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護理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5: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醫學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臨床醫學護理

篇1

[關鍵詞]臨床護理 5S管理

5S管理源自于日本的企業,目前在世界上很多企業得到了廣泛推廣。本論文主要探討在臨床醫學護理中引入5S管理的效果。

一、臨床護理5S管理的內容

5S管理是日本企業的一種獨特管理方法,5S是5個日文的簡稱,具體講是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

1.整理(1S)。整理的主要內容是將工作場所任何東西區分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現場不放置非必需品,不必要的東西盡快地、果斷地處理掉,消除過多的積壓物品,及時倒掉垃圾,長期不用的物品放倉庫。目的是騰出空間,活用空間,塑造清爽的工作場所,同時防止誤用、誤送。為此,我實習所在的科室制定了“要”和“不要”的判別基準,要求各科室定時對工作場所進行全面檢查,包括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

2.整頓(2S)。整頓的主要內容是對整理之后留在現場的必要物品分門別類放置,排列整齊,營造整整齊齊的工作環境。物品的保管要定點、定容、定量。工作區只能放置真正需要的物品,在放置方法上下功夫,原則上做到“四易”―易找、易看到、易取、易歸位。目的是減少尋找物品的時間,要求尋找時間在30秒鐘以內。為此,我們對需要的物品根據使用頻度,決定日常用量及放置位置。并對存放物品的箱室實施了顏色管理:綠色―無菌藥品,藍色―清潔物品,黃色―用后物品,紅色―特殊物品(如搶救用物品),桔色―辦公室物品,粉色―庫房物品。我們還采取了地板畫線定位,放置場所貼標識,制定廢棄物處理辦法等措施。

3.清掃(3S)。清掃的主要內容是將工作場所清掃干凈,消除污源。目的是保持工作場所干凈、亮麗,崗位保持在無垃圾、無灰塵的干凈整潔狀態,為病人和醫護人員提供良好的治療和工作環境。為此,我們建立了清掃基準,制定了以下清掃制度:清掃責任分區制度,誰使用誰清潔(管理)制度;科室每日清掃制度,每月開展一次全科室大清掃制度等。

4.清潔(4S)。清潔的主要內容是將前面3個S――整理、整頓、清掃實施的做法制度化,規范化,且實施管理的公開化和透明化,這是5S的核心。目的是維持3S的成果。這是成功實施5S的基本保障。為此,我們制定了目視管理的基準,還制定了考評方法和獎懲制度,定期自查制度,定期檢查制度。護士長經常帶頭巡查,帶動全體護理人員重視5S活動。

5.修養(5S)。修養即素養,主要內容包括:制度化素養,即對于規定了的事,大家都要遵守執行,嚴守標準;業務素養,就是掌握護理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情商素養,需要有團隊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精神面貌素養,是要體現積極、認真、慎獨、樂觀的工作態度。為了提高我們科室人員的素養,我們采取了5S管理日常化的措施,主要是在每天的晨會中,增加5S講評:加強教育與訓練,尤其是對新進人員進行5S教育和護理技能培訓,定期邀請本院和兄弟單位專家講課和安排本科室中高資歷護士輪流講業務課;經常開展個人和班組5S與業務工作自評等活動,目的是提升護理人員的素質和人格品質,養成樂觀積極的工作態度和按規定行事的良好工作習慣,從而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

二、臨床護理5S管理的效果

1.5S提高工作效率。5S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有素養的工作伙伴,物品擺放有序,易取易歸位,不需要過多的尋找時間,這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搶救病員的時候,效率會更高。同時5S倡導的制度化管理,使新來護士經過培訓后能夠快速適應崗位工作。

2.5S推進管理制度化。按照5S要求,可以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病區、工作區、治療室等均落實有專人負責管理,每月開展一次5S質量自查工作的制度,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提出整改措施。

3.5S提高護理人員素質。5S管理有助于護理人員養成嚴謹的個人工作作風和良好的職業素質。引入5S管理以前,我們科室個別護理人員工作懶散,心態浮躁,常常出現丟三拉四的現象,出現了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問題和事故。

4. 5S促進業務培訓常規化。實施5S管理,科室可以形成每月自辦一次業務培訓的慣例,主要由中、高年資的護士輪流介紹主要病種的護理要點和護理經驗,也邀請本單位或兄弟單位專家、醫生和護士作技術培訓。業務培訓的常規化極大地促進了整個科室護理水平的提高,而年輕護士護理業務水平的提高則更為顯著。

5. 5S減少事故發生。護理人員素質的提高,直接提高護理質量,從而可以減少和杜絕了重大醫療事故的發生。

三、臨床護理5S管理的注意事項

通過5S管理的推進,護理工作的科學化和制度化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但在5S實施和推進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能流于形式。實施5S管理,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條條框框上,而要落實到具體的細節上,落實到具體的人和事,5S管理還需不斷深化,尤其是素養還有待更深層次提高。

2.注意人性化。在嚴格推行5S制度化管理時,也要注意人性化管理。比如,遇到一般病人不愿意穿病員服,不宜勉強,而對于危重病人,護理人員應該耐心說服。在人員工作量的分配上,年輕護士可以多承擔一些事務性工作,高年資的護士多承擔一些組織管理和傳幫帶工作。這樣護理人員的精力充沛,工作質量好,年輕護士進步快,5S也能夠得到更好的貫徹。

3.注重細節。每天下班前應將護士站桌椅擺放整齊,清理桌面,物品歸類放還原處,檢查當班工作是否全部完成,檢查次日工作是否準備妥當,關好電腦開關和電源等。對于工作區域的清潔應該落實到專人負責監督管理,并由總務護士和護士長進行日常檢查,每周通報一次清潔管理情況。

四、結語

醫院護理管理工作引入企業的5S管理方法,可以使護理工作更科學化、標準化和制度化,護理工作的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如果在實施5S管理的過程中能夠再增加一些人性化管理,配備足夠的人員,足夠的床位,減少加床,改進某些工作流程等具體條件和措施,護理工作將會更加地科學與和諧。

參考文獻:

[1]陳玉珍,馮青嫦,林艷香.護理人員層級管理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實施探討.中國醫院,2008-07-01.

篇2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自某大學醫學院女生700人,臨床女生346人(占49.4%),護理女生354人(占50.6%),年齡18~25歲;大一182人,大二199人,大三197人,大四122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在校大學生,既往無精神病史和嚴重疾病史,愿意參與本次研究者。

1.2調查工具

1.2.1大學生壓力源問卷[1]

參考由陶琪編制的大學生壓力源問卷,經預調查后變為25個條目,采用5級計分方式,每個條目得分在1~5分之間。

1.2.2簡易應對方式問卷[2]

由解亞寧編制,共有20個項目,采用4級計分方式,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1~12個條目為積極應對維度,13~20個條目為消極應對維度,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調查方法

采用團體方式施測,于2010年4月12~15日發放問卷,測試時間約為10min,現場收回。發放問卷時收集一般人口學資料。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720份,回收有效問卷700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7.2%。1.4數據處理將所有數據資料輸入SPSS11.5forwindows軟件進行統計檢驗和處理。采用一般描述性統計方法、t檢驗、方差分析及相關分析。

2結果

2.1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分析用常見壓力源得分運行描述統計分析,各項目得分在1~5分之間。壓力源平均得分為(2.98±0.52)分,高于理論中值2.5分。不同專業間壓力源平均得分:護理系為(2.94±0.54),臨床醫學系為(3.02±0.5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905,P=0.057)。不同年級間壓力源平均得分:大一為(3.017±0.54),大二為(3.019±0.47),大三為(2.983±0.50),大四為(2.93±0.5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1.377,P=0.109)。

2.1.1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排名前10位評分

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大于3的條目得分及排序,見表1。2.1.2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差異性分析將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運行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下列條目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2.2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應對方式測試結果2.2.1應對方式描述性統計分析用簡易應對方式得分運行描述統計分析,各項目得分在0~3分之間。得分大于等于2(有時采取)的項目包括:在生活中經受到挫折打擊或遇到困難時可能采取的態度和做法:①與人交談,傾訴內心煩惱(2.15±0.78);②盡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2.11±0.80);③改變自己的想法,重新發現生活中什么重要(2.11±0.79)。這3個項目均為積極應對的條目。1.905,P=0.057)。不同年級間壓力源平均得分:大一為(3.017±0.54),大二為(3.019±0.47),大三為(2.983±0.50),大四為(2.93±0.5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1.377,P=0.109)。2.1.1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排名前10位評分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大于3的條目得分及排序,見表1。

2.1.2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差異性分析

將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運行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下列條目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

2.2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應對方式測試結果

2.2.1應對方式描述性統計分析

用簡易應對方式得分運行描述統計分析,各項目得分在0~3分之間。得分大于等于2(有時采取)的項目包括:在生活中經受到挫折打擊或遇到困難時可能采取的態度和做法:①與人交談,傾訴內心煩惱(2.15±0.78);②盡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2.11±0.80);③改變自己的想法,重新發現生活中什么重要(2.11±0.79)。這3個項目均為積極應對的條目。

積極應對方式平均得分為1.91±0.42;消極應對方式平均得分為1.19±0.48。

2.2.2應對方式差異性分析

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應對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3。不同年級間應對方式比較,積極應對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消極應對方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年級間的差異再經LSD兩兩比較,大一學生得分比大二、大三、大四都小。見表4。

2.3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壓力源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積極應對方式與壓力總分呈負相關(r=-0.273,P﹤0.01)而消極應對方式與壓力總分呈正相關(r=0.336,P﹤0.01)。

3討論

3.1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分析

本次調查顯示:競爭、就業、學業、家庭期望、經濟壓力成為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群體壓力的主要來源,與查康[3]所調查的女大學生壓力和姜海燕等[4]調查的醫學院大學生壓力事件比較相似。

3.1.1競爭、就業壓力“想要獲得獎學金或三好學生等榮譽”、“同學間的競爭較激烈”、“畢業找工作很難”分別排第1、4、8位。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競爭加劇,整個社會處于激烈競爭之中。由于連續多年的擴招加大了大學生競爭就業的力度,也是形成大學生諸多壓力中最主要的壓力源。

3.1.2家庭期望“家人對我的期望較高”排第2位。此條目得分在4以上的被調查者有494人,占70.6%。即70.6%的女大學生覺得承載家長高期望值是形成她們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3.1.3經濟壓力“每年要交納的學費和住宿費較多”、“找不到合適的掙錢機會”、“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分別排第3、7、10位。學生上學的費用一般來自家庭,由于近年來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變化,大學所需費用明顯提高。特別是對于來自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來說則影響更大,他們不僅要面對每年上萬元的學費和生活費,而且她們都是女生,普遍具有愛美心理,要經受更多的物質上的誘惑,再加上部分同學間消費的相互攀比,也會使她們產生很大的壓力。

3.1.4學習壓力“上課時有的內容聽不懂”、“學業任務繁重”、“想好好學但學不進去”分別排第4、6、9位。主要由于醫學課程偏重理科,對于女生來說,若想學好,必須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5]。還有部分學生感到所學專業非所愛,使她們長期處于沖突與矛盾痛苦之中。

3.2護理系與臨床醫學系女生常見壓力源差異性分析

3.2.1臨床醫學系女生在“畢業找工作很難”、“所學的專業就業前景不樂觀”感受的壓力比護理系女生要大。目前各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都比較大,其中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系女生就業壓力尤其顯著。醫科院校本科生的就業單位一般是基層一級醫院、較偏遠地區的二級醫院、社區醫院,內心期望值和現實有很大差距。要想分配到較大的二甲或三甲醫院,必須要優秀碩士研究生畢業或博士畢業。而臨床醫學的學制是五年,女大學生本科畢業時平均年齡都要比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大1~2歲,再則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庭經濟又比較困難,所以她們在就業與讀研之間難以抉擇。而護理專業的學生學制是四年,本科畢業基本都能在二甲或三甲醫院就業。因此,臨床醫學系女生比護理系女生就業壓力要大。

3.2.2臨床醫學系女生在“學業任務繁重”、“家人對我的期望較高”上感受的壓力比護理系女生要大。臨床醫學系比護理系學生的學業任務繁重,這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家人對我的期望較高”,這可能與社會對臨床醫學與護理這兩個專業的職業認同不一樣,一般觀點認為臨床醫學的發展空間要比護理大有關。

3.2.3護理系女生在“不知道將來適合什么工作”上感受的壓力比臨床醫學系女生要大。通過問卷以及與學生的交流表明,護理系的學生盡管在就業上存在的壓力不大,但有相當一部分護理學生不熱愛護理專業,對專業的認同感不強,畢業后不想從事護理專業,想改行,可又不知適合或能找到什么樣的工作。這與我國現階段本科畢業的護士與大專、中專畢業的護士所干工作一樣,她們感到體現不出自我價值有關。這一點提示我們,在對學生的教學與管理中,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觀教育。也希望有關部門盡早制定法律法規,使護士能按層次、按職稱上崗。

3.2.4護理系女生在“家庭經濟比較困難”上感受的壓力比臨床醫學系女生要大。這與護理系女生貧困學生所占比例較大有關。由于本科護理學生與臨床醫學女生相比,學制短一年,畢業后較易找工作,在招生時就吸引了較多的貧困學生。我校臨床醫學系貧困生大約占到30%~40%,而護理系貧困生大約占到50%左右。

3.2.5護理系女生在“自己的外形不夠理想”、“缺乏與異性同學交往的方法”方面感受的壓力比臨床醫學系女生要大。這可能與護理學生為女性單一性別群體,在平時學習、集體活動中缺乏異性同學間的互動和交流,而她們正處于“青年期”[6]渴望與異往,因此對自己的外形和與異往的方法關注較多有關。覺得“自己的外形不夠理想”還可能與護理系學生在求職應聘時,用人單位比較注重學生的身高,長相有關。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11)01―0084-03

藥理學作為高等醫學院校的主干課程,其內容所涉及的藥物是治療各類疾病的基礎,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是考查學生對該學科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工具,也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通過對試題和考試成績的分析,可以及時地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否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的,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還有助于教師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此,筆者對我校2006級臨床醫學本科和2007級護理學本科的藥理學考試試卷進行分析,以總結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今后教學改革及命題與題庫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分析對象為本院2006級臨床醫學本科學生539人和2007級護理學本科學生92人,均采用楊寶峰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藥理學》第7版教材,醫學本科由2名剮教授授課,護理學本科由2名副教授授課。兩個年級在同一學期按相同教學大綱、相同教學內容和相同學時授課。考試由教研室制定命題大綱,試題由教務處考試中心統一從題庫中組卷,兩個年級在同一時間用同一試題考試。本次試卷總題數為70道,其中客觀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60道,分值60分;主觀題(名詞解釋、問答題)10道,分值40分;全卷滿分100分。閱卷:客觀題由考試中心用閱卷機閱卷,教研室組織主觀題的閱卷,為減少主觀性閱卷的差異,主觀題按統一制定的每題得分點,采用流水作業,每位教師只負責一題的評分,閱卷后經復核統一登分。并將每份試卷的每道試題得分輸入計算機,送考試中心經試題質量分析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得出每個年級試卷的學生成績分布、均數、標準差;試卷中最佳試題、較好試題、一般試題和差題的百分比。評價試題的質量。還進行年級與年級之間平均分的組間比較,年級自身之間直觀記憶型問答題與歸納綜合型問答題的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分析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2 結果

2.1 臨床醫學本科學生的成績分布與試卷質量分析見表1、表2。學生平均成績為66.73分,最高分91分,最低分22分,標準差為10.76,峰值集中在60~80分(占70.87%),密度估計圖呈正態分布,試卷平均難度0.67,表明試卷對該年級學生難度適中,60分以上(及格)的學生為436人(占80.89%),其余分數段較分散。成績說明學生間個體差異稍偏大。

從試題質量分析表中可以看出,試卷中質量最佳的試題有41道(占59%),質量較好的有5道(占7%),質量一般的有20道(占29%),這3者為合格試題共66道(占95%),其中較好以上試題占66%,只有4道試題(占5%)因為難度偏大(P

2.2 護理本科學生的成績分布與試卷質量分析見表3、表4,學生平均成績為56.71分,最高分82分,最低分30分,標準差為10.45,峰值集中在45~65分(占68.48%),密度估計圖基本呈正態分布,試卷平均難度0.57,表明試卷對該年級學生難度大,60分以上(及格)的學生為40人(占43.48%),其余分數段較分散。

從試題質量分析表中可以看出,試卷中質量最佳的試題有32道(占46%),質量較好的有3道(占4%),質量一般的有25道(占36%),這3者為合格試題共60道(占86%),其中較好以上試題占50%,有10道試題(占14%)因為難度偏大(P

2.3 兩個年級考試成績平均分與主觀題知識運用能力的統計分析見表5,結果表明護理本科學生平均分、選擇題得分和問答題得分均明顯低于醫學本科(P

3 討論

藥理學是臨床醫學和護理學的一門基礎課程,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臨床常用藥物的基本知識與基礎理論,為防治疾病、合理用藥提供依據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在臨床治療疾病過程中充分發揮藥物治療效果,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盡可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藥理學的特點是藥物種類繁多,臨床治療各類疾病的新藥不斷涌現,因此,要達到上述目標,首先對教師的要求不僅要具備相關學科的扎實理論功底,而且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應具有高度的教學責任心。學生要具備良好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如生理、病理生理、生化、微生物和免疫學等,還應具有良好的學習方法、能將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藥理學命題必須堅持“既考知識又考能力,既考深入理解又考綜合應用”的原則,設計命題大綱。本次試卷有4類題型,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析思考、綜合判斷的能力。客觀題覆蓋面寬,主要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準確程度;主觀題既考核學生理解、記憶、分析問題的能力又考學生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從本次試卷分析可以看出,臨床醫學本科平均成績偏低(66.73分),多數學生成績集中在60~80分(占70.87%)之間,成績呈正態分布,標準差稍偏大(10.76),不及格率適中(19.1%),說明試題對該年級是適用的。而護理本科平均成績明顯偏低(56.71分),多數學生成績集中在45~65分(占68.48%)之間,成績基本呈正態分布,但有明顯左移現象,標準差稍偏大(10.45),不及格率明顯增多(56.52%),說明試題對該年級學生考試的難度大,不適合該年級考試。

試卷分析可看出不同年級之間、不同教師授課,學生考試成績存在明顯差異,護理本科成績比臨床醫學本科差(P

篇4

職業院校主要是面向社會輸送實用、技能型人才,護理專業更是直接為社區和醫院等衛生服務業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護生畢業后不僅要有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能,還要有扎實的醫學基礎理論,正確觀察患者病情。同時還要具備操作新儀器,開展新技術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護理程序。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中指出: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學會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精神。醫學專業畢業的雙師型教學團隊臨床經驗豐富,人際溝通能力強,教學理念先進,教學形式靈活,課堂氣氛活躍,能充分發揮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實驗實訓場地的作用,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畢業后能積極觀察病情變化,主動護理。

1 何為“雙師型”教師

目前尚無統一界定,可以綜合理解為:教師在獲得教學職稱或資格外還需要取得相應系列另一技術職稱或資格證書,所謂的“雙職稱”或“雙證型”。或是他們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素質和水平,又要具備熟練的實踐技能教學能力,即“雙素質型”。

2 我院臨床護理教學團隊的構成

2.1 高級職稱雙師

他們同時具備“雙職稱”和“雙素質型”。醫學專業轉型而來,臨床經驗豐富。我校原為地方中等衛生學校,生源少,師資力量雄厚,所有臨床教師均是本科院校醫學專業畢業生,畢業后脫產到地方綜合醫院相應繼續學習1~2年再任教,課時少的教師一直兼職去掛靠醫院參加醫療實踐工作,多年的臨床工作使這一批老教師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一邊上班,一邊上課,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去醫院見習典型案例,現場講解教學知識點,安排病例討論。課堂上將臨床實例寓于教學中,學生如親臨其境,體會深,教學效果好。隨著我國醫療衛生和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學校規模的擴大,我校開設了自己的附屬醫院,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和教師兼職醫院,臨床教師繼續堅持教學、實踐兩不誤。這批教師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學本科畢業,年齡40歲以上,都具備高級講師和副主任醫師雙職稱。

2.2 中級職稱雙師

所謂的“雙職稱”或“雙證型”。醫學專業畢業,同時取得了教師和相應系列的資格證書,缺乏一定的臨床經驗。隨著職業院校的發展,招生規模逐漸擴大,學生數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醫學本科畢業生來到了學校任教,由于教育資金緊張,教師名額有限,繁重的教學任務迫使新教師來到學校后直接上崗,小小的附屬醫院已無法容納更多的教師進入臨床實踐,況且大部分教師一學期都要完成兩到三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還要忙于寫論文,評職稱。教師精力有限,學校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實踐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級職稱雙師

基本是高校護理專業畢業后直接走向教師崗位,理論考試取得教師和護士資格證書,缺少護理工作經歷和臨床實踐經驗。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大部分中職學校升格為高職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專、五年制高職和三年制高專護理等多層次學歷,大批高校護理專業畢業生走進我院擔任臨床護理課程專職教師,成為學校青年教師的中堅力量。

3 醫學專業“雙師”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優勢

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使原有的中專和高職醫療專業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于是學校面臨專業設置的改變,護理專業招生規模的擴大,造成了臨床護理專職教師嚴重不足,醫學專業教師全部轉型為臨床護理專業教師,臨床護理的教學任務落在了臨床醫學教師的肩上。由具備執業醫師資格或(和)醫學職稱的雙師型教師承擔臨床護理的教學,由于從事多年臨床實踐工作,責任心非常強,教學熱情高漲,講課生動活潑,教學手法靈活,實時地引入臨床案例,理論聯系實際。同時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課堂師生互動情況好,課堂氣氛活躍,能充分發揮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實驗實訓場地的作用,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畢業后能主動護理,積極觀察病情變化,主動配合醫生搶救,做到心中有數。如: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教學中,講解重點是觀察病情和搶救配合,如觀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嘔血和黑便次數多,顏色紅,生命體征不平穩,紅細胞壓積減少,血尿素氮逐漸升高,說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須配合搶救。護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時補液原則,具體的止血措施包括靜脈曲張的三腔管壓迫止血的護理,胃鏡直視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潰瘍出血的藥物應用護理。學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臨床表現以及發病過程,知道了具體的治療情況,結合藥理學基礎,下一步如何護理就很簡單了。教師講完了病情變化和搶救措施,護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突然轉變為臨床護理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未完全轉變。教學中過分注重醫學理論知識的講解,護理措施融會貫通,反映護士職業特點的護理診斷和醫護合作性內容不甚明了,一帶而過。由護理專業畢業的教師承擔臨床護理,她們自身的醫學基礎知識較薄弱,畢業后直接從事臨床護理的教學,有些不常見的疾病她們在實習時也從未遇見過,對臨床新理論 和新技術缺乏了解,教學中不重視疾病的醫學知識,甚至無法講深講透每一個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對著護理措施照本宣科。導致學生無法認識疾病的內涵,對臨床廣泛應用的技術一無所知,缺乏觀察疾病的能力,成為被動的護理者。培養出來的學生進入臨床后很難適應現代護理的需要。

篇5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4月期間收治的60例抑郁癥患者作為本研究之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相關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其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均不低于17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均不低于25分,同時均排除合并有嚴重腦器質性疾病與嚴重軀體性疾病者、有酒精與藥物依賴史者,以及妊娠與哺育期婦女。其中包括男26例,女34例;年齡19~53歲,平均(35.8±8.7)歲;病程1~24個月,平均(13.7±5.3)個月。將此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組間患者比較以上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治療組采用文拉法辛膠囊治療,其初始給藥劑量為75mg/d,最大劑量不超過225mg/d,平均劑量為(38±13)mg/d;對照組采用氟西汀膠囊治療,給藥劑量為40mg/d。兩組患者接受上述治療的時間均不低于6周。

1.3療效評價

分別在治療前與治療第1、2、4、6周等時間點考察患者HAMD與HAMA評分的變化,同時采用不良反應量表(TESS)對藥物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評價。最終臨床療效的評價方法為:治療6周后,分別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MD與HAMA的總分值并計算其減分率(A),臨床痊愈:A>75%;顯著進步:75%≥A>50%;好轉:50%≥A≥30%;無效:A<30%,以前3項計算總有效率。在不良反應情況觀察項中,需定期對患者的血常規、尿常規、血糖、血生化以及心電等方面進行檢查。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給予處理,其中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并性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并行χ2檢驗,比較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HAMA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HAMD、HAMA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從治療第1周即與治療前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從治療第2周開始與治療前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至治療第6周,治療組兩方面評分的減分程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至治療第6周,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6.7%與83.3%,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僅各出現1例頭暈與食欲減退的情況,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7%;對照組出現3例口干,頭暈與便秘各1例,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7%,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抑郁癥為一種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發作形式,其臨床最為顯著的表現多集中在情感低落、少語少動以及思維遲緩等幾個方面,并伴有與之相對應的某些行為與認知方面的改變,病情嚴重者可對生活與工作造成嚴重干擾。在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中,抑郁癥造成的疾病負擔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排第三位。同時另一項聯合研究表明,抑郁癥在當前已成為中國疾病負擔的第二大疾病。

篇6

    關鍵詞: 危重癥; 血小板計數; 急性生理學慢性健康狀況評分; 預后

    血小板減少癥在危重癥患者中很常見。目前較多研究表明危重癥患者血小板減少的可能機制為非免疫因素或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破壞、血液稀釋、血小板不正常分隔或儲存、血小板產生減少[1,2]。基于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和宿主防御反應中的重要作用,血小板減少癥可能會影響危重癥患者的預后。國外已有研究表明, ICU 患者中血小板減少者有更長的住院天數和更低的生存率[3]。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研究檢測危重癥患者血小板水平對危重癥預后判斷的價值。

    1 對象和方法

    1.1 病例

    2002 年 6 月 ~2005 年 5 月間我院綜合性 ICU 危重病住院患者 261 例, 所有患者住 ICU 天數≥3 d。其中男 170 例、女 91 例, 年齡 14~86 歲, 平均(46.9±17.0)歲。入院診斷: 腦血管意外 30 例, 感染性休克 6例, 重癥肺炎 44 例, 格林巴利綜合征 13 例, 心肺腦復蘇術后 32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26 例, 腹部手術后35 例, 多發傷 18 例, 腦外傷 45 例, 腦血管意外 28例, 急性胰腺炎 8 例,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6 例。所有患者入院時均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 其中并發多臟器功能不全(MODS)192 例, 死亡 79 例。所有病例均除外其他引起血小板變化的疾病及服用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79 例死亡患者均行 DIC 全套檢查排除 DIC。

    1.2 檢測項目

    按 Knaus 法收集患者進入 ICU 第 1 天的數據行APACHE II 評分, 同時血常規檢查測定血小板值。

    1.3 分組

    按入住 ICU 第 1 天的 APACHE II 評分結果將患者 分 為 3 組 : A 組 (APACHE 評 分 <10 分 ), B 組(APACHE 評分 11~19 分), C 組(APACHE 評分 >20分); 根據出院情況將患者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

    1.4 統計學處理

    兩樣本均數間比較采用 t 檢驗, 兩樣本間率的比較采用 χ2檢驗。

    2 結果

    2.1 APACHE II 評分分組與血小板水平結果及死亡的關系

    A 組血小板與 B、C 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01), B 組與 C 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A 組死亡率與 B 組、C 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B 組與 C 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P<0.05)。隨 著APACHE 評分分值的上升, 血小板進行性下降, 死亡率上升, 見表 1。

    2.2 生存組與死亡組患者 APACHE II 評分與血小板的關系

    入 ICU 時生存組與死亡組患者 APACHE II 評分及血小板水平有顯著性差異(P<0.001, 表 2)。

    3 討論

    感染、創傷患者均可引起 SIRS, 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出 MODS, 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MOF)[4]。以前對ICU 患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控制感染、調節炎癥反應及支持各主要臟器功能三個方面。近年來注意到創傷和全身感染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統紊亂[5], 其中大多數患者只顯示 1~2 種凝血指標異常, 而又以血小板降低最為常見。國外一項關于 1440 例 ICU 病人中血小板計數變化的前瞻性研究發現, 30%的病人血小板計數 <150×109/L, 生存者比死亡者的血小板計數高。在生存者中觀察到血小板減少癥后的血小板計數的升高, 而死亡者中沒有, 死亡者的血小板計數比生存者的血小板計數明顯降低[6]。這些研究提示血小板計數的 下降可能與疾病的危重程度 、SIRS、ARDS 和MODS 等的預后有關。有資料表明, ICU 內 41%的患者至少有 1 次血小板計數值 <150×109/L, 24%的患者至少有 1 次 <100×109/L, 血小板減少是 ICU 患者獨立的風險標志之一[7]。本組資料顯示, 生存組與死亡組患者入 ICU 時血小板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01), 說明血小板計數能反映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預后。為了鑒別血小板下降與 DIC 的關系, 死亡組 79 例患者均行 DIC 全套檢查, 結果均排除 DIC, 證明血小板的變化能較敏感地反映危重患者病情和預后。ICU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減少是多因素的, 常見的可能原因: 全身性感染, 通過免疫介導的血小板破壞或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致血小板破壞或骨髓抑制致血小板減少; 大量輸血、血漿致血液稀釋; 創傷或出血致血小板消耗增多; ARDS 致血小板在肺內或網狀內皮系統分離或貯存; 藥物因素如肝素( 其誘導血小板減少癥在 ICU危重病患者中時有發生, 但由此引起的出血丟失或稀釋性血小板減少與預后的關系不密切, 本研究排除了藥物因素的干擾)等[8]。

    我們之所以選擇入院第 1 天的血小板水平作為衡量標準, 是因為機體在受打擊和損害初期, 血小板減少主要通過脾臟貯存的血小板進行代償, 骨髓貯藏量很少, 通過骨髓加快生成恢復到原來水平則需要3~4 d。因此, 早期(第 1 天)測定血小板水平的變化對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更為準確、更有意義。

    APACHE 評分是針對危重癥患者預定的 12 項急性生理學參數以及年齡和慢性健康狀態, 被認為是評估疾病嚴重程度的指標, 并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由于 APACHE 評分分值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分值越高, 病情越重, 死亡危險性越大, 所以為進一步驗證血小板與危重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我們按APACHE 評分分值的不同進行分組。結果發現隨著APACHE 評分分值上升, 死亡率上升, 血小板進行性下降, 說明病情越危重的患者 APACHE 評分越高, 血小 板水平越低, 死亡率越高。

    綜上所述, 因為 APACHE II 評分系統涉及較多的生理學指標, 能真實、詳盡地反映機體危重狀態, 與檢測血小板計數相結合, 對病情判斷與預后評估則更完善、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Bogdonoff DL, Williams ME, Stone DJ.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J]. J Crit Care, 1990, 5(2): 186-205.

    [2] Cawley MJ, Wittbrodt ET, Boyce EG, et al. Potent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rombocytopenia in a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Pharmacotherapy, 1999, 19(4): 108-13.

    [3] Baughman PR, Lower EE, Flessa HC, et al.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hest, 1993, 104(3): 1243-7.

篇7

對于護理人員相對緊張的科室,帶教老師參加值班,倒班休息,護生由當班護士輪流帶教,由此帶來的向題是:有些護理人員知識層次偏低,教學經驗不足;有些護理人員則責任心差,怕麻煩、浪費時間,開始帶兩天,以后就讓護生任意去做,這樣勢必影響帶教效果。

二、改進措施

1、建立合理的帶教組織

護理部由一名副主任專職負責臨床教學工作,各科室成立由護士長、帶教老師組成的帶教小組,實行護理部、護士長、帶教老師三級負責制,負責教學工作的組織、管理和教學,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和反饋。

2、重視對帶教老師的選擇與培養

在臨床教學中,老師既要帶業務、帶技術,又要帶思想、帶品德,老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她們的一言一行,易被學生模仿,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帶教老師做出榜樣,才能帶出合格的學生。因此,護理部要重視對帶教老師的選擇與培養。首先選擇具有責任心強、素質好、業務精,并且愿意花時間從事帶教工作的護理人員負責帶教工作,同時重視抓好帶教老師的自身建設,采取多種手段,不斷提高帶教老師的業務素質和帶教技巧,保證帶教隊伍的質量。

3、加強對護生實習期的思想教育

護生實習前,護理部組織短期崗前教育,介紹醫院及科室環境、各項規章制度,并進行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在幫助護生正確理解護理專業內涵的同時,讓其明白只有真正掌握過硬的技術,才有競爭的能力和上崗的機會。使她們從心理和行為上適應護士角色的轉變。

4、制訂規范的帶教制度

實行專人帶教,明確要求帶教老師根據護生各個時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帶教方式。護士長根據各專科特點,結合護理部帶教計劃制訂出科室實習計劃,具體到每一天的安排,由帶教老師按計劃實施帶教。護生轉科實習前必須通過該科的理論及操作考核,并對護生實習情況進行評定。

5、開展雙向教學評價,促進教學互長

在臨床教學中,老師與學生都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教學評價方式只有老師對學生進行的單向評定,缺乏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雙向教學互評是對老師的帶教情況、對學生的實習表現情況進行評價。護理部設計出(帶教質量評價表),將老師的帶教態度、工作作風與專業技術作為主要評價內容制成表格,于實習結束前向護生發放,讓護生對帶教老師進行評價;老師則通過填寫(護生實習情況評價表》對護生予以評定。師生互評促進教學互長,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

6、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

篇8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改變,現代護理學要求護士要以患者為中心,以護理程序為框架對患者進行系統化整體護理。臨床護理帶教是護理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生理論聯系實際進行綜合能力訓練的重要階段。生殖醫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涉及到組織胚胎學、遺傳學、婦產科學、倫理學等多門學科,生殖醫學中心囊括了門診、病房、手術室、胚胎室、B超室、病案室等。對于剛剛步入生殖醫學中心的護生,她們有一定的醫學護理基礎理論知識,但缺乏臨床實踐,同時由于護理學習內容多、崗位輪換較快,常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1 生殖醫學中心特點

 

生殖醫學中心擁有多部門,研究領域超越了醫學范疇,與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法學等交叉滲透。對帶教老師和護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帶教老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都應作深入淺出的講解,這樣有利于護生更全面了解生殖醫學,從而提升生殖醫學的醫療服務質量。

 

2 優秀帶教老師選定

 

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護生學習的表率,護生會把老師當作專業榜樣去模仿。因此,帶教老師的選擇應相當嚴格。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的操作技能,豐富的臨床經驗,還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強烈的事業責任感和一定的教學技巧。隨著N2-N4等級的提高,護士的教學方法和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我科在護士長的嚴格考核下進行競選,選出一名總帶教老師,再根據各部門崗位需要選出數名分帶教老師。

 

3 帶教方法

 

3.1制定帶教計劃 根據生殖醫學中心特點,護生實習時間和教學大綱要求制定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中,護生重點掌握部分用紅色標出,使護生更加明確教學目標,帶教老師應按照階段目標教學[2]。

 

3.2注重入科教育并創造良好教學環境 護生進入科室第1d,在晨會上進行自我介紹以相互認識。總帶教老師進行入科安全教育,科室專業特點、工作環境講解,并根據病房、門診、手術室等各崗位安排分散實習,2~3人為一組,實行一對一教學。由各崗位分帶教老師帶教,一定時間內互相交換。護生在帶教老師帶領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既可培養興趣,又可在實踐中增長知識,激發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作為帶教老師應盡快了解護生的個性特征,注意溝通技巧,在臨床各項操作中,提供機會讓護生實踐,提高學習和工作興趣。

 

3.3采用多形式教學活動

 

3.3.1小講座 帶教老師根據教學計劃認真備課,運用問題為基礎的啟發式教學。例如:什么是人工授精?什么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什么是試管一代、二代、三代?胚胎體外培養過程?等等。先讓護生們自己回答,老師再詳細展開講解。另外,可舉實例講解不同情況的不孕不育患者門診就診流程及治療方法。

 

3.3.2多媒體教學 生殖醫學中心人工授精、取卵、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多胎減胎等操作都非常細致,對助手護士的要求極高,護生實際操作中不可能直接參與其中,可用多媒體教學補充,增強知識的直觀性、生動性,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

 

3.3.3護理教學查房 選擇典型案例進行護理教學查房,并且可以適時選擇5W2H、PBL帶教方法[3,4]。帶教老師指導護生按照護理程序整理收集資料,分析病情及治療護理過程,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措施并進行查房后評價。護生們共同參與,通過護理查房可以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鍛煉語言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

 

3.3.4座談會 4w實習期間,根據工作情況安排1~2次護生和帶教老師之間的座談會。討論的話題涉及學習、工作和生活。對這三方面遇到的困惑提出意見和建議,大家暢所欲言,帶教老師認真傾聽護生們的心聲,可使護生們感覺心里溫暖,有助于促進帶教工作[5]。

 

3.4教會溝通,建立信任。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患者的滿意度,故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已成為現代護理模式中的重要影響因素。這就要求我們教會護生溝通。患者剛入院由于疾病的影響及環境的改變,產生心理恐懼和不安,特別注意醫護人員的一舉一動,給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帶教老師可以給護生示范怎樣向患者打招呼、怎樣進行自我介紹、如何與患者交流、如何收集資料等,通過言傳身教告訴護生如何去做。在與患者溝通時,最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實行開放式提問等。

 

3.5護生學習評價 帶教老師通過提問、平時工作表現、實際操作能力等方式,對護生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和及時講解指導。實習第4w再通過出科操作考試、理論考試、患者及帶教老師對護生的評價來進行總結性評價。

 

4 教學反饋和效果評價

 

護生在本科室的輪轉即將結束時,讓護生對帶教老師進行評價,以及時發現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改進后繼的教學工作,達到PDCA 循環管理[6]。我科20個月共發放滿意度調查表124份,回收124份,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達到100%。

 

5 討論

 

生殖醫學中心專科性很強,短短4w實習,護生很難掌握全面的專科知識。經過2年多的帶教,我們逐步摸索了一套帶教方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通過創造良好學習環境,選定優秀帶教老師,注重教學方法,制定切實可行和不斷改進的教學計劃,讓護生理論結合實際,培養其學習興趣,動手能力,與患者溝通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能力,取得臨床帶教滿意效果,同時也為護生今后更好的臨床護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篇9

[關鍵詞]藏醫護理;高血壓;心理干預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的綜合性疾病,當人在運動、情緒激動、精神緊張的時候血壓就會升高,若在靜息狀態下血壓值持續保持舒張壓≥90mmHg、收縮壓≥140mmHg就被診斷為高血壓。高血壓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控制,會引發心、腦、腎等并發癥,有極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1]。臨床治療高血壓常采用藥物降壓的方法并給予患者藥物以及心理、飲食等護理。研究表明,對高血壓患者給予藏醫護理的方法控制患者的血壓,能夠緩解患者的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院以80名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在高血壓的治療中,采用藏醫護理的臨床價值以及治療效果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本院所收治的高血壓患者80例,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患者對涉及的藥物均無過敏反應。排除標準:精神、心肝腎功能存在障礙者。根據患者治療時間,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試驗1組和試驗2組。試驗1組(n=40),年齡46~75歲,平均(61.58±4.78)歲;試驗2組(n=40),年齡48~74歲,平均(61.36±4.5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均經家屬同意配合。

1.2方法

試驗1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方法,具體措施如下:①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心率以及呼吸頻率等;②由于高血壓是慢性疾病,病程較長,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采用溫和的語言、積極的態度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并對其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引導患者正確的認識疾病與治療的情況,促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能夠幫助患者加速康復;③監督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控制血壓的藥物,不可自行加減藥物,濫服藥物;④護理人員在了解患者日常飲食習慣后,為患者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以少鹽、清淡的食物為主,不可進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監督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試驗2組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給予患者藏醫護理,常規護理方式參照試驗1組,除此之外,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了解患者所表現出來的頭暈、心悸、耳鳴、嘴唇發紫、肢體麻木等癥狀后,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醫護人員對其進行必要的用藥指導、飲食指導以及心理干預,確保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有良好的精神狀態[2]。同時,在護理過程中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患者的治療、護理情況進行評估,發現異常情況能夠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1.3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標準

采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兩組治療有效率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分數越高,治療效果越好。治療有效率分為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心理狀態樂觀積極;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減輕。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經過治療后,試驗1組顯效10例(25.00%)、有效20例(50.00%)、無效10例(25.00%),總有效率為75.00%;試驗2組顯效36例(90.00%)、有效3例(7.50%)、無效1例(2.50%),總有效率為97.50%,試驗2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試驗1組(x2=8.538,P<0.05)。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試驗1組護理滿意度為80.00%(32/40),試驗2組護理滿意度為95.00%(38/40),明顯高于試驗1組(x2=4.114,P<0.05)。

篇10

【關鍵詞】 專業學位護理碩士; 臨床實踐指導教師; 核心能力; 德爾菲專家咨詢

根據Webster詞典的定義,“能力”是指一個人在一個特定專業領域中發揮作用而必須要擁有的知識、才干和技巧。也就是說沒有這些“能力”就不能勝任該專業領域的工作。而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y)是最基本、最必須的能力,是指從事臨床實踐指導教師(以下簡稱指導教師)這項工作必須具備的態度、知識、技能以及人際交往、責任感相結合的綜合體[1]。專職帶教專業學位護理碩士的臨床護理教師,本研究界定為臨床實踐指導教師(以下簡稱指導教師),是對專業學位護理碩士進行臨床技能訓練的主要力量,經臨床教學基地和相關院校核準,承擔教學和專業學位護理碩士培養任務的職業護士。他們作為臨床教學過程的主導者, 對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即臨床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臨床教師的教學水平[2]。因此如何科學合理的選拔、考核、培訓指導教師是專業學位護理碩士臨床教學管理的核心。本研究在前期文獻回顧、深入訪談的基礎上,通過對30名專家進行德爾菲專家咨詢,初步確立了指導教師核心能力框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函詢專家的入選標準為:(1)在本課題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2)中級職稱以上;(3)從事本研究領域工作(臨床教學及研究生教育)10年以上;(4)對本研究具有較高的積極性,能持續參加本課題的兩輪專家咨詢并解答實施過程中的疑難。根據專家入選標準,本研究選取全國5個省份來自醫院和高等院校的護理管理、護理教育、臨床護理等領域的30名專家。

1.2 德爾菲咨詢法

1.2.1 確定專家咨詢表 廣泛查閱國內外臨床護理教師相關文獻和網絡資源,參考國際培訓、績效、教學標準委員會(the Internet Board of Standards for Training,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IBSTPI)制定的教師能力標準,從學生及帶教者本人對指導教師的要求入手,考慮我國專業學位護理碩士的帶教現狀,概括出臨床實踐能力、教學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發展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6個一級指標,23個二級指標,最終形成第一輪正式調查問卷。

1.2.2 指標篩選要求 本研究指標篩選要求:重要性賦值均數>3.5、變異系數0.20,考慮專家的反饋意見和實際操作的可行性。

1.2.3 德爾菲咨詢過程 2012年6月-2012年11月對入選的護理專家采用德爾菲法進行兩輪問卷調查。調查前通過多種方式與專家聯系,征得同意后,省內專家均采用本人親自發放、省外專家采用郵寄、電子郵件的方式發放問卷。問卷以專家自評的方式來了解其權威程度。各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分、變異系數及文字性建議以書面、電話或口頭方式向所有專家反饋,以促進專家的思考。根據指標帥選要求和專家意見對問卷進行修改,得出下一輪問卷。收取問卷時,與每位專家進不少于30 min的訪話,旨在了解其評判時的想法和就課題內容進行溝通。使用Linket-type量表對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評分,通過計算各項指標的算術平均數、滿分比和變異系數進行指標篩選。兩輪咨詢后,意見出現了集中的趨勢。

1.3 統計學處理 收集的原始資料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專家積極系數用問卷回收率表示;專家意見集中程度用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滿分比、變異系數表示;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用變異系數表示。

2 結果

2.1 專家積極系數 本次調查兩輪發放問卷分別為48份、36份,回收問卷分別為40和30份,有效問卷分別為39和30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7.5%和100%。有63.3%(19/30)的專家提出了103條文字修改意見,可見,專家對此項研究的積極性很高。

2.2 咨詢專家的基本情況 共30名專家積極參與并完成兩輪專家咨詢。年齡:40歲以下6例,40~50歲19例,50歲以上5例;學歷:專科1例,本科12例,碩士17例;工作年限:11~20年15例,20年以上15例;職稱:中級5例,副高12例,正高13例;專業領域:護理教育7例,護理管理8例,臨床護理15例。

2.2.1 專家權威程度及協調程度 專家權威系數(Cr)一般由兩個因素決定,分別為專家對指標作出判斷的依據(Ca)和對指標的熟悉程度系數(Cs),計算公式為Cr=(Ca+ Cs)/2。在兩輪的專家咨詢中,請專家對判斷依據和熟悉程度進行自我評價,本研究專家平均權威系數為Cr=0.835,由此可見,專家對本研究具有較好的權威性(一般Cr>0.70為可接受),咨詢結果可信。兩輪咨詢一級指標的協調系數分別為0.304和0.3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2 指導教師核心能力一、二級指標內容、專家意見集中程度 通過兩輪專家咨詢,最終確定了指導教師核心能力的6個一級指標及22個二級指標。指標內容和每個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變異系數見表1。

3 討論

3.1 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構建方法的正確選擇,保證了結果的真實性。據文獻回顧,構建指標體系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德爾菲法[3],故以德爾菲法作為本研究確立指導教師核心能力指標體系的方法。經典的德爾菲法一般分為四輪[4],然而由于時間原因,本研究采用改良德爾菲法,當專家意見趨于一致時即結束咨詢,本研究在第二輪后即結束調查。專家遴選是德爾菲法成敗的關鍵[3],本研究選擇專家時考慮到地區、專業領域、學歷、職稱、工作年限等因素,使得所選專家具有較好的地區和學科代表性,且知識結構層次較高,能對研究提出有價值的判斷及建議。而且,兩輪德爾菲法專家參與研究的積極程度均高于97.5%,權威系數均高于0.83,可見咨詢專家對本研究積極參與,且具備較高權威性,為合理構建專業學位護理碩士臨床實踐指導教師核心能力指標體系提供了保障。

3.2 指標體系的研究意義

3.2.1 明確指導教師核心能力為制定遴選標準提供參考依據 臨床實踐是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最重要的環節,由于護理研究生導師多為護理理論研究者或護理系教授,不能成為研究生臨床實踐的直接輔導者[5]。因此,隨著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臨床護士將擔負起臨床帶教的任務,他們的綜合素質及帶教能力將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6]。有學者2007年對醫院副高及以上職稱和本科學歷護士的調查顯示,臨床能夠承擔研究生指導工作的師資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遴選指導教師,即要保證所選教師的合格資質,又要顧及我國的現實情況,其行業準入標準就非常重要。本研究構建的核心能力框架為制定指導教師遴選標準提供了科學的參考。

3.2.2 幫助指導教師認準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找準發展方向 護理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養專家型護理人才,指導教師是造就專家型護理人才的主要力量。而要培養護理專家,培養者本人就要努力成為臨床護理專家。事實上指導教師已經是各個護理領域骨干人員,找出護理骨干和護理專家之間的差距,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成為培養護理專家的合格人員是所有指導教師的努力方向。明確指導教師的核心能力,還能幫助其完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使學習與科研更具針對性,更促進新聘指導教師的成長。

3.2.3 為進一步研究不同專科指導教師核心能力奠定基礎 2011年3月8日,國務院學位辦頒布了新的學科目錄設置,護理學從臨床醫學二級學科中分化出來,成為一級學科;下設四個二級學科: “基礎護理學”,“臨床護理學”,“社區和家庭護理學”,“護理心理和人文學”。可根據本研究的核心能力框架和不同專業的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制定不同專科指導教師的遴選標準。

由于時間關系本研究并未對所構建的指標體系進行實測。廣泛挑選研究對象,調查并了解我國指導教師的能力現狀,體現該指標體系的實用價值。根據實測結果對指標體系進行修改完善,體現指標體系的動態性和發展性。

參考文獻

[1]曾誠,張偉,宛小燕.以培養耳標定位醫學生核心能力標準fJ].醫學教育探索,2004,3(1):23-26.

[2] 王冬軍,趙玉芳,何仲. 影響護理臨床教學質量的因素及對策[J] . 護理管理雜志,2006,6( 3) : 14.

[3] 李執,朱丹.護理本科畢業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4:25-26.

[4] 曾光.現代流行病學方法與應用[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聯合出版杜,1994:250-270.

[5]陳冠林,方素娟,鄧晨暉.淺談護理臨床型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5):91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