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嬰護理培訓內容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1: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婦嬰護理培訓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婦嬰護理培訓內容

篇1

1依據“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表”導出操作技能實訓項目

助產是一個技術操作要求很高的臨床一線崗位,助產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除專業知識外,主要體現在技能操作水平上,其操作技術水平直接關系到母嬰的安全和健康。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其特色是突出工學結合,以臨床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目標、以項目為載體,開設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1]。本研究以助產職業崗位人才需求調查結果為基本依據,根據臨床工作過程及國家衛生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要求,對照“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表”,導出涉及婦產科的操作技能實訓項目25項,分“熟練掌握”、“基本掌握”、“基本了解”3個等級,便于指導教師和學生利用有限的課時突出重點、攻克難點。

2以“操作技能實訓項目”為引領進行教學改革

課題組以助產科服務能力和婦嬰護理技術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進行項目載體設計,結合高端助產專門性人才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和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由每項工作任務導出職業能力,形成課程框架,設置情境教學。把理論知識、技能訓練與助產臨床技術融為一體,改變傳統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分段實施的模式,采用“工學結合、學做一體”模式,以工作過程為引領[2,3],通過實訓室仿真模擬演示、實訓室操作訓練及考核、醫院見習、畢業實習等,達到對助產專業婦產科操作技能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在完成相應工作任務的同時,掌握助產和婦嬰專科護理知識,突出對學生進行助產和婦嬰專科護理技能的培養。

試驗班級課程具體安排:校內將4~6名學生分為一組,教師先示范操作,然后讓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利用仿真演練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醫院將10名學生分成一組,由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帶教,利用雙休日和社區實習時間組織學生入戶對孕婦進行產前檢查和孕期宣教,對產褥婦進行檢查和康復指導,指導育兒家庭進行新生兒沐浴、臍帶護理、新生兒撫觸、測量小兒生長發育指標等;在課余時間開放仿真模擬產房、婦科檢查室、新生兒護理室和多媒體綜合實訓室(配全套操作錄像和助學課件),由學生自我管理并根據實訓項目的分級要求自由練習,既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鍛煉了學生的管理能力,取得了較好效果。

3通過充分論證,使技能操作實訓項目分級更具科學性

篇2

[關鍵詞]初產婦;健康教育;新生兒護理知識

初產婦由于缺乏生育經驗及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這些均可能對新生兒的成長產生影響。臨床研究指出[1],孕晚期加強初產婦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孕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糾正錯誤的認知,提高孕產婦的自我管理及對新生兒的自我護理能力[2]。本組研究中,通過給予初產婦加強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其對新生兒護理知識認知分析能力,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榮軍醫院收治的175例初產婦的臨床資料,產婦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6.8±8.9)歲;產婦文化程度中,大學及以上學歷45例,大專67例,中專及高中47例,初中及以下16例。其中農民5例,工人81例,個體工商業人員57例,干部技術人員32例。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28例,2000~3000元64例,3000~5000元72例,5000元以上11例。

1.2方法

對全部孕婦在孕第35周及36周的周末進行新生兒護理知識相關培訓,培訓參與人員包括產婦、新生兒父親、新生兒家庭照護者等,每次培訓1~2h,培訓形式采用集中講座、小組討論、示范演練等形式。培訓內容包括新生兒生理特點及護理概況,新生兒基礎護理及保健,新生兒常見問題及對策,母乳喂養的方法及操練。培訓人員由富有經驗的護士進行,在培訓中,注意觀察孕婦的理解能力,結合其教育水平等情況,給予采用不同的語言描述,注意給予示范操作及圖片講解,加深產婦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采用小組討論及演練提高產婦的應用能力;每次培訓后給予相關問題解答,設立形式多樣的咨詢方式,如官方QQ群、微信群、微信平臺、咨詢室、咨詢熱線等,加強對產婦疑問的解答,提高問題解決的針對性,針對產婦的家庭情況,給予一定的建議與意見。培訓結束后向參加培訓者分發健康知識手冊、光盤等,指導產婦進行自我學習,促進知識的掌握。

1.3判定標準

[3]采用自擬調查問卷,在產婦培訓前及培訓后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新生兒生理特點,新生兒基礎護理,新生兒常見問題分析,母乳喂養的方法,疫苗接種方法等,每項內容20分,滿分100分,對比觀察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認知情況。

1.4統計學方法[4]

應用SPSS11.5統計學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培訓前發放調查問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問卷132份,有效率為71.4%,培訓后向產婦發放調查問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問卷167例,有效率為95.4%。通過對調查問卷回答情況分析,本組在進行為期2周,共計4時的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的培訓后,產婦相關知識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與培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嬰兒時期是嬰兒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最易出現各種疾病的時期[5],嬰兒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影響其家庭的生活質量,而嬰兒的健康成長,多取決于嬰兒母親及其對嬰兒的喂養、護理的認知、態度及行為[6-7]。初產婦由于生育及新生兒相關知識,這對新生兒的生長與發育極為不利。在一組調查中指出[8-9],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的缺乏包括以下幾點:

(1)多數產婦不清楚新生兒特殊生理知識,如新生兒黃疸,新生兒出生后體質量變化;

(2)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知識多來自父母或網絡等途徑,沒有科學而系統的學習;

(3)產婦對母乳喂養方法僅限于理論知識,甚至有的產婦不認可母乳喂養;而調查指出[10],多數產婦對新生兒出生的護理知識都存在較大的興趣,只是苦于缺乏相關的培訓,尤其是近幾年育齡女性中,獨生女占據絕大多數,其缺乏新生兒家庭護理氛圍,自理能力差,對健康教育的渴求更強烈。本研究中,對175例初產婦于孕中晚期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培訓,通過對新生兒生理特點及護理概況、新生兒基礎護理及保健、新生兒常見問題及對策、母乳喂養的方法及操練等相關知識進行培訓,經培訓后,產婦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明顯高于培訓前,且護理知識的掌握已不再局限于理論上,更提高了產婦的自作能力,明顯提高了認知分析能力。總之,通過給予初產婦系統的新生兒護理知識,可以有效地提高產婦的新生兒護理相關認知,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這對于新生兒的成長發育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解思琦.初產婦健康教育和人文關懷的臨床實施[J].生物技術世界,2013(2):150.

[2]辛燕.開展家長育嬰指導對提高新生兒早期教育普及率的作用[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6):416-417.

[3]李云波,楊彥香.新生兒護理知識認知分析與健康教育在初產婦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2):1860-1861.

[4]吳雨桐.臨床護理路徑在初產婦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4):2374-2375.

[5]王轉琴.新生兒游泳和撫觸對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1,17(28):60-61.

[6]黃秀永,陸柳雪,陸青梅,等.健康教育對農村初產婦嬰兒喂養及護理知識認知影響研究[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4(2):258-259.

[7]招鳳彩.母乳喂養健康教育對新生兒智力發育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97-98.

[8]陸柳雪,陸小妮,陳立新,等.3S理念健康教育模式對桂西地區農村初產婦母乳喂養影響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2):1824-1826.

[9]鄭麗陽,鄭本端,符丹.危重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心理特點的觀察和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0,16(1):109.

篇3

關鍵詞 社區 產后訪視 婦嬰保健 護士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04-0058-04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ommunity postpartum interview

YANG Yan

(Pux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9, China)

社區產后訪視是醫護人員在產婦及新生兒出院后對母嬰的健康狀況進行回訪的一項工作,是母嬰應享受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權利,也是社區婦幼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通過查閱文獻,對近年來社區產后訪視的研究現狀作一綜述。

1 社區產后訪視的重要意義

1.1 對產婦健康的積極影響

以往眾多的臨床研究,無論是進行干預前后對照研究,還是進行實驗組與觀察組對照研究都證明[1-2],產后訪視是產褥期產婦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降低產婦產褥期發病率。社區產后訪視對產婦的心理情緒的穩定有重要的作用,能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促進嬰兒的健康成長。

1.2 對新生兒健康的積極影響

新生兒期生理調節及適應能力不夠成熟,易發生窒息、感染等疾病,病死率較高,約占嬰兒病死的1/2~2/3,尤以新生兒早期為高。研究證明產后訪視護理干預可及早發現新生兒病情,明顯降低新生兒口腔黏膜感染、臍部感染、黃疸、紅臀、濕疹發病率[2-3]。

1.3 提高母乳喂養率

母乳是嬰兒尤其是6個月以下嬰兒最適宜的食品,母乳喂養是喂養嬰兒最自然、最科學、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有研究顯示,社區產后訪視對提高母乳喂養率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林偉清[4]對240名產婦進行實驗組與觀察組的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產后訪視的實驗組的純母乳喂養率明顯高于觀察組。

1.4 有利于產褥期保健知識的普及

產后訪視可提高社區居民對母嬰保健知識的知曉率,提高居民的母嬰保健意識,幫助產婦建立正確的自助自護方式。臨床調查證明[5]有產后訪視的產婦對產褥期衛生、母乳喂養、添加輔食、臍部護理、預防接種的知曉率比無產后訪視的產婦均有明顯提高。

2 產后訪視的社會效益

2.1 減輕產婦及家庭的負擔

產后訪視使產婦、新生兒大部分的常見問題由訪視人員上門給予指導解答,使產婦及新生兒在家中直接得到全方位的優質服務,減少了外出就診的困難。

2.2 體現護士的社會價值,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

護士運用正確的交流技巧融洽了與產婦及其家人間的關系。并且用知識和技術為產婦及新生兒提供專業性保健護理服務的同時,也贏得了家長的尊重和信任,從而體現護士的自身價值和社會地位。通過產后訪視,還能夠及時了解到產婦對醫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進,以真誠的服務感動產婦及其家人,讓其滿意,拉近了居民與社區醫院的距離,從而提高了居民的滿意度。

3 國內產后訪視工作存在的問題

3.1 訪視率存在地區差異

由于我國的社區護理產后訪視起步較晚,各地區的工作進展參差不齊,部分地區仍存在拒絕訪視現象。有調查報道2000年產后訪視率為98.0%,但同時也有報道產后訪視率為62.9%。最新調查報道產后訪視率為76.97%,電話隨訪占52.80%,拒絕訪視占37.89%[6]

3.2 產后訪視質量和服務滿意度有待提高

3.2.1 產后訪視工作的方式有待更優化

目前產后訪視的方式主要為上門訪視,在特殊情況下產婦不接受上門訪視只能改為電話訪視。國內對產后家庭訪視時間和次數有明確規定,一般情況下要求3次,分別為產婦出院后的第3、14、28 d。但各省市具體執行情況不同,訪視時間和訪視次數存有差異。另外,目前每次家庭訪視多少時間沒有明確規定,訪視時間的長短反映了訪視工作的質量。有調查發現訪視醫生每次訪視時間平均只為8~10 min[7]。訪視時間過短,服務不到位,降低了產婦和家屬的滿意度。

3.2.2 產后訪視內容的標準化、規范化未能得以完全落實

目前國內產后訪視內容要求大同小異,主要包括詢問和檢查,并進行宣教和指導,即“一看、二問、三聽、四查、五指導”。但在實際訪視中,由于訪視醫生業務素質較低、訪視時間短、訪視工作缺乏規范化管理,訪視內容與要求有所偏差,因而直接影響了產后訪視的服務質量,不能很好地將母嬰健康保障工作落到實處。

3.2.3 產后訪視工作人員業務素質不盡人意

我國的產后訪視工作大都是各醫院醫務人員的兼職隨訪,產后訪視人員缺乏正規的業務培訓,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溝通技巧參差不齊,隨機應急能力不強。學歷結構、年齡層次各有不同。整體收入低,影響了訪視人員的積極性和隊伍的穩定性[8]。由于沒有專業化的隨訪隊伍,訪視質量無法保證,甚至還可能存在誤診誤判誤導的現象。

產后訪視服務滿意度直接反映了產后訪視工作質量,是產后家庭訪視工作考核的主要標準之一。而各項調查發現,目前產后家庭訪視滿意度在33%~93%,各地區的滿意度差異較大。不滿意主要是認為訪視時間太短、對母嬰問題解答能力有限、訪視人員態度不好、訪視時間不及時等[6]。由此可見,目前國內的產后訪視工作質量仍令人堪憂。

3.3 產后訪視不能滿足新時期產婦的需求

隨著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不斷變化,產婦心理問題不斷增多,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日益上升,而目前社區產后訪視內容中又缺乏有效的產后心理保健及疏導方法。此外,現今女性對生殖健康的需求也隨著社會文化的變化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產婦開始關注自己產后的健康問題與生活質量。新時期的產婦除了有對常規的產褥期保健知識的需求外,還有對心理健康、自身形體恢復、新生兒撫觸及游泳鍛煉、嬰幼兒的預防保健等知識的需求。因此,現行的傳統產后訪視服務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新時期產婦的需求,應不斷更新和拓展。

3.4 流動人口的產后訪視工作難落實

流動人口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健康意識相對薄弱、文化程度偏低、經濟相對拮據等,造成產后訪視落實困難。流動孕產婦的信息化管理尚未完善,一些地區只做到了地區內的孕產婦的信息共享,卻未做到地區與地區間的信息交流。所以,一些流動孕產婦發生跨省市的居住地變遷時,便可能失訪。

4 對社區產后訪視工作的建議

4.1 加強產后訪視的認知宣傳,提高知曉率和訪視率

加大在全國范圍內的社區產后訪視工作的宣傳力度,使人們尤其是產婦們認識到社區護理產后訪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積極配合,提高產后訪視率,保障母嬰健康。

4.2 優化孕產婦的信息化管理

①利用計算機網絡化管理,訪視人員可以方便及時地掌握每個孕婦保健的信息,可對孕產婦進行及時、主動的聯系,計劃和預約產后訪視的時間,避免貽誤訪視。②流動人口納入三級管理系統,實行“同城化”管理,可以提高產后訪視率、預防接種率、兒童健康查體率。今后,對流動人口的產后訪視的信息化管理不僅要在某一地區內做到信息共享,還要做到全國范圍內地區間的信息共享,以確保流動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保健。③利用計算機網絡對高危兒實行區域化管理。淘汰高危兒報告卡、轉診單,代之以網絡上報、轉診,使高危兒的管理也更加簡易、快捷、科學、人性化,有利于高危兒專案管理的全面覆蓋,提高其生存質量。④可提高保健資料的利用率。可以對產后訪視質量進行評價,以促進此項工作的持續改進。對于下一年的工作預算以及資金下撥可以用數據來進行統籌。⑤運用電腦軟件,建立孕產婦管理信息系統和數據庫,產院、婦兒醫院和社區訪視醫院三方共同協作,才能提高產后的訪視率及訪視質量,降低圍產期新生兒的死亡率。對異常情況及早采取干預措施,保障產婦和新生兒健康[8-10]。

4.3 優化產后訪視內容及方法,促進產后訪視工作的規范化

4.3.1 加強產后訪視工作人員的培訓,實行準入制

要確保產后訪視的服務質量,最重要的是提高訪視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產后訪視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定期考核和實行準入制。增加心理護理知識、產褥期體能鍛煉、新生兒常見病異常現象的處置方法、人際關系及溝通技巧等知識學習。此外,還應加強對產后訪視工作人員的重視和關心,提高她們的工作積極性和隊伍的穩定性,從而提高社區產后訪視的服務質量。

4.3.2 改良產后訪視的方法

有調查發現,接受入戶訪視的產婦生命質量較沒有接受入戶的產婦生命質量高,單純電話訪視并不能改善產婦的生命質量[11],因此,在產婦及其家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盡可能采取上門訪視,而將電話訪視作為一種輔助方式,以確保訪視質量。在訪視時間安排上,傳統的產后訪視是在出院后第3、14、28 d進行,高危情況應增加訪視次數。我們應在切實做好這3次訪視的基礎上,繼續調查研究更具有可行性、實效性、科學性的訪視時間。如有調查報道傳統的訪視時間安排解決了產婦哺乳最初遇到的問題,后繼的指導卻很欠缺,而將訪視時間調整為產后的第7、28、77 d,明顯提高了產后4個月時的母乳喂養率[12]。當然,這一方法得以推廣還有待研究商榷。另外,應適當增加每次訪視時間,提高訪視質量。根據需求調查顯示,比較支持的訪視時間為30min左右[7]。適當的時間安排,訪視人員才能很好地完成對產婦及新生兒的檢查、詢問、宣教,保證訪視質量。產后訪視還可采用經臨床護理路徑的健康教育方法,即對產婦預先制定健康教育護理路徑表,并針對產婦具體情況,在不同階段開展循序漸進的階段性宣教[13]。并可運用該方法,評估產婦及新生兒在不同階段的健康需求,從而提供不同內容或方法的訪視服務。

4.4 拓展產后訪視的內容

4.4.1 積極推行母乳喂養,強化家庭母乳喂養的指導

在完成常規產后訪視的基礎上,幫助產婦分析影響母乳喂養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對產婦及其家屬加以母乳喂養知識宣教和指導。對于乙型肝炎病毒攜帶或乙肝產婦,應指導其做好母嬰阻斷措施,告知其單純HBsAg陽性產婦可母乳喂養,“大三陽”、“小三陽”且HBV-DNA陽性者盡量避免母乳喂養[14]。通過強化家庭母乳喂養的指導,從而保障0~6月嬰兒的純母乳喂養率達到50%,改善兒童營養狀況,促進兒童健康。

4.4.2 加強對產婦的心理護理,預防產后抑郁癥

應當將產婦心理保健納入常規產后訪視中,包括對產婦心理測評、心理咨詢。產后訪視人員要耐心細致并運用專業知識和交流技巧,積極主動地向產婦提褥期健康宣教,提高產婦自護能力、母乳喂養技巧、新生兒護理技術,消除產婦的緊張恐懼心理,從而以輕松愉快、穩定平和的精神狀態度過產褥期。另外,應建立產婦的支持系統。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產婦焦慮、抑郁呈顯著負相關[15],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鼓勵家庭成員提供心理支持,關愛產婦,促進產婦的心理健康,預防產后抑郁癥的發生。

4.4.3 增加其它健康教育內容

指導產婦進行科學合理的產后體能鍛煉,滿足現代女美的心理需求。增加產后性生活及避孕知識的宣教,產后性保健服務應針對女性產后性器官的改變對夫妻雙方進行指導,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促進家庭和諧[16]。增加兒童預防保健知識的宣教,提高兒童疫苗的接種率,鼓勵家長對兒童進行規律的體格檢查,確保兒童的健康成長。④開展新生兒沐浴、新生兒撫觸的指導工作,使產婦及其家人更好地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及技能,促進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另外,不同區域不同人群不同個體產生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產后訪視還應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服務。

4.5 構建社區產后訪視質量評價體系

根據擬定的社區訪視護理質量評價體系,制定產后訪視質量評價指標,使其體現目的性、導向性、科學性、代表性、敏感性、客觀性和可獲得性原則[17]。結合專家咨詢結果,構建具有一定科學性、創新性的社區產后訪視護理質量評價體系,從而提供滿足社區產后訪視護理期望的服務,保證社區產后訪視的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孫友霞. 社區產后訪視的實施對母嬰健康的影響[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0, 25(12): 244.

[2] 費秀英. 社區產后訪視對母嬰健康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31): 4501-4502.

[3] 陳小菊, 吳玉華, 許梅蓮, 等. 產后訪視護理干預對新生兒健康的影響[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34): 57-58.

[4] 林偉清, 鐘美英. 產后訪視對母乳喂養的影響[J]. 社區醫學雜志, 2012, 10(22): 32-33.

[5] 劉立新, 劉勝全, 董鑫. 社區產后訪視在促進母嬰健康中的作用及訪視需求調查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25): 342-343.

[6] 岳廷棉, 朱麗萍, 李莉, 等. 社區產后訪視服務現狀調查及分析[J]. 中國婦幼衛生雜志, 2010, 5(1): 269-270.

[7] 楊朝, 章煒潁, 章蓉. 杭州市四季青社區產后訪視質量及需求調查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06, 9( 21): 1784-1785.

[8] 曾紅燕, 陳曉紅, 劉保華, 等. 關于對深圳市羅湖區社區產后訪視人員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 中國社區醫師(綜合版), 2004, 6(15): 75-77.

[9] 劉東梅. 產后訪視中體會健康教育的進展與不足[J]. 包頭醫學, 2012, 36(2): 119-120.

[10] 蔣月琴. 流動人口孕產婦的圍產期保健[J]. 中國社區醫師, 2011, 13(32): 326.

[11] 齊玉梅, 王生鋒. 產后訪視提高產褥期婦女生命質量的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7, 16( 17): 2441-2442.

[12] 錢慧珍. 不同的產后訪視法對母乳喂養作用的比較分析[J]. 現代醫藥衛生, 2008, 24(18): 2795-2796.

[13] 彭妃. 臨床護理路徑在產后訪視的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13): 320-321.

[14] 周麗清.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產婦喂養問題研究現狀[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 6(2): 172-174.

[15] 謝小華, 洪普, 莫海燕, 等. 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對產后康復影響的研究[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 2005, 8(4): 238-241.

[16] 宮巧紅, 王 斌, 唐高紅, 等. 保健服務對產后性問題影響的調查分析[J]. 中華護理雜志, 2005, 40(8): 63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