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農業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05 16:00: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光農業規劃設計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休閑農業;都市;規劃;鳳泉區

中圖分類號:F590.75;TU985.12+8(614FQ)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20-4570-04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提速和公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旅游業的發展十分迅速。作為重要的旅游經營模式之一的都市休閑農業也受到了公眾的普遍喜愛[1]。都市休閑農業是把城區與郊區、農業與旅游、各類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農業,其主要利用農業資源、農業景觀吸引市民前來觀光、體會、娛樂、休息等;具有改善生態、高效生產、觀光休閑、餐飲度假、文化體驗、活動參與、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與特征[2],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鳳泉都市休閑農業園位于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該園區現狀已納入建設用地規劃農田;項目區定位是都市休閑農業園區。園區東臨新中大道、北臨區府路、西面是新鄉市化纖廠,總面積8.2 hm2。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十分適合農作物的種植。

1 園區開發SWOT分析

1.1 優勢

鳳泉都市休閑農業園緊鄰新鄉市,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新鄉市是中原經濟區內的核心城市之一,經濟較為發達,市區人口有100萬。良好的城市基礎為園區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客源市場。項目區所在的鳳泉區為新鄉市的風景旅游區,規劃面積為12 km2的新鳳泉湖風景旅游區位于園區南300 m處,旅游區的建設為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撐。園區周邊基礎建設齊備,交通便利,給水排水及污水處理設施完善,電力與通信設施基礎較好。而且新鄉市目前還沒有成規模的都市農業園區,園區不存在同類競爭。園區場地現為農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1.2 劣勢

園區的西側為新鄉市化纖廠,屬于中度污染企業。廠區排放的有害氣體對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近幾年來,新鄉市化纖廠先后進行了環境保護治理,增添了先進的環保生產設備和污染處理裝置,使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工廠景觀對園區景觀仍然會造成一定的視覺影響,需要進行遮檔。盡管園區地勢平坦,適合種植,但是缺少地形的起伏變化,使景觀顯得平淡,需要根據景觀建設要求進行改造。

1.3 機遇

2006年3月,《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增加農民收入”內容中第一次提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農業,鼓勵改變產業結構,發展觀光農業”。《河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也鼓勵并支持發展觀光農業。為此,鄭州市專門出臺了《強力推進城區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意見》,用以指導都市農業規劃,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農業觀光休閑需求。新鄉市政府在《新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推進農業旅游的發展”。國務院于2011年通過了《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原經濟區[3]建設將極大地促進河南省的城市化進程,促進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這些都為園區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1.4 威脅

準確的市場定位是園區發展的前提[4],因此,必須對市場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了解游客的消費潛力,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游客需求。項目建設資金是園區順利開發的保障,資金籌集應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拓展投資渠道,合理分配投資收益,從而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激發投資熱情。都市休閑農業園區以有機、綠色和高效農業為目標,在生產設施、生產技術、生產管理和產品營銷上都需要專業技術的支持。園區的健康發展還需要高效管理,并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經營管理不規范、服務質量上不到位會使園區的發展受到拖累。園區要通過加強與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食品學院和經濟管理學院的聯合來解決智力支持難題。

2 規劃原則

2.1 生態保護原則

鳳泉都市休閑農業園位于新鄉市規劃區內,將會納入新鄉市城市綠地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因此園區的建設應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目標相一致,在建設中除了滿足觀光農業的要求外,還應發揮城市生態保護的功能。

2.2 復合功能原則

鳳泉都市休閑農業園集生產、休閑、餐飲、自種體驗、采摘、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走復合功能的道路,以滿足城市公眾多樣化的休閑游憩需求[5]。

2.3 市場導向原則

目前休閑農業的市場需求主要是優質無公害及綠色農產品品牌、綠色旅游品牌、餐飲特色品牌、文化品牌以及反映農耕文化[6]、民族風情、田園文化、鄉村風貌、農事民俗等人文景觀文化范疇[7,8];必要時應向商務會議、康體運動、文化展示等方面進行延伸。

3 規劃設計

根據市場定位、農業生產和景觀特色要求,園區劃分為設施農業區、市民菜園活動區、果園采摘區、休閑垂釣區和特色餐飲區(圖1、圖2)。

3.1 功能分區

3.1.1 設施農業區 設施農業區主要從事設施蔬菜的生產,以農業部頒布的《蔬菜標準園》[9]為指導,進行蔬菜示范種植。逐步建設蔬菜生產設施、管理用房和冷庫,選擇優良蔬菜品種進行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和GAP認證的生產,提高蔬菜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蔬菜產品的營銷采用供應本地高檔賓館和超市為主、游客購買為輔的模式。

3.1.2 市民菜園活動區 市民菜園活動區主要是為了使市民能夠切實感受田園生活的樂趣,集“休閑、勞作、收獲和科普”于一體,是一種全新的休閑方式。市民每年繳納一定的認種費用后,就可獲得18 m2菜地。管理上采用園區管理加市民自理的方式,管理者為認種者提供農具、種子、肥料,并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和日常管理。通過在認種的菜地耕種、收摘親手種植的新鮮蔬菜,鍛煉身體,享受豐收的喜悅,讓市民們增長農耕知識和種菜技術。

3.1.3 果園采摘區 果園采摘區主要在露地種植桃、櫻桃、葡萄等果樹,供游客進行采摘。選用名優果樹品種,實施綠色無公害管理。果園采用行間套種,進行立體種植,下層種植紫花苜蓿、紅薯、花生、辣椒等作物。平時散養雞、鴨、鵝等禽類,既可以節省養殖場地,又可以除草施肥,還可以形成“果滿枝頭,雞鴨滿園”的農耕景象。同時,將“綠色”禽蛋產品推向市場,也是一種園區宣傳的手段。

3.1.4 休閑垂釣區 休閑垂釣區臨近特色餐飲區,可形成“賞翠荷、品美食、休閑垂釣”的特色,主要提供觀魚、嬉水、垂釣、觀光等休閑方式。規劃設計休閑垂釣長廊、親水平臺、亭廊棧道等垂釣設施。組織開展釣魚賽事,提供優質垂釣服務,垂釣中心提供魚竿出租,有各類魚餌出售,在垂釣池有專門的服務人員提供與垂釣相關的人性化服務。

3.1.5 特色餐飲區 新鄉市的長垣縣餐飲歷史悠久,特色美食名揚天下,被譽為“廚師之鄉”,長垣烹飪技藝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碗、油旋等被列為新鄉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這些優秀的地方特色資源建立特色餐飲區,主要匯集河南省各地的名優特色小吃,其中以原陽特色美食為主打。相應地設計有生態餐廳和地方老字號街區,并在特色餐飲區規劃一處水景,優化就餐環境。

3.2 空間布局

空間的整體布局曠奧相濟,開合有致,將“生產、生活、生態”有機地融于一體。通過流線型設計來組織、引導人們的視線。園內不斷變化的游憩線路和公共活動空間,為人們提供最佳的視覺景觀觀賞范圍,設計時通過視覺范圍的收放變化使各個區域的景觀有序地組織起來,形成生動的畫卷。

3.3 植物景觀

植物景觀能營造出瓜果飄香、紅滿枝頭的豐收景象,所以園區規劃建設特色鮮明的桃園、櫻桃園、柿子園、梨園、葡萄園等小園區。園區的景觀綠化根據主題特色,多采用本地鄉土樹種,在充分發揮植物的形體、季相和色彩等自然美的同時,結合水體、建筑、地形進行合理配置,使園區四季芬芳、清新淡雅;做到全方位多種類綠化,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喬灌木植物與藤本植物、水生植物與草本花卉以及地被植物等合理配置、疏密相間,使四季植物皆有景可觀。

3.4 設施規劃

建筑設計突出田園風格,以木石結構為主,采用大坡頂來取得與環境的協調。為了增加景觀觀賞面,立面采用大面積落地玻璃,塑造內外統一的優質就餐環境。道路由主干道和游步道兩級組成,主干道采用彩色瀝青路面,游步道采用青石材料鋪墊,道路線形流暢,移步換景,時時形成良好的對景。園區給水主要是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生活用水通過管網和市政供水管網直接聯通,建設遍布全園的自動噴灌系統;排水系統包括雨水收集排放和污水排放等子系統;通過改造地形,將全園雨水匯集到垂釣池內,并對水量及時進行補給,污水則直接排放至市政排水管網內。

3.5 夜景規劃

都市休閑農業園的夜間游覽需求高。園區夜景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①高柱式庭院燈,主要分布在主干道路、游步道以及休閑小廣場范圍;②景觀照明,包括園區入口和主要建筑的輪廓照明、建筑小品和景觀樹木的投射照明等;③安全照明,主要分布在臺階及坡道等處,提供補光照明;④水景照明,垂釣區水系的四周設置水下投光燈,打造優美的水景。燈具盡量采用LED燈以節省能源。

參考文獻:

[1] 劉喜波,郭 偉,李建東,等.凡河都市農業區功能定位與規劃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0(4):483-484.

[2] 鄧鍵劍,范俊芳.湖南休閑農業園鄉村地域文化景觀分類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6(2):16-19.

[3] 王永蘇.試論中原經濟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中州學刊,2011(3):73-76.

[4] 孫嫻嫻.湖州太湖“漁人碼頭”休閑漁業旅游改造項目的SWOT分析和市場定位研究[J]. 生產力研究,2011(4):110-112.

[5] 孫曉剛,郝立群,萬 友,等.北戴河集發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現狀及發展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9):1920-1924.

[6] 徐筱婷,王金瑾.生產性景觀演化的動因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6(2):141-143.

[7] 孫白露,朱啟臻.試論中國農業文化的價值及保護[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5):173-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