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

篇1

關鍵詞:宜居城市;城市基礎設施;政府職能;反規劃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159-02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內涵

1.國外研究動態。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關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環境。從19世紀開始,以理想都市建設和田園都市運動等為背景,追求城市舒適、便利和美觀等職能成為英國城市發展的重要理念,這一理念也傳到美國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城市規劃的發展,對舒適和宜人的城市環境的追求,在城市規劃中的地位逐漸得到確立。國外對于宜居城市的理解比較注重城市現有和未來居民生活質量的三大類因素,即適宜居住性、可持續性、適應性。關于宜居性除關注城市的居住環境外,對居民參與城市發展的決策能力也很重視,并認為這是宜居性的重要表現之一;關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追求的不僅是當前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高低,也重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另外,城市對危機和困難的可適應性也是宜居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

2.國內關于宜居城市的研究進展。國內關于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是來源于吳良鏞院士關于人居環境的研究,可以說,人居環境的理論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礎。2005 年1月, 在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首次出現“宜居城市”概念。盡管國內外學者、實際工作者對宜居城市的內涵有各自的理解, 但有幾點帶有普遍性:(1)宜居城市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的城市。(2)宜居城市是一個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和諧的城市。(3)宜居城市是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的城市。(4)宜居城市注重人的全面發展。(5)宜居城市應該是一個生活舒適便宜的城市。(6)宜居城市是一個公共安全的城市。

二、城市基礎設施與生態宜居城市的關系

城市基礎設施與生態宜居城市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點:城市基礎設施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要條件;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一個初級過程,而不是最終結果。總之,在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只有城市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才能為市民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才能提高市民的自豪感和認知感,對進一步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三、張家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雖然在最近幾年張家口市加大力度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但與全國或全省相比還是很落后的。多項指標在全國和全省的靠后水平,2006年,張家口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積為9.74平方米,分別比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19平方米,在全省排第十位。

2.市容環境不盡如人意。張家口市連續多年積極開展綜合治理,雖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氣候特點、市民素質、管理盲區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城市整體衛生環境還不夠整潔、優美,距離宜居性標準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3.城市改造“死角”亟待清除。張家口市城市改造中遺留下來的危房棚戶區和“城中村”地段,基礎設施更為薄弱、各類安全隱患集中、改造難度更大,這些地方已經成為影響城市統籌、和諧發展的重要障礙,是“宜居城市”建設的“死角”。

4.城市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不足,投資缺口大。雖然張家口市在1995年對外開放以來,城市建設固定資產投資有了較大增長,但其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和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卻未達到合理的比例水平,逐年累計形成了巨額的投資欠賬。

四、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張家口生態宜居城市的策略

1.轉變城市政府職能。建設宜居城市,制約影響的因素很多,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社會治安等等,但最關鍵在于城市政府的心態理念。建設“宜居城市”,老百姓固然可以參與其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但關鍵在于城市政府。政府的理念、政府的行為直接地決定城市建設中的種種問題,如道路的設計、廣場的設計以及房地產的開發等,這些都是由政府直接決定也只能是由政府決定。由于政府官員的學歷、認識以及行為觀念的不確定性,往往使一個城市在某一個重大項目開發建設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的存在就導致一些官員在執行或決定一個項目時,就沒有充分考慮到市民的根本利益需求。最后形成的局勢時,政府原本是為市民做事,但是項目完成以后卻得不到市民的認可。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沒有爭取廣大市民的意見,較少的關注群眾利益所造成的。還有一些城市口頭上講得多,實際行動上改變不大,或有一些則在具體推動城市宜居的做法上存在很多偏差等等,這些做法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城市不宜居。因此,張家口想成為老百姓心中的生態宜居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城市政府職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特別是在拆建過程中更應該注意市民的切身利益,多為市民考慮一些,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是建設宜居城市的前提。要堅持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為重點,把集中供熱、供氣、交通作為城建“一號工程”加快推進,進一步方便居民生活。加快完善城市道路體系,堅持新區抓配套,舊城抓完善,使城市路網縱橫貫通。按照主城區“西展東拓、擴城上山”的要求,2008―2009年要加快城市快速路與城區道路連接線建設,完成城市“三縱、十橫、一河、三橋、十立交、十游園”以及“一門、三網、十四路”重點工程建設,完善小街巷的改造工作,2010 年前實現主城區道路狀況的徹底改善。加快 高新區開發建設,2010 年完成北片20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2015 年前把高新區建成設施完善、環境一流的現代化新城區。切實抓好供熱、供氣等直接關系市民生活的工程建設,落實好重大基礎設 施工程項目。

3.在建設宜居城市的過程中保護歷史文脈,熔鑄城市精神。一座城市各個時期的建筑像一部史書、一卷檔案、記錄著一個城市的滄桑歲月。而唯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標志著當時文化和科技水準,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義的古建筑,才會使一個城市的歷史綿延不絕,也才會使人類發展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也才會使一個城市永遠煥發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因此,張家口市在全面改造城市過程中要全面而深入地探尋老城區的歷史文脈,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歷史文脈,延續歷史文脈。張家口市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現在在市中還存在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物是見證張家口市的發展歷程,是張家口市重點要保護的建筑。保護這些建筑就是保護張家口市的歷史延續性,使后人可以通過了解這些建筑來了解張家口市的歷史文化,一個城市的文化是代表這個城市的發展歷史。即保護張家口市的歷史文脈,使人們知道張家口市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比如大境門等歷史建筑一定要保護下來。千萬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壞張家口市的文脈,那是對歷史的犯罪。

因此,在建設張家口市宜居城市時,要重視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城中村的整治改造,要注意保留如古民居、騎樓、宗祠、石板路、小橋、古樹名木、河涌等反映當地傳統文化特色的元素,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防止出現不顧歷史文化保護,一味大拆大建的現象。

4.利用“反規劃”理論來指導城市建設。由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俞孔堅提出并實踐的“反規劃”概念,近年來在浙江臺州、深圳等地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在這一概念指導下,由俞孔堅主持設計的節約型城市綠地景觀,已有多項獲得全美景觀設計師協會設計榮譽獎?!胺匆巹潯备拍钍窃谥袊焖俪鞘谢瘜е鲁鞘袩o序發展、環境迅速惡化背景下提出的規劃方法論,是相對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人口―規模―布局”的城市建設規劃模式提出的一種“逆規劃”和“負規劃”。所謂“反規劃”,是指景觀設計師和規劃師在城市建設發展計劃確立之前,就通過識別和設計景觀的生態、文化遺產以及休憩的基礎結構,引導和框限城市發展,即建立生態基礎設施。這一設施保障著城市的生態和健康,保護人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

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必須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須認識到,自然系統是有結構的。協調城市與自然系統的關系決不是一個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空間格局和質的問題,這意味著只要通過科學、謹慎的土地設計,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對土地生命系統的干擾是可以大大減少的,許多破壞是可以避免的。張家口市在近幾年的快速建設中,要全面規劃,充分應用“反規劃”理論來指導張家口市的城市建設,減少對自然界的破壞,使張家口市的城市建設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避免其他城市所走過的彎路,為市民提供一個生態環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5.全面建設對市民影響較大的社會事業,提高他們的滿意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突出抓好弱勢群體的應保盡保,擴大失業、養老、醫療保險覆蓋面,使他們能享受到政府的關懷,黨的溫暖。切實加強教育事業,高等教育要增強實力、爭創名校,初高中教育要擴大容量、提高質量,小學教育要科學布局、改善條件,最大程度的方便孩子上學,提高市民對教育的滿意度。以方便、書社、健康為著力點,加大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老年活動中心、體育設施建設力度,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學習、活動場所。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建立一個社會文明和諧的宜居城市。

篇2

關鍵詞:交通工具;道路建設;政策法規;可持續發展

Abstract:Thepaperdescribestheconditionsofthecity''''stransportdevelopmentinourcountrythroughtwoaspects:thedevelopmentofroadsandtransporttoolsincity,andpointsouttheproblemswearefacingofthecity''''stransportdevelopmentinourcountry.Atthesametime,weshould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vehicle,roadandpolicy,socouldwerelievetheproblemofthetransprotaioninourcity.Atlast,wereferstotheimportantmenaningsofthefoundationalestablishmentconstructioninthedevelopmentofcityinourcountry.

Keywords:vehicle;theconstructionofroad;policy;sustainabledevelopment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作為城市血液循環系統的交通體系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道路建設。1995~2006年的11年間,全國城市鋪設道路總長度從130308公里增加到241351公里,鋪設道路總面積由118181萬平方米增加到411447萬平方米,全國各大城市修筑橋梁數量由

32123座增加到54643座,其增長率分別為85.2℅、248℅和70.1℅。(2)公共交通發展迅速。從1990~2006年間,公共交通運營的數量從6.2萬輛增加到31.6萬輛,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從2.2標臺到9.1標臺,增長率分別是248℅和313.6℅。從以上這些數據我們能夠發現,我國城市交通體系不論是在道路建設,還是在交通工具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在城市交通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浮現,并且開始制約我國城市交通的健康發展。

1我國城市交通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1機動汽車增長速度過快

機動汽車包括公共交通、出租汽車、私人汽車和地鐵等,從1995年到2006年這11年間,我國公共交通,出租汽車的數量共計分別增長了85.2℅、248℅。根據我國轎車增長分析,每當轎車擁有量增長率超過20℅時,必將引起當年以及隨后幾年城市交通惡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第一次超過20℅的是1985(33.3℅)、1986(42.3℅)、1987(27.0℅)連續三年,第二次是1992(31.9℅)、1993(55.6℅)連續兩年。這兩次轎車增長也正是大城市交通最緊張的兩個階段,遠遠超過正常年度道路建設的承受可能。有關專家預測,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即將迎來又一個汽車增長快速期。而我國現有城市路網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間距過大、支路短缺,難以適應現代汽車交通的需要[1]。

1.2道路基礎設施不完善

我國許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對未來交通需求量估計不足以及缺乏對城市發展的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在道路建設方面存在許多問題。例如:路面狹窄曲折,線網的連續性、連通性與可達性差,甚至不成環不成網,瓶頸斷頭亦經常出現,通行能力與交通流量的需求很不適應。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線路分布不合理。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一些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對停車場建設不夠,只做表面文章,道路越修越寬,停車場卻沒有相應的跟上發展,導致市區中好多車輛??吭诘缆穬膳?,影響了交通。按照目前北京擁有社會公用停車設施的水平,到2010年北京缺少停車設施超過60萬個。

1.3交通法規不健全、管理技術水平低下

一些城市在交通系統的規劃過程中,存在的一個顯著問題就是重視道路的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相應的一些道路配套設施的建設。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日本等,在城市交通系統的規劃過程中,都非常重視交通控制和交通安全等道路配套設施建設。以北京和東京為例,北京交叉路口的交通信號機是東京的3℅,每公里交通標志是東京的15℅,地下人行橫道數是東京的4.8℅。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差距則可以想見。近年來我國道路交通事故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全國發生交通事故754919起,死亡人數達105930人,折算經濟損失308787.3萬元,比1997年分別增長了148.1℅、43.3℅和57.3℅。

2加強我國城市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

2.1加強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交通工具體系建設

2.1.1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

根據專家預測:一個人出行如果乘坐大型公交車,占路約為1平方米;騎自行車占路約為4平方米;騎摩托車占路約為10平方米;駕私家小轎車占路約為14平方米。而在我國由于交通擁擠,致使更多的人在出行時選擇了自行車。在國內的許多城市,自行車已經成為市民出行首選,而自行車出行量多、頻率高,是造成交通擁

擠、城市道路利用低、交通資源浪費的一種表現[2]。

從20世紀80年代起,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都轉向了優先發展公交的政策。為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問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都采取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策略,特別是地鐵、輕軌等大運量快速軌道方式的出現,極大緩解了城市交通擁擠。目前在我國很多城市,已經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公共交通,并大力發展公共汽車、電車、輕軌電車、城市地鐵等運輸方式,北京、深圳、昆明、南京、西安等一些大中城市已開辟了公交專用車道,“公交優先”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2.1.2“軌道交通”——我國現代化城市交通發展的必然選擇

城市軌道交通是由城市地鐵、城市輕軌、市郊鐵路、獨規鐵路、有軌電車等組成,與城市公共汽車、無軌電車、小汽車等交通工具相比,有明顯的優越性。首先,軌道交通運輸能力大。地鐵單方向每小時可運送6萬人次,輕軌交通可達3萬~4萬人次,而公共汽車若使用普通路面僅能運送5000人次,專用道路也只能運送1萬~2萬人次。其次,運行速度快。軌道交通在專用線路上行駛,不受其他交通工具的干擾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地鐵列車運用先進的自動控制技術,可高速無阻的運行,最高速度可達每小時80~120公里;輕軌、獨軌交通時速可達70~80公里,而在市區運行的公共汽車等公交車輛僅為10~15公里。其三,占用土地面積少。城市地面空間有限,征用城市土地解決交通問題困難,節約建設用地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城市軌道交通的“上天入地”是解決城市交通擁擠的根本出路[1]。

2.1.3發展其他形式的交通作為公共交通的補充形式

大力發展通勤車制度。我國城市交通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客流量比較大、時間集中、方向固定,尤其是在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時期更是如此。這部分客流量主要是由各個單位和學校的職工、學生組成。如果各個單位企業和學校能建立完善的通勤車制度,上下班高峰期利用通勤車接送,就能使一些客流量得到分流,緩解公共交通的壓力。

積極培育發展汽車租賃和二手汽車市場。由于私家車增長過快是導致交通擁擠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有必要從源頭控制私家車增長的速度。完善的汽車租賃和二手汽車市場,可以使一部分人的汽車購買欲望轉變為汽車租賃或者購買二手車輛,這樣就可以從總量上有效的控制私家車的增長速度。

2.2加強道路建設

從1995~2006年這11年間,我國城市的道路建設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到2006年底我國道路鋪設長度和道路鋪設面積與1995年相比分別增加了85.2%和248%,雖然取得了這么大的進步,但是其增長速度還是低于機動車輛的增長速度。因此,在我國很多城市依然表現出道路擁擠。在我國常規的道路建設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2.2.1走出因單純修路導致的系列交通問題

我們在進行城市交通道路的規劃時,切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樣就形成了擴建道路與交通擁擠的惡性循環。在進行道路建設時應該做到,對交通基礎的研究例如:本地交通基礎數據;本地突出的交通問題與隱患的系統研究等,并且,還要建立長期穩定的交通問題研究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在解決交通這個長期而動態的問題上得到圓滿解決(圖1)。

2.2.2重視停車場建設

道路的靜態建設也就是城市中機動車輛停車場的建設,目前,我國好多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一個通病就是重建設、輕管理,道路越修越寬、車輛越來越多,而停車場的相對數量卻越來越低,導致好多車輛??柯愤叄瑖乐赜绊懡煌?。一些城市的停車設施與機動車擁有量之間的距離相差懸殊。由于停車設施滿足不了城市停車需求,造成大量的車輛無處停車或隨意停車,從“停車難”導致了“停車亂”,對城市動態交通造成很大影響。

2.2.3加強城市交通的微循環建設

最后一公里建設也稱之為城市的微循環系統。過去我們對城市的干道建設給于了較多的傾斜,而對于城市交通重要組成部分的末梢部位有所忽視。城市交通體系就像人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一樣,血液最終都要通過毛細組織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汽車也是一樣,最終要通過微循環系統到達城市的各個角落。從我國的一些大城市看,微循環系統的初級化、原始化的確是交通擁堵、回流不暢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許多城市越建越堵的重要原因。

2.3加強城市交通政策法規建設

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加快立法進度,建立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為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進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技術標準體系,在場站建設、車輛配備、設施裝備、服務質量等方面,嚴格按照質量實施建設,提供服務。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城市公共客運交通市場的宏觀調控和統一監督,依法查處各種非法營運活動,嚴厲查處侵占、破壞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危害城市公共交通運營安全的行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同時制定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關經濟政策,對城市發展具有全局性影響的軌道交通、綜合換乘樞紐、公共交通停車場站以及政府確定的公共交通建設項目、車輛更新等,政府應給于必要的資金保障。

3結論

交通問題不僅僅是交通的問題,它是城市各方面問題的一個綜合反映。切實解決好城市交通體系問題,確保城市道路交通的暢通是我國今后一個階段城市化進程的重要要內容。并且,如果這一難題不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大城市的今天就有可能成為中小城市的明天[2]。

由于城市交通建設的復雜性,單靠某一方面的建議或者政策措施,已經很難適應目前不斷復雜多變的城市交通形式。因此在進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將城市的交通工具建設、城市道路建設和城市交通政策法規建設統一起來,進行整體規劃、整體設計,使之從總量控制上達到最優。同時根據情況的變化,不斷創新新的發展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中國城市“十一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1.

[2]嚴正.中國城市發展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3]郭陪章.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4]曲振濤.法經濟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鄭鋒.可持續城市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唐華.美國城市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篇3

[關鍵詞] 城市基礎設施施工圍擋節能環保

中圖分類號:TM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前言

目前,在國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施工圍擋樣式可謂五花八門,規格不一。有磚砌筑圍擋,有薄鐵皮圍擋,有彩鋼板圍擋,有PVC塑料圍擋......。施工圍擋的應用曾為提高國內安全文明施工水平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但是通過多年以來的使用證明,磚砌圍擋建筑垃圾多、污染環境,鐵絲網圍擋塑料草皮易產生積灰二次污染、塑料草皮易被盜,薄鐵皮圍擋易生銹、抗風能力差等存在諸多缺點。隨著綠色施工理念的引入,在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求通過管理和技術的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實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及環境保護【1】。為進一步優化城市環境面貌,倡導綠色施工理念,移動裝配式圍擋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已經慢慢開始推廣應用。

2 移動裝配式圍擋的選用及主要特點

2.1 選用移動裝配式圍擋的原因

我國城市現代化進程正在快速推進,全國各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工程建設各方以及廣大民眾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認識和綠色施工意識逐步提高,傳統建筑施工作業圍擋破舊、臟亂、規格不統一的狀況,影響了城市環境和形象,需要進一步提升城市建設工程施工現場文明標準,改善市容市貌。以往城市基礎建設圍擋應用較多的是磚砌體圍擋。磚砌圍擋外表容易脫色,遇到地基較差時,基礎埋深要做處理,在拆除時會產生揚塵和建筑垃圾,不利于環保。薄鐵皮圍擋標準不高,易損壞,有時候風大就能吹倒,影響交通安全。我們針對傳統的城市基礎建設圍擋的一系列弊端,進行技術創新,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規范美化城市環境。在這種條件下,美觀、安全、環保的移動裝配式圍擋應運而生。

2.2 移動裝配式圍擋標準樣式和適用范圍

2.2.1移動裝配式圍擋標準樣式一:砌體+彩鋼夾芯板結合的結構型式。以混凝土或磚砌體作為基礎和立柱,彩鋼夾芯板作為擋板,彩鋼夾芯板50mm厚。彩鋼夾芯板與基礎、立柱采用螺栓等有效措施連接牢固。

圖1砌體+彩鋼夾芯板結合的結構型式示意圖

適用范圍:城市區域內公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中的軌道交通工程車站、橋梁、污水處理廠、人防設施等有固定場地的工程及封閉交通時間超過30天以上的道路工程起止點(道路兩端頭)。

2.2.2移動裝配式圍擋標準樣式二:型鋼+彩鋼夾芯板結合的結構型式。圍擋由立柱、底座、板面組成。立柱使用鍍鋅方鋼;底座使用鐵板,上開4個孔,配備4個膨脹螺絲,安裝時打孔在地面上固定;立柱和底座直接焊接,形成整體;板面由夾芯板和鍍鋅槽鋼包邊組成;板面內側每隔6m設置45°~60°的支撐,支撐用角鋼5cm×5cm,以保證擋板的穩固。

圖2型鋼+彩鋼夾芯板結合的結構型式示意圖

適用范圍:城市區域內次要干道,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中施工時間15日以上的道路、排水、綠化、燃氣、路燈施工等工程。

2.2.3移動裝配式圍擋標準樣式三:型鋼+彩鋼板結合的結構型式。以方鋼和彩鋼板組合而成,0.5mm厚彩鋼板為全封閉式結構,底座為預制混凝土塊,單塊擋板之間用螺栓進行牢固連接。

圖3型鋼+彩鋼板結合的結構型式示意圖

適用范圍: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中施工時間15日以內的道路、排水、綠化、燃氣、路燈施工等工程。

2.2.4移動裝配式圍擋標準樣式四:型鋼+彩鋼板+鍍鋅鋼絲網結合的結構型式。該結構型式為半透視的移動裝配式圍擋。圍擋上部為鍍鋅鋼絲網,圍擋下部為0.5mm厚彩鋼板封閉式結構,底座為預制混凝土塊,單塊擋板之間用螺栓進行牢固連接。

圖4型鋼+彩鋼板+鍍鋅鋼絲網結合的結構型式示意圖

適用范圍: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中施工時間15日以內有可能影響到行人和車輛通行安全的道路、排水、綠化、燃氣、路燈施工等工程。以及施工場地中商業門店前、城市道口范圍內、快車道轉折處等涉及行人和車輛交通安全的位置。

2.3 移動裝配式圍擋主要特點

2.3.1 移動裝配式圍擋工廠模塊化生產、現場組裝;

2.3.2 安裝簡單,施工便捷,可循環使用;

2.3.3 結構簡單大方、美觀,具有節能和環保功能。

3移動裝配式圍擋設置的總體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項

3.1移動裝配式圍擋設置的總體要求:

城市基礎設施工程施工工地圍擋應由專業技術人員編制專項方案,并經項目技術負責人審批后方可實施。公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現場四周應設置連續、封閉的圍擋,市政基礎實施工程的施工現場圍擋可以連續設置,也可以按工程進度分段設置,特殊情況不能進行圍擋封閉的,在工程險要處采取隔離措施,并設置安全警示標志。

3.2移動裝配式圍擋施工注意事項:

3.2.1圍擋應連續、堅固、穩定、整潔、美觀。

3.2.2對于地段要求高圍擋的,必須做好圍擋的穩固、高處的防風措施,避免冬季風太大而造成的圍擋傾斜倒塌等現象。

3.2.3圍擋外立面應根據城市文明、企業文化、項目情況等實施符合城市管理要求的美化彩化。

4 移動裝配式圍擋應用實例

南寧市白沙-友誼立交工程,圍擋采用砌體+彩鋼夾芯板結合的結構型式,合同額2.346億元。

南寧南湖-竹排沖水系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圍擋采用型鋼+彩鋼夾芯板結合的結構型式,合同額2.516億元。

富士康南寧科技園一期道路工程,圍擋采用型鋼+彩鋼板結合的結構型式,合同額1.85億元。

南寧沙井大道污水管工程,圍擋采用型鋼+彩鋼板+鍍鋅鋼絲網結合的結構型式,合同額1.61億元。

圖5移動裝配式圍擋應用圖

5 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建筑業的高速發展,在工程建設領域全面推行標準化管理,倡導綠色施工已成為在建筑業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和關鍵環節。移動裝配式圍擋工廠化生產,安裝簡單,而且可重復多次使用。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地上大面積推廣使用,不僅極大提升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城市景觀的檔次,還能優化城市環境面貌,改善城市的環境質量,進一步彰顯城市建設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施工導則》

篇4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規劃;設計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城鄉關系正努力從城鄉發展的沖突階段向城鄉一體化階段轉變。在這個轉變階段的過程中也需要對各大城市進行近一步的規劃和內在的升級,同時還需對廣大農村土地進行合理的利用和開發。要以協調城鄉關系為核心,以城市和農村的現實狀況為基礎,因地制宜的進行合理的建設規劃設計。

一、 當今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現狀

城鄉一體化建設是一種綜合性建設,不僅要建設好大、中城市,還要完善和努力發展小城鎮和農村。如今我國對大、中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已經達到成熟的階段,有關部門和相關從業人員已經著手對大、中城市的交通、社會秩序、住房及基本公共設施的配置近一步完善和發展。但是隨著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再加上我國對小城鎮和農村的規劃管理不完善勢必會出現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例如,由于小城鎮和農村沒有踏上正式規劃建設的軌道和正規的設計程序,因此會出現許多無規劃的私人建設。除此之外,由于農村人口大量轉移城市,許多耕地閑置無人規劃和開發,居民住宅年久失修既浪費土地資源又影響農村生活的整體風貌。建設者的無序建造也會使農村的交通變得混亂不堪,交通問題直接影響小城鎮和農村的發展建設。

小城鎮和農村有許多建筑都沒有經過專業人員的檢測和審核,其中不僅存在許多的安全隱患,更是我國規劃建設管理上的缺失。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因為沒有具體詳細的建設規劃設計,就會出現公共綠地少、排水渠道不合理、電路保護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總的來說現今的城鄉一體化建設總的問題就是我國缺少對小城鎮和廣大農村地區的具體建設規劃設計,并且政府對城鄉建設的監督與管理的力度也不夠。

二、城鄉一體化的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 就國家的方針政策而言,落實城鄉一體化建設設計規劃是完成我國“十二

五”規劃的基礎。在黨的十報告中指出:“推動城鄉一體化,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鄉發展一體化則是解決此問題的根本途徑?!彼晕覀儜罅訌姵青l一體化的規劃建設,尤其要著重加強農村建設,通過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土地規劃的各方面的建設,拉近城鄉的生活水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農村。

(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規劃設計是指導城鄉建設的理論依據。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對落后的農村進行現代化的改革是必然的要求。農村建設要緊跟城市發展的腳步,這樣才能逐漸拉近城鄉的距離,實現全國整體化前進的道路。

(三)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漸提高,所以居民對自己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質量都有一定的標準。通過合理的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逐步提高與完善人民的生活條件,建立起一個設施完善,宜人居住的生活空間。

(四)城鄉一體化的建設規劃設計只有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城鄉現狀的設計方案才可以更有效的促進我國城鄉建設的發展。通過有關部門和相關負責人走進城市和農村進行實地的檢測和考察,徹底的了解現今城鄉建設中所存在的不足,制定合理的規劃設計方案,才能為人民創造出更好的生活空間,才能使我國城鄉健康的發展。

三、城鄉一體化思路下的建設規劃設計的實施

(一)在貫徹落實以城鄉一體化思路下的建設規劃設計的前提就是提高相關部門及部門領導對城鄉建設的重視度。各個部門負責人,可以通過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和交流活動來相互學習與借鑒工作經驗,爭取建立一支專業的工作隊伍。這樣就大幅的提高了城鄉建設的專業化水平。

政府也需大力宣傳城鄉一體化建設思路及其內在的意義,這樣充分的調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城鄉建設的積極性,也就能保證我國城鄉建設的發展道路順利的進行。

(二) 合理的規劃和布局是設計方案的重要部分。應時刻聯系我國城鄉發展的現狀并分別抓住城市和農村建設的關鍵點,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我國的城鄉建設。

首先,城市的關鍵點在于,城市的人口膨脹問題。由于農村人口大量遷入城市,

使城市的人口容量逐漸趨近于飽和狀態。通過把這個主要的城市問題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出發點,以解決它所帶來的諸多負面問題為主要規劃設計的內容,就可以制定出符合城市現狀的建設規劃設計方案。

其次,農村的規劃和建設是城鄉建設的重要部分,通過以解決農村人口減少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為規劃設計的內容,以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要目標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

(三) 城鄉一體化思路下的建設規劃設計方式必須要以拉近城鄉距離為主要目的。

可以通過合理的行政區域劃分,加強城市與農村的交通連接,保證農業生產,保證人民生活環境這幾個方面進行規劃設計。

(四)城鄉建設的規劃設計要通過專家的嚴格的審查、論證,還要經過規劃管理部門審查和相應級別政府的審議批復后,才可以進入實施階段。對城鄉建設的規劃設計方案應有嚴格的審批標準,根據我國城鄉的現實狀況可以初步得出城鄉建設規劃設計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緊跟黨的方針和路線,以“十二五”規劃為目標,以十報告中所指出的城鄉一體化為主要的指導思想進行編排和規劃設計。

2、城、鄉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改進必須要在設計方案中體現出來。

3、城、鄉的建筑物必須規劃的整齊,使城鄉的整體面貌和生活環境以及交通的問題得到解決。

4、水、電等管線問題既要做到走進每家每戶,又要做到安全美觀。

5、在規劃設計方案中還需體現每個部門所負責的專項內容,便于管理。

四、結束語

城鄉建設一直伴隨著我國的發展,通過城鄉一體化的指導思想,在城鄉建設中逐漸拉近城市和鄉村的距離,可以使農村資源與城市經濟相互融合,共同促進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搞好城鄉建設也就等于滿足了人民對于物質、精神水平的需求,這樣才有利于我國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激烈競爭的時代里,充分體現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李兵弟.城鄉統籌規劃:制度構建與政策思考[J].城市規劃,2010,34(12):24-32

[2]宋思曼.城鄉統籌:創新與發展―重慶市城鄉整體規劃及其實施機制探索[J].城市規劃,2010,34(3):44―47,56

篇5

關鍵字:建筑市政;市政排水;排水設計要點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drainage engineering has a different from the particularity of other projects, because of the drainage pipeline located deep underground, for these projects, once during the normal use of problems is a very serious matter, one is in the repair process of the human and material cost money is very large, two is likely to cause great inconvenience to people's normal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repair process, resulting in economic losses. Therefore, the problem of building municipal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main point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drainage engineering.

Keywords: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municipal drainage; drainag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9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快速提升,建筑市政排水工程的相關建設也得到重視,由于排水管道的敷設覆蓋面積非常的廣泛,其不僅存在于公共服務設施中,而且對于現代化設施和工業設施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排水管道系統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建筑市政排水管道的重要作用

在城市的運轉過程中,一些城市功能的有效發揮會受到排水管道施工質量的影響作用。城市管道排水系統承擔著對城市道路建設,城市環保對道路完好、城市環保以及城市防洪排澇等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市政管道工程大多在市區進行施工,因此環境較為復雜,同時許多地點地面以下的管線以及電力情況較為復雜,在工程施工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確保工程施工的安全,同時還要對地面以上的交通因素進行考慮,這些因素往往會在無形之中增加管道排水系統的施工難度,進而無法保證相應的施工工期以及施工質量。因此有必要對建筑市政排水工程的設計問題進行認真探討。

二、建筑市政排水工程設計

建筑市政排水工程設計主要包括雨水管、排水管的設計、污水系統的設計、在細節方面對市政排水的規劃設計等。

2.1雨水管、排水管的設計

雨水管設計要遵循兩點既要節省材料,還要節約一定的建筑空間。由于高層建筑中本身豎向管道就比較多,因此要做出合理的設計,以期達到省材節約的目的。在對實際的高層建筑施工設計中,應把屋面的雨水管道兼做成試水排水管,在高層建筑的噴淋設計中,結合噴淋末端試水裝置的設置位置,需設置專門的噴淋末端試水排水管道。中間過程利用閥門的開關進行控制,防止雨水進入室內。設計時盡量把排水管立管設于建筑物內墻陰角,有條件的最好在衛生間內設置管道井。住宅室內排水橫支管應敷設在本層套內,這樣排水橫管滲透時可避免污水進入鄰戶,管道維修時也不會影響到鄰戶的正常生活。即使管道有安裝和使用問題,也可以很輕易地在該層該戶內解決而用不著敲樓打洞。室內承接有糞便污水的排水系統地漏,均應配套存水彎;引一個地漏由廚房至廁所管系或由廁所至廚房管系,設置污水緊急排出管,其目的是一旦一側的排出管突然堵塞,仍下泄的污水溢出地面時可由此地漏進入另一系統排出室外,而不至使室內其它房問大面積被污水浸漫。

2.2污水系統的設計

建立與完善污水系統對城市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問題,它不僅關系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對保護環境生態的和諧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污水系統的設計主要考慮以下三點:

第一,污水管道合流與分流的設計。管道分流的設計不容易被應用到實際施工中,而且分流制的結構非常復雜,我們對于其設計技術缺乏,因此對于進行管道的設計時很容易出現接錯的問題,造成分流管道變成合流管道。所以我們隊在大城市的分流設計之中,一般是根據專業技術對管道分流進行設計,而對于中小城市來說,由于污水處理量并不是很大,我們可以采用截流式的管道合流設計的污水處理系統。

第二,對污水的循環利用。以往我國的傳統發展模式僅僅是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所忽視,隨著我國城市的發展,可用水資源越來越缺乏,而且水污染也變得日益嚴重。近十幾年來,我國大力提倡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對于城市污水的處理,必須防止進行污水處理時的二次污染影響到優質水體,對于污水處理后所剩的尾水,我們可以設計做它用,例如發電的用途等。

第三,還要注意對工業生產污水的監控。市政規劃中,環境保護的元素在排水系統設計中顯得越來越重要。工業廢水量標準是指生產單位產品或加工單位數量原料所排出的平均廢水量。在城市排水系統設計中,對于工業生產污水的監控,可通過工業廢水量標準與其生產工藝過程中已有工業企業的數據進行確定。當工業廢水量標準資料不容易獲得時,可通過工業用水量標準作為依據來估計廢水量。城市排水系統設計主要以市政規劃對于環境保護的要求為基礎,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對工業生產污水進行有效的監督以及控制。

此外,污水處理還出現了一些新技術

(1)污水處理的新技術

我們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對污水的處理應該采用高能源、消耗低的負荷工藝,就生活污水反應器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可以從活性污泥工藝以及生物膜反應器等方面提高城市污水的處理效率。我們在污水處理的設計中不僅要提高效率,而且要確保污水處理的完全,防止出現水資源的二次污染。

(2)污水管道設計中新管材的推廣

對于大型的市政排水管道安裝項目,可以進行管材及其主要附件供應商的招標過程,根據各公司的投標報價選取質優價廉的供應商,這樣既能節約資金,提升資金利用率。在市政排水的設計中常見的排水管材:PVC(聚氯乙烯)塑料管是一種現代合成材料管材。由于能使PVC變得更為柔軟的化學添加劑酞,對人體內腎、肝影響甚大,會導致癌癥、腎損壞,破壞人體功能再造系統,影響發育,而且其強度遠遠不能適用于水管的承壓要求,所以極少使用于自來水管。

2.3在細節方面對市政排水的規劃設計進行分析

單項市政工程排水在細節方面的規劃與設計,例如工業或者建筑住宅小區排水設計,對建筑物排水消防設計,城市污水廠的設計,城市道路排水設計等。在細節方面的設計可以將理想轉變為現實,也是最直接的環節。在實際設計一方面是城市建設在發展過程中面對的一些具體的新問題,我們必須采用新辦法與新材料進行解決;而且在另一方面,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要求我們必須不斷的創新、發展,通過具體的規劃設計措施實現我國節能省地的建設新理念。

2.4管道安裝零件試驗調整措施

管道在安裝的時候,需要針對零配件等,進行外觀上的檢查,對于有孔洞、砂眼或者松動的情況,應該及時的進行調換或者是進行退貨處理。針對管子的套絲扣,其應該進行正確的調整,保證網格的整齊,同時,還需要防止絲扣的根部無坍撥,或者是爛牙太多等等。對于相關的配件,應該在連接的時候注意保證平行,以免造成孔洞情況形成滲漏。

三、結束語

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質量關系著城市中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因此在進行施工過程中要對質量水平進行嚴格的管理,進而這樣才能為我們的城市施工質量合格過關的排水設施。在進行市政排水工程施工過程中常常伴隨著道路改造以及快速路建設等過程,尤其是排水工程屬于屏蔽工程,這就使得排水管道的施工質量控制工作顯得更為重要。嚴格遵守道路排水設計要點,并在設計中總結的經驗,是保證道路質量的最佳手段。我們還需要通過推廣新材料、新工藝,以科技含量高的設計方法提高工程質量,從而大大降低道路通車后的維護費用。

參考文獻:

[1]劉東征.關于市政排水設計方法的評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22):69-70.

[2]李素平,劉瀟杰.建筑排水節水新途徑[J].山西建筑,2010,36( 8) :212-213.

篇6

關鍵詞:高職院校;審計實訓;課程建設;校企對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2-127 -02

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愈加注重對職業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審計實訓課程是以高職教育目標為導向設置的,將審計理論與實務相融合的專業實踐課程,在掌握審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避免了審計教學的過于理論化,使學生能在實踐中升華對審計的認識,提高運用審計的技能,適應就業崗位的需求,拓展其就業平臺。因此,高職院校的審計實訓課程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何建設好審計實訓課程,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真正實現校企零距離,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審計實訓課程建設的重要性

審計實訓課程是在學生相繼掌握了財務會計、審計、經濟法、稅法和財務管理等相關學科知識后所開設的,從企業實際出發,讓學生根據財務資料,選擇審計方法,實施審計程序,完成審計工作底稿并撰寫審計報告,其宗旨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計工作技能,為其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因此,高職院校開設審計實訓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審計學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實踐性,實訓課程大大縮短了理論和操作的空間距離,使學生能感受到審計的真實環境,作為職業人來行使審計職能。同時實訓課程還拉近了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距離,使課堂教學和實際工作相接近,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開拓學生的就業平臺

審計實訓課程的設置實現了讓學生加深對審計基礎知識的理解和熟練掌握審計技能的雙重目的,使學生熟悉實際的審計工作情況,而不是只看到審計模糊的“海市蜃樓”的景象,更能適應從學生身份到企業人身份的轉變,從而提升了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開拓了學生的就業平臺。

(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審計實訓課程模擬了開展審計業務的全部流程,在訓練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是通過對企業各類財務報表的分析整理,提高了學生的全局意識和整理觀念;二是通過設置審計方案,實施審計程序,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通過審計實訓軟件的操作,提高了學生電算化操作的能力。

(四)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按照實際審計業務開設的審計實訓課程是以審計小組為單位的模式實施,從制定審計計劃開始,到選擇審計方法,實施審計程序,填寫工作底稿,得出審計結論和撰寫審計報告都離不開團隊的協作,不可能依靠個人的力量完成,這樣使得學生在團隊過程中要認真完成各自的工作,發揮各自的作用,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二、高職院校審計實訓課程建設的現狀

高職院校的審計實訓課程屬于專業實踐類的課程,這類課程應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緊密結合,企業的用人標準就是課程的教學標準,但目前的高職院校,由于其認識程度和教學資源等的缺乏,制約了審計實訓課程的建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一)教學方法落后,缺少配套教材

審計實訓課程是高職院校專業核心實訓課程之一,目前,其教學改革力度不夠,仍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理論與實踐脫節。當前,許多審計實訓教學仍然采用“從書本上來,到書本中去”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也是教師提供企業財務情況,學生開展審計,教師解答問題,以固定的答案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與審計過程中的所需要的“職業判斷”是大相徑庭的。整個實訓過程,學生覺得無趣,教師也缺乏激情,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完成。致使許多學生在完成審計實訓后,對審計過程仍是一知半解,甚至連審計工作底稿都不會填寫,遠遠達不到與企業“零距離”接軌的要求;二是實訓崗位模糊。審計崗位如項目經理、審計專員、審計助理等等,這些崗位對學生的素質能力有個側重,然而,高職院校當前的審計實訓課程并沒有根據不同的用人標準制定詳細的實訓教程,而是將學生放到審計大平臺中,把所有的崗位的全部工作都機械似的完成,沒有側重,也不能全面掌握具體崗位分工的特點,對他們的權限、職責和工作內容都是一知半解,致使審計實訓和實際工作偏離甚遠;三是信息手段落后。隨著經濟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快速準確簡便的財務軟件來代替傳統的手工做賬,為與之相適應,許多審計部門也開始利用軟件來實施審計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審計實訓課程明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仍以手工審計為主,如審計工作底稿等都是手工編制,學生進入企業后所學用不上,卻需要花大量的精力重新學習審計軟件。

目前,高職院校的審計實訓所使用的教材基本是市場上統一購買的,這類教材多是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目的是驗證理論的正確性,而不是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一個實訓配一套準確答案,學生沒有發揮的空間。同時,真實的審計資料應來自于實際的企業,而不是教師隨意編寫的,然而要得到這樣一套實屬企業商業秘密的全部財務信息的資料卻是十分有難度的事情,讓學生使用嚴重與實際相背離的財務資料開展審計實訓,根本達不到審計實訓的目的。

(二)教師偏重理論,實戰經驗缺乏

當前高職院校的審計實訓教師多為由“從學校到學?!钡娜藛T擔任,這些教師雖然擁有較高的會計和審計理論知識,卻缺少實際的審計經驗,導致了在指導學生進行審計實訓時,也是書上怎么講,我就怎么教,嚴重照本宣科,使審計實訓效果大打折扣。實訓教師沒有中肯的指導意見和好的教改思路,長此以往,不但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還會造成審計實訓課程走入瓶頸,難以順利完成。

(三)課程安排滯后,學生素質較低

審計實訓課程必須在學生掌握了會計、審計、稅法、經濟法和財務管理等多門學科知識后才能開設,因此許多高職院校將審計實訓課程安排在學生離校實習之前的那個學期,學生面臨企業面試、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等等,已無心在校上課,對于審計實訓更是提不起興趣。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學習興趣普遍偏低,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依賴于教師的傳授,對于審計實訓課程只圖完成任務,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完善高職院校審計實訓課程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為使學生系統高效地掌握審計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真正實現審計教學和審計工作無縫對接,高職院校應高度認識審計實訓課程的重要作用,圍繞現有的教學模式和環境,探索完善審計實訓課程的改革之路。

(一)改革教學方法,完善實訓教材

實施審計實訓課程教學改革是達到實訓目的的必經之路,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將實訓課堂與崗位要求緊密結合。審計實訓課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和模擬教學法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實訓樂趣帶入枯燥的審計課堂,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審計環境中去探索和創新,升華對審計理論的認識,加深對審計程序的理解,提高對審計技能的掌握,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進入實習工作崗位后能極快的滿足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將實訓任務與崗位角色密切聯系。實訓教師應根據真實的審計工作環境,指導學生理清企業的財務資料,設計審計思路,按照審計工作的難易程度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審計小組,在審計小組中分設項目經理、審計專員和審計助理等,同時在實訓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審計小組中輪流扮演各個崗位的角色,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審計小組各個崗位的特點和需要完成的工作,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后,能根據不同的崗位各有側重地開展工作。

好的實訓教學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教材,如果審計實訓教材能與審計實務相似度高,具有實際操作性,就能更好地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高職院校應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組織相關的專業教師深入審計一線開展調研,收集審計實訓所需要的真實的一手案例,并與審計部門的專家一起結合實際來編訂審計實訓課程的教材,使得實訓課程的安排不僅滿足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能滿足學生專項技能鍛煉的要求。

(二)多途徑培訓鍛煉,提升教師綜合能力

審計過程中無論是審計風險大小的確定,審計計劃的制定,還是審計程序的實施、審計報告的撰寫等,都離不開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在審計實訓中,這些職業判斷大多依賴于教師的指引,教師的水平決定了實訓課程的效果。針對現在高職院校審計實訓教師缺乏實務經驗的情況,學校應制定措施,鼓勵教師帶薪下企業工作,可以到審計單位或會計師事務所進修鍛煉,實實在在的開展審計工作;或者為教師提供與審計人員交流溝通學習的機會,邀請事務所和審計單位的審計專家來校指導講座等等。

(三)更改課程設置,引入審計軟件

為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審計實訓的效果,高職院校應將審計實訓課程開設在第四個學期末,為時至少一周時間,這時財務會計、經濟法、財務管理和審計等課程剛剛結束,學生掌握程度較高,對知識的記憶較深,使得審計實訓更容易達到預期目標。同時,為適應信息化的要求,高職院校應加大審計實訓所需軟硬件的投入,在傳統的手工審計之外,引入與財務軟件處理財務信息相適應的審計軟件,讓學生熟練掌握,不管是面對手工做賬的企業還是面對軟件記賬的企業都能順利完成審計工作。有條件時,還可以同相關部門合作,從實際出發,共同研發適合審計實訓的課程軟件,把我們的審計實訓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總之,高職院校的審計實訓課程是實現審計課堂與崗位無縫對接的橋梁,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手段,要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從教學方法、實訓教材、教師素質、課程設置和學校投入等各個方面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進,讓學生能真正置身于真實的審計環境中,全面提高審計實踐操作能力,提升就業的核心競爭力,全面實現高職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春靜.審計模擬實訓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梁冠華.審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信息,2008,(06).

篇7

[關鍵詞] 檢驗檢疫 實踐教學 報檢單

一、實驗(課程)的性質、目的和任務

本實驗課程的性質是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本實驗課程的任務是,重點介紹進出口貨物報檢的一般流程及《進/出口貨物報檢單》填制;出入境集裝箱報檢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集裝箱報檢單》填制。培養學生具備相應職業技能,促進報檢職業能力的養成。

二、實驗(課程)的基本內容與要求

1.出入境貨物報檢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貨物報檢單》填制

(1)出入境貨物檢驗檢疫工作程序。①入境貨物檢驗檢疫的一般工作程序:報檢后先放行通關,再進行檢驗檢疫。即報檢施檢部門計收費,(外包裝檢疫)出具《入境貨物通關單》商檢機構實施檢驗檢疫出具《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放行。②出境貨物檢驗檢疫工作程序。出境貨物檢驗檢疫的一般工作程序:報檢后先檢驗檢疫,再放行通關。即法定檢驗檢疫的出境貨物的報檢人應在規定的時限內持相關單證向檢驗檢疫機構報檢,檢驗檢疫機構審核有關單證,符合要求的受理報檢并計收費,然后轉施檢部門實施檢驗檢疫。

(2)在知識講授過程中,要求學生明確出入境貨物檢驗檢疫工作流程,掌握出入境貨物報檢的地點和時限的一般規定,掌握出入境貨物報檢應提供的常規單據,即入境報檢時,應填寫《入境貨物報檢單》并提供外貿合同、發票、提單、裝箱單等;同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報檢進出境動植物及其產品還要根據《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報檢規定提供特殊單據,出境報檢時,應填寫《出境貨物報檢單》并提供外貿合同、發票、裝箱單等;同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應試情況提供特殊單據如出口危險貨物時,必須提供《出境危險貨物運輸包裝性能檢驗結果單》(正本)和《出境危險貨物包裝使用鑒定結果單》(正本)。

(3)《出/入境貨物報檢單》填制。在這一實踐教學環節,首先向學生講解《出/入境貨物報檢單》填制要求及規范,然后提供合同、發票、提單、箱單等國際貿易業務單證,要求學生根據上述業務資料進行《出/入境貨物報檢單》的填制,同時,利用九城電子申報系統,進行網上電子報檢的申報工作,進行場景模擬,使學生具備報檢職業能力,完成實踐教學目標。

注:合同、發票、提單、箱單等國際貿易業務單證資料見授課教師編寫的《報檢實訓手冊》及紙制《出/入境貨物報檢單》

2.出入境集裝箱報檢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集裝箱報檢單》填制。

(1)出入境集裝箱的檢驗檢疫流程。①裝載法定檢驗檢疫商品的入境集裝箱的檢驗檢疫流程。報檢人應填寫《入境貨物報檢單》,在入境口岸結關的集裝箱和貨物一次性向入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報檢。商檢機構受理報檢后,集裝箱結合貨物一并實施檢驗檢疫,合格的準予放行,并統一出具《入境貨物通關單》。不合格,按規定處理。②裝載非法定檢驗檢疫商品的入境集裝箱和入境空箱的檢驗檢疫流程。在入境口岸結關的集裝箱,報檢人應填寫《入境集裝箱報檢單》向入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報檢。施檢后,對不需要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應報檢人的要求出具《集裝箱檢驗檢疫結果單》;對需要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簽發《檢驗檢疫處理通知書》,完成處理后,應報檢人要求出具《熏蒸/消毒證書》。③出境集裝箱的檢驗檢疫流程。檢驗檢疫機構受理報檢并實施檢驗檢疫后,對不需要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應報檢人的要求,出具《集裝箱檢驗檢疫結果單》;對需要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簽發《檢驗檢疫處理通知書》,完成處理后,出具《熏蒸/消毒證書》。出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憑啟運地檢驗檢疫機構出具的 《集裝箱檢驗檢疫結果單》或《熏蒸/消毒證書》驗證放行。

(2)向學生說明入境集裝箱實施檢驗檢疫的范圍、報檢時間以及報檢時應隨附單據,要求學生掌握能夠應用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完成從理論到實際工作業務的跨越和轉變。

(3)《出/入境集裝箱報檢單》填制。首先向學生講解《出/入境集裝箱報檢單》填制規范及要求,根據所給的合同、發票、提單、箱單,要求學生模擬實踐操作,進行《出/入境集裝箱報檢單》填制,具備報檢職業能力,達到實踐教學目標。

注:合同、發票、提單、箱單等國際貿易單證資料參考《報檢實訓手冊》和紙制《出/入境集裝箱報檢單》等相關資料

三、主要儀器設備

九城電子申報系統、多媒體設備、電腦機房、展示臺。

四、考核與成績評定

實驗課程的成績評定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和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計入作業成績、綜合表現成績,然后計入平時成績,最終和試卷成績進行綜合,確定這一課程的結業成績,計入學生的學業成績。

《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教師,自己在這方面有意識作了一些探討和嘗試,效果很好?!哆M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實踐教學方案設計體現了“理論夠用、突出實踐”的教學原則,在教學中予以實施,促進了學生報檢職業能力的養成。

篇8

【關鍵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

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條件基礎。隨著城市規模大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高。然而,我國的城市基礎設施還不能滿足我國城市化、信息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要求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本文將重點探討目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如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管理。

一 目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巨大的財政資金壓力

在我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都是由國家負責的,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投資金額數量大,一般的社會企業不會加入,再加上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時間長,很難在短時間內運營,所以資金的回籠比較晚,資金的效益成本不容易分攤,這些都給政府財政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2、艱難的日常維護管理

城市基礎設施在城市的發展中充當的是生命線的角色,如果基礎設施發生癱瘓,必定影響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經濟的發展,因此,在基礎設施建成之后,必須加強日常的維護和管理。在城市基礎設施的日常圍護和管理中也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對基礎設施進行修補和完善,然而,在我國大多數城市,用于基礎設施的維護和管理的資金是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滿足資金的支出要求,所以導致許多地方基礎設施不修不補,不能正常地發揮作用。

3、缺乏深度的項目前期準備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首先要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比如提出項目的建議書,編制可行的研究報告,進行設計,編制項目的概算,向有關單位申請審批等等,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政府的投資項目往往沒有做深入的前期準備,導致有時工程已經竣工了,項目的前期準備還沒有完成,項目的資金概算已經失去了在控制工程造價中的實際意義,所以導致一些基礎設施盲目上馬,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此外,我國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投資計劃超過財政負擔、沒有建立良性的資金“借用管還”機制、征地和拆遷行為不規范、“代建制”管理模式和運營機制存在很多不足、對代建項目的各方主體監管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政府有必要加強我國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

二 加強我國城市建設與運營管理的措施

1、解決城市基礎設施資金難問題

為了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難的問題,政府可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吸引社會資金加入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中來。其次,可以整合城市基礎設施各相關單位的力量。還可以結合土地的收儲和代建項目,做大強融資平臺。

2、解決拆遷制約因素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對于不得已而進行的拆遷行為要加強立法工作,規范拆遷行為,做好拆遷的解釋工作,調動拆遷實施機構的積極性,堅決杜絕強拆行為。在拆遷工作中,要同時做好設計工作,做好拆遷與設計的配合與銜接。

3、完善代建項目管理模式

首先要對代建項目按照非經營性和經營性標準進行分類和管理,綜合管控代建項目,實施信息化的代建項目管理,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代建項目的管理水平。嘗試一體化的項目管理模式,由項目公司全權管理,負責基礎設施的市場化運作。最后還要建立各代建項目的參建主體的信用檔案制度。

4、解決合理的工期延后問題

為了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減短建設的工期,要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引入競爭機制,提高設計的水平。同時還要實施質量責任制,做到質量和速度同時并進。實現拆排遷和土地整理的結合,進行“凈地施工”。

5、實行項目手續辦理“綠色通道”制度

要簡化土地、建委、規劃部門的程序,由專人負責道路工程的報批程序;協調社保、人社和財政等部門的工作,解決在集體土地向國有土地轉化過程中的社保問題,制定新的社保政策和相關規定;協調好市政公用部門之間的工作,做好已交付使用項目的交接工作,防止出現“空檔”的現象;還有將審計、財政、監察等納入日常的工作,做好監督管理,減少事故的發生。

6、完善“代建制”中的主要環節

首先要完善政府各個部門的管理和運作機制,加強對非經營性項目的管理,構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庫;完善與“代建制”相關的配套制度,建立“代建制”約束激勵機制;其次是要由專業的工程項目管理公司來負責項目運作;最后要完善投資的財務管理,做好財務管理工作。

7、實行代建項目考核、問責機制

要建立城市基礎設施責任追究制度,將責任落實到具體個人,提高建設的質量;同時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發揮監理單位的效用,加強建設過程和運營過程的監督;完善評標專家的管理制度,確定合理的標底。

總結: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重要內容,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關系人們的生活和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規范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針對目前我國城市基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及時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質量,確保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工作需求和城市的經濟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申金山,宋建民,關柯. 城市基礎設施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價方法與應用[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0(05).

篇9

關鍵詞:巖土工程;深基坑;施工;支護設計

前言

隨著在各地的深基坑開挖和支護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設計和施工經驗,一大批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不斷涌現。但是,現在的城市建筑間距很小,有的基坑邊緣距已有建筑僅十幾米、甚至幾米,給基礎工程施工帶來很大的難度,給周圍環境帶來極大威脅,也相應地增加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費用。另外,原來的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理論、設計原則、運算公式、施工工藝等,已不能滿足深基坑開挖與支護結構的實際需要,導致一些基坑工程出現坍塌等事故,造成人員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因此,對深基坑支護的安全問題,工程技術人員應予以高度重視。

1 基坑支護的重要性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基坑施工時,為確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發生,必須對開挖的基坑采取支護措施。建筑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應綜合考慮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基坑類型、基坑開挖掘深度、降排水條件、周邊環境對基坑側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邊荷載、施工季節、支護結構使用期限等因素,做到合理設計、精心施工、經濟安全。

2 深基坑支護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1 支護結構設計中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選擇不當

深基坑支護結構所承擔的土壓力大小直接影響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質情況多變且十分復雜,要精確地計算土壓力目前還十分困難,至今仍在采用庫倫公式或朗肯公式。關于土體物理參數的選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尤其是在深基坑開挖后,含水率、內摩擦角和粘聚力三個參數是可變值,準確計算出支護結構的實際受力比較困難。

在深基坑支護結構設計中,如果對地基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取值不準,將對設計的結果產生很大影響。實驗數據表明:基坑開挖前、后,土體的內摩擦角值一般相差5°,而產生的土體的主動土壓力也不相同;而原土體的內凝聚力與開挖后土體的內凝聚力,則差別也大,一般在6kPa 以上,施工工藝和支護結構形式不同,對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的選取也有很大影響。

2.2 基坑土體的取樣不具有代表性

在深基坑支護結構設計之前,必須對地基土層進行取樣分析,以取得土體比較合理的物理力學指標,為支護結構的設計提拱可靠的依據。一般在深基坑開挖區域2~3 倍范圍內,按相關規范的要求進行鉆探取樣。由于為了減少勘探的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價,不能鉆過多鉆孔;因此,所取得的土樣有時就有一定的隨機性和不完全性。但是,地質構造是復雜和多變的,這樣取得的土樣的數據不具代表性,因此不可能全面反映土層的真實情況。因此,引致支護結構的設計也就不完全符合實際的地質現狀。

2.3 基坑開挖存在的空間效應考慮不周

深基坑開挖中大量的實測資料表明:基坑周邊向基坑內發生的水平位移是中間大兩頭小。深基坑邊坡的失穩,常常以長邊的居中位置發生,這足以說明深基坑開挖是一個空間問題。傳統的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是按平面應變問題處理的,對一些細長條基坑來講,這種平面應變假設是比較符合實際的,而對近似方形或長方形深基坑則差別比較大。所以,在未進行空間問題處理前而按平面應變假設設計時,支護結構要適當進行調整,以適應開挖空間效應的要求。

2.4 支護結構設計計算與實際受力不符

目前,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計算仍基于極限平衡理論,但支護結構的實際受力并不那么簡單。工程實踐證明,有的支護結構按極限平衡理論計算的安全系數,從理論上講是絕對安全的,但卻發生破壞:有的支護結構卻恰恰相反,即安全系數雖然比較小,甚至達不到規范的要求,但在實際工程中卻獲得成功。

極限平衡理論是深基坑支護結構的一種靜態設計,而實際上開挖后的土體是一種動態平衡狀態,也是一個松弛過程,隨著時間的增長,土體強度逐漸下降,并產生一定的變形。這說明在設計中必須給予充分的考慮,但在目前的設計計算中卻常被忽視。支護結構設計時要考慮由于超孔隙水壓力對土體的影響,對土的各項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取值要慎重,為了使取值更加可靠,最好在工程樁結束后,對土體做原位測試,以取得第一手資料,積累經驗,提高工程的設計與施工水平,預防和避免事故的發生.

3 深基坑支護設計的改進方法

3.1 轉變傳統的設計理念

近十幾年來,我國在深基坑支護技術上已經積累很多實踐經驗,收集了施工過程中的一些技術數據,已初步摸索出巖土變化支護結構實際受力的規律,為建立深基坑支護結構設計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對于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國內外至今尚沒有一種精確的計算方法,目前仍處于摸索和探討階段。我國也沒有統一的支護結構設計規范,土壓力分布還按庫倫或朗肯理論確定,支護樁仍用“等值梁法”進行計算,其計算結果與深基坑支護結構的實際受力懸殊較大,既不安全也不經濟。由此可見,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不應再采用傳統的“結構荷載法”,而應徹底改變傳統的設計觀念,逐步建立以施工監測為主導的信息反饋動態設計體系,這也是工程設計人員需要加強的科研攻關方向。

3.2 建立變形控制的新的工程設計方法

目前,設計人員用的極限平衡原理是一種簡便實用的常用設計方法,其計算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將這種設計方法用于深基坑支護結構,只能單純滿足支護結構的強度要求,而不能保證支護結構的剛度。眾多工程事故就是因為支護結構產生過大的變形而造成的,由此可見,評價一個支護結構的設計方案優劣,不僅要看其是否滿足強度的要求,而且還要看其變形大小。鑒于工程實際,在建立新的變形控制設計法時,還應著重研究支護結構變形控制的標準、空間效應轉化為平面應變和地面超載的確定及其對支護結構的影響等。

3.3 大力開展支護結構的試驗研究

正確的理論必須建立在大量試驗研究的基礎上,但是,在深基坑支護結構方面,我國至今還缺乏系統的科學試驗研究。一些支護結構工程成功了,也講不出具體成功之處;一些支護結構工程失敗了,也說不清失敗的真實原因。在支護工程施工的過程中積累的技術資料很豐富,但缺少科學的測試數據,無法進行科學分析,不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陷。開展支護結構的試驗研究(包括實驗室模擬試驗和工程現場試驗)。雖然要耗費部分資金,但由于深基坑支護工程投資巨大。如經過科學試驗再進行設計時,肯定會節省可觀的經費。因此,工程現場試驗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工程實踐積累大量的測試數據,可對同類工程的成功打好基礎,為理論研究和建立新的計算方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3.4 探索新型支護結構的計算方法

高層建筑的飛速發展給深基坑支護結構帶來一場技術革命。在鋼板樁、鋼筋混凝土板樁、鉆孔灌注樁擋墻、地下連續墻等支護結構成功應用后,雙排樁、土釘、組合拱帷幕、旋噴土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多孔板等新的支護結構型式也相繼問世。但是,這些支護結構型式

的計算模型如何建立、計算簡圖怎樣選取、設計方法如何趨于科學,仍是當前新型支護結構設計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深基坑支護結構正在向著綜合性方向發展,即受力結構與水力結構相結合、臨時支護結構與永久支護結構相結合、基坑開挖方式與支護結構型式相結合。這幾種結合必然使支護結構受力變得更加復雜。所以,建立新型支護結構的計算模型和方法,已成為深基坑程設計技術的當務之急。

4 深基坑支護施工要點

4.1 地下水控制

地下水控制是基坑工程中的一個難點,因土質與地下水位的條件不同,基坑開挖的施工方法大不相同。有時在沒有地下水的條件下,可輕易開挖到6m 或更深;但在地下水位較高,又是砂土或粉土時,開挖3m 也可能產生塌方。所以,對于沿海、沿江等高水位地區或表層滯水豐富的地區來說,深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的成敗是基坑工程成敗的關鍵問題之一。在基坑開挖中,降水排水及止水對工程的安全與經濟有重大的影響,多數基坑工程事故與水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一般情況下軟土地區地下水位較高,深基坑工程開挖時,為改善挖土操作條件,提高土體的抗剪強度,增加土體抗管涌、抗承壓水、抗流砂的能力,減少對圍護體的側壓力,從而提高基坑施工的安全度,往往對坑內、坑外采取降水。

目前,降水主要有輕型井點及多層輕型井點、噴射井點、深井井點、電滲井點等。但降水過程中,由于含水層內的地下水位降低,土層內液壓降低,使土體粒間應力,即有效應力增加,從而導致地面沉降,嚴重時地面沉降會造成相鄰建筑物的傾斜與破壞,地下管線的破。另外,在坑內降水時,如果降水深度過深,由于水位差增加,易出現管涌,造成工程事故。為此,施工決策前,需要了解施工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及其危害程度,以便提出最佳決策方案,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及保障施工安全。為了防止由于降水引起的各類意外事故,可采取下措施:

(1)基坑四周設置的如果是不滲水擋土墻,可取消坑外降水;

(2)在坑外降水同時,在其外側(受保護對象之間)同時進行回灌;

(3)盡量減少初期的抽水速度,使降水漏斗線的坡度放緩;

(4)控制坑內降水深度,一般降水深度在基坑開挖面以下0.5~1.0m;

(5)合理確定擋土墻的入土深度,防止管涌。

4.2 深基坑施工監測

當前,基坑支護設計尚無成熟的方法用以計算基坑周圍的土體變形,施工中通過準確及時的監測,可以指導基坑開挖和支護,有利于及時采取應急措施,避免或減輕破壞性的后果。

基坑支護監測一般需要進行下列項目的測量:監控點高程和平面位移的測量:支護結構和被支護土體的側向位移測量:基坑坑底隆起測量;支護結構內外土壓力測量;支護結構內間隙水壓力測量;支護結構的內力測量:地下水位變化的測量:鄰近基坑的建筑物和管線變形測量等。深基坑施工監測有如下特點:

4.2.1 時效性

普通工程測量一般沒有明顯的時間效應?;颖O測通常是配合降水和開挖過程,有鮮明的時間性。測量結果是動態變化的,一天以前(甚至幾小時以前)的測量結果都會失去直接的意義,因此深基坑施工中監測需隨時進行,通常是1 次/d,在測量對象變化快的關鍵時期,可能每天需進行數次?;颖O測的時效性要求對應的方法和設備具有采集數據快、全天候工作的能力,甚至適應夜晚或大霧天氣等嚴酷的環境條件。

4.2.2 高精度

普通工程測量中誤差限值通常在數毫米,例如60m以下建筑物在測站上測定的高差中誤差限值為2.5mm,而正常情況下基坑施工中的環境變形速率可能在0.1mm/d 以下,要測到這樣的變形精度,普通測量方法和儀器部不能勝任,因此基坑施工中的測量通常采用一些特殊的高精度儀器。

4.2.3 等精度

基坑施工中的監測通常只要求測得相對變化值,而不要求測量絕對值。例如,普通測量要求將建筑物在地面定位,這是一個絕對量坐標及高程的測量,而在基坑邊壁變形測量中,只要求測定邊壁相對于原來基準位置的位移即可,而邊壁原來的位置(坐標及高程)可能完全不需要知道。

由于這個鮮明的特點,使得深基坑施工監測有其自身規律。例如,普通水準測量要求前后視距相等,以清除地球曲率、大氣折光、水準儀視準軸與水準管軸不平行等項誤差,但在基坑監測中,受環境條件的限制,前后視距可能根本無法相等。這樣的測量結果在普通測量中是不允許的,而在基坑監測中,只要每次測量位置保持一致,即使前后視距相差懸殊,結果仍然是完全可用的。因此,基坑監測要求盡可能做到等精度,使用相同的儀器,在相同的位置上,由同一觀測者按同一方案施測。

5 結論

由以上闡述得知,基坑的開挖與支護結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結構、建筑材料、施工工藝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它是集土力學、水力學、材料才學和結構力學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支護結構又是由若干具有獨立功能的體系組成的整體。正因如此,無論是結構設計還是施工組織都應當從整體功能出發,將各組成部分協調好,才能確保它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

參考文獻:

[1]吳字飛.巖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護設計問題探討.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 年第2 期.

[2]沈禮斌.關于深基坑支護設計問題的探討.四川建材,2009年第4 期.

篇10

(哈爾濱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哈爾濱150070)

摘 要:本文提出我國城市基礎建設的過程中加入民營資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給基礎建設的過程中加入民營資金提供一些理論性的借鑒。

關鍵詞 :民營資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必要性;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F72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5)19-0234-01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簡介:劉洋(1984-)男,山東掖縣人,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城市資源。

一、民營資本的定義

本文中指的民營資本,是說的除了政府資本和國外資本以外的任何資本。所謂的政府資本大約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資本,另一個是已經加入國家政策性銀行的信貸資本。這些資本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由政府來支配,它們投資的目的并不是進行盈利。但是與此不同的一點是,民營資本的加入是為了用投資來換取利潤,這是它們投資的最大目的。

二、民營資本加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

(一)政府財力與民營資本相比較為薄弱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雖然目前正在迅速的向前發展,我國雖然發展迅速,但仍然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財政有限,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不能滿足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與此情況不同的是,我國的民營企業卻具有大量的資金儲備,能夠滿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減少對于民營資本的排斥,改革政策使民營資本加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來不失為一條好的辦法。

(二)政府內部的財權和財力沒有實現對等統一

上文中提到,我國的經濟雖然表面發展迅速,但實際上經濟實力還是十分的薄弱。因此,國家出資既想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又想在其它財政方面做出成績困難是很大的。但是現在政府卻施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壟斷,造成了國家不能滿足建設的需要,建設速度不斷下降,對于資金的需求卻是不斷增加的惡性循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國家的財力有限卻攬招了很多耗費資金的建設項目,在資金不充裕的就引發了很多問題:

1、由于資金的不充裕,在進行基礎建設的過程中,很多設施根本沒有辦法進行下去,或者在建設的過程中偷工減料以此完成建設目標,這就給使用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使城市化不能依照健康安全的原則進行。

2、國家竭盡全力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撥款,進一步造成國庫資金不足,而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徹底,留下了安全隱患,在很短的時間就需要重新進行修理,如此惡性循環下去,使國家的財政不斷地吃緊,而基礎設施建設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3、在處理不當的情況下還會發生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地方抱怨國家的專項撥款不足,而國家抱怨地方上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不僅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在加深,也會在成民營資本的不滿。

三、施行民營資本參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可行性

很多方面對于民營資本參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后,是否會取代政府資本成為建設中的主體提出質疑,筆者認為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首先,政府具備足夠的行政權力,它的權力完全能夠對于任何經濟性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政府有能力來引導社會經濟的發展走向。一旦有一些關鍵性的基礎設施不允許民營資本的加入,政府可以運用法律的手段進行規定,出具各種條例規范民營資本的職責范圍,堅決不允許其越權行事。在對于設施建成以后的收入分配問題,政府可以采取稅收的辦法,限制民營資本的投資規模,以此來調節其收入的多少。

民營資本雖然很富裕,但是在能力上說,和國營資本有著巨大的差別,還是十分弱小的。在運用了職責范圍內的職權對于民營資本進行制約和控制以后,不僅仍然掌握著城市基礎建設的主導權力,這種權力還會進一步的加強。同時能夠增加民營資本參與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增強我們的凝聚力,更能夠體現出社會主義國家民主的特色。

四、民營資本加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意義

(一)將民營資本加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來能夠提升國民經濟水平

為了和世界地位相匹配,必須要增強城市化的建設??墒乔∏∈腔A設施目前成為了建設中的瓶頸。具體表現國家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在逐步的增加,但是目前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卻落后工業的增長速度。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民營資本施行開放的制度,允許其參與到城市的基礎性建設當中,大大減輕了國家的調控壓力,讓基礎性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的進展,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里程碑。

(二)民營資本加入城市基礎性設施建設提升了設施的投資效率和運行效率

在對民營資本開放以后,有兩條投資道路可供選擇。一條是民間資本獨立承擔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另一種是和政府的資金進行合資,共同發展基礎性設施建設。從我國現階段的情況來看,第一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選擇和政府合資共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在合資以后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率比政府獨自承擔投資時的投資效率要提升很多。原因是在合資以后,對于資金的管理肯定會十分的具體。大多情況下要建立公司股份制度。股份制度實行以后,會使資金的產權變得比以往分散,就很有利于政企分離,從而更加明確企業的法人制度,保證了企業具備獨立的經營權不受到政府的行政干擾,更好的為設施的建設提供服務。

五、總結

目前的社會是一個開放型社會,我們的國家在向世界看齊的過程中也要對于民營資本施行開放的政策。民營資本在經濟建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能夠有效的緩解目前國家財政對于出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上的缺陷。

參考文獻:

[1] 潘勝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管理及其績效評價[D].湖南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