持質量管理體系,對血液制品從采集、處理、儲存、運輸等環節實施全程監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規范化才能為臨床輸血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血液成分制品[10-11]。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血站管理辦法[S].2005-11-1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血站質量管理規范[S].2006-04-2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S].2006-05-9.
[4] 劉海田.血液制品采集檢測技術標準及質量控制實踐全書[M].第3卷.北京:中軟電子出版社,2003:12431280.
[5] 唐德華.醫療事故的預防和處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37-144
[6] 陳羽中,粟美娜,等.采供血一體醫院輸血科質量控制難點探討[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雜志,2004,4:4849.
[7] 桑列勇.ALT干式生化法在獻學者初篩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輸血雜志,2003,16(4):268-269.
[8] 陳素貞.1999~2001年無償獻學者血液報廢原
因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4,17(2):116-117.
[9]Robinson?D,Whitehead?TP.Effect?of?body?mass?and?other?factors?on?serum?liver?enzyme?levels?in?men?attending?for?well?population?screening[J].Clin?Biochem,1989,26(5):393.?
[10]Lee?DH,Ha?MH,Christiani?DC.Body?weight,alcohol?consumption?and?liver?enzyme?activity-a?4-year?followstudy[J].Int?J?Epidemiol,2001,30(4):766-770.
篇4
【關鍵詞】 臨床檢驗;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167-02
檢驗科的質量目標是能否及時向臨床提供高質量(準確、及時、可靠)的檢驗報告,使檢驗結果更好地符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得到患者和臨床的信賴和認可[1]。自2002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明確指出“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這一規定被簡稱為“舉證倒置”,即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由患者投訴,醫療機構要拿出證據證明在診治工作中一切醫療行為是正確無誤的。檢驗科為達到這一報告準確的目的,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質量管理、分析中質量管理和分析后質量管理。分析中質量管理和分析后質量管理在臨床檢驗中心組織開展的室內質評活動、室間質評活動中,經多年的努力使報告結果的檢驗準確性越來越高。有關單位統計臨床有關檢驗質量的意見,50%以上是與檢測標本本身的不合格有關。
分析前階段是指從臨床醫師開出醫囑起始,按時間順序的步驟,包括提出檢驗要求,患者的準備,原始標本的采集,運送到實驗室并在實驗室內傳送,至分析檢驗程序啟動,此期終止[2]。這一環節的執行涉及面廣,包括檢驗人員、臨床醫師、護士、護工以及受檢者本人,任一環節的疏漏和不規范均可導致檢驗結果的誤差。以下淺析提高臨床檢驗分析前質量管理方法。
1 加強臨床實驗室的軟硬件建設
檢驗工作主要借助專用儀器和專門技術開展業務工作,因此,要爭取領導的支持,不斷引進先進的儀器設備,加強硬件建設。同時要制訂完善的規章制度;制訂專業的質量手冊;設置合理的實驗室工作區域,并符合有關健康、安全的要求;實驗儀器的質量管理,建立儀器的相關檔案、資料,健全維護制度,定期進行儀器的檢定和校準;檢測方法的選擇、試劑的選擇、使用和保存。
2 組織與檢驗質量有關的各種培訓
分析前質量管理不僅僅是培訓檢驗科的專業工作人員,更應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對臨床醫師、護士、護工進行培訓。
2.1及時組織臨床醫師進行新進檢驗檢測項目的培訓。醫學檢驗項目繁多而且新項目不斷推出開展,原有的項目不斷被更新,有的臨床醫師對檢驗項目的臨床應用評價指標不夠熟悉,忽略應做的檢驗項目,或不完全了解檢驗科有多少種檢查對某疾病有診斷或鑒別診斷價值。應將新的檢驗方法和原理,臨床意義介紹給醫護人員,使之能合理選擇檢驗項目,正確分析檢驗結果,并用與臨床診斷和治療;有些臨床醫師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在下午開出血脂檢查等不合適的急查項目,或其他更改患者的準備,如餐后2 h血糖,患者沒有在規定時間內抽血,在遭抽血處拒絕后,醫生同情謙讓患者,在檢驗單上加開“急”,迫使檢驗科出沒有檢驗正常參考值的數據,并干擾正常狀態下的檢驗急診次序,反而降低了患者對醫生的信任,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時,就使醫院處于被動狀態下,臨床醫師特別是新分配的臨床醫生應試行到檢驗科輪轉一段時間,熟悉并了解本院檢測項目的實驗診斷原理和臨床意義,以便能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體征和病史準確地選擇項目用于臨床工作中。
2.2對標本采集人員開展全員培訓。標本的采集不僅僅是在檢驗科內完成,更多涉及護理人員。抽血不順利造成標本溶血,從輸液皮條內放血等都將嚴重影響檢驗結果。護士應熟悉每項實驗標本的采集要求:患者的準備,患者的用藥情況,標本收集時的核對,抗凝劑、保存劑的正確使用。檢驗科制訂的標本采集須知,不僅僅在檢驗科門口張貼,也應對全體臨床醫師、護士、護工進行培訓,對保證采集標本質量的相關人員落實責任制。
3 嚴格檢測標本收入標準
一份不合格的標本無法準確地反映患者真實情況的結果。檢驗科應制訂標本拒收標準:包括標本貼簽與檢驗申請不一致;抗凝標本凝固;標本容器破損;標本可能受污染;溶血和脂血;延遲送達的標本等。對不合格的標本,檢驗科應及時與送檢部門聯系,建議重新核實或重新留取標本,對于特殊標本或再次取樣確有困難則可與臨床協商進行部分內容的檢驗,但必須在檢驗報告上標明標本不合格的原因以及檢驗結果僅作參考。
4 及時準確地對標本進行處理
及時處理標本、及時檢測是保證檢驗質量的一個原則。尤其血漿或血清與血細胞的分離應及時,血漿有富含或貧含血小板之分,應從離心速度和時間加以保證。標本要及時檢測,盡可能當天標本當天完成。細菌培養應該在2 h內完成接種。需要保存標本,必須以不影響結果為原則,注意因檢測項目不同而異,注意不同檢測項目采用不同條件。處理標本是一項細心工作,一定要加強三查三對嚴防張冠李戴。
分析前質量管理工作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多的還是管理問題,不僅是檢驗工作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院醫療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引起醫院管理的重視,在有關職能科室如醫教科、護理部、門診部的重視、參與和協調下,更好地保證這一環節的質量,使檢驗科出據準確的臨床檢驗報告,讓它成為臨床醫師診斷和治療患者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血站檢驗科;質量管理;關鍵環節
[中圖分類號] R446.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10(c)-0154-02
血站檢驗科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國家相關法規對獻血者捐獻的血液進行規定項目和方法的檢測。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血液的安全性認識也越來越高,所以對血液安全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血站檢驗科能夠對血液進行相應的檢測工作,保證醫療用血的安全。在臨床輸血中由于受到血液的感染而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的例子還存在,所以加強對血站檢驗科檢測前,檢測中和檢測后過程的全面質量管理,確保檢測結果可靠、報告及時,確保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血液用于臨床,才能夠保證醫療的安全,降低病患的生命危險[1]。血液的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加強血站檢驗科的質量管理,提升血站檢驗技術,為臨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在現代血站管理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辦法。
1 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
在我國血站檢驗科的管理制度上還存在著許多漏洞,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其主要表現在:①血站檢驗科的管理人員在進行血液的檢測時沒有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來進行操作,檢測技術人員對管理體系不熟悉,最終導致血液檢測質量不符要求;②目前有些血站檢驗科的操作流程還不太規范,在血液的質量要求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不能夠建立切實可行的規范性的管理體系。所以在這樣的管理下就不能夠保證血液的安全性。
1.2 設備管理不規范
在進行血站設備的管理時由于管理人員管理意識的欠缺,從而導致設備的管理存在不規范的現象,尤其是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機械設備的自動化和信息化已經成為時展的潮流,儀器設備已經成為血站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血站檢驗科在對設備的使用管理上存在較大的問題。一般管理人員都會比較重視血液的質量檢測環節,從而忽視了對設備的檢測以及維護,導致設備的故障率偏高。儀器設備不僅是檢測血液的重要工具,還是保證血液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設備管理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到血液檢測,如果不能夠對問題設備進行及時的保養、維護,將會影響檢測的效率。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檢測還有可能導致血液檢測的結果出現錯誤,最終將會影響血液的安全。設備管理條例中的相關操作方法及內容不完善,工作人員不夠細致,這也會對整體檢驗結果造成較大影響。
1.3 標本采集管理不完善
血液標本的采集管理對整體的檢驗質量有非常大的影響,該環節的工作大多數是基于實驗室外,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①獻血者當前的身體狀態及飲食結構,如部分獻血者在進行檢測之前有過較為激烈的運動,這將對多數項目的檢測結果造成影響,同時高蛋白、高脂、高糖的飲食也會引起患者體內谷丙轉氨酶的含量變化;②血液檢測工作人員可能會將血液試管標簽貼錯;③血站外部獲取的血液檢驗標本在送往檢驗的過程中,會由于時間、運輸溫度等方面因素發生質量問題。
1.4 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較低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醫療設備和醫學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所以檢測人員的相關知識已經無法滿足當前血液檢測的需要。血液的質量會關乎所使用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對其檢測設備的要求比較高,相應的技術要求也就提高,尤其是一些血液檢驗站引進先進的設備后,檢測人員專業素質問題就更加突出,檢測人員不能夠熟練掌握先進設備的操作流程,不了解設備的使用方法,最終會影響血液檢測質量。除此之外,檢測人員對國家所確定的相關標準不夠了解,也導致一些問題血液在檢測過程中沒有被及時發現。
1.5 沒有做好檢測記錄
對于檢測人員來說,不僅需要做好血液檢測工作,同時還需要做好檢測數據的記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檢測數據的準確性,保證血液的質量,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一些檢測人員沒有做好檢測的原始記錄,導致血液數據出現問題。
2 提高管理的方法
2.1 建立健全血液檢測質量體系
要想保證血站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就需要建立健全血液檢測質量體系,并嚴格實施和持續改進:①檢測人員要嚴格自身的行為,提高自身的職業責任意識,從而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②要對操作流程文件化、制度化,質量體系一般都是由四部分組成,即質量手冊、操作流程、程序文件、質量記錄等,由此,要想保證血液檢測制度能夠被真正的執行,就要將其程序文件化,對操作人員的行為作出嚴格的規定,明確他們的行為準則;③要將檢測制度程序化,即對檢測人員的操作程序進行科學的安排,畫出相應的流程圖,明確展示各個環節工作人員所要進行工作,從而保證血液的質量。在嚴格的制度管理下,能夠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保證檢測質量,提高我國醫療水平[2]。
2.2 提高設備管理意識
在對設備進行管理時,首先應該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要對設備進行及時的維護,從而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其次,要對設備進行定期的監督檢測,對試管以及設備進行及時的清洗,保證設備的安全性,提升血液檢測質量,最終保證人員的生命安全。設備管理人員還需要進行定期的培訓,對設備的控制應該掌握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對其使用狀況進行相關的記錄,如果發現設備運行異常,要及時進行匯報,并且對問題設備進行及時處理[3]。第三,管理單位要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提高檢測效率,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2.3 提高檢測人員責任意識
提高檢測人員的責任意識就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強化他們的質量安全意識。相關單位要對每一位員工的血液檢測質量進行規定,使他們能夠熟練掌握管理的程序以及管理的技術,從而保證血液的質量[4-5]。培訓時需要結合檢測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提高檢測人員的責任意識,使他們認識到檢測工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單位還需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讓相關人員能夠掌握專業的檢測技術,尤其是要加大對先進設備的使用培訓,讓他們能夠很好地處理相關的血液檢測問題,面對重大問題時能夠及時做出判斷,提高血液檢測的安全性[6-7]。另外,還應該對管理人員的管理進行培訓,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操作流程意識,進而保證操作質量。做好相應的檢測記錄,確保檢測的血液質量符合醫用要求,最終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2.4 提高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
要想提高血站檢驗科的管理質量,就必須提高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從而保證血液的質量。對于血站檢測方面來說,它與許多臨床醫學以及基礎醫學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它所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泛,除此之外,血液監測站的儀器一般都比較先進,而且儀器的操作也比較復雜專業,這就導致許多的操作人員無法進行正確的操作,最終會導致血液檢測質量問題,所以要想提高血站檢驗科的檢驗質量還需要提高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首先,要對檢測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他們對縣級儀器設備的操作能力,不斷滿足當前我國醫學發展的需要以及設備發展的需要。其次,要不斷拓寬檢測人員檢測的專業知識,學習先進的檢測技術,從而保證檢測的質量。同時要將資格化培訓和崗前培訓相結合,在提高檢測人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除此之外,還需要樹立檢測人員終身學習的意識,有計劃地規劃自身的培訓,提高自身的檢測水平。而血液檢測站也要有組織地進行培訓,增強檢測人員的檢測技術水平,從而提高血液檢測站的檢測質量。
2.5 做好質量記錄
檢測人員在進行血液檢測后還學要做好相應的檢測記錄,從而保證血液數據的準確性。其中,質量記錄包括設備的確認記錄、檢測中的原始數據、室內質量數據記錄以及試劑確認記錄等。除此之外,在進行相應的記錄時還需要確認檢測試劑和檢測設備的數據,做好相關記錄。對于檢測的項目、檢測使用的試劑、試劑的生產廠家、試劑的生產日期、檢測的方法、試劑的批號、檢測的日期以及檢測標準和檢測人員的姓名等都要做好記錄。同時,還要保持原始記錄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得在原始記錄上進行涂改,如果發生筆誤則需要按照相關的規定來進行修改。這些原始記錄能夠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在發生血液質量問題時能夠從中找到相關數據,提高血液檢測站的檢測質量。
3 總結
綜上所述,血站檢驗科的質量管理將會影響到血液的質量,從而影響使用血液的患者健康,所以保證血液檢測質量能夠促使我國醫學事業更好地進步與發展。提高血液檢測質量不僅需要加強對檢測人員的培訓力度,還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規范設備管理,從而提高檢測的質量和效率,確保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血液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王艷清,陳素君,廖麗梅.環境設施與獻血反應調查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上半月,2009, 4(19):128-129.
[2] 覃克文.淺談血站檢驗科質量分目標的更新與實踐體會[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1,13(3):89-90.
[3] 李瑞麗,張穎.血站檢驗科檔案管理[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39-40.
[4] 張紅艷,張子海.淺談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J].健康大視野,2012,20(9):28-29.
[5] 程長春.血型鑒定影響因素分析及探討[J].中國醫療前沿,2009,6(8):1274-1273.
[6] 李永福.血站檢驗和采血人員職業暴露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J].職業與健康,2006,22(19):1561-1562.
篇6
科爾沁區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內蒙古通遼 028000
[摘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的醫療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樣促使了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檢驗科是醫院的一個重要科室,其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對患者的診斷與治療。因此,醫院檢驗科的質量控制就尤為重要。然而當前醫院檢驗科的檢驗質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故本文主要是針對醫院檢驗科質量控制難點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
關鍵詞 ] 檢驗科;質量控制難點;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c)-0062-02
1 當前醫院檢驗科質量控制難點
1.1 檢驗科缺乏高素質人才
檢驗科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門,對醫院的運行來說,檢驗科的工作是相當的重要。但是當前醫院檢驗科的高端人才非常的缺乏,尤其是對于檢驗經驗豐富的人員更是缺乏。檢驗工作看似簡單,實則重要,檢驗過程中如果出現一點偏差,就有可能導致嚴重的醫療事故。因此,對檢驗工作來說,需要人才的專業性之外,更需要其具有高尚的醫德和職業素養。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新技術也不斷發展,這其中醫療手段及其醫療方法自動化程度也在提高,這對對檢驗人員就意味著對他們的工作要求相應的提高了。在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之外,還要緊跟時代,不斷學習發展創新。目前來說,尤其一些基層醫院,非常缺乏相應的高水平的檢驗人員,這就造成了醫學檢驗的不規范和偏差,這給患者的診治產生了非常不良的影響。
1.2 檢驗前的質量管理不嚴
檢驗科的檢驗工作要確保準確無誤,其準確性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如醫療檢驗人員對檢驗設備的操作熟悉程度、檢驗各個環節的技術控制以及時間的把握等,這都與檢驗人員的業務水平息息相關。所以,在進行檢驗時要對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質控與管理。而由于資金、技術等方面條件的限制,致使部分醫院在檢驗科的質控上存在明顯問題,其技術更新緩慢,管理不嚴,很容易造成檢驗結果的誤差,進而影響到臨床醫師的診斷結果,這極大的影響了給患者的及時診治。
1.3 醫療檢驗設備落后,設備維護不到位
醫療檢驗設備是醫學檢驗結果準確與否的最基本的因素。當前醫療設備不斷更新換代,醫院應及時檢驗更新設備。部分基層醫院由于資金不足、管理理念落后等原因,設備沒有得到及時更新使用年限過長,再加上技術落后問題,導致設備維護也不到位,這極大影響了醫學檢驗結果,同時也影響了臨床醫生的臨床診治效果,甚至可能貽誤病情。所以,醫療檢驗設備的更新和維護是檢驗科質量控制的一個重要條件。
1.4 檢驗科與臨床科室溝通不暢
臨床檢驗和臨床診斷、治療、康復等活動有著密切聯系,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特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臨床診斷的正確性。例如,通過綜合分析患者的血象和骨髓象,就可以對白血病進行確診。同時,檢驗科的發展也依賴于各個臨床科室之間的相互支持。但現實情況是檢驗科與臨床科室間通常處于一種脫節狀態、缺乏交流,對相互間情況都知之甚少。臨床醫生不了解檢驗科的檢測新項目、新技術、新儀器,由于這些溝通間的不暢,最終影響的還是醫師的臨床診斷結果診療服務質量的提高。
2 醫院檢驗科對質量控制難點的應對措施
2.1 合理調配人才
檢驗工作需要不同醫學專業的人員協作完成。因此,對于檢驗科的工作來說,對人才資源的合理分配是相當重要的。同時,檢驗科也需要對一些出色的檢驗人員進行培養。我院在檢驗的實際操作中,就為一些缺乏相關經驗的檢驗人員提供旁聽及學習機會。通過實際學習與觀察,使他們得到了許多專業知識與經驗,這樣很快就可以擔當起科室骨干角色。對醫院醫療水平的判斷,完全可以依靠醫院檢驗人員的技術水平來進行判斷,所以,在醫院進行組織培訓過程中,對檢驗人員的培養是一個重點,同時,醫院還要定期請一些專家進行培訓和講課。
2.2 成立質量管理小組
由科室主任擔任小組組長,成員的組成主要包括生化、血液、細菌、免疫等專業負責人。實行個人責任制,各項目由相對于專業的成員負責進行檢驗監督工作,將抽檢、檢驗以及寫報告分開進行。如果檢驗過程中遇到問題,需要小組討論解決。同時,各成員在檢驗過程中,還要做到監督和合作。
2.3 注重每一個檢驗環節
采取質量管理和控制,保證檢驗結果的質量和準確性。這要從整體上把握檢驗的每個環節,分析和研究各環節間的關系和相互影響。及時處理檢驗中的問題及注意細節。檢驗程序的步驟:①申請檢驗項目,申請應簡潔明了;②收集受檢標本,嚴格遵守標本收集的規定和注意衛生狀況。徹底檢查標本、做必要的處理;③開始檢驗,重復操作,確保精確度;④處理受檢標本;⑤寫報告,反饋檢驗結果并送往臨床科進行記錄。
2.4 加強內部檢驗管理
科室內質量控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醫院的檢驗和醫療水平。有效的內部質量控制有:①嚴格遵守各項檢驗措施及檢驗規定;②在檢驗中提高檢驗專業知識水平,借鑒經驗,參加一些專業檢驗培訓。熟悉對各種分析儀器的操作,并且要不斷去思考并提升檢驗儀器和設備的效果;③多次使用后,檢驗儀器和設備都會產生磨損,檢驗人員要對它們進行維護、保養和校正;④熟悉各種試劑;⑤采取穩定性好的實驗方法。
2.5 規范質控管理
每個月對檢驗人員都進行質量控制考核。實施個人責任制,能使每個工作人員都對其檢驗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意識到,確保將每個環節都妥善處理,當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能及時解決。加強對檢驗科的每臺設備以及試劑的管理養護。同時,醫院需要定期檢查檢驗科室需要引進的最新設備,進一步提高技術領先水平。
2.6 加強臨床交流與協作
檢驗科應重視提升檢驗人員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溝通能力。加強檢驗科與臨床科室的溝通交流,加強臨床醫師與檢驗人員對相互部門和學科的了解。由于臨床醫師對新項目的了解不夠,檢驗科室有責任指導建議臨床醫師合理選擇檢驗項目,同時鼓勵檢驗人員參加臨床查房和病例討論。在接收檢驗申請時,檢驗人員發現檢驗項目與患者情況有異議,應及時與臨床醫師進行意見交流。醫院可以通過組織知識講座等活動來增進檢驗科與臨床交流協作的機會。檢驗員的業務水平在與臨床的交流協作中得到不斷鍛煉,有利于檢驗質量的提升和科室的良好發展。
3 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醫學檢驗正處于發展期,加強醫學檢驗工作的質控與管理,提高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特別是需要加強基層醫院的醫學檢驗工作管理,合理分配檢驗科人才,這對醫院的長足發展意義重大。
[
參考文獻]
[1] 部紀春.論醫院臨床檢驗質量管理體系問題與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1(17):309-310.
[2] 王雅麗.現代醫院檢驗科模塊化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2.
[3] 王洪濤,侯小平.檢驗科質量控制應與醫院質量控制管理有機結合[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23):2937-2938.
[4] 熊立.檢驗科質量管理應從質量控制到質量保證[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04(3):52-53.
[5] 李敖.醫院檢驗科質量控制難點與對策探討[J].生物技術世界 ,2013(8):72.
[6] 趙丙喜.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控制難點及對策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597-598.
篇7
【關鍵詞】檢驗醫學;臨床醫學
1實施現代化管理
隨著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電子學等學科的發展及新興檢驗技術和自動化儀器的應用,使檢驗醫學得到迅速發展。檢驗醫學【1】(Laboratory Medicine)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在高層次上的結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目前正朝著高理論、高科技、高水平方向發展。檢驗科的主要任務是為臨床提供高質量(準確、可靠、及時)檢驗報告,檢驗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臨床科室的工作,一個準確的結果,有利于醫生對病人的診療,而一個不準確或錯誤的結果會給病人帶來不可想象的后果,檢驗科除了加強科室管理,執行實驗室認證后的規定,開展全程質控以外,還要收集臨床科室的反饋意見,不斷的學習臨床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而臨床科室也需要檢驗科對結果的解釋及進一步了解檢驗項目的臨床意義,在眾多相同意義項目中如何精選更有價值的項目。因此雙方的緊密結合、溝通、對話、十分必要,是使整體醫學診療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2實現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密切結合
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密不可分,臨床實驗室工作的核心是檢驗質量,為此檢驗科的負責人應主動與臨床科室交流、溝通、對話、協作:(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的管理【2】。在分析后質控中,要求檢驗人員對所測結果進行合理解釋,并收集臨床科室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建議、要求、改進檢驗科工作,或開展新業務,滿足臨床需求。在交流、對話中,檢驗人員還可以宣傳、講解新技術新項目的臨床意義,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幫助臨床醫生對疾病進行診斷。如厭氧菌培養,雖然不是新項目,但很多醫院臨床科室對其使用并不多,其中有對該項目認識理解問題,也有取材等問題。一但醫生發現送檢的膿液培養,回報結果未生長細菌時,醫生則認為檢驗科技術欠佳。實際上可能是厭氧菌感染而醫生未申請做厭氧菌培養所致;(2)在醫院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案中檢驗科負責人參加臨床會診,病例討論等,有利于雙方溝通和提高。而檢驗醫師更應該主動走出去,到臨床科室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驗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調查核實。(3)檢驗科主動參與協作:由檢驗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說明檢驗醫學的任務絕不僅僅是被動地提供數據或結果。過去很長時期,檢驗科被定位于輔助科室。即檢驗科只能向臨床醫生提供所需求的檢驗結果,一旦檢驗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檢驗結果時,就被認為“越位”,這種片面、消極、落后于時代的偏見應予糾正。檢驗工作者應該具有“參與意識”,這種意識即重要,又應受到重視和提倡。
3取得相關人員的支持
檢驗結果的質量除了檢驗科應采取的必要保證措施外,還與醫護等人員有直接關系:比如,病人的準備、標本的采集、傳送等。都是分析前質控內容,這些環節處理不當,就會使標本在未送到實驗室之前,就發生了變化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如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檢測時,對病人飲食應有所限制。標本采集時病人的變化,將直接影響檢測結果。有報道證明病人在臥位30分鐘與直立30分鐘采血測膽固醇可升高9.6%,甘油三酯增加11.3%。同一病人在門診常取坐位采血,而病房早晨常取臥位采血,故兩次結果一定會出現差異。運動前后所采標本之間也存在差異。轉送標本不及時也影響檢測結果。夏季氣溫高,住院病人尿液標本送檢不及時會使尿液腐敗,從而影響檢測結果。因此標本分析前質控至關重要,且常常被臨床醫生和檢驗人員所忽視。
4角色轉換,從輔助檢查到診斷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看來,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愈發的明顯,它不僅與病人、醫生息息相關,還跟整個醫院的醫療水平密切相關。準確的檢驗指標不僅可以評價治療效果,而且可以指導醫生臨床用藥,這就為提高醫藥的整體醫療水平提供了相當的可能。
總之,今天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角色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已經從醫療輔助角色轉變為現代醫療中的重要部分。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必須緊密結合,互相滲透、溝通,相互學習,才能使以病人為中心的共同目標真正實現,才能更完美的實現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共同發展。今天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角色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已經從醫療輔助角色轉變為現代醫療中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篇8
進幾年來,我國《獻血法》、《血站管理辦法》、《血站質量管理規范》、《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使無常獻血事業正逐步走向規范化、法制化、標準化的階段,與此同時,加強全面血液質量管理,保證血液的安全尤為重要。我們昌吉州血站從1998年無常獻血以來,對采供血過程中血液質量控制和監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現做一簡述。
1 領導高度重視,建立健全監督體系
血液質量是血站工作永恒的主題,是評價血站工作優劣的重要指標,對全站施行血液質量管理與監督結果的體現,是保證血液質量的重要環節。領導高度重視則是質量管理的關鍵,首先建立健全全面質量管理保證體系(質量手冊,程序文件,操作規程,質量記錄),實施質量管理目標崗位責任制,建立了以站長為核心的質量管理領導小組,形成了由站領導、質量主管、質量管理小組組成的自上而下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對全站采供血過程進行全面的管理和監控,通過自查、互查、抽查,內部審核,質量評審、外部審核等多種形式的監控機制,來達到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
2 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業務素質
我站每年年初制定職工業務學習計劃,并全面落實。一是根據各相關科室的業務性質,每月兩次由科室主任組織本科室的職工進行業務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轉崗人員的培訓)。二是對質量意識的教育,生物安全防護的教育,由質管科負責對全站職工進行培訓。三是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學習和強化醫德醫風的教育,由辦公室負責對全站職工進行培訓。四是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進行科學培訓。選擇有發展前途的專業技術人員,外出進修學習或入學深造。積極支持他們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以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3 強化質量管理,充分行駛質控科的職能
我們按一個辦法、兩個規范的要求、結合我站實際工作情況認真做好采供血全過程質量管理工作。強化質控科的管理職能,不斷完善質量體系的持續改進,依據我站制定質量體系文件的要求,對采供血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提出解決的措施。
3.1 在過程和產品質量監控和測量方面,質控科嚴格執行國家采供血的有關規定和質量標準,一是對成品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的質量進行抽樣檢查,二是對采供血過程中所有儀器設備進行定期監控和測量(校準),確保儀器設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三是嚴把試劑、原輔材料的進貨、驗收、質檢、確認質量關。用衛生部臨檢中心和北京金豪制藥有限公司提供的血清盤來驗證其他不同廠家試劑的特異性和靈敏度,選擇質量評價較好的廠家作為首先試劑,質控科發放試劑質檢合格報告單,同時在每盒試劑帖上合格標識,庫房管理員做好出入庫手續,檢驗科工作人員見試劑盒上帖有合格標識后方可使用。四是對采供血過程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進行監控和測量。除此之外,我們根據采供血過程中各相關科室工作性質的不同制定一套質量監控檢查標準,每月列行檢查。對達不到要求、不符合質量標準的,通知相關科室查找原因,提出預防和糾正措施并跟蹤驗證。
3.2 調查處理差錯事故、抱怨和質量投訴方面:我們過去對出現差錯、抱怨和質量投訴方面,采取懲罰制度來處理和解決問題,但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差錯事故,員工往往不主動上報或采取隱瞞不報的態度,這樣對質控科調查核實工作帶來不便,造成不能及時查找差錯及抱怨原因,影響工作質量,針對上述所存在的問題,站領導進行認真分析,改變了以往懲罰制度,而是對員工進行質量文化教育和培訓,以提高質量意識和管理理念,通過培訓員工的素質提高了,處理問題的態度也隨之改變,對出現差錯、抱怨和質量投訴方面,能夠主動及時上報質控科,及時查找差錯及抱怨原因,提出糾正、預防措施并進行跟蹤驗證,杜絕類似差錯再次發生。
3.3 調查處理輸血反應:對臨床病人出現的輸血反應能及時與輸血科、主治醫師、護士共同討論輸血反應的原因,針對病人輸血反應出現的癥狀和醫生采取的治療方法,結合相關實驗的檢測結果,分析判斷輸血反應的類型,并根據病人疾病不同給與臨床成分輸血指導,以確保合理用血,治療有效。
3.4 不合格品的處理:包括溶血、凝塊、血袋破損、成分離心破袋、醫院退血等,由當事人或發現人描述出現不合格品的經過和現象,相關科室主管分析原因,提出糾正措施,質控科分別對不同的不合格品進行定性處理,并跟蹤驗證。
3.5 不合格項處理:按照“一個辦法、兩個規范”的要求,針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的內部核審、管理評審和外部審核所檢查的不符合項進行限期整改修訂,由質量主管和QC組長進行跟蹤驗證,對符合項者進行關閉,不符合項者進行再次限期整改修訂,確保質量體系的持續改進。
篇9
關鍵詞:檢驗醫學;教育教學;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馮倩、宋軍營、任偉宏*仝巖(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河南中醫藥大學中醫藥轉化醫學實驗室,河南鄭州450000)
檢驗醫學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醫學的結合,是一門發展迅速、多技術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強的醫學前沿學科[1]。檢驗醫學提供的客觀數據強有力的支持了臨床診斷、預后和治療,據報道大約有60%~70%的醫療決策是基于實驗室結果[2],正因為其重要性,檢驗醫學從診斷學中逐步獨立成為一個新的學科。我國檢驗醫學發展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從繁瑣的手工操作到便捷快速的儀器自動化,從檢測試劑低效單一化到高效多樣化,從檢測方法琳瑯滿目到國際標準化,從閉門造車式的實驗室檢測到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等的實驗室質量規范化。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檢驗醫學發生了一次次質的飛躍,這些變化也造就了檢驗醫學教育教學內涵的轉變。如何培養適應新形勢的高素質檢驗醫學人才是檢驗醫學教育的重點。縱觀檢驗醫學教育教學的發展,現將一些體會和思考總結如下。
1檢驗醫學教育教學的發展
檢驗醫學,又稱為醫學檢驗或實驗室醫學(laboratorymedicine),其發展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臨床醫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同時伴隨其他學科如遺傳學、分子細胞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3],豐富和促進了醫學檢驗學理論知識,使得其學科建設迅速發展成為一個跨理工和臨床醫學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
檢驗醫學教育培養的醫學生最初學歷普遍不高甚至是師帶徒的教育模式。1983年以來,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建立起了醫學檢驗專業,目前已有六十多所高校培養大專以上學歷的醫學檢驗專業人才,每年都有充足的生源不斷加入檢驗界隊伍[4]。自2012年教育部將原有的五年制醫學檢驗專業(歸屬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類,授予醫學學士學位),統一調整為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歸屬新單獨設立的醫學技術類,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其學科內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在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技術屬性。培養目標是以培養檢驗技師即實驗室技術操作工作為主的醫學人才,畢業生就業面向的主要是各級醫院的檢驗科、生物技術公司以及獨立的實驗室。
隨著教學目標和學制的改變,醫學檢驗專業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都發生了變化,原來的五年制教材壓縮為四年制,有些偏重于臨床醫學的教材已經適當刪減弱化,而醫學檢驗技術方法,實驗室質量管理課程以及實驗儀器的原理操作故障說明適當增加。同時增加與臨床聯系緊密的實驗課時,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能快速適應實習或工作環境。教學方法也在與時俱進,增加了很多信息時代的元素,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lecture-basedlearning,LBL)到案例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問題引導式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課堂教學模式,發展到利用微信公眾號發放視頻微課[5-6]以及慕課[7]等網絡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學方式越來越靈活多樣,學生學習知識不再局限于課堂上老師的面對面講授,更多的是自己通過各種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獲取新知識。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角色都發生了改變,學生由以前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教師也不再是以前的填鴨式教學,他們更多的是給予學生知識的點撥和引導。
單純以期末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隨著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改變,有些高校開始嘗試建立一種新型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評價體系,即運用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課堂及課外作業、案例分析以及實驗操作等[8]多方面測驗學生的基礎知識,科學客觀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除此之外,結合當前教學形勢的變化,有學者提出分段式考核方法[9],即按照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實驗、臨床實驗四部分整合實驗內容,形成全面系統的實驗教學考核體系,重點考核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考核完后還要有一套考核評價體系,對考試的結果要有評價、反饋和總結。
2檢驗醫學教育的現狀
2.1檢驗醫師人才缺乏目前檢驗醫學本科教育培養的是檢驗技師,那么檢驗醫師的重任就落在了檢驗醫學研究生的肩上了,研究生教育專業名稱是臨床檢驗診斷學,是以培養檢驗醫師即指導臨床有方向有目的地選擇檢驗項目,并對檢驗結果給出合理解釋的綜合型人才為主的檢驗教育,從而使檢驗報告更直接有效的參與臨床的診斷和治療。畢業生就業主要是一些綜合性醫院的檢驗科,負責檢驗科和臨床科室以及病人的協調溝通。而如今有些高校的臨床檢驗診斷學碩士專業更傾向于招收本科是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這類學生本科沒有接受過醫學檢驗的專業知識,很難適應檢驗醫師的工作性質,而且他們畢業之后有一部分學生不愿從事檢驗行業,造成檢驗醫師人才匱乏。
2.2檢驗醫學教學內容不能滿足臨床的需求手工檢驗項目的不斷減少和自動化儀器的廣泛應用是各級醫院檢驗科的未來發展趨勢,由此帶來檢驗醫學專業教育教學的變革。張繼瑜等[10]進行的教學調研,指出當前檢驗專業教學與臨床相互脫節,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手工檢驗項目如對血細胞手工計數、凝血功能測定等在臨床工作中基本不用或很少用,而臨床工作中的血細胞自動分析儀、自動化止凝血分析儀學生又知之甚少。這就促使檢驗醫學的教育工作者對教學內容需要進行優化整合,對部分已被臨床淘汰或使用率極低的傳統手工檢驗項目給予刪除或弱化,同時增加詳細介紹自動化儀器的教學內容,使畢業生能迅速適應臨床檢驗工作。
2.3臨床實習也需要結合新形勢作出相應改變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是從理論到實踐的升華,四年制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臨床醫學方面相對弱化,很多高校的附屬醫院在實習生的臨床帶教中可能會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術,儀器的使用、維護、保養等,但是除此之外還要強化實驗室的質量管理。因為質量管理是檢驗醫學建設的核心[11]。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th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15189質量管理體系體現了國際醫學實驗室最新質量管理理念,提出了質量改進方法的標準[12],對檢驗的全過程進行質量控制和監督,確保檢驗結果的客觀、真實、公正和準確。將ISO15189質量管理體系的先進管理理念和諸多要素滲透到日常的實習帶教中,使臨床教學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已成為許多醫學實驗室指導教師進行實習生臨床培養的新切入點[13]。
篇10
課程代碼:06869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某醫院檢驗科購置了一批100微升的微量移液器投入使用,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首次使用不須檢定/校準 B.可以一直使用,無須檢定/校準
C.應周期性檢定/校準 D.損壞維修后即可使用,無須檢定/校準
2.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對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進行認可的依據是
A.《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 B.《檢驗和校準實驗室認可準則》
C.《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
3.有關“未檢出”值的處理,正確的是
A.報告為“0” B.報告為“未檢出”
C.報告為“小于等于最低檢出限” D.不報告
4.在LIMS基本功能模塊中,實驗室日常運行最為頻繁的模塊是
A.資源管理 B.爭議(投訴)樣品處置
C.樣品分析管理 D.人員管理
5.儀器設備兩種管理方式是
A.技術管理和硬件管理 B.技術管理和經濟管理
C.技術管理和軟件管理 D.硬件管理和經濟管理
6.純粹數據管理型LIMS軟件的主要功能包括
A.數據采集、數理統計分析、樣品管理、報表管理
B.數據采集、數理統計分析、報表管理、網絡管理
C.數據采集、數理統計分析、設備管理、資源管理
D.數據采集、數理統計分析、樣品管理、網絡管理
7.實驗室外部分析的質量控制內容一般包括
A.檢測限、靈敏度、精密度和準確度控制
B.空白試驗和回收率試驗
C.儀器監控、環境設施監控和規范化操作控制
D.能力驗證、技術審查、校準用標準的比對和實驗室間比對
8.以過程為基礎的質量管理體系模式包括以下四大過程
A.管理職責、資源管理、產品實現、測量分析和改進
B.組織結構、資源配置、產品實現、測量分析和改進
C.管理職責、資源管理、組織結構、產品實現
D.管理職責、組織結構、工作環境、測量分析和改進
9.實驗室計量認證和實驗室認可評審內容在管理要求方面包括下列內容
A.組織、管理體系、文件控制、人員、抽樣
B.人員、設施和環境條件、管理體系、設備
C.組織、管理體系、文件控制、投訴、改進
D.組織、管理體系、文件控制、投訴、設備
10.我國制定的《分析實驗室用水規格和試驗方法的國家標準》規定了分析實驗室一級水的技術指標,下列選項中符合一級水的要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