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提高反應速率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提高反應速率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展示】(投影)氫氧混合氣體的爆炸景觀;青香蕉、熟香蕉的對比圖。師:日本福島核電站氫氧混合氣體的爆炸和香蕉的成熟,請對比兩者反應過程的快慢。生:氫氧混合氣體的爆炸很快,瞬間完成;香蕉的成熟較慢。師:由此可見,化學反應是有快慢之分的。物理上是怎樣來描述快慢的呢?生:(思考、討論,描述方法)方法1:用單位時間內物體經過的位移來描述;方法2:用經過相同的位移需要時間的多少來描述;方法3:相同的時間所經過位移的多少來表述;……師:很好。2004年雅典奧運會110米欄比賽中,劉翔以12′88的成績獲得冠軍,就說明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那么,我們化學上怎樣來描述化學反應的快慢呢?生:(思考、討論,描述方法)方法1:用相同時間內反應掉物質質量的多少來描述;方法2:用相同時間內生成物質質量的多少來描述;方法3:用相同時間內生成氣體體積的多少來描述;方法4:用反應掉相同的量需要時間的多少來描述;……師:很好。由此看來,描述化學反應進行快慢的方法有很多,請大家閱讀書本第30頁。
二、【板書】
化學反應速率
1含義:衡量化學反應進行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
3表達式:v(B)=ΔcΔtΔc———濃度的變化量,Δt———反應所經歷的時間,v(B)———B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
4.單位:mol•(L•min)-1或mol•(L•s)-1【投影】小試牛刀:在2SO2+O幑幐22SO3反應中,10秒后,O2物質的量濃度減小了1mol•L-1,SO3物質的量濃度增加了2mol•L-1。問題1:分別用O2和SO3的濃度變化來計算該反應速率。問題2:v(SO3)與v(O2)意義是否相同?生板演:O2的反應速率v(O2)=Δc/Δt=1mol•L-1/10s=0.1mol•(L•s)-1SO3的反應速率v(SO3)=Δc/Δt=2mol•L-1/10s=0.2mol•(L•s)-1師:我們求得的化學反應速率是瞬時速率還是平均速率,有方向嗎?生:是平均速率,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師:用不同的物質表示的同一個化學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一樣嗎?我們需要注意什么?生:不一樣,我們需要指明物質的種類。師:化學反應速率能用任何物質來表示嗎?生:不能。固體的濃度不會改變。【投影】總結化學反應速率的特點:①化學反應速率表示的是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率,不是瞬時速率;②化學反應速率是標量,即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均取正值;③同一反應的速率可用不同物質來表示,其數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義相同,所以需要指明具體物質,如v(B);④化學反應速率一般不能用固體或純液體表示。師:我們知道化學反應的速率是有快慢之分的,那么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由什么因素決定呢?【演示實驗】比較相同大小去掉氧化膜的鎂條、鐵絲與同濃度稀鹽酸的反應,請觀察試管中氣泡產生的多少。鹽酸鹽酸鎂條鐵絲師:從現象可以得到鎂條上產生的氣泡更多,我們如果換成銅會有什么現象?為什么?生: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可知,鎂比鐵更活潑,所以反應更快,而銅不會與鹽酸反應。師:由此可見,反應速率的快慢與什么有關?生:與反應物本身的性質有關。
三、【板書】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1.內因:反應物本身的性質。【投影】①將食品置于低溫條件下,常常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為什么?②加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比普通洗衣粉要強得多。為什么?③向爐膛鼓風,爐子中的火就會越燒越旺。為什么?師:可以看出,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還與外界條件有關,那么外界條件又是如何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呢?【活動與探究】完成下列實驗,分析影響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的因素(大試管上已貼好標簽①②)。實驗1:取①②兩支大試管,各加入5mL 4%的過氧化氫溶液,用藥匙末端向②試管內加入少量二氧化錳粉末,觀察并比較兩試管中發生的變化。實驗2:取①②兩支大試管,各加入5mL 12%的過氧化氫溶液,將①②試管分別同時放入裝有冷水和熱水的燒杯中,觀察并比較兩試管中發生的變化。實驗3:取①②兩支大試管,①試管中加入5mL 4%的過氧化氫溶液,②試管中加入5mL 12%的過氧化氫溶液,各同時加入3滴0.2mol•L-1氯化鐵溶液,觀察并比較兩試管中發生的變化。【實驗現象】實驗1、2、3中均為試管②產生氣泡的速度快。【討論】壓強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溫馨提示:氣體的濃度等于氣體的物質的量除以容器體積)壓強l因素只適用于有氣體參加的反應。【結論與板書】2.外因:其他條件不變,增大反應物濃度,加快化學反應速率;升高溫度,加快反應速率;使用催化劑,加快反應速率;增大壓強,加快化學反應速率。【問題解決】教材第31頁的“問題解決”。【作業】書本第33頁第2、4題。拓展選做作業:1.4NH3(g)+5O2(g)=4NO(g)+6H2O(g),在1L密閉容器中進行,2min后,水蒸氣的物質的量增加了2.4mol,則此反應的平均速率為多少?分別用v(NH3)、v(O2)、v(NO)、v(H2O)表示。思考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計量數之間有何聯系。2.A+3B幑幐2C+2D,在不同情況下的反應速率為:①v(A)=0.015mol/(L•s),②v(B)=0.06mol/(L•s),③v(C)=0.04mol/(L•s),④v(D)=0.36mol/(L•min),比較速率的大小。
四、教學反思
《化學反應速率》是我在2011年余姚市教壇新秀評比中上的課,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課后反思中找到了這節課成功的幾個關鍵因素。
1.追求簡單化。本課從引入日本福島核電站的爆炸、香蕉的成熟引出化學反應的快慢,再引導學生對照速度定義,歸納、形成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然后通過一個簡單練習加深和鞏固新知,直到結尾影響因素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追求著簡單。復雜問題簡單化,減輕學生的負擔。
2.追求有效性。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使學生處在最佳的學習狀態,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在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教學中,通過聯系物理中物體運動快慢的描述方法,使學生深入理解學習內容,能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得出化學反應速率的多種表示方法,學生易理解、接受,效果好。
篇2
關鍵詞: 自主知識構建 化學反應速率 有效課堂
“有效課堂”是當前中小學教學研究中非常注重的研究內容,其概念包含極其豐富的內涵。筆者認為,教學的“有效”其根本在于“課堂”教學,由此,聯想到了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的一些問題:為什么學生總是“課堂上一聽都懂,課后一做(題)就不會”?為什么我們(老師和學生)都感覺現在的高考化學試題越來越難做?為什么“老師教的累,學生學得苦”?老師和學生能不能都少做些無用功?……這些問題的解決還是要在課堂上下足工夫,做好教學設計,把課堂教學做扎實,也許“活力”或“有效”可能在不經意間就有了。很多老師在日常教學中,教學流程一般都是這樣設計的:備課前先做課后作業題集(或歷屆高考題)中的習題,然后,根據習題集(或歷屆高考題)中反映的知識內容和難度確定教學目標,從而再行選擇教學流程……而對于許多有經驗的老教師,甚至這個環節也基本省略了,幾乎完全是依賴教學經驗在設計教學。這種依據教學經驗和考試題進行教學設計的現象,恐怕也是許多老師備課時比較普遍的現象。
以下是蘇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學習內容的課堂教學與反思,本節課例是基于對“有效課堂”的認識而實施的教學實踐案例,其設計理念核心思想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構建知識體系,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者。
1.教學設計思想
化學反應速率概念的建立及相關計算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對于學生來講,這兩個知識點的學習掌握并不難。基于“自主知識構建”的教學理念,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側重于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圍繞科學探究要素,重視過程與方法,促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提高化學科學素養。
2.教學目標
2.1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
2.2能定量表示化學反應速率,能利用速率計算公式正確分析實驗數據;
2.3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測定方法,通過實驗測定某些化學反應的速率。
3.教學設計片斷
[教師活動]講解:剛才大家計算的是在10min內的平均反應速率。當時間間隔Δt非常小時,可求得化學反應在某一時刻的瞬時速率。瞬時速率也可以由物質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通過數學方法得到。
[教師活動]轉引:對于同一反應來講,反應速率既可以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表示,又可以用單位時間內生成物濃度的增加表示。那么,用不同物質濃度的變化表示反應速率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請大家在完成課本第33頁“交流與討論”的基礎上加以總結。
[教師活動]請完成學案上的課堂鞏固練習(練習題略)。
[教師活動]講解:要測定化學反應速率,必須測定某一時刻物質的濃度,但物質的濃度并不易測定,一般要通過間接手段才能測定。請大家閱讀課本第34頁相關內容并完成“活動與探究”,學習測定反應速率的實驗方法。
[學生活動]通過探究活動,學習通過測定氣體體積的變化測定化學反應速率的方法。
[教師活動]總結:除了通過測定氣體的變化測定化學反應速率之外,通過比色法測定化學反應的速率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比色分析一般在分光光度計中進行。
還有一些測定化學反應速率的方法,請大家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列舉兩種其他的測定化學反應速率的方法。
4.教學反思
本節課傳統的教學流程主要是強化化學反應速率概念及注意事項的教學,在此基礎上通過相當數量的典型習題重點訓練學生對于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實踐證明,就考試要求本身及知識點的完成和“落實”而言,這種教學設計更加簡潔、更直接,操作上也更便捷,學生課后對于化學反應速率這一類習題的掌握還是比較理想的。然而這個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缺少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積極參與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忽視了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感覺“沒意思”,對概念的理解及對知識的掌握基本都是通過反復的習題強化訓練實現的。
基于對新教材及課改精神的理解,依據本節課教學設計思想及教學目標,本節課的重點在于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自主構建知識,而不是被動地“記錄”知識。例如對于“化學反應速率是該化學反應在某個時間段內的平均速率,在不同的時間內,化學反應的速率可能不同”及“用不同物質濃度的變化來表示的化學速率之比,等于化學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之比”的理解,并不是知識的直接呈現,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實驗及數據的數學分析獲得的。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有效地掌握了這些重要知識,而且體驗了對于一個化學反應快慢的定量分析過程,并學習了對實驗數據的數學分析方法。因此,應當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積極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自主知識構建”才是“有效課堂”的核心精神。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課堂教學 實錄 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136-02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教材第三章第三節《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課時的內容,是一節名師展示課,具體實踐了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和實施,展現了化學課堂教學的新理念。
一 教學實錄
[教師活動]圖片導入: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播放爆炸和溶洞形成圖片),從化學視角看發生化學變化時有何區別。
[學生活動]觀看圖片,齊聲回答,爆炸反應非常快,溶洞形成過程很緩慢。
[教師活動]問題引入:看了上面兩張圖片,大部分同學都能從化學變化的視角得出:有的化學反應進行的很快,瞬間完成;有的化學反應很慢,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現在請同學們觀察實驗(演示:在盛有碳酸氫鈉溶液的小試管中滴加稀鹽酸。提問:此反應是快還是慢,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活動]反應很快。氣泡冒出快。
[教師活動]氣泡冒出快可以判斷化學反應快慢,還有哪些現象也能判斷,請同學們思考,并歸納。
[學生活動]學生齊聲回答“固體量的改變”、“渾濁程度或沉淀”、“顏色變化”、“溫度變化”等。
[教師活動]歸納小結:我們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歸納判斷化學反應進行的快慢的方法有:
產生氣體的快慢
固體質量的變化 只能粗略地估計化學反應的快慢
溫度的變化 (定性角度)
渾濁程度 準確地反映化學反應的快慢
顏色變化等 需要統一的(定量標準)
拓展:請看屏幕(投影劉翔110m欄的四幅沖刺圖片)。
[學生活動]觀察與思考:第一、第二幅圖看到劉翔跑
得快,第三幅圖顯示劉翔沖刺時間是12′ 88,第四幅圖顯示羅伯斯沖刺時間是12′ 87,羅伯斯目前最快。
[設計意圖]從生活的實例幫助學生了解定性和定量的區別。
[教師活動]過渡:物理學中用什么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學生齊聲回答:速度。)不考慮速度的方向稱之為速率。化學上用化學反應速率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快慢。因很多反應在溶液中進行,因此化學反應速率通常用物質的量濃度在單位時間內的改變量來表示。
板書:
一、化學反應速率
1.化學反應速率的含義:通常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均取正值)來表示。
2.表達式:V=C/t。
設疑:同學們,你們能根據表達式算出化學反應速率的單位嗎?
[學生活動]回答分別是:mol/(L·s)、mol/(L·min)、mol/(L·h)。
[教師活動]強調:同學們說的都是化學反應速率的單位,習慣上用得比較多的是mol/(L·s)。無論是用哪一反應物表示還是用某一生成物表示,其反應速率都取正值,且是某一時間內的平均速率。鞏固練習:請同學們計算下面題目中相應的化學反應速率(題略)。
[學生活動]計算化學反應速率,并匯報結果。
[教師活動]過渡(略)。
[學生活動]反應時的溫度、反應物的濃度、固體的表面積、催化劑等。
[教師活動](投影展示)沙莉文面包包裝封面上保質期說明、蜂窩煤球形狀、爐子生火時用扇子扇風、雕牌洗衣粉包裝上的“超效加酶”等。
板書:
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1.內因:反應物本身的性質。
2.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因素:反應物的濃度、反應時的溫度、固體的表面積、催化劑等。
提供藥品:請同學們看桌面上的藥品和儀器;分別有鋁片、鐵片、銅片、塊狀大理石(碳酸鈣)、粉末狀大理石(碳酸鈣)、2mol/L鹽酸、0.5mol/L鹽酸、3%過氧化氫溶液、三氯化鐵溶液、二氧化錳固體;提供儀器:試管、酒精燈、燒杯、鑷子、膠頭滴管等。用供給的實驗儀器和藥品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六人一組分別驗證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因素。
[學生活動]學生躍躍欲試,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活動]方法引導:(1)研究某一因素的影響時,要控制其他變量都是相同的,要設計對照實驗。(2)主要通過定性的實驗現象判斷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逸出氣體的快慢、顏色變化、固體量的增減、渾濁程度、溫度變化等。
[學生活動]活動探究:同學們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記錄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組內討論并得出結論,小組匯報情況:(1)將銅片和鐵片放入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2mol/L鹽酸,觀察實驗現象(驗證反應物本身的性質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2)用相同質量、相同形狀的鐵片放入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2mol/L鹽酸和0.5mol/L鹽酸觀察現象(驗證反應物的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3)將相同質量、相同形狀的鐵片放入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0.5mol/L鹽酸,觀察現象,再將其中的一支試管放在燃著的酒精燈上加熱,觀察現象(驗證反應物的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4)兩支試管分別放入塊狀大理石(碳酸鈣)和粉末狀大理石(碳酸鈣),再分別加入0.5mol/L鹽酸,觀察現象(驗證改變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5)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3ml的3%過氧化氫溶液,觀察現象,再向其中的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固體粉末,觀察現象(驗證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教師活動]總結歸納:同學們體驗了實驗驗證,知道物質本身的性質越活潑,反應速率越快;升高反應時的溫度,反應速率加快;降低反應時的溫度,反應速率減慢;增大反應時的濃度,反應速率加快;減小反應時的濃度,反應速率減慢;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使用催化劑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知識回顧)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加快鐵與鹽酸反應的反應速率?
[學生活動]學生齊聲答:升高溫度,增大鹽酸濃度,將鐵片磨成鐵粉,可以加入適當的催化劑(如硫酸銅)。
[教師活動]知識拓展:同學們知道了外界因素可以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請同學們思考,鋁與稀鹽酸反應時可觀察到放出氣泡的速率先較慢、漸漸變快、后又逐漸變慢,為什么?請各小組討論。
[學生活動]小組同學間一下討論開了,紛紛舉手發言。反應的過程是,鹽酸先與鋁表面的氧化膜反應(放出氣體少),再與鋁反應,放出大量氣泡,隨著反應的進行鹽酸的濃度漸小,反應速率變慢,氣泡減少。
[教師活動]知識應用: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意義在于控制反應條件,提高對人類有利的化學反應速率,降低那些對人類不利的化學反應速率,利用化學反應為人類造福。請同學們舉例。
[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己見。用冰箱貯存食物(降低濃度減慢化學反應速率,食物變質速率變慢),食品包裝中放入干燥劑和吸氧劑,降低水分和氧氣的濃度以減慢食品變質的反應速率,工業上煉鐵用鼓風機鼓入空氣,增大氧氣的濃度,加快煉鐵的化學反應速率,提高生產效率。
[教師活動]小結(略)。
二 教學新理念
本堂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性地使用教學用書,以課本知識為平臺,靈活地聯系生活、社會中的現象和科技發展的實際,體現多元的學習方式,突出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特色,構建了新型的課堂文化。
1.創造性地利用教學用書
教材中研究外界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只有[實驗2~5]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2~6]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本課中研究外界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設計為學生分組探究,從反應物的濃度、溫度、固體反應物的顆粒狀態(表面積)、催化劑等方面,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探究,親自體驗的探究式學習,極大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突出師生交往、學生合作的多元學習方式。
2.實施了實驗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是復雜的,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生活中的現象,猜想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根據提供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按照預設的實驗方案開展小組合作式的實驗探究,驗證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歸納并得出結論。學生親身實驗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課堂氣氛活躍,這是新課程倡導的核心學習方式。
3.緊密聯系生活、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實際
多媒體投影的許多圖片都是教師親自攝影來自學生熟悉的素材。建立速率概念時,用體育比賽中有關劉翔110m欄的四幅沖刺圖片;探究化學反應速率受外界因素影響時,用莎利文面包包裝封面說明不同溫度時的保持期、蜂窩煤球及煤爐生火、雕牌洗衣粉包裝封面上的“超效加酶”等圖片。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舊知識與新知識進行有機嫁接。舉例生活化,用化學視角看生活,生活素材為化學教學所用。學生能輕松地接受新知識,可謂水到渠成。
4.構建新型的課堂文化
課堂教學充滿民主、開放、平等、對話和協商的氛圍。學生回答問題、匯報實驗成果時,教師不是站在講臺上聽,而是走下講臺到學生中間,彎下腰來傾聽學生匯報,即使回答不全面,也是用協商、平等的語言,如“請你再想一想”、“請再考慮”、“請坐下繼續思考”等。實踐新課程教學理念,體現“以人為本”,尊重學生,關注全體學生,師生平等。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師生形成了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篇4
關鍵詞:化學平衡圖像;坐標;曲線特征;例題解析;解題思路
化學平衡是中學化學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沉淀溶解平衡、電離平衡、等知識的核心,對很多知識的學習起著指導作用。而化學平衡是高考的熱點,也是重點和難點,其備考的具體策略包括掌握化學平衡的含義,化學平衡狀態產生的原因,并且能掌握典型題目的的解題方法。以下就舉例分析幾種常見平衡圖像圖的解題思路。
一、 速率—時間圖
此類圖象定性地揭示了V正、V逆隨時間(含條件改變對速率的影響)而變化的規律,體現了平衡的“逆、等、動、定、變”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動的方向。
例1 對達到平衡狀態的可逆反應X+Y Z+W,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壓強,反應速率變化圖象如圖1所示,則圖象中關于X、Y、Z、W四種物質的聚集狀態為( )
A.Z、W均為氣體,X、Y中有一種是氣體
B.Z、W中有一種是氣體,X、Y皆非氣體
C.X、Y、Z、W皆非氣體
D.X、Y均為氣體,Z、W中有一種為氣體
分析: 經常有一些同學錯選B,認為增大壓強,平衡向氣體體積縮小的方向移動.其實,圖象告訴我們的是:增大壓強,加快了正、逆反應,但逆反應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正反應速率增大的幅度,由此而導致平衡向左移動.而壓強的改變,只影響氣體反應的速率,選項B所言的X、Y皆非氣體即其正反應速率不受影響,故正確答案為A.
二、濃度—時間圖
此類圖象能說明各平衡體系組分(或某一成分)的物質的量濃度在反應過程中的變化情況.此類圖像中各物質曲線的折點(達平衡)時刻相同,各物質濃度變化的內在聯系及比例符合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關系。
例2 圖2表示800℃時A、B、C三種氣體物質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t1是到達平衡狀態的時間.試回答:(1)該反應的反應物是______;(2)反應物的轉化率是______;(3)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分析: 起始時A的濃度為2.0mol/L,B、C的濃度為0,隨著時間的推移,A的濃度降低為1.2mol/L,C的濃度升高為1.2mol/L,B的濃度升高為0.4mol/L.t1時刻后各物質濃度不再變化,說明反應已達平衡,得出A為反應物,B、C為產物,它們濃度變化的差值之比為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化學計量數之比.故正確答案為(1)A;(2)40%;(3)2A B+3C.
三、含量—時間—溫度(壓強)圖
此類圖象表示的是不同的溫度或壓強下反應物或生成物的物質的量(體積)分數或轉化率的變化過程,包含達到平衡所需的時間和不同溫度(壓強)下的平衡狀態的物質的量分數比較等信息。
注意:先拐先平。圖上先出現拐點的曲線先達到平衡,此時推理可得該曲線的溫度更高、壓強更大(或是濃度更大)。
例3 同壓、不同溫度下的反應:A(g)+B(g) C(g),H
A的含量和溫度的關系如圖3所示,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
A.T1>T2,H>0 B.T10
C.T1>T2,H
分析: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升高溫度加快反應速率,縮短反應到達平衡的時間.由圖象可知,T1溫度下,反應先達平衡,所以T1>T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放熱方向移動.因為T1>T2,達平衡時T1溫度下A的含量較大,即A的轉化率降低,所以升溫時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因此該反應的正方向為放熱反應,即H
四、恒壓(溫)線
該類圖象的縱坐標為物質的平衡濃度或反應物的轉化率,橫坐標為溫度或壓強.
例4已知反應 ,A的轉化率 與p、T的關系如圖,根據圖示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 正反應吸熱, B. 正反應吸熱,
C. D. 正反應放熱,
解析 相同p時,升高T,RA提高,說明正反應為吸熱;相同T,增大p,RA提高,說明正反應為氣體體積縮小的方向, ,故選A。
五.速率—溫度(壓強)圖
如對2SO2+O2 2SO3, H
例5 對于可逆反應:A2(g)+3B2(g) 2AB3(g), H
分析: 該反應的正反應是氣體體積縮小且放熱的反應.圖象A正確,因為溫度升高,正逆反應都加快,在二曲線相交處可逆反應達到平衡,交點后逆反應速率的增加更為明顯,與正反應是放熱反應相符.針對該反應特點,只升溫而使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A的含量增加;只加壓而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的含量減少,B也正確.對可逆反應,溫度越高,到達平衡的時間越短,C不合題意.圖象D表示的意義是:增大壓強逆反應速率的加快比正反應明顯,與本反應是氣體體積減小的特點相悖,故正確答案為A、B.
總結:化學平衡圖象題的解法
(1)解題步驟:
a、看圖像:一看面(即縱坐標與橫坐標的意義);二看線:
(即線的走向和變化趨勢);三看點(即起點、折點、交點、終點);四看輔助線(如等溫線、等壓線、平衡線等)。
b、想規律:聯想外界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影響規律。
c、作判斷:根據圖像中所表現的關系與所學規律相對比,作出符合題目要求的判斷。
(2)思考原則:“定一議二”原則
在化學平衡圖像中,了解縱坐標、橫坐標和曲線所表示的三個量的意義。在確定橫坐標所表示的量后,討論縱坐標與曲線的關系,或在確定縱坐標所表示的量后,討論橫坐標與曲線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化學
[2]王云生.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對化學教學的要求.化學教育[J]
[3]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讀.高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接力出版社
常見的化學平衡圖像題及解析
呂藝惠
(漳州市南靖縣第二中學 福建 漳州 363600)
摘要:化學平衡是是高考的熱點,也是重點和難點,其傳統題型就是平衡圖像題。因此能夠掌握典型題目的解題方法與思路,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歸納總結了幾種常見的平衡圖像題的解題思路。
關鍵詞:化學平衡圖像;坐標;曲線特征;例題解析;解題思路
化學平衡是中學化學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沉淀溶解平衡、電離平衡、等知識的核心,對很多知識的學習起著指導作用。而化學平衡是高考的熱點,也是重點和難點,其備考的具體策略包括掌握化學平衡的含義,化學平衡狀態產生的原因,并且能掌握典型題目的的解題方法。以下就舉例分析幾種常見平衡圖像圖的解題思路。
一、 速率—時間圖
此類圖象定性地揭示了V正、V逆隨時間(含條件改變對速率的影響)而變化的規律,體現了平衡的“逆、等、動、定、變”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動的方向。
例1 對達到平衡狀態的可逆反應X+Y Z+W,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壓強,反應速率變化圖象如圖1所示,則圖象中關于X、Y、Z、W四種物質的聚集狀態為( )
A.Z、W均為氣體,X、Y中有一種是氣體
B.Z、W中有一種是氣體,X、Y皆非氣體
C.X、Y、Z、W皆非氣體
D.X、Y均為氣體,Z、W中有一種為氣體
分析: 經常有一些同學錯選B,認為增大壓強,平衡向氣體體積縮小的方向移動.其實,圖象告訴我們的是:增大壓強,加快了正、逆反應,但逆反應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正反應速率增大的幅度,由此而導致平衡向左移動.而壓強的改變,只影響氣體反應的速率,選項B所言的X、Y皆非氣體即其正反應速率不受影響,故正確答案為A.
二、濃度—時間圖
此類圖象能說明各平衡體系組分(或某一成分)的物質的量濃度在反應過程中的變化情況.此類圖像中各物質曲線的折點(達平衡)時刻相同,各物質濃度變化的內在聯系及比例符合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關系。
例2 圖2表示800℃時A、B、C三種氣體物質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t1是到達平衡狀態的時間.試回答:(1)該反應的反應物是______;(2)反應物的轉化率是______;(3)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分析: 起始時A的濃度為2.0mol/L,B、C的濃度為0,隨著時間的推移,A的濃度降低為1.2mol/L,C的濃度升高為1.2mol/L,B的濃度升高為0.4mol/L.t1時刻后各物質濃度不再變化,說明反應已達平衡,得出A為反應物,B、C為產物,它們濃度變化的差值之比為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化學計量數之比.故正確答案為(1)A;(2)40%;(3)2A B+3C.
三、含量—時間—溫度(壓強)圖
此類圖象表示的是不同的溫度或壓強下反應物或生成物的物質的量(體積)分數或轉化率的變化過程,包含達到平衡所需的時間和不同溫度(壓強)下的平衡狀態的物質的量分數比較等信息。
注意:先拐先平。圖上先出現拐點的曲線先達到平衡,此時推理可得該曲線的溫度更高、壓強更大(或是濃度更大)。
例3 同壓、不同溫度下的反應:A(g)+B(g) C(g),H
A的含量和溫度的關系如圖3所示,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
A.T1>T2,H>0 B.T10
C.T1>T2,H
分析: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升高溫度加快反應速率,縮短反應到達平衡的時間.由圖象可知,T1溫度下,反應先達平衡,所以T1>T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放熱方向移動.因為T1>T2,達平衡時T1溫度下A的含量較大,即A的轉化率降低,所以升溫時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因此該反應的正方向為放熱反應,即H
四、恒壓(溫)線
該類圖象的縱坐標為物質的平衡濃度或反應物的轉化率,橫坐標為溫度或壓強.
例4已知反應 ,A的轉化率 與p、T的關系如圖,根據圖示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 正反應吸熱, B. 正反應吸熱,
C. D. 正反應放熱,
解析 相同p時,升高T,RA提高,說明正反應為吸熱;相同T,增大p,RA提高,說明正反應為氣體體積縮小的方向, ,故選A。
五.速率—溫度(壓強)圖
如對2SO2+O2 2SO3, H
例5 對于可逆反應:A2(g)+3B2(g) 2AB3(g), H
分析: 該反應的正反應是氣體體積縮小且放熱的反應.圖象A正確,因為溫度升高,正逆反應都加快,在二曲線相交處可逆反應達到平衡,交點后逆反應速率的增加更為明顯,與正反應是放熱反應相符.針對該反應特點,只升溫而使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A的含量增加;只加壓而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的含量減少,B也正確.對可逆反應,溫度越高,到達平衡的時間越短,C不合題意.圖象D表示的意義是:增大壓強逆反應速率的加快比正反應明顯,與本反應是氣體體積減小的特點相悖,故正確答案為A、B.
總結:化學平衡圖象題的解法
(1)解題步驟:
a、看圖像:一看面(即縱坐標與橫坐標的意義);二看線:
(即線的走向和變化趨勢);三看點(即起點、折點、交點、終點);四看輔助線(如等溫線、等壓線、平衡線等)。
b、想規律:聯想外界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影響規律。
c、作判斷:根據圖像中所表現的關系與所學規律相對比,作出符合題目要求的判斷。
(2)思考原則:“定一議二”原則
在化學平衡圖像中,了解縱坐標、橫坐標和曲線所表示的三個量的意義。在確定橫坐標所表示的量后,討論縱坐標與曲線的關系,或在確定縱坐標所表示的量后,討論橫坐標與曲線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化學
篇5
例〔2010 •全國I • 27〕在溶液中,反應A+2BC分別在三種不同實驗條件下進行,它們的起始濃度均為c(A)=0.100mol/L、c(B) =0.200mol/L及c(C) =0.200mol/L。反應物A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與①比較,②和③分別僅改變一種反應條
件。所改變的條件和判斷的理由是:② ; ③ 。
(2)實驗②平衡時B的轉化率為;實
驗③平衡時C的濃度為 。
〔3〕該反應的H ,其判斷理由是。
〔4〕該反應進行到4.0mol/L時的平均反應速率:實驗②:vb;
實驗③:vc 。
【解析】〖1〉與①比較,②實驗達到平衡時間較短,但是,平衡時六的濃度相等,即平衡沒有移動,說明改變的條件是“加入合適催化劑”。實驗③與①比較,實驗③達到平衡時間縮短,反應速率加大,A的濃度由0.060 mol/L變為0.04 mol/L, 說明“升高溫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即該可逆反應正方向是吸熱反應。
(2)實驗② A+2B C
開始(mol/L)0.100 0.200 0
轉化(mol/L) a2aa
平衡(mol/L)(0.100-a)0.200-2a)a
0.100-a=0.060mol/L,a=0.040mol/L, α(B)= .同理,實驗③中A減少的濃度為(0.100-0.040)mol/L=0.060mol/L,根據化學方程式的化學計量數知,A減少濃度等于C的濃度,c(C)=0.060mol/L.
(3)根據實驗③曲線知,升溫,A的濃度減小,說明正反應是吸熱反應,即H>0。
(4)根據圖象,4min,實驗②c(A)=0.072mol/L、;實驗③中c(A)=0.064mol/L.先計算
A的反應速率,后根據同一可逆反應,各物質反應速率之比等化學計量數之比。
【答案】(1)加催化劑達到平衡的時間縮短,平衡時A的濃度未變溫度升高達到平衡的時間縮短,平衡時六的濃度減小 (2)40%0.060mol/L(3)溫度升高,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故該反應是吸熱反應.
(4)
【評析】突破的關鍵是數清坐標的標量,讀準數據; 根據斜率判斷反應快慢。本題與2009年全國II卷第27題有共同之處。
(2009 •全國II • 27)某溫度時,在2L密閉容器中氣態物質X和Y反應生成氣態物質Z,它們的物質的量隨時間的變化如表所示。
〔1〉根據下表中數據,在答題卡該題相應位 置上畫出X、Y、Z的物質的量(n)隨時間(t)變化的曲線:
(2)體系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是;
(3)列式計算該反應在0-3min時間內產物Z的平均反應速率;
(4)該反應達到平衡時反應物X的轉化率α等于 ;
(5)如果該反應是熱反應。改變實驗條件(溫度、壓強、催化劑)得到Z隨時間變化的曲線1,2,3所對應的實驗條件改變分別是:1 ;2;3.
【提示】本題考化學平衡圖表及計算。
(1)根據表格數據描點法畫圖,縱坐標表示X、Y、Z的物質的量,橫坐標表示反應時間。開始時, X、Y、Z分另為1.00mol、1.00mol、0,反應9min 時達到平衡,X為0.55mol,Y為0.1molZ為0.90mol,如圖所示。
(2)1min時,X、Y、Z反應速率之比為 (1.00-0.90〕mol :(1.00-0.80)mol : 0.20 mol=1:2:2。根據化學反應中,各物質化學計量數之比等于化學反應速率之比,得出化學方程式為X+2Y2Z.
(3)
(4)根據表格數據知,該反應正反向是放熱反應,即X(g)+2Y(g)2Z(g);H
【答案】(1)
(2)X+2Y Z (3)(4)45%
(5)升溫、加入正催化劑(或加入適當催化劑) 增大壓強
【評析】兩道題最大的區別是,“根據圖象數據只判斷改變反應條件”過渡到“根據圖象數據,既判斷改變的條件,又說明理由”,不僅重結果,更重過程,意在滲透新課標理念
解化學平衡的六種突破方法
通過上述母題分析,對2011年高考“化學反 應速度和化學平衡”可用六種方法突破:
(1)三段法突破化學計算。即求濃度、反應速率、體積分數、轉化率等問題時,先根據可逆反應方程式列出起始量、轉化量、平衡量(或某時刻量),然后結合題意信息,或用濃度(c= )、反應速率( )、密度( )、相對分子質量( )和轉化率(轉化率=巳參加反應的量與投入該物質總量之比)等公式列關系式。
(2)三步法突破平衡圖象:采用“識圖象、想原理、找聯系”三步法破解圖象。
第一步,正確識別圖象,看清楚圖象中標(縱坐標、橫坐標:)、點(起點、拐點、終點:)、線(折 線、平臺)各表示什么,溫度、壓強對平衡的影響是先拐(斜率大)還是先平(先達到平衡,說明反 應速率較大),原理主要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還是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用原理以前要“三看”可逆反 應:一看物質狀態,二看氣體分子數大小(即正反 應是氣體體積增大還是縮小),三看正反應的反應熱(放熱還是吸熱反應);找聯系是指將圖象與原理聯系起來思考問題,即圖象是文字表述的形象描述,二者有機結合能解決很多問題。近幾年高考化 學主要考繪化學平衡圖象。可以采用三步法畫圖:先建立直角坐標系,標明縱坐標、橫坐標各表示什么;然后,根據題目提供的數據描點(起點、拐點和終點);最后,將關鍵點連接起來形成線。要根據化學反應速率確定斜率大小,根據轉化率、濃度大小確定平臺高低。如果要在原圖象上補齊殘圖,則要先選準參考點,通過討論改變外界因素對 化學平衡或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來確定圖線走向。
(3)化歸法突破等效平衡。等效平衡實質是在同可逆反應、同條件下,起始投入反應物濃度相等時,達到平衡狀態各對應組分百分含量相等。用化歸思想理解不同條件下等效平衡原理:將各種情況“轉化”成起始反應物濃度,當起始濃度完全相同時,能達到完全等效平衡。判斷等效平衡要三看: 一看可逆反應特點,即等氣體分子數反應,還是不等氣體分子數反應;二看條件,即等溫等壓還是等溫等容;三看起始投料,即開始投入什么物質,量是多少。如果開始投入有反應物和產物,則先通過一邊倒法,將投入物質轉化成一邊,再判斷。例如, 等溫等容,對于等氣體分子數反應,起始投入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濃度等)之比相等,可以達到等效平衡。可以這樣理解:假設擴大或縮小容器的容積,可以將兩種情況的濃度調整成完全相等(達到同一平衡),而等氣體分子數反應,擴大或縮小容 器(使起始濃度相等),平衡不會移動。等溫等壓條件,可以用評PV=nRT,P=cRT理解,只要開始投入反應物量的比值相等,則其濃度一定相等,能達到同一平衡狀態。注意:等效平衡中“等效”指 平衡體系中,同一成分的百分含量相等,其物質的量不一定相同,物質的量與開始投入量有關。
(4)控制變量法突破實驗設計。即只改變一個量,其他量相同,探究某條件改變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實驗設計主要從三個方面切入:一是設計數據表,分析外界條件變化對反應速率影響;二是根據實驗圖象聯系原理分析;三是影響化學反應平衡移動。重點理解以下三點:①“減弱”程度小于“抵 消”;②在溶液中的可逆反應;③平衡移動與化學反應競爭。改變條件平衡移動程度較小,化學反應占主要因素。例如,在哨酸亞鐵溶液中滴加鹽酸,氧化還原反應占主要因素。
(5)轉化法突破化學平衡狀態。采用轉化法將不種情況轉化成“同一物質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是否相等”,再聯系氣體相對分子質量、氣體 密度、氣體壓強、化學鍵斷裂等判斷。
(6)假設法突破移動方向。若縮小體積判斷平衡移動方向,先假設平衡不移動,根據體積變化, 確定某成分濃度變化,與題目給出的濃度比較,確定平衡移動方向;若溫度、壓強、濃度中兩個因素改變,每個因素對平衡影響不一致,移動方向由改變程度大的因素決定。
通過本題可以透視“化學平衡理論”可能創新 考的方向。
鞏固訓練
創新1等效平衡與化學平衡常數融合
1.(2010•北京•12)某溫度下,H2(g)+CO2(g) H2O(g)+CO(g) 的平衡常數K= 。該溫度下在甲、乙、丙三個恒容密閉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其起始濃度如下表所示。
起始濃度 甲 乙 丙
c(H2)/mol/L 0.010 0.020 0.020
c(CO2)/mol/L 0.010 0.010 0.020
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A.平衡時,乙中CO2的轉化率大于60%
B.平衡時,甲中和丙中H2的轉化率均是60%
C.平衡時,丙中CO2是甲中的2倍,是0.012 mol/L
D.反應開始時,丙中的反應速率最快,甲中的反應速率最慢
創新2 化學平衡與熱化學反應融合
2.(2010•江蘇•14)在溫度、容積相同的3個密閉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應物,保持恒溫、恒容,測得反應達到平衡時的有關數據如下:(已知N2(g)+3H2(g ) 2NH3(g);)
容器 甲 乙 丙
反應物投入量 1molN2、3molH2 2molNH3 4molNH3
NH3的濃度( )
c1 c2 c3
反應的能量變化 放出akJ 吸收bKJ 吸收cKJ
體系壓強(Pa) P1 P2 P3
反應物轉化率 α1 α2 α3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2c1>c3 B.a+b=92.4C.2P2
創新3 化學反應速率與電化學原理融合
3.(2010•全國新課標•28)某同學在用稀硫酸與鋅制取氫氣的實驗中,發現加入少量硫酸銅溶液可加快氫氣的生成速率。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實驗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有 ;
(2)硫酸銅溶液可以加快氫氣生成速率的原因是 ;
(3)實驗室中現有Na2SO4、MgSO4、Ag2S04、K2S04等4種溶液,可與實驗中CuS04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
(4)要加快上述實驗中氣體產生的速率,還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兩種);
(5)為了進一步研究硫酸銅的量對氫氣生成速率的影響,該同學設計了如下一系列實驗。將表 中所給的混合溶液分別加入到6個盛有過量Zn粒的反應瓶中,收集產生的氣體,記錄獲得相同體積的氣體所需時間。
4 硫酸溶液
30 V1 V2 V3 V4 V5
飽和硫酸銅溶液/mL 0 0.5 2.5 5 V6 20
H2O/mL V7 V8 V9 V10 10 0
①請完成次實驗設計,其中:V1= ,V6=,V9=.
②反應一段時間后,實驗A中的金屬呈色, 實驗E中的金屬呈色;
③該同學最后得出的結論為:當加入少量CuSO4溶液時,生成氫氣的速率會大大提高。但當 加入的CuSO4溶液超過一定量時,生成氫氣的速率 反而會下降。請分析氫氣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
【參考答案】1. C2.BD
3.(1)Zn+H2SO4 ZnSO4+H2CuSO4+ZnZnSO4+Cu
⑵氧化性:Cu2+>H+,硫酸銅與鋅優先反應生成鎂覆蓋在鋅粒表面,在稀硫酸溶液中, 鋅與銅構成原電池的兩極,加快了鋅失去電子,使產生氫氣速率加快.
(3)Ag2SO4 (4)加熱、將鋅粒粉碎或適當增加稀硫酸濃度.
篇6
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征;理解濃度、壓強和溫度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解平衡移動的原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對變化規律本質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從微觀到宏觀,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教學建議
化學平衡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化學平衡的建立,這是本章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為化學平衡常數,在最新的高中化學教學大綱(2002年版)中,該部分沒有要求。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采用圖畫和聯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合成氨工業為例,指出在化學研究和化工生產中,只考慮化學反應速率是不夠的,還需要考慮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即化學平衡。建立化學平衡觀點的關鍵,是幫助學生理解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中,正、逆反應速率會趨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為例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并進而以的可逆反應為例,說明在上述可逆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于化學平衡狀態。這樣層層引導,通過圖畫等幫助學生聯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教學難點。
教材接著通過對19世紀后期,在英國曾出現的用建造高大高爐的方法來減少高爐氣中含量的錯誤做法展開討論。通過對該史實的討論,使學生對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
化學平衡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圖、本節內的圖畫等啟發學生聯想,借以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學可采取以下步驟:
1.以合成氨工業為例,引入新課,明確化學平衡研究的課題。
(1)復習提問,工業上合成氨的化學方程式
(2)明確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可逆反應,并提問可逆反應的定義,強調“二同”——即正反應、逆反應在同一條件下,同時進行;強調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到底,所以對任一可逆反應來講,都有一個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問題。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業中要考慮的兩個問題,一是化學反應速率問題,即如何在單位時間里提高合成氨的產量;一是如何使和盡可能多地轉變為,即可逆反應進行的程度以及各種條件對反應進行程度的影響——化學平衡研究的問題。
2.從具體的化學反應入手,層層引導,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如蔗糖飽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的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
又如,說明一定溫度下,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可逆反應就處于化學平衡狀態,反應無論進行多長時間,反應混合物中各氣體的濃度都不再發生變化。
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時有何特征?讓學生討論。最后得出:化學平衡狀態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里,正反應和逆反應的速率相等,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保持不變的狀態(此時化學反應進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學平衡狀態是在一定條件下建立的。
3.為進一步深刻理解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書中的史實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在一定條件下當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時,增加高爐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鐵礦石的接觸時間,并沒有改變化學平衡建立時的條件,所以平衡狀態不變,即CO的濃度是相同的。關于CO濃度的變化是一個化學平衡移動的問題,將在下一節教學中主要討論。從而使學生明白本節的討論題的涵義。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和化學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本節的教學,系統性較好,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便于學生接受。
本節重點:濃度、壓強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難點: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因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內容,不僅在知識上為本節的教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其探討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也可遷移用來指導學生進行本書的學習。所以本節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當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改變時,化學平衡就會發生移動。同時指出,研究化學平衡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保持平衡狀態不變,而是為了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化學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動,如向提高反應物轉化率的方向移動,由此說明學習本節的實際意義。
教材重視由實驗引入教學,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結論。反之,則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并在溫度對化學平衡影響后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出平衡移動原理。
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教材中采用對合成氨反應實驗數據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動原理的同時,也指出該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學生在應用原理
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范圍,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熏陶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教學建議
本節教學可從演示實驗入手,采用邊演示實驗邊講解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啟發學生充分討論,由師生共同歸納出平衡移動原理。
新課的引入:
①復習上一節講過的“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強調化學平衡狀態是建立在一定條件基礎上的,當濃度、壓強、溫度等反應條件改變時,原平衡的反應混合物里各組分的濃度也會隨著改變,從而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②給出“化學平衡的移動”概念,強調化學平衡的移動是可逆反應中舊平衡的破壞、新平衡的建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一直在變化著。
③指出學習和研究化學平衡的實際意義正是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舊的化學平衡破壞并建立新的較理想的化學平衡。
具體的教學建議如下:
1.重點講解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1)觀察上一節教材中的表3-l,對比第1和第4組數據,讓學生思考:可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2)從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入手,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里應明確,溶液顏色的深淺變化,實質是濃度的增大與減小而造成的。
(3)引導學生運用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展開討論,說明濃度的改變為什么會使化學平衡發生移動。討論時,應研究一個具體的可逆反應。討論后,應明確濃度的改變使正、逆反應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學平衡發生移動;增加某一反應物的濃度,會使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進行調整;新平衡建立時,生成物的濃度要較原平衡時增加,該反應物的濃度較剛增加時減小,但較原平衡時增加。
2.壓強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應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并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溫度對化學平衡影響也是從實驗入手。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出壓強和溫度的改變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學:在明確了濃度、壓強、溫度的改變對化學平衡的影響以后,可采用歸納法,突破對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減弱這種改變”含義理解上的困難:
其他幾個問題:
1.關于催化劑問題,應明確:①由于催化劑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應速率,因此它對化學平衡的移動沒有影響;②使用催化劑,能改變達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
2.關于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范圍和局限性,應明確:①平衡移動原理對所有的動態平衡都適用,為后面將要學習的電離平衡、水解平衡作鋪墊;②平衡移動原理能用來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但不能用來判斷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教育學生在應用原理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范圍,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熏陶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3.對本節設置的討論題,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提問學生回答,這是對本節教學內容較全面的復習和鞏固。
4.對于本節編入的資料,可結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學,讓學生當堂閱讀,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對人類的貢獻;可回顧第二節“工程師的設想”的討論,明確:欲減少煉鐵高爐氣中CO的含量,這屬于化學平衡的移動問題,而利用增加高爐高度以增加CO和鐵礦石的接觸時間的做法并未改變可逆反應的條件,因而是徒勞的。--示例
第一課時化學平衡的概念與計算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化學平衡的概念極其特點;掌握化學平衡的有關計算。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語言表達與綜合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結合化學平衡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態的等特點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思維習慣。
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提問】什么是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2molSO2與1molO2反應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說反應到底進行到什么程度?這就是化學平衡所研究的問題。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條件下既能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又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的反應叫做可逆反應。SO2與O2的反應為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應程度的問題,引入化學平衡的概念。
結合所學過的速率、濃度知識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學平衡的概念的實質。
【分析】在一定條件下,2molSO2與1molO2反應體系中各組分速率與濃度的變化并畫圖。
回憶,思考并作答。
【板書】一、化學平衡狀態
1.定義:見課本P38頁
【分析】引導學生從化學平衡研究的范圍,達到平衡的原因與結果進行分析、歸納。
研究對象:可逆反應
平衡前提:溫度、壓強、濃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種物質)
結果:各組成成分的質量分數保持不變。
準確掌握化學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提問】化學平衡有什么特點?
【引導】引導學生討論并和學生一起小結。
討論并小結。
平衡特點:
等(正逆反應速率相等)
定(濃度與質量分數恒定)
動(動態平衡)
變(條件改變,平衡發生變化)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加深對平衡概念的理解。
討論題:在一定溫度下,反應達平衡的標志是()。
(A)混合氣顏色不隨時間的變化
(B)數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減少的分子數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數
(D)壓強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E)混合氣的平均分子量不變
篇7
一、高中化學反應速率因素及平衡移動
高中化學反應速率相關題型不僅需要對化學反應過程中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壓強因素予以考慮,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對物質的狀態以及化學平衡移動進行討論分析.例如:可逆反應X+Y幑幐M+N,t0時刻增大壓強時,化學反應速率變化如圖1所示,則X、Y、M、N四種物質聚集狀態是以下那種?解答本題中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化學平衡和移動相關知識進行了考查,可以發現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壓強.其主要表現在不斷增大的壓強顯示V正、V逆均在同一時間發生了偏離,當二者顯著增大時,表明反應物以及生成物均存在氣態物質,但不能證明二者的存在形式都是氣態.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時需要考慮在生成物中的氣態物質化學計量數之和一定比反應物中的大,參照上述條件可以得出選項A正確根據高中化學新課標的要求,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即反應物的狀態、性質等,外因即壓強、溫度、反應物濃度、催化劑等等.化學反應速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因此反應物濃度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將直接影響到化學反應的速率.壓強的影響是針對于有氣體參與的反應,改變的是容器的體積,最終影響的仍然是濃度.
二、高中化學離子共存推斷題
對于此類題型的應用,可以通過接下來的例題稍作解釋.例如:一種無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存在Al3+、K+。Fe3+、NH4+、Cu2+和Mg2+等離子中的一種或幾種,現在將Na2O2粉末逐漸加入到溶液中,會放出無色無味的氣體,并出現白色沉淀,而加入的Na2O2的量與生成沉淀的量之間的關系如圖2,試推斷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離子是什么?解答:仔細觀察題目給出的圖形,可以知道這是一道關于離子共存的題型,那么就可以根據圖像中給出的信息進行相應的推理和判斷.溶液中含有的離子以及具體的共存情況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其一,由于題目中提到該液體為無色透明液體,那么就可以考慮將那些有顏色的離子從題目的選項中排除掉,說明沒有Fe3+、Cu2+;其二,Na2O2粉末加入到溶液中會放出無色無味的氣體,就可以推斷出溶液中存在O2而不存在NH3,因此說明沒有NH4+;其三,針對本題的圖像進行分析,觀察橫坐標代表的數據,加入的是過氧化鈉,首先考慮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再考慮氫氧化鈉與其它陽離子的反應.對圖像中的曲線以及關鍵點進行分析,從起始加入過氧化鈉就開始出現沉淀,隨著過氧化鈉的增加,沉淀物也在增加,由此可以推斷溶液中存在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沉淀的離子.沉淀的量達到最大之后,再加入過氧化鈉,沉淀的量就開始下降,可見溶液中存在Al3+離子,沉淀Al(OH)3在強堿條件下溶解了.最后沉淀的量仍然保持不變,由此可以推斷該沉淀物是Mg(OH)2,說明原溶液中一定有Mg2+,故該溶液中一定有的離子是Al3+、Mg2+,一定沒有的離子是Fe3+、NH4+、Cu2+,不能確定的是K+.無論哪種類型的圖像題,它們解題的統一特點或者規律步驟都是一樣的,即首先認真閱讀題目的文字,觀察圖像所給的信息,在所給出的已知條件和所要求的結果中了解到題目是在對哪一部分的知識點進行了考察,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再與圖像題中相應的已知條件進行對照,分析并得出結果.
三、結語
篇8
(1)分析縱橫坐標及曲線表示的意義。
(2)分析曲線的變化趨勢與縱橫坐標的關系。
(3)分析特殊點(起點、拐點、終點)及其含義。
(4)有兩個以上變量時,分別討論兩個變量的關系,此時確定其他量為恒量。
2. 圖象題的類型
2.1 物質的量(或濃度)――時間圖象
圖1 A、B、C三種物質的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圖
例1.某溫度下,在體積為5L的容器中,A、B、C三種物質物質的量隨著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1所示,則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2s內用A的濃度變化和用B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A 3B+C;0.08mol/(L?s);0.12mol/(L?s)。
2.2 速率――時間圖象
例2.把除去氧化膜的鎂條投入到盛有少量稀鹽酸的試管中,發現氫氣發生的速率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其中t1~t2速率變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t2~t3速率變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圖2 氫氣發生速率變化曲線
[答案]反應是放熱反應,溫度升高使化學反應速率提高;鹽酸物質的量濃度變小使化學反應速率降低。
例3.某溫度下,在密閉容器里SO2、O2、SO3三種氣態物質建立化學平衡后,改變條件,對反應2SO2+O2 2SO3(正反應放熱)的正、逆反應速率的影響如圖3所示。
(圖A上逆下正、圖B上正下逆、圖D為跳躍型,上逆下正)
圖3 正、逆反應速率的變化曲線
① 加催化劑對速率影響的圖象是( )。
② ②增大O2的濃度對速率影響的圖象是( )
③ 增大反應容器體積對速率影響的圖象是( )。
④ ④升溫對速率影響的圖象是( )
[答案]①C ②B ③D ④ A
2.3 速率――壓強(或溫度)圖象
例4.符合圖象4的反應為( )。
A.N2O3(g) NO2(g)+NO(g)
B.3NO2(g)+H2O(l) 2HNO3(l)+NO(g)
C.4NH3(g)+5O2(g) 4NO(g)+6H2O(g)
D.CO2(g)+C(s) 2CO(g)
圖4 曲線圖 左逆右正
答案 B
2.4 轉化率(或質量分數等)――壓強、溫度圖象
例5.有一化學平衡mA(g)+nB(g) pC(g)+qD(g),如圖5所示是A的轉化率同壓強、溫度的關系,分析圖5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圖中壓強上大下小)
圖5 曲線圖 mA(g)+nB(g) pC(g)+qD(g)
A.正反應吸熱,m+n>p+q B.正反應吸熱,m+n
C.正反應放熱,m+n>p+q D.正反應放熱,m+n
答案 A
例6.mA(s)+nB(g) qC(g)(正反應為吸熱反應)的可逆反應中,在恒溫條件下,B的體積分數(B%)與壓強(p)的關系如圖6所示,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nq
C.X點,v正>v逆;Y點,v正
D.X點比Y點反應速率快
圖6 曲線圖
答案 A、C
例7.圖7表示mA(g)+nB(g) pC(g)+qD(g)ΔH = -Q,在不同溫度下經過一定時間混合體系中C的質量分數與溫度T的關系;圖8表示在一定條件下達到平衡后t時刻(溫度不變)改變影響平衡的另一個條件重新建立新平衡的反應過程,判斷該反應是( )。
圖7 曲線圖 圖8 曲線圖
A.m+n>p+q Q>0 B.m+n>p+q Q
篇9
高一新生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學知識點總結2021,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一化學知識點總結11、常溫常壓下為氣態的有機物:1~4個碳原子的烴,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
液態烴(如苯、汽油)、鹵代烴(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難溶于水;苯酚在常溫微溶與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烴、酯、一氯烷烴的密度都小于水;
一溴烷烴、多鹵代烴、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應褪色的有機物有:烯烴、炔烴、苯酚、醛、含不飽和碳碳鍵(碳碳雙鍵、碳碳叁鍵)的有機物。
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態烷烴等。
5、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的有機物:烯烴、炔烴、苯的同系物、醇類、醛類、含不飽和碳碳鍵的有機物、酚類(苯酚)。
有機化學基礎知識
6、碳原子個數相同時互為同分異構體的不同類物質:烯烴和環烷烴、炔烴和二烯烴、飽和一元醇和醚、飽和一元醛和酮、飽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無同分異構體的有機物是:烷烴:ch4、c2h6、c3h8;
烯烴:c2h4;炔烴:c2h2;氯代烴: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屬于取代反應范疇的有:鹵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間脫水(如:乙醇分子間脫水)等。
9、能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的物質:烯烴、炔烴、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飽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發生水解的物質:金屬碳化物(cac2)、鹵代烴(ch3ch2br)、醇鈉(ch3ch2ona)、酚鈉(c6h5ona)、羧酸鹽(ch3coona)、酯類(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麥芽糖、纖維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纖維素)((c6h10o5)n)、蛋白質(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高一化學知識點總結2化學反應速率與限度
1、化學反應的速率
⑴概念:化學反應速率通常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量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來表示。計算公式:υ=C/t
①單位:mol/(L·s)或mol/(L·min)
②B為溶液或氣體,若B為固體或純液體不計算速率。
③重要規律:以mA+nBpC+qD而言,用A、B濃度的減少或C、D濃度的增加所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之間必然存在如下關系:
VA:VB:VC:VD=m:n:c:d。
⑵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內因:由參加反應的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決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有一定影響
①溫度:升高溫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劑:一般加快反應速率(正催化劑)。
③濃度:增加反應物的濃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氣體才有濃度可言)。
④壓強:增大壓強,增大速率(適用于有氣體參加的反應)。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線)、固體的表面積(顆粒大小)、反應物的狀態(溶劑)、原電池等也會改變化學反應速率。
2、化學反應的限度
⑴化學平衡狀態:在一定條件下,當一個可逆反應進行到正向反應速率與逆向反應速率相等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不再改變,達到表面上靜止的一種“平衡狀態”,這就是這個反應所能達到的限度,即化學平衡狀態。
化學反應的限度:一定條件下,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時化學反應所進行的程度,就叫做該化學反應的限度。
⑵化學平衡狀態的特征:逆、動、定、變。
①逆:化學平衡研究的對象是可逆反應。
②動:動態平衡,達到平衡狀態時,正方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沒有停止。
③定:達到平衡狀態時,各組分的濃度保持不變,各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④變:當條件變化時,化學反應進行程度發生變化,反應限度也發生變化。
⑶外界條件對反應限度的影響
①外界條件改變,V正>V逆,化學反應限度向著正反應程度增大的方向變化,提高反應物的轉化率;
②外界條件改變,V逆>V正,化學反應限度向著逆反應程度增大的方向變化,降低反應物的轉化率。
3、反應條件的控制
⑴從控制反應速率的角度:有利的反應,加快反應速率,不利的反應,減慢反應速率;
⑵從控制反應進行的程度角度:促進有利的化學反應,抑制不利的化學反應。
練習題:
1.決定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參加反應的物質的性質
B.加入催化劑
C.溫度和壓強
D.各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
答案:A
2.一定能使反應速率加快的因素是()
①擴大容器的體積②使用催化劑③增加反應物的物質的量④升高溫度⑤縮小體積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④
答案:D
3.在一定條件下,將A2和B2兩種氣體通入1L。
密閉容器中,反應按下式進行:
xA2?+yB22C(氣),2s后反應速率如下:
υA2=0.5mol/(L?s)=1.5mol/(L?s)υc=1mol/(L?s)
則x和y的值分別為()。
A.2和3B.3和2C.3和1D.1和3
答案:D
高一化學知識點總結3基本概念
1.區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離子、原子團、取代基的概念。
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離子符號,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氣體元素、1~20號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變化中分子不變,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變,分子要改變。
常見的物理變化:蒸餾、分餾、焰色反應、膠體的性質(丁達爾現象、電泳、膠體的凝聚、滲析、布朗運動)、吸附、蛋白質的鹽析、蒸發、分離、萃取分液、溶解除雜(酒精溶解碘)等。
常見的化學變化:化合、分解、電解質溶液導電、蛋白質變性、干餾、電解、金屬的腐蝕、風化、硫化、鈍化、裂化、裂解、顯色反應、同素異形體相互轉化、堿去油污、明礬凈水、結晶水合物失水、濃硫酸脫水等。(注:濃硫酸使膽礬失水是化學變化,干燥氣體為物理變化)
3.理解原子量(相對原子量)、分子量(相對分子量)、摩爾質量、質量數的涵義及關系。
4.純凈物有固定熔沸點,冰水混和、H2與D2混和、水與重水混和、結晶水合物為純凈物。
混合物沒有固定熔沸點,如玻璃、石油、鋁熱劑、溶液、懸濁液、乳濁液、膠體、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堿石灰、王水、同素異形體組成的物質(O2與O3)、同分異構體組成的物質C5H12等。
5.掌握化學反應分類的特征及常見反應:
a.從物質的組成形式: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
b.從有無電子轉移:氧化還原反應或非氧化還原反應c.從反應的微粒:離子反應或分子反應
d.從反應進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應或不可逆反應e.從反應的熱效應:吸熱反應或放熱反應
6.同素異形體一定是單質,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基本相同。
紅磷和白磷、O2和O3、金剛石和石墨及C60等為同素異形體,H2和D2不是同素異形體,H2O和D2O也不是同素異形體。同素異形體相互轉化為化學變化,但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7.同位素一定是同種元素,不同種原子,同位素之間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基本相同。
8.同系物、同分異構是指由分子構成的化合物之間的關系。
9.強氧化性酸(濃H2SO4、濃HNO3、稀HNO3、HClO)、還原性酸(H2S、H2SO3)、兩性氧化物(Al2O3)、兩性氫氧化物[Al(OH)3]、過氧化物(Na2O2)、酸式鹽(NaHCO3、NaHSO4)
10.酸的強弱關系:(強)HClO4、HCl(HBr、HI)、H2SO4、HNO3>(中強):H2SO3、H3PO4>(弱):CH3COOH>H2CO3>H2S>HClO>C6H5OH>H2SiO3
11.與水反應可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義為酸性氧化物
12.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堿反應的物質是兩性氧化物或兩性氫氧化物,如SiO2能同時與HF/NaOH反應,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13.甲酸根離子應為HCOO-而不是COOH-
14.離子晶體都是離子化合物,分子晶體不一定都是共價化合物,分子晶體許多是單質
15.同溫同壓,同質量的兩種氣體體積之比等于兩種氣體密度的反比
高一化學知識點總結4過濾一帖、二低、三靠分離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體時,除去液體中不溶性固體。(漏斗、濾紙、玻璃棒、燒杯)
蒸發不斷攪拌,有大量晶體時就應熄燈,余熱蒸發至干,可防過熱而迸濺把稀溶液濃縮或把含固態溶質的溶液干,在蒸發皿進行蒸發
蒸餾①液體體積②加熱方式③溫度計水銀球位置④冷卻的水流方向⑤防液體暴沸利用沸點不同除去液體混合物中難揮發或不揮發的雜質(蒸餾燒瓶、酒精燈、溫度計、冷凝管、接液管、錐形瓶)
萃取萃取劑:原溶液中的溶劑互不相溶;②對溶質的溶解度要遠大于原溶劑;③要易于揮發。利用溶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種溶劑把溶質從它與另一溶劑所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來的操作,主要儀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層的液體從下端放出,上層從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兩種液體分開的操作,與萃取配合使用的
過濾器上洗滌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餾水,使水面沒過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復操作數次
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需用的儀器托盤天平(或量筒)、燒杯、玻璃棒、容量瓶、膠頭滴管
主要步驟:⑴計算⑵稱量(如是液體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攪拌,注意冷卻)⑷轉液(容量瓶要先檢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滌(洗滌液一并轉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搖⑺定容⑻搖勻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溫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線而無刻度。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規定容積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釋或久貯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熱,轉入瓶中的溶液溫度20℃左右
高一化學知識點總結51、半徑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徑從左下方到右上方減小(稀有氣體除外)。
②離子半徑從上到下增大,同周期從左到右金屬離子及非金屬離子均減小,但非金屬離子半徑大于金屬離子半徑。
③電子層結構相同的離子,質子數越大,半徑越小。
2、化合價
①一般金屬元素無負價,但存在金屬形成的陰離子。
②非金屬元素除O、F外均有正價。且正價與最低負價絕對值之和為8。
③變價金屬一般是鐵,變價非金屬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質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能根據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式(分子式),并能根據化學式判斷化合價。
3、分子結構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8電子穩定結構,主要看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共價鍵數目對不對。鹵素單鍵、氧族雙鍵、氮族叁鍵、碳族四鍵。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電子穩定結構。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間結構: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
①掌握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極性共價鍵、非極性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氫鍵的概念。
②掌握四種晶體與化學鍵、范德華力的關系。
③掌握分子極性與共價鍵的極性關系。
④兩個不同原子組成的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
篇10
“361”教學模式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教學過程服務于學生學習。突出以學為主的教學思想,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落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素質和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做學習的真正主人,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361”模式中“三案”的編寫必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實施“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的原則。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按照“三案一體”的總體要求,筆者在與學生一起學習魯科版必修2中第二章第二節《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時,充分運用該教學模式,加上高一學生經過近一年的該模式的適應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市公開課展示后,獲得學科中心組及教研員的高度評價。
由于本節知識在必修和選修中同時出現,在必修中的地位必須很好定位,避免深廣度上出現越位現象。“本節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深入認識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知識,而是讓他們認識化學反應有快慢之分,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知道化學平衡狀態是相對的,可以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本節教材只是讓學生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歸納得到一些簡單結論,而不進行理論分析。
因此,設計學案時,將三案合一,進行簡單知識的教學,避免過度拔高。將預習案簡化成【課前預習區】:
①將鐵片放在3mol/L的鹽酸中,2s后鹽酸的濃度變為1.2mol/L則用鹽酸表示的反應速率為( )
A.1.2mol/(L.S) B.0.6mol/(L.S)
C.0.9mol/(L.S) D.1.8mol/(L.S)
②閱讀課本41頁【活動探究】“認識化學反應的快慢”,根據教材提供的試劑寫出可能發生反應的方程式。
經過高一近一年的學習,各個班級都組建了學習小組。每一個學習小組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建立學習共同體的目的是為學生搭建合作探究學習的平臺,提供相互學習、彼此借鑒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增進學生間的感情,最終達到全體學生共同提高、整體進步的目的。
一般6至8人為一個學習小組,每組選組長1人。各學習小組實力均等,處于同一起跑線,便于展開良性競爭。各小組優差搭配,便于實施“兵教兵”“合作學習”策略。班主任還可以將其他因素(諸如性格特點、學科發展水平、思想狀態等非智力因素)納入劃分學習小組的依據。一般情況下,科學劃分的學習小組便固定下來,適宜于各學科的課堂教學。建立學習小組間合作、競爭機制,實行捆綁式評比,各組要有各組的競爭口號,要經常性評比,獎優罰差,要建立學習中的規則,比如發言規則、聽講規則、課間準備規則等。小組編好后要求小組同學要積極討論,共同提高。做到互幫互助,互相促進,同時又互相競賽。
一、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主要包括學生課前自學和課堂展示兩部分。
自主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屬于“識記”層次要求的內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預習學案,獨立閱讀課本文本,查閱資料,解決雙基問題,做預習記錄,記下自己的難點、疑惑點、感悟和理解,為課堂展示做準備。一般來講,學生應該獨立完成這一部分內容。
無論是在課堂展示還是在預習成果的交流階段,都應做到既向師生展示預習的具體內容,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學習所獲,又要提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問題或困惑,以便在后續的課堂教學環節中討論解決。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操作是一節課的核心部分,是五環節中的“靈性環節”。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探究知識,形成能力,實現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教師要把新課標中要求“理解”“運用”層次的內容或本課難點、重點放入這一環節。
【問題1】已知合成氨反應的濃度數據如下:
以上數據,用哪些來表示反應速率?請寫出反應速率的表達式及單位
【問題組2】【活動探究】“認識化學反應的快慢”
試劑與藥品:表面積大致相同的鎂條、鋁片、H2O2(3%),鹽酸(0.5mol/L),鹽酸(3mol/L),塊狀碳酸鈣,碳酸鈣粉末,MnO2粉末
儀器:試管,藥匙,鑷子,膠頭滴管,酒精燈,試管夾,砂紙。
請依據上述藥品和儀器,討論實驗方案分析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并將實驗內容填入下表
2、通過以上實驗現象分析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響的?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完成。學生討論時,我注意傾聽,把“誤入歧途”的學生“引上正軌”,把說出有價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答案,也可能是常見易錯知識)的學生記在心里。每一個問題討論結束后,都讓小組代表在全班范圍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學生在問題1中展示時一個小組直接板演到黑板上,而另一個小組則直接在展示卡上將答案要點清晰地列出。每一個學生講完后都會謙虛地問一句:“還有別的問題嗎?誰來幫我補充一下。”
在問題2中,學生充分地將小組合作的優勢發揮了出來。當然,這跟組長的龍頭作用有很大的關系。其中有一個組,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超好,思維縝密,步步為營。他先是在本子上將給定的物質分類,金屬一組、酸一組、鹽一組,然后,領著幾個組員分析物質之間的反應。結合教師提醒的運用“對照實驗”的提議,很明確地列出了實驗方案,最后將幾個實驗分工,兩人一組做一個對照實驗,其他同學觀察、記錄。在課堂展示時,組長讓另一個學生代表發言,說得頭頭是道。尤其是分析的思路讓學生感到非常羨慕,加上發言學生較幽默,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也就是在這個環節,學生的表現贏得了聽課老師的高度評價。
三、精講點撥
主要針對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環節學生未能解決的重點難點,講方法,講精華,做演示,做示范:深入揭示重點,挖掘深層寓意;做示范糾錯,點撥學法。教師精講側重在講思路、講方法上,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用精練、準確的語言,點出重點、關鍵,化繁為簡、化深為淺、化難為易,抓關鍵,講規律、講體系、講以一當十的地方;要將基本知識適當引申,點出未知數,吸引學生深究;不贅述學生已會的東西,講新理解、新思維、新探索,激發學生創新。
四、變式演練
演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學生當堂所學同步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它不僅能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與鞏固,還要在新的條件下運用知識與技能,絕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操練。演練是多渠道多樣化多層次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技能、深化智能的重要一環。
精講之后,課堂上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動手演練,教師要在學案上設計相應的變式演練題目,一般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概念理解的多向變式;二是問題縱向延伸變式;三是問題的橫向發散變式;四是實際應用的多維變式。可以是課本例題的變通,回顧基礎知識的問答題,鞏固方法的練習題,拓寬知識面和提高動手能力的操作題、實驗題等等。
【學以致用1】
某一密閉沸騰爐中進行反應4FeS2(s)+11O2(g)?襒8SO2(g)+2Fe2O3(s)經2s,O2的濃度減少了11mol/L,SO2增加了8mol/L則
(1)用氧氣表示的反應速率V(O2)=___________
(2)用二氧化硫表示的反應速率為V(SO2)=_____
(3)V(O2):V(SO2)=__________________
【學以致用2】
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有很多控制反應速率的實例,請分析下列事實分別是哪些條件影響化學反應的快慢?
(1)為延長食品的保存時間,將食品放在冰箱中。
(2)冬天生爐子時,用扇子扇風助燃。
(3)蜂窩煤中間的小孔使煤更容易燃燒。
(4)加酶的洗衣粉去污更快。
(5)在工業制硫酸的流程中,哪些措施提高了反應速率
五、達標檢測
即立足于課程標準和當堂教學目標要求進行基礎性、綜合性的達標測試,當堂完成,反饋矯正。達標檢測的目的就是通過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檢測,檢查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達標檢測的形式可以有板演、提問、聽寫、小測驗、設計實驗等多種形式。
【課堂檢測】
1.已知合成氨反應的濃度數據如下:
當用氨氣濃度的增加來表示該化學反應速率時,其速率為( )
A.0.2mol/(L·s) B.0.4mol/(L·s)
C.0.6mol/(L·s) D.0.8mol/(L·s)
2.對于反應C(s)+H2O(g)=CO(g)+H2(g)下列操作不能加快其反應速率的是( )
A.加入催化劑 B.加入碳
C.增大水蒸氣的濃度 D.升高溫度
達標反饋應注意的問題:1.讓大多數學生能自主完成達標的學習任務。2.達標檢測的難度要適中,讓學生完成后有成就感。3.在完成達標檢測后,最好當堂反饋。
六、總結反思
此環節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
一是在教師引導下的“課堂小結”,概括和深化本節知識,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渾然一體,顯示出課堂教學的和諧和完美,可以誘發學生積極思維,進行深入探究。教師小結的語言必須分清主次、抓住關鍵、突出重點、言簡意賅。把教學內容的精髓鮮明的體現出來。課堂小結可以是當堂所學知識的簡要回顧,也可以是知識框架的建構,或者是在高度概括總結基礎上的引申和探究,提出課后探究方向。但在新形勢下,教師引導下的小結不要越俎代庖,以免影響學生思維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