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大稻菔貝;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傳統(tǒng)媒體轉型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7)03-108 -02
一、新媒體定義以及新舊媒體不同點
(一)新媒體定義
“新媒體(new media)”是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四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而言的一種新型媒體形態(tài),它不再局限于聲音、圖像的傳播,而是借助于新的計算機技術,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平臺進行資源整合和關系轉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性。新媒體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是一種突破,但并沒有完全脫離于傳統(tǒng)媒體,而是傳統(tǒng)媒體的延伸、發(fā)展。
(二)新舊媒體特點與區(qū)別
1.新媒體特點
由于新媒體是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平臺,所以它具有傳統(tǒng)媒體所不具備交互性、及時性、共享性與個性化。傳播呈現多元化、扁平化、融合話的特點。
2.傳統(tǒng)媒體特點
傳統(tǒng)媒體由于擁有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報道具有嚴謹性、權威性。
3.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區(qū)別
傳統(tǒng)媒體以一種傳統(tǒng)的大眾方式,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等形成一對多的傳播局面,形式較為單一,缺乏互動性。這種單方面的傳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新媒體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從以傳者為中心轉變?yōu)橐杂脩魹橹行模蛴脩籼峁┮粋€交流溝通平臺,使媒體、群眾之間的交流更為便利,具有很強的參與互動性。由于互聯(lián)網的特質,信息更新不再落后,世界每個角落、每個時刻發(fā)生的事件都可以隨時在網上傳播。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將重心由內容轉向服務。
(二)傳統(tǒng)媒體轉變背景與現狀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推動著傳播技術不斷發(fā)展,使人類經歷了原始的口頭傳播、傳統(tǒng)的印刷傳播、新興的互聯(lián)網傳播。反之,不斷發(fā)展的傳播技術也幫助了科學技術的推廣傳播,為社會發(fā)展前進做出了貢獻。在整個進程中,傳統(tǒng)技術與新興技術相互交融,傳統(tǒng)媒體在新的傳播技術中打破了原有狀態(tài),使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同步發(fā)展,呈現出各自的特色。但無論是哪一種傳播方式都有著自身的優(yōu)點與局限性,需要在未來不斷完善。傳統(tǒng)媒介傳播方式單一,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是缺乏媒體與用戶的交互性。新媒體的出現,極大地填補了傳統(tǒng)媒體的空缺,運用新的傳播技術帶來了信息的個性化、及時性、交互性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受到巨大沖擊,迎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以往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占據壟斷地位,由主流媒體擔任著信息篩選、的重要職責,形成了一對多的局面。受眾在信息的傳播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無法去甄別信息的真?zhèn)?,隨著電話、手機、網絡等一系列傳播方式的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在整個領域的占有率不斷下降,新媒體的快速崛起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壟斷地位,傳統(tǒng)媒體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截至 2009 年 6 月底,我國網民數量已達 3.38 億,博客和個人空間用戶已達 1.81 億;而到 2009年底,我國的傳統(tǒng)媒體如紙媒的發(fā)行量剛突破 1 億份。
對于傳統(tǒng)媒體轉變現狀,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角度。王宏宇、周湘艷、 劉孟達從技術升級、文化變遷、大眾需求的快速變遷催生了當代時刻變換的媒體大環(huán)境來告訴我們,傳統(tǒng)媒體要生存就必須不斷地有所突破。其中劉孟達提出了大眾需求的變遷包括用戶的分流。在手機、網絡視頻等新媒體的沖擊下,電視用戶跟隨度正在逐漸下降。陳棟、王麗明從三個方面來告訴我們傳統(tǒng)媒體轉型十分緊迫與必要。第一,由于受眾逐漸向多元化轉變,媒體應該向多元化發(fā)展。第二,市場的競爭變得格外激烈,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已經不能并行發(fā)展,必須亮出各自的“秘密武器”。第三,互聯(lián)網的高度發(fā)展,信息的傳播更新快速,傳統(tǒng)媒體收到強烈沖擊,影響力不斷減弱,因此必須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跟上時代、用戶的速度。而白奇峰對于傳統(tǒng)媒體的現狀說明得更加準確,由媒體的大環(huán)境引申到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無一不告訴了我們傳統(tǒng)媒體的壟斷地位已經被打破。他認為第一,傳統(tǒng)媒體面對信息內容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媒體對信息量有限制。第二,傳統(tǒng)媒體面對著傳播方式的挑戰(zhàn)。由于傳統(tǒng)媒體是單向傳播的媒體,缺少受眾向報紙反饋信息的渠道。媒體與用戶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缺少廣泛的溝通交流。第三,傳統(tǒng)媒體面對信息時效性的挑戰(zhàn)。由于互聯(lián)網使得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每當新聞發(fā)生時,用戶可以通過移動網絡來獲取第一手信息,而傳統(tǒng)媒體的特性使其信息傳播不得不落后于新媒體。第四,傳統(tǒng)媒體面對信息表達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媒體使用文字、音像形式使信息的傳播較為扁平化,而新媒體則更能全面、立體地傳播信息。
進入大數據時代后,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四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壟斷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傳統(tǒng)媒體不再具有信息選擇權,受眾由被動接受者變成了主動參與選擇者,經過媒體篩選、加工報道的信息不再具有吸引力。傳統(tǒng)媒體雖然也在不斷擴展中,但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在整個媒介領域的地位持續(xù)下降。
(三)傳統(tǒng)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路徑選擇
1.轉向新媒體
面為危機傳統(tǒng)媒體不得不轉變時周凱莉認為傳統(tǒng)媒體轉型需要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借鑒新媒體接地氣的同時也要打破路徑的依賴,巧用新媒體的思路來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建立數字化機制。此外,反其道而行之也十分重要,傳統(tǒng)媒體可以變身為新聞高級定制工坊。我認為這種路徑是陷入了轉型誤區(qū),傳統(tǒng)媒體如果用新媒體的思路運作就叫做轉型的話,這樣的方式不能讓傳統(tǒng)媒體在保留自身優(yōu)點的同時,與新媒體競爭。而是完全淪陷在了新媒體的漩渦之中。這種方式無疑是不明智的。相比之下,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發(fā)展更有道理。
2.媒體融合發(fā)展
對于傳統(tǒng)媒體轉型白奇峰、湯宇時、洪杰文、楊菲、王宏宇、陳圣強、孫婷、郭全中、戚昌慧 孫群正、周湘艷等人認為傳統(tǒng)媒介與新的傳播技術之間的關系不是取代式的而是疊加式。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要在互聯(lián)網思維的基礎上,但絕對不是簡單堆砌幾個新媒體的理念。
傳統(tǒng)媒體如何轉型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較為重要的是要增加媒體與社會公眾的互動,打破被動、束縛、不平等的傳播環(huán)境,探索媒體對中國社會發(fā)展、轉型的幫助。
在行業(yè)融合的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的改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變革理念。傳統(tǒng)媒體要改變觀念,積極適應新的媒體環(huán)境,轉變傳播主體和傳播形態(tài)變化的認識,各類信息通過新技術實現多渠道的。
(2)從把關人轉變?yōu)榉照?。在信息報道上,傳統(tǒng)媒體出于權威性、政治性的考慮,發(fā)表內容都是經過篩選的,現狀需要的是把握新媒體受眾的偏好與需求、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
(3)堅持內容為王,推進內容創(chuàng)新。整合信息優(yōu)化內容,針對用戶個性傳播,謹防低俗內容,成為信息傳輸終端與內容提供商。之后還要轉變角度,用信息服務的理念來替代內容為主的理念。
(4)融合媒介技術。將新、舊媒介技術結合起來發(fā)展成一種新的傳播信息的方式或者媒介形態(tài)。要由適應于傳統(tǒng)媒體的方式轉變?yōu)檫m應新媒體的技術發(fā)展,依靠大數據與云計算等實現信息的智能化匹配。
(5)從業(yè)人員工作方式轉變。需要引進創(chuàng)新性人才,傳統(tǒng)媒體的從業(yè)人員不僅要熟練地應用文字、圖片來報道信息,同時也要熟練掌握數字技術,能使用音像等方式對信息進行加工與傳播。
最近幾年媒體界不斷討論傳統(tǒng)媒體的轉型與融合發(fā)展,各有各的主張,然而隨著高新技術的發(fā)展,仍沒有一個定論,傳統(tǒng)媒體仍不斷地遇見新問題。所以融合與對接,該如何部署需要審時度勢。傳播媒體的發(fā)展史告訴我們,新媒體的出現與沖擊并不會完全取代魍趁教澹反而會使傳統(tǒng)媒體不斷謀求發(fā)展,革故鼎新,從而開辟新的道路。由此可知傳統(tǒng)媒體在向新媒體的轉型中,如果完全脫離了本身,走向新媒體的道路,無疑是自尋死路,如果選擇在發(fā)展中與新媒體相互融合中避免認識、思維、和路徑的誤區(qū)。傳統(tǒng)媒體將會有新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譚天介.傳統(tǒng)廣電轉型之道[J].探索經緯,2013,(12):27-30
[2]李D.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博弈[J].中國傳媒科技,2013,(03下):26-27
[3]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51.
[4]江凌.試論 21 世紀的傳媒人才走勢[J].中國報業(yè),2009,(07).
[5]王宏宇.新媒體沖擊下傳統(tǒng)媒體轉型之路探析[J].新聞戰(zhàn)線,2015,(02下):42-43.
[6]周湘艷. 跨媒體整合傳統(tǒng)媒體轉型之路――重慶廣播電視集團實踐跨媒體深度整合[J].廣告大觀綜合版.2009,(04):97-98.
[7]劉孟達.媒介環(huán)境下地方廣電媒體的突圍路徑――紹興廣電轉型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與路徑探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03):35-38.
[8]陳棟,王麗明.大數據時代傳統(tǒng)媒體轉型之路[J].新聞前哨,2014,(09):37-38.
[9]白奇峰.傳統(tǒng)媒體的新媒體轉型中的發(fā)展歷程[J].經濟研究導刊,2013,(14):78-81.
[10] 周凱莉.傳統(tǒng)媒體轉型之路:接地氣或者更高端[N].證券時報,2013,10(A03).
[11]湯宇時.傳統(tǒng)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轉型[J].中國傳媒科技即,2010,(08):58-60.
[12]洪杰文,楊菲.理念、技術與內容――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轉型的“三駕馬車”[J].新聞前哨,2015,(02):61-63.
[13]王宏宇.新媒體沖擊下傳統(tǒng)媒體轉型之路探析[J].新聞戰(zhàn)線,2015,(02):42-43
[14]郭全中.傳媒大轉型[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15]戚昌慧,孫群正. 拓展廣電媒體新空間一從傳統(tǒng)媒體向新媒體轉變談起[J].新聞前哨,2007:2-3.
[16]陳圣強,孫婷.從澎湃新聞看傳統(tǒng)媒體轉型之路[J].新聞知識,2015,(09).
作者簡介:
篇2
關鍵詞:新媒體 綜合技能型 新聞人才
在我國互聯(lián)網用戶不斷增加與智能手機普及的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自身對信息傳播的局限性與現如今越來越快的城市步伐,使得大部分信息接收者尤其是當下的年輕人,通過智能手機獲取信息,而這種新媒體的出現與發(fā)展也使傳統(tǒng)媒體(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信、廣播和電視等)一家獨大的壟斷地位不復存在,信息的傳播也不再只依靠傳統(tǒng)媒體,傳播的方式逐漸變得多樣化。各種基于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等自媒體平臺的新媒體開始逐漸代替日益衰弱的傳統(tǒng)媒體。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給受眾提供更好的新聞服務,新聞工作從業(yè)者必須積極適應時代變化,自覺主動的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能,能夠將傳統(tǒng)媒體技能與新媒體技能更好的結合起來,實現最優(yōu)化的信息傳播。
一、在攝影方面
新聞攝影圖片是新聞信息表達和再現的形式。一幅好的新聞攝影圖片往往能夠使受眾身臨其境,再現新聞現場。因此為了達到揭示新聞信息內容的目的,新聞工作從業(yè)者需要有過硬的攝影技術,以此才能產生最佳的新聞信息傳播效果。而隨著新媒體時代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信息獲取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傳統(tǒng)的攝影模式和作品形式已經難以有效滿足人們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這就需要新聞攝影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且能夠以積極的姿態(tài)加以改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迎接新媒體時代下對攝影帶來的沖擊。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所面臨的挑戰(zhàn)有很多:在當前“人人既是發(fā)聲者,也是傾聽者”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人都能充當攝影記者的身份,這給新聞圖片的時效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新聞攝影記者的生存。同時新聞攝影的普及也直接導致了新聞圖片質量的下降以及新聞圖片的重復使用率。
與挑戰(zhàn)并行的,往往還有新的機遇。在互聯(lián)網用戶數量龐大的今天,新聞圖片的時效性被大大提高,它能夠讓新聞事件以比文字更加生動直觀的畫面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在實現現代讀者閱讀方式的同時更好的滿足了讀者的碎片化閱讀需求,使得信息傳播效果最大化。同時,龐大的互聯(lián)網用戶數量決定了圖片市場龐大的需求量,一定程度上激勵了新聞攝影記者的工作積極性。最后,更加多元化的新聞圖片呈現方式,也能夠更好的發(fā)揮新聞圖片的新聞價值。
基于以上挑戰(zhàn)與機遇,我們至少應該從三方面對攝影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其一是要創(chuàng)新新聞攝影的思維。新聞攝影從業(yè)人員必須能思維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解決攝影作品的同質化問題。能夠發(fā)現攝影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深入了解受眾對攝影作品日益豐富的感知與需求,從觀眾的角度出發(fā),調整創(chuàng)作思路,更好的滿足受眾需求,力爭擺脫攝影作品的同質化現象。其二是要創(chuàng)新新聞攝影的內容。除了要把好新聞攝影質量這一關,提高新聞攝影技巧之外,我們還要有捕捉與民生相關的熱點問題和重大新聞素材的能力與對這些問題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除此之外,針對當今社會暴露出的一些問題,我們還要能依據事實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與評價,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
二、在制作方面
(一)在音頻制作方面
隨著城市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能夠擁有的將注意力集中在電視上的時間越來越少,相反能解放雙眼,可以“一心二用”的廣播音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相比于傳統(tǒng)的“看”新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聽”新聞,利用音頻制作新聞報道也越來越普遍。隨著音頻適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人們對音頻新聞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這意味著音頻新聞對新聞從業(yè)者的要求也將不斷提高,報紙新聞記者習慣使用的采訪錄音是僅供自己參考的,但是為電臺及其他平臺刻錄的采訪卻是要作為播出內容播放的。因此,為給受眾更加滿意的收聽體驗,新聞工作從業(yè)者也應從根本上進行創(chuàng)新。
其一,減少口頭上的肯定語。在采訪過程中 ,記者必須錄音機拾取到的聲音,確保我們的錄音機僅僅只錄下我們需要的信息,這意味著我們在采訪中少不免對被采訪對象使用的一些口頭上的肯動語(如“嗯”、“對”等)變成態(tài)勢語,在采訪者回答完問題前不要發(fā)生。其二,報道中陳述的句子結構要簡潔,故事主旨要明確,語氣要生動,能給觀眾畫面感,故事內容要直截了當,避免像報紙一樣一個故事涉及多個主題。其三,要創(chuàng)新新聞音頻內容的形式,在如何安排新聞內容更能夠吸引受眾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不拘泥于單一的作品模式。
(二)在視頻方面
隨著近幾年碎片化閱讀的盛行,加之短視頻小而美、創(chuàng)作容易且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短視頻已經悄然在年輕人當中盛行。根據CNNIC的第4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guī)模達6.53億,占手機網民的79.9%,年增長率為5.4%,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6.48億,網民使用比例為78.2%。因此“短視頻”仍是2019年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主力軍。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已經不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而視頻新聞的發(fā)展也越來越短視頻化,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與新興短視頻形式的結合,已經成為了媒體移動化轉型的創(chuàng)新路徑,甚至將成為新媒體移動時代下新聞常態(tài)的表達方式之一。而新媒體報道又不同于傳統(tǒng)新聞業(yè)務固有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它既需要精通各類媒介并擅長整合傳播策劃的編輯人才,有需要能夠熟練運用多種技術工具進行多媒體報道的全能型記者。
基于這種形勢,新聞工作者所要掌握的新聞技能就不再局限于從前的“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能夠掌握短視頻制作技能,并且熟練運用Ps、Pr等技術編輯軟件,做到快速編稿和剪輯視頻。既能達到短視頻新聞短小與精美的標準,又能滿足新聞報道時效性強的特點,只有達到這種要求才能真正滿足視頻新聞短視頻化的要求。
(三)在網頁方面
新媒體時代下,網頁瀏覽新聞也是當今新聞瀏覽的一種常態(tài)。龐大的互聯(lián)網用戶群體也決定了新聞網頁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要求新聞工作從業(yè)者能夠基本掌握網頁的制作與編寫。與傳統(tǒng)新聞報道相比,網頁新聞具有自身發(fā)展的優(yōu)勢及特點,而我們新聞工作從業(yè)者只有從實際角度出發(fā), 掌握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內容, 才能夠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 給受眾帶來更加舒適與便捷的新聞獲取體驗。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下媒體最需要的是綜合技能型新聞人才,只有這樣的新聞人才才能夠適應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與變化。當然,要成為一名能夠駕馭多媒體的合格的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政治上的堅定與可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標準。傳統(tǒng)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從業(yè)人員,不管是傳統(tǒng)媒體上,還是在新媒體上,媒體從業(yè)人員所的信息必須嚴格遵守宣傳紀律,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保持傳統(tǒng)媒體是黨和政府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紐帶這一關系,牢記媒體的黨性原則。傳統(tǒng)媒體要在新媒體上發(fā)聲亮劍,就要不斷的積極開辦新媒體,于是綜合技能型新聞人才就顯得格外重要,所以傳統(tǒng)媒體從業(yè)人員必須盡快具備綜合技能,成為“全能型”技術人才,為新媒體時代下的傳統(tǒng)媒體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篇3
關鍵詞:新聞播音;播新聞;說新聞
中圖分類號:G22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8-0125-02
現代社會,新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是人們獲得信息、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近年來,隨著電視的迅猛發(fā)展,新聞類節(jié)目的播報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F在,在廣播電視不同類型的新聞節(jié)目中,我們既可以聽到“播|”,如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為代表的各臺的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也可以聽到“說”,如各臺的新聞雜志類節(jié)目,我們甚至還可以在同一個節(jié)目中聽到說、念、播,如,現在流行的一些讀報節(jié)目。
一、關于新聞節(jié)目播報方式的特點
人們的語言可分為說、念、播三種語態(tài),這三種語態(tài)之間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是特性不同而已,只有把握好與節(jié)目內容形式相對應的語態(tài),才能把節(jié)目內容更好地傳達給觀眾,要把握好新聞播音主持的語態(tài),就要先了解各種語態(tài)的特征。
“播”新聞是由編輯加工處理通訊員來稿、記者采寫的稿件和選編的報紙、通訊社稿件,再由播音員口頭播出的這些新聞稿的一種新聞播報方式。播新聞是我國新聞類節(jié)目長期以來所沿用的一種播報方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欄目,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上海東方衛(wèi)視的“東方新聞”和各省市臺的“新聞聯(lián)播”等等。播新聞要求語言樸實無華、咬字準確清晰、語音簡潔明快和語調平穩(wěn)順暢。其形式上具有嚴肅性,不允許播音員有過多的個人情感和個人的觀點進入新聞播音當中。
“說”新聞是指節(jié)目主持人用講話的語體對新聞節(jié)目進行傳播的口語化表述方式。1998年陳魯豫“鳳凰早班車”的開播,帶來了令觀眾耳目一新的“說新聞”方式,很快為內地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所競相效仿,像央視新聞頻道的“社會記錄”、經濟頻道的“第一時間”、北京電視臺的“第七日”、廣州電視臺的“新聞日日睇”、湖南衛(wèi)視的“晚間新聞”、江蘇衛(wèi)視的“1860新聞眼”、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浙江衛(wèi)視的“1818黃金眼”、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等等。其充分展現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以一種平等、輕松、接近口語的表達樣式進行新聞的播報,給人明快、新鮮、輕松的感覺,表現為新聞故事化、語言口語化、內容平民化。
“播”與“說”是兩種不同的新聞播報方式,所謂“播”它是一種語言傳播樣式,因為它的創(chuàng)作依據是新聞稿件,表現為語言規(guī)范,語言書卷化,樣態(tài)有限,語體結構嚴謹,對語境依賴性不強。也就是說,“播”新聞對創(chuàng)作主體的語言、用氣、吐字發(fā)聲、語句組織提煉、基調節(jié)奏把握等各項基本功提出了極高的業(yè)務要求。而“說”新聞是一種超越了傳統(tǒng)的播報,是一種具有主觀交流式的傳播方式,既服從于新聞的特性,又服從于受眾聽覺認知規(guī)律,還服從于口語表達的規(guī)律。它表現出的靈活多樣、語言親切自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傊?,“說”新聞表現為語言口語化、樣態(tài)不受限制、語體結構松散、對語境依賴性強。
在大眾傳播領域與“播”者相比,“說”者個性鮮明,與受眾心理距離貼近、平等,交流感強,保持了其在人際交流領域中的傳播優(yōu)勢。
“說”新聞這種方式與“播”新聞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創(chuàng)作主體只能依據新聞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聞稿件進行播報,“報”的內容要靠即興發(fā)揮,通過新聞播報方式的口語化處理,使受眾聽起來輕松、親切、自然,從而優(yōu)化消息的有效傳播。
二、作為新聞節(jié)目播報的傳播者
播新聞是播音員坐在播音室出畫面宣讀或報告新聞。要求作為傳播主體的播音員以字正腔圓的吐字發(fā)音、規(guī)范嚴謹的語言表達和使用純正的普通話進行新聞播報。在東方衛(wèi)視“2009華語主持高峰論壇”上,趙忠祥認為“新聞播音員應該有氣壯山河的聲威,有永不疲憊的狀態(tài),不卑不亢。我非常不同意說新聞,因為說新聞不是一個嚴肅的電臺、電視臺傳播應有的手段。我主張說著播,而不是播著說,你可以用說話的語言、神態(tài),但絕不是隨意說、嗦地說,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給人新聞信息”。
說新聞是主持人通過“說”的形式對所傳達的信息做出評論、解釋或說明,“說者”有自己鮮明的立場與觀點。主持人在熒屏鏡頭、廣播話筒前像日常談話一樣,通過主持人輕松隨和的語調、自然得體的舉止等給受眾以親近感、信賴感,改變了主持人與觀眾的交流方式,取代了播新聞居高臨下、正襟危坐的播音方式。作為說新聞的節(jié)目傳播者,主持人應該傳遞哪些信息,信息是否得到有效的傳播,這些都對主持人的“把關人”角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一些出身曲藝的演員紛紛加盟于說新聞的隊伍,如央視“社會記錄”的阿丘曾是一位小品演員、杭州電視臺“阿六頭說新聞”的周志華曾是一位滑稽演員等,他們在調節(jié)氣氛、調動觀眾情緒方面往往強于科班出身的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但容易出問題的是他們主持節(jié)目時表演的成份太多,而新聞節(jié)目的目的與相聲小品節(jié)目的目的特性是不同的,這需要說新聞的節(jié)目主持人在主持新聞節(jié)目時更要做到有的放矢?!罢f”新聞的“說”對播音員、主持人的口語表達能力、信息組織編排能力、邏輯思辯能力、捕捉新聞熱點的能力、切中新聞要點的洞察力、現場即興評述能力等一系列素質提出了要求。另外在“說”的過程中還必須靈活有序地處置各類信息,既尊重新聞的客觀規(guī)律又不失傳播者應有的原則立場,同時還要注重自身感受與受眾心理上的溝通,鮮明而到位地體現創(chuàng)作主體在節(jié)目中的駕馭、主導作用。
新聞之“要”指的是新聞的重要性,也就是新聞的價值。在每天發(fā)生的無數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只有那些有一定重要性,對政治、經濟、文化、民生有較大影響的事情才會被采錄為新聞向受眾報道。一組新聞中,不同的消息新聞價值有高有低,甚至同一條消息的不同段落重要性也不一樣。因此,播音員在播音的時候,既要把每一條新聞的價值充分地體現,又要對不同的新聞加以區(qū)別。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方式對每條新聞平均用力。為此,播音員要用新聞的專業(yè)眼光去審視每條消息對當地政府行政、百姓生活等方面有什么樣的借鑒和警示作用。
明確了每一條新聞的價值,播音員就可以在播音時對不同的消息在力度、速度、態(tài)度等方面作出相應的區(qū)分和處理。對價值高的新聞語速略慢、聲音鏗鏘,對價值一般的新聞語流輕快、聲音平和。這樣,收聽了整組新聞的聽眾既聽到了大量的信息。又聽清了重點的內容。會對這組新聞有更清晰、更準確的認識,新聞傳播的效率自然會明顯提高。當然,欄目的風格、定位、受眾層面等相關因素也決定了采取何種播報方式。只有恰當的播報方式完美地融合在節(jié)目當中,才能為其注入強勁的生命力、展示出欄目的內在魅力。
三、作為新聞節(jié)目播報的受眾
播新聞充分體現了媒體的喉舌功能,通過播音員嚴肅、客觀、公正的播報,適合不同民族、不同年齡和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收聽,擁有一個龐大的受眾群體。如上海東方衛(wèi)視的“東方新聞”在全球覆蓋超過7億觀眾,每天傍晚六點黃金時段在東方衛(wèi)視直播,時長一小時。它以時政綜合類信息播報為內容,第一時間聚焦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第一時效、全球視野和零距離現場的資訊報道吸引了眾多的觀眾,成為除央視外人口覆蓋率最高的地方衛(wèi)星電視頻道。但在播新聞長久以來沿用的“宣傳腔”和濃烈的播報氛圍里,受眾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容易產生一種排斥、逆反心理,甚至部分播報內容過分強調宣傳,違背了受眾接受信息的基本原則?!罢f”新聞個性較鮮明,突出的是媒體的民生為本的人文關懷,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與受眾心理距離拉近,交流性強,保持了人際交流的傳播優(yōu)勢。說新聞中由主持人去“說”、去“聊”、甚至是“侃”,所以會更有趣味、更輕松、更親近,因而受到觀眾的關注和喜愛。說新聞改變了傳統(tǒng)新聞節(jié)目“我播你聽”的信息單向傳播模式,通過挑選當日新聞話題,邀請受眾使用電話、手機短信等進行參與,表達各自的觀點,這樣不僅吸引了受眾的興趣,而且也匯集了更多的觀點,進行信息的雙向交流,豐富了節(jié)目的內容。同時主持人更容易與觀眾實現互動,無形之中拉近了電視與觀眾的距離,新聞的價值也更容易得以體現。但說新聞地方性色彩較濃,甚至在全國范圍內涌現了一大批地方的方言新聞節(jié)目,如浙江衛(wèi)視的“阿六頭說新聞”、紹興電視臺的“師爺說新聞”、溫州電視臺“百曉說新聞”、寧波電視臺的天然“講大道”等。雖然方言類新聞節(jié)目在各地區(qū)收視率較高,但部分“說”新聞節(jié)目不夠嚴肅,而且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的懂,使其受眾群體的規(guī)模和范圍大打折扣。尤其是有些說新聞過分追求娛樂性,過度強調“生活化、口語化、貼近感”,一味迎合受眾,有損媒體的權威性和信任度。
四、方式各異 殊途同歸
篇4
關鍵詞: 英語廣播; 英語學習
Abstract: Listening to English broadcasting, an effective and available approach to English lear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study. English broadcasting helps us improve our ability to English hearing, speaking, and reading. Provided that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is available, listening to English broadcasting online is the best option.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
Key words: English broadcasting; English learning
廣播在傳統(tǒng)的新聞媒體中, 以其特有的優(yōu)勢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首要媒體。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 電視, 報紙, 網絡等媒體發(fā)展迅猛, 廣播正從人們的生活中慢慢消失。然而廣播具有設備要求低, 傳播速度快, 傳播范圍廣, 用語口語化等特點, 所以它仍然是人們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樣, 它也是學生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收聽英語廣播具有諸多的優(yōu)點, 如: 英語廣播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其用語的口語化, 發(fā)音準確且地道, 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例證; 英語廣播的內容極具多樣性, 生動時尚, 具有傳播信息快的特點, 可避免英語學習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 英語廣播兼具選擇性和開放性, 含蓋了大量的信息, 政治, 經濟, 軍事到文化, 體育, 娛樂, 應有盡有, 五彩斑斕, 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或興趣選擇收聽不同的節(jié)目, 如Gateway to English ,daily news, lecture on a special topic 等都是頗受歡迎的英語廣播節(jié)目; 收聽英語廣播不需要花費過大代價, 只需一部收音機就可以輕松自如的學習英語, 經濟便利。由此可見, 收聽英語廣播在英語學習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是廣大學生學習英語中可以利用的有效途徑。
1 英語廣播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1.1 英語廣播有利于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
根據最新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大綱的規(guī)定, 英語聽力所占比例提高到35%。聽力理解部分要求學生聽懂VOA 和BBC 國際新聞的主要內容。所選材料為學生熟悉的VOA 或BBC 一般新聞報道, 短評或講話等。這類題型經常讓學生方寸大亂, 不知所措。因而學生平常應當借助英語廣播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yǎng)英語聽力能力。收聽英語廣播與課堂內的聽力訓練不同。它沒有適時的材料供學生參考, 從而可以避免文字信息的干擾, 學生不得不全身心地聽取信息, 切實提高聽力能力。首先, 學生可以通過收聽英語廣播掌握英語新聞的結構特點。一般而言, 英語新聞廣播常采用“倒金字塔”結構( inverted pyramid structure) 。這種結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依照事實的重要性來鋪陳敘述, 即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開篇的首句, 叫做新聞的“導語”( news lead) ,次要的放在其后。所以學生在收聽英語新聞時一定要掌握每則新聞開頭提供的信息。其次, 收聽英語廣播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將既有背景知識同所聽材料密切聯(lián)系的能力, 從而更好的理解英語新聞節(jié)目。請看以下三則新聞:
( 1) [Colombo] Srilanka is set to mark a full year without major ethnic bloodshed as government forces and Tamil rebels notch up their longest ceasefire in the decades - old separatist war, officials said yesterday. The truce, initially declared by the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on Christmas Eve last year, and reciprocated by the new government of Prime Minister Ranil Wickremesing. He was holding well, military spokesman Sanath Karenaratne said.
( 2) [India] At least four people have been wounded in an explosive attack near the Moslem holy area in India Kashmir ' s summer capital Srinagar. India police say militants threw a bomb near the Hashrabow Shrine. The attack follows a car bombing that killed 12 people in Srinagar on Thursday. That bombing was blamed on militants of the pro- Pakistan Hesbu Mujahedin. The militants had warned of new attacks after peace talk with India failed.
( 3) [Also in India] Indian commandos are moving in on a basement of the Golden Temple Complex in Amritsar to flush out militant Sikh separatists who have taken refuge there. More Sikh militants are believed sheltered in the inner sanctum of the Golden Temple itself, the Sikhs holiest shrine. Indian forces have had the Temple Complex in Punjab State under siege since May 9. The Sikh extremists are waging an armed campaign for an independent Sikh homeland.
以上三則新聞涉及了民族爭端, 恐怖襲擊和宗教沖突等文化背景知識。收聽英語廣播時注意聯(lián)系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預測新聞內容, 另一方面可減輕記憶負擔, 增強記憶能力。如此一來, 學生就能準確迅速地解讀新聞。說是英語學習中最重要且最難的一項技能。它包含了兩個過程———聽和說。聽是理解言語的過程, 屬于領會式掌握語言; 說則是用語言口頭表達思想的過程, 屬于復用式和活用式掌握語言。在目前的教學方法中, 培養(yǎng)英語口語的途徑有兩種。一是通過英語教學中的語言練習和背誦發(fā)展英語口語。二是通過課堂內外言語實踐發(fā)展英語口語。前者是目前口語教學中廣為使用的方法, 它強調系統(tǒng)的語言學習。尤其是語法句型的練習, 要求學生準確的按語法規(guī)則講話, 通常以課文或會話課教材為內容。這種教學途徑可以讓學生學會說正確的英語, 但不一定是地道流利的英語。通過幾年的口語教學, 筆者發(fā)現課堂內的口語訓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它主要要求學生以背誦記憶的方式記住一些口語化表達, 即使使用“模擬場景”來教學也無法達到既定的效果。而通過言語實踐運用來提高口語能力與之不同。這種方法又稱為“交際法”, 強調學習材料的真實性??上壳霸趪鴥?, 學生很難找到一個真正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 英語廣播則可彌補這一缺憾。為什么說收聽英語廣播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呢? 原因有二。第一, 收聽英語廣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純正的發(fā)音。擁有純正的發(fā)音是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基礎。英語廣播, 尤其是英語新聞廣播是學生可利用的最佳模仿對象。同時, 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模仿美語語音或英語語音。第二, 收聽英語廣播可以了解許多口語化表達。英語廣播與書面材料不同, 它是給人聽的, 這就要求英語廣播稿必須通俗化, 口語化。而目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所用教材大部分以書面語為主, 課文大多涉及英語長句從句。這與現實生活中的口語表達并不一樣。利用英語廣播則可解決這一問題。英語廣播中的一些節(jié)目就是真實對話錄音, 學生可以通過收聽此類節(jié)目來了解真正的口語化表達。
例如以下一則對話:
Gene: Jeet yet?
Tim: No, ju?
Gene: Skoeet!
初學者可能根本不明白這則對話說的是什么。但經過反復聆聽分析就可知這則對話實際如下:
Gene: Did you eat yet?
Tim: No, did you?
Gene: Let' s go eat!
有關英語口語中常用的連讀技巧, 由此可見一斑。此外, 收聽英語廣播還能夠了解一些英語口語中常用的習語或俚語。
1.2 英語廣播有利于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閱讀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 也即解讀語言信息的過程。閱讀分兩種: 精讀和泛讀。所謂精讀就是要求學生對材料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從字詞句到語法結構, 篇章結構, 寫作方法等,如皰丁解牛一般分析文章, 從而達到準確無誤的理解。但泛讀只要求學生從材料中直接獲取有用信息, 將材料顯示的主要內容提取出來。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屬于前者。然而對于大部分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還是將英語作為溝通的工具, 來了解豐富多彩的世界。此時, 英語廣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訓練學生聽力及口語能力同時,傳播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學生可以通過英語廣播了解世界其他國家, 特別是說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 名人軼事, 風土人情。不同類型的英語廣播節(jié)目分別介紹了有關歷史, 地理, 文藝, 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識, 有助于學生理解閱讀材料。而且英語廣播的內容新穎有趣, 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一般來說, 新詞新語都會率先在英語廣播中出現。如go dutchAA 制,black case work 暗箱操作, Be there or besquare《不見不散》, a dark horse bobbing up 爆冷門, have a concubine 包二奶, Eight Honors& Eight Disgraces 八榮八恥: Love, do not harmthe motherland. Serve, don ' t disserve thepeople. Uphold science; don' t be ignorant andunenlightened. Work hard; don' t be lazy andhate work. Be united and help each other; don' t gain benefit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Behonest and trustworthy, not profit - mongering atthe expense of your values. Be disciplined andlaw- abiding instead of chaotic and lawless. Knowplain living and hard struggle; do not wallow inluxuries and pleasures. ( 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逸為恥) 。這些表達都是大學英語教材無法及時收錄的。通過英語廣播則可即學即用。
另外, 閱讀能力的提高重點在于對英語語法的掌握。收聽英語廣播能夠使學生了解一些特殊的語法現象———時態(tài)混用。英語新聞廣播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句子, 這些句子的主句和從句在時體上并不保持一致。如: The researchersalso found that inflection from breast milk oftenhappens within the first few months of the baby' slife. 英語新聞中這種非正常語法現象的使用主要是為了體現報道內容的即時性和客觀性。英語廣播中時態(tài)混用主要有以下幾種。
1) 一般現在時替換一般過去時
Military officials say they expect two Britons and two Canadian to be charged with spying and terrorism. The suspects were arrested in Montenegro last Thursday. Officials say the men now are being held in a military prison in the Montenegro capital Podgorica.
2) 現在進行時替換一般過去時或現在完成時
Thousands of civilians have fled new attacks this week near the country' s southern border with Sierra Leone. Government official say opposition fighters and rebels from Sierra Leone ar e leading the attacks. Aid workers reportedly say the fighting is for cing the movement of refugee camps out of Sierra Leone.
3) 完成進行體替換一般過去時
Mrs. Thatcher has been meeting senior ministers to discus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the coal dispute.
2 發(fā)揮在線英語廣播在英語學習中的可利用價值
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在線英語廣播脫穎而出。許多國際性的重要廣播電臺都設有在線廣播。就目前而言, 有一些較好的和全球知名英語實時在線廣播電臺是可供選擇利用的, 如:Voice of America (VOA) ; American BroadcastingCorporation (ABC) ; Cable News Network (CNN)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 (CAB)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CRI) ; ShanghaiBroadcasting Network ( SBN) ; British BroadcastingCorporation (BBC) ;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 香港電臺(RTHK) ; 中華商業(yè)廣播電臺(CWCB) ; 香港商業(yè)電臺(HKCR) ; 匯聲廣播- 華僑之聲。與傳統(tǒng)的廣播相比, 這些在線廣播具有以下優(yōu)點。一、清晰度高。傳統(tǒng)的無線廣播往往受時間, 季節(jié), 地域及太陽黑子運動的影響而不穩(wěn)定。在線廣播則是通過數字光纜傳遞信號, 具有穩(wěn)定性。學生可清晰地收聽到全球各地的英語廣播電臺。二、無時間限制。傳統(tǒng)的英語廣播節(jié)目一般分不同時段播出, 而在線廣播是循環(huán)播放, 學生可以反復收聽。同時, 大部分的在線廣播附有相關文字材料, 方便學生參考研究。因而筆者認為, 只要技術條件允許, 收聽在線英語廣播是最佳選擇, 我們應該善于利用。
總而言之, 收聽英語廣播是創(chuàng)造英語語言環(huán)境最經濟, 最快捷, 最有效的途徑。它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增強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開拓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我校校內每天不同時段利用調頻廣播播放大學英語相關教材, 就將廣播的傳播優(yōu)勢與日常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當然, 收聽英語廣播必須持之以恒, 堅持不懈, 方可攀登上英語學習的最高峰!
參考文獻
[1] Zhu Chun. Psychology about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English Press, 1994.
[2]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高利明.現代電化教育技術[M].北京: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997。
[4] 南國農.電化教育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5] 王詩根.淺談廣播新聞的傳播優(yōu)勢及其語言特點[J]. 滁州學院學報, 2004, ( 6) : 4.
[6] 錢建青等.掌握英語新聞廣播特點, 提高四級聽力理解能力[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2004, ( 23) : 5.
篇5
關鍵詞 媒介融合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 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數字、通信、網絡傳播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的廣電行業(yè)內外部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才的需求也隨之產生了新的訴求。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探索出一條富有競爭力、特色的播音主持類人才培養(yǎng)道路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將原先屬于不同類型的媒介結合在一起,報刊、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以信息技術為中介,以衛(wèi)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媒介融合下傳統(tǒng)媒體與互聯(lián)網、手機等新媒體相互滲透、相互整合,將信息產品通過多樣化的平臺展現給受眾,擴大了橫向受眾面,深化了縱向媒體渠道。對于媒介產品來說,它的融合主要體現在電視、網絡游戲、電影、網頁等不同形式的媒介上,以現代技術為載體彼此相互關聯(lián)相互交換;媒介企業(yè)融合更多的主要體現在企業(yè)與多媒體信息產業(yè)的收購并購上;而市場的融合則是媒體、產業(yè)的重組與整合。
不同媒體從不同視角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更好地創(chuàng)建了公正的輿論環(huán)境。媒介融合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沖擊和改變,對播音主持藝術類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學科間的融合、知識與技能的融合、教學與實踐的融合已經成為高校在教育教學必然發(fā)展的趨勢。
2當前安徽廣播影視職業(yè)技術學院播音主持藝術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培養(yǎng)目標雷同
傳統(tǒng)的播音主持藝術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知識目標大多集中在廣播電視學、播音學、新聞傳播學、語言文學等多學科知識的基本基礎和基本理論。技能目標體現為新聞播音與節(jié)目主持工作以及廣播電視節(jié)目編輯等復合型高級專業(yè)技能的掌握。知識與能力目標內涵不夠深廣,缺乏文化素養(yǎng)及職業(yè)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現今很多綜合類高校、理工高校都開O了播音主持專業(yè),但大多大同小異,專業(yè)特色不明顯,培養(yǎng)目標差異不明顯。
2.2專業(yè)方向設置陳舊
大多數的播音主持專業(yè)都是以培養(yǎng)新聞播音主持人為主要目標。以浙江傳媒學院為例,該校2010級播音與主持專業(yè)100名畢業(yè)生進行就業(yè)調研,從事電視臺、電臺專業(yè)播音工作的僅占42%。媒介融合下新興媒體、網絡和移動數字的涌現,也給畢業(yè)生就業(yè)提供了新的就業(yè)之路,但這些都沒有體現在專業(yè)方向設置的調整上。
2.3知識結構體系單一
播音員、主持人在工作中需要對各種事件進行理解、發(fā)揮、選擇和判斷,然后通過語言進行表達,實際上這對專業(yè)人員的個人綜合能力和知識面了有很高的要求。甚至有很多專業(yè)領域很強的媒體行業(yè)例如體育新聞、經濟專欄、軍事欄目都需要新聞播音主持人除了具備廣播電視、播音學、新聞學這樣的專業(yè)基礎知識,還對不同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課程設置知識結構體系構建上要體現多學科的交融。
3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思考
3.1立足市場需求,構建學科融合的平臺
媒介融合下市場對于播音主持專業(yè)從業(yè)人員提出了許多新的需求比如網絡媒體對主持人的要求不僅是新聞播音,對新媒體專業(yè)技術也要熟悉。此外,對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以及個人閱歷也有較高的要求。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傳統(tǒng)的“重語輕文”的現象依舊存在,廣播電視語言是通過口頭表達的媒介語言,它不僅需要適應電子媒介傳播的需要,而且要符合廣播電視基本規(guī)律。在媒介融合的大環(huán)境下,各種各樣的新型媒介形式也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帶來了多樣化的需求。高校在知識平臺構建上,不僅要深化播音主持原有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構建學科融合的平臺。
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跨院系、跨專業(yè)課程的選修。多學科的課程或專業(yè)能力能豐富播音主持工作的內涵;另一方面可以將課外必讀書作為畢業(yè)實踐考核的一部分,要求學生通過自學方式完成對經濟學、軍事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閱讀,并在閱讀完成后以撰寫論文報告并成為考核依據。
3.2專業(yè)方向多類別、多層次,體現院校自身特色
移動數字媒體、網絡的普及以及網絡電視等新媒體行業(yè)蓬勃發(fā)展,對播音員與主持人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大,對新媒體的技術運用能力要求更高,對專業(yè)的劃分也更(下轉第59頁)(上接第55頁)明細,例如經濟時事、文學鑒賞、法制平臺等等。因此在專業(yè)方向設置中,就可以結合學院優(yōu)勢及地域特點,定制培養(yǎng)播音主持專業(yè)不同發(fā)展方向的人才。中國某些區(qū)域還開設地方語種的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節(jié)目,例如粵語、閩南語等,地方語種播音主持人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也是特色方向。
播音主持專業(yè)以培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的播音員與主持人為主要方向,但由于就業(yè)市場和就業(yè)容量的局限性,很多該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從事其他相關新聞類工作。專業(yè)方向的多類別決定了播音主持專業(yè)在“一?!钡幕A上還要加強“多能”,例如學生的編排、節(jié)目策劃能力;變通傳統(tǒng)媒體過渡到新媒體工作的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應變能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由專業(yè)人才邁向復合型人才。
3.3改革教學模式,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
現階段隨著媒介融合對專門人才的需求,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yè)技術學院依據藝術類學科特點及高職學生的特殊性,擺脫了齊步走式的專業(yè)教學模式,建立健全實踐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探索出“四大模塊”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3.3.1學院活動與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學院每年舉辦不同的綜合文藝及賽事活動,這些活動的編排策劃及播音主持都是學生實訓的平臺,并且可以按照不同專業(yè)方向和學生喜好特點來進行實訓分類。例如每年的學院運動會可進行賽事的解說,與事與播音專業(yè)(體育方向)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既達到了教學實踐的目的也為學生進入體育媒介大環(huán)境奠定實踐基礎。
3.3.2與各種媒介合作發(fā)展“聯(lián)合式”教學模式
學院經過多年的發(fā)展,與多家電視臺和新媒體企業(yè)建立學習基地、工作室,實行“前堂后臺”的聯(lián)合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彌補教學實踐資源的短缺。
3.3.3分層指導、因材施教的小課教學模式
學生在第二學年需要進行不同的模塊分流,針對不同專業(yè)分類進行項目解說的培養(yǎng),采取小課教學的教學模式,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堅持專業(yè)培養(yǎng)規(guī)格,體現解說課針對性。
3.3.4“訂單式”的培養(yǎng)模式
學校依據目前廣播電視臺、網絡電視臺以及企事業(yè)單位對專業(yè)崗位人才的具體需求,選拔相關專業(yè)方向學生前往專業(yè)崗位實習鍛煉、上崗培訓。單位派專門人員進行“傳、幫、帶”直至學生獨立工作,實現學校與就業(yè)崗位的無縫對接。
基金項目:媒介融合下藝術類人才應用能力培養(yǎng)模式探索,2014JY08。
參考文獻
[1] 吳郁,曾志華.播音主持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詞:新媒體 高職英語 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9(b)-0097-02
NewMedia(新媒體)是指在電視、廣播、報刊等日常傳統(tǒng)媒體發(fā)展起來后出現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tài),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包括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網絡媒體等。嚴格上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是一種利用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通過寬帶局域網、互聯(lián)網、衛(wèi)星、無線通信網等渠道,借助數字電視、手機、計算機等終端,為廣大用戶提供娛樂休閑服務和信息的傳播形態(tài)。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媒體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新媒體的形態(tài)豐富多彩,如桌面視窗、數字雜志、數字廣播、數字報紙、移動電視、手機短信、數字電視、網絡、觸摸媒體、數字電影等都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才得以存在的媒體形態(tài)。相對于四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戶外、電視、報刊、廣播,大家形象地將新媒體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具有以下五大功能:(1)整合傳播信息功能;(2)連續(xù)的新聞議程設置功能;(3)社會協(xié)調功能;(4)輿論監(jiān)督功能;(5)娛樂大眾功能。
1 傳統(tǒng)教學媒體向教學新媒體的轉變
教學媒體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僅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而且還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可以定義為在教師口頭語言表達的基礎上,為了更形象更豐富地向學生解釋和傳遞信息而使用的一些簡單的科技含量較低的直觀教學教具,如: 圖片、書本、黑板、畫冊、小型展覽、實物、掛圖、板畫、模型(實物教具)、演示實驗等。傳統(tǒng)教學媒體具有以下五個普遍特點:(1)使用方法簡單、便捷;(2)使用范圍比較廣泛,容易被師生所接受;(3)對外在的環(huán)境要求低,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小;(4)資源豐富,使用范圍廣,歷史悠久;(5)價格相對比較便宜。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簡單的傳統(tǒng)教學媒體已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需要。為了達到現代化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需要出現一些更先進的符合現代教學策略的教學新媒體,所以以計算機為主的多種媒體結合使用的現代化教學媒體應運而生?,F代化教學新媒體主要包括CAI課件與計算機、幻燈片和幻燈機、投影片和投影機等,在教學過程中,各種媒體都有不同的優(yōu)勢,凸顯其不同的特征和使用效果。現代化教學要充分利用數字多媒體教學平臺,不應該只局限于傳統(tǒng)的簡單板書和實體教具。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盡管擔任的任務不同,但他們都是組成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內容則是英語教學的客體,提供給學生學習和掌握的語言信息。教學媒體的主要作用是在教學過程中傳遞信息、解釋信息,把教學主體與教學客體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教師只有借助教學媒體,準確、快速地發(fā)送一定的信號,才能形成教學,才能實現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現代化教學新媒體在外語教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入,產生的積極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成果(如投影儀、唱片機、幻燈機、電影、錄像、電視、計算機等)為教學服務?,F代高科技產品充分發(fā)揮了聲、光、電、形、色等多種元素的功能,注重感染力,通過視聽結合的多功能渠道傳遞發(fā)送信息,使外語教學變得更加形象而生動有趣,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外語教學的發(fā)展,改善了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
2 新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及其作用
隨著網絡的普及,各大高校已經爭相使用數字新媒體教學。網絡在學習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尤其利用網絡來學習英語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網絡教學或者網絡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學習過程擁有興趣才能使學習效率更高?,F在網上資源十分豐富,學生能夠快速查找到所需的信息,如每日新聞、世界周刊等報紙材料以及各種英語電影,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練習英語?,F代化教學新媒體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充分體現出以下三點優(yōu)勢。
2.1 促進外語教學情景化,給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
現代化教學媒體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教師是唯一的語言示范者及文化信息傳播者。現代化教學新媒體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情景語境,使英語教學生活化、情景化,語言學習日常交際化。幫助學生切身感受語言的魅力和感染力,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fā)學生運用英語的激情。當學習日常交際時,比如,打招呼、參加聚會、問路、發(fā)表看法、交談、看病等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索相關的視頻,通過投影儀給學生播放,使學生從真實、生動、鮮艷的畫面上直觀地欣賞人們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服飾等,更加真實地了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運用語言進行社會交際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聽、看、說練習過程中,模仿復制語言情境,加深他們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通過視覺、聽覺的沖擊,加上畫面的感染,英語學習變得不再枯燥,尤其是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問題,如文化差異、風俗習慣等問題,以及一些抽象的詞匯都可以借助畫面使學生一目了然。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利用網絡技術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對于外語學習者提高學習能力來說將更有利?,F在有很多教師講課都結合教學與網絡,例如:網絡資料在線查詢,發(fā)送電子郵件,教師使用的課件或PPT展示等都是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拓寬交流渠道,以達到使學生能更直觀便捷地學習英語。
2.2 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現代化教學媒體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新奇感和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擴大新知識量。利用聲、光同步設備,把聽覺和視覺、語言和情景結合起來,形象生動鮮明,學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記憶。PPT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使用。一般說來,PPT都是教師事先準備好的,書寫工整,版面布局合理,取舍結合隨意,可任意增添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視頻或聲音,讓課堂變得非常輕松活潑,不再枯燥乏味,能給學生以視覺和聽覺的愉悅感。為了滿足教學需要,教師上課可在線鏈接或搜索最新的網絡資源,觀看相關在線視頻,這都能大大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直接參與到語言的學習與實踐活動中來。投影儀所提供的豐富、生動、形象的情景和直觀畫面給學生以視覺沖擊,幫助學生理解,增強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和記憶,使他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符合“主體參與”的現代教學原則。
2.3 新媒體技術可構造立體多維式的多視角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學習空間
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擴大新知識量。加深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減少語言難度。
總之,教學媒體尤其是現代化教學媒體,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開發(fā)學生智力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象、感性地學習英語,而且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仿真的語言環(huán)境,達到真正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不可避免,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也存在局限性,對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大學生應擺正網絡、數字新媒體在英語學習中的位置,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摸索,使其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它們的作用進而有效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影視創(chuàng)作方言生命狀態(tài)草根氣質
方言有其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對人物形象塑造功不可沒,也是語言文化的調味品,還是對現實生活的再現,所以方言具有著某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方言影視創(chuàng)作將人物角色的塑造和豐富的地域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方言對人物塑造的輔助
影視創(chuàng)作同一切文學藝術作品一樣,以刻畫人物塑造典型形象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離開人物形象的塑造,即使故事編織得再離奇曲折,自然環(huán)境描寫得再優(yōu)美別致,也不可能拍攝出好的影視藝術片。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chuàng)作的重中之重。而方言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栩栩如生,將人物性格表現得更加透徹,將人物形象更加民間化。
影片《立春》中人物塑造就借助濃郁醇厚的方言來體現人物性格的,方言能直觀的告訴觀眾“我”來自哪里。“我”屬于哪里。這個“哪里”即反映角色的生活背景、文化底蘊,也是一種身份標志。導演顧長衛(wèi)要求影片使用的包頭方言時不時地對王彩玲的悲壯堅守構成一種解構,方言注定了王彩玲應該呆在這個小城。即使她能唱出如此華麗的意大利歌劇。方言使得她在大城市很容易就被辨認,這種象征性的口音就像是個人身份證一樣很快被識別。方言和北京這樣的大都市里的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相比,更多了份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方言是市民生活的語言構成。自然夾裹著市井的氣息,可是他們有著自己的夢想與追求,使這種所謂的“下里巴人”對“陽春白雪”的迷戀達到極致。影片可以借助這種對比關系,引申出不同的象征意味。影片中那種“高雅藝術”(歌劇、芭蕾、油畫)和底層環(huán)境(偏遠、封閉、保守的小縣城)的對比、那種強烈的不和諧感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鮮活。
二、方言對地域(地方)文化的突顯
語言作為人類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在影視與戲劇中是不可或缺的。語言同動作一樣是塑造人物形象。體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同樣作為演員表演中的重要因素,語言甚至能比動作傳達更為復雜而深刻,更為強烈而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影視演員必須把編導們用文字寫出來的各種語句變成有聲有色的、有血有肉的語言才算完成了表演任務。L.R.帕默爾在《語言學概論》中認為“語言忠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語言不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實在還對思想的感情產生種種影響?!倍窖钥梢詫⒄Z言文化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影片《瘋狂的石頭》除了緊湊奇特的劇情外,與其中川渝方言的應用是分不開的。方言的運用使得整個影片的語言更加百姓化,也更加貼近生活,還反映了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當電影鏡頭越來越貼近當代社會特定地域內的小人物生活時,方言以普通話難以比擬的親和力和凝聚力,讓觀眾覺得銀幕上的小人物生動、親近、自然。當電影中的小人物們操著各自不同的地方語言訴說著他們的生活時,方言那鮮活的草根氣質穿插于影片中,為草根一族代言,生動地傳達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與趣味。在能聽懂的前提下,方言的陌生化的審美性可以起到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影片中的一些地方話,使得觀眾忍不住去學著說,甚至會變?yōu)榭陬^禪。影視作品中對方言的運用,不管是一種表現手段還是其他什么目的,效果往往是立竿見影的。方言對于地域文化的傳播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方言對現實生活的鏡射
方言是一個地區(qū)文化最鮮活的體現,甚至可以說是地方文化的縮影。如果能嫻熟地使用方言,傳達出方言那種生動的語言智慧和獨特的語言韻味,則極易于讓作品產生濃郁的生活氣息。屠麗萍在《王家衛(wèi)電影的上海情結——從電影中使用的上海方言說起》一文中指出:“電影電視對方言的使用不僅是敘述更強有力、更微妙,同時也成為被講述而非被書寫的故事的文化基礎。”現代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表現的有聲藝術,劇本所呈現的故事是“被講述”的,因此方言作為地域文化活的特征變?yōu)槁牭靡娒弥母兄獙ο蟆?/p>
方言是還原真實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像是自己的家鄉(xiāng)曾有過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影片《秋菊打官司》里操著一口陜西話的村婦,方言的運用為影片營造出一種質樸的“生活幽默”。《三峽好人》是賈樟柯繼《站臺》、《世界》之后,又一部用山西方言拍攝的影片。用樸實的方言傳達底層人民被迫離開家園的沉重主題。賈樟柯沿用其一貫堅持的“樸素手法”,不做渲染也不煽情,只是將鏡頭對準普通人的生活。點到為止,平實而震撼。
篇8
關鍵詞 MI理論 商務英語 操作能力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Business English Negotiation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I Theory
YU Feng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6)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English (BE) teaching approaches have great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eative and operational ability in view of the course's practicability, and thus innovation of this course has been proved to be necessary and urgent. MI theory is a good guidance to the innovation from psychological aspect.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urse's innovation, and then, in the light of MI theory, puts forward some approaches to the innovation of textbook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of BE.
Key words MI; Business English; operational ability; teaching innovation
0 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愈發(fā)普及,而作為一門特殊用途英語,商務英語備受各大公司青睞。市場效應給這一課程帶來了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接踵而來的是許多院校紛紛開設商務英語課程。此課程實用性強,這一特征要求課堂教學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學到的不該僅僅是書面上的理論知識,更應在綜合能力上得到培養(yǎng)與提升。然而,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沒有賦予商務英語談判特有的生命力,課程標準也沒有很好地在課堂教學上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鑒于當前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形勢,商務英語談判教學面臨著嚴峻考驗,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如何有效進行這一課程的教學改革,筆者借鑒了MI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即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加德納博士通過對人類潛能的研究而提出的關于智能及其性質和結構的新理論。①這一理論從心理學角度為商務英語談判教學提供了借鑒。本文將初步探討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課程教學改革。
1 改革必要性
二十一世紀是高新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尤其是電腦信息網絡的高速發(fā)展使得世界變小了。由于電腦信息網絡高速公路的全球聯(lián)網和普及,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交際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已經或將要發(fā)生巨大的變化。而現代化的網絡高新信息技術都是基于英語這個國際性通用語言上開發(fā)的,英語成為了現代信息技術傳播的語言支撐。②
中國入世是新世紀的又一個里程碑。隨著中外經濟合作的加強,英語人才需求量急劇上升,英語學習熱空前高漲。這一趨勢給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帶來了潛在市場,而人才的競爭對其就業(yè)又造成了較大沖擊。商務英語系列課程的重要性便因此突顯出來了,如外貿英語、商務英語談判、營銷英語、國際商法、商務英語閱讀等。這些課程實踐性強,對于要求上手快、效率高、成本低的用人單位來說,這一課程是有著極大優(yōu)勢的。
2008年爆發(fā)的金融危機給整個市場帶來了嚴重打擊。據國家人事部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yè)生超過560萬,近兩年累計的未就業(yè)的高校畢業(yè)生約有480萬人,2009年需就業(yè)的大學生高達千萬人。一邊是更多的畢業(yè)生需要就業(yè),另一邊卻是工作崗位減少、大量員工失業(yè)的才市現狀。金融危機的到來,使本已經積重難返的大學生就業(yè)問題變得更加嚴峻,因而大學生個人能力將決定他們在就業(yè)競爭中的勝負。如美國一些報刊老板在招收新聞專業(yè)畢業(yè)生時總是這樣說:你來就是要能勝任這項工作。這是他們雇人的原則。盡管你的語言基礎很好,但不了解新聞特點及其相關的新聞語言知識,你怎么能一去就勝任工作呢?由此可見,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將他們培養(yǎng)成社會所需的人才極其重要,這一現狀也同時賦予了高校老師們極大的歷史使命。
2 理論框架
加德納的MI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有九種智能:即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數理/邏輯智能(mathematical/logical),視覺/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身體/運動智能(body/kinesthetic),音樂/節(jié)奏智能(musical/rhythmic),人際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以及自我認識的智能(intrapersonal),自然觀察者智能(naturalist)和存在智能(existential)。人的九種基本智能彼此相互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各種智能由不同的核心能力所組成,并以不同的形式得以表現和發(fā)揮。每個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擁有這九種智能,只是每種智能發(fā)揮的程度不同或者各種智能之間的組合不同而已。③當然,課程設計除了評價學生多元智能以外,動機、人格、感情及意志等因素比智能還重要,加德納本人也如此認為。④
3 改革構思
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逐漸向自主化的方向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借鑒語言學理論以及其他相關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主要應著重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發(fā)意義,而不應該是直接的應用。⑤MI理論對商務英語談判教學有著極好的啟發(fā)意義,從心理學角度為老師對學生發(fā)展方向的指導提供了借鑒。對人類智能的劃分可以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所長所短,從而做到以科學的方式發(fā)展自己所長,如語言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等,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身所短,如數理/邏輯智能等,以揚長避短。這一理論也為有所專長的學生個性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環(huán)境。真正有效的外語教學必須認識到智能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并使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筆者所授課程“商務英語談判”為例,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課堂教學與課程考試兩方面提出改革構思。
3.1 課堂教學改革
“商務英語談判”是外貿英語和國際貿易學科高年級的核心業(yè)務課程之一。它是一門將英語與外貿業(yè)務相結合的課程,使學生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熟練掌握對外貿易業(yè)務中常用的基本術語及筆口頭表達技能,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外貿業(yè)務工作能力。
《英語教學大綱》提出“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要求,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并鼓勵教師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⑥為了讓學生從操作這一角度把握好談判,平時課堂教學上結合課程特色采取了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與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比如提供大量的談判練習機會,并通過獎勵制與平時分掛鉤,使學生的學習激情空前高漲,談判效果有顯著提高。教材上每單元的談判僅有2~3則商務會話,對學生的啟發(fā)意義遠遠不夠,老師應補充相關談判知識,如商務禮儀、談判技巧等。筆者選用了中國人民大學金正昆教授在“百家講壇”里講禮儀的精辟片段穿播其間,既能有效活躍氣氛,又能讓學生增長見識,學生反映較好。根據循序漸進這一規(guī)律,學生在談判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全學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適應期,目的是克服心理障礙,老師側重點評學生的儀態(tài)。學生談判在臺前當著全班同學進行,可以是單純背商務對話以減輕心理障礙,逐漸克服緊張感;第二階段為成長期,目的乃提高語言能力,老師側重點評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學生基本脫離書本討論會話中的主題,自由發(fā)揮非常重要,因而平時的口語練習必不可少;第三階段為成熟期,目的為掌握談判技巧,老師側重點評學生在談判中技巧的運用。學生此時基本上已能克服心理障礙,言談舉止比較得體。這一階段談判難度有所提高,學生將完全脫離書本。全班被分為甲乙兩方,上課前一周給定談判主題,經一周準備后,老師課堂即興搭配談判雙方。如此,學生沒有經過課前的配合,才是真正具有意義的談判模擬,對學生的考驗是比較大的,這一階段考核的是學生進行談判的綜合能力。
3.2 課程考試改革
加德納認為,傳統(tǒng)的智能測驗過分強調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能力,而且基本上以多元選擇為主要形式,在人為的非自然情境下進行,由機器根據標準化答案評分。因而,傳統(tǒng)的智能測驗有其嚴重的片面性與局限性,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試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缺乏對學生聽說能力、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客觀考核。
以往此課程采用的是閉卷考試形式,從某種程度來講能反映學生的語言基本功,但體現不出他們的綜合能力,對其潛能的發(fā)揮有所限制,尤其是對談判能力有很大制約。外貿談判除了考核學生的英語基本功外,心理素質與談判技巧尤為關鍵。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及實際的教學經驗,筆者特提出并已采用了以下考試改革方案。
考試成績由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占30%、談判成績占70%。平時成績會綜合考慮到每個平行班級的總體表現加個人表現、課堂談判訓練、考勤及作業(yè)。學生被分成幾小組,提前一周給談判題作好準備。待考試日,利用院會議室,將兩小組臨時搭配扮演談判雙方模擬正式談判。每組談判將被錄像,優(yōu)秀的談判片段可選作下一屆談判教學范本。
3.3 考試結果分析
平時成績先要根據各班課堂表現給定一個基點分,因而有效促進了班級榮譽感與團隊合作精神;課堂談判訓練是加分的籌碼,談判次數越多,個人的平時分就越高,因課堂談判機會有限,只有學生積極申請方可獲得此機會,促進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課外要花大量時間練習談判,查找資料,因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考勤與作業(yè)可以約束學生的學習紀律,檢查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程度。總之,各班學生較之以前課堂表現普遍大有長進。
談判時間為10分鐘左右,分數綜合考慮了衣著(10分)、儀態(tài)(10分)、配合(10分)、口語(20分)、內容(50分)五個方面(具體評分標準略),分值分布比較合理,體現出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語言基本功。談判選擇在非常正式的會議室舉行,且有專人錄像,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加之學生平時刻意練習,心理素質與談判技巧得到了很大提高。談判成績依賴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因而團隊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從考試結果來看,學生成績能普遍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且在其教學過程中督促了學生自主學習。利用模擬談判形式作為期末評估方式,能展示出學生的優(yōu)勢所在,讓他們對自身的優(yōu)劣勢,即智能優(yōu)勢,有更為客觀的了解。
4 結語
“商務英語談判”是英語課程中的后起之秀,也是時展的新興產品。如何教好這一課程無論于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意義深遠。MI理論從心理學角度給商務英語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借鑒。White認為受理論驅使的實踐絲毫不可取,因為實踐本身包含極其復雜的因素。⑦因而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給這些理論帶來生命力,它們只具備借鑒意義,不能完全照搬照用。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教師還應考慮除學生素質以外的多方面因素,如教學條件、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經濟發(fā)展趨(下轉第212頁)(上接第190頁)勢等。只有以發(fā)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才能高質高效地辦實事。
注釋
① Gardner,H.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② 許克琪.“雙語教學”熱中應關注中華民族文化遺失問題[J].外語教學,2004(3).
③ 羅忠民. MI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意義[J].外語教學,2004(1).
④ Haggerty, B. A. Nurturing Intelligences: A Guide to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nd Teaching [M].New York: Addision-Wesley,1995.
⑤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關鍵詞 律師事務所 法律服務 市場營銷 營銷策略
作者簡介:俞國華,浙江東港律師事務所。
美國著名營銷專家哈利?貝可威斯曾就針對律師事務所的服務營銷策略提出律師事務所應當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業(yè)務介紹、服務推廣等系列營銷活動,而且借力平臺必須多元化、多角度,宣傳的內容亦當靈活、原畫,富有戲劇性,要圍繞潛在客戶與目標客戶的需求有的放矢。相較于法律這一專業(yè)性高強,風格嚴謹保守的行業(yè)而言,要求律師事務所突破以往理性與含蓄形象,如此“花枝招展”的在世人面前招搖,顯然是一項高難度任務。
一、服務營銷理論及其模式概述
服務即是一方向另一方所提供無形的任一活動或利益,并且不導致任何所有權的產生。它的生產或是提供的過程存在與某種有形產品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可能,但也可能兩者毫無關聯(lián)。作為現代市場營銷的拓展領域成果之一的服務營銷的發(fā)展與成熟,是基于服務行業(yè)的發(fā)展和市場競爭的推動,慢慢成為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的焦點之一,整個市場重心也在慢慢由物品轉向服務。簡而言之,營銷服務主要就是為實現企業(yè)預先設定的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營銷手段以滿足客戶對服務產品所期待的服務需求,最終給達成服務交易的一種市場商務活動。服務產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即在考慮其所提供的服務范圍、服務質量、服務水平之余,還必須同時兼顧品牌保證以及售后服務等。就其營銷模式而論,特點自然有異于有形產品,除了傳統(tǒng)市場營銷學的營銷組合基礎上,還另行增添了其他服務屬性。目前組成服務營銷整體模式分別為――產品―Product、人員―People、價格―Price 、分銷―Place、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促銷―Promotion、過程―Process,統(tǒng)稱服務市場的“7P”營銷模式。
二、 律師事務所服務營銷觀解析
加入世貿后,律師服務市場容量將隨著經濟交往活動的增多,而進一步擴大國家推進依法治國的方略。同時,公民法律意識的進一步提高,法律服務環(huán)境的逐步改善,中國律師國際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加快以及先進的理論、技術的發(fā)展等都為律師事務所發(fā)展提供了動力。
不同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有著不同的營銷觀念和營銷方式,而且這一觀念和方式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市場走勢的變動而不斷演進的。就我國目前經濟與市場現狀而論,大多數律師事務所在制定市場營銷策略時主要倚重以下幾點:
首先,服務定位觀。實施服務管理是營銷計劃最為基礎的部分,案件承辦律師首要清晰了解客戶作為律師事務所最重要的資產,要極大程度上維護客戶的利益,而非律師事務所的利益,對待“服務”的看法要以客戶的角度出發(fā),換位思考才能夠盡善盡美。比如,有效傾聽也是一種高要求的服務,有些時候客戶的需求與律師所提供的服務無法對應,耐心傾聽客戶對案件的憂慮與想法,并予以適當關心,很多時候能夠律師形象贏得信任加分。
其次,服務培訓觀。成功的培訓可以使得服務人員對客戶的需求更加敏感。成功的律師事務所都在人員專業(yè)培訓方面耗費很大精力物力,而不愿栽培、不愿投資的律師所,讓新招用員工第一天上班就接待客戶的律師事務所通常是難以成功的。所以律師所開業(yè)務發(fā)展的過程中多數都會選擇開設相關課程來培養(yǎng)員工個人素養(yǎng)與專業(yè)技能,服務營銷類的有如“如何服務客戶”、“如何向客戶介紹自己銷售培訓”、“如何書寫動議”、“溝通本領和結束技巧”,等等。
三、 律師事務所當前營銷推行理念
(一)業(yè)務無縫銜接與溝通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成功的基石,同樣,律師辦案質量很大部分源于律師與當事人即客戶間的溝通。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溝通并不光只是對信念的傳遞,還有部分是對意念的分享。律師借助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向客戶傳遞種種信息,客戶也用以同樣的語言方式交流,雙方基于同理明志的基礎上來往互動,即是有效溝通。實踐證明,成功的溝通不僅能夠贏得更多的客源,還能夠穩(wěn)定老客戶群,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降低內部員工流失率,省卻因誤解或是重復表述而浪費工作時間與精力,促使得工作效率提升之余,還為律師事務所賺取了額外利潤。
(二)樹立優(yōu)良形象與口碑
社會網是一個由工作、生活、朋友、血親等多類關系交織形成的,且廣闊無垠的復雜人際系統(tǒng),并無時無刻不對人們產生各方面的影響。人性使然,人與人之間越是熟悉或越是信任,就越容易相信對方所言。借用經濟學的觀點,品牌即決定勝負;著名品牌能夠提升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提高客戶對產品或服務的優(yōu)先選擇傾向。而良好的口碑所構建的品牌效應,不僅能夠為律師事務所在形象、檔次等概括性象征上得到正面效應,更能夠隨時長來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與精神,積累不可取替的信譽與名譽,而口碑在重復傳播中更是具有放大效應。由此可見,品牌與口碑是律師事務所,乃至全部社會企業(yè)得以立足于市場,實現長足發(fā)展的有力支撐。
(三)借助信息技術作宣傳
傳統(tǒng)律師所所采用的宣傳方式多數都靠口碑相傳,甚少廣告推廣。然而,信息時代下的律師事務所要突圍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必須拓寬渠道,廣開客源。一方面,可以制作宣傳小冊來扼要說明委托程序、案件承接類型以及服務宗旨等,需要注意的是這類宣傳小冊必須著重強調辦案律師的專業(yè)程度與服務程度,以及相關收費方法及價格。一方面,可以建立營銷信息數據庫,將律師事務所現有客源及潛在客源、目標客源收錄入庫,建立獨立的客戶信息檔案。這一信息庫的構建原理主要是利用已有客源信息資料,作出分類整合至一個可予搜索、查閱、分析功能的中央數據庫,藉此運用信息技術龐大的資料歸總、梳理以及分析功能,幫助律師事務所發(fā)現客戶需求漏洞,強化律師與客戶之間的良好關系。 四、律師事務所服務營銷施行方案
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目前法律服務市場開展營銷活動普遍具有以下特質:首先是特定性,營銷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并不是過程結束之后的結果,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特定的環(huán)境與之相適應。其次是局限性,面對市場各種限制性因素,律師事務所在進行服務營銷時需要依托于某個部門機構,在特定時間內,充分利用資源來完成工作;同時也需要不斷突破,以確保完成既定的任務。再有是專業(yè)性,律師事務所在提供專業(yè)服務的過程中,要努力確保其達到標準,滿足客戶實際需求,因此贏得客戶信賴,建立長久合作關系,從而占據一定的市場地位,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綜合分析我國律師事務所管理與運營現狀可知,相較于高強專業(yè)性,服務營銷環(huán)節(jié)則顯得較為薄弱,但其卻又是律師行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性工作。身處高度競爭的市場經濟之中,法律服務業(yè)同樣需要接受與面臨激烈競爭所帶來的各類挑戰(zhàn)與考驗。自律師事務所以市場化機制作為運作基準時,便注定其若要立足于這一市場,并實現長足發(fā)展,就必須制定、實施有效的營銷策略。借助市場營銷與服務營銷的綜合理論,筆者就律師事務所施行的營銷方案作以下概述:
其一為價格策略。營銷即為盈利,故價格策略可謂最為重要。利用價格機制的優(yōu)勢,制定靈活的價格策略,可予抵御競爭。我國律師行業(yè)收費標準雖有律師協(xié)會及司法機構的指導意見與標準,但于實踐中,通常取決律師與當事人協(xié)商而定,難有精確的成本核算方式,由此在制定收費價格時,可以行業(yè)標準價格作為基礎,結合需求導向法則進行價格審定。具體地說,即按照當地市場實際需求情況來確定具體服務項目的價格。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須有所針對,比如是一般性大眾化的法律服務,價格定位可采取“滲透定價法”,借助低價收費、高品質服務來贏得客源,打開市場;比如是面向特殊范圍、特殊組織或個人的新法律服務,則可采取“撇脂定價法”來迅速收回成本,取得高額利潤之余也風險亦不大。
篇10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新媒體;多元化;混亂
中圖分類號:TN919.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23(c)--0143--02
當以網絡、數字電視、手機為主的新媒介不斷征服世界之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沉淀了幾千年之后與新媒體發(fā)生激烈撞擊。這將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來希望還是失落?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走向混亂還是多元化?為探討以上問題,本文在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與全球化趨勢的基礎上,深尋在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維度傳播的特點。
一、歷史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經歷了無數次沖突與融合,中華大地上各民族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燦爛而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從人類學的角度,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劃分為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在古代中國,眾多少數民族經過歷史的演變,形成了現今的55個少數民族,并擁有風格迥異的少數民族文化。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普遍來源于其民族日常生活和生產經歷,例如宗教、祭祀、慶典、農牧等。這些文化的傳承主要依靠本民族文字傳播,而在沒有文字的民族里口頭的人際傳播卻是唯一的文化傳承方式。
不同于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漢民族文化擁有更悠久的歷史、更豐富的表現與更深遠的影響。一般意義來講,狹義的漢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先秦至晚清期間東方正統(tǒng)的儒學。廣義的漢族文化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所謂的“道統(tǒng)文化”,以理性形式表現儒家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諸如哲學理論、倫理觀念、政治觀念、法律觀念等,是一種士大夫文化。它們的創(chuàng)造主體和繼承主體主要是歷代文人學子與王公貴族。第二部分是“世俗文化”,他們根植于漢民族民間的生產和生活,以非理性形式表現出來的民間風俗、大眾心理、行為方式等。這兩個部分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影響,在矛盾中形成強大的漢民族文化系統(tǒng)。
總的來看,雖然中國少數民族與漢族傳統(tǒng)文化有巨大的差異,但他們都維系了父權制傳統(tǒng)(除摩梭族以外),代表了權力和地位的不平等。不管是語言藝術或名勝古跡,還是漢族文學或少數民族風俗,都或多或少留下了象征男性霸權的印記。子嗣繼承、父姓制、陵廟的修建風格、衣飾妝扮的區(qū)別、女性文學藝術作品的稀缺,如此等等皆昭示了性別化與等級化的文化。同時,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地位也并非平等。盡管歷史上少數民族曾多次統(tǒng)治中國或與統(tǒng)治王朝抗衡,可是,由于人口數量、政治經濟制度、生活條件、社會文化根基等方面的優(yōu)勢,漢族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仍然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而少數民族文化處于相對弱勢,有的被漢族文化同化,有的瀕臨沒落。
二、全球化與文化的流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不僅意味著中國將自己的文化傳遞給世界,與其他文化交流,同時也體現在世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映。新興媒體在文化交流中歷來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新媒體的出現與普及加速和深化了傳統(tǒng)文化的雙向流動。例如,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現場表演與高科技精密結合,電視轉播更首次運用了高清技術、航拍技術、超高速攝像技術、新視頻媒體技術等多項新傳播技術。這些新科技與新傳播技術形象地描繪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意境,渲染出崇高的精神追求與海納百川的氣魄,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國與西方文化的有機結合,給全球觀眾制造出文化與視覺的藝術化奇觀。另一方面,國外開發(fā)的網絡游戲、動畫產品與影視作品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頻頻利用,如韓國著名網絡游戲《傳奇》、日本動畫《三國志》、美國影片《木乃伊3》、《功夫熊貓》、《花木蘭》,等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全球化與雙向傳播中,在傳統(tǒng)文化元素被分享時也被賦予不同的理解。傳統(tǒng)文化在再理解過程中具有了流動性、即創(chuàng)性的特征。新媒體的運用給予世界各個角落的個人與組織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寫下注腳的機會,并將這些個人觀點與所有新媒體受眾共享;而受眾也可以作為傳者自由地留下自己的觀點,從而再次更新對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理解。盡管新媒體以其巨大的磁力熔合各種文化元素,但是熔合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根本上改變了,而所謂的傳統(tǒng)有的時候只是虛有其表。眾多以中國傳統(tǒng)故事為題材的網絡游戲、網絡文學和影視劇只是利用傳統(tǒng)的故事講述現代的邏輯。又如,現今興起的新儒學也不是對中國傳統(tǒng)儒學的簡單復述,而是中華思想的再創(chuàng)造。因而,與其說它是對中國傳統(tǒng)的復興,還不如稱其為新媒介時代的“”。
三、多維度傳播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在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它的傳統(tǒng)性,又結合新媒體的特性展現出多元化特征。在文化內容上,傳統(tǒng)文化在新媒體傳播中擴展了其內涵與外延,改變某些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概念與價值,更讓文化的思想與意義更加豐富。在表現形式上,新媒體時代的傳統(tǒng)文化更加多樣化,譬如,博客、網絡文學、電子游戲、視屏廣告、卡通漫畫等。下面將從四個方面來具體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維度傳播的新特征。
(一)傳統(tǒng)文化的碎片化與新價值建構
碎片化是工業(yè)文化和后工業(yè)文化的一個特征。新媒體時代,文化的發(fā)展遵從了后工業(yè)時代的特征,即碎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在脫離原有的、整體性的文化結構,成為缺乏深層意義和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文化碎片,其意義也面臨消解或重新建構。一方面,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文化被碎片化地利用,傳統(tǒng)文化元素被斷章取義。傳統(tǒng)的文化符號逐漸脫離本土語境,被放置在全球化的激流中,受到不同社會文化的沖擊,通過新媒體被整合在一個個意象的拼貼中。同時,在大眾媒體和全球化運動的合作下,大眾與媒體達成“共識”,從而使那些傳統(tǒng)文化的碎片與拼貼合法化。
另一方面,碎片化之后,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正在改變。新媒體的參與模糊了某一種傳統(tǒng)文化元素所代表的身份(identity),消解了傳統(tǒng)符號象征的價值。如果傳統(tǒng)的道德、權威仍希望在新媒體時代繼續(xù)它們的影響,那么它們也必須放棄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和姿態(tài),而在新系統(tǒng)中為自己重新定位,利用新的編碼使自己更加強大,否則其地位便會受到動搖。譬如,中國佛教放棄了“出世”的高姿態(tài),廣泛地利用電子音樂、網絡傳播等新媒體,向大眾宣揚佛教教義與文化,甚至參加大眾商業(yè)演出(如:屬于禪宗的少林寺)。這些無不表現出佛教從“出世”到“入世”的轉變。而“入世”后的佛教失去了某種特殊的價值,不再享受宗教上獨大的地位,而是與低俗的和脫俗的、精英的和草根的、主流的與非主流的新媒體文化共存。
(二)亞文化與邊緣文化
盡管新媒體以主要文化生產力的角色引領著正在形成的信息社會,但是新媒體文化卻朝著非主流的方向分化。這一趨勢造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亞文化和邊緣文化現象。新媒體給不同個體與群體提供了各抒己見的陣地,為原創(chuàng)作品創(chuàng)造了一片成長的空間。在漢族主流文化里,網絡文學、博客、歌曲、影視與動畫主導了新媒體原創(chuàng)文化。網絡原創(chuàng)作品既廣泛地將傳統(tǒng)文化作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又將其碎片化與重新編碼,使之成為“自娛性、消費性、犬儒性的青春騷動和自由發(fā)泄”。的方式,例如:惡搞文化和網絡游戲。這種發(fā)泄來源于對“”時期的集權專制文化的反叛,和“八九”之后,由于體制的控制和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大眾化、個性化消費文化之發(fā)展而引發(fā)的社會改革訴求,以及改革新時期對于自由民主的渴望。這些反叛、訴求和渴望,在新媒體廣闊無垠的技術平臺上,轉向在傳統(tǒng)文學圈內部新生力量對已有權威的挑戰(zhàn),并轉變、萎縮為網絡亞文化社群內部或社群問的口水戰(zhàn)。
可是,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并未感染到漢族網絡亞文化的氣息,這是由少數民族的邊緣文化地位使然。誠然,新媒體呈現的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表現得更加沉穩(wěn)、嚴肅,更加忠實于傳統(tǒng),但其數量與影響都比較有限。新媒體的確為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展現的技術平臺,并且少數民族人民也確實擁有了更廣泛的發(fā)言權,但是由于新技術普及的局限性、民族語言使用的區(qū)域性,以及經濟和文化教育的落后,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仍未獲得中國大眾足夠的關注和理解。這使其獨立于主流文化之外。同時各少數民族又各自為陣,從而讓其文化更加邊緣化,甚至淹沒在新媒體與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中。
(三)傳統(tǒng)文化的超真實與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可以是某人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較為固定、概括而籠統(tǒng)的看法,也可以是其對本民族文化概念化、簡單化理解??贪逵∠笸皇且灾苯咏涷灋橐罁?,以事實材料為基礎,而是憑偏見或道聽途說而形成。正是如此,刻板印象更普遍、更容易產生在新媒體創(chuàng)造的超真實擬像中。
新媒體通過兩種途徑創(chuàng)造傳統(tǒng)文化的超真實擬像。一方面,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媒介技術水平的實質性跨越與高科技含量的加強,特別是數碼科技的加盟,使媒介文化在表征傳統(tǒng)文化時高度清晰、高度仿真,其效果比真實還要真實,即包德里亞所稱的“超真實”。本來復制現實的攝影和攝像,如今在對現實的反映和復制過程中,粉飾和篡改了某種基本的真實,并通過一種替代性的現場影像掩飾了這一基本現實的缺席,最終從現實真實中獨立出來,成為與現實失去聯(lián)系的形象,從而產生出傳統(tǒng)文化的“擬像”。
另一方面,新媒體對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形成極富時代性的新媒體文化,其中以網絡文化最為突出。盡管最初的新媒體文化有別于嚴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是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以及中國網絡新生代的成長,新媒體顛覆性、戲劇性地改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網絡文學與影視作品將傳統(tǒng)文化轉化為流行文化,網絡游戲與影視明星又進一步將傳統(tǒng)戲說“假亦真時真亦假”。原本創(chuàng)造出的文本改造著傳統(tǒng),部分地占據了傳統(tǒng)的位置,成為超真實的擬像。
“擬像”作為傳統(tǒng)文化超真實化和完美化最終的表征形態(tài),謀殺了辨真力,在個人與群體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形成大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刻板印象。擬像對大眾的“征服”并不是從理性層面施加作用的,而是直接針對人對人的無意識心理行為,通過對人無意識的滲透、收買和征服,讓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傳統(tǒng)文化的“擬像”而不是其本身產生信賴和迷戀。新媒體對個人生活的包圍,更易于讓這種對擬像的印象成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刻板印象。而這樣的刻板印象阻礙了大眾對真實傳統(tǒng)的興趣與探索,大眾的求真旨趣會逐漸被擬像旨趣所取代。
(四)傳統(tǒng)文化娛樂化、濫用與媚俗
娛樂本不是一個消極、貶義的詞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只是精英的文化,也包含了世俗的成分。民眾的世俗文化離不開生活,也必定離不開娛樂。并且,精英文化也必備了“高雅”的消遣文化:在古代中國不同的時期,詩詞歌賦也充當過娛樂的內容。而信息技術革命讓文化、娛樂與商業(yè)走到一起。娛樂業(yè)在新媒體的支持下空前發(fā)展,游走于各類媒體,滲透到各個行業(yè)。
高科技傳媒手段的各類電子文化,如電視廣告、影視明星、MTV、新聞、虛擬等,以及又新媒體技術支持與串聯(lián)起來的各種傳統(tǒng)媒體,如電視、電影、廣播、報紙等,如絲網一般構成一個龐大媒體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涵蓋了所有媒介形態(tài)與文本形式,將傳統(tǒng)文化用娛樂的態(tài)度改造、重寫,甚至歪曲。而媒體中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得比真實的傳統(tǒng)更富戲劇性,因而也更趣。傳統(tǒng)文化被演變?yōu)榱思兇獾膴蕵?。為了堅持這種娛樂的精神,將傳統(tǒng)文化濫用與媚俗已經不足為怪。何為信息,何為娛樂,何為文化,新媒體呈現的作用與內容已經將這些徹底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