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化的差異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1: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與文化的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媒體信息發達的今天,廣告對于一個商品的推銷和一個品牌聲譽的建立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廣告翻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商品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及其市場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派克筆的一句廣告語:“It won’t leak in your pocket and embarrass you!(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尷尬。)” 可是,當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廣這支筆的時候,卻誤認為西班牙語中的“embarazar(使懷孕)”可以代替英語中的“embarrass(使尷尬)”,結果廣告語就成了:“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懷孕。”雖然廣告的錯誤戲劇化地給這支派克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和銷量,可是也成為了墨西哥人茶余飯后的笑料,并有當地媒體諷刺地把它稱為“懷孕的鋼筆”,成為廣告界中的大笑話,從長遠看來,對派克筆公司的聲譽不無影響。
那么,怎樣才可以把廣告語翻譯好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廣告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切換,它可以對消費者的傳統習慣、心理、信仰等產生直接沖擊,從而影響廣告的效果。因此,在廣告翻譯中,我們既要注意到語言翻譯的準確性,突出廣告所要表達的內容要具有吸引力、說服力等特點,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譯文讀者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對商品介紹時,使之符合該國消費者的文化背景,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同樣的信息,以達到廣告推銷的目的。以下,本文將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分析其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一、語言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語言是廣告的基礎,只有當語言運用恰當,讀者才能準確無誤地接收到關于廣告所要表達的信息,從而發揮廣告的作用,達到宣傳的效果。
1.漢英語言結構的對照
申小龍先生曾經說過,西方語言是以規則為主宰的,而漢語則以人為主宰。也就是說,漢語是以意思為中心的語言,語法規則比較自由,它的句子靈活多變,使用的詞匯可長可短,詞性多樣可變。而西方語言中,語法占主導位置,句子主要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不能隨意改變。請看以下一個廣告語:
“……產品形美色綠,氣味芬芳,味道甘美……(綠茶廣告)”該句中“形美色綠”,“形”指形狀,“美”意為美麗;“色”指顏色,“綠”用來形容產品的顏色。縱觀全句,“形、色、氣味、味道”均為名詞,而“美、綠、芬芳、甘美”均為形容詞,此廣告語就是由幾個名詞+形容詞短語組成,句中沒有動詞短語,按照語法規則,這樣并不構成主謂結構。可是由于漢語的語法規則比較自由,詞性使用靈活,實際上,句中的形容詞實際上已經充當了謂語結構。可是,英語的句子必須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翻譯的時候不能直接譯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beautiful;the color green;the smell fragrant and the taste mellow…”這樣的句子明顯存在著謂語殘缺的錯誤,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加上充當謂語的動詞或動詞詞組,而在此句中,應該在形容詞“beautiful” “green” “fragrant” “mellow”前加上系動詞“is”,才算完整,句子應譯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isbeautiful;the color is green;the smell is fragrant and the taste is mellow…”
2.漢英語言中詞匯選擇的對照
在描述事物時,漢語趨于花俏,而英語趨于精確。中國人擅長于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感覺,用華美的詞語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欣賞,并賦予許多主觀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漢語的廣告語中,我們經常看到諸如“一流(high class)”,“完美(perfect)”,“獨特(special)”這樣的詞語來描述產品的質量,以求突出產品吸引人的特質,達到說服消費者購買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詞。然而,在英語的廣告語中,對以上詞的表達往往就簡單用一個“good(好)”來表達,或者具體地說出產品質量優良的所在。因為,英語語言在對事物進行描述時,比較注意事物的真實性,所選詞匯一般都比較客觀與理智并且盡量保持簡練的風格。 3.漢英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
發音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一般在于商標翻譯。商標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夠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標翻譯要注意形似與音似,即不同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和意思的差異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文化沖擊。請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國運動品牌—Nike(讀作[,naiki:]),本意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譯為“奈姬”或“娜基”。可是,這樣的翻譯在漢語中毫無意義,消費者看了或聽了都會覺得很費解,更別說能給人帶來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說此翻譯雖顧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脫離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譯者在翻譯此商標時,既模仿了它的音節,還考慮到運動服裝應該具有經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譯為:“耐克”,既表現出運動服裝耐穿的含義,還隱含了一種體育的精神—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取得勝利,而后者也剛好與原意的勝利女神吻合,此翻譯既顧及了音的傳達,也表現出商品的特點與精神,較能被消費者接受,譯得很成功。
然而,同樣非常為人熟悉的豐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車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對其中文譯音由原來的“凌志”改為“雷克薩斯”。雖然,從音似角度看來,“雷克薩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發音,可是此四字組合給人的感覺是陌生的,無意義的,并不能讓人聯想起車來。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的壯麗詩句,包含著一種激勵人們努力奮發圖強,成功者即可實現壯志凌云的豪邁之情,突現出此車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因此,“雷克薩斯”遠沒有“凌志”意義深遠,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篇2
[關鍵詞]幽默言語 英語 漢語 文化因素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2-0068-01幽默是人類交際的普遍形式。幽默言語可分為語言幽默和情景幽默。前者指由語音、詞語、語意引發的幽默效果;后者指由違反常識或正常理由的行為、回答或結果引發的幽默效果。語言與文化水融,密不可分。(Samovar & Porter, 2000)作為語言與交際的特殊形式,幽默不僅植根于一個民族的語言中,而且更深源于文化。因此,了解幽默言語是外語學習者學習目的語文化的一種有效且有趣的方式。
一、中英幽默言語差異
(一)話題選擇的差異
在英漢幽默言語中,為產生相似的認知效果引起聽者或讀者發笑,人們熟悉的事物和人物經常成為幽默話題。由于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兩者存在明顯差異。在英語中,“最普遍的幽默話題是關于性、含有攻擊意味的話題或種族方面的話題”(Ziv, 1998)。
(1)Carol: Didn’t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ex?
Ross: The sex? I’m having enough with the image of you and Susan together….(Susan and Carol are lesbian couples.) (Friends)
漢語中的幽默話題卻很少涉及以上幾方面的話題。這與中國人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響有關,這幾個話題被認為不應出現在公開場合。即使必須談到,中國人也會采用間接、委婉的言語表達。
(二)對象選擇的差異
“幽默對象”包括兩個要素,一是被取笑的人;二是與被取笑人的關系,這與使用幽默言語的時間、地點和場合有關。由于文化差異,中西方在幽默對象的選擇上有很大差異。英語國家人士喜歡取笑一些擁有體面工作或社會地位的特殊群體,甚至包括在正式的新聞會上總統、首相的發言。例如:
(2)“Scots and Irish are the butts of jests in Britain,and Jews and the Black are the targets of slurs in the United States”(Reader’s Digest,April 2001)
而傳統的中國笑話或幽默言語往往傾向于取笑“傻瓜、軟弱無能或懼怕妻子的丈夫”。(陳孝英,1998)
(3)某男畏妻如虎。一晚酒醉竟摸進了動物園,爬到放養鱷魚的池邊呼呼大睡起來。第二天一早,悍妻見丈夫一夜未歸,手執棍棒尋找而來。看見丈夫躺在鱷魚身邊,還在呼呼大睡,便用木棍敲著池邊的欄桿大聲道:“膽小鬼,你出來!”(http://)
與漢語幽默相比,英語幽默言語更加隨意、自然。(Apte,1995)中國人很少在面對長輩、上級時或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使用幽默言語,通常要選擇非正式場合下與密友或同事談話中才會用幽默調節氣氛。
(三)表達方式的差異
英語中的幽默在馬克·吐溫時期非常流行,在各種小說、短劇、詩歌、戲劇、音樂劇中都有體現。(陳孝英,1998)最典型的是情景喜劇,例如Growing Pains, Friends, I Love Lucy, The Golden Girls等。他們的幽默強調的是個人表現和內心感受。而典型的中國式幽默言語集中體現在相聲和小品兩個藝術形式中,并深受人們喜愛。
二、產生差異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背景
黃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被視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典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塑造了中國人內斂、謙虛、寬容的性格,這使得我們不愿公開談論一些私密或不禮貌的話題。而西方文明源自希臘文明,與海洋息息相關,英美人大多性格外向、樂于開拓、冒險。因此,我們認為不可接受的幽默話題在他們看來卻很普通。例如,他們可以用“上帝”來開玩笑,中國人卻很少用“佛”來取笑。
(二)思維模式
人們的言語組織規律與其特定的思維模式緊密相關,這在幽默言語中也自然有體現。漢語思維方式以直覺、具體和圓式為特征,中國人在表達思想時,常常慣于繞開主題,從寬泛的時間和空間入手,在幽默表達時常把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英語思維模式采用直接切題的方式,在言語表達中習慣開門見山。這種傳統思維模式對英語幽默言語影響深刻。“西方人的幽默常帶有攻擊性,這可以帶給講話者一種自我滿足感”。(Berger, 1993)
(三)人際關系
中國人深信儒家思想,“仁”和“禮”構成其核心,主張“人應該待人溫和,尊敬長輩”,社會各個行業的人都有自己的“禮”,(賈玉新,1999)即使在使用幽默言語時,也要講究“身份對稱”。西方人的價值觀強調的則是“個人主義”,高度重視平等和自由,他們的人際關系明顯具有“工具性”。由于強調“人人平等”,不同社會群體和階層的人之間同樣可以使用幽默語。
篇3
1.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英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匯
如動植物詞匯、顏色詞匯、地名詞匯、數字習語等通過對比分析英漢部分詞匯的文化內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思維,漢民族重悟性和辯證思維,通過讓學生了解這種思維習慣上的文化差異。體會其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 進而學習英語語法,減少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在傳遞文化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以英語思維模式學習英語 排除母語文化和母語思維的干擾,按西方人的觀念和思維進行有效的交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廣泛收集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如各類報刊,文摘 雜志等,通過大量的閱讀 學生可以開闊眼界,有助于在深層次上對異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師可以借助此幻燈片,娛樂電影等,增加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
2.英語教學應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交際能力不但包括對語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對語言使用社會規則的了解和熟識 ,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的原則 注意對比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要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不但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交際規則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英語的學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學習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 風俗習慣 交際規則,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 教師還必須不斷引導學生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使他們逐步提高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在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把握二者之間的差異,從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2.1 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
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2 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一直以來
小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篇4
旅游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愈來愈多的外國人被中國的文化傳統及山川湖水吸引,而更是以其獨特的美景和宗教廣受歡迎。旅游文本作為中外交流的基礎媒介,對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中外語言文化差異給旅游文本翻譯帶來很大障礙,尤其影響了佛教景點的準確英譯。因此,本文將從語言文化差異角度研究旅游文本的功能,并以佛教景點英譯為例對旅游文本翻譯進行深化探究。
一、旅游文本的功能
旅游文本主要以呼喚功能為主兼具信息功能。呼喚功能指文本對讀者個人意念的呼喚,旨在誘導行動。旅游文本中以景點翻譯最具旅游文本特色。佛教景點獨具地方色彩,充滿著濃厚的藏傳佛教魅力。因此,佛教景點的旅游文本既要體現宗教特點更要引起外國游客的興趣。信息功能指文本為讀者提供信息以改變其認知狀態的功能。
二、旅游文本的語言文化差異
由于不同國家的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迥異,中英兩種語言在詞匯、句式等方面大相徑庭。這正折射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它們相互制約并相互影響。而佛教景點旅游文本尤為復雜,因為它結合了中國傳統哲學、風俗文化及藏傳佛教知識,這無疑給其英譯帶來很多困難。
(一)旅游文本的語言差異
1、詞匯差異
漢語旅游文本善用華麗辭藻,多以四字詞語組織行文,講究音律對仗。在佛教景點旅游文本中更是如此。例如:
“寺院內佛殿也別具一格,獨具神韻,佛殿呈塔形,高約20米,內徑約10米,上覆金頂,下映斑斕;彩珠環繞,檐角飛天。”(《走遍中國:》第三版,2012)
對比而言,英語旅游文本則善用簡單客觀的詞匯。英語國家多注重客觀事實,所以,英語旅游文本不會像漢語旅游文本那樣用詞花哨。例如美國黃石公園官網上對黃石公園的描述如下: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merica's first national park. Located in Wyoming, Montana, and Idaho, it is home to a large variety of wildlife including grizzly bears, wolves, bison, and elk.”
2、句式差異
漢語旅游文本在句式方面多以無主句為主,主語在句式中可以省略。例如:
“既靜僻又幽雅,不失為一處難得的大自然樂園和桃果基地。”(《走遍中國:》第三版,2012)
而在英語旅游文本中,主語一定是句式中不可缺失的因素。例如美國黃石公園官網上的描述如下:
“Preserved with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are Old Faithful and a collection of the world's most extraordinary geysers and hot springs, and the 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
(二)旅游文本的文化差異
納達曾經指出,“把握好雙元文化主義比掌握雙語更加重要”。中國旅游文本文化氣息濃重,大多帶著強烈的民族色彩,佛教景點旅游文本更是如此。佛教景點的旅游文本涉獵甚廣,包括了宗教、哲學、民族風俗等,既蘊含藏傳佛教思想,又覆蓋了的歷史人文。因此,如何正確處理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異成為譯者翻譯過程中很大的難題。例如: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旅游攻略》宣傳冊,2011)
試譯:The Jokhang Monastery, built in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Tubo Dynasty in the 7th century, was for consecrating the same size statue as Sakyamuni when he was eight. The statue was brought by Nepal’s Princess Chizun when she married with the Tibetan King Sontzen Gamp.
此例中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等詞匯體現了地區獨特的宗教文化,若英譯時不增譯其背景,外國游客必很難懂得其文化內涵。同時,考慮到東西方文化差異懸殊,在英譯時也會用到省譯法,尤其當漢語文本完全不可譯時。
篇5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日語翻譯;跨文化交際
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則所屬的文化體系、民族語言、民族文化必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語言作為承載本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它的特色便是民族文化特色的具體表現。但是,從文化交流的規律來看,盡管民族文化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但是這種區別當中存在著不少的共通之處,這也使得文化的交流和語言的翻譯成為可能。在本文中,筆者從語言文化差異視角進行日語翻譯進行了簡單地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借鑒。
一、掌握日語文化的顯著文化特征
生存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居民生理和心理特點、日常行為模式等因素成就了世界民族文化的絢爛多彩。在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語言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承載體,它既與文化發展保持著的基本相同的前進節奏,但是也會因為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而呈現出一定的獨立性和特殊性。日本民族成分純粹,日本國只有一個民族,即大和民族。日本民族在島國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中創造了自己的文化體系,日語作為日本民族文化傳承、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具有鮮明的日本特色。如果我們將我國的漢語作為對照系,則我們可以發現日語語言文化具有下述幾個方面的鮮明特點:首先,具有十分明顯的曖昧和委婉表達的特點;其次,具有十分明顯的敬謙表達的特點;最后,具有十分明顯的性別區別用語(包括男性用語和女性用語)的特點。為了能夠確保對日語進行精確地翻譯,語言翻譯工作人員必須要對日本的文化特點、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有一個非常系統和完整的掌握,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中文和日文語言能力,增強翻譯的流暢性、藝術性和生動性,使得雙方均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相關信息。
二、基于語言文化差異視角的日語翻譯分析
(一)重點凸顯委婉曖昧表達特點
對于不少中國人而言,他們非常喜歡說話爽快、不拐彎抹角的人,但是在日本,日本語言當中非常多的顯委婉曖昧表達方式。由于這種特點,日本人喜歡繞圈子的特點在非常出名的,他們在與你對話時會盡量避免使用太過于直接的表述方式,很少能夠非常明確地傳到某種信息,通常會利用委婉、曖昧的方式來進行日常的溝通。例如,日本人在詢問對方意見的時候,一般不會直接說你感覺怎么樣,為了讓對方樂于接受,而是會利用略帶否定要素的表達方式,拐一點彎,表達自己的意思。
因此,我們在進行日文翻譯的時候,必須要體現出日本人的思維特點和語言運用習慣,如果依照我們非常直爽的交流方式進行日文翻譯,往往會讓日本人感受對方語氣生硬、冷漠,不利于雙方融洽地進行交流。當然,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要注意語意翻譯的精準,不能夠引發語句的歧義;同時,對于可以省略的部分,則無需進行翻譯,如果翻譯出來,既在語法方面顯得多余,又不符合日語的語言特色,同時會讓日本人感受語言中的強人所難的韻味。
(二)重點凸顯敬謙表達特點
日本社會等級觀念非常強烈,與什么樣身份的人物說話就應用什么表達方式。即見什么人,說什么話,這也是日語語言的一大特征。尤其在口語翻譯中,因談話的形式、地點、場合、內容及對象的不同,需采用的語體也不同。如:大會致辭、各類演講、貿易洽談、國際交流、上級對下級、下級對上級、長輩對晚輩、晚輩對長輩、同事之間、朋友之間的談話所采用的表達各有不同。并且,新老關系的不同、職業的不同、親疏的不同、內外部的不同,在語言交流時,使用的表達也不同。
(三)重點凸顯性別區別用語表達特點
在口語翻譯中,還應注意另一種情況就是男女性別的不同,采用的表達也有可能不同。日本女性的口語體較端莊、優美,這也與日本的傳統文化分不開。在日本,從總體上講,社會的分工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內,女性的地位最低。有了這種社會背景,所以女性要使用更加溫柔尊敬的語體。具體地說,日本女性用語與男性用語之不同主要表現在對敬語、美化語、感嘆詞、終助詞、助動詞以及命令形等的使用形式上。因此,在語言交際中,要特別注意男女有別的語體,否則就會鬧笑話。
對于語言翻譯工作人員而言,其主要工作職責就是將文化背景的語言進行翻譯,是兩個民族進行語言交流和溝通。因為語言帶有非常濃重的民族文化色彩,所以語言翻譯工作人員除了必須要具備非常優秀的語言能力之外,還必須了解被翻譯語言的文化背景。單純就日語翻譯而言,必須要體現曖昧和委婉表達的特點、出敬謙表達的特點、性別區別用語表達的特點,唯有如此,才能夠確保翻譯的“原汁原味”,不會因為翻譯而改變被翻譯文字的內涵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緯緯.淺論日語翻譯教學中常見問題[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6):125-126.
篇6
論文關鍵詞: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表征
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和載體,“產生和演進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董廣杰1999:14)。”多樣性的語言存在于多樣性的文化之中,這種文化的差異,就可以通過語言,尤其是語言表征結構的不同,而得以體現。本文就是分別從語言的各個表征層面——詞語、句法、篇章,對漢英語言的差異做出分析,從而探究隱藏于語言差異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進一步通過分析這一差異,以期為母語是漢語的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提供一點借鑒和參考。
一、漢英語言的差異
分屬不同語系的漢英兩種語言,其發生、發展、變化的環境與背景都是迥異的,在語言表征的各個層面,也自然會存在相當的差異。
1.詞匯的差異
(1)文字。語言的口頭表達形式先于文字產生,由于這一表達方式的瞬時性,使得其表達信息無法保留,人類又為語言賦予了具體的形式化表達,于是文字產生。漢字造字的特點是表形表音表義,漢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維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質的維度。漢語中的意義是從單個文字,再向詞匯、句子直至篇章擴展的。相比之下,英語作為字母文字,單詞是一維的,26個字母拆開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單詞只能從開頭到結尾將所有的字母讀一遍才能知道整個單詞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詞也采用類似的構詞方法,比如后綴前綴的使用,但總體來說,英語表達一個新事物,更趨向于造一個全新的詞,而不是使用音形義的組合。
(2)詞匯。漢英語言詞匯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匯應用方面。抽象名詞的使用,在英語中比在漢語中要經常得多,其數量也較多。英語中表示動作或特征的名詞,即名詞化的動詞和形容詞不計其數,如conceptualization、modification,wisdom等,這樣形成的抽象化名詞,在英語中的應用極為廣泛,甚至在英語中,抽象名詞的使用,成為比較正式和規范的文章行文的一個特征。而這種情況在漢語中要少見得多。漢語中的抽象名詞,在形式上往往與形容詞動詞等沒有區別,更多的是一種理解上的不同,這依賴于語境和交流者的表達意圖。如“正確”這個詞,在“他是正確的”和“正確是相對的”這兩個表達中,分別是形容詞和抽象名詞兩種詞性,沒有英語中“correct”和形容詞名詞化的“correctness”這樣的區分。而這種詞匯層面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與漢英兩種語言的句法結構有關。
2.句法結構的差異
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異。
(1)形合和意合。英語是形態語言,詞語和句子的結構關系和思想表達,是通過語言形態變化和語言的形式手段來實現。句子成分之間必須要由連詞、介詞或關系詞相連接,語言間邏輯性較強,強調各成分間的從屬、平行、修飾及對比關系,是一種重形合的結構。而漢語則以思維直接外化于語言的方式表達思想,是一種間接表達,所以是非形態語言,詞和句是靠本身語義的貫通及對語境的依賴來體現其邏輯關系,成分間的輔助詞也比較少,各部分間的所屬關系也不會刻意體現,語義搭配的合理性決定其語義信息的準確性,是重意合的結構。“漢語是意和(parataxis)語言,結構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詞簡潔……英語是形和(hypotaxis)語言,結構嚴謹。”(馬秉義,2006)
(2)靜態與動態。英語是一種靜態性語言結構,動作意義常由同源名詞(這一點在詞匯差異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詞類來表達,而漢語則有動態表達偏向,動作意義就直接用動詞表達,所以動詞使用頻率較高。英語趨向于少用動詞,而漢語則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語動詞的造句功能比漢語小得多。英語的動詞受到嚴格的主謂關系限制,一個主謂關系中,只能有一個主動詞,這種對動詞的限制直接導致了動詞名詞化,即變動為靜,既保留了動詞的意義,又可以使句子精練、嚴密、客觀。所以在英譯漢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變靜為動的情況。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譯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這個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譯為老師,對原文的意思和漢語的習慣都不適應,所以轉譯為動詞,其結果就更符合漢語的表達了。
(3)樹形與竹形。英語擁有很多形態變化用以表達各種語法關系,而且還有十六種時態變化,加之各類連接詞及從句,所以句子結構錯綜復雜。英語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謂、賓結構,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礎結構為基點向外延伸擴展,并不斷附以各種次要結構,構成一種葡萄樹狀結構,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掛著豐碩的葡萄。而漢語無形態變化,所以只有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利與語序對稱,即先發生先被表達,后發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種線性橫向排列式的結構,某一意義或意群的敘述靠一系列的線性句法單位層層推進,逐步展開。這就像竹竿一樣,信息內容是節節相通而延續下去。
3.漢英語言篇章結構差異
(1)角度與篇章鋪陳的思維。 漢英語言在行文中闡述觀點時的人稱用法是不同的。在雜文,評論中,英漢文章都用第一人稱,但漢語文章則大多用第一人稱復數,即“我們”,英語文章中這樣的用法明顯少于同題材的漢語文章。而在篇章論述時的思路鋪陳方面,英語是直線型;而漢語則屬螺旋型。所謂直線型(linear),即段落呈直線型展開,先有主題句,后接自然銜接的例證句,而后收尾;或與此相反,先有例證句,最后以主題句收尾,其間不附加任何與主題無關的內容。所謂螺旋型(spiral)是指作者不直接論證段落主題,而是在主題論述,從各種間接角度來說明問題。另外,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語;除省略句外,每個句子都必須有主語。而漢語則是主題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題而非主語。漢語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語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須省略,否則理解起來就會比較別扭。
(2)漢英語篇的銜接差異。就句(包括完整句與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而言,英語與漢語所用的方法與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討論的,英語語法比較嚴密,是重形合的語言。這一點體現在篇章中,就是各個句子、語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詞,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語、分句等相連接起來。這些功能詞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較、轉折、讓步、條件等等。在主從復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從屬分句須由主從連接詞引導。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則用并列連接詞或分號、逗號相連。而重意合的漢語,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時不分主從關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過意義連接起來,功能詞或連接短語用得較少,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往往都會有這樣的現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語言表征不同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鄧炎昌1989:159)。”因此,研究文化的差異,從語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許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中英兩種語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詞匯
詞匯應當是語言各要素中與文化關系最為緊密的一項,民族的性格和思維特點,可以由這個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點體現。中華民族的思維特征,包括重整體,重 綜合,重含蓄等。(董廣杰1999:15)這一點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國人的文字形態上。中國漢字,正如中國建筑一樣,講究平衡對稱的美感,布局均勻,格調圓滿,每個字都體現出和諧之美,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點。我們再把目光投入西方。重視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識中很重要的一點,可以說,西方是個人主義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自然孕育出個人主義的文化,其強調的是吾生而獨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嚴,生而具有存在的價值。這一切反映在英語語言中,就表現在英語字母沒有意義,只有大寫的“I”有意義。每個字母都是存立獨在的個體,只有經過不同方式的組合成單詞,才會具有意義。
2.思維
中國人的綜合分析思維,注重直覺和具體思維、重悟性、重整體,因而形成一種強調意流的思維定勢,而這種思維,卻相對忽視了對邏輯的形式論證考量。反觀西方,其重邏輯思維、重理性和抽象思維的定勢,則比較強調以實證為基礎的形式論證和社會規約,因而形成一種理性思維定勢。這一切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則如上面討論過的,漢語喜歡用動詞,形容詞等具體性的詞,而英語傾向于用抽象名詞表達同樣的內容。在句法和篇章上,漢語文章主要靠意合方法銜接,強調歸納,所以“得意而妄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等思想,一直是中國文人墨客所崇尚的寫作理念,故而也同樣成為中國人表述思想的風格。而英語靠形合的手段銜接,演繹推理的思維在篇章上也展現無遺。
3.重個體與重群體的差異
中國傳統哲學以人為中心。不論是孔子的“天地之性,人為貴”還是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都強調人的首要性。中國人受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萬物相生相克,有機聯系。自古以來,漢民族就把自然與人看成是一個和諧而有機的整體,即所謂的“天人合一”。群體文化,是中國的人文精神的一貫主張,這一主張,自然引發了對集體觀念,和社會人格的推崇,而反對個體人格及個人主義。含蓄,往往體現在中國人的說話與文章之中,經常是從很遠的相關問題入手,先做充分的鋪墊,之后才進入主題,這樣才覺得夠謙虛,夠儒雅,不唐突、有余地。人的主體意識和重要性,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是相當強的,而講英語的西方民族從最初就把自然界置于與人對立的位置,使自然界成為被人所改造、征服的對象,西方思想中,人生來就是要認識自然、統治自然的,人是主宰世界的萬物靈長。個人價值由可獨立于群體的自我而體現,個人價值被置于整體之上。他們更加重視客體意識,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另外,在中國,古代社會強調的是國家、皇權的權威;現代社會強調的是集體主義和集體的力量。而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意見一直是被弱化的。這種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是漢語喜歡用人的詞做主語,而英語則趨向于用非生物的詞做主語。在語篇結構中,敘述視角喜歡用第一人稱復數。
篇7
【關鍵詞】諺語 中西方文化 動物詞 歷史 宗教 環境
諺語有著它無可替代的魅力,這種魅力體現著諺語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又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的概括及總結。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文化包含著語言,語言中又滲透著文化;語言與文化,既相互制約又互相影響。首先從現代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語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沒有語言,何來文化?”;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即獨特、互不相同;其次從辯證唯物主義論的角度去分析,語言會受文化的影響,卻又能反映出文化。總之,語言是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涵著該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經驗中的態度、思想。諺語作為語言的一種,不僅在內容上的表現手法簡練精辟,在寓意中更能發人深省;它不僅具有廣泛地感染力,還可以反應出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以及生活哲理。諺語是出自民間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僅在用詞上趨于簡練、便于記憶,在用句上,語言生動、切合實際;而且在理解范疇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可以說是集該民族人民的聰慧、精神和經驗的結晶。本文就中西方諺語在、習俗差異、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與共性,研究各自特點。
一、關于諺語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習俗上的差異
中西方諺語的最典型差異,就是以動物詞為主體的習俗方面的差異。究其原因,無外乎是相同的動物詞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義外,還存在著文化內涵方面的不同。眾所周知,含有動物詞的諺語在英漢語言文學中的數量相當龐大,而且構成了諺語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一個動物詞“狗”,狗在漢語意義中是種卑微的動物,如果在中國,被對方比做是狗,那將是很惡劣的中傷。我們漢語中也有不少與“狗”這個動物詞有關的諺語:“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等,但大多都是貶義詞,雖然在現代社會有很多愛狗人士,社會上許多人把寵物狗當成家族成員的一份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與日倍增,可由于漢語文化的根深蒂固,狗在漢語文字及口語表達中的貶義形象卻不曾改變。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作為人類忠實的朋友,地位很高,并且在英語諺語中出現以“狗”這個動物詞來比喻人的行為的一般為褒義或是贊美。如:“You are a lucky dog.”(漢語翻譯為:你是一個幸運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漢語翻譯為:人人皆有得意時)等。不僅“dog (狗)”這個動物詞,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意義存在較大差異性以外,還有很多動物詞在英漢兩種語言諺語中的意義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dragon(龍)”,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龍”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很多最尊貴的人或物都以“龍”冠之。而在西方語言中,贊揚“dragon(龍)”的詞語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貶義。比如在英語中,“dragon”一詞,指兇狠殘暴之人、嚴厲嚴肅之人、惡毒的老婦人。
二、宗教上的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它是一種人心向往,又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諺語中宗教對其語言的影響反映得也頗為具體。西方大部分國家的人們信奉的宗教都為基督教,所以在西方說英語的國家中的許多諺語都與基督教有關,如:“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漢語翻譯為:佳節難逢);“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漢語翻譯為: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等。眾所周知,我國地域宗教種類繁多,在古代尤以古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儒家學派的影響最大,因此漢語中的很多諺語多與這些宗教有關,如:“借花獻佛”(意為:拿別人的東西做自己的人情);“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意為:平時不用功,不提前做好準備,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時才慌慌張張開始準備);“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意為:即便一時可以逃脫,但由于其他無法脫離的牽絆,最后還是無法全身而退)等。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信奉佛教的人們相信有“佛祖”保佑必能成事,“佛祖”可以主宰世間的一切。“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混跡則亂”(意為: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等諺語則反映出了道家在漢語文化中的影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意為:別人不來侵犯我,我也不會主動去攻擊別人。別人要是侵犯了我,那么我也就得侵犯你了)等諺語則反映漢語文化中融合了儒家學派寬待以人、禮儀為先的思想。
三、環境方面存在的差異
篇8
摘要: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探討在日常交際用語中所突顯出的中西文化差異,包括在稱謂用語、禮貌用語、告辭用語、邀約用語及比喻用語方面存在的差異,并闡述了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交際語言運用中要強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它涉及語言學、文化學、心理學、交際學等相關學科。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現代心理學“格式塔”削瘦的理論演繹的方法探索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以及他們與底層文化結構之間的邏輯關系等等。它把交際過程看成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動態多變的編譯碼過程。影響這一過程的因素包括文化、社會、心理、環境等,并強調學習者要達到有效交際在心理、文化等方面應具備的條件。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極易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障礙和誤解,從而產生文化沖突(culturalshock)。“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參與的各方不僅要熟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對方的語言和文化,特別是本民族文化與他民族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下去。”
二、交際活動中突顯出的文化差異
1.稱謂用語
稱謂語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它是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關系的認定,起著保持和加強各種人際關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稱謂系統。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稱謂詞語的數量和指稱的范圍各有特色。中國文化傳統“重名分,講人倫”的封建倫理觀念,與西方社會“人為本,名為用”的價值觀念,使得中西方在稱謂系統上存在著明顯的反差。稱謂的使用差異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在稱呼問題上,中國文化一直認為年幼的必須尊敬年老的,這可能與我們傳統的社會倫理道德有關。稱呼比自己年長的人時,我們常常說老王、王老、老爺爺、老奶奶等等,因為“老”字在中國代表著見多識廣,足智多謀。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下稱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認識的人之間往往直呼其名,上級與下級、長輩與晚輩、老師和學生之間都可以這樣,他們認為這樣是關系親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長者,如果你在他們的姓之前加上“old”,他們往往會非常生氣,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暗示著你認為他們身體虛弱,風燭殘年,失去活力,他們更希望你稱呼他們的名字。七、八歲的孩子稱呼自已的爺爺、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來是非常親切的,可對于中國人來說卻是不可思議。這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是無論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國文化中表示尊稱的詞很多,早些時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師傅等等,不論男女,都可以這樣稱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稱的通用形式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國際通用稱謂語使用逐漸頻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化對我們傳統價值觀念的沖擊。
2.禮貌用語
不懂英語習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達感激之情時需要說“Thankyou”。但他們卻不知道許多其它場合也該說聲“Thankyou”。例如,晚會上,一位美國人用這樣的話來贊美一位中國女性:“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她可能立即回復到:“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而這樣的答復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他會認為女士認為自己缺乏審美能力,無法鑒別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這時,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說一句“Thankyou”。再如“Excuseme”一詞,很多人認為它的意思是“對不起”,和“Sorry”屬同一用途,自然應該在道歉時用到它。可英語中“Excuseme”一詞通常用在打斷別人或打擾別人,希望引起對方注意時用到。
3.告辭用語
在使用告辭用語時,也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萬萬不可對號入座。例如,一位中國學生到美國教師那里請教問題,美國老師熱情的接待了他,還耐心地解答了他的問題。告辭時學生按照漢語習俗說:“Iamsorryforhavingwastingalotofyourtime.”這會讓這位美國老師感到相當費解。為什么學生認為自己解答問題是浪費時間,難道學生感到沒有收獲嗎?在上述情況下,告辭時怎樣說才算恰當呢?按西方人的習慣,首先應該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別,而且往往要找一個借口。可以說:“Thanksalotforyourhelp.I’mafraidImustbeleavingnow.Idon’twanttogetcaughtintherushhour.”或是“Thankyouforoccupyingyousomuchprecioustime.”這樣,既符合英語習慣,又容易被中國學生掌握和接受。
4.邀約用語
請客吃飯,如果是比較正規的要發請柬,這種禮節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飯。中國人在客人造訪時,臨時決定挽留客人吃頓便飯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發出口頭邀請,并約定時間和地點。例如:
(1)Ihaven’tseenyouforalongtime.Youmustcomearoundfordinnersometime.
(2)Iwaswonderingifyou’dliketocometodinneratourplacenextSaturdayevening.
(3)we’dliketoinviteyoutodinnernextFridayevening.
上述陳述中,“1”只能認為是寒暄而已,而“2”、“3”則可視為真誠的邀請。另外,如果到飯店吃飯,按中國人的習俗應該由邀請人付賬,但按照英美人的習慣卻不一定。如果對方說:“I’lltakeyoutodinner”,這意味著對方付錢。但如果對方說:“Let’seattogather”,這將意味著“goingDutch”。對西方人來說,約朋友到飯店吃飯而各付各的錢是很正常的現象。
5.比喻用語
由于不同語言的人們生活的具體自然環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歷史的影響,對很多東西往往賦予各種不同的寓意。例如“龍”在漢語中象征著吉祥尊貴、威嚴和力量。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在西方國家中,則稱兇暴的女人為dragon,如:Sheisarealdragon,you’dbetterkeepawayfromher。她是兇狠的母夜叉,最好離她遠點。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些年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國家,狗卻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英美人常說“Youarealuckydog”,這沒有絲毫侮辱之意,而是說你是一個幸運兒,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我們應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隨時將它與我們的母語進行對比,使自己自覺意識到不規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強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規范語言的意識,進而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非言語交際;中西文化;差異
一、非言語交際
人們交際時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言語行為,還有內容極為豐富的非言語行為,其形式很多,即使用言語以外的一切方式傳遞信息,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空間利用、穿著打扮等,都是非言語交際方式。非言語交際大體可歸分成三類:(1)動態無聲行為,如點頭搖頭,招手搖手,凝視或避開目光等等。(2)靜態無聲行為,如沉默,雖不作任何表示,也反映一種態度。(3)伴隨語言出現的含有言外之意的“副語言”。[劉明閣 秦志勇,1999]同一句話,因語調、重音、節奏的不同,表達的意思也有差異甚至相反。由于文化背景和傳統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巨大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二者的主流價值觀差異上。
本文主要是根據莫瑞(Genelle Morian)對非言語交際的劃分,將其歸為環境語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客體語言(Object language)、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三類。具體表現:環境語言表現為不同的文化模式,即不同文化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環境,包括時空、顏色、聲音等;客體語言體現為不同的財產所有權,是人們對不同客體、物品的所有權懷抱的不同心理;而身體語言表現出的是對于“自我”的態度,不同的肢體語言展露出不同文化心理。[張旭,2003]
二、非言語交際與文化
非言語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許多非言語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言語形成一般受所處文化環境影響。因而理解非言語交際與文化之間的深層關系有利于解決非言語交際的文化沖突,反映不同文化環境的核心價值。例如“微笑”,做為十分常見的非言語行為,不同文化的人對其會有不同的解讀。在中國文化中人,對他人微笑被視為表達禮貌友好;然而,在日本,向陌生人微笑則可能被視為不禮貌的標志;而在阿拉伯地區,一個人若收到來自陌生人的微笑,則會懷疑自己穿衣錯誤,頗為尷尬。可見,非言語行為與文化關系極為密切,不同的非言語行為內嵌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會有不同讀解。
三、不同非言語交際行為分析
(一)環境語言
環境語言即文化本身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諸如時間、空間、顏色等。在跨文化交際時,不同交際行為集中展現為兩種文化模式。中方群體展露出的是聚合式的文化形態,而西方人呈現的是分散式的文化形態。在對待空間概念上,身處不同文化的人群,對于領地要求和空間關系處理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規則及程序。
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把交際空間距離分成四類: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 距離。西方人劃分親密距離大約從接觸到18英寸。個人距離約從18英寸到4英尺。社交距離約從4英尺到10英尺。公共距離在12英尺以上。距離愈遠親密度愈小。[楊自儉,2000]
中國人極享受家人“團聚”的樂趣,即便空間相對狹窄,也愿分享空間;而相同狀況下的西方人會選擇分開坐。身處西方文化的社會成員,具有保護個人空間的意識,對侵入自己空間的人會做出應激反應。英語國家的人極為重視個人的領屬范圍,無論從家庭生活到工作環境,都明確劃分,并堅決維護自己的領屬范圍,這就是外國人常說的“私隱”。在中國,熟人在路上相見會互問彼此“吃了沒”,朋友間聊天時喜歡分享彼此的工作、家庭生活,而這些在西方人看來,都是屬于在安全范圍之外的討論,是不容許輕易觸及的。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極重視隱私的國家。對“一米線”的嚴格遵守已固化為他們日常的行為規范。不僅在銀行辦理業務,比如在郵局寄信、在飯店登記入住、辦理登機,大家都會自覺等到前一個人辦完,工作人員招呼“下一個”時才走上前。很少看到一排人在柜臺前面你擁我擠的情景。小小“一米線”,作用不小,不可小視。但是,這種尊重他人私隱的意識似乎并未在國人腦中固化下來,在國內,經常能夠看到人們超越一米線的情況。
簡單歸結,不同的文化在感知和運用身體距離方面存在差異,強調個人主義文化背景的西方國家通常比強調集體主義的東方文化需要更多的空間。對于空間的運用與價值體系緊密關聯。
顏色,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某些場合的錯誤使用也會導致交際失敗,因而運用顏色做為非言語交際的手段也非常值得注意。例如,歐洲人忌諱黃色的花,杜鵑、在他們看來是不吉的象征。在與歐洲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就應避免出現黃色花卉。
(二)客體語言
客體語言差異,主要表現在對于物體所有權的差異上。在中西飲食文化對比中,中國人的餐桌禮儀是同食同飲碗碟中的食物,而西方則分餐而食。在請客吃飯時,中國人亦沒有西方人AA制的習慣,更多的是你謙我讓地爭先付款,以示謙讓;而西方人,好友相邀吃飯,若對方未事先申明承擔餐費的話,好友之間還是默認共同承擔。在西方的宴會上,就餐的人雖是圍坐,但個人的食物也是單獨單碟,不固定座位,人可以自由走動。這不僅可以滿足各自的需求也有助于社交,情感信息的交流,也能保護到談話信息不被他人聽到。這種分餐飲食的方式體現了西方人對于人性、自我的尊重,強調了個體的獨立自主。
這便是不同文化價值投射在餐桌禮儀上的經典寫照——中國人在對待物品所有權時傾向與社會共享,天下大同;而西方人民族性格中的獨立自主的特質就決定了其對私有財產的尊重。
(三)身體語言
亦稱體態語,作為一個符號系統,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信息載體,它常常伴隨語言傳達信息。體態語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器官,與語言一樣,是某一文化內部形成的一整套清晰、明確模式化的符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不同文化背景,體態語的表現形式及含義也不同。[龍曉明,2010]
中國文化尚嚴謹的等級秩序、系統的禮樂教化,在此背景下,中國人多謙虛、克制、重禮節、尚倫理,表達含蓄內斂。而西方人尚平等自由,認為個體有至高無上的內在價值和尊嚴,在交往關系上呈橫向結構,即平等而非等級的關系結構。這一文化上的差異體現為中西方人不同的行為舉止。在交談過程中,西方人坐姿相對隨意,半倚半靠,翹二郎腿或將腿放在桌上。在西方的大學課堂里,經常能看到教授坐在桌上,學生圍坐著聽講。而在中國,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倫理綱常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形成了重群體輕個體的價值觀念。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更注重舉手投足的儀態端莊得體。在異往中會遵守“男女授受不清”的社會規范,不會隨意碰觸他人身體,做出過分親昵的動作;而在西方,異性間身體親密接觸并不避諱,親密的擁抱接吻更是視為基本禮節。
綜上所述,中西方非言語交際中的行為差異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異;文化、環境等不同差異也賦予非言語行為不同的含義。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不是為了比較孰優孰劣,而是為了更好的解讀文化的多元性,促進跨文化交際過程的實現。(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2] 劉明閣,秦志勇.非言語交際中的文化差異[J].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1999,13
篇10
【關鍵詞】禁忌語;文化差異;比較;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禁忌(taboo),有人將其音譯為“塔布”,也被稱作忌諱,意思是人們對自己某些言行的強行約束以至禁絕。這一詞源于太平洋加群島的tongan(湯加語),意為“神圣的”或“不可碰觸的”。1771年英國航海家james cook到湯加參觀時,首先發現了當地的這種禁忌習俗,并將其引入到英語中。禁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出現在很多國家的文化當中。由禁忌所形成的語言特殊形態——言語禁忌,是多種禁忌現象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人們使用語言傳達各種思想時極力避免的某些詞語或話語,就是言語禁忌;被禁止或忌諱說或寫的話就是禁忌語。
我們知道“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管軌”。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語存在。中西方社會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會制度和價值系統取向,言語禁忌的內容和形式也不盡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異就成為人們交際與交流的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乃至一個大障礙。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語的差異,對于消除交流障礙,能夠入鄉隨俗,達到順利地跨文化交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語的差異
中西方兩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習慣、價值觀等,因此使得兩者在禁忌語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英漢禁忌語中存在的一個重要方面。neanman 指出“the subject of earliest taboo words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但因為中西方各自信仰的宗教不同,禁忌語也就有所差異。
西方國家的人們信奉基督天主教,上帝是他們心中最大的神。上帝的名稱jehoa(耶和華)便是最大的禁忌語。英語當中很多宗教詞語,像god(上帝),heaven(天堂),christ(基督),hell(地獄),jesus(耶穌)等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只有在較嚴肅的講話當中使用。人們若平時使用這些詞語,會遭到別人的責備或回避。在日常英語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們用類似gosh來代替god的詞語以避免使用上述禁忌詞語。
相比較,中國信封的神不止一個,宗教信仰范圍比西方國家廣泛的多,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同時存在。同時中國受傳統孔子儒家影響深遠,因此中國對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禁忌語就顯得很復雜。孔孟中庸之道教育人們在交流中不可口出狂言,要言語適度。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人都忌“妄語”。另外,某些地方把某些動物看作人們的保護神,對其極其尊重,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這些動物身上,希望來年能夠實現愿望并得到他們的保佑。這些動物的名字就尤其受到人們的禁忌,例如在東北某些地區,人們十分尊崇老虎,因此對虎名很避諱,稱老虎為“山神爺”。在很多人的家里,經常可以看到買的灶神、財神等貼在門上,保佑一家人來年幸福安康,但一般會說“請”神,不會說“買”字。
2、姓名與稱謂方面
“稱謂是人類社會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的特定身份焦色的稱呼”。中西方在姓名與稱謂的習俗與禁忌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
在西方英語國家,由于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因此西方人大多喜歡別人直呼其名。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可以不考慮等級、職位、年齡、地位、輩分等方面的因素,以姓名相稱,以示平等和親切。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小孩稱呼一位老者tom,jack,或allan等。有時子女對父母或者老師也是直呼其名,他們不會認為這是不敬,反而認為是平等和友好的表示,會欣然接受。
相反,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姓名稱謂的禁忌就有著獨特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在外國人看來可司空見慣的事,中國人則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中國自古就是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對于人們的稱謂有明確的規定。而且人們對于名字的種種禁忌還帶有迷信以及政治色彩,對于帝王、圣人、師長等做出避諱的規定。如宋太祖的祖父名趙敬,于是宋代仁的書中就把所有該用“敬”字的地方改用“嚴”或“恭”。另外中國還有著尊老愛幼的傳統,在中國如果一個孩子直呼父輩的名字,肯定會受到責備甚至是皮肉之苦。晚輩是絕對不能對長輩直呼其名或與長輩使用相同的名字,會被認為是粗魯、不敬、叛逆的表現。
3、個人隱私與話題方面
隱私這一詞以及對隱私的保護首先產生于西方國家,在英語中是privacy,是指人們不愿意公開告知的個人私事、情況或生活狀況。中西方文化中,人們對于隱私的觀念和態度大相徑庭。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也十分注重個人的隱私,對隱私很尊重。英語中有句諺語;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表明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對于個人的隱私,別人不能過問或提及,更不能干涉。這些個人的事情一般包括private business(個人事務),private affairs(私事), private concerns(個人所關注的事)等。比如,被問及諸如年齡、婚姻狀況、薪水、體重、宗教信仰等個人信息的話題,就會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隱私,刺探別人的私生活,被認為是侵犯了別人的城堡,如: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age?
how much do you make?
what’s your income?
what’s your religion?
在中國,隱私幾乎不存在,因而也就不理解西方人對隱私的看法,也就不能像西方人那樣有諸多隱私上的忌諱。許多涉及個人情況的話題,比如年齡、收入、家庭狀況、婚姻狀況等。經常會聽到別人問到“今年多大了”,“有沒有結婚”,“今年收入如何”類似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千百年來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農村,分布密集。中國是以群體文化為主要特征的國家,人與人之間接觸機會較多,自然而然對他人的事情也就比較關心,互相幫助,互敬互愛。“四海之內皆兄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就反映了這種群體觀念。有時,個人的事情就是集體的事情,諸如“在哪里工作”或者“結婚了嗎”的問題,潛臺詞就是“如果工作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有什么問題,我可以幫助你”,“如果還沒有,我可以幫你介紹一個對象”。對于中國人而言,這不僅是一種聊天的方式,也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西方人通常獨居一院,對他人的事情不太關心。如果西方人被問到上述類似問題,就是一種隱私被侵犯的表現了。他們以個體主義文化為基礎,一個人更多地是被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對待贊揚和恭維方面,中西方人的反應也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如果受到贊揚,通常會說 “thank you”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謝。中國人則反應很不一樣。筆者曾見過一個例子:一位美國人贊美一位中國人的作家母親廚藝高超,中國母親謙虛地回答“哪里,哪里,做的不好,講究著吃吧”。作家翻譯的是“no,no,i'm not good at cooking,but perhaps you could make do with it.”。這位美國朋友非常不熟悉中國文化,感到困惑。直到后來作家解釋給他,他才可以理解。在中國,人們聽到贊美,不能馬上欣然接受,而要表現地很謙虛地態度,否則就被認為自負和驕傲。
4、數字方面
中國的數字禁忌有四、五等。“四”與“死”諧音,中國人認為非常不吉利,會給他們帶來災難。所以現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在選車牌號,電話號碼,門牌號時不愿意選擇帶“4”的。“五”在古代有禁忌,古人稱五月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尤其不吉利。
在英語國家中,人們非常忌諱數字13和星期五。在“最后的晚餐”中,猶大是第13個人,耶穌也是于13日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西方人的房間號、門牌號、房間號等都沒有13號,出門的人忌諱13日啟程,考試的人忌諱座號為13號,請客的時候也不會請13個人。
三、結語
通過上文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中西方在語言禁忌這一方面還是有著很大差異的,誠然這是由于兩者間不同的文化基礎造成的。換言之,禁忌語的差異很好地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兩者禁忌語的差異對于了解文化差異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在與西方人交流時,應對這一現象多加注意,彼此尊重和包容對方的文化,,才可以進一步促進雙方的交流與合作,縮小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參考文獻】
[1] 陳原. 語言與社會生活[m]. 北京: 三聯書店, 1980.
[2] 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asil blackwell, inc, 1989.
[3] 邢福義. 文化語言學[m].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4] neanman, g. pragmatics, the third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3.
[5] 劉純豹. 英語委婉語辭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