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27 18:01: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翻譯;結構主義;結構主義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101-01
一、引言
翻譯活動是一種以語言為媒介的活動,涉及到以語言為內容的文本的處理,所以,語言學理論對翻譯的研究就必然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各種各樣的哲學以及語言學理論中,結構主義理論對翻譯的影響尤其巨大。
二、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
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個自成一體的系統,此系統可以分析為幾個層次:單位,結構,類別和系統。由此分析,可以得到一個語言模型,該模型具有客觀性,因為這是就語言這個客體本身所進行的分析,而不涉及到分析者的主觀影響。既然強調語言自身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結構主義對語言的歷史性是不屑一顧的,“結構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尋找確定的結構,建立系統的可以把握的知識”,結構主義在文學分析和研究中的應用表現出如下特點:忽視對作品意義的分析,而重視對產生意義的作品、文本結構的分析。作者的主觀意圖也被忽略了,因為產生意義的是語言及其結構,而并非是作者的意圖或者作者有意識的言語行為。因此,在文學創造中,結構主義認為,作品的內容受制于作品的結構。
三、翻譯思想中的結構主義方法論
(一)結構主義方法論
1、整體性:結構主義認為,整體對于部分來說是具有邏輯上優先的重要性。因此,對語言學的研究就應當從整體性、系統性的觀點出發,而不應當離開特定的符號系統去研究孤立的詞。所以,結構主義堅持只有通過存在于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適當地解釋整體和部分。結構主義方法的本質和首要原則在于,它力圖研究聯結和結合諸要素的關系的復雜網絡,而不是研究一個整體的諸要素。
2、共時性:索緒爾認為,既然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同時并存的,因此作為符號系統的語言是共時性的。于是索緒爾提出一種與共時性的語言系統相適應的共時性研究方法,即對系統內同時存在的各成分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它們同整個系統的關系進行研究的方法。
3、任意性和差異性原則:索緒爾認為所有的語言符號都分為兩個部分,即能指和所指。首先,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結方式是任意和約定俗成的,這是索緒爾語言學理論的兩個基本原則之一的任意性原則;其次,符號不僅是任意和約定俗成的,而且還有嚴格的區別意義與作用,這是兩個基本原則之一的差異性原則。
4、二元對立原則:霍克斯在《結構主義與符號學》一書中指出:“成雙的功能性差異的復雜格局這個概念,或曰‘二元對立’概念顯然是結構概念的基礎。”二元對立是結構主義最基本的結構觀念。索緒爾提到四個二項對立:歷時與共時方法;語言與言語;能指與所指;系統差異決定語義。與此同時他也反復指出二元對立原則是真正了解語言性質的必要方法。
(二)結構主義翻譯觀
結構主義翻譯觀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羅曼·雅可布遜、尤金·奈達、卡特福特、彼得·紐馬克等人,而其中奈達是結構主義翻譯范式的典型代表。
1、語言結構分析方法:奈達將語言二分為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外在的表現形態,深層結構是內在的決定因素。翻譯則是將原文表層結構還原為基本的核心部分,再將深層結構轉換成譯語的深層結構,最后重新組織成譯語表層結構的過程。
2、共時性的分析方法:結構主義相信,共時分析是優于歷時分析的。因為在他們看來,歷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現時”的關系。這種觀點引申到翻譯思想中,就造成了譯者總是關注文字本身,探求文字背后的意義,而不去分析作者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等外界因素。在這種看似無誤的翻譯背后實際也會造成對原文的曲解。
3、二元對立的分析方法:索緒爾提出了一系列諸如語言與言語、所指與能指、共時與歷時等對立的概念,而所有這些對立都是不平等的,其中一方總是占有優先的地位,另一方則被看作是對于前者的衍生、否定和排斥。以此為指導,在傳統的翻譯理論中,作者與譯者、原作與譯作也始終處于一種二元對立的關系。
四、結語
我們必須全方位地對結構主義展開思考,從各個角度對其加以分析和說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加深對結構主義的理解;也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有希望建立科學的翻譯觀和翻譯理論。
篇2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發展經濟學結構主義方法的涵義,通過對“狹義的產業結構轉變”和“廣義的結構轉型”兩種具體分析方法的分析,對發經濟學結構主義方法做出評價。
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Economics或EconomicsofDevelopment)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當時一大批第三世界國家紛紛興起但都面臨著貧窮落后的經濟局面,當時這些國家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增長率高、經濟增長率低、經濟結構落后、失業問題嚴重,這些問題嚴重困擾著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為了應對這些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共同對該問題作出了深入的理論探討。其中首樹發展經濟學理論大旗的是結構主義學派的彼德·T·鮑爾(LordBauer)、科林·克拉克(ColinClark)、劉易斯(A·Lewis)、繆爾達爾(G·Myrdal)、納克斯(R·Nurkse)、羅森斯坦-羅丹(P·N·Rosensten-Rodan)、赫爾希曼(A·O·Hirschman)、普雷維什(P·Prebisch)、漢斯·辛格(H·W·Singer)、霍利斯·B·錢納里(HollisBurleyChenery)、M·賽爾奎因(MosheSyrquin)等人。由于結構主義方法產生較早,這些學者也構成了發展經濟學的先驅人物,在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頗具影響。
一、何謂發展經濟學結構主義方法
(一)發展經濟學。關于發展經濟學的概念界定眾說紛紜,并不統一。本文采用我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張培剛的解釋:發展經濟學是研究農業國家或經濟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或實現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的問題。他認為“發展經濟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發展經濟學是指凡是研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的理論和學說都可以算是發展經濟學,其理論可以溯源到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中涉及到的關于經濟發展的理論;狹義的發展經濟學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發展經濟學,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農業國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或者說如何實現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的問題。本文所談的發展經濟學是指狹義的發展經濟學。
(二)結構主義方法。結構主義方法是發展經濟學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結構主義經濟發展思路的基本理論要素包括其發展觀、對經濟發展運行機制的描述、資本形成理論、偽裝性失業理論和國際經濟理論。而指導這些理論的分析方法的對象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1.對經濟結構構成的分析:經濟結構的構成在結構主義者當中說法不一,根據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馬穎和陳波的歸納分析,其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結構構成是指宏觀意義上的整個經濟各個部門的構成及相關變量,包括有關的經濟活動部門和作為生產中主要投入的勞動力和資本投資等變量;第二,結構構成是指按經濟活動部門所組成的部門結構或者按某種需要來劃分的經濟結構。”[1]其中大多數學者運用第二種含義進行分析。例如W.A.劉易斯有關二元經濟結構的分析。霍利斯·B·錢納里的“兩缺口”模式即是按經濟活動的部門結構進行分析的。且霍利斯?B?錢納里是按積累過程(包括投資、政府收入和教育三個類目)、資源配置過程(包括國內需求結構、生產結構和貿易結構三個類目)、人口與分配過程(由勞動力配置、城市化、人口轉型、收入分配四個方面構成)這三個過程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進行分析的。其認為,結構構成表現為“一個經濟和社會系統中相對穩定的關系。”[2]2.對經結構變遷或結構轉型的分析:結構主義方法對經濟發展過程中與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結構轉型”(thestructuraltransformation)的分析一直在發展經濟學結構主義學派研究綱領中占據著中心位置。“結構轉型”亦稱“結構變遷”(thestructuralchange)。它們被錢納里定義為“需求、生產、貿易和就業構成的一組互相關聯的變化,而“需求、生產、貿易、就業構成的各自的變化又反映了因收入水平提高而產生的資源配置格局轉移的不同方面”[3];賽爾奎因則把“結構變遷”定義為“從生產和要素使用角度來考慮的各部門在經濟中的相對重要性,工業化便成了結構變遷的中心過程”[4]從錢納里和賽爾奎因兩人對“結構轉型”或“結構變遷”的定義中可看出兩層含義:第一,“結構轉型”本身就涵蓋了狹義的“產業結構轉變”,而賽爾奎因的定義中提到的“各部門”實際上也是指“產業結構”;第二,“產業結構轉變”過程同“結構轉型”過程是一個同步進行的過程,“結構轉型”的作用因素,影響著“產業結構轉變”。3.對經濟結構與經濟現象之關系的分析:結構主義者還透過經濟運行中的眾多變量,強調經濟結構作為“深層因素”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他們看到了影響經濟運行的諸多因素,指出,在一國經濟中,勞動市場二元結構、農業、運輸、動力、進出口等行業都被列舉為結構剛性。如農業部門對價格激勵做出的反映嚴重滯后于工業部門,往往會成為導致發展中斷的瓶頸;運輸和動力等基礎設施部門中的剛性表現為生產缺乏伸縮性,對價格反映存在滯后性;這些部門還會因為投資不足而拉整個經濟的后腿。
二、發展經濟學結構主義方法工具例析
在發展經濟學結構主義指導之下形成了具體的研究方法,著名經濟學家霍利斯·B·錢納里、M·賽爾奎因即在產業結構轉型研究中倡導“狹義的產業結構轉變”和“廣義的結構轉型”分析方法。以下通過對兩種研究方法的概述,對這兩種方法做出評價。
(一)狹義的產業結構轉變方法。狹義的產業結構轉型方法主要指統計方法與投入——產出法。最早對產業結構轉變進行研究的是克拉克。他在其《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從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這三個部門就業人數的變動入手,研究了產業結構的轉變,得出兩點結論:第一,農業部門的相對規模不斷縮小,工業部門先增大后縮小,而服務業處于部門不斷增大趨勢;第二,效率和需求是促成產業結構轉變的兩個基本方面。庫茲涅茨對克拉克的研究方法作了進一步發展,他在《現代經濟增長:速度、結構與擴展》一書中,指出了有關農業、工業、服務業這三個部門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的關系式:
ri=ai(1+rT)—1
式中,ri和ai分別表示部門產出和國民總產出每10年的增長率,ai為部門某一時期占國民總產出的比重對10年前該部門占總產出比值的比例。通過分析一個世紀后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個部門各自占國民總產出比重的變化可以得出ai,再經過對國民總產出增長率進行估算得出各部門的產出增長率,進而描述各部門的變動趨勢。該公式基本描述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個部門的變動趨勢,為結構主義研究的精確化作出了貢獻。
霍利斯·B·錢納里將克拉克和庫茲涅茨的統計研究方法又作了進一步推進,在他與M·賽爾奎因1975年合著的《發展模式:1950——1970》一書對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結構變動作出廣泛的統計上的解釋。在該書中其除了使用傳統的統計方法之外,還巧妙地使用了相關分析。他們為了創造一整套可以對更為廣泛的可獲得的數據進行度量的方法,專門設計了對包括積累、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等在內的10個基本過程進行描述的27個變量,以便分析與各國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產業結構轉變。
錢納里率先用投入——產出方法來分析產業結構轉變,早在1959年,在他與克拉克合寫的《產業關聯經濟學》一書中,就第一次運用投入——產出模型系統地論述了產業間的結構關聯問題。這一分析方法共兩個步驟:第一,用于投入產出方法來細化行業分類,建立起全面的產業結構轉變分析框架,用以克服傳統的統計方法在分析結構轉變方面的缺陷。他們通過對中間產品使用比例wi和中間產品投入比例uj進行計算,將產業結構中的各行業細分為四種類型:中間產品使用和投入的比重均偏高的產業(鋼鐵、石油制品等)、中間產品使用比重高但中間產品投入比重低的產業(農林業、煤礦業等)、中間產品使用比重低但投入比重卻偏高的產業(服裝、造船、食品加工等)、中間產品使用比重和投入比重均偏低的產業(漁業、運輸業等)。wi值和nj值的高低代表著產業關聯程度的強弱。
(二)廣義的產業結構轉型方法。CGE模型于20世紀60——70年代問世,起初由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家運用該模型討論經濟問題。由于CGE模型具有能夠對經濟全面地加以模擬的巨大優勢,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家們以結構主義的假設,使之能按照結構主義表述發展中國家的結構轉型問題。結構主義這一研究方法至今影響尚存,被新一代結構主義經濟學家所繼承。恰如新一代結構主義領軍人物泰勒所言,結構主義思路的基本假設“在于一個經濟的制度以及各生產部門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分配關系,在決定這個經濟的宏觀經濟行為方面起主要作用”。[5]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結構主義學家改變傳統方法一般地分析產業結構的轉變,而是從某一具體角度來研究包括產業結構轉變在內的廣義的結構轉型。例如,CGE模型被用來分析短期內在外匯短缺前提下調節政策的選擇對經濟結構的影響,以說明宏觀調節與結構轉變之間的關聯所在;CGE模型還被用來討論包括貨幣、債券和分割的可貸資金市場在內的金融壓抑問題,使其既能體現發展中國家的結構特征,又能解釋市場不完善條件下各種替代機制的宏觀經濟學本義;而且,工資水平、生活狀況、金融資產收益、資本利得等方面也被納入CGE模型,以便分析貿易條件變化對發展中經濟所造成的收入分配效應。其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德爾曼——羅賓遜模型。其是1978年阿德爾曼和羅賓遜在借鑒新古典經濟學的CGE模型的基礎上,建構了第一個結構主義CGE模型,討論了韓國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與廣義的結構轉型相伴隨的收入分配問題。
三、對發展經濟學經濟結構主義方法的評價
結構主義方法產生于早期新古典主義方法之后,一定意義上彌補了早期新古典主義方法的缺陷,但由于其是二戰之后那個特定時代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會顯現出許多不足。
(一)理論框架的粗糙。雖然結構主義分析方法為發展中國家的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但理論框架過于松散。同新古典思路相比,結構思路更接近現實,但不如新古典主義方法那樣嚴密。結構主義的各主要假定前提只是以描述性陳述為特征,還遠未達到公理化程度。其分析方法初衷顯然是想建構能將社會、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非經濟參數包納進來的理論模型,但由于變量太多,致使理論框架顯得過于松散和粗糙。造成結構主義框架此種狀況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結構主義所依賴的邏輯基礎主要是歸納法。而新古典思路所依據的邏輯基礎主要是演繹法,故而這一方法從根本上很難達到精密化的程度。第二,結構主義方法的數學化形式表達難以包括所有影響經濟運行的因素,本身就受分析方法局限性的制約。
(二)微觀基礎的不足。結構主義方法從總體上是可以說是一種宏觀理論。在建構上深受古典主義發展經濟學方法的影響。雖然早期結構主義方法有著比新古典方法更為廣闊的視野,但缺乏微觀基礎的不足釀就了結構主義方法的“阿基里斯之踵”。這方面從結構主義方法所使用的彈性這一術語上可以看出。而彈性概念是早期新古典方法的微觀分析工具。結構主義方法將其借來應用于結構與制度分析工具的輔手段。而且嚴格地說,結構主義者所使用的“剛性”術語,實質上也是對彈性不足的另一種表述。從而顯現出其微觀基礎的不足。
(三)方法過于理論化。無論是狹義的產業結構轉變方法,還是廣義的產業結構轉型方法,其理論都需要進行量化,而許多人文因素是很難用量化的指標進行分析的。故而,其提出的對策和建議也因為過于籠統而缺乏可操作性。如他們在觀察并分析了許多市場失靈的情況后,就草率地做出中央政府必須代替市場的結論。發展經濟學經濟結構主義方法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當前已被多重均衡分析法、發展微觀分析法、現實主義制度分析法所取代,但其曾經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提供過指導作用,而且至今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在我國當前進行產業結構轉型的形勢下更有必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從而促進我國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穎陳波:發展經濟學中結構方法:基本理念與分析工具[E/OL].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網站:/
[2]HollisB.Chenery.StructuralChangeandDevelopmentPolicy[M].OxfordUniversityPress.p.108,1979.
[3]H.B錢納里.結構轉換:經濟發展的實質研究程序[A]發展經濟學的新格局——進步與展望[C].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
篇3
關鍵詞:結構主義;白族;文化分析
國內對白族文化的研究領域較廣,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南詔大理國時期文化、、服飾、建筑等方面,但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甚少。結構主義在當代西方眾多的思潮和流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結構主義以其獨特的結構思想和方法論,在語言學、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甚至自然科學等領域掀起了一場影響廣泛而持久的思想運動。無論是作為哲學層面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還是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結構主義實際上已經對民族文化的研究產生了影響,從結構主義的角度對白族文化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與分析,或許能為民族文化的研究開辟新的視界,這對于豐富和完善我國地域文化內容以及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期望能喚起人們從整體角度去研究和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本文正是這樣一種嘗試與努力的開始。
一、 結構主義闡述
結構主義思想產生于20世紀初,當時西方的一部分學者對現代文化分工太細,只求局部、不講整體的“原子論”(atomism)傾向感到不滿,渴望恢復自文藝復興以來中斷了的注重綜合研究的人文科學傳統,因此提出了“體系論”(systematology)和“結構論(structuralism)”的思想,強調從系統方面來研究結構和規律性。1945年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發表了《語言學的結構分析與人類學》一書,第一次將結構主義語言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運用到人類學上,揭開了結構主義的運動序幕,他隨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學科對結構主義的高度重視。20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法國哲學家、思想史學家米歇爾·福柯,文理學家雅克·德里達,者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以及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一大批學者的合力推動,結構主義思潮很快占據了法國學術舞臺,并對世界范圍內的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結構主義的“黃金時期”。
毋庸置疑,對于結構主義而言“結構”是最為重要的觀念, 結構(structure)來源于拉丁文“structura”,從拉丁辭源上說,“結構”是指“部分構成整體的方式”[1]。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甚至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而主要是一種方法論,因為它最初是作為一種結構分析的方法運用于諸多學科領域,后來才逐漸超越了學科的界限,發展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結構主義思潮。“結構主義之父”皮亞杰認為,“結構主義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一種方法或方法論”,他還指出“結構”具有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2]。結構主義者所要探尋的“結構”是指深層結構,即“決定歷史、社會與文化中諸具體事件與行為的基本規則整體”[3],在方法論上結構分析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結構”的探尋,達到對整個人類社會與世界的深層理解。
二、白族及研究區域簡介
(一)白族簡介
白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的民族,自稱“白子”或“白尼”。居于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縣的白族,漢語稱之為“民家”,居于維西、蘭坪一帶的,納西語稱之為“那馬”;居于碧江瀘水一帶的,傈僳語稱之為“勒墨”;而居于貴州威寧等縣的,共有七縣被當地人稱為“七姓民”[4]。白族總人口為193.3萬人,大多分布在云南省,有156.1萬人(占全國白族人口80.7%),大理白族自治州又為云南省白族的主要聚居區,有111.2萬人(占云南省白族人口的71.2%)。關于白族來源的問題眾說紛紜,但最權威的觀點認為:“白族是由漢代的昆明與滇僰、魏晉的昆與叟、唐宋的烏蠻與白蠻(包括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以及元明以后的爨與僰、羅羅與民家等不同的族流隨著時代的遞續不斷發展與融合,有了漸趨一致的語言和風俗習慣,逐漸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共同體”[5]。1956年,人民政府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確定其族稱為“白族”,白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親仁善鄰,廣泛學習和吸取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因素,豐富和發展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白族有獨具特色的節日、服飾、建筑風格、婚喪嫁娶儀式以及信仰。
(二) 研究區域簡介
我國白族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云南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到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以洱海和滇池為中心的人類文化遺址遍及全省。而云南白族的主要聚居區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大理洱海地區是白族文化的發祥地,劍川海門口遺址發掘出土了石器、陶器、青銅以及碳化稻谷。賓川白羊村遺址,是洱海地區文化面貌較完整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遺址中發現了平地起建的木結構建筑、石器、骨器、稻谷、家畜等[6]。這些遺址均證明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這塊地上生息繁衍。楚頃襄王時(公元前289—前263年)“莊蹻入滇”與當地居民婚配,成為滇王族。漢武帝(公元前109年)“發巴蜀兵擊滅勞浸、糜莫,滇王降”,設郡縣治理。晉、唐間,今云南東部地區為大姓爨氏所統治,分為東西二境。這段時期滇池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洱海地區,此時滇池已是較發達的農業社會而洱海廣大地區仍是“隨畜遷徙、毋長處、毋軍長”的原始游牧社會[7],這種情況到晉代時發生了變化,兩爨(東爨、西爨)相爭,致使滇池、滇東北地區烽火連天,而此時洱海地區安定和平,靠山面水,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眾多人戶為了逃避戰亂到洱海地區安家。公元八世紀中葉,南詔統一洱海地區后,繼而征服了東西爨。在擊破西爨后,一次用武力強迫遷徙“白蠻”20萬戶于永昌城(永昌指古洱海地區)。經過南詔500多年的統治,洱海地區成為了云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洱海位于大理市區西北,北起洱源,長約42.5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9公里,湖面面積256.5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洱海背靠蒼山,蒼洱間的壩子是白族主要居住地。
由上述可知,洱海地區是孕育白族文化搖籃,也是當今我國最大的白族聚居區,將洱海地區定為本文的研究區域來探討白族文化,具有極強的代表性。
三、結構主義在我國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概述
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在諸學科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西方文化分析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我國,將結構主義方法論應用于文化分析的研究較少。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因為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文化不論是在其萌發生成的最初階段還是在以后漫長歲月演進中,都不是由單一民族創造的,而是由內部有眾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復合的文化形態而存在的。劉鴻武認為“對中國國內各民族文化關系結構及其特征的探討,應該是我們得以把握中國文化歷史連續性這一問題的關鍵”[8]。秦濤從結構主義的視域對民俗體育文化進行了研究,提出“結構主義為民俗體育文化的審美提供了新的文化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將促進民俗體育文化審美思維層面的拓展和深入”[9]。地域文化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胡義成用結構主義的方法在中國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應用進行初探,他認為“地域文化的研究內容,使用‘解構’的方法也具有合理性”[10]。 雖然,結構主義在我國民族文化中的研究甚少,但可以看出結構主義或多或少已經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研究產生了影響。那么從方法論的視角看,結構主義與民族文化研究的關系到底如何? 結構主義應用于民族文化的研究是否能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嶄新的視角以便于我們對民族文化進行合理的開發與保護?下文便以洱海地區的白族為例對此進行初探 。
四、 結構主義視角下的白族文化研究
白族文化是什么呢?有學者認為“白族文化最主要的方面是語言,白族通過說白族話保持著自己不同于漢族的特色,白語包含著白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觀”[11]。也有學者提出“村落及村落中的人群、廣場、本主廟、齋堂等是白族文化內涵保護的直接載體”[12]。眾所周知,很難給“文化”一詞下定義,白族文化不僅僅是它的語言、服飾、建筑、信仰和舞蹈,但又包含這些因素。找出推動白族文化形成、發展的“深層結構”,可以增加我們對白族文化的深層次理解。
下文將白族文化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探討。
(一) 白族文化萌芽階段(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魏晉時期)
白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擇優而居的思想也自古有之,可以說選擇適宜的居住環境是人類進行其他一切生產和生活的前提。洱海地區屬高原季風氣候,有著豐富的植物和礦產資源使人類在洱海地區生存和生產成為可能。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極其的低下,只能順從自然、適應自然,蒼山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洱海為其提供了水源和魚類,白族先民進行一些簡單的種植、捕魚、打獵等活動以維持生計。但是該地區又處于橫斷山脈和哀牢山脈的交匯區,位于滇西地震帶上,地震頻繁,頻繁的地震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們為了尋求心靈的寄托,渴望安定、寧靜的生活,便有了眾多關于觀音降服妖魔給人民帶來幸福的神話。每年農歷三月十五由民眾自發組織講經說法、祭祀觀音。由于生產力水平低,日月星辰、血雨風霜都會使白族先民感到神秘莫測、威力無窮而加深了對自然的畏懼和崇拜,這種對自然界處于完全屈服的情況下,就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便出現了自然本主,人們在祭祀本主的時候會有一些簡單的儀式。要抵抗大自然的災難,僅靠個人力量遠遠不夠,只有加強合作,團結一致,白族先民在日常交流中便逐漸形成了漸趨一致的語言和穿著,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利,人們來往不是特別密切,就由各自首領和族長管理本部落和氏族。
可以看出白族文化在萌芽階段其實是自然界與人類的一種對立,正是自然與人類對立的矛盾派生出其它的一系列矛盾,人類之所以使用“文化”的工具就是為了解決自己與自然的矛盾。結構主義就是要“從生活的一切表象中尋找生活的基本模式”。可見,這一時期,白族文化深層次的結構就是“地理環境與人類生存之間的矛盾”,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順應自然,祈求自然的恩賜,自然環境決定了白族各種文化的萌芽。
(二) 白族文化形成發展階段(唐宋時期——改革開發)
唐宋時期對應著洱海地區的南詔大理國時期,這一時期是白族文化形成發展期。從新石器時代到魏晉時期白族文化已初具雛形,南詔統一六詔之后,公元738年,唐封皮羅閣為云南王,增進了洱海地區與漢族人民的交流,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使洱海地區冶鐵煉鋼技術以及畜牧、種植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人們便不再聽憑自然的擺布,而要與自然災害頑強斗爭,于是各種開拓疆土、降龍伏虎、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便應運而生,這樣在白族本主中也出現了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祭祀本主時要殺豬宰雞,載歌載舞,于是便有了霸王鞭、耍龍、耍獅、上刀桿等民俗活動,祭祀不同的本主就有了不同的節日(火把節、繞三靈、三月街、甩海會),節日當天人們虔誠的祈禱,場面盛大。為了方便祭祀本主,白族先民又修建了本主廟、寺院。公元1368年,朱元璋了元皇朝的統治,建立了明皇朝,俘獲大理路總管段氏,之后在洱海地區實行“行省制”、“軍屯”政策,清朝時承襲明的“改土歸流”,這些政策都加深了白族人民與漢族的聯系,大量漢族人民融合于白族之中,白族人民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因子(雕刻、繪畫、建筑方式等)并為自己所用,創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建筑形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同時在白語的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大量的漢語詞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白族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建筑風格、、婚喪嫁娶儀式、飲食習慣、節日等等。
如此看來白族文化的形成似乎雜亂無章,毫無規律,既受到其它民族的影響,也有來自漢族的文化因子;既受到自然的限制,又不斷超越自然、利用自然。白族文化包括了祭祀本主、修建房屋、寺廟、紡織工藝、統治形式、舞蹈、語言等等因素。正是這些看起來毫無關聯的部分通過不斷的調整、改變構成了白族文化,通過各部分之間建立起來的隱形關系,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這其中的每一部分的發展都受到了生產力水平的推動,這些構成白族文化的各部分變遷和發展都取決于經濟的誘因。該時期白族文化的深層結構就是“發展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三) 白族文化傳承階段(改革開放以后)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新奇異”的異域文化,白族的傳統文化受到強烈沖擊。本主祭祀中的繁文縟節,其中招魂、問先靈等封建迷信,讓外出求學、工作、務工的年輕人隨著科學文化知識的提高、視野的開闊而喪失信仰的基礎,主持祭祀的傳承人也日漸凋零,也很難清楚尊奉的本主的來龍去脈。科學知識的普及,使得白族學生從小就講普通話,慢慢喪失了自己的語言。為了留住游客民族歌舞也逐漸舞臺化,失去了原真性。白族民居被改造成客棧,使用新型材料和現代造型與傳統建筑顯得格格不入。白族文化是白族的根,它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若干歷史時期白族先民的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對自然的認識利用改造的情況,是白族人民寶貴的不可在生產的遺產。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科學研究,對于我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揭示白族發展的客觀規律,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進當代和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全球化威脅著白族文化延續和傳承時,保護我們的“根”保護白族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這一對矛盾,對白族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
五、 結構主義方法論應用于白族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結構主義強調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首先:整體性是結構的首要的特性,我們在研究白族文化的時候應該將其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整體性也是白族文化邏輯思維的一種體現,正是在這種整體性的邏輯思維框架內,白族文化才具有了更深層的文化含義。其次:結構的轉換性表明,結構不僅規定了整體,聯絡整體各組成部分,同時結構還構成了整體,具有自組織性;結構的自身調整性表明結構始終處于一個動態穩定之中,結構是一個過程,具有歷史性,結構自身成為了一個“發展”的框架,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綜合體。 結構主義的概念顯得抽象和隱晦,然而這個概念呈現出的特性與白族文化的基本屬性卻極其相似。白族文化的結構經過歷史的演化具有更穩定的生命力,同時白族文化也是“時間”和“空間”的綜合體,無論民族文化的表層是多么的復雜多變,內部的深層結構也是不變的。
將結構主義的思維方法應用于民族文化的分析,也就是從這種文化自身出發,研究構成該文化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化的整體性。總之,把結構主義引入民族文化研究,對我國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論知識體系的豐富和完善可能做出重要貢獻。但是在運用結構主義進行民族文化研究的時候,應當注意條件和局限性,結構主義既不是民族文化研究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它是眾多方法流派中的一支,應該保持其自身的開放性以并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弗朗索瓦·多斯.從結構到結構——法國20世紀思想主潮(上卷).季廣茂譯.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序言.7.
[2]皮亞杰著.結構主義.倪連生、王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97.2—11.102.102.
[3]李幼蒸.結構與意義——人文科學跨學科認識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50.
[4][5][6]白族簡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2—3,24—31,35—37.
[7]林超民.試論南詔統一洱海地區的歷史條件[J]思想戰線,1984:49—56.
[8]劉鴻武.民族文化關系結構的獨特性與中國文化的連續性發展[J]思想戰線,1996,2:57—62.
[9]秦濤.結構主義視域下民俗體育的文化意蘊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7(38):34—37.
[10]胡義程.結構主義和中國地域文化研究[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4,19(1):70—72
篇4
[關鍵詞] 電影;敘事學;文學理論
一、西方敘事學研究
20世紀的敘事學誕生于法國,這和古希臘偉大的哲人亞里士多德是分不開的。在亞里士多德的巨著《詩學》里最早出現了關于敘事學的古典研究。其書中觀點認為詩歌的目的是模擬而非再現人類的行為,但這種模擬不是一種單純的模擬而是一種創造性的模擬。這也是創造性理論的提出。在這里,模擬雖不是切實發生但卻是對現實的再現。而亞里士多德“詩學理論”的提出,到本世紀以來,在文學領域中也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一)俄國的形式主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形式主義,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和普洛普。什克洛夫斯基在1917年發表的著名論文《藝術作為手法》中提出舊的藝術已經死亡,新的藝術尚未誕生,只有創造新的藝術形式,才可以使人恢復對世界的感知。他強調藝術的形式絕對不是對生活的模仿,而是生活的變形,他認為藝術應獨立于生活,而不是單純地模仿,這樣做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他特別關注人的注意力,他認為那是人保持新鮮生活的生命所在,藝術只有進入一種“新”的形式,才能召喚出另一種獨特的生命,這種獨特的生命足夠能引起人們去追隨、去感覺、去認知。要避免藝術形式中的“自動化”,這是不可取的。總的看來,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鑒的東西,但他過于片面地強調文學的自足性,也未免過于形式主義化了。
普洛普于雖然不是俄國形式主義學派中的一員,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態學》一書在研究方法上與形式主義有相通之處,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紀形式主義思潮的一個推波助瀾者。在民間創作研究領域開辟了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聲譽。尤其是他1928年出版的《民間故事形態學》一書,這部書被譽為結構主義奠基之作,被看作是敘事研究中一個旗幟上的創新。在此書中講敘了敘事研究意義的生成。就像美食家對待菜肴一樣,對俄國民間故事進行了分析、調配,以故事為元素,將敘事進行不同組合。在他的整個研究中,始終貫穿著一條準線,那就是試圖提煉民間故事中的共性。在對俄國民間故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普洛普從人類學中引進了一個概念——“功能”。他認為人物的行為是不變的,他將其稱為“功能”,并把它作為分析民間故事的最基本單位。在他的分析里把角色的功能細分為31種,他將這些功能按一定的順序排列,通過這些排列,他發現了我們現在稱謂的“角色”。在他的研究中,角色共有7個:反面角色、救援者、協助者、英雄、假英雄、公主(被找對象)和她的父親、送信人。現代敘事學不是單純地只有“角色”就能形成故事,形成敘事學的框架。而另外一個元素就是功能。同時擁有了這兩個基本元素才能形成現代敘事學的框架。后來普洛普的這種科學的分析方法被許多的批評者用于對小說特別是神話的分析,此方法后來經由電影學者被運用到了電影分析中,比如對電影《蝎子王》的分析。
(二)結構主義
如果我們將俄國形式主義作為現代敘事學研究開端的話,那么結構主義人類學的發展將是現代敘事學的別樣的一頁,對于這一領域開辟,致使結構主義在20世紀50年代的發展直接導致了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產生。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列?維?斯特勞斯于1958年出版了他的名著《結構人類學》一書,是直接影響結構主義敘事學產生的作品。在書中運用此種方法分析社會結構,與普洛普的元素量化分析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施特勞斯研究神框架,并提煉出神話素,他認為“神話素”是神話故事研究的基本單位。此后,西方學者激情高漲,在學術研究領域紛紛嶄露頭角,發表專著、論文,使敘事研究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結構主義的風靡下,于是有了一系列的結構主義敘事學的作品。隨即現代文學敘事學作為一門學科建立起來了。如托多洛夫的《〈十日談〉的語法》(1969年),他是從敘事的語法角度來研究敘事作品的第一人,在語句排列基礎上探討敘述結構,又把句法分為命題和序列兩個基本單位,并第一次提出了“敘事學”這個術語。還有格雷瑪斯的《敘事語法》,提出了“動素模型”的概念。在布雷蒙的《敘事邏輯》一書中恢復了敘事作品邏輯單位的多變性及豐富性,并成功地勾勒這些構成要素,是敘事藝術將這些要素組合、打亂和梳理。還有羅蘭?巴特,也是一位敘事理論家,在《敘事結構分析導論》(1966年)中認為當時的西方敘事學研究一旦面對現代主義的作品時,結構主義敘事學就變得無能為力了,只能針對古典或是民間作品進行研究。在巴特的觀點中,敘事作品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功能,作為最基本單位,它是統領故事的主要方面,被稱為功能。第二行為,情節層次,包括敘事作品中人物的分類及動作。第三敘事,在現代作品中,敘事者與作者的關系性。而法國敘事學家熱奈特,筆者認為是這些人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敘事話語》(1972年)及以后的《新敘事話語》,提出了時序、時距、頻率、語式、語態等敘事學的研究范疇。
到了80年代,結構主義敘事學由于其本身缺點,使它在歐美文學批評中漸成頹勢。因為它太強調詩學的科學性,使小說研究呈現出一種數量化的公式,并使批評文章變得生硬和無趣,成了一種曲高和寡的東西,那么其敗落是必然的,結構主義只是這樣的一次嘗試罷了。
篇5
【關鍵詞】布隆菲爾德;《語言論》;結構主義
一、布隆菲爾德其人
列昂納德?布隆菲爾德(Leinard Bloomfield 1887-1949),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奠基人。布隆菲爾德不僅熟知歷史比較語言學,而且也是共時描寫語言學的巨匠。布隆菲爾德是“美國語言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他開創了一個語言學流派――結構主義語言學,培養了一代語言學家,如哈里斯,布洛克等,他們都在語言學理論和語言描寫方面取得過出色的成就。這個學派在三、四十年代的美國語言學界占有主導地位,有“布隆菲爾德時代”之稱。
二、理論簡述
(一)、語法形式:布隆菲爾德把語法形式歸納為句子。替代和結構,還使用了一系列的術語來描述語言的形式, 如詞素、詞根、自由形式、粘著形式、復合、屈折、派生、成分、一致等。所有這些后來都成為普通語言學中句法學與形態學的主要內容。
布隆菲爾德首先區分了自由形式和粘附形式。不能獨立使用的叫粘附形式,如英語的前后綴:Johnny和Billy中的-y等;能夠單獨使用的叫自由形式,如詞、短語、句子:John,Bill等。有些語言形式與另一些語言形式在語音和語義上部分相同,這叫做復合形式。凡是與其他形式沒有語音或語義上的相同之處的形式都叫詞素。復合形式皆由詞素構成。
(二)、語法形類:布隆菲爾德認為語法形式可以歸為詞類、句類、短語類、詞綴、格位幾個大類。被認為是同一范疇內的成分的一組形式類別叫做語法形類。如:“樹、人、房”……類義“事物”類義名詞。
(三)、語法配列:布隆菲爾德認為,話語的有些特征不能因詞典來解釋,而是用排列順序解釋。把一些有意義的形式組合起來,就叫做配列。配列有四種方式:
a、次序,即組成成分出現的先后。是語言,尤其是漢語中一個重要的語法形式。例如:“項羽殺人”≠“人殺項羽”。
b、變調,即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跟“語調”有接近,又稱“次音位”,即該音位不出現在任何語素中,如漢語的聲調。一個語言中有多少次音位還有待研究,次音位有時候要表達意義。
c、變音,形式中主音位的變化。主音位有一個具體的音位形式,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
主音位的變化,例如:不用 bú yóng 甭 béng; do notdon’t。 這樣的變化可使發音更省力,體現了語言的經濟原則。
d、形式選擇,即在語法配列上都相同而在選擇上不同,這種形式會產生不同的意義(類屬意義)。有些帶感嘆收尾音位的語素,是呼喚人或引起注意的,如: John!boy!(名詞類),但換一些詞則意義可能不同, 如:Jump!Run!(動詞類),作用就是表達命令。 前一種形式布隆菲爾德稱之為“指人名稱表達詞語”形類,后一種稱之為“不定式詞語”形類。
(四)、語法結構:由詞組成的短語所構成的語言片段叫做語法結構。語法結構分為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兩種:
a、向心結構:合成短語可能和其中一個或幾個成分一樣,屬于同一形類。整個句法結構的語法性質與其中一個或幾個成分相同。其中一個成分可以代替整個成分的功能,該成分叫做中心詞。如:Poor John是名詞結構,John為名詞,整個結構為向心結構,從整體看具有統一的功能。
b、離心結構。合成短語與短語中的任何成分的形類都不相同。其中任何成分都不能在功能上代替整個成分。如:John run ,John為名詞,run 為動詞,整個結構為主謂結構,故其是離心結構。介賓結構、分句從屬結構、短語從屬結構等都屬于離心結構。
此種方法將短語結構一分為二,從其語法關系分析其語法特點,是布隆菲爾德的一個創新。
(五)、語言分析方法
a、直接成分分析:布隆菲爾德揭示了語言結構的層級關系,首次提出了“直接成分”的概念,用于分析音位和語素。布隆菲爾德認為語言結構是由若干個直接成分的層級構成的, 每一個較低層級的成分是較高層級的成分的一部分。在一個復合形式中劃出兩個組成成分的分析方法,即是切分法。
b、替換法:用一個語言片段去替換另一個較大語言單位中的語言片段,從而觀察被替換的語言片段是否是語言事實,從而找到區別性成分,包括語音區別性成分和語素區別性成分。
例如:pin-fin-sin-tin這四個音,其意義不相同,則前四個音具有區別意義。
四川話:ying、yin都讀作yin相同則合并,不同則獨立。
區別音位時可以用此方法看是否區別意義。
c、分布分析法:分布指一個語言成分所能出現的位置和環境的總和。位置分布理論確定一個語言成分要看它和其它成分的種種語言關系。
三、實用應用
(一)、教學法
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為, 語言是一套形式結構,一個符號系統。這套形式系統可以分解為更小的單位進行分析與描寫。而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語言是一連串刺激和反應的行為。這樣語言學習就是要獲得操作這套符號系統的技能, 即訓練對刺激做出正確反應的一套語言習慣。布隆菲爾德在其著作《語言論》中,將這兩種觀點相結合,形成了結構主義語言教學的主要方法。
因此,此種教學法重視聽說,輕視讀寫;主張大量的機械操練,加快習慣形成的過程;堅持多教實際話語,少講語法知識;進行句型和替換詞訓練;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
這種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有明顯的優點。在二戰期間得到了廣泛的采用和傳播。但是聽說法也有明顯的缺點:一是不注意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過于強調外部刺激的作用;二是教學脫離語言使用環境,不利于培養學習者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所以聽說法在六十年代初期開始逐步被功能法、情景法、交際法所替代。
(二)、語言測試:結構主義教學法認為, 語言形式結構可以一項一項地學, 技能可以一項一項地練, 語言學習不過是習慣的形成而已。因此考試常用的試題都與形式結構有關, 如:語法填空、句子辨錯等。常用的考試題型為多項選擇題型(M C 題型)。M C 題型與語法填空等試題的結合是結構主義語言測試的主要特征它著重測試對語言形式的反應及操作技能。考試的范圍嚴格限于語言的形式結構。結構主義語言測試強調分離處理:四會(聽、說、讀、寫) 技能分開測試, 語言點分開測試, 即理論上一道題只考一個語言點。這就是離散項目測試( discrete一pint test)。由于完全忽略了語言使用的語境和情境, 因而也完全忽略了語言使用的得體性。在測試方法上, 結構主義測試從心理學領域吸取了心理計量學的科學方法, 形成了心理計量結構主義測試。
【參考文獻】
[1] 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 布龍菲爾德.語言論[M].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 辜向東.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一部劃時代的作品[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02).
[4] 梁如娥.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與外語教學[J].科技資訊,2007(26).
篇6
關鍵詞: 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言學產生發展貢獻
一、轉換生成語言學的產生
結構主義語言學,特別是作為結構主義語言學一個分支的美國描寫語言學,完全拋開意義,其結果把語言學引進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胡同。這就給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的興起準備了條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國語言學家,轉換生成語法的創始人。最初,他用結構主義的方法研究希伯萊語,后來發現這種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轉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轉換生成語法。1957年,喬姆斯基《句法結構》的出版標志著轉換生成語言學的誕生。這種分析方法風靡全世界,了結構語言學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們稱為“喬姆斯基革命”。
二、轉換生成語言學的發展
(一)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的五個模型。
20世紀50年代的SS(Syntactic Structure)模型,70年代的ST(Standard Theory)模型,70年代的EST(Extended Standard Theory)模型,80年代的GB(Government/Binding)模型和90年代后的M P(Minimalist Programme)模型。
(二)轉換生成語法。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受規則支配的體系,人具有天生的語言習得機制和語言能力。人類使用語言不是靠機械模仿和記憶,而是不斷理解、掌握語言規則、舉一反三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過程。流程圖如下:
語法轉換部分表層結構語音部分句子的語音表現
基礎部分深層結構(指向轉換部分)語義部分句子的語義表現
簡單地說,轉換―生成語法理論研究的是人類為什么會說話和如何了解新的句子。喬姆斯基認為語言學家只需要制定上圖中突出顯示的四個部分的規則,上圖也是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內容的示意圖:語法主要包括基礎和轉換兩個部分,基礎部分生成深層結構,深層結構通過轉換得到表層結構,語義部分屬于深層結構,它為深層結構作出語義解釋。語音部分屬于表層結構并為表層結構作出語音解釋。
(三)轉換生成語言學理論的五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是“古典理論”時期(又叫做第一語言模式時期)(1957―1965),《句法結構》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響的理論有短語結構規則、轉換規則及語素音位規則。古典理論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主張語法自主,把語義排除在語法之外,在這一點上與此前流行的結構語言學的理論是一致的。
2.標準理論時期(1965―1972)。在這一階段理論包括語法規則系統、語義規則系統和語音規則系統。語法規則系統分為基礎部分和轉換部分;基礎部分的規則生成深層結構,轉換部分的規則生成表層結構。予以規則和語音規則分別對深層結構和表層做出解釋,是解釋性規則。
3.擴展的標準理論時期(1972―1978)。喬姆斯基的標準理論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為了防止大量不合法的句子的產生,轉換規則中增加了一些限制規則;格確定原則也是標準理論時期所沒有的;喬姆斯基現在把語義解釋完全放到了表層結構中,因此,表層結構變得比原來復雜多了。
4.支配和約束理論時期(1978―1987)。在這一階段,喬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語法、核心語法和虛范疇的概念。他認為普遍語法是一種知識系統和現實的言語之間的中介,根據普遍語法最終會得出具體的自然語言的性質。核心語法就是具體的自然語言的語法,是普遍語法的基礎上加上一些參數構成的。虛范疇是指只具有某些特征但沒有實際語音形式的范疇。喬姆斯基認為,虛范疇的研究不僅有助于人們了解語言結構中語法和語義的表達及其規則,而且有助于人們研究人類語言的機制,而這正是支配和約束理論的宗旨。
5.經濟核查理論(1986―),代表作是《語言學理論最簡方案》。在這一階段提出了語言使用系統中的經濟原則,增加了用以檢驗詞庫中的所有形態在句子中的功能的核查理論。
三、轉換生成語法的貢獻
轉換生成語法理論猛烈地沖擊了盛行的結構主義描寫語言學,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之上的美國結構主義,轉換生成派在美國結構主義學派的土壤上產生,并在同結構主義決裂和挑戰的過程中成長起來。因此,它的出現是對當時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一大挑戰,被人稱作“喬姆斯基革命”。
(一)喬姆斯基反對布龍菲爾德把語言堪稱是一種刺激――反映的理論。
布龍菲爾德在《語言論》中采用了行為主義的觀點,按照行為主義的理論,把語言稱為一系列的刺激和反映的行為,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S―r……s―R。其中S表示說話人收到的實際刺激,R表示聽話人的實際反映;r……s表示的是語言。R是說話人在收到刺激后的語言替代反映,s是聽話人接受的語言替代刺激;……表示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距離。這個公式表示,一個人在收到外部的實際刺激(S)后,可以通過語言的中介作用,讓另一個人去做出實際反映(R)。他認為語言學家的認為是研究語言符號(r……s),他們沒有能力去研究生理學的問題,即他反對用人的意志或心理來解釋言語行為。
喬姆斯基在研究中發現許多現象是結構主義語法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所解釋不了的。例如:幼兒在五六歲時即可熟練地掌握母語,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智力還很不發達,學習數學、物理等其他知識還相當困難,而學習語言卻很容易。喬姆斯基認為人天生就具有語言能力,具有一種識別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而且語言的發展是和兒童的其他生物功能的發展一樣都是天賦的。喬姆斯基把這種天生的能力稱為語言習得機制(也稱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這個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回答了行為主義者的觀點所沒有能認識到的語言習得的邏輯問題,即兒童因為天生具有UG(universal Grammar),就能自己發現構成語言系統的規則的基礎。
(二)喬姆斯基的理論與美國結構主義的語言學研究對比
1.美國結構主義學派又稱描寫語言學派。它認為語言學應該描寫活的言語事實,不必用歷史知識來影響語言的公式描寫。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研究應致力于探索人的內在的語言能力,不應滿足于對言語行為這種表面現象的觀察和描寫。結構主義研究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對語言進行分類描寫,而在喬姆斯基看來,語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繹系統、一套有限的語法規則。這套規則既能生成出無限合乎語法的句子,又能解釋各種句子內部的語法關系和語義上的歧義性。
喬姆斯基區別了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認為只研究有限的語言行為很難解釋語言的本質,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應該是語言能力,即人們說話時的心理過程。他提出了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假說、普遍語法假說,認為語言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種種假說,對人類認知結構有的語言能力做出解釋。
2.結構主義研究語言的材料是隨機搜集起來的大量句子。喬姆斯基認為,隨機搜集的句子是十分有限的,而句子的數量卻是無限的,人們不可能將所有的句子搜集完全,所以,語言研究的不應是人們的言語行為,而應是人們內在的語言能力,因為正是語言能力使人們能夠不斷地產生并理解新的句子。
3.在研究方法上,結構主義主要采用歸納法,即先搜集語言素材,然后通過一套發現程序對素材進行分析并找出規則,最后用所得出的規則來解釋語言現象。
轉換生成語言學采用邏輯和數學的方法把語言描寫形式化,使用數學那樣的符號和公式規定概念、表達規則,通過演繹是規則能夠生成某種語言中全部合乎語法的句子。喬姆斯基認為,既然語言材料是無法搜集完全的,那么,從零星的語言素材中發現的規則必定是不完整的,無法說明所有的語言現象。因此,語言研究的方法應當同自然科學中的研究方法相同,即先根據觀察做出假設,然后再到實踐中去檢驗或證明假設,并針對實際情況對假設進行修改。這樣多次地進行反復,直到能夠正確地解釋句子結構為止。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喬姆斯基對語言學作出的杰出貢獻。喬姆斯基對行為主義理論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認為行為主義無法解釋復雜的語言現象;他的人生的語言習得機制、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語言的心理現實性的一系列觀點發人深省,促進了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結合,使研究的重點轉移到使用語言的心理過程和認知過程。
但是,他的學說的建立與演化的主要邏輯方法是類比,由于其類比所依據的是與語言極不相同的事物,因此,造成許多扭曲語言本質的后果。它的形式化手段只是一種科學的表象,而并不符合普通科學對理論形式化的要求;喬氏形式主義從始至終置根于語言本身法則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語言驅動的主體)對于語言的創造性(言語能力)的表現,這本身或許就是一種缺陷;從轉換生成語法到標準化語法再到擴充式語法,一味地追求嚴密的演繹過程,謀求轉換法則的系統性,而輕視了語言的最本質屬性――社會性,致使語言社會性的理解機制淡化,使語言的社會功能減弱,不利于語言作為一種工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Hu Zhuanglin& Jiang Wangqi.Linguistics:An Advanced Course Bok[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2]Bloomfield,L,Language[M].New York,Holt,1933.
[3]Lyons,John.Chomsky[M].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1991.
[4]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6]喬姆斯基.句法結構(邢公畹等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7]諾姆?喬姆斯基.句法理論的若干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8]何桂金.論英語虛擬語氣動詞的形式及其分類[J].外國語,1997,(3).
[9]姚善友.英語虛擬語氣[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0]葉蜚聲等.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1]汪大昌等.普通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篇7
論文摘 要:布魯納是美國心理學家,他在心理學方面接受并發展了皮亞杰的“發生認知論”,形成了結構主義學習理論。 布魯納的結構主義學習論主要強調學科基本結構學習,提倡用發現法進行教學,重視學生內部學習動機。他的部分教育思想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仍有現實意義。布魯納將教育“作為訓練民主社會里平衡發展的公民的手段”,學校不僅要傳授知識和發展學生智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習者在自身經驗背景下,通過“同化”、“順應”自主建構知識。
結構主義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這種教育理論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結構主義之父的布魯納,他以心理學為基礎倡導的結構主義學習觀,在心理學方面接受并發展了皮亞杰的“發生認知論”,在教育學方面提出了一種新的結構化的教育思想,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前言
結構主義最早來源于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大量的實踐研究和論證,創立了當代世界最有影響的結構主義教育學理論,從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師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學習環境和教學原則等6個方面對教與學作了細致的闡述與歸納。這一理論主要包含以下觀點:
1、學習不是教師簡單地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的過程。并且這一過程是無法由他人代替的。
2、對任何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都必須在學習者現有的知識經驗的背景下,通過對外部信息進行積極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構建起自己的意義,也就是對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舊的知識經驗因新知識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
3、學習者的學習是通過“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來與環境進行交互的。也就是說學習者不是簡單的把外部知識搬到記憶中進行翻版,而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與外部環境的交互,進行自我理解,建立內部心理表征。
4、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不僅包括大量的具有相關性、比較概括的結構性知識的建構,還包括在大量情景下產生的非正式經驗背景的建構。
本文就是通過對布魯納結構主義學習觀的分析,來闡述它對我過教育的實際應用意義,主要是對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意義。
二、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論思想
(一)課程的基本思想
布魯納認為,教學是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選擇知識,記住知識和改造知識,從而促進今后的學習。為此,教材就應該把反映該學科發展水平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作為主體。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它們對于解決新問題,掌握新內容的適用性也就越大。如果學生掌握了作為該學科知識結構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學習其它知識內容時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進一步認為,學習的早期教學就應該使用這相差懸殊的教材。
同時,布魯納指出,這樣的教材組織呈現只有與兒童的智慧發展相匹配,才能使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順利進行。年齡不同的兒童,其智慧發展階段也不同,對他們就應使用不同教材。隨著年齡的增長,教學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能相同,但教材的具體直觀程度逐漸降低,而抽象程度不斷提高,從而體現了教材和“螺旋”式上升的特點,使學生一步步地在較高的認知層次上掌握教學的內容。
(二)再現表象與螺旋型課程
布魯納認為,人的心理發展就是形成一個意義上、態度上、動機上的技能相互關聯的越來越復雜和抽象的模式體系,即 “再現表象”。人們借助于這種體系貯藏、轉換、再現所遇的信息,內插、外推、預言更多的知識。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再現表象”表現為一種從動作式到圖像式到符號式等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每一階段的再現模式都依賴于前一種再現模式。因此,教材的編寫應分成不同的階段,注意知識的“階梯性”,適應于學校里不同年級、不同能力的學生,再經過學生的自覺思維,最終為他們所接受。
(三)強化內部動機
兒童的智力發展表現在內部認識結構的改組與擴展,它不是簡單的由刺激反應的連接,而是在頭腦中不斷形成,變認知結構的過程,“兒童知識的獲得,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是一種堅持不懈、孜孜不求的持續行為。推動這種行為的動力存在著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要使內部強化與外部強化處于協調平衡的狀態,并盡量促使外部強化向內部強化轉變;學生自己也應從教師的表揚這一外部報償過渡到靠自己解決問題的內部報償。同時,布魯納還指也,激發內部動機的方法有多種,利用驚奇、激發疑惑、設計困境、提示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學生的內在動機,激發思維。”
(四)采取發現學習法,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學習興趣。
布魯納認為,僅僅單純地傳遞結構是不夠的,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學習,要“盡可能”保留一些令人興奮的觀念的系列,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布納主張,“在發現學習中,最關鍵的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那就是“首先建立與旁觀者的被動性恰好相反的那種注意的自主。”內部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最佳的動機就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三、結構主義學習觀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義
(一)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在于發展智力,但也不能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影響
當前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既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智力,也不能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認識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關系,在課程改革中,注重培養學生智力的同時加強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而從整體上提高教育的作用和質量。因此,我們應該堅持素質教育,提倡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學習風格和原有的知識經驗背景來有效選擇知識結構的呈現方式,或用動作表征,或用形象表征,或用符號表征,幫助、指導學生進行發現學習。
(二)對改革中的研究型學習方法和探究式學習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中正在探討的研究型學習方法和探究式學習模式,其實就是來源于布魯納的結構主義學習觀,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類似于發現法,它們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認知——發現”學習啟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同時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善于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圍繞一定問題,依據所提供的材料主動而有興趣地思考、探索和研究問題。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從知識的傳遞著轉變為學生建構知識的促進者和支持者。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創設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創設民主、和諧、積極、活潑的教學情境,多給學生思考、提問和發言的機會。我們當前的研究型學習方法和探究式學習模式就需要這些來作具體的指導。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更靈活的教學方法,如趣味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探索發現法等等,真正培養學生的直覺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基礎課程的改革要注重學科基本結構的改革
布魯納結構主義學習觀認為,人的認識活動是按照一定階段的順序形成、發展,成為認知結構而進行的。人類學習的實質是類目及其編碼系統的形成,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知識結構的“順應”與“同化”的過程。人的認知活動掌握了最基本的定義觸類旁通,成為應付復雜環境的一種基本手段。將這種觀點推廣到其它學科中,他提出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中的知識,都可以引出基本結構。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到來,因特網的迅猛發展,導致知識的爆炸,教材的編印速度趕不上知識的增長速度,教師也不可能通過教材教會學生掌握所有的知識。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獲得基本思想和原理,幫助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基本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
布魯納結構主義學習觀啟發我們在基礎課程改革中,要注重對學科基本結構的改革。要對教材的結構進行梳理,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更新,要及時改變教材陳舊、落后的現狀。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事實證明,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習的遷移,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四)提倡發現學習
布魯納認為,學生的學習和科學家的發明的智力活動是一樣的。因此,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提出一個學科的基本結構時,保留一些令人興奮地部分”,然后引導學生去探索,讓學生在對知識結構的建構過程中去發現它。他認為,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獨立思考、改組材料、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原則的發現法是一種最佳的結構教學方法。
在基礎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能力,對知識的組織上注重的學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組織,在教學上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充分合理地運用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背景去構建新的知識結構。
四、對結構主義學習觀的反思
布魯納提出的結構主義學習觀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基礎教育改革起來很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它對教材的要求太高,對學科知識結構的組織也難以把握,因此在美國的課程改革中,改革的效果并沒有預期的那么好。這就需要我們對結構主義學習觀進行反思,以一種更合理更容易實施的并且符合我國基礎教育現狀的面貌呈現出來。
在實際的改革中,我們不僅要幫助、促進學生進行“發現學習”,創建合理的情景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構,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明確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去引導、啟發學生逐漸掌握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教師處于理論與實踐的尷尬境地。
參考文獻
[1]王雯,胡雯潔.布魯納教育心理學思想新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3).
[2]曹艷.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3).
[3]余文森.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評析.外國教育研究,1992(3).
[4]王琰.布魯納結構主義教育思想對當今課程改革的啟示.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J].2007(3).
[5]張明禮.布魯納結構主義學習觀的教育意義.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8(2).
[6]楊丹.對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再認識.現代教育科學,2008(6).
篇8
>> 好萊塢黑敘事模式的嬗變 黑色影像與敘事的荒誕 《無間道》中的黑色敘事 例談《創編童話》中的合作學習 基于兒童視角的童話教學例談 談電影蒙太奇敘事中的結構主義 安徒生童話的敘事視角淺析 例談川端康成小說的男性中心敘事 《烈日灼心》:現代都市里的黑色童話 黑色童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以《甄傳》為例談小說敘事與電視劇敘事的比較 美國黑的敘事策略與欲望主題 一個黑色童話 例談敘事性作品教學 蒂姆?波頓的童話敘事模式 日常生活視野下的童話電影敘事 含蓄深沉的敘事結構 《活著》的敘事結構研究 淺析《殺生》的敘事結構 淺談《迷失》的敘事結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注 釋:
[1]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版,第118頁。
[2]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版,第119頁。
[3]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版,第119頁。
[4]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版,第132頁。
[5]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版,第158頁。
[6]參見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版,第160頁。
[7]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203頁。
[8]參見李廣倉:《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頁。
[9]李廣倉:《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126頁。
[10]林華寧:《兒童文學作品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及有效性指導》,《文學教育》,2011年第3期。
[11]托羅多夫:《敘述的結構分析》,《最新西方文選論》,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頁。
[12]李廣倉:《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114頁。
[13]李廣倉:《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頁。
[14]侯虹斌:《安徒生童話中的新母題》,http:///nfsq/ywhc/ls/
篇9
【關鍵詞】結構主義;形式主義;內容與形式
一、結構主義
談及形式主義有必要簡要評述結構主義的美術史理論,從本質上說,結構主義是形式主義的一種表現形態,或者說是一種發展。在其初始階段,結構主義就是作為形式主義的一種延伸而出現的。將結構主義作為工具用以對藝術作品進行研究的做法首先在20年代的德語國家中發展起來。其別重要的人物是吉多·馮·卡施尼茨·魏因貝格(1890~1958)。他創造性地使用了結構分析的方法。雖然在強調單純描述及其整體論觀點方面,他的結構主義美術史研究是獨立發展起來的,但是頗有意思的是,這幾乎與法國的結構主義代表人物、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的非歷史性方法的、功能主義的結構主義人類學研究同時出現。卡施尼茨·魏因貝格最早是對古代意大利的早期雕像進行研究,他強調史前藝術是所有的意大利晚期藝術的關鍵,并將自己關于結構的概念與意大利藝術的區域連續性結合起來。卡施尼茨·魏因貝格所謂的“結構”概念主要指的是位于再現的表面形式之的全部設計原則,特別是在雕塑中更是如此。他試圖分析出藝術作品最基本的形式本質,而不是作品的表面細節。他將形式從內容、意圖、或者功能中挑選出來。這樣他僅從形式的角度對古埃及藝術與古希臘藝術作了比較。WWW.133229.coM對在不同文化中創造出來的作品之設計本質的傳遞過程作出描述時。
二、形式主義
在西方美術史學研究中包含著兩個主要方向:一是就造型藝術作品本身的一些因素,主要是形式因素進行檢查;一是將藝術作品的內容、意義等因素作為主要考察對象。西方的一些學者一般將這兩種方向簡要地概括為“內在的”和“外在的”美術史研究。“內在的”美術史非軍事化主要把注意的中心集中在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本身;而“外在的”美術史研究則傾向于對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創作與生理、心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因素的關系進行考察。通過西方美術史學的發展趨勢來看,大致經歷了由“內在”到“外在”,而后內在與外在相融合這樣幾個階段。形式主義在西方美學和文學藝術理論中是一股強大和持久的潮流,有著十分深遠的歷史淵源。形式主義是一種觀點,它將線條、團塊、形狀、光、影這些因素,而且僅僅是這些因素視為內在于一件作品的,而我們的注意力應該限制在這些因素,而且僅僅是這些因素之中。
三、形式與風格
形式分析是風格研究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形式研究特別傾向于討論一件作品、以及藝術群體、藝術流派、或者藝術時期的藝術風格。這也就是說,什么是風格,或者更精確地說,如何定義風格就成為藝術研究的中心問題。邁耶·夏皮羅說:“首先風格是包括著一個本質和富有意義的表達的一個形式系統,本質和富有意義的表達是通過可見的藝術家的個性和群體的廣泛看法來實現的。風格還是在一個群體之內的表達工具,通過形式的暗示交流和確定著一定宗教的、社會的和道德生活的價值。”這一定義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形式主義范圍,因而它是綜合的,它為我們理解風格概念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基礎。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形式與風格是形式主義藝術史研究的主要關注對象。
四、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形式,在繪畫承擔著宗教和文學的義務時,形式的結構關系由具體的人物形象和環境道具顯現出來,形式結構體現出藝術家在藝術上的內在要求,而內容則是體現內在要求的媒介。在描述性繪畫中,形式結構的因素隱藏在具體形象的內部,這是因為在那個歷史條件下不可能采用別的手法。但對形式感受極強的畫家,他的個性就一定會通過結構從隱藏的背后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來。因此弗萊所推崇的那些早期文藝復興大師在表現手法上都是結構謹嚴,邊線明確,在構圖上別具一格,個性特征十分明顯。到了印象派之后,描述性繪畫在歐洲藝術的舞臺上不再占據重要位置的時候,形式結構才成為直接表達畫家感受和個性的語言。弗萊認為在這方面成就最為突出的大師是塞尚。弗萊作為后印象主義理論家的聲譽也是直接建立在塞尚藝術實踐的基礎上,而且弗萊關于后印象主義的論戰也導致了新的藝術觀念在英國的形成。如果說弗萊的形式主義觀念源出于對意大利藝術的研究,那么對塞尚繪畫的辯護和分析最后完善了他的理論。塞尚的名言:“用圓柱體、球體、錐體處理自然,要使一切都處于適當的透視之中,從而使一個物體或平面的每一個邊都引向一個中心點。”也直接為弗萊的理論作了注釋。
五、形式主義理解
在美術批評中,不論哪一種形式主義理論,其基點都是藝術作品的欣賞是對于形式的欣賞,或者是通過形式的直觀來領悟作品內在的含義。模仿的藝術只具有形式的潛在因素,因為它表現的只是事物的原型,不構成形式的直觀。藝術品所引起的審美感情就是對形式的欣賞,而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最終表現是形式的創造。形式結構不是畫家的隨意選擇,而是畫家的心理結構在感情上的物化形態,也就是說畫家對視覺材料的吸收和改造都是由他的心理結構決定的,而心理結構的基本因素是畫家特有的個性、感情強度和視覺敏感性,最重要的是社會、歷史意識和審美心理上的層積。正因為畫家對形(下轉第94頁)(上接第113頁)式的表現是一種直覺判斷,因此觀眾在畫面上看到的不僅是使形式顯現出來的物象,同時也感受到了畫家在形式上顯現的個性和感情。這樣,形式才成為畫家向觀眾傳遞感情信息的載體。藝術品所引起的審美感情就是對形式的欣賞,而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最終表現是形式的創造。
形式作為個體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藝術家對形式的直覺把握,同樣,觀眾對形式的接受也主要依賴于直覺的通感。形式的審美價值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的意味界定為感情,即藝術家通過形態、線條和色彩來傳達感情,而觀眾又從藝術品的形式中感受到感情。感情來自藝術家對自然界美的事物的凝思,這種感情是無法言傳的,只有用形式來表達,而形式感又是藝術家的直覺本能。形式的意味主要取決于社會心理背景、個性的審美心理服從于一個更大的民族審美心理結構。
要確立形式主義理論,首先必須劃清形式創造和描述性繪畫的界限。描述性繪畫包括一切宗教畫、歷史畫和風俗畫,這是西方傳統繪畫的基本方式,與文學性、情節性內容和戲劇性的處理手法密不可分,審美的題材不是自然中美的現象,而是感情的表現,藝術家的目的不僅是以令人悅目的造型和漂亮的顏色來裝飾畫面,而是要表現感覺的結果,視覺中最有力量的感受。藝術品所引起的審美感情就是對形式的欣賞,把審美感情界定為不依賴于理性的直覺判斷,也就意味著把形式創造的過程也建立在直覺判斷的基礎上,盡管在這種直覺判斷中沉積著理性的歷史因素,但是,不論這些因素對人的心理有某種直接反應,孤立的線條或色塊并不構成復雜的感情層次和心理結構,而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最終表現是形式的創造。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四大民間故事 結構主義 二元對立 母題
結構主義在西方首先是一種研究語言的方法,后借以對文學作品作分析評價。結構主義是從語言學家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衍生出來的研究作品的一種方法,用結構主義來分析四大民間故事,來認識此類故事背后所傳達出來的深刻意蘊。
一、四大民間故事情節發展的不變結構
在結構主義學者看來,同類型敘事性文學作品,無論是從共時還是歷時的角度看,其內在的結構是不變的,而變化的只是人物、環境或故事情節等因素。同一類屬的故事,盡管發生許多細枝末葉的變化,但是其基本的結構是不變的。普洛普認為:“我們將功能理解為一個人物的行為,該行為是根據其在情節展開之中的意旨來決定的。”[1]像四大民間故事所講述的都是“大故事”,至于你在不同時代,因為不同的需要,可以添加不同的人物,甚至故事情節,使其變成一個個內容有所不同的故事,但其內在結構是不變的.這一現象普洛普在研究俄國民間故事時就發現了,他通過對100個俄國民間故事的研究發現,盡管不同的民間故事有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但他的敘述結構卻往往相似甚至相同。正如列維·施特勞斯的神話研究中指出的,不需尋找“可靠講法”或“較早的講法”,也不需要尋找“唯一講法”。
由此我們來看一下,四大民間故事的情節發展:梁祝故事里,祝英臺路遇梁山伯,祝英臺女扮男裝和梁山伯一起讀書,情意相投并暗許終身,馬文才逼祝英臺嫁給他,祝英臺投墓殉情。在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里,白娘子遇許仙,共舟而行后來結為夫妻,法海阻止白娘子和許仙在一起,白娘子尋夫水漫金山寺,白娘子被壓雷鋒塔。在孟姜女和萬喜良的愛情傳說里,孟姜女后園遇萬喜良,兩人相愛成為夫妻,官吏抓走萬喜良, 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在牛郎和織的傳說中,女牛郎遇織女,兩人結成夫妻,但是王母抓回織女,牛郎追趕,最后銀河相隔。我認為四大民間故事情節發展有固定結構:即男女主角相遇+情投意合+情感受到阻礙+為情感而反抗+結局失敗。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四大民間故事都是一種類型的,結構是固定不變的,變的只是每一個故事的內容。
二、二元對立的建構與消解
列維·斯特勞斯引入了語言學家的“二元對立”研究模式,他把內在“功能”不變的“大故事”分成一個個結構的成分,從而從這些成分中找出彼此對立與聯系的一些因素,從“二元對立”結構的發展、變化、消解中,發現故事深層意義,達到對故事“現實價值”的認識。
首先我們來分析《梁祝》故事中人物的二元對立:一邊是梁、祝要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一方是以祝父為代表的強烈反對,對立雙方已很明顯。在《白蛇傳》中的人物關系對立:一面是白娘子要和許仙生活在一起,另一面是以法海為代表的強烈反對。在《孟姜女》里,孟姜女與萬喜良結為夫妻,幸福的生活剛開始,但是對立面又出來了,官吏為代表的反對者把萬喜良抓走了。在《牛郎織女》里,織女來到凡間和牛郎織布耕地,但是反對者王母娘娘出現了,抓走了織女,兩人從此隔著一道銀河。對立決不停留于此,必須是一個動態的結構,隨著故事本身的發展而發展,同時這一結構也要相應地作出調整。造成這些愛情悲劇的并不僅僅是反對者這么一個人,反對者只是某個觀念的代名詞而已,他是維護某種制度或秩序的一個工具。所以這并不是兩個人與一個人的對立,而是兩個人與一群人,更準確的說是一種社會觀念或社會制度了。而像梁山伯與祝英臺是私自許婚,白娘子和許仙是人與妖相戀,孟姜女與萬喜良是與逃犯結婚,而織女和牛郎人與神想愛。些在正統的觀念里面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阻止“異類”的行動出現了:馬文才逼婚、法海來降妖、萬喜良官吏被抓走、織女被王母娘娘抓回天上。這一深層結構中實際上反映了人類生存和發展中“異類與正統”、“自由與限制”的矛盾沖突。
二元對立結構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它會從最先的對立走向最后以一種圓滿的方式得以消解,從中可以揭示故事價值的所在。祝英臺和梁山伯化作一雙蝴蝶飛走,以這樣浪漫方式化解二元的對立,寄予著人們的理想。白娘子出塔,與許仙再續前緣,讓孟姜女哭倒長城,報復暴君,讓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一解相思之苦。
三、主要母題的分析
列維·施特勞斯說:“神話的實質并不在于它的文體,它的敘述方式,或許它的句法,而在于它所講敘的故事。” [2]對四大傳說作結構主義分析,要真正展示這一類故事結構的演變,那么我們有必要對其母題進行分析。母題是民間文學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其具體內涵就是指貫穿在同一類型題材故事中統一不變的某些因素,它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它可以表現為某些思想觀念、形象或者意象。這些母題總是不自覺地在同類故事中以程式化的情節體現出來,并以某種序列組合起來,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架構。
祝英臺路遇梁山伯,白蛇斷橋遇許仙,孟姜女后園遇萬喜良,牛郎織女河邊相遇,故事由此進入一個美妙的開局,男女主人公共度了一段美好時光。但是反角出場,馬文才要娶祝英臺,法海藏許仙,官差抓走萬喜良,王母抓走織女,有情人被迫分離。故事到這里泛起波瀾,不過主人公為了愛情奮起反抗,梁祝樓臺相會,白蛇的水漫金山,孟姜女千里尋夫,牛郎追趕織女,故事進入了。人們期待著主人公的抗爭的勝利,然而最后,祝英臺悲憤的投墓了,白蛇被壓雷峰塔下,孟姜女不停地哭泣,牛郎與織女兩人銀河相隔,我們看到愛情最終還是在悲傷中落幕了。但是織女與牛郎雖終年分離但矢志不渝,梁山伯與祝英臺最終化蝶雙飛。白蛇廢棄千年修煉的正果,被壓于雷峰塔下仍癡情不改。孟姜女歷盡艱難,千里尋夫。在悲情的結局中我們還能尋找到一些希望,得以慰藉。
以上用結構主義方法對四大民間傳說進行粗略的分析,旨在發現這類故事內在深層結構中某種相同的語法,通過二元對立結構的分析,發現隱藏在故事背后深層次的意義。用這種“二元對立”模式分析作品,可以啟發人們從更深的層面上去追索故事自身的邏輯和結構原理,進一步探索其文化價值,這是有深遠意義的。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們有可能從多角度去研究文學作品,發現隱藏于作品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