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巖土壤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0: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石灰巖土壤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石灰巖土壤特點

篇1

關鍵詞:土壤養分;有機質;全氮;全磷;相關分析;宜昌

中圖分類號:S15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24-5628-05

土壤有機質是表征土壤質量的重要因子,在調節土壤理化性質、改善土壤結構、培育土壤肥力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1,2]。作為土壤生態系統中重要的限制性元素,土壤氮素和磷素是土壤養分的重要指標和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因此在生產實踐中也受到廣泛關注[3,4]。受母質、氣候、地形、水文、植被、生物等多種因素影響,土壤養分在不同尺度上具有顯著的空間異質性特征[5-7],從區域尺度上研究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的空間分布特征對于開展土壤質量管理、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布局是有必要的。

目前開展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小尺度上,一般針對某種土壤類型或特定生態系統[8-12],而區域性研究較少,并且研究結論也因研究區域和對象不同存在較大差異,使得研究成果在應用上具有一定局限性。為此,以宜昌為研究區,選擇典型土壤剖面分析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的空間分布特征及與環境因子的相關關系,以期為開展土壤養分的分區管理及土地資源持續利用提供一定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理坐標為110°15′-111°52′E、29°56′-31°35′N,面積21 250.79 km2。宜昌地處我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西部與中部分別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89.33%,東部平原占土地總面積的10.67%。宜昌屬于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6~18 ℃,多年平均降水量983~1 406 mm。境內地貌類型多樣,地勢起伏大,水系發育充分。形成黃壤、黃棕壤和棕壤、紅壤4個地帶性土類以及紫色土、石灰(巖)土、潮土、(山地)草甸土和水稻土5個非地帶性土類,其中黃壤、黃棕壤和石灰巖土的面積較大,共占宜昌市土壤面積的61.34%,紅壤和草甸土的面積很小,共占宜昌市土壤面積不到1%。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并有落葉闊葉林、針葉混交林以及灌草叢分布[13]。

1.2 樣品采集與處理

試驗分析數據來源于宜昌市境內13個典型土壤剖面,樣品采集完成于2010年8月。樣點涉及黃壤、紅壤、黃棕壤、棕壤4類地帶性土壤,以及非地帶性土壤中的石灰巖土、潮土和水稻土。多數樣點為未受人工擾動的原狀土,而農田樣點避開道路與田埂(圖1)。樣點選好后,沿著垂直方向開挖100 cm的土壤剖面,然后分別對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等不同深度土壤進行分層采集,并從地表往下整層均勻地采集混合樣品。共獲取分層樣品91個,混合樣品13個,每個樣品重量約為300 g。土壤樣品裝袋密封,貼上標簽,并做好樣點信息記錄,樣點位置由GPS定位。另外,每層用鋁盒采集土樣用于土壤含水量的測定,并用100 cm3環刀采集原狀土以測定土壤容重。

1.3 樣品測定與分析方法

樣品帶回實驗室后,先進行預處理。在室內陰涼通風處自然干燥,然后手工去除石塊、殘根等雜物后用球磨機磨碎,過100目篩后裝袋待測。按照相關土壤理化指標分析標準[14],全氮的測定采用凱氏定氮法,全磷的測定采用鉬銻抗比色法,有機質的測定采用重鉻酸鉀氧化-硫酸亞鐵滴定法。對每個測定項目測3個平行樣,以保證測定結果的準確性。采用SPSS 18.0對樣本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統計學描述和分析,采用Excel 2007及Origin 7.0進行相關圖表繪制。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土類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的分異特征

一般認為,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大小取決于有機物的輸入與輸出量。自然土壤的有機質來源主要是土壤母質中的有機礦物和植物凋落物及其殘體。棕壤、黃棕壤的分布區與針綠闊葉混交林或常綠闊葉和落葉混交林重合,土壤發育的生物氣候條件既有利于自然植被的生長,又會產生大量的有機物質輸入。尤其是山地棕壤分布區,年均氣溫為7.4~7.8 ℃,≥10 ℃積溫只有2 000~2 298 ℃,熱量偏低,雨量豐富,濕冷的環境對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更為有利。水稻土是經人工定性培育、熟化形成的非地帶性土壤,由于較高水平的有機肥料投入和高茬禾稈還田以及良好的水分條件,水稻土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也較豐富,僅次于棕壤和黃棕壤。石灰巖土一般分布于低山丘陵區,濕潤的氣候條件、灌叢草被以及鈣的凝聚作用使得土壤有機質累積量較高。紅壤、黃壤分布于山地向平原的過渡區,一般具有熱量高、雨量多的特點,年均氣溫16.7 ℃,年均降水量在1 200 mm以上,≥10 ℃積溫可達5 300 ℃。傳統的溝谷農業對紅壤、黃壤的土壤系統破壞較為嚴重,造成其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來源于動植物的殘體和生物固氮,與有機質有著相似的來源,因此全氮含量的分異特征與有機質的分布相似,并且隨著植被根系分泌物以及殘體輸入的多少而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土壤中的磷素主要來自土壤母質中的含磷礦物、土壤有機質及人工施用的含磷肥料。在此次采樣中,長江沖積物形成的潮土全磷含量最高,石灰巖發育形成的石灰巖土全磷含量次之,有機質含量最高的棕壤全磷含量排第三位。

2.2 不同層次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含量及其變異性

2.3 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的垂直分布特征

2.4 土壤理化性質間的相關性

3 小結

1)宜昌地區土壤表層有機質、全氮、全磷含量表現出顯著的分異特征。按照不同土壤類型,0~2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的排序結果為棕壤>黃棕壤>水稻土>石灰巖土>紅壤>潮土>黃壤,土壤全氮與有機質的排序結果基本一致,土壤全磷的排序結果為潮土>石灰巖土>棕壤>水稻土>黃壤>紅壤>黃棕壤。

2)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均在10~20 cm土層的變異程度最大,變異系數分別為94.2%、72.6%、63.1%,并且各土層土壤養分變異系數隨剖面深度增加呈減小的趨勢。

3)根據各采樣點的環境特征及相關分析,宜昌地區不同類型土壤的有機質、全氮含量差異主要與地表植被、氣候條件、土壤結構、人工有機肥料投入等因素有關,與土壤質地關系不大。土壤全磷含量與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沒有明顯相關性,主要與土壤母質磷素礦物含量及土壤自身的發育過程有關。

4)不同類型土壤養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各異。除潮土外,其他類型土壤全氮與有機質的消長趨勢基本一致。大部分土壤全氮與有機質均表現出從表層往下減少的趨勢,以黃棕壤與棕壤較為典型,但各類型土壤養分含量變化的轉折點不同。土壤全磷沿剖面沒有明顯的變化規律。

5)較差的自然條件以及人類不合理的利用活動,導致紅壤與黃壤各土壤養分含量均較低。應因地制宜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并通過分區治理和相關水保措施,遏制土壤退化趨勢,提高紅壤與黃壤分布區土壤的生產性能。

參考文獻:

[1] 蔣勇軍,袁道先,謝世友,等.典型巖溶流域土壤有機質空間變異——以云南小江流域為例[J].生態學報,2007,27(5):2040-2047.

[2] 楊 東,劉 強.基于GIS和地統計學的張掖市甘州區土壤全氮、有機質的空間變異特征分析[J].土壤通報,2011,42(3):593-597.

[3] 陳伏生,曾德慧.耕種對沙地土壤全磷空間變異性的影響[J]. 中國環境科學,2005,25(增刊):85-88.

[4] 劉志鵬,邵明安.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分及全氮的垂直變異[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5):71-77.

[5] 胡克林,李保國,林啟美,等.農田土壤養分的空間變異性特征[J].農業工程學報,1999,15(3):33-38.

[6] 連 綱,郭旭東,傅伯杰,等.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及預測[J].生態學報,2008,28(3):946-954

[7] 張振明,余新曉,王友生,等.森林不同土壤層全氮空間變異特征[J].生態學報,2011,31(5):1213-1220.

[8] 尹云峰,蔡祖聰,欽繩武.長期施肥條件下潮土不同組分有機質動態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5,16(5):875-878

[9] 鄒 焱,蘇以榮,路 鵬,等.洞庭湖區不同耕種方式下水稻土壤有機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狀況[J].土壤通報,2006,37(4):671-674.

[10] 趙同謙,張 華,徐華山,等.黃河濕地孟津段不同植被群落類型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特征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8,23(6):638-643.

[11] 劉 序,徐劍波,胡月明,等.基于DEM的廣東省赤紅壤全磷與地形因子相關分析[J].土壤,2009,41(6):1014-1017.

[12] 辛 穎,聶立水,張志毅,等.魯西平原毛白楊造林地土壤全氮空間變異性研究[J].土壤通報,2011,42(1):98-102.

篇2

[關鍵詞]礦山生態環境影響特點對策

[Abstract] cement limestone mine environmental impact caused by many aspects, mainly caused by blasting dust, waste gas, noise, vibration and so. Influence from the mining damage, its greatest impact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whether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peration period, the mine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rove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cheme" and "m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program" requirements, to carry out restoration work, and make the mining side edge treatment measures.

[keyword]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characteristics Countermeasures

TD8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水泥需求量越來越大,市場需求刺激了各水泥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水泥行業競爭,歸根結底是資源的競爭,即其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石灰石的開采。由于水泥生產所需石灰石量最大,占其原料的80%左右,而石灰石又是天然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水泥生產中石灰石開采尤其重要。石灰石礦山的開采盡管國家連續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盡可能使其規范,但是由于其開采畢竟對山體屬于破壞性進程,因此對生態影響非常大。本文根據多年對水泥行業環境影響評價案例經驗,主要分析石灰石礦山開采中生態環境影響的特點及對策。

1、石灰石礦山開采的特點和生態影響因素

1.1 開采工藝

石灰石礦山開采均采用多臺段自上而下水平分層開采,即在首采區剝離出開采面后,按照巖石走向逐層采剝,每個平臺高度為15米;巖石分離首先采取炸藥爆破方式,用潛孔鉆機等設備鉆炸藥放置孔,采用微差爆破工藝進行爆破,爆破后的大塊石灰石用裝載機裝入自卸車車斗,然后運輸至礦區石灰石下料口,進入下一步石灰石破碎環節。

從以上工藝可以看出,石灰石開采對生態環境破壞極大。由于石灰巖地區特殊巖溶地質構造,地表水滲透性強,地表植被發育不良,而且采石場幾乎沒有擋土墻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大多也未進行復墾綠化, 因此會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河道堵塞等生態問題。又由于在開發過程中受開采工藝限制,盡管國家規定邊開采邊恢復的生態保護措施,但是由于土方工作量太大, 耗資也大, 使生態恢復工作難以開展。有專家估算, 被破壞的植被靠天然恢復至少要一百年時間。

目前大多石灰石采石場正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環境惡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向生態恢復的理論與技術提出了嚴峻挑戰。

1.2 生態影響因素分析

礦山開采引起的環境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爆破產生的廢氣、粉塵、噪聲、震動等。其對生態影響因子見表1。

表1環境生態影響識別與因子篩選

根據以上分析,主要評價內容主要是:土地利用、植被分布、生物量和物種多樣性、景觀及水土流失等。較大影響來自開采所帶來的破壞,開采前,要將欲開挖石方上的植被、軟土進行處理,砍伐樹木,焚燒沒有用途的草木,去除石方上的軟土、松土,這些都會使得植被大量減少,使得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開采過程中,會剝離部分表土,從而對原有植被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主要礦層被采空,會造成嚴重漏水和上覆巖土層結構破壞,使植物失去生存條件;大量開采石料,破壞了山體及地表植被,加速了水土流失的發展。開挖坡腳、切削邊坡,造成山體失衡。隨著開采的逐步擴展,面將進一步擴大,同時臨時棄土堆表面的擴大亦將增加面,這一切都將加劇水土流失的發生。開采過后,在山坡大量堆積固體廢棄物,加重了負荷,導致滑坡不斷發生。這些廢土被沖走,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加上人們對植被等情況不重視,被破壞的植被無法得到恢復,一定程度上使得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自然景觀受到破壞。

在開采過程中,由于降雨,會使得失去植被保護、水土保持能力下降的土壤進一步被雨水侵蝕,造成水土流失。如果遇到暴雨等惡劣的天氣狀況,極有可能造成泥石流,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2、石灰石開采的生態影響及其特點

2.1、確定評價等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19-2011)中對評價工作分級的規定確定評價工作等級,隨之也確定了將要工作的內容和深度。

2.2、生態影響環節分析

無論其評價等級如何確定,一般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植被破壞

植被破壞也是生態影響最主要方面。由于石料的開采,可能會使礦區部分樹木、草地被砍伐,破壞了大面積的植被和地貌景觀。采完之后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恢復,將造成嚴重的土地砂化和水土流失以及塌陷和地表裂縫等嚴重者在雨后導致泥石流和山洪暴發。

開采區的植被如果遭到破壞,其后果將是很嚴重的,由于石灰巖礦區一般土質不十分肥沃,而且地表水滲透強,植物生長較緩慢,土層較淺,所以植物一旦破壞,將帶來數年甚至數十年不能恢復的后果,而且植被、森林砍伐到一定程度,就會從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的生態,導致大量物種消失。

2.2、水體污染

由于開采過程涉及炸藥爆破,在爆破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硝酸鹽類等化學與物理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隨著地表水或大氣降水,極易滲入地下或者周邊河流,從而導致河流和地下水受到污染,使得水質下降。

2.3、土壤破壞

開采過程就是石方與土方分離,石方破碎過程,使得本來就匱乏的土壤結構和層次受到破壞,土壤生態系統的功能更加惡化。

2.4、水土流失

石灰石開采的建設和運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不僅采石本身要挖山體,而且還要砍伐樹木,剝離表土,產生的廢土、廢石的堆放也要占用一定的空間,這些都可能對植被造成破壞,并造成當地的水土流失。通常情況下,一般采石場毀壞的植被面積大約是采坑面積的五倍左右,可見采石場造成破壞的嚴重性。

篇3

關鍵詞:城市巖土地基工程 地質條件 工程施工

中圖分類號:TU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人類居住的環境是建造在自然環境基礎上的,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可以為城市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天然地基,這樣就需要了解不同的巖土地基形成的原理和主要特點,才能針對具體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在城市工程中由于工程地質問題影響工程的質量。

一、城市巖土地基形成的特點

城市巖土地基的特點是經過漫長的時期逐漸形成的,每一種巖土由于其形成條件有所不同,在城市工程建造中就起著不同的作用,施工的地質問題就有所不同。

具體來看幾種主要的巖土體。殘積土體的形成是由于基巖經過風化并且沒有受到搬運力的作用而在原有的巖石風化殼基礎上逐漸積累起來的,所以這種土體的外層結構通常是土壤層,具有較大的孔隙,土體整體的強度不高,但是具有很好的壓縮性。一般情況下,殘積土體的下部是帶有碎石和砂礫的粘性土層,相對來講強度比較高。

坡積土體的形成過程中主要受到重力的作用,還有的是被短期性水流搬運沉積而形成,一般容易在山坡或坡腳處形成大面積的聚集,所以被稱為坡積土體。該土體的最突出特點是內部的土粒大小不一,層次性質差別比較大,通常還和殘積土體形成逐漸過渡的趨勢,在城市地基工程的施工中遇到的地質問題亦有雷同之處。總體來看,坡積土體的上層部分的顆粒比較細,粘性土成分居多,中層部分一般是帶有砂土或者夾雜有粘性土的碎石土和角礫土,下層部分是基巖結構。

洪積土體往往在山麓位置容易形成,當殘積土體和坡積土體受到洪水的沖積作用就會在距離山口的位置沉積成具有分選性質的土體,所以被成為洪積土體。該土體的上層部分一般是粗碎的屑土,土體的強度比較高,壓縮性能比較低,往往是進行工程建筑的良好場所。在城市地基工程的建造中要注意做好防水的工作,因為洪積土體的孔隙很大、具有很強的透水性、而且水量頗為豐富。

二、城市巖土地基工程的特點和功能區的用地規劃問題

(一)城市巖土地基工程的特點

區位不同的城市在具體的地基工程的建造中對土體地基的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內陸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地基工程的地質問題就有著典型的差異,沿海巖土地基的形成過程與特征與內陸巖土地基的形成過程與特征有著質的區別,這也是二者在工程地基施工中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

沿海城市的巖土體的種類一般由兩個,一是單一巖土體結構類型,二是多層巖土體結構類型,這二者的主要分布位置和特征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單一巖土體結構類型還可以劃分為單一的巖體結構類和單一的土體結構類型。在沿海山地型城市和沿海平原山地型城市中的地基類型主要是單一巖體結構類型。這種地基的主要特點是基層巖石的質地非常堅硬,且巖石的內部結構比較整齊劃一,紋理也非常具有規律性,一般是塊狀構造,擁有十分強的抗剪力性能,抗拉強度也頗高,具有良好的區域穩定性,是比較理想的天然地基。在城市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是受到地形的影響,一般不適合建造工民用建筑,多建造隧道工程或者壩基工程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工程。沿海的平原城市的地基結構一般都是單一土體結構類型,例如上海和天津。這種土體結構具有很大的厚度,最厚的部分甚至超過1000米,是建造工業區和住宅區的良好用地。

多層巖土結構類型的地質構造一般比較復雜,主要的組成成分害是松散砂礫石土、粘性土和種類繁多的巖石體,在地丘陵臺地的邊緣最為常見,也會出現在沿海的河谷平原中。

內陸城市的地基構造與沿海城市的構造有著明顯的區別。典型的城市是山西大同。按照區位和性質的不同以及地貌特征的差異可將內陸城市的巖土地基分成以下幾個區域,一是山前傾斜平原結構區、二是沖湖積臺原結構區、三是河谷階地結構區、四是基巖山地結構區。

山前傾斜平原結構區的分布特點是呈帶狀,它的形成原因比較多,且形成過程也比較復雜,主要就是由沖洪積扇群、坡積土體、風積沉淀物一起組合而成,所以巖土體底層的水量非常豐富,在此基礎上建造居民建筑要注意的地質問題是防水,以及地基處理不力形成的塌方問題等。

沖湖積臺原結構區主要的組成結構是沖湖積粉土、粉質粘土和砂礫石層,整體的特征是非常開闊和平坦,作為建筑用地是非常理想的。在建造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處理好人工填土和地質裂縫的關系,保證地基的質量。

河谷階地結構區的構成成分是粉土和較厚的砂、卵礫石層,這種土體具有很高的承載性,而且地下水的深埋程度比較小,儲量也極為豐富,是中心城區建設的理想區域。在工程的施工中要做好洪水的防范工作,同時還要保護好地下水資源不受污染,以免影響到整個城區的用水質量。

基巖山地結構區又可以分為兩個種類,一是變質巖結構,二是沉積巖結構。變質巖結構主要是片麻巖、麻粒巖、大理巖等結構,巖石的紋理比較細密,巖石的整體結構很完整,具有良好的抗壓性能,同時具有很高的邊坡穩定性能;沉積巖結構成分主要是砂巖、砂頁巖和石灰巖等,也具有很強的抗壓性能,而且工程的施工條件好,地基穩定性較強。

(二)城市巖土地基工程功能區的利用規劃

1.工業用地

工業用地需要借助良好的自然坡度,要符合廠區的運輸方式和工藝特點,還要了考慮適當的排水坡度,為交通運輸和工業實施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建筑環境。工業用地需要占有很寬廣的區間,通常需要比較平坦的地勢,面積的大小也要根據實際的地貌來考慮。工廠的建設也要盡可能能源產區,且附近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為大量的工業用水提供保證。工業用地要避開7級以上包括7級的的地震區,更不能建造在地質斷裂帶上或者其附近。工業用地地基的土壤強度要等于或大于1.5千克∕米。

2.居住用地

城市居住用地對地形要求的要求比較高,一般來說,居民區建筑的坡度應以<6°為宜,坡度不能太高,如果太高就不利于地表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建設,而且差異太大也不利于居住區的基礎設施的設置。居民用地最重要的條件也是要滿足日常生活用水的要求,所以選擇的地段一定要具備良好的水源條件,要選擇具有儲水性能的巖土體地基層。居住用地壓要避開7級以上(含7級)的地震區,和斷裂帶距離要大于1千米,土壤的強度控制在2千克∕米。居住區域要做好地下的防洪和防汛工作。

總結:

綜上所述,城市建筑工程的穩定性和合理性離不開對城市巖土地基的開發和利用,建筑工程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地基的選擇和處理上。對城市土地進行合理的規劃是非常關鍵的,只有將城市功能區的特征和巖土地基的性質結合起來考慮,才能做到對土地資源的科學利用,也才能推動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廣獻.城市巖土地基工程地質結構研究[J]. 企業技術開發(下半月),2011(9)

[2] 王子生. 寧陽城區巖土工程地質及鉆孔灌注樁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工程,2005(9)

[3] 盛連成.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工程地質環境評價[J].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工程(環境巖土工程),2011(9)

篇4

【關鍵詞】巖溶;工程;勘查;地基處理

中圖分類號:P588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對于巖溶地區工程來說,由于地質條件比較復雜,所以,必須要更加明確巖溶地區地質勘查的要點和難點,提出巖溶地區地質勘查的有效方法,并做好地基處理工作。

二、巖溶的形成原理和條件

1、巖溶的形成原理

巖溶碳酸鹽類巖石(如石灰巖、石膏等)等可溶性巖石,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蝕,并加以沉積作等化學、物理作用而形成的洞穴、裂隙、石芽、石溝、石林、溶洞、地下河、漏斗、鐘乳石、峭壁等復雜地形、地貌。

2、巖溶的形成條件

(一)存在大量可溶性巖石

巖溶地區的特殊地形、地貌主要是由可溶性巖石受水溶蝕形成的,因此在巖溶地區必定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巖石,這類巖石主要包括碳酸鹽巖、硫酸鹽巖以及鹵化鹽巖類等巖石,容易受到流水侵蝕,從而形成復雜的巖溶地貌。

(二)存在大量的水

一般來說巖溶地區的降雨量較大,雨水透過土層流經巖石表面.水流具有溶蝕和動力侵蝕兩方面的破壞作用,特別是當地下水中混有二氧化碳氣體時,水會與二氧化碳結合形成碳酸,巖溶性巖石在流動碳酸的溶蝕作用下形成孔隙或裂隙,這些孔隙或裂隙極易成為地下水的流動通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這些孔隙或裂隙會逐步擴大,并逐漸增多,進而形成了溶洞、裂隙、溶溝、暗河、石芽等溶巖地貌。

三、巖溶地基的地質勘察

巖溶地基的地質勘察涉及地質調查和測繪、各種勘察技術的選擇和應用以及測試工作等由于巖溶具備地基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地形種類繁多,而且空間上均一性較弱等特點,傳統勘察方法很難滿足實際勘察需要同時諸如鉆井法受到其自身勘探時間長、施工成本較高的影響也不利于巖溶地基的勘察所以,巖溶地基勘察應結合巖溶實際穩定情況采用不同的勘察方法,以對巖溶地基的性質、特點等有個更清晰的認識和把握,進而為巖溶地基工程施工奠定堅實的條件。

一般根據巖溶地基的穩定性強弱,可將其分為無巖溶區、巖溶一般發育區、巖溶發育區幾種類型,其中無巖溶區指地基沒有巖溶現象出現,場地穩定性較好,巖溶一般發育區穩定性稍弱,而巖溶發育區的場地穩定性較差,如建筑工程對巖溶地基穩定性要求比較高時,應選擇對應的方法進行處理。另外,巖溶發育區還包括發育程度極高的區域,這里地場穩定性極差,因此應盡量避免在其上建設規模較大的工程。下面根據巖溶不同發育情況,對勘察時應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以保證勘察質量滿足要求

1、勘察無巖溶區

無巖溶區進行勘察時應明確勘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應將覆蓋層厚度、巖面坡度以及巖面起伏情況當做勘察的重點。同時確定巖面間軟弱土層和殘積土的厚度,認真檢查殘積土上部是否有紅粘土存在,準確把握巖面上土層的穩定性和均勻性,進而對地基的適宜性和穩定性進行正確的評價

2、勘察巖溶一般發育區

勘察巖溶一般發育區時不但需要對無巖溶區進行勘察,而且還應對溶洞的埋深、規模、分布等情況進行勘察,尤其應根據巖溶區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鉆孔位置相對來說該種類型的巖溶勘探給工程產生的影響較小,但是勘察時也應嚴格按照勘察標準要求認真執行,進而為工程施工提供準確參考

3、勘察巖溶發育區

巖溶發育區地基構造比較復雜,因此勘察時需要了解的內容較多首先,根據工程設計要求勘察無巖溶區域;其次,準確掌握基巖溶洞的填充性、規模大小以及巖洞的分布情況,尤其應探明溶洞之間的關系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間的聯系;最后,布置鉆探孔前應對地基的復雜程度進行初步評估,并根據工程施工要求選擇合理位置針對巖溶地區結構比較復雜的特點,勘察時應注重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特別注重不良地質類型的發展趨勢、分布規津以及發育特點等。

四、巖溶地區主要地基處理原則

1、溶洞處理方法

根據溶洞生成形態的不同,可以分為單層溶洞和重疊溶洞。

(一)單層溶洞處理:如果判定地基之下為單層溶洞時,應該考慮對洞體進行加固處理,前提是斷定溶洞之上的地基不能滿足承重需要或者存在較大的其它不確定因素。

(二)重疊溶洞處理:重疊溶洞的結構和狀態穩定性較之單層溶洞都要復雜,因此其處理技術也相應的復雜和多樣,應有針對性地選擇使用以下技術或方法:

(1)相對比較經濟的一種處理方法是避開溶洞位置,即適當調整柱與柱之間的距離和總體的平面設計布局已達到靈活規避的目的。

(2)第一種方法相對經濟,但會受到具體規劃制約,考慮用嵌巖灌注樁穿過溶洞洞頂的方法達到目的。

2、土洞處理方法

土洞對火山巖地區地面上建筑物的破壞在很大范圍內要強得多。因此有必要防止或處理該情況的發生。在此介紹填墊法和加固法兩種主要處理方法:

(一)填墊法:此種方法適用于埋藏較淺且頂部穩定性相對不差的土洞。在洞的最底部,考慮用巖石物質填埋,目的是建造接近天然的反濾構造。

(三)加固法:面對距離地面較深或比較深的土洞,則應該考慮采用密鉆灌漿法。根據土洞周圍含水量等因素來選擇具體的加固材料。

3、塌陷處理方法

在火山巖地形地區,地面出現塌陷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可以考慮選擇采用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一)換填法:挖出洞中的松軟土壤,用砂質或巖石類材料重新填充,最后覆蓋粘性土壤并夯實表面。

(二)跨越法:如果坑洞體積容量巨大,或者重新填充的方法行不通的時候,我們可以考慮采用跨越法。

(三)強夯法:在10至40米的高度讓10~20噸的夯錘做自由落體運動,以對地面造成強有力沖擊,達到對土體有效夯實的目的。④灌注法:通過鉆孔通道,將合適的漿狀材料灌入低下,盡可能把所有的裂隙、巖石通道或者塌陷充實。

4、地基基礎遇到地下水產生滲漏和突水問題時的處理方法

(一)對地基突水的處理,一般采用疏導的方法把地下水引入到基礎外側的邊溝里或者基礎中心的排水溝中;

(二)堵住落水洞、裂隙、巖溶管道等;用粘土直接進行鋪蓋;對地下水流出的地方修建截水墻;在落水洞四周圍修建圍墻;如果修建的建筑物所處位置鄰近當地的水庫或水壩,可以把地下水直接引入水庫或水壩,讓其流人下游。

五、基礎處理的比選

1、沖孔灌注樁:如果溶洞數量較多但是單個洞體體積容量比較小,面對此種情況,我們應該考慮用樁打穿多層洞頂的方法。為了安全的保障,應該在做好探查工作,具體方法是做樁前,利用相關設備探清洞內狀況,之后用沖擊鉆穿至符合設計要求的層數。

2、鉆孔樁:如果地表崎嶇不平、地下有獨立巖石或樁體質量較大,可以考慮使用鉆孔樁。此種技術受力明顯,穿成的孔直徑大,因此操作起來非常便利。鉆孔樁的優點是:能簡單利索地穿透夾層,能穿過獨立巖石。但是使用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不應該把這種技術用在淺層底層中存在沒有充分發育的熔巖的基層中。

3、預應力管樁:如果面對地表下存在淤泥、土洞或洞體與地下河流聯通的狀況,可以考慮采用預應力管樁,因為此種方法在應用過程中不會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在觀察壓力時非常直觀和便利,因為在壓樁機上設計有可以觀察壓力數值的壓力表,非但是也存在一個顯著的缺點,即在土壤巖石相對薄弱的地方較為容易發生斷樁的麻煩發生。

4、群樁:如果面對地表面情況相對復雜、巖溶上部覆蓋一定厚度的砂質層時,那么上述各種方式都會失去其應有的效用,因此任務質量難以保證。而群樁法,可以保證樁體有效性、安全保障度和作業順利進行的條件下,有效、穩定、快速地解決這類復雜的地質狀態。其優點是:群樁的端頭并不一定要求固定在復雜的地表上,其方法很簡單并且相當可靠,只要在端頭覆蓋的地面的壓力泡可以有效分布在地表表面并且存有堅固的下臥層結構,群樁法就能有效規避復雜多變的熔巖表面對樁基形成的的破壞。群樁法有諸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靜壓預制管樁是相對較為有效和可靠的方式之一,其應用越來越廣泛。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必須要更加清楚的了解巖溶地區的地質特點,進而針對巖溶地區工程施工的需要,進行工程地基的有效處理,確保巖溶地區工程勘查和地基處理工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之葵.巖溶區溶洞及土洞對建筑地基影響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1.

[2]劉之葵,劉寶臣,曹平.巖溶地區巖土工程技術現狀評述[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03:57.

篇5

Abstract: In tunnel construction, surrounding rock disturbance will lead to the stress field changing around tunnel, the rock mass structure loosing and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re-distributing. Simultaneously,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be destroyed by reason of the noise, impact, vibration and so on produced in theprocess of tunnel excavation. Therefore, according to actual situati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unnel constructionmust be constructed in the range of specification allowing by tak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in satisfy of engineering properties.

關鍵詞: 隧道;施工;環保;對策

Key words: tunnel;construc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U4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4-0090-02

0引言

隧道修建于地殼表層,位于地下水最活躍的部位,在巖土中開鑿隧洞,勢必造成周圍地應力場的改變,巖體結構松散,地表水、地下水重新分布,開鑿過程中帶來強烈的噪聲、沖擊、振動等,這些都大大影響了該地區的生態環境[1]。因此,在隧道的施工階段應深入考慮施工給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強施工管理,根據具體的工程情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是相當重要的。本文結合某隧道建設中的實際情況,分析了隧道施工期間對環境的影響,提出相對應的措施,將其對環境的影響控制到環境質量標準所容許的程度[6]。

1施工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隧道建設中產生的噪聲、沖擊、振動;廢碴、廢氣;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對周圍的動植物群、原有的地下設備(如排水管線、地下文物古跡等)、水文地質等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破壞。

1.1 噪聲與振動由于在硬巖中修建隧道,從效率、經濟、技術等各方面看,鉆爆法都是開挖隧洞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爆破振動效應、爆破噪聲和沖擊波就成了隧道施工過程中噪聲和振動的主要來源。此外,各種運輸工具和施工機械產生的噪聲也不容忽視,主要影響因素見表1。

普通的噪聲實驗表明,當環境噪聲達到90dB左右時,人的聽力可能受到損害。歐洲的Reiher和Meister對爆破振動對人的影響做了開拓性的工作,他們用振動速度來區分人們對振動感受的主觀描述,當振動速度為0.1~0.2cm/s時,沒有感覺;0.2~0.5cm/s時,輕微感覺;0.5~1.0cm/s時,顯著感覺;1.0~2.0cm/s時,感覺不愉快;2.0~3.0cm/s時,煩躁不安;3.0~4.0cm/s時,驚慌。

專家在某一隧道施工現場連續測定結果為:1h等效連續90dB(A)以上,振動速度大于0.5cm/s。因此,隧道施工現場的噪聲和振動嚴重損害施工人員的聽覺,誘發各種疾病,降低工作效率,影響安全生產。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地區,施工噪聲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活,造成棲息地的改變,生態環境破壞后極難恢復,因此施工時必須采取一切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將施工影響至最低[4]。

1.2 隧道排水隧道工程水質污染有2種,一是隧道內污水和混凝土攪拌廠的污水流入河流等公共水域,致使人們的生活用水PH值升高,改變水的化學成分;二是作為輔助施工法采用注漿藥液流入水中。如修建隧道時,灌漿材料被用于填封巖體的裂隙,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周轉泉水和溪水的污染。在高寒凍土條件下施工排水系統容易凍結,造成排水不暢,引起凍脹病害。施工時必須保證防水設施萬無一失,排水系統保溫設施良好,防止滲漏及病害發生。

1.3 地下水位下降隧道上面的一些湖泊因裂隙封閉不充分或封閉太晚致使湖水進入隧道中,或采用降水法來穩定開挖面時,發生長期大量涌水或大量排放地下水,造成該工程地區含水層被疏干,進而惡化生態環境,主要表現:地表水和泉、井枯竭;生活、工農業用水缺乏;地表沉降,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京通線某隧道及渝懷線某隧道施工中的大量涌水使地表所有泉水干枯,從而截斷了該地區下游發電用的水源和農業用水及生活居民飲水,可見地下水位下降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1.4 破壞大氣環境隧道工程和其它開挖建設工程一樣,施工過程中塵土飛揚,“溶”入空氣;各種施工機械燃油產生的尾氣也進入大氣中,這樣既破壞施工環境,又影響空氣質量。施工期間開挖爆破產生的煙塵及各種車輛和施工機械在行駛和作業過程中排放的尾氣中含有大量有害成分,隧道卻又是一個相對密閉和狹窄的空間,若通風不暢,隧道內有害氣體濃度過高,將對施工人員的安全產生影響,且這些有害氣體最終進入空氣或土壤中,勢必對環境造成危害,因此必須及時加強通風,確定合理的通風方式,改善環境質量,保證人們正常工作及施工人員的健康與安全。隧道施工環境標準見表2。

1.5 廢碴隧道開挖都要產生大量廢碴,通常為各種巖石碎塊,或風化巖類與泥土的混合物,無法當作種植土來直接利用。普通雙洞公路隧道每公里長度要產生10萬m3以上的洞碴,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對區域環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侵占耕地,減少人均耕地面積和農作物的產量。占用或堵塞河道、溝谷,阻礙其正常的行洪排澇功能,可能引起洪水泛濫,引發新的水土流失現象。因此,妥善處理好這些工程廢碴,不僅改善了環境,還可以為人們節省大量生產原料,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1.6 突水與突泥隧道埋深大穿越巖層有向斜蓄水構造,且發育多條斷裂,巖體破碎,有利于地下水活動,易形成較大規模的巖溶通道;且圍巖層間易滑動形成空腔,有利于巖溶水的富集,形成大規模的巖溶通道。若隧道位于巖溶的強發育帶內,可能遭遇較大規模的巖溶管道,發生突水、突泥和大量的涌水地質災害,若穿越相對隔水層時,可能會遭遇較大水頭的承壓水。若隧道開挖引起地表水、暗河水滲入隧道,造成地表河流斷流,泉水、暗河干枯,影響居民生活和農業灌溉用水,引發環境地質災害。

2施工期間的環保對策

2.1 對施工噪聲與振動的對策①詳盡調查隧道周圍的工程地質構造,研究選擇適當的爆破法,實行全程跟蹤量測,實現爆破信息化施工。實驗表明,與瞬發爆破相比,其它條件相同的秒差爆破,其噪聲降低約1/3,而毫秒微差爆破噪聲降低1/2左右[2]。②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對振動傳播規律進行深入研究和總結,更好地指導爆破作業。③使用噪聲低、振動小的施工法及其機械。④采用“鬧靜分開”和“合理布局”的設計原則,使高噪聲設備盡可能遠離噪聲敏感區。⑤采用聲學控制措施,例如對聲源采用消聲、隔振和減振措施,在傳播途徑上增設吸聲、消聲等措施。⑥限制沖擊式作業,縮短振動時間。⑦當噪聲不能降到標準以下,工人長時間在90dB(A)以上環境工作的,應穿戴個人防護用具,如防聲耳塞、耳罩和隔聲帽等。⑧對各種車輛和機械進行強制性的定期保養維護,以減少因機械故障產生的附加噪聲與振動。

2.2 防止水污染的對策①對現場的污水排入公共水域或下水道時,通過沉淀池、沉淀砂除去懸浮物質,若呈堿性、酸性,就進行中和處理,污水中的油污使其上浮,然后吸附分離出去。②化學注漿時應注意藥液的選擇,并且設觀測井以監測水質狀況。如擔心會有污染時,則可重新研究施工計劃,采取其它施工法或改變藥劑等。③采取設截水墻、截滲溝或灌漿帷幕等封閉截流的方法將污染的地下水封閉于一定范圍內,不讓其擴散。④將某種化學反應劑注入含水層,使其與污染物產生化學解毒反應。如利用臭氧或氯來破壞有機化合物,用氨基酸促進酮及多溴聯苯降解,或注入菌液進行生物凈化。⑤將污染的地下水抽出凈化處理達標后供作它用或再注入地層,促進稀釋凈化,加速地下水質的恢復。

2.3 防止地下水位下降的對策①施工前詳細調查該地區的水文情況包括地下水的分布、類型、含水量、補給方式和滲流方向等,研究合理的方法謹慎進行開挖作業。②通過壓氣、化學注漿等輔助施工方法擋水,這樣不僅可以保持地下水位,且可排出未預料到地下水,避免對新線路的滲透。③用防水混凝土密封隧洞,施工縫設橡膠止水帶,及早鋪設防水層。④隧道施工過程中,應按“永臨結合,先急后緩、先還后排”的原則,先行還水處理。⑤長期進行經濟性好、生態上無害、抗老化、耐壓強且防水效果好的材料和工藝的研究。

2.4 保護大氣,確保隧道內空氣質量的對策

2.4.1 盡量減少揚塵①在材料運輸過程中加遮蓋物,允許時可適當將材料加濕,并及時向干燥道路灑水。②材料堆放應有圍布,欄墻或加濕等措施。

2.4.2 改善隧道內施工環境施工①加強施工的科學化調度安排,提高車輛和機械的工作效率。②如果條件允許,盡可能用軌道運輸或傳送帶運出棄碴。如在建設伏拉德斯隧道時,采用散貨車廂(標準軌)運出棄碴。這樣不僅減少了大量的運輸作業(一列火車足以運隧道爆破時開挖進尺1.75m的棄碴),而且大大降低了廢氣對隧道的污染,并減少通風系統的功率,進而減少了用于運輸和通風上能量。③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具體措施,減少尾氣排放量,提高油料燃燒率,減少尾氣有害成分的含量。④采用大功率送風機或排風機,通過管道將新鮮空氣帶入洞內,將洞內污濁空氣排出。⑤加強對開挖面的通風,降低有害氣體濃度。⑥洞內避免使用易燃、易爆施工材料,如汽油、酒精等。⑦監測含煤地層隧道內瓦斯濃度,發現異常即報警。

2.5 處理棄碴的主要對策①優化線路隧區路線橫斷面設計,盡量做到填挖基本平穩減少廢碴數量。②盡量使大量棄碴現場再利用或經改良作為工業原料。根據開挖出巖石類別,若為玄武巖可用于路基填料,石灰巖粉碎后作為混凝土粗骨料,這樣既有效地處理了棄碴又節省了大量的原材料,經濟效益相當可觀;若挖出彩色泥灰巖散碴,由建筑材料廠加工制作磚瓦,不設新的采石場。③對于不可用的棄碴,力求選擇最好的傾卸場地,如坡地、凹地等,且加強棄碴場排水設計及結構圍護,不引發新的水土流失,并盡可能在碴場上面復種,進行植被或播撒草種。

2.6 預防突泥、突水的對策①做好地質勘測工作,盡量準確探測地層的巖性、軟弱層位置、巖體的完整程度、斷裂帶的位置、寬度、破碎程度、富水性[3]。②施工期間做好隧道地質體超前地質預報,總結國內外施工地質預測預報的經驗與方法有TSP法、HSP法、紅外探水、地質雷達、超前水平鉆探、數碼成像、超前平導及常規地質法預報[5]。③根據現有的施工水平及施工經驗,采用合理先進的施工工藝對施工中遇到的突泥、突水進行處理。

3結束語

21世紀是地下空間大開發的世紀,更是可持續發展的世紀,而隧道建設又是地下工程的重要部分,環境保護至關重要,刻不容緩;同時對于任何土木工程建設來說,安全永遠都是第一位的,良好的施工環境是保證施工安全的必要條件。因此,在隧道建設對環境產生各種不利影響且影響施工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結合隧道工程本身的特點,加強隧道建設的環保宣傳,認真遵守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完善施工工藝,采取相應的環境補償,把隧道施工期間各種因素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參考文獻:

[1]沈照理等.水文地質學基礎,科學出版社,1991.

[2]李慶中.走向精準勘探道路,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

[3]劉志剛,趙勇.隧道隧洞施工地質技術,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4]鐵道第四勘測設計院.宜萬鐵路復雜長大巖溶隧道地質概況及超前預測預報工作,2003.

篇6

關鍵詞:基礎;人工挖孔樁;現場施工;特殊問題處理

中圖分類號:TE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引言

人工挖孔樁,也就是使用人力來挖土、然后在現場澆筑的鋼筋混凝土樁。人工挖孔樁擁有較粗的直徑,最細的也一般要大于800毫米,主要應用于承載樓層較少并且壓力較大的結構主體,或者橋梁的基礎承載主體,目前應用比較普遍。樁的上面設置承臺,再用承臺梁拉結、連系起來,使各個樁的受力均勻分布,用以支承整個建筑物。人工挖孔樁具有機具設備簡單,施工方便,工期短,造價低,占地面積小,并且施工質量可靠等特點。這種樁在土質較好,地下水位較低的黏土或者亞粘土中應用的比較多,可支撐高層建筑,也可以運用于水工建筑來做樁基,做抗滑,支承,擋土之用。

但是,有時候出于地質環境,施工條件,工程造價的考慮,在不利條件下也要進行人工挖孔樁的施工。本文針對國家重點工程瀘蓉西高速公路長陽段(此地山高路陡,地形復雜)橋梁多,施工難度大并且橋基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遇到的問題,譬如:地下水,淤泥質土層,流砂,樁身混凝土的澆筑,施工順序安排,人工挖孔樁安全問題等,通過以往的工程實踐和積累的施工經驗,就挖孔灌注樁的施工工藝和特殊問題的處理方法進行闡述,提出合適的解決方式,以期與同行進行意見的交流。

工程概況

瀘蓉西高速公路宜昌至長陽段全長接近17km,地處平原與山區的交界過渡地段,位于湖北省西南角的宜昌市境內,屬于山嶺重丘區。高速公路沿線以巖石為主,土壤層較薄。常見巖石有礫巖,石灰巖;常見土壤有黃壤,黃棕壤。該區屬于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氣候濕熱,季節分明。一年中3-7月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300mm-1650mm。7-8月為炎熱夏季,平均氣溫可達29℃,最高氣溫41℃;11月至次年2月長時間降雪,并經常伴有8-9級大風。全年的平均氣溫大概在15℃左右,無霜期240-270天之間。

3.人工挖孔樁的特殊問題和解決方案

3.1地下水

地下水是深層基礎施工中最常見的問題,在施工中,含水層中的水在開挖時破壞了其平衡狀態,使周圍的靜態水充入樁孔內,從而影響了人工挖孔樁的施工,如果施工中遇到動態水壓土層施工時,不僅開挖困難,連護壁混凝土也易被水壓沖刷,無法凝固。如遇到了細砂、粉砂土層,在壓力水的作用下,也極易發生流砂和井漏現象。當地下水量不大時,孔內少量泥水可在樁孔內挖小集水坑,隨挖隨用吊桶隨棄土吊出;當水量較大時,可在樁孔內先挖較深集水井,設小型潛水泵將地下水排出樁孔外,隨挖隨加深集水井水排出可采用潛水泵排入場內臨時排水溝;成孔后及時澆筑相應段的混凝土護壁,然后繼續下一段的施工。大量滲水時采取對周圍樁孔同時抽水,以減少開挖孔內的涌水量,并采取交替循環施工的方法,組織安排合理,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也可將一樁超前開挖,將附近樁孔地下水位降低。對不太深的挖孔樁,可在場地四周合理布置統一的輕型管井降水分流,對基礎平面占地較大時,也可增加降水管井的排數,一般即可解決。

3.2淤泥質土層

當施工中遇到淤泥質土層等軟弱土層時,一般可用木方等支擋,并要縮短這一段的開挖深度,一般開挖50cm并及時澆注混凝土護壁,這次支擋的木方要沿周邊打入底部不少于0.2m深,上部嵌入上段已澆好的混凝土護壁后面,可斜向放置,雙排布置互相反向交叉,能達到很好的支擋效果。

3.3流砂

所謂流砂、流泥是粉土、粉細砂、淤泥質土,甚至粗砂為主的地質體在動水壓力作用下經擾動而產生的現象,動水壓力和擾動土、砂體發生移動的作用力,所以要防止出現大量流砂、流泥現象,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要減小動水壓力。減小動水壓力就本工程而言切合實際的方法有兩種:1.降水井降水,降水井降水是用機械方法成井,分布在場地四周,預先抽排形成降水漏斗,截斷場地的地下水補給,同時降低場地內地下水位。2.群井施工分流,群井施工分流是指在成孔階段分片集中施工,保持各相鄰孔掘進深度大致相當,群井抽水,減少單樁井的涌水量,從而減小動水壓力,實踐證明這是簡單易行而又效果顯著的施工方法。 二是要減少對土體的擾動。減小對砂體的擾動關鍵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正確的護壁方法,二是“快”字。正常地層下施工,每次可掘進一米,然后裝模護壁,用鋼筋砼護壁即可,而在流砂層中,則每次只能掘進50cm,防止大面積砂移。而且因流體能產生較大的側壓力,應加大護壁厚度,護壁視具體情況留泄水孔,砼攪拌時可加入適量的速凝劑以加快砼的早期強度,由于基底對護壁無支撐,為防垮模、掉模和變形,還需加大護壁配筋,以φ12-φ14鋼筋為宜。 在特別困難地段,可在護壁外側打入L=1.2米,Φ14-20@100-150mm的鋼筋或鋼板,下半部分用稻草或其它物品編織于鋼筋、鋼板外側形成阻砂過水層,減少對護壁外砂體的擾動。也可以用常用的下鋼套筒辦法,鋼套筒與護壁用的鋼膜板相似,以孔外徑為直徑,可分成4-6段圓弧,再加上適當的肋條,相互用螺栓或鋼筋環扣連接,在開挖0.5m左右,即可分片將套筒裝入,深入孔底不少于0.2m,插入上部混凝土護壁外側不小于0.5m,裝后即支模澆注護壁混凝土,若放入套筒后流砂仍上涌,可采取突出挖出后即用混凝土封閉孔底的方法,待混凝土凝結后,將孔心部位的混凝土清鑿以形成樁孔。也可用此種方法,應用到已完成的混凝土護壁的最下段鉆大,使孔位傾斜至下層護壁以外,插入漿管,壓力澆注水泥漿,使下部土壤硬些,提高周圍及底部土壤的不透水性,以解決流砂現象。 在“快”字上下功夫,要想快,則要求工人經驗豐富、動作熟練、準確,護壁材料事先準備充分,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0.3米-0.5米的掘進、護壁工作,然后停止抽水,盡量減少對砂體的擾動,流砂層內施工必須一鼓作氣,快速突破,最忌打打停停和返工。只要做好上述兩方面的工作,流砂層內的成孔也并不是那么令人生畏的

3.4樁身混凝土的澆筑

澆筑樁身混凝土主要應保證其符合設計強度,要保證混凝土的均勻性、密實性,因此防止孔內積水影響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密實性。 澆筑前要抽干孔內積水,抽水的潛水泵要裝設逆流閥,保證提出水泵時,不致使抽水管中殘留水又流入樁孔內。如果孔內的水抽不干,提出水泵后,可用部分干拌混凝土混合料或干水泥鋪入孔底,然后再澆注混凝土。樁身混凝土的密實性,是保證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必要條件。為保證樁身混凝土澆筑的密實性,一般采用串流筒下料及分層振搗澆筑的方法,其中的澆筑速度是關鍵,即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個樁身混凝土澆筑,特別是在有地下壓力水情況時,要求集中足夠的混凝土短時間澆入,以便領先混凝土自身重量壓住水流的滲入。 對于深度大于10m的樁身下線,可依靠混凝土自身的落差形成的沖擊力及混凝土自身的重量的壓力面使其密實,這部分混凝土即可不用振搗,經驗證明,樁身混凝土能滿足均勻性和密實性。而速度優于采用串流筒施工,對于樁身上部混凝土澆筑:混凝土必須通過溜槽,當高度超過3米時,應用串筒,串筒末端離孔底不宜大于2米,混凝土宜采用插入式振倒器振倒。如果孔底水量大,確實無法采取抽水的方法解決,樁身混凝土的施工就應當采取水下澆筑施工工藝了。水下灌注混凝土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及方法如下:一.為防止導管接頭與導管漏水,施工中我們通過嚴格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保證導管制作及具備以下條件:

(1)足夠的抗拉強度,能承受其自重和盛滿混凝土的重量。

(2)各節的安裝接頭所用的膠熱及法蘭的對接位置,預先試拼并作好標記,按插導管時須按試拼時的狀態對號攔裝,所有的法蘭盤接頭均須墊入5-7毫米厚的橡膠墊圈,安放時須對正放平,擰緊螺栓,嚴防漏水。

(3)內徑應一致,其誤差應小于±2毫米,內壁須光滑無阻,組拼后須用球塞、檢查錘作通過試驗。

(4)最下端一節導管長度要長一些,一般為4米,其底端不得帶法蘭盤,以便在混凝土內。每節導管的長度要整齊統一,便于丈量長度,并作出標記和記錄。

(5)導管使用前做好水密性試驗。導管不要埋入混凝土過深,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和易性等技術指標。

二.為預防孔壁坍塌,我們采用了維持護筒水位筒外水位高出1.3-1.4米,操作中避免碰撞孔壁,并隨時注意控制泥漿和比重。

三.為保證施工質量,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選用要比設計強度高20%左右,坍塌度宜采用18-23厘米。

四.混凝土自拌合機出料至施工現場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施工中間每間斷30分鐘后,要上下提導管,防止混凝土失去流動性,提升導管困難,增加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在施工過程中,中途中斷澆注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整個樁的澆注時間不宜過長,盡量在8小時內完畢。

3.5合理安排施工順序

合理安排人工挖孔樁的施工順序,對減少施工難度起到重要作用,在施工方案中要認真統籌,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 在可能的條件下,先施工比較淺的樁孔,后施工深一些的樁孔。因為一般樁孔愈深,難度相對愈大,較淺的樁孔施工后,對上部土層的穩定起到加固作用,也減少了深孔施工時的壓力。在含水層或有動水壓力的土層中施工,應先施工(或迎水部位)的樁孔,這部分樁孔混凝土護壁完成后,可保留少量樁孔先不澆筑樁身混凝土,而做為排水井,以方便其它孔位的施工。保證了樁孔的施工速度和成孔質量。

3.6實踐效果

經過對人工挖孔樁實施上述的技術控制,使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對全部成樁進行的靜載(堆載)試驗證明,人工挖孔樁滿足設計要求,達到了質量驗驗標準的要求。

4. 人工挖孔樁安全措施

(1)施工負責人必須逐孔全面檢查各項施工準備,做好安全技術交底,使安全管理在思想、組織、措施上都得到落實才通知開挖。

(2)孔樁開挖過程中,必須有專人巡視各開挖樁孔的施工情況,嚴格做好安全監護

(3)孔樁開挖應交錯進行。樁孔成型后即應驗收澆注樁心混凝土。正在澆注混凝土的孔十米半徑內的其他樁孔下嚴禁有人作業。

(4)挖孔人員應是18-40歲的男性青年,并經健康檢查和井下、高空、用電、簡單機械和吊裝等安全培訓考核。每孔作業人員應不少于三人。作業人員應自覺遵章守紀,嚴格按規定作業。(5)每次下孔作業前必須先通內,作業過程中必須保持繼續通風。鑒于供電不正常的實際,為確保通風和連續性生產,挖樁施工必須備用柴油發電機應急。(6)為預防有害氣體或缺氧等中毒,必須對孔內氣體抽樣檢測。凡一次檢測有毒含量超過容許值時,應立即停止作業,進行排毒。(7)孔口四周必須設置護欄,一般加0.8m高圍欄圍護。

(8) 孔上與孔內人員必須隨時保持有效的聯系,應采用有線或無線對講機,步話機等良好的通訊設備,或其他可靠的聯絡通訊辦法。

(9)施工現場的一切電源、電路的安裝和拆除必須由持證電工操作;電器必須嚴格接地、接零和使用漏電保護器,各孔用電必須分閘,嚴禁一閘多用。孔上電纜必須架空2.0m以上,嚴禁拖地和填埋土中,孔內電纜、電線必須有防磨損、防潮、防斷等保護措施。

(10)孔內應設置應急軟爬梯;供人員上下井,使用的是電葫蘆、吊籠等應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動卡緊保險裝置,不得使用麻繩和尼龍繩吊掛或腳踏井壁凸緣上下。電葫蘆宜用按扭開關,使用前必須檢驗其安全起吊能力。

(11) 挖出的土石方應及時運走,孔口四周2m范圍內不得堆放淤泥等雜物。機動車輛通行時,應做出預防措施或暫停孔內作業,以防擠壓塌孔。(12)每日開工前必須檢測井下有毒氣體,并有足夠的安全措施。樁孔開挖超過10米時,應有專門的通風設施,風量不宜少于25L/s。

(13) 挖孔抽水時,須在作業人員上地面后進行,抽水后檢查斷開電源才準下孔。

(14) 挖孔樁的設計資料和施工方案及挖孔樁平面布置等,必須報工程所在地工程質量監督站和安全監督部門備查。

5.結論

人工挖孔樁作為一項老的挖孔樁工藝,在許多省份的工程實踐中,有逐漸被淘汰的趨勢,但是它擁有的一些特點,在某些特殊的施工環境中,仍將長期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作為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來說,如何解決與其相關的問題,做到安全施工,保證質量監控,仍舊需要進一步的探討與交流。

參考文獻

[1]李彬,李波,唐春.人工挖孔灌注樁施工工藝控制要點及特殊問題解決方法[J].西部探礦工程,2008,(2):3-5.

[2]陳學平,張洪江,張翔等.瀘蓉西高速公路宜昌-長陽段混播護坡植物篩選[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1,9(1):61-67.

[3]張振國,李金祥.淺談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問題處理心得[J].山西建筑,2010,36(13):113-115.

[4]黃建興.人工挖孔樁的施工實踐和體會[J].鐵道建筑,2001,(10):17-19.

[5]趙慶兵,王宴龍.建筑工程中的人工挖孔樁施工建筑[J].工程科技,2011,224.

[6]蔡來炳,李永盛,施峰.花崗巖殘積土持力層人工挖孔樁承載力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1):33-37.

[7]柳春.軟土地基人工挖孔樁承載力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1998,20(6):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