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體系范文

時間:2023-11-22 17:57: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文化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文化體系

篇1

關鍵詞:城市生態公園;文化體系;生態優先;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TU98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32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people on the ec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chang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ecological parks have been built up in the city. The urban ecological park serves people, and it can arous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masses while obtaining mor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form a kind of ecological culture gradually. This paper takes Minhang cultural park,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o talk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ark,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system of ecological priority, people-oriented, and sum up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for other urban ecological parks.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park; cultural system; ecological priority; humanism

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居民對休憩活動場所和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加速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現象[1]。公園是市民休閑、娛樂身心的重要場所,不僅要滿足市民游憩的需要,也要更好地發揮健全城市生態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的功能[2]。目前我國多數公園過于強調美化,而忽略了其中的內涵文化建設[3]。

城市生態公園是指位于城市的城區或近郊,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來建構主要環境,以保護或營建具有地域性、多樣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提供與自然生態過程相和諧的游覽、休憩、實踐等活動的園林[4]。目前我國的城市生態公園建設主要利用城市周邊山水自然資源,以達到提高城市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滿足當地居民與大自然接觸的目的[5]。

在求大、求全設計思想指導下的城市公園設計存在著刻板的功能分區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等問題。城市生態公園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綠化和景觀建設[6]。一方面,它既是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和主要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它又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憩場所和公共開放空間[7]。因此,如何合理規劃城市生態公園,從而服務于人民群眾且獲得更多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利益的同時,喚起群眾的生態意識,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對城市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建設城市生態公園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以上海市閔行文化公園為例,通過區劃設計、生態景觀構建和人文活動三大方面,對城市生態公園文化體系構建進行探討。

1 上海閔行文化公園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文化體系的基本內容

1.1 規劃原則

1.1.1 生態優先原則 通過合理的、有節制的、有目的的開發,為城市生態公園以及城市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提供有效支持。并通過承載力和容量的核算,控制進入該地區的人數及其活動,以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使人們能夠接近自然、享受自然,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從而更積極主動地保護生態環境[8]。上海閔行文化公園前期建設以生態恢復與保護為主,采取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植物選擇上以更具適應性的本土植物為主,并引進適宜當地生存且有利于美觀的非本土植物,保證了生態的前期恢復與后期保護的順利進行。

1.1.2 因地制宜原則 避免過度設計,充分利用當地現有資源,重點培育和發展本土動植物,突出地方特色,并在此基礎上,挖掘生態潛力,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上海閔行文化公園因地制宜、結合地方特色,以上海市市花玉蘭為主,建立起文化與植物的緊密聯系。在景點設置方面,上海閔行文化公園在適合游人休憩的地方設計景亭與生境廊道,更增添了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

1.1.3 以人為本原則 公園內部環境設施以行為心理學和人體工程學為依據,豐富公園內的設施,使功能區多樣化以滿足游客游覽參觀的需求。上海閔行文化公園在此基礎上,鼓勵市民在城市生態公園游覽休憩的過程中,能參與到綠色發展建設中,并在此過程中獲得環保教育,培養大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從而更好地弘揚生態文化。

1.2 生態文化體系的基本內容

生態文化是由生態物質文化、生態精神文化和生態制度文化三大子系統構成,其中每一個子系統又包含著更低層次的子系統;這些系統之間彼此交叉、相互影響,從而構成完整的生態文化體系[9]。城市生態公園是城市綠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建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為城市生態文化的載體,屬微觀層面的生態文化,在其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區域的限制性、資源的特殊性等影響。因此,城市生態文化公園的建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上海閔行文化公園就是根據生態文化體系的特征要求,堅持生態立園、文化興園、為民造園、科技建園4個原則,及生態為主、文化相輔、與商務區功能相結合的設計思路,構筑獨具特色的城市公園生態文化體系。

2 上海閔行文化公園生態文化體系的建設

2.1 區域概況

2.1.1 規劃范圍 上海是我國的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發達、城市化程度高。閔行文化公園位于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內,北至航南路,南至漕寶路,西至航中路,鄰七寶生態商務區,東接A20外環線100 m林帶,規劃面積約83.44 hm2。其中綠化面積69.74 hm2、綠化率為83.6%。吳中路橫貫公園將公園分為南北兩區,南區占地面積65.09 hm2;北區占地面積18.35 hm2 (圖1)。

2.1.2 生態條件 基址地形平坦,其中河流環繞,中心處有一小島,島上植被豐富。區域位于北緯30°,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濕潤多雨,氣候條件較好。自然條件優勢使該區域有利于開展生態文化建設、構建生態文化體系。

根據前期對文化公園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園區內共有維管植物68科107屬124種(含種下等級)。蕨類植物5科5屬5種,裸子植物5科6屬11種,被子植物58科96屬108種,其中木蘭綱45科65屬74種,百合綱13科31屬34種。其中水生植物20科24屬27種。上海閔行文化公園共記錄到鳥類45種,隸屬于6目25科。不同生境的鳥類密度和多樣性指數存在一定差異。

2.1.3 人文條件 上海市是我國的沿海開放城市,對外交流程度高,經濟發達,城市化程度高。上海市人口眾多、教育資源豐富,外來人口占很大比例,多種文化匯集于此。因此有較高的文化吸收能力,也有利于開展生態文化建設工作。

2.2 設計思路

上海閔行文化公園秉承以生態為主、文化相輔,堅持生態立園、文化興園、為民造園、科技建園“四個原則”,為周圍居民提供娛樂休憩場所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大力開展生態文化建設,以達到人人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2.3 建設與管理

2.3.1 區劃設計 根據城市公園生態文化體系的建設目標,在尊重自然生態規則的基礎上,將上海閔行文化公園劃分為5個功能區,分別為:活動展示區、鄉土風情體驗區、商務休閑區、博物館區、市民文化休閑區。公園設置鄉土風情體驗區,將鄉土文化帶進生態文化公園,實現文化與生態相結合,使生態文化深入人心。

公園整體形成“一軸、兩翼”的格局。“一軸”指吳中路入口景觀軸,是整個文化公園的核心景觀和交通通道,主要包括入口建筑、景觀長廊、綠坡廣場、大香樟、親水平臺(圖2、圖3)等;“兩翼”指以景觀軸為基礎,向兩側衍生的東西兩翼,其中東側景觀突出生態特征,西側景觀體現時代特色;公園橋梁設計也頗有特色,6座橋梁以花卉為主題,形態各異,分別是迎春橋、望春橋、百花橋、牡丹橋、玉蘭橋、蝶影橋。公園內沒有大興土木建設人工景觀,而是因地制宜,做到步步為景、移步換景,使人們能夠最大化地同自然相接觸,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2.3.2 生態景觀 構建與以往“四季有花”的造園理念不同,閔行文化公園通過建設玉蘭景觀園、秋季觀果園、生態濕地園、水森林、芳香植物園等特色景觀,為市民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

生態濕地園主要選用黃菖蒲、千屈菜、睡蓮等;水森林主要選用東方杉、池杉、落羽杉等。在其中以木棧道銜接,并建有親水平臺、茶室、觀景長廊、景亭等,方便游人穿行其間、與自然親密接觸。芳香植物園主要選用梅花、桂花等鄉土樹種。搭配美國薄荷、迷迭香等矮生小灌木。生態觀果園主要選用秋季結果的樹種:橘樹、棗樹、柿子、山桐子、火棘、冬青等。在閔行文化公園外環綠帶內建設國內首個秋季觀果園林景點。

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是構成城市特色最內在、最持久的本底要素,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石[10]。因此在生態構建方面以突出上海公園文化及生態為重點,玉蘭科植物作為上海市的市花,園區的玉蘭科植物種植就更加重要。玉蘭園中大面積種植品種豐富的玉蘭,如:紅運玉蘭、白玉蘭、紫玉蘭等13個品種,并進行玉蘭的新品種培育。玉蘭作為上海市市花,大面積的種植玉蘭不僅能夠產生很積極的景觀意義,而且將城市的文化寓于生態建設之中,實現地方建設文化與生態文化體系構建的融合。

2.3.3 人文活動 人類是城市公園功能實現的根本保證,城市生態公園在生態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上海閔行文化公園免門票費,大大降低了入園門檻,使人們更愿意進入生態公園游玩。在設施健全以保證生態公園的游憩性的同時,公園根據各功能區、景點生態文化的功能和性質,積極組織豐富的生態文化活動。如:“長期免費開放博物館”、“古樹名木認養”、“植樹節”、“愛鳥周”等,充分突出保護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同時,公園內定期開展綠色長跑活動,使大眾身心得到鍛煉的同時,也有效宣傳了生態文化思想。寓教于樂的生態文化活動,使生態保護知識得到普及,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

3 結 語

城市公園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一直處于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本文從景觀建設的角度對城市生態公園生態文化體系的建設做出了一些理論探討和實踐,以期推動構建城市生態公園的發展。但是公園建設內容體系仍不完善,有待補充。首先文化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目前已經有序開展,而其具體內容還有待擴充和制定標準的細分與界定,其內容量與涵蓋面也有待補充與擴大。其次,城市公園精神文明建設多樣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公園對外宣傳力度不足,因而游客數量不多,可開展的活動內容也很有限。下一步工作在完善公園設施的同時,會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多種多樣的生態文化相關活動。

城市生態文化公園建設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項目,是多學科交叉的建設工程,涉及到大量科技工作和內容[11-13]。除了要構建穩定美觀的植物群落、保護生物多樣性外,也要增加文化內涵,構建人文生態,打造一個節約資源、綠色環保的生態文化公園,并通過建立生態文化公園發揮環境教育功能,讓正確的綠色、環保、生態的生活觀念,真正將生態的意識帶入每個人的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鄧毅.城市生態公園的發展及其概念之探討[J].中國園林,2003,19(12):51-53.

[2]張慶費,張峻毅.城市生態公園初探[J].生態學雜志, 2002,21(3):61-64.

[3]俞孔堅,吉慶萍.國際“城市美化運動”之于中國的教訓(下)[J].中國園林,2000 (2):32.

[4]鄧毅.城市生態公園設計方法探析[J].南方建筑,2004 (2):50-52.

[5]陳繼紅.淺析城市生態系統特征[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4 (4):56-57.

[6] 以生態和文化為導向的現代城市公園設計研究――以杭州市市民公園方案設計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11:14-15.

[7]王啟照.現代城市公園景觀藝術設計的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7:3-6.

[8]楊培峰.城鄉空間生態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2:158-159.

[9]盧山,毛玉明,章晶晶,等.森林公園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研究――以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浙江林業科技,2010,30(3):83-86.

[10]李文博,郝文淵,周鵬.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生態景觀設計探析[J].北方園藝,2014(6):84-86.

[11]李欣韻.生態與文化并置的“城市綠心”――遵義市三閣公園景觀設計札記[J].四川建筑,2008,28(5):35-37.

篇2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浙江金華321004

摘要院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理性分析法等方法,對當前人類社會文明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廣場體育文化進行研究,挖掘出其服務體系的現存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以促進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活動良序發展。

關鍵詞 院城市廣場;服務體系;現存問題;對策

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活動作為社會體育休閑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服務體系的建設直接關系到了廣場體育文化活動開展的質量。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發現,關于廣場體育文化的相關研究共有26 條搜索結果,而關于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相關研究搜索結果為0。為了加強城市廣場體育文化的建設、豐富人們的余暇時間的生活、保障人們體育休閑活動舒適、高效地進行,這就要求我們當前要加強城市廣場體育文化相關服務體系地完善和建設研究。本文挖掘了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以促進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活動良序發展。

1 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現存問題

1.1 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組織與管理現狀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組織薄弱,管理職責不明。一方面,當前的城市廣場體育文化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來運行的,但是由于政府組織管理效率偏低,許多廣場的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組織薄弱,存在管理職責不明確的現象。許多相關的管理人員也沒有積極地投身于廣場體育文化的建設。同時,在體育產品補充和供給方面沒有及時的更新,為居民的鍛煉帶來了不便,阻礙了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社區街道、居委會轄區內各單位沒有形成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整體合力。“在城市社區組織中除了街道辦、居委會外,還有在街道轄區內的各類單位。這些單位在體育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管理都是各自為政,相互獨立,體育活動場所也是各自獨立的小圈子。”[1]單位之間交流非常少,體育設施也不外借,導致體育器材也不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2]

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不完善。居民進行健身活動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或者是政策性文件的保護,有些地方雖然也有制定一定的文件,但是缺乏規范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城市廣場、社區體育宣傳教育缺乏力度,居民健身意識薄弱。近些年來,我國的全民健身成績已經取得了很明顯的進步,國家也給予了一定的經費投入。然而我們發現,在健身廣場上,參與鍛煉的人員明顯比坐在旁邊閑談的人員要少,仍有很大一部分的人群沒有參加體育鍛煉中,說明在體育健身的宣傳教育上仍缺乏力度。

1.2 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設施與經費現狀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活動可供支配的經費過少。我國社區公共體育經費來源主渠道有上級政府撥款、自籌資金和社會捐贈三個方面。自籌資金和社會捐贈是當前城市社區體育活動經費的重要來源。而這兩方面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投入,導致相關人員參與拉動經費的積極性降低,不能夠保證相關活動地順利及時地進行。

城市廣場體育設施配置不均衡,有些設施也存在安全隱患。一方面,由于幾十年來政府更多的集中于大型相對單一功能的體育設施建設,城市規劃中也沒有考慮公共休閑的整體需求,廣場體育設備單一簡陋,只能夠滿足一部分人的運動愛好,不能夠滿足全民健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在體育設施的質量、使用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而且由于是公共體育設施,一部分人就會認為體育設施的保護與自己無關,人人漠然的態度,甚至存在體育器材被盜、被毀的現象。

體育指導及其人才現狀。從事相關工作的體育指導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服務參與率低;而且大都以自愿為主,導致了體育指導員年齡都比較偏大,相關的體育知識更新比較慢,服務的時間隨意性大。以及相關的體育指導員和相關服務工作的人待遇比較低,大大降低了人們參與的積極性,阻礙了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的良序發展。

2 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途徑

2.1 加強城市廣場體育行政組織的管理職能和人力資源的培養,確保經費的投入和高效利用要改變城市各社區里的事業單位、行政機構等分散管理相關所屬廣場體育文化體系的模式,要建立完善的體育行政組織,明確相關人員的管理職責,確保管理的高效性,同時要建立檢查機構,及時對廣場的相關服務部門進行檢測和監督。同時還要加強相關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的管理人員和相關體育活動的指導員的培養和引進,為確保管理和指導的高效性和積極性,要加大經費的投入,應該給予相關人員合理的報酬。要注意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增加,同時要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素質。同時應該要制定體育政策,這些政策的制定要注重滿足社區居民各層次體育需求提供體育公共服務,并通過政策和制度化文件的形式予以保障。

2.2 深入調查和了解城市居民的健身興趣愛好和需求興趣是促進人們參與的重要動機之一,深入調查和了解城市居民的健身意愿和需求對城市廣場體育文化的建設來說非常重要。[3]合適的體育項目的開展決定了居民進行體育活動的參與率。因為年齡、性別、愛好的不同,每個人的健身意愿不相同。相關的組織人員應該要加強對居民健身的需求的了解,針對不同的需求可安排和倡導不同類型的健身活動。[4]如果轄區內居民的健身意愿差別較大,可適當進行調查并進行甄選,選擇參與意愿較多的體育活動項目,這樣可以提高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2.3 加強對體育健身的宣傳,提高居民對體育健身的重視轄區內的相關廣場社區的體育文化工作人員、社區的居委會等都有責任和義務加強對居民體育健身知識的普及和宣傳,要加大體育宣傳的力度。通過一些廣告,宣傳橫幅、宣傳板、或者是當下比較流行的微信、手機消息等途徑及時傳達轄區內的體育健身新聞,也可以開展體育知識科普活動,多渠道刺激居民對健身知識的了解和吸收,從而提高居民關注和重視,來吸引城市居民的運動興趣。

2.4 通過開展不同社區的群眾活動聯誼比賽,拉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不同廣場和社區可以在余暇時間或假期內進行體育活動項目比賽、或者進行聯誼活動,促進不同社區居民的了解和互動,加強居民之間的體育文化的交流,從中能夠激發健身愛好者的積極性。

3 小結

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促進城市居民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我們要發現城市廣場體育文化建設中的不足,完善相關的政策制度,為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排除障礙,建立和實施可行的城市廣場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全面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的精神高度文明的國家。

篇3

【關鍵詞】法制規劃 問題分析 城市規劃法

中圖分類號: 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規劃法》是建設系統的一部大法,是搞好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法律依據。城市規劃法的執行好壞。是城市規劃能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關鍵。目前《城市規劃法》在執法過程中有一些突出問題需要解決,從而確保城市規劃的順利實施。

近幾年來,我國大部分城市在規劃建設中都沒有按基本方針的指導來進行,進而不斷出現了一些與方針背道而馳的現象,由于規范的脆弱這些現象也屢見不鮮。為此,我們的國家、政府和城市居民已付出了沉重的政治和經濟代價,對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進行深入研究,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機制已刻不容緩。

我國的法律體系包括以下法律部分:憲法、行政法、民法、經濟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環境法、刑法、刑事訴訟法、軍事法。其中行政法又分為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無論是一般行政法還是特別行政法又都可以分為行政實體法和行政程序法。

1、 實施階段的問題

在社會現實生活中,法律的實施就是法律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從而實現目的的行為。是法律運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這對于法律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法律制訂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法律的實施,實現法律中涉及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使法律意志得以明確的實現。美國著名的社會法學家龐德曾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實行。”中國古人徐干說:“賞罰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必行,則雖不重而民肅。不行,則雖重而民怠。”

1.1 從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執法活動方面來看

因為沒有成套的法定方法和步驟即程序法,由于它對各級政府部門制定的城市功能體現、發展方向的明確、建設目標方向等是否符合城市規劃法規定的原則和方針進行科學的評價,這樣一來就較易受到領導和執行者個人行為的影響和干擾。

1.2 從守法方面來看

由于規劃設計單位是受政府部門的委托和管理,當政府部門的執法過程出現偏差時,設計單位和專業設計人員往往難以用基本方針去說服上級主管和政府部門的領導對這種偏差進行糾正,也就是說,城市規劃設計人員的守法行為缺乏基礎,從經濟和體制上也不可能按照規劃法規定的原則和方針來編制城市規劃文件。

2、執法中的若干突出問題

2. 1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權限亟待明確

《城市規劃法》第九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規劃工作。”第二條則規定:“制定和實施城市規劃,在城市規劃區內進行建設,必須遵守本法。”這使得行政主管范圍與法定實施范圍不一致。而且對于城市規劃區的確定,則顯得法律嚴密性不足,隨意性較大。在每次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中,都需要對城市規劃區的范圍進行調整。近年來出現的城郊結合部、規劃區與非規劃區的邊緣建設管理失控,出現了許多違章建筑;屬于不一定分布在規劃區范圍的工程建設,如航空港、碼頭、鐵路樞紐等等的合理布局規劃,往往失去有效的規定管理。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上述因素有關。

2.2 加強對城市范圍內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的行政處罰力度

按現行《城市規劃法》第四十二條規定 從停工處罰— — 行政復議或法院訴訟—— 裁定或判決—— 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起碼要數月甚至幾年,這樣規劃部門只能眼看違章建筑從基礎開始直到整棟摟層差不多完工而不能直接拆除,等到執行時勞民傷財,損失慘重。這種有法不能執行的狀況,加大了規劃執法的難度。這就需要法律規范在結構上包含有能夠作出迅速、有效、有力的強制處罰的內容。法律必須賦予規劃部門能將違法違章建設工程消滅在萌芽狀態中的權利。

2.3 對嚴重影響城市規劃或影響城市規劃的處罰依據必須重新界定

我國《城市規劃法》規定,對違法建設行為的行政處罰可視其對城市規劃的影響程度歸納為兩類:一類是嚴重影響城市規劃的,責令停止建設,拆除或沒收違法建筑物、構筑物或其他設施;另一類是影響城市規劃,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責令限期改正,并處罰款。由此可見,對違法建設行為進行處罰的唯一依據是影響城市規劃的程度。但是,由于《城市規劃法》對違法建設行為影響城市規劃的程度規定過于原則,對違法建設行為中哪些屬于嚴重影響城市規劃,哪些屬影響城市規劃沒有作出進一步的詳細定性,只是在第三十五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道路、廣場、綠地、高壓供電走廊和壓占地下管線進行建設。”這可視為嚴重影響城市規劃的情形。很明顯,這樣的規定不具有可操作性。許多地方制定頒布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中,對屬于“嚴重影響城市規劃”情形的規定也同樣較為原則,難以操作。

規定指出:1、對用地性質、城市景觀、城市環境、文物保護、風景名勝、重要工程實施造成嚴重影響的違法建設;2、侵占學校、醫院、體育和公共活動場所用地的違法建設;3、侵占道路、廣場、停車場、綠地、管線、人防、消防或防洪排澇通道及設施、規劃保留或保護的水體、廣播電視或電訊通道及設施,高壓供電走廊的違法建設;4、侵占市政設施或基礎設施用地的違法建設。實際上,這些行為屬于“嚴重影響城市規劃”的違法建設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上述情形中違法建設者進行的建設活動往往發生在公共或他人用地上,而不是發生在自有用地上。在實際生活中,違法建設行為大多是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而在自有用地上進行的。因此,對嚴重影響城市規劃情形的法律規定應更多關注自有用地上的違法建設行為。唯有這樣才能為查處違法建設行為提供更加豐富的法律依據。

3、實施監督的問題

在當今社會,法律監督制度有待加強和完善,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是維護法律最嚴的重要制度之一,是制約權力集中、抵制、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有效手段。我國目前的城市規劃的制定和管理體制中,沒有任何專門機構能夠政府在能否按規定行事中行使執法并對其是否科學進行評估,司法機關只能對其是否違法進行監督,對其是否按原則和方針辦事則是無能為力的。

從事設計的單位人員在設計過程中主要根據任務書進行方案設計和規劃。在這個委托直至審查通過的范圍里,對守法的監督主要體現在政府和職能部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對設計單位和設計人員的設計資質和執行規程規范方面進行審查,但在任務書的內容違背城市規劃的原則和方針時,整個設計和方案審批的過程卻沒有一個步驟來對此進行監督和評價。

從法制的角度來看,上述原則和方針并沒有很好有效地落實,也沒有什么監督機制和體系,更談不上相應的處理措施了,所以單單只靠執法者和守法者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更不能為貫徹實施方針和原則作保證,由此可見,城市規劃法規定的一些原則和方針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待加強,這種情況下出現偏差也是在所難免的。

結語

我們應該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礎上,認清全球化、外來資本和文化對我國空間規模和生產效率的影響,避免我國已經存在的地理空間不平衡進一步擴大,通過執行城市規劃原則和方針,提高我國的城市空間效率,促進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我們認為,我國的城市規劃法制建設必須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體現正當法律程序的精神和彰顯城市個性與文化特色的新思路進行整體性的理性變革與重構,從而重新界定與配置政府的規劃職能,以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參考文獻:

[1]羅毫才.中國行政法講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

篇4

關鍵詞:土地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兩規不協調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aimed at the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urban plann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problem of planning theory and analysis between, and find out the cause two rules don't coordinate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and to these questions some personal opin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nd methods of the path, and I hope to these key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 of help.

Keywords: land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Two rules don't coordinate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推進,在我國規劃學術界出現了許多爭議性的問題,而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問題就是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問題(以下簡稱兩規協調)。個人認為,在兩規不協調的諸多問題中首先要解決就是規劃功能定位不清的問題,他們之間沒有的明確相互關系,這與其在規劃體系中的作用與地位有關。究其本質原因就是我國規劃體系缺位,沒有明確規劃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就兩規協調問題解決措施和方法提出個人的一些觀點看法。

一、兩規協調中存在的問題

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協調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相互關系。也就是從那時起,在我國學術界和實務界開始有兩規協調問題的研究和討論。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總體上認為,兩規是具有相同之處的,主要表現在其法律依據組織領導和規劃審批方面。但是兩規的規劃范圍和兩規的規劃思路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思路是依據上一級下達的建設占用耕地面積、新增耕地面積和凈增耕地面積三項控制指標,以供給制約和引導需求,重在控制,這種控制是剛性的。而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時,則不同于前者,它不是依照上級下達的規劃控制指標,城市的發展思路和城市規模,是依據城市的社會、經濟、地理、資源、人文背景等多個人因素綜合分析而建立的。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根據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設計出城市發展目標和發展規模的計劃,滿足需求,重在發展。換句話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屬有控制規劃,而城市規劃屬無控制規劃。此外,兩規在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和兩規中人口統計口徑不一致,導致兩規中關于城市人口規模的內涵存在很大的差異,前者明顯大于后者,直接影響根據人口規模計算的城市用地面積。

為了解決兩規協調問題,我國其他政府部門也參與此項研究,針對構建中國規劃體系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方法和途徑。國家建設部也提出城鄉規劃的建議,主要包括有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省域城鎮體系規劃、鄉鎮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等。國務院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作為全國的城鄉規劃工作的主管。國土資源部強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土地利用領域中統籌社會、經濟、環境過程的基本規劃,一切其他各項規劃均應當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看齊,用地規模與布局要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

二、兩規協調宏觀層面:上端規劃功能缺位

兩規不協調宏觀層面上的重要原因是上端規劃功能缺位的問題。上端規劃功能缺位具體指規劃體系中區域規劃功能缺位和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功能缺位。兩規協調是土地規劃工作需要的,由于兩個規劃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任務,導致其目標、任務、內容和編制思路有很大的無法統一協調的差異。要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差異,這就要求上一級規劃充分發揮對下一級規劃的綜合協調功能和作用。建設用地指標是兩規協調的焦點問題,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配確定的這些指標,“建設用地總量不得超過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下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剛性約束,因此想要協調這之間的矛盾,就要在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框架內進行協調解決。從這一方面來看,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之間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但從經濟發展方面來看,區域經濟發展是以城市的發展為依托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城市是區域經濟中心,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是以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成果作為重要依據的,二者本應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的,在城鎮用地規模與布局上緊密協調。兩規協調宏觀層面上就是上端規劃功能補缺,具體來講,就是要開展區域規劃或國土規劃,做好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土地資源合理配置三者之間的協調工作,為下端規劃編制和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三、兩規協調微觀層面:建設用地規模

建設用地規模作為兩規協調的重點。目前,在我國無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是城市總體規劃,本著 “以人定地”的方式,即依人口規模和人均建設用地測算建設用地規模。在兩規協調過程中,要求在統計規范人口和建設用地時統一口徑。在進行人口統計時,兩規協調時應當采用相同的城鎮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統計數。

而建設用地作為兩規協調中的焦點問題,則要求統一建設用地尤其城市建設用地的概念。還有工業用地、綠地和道路廣場用地,其發展特性主要受產業結構、交通需求、經濟增長和自然生態等的影響更大,這類用地規模應考慮產業類型和產業結構對用地需求特性,采用分組控制加以確定。

結論:

從宏觀層面上講,兩規協調要依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建立健全規劃體系,開展區域規劃工作,在區域層次上協調安排土地利用與工業化、城市化之間相互關系。從微觀層面上講,解決兩規之間不同的地方,主要針對解決人口和建設用地的統計口徑的問題。發展與保護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只有通過走發展的道路才能增強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保護也是為了能夠持續發展。城市規劃是以發展為主要特征的,不過在進行規劃工作時要注意優化發展方式,以低代價求發展,發展模式中要注意尋求低占地的發展,走集約利用土地的道路;土地利用規劃是以保護為特征的,但也改變過去的消極保護模式,要進行主動保護,本著“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保護環境”的土地利用方針,研究在發展中求保護,在保護中求發展的策略,。

參考文獻:

[1]陳銀蓉,等.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協調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 30一33.

[2]曹榮椿.論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互協調 [J].經濟地理,2001(5):605―608.

篇5

 

關鍵詞:城市旅游 城市旅游產品 國際化

一、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進展

1964年,美國學者Stansfield(1964)首次在其著作《美國旅游研究中的城鄉不平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城市旅游在旅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紀70年代西方開始關注城市旅游,Ashworth (1989)認為,城市旅游的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開始的。中國關注城市旅游是在上海1995年首次提出要發展城市旅游以后。

“城市旅游”的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是因為城市提供的專業化功能與一系列的服務設施。國內學者范能船、朱海森(1996)認為,城市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某種需要被城市吸引的旅游。彭華、鐘韻(1996)將城市旅游定義為“發生在城市中的各種游憩活動的總稱,對于旅游產業來說,則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質與精神消費活動”。保繼剛、楚義芳(1999)則認為,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動及其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

筆者認為,所謂“城市旅游”,首先必須把“城市”作為旅游的目的地,其次要以旅游者的活動作為基礎。因此,“城市旅游”的定義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以城市為目的地的旅游活動”。人們到城市去旅游,或是進行商務、觀光、購物、娛樂活動,或是感覺現代氣息,現代文明成果,或是領略異地風情,旅游需求可謂是多姿多彩,但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卻往往不以局部的資源、景觀、情趣、環境來吸引旅游者,而是以其城市的整體形象對旅游者產生巨大的誘惑力,這樣就沖破了人們對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傳統狹隘理解的局限。

二、城市旅游的地位與作用

早在20世紀70年代,霍爾就曾經預言:20世紀最后30年,對于歐洲主要的首都城市和眾多的歷史小城鎮而言,最大的轉變就是大旅游時代的來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業必將從以自然風景和歷史文化名勝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階段,向包括城市旅游在內的綜合性旅游模式發展。世界越來越多的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傳統的被認為缺乏旅游資源的老工業城市)開始致力于推進其“城市旅游”的發展,爭相開發各種旅游資源,改進基礎設施,以吸引游客。一些主要的大城市(都市),如紐約、倫敦、東京以城市旅游業為主導的消費業從業人中,其比重超過了生產業(如金融、房地產、保險等),在城市經濟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在我國,城市旅游也在整個旅游業發展中占據主體地位,據國家旅游局統計,我國50個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到全國旅游總量的70%以上,城市旅游已成為了旅游業發展的重點。

(一)城市本身地位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

城市化是近、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在國家及區域的中心地位日漸突出,其功能也日益完善。它在兼具了國家或區域政治、經濟、商貿、文化和信息等多種中心職能之外,也逐漸擁有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成為地區、國家及區域的旅游活動中心。作為旅游目的地,由于其具有復合性,內容豐富而綜合的特點,可滿足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同時,城市交通方便,服務設施相對完善,旅游的可進入性、舒適性較高。

(二)城市旅游的需求不斷升溫

人們傳統的以自然風光和歷史古跡確定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已經逐步改變,游憩空間目的地選擇范圍不斷擴大。同時,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由于城鄉差距的存在,現代都市生活對于他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因而往往成為主要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另外,商業、金融、工業、生產服務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必然會帶來越來越多的會議、展覽和商務旅游。

(三)城市旅游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積極作用

從城市經濟發展來看,發展城市旅游可以增加經濟收入、拓寬就業空間、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從社會、文化方面來看,由于城市旅游設施具有共享性:不僅服務游客,同樣服務市民,因此城市旅游的發展,可以使本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供給進一步改善,人們有更多地方可以娛樂、放松、增強體質和增長知識,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而由于遺產旅游的開發,使城市的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繼承。另外,發展城市旅游還有利于增進本地與國內外的各類交流,提升城市形象與區域影響力,為城市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機遇。從環境和生態方面來看,發展城市旅游,可以有效的引導或加速環境質量的改善。

三、城市旅游產品譜及其特征

吳必虎(2001)有關旅游產品譜(The Spectrum of Tourism Product)的研究表明,可以將旅游產品分為傳統旅游產品(主要包括觀光旅游產品及其升級產品、文化旅游、商務旅游、度假旅游和社會旅游產品)和新型旅游產品。城市旅游歸屬傳統旅游產品“觀光旅游”之城市風光觀光游憩和“升級觀光旅游”之城市旅游(City Tourism)和都市旅游(Urban Tourism)之下。

對于城市旅游產品,JansenVerbeke(1988年)認為由三類要素構成。第一類要素是城市旅游的吸引物,包括以各種活動場館為依托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和城市自然和社會文化風貌所營造的休閑環境。這類要素是旅游者進行旅游目的地選擇決策的最主要因素。第二類要素是指旅游服務體系,例如飯店、餐廳、商場、購物場所等。此類對旅游者決策的影響不是很大,但卻是構成整個旅游者體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類要素是指各種基礎設施,如公共交通、旅游者信息服務等,是城市旅游的輔助部分。

與一般旅游產品不同,城市旅游產品具有自身的特征:

第一,城市旅游產品具有綜合性。城市旅游不是以單一產品滿足市場,而是以復合型旅游資源加工的多樣化產品創造需求,形成了寓經貿、商務、金融、會展、教育、購物、休閑、觀光、度假、餐飲和娛樂為一體的多元化的,綜合性的旅游產品。

篇6

關鍵字:城市規劃;低碳;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城市規劃的本質在于它對城市發展的預見性,對阻礙城市健康發展潛在因素的預測能力和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是城市規劃發展和改革的主要動力。城市發展的歷史也告訴我們,城市規劃的創新源于解決現實存在或將要產生的問題,只有盡早發現和預見城市可能面臨的問題,才可能不斷改革與創新,使城市的發展能夠適應和應對新的挑戰,并為其創造出更適合我們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環境。

一、低碳城市與低碳城市規劃的概念與評價體系

低碳城市就是將城市空間作為載體來發展低碳經濟,革新低碳技術,改變原有高碳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中不必要的能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最終實現城市的高效、清潔、可持續的低碳發展。

低碳城市規劃是基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基礎上,從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和詳細規劃入手,提出土地利用、密度控制、城市交通與功能的綜合應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議,并在低碳經濟條件的控制之下提出城市規劃的策略。

低碳城市的評價體系一般將由城市低碳發展規劃指標、城市空氣質量指標、城市低碳建筑指標、城市綠地覆蓋率指標、城市直接減碳指標、低碳出行指標、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及低碳產品應用率、媒體傳播指標、公眾滿意度和支持率指標、一票否決指標等十個大項構成。其評價體系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建筑的節能、城市綠色照明、森林碳匯建設指數等等。這一體系即為發展低碳城市提供了一個評價標準,也為低碳城市規劃提供完整的數據保障。

二、低碳概念在我國城市規劃中的興起

氣候與環境變化已經成為人類現階段乃至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碳排放量的增多被認為是氣候變暖與環境變化的主要因素,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這一變化呢?經過近些年來的大量研究,我們發現,城市化的發展是導致碳排放量增多的罪魁禍首。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所產生的永不熄滅的霓虹,川流不息的擁堵車流,林密的鋼筋混凝土森林等等的浮華景象的背后卻是對能源過渡的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增多。為了應對這一現象,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了低碳城市規劃的概念并在很多城市加以實踐。

中國目前已經是碳排放量大國,近些年來出現的如沙塵暴、霧霾等惡劣氣候環境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這種形式下,我國的城市規劃也不得不做出相應調整,2009 年,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在其《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了2009―2020 中國低碳城市的發展戰略設想,從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層面,初步建立了低碳城市的指標體系。而在理論方面,同濟大學的潘海嘯教授等提出了城市低碳空間規劃策略,從總體、區域、詳細規劃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提出了綠色交通支撐的空間結構;交通導向的走廊式發展模式;限定居住小區規模,避免大街區空間的低碳發展模式。另外在實踐方面,多個城市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目標。到 2012 年止,中國在建低碳城市建設已初步形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及西南地區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格局分布。

三、中國目前發展低碳城市規劃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幾年來的低碳城市規劃的發展,國內的一些城市如上海、保定、日照等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這為我國更大范圍的推廣低碳城市規劃提供了可參考的范例。同時,這些城市在發展低碳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諸如現行城市規劃缺乏理性,發展低碳城市規劃需考慮的長期性、因地制宜性和引入公共參與體制等相應的問題,這些問題既暴露了發展過程中的缺陷與不足,也為現行城市規劃體制改革提供了源動力。

1、我國現階段城市規劃缺乏理性

在我國的城市規劃發展中,常常是從理想化的狀態出發,城市盲目擴大,缺少對城市存在的問題以及城市化進程所涉及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無法建立現實與未來之間的邏輯聯系。

在制度方面:與城市規劃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從城市規劃未來的發展進行研究,但憑借傳統的經驗做法、專業人士的臆想或城市的決策者根據某些特定時期的需要而不切實際的設立。這就造成了現階段我國城市規劃制度缺乏理性和時間上的延續性的現象。而由于規劃部門與其他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溝通與協作,這也導致了制度制定后難于實施。

在規劃設計方面:由于規劃過程中往往更注重直觀的視覺感性認識而忽略了理性客觀的分析問題的態度,因此我國的城市規劃設計普遍存在著以理想化替代現實、以藝術審美替代科學推演、以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愿望替性客觀的思考之類的現象。同時,盡管近些年規劃設計已經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引人其中,但并未建立起很好的融合與互動的關系,造成了規劃中各相關學科的知識只是形式上拼湊在一起的局面。因此目前國內很多城市規劃設計所標榜的“綜合性”實際上僅僅是種虛假 “綜合”,經不起推敲。

2、低碳城市規劃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

發展低碳城市規劃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即使在歐、美、日這樣的發達國家,從規劃的實施到達到預期目標也需要 30~50 年的時間。而國內的一些城市卻把低碳作為城市炒作的概念;或作為招商引資的新噱頭;或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成效。事實上,低碳城市并不簡單等同于單一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內容,不能僅停留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層面,缺乏系統性的安排。低碳城市規劃需要建筑、規劃、工程、交通、環境、園林、經濟、管理等各領域專家相互協作,從前期的系統規劃、階段性方案實施、方案實施后調研評估(溫室氣體減排效果、公眾滿意度、項目的經濟效益分析、技術的適用性與改進)與二次修訂等環節進行詳細的周期跟蹤調研,確保低碳城市規劃沿著正確方向順利推進。這一過程需要國家設立專職部門,嚴格執行和監督整個方案的實施,將低碳發展模式落到實處,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及其環境影響。同時,這一過程也需要廣大民眾的支持與參與,積極配合,共同完成我國城市規劃的轉型。

3、低碳城市規劃需要因地制宜

目前國際上,各個國家發展低碳城市的模式各不相同,如英國的城市行動、丹麥的發展低碳社區、瑞典的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日本的低碳社會模式等等。這些模式都是根據每個國家不同的政治結構、城市功能關系以及城市自身特點建立的。這些模式為中國發展低碳城市規劃提供了很好的參照范例,但我們絕不能將這些模式原封不動的復制到我們的城市發展中。其原因很簡單:首先,我們與以上國家的政治結構不同;其次,中國現階段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與以上國家不同,我們不能按照發達國家的模式發展中國的低碳城市;最后,從歷史、文化以及地理環境上我們與以上國家也有差別,因此完全照搬以上模式是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就國內而言,各城市之間也存在著自然條件、發展基礎、功能定位的差異,因此發展低碳城市規劃的模式也會有所區別。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優勢來打造相適應的低碳模式,如在日照充足的城市引入太陽能技術,提供清潔能源;在有地熱儲備的地區,合理開發地熱能源等。避免盲目照搬而導致的全國城市千城一面的現象。

4、發展低碳城市規劃需要引入公共參與機制

由于中國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持續增長,城市居民對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理念淡薄,低碳意識不強。因此在發展低碳城市規劃過程中需要引入公共參與機制。引入公共參與機制主要指公眾在低碳城市規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其中,包括公眾參與到城市規劃的構想、評調、決策和實施中去。這種參與機制一方面可以摒棄某些專家或設計者的臆想專斷,或是某些城市決策者獨斷的規劃管理過程,將廣大民眾的想法和意見引入到低碳城市規劃的過程中來,從而在規劃過程中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各個階層的利益訴求并保障其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在參與的過程中也能使低碳的概念在民眾中逐漸得到普及,使民眾了解“低碳”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減少高碳消費,讓低碳意識深入人心。

篇7

關鍵詞:西南五省(區、市);城市化; 工業化;產業帶動

一、前言

城市化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的重要指標。2011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51.27%,標志著我國已經成為城市化國家。但是城市化水平整體提高的背后,東西部城市化發展不均衡現象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城市化發展不均衡帶來的諸多問題也逐漸引起社會的關注,比如一、二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壓力巨大,大城市病,農村勞動力流失等問題。諸類問題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為此,中國亟需加快解決區域間城市化發展不均問題,實現各區域之間協調發展,共享發展成果。

(一)城市化的衡量指標

關于城市化內涵,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界定,不同學科都從各自角度進行了解釋。經濟學意義上的城市化更加注重生產要素(人口、生產力)在城市化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指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生產力等生產要素向城市集中或者原本的農村區域變為城市區域,使得城市人口所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的過程。

城市化水平也稱為城市化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常用指標是人口指標法,即用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來作為衡量城市化的標準,用公式表示為

城市化水平=■×100%

(二)中國西南區域的自然與經濟特征分析

中國西南地區在行政區劃上主要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藏族自治區,因此也被稱作西南五省(區、直轄市),以下簡稱西南五省區市。西南五省區市面積總共25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967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4.4%。其中農村人口為10666萬人,占西南五省區市總人口的54.2%,占全國農村總人口的17.2%。

從自然地理環境來看,我國西南五省區市土地廣闊,自然資源富集,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礦產、旅游等資源稟賦經濟的先天優勢。但是復雜的地形結構制約了該地區交通及通信的發展,也因此阻礙了西南地區經濟發展。從人文環境來看,該地區民族眾多,人口分布不均衡,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人口密度比較大,云貴高原、高原人口密度比較小。同時受經濟發展狀況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西南地區貧困人口比較多,尤其是在邊遠的山區,受教育程度相對發展落后。

二、我國西南區域城市化的特征

(一)城市化整體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西南五省(區、市)城市化整體偏低,除了重慶市,其他三省一區的城市化水平均明顯低于我國城市化平均水平。以2015年為例,四川、云南、貴州、、重慶城市化率分別為 47.69%、43.33%、42.01%、27.74%、60.94%,其中四川、云南、貴州、比全國城市率分別低8.41%、12.77%、14.09%、28.36%,重慶城市化率比全國城市化率高4.84%。

(二)城市化發展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西南五省(區、市)城市化增長速度超過全國城市化水平的增長速度,與全國城市化水平之間差距逐漸縮小。2015年,西南五省(區、市)城市化率分別提高了1.39%、1.60%、1.99%、1.95%、1.33%,除重慶與全國平均增長率持平外,其他三省一區城市化率增長率均高于全國增長率。

三、我國西南區域城市化發展水平滯后的分析

雖然中國西南五省(區、市)中重慶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國水平,但是從整體來看,城市化水平滯后,而且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制不合理

當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由農業向工業、服務業轉變時,農業部門將會出現剩余勞動力,并且剩余勞動力將會向工業、服務部門流動,推動農村人向城市聚集,畝加速城市化發展。因此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地區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動力。

中國西南五省(區、市)自然條件惡劣,地理條件復雜,多山地丘陵,制約了大規模農業發展,阻礙了機械化在農業中的應用,使得農業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生產效率低下,束縛了較多的人口從事農業,阻礙勞動力向工業、服務業轉移。

(二)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不協調

工業化是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在西南五省(區、市)工業化發展并未成為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建國后,由于資源優勢及特殊的戰略地位,西部地區成了我國推行以資源開發產業和國防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優先的工業化發展布局重點。

(三)區域經濟總體水平較低

經濟發展水平是決定一個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高低的最根本原因。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的原因,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貧困人口多、連片貧困地區集中。2015年,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自治區、重慶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7221元、15223元、136967元、12254元、20110元,為全國水平的78.4%、84.5%、64.7%、72.2%、92%。人均GDP分別為36693元、28930元、29757元、31682元、52112元,為全國水平的74.5%、58.77%、60.45%、64.36%、105.68%。

(四)地理特點和基礎設施水平

西南五省(區、市)交通和通信等基礎設施發展落后,以公路和鐵路為例,西南五省(區、市)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26%,公路總里程占全國公里總里程的20.65%,鐵路總里程占全國公路總里程的8.33%。西南地區基礎設施落后不僅影響了經濟發展,也制約城市化發展。

四、加快我國西部省市城市化發展的路徑

(一)調整產業結構使之布局合理

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但是由于西南地區重工化比較嚴重,所以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并不明顯,為此西南地區需要加快調整工業結構。首先調整工業輕重比例,西南地區輕工業占比少,這導致工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吸引能力十分有限,為此需要加快輕工業的發展,減輕工業輕重比列失衡。其次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優化工業布局,加快淘汰高污染產業和產能過剩產業,提高工業發展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

(二)以集約化方式推動農業發展

西南地區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農業生產效率低,專業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低、產品結構單一。為此,一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西南地區主要的農耕區包括四川盆地、云貴高原、的一江兩河區域,每個區域氣候、土壤都不相同,根據每個地區的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形成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經營。二是依靠當地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積極發展大旅游,依靠旅游農業帶動周圍餐飲、商貿、交通、通訊業以及鄉村建設的發展。三是加快改變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構建生產、加工、儲存、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體系,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結構中二三產業發展。四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西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因此要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人工林種植工程以及退耕還林工程。

(三)以扶貧為抓手促進城市化發展

自從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如何保持經濟穩定發展成為一個難題。西南五省市區應該把握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等國家頂層規劃,加快建設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發揮后發優勢,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貧困地區脫貧提供物質基礎。做好扶貧工作最為重要的是培養貧困地區經濟增長點,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而不是僅僅一味的通過財政補貼給予補助。一方面加大貧苦地區的科教投入,提高貧困人口文化水平與科學技能,擺脫貧困的“代際傳遞”。另一方面,根據貧困地區的優勢構建能夠帶動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建立“一村一品”格局,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子。

五、總結

西南五省(區、市)是我國重要經濟板塊之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工業重工化嚴重,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落后,從而導致了西南五省(區、市)的城市化滯后于全國水平,與東部地區更是相差甚遠。為了盡快縮小與全國乃至|部地區城市化水平差異,西南五省(區、市)應該首先優化產業結構,充分發揮產業結構對城市化的帶動力。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特色農業;優化工業結構,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其次,大力發展旅游業,打造精品線路,積極發展相關配套產業,提高服務接待能力。再次,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打贏扶貧攻堅戰,為城市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軍.加快城市化應是結構轉型頭等重任[J].財經界,2016(10).

[2]周瑞剛,呂昭河.中國西南地區山地城市發展路徑思考[J].思想戰線,2015(06).

[3]許芳.城市化和城鄉收入差距的時空演變[J].上海經濟研究,2015(10).

[4]王勇.快速城市化地區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的時空變化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5(01).

篇8

關鍵字: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存在問題;原則 ;措施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also obtaine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topic, this article unifies own work experi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design measures in some detail.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 principles;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1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對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環保意識的加強,對于生態城市建設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為了避免問題的出現在實際的設計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講究生態方法,本文就是從當前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現狀出發,以原則和方法為核心進行論述。

一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當前狀態下,雖然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經濟和生態發展不協調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將經濟的發展視為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有些情況下片面的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忽視了對生態的保護,采取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以犧牲城市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經濟和生態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這發展極不協調。雖然之后人們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但是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二者還是存在著一些矛盾影響了生態設計的順利進行。

(二)設計者缺乏生態理念

設計者是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關鍵因素,要實現生態建設,設計者首先要具有生態意識,這樣才能夠將自身的設計理念轉變為設計方案,經由施工者的施工呈現出來,但是經過調查發現,一些設計者的生態理念欠缺,缺乏創新的意識思維,對于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面不夠敏感,成為設計工作的瓶頸所在。

(三)缺乏對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管理

健全的管理模式是確保生態城市規劃設計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但是目前我國在管理方面缺乏力度,管理措施和制度不能夠貫徹落實,這也成為今后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一個制約因素,需要盡快改進。

二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堅持的原則

為了避免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出現的不必要的問題,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

首先要堅持成長性原則。生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是出于一種靜止狀態的,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因此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也要在變化發展的狀態下尋求新的創新設計觀點,堅持成長性原則。力求為設計提供更廣闊的的成長發展的空間。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堅持成長性原則,能將城市有的歷史文化因素和生態因素很好的融合,并將它們作為一個發展變化的生命狀態進行保護和發展,實現了生態設計的理念。

其次要堅持多樣性的原則。要實現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多樣性原則是必須要堅持的。生態城市的多樣性和城市的自然環境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生態城市的規劃要以這種聯系為基礎進行設計,實現城市自然資源和居住環境的生態平衡。

最后需要堅持承載力原則。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需要和城市本身的承載能力相吻合,要在城市能夠接受的最大極限之內進行設計活動。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需要對城市的承載力進行科學的預測,并合理的解決城市本來存在的生態問題。

三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措施分析

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要講究一定的措施,力求做到各個環節都實現協調發展,下面本文就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空間設計措施、景觀配置措施、水循環設計以及交通設計四個方面進行詳細的論述。

(一)城市空間結構設計措施

生態城市規劃中的空間結構設計需要以城市的自然環境為特征,并且重點將城市的山水資源當做設計的中心,并且以綠色生態城市為核心進行規劃設計。具體說來,可以在設計的過程中將城市的內部空間設置為組團式的結構,在各個區域內利用植物等作為隔離帶;或者是進一步的完善城市中的綠化景觀,合理布置城市水域體系,形成良好的生態城市的空間景觀結構布局。

(二)城市景觀配置設計措施

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除了要滿足生態性之外,還需要符合城市美觀的要求,因此在設計時還需要注意景觀的配置,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實現人、景以及城市環境的充分融合,并且結合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有機的設計,打造具有文化底蘊的現代化生態城市。城市的景觀主要有道路、標志以及居住區等,在設計時要將這些要素相結合。

(三)城市水循環設計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的源泉,在城市水循環系統的規劃設計中一定要堅持生態原則,進一步完善城市污管網的布局,在城市下水道口的位置還需要設置一些阻隔油污的裝置,避免對水造成污染。同時,還需要建立起城市污水處理廠,對于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進行及時的處理,防止污染城市的生態環境。還需要對地下水的開采進行控制,并適時的進行進化處理,保證城市的水源清潔。

(四)城市城市交通設計措施

交通的流通量是檢驗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流通量過大可能會造成城市交通環境的擁堵,汽車排放的尾氣也會污染城市空氣,破壞生態平衡,因此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一定要重點加強對交通的設計。為此,在城市交通系統的設計時要充分的發揮公共交通的職能,尤其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帶,流通量較多的地區要盡可能的限制私家車的數量。在道路設計時需要盡量的避開生態較脆弱的地區,且交通建設中要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環境,可以鋪設生態功能的綠色道路以緩解交通壓力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結束語:近年來生態城市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為了提升城市的生態環境,人們對生態建設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本文就以此為出發點,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指出了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的成長性原則、多樣性原則以及承載力原則,又從生態城市的空間結構設計、景觀配置設計、水循環設計以及交通設計四個方面論述了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措施。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對今后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實現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良性發展,促進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

參考文獻:

[1] 楊明白 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探討 科技與企業,2012年第19期

[2] 陳水源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相關問題分析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第8期

篇9

一些成就,但在城市規劃建設方面仍會遇到一些問題,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就此問題展開了分析論述。

關鍵詞:城市規劃建設 若干問題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前言:城市的規劃建設是促進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規劃建設主要包括兩方面,即總體的規劃與城市的建設,做好城市規劃建設,可以為人們的生活提供舒適的環境。

1 城市規劃建設的含義

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為了實現城市的經濟的發展、環境資源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所做的創新工作、基礎建設工作都可以視為城市規劃建設的發展工作。具體的說就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用盡可能少的資金,能源和勞動力,在保證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新科技引入作為主要手段來發展城市經濟,變革城市結構。這樣,不僅能夠滿足目前城市發展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未來城市發展的要求。

2我國城市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城市規劃的管理方式不合理

城市規劃的執行部門是國家政府來決定與執行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政府部門在管理城市規劃工作時很容易出現管理不當現象,根本原因是因為選擇的管理方式不合理。客觀來說,政府若想開展好城市規劃工作使其城市化作用得以更加充分的發揮,就必須從全局考慮從高處著手采取強硬措施,逐漸將城市規劃落實到各級、各部門管理工作中,加大城市規劃建設層面的管理力度,既做好城市規劃設計的監控,又做好城市規劃建設行為的督導。但現實的問題是我國政府在管理城市規劃時并沒有采用以上方式,而戰略戰術把握不了宏觀事務與具體事務之間的關系,致使我國當前的城市規劃工作陷入困境。

2.2城市規劃的隨意性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基礎,在城市建設初期,做好城市規劃工作非常重要。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基礎規則和法律保障,在整個城市建設過程中起到支柱的作用。城市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社區及街道、綠化、娛樂設施等建設,在這些設施進行建設前都應該進行系統而全面的規劃。然而,當前城市規劃較為隨意,在建設過程中,建設規劃隨意改變,表現出明顯的隨意性。

2.3重視城市發展速度,忽略建設質量

一些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在整體城市化進程的引導下急于改變城市的整體形象,達到取得政治資本的目的,在城市建設中注重形象工程、獻禮工程等,片面的追求城市化建設的整體速度,忽略城市的整體規劃及客觀建設速度的存在,浪費了人力、物力及財力,最終導致城市化進程減慢。

2.4 城市規劃工作前期目標不明確

在當今城市基礎設施與社會發展速度不一致,其中交通設施建設就是典型的例子。交通擁擠是交通設施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重要體現,當然,這也受我國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汽車企業影響。近年來,我國的城市交通需求隨著私家車數量的增加而不斷增加,城市的交通數量以及交通道路的寬度已經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城市的需要,導致交通擁堵現象極為明顯。特別在大多數的舊城當中,人口密度的不斷增加以及公共設施的不足使得城市居民的活動空間明顯不足,公眾的整體利益得不到滿足及保證,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難以提高。

2.5法律法規的保障體系不健全

城市規劃建設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如城市規劃的行政處罰和違法行為不協調,缺乏權威性的處罰力度。城市規劃的處罰不明確,很多城市都受到政府與規劃部門的雙重領導,這就使得利益出現沖突,這樣不僅影響了城市規劃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也不利于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

2.6對歷史文物遺產的保護不到位

一般來講,城市的發展是建立在歷史遺留基礎上的。我國很多城市在古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城池,其中所保留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址也很多,甚至還有一些“活化石”,如古樹等。這些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址是歷史文明遺留產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其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必須要對其進行有效合理的保護。但是目前很多城市急于向現代化擴張,對于歷史文物或歷史遺址的保護不到位,使得很多文化遺產遭受嚴重破壞,甚至毀滅,這是人類的損失,也是該城市的巨大損失。如何針對歷史保護區域進行特殊城市規劃以保證歷史文明的延續,是當前城市規劃所面臨的又一重要問題。

3城市規劃建設問題的解決對策

3.1科學合理的分析

在對城市進行規劃編制中,不僅要采用先進的理論方法對城市的規劃進行有效的研究,還要用系統方法對其進行不斷的探究,結合城市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及城市在更大區域內所處的地位,對城市進行合理的定位,對科學發展的相關目標進行有效的確定,進一步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2建立生態環境的規劃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建設條件,要尊重、發揚、研究城市自身的特點,根據城市擁有的特點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從城市的一個或幾個側面來抓住優勢、體現個性。制定實際的、有城市自身特色的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方案。將“山水城市”、 “森林城市” 、“田園城市”、 “綠色城市”等融于一體。既能夠體現出生態城市建設的優勢,又能給人們一個嶄新的形象。

3.3建立城市規劃行政決策監控機制

要加強對城市規劃的行政決策進行控制。一是系統內部的控制,包括機關內部管理、制度建設、隊伍建設;二是外部系統對管理系統的控制,包括司法監督、行政監督、人大(政協)監督、社會(輿論)監督;三是管理系統對管理對象的控制,通過一系列規劃管理活動糾正決策執行時的偏差。城市規劃管理必須根據決策過程分別實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從而對城市規劃行政決策進行有效的指導、彌補、監督。

3.4提高城市規劃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城市規劃的管理部門不僅要重視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而且要重視城市規劃管理隊伍的建設,培養城市規劃管理方面的人才,提高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例如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城市規劃人員培訓”和“城市規劃工作交流”等方式,為城市規劃管理人員提供完善知識結構和增強專業技能的機會,使他們可以更好地發揮在城市規劃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同時,管理部門還可以加強管理人員的崗位培訓,鼓勵管理人員參與第二學歷培養,為管理人員提供出國交流的機會,這樣既可以拓寬管理人員的眼界,幫助其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觀念,又可以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將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在一起。

3.5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合理搞好城市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我們對城市進行規劃時會涉及到許多的方面,要以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理念來指導城市的合理規劃,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我們要把握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使制定的城市建設指導方向具有前瞻性,努力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為構建現代宜居城市而做出指導。我們在編制城市規劃時,一定要把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必須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市場效益等方面來制訂和實施,并且把城市的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城市功能的合理搭配。始終如一地貫徹“智慧、生態、低碳”的建設方針,營造出功能合理,生態和諧,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城市。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的規劃建設關系著人們的生活,建設速度越快遇到的困難也會越多。我國城市規劃建設工作從多方面分析了促進城市規劃發展,解決城市規劃問題的措施實現了城市規劃事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文韜.淺談當前城市規劃建設的若干問題思考[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03:45.

[2]趙娟.探析城市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辦法[J].價值工程,2014,04:102-103.

篇10

關鍵詞: 環境倫理;城市規劃;價值觀

20世紀中葉以來,尤其是80年代以后,隨著城市和自然系統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環境保護意識的普遍提高,城市規劃價值觀中生態學理念和環境倫理學理念的引入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所有有關城市的決定和判斷都是由價值觀而不是技術因素驅動的。因此,盡管技術、經濟和制度因素都很重要,但最后的決議都取決于決策者的價值觀體系。

一、環境問題的產生與城市發展和城市規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城市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人們生活與工業生產高度聚集的場所,也是環境問題表現得最強烈、最集中、最敏感的空間區域。同時,人們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改善地球環境狀況的關鍵在于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抓好了城市環境,就抓住了問題的首要環節。工業革命以前,城市規模較小,人口數量不大,城市化率較低,城市處于低速發展階段,自然生態也沒有受到深層的傷害,自我恢復能力較強,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得并不明顯。工業革命后,伴隨城市人口的持續增長和高度集中,伴隨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以及生產力水平的突飛猛進,城市規模迅速膨脹,城市進入快速發展期。尤其是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發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引發出大量的城市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例如,城市發展導致的自然生態系統不同程度的破壞,引發了一系列生態連鎖反映,包括水資源缺乏、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數量快速增長、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生物鏈被破壞等等,城市逐漸失去了良好的環境自凈能力,生態平衡被打破。

隨著改革開放多年來城市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與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發達國家近百年出現的城市環境問題在中國近20年內集中爆發,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目前,中國城市總體上空氣質量較差,在檢測的500個城市中,只有38. 6%的城市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國際通行的衡量空氣污染的標準是測量每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懸浮微細粒子,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20微克。中國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標準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標準以上的空氣中。相比之下,紐約才二十幾微克。還有學者指出,當前中國大多數城市普遍遭遇水體富營養化的“綠”、氣候熱島效應的“紅”、沙塵暴或酸雨的“黃”、城市灰霾的“灰”四色效應的現實生態尷尬和水資源枯竭、化石能源短缺、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長期生態威脅。

二、城市規劃在解決現實城市環境問題上存在著價值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