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01:35: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因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基因技術論文

篇1

一、福音與憂慮:轉基因技術及其特點

基因一詞是英語“gene”的音譯,它源于印歐語系,是“開始”、“生育”的意思。很久以來,人們并不明白遺傳的奧秘。19世紀的細胞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與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為近代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孟德爾從豌豆實驗中推導出存在著專門承擔遺傳作用“種質”的遺傳因子,從而演繹出孟德爾遺傳規律。1909年,丹麥學者約翰遜提出用基因來指稱任何一種生物中控制任何遺傳性狀而其遺傳規律又符合孟德爾定律的遺傳因子。1910年,摩爾根通過果蠅白眼突變研究,確證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隨后創立了基因論。1953年Waston和Crick創立了DNA雙螺旋結構,首次揭示了DNA分子的結構、組成及功能,開創了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現象本質的新紀元,揭開了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的序幕。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PaulBerg和Jackson利用限制性內切酶和連接酶,得到了第一個體外重組的DNA分子,開啟了重組DNA技術的先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目的的基因重組的成功嘗試。運用重組DNA技術將外源的優良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或組織,改變其遺傳組成后產生物質及其后代,這就是轉基因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把任何外源的基因包括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動物、微生物細胞中,使其具有人們所需要的各種性狀。可見,轉基因技術使人獲得一種改變生物遺傳性狀、創造新物種的能力。

隨著轉基因技術的出現,人類跨入了基因工程時代: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從生物體最基礎的遺傳物質——DNA水平上來改造生物體,進而改造整個自然界。正因為如此,轉基因技術在農業、工業、醫療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包括:(1)種植業。轉基因技術應用于植物育種,產生轉基因作物,改變植物的遺傳特性,不僅可獲得抵御各種害蟲和病毒、以及除草能力的作物,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培育各種奇花異草等園藝品種。(2)養殖業。轉基因技術應用于動物育種,產生轉基因動物,即人工改變基因,使之具有優質、速生、高抗性等人類需要的優良特性的家畜家禽新品種。(3)醫藥業。利用轉基因細胞進行細胞培養,利用轉基因微生物發酵培養或利用轉基因動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來生產胰島素、干擾素等珍稀藥物,利用動植物生產疫苗等。(4)食品加工業。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良曲霉、酵母等微生物品種,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和加工助劑、醬油、奶制品等,達到提高產量或改善風味等目的。此外,轉基因技術作為生物學領域的成果,正通過大量邊緣學科和相關行業的轉化、吸收,迅速滲透到電子、信息、乃至機電、環保等其他行業,極大地改變了這些領域里的生產、管理、組織模式。成為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強大內動力。總之,以轉基因技術為基礎的生物技術“代表著最有前途的技術方向,是本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帶,是最有生命力的經濟增長鏈,是未來前景最有競爭力的產業群”。

當然,轉基因技術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生物育種技術的新技術,它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轉基因技術打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例如,在自然進化中似乎不可能突破的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界限因為轉基因技術的出現而變成了現實;其次,也因為轉基因技術突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從而也使人類可以人為地改變自然物種的進化方向與進化速度,它可能導致這樣一種結果,在自然進化狀態下也許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才可能出現的新物種,在轉基因技術條件下短時間就可以出現;由此,它引發出轉基因技術的第三個特點,即它所可能導致的后果更加難以預測。轉基因技術和其他技術不同,它是一種生物技術即它是按照人的目的對生命存在的一種改造,創造出的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狀的生物新品種,它不像無機物的合成那樣,如果說無機物的合成品仍然是無機物,那么轉基因技術的“作品”卻是有生命的,它能夠再生,而且其性狀可以遺傳給下一代。這些也許是“提前”到來的新物種會給整個生物界(包括人類)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實在難以預測,這也就更加加深了人們的憂慮。例如,人們已經憂慮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能導致減少生物的多樣性,破壞生態平衡,增加某些疾病的人畜共患幾率,等等。

正因為轉基因技術的上述特點,使得人們圍繞它所進行的倫理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可以說,所有圍繞轉基因技術進行的倫理論爭,都是基于轉基因技術的上述特點而展開的。

二、道德還是不道德:圍繞轉基因技術的倫理論爭及評析

圍繞轉基因技術的倫理論爭,表現在不同的學術流派中,這里限于篇幅,主要分析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即倫理上的反對與倫理上的支持。

先來看看對轉基因技術在倫理上持反對立場的觀點。從轉基因技術誕生的那天起,認為轉基因技術違反倫理的觀點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有相當多的學者甚至普通民眾都持這一立場。大致說來,這種反對立場又可以相對區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從根本上否定轉基因技術本身,有人把這一立場概括為“本質方面”反對;另一種是從轉基因技術的后果即其安全性和風險方面反對轉基因技術,這一立場則通常被概括為“非本質方面”反對。實質上,“非本質方面”的反對嚴格說來并不是一種倫理上的判斷,它潛藏的結論是:假如人類有足夠能力來規避轉基因技術應用中所導致的不安全性后果,那么,是可以進行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的,因此,對于非本質方面的反對立場,我們在這里不打算作分析。

從本質上反對轉基因技術的最激烈的觀點,來自于自然中心主義的倫理觀。自然中心主義的倫理觀有如下幾個基本論點:首先,它把對生命的尊重作為倫理學的理論基石,認為無論是人、動物還是植物,凡是有生命的存在都應當得到道德上的同等尊重。泰勒指出:“采取尊重自然的態度,就是把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野生動植物看作是具有固有價值的東西。”其次,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作為整體的生物共同體,承認構成共同體的每種動植物都具有內在價值。生命的、固有的、內在的價值就是因為生命本身自成目的。對于人和其他動植物生命個體來說,由于各自都具有一種內在目的性,并且其他生命的內在目的性勿需人的內在目的性來確證,所以人不具有高于其他生命的特質。因此,第三,應把保持自然的“完整、穩定和美麗”作為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和對人對自然的行為進行道德判斷的終極尺度。在人的倫理責任中應包含不干涉其他生命體的存在、不作惡、保持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并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作出補償等內容。

基于以上理由,自然主義的倫理觀認為跨越雜交屏障的基因轉移是非自然的,是對自然不合理的干涉,因而是不道德的。他們認為,改造自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貼近自然或模仿自然的方式,另一種則是遠離自然或非自然的方式。雖然不能說轉基因是反自然的方式,但與傳統的更符合自然的方式相比,當然是更為遠離自然,是非自然的。第一,它是快速的,只用短短幾年甚至幾個月或幾天時間就可以把一個外來物種的基因片斷(遺傳物質)轉移到另一個物種中,并表達這個外來基因的產物——蛋白質。第二,轉基因技術是激進的和大跨度的,可以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物種的基因結合在一起。比如,將土壤微生物毒蛋白基因轉移到水稻身上,使后者抗蟲;把北極魚的基因轉移到西紅柿身上,使其抗寒。而在自然的進化方式中,當然也存在基因交流和融合,但一是不會產生這種狂飆突進式的基因轉移,二是不會產生這種大跨越式的遺傳物質融合。一種物質的某一性狀和特征需要適應環境若干年才會形成和鞏固,它在進化上是緩慢的,也是非常安全的。迅速的基因轉移既可能讓一個物種內部難以適應外來基因全面而有機的融入,也會使得這一物種由于特殊外來基因表達后產生新的特性(如抗蟲)而與環境和其他物種的關系難以迅速磨合,造成一系列問題。因此,轉基因的方式違背了自然的內在規律,是非自然、反進化的。

與自然中心主義立場相接近的是宗教神學的立場,它認為自然界是上帝按照最完美的方式創造出來的,因此,自然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完美最和諧的存在,轉基因技術以人為的方式打破了自然完美與和諧,是對上帝的蔑視和玩弄,因而是不道德的。

以上是從倫理道德上反對轉基因技術的立場。另一方面,也有從倫理道德上支持轉基因技術的,這種立場主要來自于人類中心主義者。

人類中心主義也有幾個基本觀點:首先,它認為,人道原則應該成為倫理學深層的價值論基礎,人類整體的長遠生存利益應該成為人們行為的終極目的,以及人類對待自然的行為進行道德判斷的終極尺度,在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應將人類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其次,人類實踐行為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現自然規律,合乎自然的結果只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拋開人類利益,人類就沒有實現外部自然規律的義務和責任。再次,在自然界,基因的突變和交流是廣泛存在的,這是進化的動因,也是進化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很多的野生物種之間基因的交流就導致我們這樣一個多種多樣的世界。轉基因技術與傳統的以及新近發展的亞種間雜交技術相比,在基本原則上并無實質差別。它只不過是傳統的生物技術的延伸而已,是自然的。最后,為了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我們應該發展轉基因技術。

應該說,上述兩種相互對立的倫理立場都有一定的道理。自然中心主義者看到了自然界非人類生命存在具有自己的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并不需要人類來加以確證,因此,人類應對自然界中的生命存在保持應有的尊重,這一點,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實上,如果我們不是狹義地理解價值這個范疇,即不再把價值僅僅理解為物對人的關系,而是把價值理解為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存在之間的意義關系,那么,在自然的演化系統中,任何一種存在都是有確定的價值與意義的,非人類生命存在的價值的確不需要人類來確證。因此,人類并沒有比其他生命存在更為優越的地位。在這個意義上,提出人類應尊重自然界中非人類生命存在的權利是有道理的。從實踐上看,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正是由于我們過分強調了人類對于非人類生命存在的優越地位,把自然中的非人類存在僅僅當作對于人類而言的工具性價值,才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的瘋狂掠奪,導致了生態危機,也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惡化。改變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轉化人類在處理自身與自然關系時的價值思維模式。否則,人類將永遠不可能實現與自然界中非人類的生命存在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但是,自然中心主義的倫理觀根本不考慮人類在自然中是一種特殊存在,即人類是迄今為止在自然界中惟一可以認識自然必然性、利用自然必然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然必然性的存在這一客觀的、科學的事實,力圖把人的活動降低為動物活動的水平,則是錯誤的。在漫長的自然演化過程中,人類從生物世界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超出其他生命存在的智慧,使人類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人可以以自己的需要、目的與愿望為尺度,對自己置身其中的自然進行否定性的實踐活動,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這種對自然的否定性的實踐活動正是人類文化發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可以說,人類在自然中的大多數活動都帶有否定性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即是對自然的“不尊重”。自然中心主義者無視這一點,并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如果說自然中心主義者無視人類活動的特殊性,而力圖把人類活動降低為動物的水平的話,那么人類中心主義者則恰好相反,他們看到了人類和人類活動的特殊性,肯定人類的活動不可能是一種簡單地重復自然必然性的活動,而是從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目的出發,力圖把自己從自然必然性中提升出來的活動,因此,人類不可能不干預自然。要求人類的活動還原為其他生命存在的本能地適應自然的活動,是沒有道理的。應該說,人類中心主義的這一立場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人類中心主義者把人類的特殊性無限放大了,把人類的需要、目的與愿望當作衡量其他生命存在的惟一尺度,非人類的生命存在只有在人類的需要、目的與愿望面前去尋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因此,只要有需要,人類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任意去操縱自然。從理論上說,人類中心主義者的上述立場,是對“價值”這一范疇作了非常狹義的理解,即只把價值看作是物對人的需要滿足的關系,而不是把價值理解為相互作用的對象之間的意義關系,這是典型的人類的“狂妄”。從實踐上看,上述思維方式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現代社會中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與其有著密切的聯系。

最后,還應該指出,盡管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存在著沖突與對立的一面,但是兩者又有共同的局限,即它們都堅持一種自然與人類兩分的立場,把自然的演化過程和人類的活動對立起來,從而使得他們無論是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支持還是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否定,都沒有足夠的理由。擺脫這一困境的思路,就是要超越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在一個更高的基礎上去考察轉基因技術存在的倫理理由及其限度。

三、支持與限度:新自然觀視野中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維度

如在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倫理判斷時,既不能堅持自然中心主義的立場,也不能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那么,轉基因技術還能獲得倫理上的支持嗎?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即它是可以獲得倫理上的支持的。但是,我們同時又認為,這種倫理上的支持并不是至上的,而是相對的、有限度的。我們的觀點是,在對待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立場上,必須要考慮兩個倫理維度:一方面,我們要考慮自然的權利,尊重自然;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考慮人類的利益,尊重人類活動的目的。一句話,要把自然的權利和人類的權利結合起來,在兩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從而使自然和人類實現和諧共生。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基于對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權利和價值的漠視所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以及自然中心主義對人類權利和價值的漠視所導致人類無所作為的后果的判斷。我們認為,要給轉基因技術一種恰當的倫理理由,有必要突破傳統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在一個新的更高的基礎上來重新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在這里,我們提出一種新的自然觀,以作為我們這一立場的理論基礎。這種新自然觀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從人的現實存在的特點出發,把人的活動納入自然演化的總體進程來加以考察,以此來進一步思考人類在自然演化進程中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并以此來透視轉基因技術的倫理合理性及其限度。

把人類的活動納入自然演化的進程來思考,無論是從客觀事實存在上看還是從思想史上看,都是有依據的。從客觀事實存在上看,人類本身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結果,這意味著人類的出現既是自然界中增添了一個新的成員,同時,人類也就成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環節而參與自然的總體的演化過程。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盡管有不少的思想家把人類的活動和自然的演化對立起來,或者強調人類活動對于自然演化的優先地位(如人類中心主義者),或者把自然的演化看作是既定完美與和諧的,人類的活動只會對這種完美與和諧的破壞(如自然中心主義者),但是把人類的活動納入自然演化過程進行思考的思想學說卻仍然是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國智慧中的儒家學說。儒家的主流思想是認為天人合一,人性與天地萬物之性相通,因此,人只要能盡自己的本性,就能盡天地萬物之本性,因而能夠參與天地萬物的演化過程。“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雖然,這里強調“能盡人之性”是“能盡物之性”的前提,但是,這決不是以人為尺度來輔量裁成萬物。因為,依儒家的立場,天地之性恰恰在于它能促成萬物自由地生長發育,即所謂“生生之德”,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仁德。所以,盡人之性以參與天地萬物的演化過程,不是以犧牲非人類的生物存在的利益為前提的,從而它不表現為人類中心主義。但既然是人參與其中的演化過程,它也就必然地帶上人類的價值目的與追求,因此,它又不可能表現為對自然地消極服從,因而,它和自然中心主義也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一點,從儒家的仁者情懷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儒家認為,天地有自己演化的規律,但必然之中有偶然,在自然界中,經常會產生“離經叛道”的情形,使生命存在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性來伸張、發育自己,改變這種現狀的責任就落到了通天地之道的人的身上,所謂“儒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假使一物不得其所,便是吾仁未有盡處”。另外,儒家還認為,自然只是提供了萬物演化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化,也需要通過人的活動,即所謂“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易傳·系辭上》)。當然,“天地設位,圣人成能”的過程,同樣不是人的主觀隨意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充分考慮了人的生命理想和非人類存在的本性的過程,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過程,因而,也就是一個充分考慮了人的活動目的和自然界中其他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過程。總之,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確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即既把人的活動納入自然的演化過程,同時又充分注意到了人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而在自然演化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正是我們今天超越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要思想資源。

即使從宗教神學的立場上看,我們也同樣可以把作為人的活動的具體形式的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看作是自然演化的重要環節。因為,作為造物主,上帝既然賦予了人類以智慧,那就意味著人類必然要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從事自己的活動,這正是順從了造物主的意愿。相反,如果人類不運用自己的智慧,反倒是對上帝的不尊重,是違反了上帝的旨意!

以上述立場來看待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我們就不會簡單地認為轉基因技術是反自然的,是對自然界中非人類存在的生命的不尊重。

更進一步,當我們考慮自然存在及其演化方式時,我們將更加清楚地看到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的自然本性。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生物和無機物之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轉化,人類和自然的其他存在之間同樣存在著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轉化。這種轉化是自然存在和演化的方式,沒有它,就無所謂自然,因此,這里并不存在從人類的視角來看的道德與不道德的問題。老虎吃羊或其他比自己弱小的動物,我們并不會對之進行道德評價,因為這是自然的演化方式。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同樣可以看作是人類與非人類之間進行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的轉化方式。既如此,我們又怎能簡單地對其進行倫理上的“是”或“否”的判斷呢?

上面的分析是不是意味著人類所有的針對自然的活動,都不需要進行倫理道德上的考慮?是不是都不需要受倫理道德的制約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在上面反復提到,不能對轉基因技術進行“簡單的”倫理上的“是”或“否”的判斷,恰好意味著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倫理判斷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來源于人類存在的特殊性:人類雖然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員,但他卻是自然中最為特殊的成員——人是一種有智慧的、自由的存在。正是這樣一種特殊性,使人類的活動不同于非人類的其他生命存在的活動。如果說,非人類的生命存在的活動完全受著自然這個整體的必然性的制約,只能是一種被動地適應自然的活動,那么,人類則完全有可能憑借自己的智慧認識、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這種必然性。人類對自然必然性的超越,意味著自然的演化過程帶有了更多的“人類性”因素——人類總是力圖以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目的為尺度,使自然的演化朝著自己所欲求的方向發展。這就導致了在自然這個大家庭中,人類活動的自主自為性與非人類生命存在活動的被動適應性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提供了我們對人類活動進行倫理考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自然界中,生命的演化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過程,但這個過程是生命存在與非生命存在之間、生命存在與生命存在之間不斷進行的物質、信息能量等等交換的過程,這既是自然界中非人類生命存在的基礎,也是作為自然大家庭之一員的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如前文所言,如果我們把價值理解為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存在之間的意義關系,那么,在自然的演化系統中,任何一種存在都是有確定的價值與意義的,非人類生命存在的價值的確不需要人類來確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抽象的意義上,我們說,自然這個生命共同體中的任何一個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尊重自然這個整體的演化規律,但從具體的意義上來說,自然這個生命共同體中的非人類生命存在并不能認識到它們與自然整體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它們不存在尊重不尊重自然的問題。而人類則不同,它是自然殊的存在,它能充分認識到自己和自然整體的這種不可分割的聯系,能認識到自身活動的后果,所以,它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由此,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轉基因技術有其自然的基礎,但是又決不能放任其任意發展,對之進行倫理的辯護和對之進行倫理制約同樣重要。人類有滿足自身需要的權利,因此,轉基因技術有其倫理理由;但是,人類是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一員,它有責任和義務尊重其他生命存在。滿足自身需要和尊重作為整體的自然,兩者相互制約,構成我們在發展轉基因技術時必須考慮的兩個道德維度。

尊重自然,不是要把人類的活動降低到動物活動的水平,尊重人類自身的需要,也不是要把人類的需要夸大到“惟我獨尊”的地步。尊重自然,首要的是指要尊重自然的演化規律,尊重自然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生命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平衡、和諧的關系,以保證自然界能夠健康、正常地發展,同時也保護人類自身進行文化創造的自然基礎。尊重人類的需要,意味著人類的活動和非人類的生命活動一樣也有自己的目的,因此,對人類為了自身目的而進行的干預自然的活動不加分析地進行倫理上的譴責是沒有道理的。

篇2

論文摘要飲用的種植,為菊農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在種植過程中,須了解的習性,掌握的種植技術,主要包括選地整地、繁殖移栽方法、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

近年來,我縣飲用種植發展迅猛,為廣大菊農帶來非常不錯的經濟效益。但隨著面積的不斷擴大及種植年數的增加,種植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現將的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1的習性

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寒,怕水澇,但苗期、花期不能缺水,屬短日照植物,對日照長短反應很敏感,每天不超過10h的光照,才能現蕾開花。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

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應選擇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質豐富的土壤為好。粘地、低洼地、鹽堿地不宜種植,切忌連作。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定植。在11月收摘后,將莖齊地面割除,選擇生長健壯、無病害植株,將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塊肥沃的地塊上,施一層土雜肥,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開糞土,澆水,4~5月份幼苗長至15cm高時,將全株挖出,分成數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時株行距為40cm×40cm,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蓋土壓實,澆定根水,一般1hm2老苗可栽15hm2左右的生產田。

2.2.2扦插育苗。在4~5月份或6~8月份,選擇粗壯、無病害的新枝作插條。取其中段,剪成10~15cm的小段,用植物激素處理插條,然后將插條插入苗床,行距20~25cm,株距6~7cm,壓實澆水,約20d即可發根,每隔1個月后追施1次人畜糞水,苗高20cm時可出圃移栽。

2.3移栽

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選陰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進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帶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壓緊,澆定根水。

2.4田間管理

2.4.1中耕除草。菊苗移栽成活后,到現蕾前要進行4~5次除草。每次除草宜淺不宜深,同時要進行培土,防止菊苗倒伏。

2.4.2追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長期還應進行3次追肥。第一次在移栽返青后,施尿素150~225kg/hm2催苗;第二次在植株分株時,可施餅肥、人糞尿;第三次施肥在現蕾期。

2.4.3摘蕾。分枝后,在小滿前后,當苗高25cm時,進行第一次摘心,選晴天摘去頂心1~2cm,以后每隔15d摘心1次,在大暑后停止,否則分枝過多,營養不良,花頭變得細小,反而影響的產量和質量。

3病蟲害防治

3.1主要病害防治

危害的病害很多,其中主要病害癥狀表現為:①白粉病。此病為害葉片、葉柄及嫩梢。病部像撒了一層白粉即分生孢子和菌絲;病葉常扭曲變形,病重植株花蕾不能正常開放、生長停止,甚至整株枯死。②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紫褐色變成黑褐色,嚴重時多個病斑連接遍及全葉。病葉枯死發黑,但不脫落。病株從下部葉片開始順次向上枯死至全株。③菌核性腐爛病。主要為害莖部。一般先在土表莖基部發生,病斑軟腐,潮濕時出現白色菌絲。病斑繞莖一周時,葉片黃化下垂、枯萎,最后整株立枯,病莖中有鼠糞狀菌核。

防治措施:①秋后徹底清除枯枝落葉,及時清除病株病葉,并集中燒毀。②加強土、肥水管理和打頂修剪等工作,注意選用壯苗,合理密植,不宜過密,保持菊園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③4~10月發病期間,輪換選用化學藥劑防治,如1∶1∶200倍波爾多液、20%粉銹靈3000倍液、70%乙磷鉛錳鋅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1000倍液、70%可殺得1000倍液、40%菌核凈1000倍液,以及百菌清、克菌靈、滅病威、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等,根據病情確定噴藥次數。

3.2主要蟲害防治

①蠐螬。為金龜子幼蟲,在地下為害幼根芽,可用辛硫磷1000倍液澆施防治。②菊蚜、葉蟬及蝽蟓。主要刺吸為害葉片及嫩枝。可輪換選用撲虱靈、好年冬、蚜青靈、快殺靈、大功臣、樂果等藥劑防治。③卷葉蛾。主要為害葉片,可選用天王星、高效氯氰菊酯、功夫、敵殺死等藥劑防治。

篇3

論文摘要飲用的種植,為菊農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在種植過程中,須了解的習性,掌握的種植技術,主要包括選地整地、繁殖移栽方法、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

近年來,我縣飲用種植發展迅猛,為廣大菊農帶來非常不錯的經濟效益。但隨著面積的不斷擴大及種植年數的增加,種植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現將的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1的習性

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寒,怕水澇,但苗期、花期不能缺水,屬短日照植物,對日照長短反應很敏感,每天不超過10h的光照,才能現蕾開花。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

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應選擇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質豐富的土壤為好。粘地、低洼地、鹽堿地不宜種植,切忌連作。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定植。在11月收摘后,將莖齊地面割除,選擇生長健壯、無病害植株,將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塊肥沃的地塊上,施一層土雜肥,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開糞土,澆水,4~5月份幼苗長至15cm高時,將全株挖出,分成數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時株行距為40cm×40cm,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蓋土壓實,澆定根水,一般1hm2老苗可栽15hm2左右的生產田。

2.2.2扦插育苗。在4~5月份或6~8月份,選擇粗壯、無病害的新枝作插條。取其中段,剪成10~15cm的小段,用植物激素處理插條,然后將插條插入苗床,行距20~25cm,株距6~7cm,壓實澆水,約20d即可發根,每隔1個月后追施1次人畜糞水,苗高20cm時可出圃移栽。

2.3移栽

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選陰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進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帶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壓緊,澆定根水。

2.4田間管理

2.4.1中耕除草。菊苗移栽成活后,到現蕾前要進行4~5次除草。每次除草宜淺不宜深,同時要進行培土,防止菊苗倒伏。

2.4.2追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長期還應進行3次追肥。第一次在移栽返青后,施尿素150~225kg/hm2催苗;第二次在植株分株時,可施餅肥、人糞尿;第三次施肥在現蕾期。

2.4.3摘蕾。分枝后,在小滿前后,當苗高25cm時,進行第一次摘心,選晴天摘去頂心1~2cm,以后每隔15d摘心1次,在大暑后停止,否則分枝過多,營養不良,花頭變得細小,反而影響的產量和質量。

3病蟲害防治

3.1主要病害防治

危害的病害很多,其中主要病害癥狀表現為:①白粉病。此病為害葉片、葉柄及嫩梢。病部像撒了一層白粉即分生孢子和菌絲;病葉常扭曲變形,病重植株花蕾不能正常開放、生長停止,甚至整株枯死。②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紫褐色變成黑褐色,嚴重時多個病斑連接遍及全葉。病葉枯死發黑,但不脫落。病株從下部葉片開始順次向上枯死至全株。③菌核性腐爛病。主要為害莖部。一般先在土表莖基部發生,病斑軟腐,潮濕時出現白色菌絲。病斑繞莖一周時,葉片黃化下垂、枯萎,最后整株立枯,病莖中有鼠糞狀菌核。

防治措施:①秋后徹底清除枯枝落葉,及時清除病株病葉,并集中燒毀。②加強土、肥水管理和打頂修剪等工作,注意選用壯苗,合理密植,不宜過密,保持菊園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③4~10月發病期間,輪換選用化學藥劑防治,如1∶1∶200倍波爾多液、20%粉銹靈3000倍液、70%乙磷鉛錳鋅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1000倍液、70%可殺得1000倍液、40%菌核凈1000倍液,以及百菌清、克菌靈、滅病威、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等,根據病情確定噴藥次數。

3.2主要蟲害防治

①蠐螬。為金龜子幼蟲,在地下為害幼根芽,可用辛硫磷1000倍液澆施防治。②菊蚜、葉蟬及蝽蟓。主要刺吸為害葉片及嫩枝。可輪換選用撲虱靈、好年冬、蚜青靈、快殺靈、大功臣、樂果等藥劑防治。③卷葉蛾。主要為害葉片,可選用天王星、高效氯氰菊酯、功夫、敵殺死等藥劑防治。

篇4

(一)聲樂技巧在聲樂藝術中的意義

一般來說,在教學聲樂時,上課老師通常都側重于讓學生了解或者說掌握更多的聲樂技巧。由此可以得出,在進行聲樂的教學時,呼吸對聲樂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聲樂教學過程中,任課老師應當從全局出發,樹立起一種綜合教學觀念,找出聲樂教學的重點和特點,作出有針對性的培訓,盡量讓學生掌握得更為全面,理解得更為深刻,打下一個堅實的聲樂基礎。比如:在開展聲樂教學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測評方式,對學生的基礎情況做一個簡單了解,然后根據各個學生不同的特點,來進行全面把握,讓學生在學習聲樂方面有一個長足的進步,通過短期的學習,逐步構建起知識框架。相信通過上述的方式,學生的聲樂能力一定會得到全面提高。

(二)聲樂技巧的培養,有助于學生

演唱水平的提升任何一個人學習聲樂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演唱水平能得到提高,所以在日常的聲樂教學過程中,應當將聲樂教學和歌唱有效的結合起來,了解作品的內涵。在做到這些的基礎上,還可以傳授給學生一些發生等聲樂技巧。只有通過多種方式,才能讓學生在自己演唱時,把控好演唱的相關環節,有的放矢地將內心情感通過歌曲表現出來,只有這樣的表演和學習,才能實現字正腔圓,表現出作用的內涵。以《時間都去哪兒了》為例,該歌曲充分地演唱出了時光的流失速度,唱出了當前年輕一代無法陪在父母身邊的遺憾,同時也唱出了父母一代內心的悲涼情景。如果演唱者自身對這種家庭給予的愛沒有了解,無法感知自己的父母老去的背景,是很難演唱出這種特殊的情感背景的。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從作品本身的創作背景和演奏技巧出發,充分地將作品和聲樂技巧結合起來,以最為完美的狀態來表現作品。

二、結語

篇5

樹坑是自然界中很普遍的現象,有些經過人為裝飾后更具相同性。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環境,或是一陣風吹過,在看似相同的樹坑中不斷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以秋天的樹坑為例,從遠處看一排排的樹坑相同至極,設計者也就是為了追求這種統一性并盡可能地使其整齊劃一,但實際上各不相同。首先,內置物種類不同,樹坑都中有雜草的存在,但是雜草的顏色品種也各不相同,有的樹坑被灑了水,有的樹坑用石頭做裝飾,有的樹坑放置鐵網起保護作用。其次,就是內置物數量不同,有雜草的樹坑中,雜草量有多有少,有的空空如也;用石頭裝飾的樹坑中,石頭種類、數量、形狀、擺放方式各不相同;用鐵網保護的樹坑中,鐵網有好有壞,有粗有細。每個樹坑各不相同,同一樹坑也不斷變化,共同構成樹坑中“各不相同的相同”。

二、書角中“印跡”的“一一”性

“書”中蘊藏許多的印刷,其中包含印刷機印到書上的文字,每印一遍都會留下印跡,但是即使是相同的書、相同的頁數、相同的文字也會有很細微的變化,可能文字輪廓更清楚,可能文字墨跡更深,這就是書的“印跡”“一一”性的“不一”表現。以書角為例,首先,新書書角在一般的情況下都很平整,但有的新書卻由于包裝或放置方式等原因出現了不同的變化,可能會有部分書頁書角翻折、書本整體翹起、頁面褶皺等。其次,對于舊書,書角的變化更為多種多樣,它的印跡多是人為造成的。幾經翻閱,便會留下印跡,封面破舊或者書角磨損,有著無限的變化。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印跡,即使同一個人留下的印跡也不會相同,正如“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看似相同的書角卻是完全不同的。

三、富有而深刻的藝術表現方法

“印跡”的相同與相異,“一一”的存在與變化,使“印跡”豐富多彩;“一一”的相同與相異,“印跡”的存在與變化,使“一一”單純專一。“印跡”的“一一”性借助“位位相關”“層層相疊”“遍遍相覆”這三種藝術表現方法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來。下面就以圖書館的書為例,進行具體解釋和說明:

1.位位相關

“位位相關”,就是一個個的位置相同,同時而又分別發生著各自不同的應有作用。圖書館一排一排的書架,書架上一排一排的書,一排書架上一本一本挨著的書,一本書中一個一個的文字,一行一行的格式,一塊一塊的版心,一處一處的頁碼數字、標點等,其存在與變化的方式方法,其位置、性能、作用都是位位相關的,都具有位位相關的“一一”性。這種“一一”性包含了看得見、摸得著、認得出的文字“印跡”,也包含了看不見、摸不著、認不出的字空、行空、段空等空間關系。這些都是位位相關,都具有“一一”性,如果忽略了這層關系,就很容易誤入單調乏味的直覺判斷。所以要不斷進行和堅持控制表現,才能發現更多位位相關的“一一”性,才會在單一的重復中尋找到萬變的樂趣。

2.層層相疊

“層層相疊”,就是一層一層的重疊方式相同,同時而又分別發生著各自不同層次的應有作用。圖書館里經常會出現一摞一摞的書,有薄有厚,有大有小,各不相同。一摞書的層層相疊,一本書中每頁紙的層層相疊,一張書頁里不同形式內容的存在與變化,再小到書眉、頁眉、頁碼數字,都因為這個“一摞”的“層層相疊”,把變化予以同化,“一一”性隨即體現。相同是有的,相異也是有的,它們的存在與變化,都具有“層層相疊”的“一一”性,全憑自我的選擇發現與控制表現。層層相疊,容易平均、容易平淡、容易平常,也容易造成單純、造成反復,但也特別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因而被忽視。“相疊”可呈現出很多事情,無時無刻不在表現“一一”的變幻莫測和神奇美妙。

3.遍遍相覆

“遍遍相覆”,就是一遍一遍的覆蓋方式相同,同時而又分別發生著各自不同遍數的應有作用。圖書館里有不同的書,單色、雙色、四色、八色印刷的書里有遍遍相覆的表現,有“一一”性的存在與變化。書上的標簽的遍遍相覆,標簽上借書代碼的遍遍相覆,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當然每本書的書角上也存在同中有變、變中有同的“遍遍相覆”的“一一”性。遍遍相覆的是油墨,油墨呈現的是印跡,印跡還原再現的是原稿。原稿是“一”,印跡發生和印刷生產的是一批、一些,就會體現出“一一”性。一遍一遍,“遍遍”都是選擇,“遍遍”都會發現,若將這一選擇發現用于控制表現,也就不是“遍遍相覆”的一般問題,而是由印刷文化“一一”性感知創新設計的事情了。

四、通過印刷文化走向創新設計

篇6

水分代謝相關基因

果樹體內水分的轉運和存在狀態對果樹芽休眠產生明顯影響,休眠的誘導和解除過程中伴隨著束縛水和自由水之間的相互轉換[41-42]。在梅[17]、桃[37]、歐洲葡萄[43]等植物中均發現脫水蛋白基因,可能與休眠有關。脫水素是LEA蛋白的一種,在低溫和脫水脅迫時誘導合成,具有較高的親水性,可能起到束縛水的作用[44]。Pacey-Miller等[43]發現葡萄在萌芽的過程中,脫水素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在芽膨大前有2個小高峰。Yamane等[17]研究發現對不同需冷量梅品種而言,花芽脫水素基因的表達量不同,高需冷量品種‘Nanko’比低需冷量品種‘Ellching’的表達量高。水通道蛋白又名水孔蛋白,是一種位于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在細胞膜上組成“孔道”,可控制水分在細胞的進出,從而對水分的轉運和平衡起重要的調控作用。根據亞細胞定位,高等植物的水通道蛋白主要分為質膜內在蛋白和液泡膜內在蛋白2大類,都屬于內在蛋白家族成員。其中TIP又分為α、β、γ、δ-TIP4大類。Mazzitelli等[16]研究發現樹莓休眠向生長階段轉變過程中AQP下調表達。Mathiason等[45]報道在滿足葡萄需冷量期間PIP被誘導。Yooyongwech等[46-47]發現AQP基因與桃的休眠相關,并且PIP和TIP的表達模式和可能的作用不同。2個需冷量不同的品種在內休眠解除時δTIP1和PIP2表達量上調,而γTIP1和PIP1在高需冷量品種‘KansukeHakuto’中的表達量要比低需冷量品種‘Coral’高,Yooyongwech等[47]認為γTIP1和PIP1可能對細胞內和胞間水分的轉運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增加其抗冷性和防止冰晶的形成,而δTIP1和PIP2可能作為內休眠解除的信號。AQP的過量表達能提高歐洲板栗芽的含水量[21]。這些都說明了AQP基因對于果樹在休眠期間細胞內和胞間水分的轉運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

能量與物質代謝相關基因

落葉果樹芽進入休眠后,樹體內只進行基本的生理生化活動,新陳代謝弱,其中呼吸代謝的持續進行是休眠過程的顯著特點,涉及到不同類型呼吸的代謝途徑、呼吸代謝物質和能量的轉變[2,8,12,48]。腺苷三磷酸水解酶(ATPase)是植物生命活動的“主宰酶”,對植物的許多生命活動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酶活性的改變影響膜系統對物質的運輸能力。現已發現該酶對休眠起著調控作用[8,12,16,43,49]。桃在休眠開始時,芽中的ATPase活性低于芽下組織(budstands),但隨著休眠的逐步加深,芽中的ATPase活性逐漸增加,并高于芽下組織,萌發時,芽和芽下組織ATPase活性達到最高峰[49];核桃芽中的ATPase活性休眠期間沒有萌發期高[12]。在桃芽休眠階段,已分離了H+-ATPase家族4個基因成員PPA1、PPA2、PPA3和PPA4,并且發現這4個成員對休眠的調控作用不同,認為該基因的調控可能參與糖類物質的共轉運,PPA1、PPA2、PPA3在休眠解除后的芽中上調表達,可能有利于內休眠的解除,而PPA4則下調表達[49]。Pacey-Miller等[43]報道了葡萄休眠期能量代謝有關的基因所占的比例高達17%。Mazzitelli等[16]認為在休眠解除時,樹莓芽分生組織需要從別的組織獲取大量的糖類物質,來維持芽的生長,而此時H+-ATPase的基因上調表達,NAD-山梨醇脫氫酶基因下調表達。Mathiason等[45]研究發現在滿足需冷量的河岸葡萄越冬芽中碳水化合物代謝(32.4%)和能量代謝(18.6%)相關的基因所占的比例就高達51%。檸檬酸合成酶、ATP檸檬酸裂解酶、ATP/ADP轉運體、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基因等在滿足需冷量的葡萄越冬芽中下調,與碳水化合物代謝相關的編碼蔗糖合成酶、己糖轉運體、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及異構酶等的基因也下調表達。Mathiason等[45]提出在滿足需冷量期間芽的代謝活性和能量需求是較低的。在黑醋栗休眠過程中,發現乙酰輔酶A羧化酶基因在休眠期表達低,隨著休眠的解除,表達量逐漸升高[20]。

激素代謝相關基因

激素對果樹芽休眠調控有重要作用,不同激素對果樹芽休眠的誘導和解除的作用不同[2]。ABA、GA、IAA、CTK和乙烯受到不同信號(物理信號和化學信號)的調控,從而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相關激素合成基因與信號響應基因互作控制芽的休眠和生長。在草本植物和一些多年生木本植物上已有關于激素代謝相關基因的報道,馬鈴薯休眠芽中分離了生長素響應因子基因ARF6[50]。牡丹上分離了生長素抑制蛋白基因和赤霉素合成酶基因GA20,發現ARP在牡丹休眠解除前期的表達量高,在休眠解除后表達量降低,之后又上調[51]。楊樹上發現了3個與ABA信號轉導有關的基因ABI1B、ABI1D和ABI3[31]。王新超[52]對茶樹芽休眠不同階段的生長素相關基因如生長素響應因子類基因、生長素原初反應類基因、生長素抑制蛋白基因、生長素誘導基因、生長素運輸類基因、生長素結合類基因等進行了研究,結果初步說明生長素促進茶樹腋芽的休眠,其中生長素響應因子類基因和生長素原初反應類基因與茶樹芽休眠與解除存在復雜的關系,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證明。Mazzitelli等[16]在樹莓上也發現與休眠相關的基因,生長素響應蛋白、ABA誘導蛋白和赤霉素調控等基因,ABA誘導蛋白基因在休眠轉換期間下調。Pacey-Miller等[43]報道了歐洲葡萄休眠過程中生長素誘導蛋白基因的表達在芽開始膨大前2周上調,然后表達下降。Mathiason等[45]發現河岸葡萄越冬芽中ABA相關基因下調,而GA受體下調。

細胞發育相關基因

芽休眠的解除就是分生組織的重新生長,分生組織逐漸由休眠向細胞增生轉變,受細胞周期調控[10,53],細胞周期調控主要受細胞周期蛋白(cyclin,CYC)和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的調控。這些調控基因包括CYCA、CYCB、CYCD和CDKB等,均已在多種植物上克隆和分離出來,且多呈現出休眠期表達低,休眠解除后表達高的變化趨勢[52,54-56]。Watillon等[57]從蘋果中分離了類KN1基因,分別命名為KNAP1和KNAP2基因。Brunel等[58]研究報道KNAP2基因的表達與蘋果芽的生長潛力負相關,且KNAP2表達與芽所處的位置變化很大,枝條頂部的芽總是比枝條中部和基部的芽的表達低,而枝條中部和基部的芽在生長期間仍保持休眠。Mathiason等[45]研究發現在滿足需冷量的葡萄越冬芽中與細胞發育相關的基因所占的比例達1.4%,且涉及細胞信號和細胞生長的基因被激活,與細胞分裂和生長相關的肌動蛋白、細胞壁松弛蛋白、亞精胺合成酶和植物磺肽素基因均上調,通過細胞的分裂、細胞的伸長和細胞的松弛有助于芽生長。

活性氧代謝相關基因

果樹在休眠期間活性氧代謝發生了變化,休眠期間不同的樹種活性氧種類和抗氧化酶的種類和活性不盡相同[16,43,59-60]。Pacey-Miller等[43]報道了葡萄休眠芽中活性氧代謝相關的基因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轉移酶、谷胱甘肽還原酶和過氧化氫酶基因表達高。Mazzitelli等[16]在樹莓上也發現編碼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轉移酶和谷胱甘肽還原酶基因在休眠解除時表達上調。Pérez等[61]報道低溫增加葡萄過氧化物酶基因的表達。

DAM基因

MADS-box是在轉錄因子家族中發現的一種高度保守的基序,MADS-box基因是一類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基因,涉及到植物生長發育的許多方面,如植物花器官的發育、物質和能量代謝、信號的傳遞和轉導以及休眠等過程[18,62-65]。MADS-box基因對果樹芽休眠的作用正逐步被揭示,在不同的果樹如桃、梨、梅和獼猴桃上克隆或分離并進行了表達分析和功能鑒定。Bielenberg等[63]分離了與桃休眠相關的6個MADS-box基因,并把與休眠相關的MADS-box基因稱為DAM基因,分別命名為DAM1、DAM2、DAM3、DAM4、DAM5和DAM6。Li等[66]研究了桃的6個DAM基因有不同的季節和光周期表達模式,DAM3對光周期沒有反應,可能受低溫的調控,DAM1、DAM2和DAM4在時間上與季節性的伸長停止和芽的形成有關。Jiménez等[67]在研究桃芽休眠過程時發現DAM3、DAM5和DAM6在冬季低溫條件下表達下調,而且在不同的品種中有相似的變化趨勢。Leida等[19]用SSH方法鑒定了與桃芽休眠解除相關的特異基因,獲得了101個特異表達的基因,其中就有DAM4、DAM5和DAM6,且發現DAM6在桃的2個品種上表達模式不同,品種‘Zincal5’DAM6開始下調的時間比‘Springlady’大約要提前1個月。Yamane等[68-69]報道了DAM5和DAM6基因與桃的內休眠有關,2個基因的表達有組織特異性,在田間自然條件下,葉片,莖、側葉芽和側花芽在內休眠期間上調表達,內休眠解除后下調,進行延長低溫處理研究發現,2個基因的表達與芽的萌芽率呈正相關的關系。Leida等[70]對桃休眠過程中DAM6基因的組蛋白修飾和表達進行了分析,染色質的修飾加強了DAM6基因的表觀遺傳調控和芽休眠的解除。Ubi等[18]從日本梨上克隆了2個與休眠相關的MADS-box基因,分別命名為PpMADS13-1和Pp-MADS13-2,并報道了該基因在2個梨品種的表達情況,在高需冷量品種‘Kosui’中2個DAM基因表現為相同的變化趨勢,隨著內休眠的解除,DAM基因逐漸下調,但PpMADS13-2的表達量比Pp-MADS13-1高。而低需冷量品種‘TP-85-119’中表達量很低,幾乎檢測不到。Yamane等[71]用SSH法篩選出與梅休眠相關的MADS-box基因,命名為PmDAM6,并進行了表達分析,發現PmDAM6在內休眠開始時表達上調,內休眠解除期間表達下調,認為PmDAM6可能與梅側芽內休眠的誘導和解除有關,在沒有外界抑制條件如頂端優勢和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即適宜芽萌發的條件下,PmDAM6可能作為內部抑制基因起到延遲和抑制芽生長的作用,把該基因看成為調控梅側芽休眠的候選基因。Sasaki等[65]并對PmDAM6進行了功能鑒定,過量表達PmDAM6,能抑制楊樹生長。根據梅的基因組,鑒定了6個PmDAMs,并對其進行了季節表達分析和延長低溫處理,結果表明在內休眠解除之前6個PmDAMs的表達量維持在低水平,而且在短期低溫處理下,PmDAM1和PmDAM6在高需冷量品種表達量有所增加,而低需冷量品種表達量降低,此外,PmDAM1和PmDAM6的表達與內休眠的解除呈負相關。Wu等[72]從美味獼猴桃中分離了4個MADS-box基因,發現在根、莖、葉、花、芽和果實中的表達量不同。在越冬期間芽中的表達量積累,表明對芽的休眠起作用。在花芽分化前表達量下調,可能作為花阻遏物對花的發育發生作用。在擬南芥中進行過量表達和蛋白互作研究發現只有2個基因能夠與突變體互補,表明獼猴桃的這些基因在芽休眠和開花過程中發揮不同的作用。總之,這些研究結果表明DAM基因對落葉果樹芽休眠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DAM基因可能是芽休眠因素中最有希望的關鍵因子。今后關于證明DAM基因的遺傳、分子和生化方面在環境適應性方面的研究領域將是研究的熱點。

篇7

蚊蟲基因組序列的揭示為其基因的克隆鑒定和功能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由于蚊基因組中高度重復序列的廣泛存在,給一些基因特別是非編碼序列的分子克隆帶來了困難,而基因組序列的提供給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了福音。利用已獲得的白紋伊蚊基因組序列,我們已順利克隆了其嗅覺結合蛋白(OBP)和嗅覺受體(OR)基因及其調控序列,為其嗅覺發生分子機制的闡明奠定了基礎。Criscione等通過比較斯氏按蚊雌蚊和雄蚊的基因組DNA和RNA樣本的Illumina測序結果,發現了一個Y染色體特有的基因GUY1。Hall等則發明了一種更為有效的染色體熵法,該方法的優勢是僅利用高通量測序獲得的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而不需要一個固定在染色體上的參考基因組來進行比對。通過比對兩種瘧疾重要傳播媒介斯氏按蚊和岡比亞按蚊的高通量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系統性地在斯氏按蚊和岡比亞按蚊中各發現了3個Y基因。同時通過對鑒定的Y基因進行生物進化分析,結果表明按蚊的Y染色體進化迅速。隨后,Hall等又使用染色體熵的方法比對了雄性和雌性埃及伊蚊基因組DNA和RNA的Illumina測序數據,篩選并鑒定了一個新的基因myo-sex。myo-sex基因幾乎只存在于雄蚊的基因組,但是由于基因重組偶爾地能在雌蚊的基因組中發現,具有雄性偏好性,是一個可能具有性別拮抗效應的肌球蛋白重鏈基因。蚊蟲基因組數據也為蚊蟲性別決定網絡底部基因dsx的研究提供了依據。dsx是性別決定網絡中的調控核心,主要行使決定體細胞和生殖細胞性別的功能,也可調控中樞神經相關基因fruitless,進而調節。岡比亞按蚊基因組數據之后,Scali等率先鑒定了岡比亞按蚊dsx的性別特異性轉錄本,其橫跨2號染色體85kb的區域,通過選擇性拼接產生多個外顯子組成的雌性和雄性特異性轉錄本。而隨著2014年斯氏按蚊基因組的,有研究者將Scali等報導的Angdsx與剛的斯氏按蚊基因組和轉錄組進行序列比對,發現一致性達到了97%,而與岡比亞按蚊基因組及轉錄組序列一致性僅為85%。Scali等在埃及伊蚊中發現了兩種雌性特異性的可變剪接方式,這不同于黑腹果蠅和岡比亞按蚊具有的特異性DsxF。

2蚊蟲的轉錄組學研究

轉錄組學(transcriptomics)是一個活細胞所能轉錄出來的所有RNA的總和,是研究細胞表型和功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傳統上用于轉錄組數據獲得和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基于雜交技術的芯片技術包括cDNA芯片和寡聚核苷酸芯片,但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RNA-seq即轉錄組測序技術。基于Illumina高通量測序平臺的轉錄組測序技術能夠在單核苷酸水平對任意物種的整體轉錄活動進行檢測,在分析轉錄本的結構和表達水平的同時,還能發現未知轉錄本和稀有轉錄本,精確地識別可變剪切位點以及cSNP(編碼序列單核苷酸多態性),提供最全面的轉錄組信息。相對于傳統的芯片雜交平臺,轉錄組測序無需預先針對已知序列設計探針,即可對任意物種的整體轉錄活動進行檢測,提供更精確的數字化信號,更高的檢測通量以及更廣泛的檢測范圍,是目前深入研究轉錄組復雜性的強大工具。巨蚊屬是蚊科中三種不吸血的蚊屬之一,其幼蟲階段以同在小型水體中孳生的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為食,兩性成蚊均不吸血,以植物汁液和花蜜為食。為了探究巨蚊與其它吸血蚊種在搜尋宿主方面的基因水平上有何差異,國外有學者從巨蚊上分離出觸須、觸角和身體其他部分,分別提取這三部分的RNA,利用RNA-seq技術,將獲得的序列片段從頭組裝,與目前已公布的致倦庫蚊、岡比亞按蚊、埃及伊蚊基因組數據進行系統進化樹分析,發現巨蚊與埃及伊蚊的種屬關系最近,并且在上述四種蚊種中均發現了編碼氣味分子受體(odorantreceptor,OR)蛋白和離子轉移受體(ionotropicreceptor,IR)蛋白的基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巨蚊受體蛋白的表達量與豐度上較其它蚊種都有所降低[18]。因為這些受體蛋白被認為與吸血昆蟲搜尋宿主氣味分子如CO2有關,所以,巨蚊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喪失了原本存在的吸血習性。蚊唾液腺蛋白與其吸血傳病密切相關。國外有學者提取白紋伊蚊雌性成蚊的唾液腺RNA后進行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分析,發現至少有32個基因在雌性成蚊的唾液腺中表達程度或者增高或者降低,另外有17個基因表達在雌性成蚊唾液腺和雄性成蚊中,但不表達在雌性成蚊的其他組織中。通過分析發現,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基因功能表現在吸血、消化糖、免疫應答等方面,但是并未發現其余基因的明確功能,所以非常有可能是長期吸血的過程中進化出的新的功能分子。利用同樣的方法,分析岡比亞按蚊、斯氏按蚊、達氏按蚊、埃及伊蚊、白紋伊蚊、致倦庫蚊和致死按蚊(Anophelesfunestus)的唾液蛋白相關的轉錄組,可以將這些蛋白歸納為:

(1)昆蟲唾液腺中普遍存在的唾液蛋白,包括抗原-5蛋白家族、核酸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等;

(2)在吸血的長角亞目昆蟲(包括白蛉、蚋、蠓等)中豐富表達的D7蛋白;

(3)僅在蚊唾液腺中存在的蛋白,包括30000左右的過敏原蛋白家族(allergenfamily)和一些粘蛋白。很多昆蟲都被發現具有一種獨特的生物學現象——滯育(diapause)。昆蟲的滯育現象被認為是一種休眠的形式,在昆蟲發育時遇到不適宜的環境時,就會馬上由體內激素調節并控制,暫時停止發育。白紋伊蚊被發現同樣具有滯育現象,這是它能適應環境氣候變化,實現快速擴張入侵的生物學基礎之一。白紋伊蚊的雌性成蚊在每日受到較短時間的光照后,產下的卵不會立即孵化,這便是一種滯育的現象。有趣的是,同是伊蚊屬的埃及伊蚊,其雌性成蚊產的卵如果沒有接觸到水,也不會孵化、發育,這卻被認為是一種靜息狀態(quiescence)。這兩種現象的區別在于,發生滯育后,白紋伊蚊的卵即使收到合適的外界環境的刺激,仍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才會孵化,而處于靜息狀態的埃及伊蚊的卵,只要受到適宜條件的刺激(如接觸到水),就會馬上進入發育階段。國外有學者利用RNA-seq技術,對這兩種現象進行分析,發現這兩種現象在發育停止的階段,分子水平上是很相近的,不同之處在于滯育現象的早期準備階段和后期修復階段,是其所獨有的。關于滯育現象的早期準備階段,國外學者通過RNA-seq技術,比較滯育前階段(pre-diapause)的白紋伊蚊胚胎與同時期非滯育的白紋伊蚊胚胎基因表達水平上的差異,發現前者在基因表達模式上有非常大的改變。目前,已有學者歸納和總結出了一套利用RNA-seq技術研究白紋伊蚊滯育現象的方法,為今后更全面、徹底地認識白紋伊蚊以及其他媒介昆蟲的滯育現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利用RNA-seq技術,我們對白紋伊蚊不同發育時期(卵、幼蟲、蛹、雄蚊、雌蚊)和感染登革病毒前后的轉錄組進行了分析。對比分析不同發育階段特別是雌雄蚊的基因表達譜,我們找到了在胚胎早期對性別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的候選基因和對雌蚊吸血傳病相關的性別偏愛基因。對比分析登革病毒感染與否的白紋伊蚊轉錄組,我們發現了可能與蚊媒與病原相互作用有關的免疫分子(未發表結果)。目前,針對這些候選基因的進一步功能分析正在進行之中。另外,對白紋伊蚊抗藥品系和敏感品系的RNA-seq對比分析也在進行中,這對于其抗藥機制的闡明非常重要。

3蚊蟲的小RNA組學研究

小RNA(smallRNAs)主要指長度在18~30nt的一類非編碼RNA(ncRNAs),在真核生物中,具有基因表達調控功能的小RNA主要有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內源小干擾RNA(endo-siRNAs)和piwi干擾RNA(piRNAs)。piRNA長度集中在26-31nt,目前只在動物的生殖系細胞及干細胞中被發現,其主要功能是參與轉座子的沉默。miRNAs和endo-siRNAs長度主要集中在20~24nt。miRNAs在動植物和微生物中都普遍存在,據估計一個物種中約1/3的基因會受到miRNA的調控,大量的實驗也表明miRNAs參與了諸多生命過程的調控,例如細胞周期、細胞分化、組織器官的發生、營養代謝、信號途徑以及對外界生物的非生物的環境的反應;同時,miRNAs在生產實踐與臨床治療上也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以往用于尋找miRNAs等小RNA的方法有實驗克隆法、計算機預測法。克隆法可以直接用于鑒定新小RNA,是初期發掘小RNA的常用方法,不足之處是實驗周期較長,對低表達的小RNA的發現能力十分有限。計算機預測法多是針對某一已知的小RNA特征設計算法,從全基因組或EST數據庫中快速發掘大量潛在的小RNA,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克隆法的缺點,然而,預測的小RNA最終還需要實驗證明,同時計算機預測法對新類型小RNA的發掘能力十分有限。隨著第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問世,小RNA高通量測序(smallRNA-Seq)技術開始逐漸取代原始的小RNA發掘法方法,該法具有速度快、成本低、覆蓋度深等多方面的優點,對鑒定與發現生命體內的小分子RNA及其功能與機理研究起極大的推動作用。全世界有超過3000種蚊蟲,目前為止僅有岡比亞按蚊、斯氏按蚊、埃及伊蚊、致倦庫蚊以及白紋伊蚊鑒定出miRNA。一些miRNA的文庫和功能分析表明miRNA對蚊蟲的卵巢發育和吸血后的血液消化具有調節作用。病毒感染可以對宿主細胞miRNA的表達水平產生深遠影響,可能與宿主抗病毒機制及病毒入侵后改變細胞內環境有關,雌蚊中miRNA的表達模式會隨著病原體的感染而發生變化。Hussain等對登革病毒(DENV)編碼的miRNA或病毒小RNA(vsRNAs)的進行了功能研究,他們發現6個vsRNAs能通過作用于病毒基因組RNA莖環結構中的5''''和3''''的UTR區,顯著增加病毒復制。中腸屏障是蚊蟲防止病原體入侵而建立的重要屏障,Alexander等的研究發現miR-1174僅在伊蚊和按蚊的中腸中表達,且雌蚊吸血后其表達量明顯上調;而當miR-1174表達下調后,蚊子吸血率明顯降低,壽命明顯縮短。作者認為:蚊特異性miRNAs,特別是miR-1174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它們可能影響人們今后控制蚊蟲的策略。我們對白紋伊蚊不同發育時期(卵、幼蟲、蛹、雄蚊、雌蚊、吸血后雌蚊)的小RNA進行了深度測序分析。結果在白紋伊蚊中篩選出119條已知的miRNA基因,確定了15條novelmiRNA基因,其中11條是伊蚊特異的,并且觀察到許多miRNA呈現期特異表達的特點。經過實驗驗證,miR-286、miR-2492和miR-1891分別在白紋伊蚊的卵、幼蟲和成蟲期特異高效表達,敲低/敲除這些miRNA會對蚊蟲的生長發育造成顯著影響。這些研究為新型生物殺蟲劑的研發提供了靶標。我們還對感染登革病毒前后白紋伊蚊的細胞和成蟲的小RNA進行了深度測序分析。結果在感染登革病毒的白紋伊蚊中找到了10條表達上調的miRNA和11條表達下調的miRNA。通過對這些差顯表達miRNA的功能分析,發現miR-252通過與E蛋白3''''-UTR區域的結合,對登革病毒的復制起到抑制作用;而miR-281則通過與E蛋白5''''-UTR區域的結合,對登革病毒的復制具有促進作用。這些研究為抗登革病毒藥物的設計和研發提供了線索。piRNA來源于轉座元件、基因間隔區和一些編碼蛋白質基因的3''''UTRs,對維持基因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有一定作用,但最近的研究證明它在抗病毒免疫中也有較大作用。Schnettler等的研究證明:對蚊蟲細胞感染蟲媒病毒可以引發piRNA路徑,而敲除piRNA蛋白質會使病毒產生增多。Castellano等確定了多個24-30nt的Piwi相互作用RNAs基因組簇,通過比對到轉座元件和蛋白質編碼基因的3''''UTRs,發現許多TEs和一些內源性基因的3''''UTR產生大量具有piRNA樣特征的29-nt小RNAs峰。此外,來自岡比亞按蚊和黑腹果蠅TEs的正義和反義piRNAs揭示了piRNA序列偏差的新特征。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庫蚊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抗病毒途徑,Morazzani等在無dicer-2和無突變的蚊細胞中進行的實驗表明,病毒產生的piRNA樣小RNA可以在病毒產生siRNA的過程中調節病毒感染的發生。同時也表明新的piRNA途徑存在于蚊媒的體細胞中并且可能發揮著比siRNA途徑更寬泛的的抗病毒作用,顯示出其為強大的免疫系統。因此,理解病毒如何繞開蚊蟲的雙重抗病毒反應對于科學家來說是越來越有趣的挑戰。

4結語

篇8

1、信息隱藏技術的透明性

信息隱藏的主要目的是讓信息透明,將信息嵌入一定的載體中,使得信息無法被第三方識別,就像消失了一樣,可以保證信息的安全性。但是信息隱藏技術不但能夠將信息隱藏于無形中,還要能將信息恢復,并且恢復后的信息要與隱藏前一致,沒有發生任何損失或破壞,保證其信息隱藏前后的完整性。

2、信息隱藏技術的防御攻擊性

信息隱藏技術防御攻擊的能力一定要很高,因為,網絡通信中,信息技術會經常受到有意或無意的攻擊,比如刪除、非法攻擊或篡改等,都會對隱藏的信息造成損害,因此,信息隱藏技術必須具備高的防御能力。此外,網絡通信中經常出現信號處理,如調制、有損壓縮、濾波等,也會對隱藏的信息造成破壞,所以,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信息隱藏技術一定要擁有更強大的防御攻擊的能力。

3、信息隱藏技術的嵌入量大

信息隱藏的目的是為了無法被其他人或電腦發現,為了提高信息隱藏的技術,要將需要隱藏的信息放入一個相對數據量大的載體中,因此,信息隱藏要選擇一個信息量大的數據中。此外,還要滿足隱藏算法所需要的空間,從而保證信息隱藏的無法識別,保證信息的安全。

4、信息隱藏技術的自我恢復

信息隱藏后一旦需要提取,要能夠不需要原始載體信號,便可以從載體中將隱藏的信號提取出來,保證信息的完整。另外,將隱藏的信息提取出來后,要保證信息經過一系列的提取過程后,仍能保證信息的完好無損,有效保證信息的安全性。因此,信息隱藏技術必須要有高度的自我恢復能力。

二、網絡通信中信息隱藏的技術途徑

1、信息隱藏于音頻信號中

將信息隱藏于音頻信號中,是將嵌入信息所采用的域為依據,可將語音信息隱藏劃分為時域音頻隱藏、頻域音頻隱藏、離散余弦變換域音頻隱藏三種。時域音頻隱藏技術就是將音頻信號的頻率、幅度或結果進行處理,然后將其隱藏于音頻信號中,是一種簡單的隱藏技術。頻域音頻隱藏技術是將要隱藏的音頻文件根據頻域的區域進行處理,將需要隱藏的信息以偽噪聲的方式嵌于音頻信號中,從而達到隱藏的目的,并且很難被識別和發現。離散余弦變化域音頻隱藏技術是需要隱藏的信息變換格式,再將變換后的信息嵌于音頻信號中,起到深度隱藏的目的。此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不斷創新,音頻信號隱藏還包括小波域隱藏技術和壓縮域隱藏技術,效果都很好。

2、信息隱藏于圖像信號中

信息隱藏于圖像信號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空間域隱藏技術,就是利用空間替換法,將需要隱藏的信息替換到載體中,并且嵌入不重要的位置,例如將秘密信息嵌入像素點最低的有效位,實現信息的替換,從而保證信息的安全性;二是變換域隱藏技術,就是將需要隱藏的信息轉換到變換域范圍,變換域是一直在變動的,因此,秘密信息進入變換域后悔進行反復變換,從而使得信息隱匿其中,很難被發現。變換域隱藏技術相比于空間域隱藏技術擁有更好的隱藏效果,并且安全性高、防御攻擊力強、自我恢復好,更適合信息的隱藏。

3、信息隱藏于文本信號中

信息隱藏于文本信息中,主要是將信息拆分為極其細碎的結構,然后將每個小部分分別隱藏于文本信息中,從而起到信息隱藏的目的。但是,文本信號需要龐大的數據量才能實現更好的信息隱藏,因此,在實際的應用中,應用率很低。此外,在網絡通信中,音頻信號隱藏技術和圖像信號隱藏技術的隱蔽性遠遠好于文本信號,所以,文本信號隱藏信息的使用率低;同時,也由于文本信號的防御能力差、自我修復力也差,使得文本信號隱藏信息的安全性降低,不利于信息的隱藏。

三、結束語

篇9

從大的環境方面上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從目前畢業學生實際就業率看,生物技術人才市場供給和需求信息是非常不對稱的,而且相關的專業人才就業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對稱的。一方面企業需要人才,但是在另一方面上,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卻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這充分說明,傳統的生物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存在欠缺和不足。

1.1理論教學中的不足眾所周知,生物技術作為一個新興的理科專業,學科專業交叉性強而且涉及領域非常多,所以學科內容涉及的范圍廣,內容比較雜。這就對任課教師的理論素養和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開展此專業培養的高校卻并未建立一支屬于生物技術專業的專職實驗教師隊伍,使得大部分的教師既要承擔理論教學,又要承擔實驗教學,任務繁重,教師沒有充分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去思考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1.2實驗教學中的不足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性較強,所以實驗課程較多,僅利用上課時間完成略有勉強,不利于學生充分吸收實驗課程的內容。有一些實驗耗時較長,在規定時間內可能無法完成,須利用課余時間來繼續完成,學生急于求成,難免將實驗當成一種負擔,粗糙的任務式完成。同時,由于學生多,教師少,教師對于實驗教學的監督力度也是不夠的,對于實驗考核方面也缺乏嚴格合理的制度來促進學生對實驗的動手能力的培養。

2“導師制”的實施方案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使得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的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符合,筆者提出“導師制”培養實施方案:①本科生在讀期間,每個學期均可報名參加學校老師的科研課題。②根據學生自愿及老師挑選的雙向選擇下,每個課題安排一至兩個組的同學。每個組6個同學。③課題的主持人為導師。④課余及寒暑假期間,課題組學生跟隨導師熟悉實驗器材的使用、實驗室規則,以及動手協助老師完成科研課題。⑤導師定期組織課題組學生開組會。組會內容為匯報一段時間內的實驗成果,對完善實驗提出各自的意見并討論,指導、組織大家從理論上學習1~2種實驗方法,形成互相監督,互相學習的氛圍。⑥導師將學生的組會發言,動手能力,積極程度等方面進行考核,給出評分,計入畢業成績總評。

3“導師制”培養方案的探索

3.1優勢①教師方面:“導師制”的實施由于需要對學生進行實驗的具體指導,以及組會的組織,對身為“導師”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必將促使教師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科研素養,并鍛煉教師的管理組織能力。②學生方面:“導師制”注重理論結合實踐,要求學生參加到具體的課題設計、實施中去,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鍛煉其動手能力;而定期組會的開展,要求學生不但要對自己的所學進行總結,還要能洞察其他同學的不足之處,因此要求學生做足會前準備,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學習效率。③資源方面:“導師制”的培養方案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學習和使用實驗器材,使實驗資源得以優化利用。

3.2不足及解決途徑①“導師制”需要學校有合適的科研課題,并且其數量要滿足學生的需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校要出政策鼓勵教師申報科研課題,甚至鼓勵學生申報科研課題。在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上,學校要宏觀調控,避免出現各課題組成員人數的失衡而導致的課題資源的浪費。②“導師制”要求課題組的同學一直跟進一個課題,而每個課題的研究方向、涉及的實驗方法都有局限性。可能導致學生接觸的知識點不全面。因此,學校應允許學生在讀期間每個學期都可以根據學習任務及自己的學習情況申請參加不同的課題研究。考核也應放在畢業總評中,而不是放在特定的某個學年。

4總結

篇10

[關鍵字]:搜索引擎;中文分詞;分詞方法;分詞難題

中圖分類號:O229文獻標識碼:A

信息的飛速增長,使搜索引擎成為人們查找信息的首選工具,Google、百度等大型搜索引擎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目前在中文搜索引擎領域,國內的搜索引擎已經和國外的搜索引擎效果上相差不遠。之所以能形成這樣的局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自身的書寫方式不同,這其中對于計算機涉及的技術就是中文分詞。

1什么是中文分詞?

中文分詞技術就是搜索引擎針對用戶提交查詢的關鍵串進行的查詢處理后,根據用戶的關鍵詞串用各種匹配方法進行的一種技術。中文分詞技術屬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范疇,對于一句話,人可以通過自己的知識來明白哪些是詞,哪些不是詞,但如何讓計算機也能理解?其處理過程就是分詞算法。

2為什么要進行分詞?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豐富的語言之一,但是漢語語法才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而且現代漢語白話文的形成歷史也比較短,加上漢語自身的特點,因此它的形式化研究更加困難。對英文而言,是以詞為單位,詞與詞之間有空格隔開,而中文是以字為單位,多個字連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表達具體含義的詞,詞與詞之間沒有分割,因此,對于支持自然語言檢索的工具,從語句中劃分出具有獨立意義的詞的過程即進行中文分詞必不可少。

3中文分詞與搜索引擎

分詞技術使用在搜索引擎網頁預處理階段。搜索引擎網頁預處理第一步是為原始網頁建立索引,形成索引網頁庫;第二步是分詞;最后將網頁索引詞的映射轉化為索引詞到網頁的映射,形成倒排文件。

中文分詞到底對搜索引擎有多大影響?對于搜索引擎來說,最重要的并不是找到所有結果,因為在上百億的網頁中找到所有結果沒有太多的意義,沒有人能看得完,最重要的是把最相關的結果排在最前面,這也稱為相關度排序。中文分詞的準確與否,常常直接影響到對搜索結果的相關度排序。而且中文分詞的準確度,對搜索引擎結果相關性和準確性有相當大的關系。

4中文分詞技術的分類

我們討論的分詞算法可分為三大類:基于字典、詞庫匹配的分詞方法;基于詞頻度統計的分詞方法和基于知識理解的分詞方法。

4.1基于字典、詞庫匹配的分詞方法

這種方法又叫做機械分詞方法,它是按照一定的策略將待分析的漢字串與一個“充分大的”機器詞典中的詞條進行配,若在詞典中找到某個字符串,則匹配成功(識別出一個詞)。按照掃描方向的不同,串匹配分詞方法可以分為正向匹配和逆向匹配;按照不同長度優先匹配的情況,可以分為最大(最長)匹配和最小(最短)匹配;按照是否與詞性標注過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單純分詞方法和分詞與標注相結合的一體化方法。

常用的幾種機械分詞方法如下:

4.1.1最小匹配算法

在所有的分詞算法中,最早研究的是最小匹配算法(Minimum Matching),該算法從待比較字符串左邊開始比較,先取前兩個字符組成 的字段與詞典中的詞進行比較,如果詞典中有該詞,則分出此詞,繼續從 第三個字符開始取兩個字符組成的字段進行比較,如果沒有匹配到,則取 前 3 個字符串組成的字段進行比較,依次類推,直到取的字符串的長度等于預先設定的閾值,如果還沒有匹配成功,則從待處理字串的第二個字符 開始比較,如此循環。

4.1.2最大匹配算法

基于字符串的最大匹配,這種方法現在仍比較常用。最大匹配 (Maximum Matching)分為正向和逆向兩種最大匹配,正向匹配的基本思想是:假設詞典中最大詞條所含的漢字個數為 n 個,取待處理字符串的前 n 個字作為匹配字段,查找分詞詞典。若詞典中含有該詞,則匹配成功,分出該詞, 然后從被比較字符串的 n+1 處開始再取n個字組成的字段重新在詞典中匹配,如果沒有匹配成功,則將這 n 個字組成的字段的最后一位剔除,用剩下n 一 1 個字組成的字段在詞典中進行匹配,如此進行下去,直到切分成功為止。目前,正 向最大匹配方法作為一種基本的方法已被肯定下來,但是由于錯誤比較大,一般不單獨使用。逆向最大匹配 RMM(Reverse Directional Maximum Matching Method) 的分詞原理和過程與正向最大匹配相似,區別在于前者從文章或者句子 (字串)的末尾開始切分,若不成功則減去最前面的一個字

4.1.3逐字匹配算法

逐字匹配算法,基于 TRIE 索引樹的逐字匹配算法,是建立在樹型詞典 機制上,匹配的過程是從索引樹的根結點依次同步匹配待查詞中的每個 字, 可以看成是對樹某一分枝的遍歷。 因此, 采用該算法的分詞速度較快, 但樹的構造和維護比較復雜。一種改進的算法是和最大匹配算法相結合, 吸取最大匹配算法詞典結構簡單、 TRIE 索引樹算法查詢速度快的優點。

4.2全切分和基于詞的頻度統計的分詞方法

基于詞的頻度統計的分詞方法是一種全切分方法。在討論這個方法之前我們先要明白有關全切分的相關內容。

4.2.1全切分

全切分要求獲得輸入序列的所有可接受的切分形式,而部分切分只取得一種或幾種可接受的切分形式,由于部分切分忽略了可能的其他切分形式,所以建立在部分切分基礎上的分詞方法不管采取何種歧義糾正策略,都可能會遺漏正確的切分,造成分詞錯誤或失敗。而建立在全切分基礎上的分詞方法,由于全切分取得了所有可能的切分形式,因而從根本上避免了可能切分形式的遺漏,克服了部分切分方法的缺陷。

全切分算法能取得所有可能的切分形式,它的句子覆蓋率和分詞覆蓋率均為100%,但全切分分詞并沒有在文本處理中廣泛地采用。

4.2.2基于詞的頻度統計的分詞方法:

這是一種全切分方法。它不依靠詞典,而是將文章中任意兩個字同時出現的頻率進行統計,次數越高的就可能是一個詞。它首先切分出與詞表匹配的所有可能的詞,運用統計語言模型和決策算法決定最優的切分結果。它的優點在于可以發現所有的切分歧義并且容易將新詞提取出來。

4.3基于知識理解的分詞方法

該方法主要基于句法、語法分析,并結合語義分析,通過對上下文內容所提供信息的分析對詞進行定界,它通常包括三個部分:分詞子系統、句法語義子系統、總控部分。在總控部分的協調下,分詞子系統可以獲得有關詞、句子等的句法和語義信息來對分詞歧義進行判斷。這類方法試圖讓機器具有人類的理解能力,需要使用大量的語言知識和信息。由于漢語語言知識的籠統、復雜性,難以將各種語言信息組織成機器可直接讀取的形式。因此目前基于知識的分詞系統還處在試驗階段。

4.4一種新的分詞方法

并行分詞方法:這種分詞方法借助于一個含有分詞詞庫的管道進行 ,比較匹配過程是分步進行的 ,每一步可以對進入管道中的詞同時與詞庫中相應的詞進行比較 ,由于同時有多個詞進行比較匹配 ,因而分詞速度可以大幅度提高。這種方法涉及到多級內碼理論和管道的詞典數據結構。

5分詞中的難題

有了成熟的分詞算法,是否就能容易的解決中文分詞的問題呢?事實遠非如此。中文是一種十分復雜的語言,讓計算機理解中文語言更是困難。在中文分詞過程中,有兩大難題一直沒有完全突破。

5.1切分歧義

就人對漢語的理解而言,漢語的分詞是一個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綜合了詞法、語法、語義等各種信息。因此,一個理想的分詞系統也應綜合運用這些信息,而在計算機處理中這些信息的提取又是以分詞為前提的。所以,分詞與這些信息的運用是既相聯系又相制約的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而純粹的機械切分必然會帶來切分歧義。

歧義是指同樣的一句話,可能有兩種或者更多的切分方法。像這種交叉歧義十分常見,由于沒有人的知識去理解,計算機很難知道到底哪個方案正確。

交叉歧義相對組合歧義來說是還算比較容易處理,組合歧義就必需根據整個句子來判斷了。

5.2新詞

專業術語稱為未登錄詞。也就是那些在字典中都沒有收錄過,但又確實能稱為詞的那些詞。最典型的是人名,人可以很容易理解一個人的名字,但要是讓計算機去識別就困難了。如果把一個名字做為一個詞收錄到字典中去,全世界有那么多名字,而且每時每刻都有新增的人名,收錄這些人名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即使這項工作可以完成,還是會存在問題。

新詞中除了人名以外,還有機構名、地名、產品名、商標名、簡稱、省略語等,還有目前網絡流行語詞等都是很難處理的問題,而且這些又正好是人們經常使用的詞,因此對于搜索引擎來說,分詞系統中的新詞識別十分重要。目前新詞識別準確率已經成為評價一個分詞系統好壞的重要標志之一。

判斷一個系統的中文分詞功能好壞,主要在于消歧功能和對未登錄詞識別功能。并且優秀的分詞策略應該是盡量不拆分,需要拆分時,先把長的拆成中的,如果結果還是少,再把中的拆成短的。

【參考文獻】

[1]吳勝遠;并行分詞方法的研究--《計算機研究與發展》1997年07期

[2]梁斌; 走進搜索引擎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7年1月

[3]張旭;一個基于詞典與統計的中文分詞算法[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