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氣對環境的污染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3: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業廢氣對環境的污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工業廢氣對環境的污染

篇1

關鍵詞:洛倫茲曲線;工業GDP;基尼系數;污染負擔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9-0022-08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都面臨著環境污染與治理問題,采取有效的環境政策是促進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大氣污染治理中,工業廢氣排放的治理是世界環境問題的主要內容之一。大氣環境與人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一旦大氣環境受到破壞,人們的身體健康就會受到損害,而且是任何人都無法躲避的,工業廢氣的排放與增加會直接帶來大氣環境的破壞,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近年來在我國一些地區已經出現嚴重霧霾天氣,大氣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和市民的普遍重視,霾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神經系統都有影響,尤其是會使呼吸系統患病率顯著增加[1]。各地區都在試圖多途徑、多種措施來加強大氣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強環境管理體制的建設[2]。針對治理大氣污染工作,各地方政府和企業不斷通過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汽車尾氣治理和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推廣,等等,希望能夠在環境污染的防治方面取得進一步的成效[3]。減少工業廢氣排放,降低工業化污染,已經成為政府、企業和市民普通關注的問題。

一、我國工業廢氣排放與控制現狀

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在工業化發展中會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我國通過改善環保排放裝置、對污染企業進行整頓等措施嚴格控制工業的廢氣排放,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圖1所示,2002—2010年,包括工業二氧化硫和生活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自2002—2006年一直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但2007—2010年排放總量呈現了下降趨勢;2002—2010年,工業煙、粉塵的排放量呈現了整體下降的趨勢,說明對煙粉塵的清潔控制技術水平較好,從整體來看,在這一階段,我國廢氣排放量的規模有所下降。

從近兩年廢氣排放量的變化來看,2010年我國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519 168億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 185.1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 864.4萬噸,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3 304萬噸,工業煙塵排放量603.2萬噸,生活煙塵排放量225.9萬噸,工業煙塵去除量38 941.4萬噸,粉塵排放量為448.7萬噸;2011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 217.91萬噸,比上年增加了32.81萬噸,煙(粉塵)排放量為1 278.83萬噸,比上一年增加1.03萬噸。從數據分析上看,我國在控制廢氣排放上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2011年比2010年二氧化硫和煙(粉)塵的排放量有所增加,這說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同時在增加,污染物的減排任務也隨之增加,環境保護問題更應受到重視。

隨著經濟的繼續向前發展,能耗及工業總產值在逐年增長,工業廢氣的排放總量將會進一步增加,甚至是成倍增長[4]。因此,我們需要從多角度、多方面來研究和探討降低單位工業總產值帶來的廢氣負擔率,對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各地區廢氣排放量的變化及負擔狀況,研究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廢氣減排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廢氣排放的環境洛倫茲曲線

按照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經濟增長會導致環境污染不斷加深,當經濟發展水平超過特定水平之后,經濟增長,產業技術進步或調整,會使得環境污染呈現降低的態勢[5]。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內在關系[6]。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必然使得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與控制水平存在差異,我們必須要對不同地區的差異及其原因進行分析。

對我國工業廢氣排放量的波動與分布特點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是否存在差異及其原因,對完善環境治理政策,提出相關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研究各地區廢氣排放是否平均,首先選擇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進行實證分析。洛倫茲曲線原本是用來描述社會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一種曲線,在這里引用洛倫茲曲線的研究方法和基尼系數指標來分析各地區廢氣排放的負擔狀況與存在差異的原因。二氧化硫、煙(粉)塵是工業廢氣排放的主要物質,也是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假定各地區在生產過程中在GDP方面的貢獻率會帶來一定量的廢氣污染物的排放,用各地區的工業GDP占全國工業GDP的比重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用各地區二氧化硫和煙(粉)塵的排放量占全國二氧化硫和煙(粉)塵排放量的比重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氣體污染負擔率。將各地區的工業生產貢獻率與大氣污染負擔率進行比較,用以衡量各地區污染氣體排放帶來的環境損失與生產貢獻之間的差異。

(一)指標選擇

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Ia=各地區的工業GDPa/全國工業GDP

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率Max=各地區廢氣排放量Pax/全國廢氣排放總量P

廢氣排放負擔率與生產貢獻率之比Qax=Max/Ia

x=1,2,分別代表煙(粉)塵和二氧化硫;a=1,2,3…31,表示31個地區。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和清潔技術提高會有助于實現工業廢氣的減排[7]。基于此特點,如果Q小于1時,數值越小,意味著該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增加率越高于廢氣污染的增加率,表明該地區具有較高的生產力水平,因工業排放導致的大氣污染程度較低,或者是該地區的控制污染技術水平較高,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反之,如果Q大于1,則代表該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率低于廢氣污染的增加率,表明該地區的生產會帶來更多的廢氣排放,環境效益的損失大于經濟效益的增加,若Q值越高,則表明該地區需要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或者通過強化保護大氣環境的措施,提高清潔技術水平,控制工業廢氣的排放。

(二)繪制環境洛倫茲曲線

洛倫茲曲線通常是一條下凸的曲線,用以表示不平均的程度,下凸程度越大,代表越不平均[8]。如圖2和圖3所示,45度的對角線是表示絕對平等線,即各地區廢氣排放水平不存在差異,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相同;橫軸和右側的縱軸所組成的折線是絕對不平等曲線,表示廢氣排放僅由一個地區釋放,也就是基于工業生產的大氣污染物的負擔是由一個地區帶來的;左側的縱軸表示各地區不同氣體排放量在全國中的比重,即各種廢氣排放的污染負擔率,橫軸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即各地區的工業GDP在全國工業GDP中的比重。圖中四條彎曲的曲線是將不同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與氣體污染的負擔率確定的散點連接而繪制的,每條曲線與對角線組成的面積用A表示,曲線與折線之間的面積用B表示,用A/(A+B)的數值即基尼系數來分析氣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該數值越大,則表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越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反之,則表示各地區的氣體污染排放負擔相同[9]。

由于實際中數據是離散的,為更準確地計算基尼系數,需要準確繪制洛倫茲曲線模型[10]。根據圖2和圖3中散點分布特點,經過模型的篩選與最優分析,最終選用二次曲線模型,對廢氣排放負擔的環境洛倫茲曲線進行曲線估計,如表1所示,給出了兩種氣體污染的環境洛倫茲曲線的回歸模型檢驗報告,從擬合優度、模型檢驗結果和各個參數值來看,模型均具有統計學意義,擬合優度很好。

建立的回歸方程為:

通過定積分進行計算,獲得不同氣體排放的基尼系數A/(A+B)的比值,2010年數據為:0.09 7(二氧化硫),0.266(煙粉塵);2011年數據為:0.241 7(二氧化硫),0.3280(煙粉塵)。一般情況下,如果基尼系數小于0.2,認為絕對公平,0.2~0.3,表明相對平均,0.3~0.4,表示較為合理,0.4~0.5,認為差距較大,0.5以上認為高度不平均[11]。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的基尼系數小于0.2,表示各地區因工業化生產帶來的二氧化硫排放負擔的差異不大;煙粉塵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2~0.3,表示相對平均。2011年,二氧化硫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2~0.3,表示相對平均;煙粉塵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3~0.4,表示較為合理。由于得出的基尼系數較小,說明從各地區的工業發展生產水平來看,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分布是較為均衡的,廢氣的排放負擔并不是由于一個或若干地區的工業集聚造成的。各地區工業生產所排放的煙粉塵,相對于二氧化硫的排放而言,各地區的差異要更明顯一些;而從2010年與2011年廢氣排放的基尼系數變化來看,數值呈現增加的態勢,說明我國各地區在廢氣減排工作上的成效存在速度上的差異,或者說各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廢氣排放負擔率的差異呈現擴大的趨勢,一些地方的廢氣減排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各地區廢氣負擔狀況比較

為進一步分析2011年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的差異,僅考慮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的前提下,將各地區由于生產貢獻帶來的廢氣污染負擔狀況進行比較。表2給出了2011年各地區生產貢獻率與廢氣排放負擔率比較狀況,其中北京、天津、和甘肅等17個地區的各種工業廢氣的污染負擔率都小于生產貢獻率,顯示出較高的工業生產水平或較低的工業廢氣排放水平,這表明在這31個地區中有1/2強的城市在工業生產中廢氣的排放水平低于全國的平均標準。河北、山西、山東和河南等9個地區,存在工業生產的貢獻率小于廢氣排放的負擔率的情況,氣體污染負擔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數據分析上看,河北最為明顯,煙粉塵的污染負擔率是工業貢獻率的3倍,二氧化硫的污染負擔率是工業貢獻率的近2倍。這表明,河北的工業廢氣排放亟待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而導致河北省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應該是重工業結構和較低的廢氣控制技術水平。該地區的工業結構亟待優化調整,清潔技術水平亟需提高[12]。

為進一步研究各地區工業廢氣排放的共性與差異,對數據做進一步的聚類分析。選擇、山東、河北、云南和江蘇作為初始類的中心點,這幾個地區包括了31個地區中從高至低的不同的大氣污染排放水平,但這不一定是最好的代表,需要再進行迭代過程尋找更好的類中心點代替初始類中心點。如表3所示,第一次迭代后,5個中心點分別變化為0.287、0.000、0.381、0.130和0.249,第二次迭代后,5個類的中心點變化均小于指定的收斂準則0.01,達到聚類結果要求。

表4為最終的聚類中心,可以看出,第1類的指標數據最低,包括的地區有6個: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和青海,這些地區各項指標的數據較低,表明由于生產水平較高,生產貢獻率遠大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負擔率,或者是該地區工業廢氣污染的排放率本身較低。但是在實踐中,對于各地區的大氣環境負擔率進行分析,還要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例如北京、天津和上海這三個城市即使工業生產所帶來的貢獻率高于大氣污染導致的環境損失率,但是引入土地面積、人口等因素,可能導致的結論會有所不同,比如:從單位土地面積上分析,北京地區所承擔的氣體污染負擔可能是很高的,在此,我們僅考慮工業貢獻率與廢氣污染負擔程度。第2類、第3類和第5類的各指標數據較高,一共包括8個城市:山東自成一類;河北、山西歸為第三類;廣東、河南、內蒙古、遼寧、江蘇歸為第五類;其余17個地區歸為第4類。在我國31個地區中,僅有不足1/3的城市的工業生產貢獻率小于工業生產導致的廢氣排放負擔率,這與各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和各地區廢氣排放的控制程度有關。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廢氣排放量的變化與工業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由于各地區的工業生產水平不同,所處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上的階段也是存在差異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廢氣排放的控制效果遠大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所承擔的廢氣負擔率也相對較低;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隨著工業生產總值的增長,廢氣排放的增長速度高于工業貢獻的增長速度,該地區的工業廢氣排放負擔較重。對于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的差異,需要針對各地區工業發展的差異特點及原因采取針對性的策略,以期更有效地幫助這些地區提高控制廢氣排放的效果。

四、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

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究其原因應該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技術因素,也有產業結構和制度差異等方面因素。從地區控制污染的差異性政策的制定方面來看,我們必須要對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梯度差異的根源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將造成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梯度差異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差異導致能耗水平不同,污染物排放負擔會存在明顯差異。從表5“2011年31個地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統計分析”來看,北京能源消耗指標最低,為0.459噸標準煤/萬元,31個地區的總體均值為1.040 93噸標準煤/萬元,中值為0.903 50噸標準煤/萬元;而前面分析的廢氣負擔較高的8個地區:河北為1.300噸標準煤/萬元,山西為1.762噸標準煤/萬元,內蒙古為1.405噸標準煤/萬元,遼寧為1.096噸標準煤/萬元,河南為0.895噸標準煤/萬元,廣東為0.563噸標準煤/萬元,江蘇為0.600噸標準煤/萬元,山東為0.855噸標準煤/萬元,除河南、廣東、江蘇和山東以外,其他地區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既超過了各地區的平均水平,也大于中值水平。這說明這些地區的廢氣負擔較高的原因之一,是與這些地區的工業生產力或生產技術水平有關,同樣水平的工業生產貢獻所消耗的能源數量高于平均水平,自然地,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會高于各地區平均水平,該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超出各地區的平均水平。不僅如此,廢氣污染負擔較高也會導致治理環境的投資增加,從2011年各地區完成的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投資按金額由少到多的排序結果來看,遼寧為第13位,廣東為第23位,江蘇、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和山東投資總額排名依次為26~31位,31個地區中山東省治氣廢氣投資額最高,為244 688萬元,由此可見,在評價各地區工業貢獻時,必須要考慮環境成本;在工業發展中,工業廢氣總排放量既與工業總產值相關,也與能耗值相關;我們需要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成本,盡可能使兩者之差最小化,努力實現“環境優化增長”代替“環境換取增長”的發展方式。因此,各地區產業的生產由于技術裝備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使得能耗水平存在區別,最終使得工業廢氣排放方面會出現梯度的差異。據此,在控制廢氣排放方面,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應該通過提高生產工藝技術水平、改善用能結構和改進技術等方面,努力降低能耗值,從根源上控制廢氣污染排放量。

2. 地區的產業結構差異會使得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工業分布數量高的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可能會較重。我國地區發展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產業結構的變化呈現出工業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一般特征,在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它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及現代化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的發展主體;在工業水平低的地區,第一產業比重會相對較高;而工業化發展水平處于中間位置地區,第二產業的比重相對較高,相應地,這些地區的工業廢氣排放負擔也會相對較高。把2011年各地區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占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結果顯示:廣東排名第11位,江蘇排名第16位,山東排名第20位,河北、遼寧、內蒙古、河南、山西排名第22、25、28、29、31位(詳見表6)。這些排名越靠后的地區,工業貢獻更多的是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而有些地區,如安徽、江西、重慶等,雖然第二產業的比重較大,但是廢氣排放負擔沒有呈現較高的現象,是因為這些地區在污染產業生產中使用的清潔技術較高,或者是環境污染的控制效果更好。因此,有些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另一原因,就是工業比重相對較高,污染物排放較多,甚至可能是污染工業的比重較大導致該地區廢氣排放負擔較重,而且,這些地區對工業廢氣污染的控制效果較差。

3. 環境政策存在地區差異,導致高污染行業向環境成本低的地區轉移,使得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地區環境成本的差異會影響污染產業的地區分布,污染產業的選址會傾向環境成本低的地區,因此,差異的環境標準成為影響地區污染產業分布的重要原因,也成為影響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地區的治理廢氣排放的政策與標準存在差異,會導致高污染行業實際成本存在地區差異,這必然使得產業由高環境成本的地區向低環境成本的地區轉移。而對于環境成本高的地區,其污染狀況會因完善的環境政策而受到抑制,產業的布局也會有所改變,例如,國家對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減少酸雨、灰霾現象;浙江、江蘇兩地就對環太湖區域實行了差別化環境政策,實行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從源頭上壓減排污總量。這些差異化的環境政策必將導致相關地區的某些工業廢氣排放受到限制,而相對于沒有實施嚴格管制措施的地區,某些污染較重的產業會繼續存在甚至增加,最終導致該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加重。

綜上所述,工業廢氣減排工作是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內容,在各地區大氣污染負擔率與生產貢獻率比較中,進一步證實:不同地區的工業生產貢獻所帶來的氣體污染物排放水平是存在差異的;而對于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中,研究發現:地區廢氣負擔水平較高的主要原因或者是由于地區產業生產技術水平不高,或者是因為第二產業比重較高且污染控制水平較低,或者是因為污染產業分布較多等原因所導致的。而像北京、上海等經濟水平較高、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的地區的工業生產所帶來的工業污染物的排放比率要比落后地區的明顯低很多,這說明,提高生產力和清潔技術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五、控制工業廢氣的對策建議

經過前面地區廢氣排放存在差異的實證研究與原因分析,對于我國廢氣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我們既需要制定各地區都適宜的共性管理政策與措施,也需要針對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析廢氣排放存在差異的內在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差異性的管理措施。對于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我們主要是通過多種措施與途徑,盡快提高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加強氣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負擔。為更好地提高我國廢氣排放的控制水平與取得較好的環境保護效果,提出以下建議:

1. 不斷提高地區產業發展水平,提升清潔技術與促進清潔能源使用。第一,從長期來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各地區都會面臨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加重的壓力,為了實現長期有效地控制工業廢氣排放數量,通過提升廢氣處理的清潔技術和促進清潔能源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收益。第二,從當前各地區的工業廢氣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來看,無論是對于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的有些地區廢氣負擔較重,還是由于自身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能耗較高導致的工業廢氣減排壓力較大,提升清潔技術可以改善廢氣排放狀況,促進清潔能源使用可以從根源上降低污染排放水平,從而有效地降低有關地區的廢氣污染負擔。因此,對于清潔技術的提升與清潔能源的使用,需要各主體共同努力。從政府方面,需要從宏觀角度,對廢氣排放進行控制與管理,幫助企業從環境管理方面促進清潔技術的應用;從企業角度,需要加強清潔生產指導,促進企業節能增效;從市民角度,需要提升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加強清潔工程的自覺監督意識,積極參與到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中來。加快發展清潔能源與提升清潔技術,是解決未來能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對策,依靠清潔技術與清潔能源,可以有效降低廢氣排放負擔,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 加快污染負擔率較高地區的產業結構合理化調整的步伐。有些地區廢氣負擔較高的重要原因是與該地區的產業結構相關聯的,而地區生產水平的差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和各地區的產業布局有關,而產業結構調整一直是各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課題,隨著我國工業化階段進入中后期,各產業之間的相互協調能力、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應該逐步增強,在各地方區域發展中,需要更加重視最佳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并存的產業結構。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的差異及原因,進一步說明了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應該在工業結構、技術設備和生產技術發展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對于廢氣排放負擔較大的地區應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努力提高廢氣控制技術水平,加快重工業結構的調整,依靠技術支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企業要加快技術改造的步伐,圍繞工業結構合理化發展的要求,注重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

3. 按地區發展差異,制定差異化管理方案,分步驟、分主次地對環境污染加強綜合治理控制。由于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針對各地區的特點應該制定差異化的管理方案,有針對地解決地方污染物控制難題,提高減排成效。比如,對于工業廢氣污染負擔較高的地區,可以以治理工業廢氣為主要方面,繼續完善工業污染源的控制,強化管理措施與方案;對于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地區,工業廢氣在大氣污染源中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并不是處在第一位,機動車排放帶來的污染影響明顯高于落后地區,可以建議這些地區先以控制機動車減排工作為主。除此之外,從差異化的地區環境政策來看,我們還要注意,不僅要做到降低目前有些地區的污染水平,還應該防范因環境成本差異將導致的污染產業轉移現象,杜絕因污染產業轉移,導致相關地區新污染負擔增加的現象,在環境保護方面,應該“防”與“治”兩手一起抓。

4. 加快推行排污權交易,深化環境成本內在化的工作。只有不斷加強環境成本內在化,才能有效消除污染產業的外部非經濟性,體現環境公平。排污權交易制度是環境成本內在化的一個重要的政策途徑。排污權交易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環境經濟政策之一,促進排污權交易的發展,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廢氣減排效率。排污權交易通過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總量,利用市場規律及環境資源的特有性質,在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監督管理下,各個持有排污許可證的微觀主體在政策、法規的約束下對排污指標、排污權有償進行轉讓或變更,它化解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從經濟學的視野解決了社會問題。為適應環境政策的發展步伐,我們需要在市場規則、排放交易系統建設和環境管理制度方面,盡早做好進行排污權交易的相應準備。一是制定嚴格的廢氣控制排放標準。對于有些地區超總量指標排放必須進行嚴懲,保證廢氣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積極采取措施,不斷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二是加快建立污染源排放的統一監管機制和連續監測系統,可以進行聯網并強化管理;三是應建立廢氣排放權交易中介和排放配額跟蹤平臺,合理制定排放總量指標的分配方案。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事關經濟發展的可持續,人類生存的可持續,必須要不斷完善有關法律體系、嚴格標準及執行制度,這樣才能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更有為效的成績。

5. 嚴格管理污染源流向,加強監管工作,強化環境污染的預防工作。由于污染事實發生時,因果關系調查的復雜性,影響因素的多樣性,一旦發生環境公害,我們再去研究它的因果關系,很難從法律上將之輕易地定性為某個微觀主體的責任,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方式危害很大,治理污染時間周期很長,環境治理成本巨大,所以,對于環境污染防治工作而言,應以更為有效地預防為主,這是實現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為了盡可能將環境污染風險控制到一定范圍內,國家或地方政府應該對污染源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登記,比如:對農藥成分進行限定,對農藥的生產、銷售、流通和使用進行登記;對生產中可能帶來負外部效應的企業進行登記與監管,嚴格管理企業中能帶來污染的化學物質流向,及時進行申報,等等,努力降低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的概率。另一方面,針對污染源的產業分布狀況與特點,加強反污染措施的安置。對于一國環境的污染,只有有計劃地對不同產業采取差異性的措施,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總之,每個工業化發展的國家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會遇到環境污染和退化的問題,先污染后治理的代價是巨大的,所以,每個國家都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盡可能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代價。我們可以通過切實地采取環境污染預防措施,來盡可能地降低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保護和改善環境。對于我國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需要針對主要問題從多個角度提出有效方案。針對我國的環境治理工作,需要我們根據各地區環境污染治理的階段與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各地區發展的差異化管理方案,促進我國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段佳.霾未走遠 提防煙塵再風浪[N].科技日報,2013-02-05.

[2]張銘賢.積極推進華北大氣污染聯防聯控[N].河北經濟日報,2013-03-04.

[3]傅年豐.合肥市多措并舉治理大氣污染[N].人民政協報,2013-03-01.

[4]鄭敏敏,肖秀欽,陳慶華,張江山.福建省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因子分析與灰色預測[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2,(4):4-7.

[5]劉鐵鷹,李京梅.中國工業廢氣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分異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8):42-48.

[6]Gene M. Grossman,Alan B. Krueger. Environment impact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Z/OL].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0.3914.1991[2013- 04 - 01].http:///SO13/papers.cfm?abstract_id= 232073,pp1-57.

[7]林永生,馬洪立.大氣污染治理中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與技術效應——以中國工業廢氣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29-135.

[8]張晶,封志明,楊艷昭.洛倫茲曲線及其在中國耕地、糧食、人口時空演變格局研究中的應用[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11):63-66.

[9]謝健.洛倫茲曲線與基尼系數的估計方法[J].浙江經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4):19-22.

[10]牛曉其.理想洛倫茲曲線擬合及其方程特性[J].安徽師范學院學報,2009,(2):19-22.

篇2

主題詞:污染源普查 環境監察

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等情況,建立各類重點污染源檔案和信息庫,為強化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礎,對搞好環境監察工作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1]。2007年,國家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本文通過總結岳陽市工業污染源普查情況,分析了工業污染源環境監察的主導方向和要點,并就岳陽市工業廢氣、廢水污染源普查情況分析了污染源普查在環境監察工作中的作用。

1工業污染源普查基本情況

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表明2007年岳陽市工業污染源共有3000家,其中重點工業污染源1427家、一般工業污染源1573家。全市工業源用水總量19118萬噸,廢水產生量13269萬噸,廢水排放量12878萬噸,其中COD排放量55716噸,氨氮排放量6341噸。工業廢氣排放量為 11180082萬立方米,其中煙塵排放量20706噸,二氧化硫排放量74360噸,氮氧化物排放量35367噸,工業粉塵排放量10274噸,氟化物排放量8145千克。

2工業污染源行業分布狀況及主要污染因子

2.1 工業污染源廢水污染情況

圖一. 岳陽市工業廢水排放行業分布構成圖

我市工業廢水排放主要分布于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五大行業(見圖一),其工業廢水合計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88.3%,其中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等。其中化學需氧量主要來自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分別占總量的58.0%、14.7%、9.0%、4.6%和3.7%;生化需氧量主要來自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分別占總量的67.5%、14.0%、8.9%、8.5%和0.9%;氨氮主要來自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分別占總量的86.2%、5.5%、4.6%、1.5%和 0.6%;石油類主要來自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醫藥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橡膠制品業,分別占總量的43.4%、31.7%、9.1%、4.3%和4.3 %;揮發酚主要來自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分別占總量的86.4%、8.0%和2.7%。氰化物主要來自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占總量的96.2%、0.26%和0.03%。

2.2工業污染源廢氣污染情況

工業廢氣分為工藝廢氣和燃燒廢氣。我市工業廢氣排放主要分布于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等六大行業。其污染因子主要為煙塵、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其中:煙塵主要來自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占排放總量的21.8%、19.4%、17.8%、11.0%和9.8%;工業粉塵主要來自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分別占排放總量的38.2%、20.9%、9.55%、8.94%和8.38%;二氧化硫主要來自造紙及紙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分別占排放總量的33.1%、26%、22.6%、6.22%和5.49%;氮氧化物主要來自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分別占排放總量的63.2%、13.3%、10.9%、7.07%和2.97%。

3工業污染源普查結果分析

普查結果顯示,我市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大,排放濃度高,超標現象嚴重,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行業是我市污染較重行業,因此對這些行業加強監督管理并加以正確引導將是環境監察工作的重點。與此同時,通過工業污染源普查發現我市企業在對其產生污水的處理方面還存在著工業源廢水治理設施投資和運行費用低,實際處理效果差,一些較小規模的企業缺乏污水處理設施等問題;工業廢氣也存在處理達標率過低,粉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仍居高不下等問題。通過普查發現的這些問題,都是我市環境監察的重點方向。

4工業污染源監察要點分析

通過對污染源普查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分析,將環境監察工作值得注意和加強的地方進行了總結,主要有如下要點:

4.1廢水污染源

①核查廢水排水量;②檢查排放的水質情況;③檢查用水工藝和設備是否屬于禁止和淘汰的;④檢查是否向水體和地下水排放有毒物質;⑤檢查清污分流情況;⑥檢查廢水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狀態、運行管理、處理效果;⑦檢查廢水重復利用情況;⑧檢查企業是否存在稀釋、偷排等行為。

4.2工業廢氣污染源

監察分為燃燒廢氣和工藝廢氣兩類[2],其中:燃燒廢氣的監察要點為:①檢查燃燒設備(生產廠家、合格證、防塵脫硫裝置、其運行及防噪聲設施必須達到環保要求 )。 ②觀察林格曼黑度,分析超標原因;查爐灰與爐渣;查除塵和集塵設備,除塵廢水和廢渣的去向。③檢查燃料是否符合國家政策要求。工藝廢氣的監察要點為: ①檢查廢氣污染防治設施是否按環評要求建成。②檢查防治設施的運轉狀態及運行效果。③檢查排放管道是否存在漏風、漏氣現象。④檢查排氣筒高度是否符合要求。⑤檢查運輸、裝卸和儲存有毒有害氣體和粉塵物質的活動是否采用了密閉。⑥對向大氣排放含汞、鉛、砷、氟、氯和硫化物等有毒物質的廢氣和粉塵的企業要嚴加監管,確保穩定達標排放,

5污染源普查成果在環境監察中的作用

污染源普查使我們較全面的掌握了我市廢水廢氣排放的基本情況、污染源的主要行業分布情況、主要污染因子,這些都為環境監查的全面正確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通過污染源普查我們還掌握了全市工業企業總數及分布情況,對企業的工藝流程、產能配比、原材料消耗、物料平衡、產污環節及產污量、污染源狀況、污染防治情況及污染治理流程、綜合利用情況等有了更清晰的了解,這些都為環境監察工作建立完備的數據庫,為環境監察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信息,使環境監察實際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解決了監察工作中“底數不清、情況不明、底氣不足”這最主要的問題,減少工作中的繁瑣和失誤,最大限度節約了工作經費。同時,普查情況反映了我市當前工業生產面臨的環境壓力和一些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如:立窯水泥生產的高污染、高能耗問題,企業存在的規模小、污染大、技術含量低的問題,畜禽養殖行業廢水污染嚴重等等,這些使我們更加明確了環境監察工作的重點和突破口。

針對這些問題,2006年以來我們緊緊圍繞著湖南省下達的排污減排目標,認真編制了減排計劃,抓住工業污染源減排這個重點,積極實施“三大”減排工程,扎實推進工業污染治理。全市重點行業工業污染治理主要圍繞造紙及紙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等3大重點行業大力實施工程減排。全市先后開展了造紙行業、苧麻(紡織印染)行業污染專項整治,淘汰關停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另一方面全市還狠抓了非火電工業企業的二氧化硫工程減排,全市以關停小造紙、小水泥、小磚瓦為重點,淘汰關停落后產能,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對畜禽養殖行業實施了強有力的污染整治工作,一方面大力推行“零排放生態養殖”技術,另一方面對污染大戶實施限期治理措施;對涉重金屬污染企業實施重點監管,枯水季節實行限產、停產措施。通過近兩年環境監察力度的加大,污染物排放有了大幅度的削減,環境質量得到了改善,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可,為我市的節能降耗工作打好了堅實的基礎,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取得使我們在環境監察實際工作中能胸懷全局、站得更高、看的更遠,對當前環境形勢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更理性的思路,大大提高了環境監察工作效率和水平,為環保工作的推進打開了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陶一通, 苗萬強. 淺談環境監察人員在污染源普查工作中的作用[J]. 黑龍江環境通報2008, 32(1)

篇3

關鍵詞:貿易開放 FDI 環境污染面板數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得到了顯著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也開始變得越來越突出,人們很自然的聯想到貿易開放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與環境的惡化可能存在一定的聯系。弄清貿易開放和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環境產生的影響,對我國制定政策和學術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也有重要作用。

一、計量模型的設定和數據來源說明

本文著重研究外貿開放程度、FDI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因此,要從經濟增長中分離出貿易和FDI對環境的影響,有必要對人均GDP進行適當的控制,參考相關文獻,借鑒前人的研究,得到如下基準模型:

㏑Eitk=αiβ1㏑yit+β2(㏑yit)2+β3㏑ttit+ci+εit(1)

其中,Eitk表示的是第i省第t年的環境污染水平,k=1,2,3,分別表示工業固廢、工業廢水、工業廢氣排放的人均值;yit表示第省第年人均GDP的實際值;αi表示常數項;ci表示難以觀測的個體效應;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lnttit表示第i省第t年時間趨勢項的自然對數。

考慮到影響環境污染水平的因素很多,所以模型(1)只是一個簡單的基準模型,對其進行估計,結果是常常是有偏和非一致的,存在內生性和遺漏變量等問題,在模型(1)中加入貿易開放、FDI作為控制變量,克服上述影響,建立擴展模型,使得估計結果比基準模型更加的穩健,擴展模型如下所示:

lnEitk=αiβ1㏑yit+β2(㏑yit)2+β3openit+β4fdiit+β5lnttit+ci+εit(2)

其中,open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貿易開放程度,用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表示,fdi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外國直接投資水平,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與GDP的比值表示;β1、β2、β3、β4、β5表示變量的估計系數,其他變量與模型(1)相同。環境污染指標(用Eitk表示)。分別選取各省歷年的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工業固體排放人均值。人均GDP(用yit表示)。用各個省份的GDP總量與總人口數的比值表示,名義GDP包含了價格因素,為了除去由于價格因素導致的差異,以1999年的GDP作為基期,將名義GDP進行平減得到不含價格因素差異的實際GDP總量。貿易開放程度(用openit表示)和外國直接投資水平(用fdiit表示)分別用各省進出口的總額與實際GDP的比值和FDI占實際GDP的比重來表示。時間趨勢項(用表示)。T=1,2,3,...12,主要是控制技術、政策等難以觀測因素對各個省區工業三廢排放的影響,估算過程中取自然對數。

二、回歸結果分析

通過使用stata10.0對模型(1)和模型(2)進行經驗估計,以工業三廢排放量人均值的自然對數作為被解釋變量,表1是被解釋變量分別為工業固廢、工業廢水、工業廢氣排放量人均值的自然對數的回歸結果。

工業固廢方面,貿易開放對工業固廢的排放產生顯著的負效應,貿易開放每增加1單位,工業固廢減少0.0623單位,FDI對工業固廢的排放產生顯著的正效應,FDI每增加1單位,工業固廢增加0.5987單位。

使用工業廢水排放量的人均值作為被解釋變量時,貿易開放程度對工業廢水排放的人均值沒有顯著的影響,FDI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工業廢水排放的人均值產生顯著的負效應,即FDI每增加1單位,工業廢水排放的人均值減少0.9792個單位,FDI的增加有助于工業廢水排放的減少。

最后將工業廢氣排放量的人均值帶入模型后,貿易開放對工業廢氣的排放產生負效應,貿易開放每增加1單位,工業廢氣的人均排放減少0.2190單位;FDI對工業廢氣的排放產生顯著的正效應,FDI每增加1單位,工業廢氣排放的人均值增加1.8445單位。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從不同的角度看,兩者對我國環境的影響是不同的,即兩者對環境的作用途徑不同,產生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不能根據某一單獨指標就確認貿易開放和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的作用是有利,還是有弊,應該分情況,分途徑討論,針對不同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

三、結論和對策建議

本文利用中國1999—2010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實證研究貿易開放、FDI對中國工業三廢排放的影響效應。選取的排放指標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有差異。得出如下結論:

貿易開放和FDI對環境的影響效應不能一概而論,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并不能簡單的斷定其一定會導致環境的污染以及經濟的粗放發展。相對于不同的污染物而言,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貿易開放程度的提高,雖然其對工業廢水的排放影響不顯著,但對工業固廢和工業廢氣的排放產生了顯著的負效應。因此,相關部門應該鼓勵進口,增加貿易量,激發國內競爭,降低本國污染和能耗,同時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產品生產和出口,迫使其提高生產率,降低污染。

隨著FDI的增加,其對工業固廢和工業廢氣排放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從這個角度看,FDI的引進加劇了中國環境的污染,這與溫懷德等人的研究結論相同;對工業廢水的排放產生了顯著的抑制作用,產生一定程度的“技術外溢”,從這個角度來看,FDI的引入對環境的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個結論又與前面的相矛盾。有關部門應該有區別的對待FDI,結合實際的情況提升引進的門檻,提高環境規制水平,限制能夠引起高污染高能耗的FDI的進入。因此,在制定有關工業三廢排放的政策時,必須分情況考慮貿易開放、FDI對環境的影響效應。分情況、有區別的采取措施協調貿易、FDI與環境的關系,實現我國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鍇,齊紹洲. 貿易開放.經濟增長與中國CO2排放[J]. 經濟研究,2011(11):60—72

[2]劉華軍,閆慶悅. 貿易開放、FDI與中國CO2排放[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3):21—35

[3]孟源,鄭義. FDI、“資本深化”與工業污染排放實證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9):88—95

篇4

關鍵詞:工業廢氣治理;技術效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X7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7-0001-01

1 引言

近啄輳我國的霧霾天氣越來越多,主要是因為工業排放的廢棄,也就說工業廢氣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那么在治理的時候,我們需要做好對細節的分析,盡可能保證在根源上,對霧霾進行簡單的控制。我們在對空氣進行治理的時候,也是為了滿足時展的需要,我們國家需要加大對治理技術的研究,盡可能確保我們的工業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

2 工業廢氣治理技術效率的現狀分析

工業在發展的時候,雖然產生了巨大的污染,我們也加大了對治理措施的研究,我們常用的治理措施包括生物分解法、活性炭吸附法、等離子法、植物噴灑液除臭法和UV光解凈化法。我們在對工業廢氣進行治理的時候,需要我們加大對細節的分析,其中要是對廢棄的成分進行分析,按照其組成的成分,采用相適應的治理措施。總之,我們在對工業廢氣進行治理的時候,治理理念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們在對以往的治理方法進行分析的時候,也是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但是傳統的治理措施并不能夠加大對細節的掌控且治理的效率較為低下。但是由于受到技術的限制,沒有新型的技術進行治理,就只能依靠上述五種技術進行治理,其中我們對UV光解技術依舊是摸索階段,我們需要進行簡單的分析:

上述五種方法中,前四種的工業廢氣治理技術效率較第五種而言較為低下,且成本相對較高,其優點在于便于應用,人工技術要求比較低。因此受到現在的很多企業的青睞,在廢氣治理過程中仍然以采用前四種技術為主,對UV光解技術的應用尚在嘗試階段。其原因在于:我國的治理技術發展較為落后,不能夠正常的解決問題。還有治理技術的成本較高,很多企業不愿在廢棄治理方面投入過多的成本。所以導致,有很多的企業在開展實際工作的時候,不能正常的保護環境。但是由于近幾年,我國政府對相關政府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為了滿足政府的要求,相關的企業只是選擇一些成本較小的技術,也就是我們上述的幾個技術。還有就是,我們在治理廢棄的時候,不能夠加大對新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對新型技術進行研發。在對工業廢氣的治理技術進行創新的時候,需要我們加大對創新型人才的應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們創新型人才較少,為了提高廢氣治理的質量,我們需要加大力度,培養一些新型人才,提高廢氣治理的質量。培養新型的人才,需要對人才融入一些新型的理念,確保創新人員能夠具備環保的理念。

3 工業廢氣治理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

(1)廢氣治理技術應用率與創新率低。我們以往在進行廢棄治理的時候,因為治理技術較為落后且治理的效果也不是十分明顯。傳統的治理技術成本較高,但是治理的效果不明顯。由于治理技術較為落后,導致廢棄的根源得不到治理,也就是在治理的時候,有些效果但是還會出現污染的現象。這種治理技術知識起到治標不治本的作用。還有雖然國外已經研制出了一些先進的技術,但是在我國的應用還是較少。

(2)政府強制力度不夠,企業的廢氣治理責任意識較差。隨著深化改革,我國正在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雖然我國的國民經濟還是要依靠工業來支撐,但是更多的是發展一些服務業。工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排除廢棄,對大氣的環境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工業在最初發展時候,對環境的而影響較小,破壞程度較淺。

(3)工業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新能源的利用率不高。為了緩解對環境的污染,我們需要加大對新型能源的應用。近幾年,我們加大新型能源O研究和開發。我國的工業能源大多數是煤炭,煤炭經過燃燒之后,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竟會影響空氣的質量。政府需要加大對新型能源的宣傳,盡可能使用新型能源。新型的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能等等。

4 結語

綜上所述,工業產生的廢氣嚴重影響著大氣的環境且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了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我們需要加大對新型技術的影響,對工業廢氣進行治理。政府需要重視廢棄治理的工作,需要加大對新型技術的融入。

參考文獻

[1]田光輝.中國工業污染的區域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河南大學,2015.

[2]陸宇嘉.中國地區環境不平等及其影響機理研究[D].重慶大學,2014.

篇5

關鍵詞:工業廢氣;排放量;影響因素

空氣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屏障,倘若工業廢氣中的大量有害物質進入空氣,會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威脅,使得呼吸道等疾病的發生率顯著提高,因此,對于環境問題與經濟效益的協同發展一直備受各界研究人員的關注。

在我國工業的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屢見不鮮,由于工業污染等對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的污染已經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因此,有關部門需要加大進行工業廢氣排放先關管理力度使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得意協同發展,因此,文章對于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影響因素所進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工業廢氣排放與環境效益關系的有關文獻

針對工業廢氣排放量影響因素,國內外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第一方面,研究人員認為污染和經濟效益的關系遵從U型曲線,即庫茲涅茨環境曲線,之后有關學者針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有效的政策以及廢氣排放技術工藝等的改良可以顯著降低污染的發生;第二方面研究人員主要使用VAR模型進行不同區域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分析,這方面的研究是建立在協整理論和格蘭杰因果檢驗的基礎之上所進行的反洗研究;第三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來進行環境以及經濟的協整性關系研究,側重兩者之間的協調關系。

二、工業廢氣排放量數據分析

1、數據來源的分析

由于工業廢氣排放量主要與電力消費量和企業個數以及工業中產值有關,因此文章以電力消費量和企業個數以及工業中產值為自變量,以工業廢氣排放量為因變量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對工業廢氣排放量與各個自變量電力消費量、企業個數、工業中產值之間的關系,并且在這些基礎上使用面板數據建立回歸模型。

2、對各個變量進行說明

研究中使用的自變量為電力消費量、企業個數、工業中產值,其中自變量電力消費量X1的單位為千瓦/小時,企業個數X2的單位為個,工業中產值X3的單位為億元,研究中的因變量工業廢氣排放量Y的單位為萬噸,筆者將這些自變量以及變量取對數后使用MATLAB進行直方圖的描畫,取對數后的結果如圖1所示,自變量數據的直方圖結果顯示明顯的非正太性,圖1表示的是自變量數據取對數后的直方圖,整體上趨于正太分布,所以研究采取各自變量的對數數據進行建模,生成序列LNX1=LOG(X1),LNX2=LOG(X2),LNX3=LOG(X3),以及LNX4=LOG(X4)。

3、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為避免不平穩序列造成的偽回歸問題,需要對生成的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第一步進行單位根檢驗,根據單位根是否相同面板單位根檢驗有不同的方法,對生成的4個序列進行不同單位根的檢驗結果顯示P值>0.05,這一結果表明了者4個序列是非平穩的,因此下一步需要對這4個序列做查分運算,進行差分運算之后再次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P值

4、面板協整檢驗

進行協整檢驗的目的是為了確定各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關系,研究采用Joansen面板協整性檢驗對上述LNX1、LNX2、LNX3以及LNY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結果表明變量之間存在4個協整關系。

三、建立和分析面板數據模型

1、建立隨機效應模型

建立并檢驗隨機效應模型,采用的檢驗方法為Hausman檢驗法,Hausman檢驗法的使用前提為模型所包含的隨機效應應該與解釋變量有關,經過相關的建設以及驗證結果表明選擇的指標不能建立隨機效應模型。

2、建立固定效應模型

經過Hausman檢驗法的檢驗結果表明所選指標無法建立隨機效應模型,所以進行固定效應模型的建立,采用Eviews 7.2進行固定模型的檢驗,結果表明固定效應模型成立。

3、對所建立的模型進行說明

研究所采用的固定效應模型建立的回歸方程經Eviews 7.2檢驗,對輸出的結果進行分析說明了方程具有顯著性,回歸方程的擬合效果高達99%。

根據模型的回歸方程,自變量電力消耗量X1每增大1%,因變量工業廢氣排放量Y增大0.647%;自變量企業單位個數X2每增大1%,因變量工業廢氣排放量Y增大0.140%,;自變量電力消耗量X3每增大1%,因變量工業廢氣排放量Y增大0.217%,上述結果說明隨著自變量電力消耗量、企業單位個數、電力消耗量的增大,因變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增大,與實際的結果相符。

四、模型評價

研究通過數據面板模型建立了各影響因素與工業廢氣排放量的模型,第一步進行各自序列的平穩性進行分析,因為經過數據面板單位根檢驗別表明數據的非平穩性故而進行了1階的差分處理將數據轉化為平穩序列,后進行協整性檢驗并最終建立了固定效應模型。

通過Eviews 7.2檢驗表明,最終模型的回歸方程具有顯著性,且擬合率高達99%,由Eviews 7.2的輸出結果得知自變量電力消耗量、企業單位個數、電力消耗量的增大,因變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增大,與實際的結果相符。

五、提出建議

根據建立的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隨著電力消耗量、企業單位個數、電力消耗量的增大,我國的工業廢氣排放量增大呈現增長的趨勢,并且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如、北京和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地區的固定影響較大。針對得出的結論,提出以下的建議。

1、優化產業結構

應該對傳統的污染嚴重地產業進行改造或者逐步的進行淘汰,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建立起效益高、消耗低的產業結構、倡導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以及循環經濟。

2、適當的對工廠數量進行控制

企業個數對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影響相當大,企業個數過大會對增大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以及需要排放的廢氣總量,因此,需要適量的進行工廠個數的控制,同時需要嚴密觀測空氣質量,讓工廠的經濟效益與空氣質量得以協調發展。

3、提倡環保技術

鼓勵企業進行環保技術的開發以及使用,可以通過設置獎勵政策來激勵企業的環保工作,同時需要提高環保意識,進行有關工作的宣傳教育等。

4、改善工業發展的趨勢

根據研究結果,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如、北京和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地區的固定影響較大,為避免這些地區對于環境的污染過大,需要盡量將工業發展轉移到固定影響結果為正數的地區,以促進經濟和效益的和諧和平衡。

篇6

關鍵詞:石油煉制 環境污染 清潔生產

石油煉制業既可以生產出各種石油產品,也可以為石油化工、化纖以及化肥等工業提供原料。但石油在煉制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以及固體廢物等,對自然環境、空氣造成極大的污染。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對石油煉制過程中的清潔問題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如何實現石油煉制業的清潔生產,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石油煉制業的清潔生產標準

清潔生產就是指通過使用清潔能源與運行先進的設備、工藝等措施,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與降低污染,以防在生產、使用中產生污染物造成環境及空氣的污染。對于石油煉制業而言,實施清潔生產,是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在實施清潔生產時,石油煉制企業必須要嚴格遵守清潔生產標準(如表1所示)執行,才能保證實現石油煉制的清潔生產。

二、石油煉制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污染源

在石油煉制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空氣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廢氣。如燃燒廢氣、工藝廢氣等,這些廢氣含有大量的SO2、H2 S、CO、煙塵等氣體,在無經過處理、組織的情況下排放,對環境、空氣造成污染;(2)廢水。若含鹽、含油、含硫及含酚廢水等,這些廢水中含有大量的Na2 S、N aOH、NH3、H2S、烴類、酚鈉鹽等化學物質,若不經過處理就排放,就會對河流、地下水等進行污染;(3)固體廢棄物。如油泥、浮渣、剩余活性污泥、工業垃圾、廢白土、廢石油焦粉、廢酸堿渣、燃煤鍋以及粉煤爐的粉煤灰等,這些固體廢棄物同樣含有大量的化學物質,容易對土地資源及地下水資源造成污染;

三、石油煉制業的清潔生產

1.加強污染物的源頭控制

企業應加強對污染物的源頭控制,進行清污分流、污染物分治以及源頭控制等,以降低污水的處理壓力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因此需要根據清潔生產標準將不同濃度的污水進行分流分治,以減少污水處理的負荷;同時,提高含硫污水處理與回收率,因降低污水中的S、N、H負荷。同時,對污染進行分級控制,對裝置排污進行預處理,并對污水的預處理,通過增設調節除油罐的設備,以去除污水中的油污。

2.提高“三廢”的治理與利用水平

通過分析上述的主要污染源,對“三廢”的主要處理措施如下:(1)廢水的處理。在污水處理上,應基于污水處理場進行處理工藝的改進與優化,必要時可增設預除油、隔油、二級氣浮及三級生化等處理工藝。而污水處理的同時,應盡可能實現廢水的資源化,即對污水進行深度處理后再次運用到工業生產中,不僅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還能減少污水的排放量;(2)廢氣的處理。對于廢氣的處理,現代石油煉制企業基本上都實現了對廢氣的全面治療,并建設氣脫硫回收和氣柜緩沖設施,以回收可利用的資源。如集中供氣,不僅能有效提高熱效率,還能減少煙氣的排放量。另外,還可以采用加氫工藝,以將油品中的S、N、H等脫除,以減少硫排放與提高產品質量;(3)廢渣治理。對于廢渣的治理,應采用緩和濕式氧化工藝,以使堿渣脫臭后再進行粗酚的回收,以防產生臭氣。另外,對于脫水后的油泥,應進行焦化處理,并將其中的石油類物質進行回收。

3.改進技術

針對石油煉制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應制定合理、可行的清潔生產方案,以改進生產技術工藝。對催化裂化裝置,應提供含硫量較低的原料,若采用減壓餾分油加氫脫硫工藝,在將催化原料置入裝置前,應先對氫脫硫進行預處理,以降低原料油中的S、N、H等元素的含硫,從而為催化裂化裝置提供含硫量較低的原料油。

4.加強管理

加強企業管理也是實現清潔生產的重要手段。對于石油煉制中的污染物產生、物料流失等情況,主要都是由于管理不善引起的。為此,必須要加強企業管理,如建立相關的石油煉制操作制度、廢物處理制度等,并加強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以增強其清潔生產意識。另外,還要加強設備管理,以減少污染物的外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石油煉制中,企業必須要嚴格執行石油煉制業的清潔生產標準,以標準指導生產工作,通過加強污染的源頭控制、提高“三廢”的治理與利用水平、改進技術及加強管理等措施,以實現石油煉制的清潔生產。

參考文獻

[1]陳和平,包存寬. 我國化學工業中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進展[J]. 化工進展,2013,25(6):1407-1414.

篇7

關鍵詞:環境保護;輻射技術;環境污染;電子束;污泥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X505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33-006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33

輻射作為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最為常見的輻射來源于我們生活中的家用電器,例如電腦、手機以及微波爐等。上述電器所發射出的輻射屬于低能輻射,這些輻射雖然廣泛存在于我們周圍,但無法被有效地收集和利用,而輻射技術主要應用高能射線,主要由伽瑪射線、電子束、射線等組成,并被人們廣泛地應用在各個領域和行業中。輻射技術在環境保護當中的應用也十分具體,主要被應用在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的治理當中,環境污染包括光學污染、空氣污染、固體污染以及工業廢水污染等,輻射技術在上述污染的治理當中均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工業污染當中,以二氧化硫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為主,此類污染不單影響環境,對周圍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非常大的危害,通過輻射技術對上述污染進行治理,能夠極大地改善工業污染對環境的影響,應用價值極高。

1 輻射技術概念與應用概述

1.1 輻射技術的定義

輻射技術來源于輻射化學,輻射化學的主要原理是將輻射源放置在流動的水源當中,使輻射源所發射出的射線或粒子能夠改變水源的水質,從而使受到污染的水水質得到改善。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將輻射技術應用到環境保護當中,使其成為環境保護中的主要應用技術之一。輻射技術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速運動的電子或射線,對不同種類的污染物進行輻射,使污染物自身發生化學反應或物理反應,降低污染物當中的有毒物質或污染物質,使其被分解為不具有污染的物質或容易被處理的物質,從而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輻射技術現已被廣泛地應用在食品加工、衛生醫療、飲水處理等領域當中,主要由x射線、r射線等組成。目前我國常用的輻射技術主要包括加速電子和γ射線兩種。

1.2 輻射技術的應用現狀探究

目前輻射技術在我國環境保護當中應用非常廣泛,且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發展。輻射技術的應用優勢在于能夠在常溫常壓的環境下應用,操作便捷且利用效果好,能夠在短期內對環境污染產生較為良好的治理效果,能夠保證并對環境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國各級部門、各行業也對該技術開始重視。目前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方面都應用了輻射技術,對我國的工業生產污染治理帶來了新的道路與發展方向。

2 輻射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2.1 電子束的應用

電子束技術是輻射技術中較為常用的技術之一,電子束有高速的特點,在工作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穿透力,且開關靈活,能夠有效地觀察到受照射物品的特性、情況以及是否出現問題。例如在船舶制造業當中,高速電子束能夠有效檢測出生產出的船舶是否出現空隙,并通過高速電子束確定船舶當中鋼板空隙的位置,如果船舶的船體鋼板中具有漏點和空隙,則該船舶的使用壽命大大縮短,甚至是造成出現不合格的產品,無法在水中正常航行。這一技術的應用有效地延長了船舶的使用壽命,從而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降低金屬資源等資源的浪費。

2.2 污泥的處理作用

在我國的工業生產當中,污泥是包含了工業廢水廢料以及泥沙等工業廢物的污染物。污泥當中包含大量的細菌、寄生蟲以及污染物,如果未經過處理就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對周圍土地、居民以及牲畜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許多地區由于污泥污染無法適應人畜生活,造成耕地荒廢,不但增加了該地區的環境壓力,還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利用輻射技術能夠殺滅污泥中的細菌、寄生蟲,使工業排出物的污染性降低,一些污泥經過輻射技術的處理不但清除了污染物,并且對該地區的土壤有一定的增肥效果,輻射技術中主要以核輻射對污泥治理的效果好,核輻射能夠減少污泥的粘性,提高污泥的脫水能力和沉降能力。

2.3 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

除了工業廢物排放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產生許多固體垃圾,這些都可歸類于固體廢棄物當中,尤其是建筑垃圾以及塑料制品,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較大。通過輻射技術對固體廢棄物進行輻照,能夠有效分解垃圾中的有機物,并且將分解后的垃圾作為動植物飼料或肥料進行使用。

2.4 等離子照射技術的應用

等離子照射技術在我國的應用較多,其應用效率高、運營成本低、效益好等優勢是等離子照射技術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使用過程中,等離子照射技術不會導致二次污染的發生,得到我國政府的重視和應用。等離子照射技術主要是通過氣體放電、燃燒等方法使污染物產生化學反應,將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質分解,并將上述物質重新形成為無污染的物質,使有毒污染物能夠得到再利用。

3 輻射技術在環境污染中的應用

3.1 輻射技術在水污染中的應用

工業生產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污水,其主要成分包括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其中苯環、甲氯農藥、多氯聯苯、氯酚等。上述污染物使得污水具有非常強的脂溶性和毒性,造成水體污染、土壤污染。毒素通過水體進入到動物、植物和人體內,最終導致人體受到巨大的損傷。污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危害在于會殺死水中的微生物,即使通過污水處理也無法達到正常的水質,而傳統化學物理方法進行污水處理時,僅僅能將污染物從水中分離,分離后會出現污泥,污泥的污染性更強,依舊需要進行處理。輻射技術能夠使水出現電離反應,放入水中的氫原子、過氧化氫等具有高氧化性的物質分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尤其是多氯聯苯、氯酚化合物等降解程度難的有機污染物,從而徹底減少或消除水中的污染物,達到治理污水的目的。

3.2 輻射技術在廢氣污染中的應用

除了污水外工業生產排放量較大的污染物當中包括廢氣污染,廢氣污染會直接影響到大氣環境,造成大氣污染。工業生產所排放的廢氣中主要包含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上述兩種氣體均具有非常強的毒性,經過研究發現將一氧化氮與人體血液進行實驗,發現人體血液中的血色素能夠與一氧化氮相結合,在人體內反映出亞硝基血色素,該成分會使人體中毒。除此之外,二氧化硫也是威脅人體健康,導致植物損傷的主要氣體,可見工業生產廢氣治理的重要性。傳統的廢氣污染治理方法是堿淋洗法、雙堿法進行治理,但收效甚微。通過輻射技術進行廢氣污染治理效果顯著,輻射技術能夠有效地使一氧化氮得到充分的降解,其原理是通過電子束進行照射,所發射的能量與大氣中的水、氮以及二氧化碳吸收,產生出大量的自由基與廢氣污染中的一氧化氮反應。輻射技術對于一氧化氮的降解效果很高,能夠有效地減少工業廢氣中一氧化氮的污染,改善大氣環境。

3.3 輻射技術在固體廢棄物治理中的應用

目前最難處理的固體廢棄物為塑料制品,塑料制品的分解難度極高,通過自然分解則需要較長時間的分解過程,且對周圍環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如果通過高溫燃燒進行塑料制品的處理,則會產生有害氣體,造成其他污染。輻射技術在固體廢棄物治理中的應用效果極高,主要應用等離子輻照技術,例如日本采用г射線將塑料制品進行處理后再進行粉碎,其治理效果較好。除塑料制品外,廢紙、木屑等纖維素含量較高的固體廢棄物,也通過輻射技術得到有效的治理,例如美國將加酸處理和輻射技術結合應用,將上述廢棄物中的葡萄糖有效回收,并且將剩余物質作為牲畜飼料應用,其治理效果較好。

4 結語

輻射技術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當中的應用優勢明顯,在水污染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大氣污染的治理等方面的應用十分成熟,尤其在污泥、塑料、工業廢氣的處理當中,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對環境無二次影響等優勢,具有非常大應用效果的同時,也具有非常大的發展前景,能夠結合現有的污染處理方法,將污染物更加高效、環保的處理和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污染物的處理方法不斷進步,輻射技術的使用設備也逐步改良,一方面提高了輻射技術的試用效果;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輻射技術的使用成本,可見輻射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輻射技術能夠在治理污染的同時,減少污染物中有毒物質的排放,并且與傳統污染治理方法不同的是,輻射技術不會在治理此類污染的同時,產生其他種類的污染,減少了二次污染的發生率。與此同時,許多污染物在治理過程中或治理完成后,能夠產生具有環境保護功能或提高環境清潔能力的物質,例如在水污染、污泥污染以及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治理過程中,均能夠產生如土壤肥料、清潔自由基等物質,在減少自然污染的同時,提升了環境自身的抗污染能力。雖然輻射技術具有極強的污染處理能力,但該技術尚未完全開發,具有一定的不足和缺點,所以無法大面積地推廣使用,且輻射技術雖然能夠治理污染,但依舊無法通過單一的手段進行治理,需要與其他環保技術進行結合,以保證污染治理的徹底性和有效性。可見輻射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是進行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并與其他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才能夠在環境保護當中起到更大的

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立,竇利軍.輻射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要點 [J].技術與市場,2014,21(8).

[2] 關麗輝,于靜.環境保護中輻射技術的應用解析[J]. 吉林農業,2014,23(24).

篇8

關鍵詞:福建省;經濟增長;環境污染;VAR模型

一、引言

隨著福建經濟的快速增長,工業廢棄物也在不斷增加,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故而,有必要對福建省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的關系進行研究。深入了解二者的內在聯系,對福建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

張曉(1999)通過對1985到1995年中國的污染物排放量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呈現比較不明顯的倒U型弱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特征,即隨著人均GDP的增加,環境污染程度將呈現上升趨勢,隨經濟進一步提高,環境污染程度會有逐年下降的趨勢[1]。彭水軍、包群(2006)通過VAR模型和廣義脈沖響應函數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加以分析,指出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和蘭宜生(2009)通過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了山西省人均GDP與其環境污染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得出了山西省存在與庫茲涅茨環境倒U型的相符的特征。

可見,利用時間序列進行VAR計量工具或其他相關計量工具進行研究已經成為熱點。因此本文擬采用VAR模型,探討福建省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的雙向作用關系。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說明

(一)研究方法。VAR模型具有相同的解釋變量,并以被解釋變量的滯后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克服了傳統聯立方程模型受制于經濟理論未完善引起的諸如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的區分、估計和推斷等復雜問題,還能克服可能出現的“偽回歸”問題[2]。VAR模型還可以進行經濟變量之間的脈沖響應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研究模型中一個經濟變量的沖擊對另一個經濟變量的影響[3]。

(二)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本文用實際人均GDP來綜合反映福建省經濟增長情況。用工業固體廢棄物、廢水、廢氣排放量來反映環境污染程度。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對數化、得到平穩時間序列。指標選取的原始數據來自1998至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福建統計年鑒。

四、實證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以時間序列數據建立起的VAR模型,其估計結果的可靠性依賴于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因此首先要保證變量的平穩性,以避免偽回歸現象。ADF檢驗法對各個變量進行單位根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表明四個變量沒有通過ADF檢驗。一階差分后4個變量的P值都小于0.05,為一階平穩時間序列,滿足一階單整。因此可以用這四個變量建立VAR模型。

(二)VAR模型的建立。用LR、FPE、AIC、SC、HQ等檢驗準則確定模型的最優的自回歸階數,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 2并能夠滿足穩定條件。再采用AR根估計的方法對VAR模型估計的結果進行平穩性檢。由圖二左,所有單位根都落于單位圓內,因而模型滿足穩定條件。然后重點參考SC和AIC的評價標準,將模型的滯后階數確定為2階,從而建立VAR(2)模型。

(三)脈沖響應函數分析。通過脈沖響應函數可以反映每個內生變量的變動或沖擊對它本身及所有其他內生變量產生的影響,進而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動態響應關系[4]。分別給模型中各個變量一個單位大小的沖擊,從而得出各變量間的動態關系,本文選擇的滯后期數為10期。

圖二是福建各污染指標對GDP的脈沖響應路徑。給GDP一個正沖擊時,工業固體、廢氣排放量在第四期達到最高點,之后緩慢下降并趨于一個負常數。工業廢氣排放量在第二期達到最高點之后下降在第七期達到最低點,最后收斂于0。先上升后下降并收斂于負表明福建省經濟增長與工業三廢排放量呈現出倒U型曲線,說明在短期內經濟發展會造成環境污染逐步加重,但從長期來看在經濟進一步發展后環境污染狀況將得到改善。

同理得出福建經濟增長對各環境污染指標的響應路徑,在本期給工業固體廢棄物一個正的沖擊后會給經濟增長一個正面的沖擊,但是幅度不是很大。在本期給其他污染的指標一個正沖擊后,GDP在經過前幾期的波動后,在反應期內將達到負值并達到負最大值。表明除了固體廢棄物,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對經濟的增長起抑制作用。但從另一方面說明,福建省經濟增長過程中對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監管控制不是很到位。

(四)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可以進一步分析福建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方差分解法是將系統的預測均方誤差分解成系統中各變量沖擊所做的貢獻,從而可以考察任意一個內生變量的預測均方誤差的分解[5]。由圖一右,在GDP的誤差分解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的貢獻率是最大的,工業廢固排放量次之,工業廢氣排放量最小。這表示當前對福建經濟增長起主要抑制作用的是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和工業廢固的排放量,工業廢氣的排放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則相對較小。

五、結論及政策啟示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啟示:

第一,福建省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倒“u”特征。即在經濟發展在短期內會提高環境污染程度,而在長期內有利于環境質量改善。

第二,工業固體廢棄物會使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正影響,這表明目前福建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上的改變,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的監管力度還不夠。其他環境污染從長期來看對經濟發展有抑制的作用。因此,一要加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的環境監管,加速新興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二也不能放松對其他環境污染排放物的監管和控制。

第三,目前福建首要污染物為工業固體廢棄物、廢水,其中固體廢棄物污染更為突出,而工業廢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對較小。所以,要把固體廢棄物污染置于治理首位,加強固體廢棄物再利用及其技術開發,避免二次污染。

參考文獻:

[1] 張曉.中國環境政策的總體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1991,(3).

[2] 段顯明,郭家東.浙江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2,2

[3] 彭水軍,包群.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于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法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5).

篇9

隨著工業化的急速發展,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顯已不可忽視。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綱領要求,體現出我國對于環境污染研究及治理重視,因此明晰引起排放量變化的原因及各自貢獻度,對于控制污染物排放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97、02、07年全國42部門投入產出表進行部門合并所得11部門表,結合各部門工業廢水、廢氣及固體廢棄物排放情況,進行結構分解分析,最終得出各變化因素貢獻值,得出針對不同污染物更為有效的控制排污量措施方向,并提出看法與建議。

【關鍵詞】

污染物排放量;結構分解分析;投入產出表;原因分析;貢獻值

0 引言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人們需求的不斷擴大,實現物質豐富的同時,環境保護、實現永續發展以成為當下不可忽視的一大工作重心。本文根據所得數據情況,具體對97-02及02-07年全國各部門工業“三廢”排放總量變化進行對比分析,利用IO-SDA技術建立模型進行影響因素分析,得出各部門各污染物排放影響因素及影響程度,提出相關分析及結論建議。

1 數據來源

文章分析建模所用數據主要通過查閱1998、2003及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另有97、02、07年投入產出表得到。而其中對于投入產出表的使用,筆者針對部門相關及污染物排放部門情況,將部門進行如下表所示部門合并處理。其中合并后所得部門投入、產出值累加獲得,各類消耗系數及后序計算分析均基于改編后11部門(礦業、食品煙草及飲料制造業、紡織業、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工業、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金屬產品制造業、機械電氣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其他行業)新表。

2 模型建立

對于各主要污染部門污染物排放量,文章認為主要直接取決于部門總產出與部門污染物排放強度兩者影響,故本文將影響因素確定為排放強度變化(E)、生產技術變化(L)、最終需求支出結構變化(M)、最終需求構成變化(D)及經濟規模變化(F)。文章對工業“三廢”排放量進行影響因素分析,排放量變化計算均選用97、02年及02、07年變化量數據進行分析及對比,其中由于三廢排放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較少,故下文中對于固體廢棄物比較分析從全國總量入手,廢水廢氣排放量則具體到11個部門。

結合投入產出表含義及結構,污染物排放量SDA模型如下:

中間生產過程中各類污染物排放量與總產出關系為:;又由投入產出行模型有,即實現將目標變量排放量變化情況通過設定的影響因素(排放強度、生產技術及經濟產出)變化表現,從而求得因素變化貢獻值;根據選擇的5個影響因素,將Y進行內部結構分解得。最終可得分解公式為:

其中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研究單一因素單獨改變,計算所得各部門排放量變化值即為每個影響因素對于排放量總體變化貢獻值大小,由此可以定量具體地單獨反映出某一因素對于目標值變化造成的影響。

3 模型結果分析

我國年份逢2、逢5系統編制行列均有平衡性質的投入產出表,文中以02年為界,進行2個時段內“三廢”排放總量變化的原因分析,具體劃分為5方面的因素,并利用數學推導將污染物排放量總變化分配到代表各類影響的因素變化上,以貢獻值及貢獻率的形式,對比各因素影響程度及各部門排放量情況,有針對性地給出結論提出意見。

1)97與02年相比、02與07年相比我國各部門廢水排放總量變化原因對比分析與趨勢分析

從廢水排放總量來看,02年相較97年廢水排放總量減少了23億噸,數據與年鑒上查得數據相符,總量下降了11%,降低幅度較大。其中11個部門中大部分廢水排放量呈減少趨勢,而一向作為污水廢水產生及排放的“大頭”即紡織業及造紙業,其污水排放量仍呈較大幅度增長趨勢,而化學工業部門污水排放總量下降最為明顯。

結合結構分析,綜合部門總體來看,由各影響因素貢獻率符號及數值大小可知,對于比較時間內廢水排放量變化起積極作用即有助于減少排放量的因素有排放強度變化、生產技術變化及最終需求支出結構變化,其中排放強度變化對于各部門廢水排放量影響相對顯著,在排放強度普遍使部門排廢量減少的情況下,不得不提紡織業排放強度變化反使其污染加劇,表明該部門廢水排放強度及廢水污染有加重趨勢。生產技術變化綜合所分的11個部門總體情況,總值為負,表明此處變化由于生產技術改進是有助于減少廢水排放的。另一對各部門廢水排放量影響顯著的則為需求總量即經濟規模變化因素,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工業蓬勃發展離不開水資源供給增加及廢水產量排量增加,因此反映為最終需求總量增加使得廢水排放量增大,污染加劇。

類似的,我們看到02年與07年相比,廢水排放總量增加了30億噸,其中排放強度變化整體使廢水排放量有所減少,但生產技術變化、尤其是最終需求總量變化均使廢水排放量大幅增長。各部門排放情況看來,排放量有所減少的部門有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金屬產品制造業及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減少最多的為電力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筆者認為這與供熱供電新途徑新方式(如太陽能、生物質能源等)產生與普及使用有一定關系。其余部門廢水排放量均有增加,而增加最多的仍是紡織業及造紙業部門,這兩個部門排放強度變化、最終需求支出結構變化使其廢水排放量減少,其余三個因素均使其排放量增加,尤其是經濟規模變化這一因素對其廢水排放量增加影響尤為明顯,可見經濟規模擴大不利于以上兩部門實現廢水減排,不過可以從最終需求支出結構變化角度考慮對策,實現適當降低廢水排放。

相比以上兩個廢水總量變化結構分析,可以看出97與02年對比,02年廢水總量排放呈減少趨勢,而07相比02年,廢水排放量明顯增加。且兩個變化相比,從合計貢獻率來看,均主要受到最終需求總量變化很大程度上負向影響,以及排放強度正向影響。筆者認為此處即說明排放強度影響是相對剛性而直接的,即排放強度相比于其他技術、需求因素更為直接的可以體現在排放量上,故該因素貢獻率大即影響大,而比較97、02、07三年排放數據,可以欣慰的看到排放強度變化引起的均是廢水排放減少,表明排放強度在減弱,減排得到較好的落實。此外,隨著經濟增長,經濟、生產規模迅速擴大,使得對于廢水排放增加消極作用明顯,而最終需求構成及支出結構變化一定程度上可減少排放,因此需要我們辯證的去思考廢水減排對策,即不可抑制經濟快速增長勢頭,而應從調整優化最終需求結構等方面入手。對于部門,紡織業及造紙業作為廢水產生的大戶,要實現廢水減排,對其生產、排放等相關情況需要給予一定關注。

2)97與02年相比、02與07年相比我國各部門廢氣排放總量變化原因對比分析與趨勢分析

同上原理計算,由計算結果可知,97、02年相比,02年我國廢氣排放總量呈增長趨勢,且排放增加數額及幅度相對較大。從各部門排放總量來看,廢氣排放有所減少的僅有其他行業即除去工業部門的行業組合,此外其余部門廢氣排放量均有較大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工業生產過程中,目前廢氣減排控排實現存在困難。其中尤其是在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金屬產品制造業及電力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3部門,廢氣排放污染加劇尤為明顯,與實際獲得數據與行業特征相符。

分析排放量變化原因可知,對于總體排放量降低起積極影響的主要是排放強度變化及生產技術變化因素,而使得廢氣污染加劇的影響因素則主要是最終需求總量增加。其中排放強度變化使得大部分部門廢氣排放減少,但作為造成廢氣排放量增加主要部門非金屬制造業部門其排放強度變化很大程度上造成其廢氣排放增加,而最終需求總量增加使得部門為滿足需求擴大生產,使得其廢氣排放量只增不減,因此作為產品需求大且廢氣產生較多的部門,其應當成為國家實現節能減排應當關注予以幫助的重點,此外看到生產技術變化較大幅度上使其廢氣排放量降低,因此從生產技術改進革新上入手有助于降低其污染物排放。

02、07年相比,廢氣排放量總體仍呈增加之勢,廢氣污染加重,且各部門變化量均為較大正值,07年廢氣排放量總體變化量相比02年增幅超過一倍,廢氣大量排放使得環境極度惡化。結構分解之后分析各因素影響可知,期間變化并非由于部門廢氣排放強度加大引起,相反排放系數變動此處使得所有部門廢氣排放量減少,且下降幅度較大。而生產技術變化及需求總量變化均使得廢氣排放量大幅增長,尤其體現在工業部門排放加大,表明需求加大,為實現減排環保同時保證生產產量滿足需求,工業部門生產需要更為有效的生產技術。

以上兩個變化數據計算結果對比分析,可得主要影響部門廢氣排放量因素為排放強度變化、生產技術變化及最終需求總量變化,其中生產技術變化對于廢氣排放量影響可正可負,表明為滿足擴大的需求進行生產,適宜有效的生產技術對于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十分必要與關鍵。

3)97與02年相比、02與07年相比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變化原因對比分析與趨勢分析

由于工業“三廢”排放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相對較小,故對其采用部門數量匯總后的總量分析,且直觀地分析其絕對數變化情況。由下表數據結果可知,工業固體廢棄物總體變化呈先增加后以減緩的速度減少的趨勢。其中排放強度變化對于固體廢棄物減排起到很大程度上的積極作用,同廢氣排放量分析,生產技術變化對于固體廢棄物排放影響較大,應慎重且選用最為合適有效的以實現高產低排。而經濟規模的擴大則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增加,這也要求我們在追求并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時,也應注意需求加大生產擴大帶來的污染加劇問題,為實現經濟可持續、平穩發展而考慮。

最后,為基于3個變化值做出的各因素引起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變化情況及總量變化情況,其中可以看出大概趨勢,即排放強度變化有利于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減少,而最終需求總量變化則使固體廢棄物排放增加,但有平穩增加趨勢,而最終需求支出結構變化相比對于其排放量影響較小,而生產技術變化影響具有不確定不穩定性,綜合使得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并非呈現單調趨勢,而是呈隨各因素具體情況增減不定的狀態。

因此,對于工業“三廢”排放量影響因素分析可知,污染物排放加劇是經濟高速蓬勃發展的必然產物,為更好的實現減排環保要求,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發展,但國情現狀也不允許我們抑制需求增長從而降低污染排放,因此,筆者認為相比于最終需求總量不可遏止的擴大工業生產增加污染排放的作用,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污染物排放強度變化對于排放量減少的積極作用以及擁有良好的生產技術對于污染物排放的降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權衡經濟發展速度與污染物排放強度輕重,同時需要尋求改進以獲得能帶來更大效益效用的生產技術,從而實現快而穩、蓬勃而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1997、2002、2007年中國投入產出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1998、2003、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3]范偉,基于SDA法和微分法的中國環境污染影響因素分解分析——以廢氣為例[D],東北大學,2008

[4]房斌,關大博,廖華,魏一鳴,中國能源消費驅動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投入產出的結構分解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42(2),66-77

篇10

全年完成減排項目7個,實現削減COD794.81噸,氨氮162.94噸,氮氧化物977.3噸,二氧化硫62.8噸。督促指導冀東海德堡(全)水泥有限公司投資800多萬元完成兩條生產線脫硝工程,實現氮氧化物達標排放,走在在全省水泥行業前列;投資1200多萬元建成全百合二期污水處理工程,并投入使用,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萬噸/日;加強對法門寺紙業有限公司、聚糧食品有限公司、全縣南陽谷物蛋白廠、源盛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生產污水處理設施監管,并進行提標改造,保證其達標排放。通過治理,全縣污水COD排放量大幅度下降,渭河、小韋河等河流水質明顯改善,渭河水質COD基本保持在30mg/l以下,氨氮保持在5mg/l以下;小韋河水質COD濃度已降至50mg/l以下,氨氮降至5mg/l以下。空氣環境質量穩定,全年城區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氣保持在320天以上。固體廢物處理率基本穩定在90%左右,其它污染源也得到了有效治理。全縣工業污染源基本實現穩定達標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區域環境質量得到了提升,全縣環境主要指標基本情況如下:

一、廢水排放量893.1萬噸,其中工業廢水418.3萬噸、生活廢水474.8萬噸。廢水中COD排放量6140.7噸。全縣“四河一渠”中,。隨著造紙企業廢水治理和縣城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的提升,小韋河水質持續明顯好轉,基本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其余河流水質90%的斷面達到Ⅲ類水質標準。

二、廢氣排放總量91.6億標立方米,其中工業廢氣82億標立方米、生活廢氣9.6億標立方米。全縣SO2排放量2081.9噸,其中工業SO2排放量1618.4噸、生活SO2排放量463.5噸;全縣煙塵排放量1173.4噸,工業粉塵排放量1124.2噸,廢氣中污染物主要來源于燃料燃燒和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排放,以及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

三、固體廢物產生量4.7萬噸,其中工業固體廢物量2.8萬噸、生活固體廢物產生量1.9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3%以上,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率低,垃圾任意堆放現象依然存在,隨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成投運,這一問題將會逐步得到改觀。

四、全縣環境噪聲聲源構成以交通噪聲為主,其余依次為生活噪聲、建筑施工噪聲、工業噪聲。噪聲分貝值最高的區域是交通干線兩側、其次是混合區居民文教區,工業集中區。各功能區的平均值分別為:交通干線兩側為69.3分貝,混合區為58.4分貝,工業集中區為53.1分貝,居民文教區為52.7分貝。

五、全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明顯。我縣正逐步推進重點鎮、村環境綜合整治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全年對29個村進行了環境綜合整治,對9個村進行了連片整治,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面貌。

截止2013年底,全縣共有環保治理設施158套,正常運轉146套,其中廢氣治理設施107套、廢水治理設施46套,噪聲治理設施5套,設施運轉率為92%。處理各種環境、污染糾紛34起,其中涉及廢水1起、廢氣26起、噪聲5起、其它2起,結案率100%。執行環境影響評價項目30項,執行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