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服裝市場發展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6: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紡織品服裝市場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04年12月31日.世界《紡織品及服裝協議》(ATC)到期.主宰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近30年的配額體制結束.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從2005年1月1日開始步入”后配額時代”。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中國.也是世界紡織品出口貿易大國.注定要成為這個新時代的主角。從2005年年初開征紡織品從量出口關稅.到后來宣布調高部分紡織品出口關稅,再到后來的取消紡織品出口關稅.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新聞不斷從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摩擦.到多輪紡織品貿易磋商.紡織品貿易已成為一個越來越熱門而敏感的話題。從政府官員到學者到外貿從業人員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的發展日益關注。
一、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面臨的環境及發展趨勢
1、貿易自由化背景下,區域性優惠安排增加的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加深,世界各國之間經濟和貿易的聯系與依賴日益增強.對貿易保護主義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貿易自由化的呼聲也越來越大。1986年,關貿總協定將紡織品回歸自由貿易的議題納入烏拉圭回合談判.并決定成立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導世界貿易總體趨勢朝自由化方向邁進。紡織品配額的取消本身就是貿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證。因此.從長遠來看.國際貿易包括紡織品貿易的大環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貿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貿易。在貿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貿易體系中出現區域貿易協定急劇增長的趨勢。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備案的區域貿易協定總數達到259個在這些區域貿易協定中有許多專門針對紡織品的貿易優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國之間紡織品進口的配額限制和關稅.逐步實現其區域內紡織品貿易自由化。再如美國(2000年貿易與發展法》,賦予加勒比海鄰近24個國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個非洲國家生產的服裝輸往美國.在關稅和配額方面享有優惠。在歐盟.其內部各國之間紡織品和服裝的進口關稅已全部取消。歐盟還通過與地中海國家簽訂《聯系國協定》.與巴爾干半島地區國家簽訂《聯系與穩定協定》.推動雙邊的紡織品貿易一體化和自由化。歐盟還與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國分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分階段地逐步取消紡織品配額和關稅。事實上,包括正在談判中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和構想中的泛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都把紡織品服裝問題作為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來對待.并考慮特殊的安排。促進區域內紡織品貿易自由化,以對抗區外競爭者越來越成為這些區域貿易協議的重要內容。
大大加強的區域貿易優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所達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員的自由貿易制度。這種發展趨勢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些區域貿易優惠安排為貿易轉移提供了機會,在對區域市場形成保護.促進與既定貿易伙伴國的貿易發展的同時,事實上減少了各成員按照比較利益原則增加從中國進口紡織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國產品在其區域內擴大市場份額的難度
2.貿易爭端背景下,關稅壁壘被重新利用的趨勢
從2005年1月1日開始.紡織品全球配額取消。作為WTO的成員國中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中國理所當然地享受紡織品配額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額取消帶來的自由貿易僅100多天就被美歐的頻繁設限打破。4月4日,美國啟動針對3類中國紡織品進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歐盟公布對中國紡織品特限行動指南;4月28日,美國對l4大類來自中國的紡織品進行特保調查同日歐盟對我9類紡織品啟動特保調查5月13日,美國決定對3個類別的中國服裝產品重新實行配額限制5月18日,美國對我4種產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國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種紡織品出口關稅稅率;5月23日,歐盟對和麻紗啟動特保程序;5月25曰.歐盟宣布推遲對我和麻紗啟動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國正式對我4類紡織品實行進:13限制措施,設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歐盟對我T恤和麻紗提出正式磋商請求;5月30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種紡織品出口關稅;6月,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磋商開始……中美歐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發達國家面臨紡織品進口增長為推卸責任將矛頭指向中國.希望通過打擊我國的紡織品出口以轉移國內壓力。但是,隨著中國政府外交策略的轉變.單方面地實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來越難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發達國家內部也出現種種責難。因此.關稅壁壘作為WTO認可的貿易保護措施正出現被重新利用的趨勢。2004年歐盟、美國、日本紡織品服裝行業總體平均進口關稅水平分別為9%、lO.2%、8%.并承諾在2005年將紡織品服裝平均關稅分別約束至7.9%、8.9%、6.6%。雖然發達國家紡織品服裝平均關稅約束水平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現以下特點:(1)關稅升級現象。以歐盟為例,享受最惠國待遇的供應方向歐盟出口紡織品時遭遇的關稅結構為:原料平均關稅為0。7%,纖維平均稅率為5-3%,紗線平均稅率為6.3%,織物平均稅率為9.1%,服裝平均稅率為11.9%.從原料到服裝的關稅升級現象十分明顯.使服裝制成品的有效關稅大大高于其名義關稅:(2)關稅高峰現象。以美國為例,美國至少對200種紡織品制定了高于18%的從價關稅稅率,對部分羊毛及人造纖維的征稅超過30%,一些特定服裝的從價稅達到33%,甚至更高。就其發達國家紡織品服裝關稅安排特點來看.關稅仍然是直接影響競爭力并形成不公平競爭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護主義背景下,貿易限制手段多樣化趨勢
進入后配額時代的世界紡織品貿易并未從此真正步入自由貿易。在許多紡織品進口國不安地要求延長配額取消時限時,我們就已經體會到這一點。配額取消后,國際紡織品貿易保護不會隨之消失,相反將以一種新的形態繼續配額的影響。如果說配額制度是一種有限制的貿易保護主義的話(畢竟受多邊協議和增長率的限制),這種新形態就是一種自由保護主義了。一方面,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層出不窮另一方面,貿易限制實施更為自由.因為這些措施不是多邊的,而是雙邊甚至是單邊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實施貿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國《入世協定書》中所規定的“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和反傾銷措施”。按照我國《入世協定書》中規定,所有世貿組織成員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國進口的紡織品在短期內數量激增、價格下跌,對其造成市場擾亂”,可運用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條款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進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國入世后12年內).運用“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條款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進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國入世l5年內)根據反傾銷措施條款在確定傾銷時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可以預見各國以二保一反實施的貿易救濟將成為我國今后很長~段時間內紡織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態標準等技術貿易壁壘形成出口屏障。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提高了產品的技術標準同時以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命安全為由.對產品制定了苛刻的綠色環保要求。目前.紡織品服裝領域主要盛行的歐盟生態標簽和生態紡織品認證已造成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貨和出口限制并成為我國紡織品國際市場準入的“綠色屏障”
利用勞工標準制造貿易障礙。近年來.國際上興起一些新的企業認證體系——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主要涉及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目的是希望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客觀地說.社會責任標準是人類物質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種體現。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發達國家抨擊發展中國家忽視勞工權益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在我國,紡織品服裝基本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受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大多數地區企業的生產很難符合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責任標準。因此,這些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存在可能成為制約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礙。
4.新市場出現的背景下,紡織品市場價格下降的趨勢
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的回歸WTO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和削弱了一些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給與特定國家的優惠和特權.那些由此而產生的貿易也將部分被取消,生產和貿易扭曲將會被消除。當紡織品服裝貿易不再受到數量限制.世界將出現一個巨大的、有待開發的市場。配額取消使發達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市場變得更為開放,增加更多的貿易機會。此外,發展中國家迫于發達國家的壓力將進一步開放其國內紡織品服裝市場新的市場也會使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日益擴大。
在出現新的市場的同時,世界紡織品市場價格出現下降的趨勢以美國為例自1996年以來其紡織品服裝的進口價格持續下降.歐洲、日本和許多其它市場也是這樣。究其原因,主要是進口服裝的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而進口服裝在整個紡織品進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額取消后,來自低成本生產國的產品比重上升,進口紡織品服裝價格還將不斷下降,將使紡織品市場價格下降的趨勢繼續延續。一方面,進口價格持續下跌,給進口國帶來明顯的福利凈增加效應;另一方面.價格下降的趨勢繼續下去將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產生不利的影響5.市場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場競爭加劇的趨勢
如果說世界紡織品服裝市場在配額取消前呈現的是一個不完全競爭市場的話,那么,進入后配額時代后,它將成為一個幾乎完全競爭的市場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國的紡織品服裝在1995年到2001年期間各自前5位的供應國和地區所占的貿易比重(表1)時,可以發現分別作為非配額國家和配額國家的日本和美國.其進口紡織品服裝市場表現出不同的市場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進31服裝供應國已基本壟斷了日本進口服裝市場.而相比之下,美國前五大服裝供應國占美國進口服裝市場的一半還不到。因此.可以預計,隨著配額的取消.美國及其它原設限國進口紡織品服裝市場集中程度將進一步加大。
。
因此.取消配額后,市場開始進行激烈的重組,過去靠配額的庇護生存的企業面臨抉擇。在這個市場中,企業之間的競爭更趨激烈,商品的價格逐漸下降,行業利潤趨薄。在高端產品市場,我國產品仍將與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競爭;在低端產品市場,我國則將與為數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競爭,這其中既包括東南亞國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區國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國家。紡織品服裝市場競爭加劇的趨勢不可避免。
二、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拓展的對策建議
在日趨嚴峻的出口環境下.我國紡織品貿易要持續增長.必須有的放矢地拓展紡織品出口貿易。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
1.對外拓展貿易市場
一方面,鞏固和拓展傳統出口市場。眾所周知.歐、美、日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傳統市場.在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國家和地區分布中一直占較大比重.一直以來我國每年有超過的紡織品服裝出口是輸往這些國家和地區。而歐、美、日同時又是世界紡織品服裝進口的大國.2003年僅美歐紡織品服裝進口就達2300億美元。如果我們對美歐市場占有率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可增加2O多億美元的貿易額。因此,歐、美、日仍應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市場拓展的重點。
但是如果出口市場過分集中于某個或某幾個市場.會造成對出口市場的依賴.增加貿易的不穩定性。從第一部分的分析我們已經注意到,這些傳統市場出現的市場競爭加劇、各種關稅及有針對性的非關稅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區域優惠安排的趨勢對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帶來發展障礙。要想在后配額時代的紡織品貿易中尋求進一步發展,優化全球出口市場的戰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貿易市場要實行多元化戰略在鞏固和拓展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培育和拓展周邊和新興市場比如俄羅斯韓國和中東等市場。以俄羅斯為例有統計數據顯~,2003年俄羅斯紡織品服裝進口額比2002年增長了103個百分點從其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可以預計未來對于占盡地利的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俄羅斯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對內拓展出口動力
目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仍是價格驅動.2004年我國出151177億件服裝平均每件服裝的價格僅有3.51美元出1360億雙鞋,平均每雙鞋的價格不到2.5美元。在這種價格驅動下,我國的紡織品服裝貿易形成了一種”數量大價格低“的現象。這其中有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的客觀原因也有國內企業由于“對外出口偏好”而過度競爭的原因,還有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主要出口常規產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眾所周知出口數量大價格低極易招致進口國的貿易爭端和報復(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們有必要實現貿易動力的轉型盡快地調整出口企業的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品質以質量帶動紡織服裝出口貿易的發展這同時也是回避某些非關稅壁壘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業是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業可能因為短期利益的驅動同時又缺乏長遠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適時調整生產結構。所以不能奢望僅僅通過企業的覺悟實現動力轉型這個目的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從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篇2
關鍵詞:紡織品服裝貿易;反傾銷;措施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國外對華紡織品服裝貿易反傾銷的趨勢及特點
1.國外對華紡織品服裝貿易反傾銷的趨勢
近年來,關于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的反傾銷案件數量急劇上升。一方面由于歐美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反傾銷調查有變本加厲之勢,有增無減;另一方面,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提高就業率,保護本國的紡織品行業和本國的市場份額,頻繁地對我國進行反傾銷調查。列入反傾銷調查目錄的紡織品也已經從最開始的紗線,棉坯布,牛仔布等紡織材料到后來的各類服飾,配件等紡織產品。由此可見,我國遭受反傾銷調查的紡織品種類漸漸增多,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2.國外對華紡織品服裝貿易反傾銷的特點
和其他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國家相比,我國承受著更多種類,更高的反傾銷稅稅率。尤其是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紡織品出口征收著歧視性的高額稅率。我國在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的大潮中遭受著不公平的待遇,扮演者國際上最大受害者的角色。高額的反傾銷稅對我國的紡織品出口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不僅增加了我國紡織品的出口成本,還嚴重地打擊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市場競爭力,使得我國的一些產品不得不退出國外市場。
二、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應對國外反傾銷的措施
1.促進國內紡織品服裝貿易中介服務市場的發展
紡織品服裝貿易中介服務市場應該是專業性比較強的,能即時掌握出口產品的價格,數量,出口的國家和地區的各種動態信息,并及時反饋給紡織品服裝企業。企業在享用信息的同時,根據實時信息對出口的紡織品進行價格和數量的調整,以避免外國的反傾銷調查。國外對我國進行反傾銷調查,大部分是因為從我國進口的產品價格低、數量大,大大地占領了國外同類商品的市場份額,對于這種容易使對方國家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情況來說,適當控制出口產品的價格以及數量顯得十分有必要。由于紡織品服裝貿易中介服務的特殊性,它需要收取一定的中介費用,同時又可以幫助紡織品服裝企業打開國外市場,加大產品的銷路。因此即使紡織品服裝企業提高了出口商品的價格,使單筆訂單的產品數量減少,也并不意味著企業會因此積壓大量的庫存。中介服務會為企業介紹更多的海外銷路,使企業的訂單數量增加。如此一來,企業在保證出口數量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的利潤,中介也會因為企業利潤的提高而收取相應的中介服務費企業和中介互利共贏,相得益彰。因此促進國內紡織品服裝貿易中介服務市場的發展已是眼前之勢。
2.建立企業自律維權組織
有些紡織品服裝企業在商品出口前就與國內的同類企業打起了“價格戰”。紛紛壓低價格,從而增加了被反傾銷調查的風險。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國內競爭,降低反傾銷的風險,就需要建立企業自律維權組織來維持國內市場的秩序。由企業自律維權組織來制定具體的懲罰制度,所有的同類企業共同參與形成自律,對那些故意壓低產品價格的企業進行懲罰,對那些用業界認為的合理價格出口仍然遭遇反傾銷調查,并積極應訴維權的企業進行獎勵和標榜。自律和維權相輔相成,沒有企業自律就沒有競爭力,更沒有文明的市場。
3.政府解決機制
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可以對紡織品服裝貿易行業的出口加強宏觀調控,優化資源配置,巧妙地應對國外反傾銷。同時政府還應當完善我國的反傾銷法,健全反傾銷法律制度,培養反傾銷的各類人才,規范出口秩序。在適當的時候,國家還可以為紡織品服裝行業建立反傾銷應訴基金,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在面對反傾銷訴訟時的資金壓力,提高企業反傾銷應訴維權的熱情,另一方面還可以打擊有些國家看中我國反傾銷應訴率低,便頻繁對我國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囂張氣焰。
4.加強對外交流,開創貿易環境
我國政府機構要利用好內外媒體的力量,宣揚我國市場化的進展,來加強宣傳力度與規避不正當的歧視,還可通過一些權威機構對我國服裝市場轉軌程度進行鑒證。同時,還應為中國企業創造出良好的市場環境,在反傾銷這場激烈的博弈中,參戰雙方實力并不對等,若單純是中國企業與外國國家做斗爭,那顯然是舉步維艱,所以政府應該加強同外國政府交涉,為中國企業爭取一個穩定健康的貿易環境。最后,應該正確充分的使用WTO這一強大的助力,用對應的機制加以評判,在反傾銷的條款中爭取到利益,獲得勝利。
三、結束語
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該在這場戰斗中竭盡全力,團結一致,對于國外反傾銷的策略,進行不斷的考察,研究,實踐,最終找到正確合適的方式,保護我國對外服裝市場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馮德連.貿易保護經濟學[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2]馮婭娟.中國紡織業埋伏 反傾銷大棒高懸[J].WTO 經濟導刊.
[3]冉宗榮.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的動因及我國的應對之策[J].國際貿易問題.
[4]王瑩.淺析我國應對紡織品反傾銷的對策[J].黑龍家對外經貿.
篇3
然而,配額取消給中國紡織服裝業帶來的利好絕非想像的那么大。種種跡象表明,貿易環境的復雜與多變將使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面臨嚴峻挑戰。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關系到中國紡織服裝業未來的發展之路。
利弊
配額的取消將使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空前的機遇。首先,生產能力進一步釋放,市場空間繼續擴大。長期以來,由于配額的限制,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質量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配額取消后,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將穩步增長。其次,中國紡織服裝業將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等要素,加強與各國在紡織服裝領域中的合作,促進中國紡織服裝業在質量、管理、環保、品牌等方面的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第三,可促進中國高科技含量的紡織技術和紡織機械出口。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可憑借自己相對較強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到北美、中南美、非洲、中東、歐洲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投資辦廠,開辟多元化市場。但是也應看到,配額的取消也將使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嚴峻的挑戰。第一,世界范圍內紡織服裝生產過剩,行業利潤空間很小,在配額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時,過度競爭很難避免,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市場將受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第二,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雖然也能夠享受配額取消的待遇,但由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中的特殊條款,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在2005年后仍將受到極大的制約。第三,配額取消之后,國際貿易壁壘尤其是非關稅壁壘將成為發達國家限制紡織品服裝進口的主要手段。
對策
篇4
紡織業作為我國的傳統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紡織品服裝一直是全國首位的出口商品,其出口金額不僅占到出口總值的1/5,而且是我國外貿順差的第一大來源,這樣的巨額順差成為我國外匯收入和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業為我國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目前我國在紡織、服裝、化纖行業工作的人員超過800萬,隨著入世對我國紡織業帶來的發展契機,將會更多地吸收我國的勞動力。而我國的紡織業在世界市場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和貿易國,我國是影響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球紡織服裝業的貿易額約為每年3200億美元,中國的紡織品出口貿易額約占全球紡織服裝貿易額的1/4。
隨著中國加入WTO,一直困擾我國紡織品出口的配額問題將得到解決。然而,取消紡織品及服裝進口的配額限制,對我國紡織業的影響也是雙面的。一方面,取消配額將會實現紡織品服裝的自由貿易。多年來受被動配額困擾而不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中國紡織服裝業,將得以釋放。另一方面,取消配額將會對我國紡織業的競爭形式產生極大的影響。以前的紡織品貿易是在配額庇護之下的“不公平”貿易,現行的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據配額劃分的。我國對歐盟、美國等設限國家的紡織服裝出口,也主要由配額決定。一旦取消配額限制,勢必導致市場格局的變化。取消配額之后,紡織品市場實現了自由貿易,我國紡織品對外貿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2當前紡織品出口壓力現狀分析
2.1屢遭傾銷投訴,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巨大
自從中國加入WTO后,中國制造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就遭遇越來越多的反傾銷調查,中國產品受到越來越多的反傾銷抵制,根據一份來自WTO的年度報告表明:2002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間,在全球149項反傾銷案中,中國的出口貿易受到了27項調查,占世界總數18.12%。其中紡織品反傾銷案件日趨增加,特別是2002年以來,中國紡織品在全球遭受到的各種貿易壁壘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出口的紡織品,主要采取價格策略,即以低價作為進入市場的方法,將開拓國際市場的希望寄托在低勞動力成本所形成的價格優勢上。這種做法不僅造成國外對我國紡織品產品的質量產生質疑,而且使中國產品遭受反傾銷的指控。由于反傾銷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且反傾銷措施可以延續5年之久,又可以在5年到期后經過復審繼續維持,因此,若我國出口的紡織品產品被征稅后,可以維持10-20年之久,等于被永久地排除在進口國之外。
2.2綠色貿易壁壘削弱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競爭力
綠色壁壘是技術性貿易壁壘(TBT)的一種形式,是指那些為了保護人類的生命和健康,保護動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生態平衡等目的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法律、法規、政策與措施,其實質上就是一種新興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發達國家利用其比發展中國家所擁有的明顯得經濟與技術優勢大力發展環保技術、環保產品,并逐步形成環保壁壘。
近年來國際上紡織品的生產環境要求越來越嚴格,特別是那些針對產品的環境法規、技術標準對紡織品、服裝貿易產生了嚴重影響。因為紡織行業是高污染行業,產品生產中的印花、染色及后整理等工藝所涉及的污染問題和成品中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些國家為此出臺了標準不一、行時不同的針對產品的環境要求,對國際紡織品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由于我國紡織企業環保意識不強,紡織品達不到國際紡織品環保標準,在日益強化的環保要求下,我國紡織品出口競爭力受到嚴重挑戰。
3.3成本優勢減小,技術設備落后,產品競爭力下降
我國紡織品競爭優勢長期集中在原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低廉方面,然而近年來一方面由于棉花價格持續上揚與進口面料增加而使勞動力成本明顯提高,另一方面職工工資收入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勞動生產率提高較低,使勞動力充明顯上升,我國紡織業的成本優勢進一步弱化。而我國棉紡織業先進設備擁有量低,自動絡筒機僅有30%,而發達國家是百分之百;各種無梭織機占10%,不但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40%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由于設備技術落后,我國不但缺乏開發新產品能力,而且難以提高質量和降低成本,不利于提高我國紡織品競爭能力。
3.4其他發展中國家紡織業的興起加劇我國紡織業國際競爭的壓力
就紡織品檔次而言,世界市場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發達國家所占據的高檔紡織品市場,二是新興工業化國家所占據的中檔紡織品市場,三是發展中國家所占據的低檔紡織品市場。很顯然,我國處于第三層次。就競爭力而言,部分發展中國家以其更低廉的成本與更接近歐美市場的優勢與我國競爭低檔紡織品市場,雖然未影響我國的世界第一大紡織品出口和生產國地位,但已經奪走了相當數量的市場份額。東南亞、南美、南亞、非洲的發展中國家,都有著傳統的紡織品服裝生產歷史,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紡織品服裝生產大國,他們享受比我國優惠的政策,勞動成本比我國低,一直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同時,歐盟的紡織品服裝市場受到東歐、土耳其的蠶食,由于他們具有費用低、交貨期短、距離近、關稅低的優勢,擠占了一些我國的傳統市場;歐盟的紡織品服裝自由化策略也有利于歐洲區域的貿易自由化。因此,盡管我們是全球紡織品第一出口大國,但是面對來勢洶洶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正在一步步縮小,利潤空間也一步步被打壓。
參考文獻:
[1]尹翔碩:《加入WTO后的中國對外貿易戰略》.[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小華:《歐美“設限”影響中國紡織品貿易》.[J].《中國市場》2005.47.
[3]許瑞超:《中國紡織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11.
[4]陳世清,程小旭:《我國紡織品貿易障礙及對策研究》.[J].《鄭州紡織工學院學報》2001.3.
篇5
從數據上來看,2010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體趨勢向好。據法國統計局(INSEE)公布的數據,法國制造業、服務業、批發和零售在內的經濟綜合景氣指數3月份達到了91點,已經連續lO個月維持好轉趨勢。同時,歐委會公布3月份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也有輕微回升。總體而言,歐洲2009年四季度以來經濟增長延續了快速復蘇勢頭,加上美國2009年四季度GDP增速大幅提升,全球經濟復蘇力度可能好于預期。
巴黎展:以中小型出口企業為主順應歐洲采購習慣
2010年9月13日-16日,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主辦,中國國際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中國服裝協會和法蘭克福(法國)展覽公司共同承辦的第五屆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巴黎)將在巴黎LE BOURGET展館舉辦,并繼續與法國Texworld秋季面料展同期同地舉辦。本屆展會將繼續以中小型出口企業為主要服務目標,順應歐洲采購習慣,借助Texworld這一成熟展會平臺,通過整合跨國采購產業鏈,打造面向歐洲買家的“一站式”采購平臺。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巴黎)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積淀,已經逐步走向成熟,積累了一批相對固定的觀眾資源。據采購習慣的調查顯示,對于歐洲很多中小買家而言,均要對供貨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會實地考察下單。面對網上海量的供貨商信息,他們也表示感覺無所適從。而所有參加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巴黎)的展商,均可享受到法蘭克福公司特有的PRODUCTPILOT系統和I-TEX系統服務,即利用法蘭克福展覽公司的網絡平臺,展商可以進行全年的展品信息。這些經過篩選的供貨商信息,深受歐洲中小買家的歡迎和認可,從而有效增加企業的貿易達成率。
紐約展:三展聯辦突出“產業鏈”優勢
2010年新年前夕,中國紡織貿促會與法蘭克福展覽(美國)公司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美國紐約共同打造三個分別面向服裝面料、服裝以及家用紡織品面料的國際專業采購展覽會。2010年展會定于7月13日至15日在美國紐約賈維茨會展中心舉辦。
這三個專業展覽會分別是TWUSA--美國TEXWORLD服裝面料展、APP一紐約國際服裝采購展、HTFSE一紐約國際家紡面料展。同期,第十一屆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的中國參展商將按照展品類別以中國展團的形式分別嵌入到這三個專業展覽會中。合作雙方將采用三展聯辦的方式,以最大程度的突出“產業鏈”上下游銜接的優勢,為國際采購商提供一種“一站式”的集約、高效、便捷的采購模式,同時為包括中國參展商在內的全球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帶來新的商機。
篇6
關鍵詞:拼接互染;色牢度;洗滌法;浸泡法
隨著紡織服裝技術的發展,服裝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時尚設計的拼接服裝。為了規范拼接服裝市場、更好地指導服裝企業的生產和保護消費者權益,同時也為我們的檢測提供標準依據。國家于2014年9月3日了GB/T 31127―2014《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拼接互染色牢度》標準,并于2015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標準適用于由深、淺色織物拼接而成的各類紡織品,同時非拼接的紡織品也可參照執行。
標準中規定了兩種測試紡織品拼接互染的試驗方法,即洗滌法和浸泡法。本文比較了兩種測試方法的異同,并進行了試驗驗證,為檢測機構提供參考。
1 適用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由深、淺色織物拼接而成的各類紡織品。非拼接的紡織品也可參照執行。
2 試驗原理
2.1 洗滌法
試樣置于規定洗滌液中,在規定的浴比、時間和溫度下進行機械攪動,再經清洗和干燥后,用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或儀器評定試樣的沾色。
2.2 浸泡法
試樣置于規定的洗滌液中,處理后,放在試驗裝置內兩塊具有規定壓力的平板之間,再經清洗和干燥后,用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或儀器評定試樣的沾色。
3 方法比較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洗滌法是一種動態的機械洗滌的方法,它的測試方法與GB/T 3921―2008《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皂洗色牢度》中的A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試劑有所差異。而浸泡法是一種靜態的試驗方法。它的測試方法與GB/T 3922―2013 《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汗漬色牢度》中的測試方法相類似,不同的是所使用的試劑和試驗后對試樣的沖洗。另外浸泡法試驗完畢后,需要對試樣進行沖洗,并用濾紙吸干多余的水分。而GB/T 3922―2013中并無此要求。洗滌法的試驗溫度比浸泡法高3℃,浸泡法需要在室溫下浸泡30min之后再放進恒溫箱中進行4h 的試驗。洗滌時間上,洗滌法要求的是30min ,而浸泡法是4h。
4 試驗
4.1 試樣制備
試驗共選取9塊不同材質且有一定沾色能力的織物進行試驗,裁剪成(40±2)mm×(100±2)mm大小的試樣,將試樣的正面與多纖維貼襯織物貼合,并沿一短邊縫合形成一個組合試樣。共制備18個組合試樣分別用于洗滌法和浸泡法試驗。
4.2 試驗儀器和試劑
主要儀器:耐洗色牢度儀、耐汗漬牢度儀、電子天平、預熱裝置。
試劑和材料: ECE標準洗滌劑、多纖維貼襯、三級水、樹脂板、濾紙、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
4.3 操作程序
用電子天平稱取4g的ECE標準洗滌劑,與三級水配制成1L洗滌液,并預熱至需要溫度備用。用本文的兩種方法分別對試樣進行試驗。試驗結果見表2。
5 試驗結果分析
從表2 的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浸泡法試驗的沾色級數要比洗滌法嚴重很多。圖1為采用洗滌法和浸泡法試驗后的試樣對比圖。從圖中,我們清晰可見同一種標準里面的兩種不同試驗方法所產生的差異。沾色最嚴重的相差有2.5級。醋纖纖維條沾色相差最大的有1.5級;棉相差2級、錦相差2級、滌綸和腈綸最大相差1級,而羊毛最大相差的則有2.5級。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GB/T 31127―2014《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拼接互染色牢度》標準中的兩種試驗方法選用的是同一種試劑,即ECE標準洗滌劑,但這兩種方法的試驗裝置,試驗的溫度、時間,以及試液的預熱與否都是有差異的。同時所產生的差異主要與紡織品的染色所選用的染色劑相關。由于試驗的條件有限,無法得知所選用測試的試樣所使用的染料的相關問題,因此這方面的分析并沒有涉及。
6 結論與建議
1) GB/T 31127―2014《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拼接互染色牢度》標準與其他產品標準中關于服裝的拼接互染的考核方式有所差異。主要表現在標準中有兩種試驗方法,而其他產品類的標準中關于拼接互染色牢度的考核方法大多數是參照GB/T 3921―2009(A)方法進行測試的。標準中的浸泡法是其他產品類標準中所沒有涉及的。
2)本文通過試驗得出,采用兩種不同的試驗方法所得出的試驗數據是有差異的。浸泡法試驗所得的結果要比洗滌法試驗的所得結果要嚴重很多。最嚴重的相差有2.5級。由于標準中并沒有明確指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選擇哪種試驗方法。因此,在選擇此標準進行檢測拼接服裝的拼接互染色牢度時,應該同時選擇兩種試驗方法進行試驗,以沾色最嚴重的試驗結果作為此產品的沾色級數。同時應該備注說明所選用的試驗方法。
篇7
關鍵詞:浙江紡織業;國際競爭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F407.86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新形勢下浙江省紡織服裝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策略研究
收錄日期:2013年1月13日
紡織業是浙江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當前面對國際國內經濟政策形勢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浙江省紡織行業如何實現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提升轉變,如何提升產業層次和綜合競爭力已成為其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浙江省紡織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紡織行業一直堅持走市場化道路,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主要紡織產品產量中紗、化學纖維、印染布、絲綢、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均居全國前列,其中代表現代紡織原料的化學纖維產量占全國44%,居全國首位。浙江省的紡織企業數量和規模也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但是,不可否認,浙江省紡織業自身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產能過剩、紡織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創新品牌不足等。這些對浙江省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威脅。
二、浙江省紡織業面臨的國內國際經濟環境及政策新形勢
(一)浙江紡織業面臨的國內形勢。首先,人民幣持續升值影響紡織企業的出口及效益。浙江省紡織產品的出口主要是靠低成本,以量取勝的發展模式。人民幣匯率的上升會相對提高出口紡織品的成本,使得企業利潤空間受到壓縮。因此,人民幣的升值將進一步減弱紡織品出口的價格優勢,影響企業的出口及效益,給紡織品出口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紡織品出口處于全國前列的浙江無疑會首當其沖地面對這一挑戰;其次,用工荒、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使得生產產品成本上升。近些年浙江省出現了“用工荒”的難題,尤其是技能人才缺口較大,目前已達到700萬人左右。企業招工難,進一步使得紡織企業不得不提高工人工資,增加了生產的成本。此外,原料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也成為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持續上升的原材料價格進一步增加了紡織產品的成本;再次,資源要素環境制約日益明顯。由于打造綠色浙江戰略的深入實施,紡織印染企業成為政府整治的重點之一。因此,紡織企業環保設施投入以及治理成本較以往顯著增加。另外,浙江省可用于生產紡織品原材料,尤其是生產棉花的耕地面積相對其他紡織品生產大省較少,可耕種土地面積稀少制約了浙江省紡織品原材料的生產,進一步制約了浙江省紡織業的發展。
(二)浙江省紡織業面臨的國際形勢。首先,國際貿易壁壘成為發達國家限制紡織品服裝進口的主要手段。浙江省紡織行業的產品出口也必將要應對這些更具隱蔽性和復雜性的新型貿易壁壘。當前,影響浙江省紡織行業較多的貿易壁壘有反傾銷貿易壁壘、技術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社會責任標準貿易壁壘等幾種形式;其次,后配額時代的進入使浙江紡織業面臨新的挑戰。從2005年1月1日起,世貿組織各成員國的紡織服裝進口配額全面取消,紡織品服裝業正式進入“后配額時代”。“后配額時代”的到來給浙江省紡織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浙江省的紡織品出口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低成本優勢迅速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主要發達國家在取消紡織品配額的同時,必將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巨大出口能力和成本優勢進行限制。
三、新形勢下浙江省紡織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對策
(一)利用產業集群優勢,以適度規模作為浙江省紡織業發展的特色。浙江不僅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發達地區,同時也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最密集的地區,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專業特色的產業集群。這些紡織產業集群地域比較集中,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形成了一定的競爭能力,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很高的聲譽。因此,要著力加強浙江省產業集群方面的規模,促進企業間的分工與合作,節約成本,進而形成規模經濟優勢。行會協會應重視浙江省紡織業在這一方面的優勢,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和幫助,提高創新率,幫助企業了解不同企業在產業鏈的不同位置,以發揮其比較優勢。通過建立示范點的方式對好的經驗予以推廣,同時加緊對專業人才的培訓工作,以建立一個富有競爭力的專業市場。
(二)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對于浙江省紡織企業,要想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其發展軌跡就必須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進行轉移,這就需要企業具備創新精神。新式樣、新時尚是紡織市場的活力所在,新纖維、新面料則是企業競爭實力的體現。新品開發不僅要關注設計環節,還要延伸到采購、制造、銷售等環節。要不斷關注消費動向和消費心理的變化,善于發現消費者的需求,跟進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同時,新品開發不能僅僅停留在研究物理化學指標,還要研究產品的功能性、品質性和審美性,善于將舒適與自然、品味與時尚相結合,將新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三)加強品牌建設。浙江省紡織服裝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就必須注重品牌的建設。首先,創建優質品牌需要提高產品的質量,改善產品的設計。例如,結合浙江省紡織業的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創建一些服裝質地優良,具有江南風韻的服裝品牌,在國際服裝市場上形成浙江省的特色,從而塑造品牌個性。這就要求紡織企業在紡織品的生產和設計兩方面雙管齊下,整體上提高浙江省紡織品水平。其次,要加強品牌運營、策劃、推廣,充分利用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傳播媒介把企業的品牌形象推廣出去,提高產品的知名度。
(四)提高生產的科技水平,注重人才培養。在提高紡織業技術水平方面,浙江省應建立由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組成產業聯合體,由高校組織技術攻關,政府制定產業技術政策,企業把科技成果產業化。在培養紡織工程技術人才方面,要積極發揮高等院校的作用,除了吸收畢業生外,還可以通過高等院校進行在職人員的培訓,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和交流,要讓科技人員有機會接觸國外的先進技術,通過合作掌握先進技術。同時,加強熟悉WTO協議的法律人才和營銷人才的培養。通過與高校、行業的合作,培養善于開拓國際市場、能夠進行品牌營銷、善于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合法貿易的人才。
(五)鼓勵企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針對國際貿易技術壁壘,浙江省資源相對短缺的劣勢以及浙江生態省建設的要求,浙江省紡織企業應注重鼓勵生產過程中的節能減排。引導企業應用電子信息技術,實現生產過程自動監測和控制,縮短工藝流程,減少能源資源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全行業內鼓勵節能降耗技術、設備的應用和推廣,大力推廣節能減排實用新型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和先進管理方法,盡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節能減排宣傳、教育和培訓力度,定期組織企業相關人員參加知識培訓。在企業中牢固樹立資源危機意識和資源節約綜合利用、低耗高效的觀念。
主要參考文獻:
[1]周穎.產業集群競爭力分析:以浙江紡織業集群為例[J].技術經濟,2007.
篇8
一、國際棉花價格下滑的原因
(一)市場需求下降
受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市場需求萎縮,全球紡織服裝的市場需求量下降。今年一季度,歐美日三大主要紡織品服裝市場向全球進口紡織品服裝總額同比下降6.55%,其中歐盟下降8.37%。我國需求方面,1~4月,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內銷產值同比增長14.82%,較上年同期下降14.72個百分點。紡織服裝終端需求不足,對棉花原料的需求下降明顯。
(二)炒作因素
棉花需求下降,下期棉花供給狀況不明朗,前期棉花價格被爆炒至過高,國際資本大鱷借機大幅做空棉花期貨,成了棉花下跌的直接原因,游資炒作擴大了棉價震蕩幅度。
二、對紡織企業產生的不利影響
按理說,棉價下降對降低紡織品服裝的生產成本,提振紡織品服裝需求具有一定作用。但2011年國內棉花采取臨時收儲政策,國內棉價維持在19000元/噸左右,國內外棉價持續拉大,價差幅度超過5000元/噸。
我國棉花進口采取配額政策,企業不能自由從國際市場采購棉花。由此導致國內紡織企業的棉花原料成本遠高于其他國家的企業,國內紡織企業的競爭力大幅度削弱,國際市場份額被侵蝕。棉紡企業訂單流失,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現象日益明顯。
三、政策措施建議
中國紡織工業是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程度最為明顯的行業,歷經風風雨雨,自身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已經大幅提高。但是當前紡織工業面臨的緊迫問題——棉花原料問題,已非市場問題。紡織行業難以從自身角度化解棉價差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長遠來看,棉農和紡織企業是利益共同體。只有紡織企業蓬勃發展,棉農的利益才可以得到根本性的保護,也只有棉農源源不斷的為中國紡織工業提供充足的棉花,中國的紡織工業才可以持續發展。政策的制定必須充分考慮棉農和紡織的利益訴求。
(一)解決棉花問題的應急措施
1、暫緩放儲。棉花收儲不僅應作為保護棉農利益的一項制度,也應當是發揮穩定棉價,保障棉花供應的一項長期政策。若目前開始發放儲備棉,國際棉價可能繼續下跌,國內外棉價將進一步拉大,不利于縮小國內外棉價差。
2、增加并及時向棉紡企業發放棉花進口配額。通過棉紡企業在國際上采購棉花,避免國際棉價進一步下跌,降低企業成本,紓解企業困難。
3、研究放儲方案。綜合考慮財政預算、棉農利益、棉紡企業利率,研究制定一套適合國情,可操作性強,有利于促進棉花產業鏈健康發展的放儲方案。
篇9
一、目前主要的服裝循環利用方式
目前國外紡織服裝循環利用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類是服裝的循環消費。另一類是服裝回收后的纖維循環利用(見圖1)。
1.服裝循環消費
通過對國外服裝循環利用的研究發現國外服裝的循環消費主要通過三條渠道展開:
(1)家庭庭院甩賣
甩賣的一般都是舊服裝,但也有對賣者來說無用的沒有穿著過的新服裝。家庭渠道自由度較大,組織靈活,但是受眾范圍相對較小。
(2)慈善機構開辦的舊貨店
慈善機構開設的拍賣店(或稱節儉店)收集募捐的服裝,經過進行清洗、消毒和整理,使其符合衛生和安全標準后,放在商店里出售。節儉商店也為捐物的居民提供減稅證明。這種服裝循環利用方式由于做到了資源的有效調配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
(3)網站拍賣
在二手服裝拍賣網站購買二手服裝已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尤其是明星的二手服裝以及高檔二手服裝或者奢侈品,更是受到眾多年輕人的追捧。
2.服裝纖維循環利用
重復利用紡織品的一個重大優點是有機會避開紗線染色,除此以外外,還能減少固體廢物處置量和改善資源管理。因此,重復利用和再生。作為一種可持續工藝,受到非常高的評價。服裝纖維回收和循環利用的主要方式如左表總結。
二、國外紡織服裝循環利用現狀
1.英國
英國政府支持發展紡織品服裝的再循環市場。英國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部將調查英國每年200萬噸服裝的生命周期,對英國和北愛爾蘭垃圾流水線每年出現的116萬噸紡織品進行評估。英國政府成立更多的服裝回收站、更多的低檔服裝市場,以及制定自愿生產者衣服責任協議,并制定紡織品再循環指標,利用現有的再循環信貸制度,支持舊衣服回收。
2.美國
美國轉售和舊貨店協會的數據顯示,其銷售額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根據美國調研集團2006年調查,12~15%的美國商店從事寄售或轉售。紡織品回收委員會估計,有25億磅使用過的紡織品被回收,占所有丟棄總量的15%。泛美貿易公司年處理1200萬磅過剩紡織品,按其款式、尺寸及材質分成300多個類別。其中30%的紡織品制成工業吸水抹布,25%回收成纖維,用于室內裝潢、絕緣材料的填塞料和紙類制品。另外,美國也通過海外流通消化了其很大一部分的過剩服裝,是世界上二手服裝的出口大國。
3.日本
案例研究:日本二手服裝連鎖店――Kingfamily
日本Kingfamily是一家經營二手服裝回收和再出售的連鎖店鋪,店鋪面積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加盟投資需要1850萬丹(約合人民幣111萬),投資收回成本約3.5年。店鋪運營流程如圖2所示。目前共有86家店鋪,遍布日本各處,成為日本人尤其是年輕人經常光顧的場所。
日本是領導服裝新潮流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舊服裝的大市場。日本共有2000多家古著(二手服裝)店,店主們還成立了行業聯合會,他們對店鋪在個性化時代的生存充滿樂觀。原宿、澀谷和下北澤等地區有較集中的二手衣市場。名牌舊服裝最受年輕人青睞。名牌舊衣服的外觀與新貨區分不大,但價格只有新服裝的10%到30%。用低廉的價格買到自己心儀的名牌服裝,這對喜好時尚的年輕人來說,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三、服裝循環利用存在的問題
服裝的循環利用并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與服裝循環的各個環節密不可分。例如對于服裝上游產業,需要提倡服用材料天然纖維(如植物纖維和動物纖維)生產、整理、消毒等過程中使用對人類無毒無害的助劑等,才能保證服裝循環利用進入良性循環。目前,紡織服裝循環利用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紡織服裝材料的多樣性導致回收分類復雜;
2.生產和流通過程較復雜,回收成本利用成本高,難以投入實際應用;
3.人們對服裝循環利用存在觀念上的誤區,雖然認同服裝循環利用對環境保護及建設循環型社會的積極作用,但自身卻并不太愿意嘗試二手服裝。
篇10
關鍵詞:服裝產業;區域品牌;產業集群
一、中國服裝產業發展概況
服裝產業是中國的傳統支柱產業,優勢明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裝產業承接全球服裝產業轉移,成為名副其實的紡織服裝制造大國。到“十一五”期間,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比重逐漸增加,保持著高額的貿易順差;服裝產業鏈整體競爭能力提升較快,服裝出口競爭指數較早年有了明顯提升。
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機,國際服裝市場需求疲軟,直接影響我國服裝企業產量。另外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價格持續攀升,導致中國服裝的價格優勢經受了巨大考驗。很多中小服裝企業就此瀕臨破產,企業利潤率一路走低。2009/2010年,被稱為是我國服裝產業轉型年,在外需持續低迷、內需低開穩升(尤其是二三線城市消費回暖)的情況下,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小幅增長,行業整體效益水平呈現轉好跡象,從2010年2月起呈現了明顯的復蘇趨勢,如圖1所示。
圖1 2007年2月-2010年4月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產量同比增幅
“十二五”是新形勢服裝產業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占據全球價值鏈的制高點,是服裝業界最關心的問題。國家通過出臺《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等方式,為服裝產業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
二、產業集群對服裝產業發展的影響
我國服裝產業的繁榮,要歸功于產業集群的發展,它已成為服裝產業發展的重要形式。紡織工業協會自2002年集群試點,已由最初38個縣鎮發展到現在170余個,占全國紡織經濟總量的40%以上。服裝產業集群主要在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和福建的東部沿海一帶。
同時,伴隨成長的專業市場也非常活躍。“十一五”期間,我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在管理模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交易規模等方面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服裝市場是專業市場的主力軍,從圖2可見,無論是經營面積、店鋪數量還是市場成交額,服裝市場由于高額的價格利潤和附加價值,在各項指標中都占據首位。
圖2 2009年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指標對比
產業集群,可以為服裝企業降低交易費用和社會成本,獲得外部規模效應,為企業品牌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專業化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促進技術創新,實現產品差別化。同時服裝產業集群形成了區域產業特色,實現服裝產品差別化,優化了服裝產業結構。通過產業集群提升服裝品牌形象、區域吸引力和競爭優勢,使得企業整體實力提升。。
三、區域品牌――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途徑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變的消費者需求,服裝產業轉型已從技術、設備等創新,更多地轉向品牌塑造。2008年11月,“中國區域品牌發展論壇”在廣東虎門召開,區域品牌作為產業集群發展的高級產物被正式提出,它是服裝產業競爭優勢的最大資產,引起了業界的高度關注,成為了新格局下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途徑。在“十二五”期間,服裝紡織產業的“百千萬工程”,就是指塑造百家區域品牌、千家品牌企業。
區域品牌體現的是區域的整體品牌形象,是產業集群的無形資產,有利于改變集群企業競爭意識。通過公共品牌效應,提升當地服裝企業的美譽度、市場消費者的忠誠度,促進服裝企業產品和品牌的推廣,獲取市場占有率和銷售利潤。
基于產業集群的服裝區域品牌有資源、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聚集功能,它能吸引產業配套企業,如供應商、中介服務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在區域內聚集,從而提高企業的專業化程度和協作水平,增強企業創新能力,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提升企業乃至區域整體的競爭優勢,提升區域競爭力,最終實現服裝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Gereffi.Local clusters in globalchains: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dynamism in Torreon’s blue jeans industry world Development.2001,29(11):1885-1903.
[2]Schlnitz.Hubert,Nadvi.Khalid.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Introduction.World Development.1999,27(9):1503-1514.
[3]夏曾玉,謝健.區域品牌建設探討-溫州案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3,(10):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