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醫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頸椎病的醫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R5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129-01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發生退變從而引發刺激性改變,壓迫到周圍組織,引發各種病變及生命體征的一系列改變[1]。發生頸椎病一般需要兩個條件:一頸椎間盤出現退變;二退變組織結構壓迫頸部脊髓、血管神經、氣管等,并產生刺激,出現對應的臨床癥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進入我院進行治療的168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72例,年齡22~72歲,平均37.6歲,主要臨床癥狀為:項背肩臂痛癥患者62例,痿癥患者56,眩暈癥患者50例。
1.2方法:將168例患者按照主要癥狀分為三組,進行各種中醫方法的治療,確定對其癥狀有效的治療方法。
2結果
患者發病原因不同,對應的有效治療方法則不同,根據分析結果得知,項背肩臂痛證適宜使用推拿、中藥內治療法、硬膜外藥物灌注法;眩暈證適宜使用中藥內治療法、針灸、推拿,中藥離子導入法;脊髓型頸椎病宜采取針灸、中藥內治療法。
3結論
3.1頸椎病病因:頸椎病主要病理原因是腎氣虛損,從而引發了骨損筋傷,出現了項背肩臂痛、眩暈和痿等一系列臨床病癥。頸椎病的病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腎氣不足:清朝程杏軒有言“病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中醫學認為腎虛是頸椎病發病最根本的原因。
勞倦內傷:久立則骨傷、筋乏。不良的睡勢、坐姿、生活習慣以及不恰當的體育鍛煉能夠造成一定的慢性損傷,這些損失往往會損傷筋骨,使氣血瘀滯不暢,從而增加肝腎虧耗導致頸椎病。
外感六和邪毒: 寒濕侵襲,留于筋骨,則經脈受阻,失卻調養;風熱侵襲,熱毒侵筋骨,可使筋肉遲緩,頸椎各節失卻平衡,加劇頸椎退變。
跌仆損傷:生活、交通、運動、工作所造成的意外事故等,一些不標準的推拿方法或牽引也容易造成醫源性損傷導致骨損筋傷。
3.2頸椎病主要癥狀:項背肩臂痛癥:疼痛是頸椎病比較常見的一種癥狀。往往是筋骨損傷,氣血瘀滯造成的。
虛者多是氣滯血瘀,腎陽乏虛,寒凝血瘀;實者多是寒濕阻滯經脈,損傷導致氣血瘀滯。
疼痛主要來自于椎間盤、椎體、關節等部位的退變壓迫,以至于使神經受到刺激引發所致。
痿癥:引發痿癥大多是因為濕熱浸,肝腎虧損,脾胃虛弱。臨床則認為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筋損骨傷,瘀滯致痿。病癥多發于脊髓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頸椎病后期。
眩暈癥:其產生原因有虛實兩種,虛癥為上虛,多因腎精、肝血缺失,無法供腦所養;肝腎虛弱,肝陽過剩;風陽上擾。臨床癥狀多是痰濁失卻清陽,痰瘀交阻,無痰不眩。
多發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椎關節增生壓迫椎動脈,導致基底動脈供血不足[2]。
3.3頸椎病中醫治療方法:中藥內服法:可以扶正治本,瀉實治標,充分體現中醫學辨證理論。但是藥物無法直達病所,效果緩慢,無法直接改變筋骨損傷造成的血管、神經、脊髓壓迫及刺激。
中藥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皮膚肌肉外周的血管和神經,能夠直接改善其血液循環,并能夠影響到椎管內組織從而出現一些治療效果。但是藥物同樣無法達到病所,無法改變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
針灸療法:可以用于局部或全身,能夠調整陰陽、通絡活血止痛。但是很難以改變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
推拿療法:理筋手法能夠改善頸椎周圍軟組織的血液循環,可以通絡活血止痛,頸椎扳法能夠改變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但是如果手法不當容易使病情加重,此法不可以在脊髓型頸椎病中使用。
中藥離子導八療法:具備直流電及中藥外治法雙重效果,能夠更迅速地直達頸椎周圍組織,起到消腫止痛作用。但是其中使用的很多的中藥性能還沒有完全確定,而且有很多效果較好的中藥沒有辦法以離子形態被導入體內。同時此中方法沒有辦法改善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只是治標,無法治本[3]。
硬膜外腔藥物灌注療:藥物可以直達病所,起到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作用,在液壓作用下,可以分離黏連的局部組織,能夠減輕甚至消除椎間盤壓迫神經、脊髓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硬膜外腔總使用的中藥有限,只能具備活血化瘀作用,消腫止痛還沒有辦法達到,只能配合西藥使用。同時一部分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沒有辦法起到作用。
小針刀療法:擁有針和刀兩種作用,可以解除組織黏連,而且沒有任何疼痛,是一種特殊療效。并且小針刀能夠松解棘聞韌帶和橫突間韌帶,可以與推拿相互協助治療頸椎滑脫。但是在頸椎病中能夠進行手術的部位受到限制,無法改變筋骨損傷造成的血管、神經、脊髓壓迫,治標不治本。
參考文獻
[1]馮飛, 姜亞軍. Feng Fei, Jiang Yajun.頸椎病的中醫治療探討[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6):881-883
篇2
脊髓是人體的中樞神經,因此人們在治療頸椎病的過程中一旦發生意外,后果將不堪設想。那么,在治療頸椎病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一、要明確診斷:頸椎病可分為多種類型,有些患者會同時患上多種類型的頸椎病(混合型),而不同類型的頸椎病其治療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頸椎病患者在治療前,一定要請醫生作出明確的診斷。另外,有些頸椎病患者的頸部沒有明顯的不適感,他們只出現了腰痛、下肢麻木無力等癥狀。這些患者如果在沒有得到明確的診斷之前就盲目地進行治療,不僅難以獲得療效,還很容易發生意外。
二、要謹慎地進行推拿按摩、牽引等保守治療:推拿按摩和牽引等保守療法是治療頸椎病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頸椎病患者只要能正確、及時地運用這些方法進行治療,大多數患者都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類型的頸椎病患者都適合進行推拿按摩、牽引等治療。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就不適合進行推拿按摩治療,否則會加重其神經的損傷。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和老年頸椎病患者更不適合進行牽引治療。因此,頸椎病患者無論采用那種保守療法,都應到醫院請專科醫生進行指導,以保證治療的安全性。
三、不要過分地害怕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適用于脊髓型、病情較重或經保守治療無效的頸椎病患者。該方法主要具有去除壓迫患者脊髓或神經的骨贅以及發生退行性病變的椎間盤組織,擴大脊髓和神經走行的通道,解除神經受壓迫的狀態及穩定頸椎的作用。很多頸椎病患者都有這樣的擔心:“在脖子上動手術是不是太危險了?”的確,頸椎部位的手術相對于一些軀干、四肢部位的手術是有一定的風險,但如果這種手術是在設備完好、醫療水平高的大型醫院的骨外科、由經過嚴格訓練的專科醫生實施的話,其成功率還是相當高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個頸椎病患者其脊髓受壓的時間過長或受壓的程度過重(出現脊髓變性),那么該患者即使成功地做了手術,其頸椎的功能也僅能得到部分恢復,或恢復得不理想。另外,頸椎病患者若在做磁共振檢查時發現頸椎病變的程度很輕或只是出現了輕微的椎間盤突出,且臨床癥狀并不明顯,那么就不宜輕率地進行手術治療。此類患者可先進行保守治療,并定期進行復查,然后再根據病情的發展情況來選擇以后的治療方案。■
篇3
2005年7月~2007年12月期間,筆者采用按摩、牽引、穴位藥物注射、綜合治療頸椎病150例,與單純牽引治療頸椎病80例比較,前者療效有佳,治愈率達76%,有效率98%,前者明顯優于后者,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兩組病例均經CT、x線片和臨床檢查確診。
1.1對照組80例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25-72歲,其中<50歲42例,50~60歲23例,>60歲15例;病程1~20年,平均4.5年;神經根型32例,椎動脈型20例,脊髓型1例,交感神經型9例,混合型18例。
1.2綜合組150例中,男89例,女61例;年齡13~72歲,其中<50~75例,50~60歲50例,>60歲25例;病程1~20年,平均5年;神經根型65例,椎動脈型36例,脊髓型2例,交感神經型15例,混合型32例。
2 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只進行牽引治療,治療期為2個療程。患者端坐位,頸前屈20°~30°頜枕法,重量8~20kg,先以輕重量牽引,待患者適應后加至耐受量。每次治療20min,1次/d,1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d。
2.2綜合組牽引后即作按摩治療,并配合穴位藥物注射和醫療體操鍛煉。
2.2.1按摩方法具體如下:①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先于肩背部進行推、摩、揉、搓、按壓、彈撥等手法的操作,然后于頸項部進行揉、拿、按壓、彈撥、推、理等手法的操作,在枕骨下沿風池穴兩側進行點、按、揉、壓和小幅度的彈撥手法。重點按揉風池、肩外俞、大椎、巨骨、天宗、肩貞等。可根據情況采用斜扳手法糾正偏歪的頸椎棘突,促使頸椎小關節復位。②患者仰臥,醫者坐于床頭,用雙手拇指或多指于患者頸椎兩側采用點、按、揉、壓、推、理等手法進行操作,以兩側胸鎖乳突肌及其后沿為重點部位,然后在患者頭部采用揉、壓、點、按和敲擊等手法進行操作,重點按揉太陽穴、攢竹穴、百會穴、肩井穴以及上肢部的曲池、少海、手三里、合谷穴等。并采用牽拉拔伸頸椎的方法以糾正移位的頸椎小關節。
按摩每次30min,囑患者每天堅持做醫療體操進行鍛煉。
2.2.2穴位藥物注射:天麻素針2ml,野木瓜針2ml,胎盤素針2ml。用具:一次性注射器常規消毒。取穴:天柱,風池,天牖,頸夾脊,阿是穴,天窗等。用法:1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1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臨床治愈:自覺癥狀及陽性體征均消失;顯效:自覺癥狀顯著減輕,陽性體征明顯好轉;有效:自覺癥狀及陽性體征均好轉;無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3.2治療結果綜合組150例中,臨床治愈114例,占76%;顯效24例,占16%;好轉9例,占6%;無效3例,占2%。單純牽引組80例中,臨床治愈32例,占40%;顯效28例,占35%;好轉1.6例,占20%;無效4例,占5%。綜合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牽引組。
4 討論
篇4
【關鍵詞】 頸椎病;中藥離子組方;超短波
頸椎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由于電腦、電視的普及和應用,使該病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同時治療頸椎病的方式方法也多種多樣,特別是在物理因子作用下的治療手段層出不窮,但是由于該病反復發作,使用一次性的治療手段往往是當時見效,一遇勞累、寒冷或過度伏案工作、頸椎下垂、疼痛加劇,治療效果不甚滿意,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
針對
這些情況,我們應用了超短波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頸椎病753 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2003 年1 月~2009 年1 月來我院就診的門診病人和住院病人,共753 例。其中男362 例,女391 例,年齡27~73 歲,病史1 月~54月。
1.2 診斷標準
全部患者均行X 線片檢查,部分患者經CT 或MRI 檢查,并根據以下癥狀和體征確診。①癥狀,頸椎酸困,頸后關節及周圍肌肉疼痛,功能活動受限,伴眩暈,頭痛,頭暈,遇寒冷或勞累后癥狀加重和伴有相應頸神經壓迫的一側手臂及指尖發麻,發冷等。②體征,頸部前后左右某一部位活動功能受限,有明顯的壓痛點。診斷標準符合《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及鑒別診斷》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1-2]。
1.3 分組及中藥處方
將753 例病人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3 組。
治療Ⅰ組:超短波合中藥離子治療頸椎病;中藥離子處方(g):川烏20.0、草烏20.0、花椒15.0、丹參30.0、紅花15.0、白芍30.0、桃仁15.0、葛根30.0、當歸20.0、川芎20.0、黃芪90.0、木瓜30.0、艾葉20.0,將上述中藥制成離子導入劑備用。
治療Ⅱ 組:用超短波配合口服中藥治療頸椎病;口服中藥處方(g):以葛根9.0、桃仁10.0、紅花15.0、黃芪30.0、當歸9.0、丹參15.0 為主方隨癥加減。
治療Ⅲ 組:用中藥離子導入配合口服中藥治療頸椎病;口服中藥處方:以葛根9.0、桃仁10.0、紅花15.0、黃芪30.0、當歸9.0、丹參15.0 為主方隨癥加減。
1.4 治療方法
①治療Ⅰ組:超短波合中藥離子導入。超短波:使用上海醫療器械高技術公司生產的LDT-CD31 超短波電療機,頻率40.68MHz。使用長方形(100mm×150mm)的電極板,讓患者平臥在治療床上,將電極板置于患者頸部,上下并置,劑量為微熱量。每天1 次,每次20min,十天為一療程,共計兩個療程。
中藥離子導入:使用河北廊坊炮校生產的DZL-Ⅰ型骨質增生電療機。讓患者平臥在治療床上,使用長方形(80mm×140mm)的電極鋁板置患者頸部,上上并置。劑量以病人耐受為主(一般是20~50mA)。療程與超短波同步。
②治療Ⅱ組:超短波同治療Ⅰ組;口服中藥患者自行取藥,自行煎煮,每天一劑,一日二次服用,共服用二十天。
③治療Ⅲ組:中藥離子導入同治療Ⅰ組;口服中藥患者自行取藥,自行煎煮,每天一劑,一日二次服用,共服用二十天。
2 結果
選用以下療效標準作為評價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功能活動不受限;顯效:
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功能活動基本不受限;有效:
臨床癥狀減輕,功能活動受限;無效:臨床癥狀及
功能活動無變化。研究結果見表1。
3 討論
頸椎病多是由于長期伏案或長期伏于電腦前,或長久習慣某種,或者寒冷后沒有及時治療,或更年期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質增生,均能導致頸部氣血凝滯,頸部周圍組織粘連,僵硬、肌肉勞損,頸椎骨質變性、增生,其主要病因以氣滯血瘀,寒濕凝滯為多見,而凝滯不通是疾病的病理核心。督脈和太陽膀胱經因寒濕,血瘀運行不暢,使頸部周圍組織得不到滋養,使病情反復發作,時好時壞,做物理治療時癥狀緩解,治療一停病情極易復發。中藥離子是定向導入療法是通過直流電的作用,強制性地把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消炎止痛、抑制增生的藥物直接導入病變部位,方法是采用自制的離子導入劑熱藥墊貼在皮膚上,在直流電的作用下,促使藥物有效成分的分子電離為中藥離子,并輔助藥物離子進入皮膚內,同時熱和電對皮膚的刺激產生物理療效,避免了口服藥物全身給藥的情況[3]。此療法,具有藥物集中,無副作用,見效快的優點,電療機是載藥的導體,復方中藥是治療主體,兩者缺一不可。
超短波通過電極板作用于頸部、深部透熱消炎,消腫,促進了炎性增生物的軟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在中藥離子導入之前先進行超短波治療,給頸部肌肉組織給了一個深部的熱,加速了血液循環,激發督脈和太陽膀胱經氣的經氣。使之更好地吸收中藥物向組織深部透入。
研究結果表明,超短波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Ⅰ組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獨使用的治療Ⅱ組和Ⅲ組,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治療Ⅰ組在治療“頸椎病”較超短波加服中藥療效鞏固。比較三個治療組的中藥處方,發現治療Ⅰ組的組方主要針對青海地區的氣候和病人的特點,方中重用了艾葉、花椒、木瓜等溫經、散寒、通絡的藥物,使頸椎病得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超短波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頸椎病,通過多年的臨床應用,療效較好,可根據病人的病情靈活治療,并能鞏固療效,費用較低,不良反應小,無痛苦,無損傷,無輻射,無創傷,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及鑒別診斷[S]. 全國頸椎病專題會議修訂,1992:10.
篇5
長子縣醫院放射科 山西省長子縣 046600
【摘 要】目的:對應用放射診斷技術對患有頸椎病的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進行監測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方法:選擇在我院就診的患有頸椎病的患者86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3 例。采用常規健康教育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干預;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通過放射診斷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干預。結果:觀察組患者頸椎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結論:應用放射診斷技術對患有頸椎病的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進行監測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 放射診斷;頸椎病;康復
頸椎病在臨床上被稱作是一種" 無聲無息" 的流行病,目前已經成為對社會公共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一種疾病,該病患者的病程普遍較長,且病情容易反復發作,在發作的時候癥狀表現程度相對較重,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造成影響。在臨床工作中可以發現,罹患頸椎病的患者在治療后的復發率很高[1]。本次對應用放射診斷技術對患有頸椎病的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進行監測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 年8 月-2014 年8 月在我院就診的患有頸椎病的患者86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3 例。對照組患者頸椎病患病時間1-16 年,平均患病時間(4.2±0.5) 年; 男性患者26 例, 女性患者17 例;患者年齡22-76 歲,平均年齡(43.9±1.4)歲;觀察組患者頸椎病患病時間1-18 年,平均患病時間(4.1±0.6)年;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16 例;患者年齡21-78 歲,平均年齡(43.7±1.5)歲。上述自然指標研究對象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采用常規健康教育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干預;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通過放射診斷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干預,即在病情治療的康復期階段,通過進行放射診斷,對患者的實際康復效果進行監測,以便相關主治醫生能夠根據診斷項目的實際監測結果,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計劃[2]。
1.3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無效:患者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沒有減輕,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眩暈感,受到嚴重影響,頸椎生理功能有嚴重異常;有效:患者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明顯減輕,日常生活中偶爾有眩暈感出現,略受影響,頸椎生理功能有顯著改善;顯效:患者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日常生活中不會有眩暈感出現,生活沒有受到影響,頸椎生理功能恢復正常[3]。
1.4 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頸椎病治療效果等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5 數據處理方法
計量資料用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X2 檢驗。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P<0.0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頸椎病治療效果
經常規健康教育干預后對照組患者頸椎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69.8%;經放射診斷監測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頸椎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0.7%。該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 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
經常規健康教育干預后(6.69±1.25)d 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徹底消失,該組頸椎病共接受治療(9.37±2.50)d;經放射診斷監測干預后(4.13±0.86)d 頸椎僵硬、麻木、疼痛等癥狀徹底消失,該組頸椎病共接受治療(6.54±1.38)d。兩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頸椎病的發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頸部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或出現繼發性的椎間關節退行性變,從而導致其脊髓、神經、血管等多個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癥狀,頸部疼痛及僵硬、麻木、頭暈、視力障礙是該病的主要癥狀,屬于常見病和多發病的一種, 臨床發病率在10% 左右,且病情在治療后易復發發作,這使得大多數患者在患病之后往往缺乏足夠的戰勝疾病信心。頸椎病臨床防治的工作重點應該在預防,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舒暢,經常做肩部的放松運動等;注意生活細節,如睡眠姿勢等。枕頭應該位于患者的頸后,高度在10cm 左右,使頭部能夠保持輕度的后仰狀態,與頸部的正常生理彎曲保持一致。當側臥的時候,枕頭應該與肩保持同高,使頭與頸椎之間能夠保持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工作和生活中都應該防止頸椎的過度疲勞,在業余時間應該經常組織并參加一些有益于頸椎康復的活動[4]。上述問題無論在社區醫療機構還是大型醫院都能夠做好,但是頸椎病的具體類型則較為復雜,在臨床上主要被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等四種。針對某個類型患者所存在的實際病理學損傷,在治療方法方面通常存在一定的差異,各種類型均有獨特的操作方法、治療作用和適應癥范圍。對于這些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通常需要在放射學診斷結果的具體指導下進行。不僅可以使治療更有針對性,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治療的延續性,使治療效果得到充分的鞏固[5]。
篇6
【關鍵詞】頸椎病;物理治療;頸部功能;分析
頸椎病是頸椎或其附近軟組織出現急性或慢性損傷,壓迫神經根、頸段脊髓或椎動脈引起的綜合癥,重者出現雙下肢痙攣以及行走困難,甚至四肢癱瘓,又叫頸椎骨關節炎,頸椎炎綜合癥;多見于中老年人群[1]。大多數患者因長期不適當的使用頸部或者長期處于不利于頸椎的姿勢導致頸部肌肉或關節勞損,傷及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交感神經而致病。本研究主要探討物理療法對頸椎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間來我院接受治療的符合要求的48例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4例,其中男性17例(70.83%),女性7例(29.17%),年齡41-78歲,平均(58.3±5.9)歲,病程3-13年,平均病程(7.27±1.87)年;對照組24例,其中男性16例(66.67%),女性8例(33.33%),年齡43-79歲,平均(59.1±5.9)歲,病程3-13年,平均病程(7.07±1.87)年。組間一般資料如發病時間、患者年齡、性別、就診時間等因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兩組患者入院的病情嚴重程度的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入院后立即對患者完善相關檢查,主要進行影像學檢查,查明患者病因,根據需要給予臥床休息及常規護理。對照組給予基礎治療,如應用藥物消炎止痛消腫,營養神經,改善循環[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物理治療,如改善血液循環,消除水腫,減輕神經根的刺激,緩改肌肉緊張與痙攣,以減輕疼痛,改善癥狀。20天一療程,治療結束后分別用疼痛量表、頸部殘障指數量表以及SF-36生活量表對患者的疼痛、頸部功能和生活質量進行評估。
1.3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減輕,肌力恢復正常,能參與全部勞動或相當部分的勞動,尤其是輕體力勞動;有效:自覺癥狀大部分減輕,頸肩背三大部位疼痛癥狀有所減輕,肢體功能有一定程度改善,體征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無效:癥狀及體征治療前后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為顯效與有效之和。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分析,先建立數據庫,計數相關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檢驗進行驗證,如果計算出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詳見表1。
3討論
隨著人們社會的發展,頸椎病的發病率也有身高趨勢,并已經成為困擾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患病者多會出現頸椎疼痛或不適,工作時頸部易勞累,使患者無法繼續工作,重者出現雙下肢痙攣和行走困難,并有可能導致四肢癱瘓。引起頸椎病的病因有很多,但大多數患者引發頸椎病的病因都是因為頸部長期受到損傷或過度勞累導致頸部肌肉或關節收到損傷,累及椎體和椎間盤,引起椎間盤、椎體等部位發生退行性改變,而這些改變往往是無法恢復的。發病后嚴重地影響著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大多數患者受到疼痛的困擾[3]。因此,我們只能緩解或消除患者的癥狀及體征,延緩或消除病情的發展,減輕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的恢復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為探究物理治療對頸椎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我院根據頸椎病患者的年齡、病情輕重、損傷部位的差異,制定了綜合治療的方法,在常規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還對患者進行了物理治療,結果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物理治療可以消炎鎮痛、活血化瘀、消除水腫,減少了患者頸椎病的復發,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4]。
本次研究主要探究物理治療對頸椎病的治療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導醫療工作者在臨床上是否可以采用物理療法治療頸椎病患者,因此采用了對照原則,觀察組給予基礎治療和物理治療,對照組只給予基礎治療,經過一個療程,即20天的康復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79.17%;對照組總有效率54.17%。兩組患者總有效率的差異比較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即X2=14.8207,*P
綜上所述:對頸椎病患者進行物理治療有利于患者頸椎病的康復,適合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曉巖,楊學穎,付恒娟.應用綜合康復方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J].中國康復,2007,3(02):56-58.
[2]邱建維.常規推拿配合振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5(04):143-146.
篇7
【關鍵詞】混合型頸椎病;針灸;中藥穴位貼敷;綜合護理;效果
混合型頸椎病是臨床最常見的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及椎間關節退變及其繼發改變,壓迫或刺激了相鄰的脊髓、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相關結構,引起了一系列相應的臨床表現。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工作學習,需及時采取有效方法治療和護理。目前,臨床上常采用針灸結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在治療期間加以合理的護理,可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本文選取160例混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分析針灸結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的護理效果,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院治療的160例混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62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25~69歲,病程23d~11年。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混合型頸椎病臨床診斷標準,經頸椎X線片和患者癥狀確診。按護理方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積極配合研究,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針灸結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針灸治療方法為:患者取俯臥位,每天1次在百會、四神聰、風池、后溪、雙側頸夾脊穴穴位行針,其中百會、四神聰針刺0.2寸,風池和后溪針刺1.5寸,雙側頸夾脊穴針刺0.5-1寸,針刺使患者有酸、重、脹、麻等感覺時,將針留置30min,留置期間每10min行1次針。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為:每天1次用中藥貼敷貼雙側頸夾脊穴、肩井、天柱、大椎、風門等穴位,貼敷的時間為2h,貼敷藥物為:用鮮姜汁水與甘遂、白芥子、附子、元胡、細辛等藥物調和成膏,貼敷時用醫用膠帶固定。該結合療法以10d為1療程,1療程結束后間隔3d繼續治療1療程,需治療2療程。
1.2.2護理方法
研究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具體方法為:(1)用藥前護理:用藥前,詳細詢問患者病史,若局部皮膚有瘢痕、破損等,需調整治療方案,禁用中藥穴位貼敷。(2)貼敷藥時護理:將提前配制的貼敷藥物密封冷存于3℃冰箱,用時制成藥丸敷貼,為避免影響后續治療,貼敷時需嚴格把握時間,以免超時灼傷皮膚。若皮膚貼敷處出現發紅、發癢、發泡等反應,可在患處用針灸圍刺。(3)生活指導:貼敷后,應囑咐患者禁劇烈活動,以免敷貼固定膠布移位或脫落,以致影響治療效果。敷藥期間,應囑咐患者禁食海鮮、辛辣等刺激性食。(4)情志護理:治療期間,每隔30min巡視病房,積極主動的和患者溝通交流,詳細觀察和了解其治療情況和情志變化,以利于及時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安慰,有效調暢患者氣機,緩解生氣、焦急、緊張等不良情緒,進而促進患者早日康。
1.3效果評定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患者治療和護理后效果,以痊愈、顯效、有效、無效表示。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能正常生活工作;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改善,基本能生活工作;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能進行較輕的生活工作;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將痊愈、顯效、有效作為患者總有效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均完成治療和護理,研究組總有效80例,總有效率為96.25%;對照組總有效80例,總有效率為88.75%。兩組總有效率對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組別 例數(n)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研究組 80 69 5 3 3 96.25
對照組 80 56 9 6 10 88.75
注:與對照組對比,P
2.2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經相應護理后,研究組35例患者滿意護理,護理滿意度為94.59%;對照組27例患者滿意護理,護理滿意度為72.97。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χ2=6.3656,P=0.01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在中醫學中,頸椎病屬于“項痹”、“眩暈”范疇,混合型頸椎病臨床癥狀主要有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頭痛、頸痛、后枕部痛、眩暈等,通常由外傷、勞損、風寒濕邪等因素侵襲導致。目前,針灸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具有經活絡、舒筋活血等功效,能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炎癥水腫。中藥穴位貼敷具有溫通經絡、活絡經筋、散寒祛濕等功效,能有效改善該病臨床癥狀。結合針灸和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混合型頸椎病,雖然能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但治療期間,對患者實施用藥前護理、貼敷藥時護理、生活指導、情志護理等綜合護理,能使患者以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從而增強治療效果,促進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顧瑾.混合型頸椎病的觀察與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3(06):111-112.
[2]李書芳,王娟紅.銀質針針刺輔以中藥熱敷治療頸椎病及護理[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9,25(09):597.
[3]邵國女,周蕾.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綜合康復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1):1752-1753.
[4]朱躍平.中醫針藥并用治療混合型頸椎病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2,31(17):100-102.
??理滿意度,是急性膽囊炎手術圍術期理想的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于艷秋,張忠玲,劉丹等.膽囊炎手術患者的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13):481-484.
[2]張艷麗.圍手術期人性化護理的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08):175-176.
[3]謝文芝.膽囊炎患者在圍手術期開展臨床路徑護理的臨床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6):553-554.
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體'>[1] 王俊霞.關于護理指引體系在神經內科臨床中的應用價值比較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19):224-226.
[2] 舒賢,徐麗梅.手指引導法在神經內科難置性胃管置管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18):109.
[3] 周柯,張志娟,董睿等.臨床專科護理指引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4):4191-4193.
篇8
關鍵詞 頸椎病 交感神經型 高壓氧 牽引
頸椎病的發病率近年不斷上升,已成為嚴重影響人類生活質量的常見病、多發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占各型頸椎病的7.4%,且成逐漸上升的趨勢,因頸交感神經有的與頸脊神經相連,有的與腦神經相連,支配范圍極為廣泛,致使臨床癥狀錯綜復雜,容易誤診誤治,給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筆者在2008年1月~2009年12月應用高壓氧加牽引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76例療效顯著,現將兩年的臨床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科住院治療的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7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1例,男15例,女26例;年齡29~63歲,平均42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7.3年,平均1.2年。對照組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齡27~65歲,平均43歲;病程最短2天,最長6.2年,平均1.3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相似,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主要表現為;眼瞼無力,視力模糊,瞳孔擴大,眼窩脹痛,流淚,頭痛,偏頭痛,頭暈,枕項痛,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痛,血壓增高,四肢涼或手指發紅發熱,一側肢體多汗或少汗等。x線片見鉤椎增生,椎間孔變狹窄,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或有不同程度錯位。
1.3 排除診斷 因本型頸椎病常常混合于其它類型頸椎病中,以上病歷均除外單純性的頸型、椎動脈型、神經根型、脊髓性頸椎病患者;均經相關檢查及相關科室會診,除外心腦血管系、眼耳源性等相關其它科疾病,經計算機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檢查,排除骨折、脫位、結核、腫瘤及風濕病等。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采用德國呂內堡醫療公司的電腦控制脈沖牽引加微波透熱治療床治療。該治療床頸椎牽引為仰臥位,該組病人應用1號處方,在牽引過程中有50%的脈沖幅度,可顯示在屏上觀察到,透熱采用無熱度治療。首次牽引重量為3kg,以后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可增加致15kg不等,牽引時間每次20分鐘,每日治療1次。
2.2 觀察組 除以上治療外,每日同時給予多人空氣加壓高壓氧艙治療,為戴面罩吸純氧,選擇治療壓力0.2MPa,升壓20分鐘,穩壓吸氧60分鐘,勻速減壓30分鐘,每天1次。20天后觀察療效。
2.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隨訪半年以上無復發者;有效:治療后癥狀減輕,但未完全消失;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變者。
3 結果
治療組治愈27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12%;對照組治愈15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為68.5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4 討論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病因說法不一,Jung認為椎動脈受壓是主要原因,于澤生和李淳認為頸椎不穩是交感型頸椎病的重要發病因素,目前大多數學者也比較傾向于此說法,發病機制是頸椎間盤退行改變或頸椎骨關節退變,引起旋轉移位或頸部軟組織慢性積累性勞累,炎癥刺激或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椎一基底動脈的痙攣,進而引起一系列反射癥狀。
臨床報道中多應用牽引、手法按摩、小針刀、針灸、營養神經藥物等來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但應用高壓氧來治療該型頸椎病的報道較少。
篇9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2例患者均經X線證實為頸椎病,年齡17~25歲;其中男13例,女9例;學生16例,社會青年6例。病程3天~2年。
臨床表現:①癥狀:22例均以惡心嘔吐為主訴或首發癥狀,同時伴隨復雜多樣的臨床癥狀。頭痛、頭暈、失眠、耳鳴、視物模糊5例,胸悶、胸痛、氣短、心悸2例,項背不適、肩臂疼痛或麻木4例,其他如惡寒潮熱、脫發、臭覺異常、尿頻等6例。②體格檢查:所有病例均常規測生命體征、頸椎物理檢查,并經五官科檢查排除眼、耳相關疾病。體溫及呼吸率無明顯異常。
血壓心率變化:高血壓(收縮壓>120mmHg,或舒張壓>90mmHg)4例,低血壓(收縮壓
頸椎物理檢查結果:棘突間壓痛3例,椎旁壓痛6例,頸椎活動范圍檢查陽性1例,旋頸試驗陽性2例,前屈旋頸試驗陽性3例,椎間孔擠壓試驗和椎間孔分離試驗陽性1例。
輔助檢查:均攝X線正側位片,5例攝頸椎六位片,主要表現為生理曲度變直,椎關節失穩,椎間隙狹窄,每例均有上述1~3種變化。心電圖變化主要為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房性或室性早搏。5例經頭顱CT檢查均未見異常。9例進行電子胃鏡檢查,發現反流性食管炎3例。所有病例均查“三常規”,肝功、乙肝五項、丙肝抗體,肝膽B超等檢查,排除相關疾病,發現貧血7例,Hgb 93~107g/L,轉氨酶輕度升高1例,乙肝大、小三陽3例,慢性膽囊炎2例,丙肝未檢出。
治療轉歸:在藥物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均按頸椎病給予專科治療,并輔以運動、休息,1~4周后癥狀緩解,停藥無復發。
例:患者,女,20歲,學生,2006年11月20日初診。主訴:惡心嘔吐3個月。病史: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自覺惡心嘔吐,非噴射性,伴食欲不振,漸重,進食即吐,伴上腹不適、腹脹、反酸噯氣,大便量少,每5~10天 1次,無頭痛頭暈、耳鳴失眠、項背不適、肢體麻木,無運動感覺障礙,無潮熱自汗盜汗。曾就診于多家醫院,診斷“神經性嘔吐”,或無明確診斷,給予對癥治療,無明顯療效。既往史:無特殊。個人史:有長期高枕習慣,枕高30~35cm。無其他嗜好。體檢:T 36.8℃,P 96次/分,R 18次/分,BP 14/8kPa。神清。營養差,消瘦。顏面皮膚稍蒼白,口唇淡紅,水平眼震(+)。頸軟,頸椎C4~6棘突間壓痛,旋頸試驗(+),前屈旋頸試驗(+),甲狀腺無腫大,氣管居中,雙肺呼吸音清,無音。心率96次/分,心音正常,無雜音。腹平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及,莫非氏征(-),腎區無叩痛,雙下肢不腫。四肢肌張力、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輔助檢查:①外院(二甲級以上醫院)檢查:血常規提示Hb 96g/L,尿便常規(-),肝腎功及電解質(-),心電圖、胸部透視及肝膽脾胰B超均(-),頭顱CT示正常,腹透示輕度腸腔積氣,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并返流性食管炎。②本院檢查:頸椎X線正側位平片示生生理曲度消失,在C4~5椎間向前反折。診斷頸椎病,轉專科治療。隨訪,經綜合治療4周,惡心嘔吐漸緩解,進食增加,排便情況改善,每1~3天排便1次。
討 論
發病機理:頸椎、頸椎間盤、韌帶退行性改變,導致頸椎失穩、壓迫鄰近組織結構如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是頸椎病最基本的發病機理。頸椎病引起惡心嘔吐可能通過以下途徑:①椎動動脈受壓狹窄或受刺激痙攣致內耳缺血,從而引起前庭功能紊亂。②延髓缺血:延髓背外側網狀結構中有嘔吐中樞;延髓通過迷走神經背核的傳出纖維支配食道、胃腸道的平滑肌并調節其運動;在迷走神經背核附近的網狀結構中有吞咽中樞。嘔吐中樞受刺激,咽、食道、胃腸平滑肌運動失調導致惡心嘔吐。③膈神經受刺激致膈肌痙攣,膈肌痙攣是嘔吐發生的原因之一。膈神經為一混合神經,是頸叢神經的一個重要分支,從胸廓上口進入,在心包兩側通過肺根前方下降,分布于膈。因頸椎病對上述結構刺激的部位、方式、程度不同以及個體差異使臨床癥狀復雜多變。
病因及防治:睡眠不足、運動缺乏是青少年頸椎病基本病因,特殊原因有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計算機等。“伏案工作”易患頸椎病是常識。伏案工作者因頸椎長期處于過屈狀態而發病,但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頸椎長時間處于過伸狀態同樣可導致頸椎病,如使用計算機。頸椎病不僅是頸椎局部的疾病,這不僅是因為其臨床表現可以涉及全身多系統,而且因為它的發生可有全身的原因,如營養不良、睡眠不足、運動缺乏等。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病,是機體長期發展變化的結果,且目前無特效的治療方法,故頸椎病重在預防。在頸椎病的防治中,除以緩解癥狀為目的的專科治療外,應強調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重視體育鍛煉。運動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初期不宜進行頸部活動和比較劇烈的運動。
體會:惡心嘔吐患者初次多就診于內科門診,內科醫生應熟悉頸椎病的特殊臨床表現,惡心嘔吐可以是頸椎病的癥狀之一,甚至可以是惟一的癥狀。臨診時遇惡心嘔吐患者,特別是病史較長者,應詳細詢問其職業、愛好及病史,對疑似者進行有關頸椎病的初步物理檢查,必要時作進一步檢查,及時明確診斷,按頸椎病給予專科治療,以免誤診誤治,延誤病情。
參考文獻
1 張建松.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的頸椎病誤診分析.臨床醫學,2005,(6).
2 徐山等.12例延髓型頸椎綜合征臨床分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0(9):804-805.
3 廖云貴,等.對青少年頸椎病X線影像與臨床表現的探討.醫療裝備,2007,(10).
篇10
頸椎病多見于中年以上患者,大多是經常低頭及伏案工作者,常有頸部疼痛,反復發作,僵硬,甚至頸部活動受限,手指麻木等癥狀,x線平片或CT檢查常見有骨質增生,椎管狹窄,生理曲線消失等。其治療方法很多,常有報道和研究。我院對130例頸椎病用按摩配合電動自控牽引及中藥薰蒸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我們對130例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其中男性52例,女性78例;40歲以下22例,40-60歲75例,60歲以上33例;干部52例,工人46例,其它職業32例;病程短于1月者40例,短于半年者52例,半年以上者38例;癥狀:頸型11例,神經根型66例,椎動脈型41例,交感神經型6例,脊髓型2例和其他型4例。
2診斷標準
2.1頸型 癥見頸項疼痛強直,整個肩背疼痛,僵硬感,頭部屈曲、轉動受限,呈斜頸姿勢等。
2.2神經根型 以持續性頸臂痛呈陣發性加劇為主。患側上肢可出現明顯根性癥狀,如手指疼痛、麻木、無力、肌萎縮等癥狀。神經根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叩頂試驗陽性。
2.3椎動脈型 會出現頸性眩暈、耳鳴、頭痛、猝倒發作和意識障礙,植物神經與內臟功能紊亂等癥狀。旋轉試驗陽性。
2.4交感神經型 癥狀多屬主觀,常易誤診為神經官能癥,癥見頸枕痛或偏頭痛、頭暈、目眩、視力模糊、咽喉不適或有異物感,耳鳴、聽力下降,可出現共濟失調癥,還有心率不正常、多汗或少汗、肢體麻木疼痛、胃腸功能紊亂等。
2.5脊髓型 頸椎病的臨床特點以脊髓受壓癥狀感覺障礙、運動障礙為主,還會出現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征、霍夫曼氏征陽性,必要時可進行x線平片、CT或核磁共振檢查,加以確診。
2.6其他型 主要表現是吞咽困難和聲音的嘶啞。依據頸椎正側位攝片檢查。
3治療方法
3.1電動自控頸椎牽引 采用電腦自控牽引機牽引。根據患者的病情、體重、耐受力定好牽引力(6。12.5kg),牽引治療時間(紅色指示燈10-20分鐘),及間歇時間(綠色指示燈3-6秒)。
3.2按摩治療
3.2.1取穴及部位:風池、大椎、肩井、天宗、肩髑、曲池、合谷等,壓痛明顯之處及條索狀硬結部位。
3.2.2常用手法:滾法、點按法、拿法、揉法、彈撥法、搓法、抖法等。
3.2.3具體操作:用滾法從枕骨區沿頸椎兩側至肩胛骨放松,接著用大拇指指腹依次點按風池、大椎、天宗及患側的肩髑、曲池、合谷等穴,拿肩井,彈撥壓痛明顯之處及條索狀硬結部,患者自感有酸脹為度。再用揉法放松剛點按之處,最后用搓法配合抖法結束手法治療。
3.3中藥薰蒸 薰蒸方以舒筋活血,祛風濕、通絡止痛為組方原則,方藥以桂枝10g、紅花10g、乳香10g、沒藥10g、秦艽10g、血竭3g、土鱉3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路路通30g為主。用法是將藥物用布袋裝好,放入已裝置控溫器的藥薰床里,以水浸沒藥袋,煎出湯液。病人以頸部暴露,躺于治療床上,利用藥液熱薰頸部,借助藥力和熱力的作用,起到流暢血脈,通利關節,減輕疼痛和增加頸椎活動功能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4療效標準
痊愈;指治療后癥狀、體征均完全消失者。好轉:治療后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明顯好轉者。無效:經治療后癥狀、體征改變不大或無變化者。
5結果
10次為1個療程,130例均用按摩、電動自控牽引、中藥薰蒸治療2個療程,痊愈93例,占71.5%;好轉31例,占23.9%;無效6例,占4.6%,總有效率占95.4%。無效6例中,脊髓型2例,其他型4例。
6典型案例
劉某某,女,48歲。干部,頸肩痛8個月,近1個月癥狀加重,頸活動受限伴右前臂及手指麻木感。于2007年11月5日就診。查患者一般情況良好,體質瘦弱,營養中等,頸椎僵硬,右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稍微緊張,局部觸痛,第4-6頸椎棘突右側壓痛明顯,并向下放射至無名指和小指。右手握力弱于左側,喙突部觸痛(+),右臂叢神經根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深呼吸試驗(+),X線拍片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C后緣骨贅形成,C椎間隙變窄。診斷為頸椎病附經根型),經電動自控牽引、按摩、中藥薰蒸相結合治療1O天后,頸肩痛明顯減輕,再繼續治療5天。頸肩痛消失,上肢麻木消失,頸椎活動功能恢復正常。
7體會
頸椎病的治療包括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在臨床中對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即保守療法)常是頸椎病患者求醫的“第一道關”,易被患者所接受,只有在經過各種非手術療法無效,癥狀反復發作,日漸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者,方可考慮手術療法。因此,不管是從患者的利害出發,還是站在醫者的治療水平,責任心及醫療道德的方面出發,當以非手術療法為多、為先。對于這方面的論述則有相當多的研究文章,其治療方法包括臥床休息、牽引、頸圍護頸、按摩推拿、針灸、穴位封閉和中西藥物治療等。我院現開展的以按摩、電動自控牽引、中藥薰蒸相結合治療頸椎病療效尤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