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籃球課教案范文

時間:2023-11-10 17:39: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籃球課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籃球課教案

篇1

關鍵詞:體育教案;收集與利用;最大效益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12-0036-01

一、收集的竅門

1.以體育教研課的主題方向進行收集和整理

從研討主題角度來收集公開課的教案。例如1:2008―2011年近三年的杭州市江干區,開展以“同課異構”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教案如1:小學五年級《支撐跳躍》為主教材,以“跳上成跪撐-起立-向前挺身跳下”為教學內容,突出體育課堂技能教學,挑戰教材難點。主題是“閱讀體育課堂,提升教學技能”。如2:《跑:曲線跑》《跑:折返跑》《跑:障礙跑》展示自己對教材獨特的理解。對教材不同的處理,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手段。

2.以體育單元教學思路進行收集和整理

單元教學設計,有利于幫助教師理清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層次性,抓住課時重難點。

例1:主題式單元教學設計教案,如水平一《跳躍單元教學設計》、水平二《耐力跑的單元教學設計》教案。例2:問題解決式單元教學設計教案。如水平二技巧類教材《側手翻單元教學設計》《前后滾動單元設計》《跪跳起單元教學設計》教案等。從不同練習手段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收集第一課時教案、第二課時教案、第三課時教案等等。

3.以教材內容系統性與學段間的銜接進行收集整理

體育學科的運動技能特點,決定了同一個教材,在不同年級、水平、年齡、個體差異,在各個學段間教學策略是不同的。如何開展不同水平階段教材內容的銜接和系統教學,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例1:2012年杭州江干區進行以中小學教材銜接與系統教學為主題的研討課,如一年級《前后滾動》、三年級《前滾翻》、七年級《遠撐前滾翻》、八年級《魚躍前滾翻》。根據這個特點,可以系統教學為主線進行收集不同水平,類似教材的教案進行研究。例2:選擇相同教材不同內容研討課,如籃球從小學到初中有梯度的展示課四年級《籃球:原地運球》、五年級《籃球:原地雙手胸前傳球》、七年級《籃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

4.以校本教研特色活動進行收集和整理

收集校本課程教案,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討和挖掘本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規劃本區域體育特色發展。例如:二年級《短網:正手揮拍》、三年級的《快樂活力板》、四年級《短網:雙手反手擊球》、五年級《羽毛球》、七年級《花式跳繩》等教案。這些教案相對來說,屬于教學設計比較陌生、也不經常上課的教材。所以收集校本課程的教案具有借鑒作用。

5.以體育專題研討內涵進行收集和整理

通過體育專題研討的途徑,發掘教材的內涵,提高教師處理教材能力,促進課堂教學的提高。例如:2011年浙江省中小學體育“疑難問題”專題研討會的教案。研討了教學目標的正確性、教學重難點的合理性、教學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適用性、評價標準的確立等,重點對單元課時之間如何銜接、課時安排是否合理有效進行探討等。如《前滾翻成直腿坐》《后滾翻接跪跳起》《立定跳遠》《跳上成蹲撐――各種姿勢下》教案分別進行研討。

二、使用的妙招

1.妙用設計之思路

收集整理研討課教案,對各個教材進行分析,探討研討課設計思路,理解上課老師如何進行教學意圖的設計,給我帶來怎樣的啟發。例如,去聆聽專家、聽課教師、快速準確地了解授課教師的意圖,引導大家對教材的理解,從中學習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會什么等思路問題。

2.采用方法之原理

從教學設計中,先了解教案中教學方法、練習手段是如何為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再理解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如何運用的。最后反思在實踐教學中,看方法、手段對目標達成的效果如何,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疑難問題如何處理等,這就是從優質的教研課中要學習的資源。

3.改造為我所用

收集利用研討課教案時,先認真聽課,邊記錄,邊聽專家的點評、寫聽課反思。回來后,可以按照研討課的教案與自己的聽課反思相結合進行上課。課后再次反思,修改教案,再創新進行上課。將研討課中好的東西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與體會。對收集的教案應該理解、感悟、內化,并付諸于日常教學并創造條件為自己的教學服務。

4.借用目標與過程和諧統一思路

收集優秀教研教案,認真學習和觀摩上課老師對教學目標是如何設置、如何分解、分層落實的。學習在教學中預設目標與實踐操作中產生什么矛盾,教師如何解決,教學環節設計、重難點突破等問題。

篇2

摘 要:學校體育是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而課堂教學是完成塑造健康體魄、健全人格的主要手段。文章探討如何以中醫的四大傳統療法為基礎,引申擴展到教學實踐中的監測和評價環節,繼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繼承與發揚;中醫與體育;課程計劃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09

中醫療法中望、聞、問、切又稱四診,英文名稱:four diagnostic methods 是中醫診察疾病基本方法的合稱。四診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的特點,在感官所及的范圍內,直接地獲取信息,醫生即刻進行分析綜合,及時作出判斷。如果能在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借鑒和發揮這一沿用百年的中醫治病良方,將對課程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實施,預防傷害事故的發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望診”的運用

早在《內經》就明確了提出了切勿強調切診的觀點,《素問·征四失論》說:“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世,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運用視覺對課堂教學與訓練,及學生個體、一切可見的征象如:天氣、場地、學生健康狀況,學生精神狀態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和分析,從而為制定正確的教學計劃提供真實的數據信息。

1、“望天氣”做規劃

體育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需要長期在室外上課,有一句順口溜:老天爺尿尿,體育老師睡大覺。比較形象的描述了體育課與天氣之間密切的關系。因此了解必要的氣象常識,對近日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預判,在制定學年計劃、學期計劃、單元計劃等各項教學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天氣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如:我國南方地區每年的五月至十月氣溫非常高,此時制定長跑內容的教學計劃顯然是不合適的。在教學的備課環節要充分考慮到天氣變化對教學的影響,及時對所備教案內容進行調整,如:室內課教案,上課過程中被迫中斷時的特殊教案等。遇大霧的惡劣天氣體育課宜改在室內活動,如果在大霧天鍛煉,隨著運動量的增加,人的呼吸勢必加深、加快,自然就會更多地吸入霧氣中的有害物質,對學生的健康發育極為不利。因此當遇到這樣的特殊天氣,正確地安排好體育課的活動場地、活動形式尤為重要。體育教師要具備在突發天氣來臨時,運用調整教學手段來保障教學目標達成的能力。如: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學生利用校園的樓梯,走廊進行合理的體育素質練習也不失為一節好的體育課。

2、“望場地”巧安排

體育教師要熟悉校園的環境,平時應對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器材多檢查,多維護。一旦發現存在安全隱患就要及時向學校匯報并盡快解決。只有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才能杜絕體育場地設施、器材帶來的傷害事故。在組織教學時要考慮到場地的大小、場地的材質,對可以利用的運動設施要充分發掘。如:教學樓天臺、走廊等。我校的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實施方案,就是在充分利用校園的現有條件進行體育鍛煉的原則下制定的,經過多年的實際操作,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大有益處。如下列安排:

深圳黃埔學校九年級大課間活動計劃

一訓練時間:每天課間操30分鐘

二訓練場地:一樓走廊四樓天臺六樓天臺

三訓練計劃

A計劃: <a >圍繞教學樓跑三圈<b>(抱頭蹲起跳20次+提踵50次+單臂撐30秒)*4組

練習隊形:兩路縱隊

B計劃:跳繩(30秒鐘+1分鐘+30秒)*4---5組

練習隊形:體操隊形四列橫隊,前后交叉站

C計劃: 8字跳大繩

練習隊形:各班分成四小組練習

四訓練計劃及各班場地安排

3、“望面色”控進度

中醫認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皆上注于面” 它是臟腑氣血的外榮。故望氣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澤,通過面部色澤的變化,可以幫助了解氣血的盛衰和疾病的發展變化。體育教師要養成在課堂教學的前、中、后三個階段關注學生面色的習慣。上課前學生正常的面色是微黃,紅潤而有光澤的,反之如學生面色出現發白、無光澤就要及時關注,合理安排學生的運動項目,嚴重的送學校醫務室休息治療。上課中尤其要關注運動后的學生的面色變化,當出現面色發青、表情過度痛苦、出虛汗的情況要及時調整運動形式和降低運動強度來緩解疲勞,身體反應劇烈的建議進行積極休息。上課后要暗中觀察學生在返回教室的途中的面部表情,是愉快、是沮喪、還是意猶未盡。這些真實的面部表情所顯示出來的信息對下節課的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聞診的運用

《難經》曰:“聞其五聲,以知其病”以五臟有五聲,以合于五音,謂肝呼應角,心笑應征,脾歌應宮,肺哭應商,腎呻應羽。在體育教學中“聞”既體育教師用“聽”聲音的方式,來有效地駕馭和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手段。

1、多聽學生交流的內容

上課初始宣布課程內容后,聽學生的反應,及時客觀地調整教學的內容和運動強度。課程中間部分要密切關注學生在休息時對運動強度評價的語言交流。對待一些消極的言論要及時制止,并加以正確引導。教學比賽時要及時發現學生對規則產生爭議時的焦點,及時解決,效果顯著。并及時對比賽中規則來源進行延伸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公民意識。學生在活動時情緒高漲充滿喜悅時,而當學生情緒低落不耐煩時,教師要能通過學生聲音的變化來判斷學生身體、機能的狀態,及時做出合理的調整。

2、 聽學生呼吸或喘氣的聲音

無論安靜還是運動狀態下,一個健康的人,他的呼吸肯定是清晰、有節奏的。如果教師發現學生在安靜或活動過程中的呼吸重、急促、氣喘等現象,說明該學生肯定存在呼吸系統的疾病,應當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學生發生意外事故。

3、 聽完成技術動作時聲音

在進行籃球的三步上籃和跨欄跑的欄間節奏的教學時,教師能夠運用“聽”的方法來判斷學生完成動作的質量,繼而用有節奏擊掌的聲來加深學生對技術的掌握。同理在廣播操的教學過程中整齊一致的擊掌聲、口令聲也是評價動作質量和提高班級凝聚力的一個有效方法。

三、問診的應用

問診是中醫診法的重要一環,是醫生對病人或其家屬,親友進行有目的的詢問病情,為治療提供重要依據的方法。體育教學中的詢問也是了解學生身體狀況和學習興趣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一種手段。

1、 新學期開學時要問

體育教師在每學期的開學伊始主動通過詢問學生、校醫、班級其他任課教師,了解學生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癥狀及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確定教學目標的方法。有教師人認為,只要備好課,不用在意學生的表面反應,因為學生不講實話,有意偷懶。掌握好運動強度和練習密度,這樣課堂效果就沒什么問題。其實這是錯誤理解,中醫看病強調“四診合參”,體育教學強調的既要關注課堂效果的達成,也要關注學生內在的需求,如:了解學生課前的身心狀況,喜歡的上課形式,活動的項目、疲勞的周期等都是制定教學計劃的最為重要的依據之一。如下表是開學初通過學校醫生了解的學生身體健康狀況資料,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課堂教學時要問

教師在上課時要多詢問有無身體不適的學生,防止學生帶病上課;在耐力等強度較大練習中,教師要詢問學生的機能感受,防止出現低血糖或昏厥的情況;在技能技巧項目練習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的肢體感覺,防止發生扭、挫傷和關節的疼痛。對于體質較弱的學生進行個別的詢問和了解,必要時可以讓其短暫休息。

四、切診的應用

切診是中醫辯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中醫獨特的診法。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內容。在體育教學中最常用的切診用途有運動負荷判斷及運動傷害的鑒定。

1、 運用切診來判斷運動者承受運動負荷后的肌體反應

通常在下課后和上課前教師通過對學生運動負荷后的肌肉及關節疼痛部位觸摸、按壓,以了解運動疲勞的等級和運動恢復的效果。在此時如果能及時地進行積極性休息和基本的按摩放松手法的知識學習,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 切診在運動傷害的鑒定時一定要遵循和望診、問診結合使用的原則

首先是“望”受傷后學生的表情和受傷時的場地器材。其次是“問”學生的疼痛程度。再次是慎重的通過“切”學生受傷肢體的活動幅度,來確認受傷級別。比較容易操作的方法是根據學生的耐痛性來判斷受傷程度。扭傷是由于某些肌肉纖維、韌帶斷裂或損傷引起的疼痛,這種疼痛的范圍是“中度”。骨折顧名思義,就是指骨頭或骨頭的結構完全或部分斷裂,所以疼痛是劇烈的、難以承受的。運用切診能夠在第一時間判斷傷情,使學生及時得到治療。

3、 通過切脈監控教學及訓練時的運動強度

中醫認為脈為血府,貫通周身,醫者可以通過了解脈位的深淺,搏動的快慢、強弱(有力無力)、節律(齊否)、脈的形態(大小)等不同的情況以及疾病的表里、虛實、寒熱。同理運用脈診來監控教學及訓練時的運動強度也是一種既簡單而又實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具體操作時要考慮到脈診的對象是學生,其身體尚未發育完善,因此在進行脈搏的切診時應適當地對運動強度的指標有所降低,如:成人運動的大強度指標180次/分,初中學生應降低到170次/分,年齡越小指標越低。在實際的應用中為了提高上課的效率,測量脈搏一般使用30秒的時間。

望聞問切是搜集臨床資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臨床資料則要求客觀、準確、系統、全面、突出重點,這就必須“四診并用”、“四診并重”、“四診合參”。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指出,惟以切脈為能事的醫生,不能得是通醫道的人。體育教師中只有繼承和發揚傳統的中醫精華,將“四診和體教”有機的結合起來,彼此參伍,才能全面、系統、真實地了解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繼而選擇安全、高效的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