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科技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息通信科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信息通信科技

篇1

一、20XX年半年工作總結

(一)信息化建設

1、智慧建設

分局承擔了XX社會視頻資源接入及社會信息資源收集工作。20XX年,在局領導的統一指揮下,各部門聯合作戰,統籌完成社會視頻資源及信息資源的接入工作,將XX各類社會視頻資源、車輛門禁、人員門禁、智慧小區、智慧校園、停車信息等各類信息接入公安系統。為執法辦案提供廣泛的信息支持。

2、新一代公安信息網升級改造

根據《XX省市(州)公安局新一代公安信息網建設任務指南》要求,現有公安信息網接入交換機(含辦公室內部小交換機)需全面支持802.1X協議,支持網絡管理協議。不允許接入HUB、無網管能力交換機。對現有不支持該協議的交換機予以更換,并納入科通部門統一管理。

3、對講機建設

一方面在市局統籌下開展部分點位信道擴容工作。另一方面為各派出所配備基地臺和增益天線,解決部分點位信號不好的情況。

(二)信息化應用工作

1、警綜平臺應用培訓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

警綜平臺是日常警務活動的重要信息系統,分局所有警務活動、警務信息均在警綜平臺進行流轉和存儲。科通大隊組織分局各部門加強民警應用警綜平臺各類信息化手段的警務技能培訓,持續強化民警保密意識,規范信息查詢審批流程,確保執法信息安全。

(三)通信保障工作

1、天網工程建設

20XX年XX“天網”建設主要在城區新建、改建街道、景區進行補點。通過積極主動向區委、區政府報告“天網”建設工作,各種渠道爭取建設資金,并與區政法委、區發改委、城鄉建設局、區財政局多方協商,共同參與城市建設項目,規劃多個城建項目中的“天網”監控方案。

(一)城區“天網”建設

主動與區建設局進行銜接,共同研究制定了XX等地“天網”監控建設方案,在開展城建工程建設的同時,同步開展“天網”監控建設,實現“天網”與新改建城市建設工程無縫對接,避免后期建設二次開挖,大力提升城市形象,為居民出行、游玩提供安全保障。在公園入口,過街人行道等人員密集場地布設人臉探頭X個,加強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手段應用,提升城市治安管控力度。

(二)農村雪亮工程建設

主動與區政法委對接,與區政法委共同完成了雪亮工程方案設計,與區政法委、各鄉鎮政府一同完成農村雪亮工程(X期)探頭選點布局工作。在鄉鎮重要部位布設X個監控探頭,在鄉鎮中小學、鄉鎮衛生院門口布設X個人臉探頭,全面加強農村安保技防措施。目前已完成前端點位建設,正在督促施工單位開展系統調試工作。

2、350M無線通信及公安網絡維護。

上半年開展350M無線通信基站巡檢X次,公安網絡巡檢X次,維護公安網X余次,維護公安網絡電腦軟硬件X臺次。

3、會議保障。

保障各級遠程視頻會議X次,區委政府等其他部門會議X余次,各類大型活動保障X次,其余會議X余次。

(四)網絡信息安全工作

1、組織民警、輔警開展網上保密教育,在網絡安全教育學習系統進行網絡安全方面領導講話、法律法規、部廳文件、典型案例進行安全保密學習,并參加考試。

2、完成對分局自建的信息系統登記保護備案和測評工作。

3、嚴格按照上級規定對數字證書進行管理,對丟失數字證書的人員進行了通報,責令單位及個人寫出丟失原因。對分局數字證書損壞、丟失的進行更換和補領X個。

篇2

關鍵詞信息技術;光纖通信系統;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02-0098-03

1前言

以多媒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蓬勃發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及社會生產方式。近年來,教育業界掀起一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浪潮,眾多教育家和學者投入該項研究中來。目前,信息技術與高職院校學科課程整合的研究還處于深度融合的起步階段,如何將信息技術與高職“光纖通信系統”課程進行整合,提升高職院校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對此,本文將進行深入探討。

2當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分析

“光纖通信系統”課程在高職院校通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是梳理專業知識、連接課堂知識與企業現場以及社會生活的橋梁。一直以來,本課程在內容選取和實踐教學環節中以光纖特性、光器件、光纖通信系統知識為主,注重教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常用的器件和設備原理性知識,教學過程將現場應用引入課堂,但是學生終究沒有現場經驗,對于許多環節無法理解;受課時限制,實踐操作方面主要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驗證階段,對工程應用涉及較少;教學手段主要是教師講解或操作演示,仍然是基于經驗的教學階段;學生認為概念太多,內容抽象,枯燥乏味,學起來很累。

經過若干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很難實現幫助學生完成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突破的目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

現階段,高職課程的學習者是成長在信息時代的青年學生,他們習慣于通過互聯網收發QQ信息、玩微信、看新聞、購物、刷微博、看微電影,對新事物和新技術充滿好奇,非常樂意在學習過程中使用新的信息技術,迫切希望通過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等網絡終端設備,在教室里、宿舍里、操場上、公交車上等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學習。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受到沖擊,對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提出迫切要求,信息技術與“光纖通信系統”課程整合勢在必行。

3信息技術與光纖通信系統課程整合策略

信息技術整合于課程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被動地納入,而是主動地適應和變革課程的過程[1]。信息技術與“光纖通信系統”課程整合的建設思路是應用信息技術全方位地重構課程,使得課程的各個層面產生變革。具體做法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光纖通信系統”課程的課程結構構建、任務設計、資源建設、教學實施、課程評價等五個操作層面上,信息技術貫穿融合在課程變革的每一個操作層面中,形成一個閉環反饋的整體,如圖1所示。

在社會信息化視野下從課程的整體設計上考慮信息技術的作用,重新構建課程結構,設立新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到課程標準中。在構建課程結構之后,根據課程學習目標進行任務設計,建設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教學實施階段利用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完成學習任務。最后進入課程評價環節,教師和學生審視課程目標的實現情況,重新調整課程結構和學習任務,優化資源建設,改進教學實施過程,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構建信息化視野下的課程結構進行課程結構構建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到課程結構中。基于學習者將來工作崗位的職業需求和職業規劃,分析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行為習慣、已有知識、學習態度、經驗及期望,打破傳統的按照知識體系組織內容的方式,以培養學生光纖通信系統建設和維護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為目標,分析分解崗位任務和職業能力,進行職業化教學設計。

融入信息技術后,側重于培養高職學生光纖通信系統工程應用能力,課程目標調整為:分析光纖通信系統的組成部件;能設計并組建完成SDH、波分傳輸系統;對系統各站網元進行開局配置;按照需求開通時分業務和以太網業務;熟練使用電子儀器分析和測試光纖通信系統的性能參數;能夠對光纖通信系統進行維護和管理,對故障現象做出準確描述,對影響做出判斷并正確報修及處置;培養誠

實、守紀、吃苦耐勞的品德,養成善于動腦、勤于思考、及時發現問題的學習習慣;具有善于和其他工作人員共事的團隊意識,能進行良好的團隊合作;養成愛護通信設備和備品備件的良好習慣;具有確保通信安全的意識。

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構建新的課程內容,改變課程架構和內容順序,轉移教學重點。信息化視野下的課程重點調整為:加強光纖器件工作原理的探究,關注整體光纖通信系統的設計,突出從光纖通信系統建設到光纖通信系統維護的體驗,重視光纖通信系統的日常維護。

任務驅動式的信息化教學任務設計確定了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之后,進行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任務設計。課程立足于光纖通信系統的實際應用,納入傳輸網組建和維護工作的職業需求,按職業典型工作過程劃分實踐項目,設計光纖通信系統認知、SDH傳輸系統組建、波分傳輸系統組建、傳輸系統維護與管理四個項目,其中SDH傳輸系統組建、波分傳輸系統組建可以通過模擬軟件來實現。每個項目包括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由具體的任務組成。任務安排由簡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任務設計從認識光纖和單個光纖器件開始,有了一定基礎后組建簡單以太網光纖通信系統,逐步過渡到組建單波SDH、波分傳輸系統,最后在綜合已有知識的前提下,對傳輸系統進行維護和管理。

每個工作任務既包括理論知識,又有操作任務,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了相關理論知識后到實踐中應用,通過實踐鞏固理論知識,學習目標明確,增強了學習興趣。

基于精品資源共享平臺,建設信息化課程資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程資源以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為主要載體。建設過程中利用“光纖通信系統”精品資源共享平臺,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定,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學習。按新課程目標和內容開發數字化學習中心,建立20余個學習知識點,體現在教學資源包、學習資源包等多個方面。

教學資源包主要由課程組教師成員和少部分學生設計和完成建設,包括課程標準、授課計劃、知識點資料庫、操作視頻庫、理論試題庫、現場案例庫、光纖器件三維圖、多媒體動畫、微課、微信公眾號等。學習資源包主要供學生使用,包括課前測驗題、知識點學習庫、課后測驗題、學習中心、考試中心、微信客戶端等。每個知識點對應一個知識點試題庫,可以隨機組合成十余套測驗卷,供學生及時預習、復習、查漏補缺。教師可以根據知識點測試卷的統計結果掌握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指導[2]。

課程資源用于學生課前自學,建立學生的知識背景,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課程資源用于課堂教與學,變革課堂教學方式,利用數字化資源所創設的問題情境進行思考和探索,激發學習探究新知識的興趣,鍛煉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資源用于學生課后鞏固、提交作業、課后測驗。學生做錯的每道題,資源庫后臺推送不少于三題相應知識點的測驗題,便于他們透徹理解知識點,實現個性化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實施教學基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課程學習環境,優化教學實施過程。在豐富多彩的信息技術環境下重新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有步驟、有方向地設計教學策略與活動[3]。

每個任務以情景劇視頻的方式導入,學生如親臨其境,通過角色扮演、虛擬操作和實際體驗實施任務。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光纖器件三維圖和光纖通信系統設計軟件,通過調整不同的參數,形成不同的直觀效果,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每個器件參數和設計要素的影響,有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學生借助模擬軟件創建傳輸系統網元,進行設備配置、業務開通和系統調測,切身體會到每一個配置數據的真正含義,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教師在模擬軟件上設置一些故障,讓學生自主去發現問題、解決故障,變以知識體系為中心的結論教育為以探究為中心的過程教育,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師成為探究與協作學習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習環境的創設者、提供者,學生深化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4]。基本任務完成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拓展任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鍛煉。

信息技術還是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橋梁,課程論壇、在線聊天、在線視頻、課程微信群、課程QQ群等聯系互動平臺使得師生間的互動交流無障礙,也更便于小組內學生協作學習。

課程評價信息化課程評價是判定教學是否成功、教師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綜合思維能力等,都被列為重要判定依據[5]。改變傳統教學中平時出勤加期末考試的做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創新課程評價體系,促使評價體系多元化。結合自我、小組、教師三方綜合評價,借助精品資源共享平臺的學習進度監測和測試題統計分析功能,利用多媒體教室監控設備全程錄下學生的訓練過程,記錄學生每個任務的完成情況,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價過程中不拘泥于參考答案,著重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課程學習結束時,利用問卷調查軟件進行電子問卷,包括學生對于課程目標的實現、課程內容的掌握、任務的完成、實施過程的參與度、工程應用能力的提升、對課程的建議等方面內容,統計分析學生對課程各操作層面的滿意程度,審視課程目標的實現情況,調整課程結構和學習任務,優化和補充課程資源,改進教學實施,實現良性循環。

4結語

依據企業的工作需求,立足以學生為主體,將信息技術融入新型“光纖通信系統”課程建設的各個操作層面,注重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項目教學,讓學生在具體項目的實踐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經過兩年的整合教學實踐,后續課程教師和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扎實,實踐操作能力強,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較往年有所提升。

信息技術與“光纖通信系統”課程整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和實踐,應通過教學實踐和課程評價調整課程結構,優化項目任務,更新課程資源,促進課程整合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萬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3(2):54-57. 

[2]段俊毅,龍章勇.通信技術專業英語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探討[J].江蘇科技信息,2015(13):23-25. 

[3]蔣鳴和.從教學手段的整合到課程信息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探索[J].信息技術教育,2006(1):18-21. 

[4]何克抗.對國內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的比較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9(9):7-16. 

篇3

【關鍵詞】信息通信工程 科W應用 傳輸技術

傳輸技術在各行各業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它是通信網絡的承載者,因此只有不斷提高傳輸技術的手段和技術才能為通信網絡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所以,通信網絡的開發商和經銷商也慢慢地開始對傳輸技術加以重視,傳輸技術在信息通信工程的應用中有很多特征,只有了解了這些特征才能讓傳輸技術更好地為信息通信工程服務,為各行各業的信息通信工程建設提供良好理論基礎。

1 傳輸技術產品的發展特點及其優勢

1.1 傳輸產品的特點

為了能夠讓人們更好的了解傳輸產品和方便對其的使用,傳輸技術產品也在向著輕薄、小型的方向發展。它們有著十分人性化的設計,如,安裝簡單,輕巧,超薄等等。像有的傳輸技術產品只有指甲大小,攜帶十分輕便,像是我們常見的內存卡微型耳機等等。這也降低了資源的使用和消耗,在運輸方面也十分便利。從技術水平來看,傳輸產品的研發走向高端化也展現了我國科技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1.2 傳輸產品操作手段的便捷

為了能滿足人們對傳輸產品的種種需求,傳輸產品的服務項目也開始不斷地增加。現代的傳輸技術產品和以前的比較而言,功能豐富多樣。它將不同設備的信息傳輸功能結合起來,由一臺傳送終端就可以完成數據信息的傳輸,十分的方便快捷。這種操作手法不僅簡單方便,還減少了光纜芯數的占用率,可以將很多資源進行調控和整合,不僅減少了工作時間和資源浪費,而且還可以節約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傳輸技術在信息通信工程中作用

2.1 傳輸技術在短途網絡中的應用

傳輸技術在短途網絡的應用范圍很小,主要用途是作為本地骨干傳輸網絡。它分布在縣級或是市級的中心地帶。短途傳輸大多是以光纜形式鋪設的,采用SDH技術。本地傳輸一般都是容量比較小的傳輸,但相比長途傳輸來說,這種傳輸方式有很多優勢。短途傳輸很好管理和維護,不存在太多備份和信息安全問題。所以,傳輸技術在短途網絡中的應用也極大的體現了其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作用。比如,一個縣級城市的短途網絡在應用和管理方面是較為容易的,出現的一些故障問題也很好解決。

2.2 提升寬帶連接速度并推進無線網絡的優化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網絡速度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并且更加關注網絡應用時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從設備的形態方面,家庭網絡的網關一般應當具備了FX高速寬帶接人的上行接口、安防專用頻率無線接口、USB豐富下行接口等技術等,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網絡在運行方時的穩定和安全。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優化傳輸系統,讓信息在傳輸的過程中有一定的保障。

傳輸技術的優化可以極大的推進信息工程的發展,傳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技術的發展程度,傳統的傳輸技術只能夠滿足人們的簡單需求,近年來隨著信息科技的發以及人們對信息傳輸要求的提高,傳輸技術也得到不斷優化,現代傳輸技術基本上可以滿足人們對信息通信技術的種種需求。

2.3 支持廣電設備接入家庭網絡

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網絡運營商和電視臺因為使用的臺、和網的不同,在使用過程中有很多不便的地方,因此加強他們的合作也是提升家庭網絡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運營商可以加大資金投入,改造傳輸技術并將自己的運行項目與電視臺加以捆綁,提供相關的語音視頻及服務,以供人們需求。這樣既能吸引用戶關注又可以實現雙方互贏,更有利于促進網絡時代的經濟的發展和信息的融合。

3 傳輸技術在網絡信息工程中的實際應用

3.1 一體機的投入使用

使用一體機的傳輸設備是傳輸技術在網絡信息工程中的最普遍的應用,一體機將相同速率的各種單板機進行優化整合,讓它們在同一系統中對各種設備進行有效的監督監測和管理。一體機的出現和應用不僅能夠簡單對各種設備進行整合,更縮短了工作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出息之外,一體機的設備還有備用系統,在路由過程中個可以根據接受信息的變化來很好的實現程序的切換和轉化。

一體機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比較廣泛的,如交通、電力等方面。將一體機引入局域網絡的通信建設,可以有效提高局域網絡的工作效率,減少工作時間和資源的利用。

3.2 傳輸技術在長途網絡中的應用

長途網絡有著覆蓋面廣泛,程序設計復雜等的特點。因此這對傳輸技術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將傳輸技術與超寬帶無線通信技術結合起來,加強信息通信工程的建設可以有效的提高長途網絡的工作效率,減少工作時間和資源耗損。

3.3 斷電環境下的持續工作和使用

隨著家庭網的不斷普及和使用,越來越多的公司對通信工程的安全系統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斷電后如何儲存信息就成了通信工程需要解決的眾多突發問題之一,為了因此在對傳輸技術的改良中,斷電后仍舊能夠保存信息這樣的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在斷電的過程中,數據的傳輸會受到一定的阻礙,但我們可以利用傳輸數據的備份性質將原有數據進行備份,寶藏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這也是傳輸系統在信息通信工程的一個重要作用之一。

4 結語

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傳輸技術對信息通信工程顯得十分重要,不斷地改良傳統的傳輸技術不僅有利優化信息通信工程,更有利于解決其他行業的信息通信問題,讓其不斷地發展優化,從而為人們更加合理的利用。盡管如此,傳輸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還需要進行一定地改進和不斷地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為通信網絡的發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發展平臺。

參考文獻

[1]陳經緯.傳輸技術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應用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3(01):129.

[2]席瑋.傳輸技術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應用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5(24):91.

[3]邵帥.傳輸技術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應用[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6(05):27+29.

篇4

[關鍵詞]鐵路通信技術;客運專線;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U2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4-0370-01

隨著客運專線對鐵路通信技術服務需求的不斷提高,為鐵路通信技術的發展帶來契機。然而相比較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鐵路通信技術仍存在很多不足 ,但只要我們立足于實踐,明確正確的發展方向,我國鐵路客運專線的服務項目將會越來越符合信息時代的發展需求。這篇文章闡述了現今客運專線對鐵路通信技術的實際需求方向,并分析了可采取的應用方案。以期鐵路通信技術的應用能更有效的發展。

一、客運專線對鐵路通信技術的要求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鐵路客運專線也對通信技術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鐵路客運專線對通信技術的要求除了以往的支持信息數據、語音以及多媒體信息的通信功能,還對鐵路客運列車的信息管理、運行控制以及列車的運營調度管理提出了要求。新的要求能使鐵路客運的發展速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鐵路通信技術在客運專線中的應用

(一) 案例

以上海客運站為例,此客運站是我國鐵路客運網絡與城際交通網絡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條鐵路線路的位置在長江三角經濟區的核心,是其中若干繁華城市的主要連通方式。此外,當前長江三角經濟區中的城市是國內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由于此地區的人均居住土地緊張,生活環境壓力大,鐵路建設現有的通信技術無法滿足在此情況下的需求。所以,現階段當地的人們的生活環境要求鐵路通信技術建設要朝著可容量大、服務環境良好以及節約空間的方向去發展。

(二) 鐵路通信技術的應用方案

1. 架設通信技術設備

當前客運專線中鐵路通信技術對架設光纜的施工方式提出了特殊的技術要求。以鐵路通信光纜施工為例,其施工過程中就采用了標準的安裝方式。首先,要讓光纜施工人員放置好牽引線。其次,對于跨越支撐架構過程應安排人員進行看守,以保證安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光纜施工時,盡量保證單盤光纜能在一天之內放完。這樣就可以防止光纜在沒有放完的情況下給施工過程帶來人為危害。

2.光纜架設時應注意的事項

(1)避免彎曲耗損

在鐵路通信光纜架設的過程中,線路的彎曲損耗在光纖通信系統安裝過程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在光纜敷設施工以及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光纖成纜施工需要人為地進行無數個彎曲處理。為了讓其不受天氣變化的影響,進而造成光纜長度變化時所產生的應力損壞光纖成纜,就要減緩光纜在放置的過程中出現的彎曲變形,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光纜施工因彎曲問題而產生耗損。此外,在對光纜進行連續的施工階段時,由于光纖需要進行處理,就使得其自身的保護功能較為脆弱。盡管光纖有涂層的保護,仍不能對其實現良好的保護效果,因而,要對彎曲的半徑進行嚴格控制。

(2)注意施工設備的使用

在利用機械設備進行施工的過程中,會對鐵路通信的光纜造成或多或少的損害。所以,在施工中機械設備的操作人員在對大型機械設備進行操作之前,要先及時的對大型施工機械設備做好細致的檢修工作。使得操作人員對大型機械設備的運行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并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的修補起來。以保證其在光纜施工的過程中不因機械設備的問題埋下安全隱患。與此同時,對于牽引施工進程中的牽引力和反牽引光纜受損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在光纜鋪設的過程中對光纜加上旋轉功能,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光纜抗損耗的能力。

(3)注意其他耗損情況的發生

要避免鐵路通信工程中的施工問題,就要對光纜線路施工所帶來的影響進行控制。對于大型光纜工程的施工,開工前期和掃尾階段的配套施工是對其影響進行控制的重點。而且,還要注意鐵路通信系統施工完成后的防潮工作。這也是避免耗損問題存在的重要措施。

三、客運專線組網的實例

合寧客運專線采用了通信技術后使得區間信號機的點燈電路設置更加簡單,而且運行的過程更加清晰。由于合寧客運專線信息系統的運行方式是接收到有關信號機以及軌道電路的信息,并將接收到的信息數據處理分析后再進行輸出的,這就真正實現了信息傳遞的無接點編碼。使得原有的DJ參與編碼的通信方式,通過客運專線信息系統處理成編碼邏輯,防止了DJ在通信過程中因電流過小而造成地面信號和發碼不一致的現象發生。然而現階段由于合寧客運專線外接設備較多,與外接設備的通信技術不僅不能解決信息數據量較大且復雜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客運專線間的聯調難度。鐵路的通信技術可以使客運專線間的聯調高度簡單化,減少了列控與軌道電路的通信環節。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從客運專線中鐵路通信光纜的架設入手,對其有效應用進行技術控制。這種技術控制可以促進鐵路通信技術在客運專線系統的建設,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鐵路通信技術的應用水平。筆者從避免彎曲耗損、施工設備的使用安全以及控制其他耗損問題的發生這幾個方面入手,闡述了對鐵路通信系光纜進行架設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這一系列措施都是為了使我國鐵路通信設備的光纜施工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并以合寧專線為例,說明通信技術在鐵路安全運行中的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 崔海臣.鐵路通信技術在客運專線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0:162.

篇5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指揮信息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系統等級也越來越高。指揮信息系統的應用可以提高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效率,為信息管理提供技術上的支持。指揮信息系統的軟件可靠性對于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具有關鍵作用,本文將針對指揮信息系統軟件可靠性設計所存在的缺陷,對符合指揮信息系統特征的系統軟件可靠性設計進行探討。

【關鍵詞】指揮信息系統 系統軟件 可靠性設計

隨著科學技術的升級換代,指揮信息系統的技術等級在不斷升高,系統組成規模也在日益壯大,指揮信息系統軟件的可靠性研究對于指揮信息系統具有重大的促進意義。目前,指揮信息系統軟件可靠性設計評估與系統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相適應,針對這一問題,就要對指揮信息系統軟件的可靠性設計進行適當的調整,提高系統軟件的可靠性。

1 指揮信息系統概述

指揮信息系統通常是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集合了指揮控制信息、情報信息偵察、探測預警、信息通信、信息安全保密以及信息對抗等多種功能的軍事信息應用系統。指揮信息系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升級,系統規模也在不斷壯大,系統可靠性問題日漸突出,指揮信息系統設計的重點內容就是系統可靠性設計問題。傳統的指揮信息系統可靠性設計是以系統硬件的可靠性設計為重點的,很少將軟件作為可靠性參考的指標,但是隨著系統各項功能的增加,軟件在指揮信息系統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系統硬件技術的發展相對成熟,在可靠性方面已經趨于穩定,所以指揮信息系統可靠性越來越多的將軟件可靠性問題作為參考指標,軟件可靠性已經成為影響整個系統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2 軟件可靠性的定義以及模型

2.1 軟件可靠性定義

指揮信息系統軟件的可靠性包含眾多要素,要想對其可靠性進行研究,首先要了解各相關要素的定義。功能軟件是指在指揮信息系統之中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的軟件;指揮信息系統軟件則是由多個功能軟件相互配合完成信息指揮各種功能的軟件集合;連續運行軟件是與指揮信息系統在工作時間上完全同步的功能性軟件,也可以簡稱為連續軟件,對信息系統可靠性有較大影響;按需運行軟件就是按照需要進行運行并在運行結束后進行退出的軟件,也叫按需軟件;重要軟件是對系統功能具有重大作用和影響以及對系統功能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功能軟件;一般軟件就是除重要軟件之外的軟件。

2.2 軟件可靠性的模型

根據指揮信息系統軟件可靠性的各種影響因素,可以將系統軟件可靠性分為不同的可靠性模型,比較主要的軟件可靠性模型包括:串聯軟件的可靠性模型、并聯軟件的可靠性模型、表決軟件的可靠性模型、及時修理并聯軟件的可靠性模型、及時修理表決軟件的可靠性模型。

串聯軟件的模塊之間是以串行的方式進行的連接,如果其中有一個軟件有故障,那串聯軟件的整體都會發生故障。并聯軟件的模塊的連接方式是并行,只有當所有的軟件發生故障時,整個軟件才會故障。表決軟件的模塊連接方式也是并行,當特定數量的軟件故障時,整個軟件才故障。及時修理并聯軟件是當并聯的倆個軟件中一個出現故障但沒有影響正常運行功能時,對故障軟件及時進行修復,使其快速再次投入正常工作。

3 指揮信息系統的軟件可靠性設計

3.1 軟件可靠性設計的準則和要求

軟件可靠性設計時要遵循一定的準則,首先是要符合指揮信息系統總體可靠性設計的要求,在系統總體設計要求的基礎之上進行軟件的可靠性設計;在進行軟件可靠性設計時要運用冗余設計以及對成熟軟件進行重用,以此來提高指揮信息系統軟件的可靠性;根據系統的功能需求對軟件劃分重要等級,加強對關鍵的軟件以及相對重要軟件的設計;在軟件可靠性設計時,要提高軟件模塊的標準化設計,增強軟件的可靠性;采取相對成熟的技術,對軟件復雜度進行控制,提高軟件的可靠性。

軟件可靠性設計根據軟件功能的不同其設計要求也不相同,情報信息處理以及傳輸類的軟件要求使用共享內存的技術來保障信息數據的安全;情報顯示類軟件要采取相應的技術保持信息的同步和穩定;關于方案制作類的軟件要采取數據記錄的方式和數據恢復等技術,保障方案的制作過程可以重現和恢復,提高軟件的可靠性;對于軟件故障進行檢測和重啟,多次重啟沒有恢復功能的要進行警告,利用人工采取措施;對于數據庫軟件可以進行冗余設計保護,對數據進行備份和恢復功能設計,提高數據的安全性。

3.2 軟件可靠性的分配

指揮信息系統在進行可靠性設計時,要將系統軟件的整體可靠性指標進行細化分解,分配到系統軟件的各個模塊之中。首先根據系統功能的需要,確定軟件的整體構成以及分布情況,根據軟件部署以及軟件性能等確定軟件的運行剖面;再根據已經確定下來的軟件運行剖面來構建可靠性框圖,并將軟件的可靠性框圖進行適當的簡化,將連續軟件以及按需軟件進行合并,然后計算出軟件可靠性指標。

3.3 軟件可靠性的評估

指揮信息系統軟件可靠性設計必然要對其可靠性進行評估,但是由于系統軟件的可靠性周期長,對其進行連續實驗方式進行評估既不經濟也不現實,所以,通常軟件可靠性評估都是通過對軟件模塊的可靠性進行度量來實現的。確定軟件實驗的時間,然后對軟件模塊的具體可靠性進行估算,再通過估算結果對整體軟件的可靠性進行評估。

4 總結

隨著對指揮信息系統功能需求的增加,指揮信息系統中的軟件作用會越來越明顯,軟件可靠性設計對于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將會具有更加重大的影響。要根據指揮信息系統的特點和需要,對軟件可靠性設計進行優化,提高系統軟件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易戈揚,關志超,楊東援.交通指揮信息系統的可靠性設計研究[J].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2004(2):65-71.

[2]馮靜,趙蔚婷.軍用信息系統軟件可靠性評價指標研究[J].軍事運籌與系統工程,2013(4):50-54.

[3]徐思琰.大型指控信息系統軟件系統測試設計與實施[D].華南理工大學,2013.

[4]祝軍生.現代通信系統軟件可靠性設計技術[J].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境試驗,2005(3):18-22.

篇6

論文關鍵詞:課程體系;集成化通信實驗教學平臺;通信網絡;質量工程;應用能力

21世紀是網絡的時代,數字化、寬帶化、移動化、個性化、智能化的網絡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基礎設施。飛速化發展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對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課程設置尤其是實驗室建設提出了挑戰。雖然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辦有通信工程專業和電子與信息工程專業,并建立了條件較好的基礎實驗室,為培養社會需求的電子與通信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條件。但是專業實驗室的匱乏尤其是通信網絡實驗教學條件的匱乏嚴重制約了課程體系的建設和教學效果的保證。

目前對于通信技術的學習主要是側重于講述某一特定技術,如:程控交換、光纖通信、微波技術、移動通信、接入技術、通信網等,學生很難由此建立起通信的整體概念。本研究項目從全局出發,優化課程體系,從全程全網的角度講述各類通信技術,對所涉及的通信技術進行詳細的討論,構建具有科學性、準確性、系統性、完整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的知識結構和內容體系,主要內容包括現代通信的概念和發展概況,通信業務與通信終端,通信傳輸系統,通信交換系統,通信網和新一代通信技術。不僅使學生在全程全網概念的基礎上學習到各類通信技術知識,還強調工程方法論的學習,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迅速學習新技術的能力。

面向網絡時代飛速發展的通信領域人才需求,研究、設計并實現一個有利于培養學生全程全網概念和具有現代通信技術基本素質、有利于鼓勵學生自主思維和努力創新的教學平臺,以體現現代通信與全程全網教學的整體內涵,體現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的有機融合,體現培養模式的優化為研究目的。最終辦出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的特色,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IT技術人才。

一、構建完整的“現代通信技術”課程體系,培養創新型、應用型通信工程專門人才

1.指導原則

以全面提高素質為根本,以建立寬厚的知識平臺為基礎,以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科學綜合能力為核心,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為重點,以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為保障。

培養目標:培養在信息科學技術領域內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全面素質的寬口徑專門人才,能從事信息科技領域的研究、設計、制造、運行維護和經濟管理等工作。

2.培養規格多樣化

以培養工程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為主,兼顧經營管理型的有信息工程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3.培養模式

實行面向創新的系統理論教學和面向創新的系統實踐訓練相結合。實行柔性培養計劃和個性化教學,加大選修課比例,適應不同規格、不同愛好的人才的培養。我們同深圳潤天智圖像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采用“3+1”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實現訂單式培養,第一批20名學生已于2008年7月畢業,其中70%的學生經過雙向選擇留在這家企業工作。并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2008年我們又與冠捷科技集團武漢分公司合作開展人才培養的工作,選拔學生參加了冠捷公司有關液晶顯示器的生產、調試、研發工作,提出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系統創新訓練”方案,均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冠捷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已吸納我校多名學生就業。其中一名畢業生在該公司已擔任總工程師,在該公司工作的許多學生均受到好評。

4.特色定位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通信網絡所承載的業務也從傳統的以語音業務為主發展到多種不同帶寬需求的業務并存,網絡結構日益扁平化、IP化,各種現代通信技術發展迅速,其生命周期也長短不一,因此在通信工程人才培養方案中,除了設置各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外,我們還系統地安排了能夠反映目前主流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的選修課和技術講座,對NGN、軟交換、IMS、IPV6、第三代、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ASON、OTN、G-PON等在現有通信網中逐漸應用甚至已成為主流的新技術進行全面的介紹。通過對電信行業發展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我們認識到:經過十多年的電信業改革,我國的電信市場運營已經從一家壟斷到了全行業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各運營商之間為爭奪客戶,獲取更高的市場份額,在市場營銷方面各展拳腳,客戶不斷被細分,差異化服務日趨明顯,多種針對性強的業務不斷推出。而通信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一向重技術輕業務、輕經營,而目前專業營銷人才是我國電信業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們讓學生通過講座、社會調研、社會實踐等形式充分了解目前電信市場的新業務種類和特點、市場競爭態勢、主要營銷手段及其利弊得失等,使我們的畢業生能夠更適應行業的需求。我們與中國電信武漢分公司、武漢電信工程有限公司、湖北電信工程有限公司等單位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聘請了電信工程有限公司有關領導和多名技術人員做我們的校外特聘教授,為學生的實習就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5.課程體系優化

我們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為核心,優化信息通信類課程體系,從全程全網的角度講述各類通信技術,構建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實用性和新穎性的知識結構和內容體系。不僅使學生在全程全網概念的基礎上學習各類通信技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成為具備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我們從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大目標出發,通過對信息通信類專業現代通信技術相關課程內容的深入研究和改革,結合各門課程教學的特點、難點和需求,建立了當前可實現的“知識平臺”,按照整體優化原則調整課程的內外接口,減少交叉重復,精簡學時,協調各相關課程內容之間的銜接,充實新內容。我們采用主教材、輔教材、CAI課件、教學儀器、教學實驗和課程設計、遠程網絡課件等綜合配套措施,形成了“理論、抽象、設計”三個過程相統一的課程教學體系,保證了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此為指導思想,我們在2009年完成了信息通信類課程大綱的重新修訂工作,2010年完成了課程簡介的編寫工作。

二、理論聯系實際,構建通信技術全程全網實驗平臺

21世紀的高等教育,教育方式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人才觀念應從單一專業型向復合型、創新型轉變。要實現這兩種轉變,實踐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實現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實驗教學相對于理論教學具有實踐性、綜合性與創新性等特點,在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大多數針對信息與通信學科學生開設的實驗多為專業基礎實驗,通信專業實驗則較為薄弱,學生的學習范圍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對實際的通信設備與通信環境缺乏足夠的接觸與操作經驗。因此建立通信專業實驗室,開設通信專業實驗,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實際經驗,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使學生盡可能地不出校門就可以從實用角度理解并掌握通信技術。本成果通過建設一個盡可能覆蓋實際通信網環境(包括數據網、電信網、移動網、智能網、接入網、信令網、同步網、傳輸網)等特點的全程全網通信專業實驗室,開設出既與專業知識理論學習相關聯,又與實際通信網絡及設備相聯系的實驗課程,創建一個良好新型的具備通信專業特色的實驗教學環境,提高實驗教學水平,使學生能夠通過實驗環節,開拓視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充分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鍛煉其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

我們建設全程全網的現代通信實驗平臺的思路是:參考并利用國際國內知名公司以及著名學者所提供的現代通信網絡專業實驗室建設方案,立足于信息學院學生進行“現代交換”、“現代通信網”、“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光纖通信”、“NGN網絡”等專業課程的實驗教學基本需求,利用有限的經費盡量覆蓋從物理層到應用層各個網絡層次,從有線到無線、從電到光各種信道方式,從局域網到廣域網各種網絡形式的寬闊而廣泛的實驗內容,形成包括數據配置、維護管理、網絡數據觀測與分析、軟件開發、硬件設計、網絡設計與建設等基礎型、綜合設計型、研究探索型3層次專業實驗教學模式。在基礎型實驗中,提供對有關課程的基本原理與基本問題的驗證性、探索性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驗證課程的基本原理、學習課程相關的基本實驗方法,探索并找到學習難點的結果和方案;在綜合設計型實驗中,以Assignment(任務)的形式,由教師提出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項目的分析、設計、元器件采購、實現、調試、與實驗報告撰寫等工作,最后由教師驗收和評判。在研究探索型實驗中,采用Project(項目)的形式,由來自企業界的實際項目,教師科研項目與學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的形式確定項目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由幾個學生分工協作,每個學生獨立承擔一部分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完成。

目前已建成的全程全網實驗室包括:

(1)計算機40套;《通信原理》教學實驗設備20套;《移動通信》教學實驗設備10套;《光纖通信》教學實驗設備10套;《現代通信網》教學實驗設備4套;《程控交換》教學實驗設備20套。

(2)數字電視系統5套,由視音頻A/D,D/A模塊,視音頻信源編碼、解碼模塊,TS流形成與解復用模塊,DVB SPI收發接口等模塊組成。

(3)微波設備3套,其中SD3100射頻電路實驗訓練系統,是以300MHz可測量S參數的頻率特性測試儀、DDS合成信號發生器、通用計數器和電視(TV)收、發系統為基礎,進行射頻通信設備及射頻電路的實驗系統。SD3200微波通信實驗訓練系統,是以1000MHz TV收發系統,進行圖象和話音的微波傳輸為基礎,進行微波通信設備及微波電路和器件的實驗系統。可利用網絡分析儀、頻譜分析儀等測量儀器,開展對微波電路及器件特性參數的測量。SD3300移動通信射頻工程實驗訓練系統,是以800-2500MHz可測量S參數的微波反射計、微波功率計、頻譜分析儀、微波合成信號發生器和微波功率信號發生器、通用計數器及通信設備——直放站、干線放大器等為基礎,進行移動通信網絡優化的試驗,同時,提供一套移動通信網絡優化工程的實驗——室內天線覆蓋系統,開展移動通信射頻工程的系統實驗。SD3400微波中繼傳輸實驗訓練系統,是以射頻/微波TV收發信機和微波中繼站組成的微波中繼傳輸系統為基礎,進行微波頻率中繼傳輸電視信號實驗。

(4)接入網設備一套。本接入網實訓系統依據實際的寬帶接入應用,組織相應的典型設備,包括交換局端的部分設備、線路、以及用戶接口設備,從機房、線路、到終端盡可能進行完整展現。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構建全程全網通信實驗教學平臺的在線系統,制作電子素材庫,供學生利用校園網進行學習。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基于計算機、網絡的通信技術實驗研究,精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實驗,使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瀏覽、熟悉和回顧實驗內容,盡量利用多媒體方式和網絡資源來表達實驗內容,將現金、具體的教學手段引入到教學中,是的抽象的概念和理論更形象、生動和直觀,提高實驗環節的質量和效率。

四、研究的特色和應用情況

1.研究的特色

(1)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與社會需求日益多樣化,現代通信網正處在變革與發展之中,本教改項目擬在改變以往授課方法,從新的網絡構架入手,采用了網絡分層的結構(應用層、業務網、傳送網和下一代網)來講述相關通信技術。

(2)根據通信技術類課程特點,從全局出發,對網絡分層中所涉及的通信技術進行較詳細的論述,目的是使學生建立起全程全網的概念,從而加強學生對現代通信技術的認識和全程全網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可根據專業和個人情況,今后就某一個專業技術方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3)“全程全網現代通信網絡”教學實驗平臺整合了多種通信技術,以實用設備構建出真實的通信網試驗環境,突出通信全程全網的整體性,與課堂學習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實驗內容從簡單驗證型向自主設計型過渡;實驗教材由參考產品手冊、資料光盤完成實驗指導書的;實驗方式以點帶面,觸類旁通,以專項通信實驗促進專業課的學習,使學生有效建立起通信大網絡的觀念。

2.項目的創新點

(1)實現實驗教學理念的改革:改變一成不變的命題式實驗方式,結合理工科專業特色,引入現代通信網絡中實際應用系統級設備,可實現如下功能:為低年級學生提供認知環境;為中年級學生提供測試環境;為高年級學生及學院老師提供研發環境。

(2)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擺脫傳統的被動性驗證性實驗,通過師生們積極主動地設計實驗拓撲,搭建實驗平臺,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掌握通信理論知識及通信業務發展的先進技術。

(3)為教師提供開發測試平臺:目前,隨著通信設備制造技術的日益成熟,在硬件上,業界的產品都大同小異,現今的重點是在軟件和增值服務方面的發展。而“全程全網現代通信”實驗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真實的開發環境和測試環境。

3.應用情況

篇7

關鍵詞:電力通信網;評估指標體系;設計分析

伴隨著電力系統的智能化不斷提高,電網技術不斷增強和電力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電力通信網的作用越來越大,已經成為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保證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電力系統中,電力通信網擔負著電力市場運營、調度和配電網自動化、繼電保護、通信網監控和安全穩定控制等多方面的任務,電力通信網的可靠性決定著電網的安全穩定和經濟有效的運行。電力通信網的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是為對整個電力系統的可靠性進行全面評估,同時有多個電力通信網的評估指標一起合成的一套評估系統。在體系中每個電力通信網的指標可以對系統的一方面特征度量,能夠完整的刻畫出整個系統[1]。因此,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的完整性、合理性及科學性對電力通信網都極其重要。

文章從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思想、原則、體系內容和結構模型上,對指標體系設計進行分析,為電力通信網的不斷需求,可靠評估和建立完善的可靠評估指標體系做重要保證。

1 指標體系設計思想

電力通信網的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的傳統思想是通過可靠性影響因素來提取評估指標,如圖1中方框左側。傳統的思想中可靠性影響因素是由網絡中的網元部件運行和故障情況來構成的。而文章需要分析的是通過被電力通信網可靠性所影響的因素設計評估指標體系的思路,即由被影響因素來設計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如圖1中方框右側。被影響因素所包括的是電力通信網中網絡所承載的業務通信性能的情況。

通過常規的可靠性指標設計思路存在的弊端主要有:可靠性的判斷不是通過網元部件的運行,而是用戶所使用的通信業務;同時網元的故障有時不會造成業務中斷,網元正常運行時也有可能出現業務中斷,這使得業務通行可靠與否和網元故障與否沒有必然的聯系;現在電力通信網服務的主體是電力通信業務,并不針對網絡中的網元部件。所以,傳統的常規設計思想并不能很好準確的反映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而按照本課題設計思路,通過對網絡所承載的業務通信性能情況,即被影響的因素指標,來設計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會更有實際意義[2]。

2 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2.1 指標設計原則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需要滿足的原則有以下幾方面:完整性、系統性、針對性、實用性、獨立性、可比性、科學性、前瞻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以下對十項原則進行具體的分析。

2.1.1完整性:電力通信網可靠性的各項因素指標在指標體系中應全部能完整的反映。

2.1.2 系統性:電力通信網可靠性的指標體系要協調一致,層次清楚,相互聯系和有合理的結構。整個系統能夠有機合理的把各項指標分門別類,歸做一個整體。

2.1.3 針對性:建立的體系能夠對應于電力通信的業務服務的需求,可以很好的適應業務特點。

2.1.4 實用性:整個體系是基于現實基礎,指標體系的評估方法、依據和項目都能切實應用于實際。

2.1.5 獨立性:系統指標能在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指標層次明確,各指標重疊交叉少,同層次指標能獨立存在。

2.1.6 可比性:評估指標的真實性大部分是由可比性來確保的,指標盡量標準規范化,在計算方法、指標名稱和概念上要協同于通行的規則,否則不利于可比性分析。

2.1.7 科學性:指標體系的設置要注意以科學的理論為基礎,通過相對量與絕對量的結合,定量與定性的聯合,客觀的把系統本質和內部因素聯系反映出來,正確體現出指標系統的內相互關系和整體的特征。

2.1.8前瞻性:通過對電力系統的改革方向的把握,指標體系中選擇更有指向性和潛力的指標,為電力通信網的發展埋下伏筆。

2.1.9必要性:每個指標都是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充分有效的利用每個指標。

2.1.10 可操作性:每項指標的需要的數據都能及時得到和有效的利用,數據可以是現有的統計數據或便于采集的數據,避免需要較復雜難以得到的數據。

2.2 指標賦權原則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在賦權方面,要體現評估的策略和意圖,以及評估的客觀性。在客觀性上,確定權重后應能夠真實體現被評估的環境和特點。同時,要充分體現出評估的主體在意圖和策略上的走向。

3 指標體系設計結構模型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的結構應該科學、合理,能完全的表現出評估中的各種多因素、多層次的復雜問題,也能反映各項指標因素的相互關聯和制約。指標體系的結構主要涵蓋了各項指標,需要評估對象的特征,各項指標對電力通信網的影響因素和體系的各層次結構。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結構模型圖如圖2所示,是一個層次化非常清晰的模型,由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構成。目標層是體系結構中的頂層,代表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的評估對象;準則層是體系的中層,對于復雜的電力通信網,可能內分為多層,準則層代表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的一級和二級指標層。指標層是體系的底層,代表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的最后層指標和評估方法及依據。

4 指標體系設計的內容

指標體系中設計的內容就是所有的可靠性評估的指標,包括指標項目、指標內涵和評估方法及依據的具體內容等。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中,指標體系設計的內容是根據電力系統業務的不同而分類的,具體有電力市場運營、調度自動化、配電網自動化、繼電保護、通信網監控、行政辦公和安全穩定控制七大方面的業務。這七方面業務承載了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每方面具體又可以分開,作為這方面的二級指標。指標的評估依據和制定都需要參考行業和國家的標準,及實際經驗。這使指標有較強的規范性和評估的可操作性[4]。

5 結束語

在社會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的背景下,電力通信網的智能化要求更高,電力系統中通信顯得越來越關鍵。電力通信網對電力系統和智能電網在經濟優質、安全穩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至關重要。因此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系統的設計非常必要。文章通過對電力系統行業發展方向及通信在電力系統中地位的探討,根據通信在電力系統中存在的需求,建立了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并對其分析。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是按照設計思想、設計原則和結構內容來進行的,建立過程和所包含內容較全面,但是在反饋意見、取得調研信息等方面都存在著缺陷,使指標體系在客觀性、互動性和科學性上有不足,需要進一步的改進。通過建立完整、合理、科學的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可以為電力通信網的運行維護和規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黃邵遠,王斌,田森平.電力通信網可靠性工程的測度指標研究[J].電力系統通信,2010,29(192):61-67.

[2]于錫古.電力通信網30年發展回顧[J].電力系統通信,2009,30(195):5-7.

篇8

關鍵詞:系統芯片;可測性設計;測試方法;測試存取機制。

中圖分類號: TN407;TP302。

Design for Testability of System on Chip

Chen Ling, Pan Zhongliang

( Dept. of Electronics, School of Phys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

Abstract: The system on chip (SoC) is able to implement the functions of a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est in the several steps of SoC design in order to insure the functional correctness and reliability. It is more and more diffcult to perform the test for system on chip because there are many cores and user defined logics in a SoC, therefore the special test mechanism is needed. The designs of test mode and test access mechanism for SoC are introduced and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ystem on chip, design for testability, test mode, test access mechanism.

1 引 言

近年來,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得到了不斷增加,使電子產品升級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同時電子產品的個性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生產廠家對產品成本和進入市場的時間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因此出現了將多個甚至整個系統集成在一個芯片上的產品即系統芯片(SoC,System on a Chip),它具有小型、輕量、多功能、低功耗、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等特征[1,2]。

系統芯片是將原先由多個芯片完成的功能,集中到單芯片中完成。它是在單一硅芯片上實現信號采集、轉換、存儲、處理和 I/O 等功能,或者說在單一硅芯片上集成了數字電路、模擬電路、信號采集與轉換電路、存儲器、微處理器、數字信號處理器等,實現了一個系統的功能。系統芯片并不是各個芯片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是從整個系統的功能和性能出發,用軟硬結合的設計和驗證方法,利用芯核復用和深亞微米電路設計技術,在一個芯片上實現復雜功能[3]。在進行SoC設計時,使用的基本部件是預先設計的芯核。

由于系統芯片的集成度高,結構和連接關系復雜,使得對系統芯片進行測試的復雜度和難度越來越高[4,5]。對系統芯片的測試存在許多困難,首先芯核可能是其他的人或公司所設計的,選用芯核的設計者對芯核不一定十分了解,可能不具備對芯核進行測試的知識與能力。其次,芯核深埋在芯片之中,不能用測試單個獨立芯核的方法去處理集成后的芯核的測試,只能通過一些電路模塊的接入將芯核和測試資源接通。

系統芯片的測試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在保持高的故障覆蓋率的情況下,如何降低測試的總成本[6-8],為此,人們正在進行持續不斷地研究。這需要在設計SoC時事先考慮測試問題,即進行可測性設計,要允許測試系統可以同時存取SoC芯片內的多個不同的芯核,而且各個芯核之間的隔離要好,以使彼此之間的干擾較少。

2 系統芯片的測試模式

對電路的測試,通常是在測試系統所提供的硬件和軟件環境下實現的。測試的工作流程如下:測試矢量被測電路與標準響應比較測試結果分析。首先由軟件在計算機

上生成可以檢測電路故障的測試矢量;其次使用數據信號發生器根據這些測試矢量的具體格式產生測試波形,并加載到被測電路上;通過使用邏輯分析儀等設備采集被測電路的響應信號并進行一定的分析,從而得出電路中是否存在有故障。如果被測電路在測試矢量的激勵下響應正常,則說明被測電路無故障;如果為錯誤響應,即可由測試算法得出被測電路中故障的性質和位置,并通過輸出設備顯示或打印測試結果。這里,在測試的整個過程中,測試矢量是影響測試效果的關鍵,它可以通過測試生成算法獲得。測試矢量也被稱為測試激勵。

電路的可測性一般可定義為測試的簡便性或經濟而有效地測試的能力,它主要涉及如下三個基本方面:測試矢量的產生、測試的評估和計算、測試的施加。總體上說,人們認為一個電路是可測的,則意味著在預定的經費開支和一定的時間內可以產生電路的一個測試集,且可以實際予以評估和計算、以及實際施加這些測試矢量,以便完成預定故障的檢測或定位。

對系統芯片SoC進行測試時不能使用針對一般電路的常規測試方法。由于多個芯核深埋在系統芯片之中,因此需要設計專門的測試結構。把存儲或創建測試激勵的地點(位置)稱為測試源;而存儲或分析測試響應的地點(位置)則稱為測試宿。如圖1所示。

在圖1這種測試結構中,測試激勵被存儲在測試源,并且通過測試存取機制(TAM)把它傳送到可測單元,此時的可測單元是一個芯核。測試響應也由TAM進行傳送,并到達測試宿。為了減輕在芯核和TAM之間測試數據的存取,在芯核的設計了一個測試外殼,提供對芯核的常規功能存取和通過TAM對芯核進行測試數據的存取。

一個芯核可以擁有一個測試外殼,該測試外殼是作為在芯核與測試存取機制TAM間的接口。在進行測試期間,它可以把芯核與其他的系統芯片上的芯核隔離開來。測試外殼具有如下三種模式:常規操作模式、外測試模式、內測試模式。

對測試而言,主要是使用外測試模式和內測試模式。在內測試模式,處在當前測試外殼處的芯核被測試;在外測試模式,在兩個測試外殼之間的互連以及處于互連之上的邏輯模塊被測試。圖2給出了一個系統芯片的例子,該系統芯片有芯核1,芯核2和芯核3等三個芯核。

在圖2中,芯核1和芯核2有測試外殼,因此它們有與TAM的接口。對具有測試外殼的芯核的測試,和對不具有測試外殼的芯核的測試,所使用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對具有測試外殼的芯核的測試,例如對圖2中的芯核1,是把它的測試外殼置于內測試模式,把測試激勵由TAM傳送到芯核1,然后由TAM把芯核1的測試響應傳出。

對不具有測試外殼的芯核的測試,例如對圖2中的芯核3,這時則必須使用芯核1和芯核2的測試外殼,這是因為芯核3沒有與TAM連接的專用接口。這里需要處理的一個問題是:在一個確定的時刻,測試外殼只能處于一種工作模式,即常規操作模式,內測試模式或外測試模式之一。在圖2中,這意味著當芯核1被測試時,它的測試外殼是處于內測試模式。而當芯核3被測試時,芯核1的測試外殼和芯核2的測試外殼都需要處于外測試模式,芯核3的測試激勵首先被傳送到芯核1,而芯核3的測試響應則被傳送到芯核2的測試宿。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通常可以把測試源和測試宿統稱為測試資源。測試資源可以被放置在整個芯片上或者不放在芯片上,分別稱為在線測試資源和離線測試資源。測試源存儲或創建測試激勵;測試宿則存儲或分析測試響應。它們可以是離線的自動測試設備(ATE),或者是在線的線性反饋移位寄存器(LFSR),嵌入式處理器,存儲器等。例如,對一個可測單元的一次測試,測試源和測試宿都可能是ATE;或者測試源和測試宿都是在芯片上實現的。此外,使用一個離線測試源和一個在線測試宿;或者是使用一個在線測試源,和使用一個離線測試宿;這都是可能的。圖3是一個系統芯片的例子,這里ATE是作為離線測試源和離線測試宿;LFSR是作為在線測試源;嵌入式處理器(CPU)是作為在線測試宿。

對圖3中的芯核1或芯核2每進行一次測試,必須使用一種測試源和一種測試宿。例如,可以定義一次測試,使得把ATE作為測試源和測試宿;也可以定義另一次測試,使得把LFSR作為測試源而把CPU作為測試宿;也可以定義一次測試,使得把LFSR作為測試源,而把ATE作為測試宿。

3 測試存取機制的設計

在系統芯片中測試存取機制TAM是把芯核的測試源和測試宿相連接,并負責測試數據的傳送。測試存取機制可以僅僅是為測試的目的而專用的,也可以是使用系統中已有的電路結構。對一個特定的系統芯片而言,也可能是這兩者的一個組合。對測試存取機制的設計,可以使用多路復用結構、分布式結構、測試總線結構等。

(1)多路復用結構。這是把所有的TAM信號線都分配給每一個芯核,把來自所有芯核的輸出進行多路復用,因此TAM可以與所有芯核相連。在這種多路復用結構下,對芯核只能以串行方式進行測試,即在一個特定的時刻只能測試一個芯核。此外,在這種多路復用結構結構中,可以增加一種旁路結構,以縮短對單個芯核的存取路徑,這種結構被稱為鏈結構。

(2)分布式結構。在這種分布式結構中,對每一個芯核,給定了它自己專用的TAM信號線的個數。這里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分配TAM的信號線,把相關的觸發器與每一個芯核的掃描鏈相連,使得整個系統芯片的測試時間達到最小。

(3)測試總線結構。可以把多路復用結構和分布式結構進行結合,而構成測試總線結構。若只使用單個測試總線,則所有的測試被串行地執行。這里,在一個給定的時刻,所有的TAM帶寬被分配給一個芯核使用。然而,若使用多個測試總線,則在每一個測試總線上,對測試的執行是串行的;但從多個測試總線整體而言,則可以進行并發測試。這是因為在一個給定的時刻可以激活多個測試總線。

4 結語

由于系統芯片的結構極其復雜,因此需要設計專門的測試結構與測試數據存取方法。其中測試存取機制TAM可以是為了測試的目的而專門設計的;也可以是使用芯片上已有的結構來實現其功能,而不是對它進行專門的設計。使用芯片上已有的結構來實現TAM的優點是,可以使所需增加的額外信號線達到最小;而使用專門設計的專用結構的優點是具有較好的靈活性。此外,也可以使用系統芯片的功能總線來實現TAM的功能,在芯核進行常規操作時,使用功能總線傳送芯核工作時的相關數據;而在對芯核進行測試期間,該總線則用于傳送測試數據。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功能總線幾乎在所有的系統中都存在,可以不需要增加額外的信號線。

參考文獻

[1] 潘中良. 系統芯片SoC的設計與測試[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 Appello D, Bernardi P, Grosso M. Effective diagnostic pattern generation strategy for transition-delay faults in full-scan SoCs [J]. IEEE Trans. VLSI, 2009, 17(11):1654-1659.

[3] Gerstlauer A, Dongwan S, Junyu P. Automatic layer-based generation of system-on-chip bus communication models [J]. IEEE Trans. CAD, 2007, 26(9):1676-1687.

[4]Saleh R, Wilton S, Mirabbasi S. System-on-chip: reuse and integra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6, 94(6):1050-1069.

[5] Zhanglei W, Chakrabarty K, Seongmoon W. Integrated LFSR reseeding, test access optimization, and test scheduling for core-based system-on-chip [J]. IEEE Trans. CAD, 2009, 28(8): 1251-1264.

[6] Lingappan L, Ravi S, Raghunathan A. Test-volume reduction in systems-on-a-chip using heterogeneous and multilevel compression techniques [J]. IEEE Trans. CAD, 2006, 25(10): 2193-2206.

[7] George K, Chen C. Logic built-in self-test for core-based designs on system-on-a-chip [J]. IEEE Trans.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09, 58(5):1495-1504.

[8] Bahukudumbi S, Chakrabarty K. Test-length and TAM optimization for wafer-level reduced pin-count testing of core-based SoCs [J]. IEEE Trans. CAD, 2009, 28(1):111-120.

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05833)、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090300339)資助。

篇9

關鍵詞:科技查新 協同體系 查新機構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b)-0153-03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on System for Electric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Zhu Yahua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Branch, State Grid, Beijing, 100761, China)

Abstract:Aim at the problems of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search report in Electric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new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work processes and quality standards for Electric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are studied. The principle on a “sharing resourc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collabo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work objectives to intensiv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and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evaluation, new collaborative service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form the mechanism of complement and coordination for Electric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ing work platform is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 through joint operations, task allocation, the unified audit approach, and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Collaboration system; Search institutions

隨著國家電網公司(簡稱:公司)科技創新體系的不斷深入,電力科技查新(簡稱:查新)作為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對提高公司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以科技創新引領企業發展戰略的實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進一步提升公司查新工作水平與質量,更好地支撐公司科技創新工作,國家電網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簡稱:國網信通公司)在全面梳理了查新工作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了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交流合作、協作發展”為原則,構建公司科技查新協作組,形成公司科技查新協同工作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公司所屬各科技查新C構的專業優勢,實現公司科技查新資源集約化管理、流程系統化建設、質量標準化評價的工作目標。

1 研究背景

查新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國網信通公司的前身之一――水利電力情報所負責,主要用于科技成果報獎時的評價輔助佐證。近年來,隨著公司“一流四大”科技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科技投入力度也不斷加大,查新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目前,公司從事查新工作的有國網信通公司、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電科院以及各省公司電科院等21家單位的查新機構,每年完成近3 000項科技項目的查新報告,除國網信通公司查新業務范圍覆蓋全國外,其余各家單位受理各自地區內的查新業務。經過近30年的發展,查新作為公司科研服務體系和科技管理的重要內容,其傳統的查新工作已經從單純地用于成果申報,擴展到了科技管理的全過程。

國網信通公司作為系統內開展查新業務最早、覆蓋面最廣、最具影響力的查新機構,擁有豐富齊全的文獻資源,專業的業務人員、專家團隊以及高度信息化的業務管理系統。2014年,查新質量管理體系順利通過了ISO 9001質量體系認證;完成查新報告876項,其中包括《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800 kV特高壓直流系統研究》《“SG186”工程設計及關鍵技術研究》等76項國家和公司重大科技項目的查新任務,科技查新服務工作取得了較大發展,有效地支撐了公司的科技創新管理工作。

2 現狀分析

作為電力科技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查新為公司科研立項、項目鑒定或驗收、成果報獎等活動提供了客觀評價依據,為科技管理決策起到了支撐作用。在查新工作取得長足進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缺少統一的工作規范、業務標準

系統內各查新機構分散管理,在組織架構、人員配置、工作流程等方面千差萬別。而由于缺少查新業務的規范化流程管理以及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導致查新工作水平、查新報告質量參差不齊,整體難以保證。

2.2 各單位查新機構發展不均衡

系統內的21家查新機構,除國網信通公司每年受理課題近千件外,其他單位課題的年受理量基本在30~230件之間,存在受理量不均衡的現象。各單位查新機構在查新專家、業務人員數量及水平、數據庫資源、業務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差距較大,出現查新工作水平發展不均衡的局面。

2.3 文獻資源分散建設,缺乏共享機制

由于各撾徊樾祿構都是單獨采購和使用中外文查新文獻數據庫,而相當一部分單位年受理量不足百件,造成一定程度數據庫及專家資源的浪費。另外,查新技術資料文檔、查新報告等數據資源由各單位查新機構分散歸檔管理,難以對科技查新數據進行深度研究和挖掘利用。

3 研究內容

為使查新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公司的科技發展戰略,進一步滿足公司“三集五大”體系的科研需求,提高科技查新服務質量,國網信通公司在現有查新業務開展的基礎上,提出系統內所屬21家查新機構以科技查新業務協同發展為工作目標,本著“能力協同,優勢互補;專業協同,提高質量;任務協同,提升保障”的協同發展目標,組建系統內查新業務協作組。協作組將以流程重組縱向支撐、橫向協同為保障措施,保證查新工作流程及查新報告的標準化、規范化,實現系統內查新業務的資源集約化管理、流程系統化建設、質量標準化評價,建設與“三集五大”體系有機融合的查新質量管理體系,開創查新業務協作發展的新模式。

3.1 構建查新工作組織管理體系

在系統內組建公司科技查新協作工作組(簡稱:協作組),并推薦組長單位。協作組組長單位作為查新業務的質量管理機構,配置業務和專業人員,全面負責協同組推進工作,行業所屬單位查新機構,共同開展各項工作。查新工作協作組以資源集約為核心、流程規范為保障、評價標準為準則,建立公司科技查新協作工作機制,轉變科技查新服務模式。研究制定協作組科技查新工作規則和公司科技查新工作管理辦法,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公司科技查新工作機制。開展科技查新協作試點工作,形成公司適用的科技查新協作工作管理體系。查新機構的業務體系結構將由原有各家機構單獨運作發展為協同服務模式。

查新工作協作組重點負責國家級、國網級和部分省公司級的重大科技項目的立項查新、鑒定查新及報獎查新;承擔科技查新標準化和科學化管理咨詢和服務;負責科技查新業務協作平臺的建設、運行和維護;負責國網級查新專家、審核專家隊伍的建設、組織和管理。

3.2 構建查新質量保障體系

遵循統一頂層設計,構建查新質量管理體系整體框架。規范科技查新業務流程,編制科技查新關鍵節點作業指導書,覆蓋申請、形審、受理、撰寫、審核、終審、質檢等關鍵環節,形成公司統一的科技查新作業規范;研究確定合理的檢索詞及檢索策略,編制規范統一的科技查新報告模板。

3.3 構建查新協作資源保障體系

調研國內外查新數據庫資源供應商情況,提出公司科技查新用國內外數據庫配置建議及數據庫資源采購方案建議,建立查新機構查新數據庫的協同共享機制,降低采購成本,提高利用水平。根據查新課題的專業領域分類,提出科技查新專家庫人員結構優化方案及專家資源共享方案,建立專家資源共享機制,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組建國網級查新專家團隊,覆蓋電力系統、新能源、技經、管理等專業,以保障國家級、國網級科技項目查新課題的專業覆蓋和學術水準要求,提出統一的公司科技查新項目數據庫結構與著錄格式。

3.4 構建查新協同服務平臺支撐體系

梳理系統內現有查新機構的業務管理系統,建立適應“三集五大”要求的國網查新資源的集中管理方式與協同模式的查新協作服務平臺。協同服務平臺的建設將制定統一的工作流程、質量標準、集約管理、資源共享,以提高科技查新服務質量,有效降低重復研究。

建立公司科技查新協作工作平臺,確定協作組成員單位的科技查新報告編號規則;建立公司統一的科技查新資源成果庫;建立涵蓋過程管理、檢索規范、對比分析、結論撰寫、文字表達等指標的查新報告質量評估體系,提高科技查新工作質量;通過聯合作業、課題分配、統一審核的方式,實現公司科技查新協作。

4 查新協同創新實施

通過協同創新體系的建設,加強了查新機構間的協同,突破了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實現了在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共享、優化整合,全面提升公司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4.1 開展查新質量管控,完成公司年度科學技術獎勵查新工作

按照協作組工作計劃,制定了公司年度科學技術獎勵查新工作的組織實施方案,進一步規范協作查新工作流程和服務質量。截止到2016年10月底,累計受理查新課題855項、接待委托單位201家、用戶1 183余人、接聽電話7 835次/人、處理郵件18 389封、出具國內外查新報告819項、國內查新報告36項。在公司獎勵查新組織過程中,國網信通公司從用戶委托、資料形審、數據庫檢索、報告撰寫等方面,給成員單位提供了咨詢與指導,協作組歷時一個半月,順利完成229項申報獎勵課題查新,圓滿地完成2016年度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查新保障任務。

4.2 建立協作工作機制,不斷推進查新工作規范化管理

為規范和促進查新協作工作的發展,國網信通公司牽頭開展電力查新質量研究,編寫了《公司科技查新報告撰寫規范與要點》《公司查新協作組工作規則》《公司科技查新報告質量評價指標》等。目前查新協作組內已做到“統一報告模板、統一著錄格式、統一必查數據庫、統一基本收費標準”4個統一的要求,查新報告質量管控效果顯著。成員單位之間建立了“五大協作機制”,包括定期協調會商機制、信息溝通機制、成果資源共享機制、專業分工協作機制、報告質量評審機制。在報獎查新期間,國網信通公司還統籌分配了98項委托課題、業務指導撰寫查新報告56項、審核查新報告10項。還與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等成員單位,嘗試開展“聯合作業、交叉審核”的協作模式,縮短了查新時間,提高了服務質效,實現了協調與合作上的新突破。

4.3 加強文獻資源建設,提高信息資源保障質量與水平

國網信通公司根據公司的資源需求和業務特點,在協作組明確了公司科技查新必查數據庫,增加自建數據庫檢索工具,及時更新公司獲獎成果庫的年度數據并配置給各成員單位使用,保證了公司申報獎勵查新的查全率、查準率,成果資源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同時,采取統一制定標準、分散搜集錄入、集中處理的方式,開展“公司科技查新項目數據庫”建設工作,目前數據庫記錄數據信息總數已達7 200條。該數據庫為公司科技查新項目、查新業務培訓交流和科技成果統計分析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持。

5 結語

查新工作在電力科技評估,科研管理與決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技術創新獲得信息資源的主要途徑。協作組開展的協同創新提升了公司整體查新服務能力,全面推進了公司查新資源的優勢互補和高效協同,明確查新工作已進入到規范化和精細化階段,國網信通公司將進一步完善查新協作體制建設,加強查新深層次合作,實現公司查新資源集約化管理、流程系統化建設、質量標準化評價,推進查新工作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孫秀良,楊守文,張慧卿.科技查新中的館際幫扶模式[J].圖書館學刊,2011(11):29-32.

[2] 鄭菲,陳朝暉,王學勤,等.中國科學院查新檢索聯合服務體系建設與服務模式探索[J].圖書情報工作,2010(7): 96-100.

[3] 洪凡,彭海媛.福建省科技查新聯合體運行分析和發展對策研究[J].情報探索,2013(11):92-95.

[4] 羅娟,吳英超.科研管理與查新咨詢協同整合的作用[J].醫院管理雜志,2002(4):344-345.

篇10

當前,我國的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和統計工作相對滯后,缺乏一個集中的信息和共享服務平臺。權威數據的缺失,使得政府、科研單位和企業很難在能源戰略規劃、科學研究和市場競爭中利用分散在不同部門和不同渠道的信息做出正確決策。有效的可再生能源數據信息平臺是進行新能源戰略制定、規劃及決策的基礎。我國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個集中的可再生能源信息和共享服務平臺,為國家能源局和有關部門提供一站式、長期的、高質量的數據信息服務,更好地為政策制定、投資決策提供依據。建立一個集中的信息和共享服務平臺的核心基礎是明確相關的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及數據統計的渠道,定期、保質保量獲取數據信息。只有確定了持續穩定而可靠的信息統計渠道才能開展真正的信息服務。

2我國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和統計現狀

2.1總體概況

目前在國家層面,可再生能源還沒有被完整的納入正常的能源統計調查體系。目前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制度和統計報表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分只有核電、水電和風電有較規范的宏觀統計數據。在國家統計局編制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僅在能源消費總量及構成中有水電、核電和風電的總比例。由國家統計局編制的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在其一次能源生產中分別給出了水電和核電的生產量,在能源消費中分別給出了分地區農村非商品能源(沼氣、秸稈和薪柴)情況,而其他可再生能源,則缺乏統一的統計指標和統計制度,也沒有約定的公布制度。農業部門、建筑部門也各自有一些針對本部門領域內可再生能源的統計數據,但主要針對農村和建筑節能應用而不是資源能源化的利用,給出的數據往往不足以支持有關資源能源化利用的決策和規劃。這些統計數據覆蓋的大都是電力生產,對于可再生能源產業其他情況很少涉及。中國太陽能、生物質能等行業協會雖然有年度的數據統計,但其統計渠道不完善,數據也僅能夠反映部分產業狀況,不夠全面和翔實,并且因為利益相關問題其數據指標設置也各盡其所。

2.2風能領域

風能領域涉及的信息來源主要有三類:一是風能資源信息;二是風能利用(發電)信息;三是風能企業(風機制造業、發電企業等)信息。風能資源信息的收集和統計主要是由國家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負責。2003~2006年,國家氣象局完成了全國第三次風能資源普查,2007~2011年承擔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財政部《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工作》項目,該項目以10m高度30年的氣象資料為基礎獲得年平均風速,通過數值模擬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完成了水平分辨率為1Km*1Km、高度為70m的年平均風速和風能功率密度全國數值圖譜,并計劃生成80m圖譜。同時,由國家發改委作為支持單位,中國氣象局信息中心已建成風能資源信息數據庫,并正在開發共享服務平臺。風電場建設及風機制造信息的收集和統計工作目前主要有國家風電信息中心即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中國風能協會)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三家單位從事此項工作。這三家單位信息采集渠道各有側重。國家風電信息中心以風電場建設為切入點,全面掌握風電場建設數據,但是對風機制造和零部件生產等信息基本沒有涵蓋。中國風能協會從制造企業的研發、生產、供貨和建設情況收集整理數據,數據側重于企業本身并兼顧風電場裝機信息。中電聯通過電網公司獲取各風電場裝機和上網電量信息。這三家單位收集的信息涵蓋了風電制造企業、風電場建設和電力生產整個產業,并且其之間的信息可以相互校核、驗證和補充進而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在數據采集方法上國家風電信息中心采用了在線填報,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數據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而且可以在數據庫系統之上完成各類匯總統計,可發展為動態分析模式。風能專委會目前的收集方式還是通過Excel文件填報,其表格還是比較簡單的文字說明性填寫,收集上來的數據還需要進一步規范和格式化進而展開分析,無形增加了統計人員的工作量。中電聯利用電力系統的信息化程度高的優勢,利用其IT系統并結合運行多年的統計報表系統完成信息的收集匯總。此三家單位分別通過中國風力發電工程信息網(/)、風能專委會網站()、中電聯數據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網站(/)收集和統計相關數據。小風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目前由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負責。其統計方法主要是向主要企業發放調查問卷或電話調查,由企業上報后,校核匯總,信息采集頻率為一年一次。數據指標涵蓋企業概況信息、生產經營信息、產品信息及銷售信息等。

2.3太陽能領域

太陽能領域的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太陽能資源分布信息、太陽能發電信息、光伏產業信息、太陽能熱利用信息等。太陽能資源信息的收集由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具體承擔。我國從1953年開始測量太陽能資源,氣象站臺從70個發展到現在的2610個。1993年以前全國有66個氣象臺有水平太陽輻射、散射和直接輻射數據,1993年以后,全國只有17個氣象臺有水平面總輻射和散射輻射數據。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通過氣象站臺的歷史數據結合GIS技術繪制了中國太陽能資源分布圖,并提供了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太陽能發電信息依據太陽能發電的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無電地區通電、通信和工業應用、公共照明和分散利用、城市光電建筑和大型并網光伏發電等領域。其中,通信和工業應用及公共照明與分散利用等兩個領域目前暫無可靠的統計部門進行統計分析。無電地區通電領域,主要是依托較大的國內或國際合作項目,包括200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啟動的“送電到鄉”工程、中荷“絲綢之路光明工程”、世行“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REDP)”和國家扶貧項目等進行數據的采集和收集,但截至目前,沒有一個機構能把分散在不同部門的數據匯總并提供公共共享。城市光電建筑的信息采集是建立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07年對原23個城市范圍內試行的《民用建筑能耗統計報表制度》(建科[2007]271號)的修訂基礎之上,形成了最終《民用建筑能耗和節能信息統計報表》,并于2010年3月16日正式實施。統計范圍覆蓋全國城鎮和農村范圍內建筑基本信息和能耗信息。統計方式為全面統計和抽樣統計相結合。報表制度自2009年年報開始起執行,首次報送時間為2010年10月31日前,以后為次年4月30日前報送。不過,統計指標相對簡單,光電建筑應用只有安裝公司名稱、安裝容量信息,這些信息只能反映宏觀信息,對其工程信息、發電信息和運行效果都沒有涉及。大型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的信息采集主要依托國家示范和政府補貼項目的開展,信息比較豐富但公開的很少。其中“金太陽工程”的申報信息由財政部負責收集匯總,工程信息則由國家能源太陽能發電研發(實驗)中心金太陽數據中心負責,但可以查詢到的信息只有批準的示范項目名錄,數據只包括項目名稱和裝機容量。需要政府核準電價的項目,目前由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負責信息收集和匯總,要求各省能源主管部門上報核準光伏電站工程信息,但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目前還沒有得到國家能源局對此的正式授權。太陽能光伏產業信息主要集中在硅材料及硅片生產企業和太陽電池及電池組件生產企業兩大部分信息。其中,硅材料和硅片制造企業信息目前主要由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c-e-)收集統計。該協會通過向會員單位發放調查問卷并結合專家跟蹤的方式完成數據的收集和統計,調查問卷一般一年一次。信息主要在其每年的行業發展報告中,此報告為收費閱讀;太陽電池及電池組件生產企業信息的統計相對多元,包括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新能源商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以及部分信息公司都在進行統計分析。各單位統計重點略有不同。太陽能熱利用主要包括:太陽能中低溫熱利用,太陽能高溫熱利用以及太陽灶和太陽房等。太陽能中低溫熱利用包括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取暖系統等,太陽能高溫熱利用主要是太陽能熱發電。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信息采集現狀和光伏產業比較類似,但光伏產業的設備生產的信息目前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需加強協商解決信息共享問題。

2.4生物質領域

生物質領域的信息主要包括生物質資源信息、生物質能信息、生物質產業信息、農村可再生能源信息。生物質資源主要包括農作物秸稈資源、畜禽糞便資源、林業生物質資源和工業有機廢棄物等。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和信息收集工作主要由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能源環保研究所負責,該單位于2009年按照《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與技術評價技術規范》對全國農作物秸稈資源進行了調查,形成了調查報告,但尚未對外。畜禽糞便資源信息收集和統計工作主要由中國畜牧業協會和中國沼氣學會負責。中國畜業協會按照《畜牧業生產及畜牧專業統計監測報表制度》的要求負責畜牧業產業信息的收集和匯總并負責編寫《中國畜牧業年鑒》。但是統計數據缺乏大型養殖的分布、數量和分級的信息。林業生物質資源的信息收集和統計工作由國家林業局生物質能源辦公室負責。林業局于2004年開始到2008年歷時5年完成了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工作,獲得了能源生態林的基本信息。工業有機廢棄物和城市有機生活垃圾等資源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主辦的《中國城市年鑒》。根據生物質能應用的方式和范圍不同,生物質能包括: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和液體燃料。目前尚無專門機構從事此方面的信息收集工作。生物質能行業的信息統計工作相對分散,受制于行業本身特性,包括資源分布不均、資源穩定性和持續性相對較弱、各細分行業發展參差不齊等因素的影響,現有信息統計分別分散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行業協會、國家統計局和個別專家手中。農村可再生能源信息由農業部科教司能源生態處負責實施。農業部科教司生態處從1980年開始就實行了《全國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統計報表制度》,積累了30年的數據和經驗,目前每年的統計數據在生態家園網()。

3我國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和統計面臨的問題

3.1可再生能源領域數據的自身特點讓信息采集和統計工作變得困難

首先,可再生能源領域涉及的數據量大,覆蓋面廣,內容多樣。可再生能源從資源角度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潮汐能等自然界可以不斷再生并有規律地得到補充的能源;從能源利用角度又包括發電、供熱等不同的應用;從技術角度看每種可再生能源又有不同的技術參數信息;從產業角度涉及到不同可再生能源產業鏈上、中、下游各類企業信息、生產運營信息,覆蓋面廣,信息量大,既有靜態平面數據,又有動態空間信息。其次,可再生能源領域涉及的數據具有跨部門、跨區域特點。可再生能源領域信息涉及到工業、林業、氣象、環境、農業、水電等眾多行業部門,覆蓋國家全國34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的數據信息特征不同,部門與部門的分割、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分割使得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統計工作變得非常復雜。除此以外,可再生能源信息數據還具有時間序列長、數據空間特征明顯等特點,這些特點都讓信息采集和統計工作變得困難。

3.2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和統計的基礎工作薄弱,很多領域的信息采集和統計工作不系統,甚至是一片空白

從前面的現狀調查可以獲知,可再生能源信息的收集和統計只有極小部分領域的基礎工作相對扎實。如在農村能源領域,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態處擁有一套運行30年的數據上報系統,現有的報表系統指標設計科學、完善、內容豐富,并實現了制度化的上報和公布體系;太陽能資源、風能資源、風電場建設及風機制造信息的收集和統計方面的基礎工作也相對扎實。目前,大部分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統計工作雖然是開展了,也有相關的部門負責信息的收集和統計工作,但不夠系統和完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a)主要依托某類或某個項目開展的信息收集統計工作,沒有形成定期的數據調查和匯總機制。例如:大型并網光伏發電主要是根據“金太陽工程”的申報信息獲得,熱水器主要由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委員會上報信息,均沒有形成信息定期調查和匯總機制;(b)缺乏嚴格的數據上報監控、檢查和審核程序,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無從保障。(c)數據調查信息不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領域的數據,前期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進行了摸底調查,主要側重在電子器件的制造領域,但關于光伏電站的信息采集工作尚不完全。(d)數據信息分散,不系統。如生物質能信息的收集,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一些項目信息,一些協會也有分散的各類匯總數據,缺乏系統性。(e)統計口徑不一致,各個部門主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數據信息的收集和統計,口徑標準各異,不規范。比如裝機容量指標,2009年中電聯統計的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1613萬kW,而風能專委會統計的裝機容量為2580.53萬,兩者相差967.53kW。分析原因是兩者對裝機容量指標的定義不同,在電力行業裝機容量指的是實際投入運行的有效容量,而風能專委會的統計則包括了安裝完畢但沒有投入運行的容量。還有一部分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統計工作仍然是一片空白。在光伏發電中,通信和工業應用、公共照明和分散利用等領域目前暫無可靠的統計部門進行統計分析。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質裝備制造業等也沒有可靠的統計部門和機構進行統計和分析。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和產業信息,比如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三大產業的產品品種規格、年產量、實際安裝量(銷售量)、銷售額、出口量、產業的人力資源情況(就業人數、人才類型分布)等,均沒有專門的部門進行統計,對發展目標和政策的制定不能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3.3已有的統計信息分散在各個組織機構中,缺乏有效地溝通共享機制

從前面的現狀可以看到,各個資源信息的收集主要由各組織機構獨自進行,協調溝通不足。一方面,有些數據信息,不同的組織機構和部門都展開了收集和統計,造成資源的重復和浪費;而另一方面,有些非常重要的數據信息,卻沒有相應的組織機構展開收集和統計工作,造成了數據信息的缺失。而目前,還沒有建立起組織機構之間的溝通共享機制,以調動其各組織機構的積極性,互通有無,有效共享,整合數據資源。3.4缺乏信息化的報送手段在已經展開的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和統計的工作中,只有部分領域的信息采集和統計實現了信息化的采集和報送方式,大部分還需要以手工方式填寫和報送。效率極低,不利于對數據質量的有效審核、監督、控制和管理。

3.5缺乏專業的調查統計人員

從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統計工作基礎現狀的調研中,發現統計調查人員專業性不強,同時統計調查人員不固定,造成對數據指標的理解出現偏差和重復計算,已經開展的數據采集從源頭上就無法保障數據的準確性。

4對策與建議

4.1成立一個權威的職能機構,負責可再生能源數據信息的收集和統計工作需要在國家能源局的管理和指導下,成立一個權威組織機構,如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負責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和統計工作。法律保障層面上,該組織機構必須得到國家的相關立法支持,應獲得國家統計局的幫助,在國家統計局建立統計備案,在國家統計法指導下進行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工作。建議盡早啟動相關研究,搞清我國可再生能源數據信息收集和統計建設的相關立法內容、程序和步驟,最終將國家可再生能源數據信息收集和統計建設以立法的形式寫入《能源法》或其他更高層次的法律法規中。技術層面上,該組織機構應得到國家能源局的支持,獲得國家能源局信息收集的正式授權,進行強制性的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并依法進行一些專項調查。我國所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公司、企業和研究機構,有責任依法向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中心填報統計數據。在操作層面上,應整合現有組織機構、行業協會等相關資源。對于現在已經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統計系統,應在國家能源局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協調下,加強與數據擁有方的聯系和溝通;對于尚未完善的領域,應獲得國家統計局的幫助,在國家統計局建立統計備案,進行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工作。通過優化整合,打造一個完善的可持續的數據采集和統計體系。

4.2形成一套研究可再生能源系統總體綜合數量特征的概念和具體的指標體系,統一統計口徑、確定統計時間、范圍、空間標準形成一套研究可再生能源系統總體綜合數量特征的概念和具體的指標體系,統一統計口徑、確定統計時間、范圍、空間標準。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對數據本身、數據的統計口徑等要有非常清楚、詳細、無歧義的定義,這樣才能保證上報數據的一致性。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信息質量準則值得我們參考。該準則提出了客觀、實用、真實和有影響力的幾個準則。對于不符合信息準則的EIA留存信息。美國能源部建立了一套管理機制,允許個人尋找和獲得正確及時的更正。此外,EIA采用了標準手冊體系,以支持EIA信息質量準則,保證所信息達到客觀、實用和真實的標準。

4.3設計一套嚴格的數據核查和評價機制設計一套嚴格的數據核查和評價機制,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數據的有效性,靠單一來源,難以得到保證。因此,在數據收集機制中,一定要考慮多渠道數據來源,以對數據進行核對;另外,應制定具體、易于實施的數據評價指標和數據質量分級表示體系,讓數據提供者、消費者能清晰地知道數據質量。為了鼓勵各數據來源單位提高上報的數據質量,還應建立數據來源的評價機制,對每個數據源提交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完整性進行評價,并定期結果。

4.4發揮各組織機構力量,建立溝通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健全統計信息來源渠道健全信息來源渠道是進行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和統計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需要從機制保證、技術支持、資金維持、運營維護、數據校核和進度安排等方面入手,確保信息渠道暢通,數據來源長效可靠、全面真實,信息采集和共享互惠互利。目前信息收集和統計比較全面并且可持續的機構,基本上是依靠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并利用國家統計局許可的統計報表完成的。對于目前還沒有專門機構收集的信息,大部分都分布在不同的政府部門。因此通過聯系協調不同的部門,是解決數據獲得的重要途徑,問題的關鍵在于機制的設計。行業協會在信息收集和數據校核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他們具有獲得一手信息和對產業深入了解的優勢。因此,建立信息來源渠道的首要條件是政府部門的協調和支持。對已經有信息獲取渠道的,應該通過加強協調,使部門間信息充分共享。對于沒有信息獲取渠道的,應該從指導產業發展的角度聯合統計部門對獲取信息的協會和咨詢公司予以全面支持,同時發揮專家和協會的作用,統一規定企業填報數據,以便獲取一手的全面數據,通過與各協會和部門調研數據進行校核,從而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