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評分標準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教育評分標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陶行知 兒童戲劇 綜合素質 教學做合一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當今社會許多學生人文精神、人文情懷缺失,追求物欲,躲避崇高,缺乏責任感、正義感和道德感,不重視個人修養與品德的提升,缺乏愛心和公德心。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幼師學生的人文素養狀況也是不容樂觀的。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1],陶行知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幼兒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幼兒教師則是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夯基人,所以幼師學生首先要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既具備扎實專業知識技能,又具有較強創造能力、學習能力和較高人文素養。

陶行知非常重視素質教育,無論是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社會大學等,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把美育與德育、體育、智育、勞動教育結合起來,以期創造“健康之堡壘、藝術之環境、生活之園地、藝術之氣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學、美術、勞動與民主組成之和諧生活,即和諧的教育。他在《曉莊的第二年》文中提出“生活教育的五目標”,其中一條是:“美術的興趣”,而且他主張“以戲劇來培養藝術的興趣”。早在曉莊師范時,陶行知就成立了曉莊劇社,積極開展了戲劇的教學做合一的活動,取得了顯著地成效。育才學校于1939年成立了戲劇組,開設課程有:表演、發音、化裝、舞蹈、排演、戲劇講話、舞臺技術。后來逐步增設戲劇藝術、藝術概論、中國新劇歷史、表演藝術論、世界戲劇史綱、導演藝術論、劇作概論、心理學等。教學設備除購置不少書籍和道具外,還自制了一些道具。

幼兒師范學校非常注重音樂、舞蹈、美術的學習,學生學會欣賞藝術,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課程設置中,唯獨缺少戲劇課程。老師進行兒童戲劇教學各憑興趣,無章法可尋,學生學習止于戲劇鑒賞。即使是有童話劇的表演,沒有系統的知識做支撐,也僅是自娛自樂。

“戲劇教育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舉凡劇本寫作、形體訓練、表演技巧、舞美設計與制作、導演方法、組織管理、策劃演出、戲劇理論、戲劇史等等,都可納入教學”。[2]在幼師學生的教學中,需要關注專業知識的學習與職業技能的訓練,如唱歌、繪畫、跳舞、彈鋼琴等,而戲劇教育的內容里本身就包含這些課程的內容,同樣也可以對這些課程內容進行整合。

對于幼兒師范的學生來說,沒有時間學習完整的戲劇史和戲劇理論,利用好兒童文學中的兒童戲劇學習,設置合理的實踐活動,也可以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能,并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其中。

“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可以貢獻社會。換言之,好教育是養成學生技能的教育,使學生可以獨立生活?!痹趦和瘧騽〉膭摼庍^程中,師生認真研究兒童心理,設計合乎兒童審美心理的情節和語言;在舞臺設計和表演方面運用美術、音樂、舞蹈、兒童文學等課程所學的知識技能。學生不僅可提高自身專業綜合素養,而且能掌握更多指導幼兒進行戲劇及其他藝術形式表演的技能,并可以運用到日后的教學中去。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的教育要是“活”的人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立人”,“戲劇創作的集體是人,它在舞臺上所展現的人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生存狀態與生命體驗?!盵3]戲劇的創作來源于人的生活,“世界大舞臺、舞臺小世界”正是戲劇來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一個反映。

兒童戲劇表演增強了學生對兒童的理解,了解豐富的人物角色性格,學會觀察人物內心的變化。并且在戲劇排演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與他人的合作,學會真誠地理解人和尊重人。使幼師學生對專業領域的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有更直觀的理解,與幼兒師范專業美育功能相契合,造就懂得真美、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其含義是“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4]“教合做合一”主張“以教人者教己”,意思是若想在“做”上教人,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應在“做”上學習。因此,教師不要為教而教,要在“做”上教;學生不要為學而學,要讓其在“做”上學要對學生實施“做”起來的教育,必須讓教師本身先“做”。在兒童文學中實施戲劇教學,一方面幼兒師范的學生是未來的教師會組織兒童戲劇表演,必須對戲劇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戲劇可以讓老師與學生共同創編與演出,共同學習,促進發展。

學生表演,教師點評的戲劇活動,并不能完全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參與面較窄,教學目標的達成不夠理想,如果采取學生表演學生評分的競賽式表演效果會好很多。學生合理分配導演、編劇、演員、舞美、場記等工作,并扮演評委和觀眾進行評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體現了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熟悉劇本創作到舞臺劇表演的全過程,聯系專業、注重實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下面以一次童話劇教學活動課為例,分析在兒童文學中兒童戲劇教學是如何“教學做合一”的。

活動內容是將安徒生童話《夜鶯》改編為童話劇。學生閱讀原著并將童話按劇情的發展分為幾個部分,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改編童話劇劇本并表演。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運用、探究和建構知識?;顒用芮新撓祵W生實際,聯系幼師學生的專業、注重實踐以及學習活動方式的多樣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了,學生們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在整個活動過程中。

小組成員間注重合作,各團隊都有創意創新,有智慧的閃光點。學生們通過自評、互評、點評,對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著充分的認識,并根據老師給的評分標準,提出整改方案,加深了對知識的運用,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通過兒童劇排演的活動,學生將兒童詩、兒歌、童話的相關知識整合在了一起,并能將已學的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

同時,學生在排演童話劇的過程中會充分考慮到兒童審美心理,比如在構思臺詞時,學生們會注重語言的韻律,使之具有節奏感,念起來生動活潑。并且會考慮到兒童的視角,包括兒童在現場觀看的視角,比如表現劇中“它已經被提升到‘左邊第一’的位置”這一段,學生特地將假夜鶯放在國王的右邊,原因是學生考慮到小兒童還不懂得鏡像的原理,他們在臺下看,他們的左邊才是左邊。雖然是一個很細微的動作,但可以看出學生對兒童心理的做了充分了解,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去研究完善童話劇的每一個動作。

學生們在兒童劇的創編與排演中還運用到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夜鶯》中有死神出現,所以學生們考慮兒童的接受心理,盡量淡化死神的可怕,將死神卡通化,以一種較可愛的形象呈現。在安徒生的童話中,死神最終也被夜鶯的歌聲感動了,所以學生學生覺得死神并不應該是一個冷酷的角色。

通過這些兒童戲劇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對兒童戲劇的創編與演出有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認識,還在實踐過程中完善了知識結構,提升了審美趣味,可以說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當然,對于兒童戲劇的教學和幼師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不可能通過一次活動,一種教學模式就可以完成的。生活在變化、歷史在發展,陶行知先生也說過“仿我者死、創我者生”,我們的教學需要隨著歷史和生活的發展而發展,在實踐中不斷吸取經驗教訓,積極學習新的教學理念,來完善我們的教學。

參考文獻

[1]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南京曉莊師范學校編:《陶行知文想》[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鄭薏苡,《兒童戲劇與學前教育》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M],2012年6月第1版。

[4]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注 釋

[1]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南京曉莊師范學校編:《陶行知文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頁。

[2]同上P400。

[3]董健 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