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養孩子范文
時間:2023-11-18 10:54: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養孩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給大家匯報交流的是未來學校的變革與創新。首先,我們為什么要變革,變革的背景是什么;第二,變革的內容是什么;第三,我們怎樣進行變革。
我們為什么要變革?變革的背景是什么?
我們正處于一個變革迅猛的時代,教育面臨諸多挑戰。教育面臨哪些挑戰呢?剛才已經看到了,第一個是新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挑戰。我們的“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移動互聯網、智能制造等等,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觸發教育的變革,改變學校的環境、教育的場景,還有管理的模式。改變了教與學的時空,改變教與學的方式。今天上午我們參觀他們的王羲之書法博物館,看到了文字發展的歷程,我們文字的出現、印刷g的出現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我們的古代、現代和近代教育,這都與技術發展有關聯。在這個時代,教育者不能夠猶豫、不能拒絕也不能視而不見,只有認真調整才能贏得未來。這是第一個挑戰。
我們還面臨什么挑戰呢?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挑戰。我們從大規模的標準化的生產向定制化、差異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生產時代邁進,因此要求培養的人才不再是過去在流水線工作的標準化的人才,而是多樣化、個性化人才。這也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識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的深入,知識和信息、數據爆炸性的增長,無論我們教給學生多少知識都將可能會在20年內過時。而全球化的深入,怎樣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擺脫全球化的利息力,不被時代所拋棄,也是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有更多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的后現代社會。黑天鵝事件頻發、英國脫歐、特朗普也當選了,所有的這些都需要孩子們適應更多的選擇性和更多的變革。教育的公平和質量怎么兼顧?美國的進步教育家在20世紀50年代就說,如果我們的教育必須面對生活,就必須經歷一個相應的完全的改革。我們討論學校變革,首先需要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教育是什么?我們學校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必須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什么樣的條件,才能使得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更能有效實現?這也許是我們變革必須要去思考和討論的問題。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傳遞社會生活經驗與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泛指傳授知識、培養才能、塑造人格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我們的學校教育。我們人類有三種屬性,第一是理性。人類有認識能力和思考能力,因為對真理的追求,人類有了科學、哲學。第二是情感。他的理想是美,因為對美的追求,所以人類有了文學和藝術。第三是意志實踐的理念。人類能夠支配自己的行為,所以人類有了道德和責任感。柏拉圖說教育引導孩子轉向愛、善和智慧。在這樣的一個全球化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教育還需要有兩大功能。一是為社會服務的功能。教育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服務。二是為個體的發展服務,鮮明地轉向追求真善美。與此同時,人類進入知識和創新驅動的新時代,教育要培養學生適應技術革新,適應新時代;培養正確理解自己的權利、義務的公民。我們學校教育的目的,即滿足人的多樣化發展需求,滿足特定的社會發展需求,促進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的核心要教給學生什么,或者讓學生學到什么?我們育什么樣的人,怎樣改進學習,是我們實現學校變革的非常重要的方面。關于知識類型的研究,有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學校的教育通常傳遞給學生的是陳述性的知識,通過言語信息傳達,通過課堂傳遞給學生。而更為重要的是程序性的知識包括認知的技能、操作的技能、情感理解的技能,還有更為重要的這些程序性知識中的認知策略,這些隱性的知識是無法通過我們傳統的講授和傳授來獲得的。學術性的知識和技能本身不能夠使學生成功地進入社會和日常,學生還必須知道如何評判協作創造和創新,這些素養、這些隱性的知識,我們怎樣讓孩子來獲得。
怎樣幫助學生從數據、信息、知識到智慧?我們現在都說是大數據時代。什么是數字?這個學生考的分數是一個數字,如果把這個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學校環境條件、師資水平加起來就是一個數據;將數據和數據之間建立聯系才稱為信息;信息和信息建立聯系才成為知識。“天空中有云”這是一個信息,“要下雨”這是一個信息。什么是智慧呢?應用這些氣象知識做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是智慧,這個是我們應該教給學生的。
我們利用學科的學習,就是剛才說的言語的信息能夠通過傳遞的那些學科的系統的知識,它是處于底層,這是運用學科學習可以達到的結果。而中間層是行動層面的結果,這需要學科之間和跨學科方面進行整合,通過在行動中學習,能夠去批判性地思考,能夠有能力解決問題,能夠運用技能還有很好的人際溝通能力。這也是今天為什么我們的教育創客在風起云涌。山的頂端是道德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愛因斯坦說過,只有知識和技能并不能使人類獲得快樂。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去關注認知層面,更要去關注存在層面的價值感等等,這些可能都是我們教育在新的時期需要去思考的目標。
變革的內容是什么
傳統的工業化時代,學生會讀寫算就可以了。21世紀是高度發達的新時代,快速變化的時代,還需要我們的學生具有有效的書面寫作技巧,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交流、合作能力等等。同時,歐盟提出關鍵素養,澳大利亞提出綜合素養,歐盟關于終身教育的關鍵能力建議等。首先,我們的孩子要有母語溝通能力,全球化時代還必須具有外語的溝通能力。其次,一個信息技術的時代還必須有數學、科學與技術的基本能力,信息技術能力、人際交往、跨文化以及公民素養。第三是文化表達,通過音樂、行為藝術、文學和視覺聽覺等新的媒體形式去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我們要去思考的是,我們未來如何培養孩子的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他們的綜合的素養等等。
世界的核心素養框架,提出了21世紀必備的核心素養,要有語言、科技、數學、人文與社會素養、運動與健康的素養。在信息領域還必須有信息的素養、環境的素養,還有認知和社會性成長等等。我們需要去關注、去了解這樣一個教育大背景下的目標,然后去培養學生。我們國家的核心素養框架也正式頒布,就是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等角度構建核心素養框架。核心素養框架的確定標志我們國家新一代教育目標的確立,也標志我們國家的課程從課程觀到新的育人觀的新變化。核心素養的本質是跨學科和創新融合,這種育人觀念要求跨學科、跨領域培養學生的復合創新能力,整個教育系統,尤其是學校變革與創新過程中,要為新的目標落實和實現做出規劃和調整。
還有非常重要的是21世紀從信息時代邁進了創意時代。美國著名未來學家、趨勢學家丹尼爾?平克提出在全新的思維下還要有決勝未來的六大能力,還有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即“三感三力”等等。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還必須要有創造力,在知識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創造知識,所以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創造力和想象力。因此,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必須將師教生學傳統范式轉為新的范式,解決新世紀出現的新問題,從傳統的讀寫算到變革世界所需要的技能,學生應該有創造性思維能力,不是只得到技巧,還要有創新的人格。
新的教學范式可能會在哪些方面改變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教育進入3.0時代,教與學的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生脫離了傳統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他成為教育的消費者,同時是創造者。往深度學習,實際上就是將知識運用到真實世界和社會生活實踐場所當中,而且能夠進行學以致用的深度學習、跨學科學習,乃至超學科學習這樣的一個轉變。再就是使用混合的學習方式,我們要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優勢和學習結合起來。還有非常重要的就是今天在翔宇中學看到的,學校環境和空間都是課堂,所以我們可能需要去重新思考我們傳統的學校新興的教與學方式,要求人們做出更大調整,促進全體學生學會學習。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學會改變。學校為什么要變革?我們要去關注教育的目的、學校的目標、教育的目標。我們怎樣來變革和創新?我們的教育的目標、教育的功能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我們學校的教育需要進行價值重建,不只是關注分數,不只是關注知識和技能,還要去關注行動層面以及存在層面的更多的意義和價值。我們的結構重組,不能脫離學生成長的全過程,不能只是在流水線上無精打采的孩子、陀螺般轉動的老師。
我們怎樣進行改革
我們需要去思考學習到底是什么,人是如何學習的。現在非常強調認知,怎樣能夠更好地自我調控以及人的大腦的思維內容,學習到底是什么。在座的各位老師和校長可能非常熟悉,從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分析,學習是行為傾向相對持久的變化,這就是我們過去的機械訓練、機械記憶、強化訓練、反復的訓練,這是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從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考慮,學習是信息的加工存儲和檢索,因此才有了我們的多媒體教育,用多媒體的信息輸入,提高了我們的信息量,同時提高我們學習的效率。學習是在個體中發生的知識建構,學習是概念的變化,因此要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工具和資源。知識分布在群體中、分布式認知、學習者共同體。生態心理學來看,學習成為對環境感知的調整,感知對學生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的體驗式的學習,從生理學來看學習是大腦中的生物化學活動。
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是看同樣一幅畫,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視角看,這邊看就是一個美少女,側面看就是一個老太太,誰都對,沒有錯。因此說我們前面的這些學習理論都有其合理的價值的內核。了解了學習的這些合理的內核之后,我們怎樣建立更好的大腦的連接結構?傳統的方法是通過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對外在世界感知形成世界畫面。今天我們用技術可以來加強,我們通過各種傳感器、各種智能的工具可以延伸學習和認知的空間。學習是環境的感知,用這樣的一些學習理論來支持,教師將成為教練,師生將走進訓練場。
所以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豐富了學習的內容和形式,學習科學的發展挖掘深度學習的機制,兩者合力,使得教育技術廣泛提升教育質量成為可能,也成為當今大互聯時代世界教育的一個共同趨向。如何運用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新的教育目標、新的教育方法、新的現代教育技術重構我們的學校和課堂,引領我們的未來?我們學校的建筑和學習空間是最大的課程,締造完美校園,改變學校生態,變革是一個里程,而革
新就是要代替一種東西,而不是增加東西,進行系統性的變革而不是漸進地修補。我們的教室是不是像一個一個的標準化工作車間呢?工廠模式的學校已經不符合今天提供多樣化、個性化、選擇性教育的需要,同樣的年齡并不意味著他有同樣的需要,因此,我們要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而設計,能夠為不同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以不同的方式跟從不同的人學習。所以,我們要重新構建我們新的學校環境,未來學校的環境特征,是否可以建一些生態校園,綠色的校園,還有再生能源利用,低碳節能減排,更加優美的環境的校園。還有太陽能的光伏技術、智能照明技術以及新風系統,垂直綠化技術等等。還有屋頂綠化立體生態墻,整個的雨水回收收集技術等等。還有重構我們的空間結構,從教的空間向學的空間進行轉變。還有塑造文化校園,學校教育除了授業、解惑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是人文素養的培育,還有之后的發展。
我希望孩子從看到學校校門的那一刻,教育就已經開始。怎樣改變學校的品位?有一些新的學校的形態和空間的結構值得借鑒。比如我們跟人大附中做的一些設計,還有導視系統設計。色彩是環境的語言,怎樣把色彩的符號很好地運用到學校環境建設當中,更加人文和藝術化的空間、一些非正式的學習空間打破課堂的教室邊界,這些都是我們在做的一些實踐的探索。這是在學校空間的花園,特別是非常整齊的空間,幾何的園林空間,非常契合的一些理念,還有戶外室外空間規劃,還有教室空間的改革,排排座的形式顯然不能夠支持我們今天更多的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教學。我們的裝備是可以去改善課堂教學結構,去改善以學習為中心的、以教室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有實驗室,我們的教室就是實驗室的一些概念,我們的各種學科的專用實驗室。今天我們看到翔宇中學的博物館還有跨學科的學習,還有創客空間的建設都是有創新精神的。行動層面的再有就是圖書館,學生的發展運動的空間以及我們的新的技術的一些應用的空間等等。
未來學校的課程是跨學科的課程。新的課程的構建還有整體環境的建設和解決方案來做,同時讓信息技術帶有課程內容體系的變革,把一些未來的面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的學習引入到我們的課程內容當中。翔宇中學的蝴蝶博物館不僅是一個科學的、同時是藝術的學習。所以科學教育、藝術教育都是可以整合的。還有很多新的先進的技術,可以讓每一個學校的教學活動更加接近社會生活,反映各種類型的作業活動,充滿藝術、歷史、科學的精神,是我們打造未來教育、未來學校過程中需要秉持的。根據課程的變化原有組織結構管理體系也要做相應的變革。未來學校管理流程的變革,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評價、評估都要相應變革,大數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