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4: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氣候變化 城市生態系統 影響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正在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201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份評估報告稱,自20世紀以來,地球的氣溫已經上升了0.89℃,全球海平面上升19厘米。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許多生物種及生態系統已經發生顯著變化,未來這些變化還將繼續,預計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還將上升0.28-0.98m,數以億計的人將會受到沿海洪水的影響[1]。城市生態系統是最脆弱但又與人類生產生活最密切相關的一個生態系統,城市中的物質和能量流通量大、運轉快、高度開放;而且城市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簡單,營養關系倒置,自動調節能力弱,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本文綜合以往相關研究,將從人體健康、社會經濟和城市生態服務三個方面歸納總結一下氣候變化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

1.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1死亡率和發病率增加。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主要的直接影響是極端高溫產生的熱效應,它將在更大范圍內變得更加頻繁、更加廣泛。氣候變暖、熱浪沖擊頻繁導致死亡率及某些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增加[2]。2016年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有科學家預言在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3-4℃,澳大利亞的“危險高溫”天氣數將從2016年的每年5天上升為2070年的每年45天。從2003年開始歐洲遭受熱浪侵襲,每年夏天都至少引起70000人的死亡,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高溫和熱浪發生的頻度均有所增加,有研究發現,死亡率和溫度增加有關。人們對氣候變暖與死亡率變化趨勢的做了多方面研究,最后提出了“界限溫度”的概念,指出當地居民對氣候舒適的“感覺上限”。當氣溫升高超過超過“界限溫度”時,死亡率會顯著增加。

1.2傳染病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后,有關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的研究轉到與傳染病年際變化相關的自然氣候變化影響上。氣候變化的直接結果就是造成極端高溫、極端降雨或干旱等和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直接導致死亡、傷害和疾病,間接影響表現為熱帶的邊界會擴大到亞熱帶,溫帶部分地區會變成亞熱帶。Gould等[3]認為由于熱帶是細菌性傳染病、寄生蟲病、病毒性傳染病最主要的發源地,而隨著溫帶地區的變暖,造成這些疾病的擴散。如瘧疾只分布在冬季最低氣溫16℃以上的區域,而由于氣候變暖,瘧疾將向拉丁美洲、非洲、亞洲以及中東等高緯度地區擴散;氣候變化導致一些傳染病媒介向高海拔擴散現象,登革熱以前只在海拔 1000 m 以下的地區發生,而現在哥倫比亞海拔超過 2000 m 的地區發現了登革熱和黃熱病的媒介昆蟲。李國棟等人從瘧疾、登革熱、霍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感、SARS、腸道傳染病、鼠疫、吸血蟲病等詳細介紹了氣候變化對各類傳染病的影響[4]。據PIM瘧疾傳播模型估計,如全球平均溫度升高3℃,媒介按蚊蟲的分布區域擴大,將導致世界人口受瘧疾影響的比例將可能由現在45%增加至60%,每年新增5000-8000萬瘧疾病例。據測算,全球的登革熱病例在過去的50年里增加了30倍,鄭學禮等[5]指出氣溫是影響登革熱傳播的重要因素,當氣溫升高時,病毒在蚊蟲體內的潛伏期縮短,蚊蟲叮咬人群的頻率加快,傳播登革熱病毒的蚊蟲分布區域也可能擴大。

1.3極端氣候事件。干旱、水災、暴風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可能使死亡率、傷殘率和傳染病的發病率上升,并增加社會的心里壓力,極端氣候事件也會直接間接的影響人類的健康。2016年6月,據中國網報道,全國14個省(市、區)遭遇暴雨,共573個縣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近900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800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38億元。洪災的直接影響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期影響就是導致傳染病的增加,危害人體健康;長期影響是由于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困難和生命財產損失而導致的精神壓抑。干旱也會通過影響糧食生產而影響人類健康,其影響主要包括營養不良和水資源短缺而造成的一些傳染性疾病的增加,許多研究表明,在水資源短缺時,未經過衛生處理的水常常用于煮飯,使得疾病的風險增加,因此流行性疾病的爆發很可能在干旱期發生。全球氣候變暖使暴風雨、颶風、干旱、洪災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更加頻繁,整體來說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除了直接造成死亡率、傷殘率上升外,還可間接使傳染病發病率增加,影響生態系統穩定,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破壞,增加社會心理壓力。

2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2.1氣候變化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近幾十年來,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加,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越來越嚴重,給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交通行業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敏感的行業之一。影響的途徑主要是由于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的增加。這些極端的天氣包括高溫、熱浪、干旱、海平面上升,強降雨、暴雪、冰凍、強熱帶風暴、雷暴以及沙塵暴等。極端的天氣導致洪水、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對公路、鐵路、航海和航空的正常運行造成極大的影響,對交通運輸的設備、地面設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2008年初,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極端災害天氣給交通運輸造成巨大影響,部分地區交通運輸全面癱瘓,最多時21條國道近 4 萬公里路段通行不暢,上萬車輛和人員被困。再次,強熱帶風暴是氣候變化嚴重影響交通運輸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氣候變化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同時還體現在道路的勘察設計、施工和投入運行等各個階段。例如,陸路交通x線時要考慮到沿線的雪情、泥石流、滑坡及塌方等風險;在高原凍土地區,鐵路建設要考慮到氣候變化對高原凍土層消融的影響;在水路運輸方面,臺風會影響航速、航向、使船舶產生漂移;地面風、低云、降雨、雷暴等都會對航空運輸有十分嚴重的影響。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發展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重大戰略課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迫切要求交通運輸實施綠色、低碳的發展戰略,明確氣候變化對我國交通運輸的深遠影響,有效采取相應的工程、生物等防治措施,減少因氣候變化造成的交通運輸經濟損失及人身傷亡事故。(下轉275頁)

(上接281)2.2氣候變化對能源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能源的影響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能源需求,另一方面是能源供給。氣候變化對能源需求影響主要考慮隨著氣候變化,為達到人類生存舒適而所需要借助的能源,例如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冬季更為舒適而夏季更為炎熱,進而導致電力取暖需求降低,而制夏季冷需求增加。氣候變化對能源供給的影響,主要研究由于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能源資源稟賦以及上產能力的改變,普通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并且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所以現在更多的是傾向于開發可再生能源,但是可再生能源受氣候影響波動會比較大。Pasicko等研究了氣候變化對克羅地亞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的影響,得出結論:氣候變化對克羅地亞沿海及瀕臨區域可再生能源的影響最大,其中第一階段風速預計增加20%,將使風力發電增產一倍,對光伏發電的影響為中性,2050年以后水電生產預計將減產10%。

2.3氣候變化對人居環境的影響

人居環境,即人們生活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氣候變化主要從三方面對人居環境產生影響。首先是氣候變化會對最基本的生產生生活物資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極端氣候會導致糧食蔬菜的產量減產。其次,氣候變化會對能源輸送系統、建筑物、城市設施及工農業、旅游業及醫療服務等方面產生影響,氣候變化導致水資源及其他能源短缺、垃圾處理復雜及交通癱瘓等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人居環境的舒適健康。最后,嚴重的氣候變化不僅會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更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使得人們不得不進行人口遷移,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3 結論

氣候變化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對城市生產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甚至給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及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災難性后果。城市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高度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城市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簡單,營養關系倒置,自動調節能力弱,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本文從極端高溫、極端氣候事件、傳染病三方面綜述了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從交通運輸、能源、人居環境三方面綜述了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同時由于氣候變化使得能源供需也發生變化,從而不得不改變能源供需策略,及時作出各種節能減排措施以應對能源變化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於P,許紅梅,尹紅,董思言.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和海岸帶地區的影響解讀[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03:179-184.

[2]馬玉霞,王式功.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J].環境研究與監測,2005,01:7-9.

[3]Gould E A,Higgs S.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factors on emerging arbovirus diseases[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9,103(2):109-121.

[4]李國棟,張俊華,焦耿軍,趙自勝.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爆發流行的影響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3,21:6762-6773.

篇2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as the guiding discipline of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lways reminds us of the fragile urban ecology. So we need to know it, and to protect i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and raises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of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關鍵詞: 園林生態;熱島效應;可持續發展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heat island effe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Q1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8—0050—02

0 引言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高速發展,近十年來各地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如今的城市高樓林立,交通四通八達,我們在享受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物質文明的同時會面臨城市的環境惡化帶來的困擾;尤其人口密集的區域生態的破壞更為嚴重。可持續發展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控制對原有生態的破壞,合理的分配資源,有效的改善環境。園林綠化的效益同樣也是經濟效益,發展經濟是為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園林綠化更與人息息相關,更是為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服務。城市園林生態的保護和改善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可持續發展。

1 城市園林生態學及相關的原理

1.1 城市園林生態學概念 城市園林生態學是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是研究城市園林景觀的空間結構與形態特征對生態活動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它以園林生態學的理論框架為依托,以園林植物環境、園林植物群落和園林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分析城市及其周邊區域內園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強調園林與居民之間的協調。研究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有效防止和減少城市各種污染、促進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優化綠地布局、合理選擇植物種類和配置植物群落類型。

1.2 生態破壞下形成的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UHI)是指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城市氣溫高于周圍自然環境氣溫現象[1],在溫度空間分布上,城市就如一個溫暖的島嶼。它是城市化氣候效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對氣候影響最典型的表現。城市熱島效應已經成為一種城市環境公害[2]。城市內大量人工構筑物,如鋪裝地面、各種發熱設備、各類建筑墻面等,改變了小空間的自然熱量循環。地表自然層面的改變,導致比熱容的變小,如夏天的泊油路的溫度高達60℃,水泥地面的溫度高達55℃,而草坪溫度只有30℃,樹冠溫度更是在30℃以下;所以在大量水泥地面與柏油路面代替原來的草坪地面,大量熱氣以顯熱形式進入空氣中,導致氣溫驟升,形成熱島效應[1]。

1.3 生態構筑下形成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街心游園、轉角綠地、綠化隔離帶等多樣化綠地的建設,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環境,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保證了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2 影響城市園林生態的主要要素

2.1 工業影響 工廠的廢水、廢氣等嚴重考驗著城市的生態承載能力,大量的廢棄物在侵蝕有限的綠地,固體廢棄物釋放的有毒物質污染植物的生命之本“土壤”;氣體與液體污染物充斥整個它們可以流動到的地方,直接或間接的的在城市的生態中作亂,摧毀局部脆弱的生態,形成城市死角,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城市中各類燃料燃燒與能量消耗是耗氧主體,占到城市總耗氧量的近60%以上。

2.2 人的因素 一個體重75kg的成人每天需要消耗約750g氧氣,呼出900g二氧化碳。人作為社會的主導,人通過自己的意識將自然與人聯系起來,人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維護意識對生態起決定作用。城市人口眾多,綠色植物的生物量相對較少,因而城市生態系統不同于自然生態系統。物種的多樣性是植物群落多樣性的基礎,它能提高園林的觀賞價值,增強園林的抗干擾能力和穩定性,增加其環境效應[2];因此必須通過我們合理的布局提高局部的生態效應,將局部植物群落生態效應最大化,通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分析得出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與優缺點。

2.3 自然因素 影響城市園林生態的自然因素很多,包括氣候因素,如光、熱、水等,地質地貌因素,如基巖性質、海拔高度、地表侵蝕切割程度等,水文因素,如地表徑流的時空分布、地下水類型等,土壤因素,如土層厚度、障礙土層、PH值等,植被因素,如植被的類型、各種生產的產量或產值等。

篇3

【關鍵詞】生態園林;生態規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Abstract:Build an ecological garden city on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is to enhance the urban civilization degree of function of the city from the general body of material and human-based aggregate form, raising it to be reflected in more advanced form of spiritual culture of mankind.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need for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natural basis for an absolute eternity. Urban people are no exception, protecting the city's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so that it can provide sustainable urban generation the material basi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ities have a duty and obligation is to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primary task and work key.

Key words:ecological garden;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3-00

、前言

簡單地說,生態園林城市的含義就是指生態上健康的城市。這里的“生態”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二是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協調。換句話說,就是指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即高效、和諧的人類棲息地。

為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形象。2007,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爭創省級園林城市的工作目標,目前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濱州市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的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實現讓“城市環抱在森林中,讓人民生活在花園里”的目標。

濱州市位于黃河三角洲腹地,近年來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為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城市形象,與2004年重新修編了城市總體規劃,結合自身經濟特點、自然條件,規劃了建設生態濱州的宏偉藍圖,并在申報省級園林城市。

城市合理發展,規劃務必先行,建設好生態園林城市必須要有科學合理、因地制宜的城市生態規劃來指導。作為一名規劃工作者,現就如何建設好生態濱州市,談一點個人想法,供同仁參考。

、濱州市概況

濱州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渤海灣西南岸,北通大海,東臨東營市,南連淄博市,西南與濟南市交界。總面積9444.65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總人口368.9萬人。目前,城市綠化總面積2640.42萬平米,其中公共綠地面積566.15萬平米,道路綠化面積431.96萬平米,居住區綠地面積440.19萬平米,單位附屬綠地面積523.39萬平米,防護綠地297.6萬平米,生產綠地160.14萬平米,其它綠地200.99萬平米。城市植喬木2萬株,植灌木5萬株,建植各類草坪約100萬平米。城市綠化覆蓋率37.80%,人均公共綠地10.26平米,綠地率33.53%。

、生態濱州的規劃對策

建設好生態園林城市的根本途徑是依據科學、高效的城市生態規劃進行各項建設。生態城市建設是社會發展到這一階段的產物,是城市發展的必然,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城市生態園林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 它在保持整個城市的生態平衡方面起積極作用,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在城市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濱州市當前城市環境現狀

城市氣候:由于城市下墊面多數是水泥或瀝青鋪裝的街道廣場和由疏密相間的高低錯落的建筑群形成的屋頂和墻面,以及城市霧障而使熱量不易擴散等,形成城市氣候有以下特點:氣溫較高,空氣溫度低并多霧,云多、降雨多,形成城市風,太陽輻射強度減弱,日照持續時間減少。

1)大氣污染:有毒氣體也大量增加,光化學污染:臭氧、二氧化氮、乙醛、過氧酰基硝酸酯等影響嚴重;粉塵及有毒的重金屬顆粒,如鉛、錫、鉻、砷、汞等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質都有所增加。由于城市中的微塵、煤煙微粒以及各種有害氣體,有許多是吸濕性核或凍結核,使水汽凝結形成城市霧障。

2)熱島效應:城市下墊面多數是水泥或瀝青鋪裝的街道廣場和由疏密相間的高低錯落的建筑群形成的屋頂和墻面,人為的建筑物面積占絕對優勢,植被相對較少,消耗于蒸騰的熱量少;城市上空污染物質多,產生了保溫作用,增加了大氣逆輻射;市區風速較弱,熱量的水平輸送少;同時城市下墊面的熱容量也較大,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城市內部的氣溫常比周圍高0.5 -2攝氏度,濕度低、地表輻射少、風速小,從而出現熱島效應。

3)城市風:“狹管效應”使風速增大,建筑物阻擋,摩擦減弱風力、改變風向。

(二)城市的水和土壤

1)城市的水:隨著城市工業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的劇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徑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當大量污染物進入水體后,其含量超過了自凈能力,使水質、物理、化學、生物群落變化,降低使用功能和價值。河水水質和地下水水質變壞,尤其是飲用水水質下降,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的繁殖。

2)城市的土壤:由于城市建設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改變了土壤原來的結構,使土壤一般缺乏完整的發育層次,在此環境中的樹木生長不良,易發生風倒。許多園林樹木地下根系發育不均,地上莖干易彎曲不直,高、徑生長緩慢,甚至容易表現枯黃、早衰,開花結實較少等現象。用以栽培花卉,表現為黃瘦,生長不良,另外還有以下土壤污染物:有機物質,氮、磷化肥,重金屬,放射性元素,污泥、礦渣、粉煤灰,有害的微生物等都對植物的生長造成嚴重的損害。

(三)環境噪聲

隨著城市工業,交通運輸業等的飛速發展,城市噪聲來源增多,噪聲分貝增大。

城鎮體系規劃中的城市生態規劃

對現狀城鎮體系規劃中的環境保護規劃進行研究,發現目前的生態規劃因為沒有其統一的標準與規范,所以規劃模式五花八門,十分混亂。故對目前的生態規劃模式進行分析與評述,得出統一與合理的規劃做法。目前的生態環境規劃類型分為三類。

第一類強調環境保護規劃,核心內容是環境污染的防治。通過污染源調查和環境質量的評價,分析提出主要的環境問題和應控制的主要污染因素,強調區域內大氣、水體、噪聲及固體廢棄物等物理環境質量的評價、規劃調控與管理。

第二類:強調生態分區,把全縣劃分“自然保護區、農田保護區、生態工園區、生態林業建設區、水資源保護區與生態環境重點建設鎮”。確定了各生態區保護、控制、治理的范圍,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但在城鎮體系建設中孤立確定了幾個需要保護的生態重點鎮,因生態規劃主要是從區域范圍內考究的,并且各生態系統是相互依托、相互補充的關系,故明顯有點不合理。

第三類:強調對生態敏感性區進行保護與重點生態城鎮的建設。生態敏感區是指對區域總體生態環境起決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態要素和生態實體,并指出其保護好壞決定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高低,其主要特征是對較大的區域具有生態保護意義,一旦受到人為破壞將很難有效恢復,也可是規劃用來阻隔城市無序蔓延、防止居住環境惡化的非城市化地區。

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生態規劃

在建設“四環五海”工程的基礎上,加強濱州市生態工程的建設,因此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應從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角度著重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確定規劃目標

遏制生態破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最終建立起適應經濟、社會、人口、資源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環境系統。使濱州大地天藍、地綠、水碧,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確保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加強廢污水收集、廢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收集進入城市管網集中處理后排放,建成濱州市截流、治污、導流的污水處理格局。結合水環境功能區劃,調整入河排污口布局,充分利用水環境容量,保證重點水域水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劃要求,徹底解決濱州市水體有機污染問題。實現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相對平衡,充分發掘水資源循環利用的潛力,大力開展水生態建設,不斷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全面保障濱州市人民生活、工業生產和生態保護水源質量,建設環境優美的海河之濱。

(2)生態縣建設

根據六縣二區各自的生態特點,保護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優化配置農業資源,防治農業污染,建設各具特色的生態縣。濱州名優特產眾多,如沾化冬棗、無棣金絲小棗、陽信鴨梨、鄒平水杏、惠民蜜桃、豐年蟲、香椿、文蛤、牡蠣、梭子蟹、紫花苜蓿、渤海黑牛、洼地綿羊等,緊緊圍繞名優特產品的生產,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畜牧業,打造各地的精品農業和綠色產業,同時要因地制宜,加快農田林網、環城林、環村林、綠色通道等的建設,為建成凸顯自然風貌和人文特色的生態縣奠定堅實的基礎。

(3)濱城市區“四環五海”濕地森林生態廊道

四環景觀:環城國道以及公路的林帶景觀---密林疊翠;國道、公路與河道之間的防護林帶景觀---林蔭綠障;由環城河所形成的河湖水景景觀---碧波清流;以及靠近城市內側的濱水游憩綠地景觀---綠茵花徑。景觀特征為:充分挖掘旅游資源潛力,突出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風光旖旎的特色。

五海景觀:東海以“水”為主題,利用3.40平方公里的東郊水庫為基面規劃沿水庫的250米寬的松林防護帶,形成大水面、大綠地的景觀效果;南海以“情”為主題,突出“黃河風情”的設計理念,以南海坐佛的意象為其設計形態,景點布局有:蓮花池、濱河風情帶、黃河科普中心、黃河風情村、工藝作坊、菩提樹、漁村、翠堤春曉、娛樂休閑中心、密林仙蹤、修剪灌木園、南入口廣場等景點;北海:以“人”為主題,突出人與自然相融的設計理念,該綠地主要作為市民游憩、運動的場所,景點布局有:生命起點、生命意義、水上彩虹、溫馨家園、濱水休閑、水波廣場、漁人碼頭、水上漂流、野外探險、彩彈游戲等景點;中海:以“天”為主題,突出日月星晨的設計理念,規劃布局以相應的形態將綠化小島散布在寬闊的水面之中。

整個生態林帶綠化工程把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風景林與景點綠化有機結合起來,以森林生態為主體,形成大的森林生態圈,達到林中有城、城在林中的綠化、美化效果,營造出“清水環繞,層林疊翠”的生態格局,充分體現現代生態文明城市新形象。

在“四環五海”濕地生態廊道建設中,應大力植樹造林、發展林果、花卉業等,形成綠樹與碧水交相輝映的絢麗景象。其間可適度發展旅游農業、漁業,養殖一些珍稀或貴重水產品,并應預留足夠的候鳥遷徙生存的空間以保護生物多樣性。

(4)園林綠地系統規劃

園林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主要組成部分,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調節小氣候、豐富與美化城市景觀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應將治理污染與綠化、美化、凈化相結合,根據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氣象氣候、環境特征等合理地組織綠地,均衡分布,形成一個點線面結合、綠地與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

按照城市園林綠地與生態綠地相結合的原則,以水凸現城市的靈性、以綠提升城市的品位、以景展示城市的秀美、以河(黃河)挖掘城市的底蘊。以城郊大環境綠化為背景,以城市公園綠地為核心,“四環五海”為骨架,道路及濱河綠帶為紐帶,同時,以“黃河風景帶”“濱州古八景”“三十六橋”“七十二湖”為節點,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構筑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實現城市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宏揚濱州黃河文化、振興濱州兩個文明建設,2003年在城區復原古濱洲八景,形成了“四環五海”中環景的核心內容;同時,“四環五海”中“五海”的建設也大大提高了濱州市的綠地率,形成了濱州市綠地系統的核心基礎;再次,通過渤海十八路、黃河十二路、黃河八路、黃河二路的道路綠化建設,形成了城市的綠化主軸線。

在綠地建設上,以植物造景為主形成大色塊,利用現有資源突出濱州特色。在植物造景上圍繞三個方面做文章,一是突出“水”景,完善城區現有水系的建設,沿水系建設大量綠地,綠地以草坪為背景。二是突出文化色彩建設各類主題公園,完善濱洲八景的建設,形成具有濱州地方特色的黃河文化景觀。三是突出綠化美化組成綠色景觀。

由此可見,城市生態規劃是一個系統規劃,它融滲到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面。在各個層面有它的具體要求、目標、工作內容與方法。

、生態濱州的發展策略

土地使用規劃應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共生共榮,并應有相應的評估措施。考察基地與周圍環境的日照、風場等物理環境關系。考察基地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景觀整體性。考察基地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文脈連續性。交通運輸規劃應充分考慮當前現狀與未來發展需要,做到高效、合理、便捷,控制汽車數量。在制定交通規劃的時候,必須將環境與經濟要素納入其綜合評估范圍,包括對城市與自然環境影響的評估和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評估以及節能降耗、減少污染等方面的評估。同時,應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主導的信息產業建設,提高工作與辦事效率。理配置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與完善,是城市功能得以發揮的保證。城市規劃要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對城市發展進行充分論證,慎密計算,統籌布局交通、給排水、供電、通訊、燃氣、熱力、環境、綠化、抗震、防災等各項基礎設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正常發揮。重新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立整體性、多層次、立體式城市綠化系統。具體可包括城市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防護綠地、風景綠地和道路綠化。并有效加以實施,努力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及人均公共綠地占有面積。

考慮區域內水資源的自然循環與利用,創造有吸引力的易于接觸和使用的親水空間。建立高效的污染排放控制系統,即物質還原體系。包括工業廢氣和廢水處理率、達標排放率、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率、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率、城市區域噪聲達標覆蓋率等內容。這是實現環境質量目標的保證系統。有效保護生態建設中的生物資源。即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借助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法律、道德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從大國土的廣度、大生態的高度、大資源的深度,在開發利用生物資源的同時,致力于物種、遺傳及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水平上的全方位保護,從而使生物資源各得其所、豐富多樣、生機勃勃。

、結語

經過完善的城市生態規劃與控制,我們相信,濱州市一定能建設成為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四環五海,生態濱州”的生態園林城市,成為黃河下游一顆璀璨的明珠。以上濱州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的感悟,希望經過不懈努力,完善濱州的生態園林建設,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一條建設與規劃生態濱州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生態與環境》 沈清基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2]《城市生態學》 于志熙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2

[3]《走向持續發展的未來》吳良鏞城市規劃 ,1996

[4]《濱州生態市建設規劃》,2005

篇4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

探究的過程、對照實驗的設計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6、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7、如果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做大的應該是生產者。

8、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9、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11、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1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課本26頁。

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

一、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二、顯微鏡的使用

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三、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

1、切片、涂片、裝片的區別P42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即: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3、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5、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恒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6、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十、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十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二、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十三、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3、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藥;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4、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5、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9、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藥上使用

10、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11、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12、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6、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7、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8、花的結構(課本102)

9、傳粉和受精(課本103)

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1、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

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于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淀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5、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第五章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松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見課本131)

5、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篇5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6、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病毒除外)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

二、調查的步驟

①明確調查目的;②確定調查對象;③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④調查記錄;⑤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⑥撰寫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四、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

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1、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間,還包括存在于它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

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生態因素可分為兩類: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溫度等。

(2)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

2、探究的過程:1、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制定計劃4、實施計劃5、得出結論6、表達和交流

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例子(P.17)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

二、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3、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生態系統中在一般情況下數量的應該是生產者。

4、食物鏈和食物網:

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

①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②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是生產者,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動物;

③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

④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積累的越多。

5、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的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三、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

1、生物圈的范圍:

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4、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P.30)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第二單元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一章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一、練習使用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①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

②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2、、顯微鏡的使用

方法步驟:(1)取鏡和安放(2)對光(3)觀察(4)練習(5)收鏡裝箱

1、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觀察的視野范圍就越小。

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3、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制成玻片標本

4、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虎克觀察軟木薄片,發現了細胞。

二、植物細胞

1、常用的玻片標本:切片、涂片、裝片的區別(P.42)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的作用(P.45)

①細胞壁:支持、保護

②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③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④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⑤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⑥液泡:在細胞質中,含有細胞液,溶解著多種物質

3、植物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

擦滴(清水)撕展蓋染吸

4、液泡內的細胞液中溶解著多種物質。細胞質里葉綠體和線粒體。

三、動物細胞

1、動物細胞的結構(P.47—P.48)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制作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擦滴(生理鹽水0.9%)刮涂蓋染吸)

3、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德國生物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共同創建了“細胞學說”,恩格斯將細胞學說、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

達爾文的進化論并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四、細胞的生活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1、細胞中的物質分為兩大類: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燃燒):如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燒):如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分子比較小

2、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需要的物質進入細胞,細胞生活中產生的一些不需要或

有害的物質通過細胞膜排出。

3、植物葉片細胞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的色素能夠吸收光能。葉綠體可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并將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糖類等有機物中。線粒體可以使細胞中的一些有機物,通過復雜的變化,將其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4、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線粒體和葉綠體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5、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6、細胞核是控制中心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說明,細胞核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脫氧核糖核酸),DNA上有指導生物發育的全部信息。

3、細胞的生活是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的統一

第二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生長、分裂和分化分不開

2、細胞分裂的過程:(P.57)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

①細胞核先由一個分成兩個②細胞質分成兩份③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分裂為兩個細胞

動物細胞:細胞膜從細胞中部向內凹陷,溢裂為兩個新細胞④

3、細胞中那些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稱作染色體。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DNA是遺傳物質,因此可以說染色體就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最為明顯,在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其形態不同。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會進行復制。分裂后的兩個新細胞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也相同。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恒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二、動物體結構層次

動物和人體的發育都是從一個細胞受精卵開始的,通過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一個或一種細胞通過分裂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差異性的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多細胞生物體都是通過細胞分裂增加細胞數目,經過細胞生長和分化形成了生物體內多種多樣的細胞,這些細胞進一步形成組織。

動物和人的四種基本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作用和分布P.60)

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形成器管

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

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

生殖系統。

9、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三、植物體結構層次

1、植物體發育從受精卵開始,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進而形成植物體。

2、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P.63)

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3、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等

4、對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從宏觀到微觀可以這樣描述:植物體是由六大器官組成的;每一種器官都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構成;每一種組織都由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

5、植物結構層次(從微觀到宏觀):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四、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身體只有一個細胞,大多數單細胞生物生活在水域

或濕潤的環境中。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變形蟲、大腸桿菌、眼蟲P.66頁

2、草履蟲的結構(P.70圖Ⅱ-24)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益也有害

益處:①魚類的天然餌料;②凈化污水(如瘧原蟲、痢疾內變形蟲等)

害處:①引發疾病;②形成赤潮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一、藻類、苔蘚、蕨類植物

1、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有單細胞,也有多細胞,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

2、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還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藥上使用

2、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陸地上的潮濕環境中。

苔蘚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類似莖和葉的分化,但是莖中沒有導管,葉中也沒有葉脈,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根不能吸收水分,也不能不能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所以苔蘚植物的生命活動不能離開水。

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蘚植物的葉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可以從背腹兩面侵入細胞,從而威脅它的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專門運輸物質的通道——輸導組織。蕨類植物不結種子,它的葉片背面有孢子囊群,可產生孢子,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在溫暖潮濕的地方萌發和生長。

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藥用;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二、種子植物

1、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種皮可以保護里面幼嫩的胚。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

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組成。有的種子還有胚乳。

子葉和胚乳里有營養物質,供給胚發育成幼苗。

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種子植物包括兩大類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種子是裸露著的稱為裸子植物;

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的植物稱為被子植物(綠色開花植物)。

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4頁)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經歷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繁殖、

衰老和死亡的過程。

一、種子的萌發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芽,芽進一步發育成莖和葉。

(注意: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3、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P.93.94頁)

抽樣檢測:是指從檢測對象中抽取少量個體作為樣本進行檢測。

二、植株的生長

1、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叫做根尖。根尖是幼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2、根尖的結構(從上到下):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

4、幼根的生長

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長區。成熟區的表皮上有根毛,根毛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幼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幼葉發育成葉,芽軸發育成莖,芽原基發育成芽。植株的芽按照著生位置可分為頂芽和側芽。芽中有分生組織,芽在發育時,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條。枝條是由幼嫩的莖、葉、芽組成的。

年輪反映了莖加粗生長的過程,加粗生長是莖的形成層細胞不斷分裂和分化的結果。

6、根向下生長,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莖向上生長,并長出綠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給植物的生長提供無機鹽。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水、無機鹽、有機物

植物生長需要做多的無機鹽是:氮、磷、鉀(缺乏癥P.99頁)。

缺硼的無機鹽,油菜只開花不結果。

7、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長發育時期需水量也有很大差異

三、開花和結果

1、花的結構:(P.104頁)

2、一朵花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組成

3、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藥

里面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4、傳粉和受精(P.104105頁)

傳粉:發育、花粉從花藥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頭

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植物傳粉的類型: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

胚珠里面的卵細胞與來自花粉管中的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稱為受精。

5、一朵花的花粉,從花藥散放出后,落到同一朵花的柱頭上的傳粉現象,叫做自花傳粉。如小麥水稻

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的傳粉方式,叫做異花傳粉。傳粉的媒介主要是風和昆蟲。

6、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受精卵發育成胚

7、人工輔助授粉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一、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意義:成熟區大量的根毛,使得根尖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積,因而具有較強的吸水能力)

2、在根、莖、葉脈中有導管,它屬于輸導組織。所有的導管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運輸的管網,根吸收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通過這個管網被送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

3、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

過程,叫做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是通過蒸騰作用

散失的。蒸騰作用主要是通過葉片進行的。

4、葉片的結構: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葉肉、葉脈組成。

表皮是由一層細胞組成的,在表皮上分布有氣孔。氣孔是植物

蒸騰作用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它是由一對半月形

細胞——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

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5、蒸騰作用的意義:

①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傷;

②拉動水分和無機鹽在體內運輸,保證各器官對水和無機鹽的需要;

③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

(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

(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

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

(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于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淀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凡是植物的綠色部分,只要細胞中含有葉綠體,就都能制造有機物。葉片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捕獲太陽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4、葉綠體既是生產有機物的“車間”,也是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能量轉換器”。

5、植物運輸物質的途徑:導管:從下往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從上往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到植物體各處的細胞,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脂質;細胞核中的DNA也是有機物。

7、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自生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時,從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

2、了解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得經典實驗(P.122頁)

4、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示意圖是重點P.124頁)

5、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

①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

②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二、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有機物在徹底分解時不僅產生二氧化碳,還產生水。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特性來檢驗種子萌發時是否放出了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原料)(場所)(產物)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線粒體內進行,其實質就是有機物分解,釋放能量。

4、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量散發出去。

5、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將產生的氧氣排放到大氣中,對維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①適時松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的強度,保持干燥和低溫、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部位葉綠體線粒體

條件光有光、無光均可

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產物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

能量變化儲存能量釋放能量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個地區內生長的所有植物叫做這個地區的植被。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①植被覆蓋率低;②對森林資源利用不夠合理,伐優留劣,亂砍濫伐;③過度放牧使草場退化、沙化。

3、我國森林覆蓋率:人均森林面積0.145公頃

篇6

關鍵詞:綜合性公園;景觀;植物配置;地域文化;空間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leisure and recreation, the urban ecological garde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urban park as the city's green lung,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ecological garden city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era of comprehensive park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park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Keywords: comprehensive park; Landscape; Plant configuration; Regional culture; space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城市綜合性公園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公園的功能分區不盡合理

科學合理的布局與功能分區,是提升公園品位、豐富內涵、調控游客感受的重要途徑。傳統公園的功能和空間模式是由內及外的,是由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向心式架構,而開放式公園基于融入城市的需要,注意與城市開放空間保持連續,是由外及內的功能和空間布局模式,與此同時公園的功能分區也需作出相應的調整。

(二)地域文化特色缺失

在現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下,城市中人們的生存空間、街道景觀等都越來越相似,因此現代城市公園的設計模式、內容也都越來越國際化。雖然這種國際化的公園能夠滿足現代人對其功能使用上的要求,卻滿足不了人們心靈上的需求。人們期望公園能突顯其地域文化的特色,喚回自己對家鄉土地和風俗文化的回憶,延續其潛在的文化脈絡。

(三)景觀類型和功能過于單一

公園景觀空間類型單一、空間結構簡單,園中活動內容相對貧乏,僅有一些簡單的休憩設施,人們只能在園中進行簡單的逗留,步行。公園不能滿足現代居民、游客的需求和形勢的發展。

(四)地形缺少變化,空間感單調

公園景觀空間的變化可通過地形的起伏、高差變化來豐富公園空間感受。部分城市公園大小地形豐富但缺少統一的規劃,從而不能使得地形之間大小空間穿插,互相之間缺少有機聯系。

(五)植物配置單調,缺乏藝術性

一些公園植物的生長比較凌亂,樹形較差,植被受到一定的破壞,使整個園內的植物造景比較粗糙。雖然園內植物種類比較多,但植物景觀比較單一,缺乏植物造景,植物的群落比較單調,地被缺乏,開花地被更少。綠地養護上比較粗放,一些原來比較精致的景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為的破壞正在走下坡路,表現出來的不合理的植物配置沒有及時進行調整改造,許多灌木淹沒在叢林之下,枝條徒長,葉子稀疏,根本看不到花,沒有達到應有的景觀效果。

城市綜合性公園的園林植物配置

(一)植物造景類型

城市綜合性公園的植物造景是按照公園的性質和規劃要求,分為規則式、自然式和混合式三種類型。而綜合性公園常采用的是自然式和混合式。

1、規則式

規則式植物造景多為幾何圖案形式,主要特點是有明顯的中軸線,景物呈對稱布置,園地劃分大都為幾何形。樹木配置多用綠籬、“綠墻”等規則形式。花卉布置以圖案式模紋花壇群為主。

自然式

自然式植物造景為不規則、風景林式,植物配置力求反映自然植物群落中高低錯落的自然之美,樹木載植不成行列不等距,以孤植、叢植、群植、林植等自然式種植為主。

混合式

混合式植物造景為規則式和自然式植物造景交錯組合,多以局部為規則式,大部分為自然式植物配置。這種植物造景形式規劃靈活,形式有變化,園林景觀豐富多彩,是目前綜合性城市公園中廣泛采用的一種布局形式。

(二)植物選擇與布局

1、以鄉土樹種為主

城市綜合性公園一般面積較大,生態環境比較復雜,分區及活動項目較多,所以選擇植物時既要結合公園的特殊性,又要考慮植物對環境的要求。一般而言,植物選擇要以鄉土樹種為主,因為鄉土樹種具有更強的生態適應性。外來植物要充分論證原產地與引種地的環境差異,盡可能選用已在當地引種成功的植物。

2、多選能對抗污染的樹種

由于城市生態系統的特殊性,一般污染較為嚴重,要視城市具體情況,對常見的二氧化硫、氟化物、氯及氯化氫、光化學煙塵等污染物質和煙塵進行調查,有針對性地對植物的抗性進行選擇。如銀杏、樸樹、小葉榕、油茶等對二氧化硫抗性極強;榆、紫荊、紫藤、槐等抗氯及氯化氫;對光化學煙霧抗性極強的有銀杏、樟樹、海桐、夾竹桃、懸鈴木、冬青等等。

3、樹種搭配

一座公園中規劃樹種時,分基調樹種、骨干樹種和一般樹種。基調樹種種類少但數量大,形成該園的基調及特色,起到統一作用。而一般樹種則種類多,每種量少,五彩繽紛,起到變化的作用。另外,在種植方式或樹種搭配上,應以混交林為主,這樣既能顯示四季的景觀變化,又能充分發揮森林生態效益,保證整個公園植物群落的長期穩定,使公園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4、注意層次布局

喬、灌、藤、花、草的合理運用,不但能增加植物的多樣性,也是構成不同層次、對比與調和、均衡與穩定、韻律節奏、比擬聯想等不同構圖方式的重要組成材料。合理布局不同花期且花期較長的灌木樹種是對主要樹種和景觀的補充。藤本植物是軟化生硬建筑面的極好材料,不少藤本植物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草本花卉、草坪和其它地被植物具有品種繁多、花形花色艷麗的特性,極具渲染特點,在城市公園中占有重要位置,常常較大面積的布置,或做成各種造型,形成豐富多彩的多層次園林景觀。

(三)植物配置形成豐富空間的方法

留出透景線

植物的分支點高低,枝葉的密度,對空間有很大影響。植物配置的空間常常是虛實結合,它們枝葉疏密有度,在這半遮半掩中常常引發人的好奇心,起到了對空間的引導和暗示作用。利用植物的封閉性和通透性,留出公園中的透景線,形成借景,大大地豐富了空間的層次和增加了景深。透過枝葉扶疏的植物看景物,就在原有的距離上增加了一重層次,雖然實際距離不變,但感覺上卻覺得景物退卻到這一層次之后,感覺深遠。

注重植物的色彩對綜合性公園的空間影響

色彩是刺激人視覺最敏感的信息符號,在公園設計中,經常運用到色彩這種要素。色彩的運用不僅可以吸引人的視線,而且也會讓人產生空間上的前進和后退感。暖色在前進,冷色在后退,園林中樹木的色彩豐富,有嫩綠色、深綠色、灰綠色、彩葉樹種等等,將不同顏色的樹木進行搭配,層次豐富。

注重植物的間距對綜合性公園的空間影響

植物間距越大,空間越開敞,植物之間的間距越小,則空間越封閉。小水面、大水面岸線上同樣栽植絳柳,但產生的視覺感不同。在綜合性公園中,喬灌草結合,植物配置間距小,給人壓抑、安靜之感,而在娛樂區,植物之間的間距變大,則有輕快、活躍之感。

注重植物的大小對公園的空間影響

植物大小是指植物三維體塊比例所占據的大小,是植物要素特征中最直接最現實的空間特征,它直接關系著園林景觀空間的占據與劃分。植物大小對組成空間的影響,應該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植物成熟時,各種植物搭配所組成的空間關系,喬木通常6m至數十米,孤植、從植或群植,常形成視線得焦點。

另一方面,植物自身在生長變化過程中,影響空間變化的關系。比如杭州花港觀魚懸鈴木合歡草坪,剛完成時,主景為自由栽植的5株合歡樹,二十多年以后,該處的景觀格局發生了變化,主景發生變更,由于合歡體量較小,與懸鈴木相比,在高度與冠幅上都不具有優勢。

城市綜合性公園景觀的設計的要點

(一)合理功能分區

公園內功能分區不能生硬地劃分,尤其是對于面積較小的公園,分區比較困難時,要從活動內容上作整體合理的安排。面積較大的公園規劃設計時,功能分區比較重要,主要是使各類活動方便開展,互不干擾,盡可能按照自然環境和現狀特點布置分區,應因地制宜地劃分各功能區。

(二)公園傳統文化要素的保留、挖掘及再現

公園是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在文化的承載形式上,現代城市公園對文化傳統的表達主要體現為對傳統形式的借鑒與繼承,借助于傳統的形式與內容去尋找新的含義或形成新的視覺形象,既可以使設計內容與歷史文化聯系起來,又可以結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使設計具有現代感。傳統文化形式的保留及再現不能僅僅局限于整體風格及具體材料方面,重要的是能夠挖掘出真正的文化內涵。可以使用現代的一些布置手段,利用具有現代感材料的處理方式,借助園林要素的形式或符號,在設計中選用“只言片語”的傳統形式匯插到現代園林中。

(三)塑造多樣化的活動空間

隨著我國城市居民休息時間的增多以及城市的人口老年化,對公園的公共活動空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根據各種人群的行為活動需求而創造的空間,滿足人的活動需求,向人們提供緩解城市壓力的調劑方式,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情緒安寧,如健身、賞景、唱戲、交友等。比如說舞蹈空間需要開闊場地,情侶需要私密空間,球類運動需要相對專業的空間等等。讓人能最大化地接近自然,公園中可親近、可坐、可躺、可踩的草坪很受人們歡迎,人們可躺在草坪上曬曬太陽、聊天等。

結語

綜上,綜合性公園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地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歸納總結了我國綜合公園設計中的主要特征和問題,以及綜合公園設計的策略、方法及途徑,以期為今后綜合公園和城市建設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思路與方法,促進我國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東田,范勇.北京城市公園發展趨勢探討[J].藍天園林,2007.1.

篇7

【關鍵詞】市政工程 排水管道 施工技術

引言

市政給排水管道工程對城市經濟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它的建設施工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市政給排水工程的作用能否有效發揮,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和人身財產的安全,影響到政府在社會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影響著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提高市政給排水工程施工的技術水平,保證市政給排水工程的高質量使用已經成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文章就目前我國市政工程給排水管道的施工技術和方法進行簡單的分析和研究,以提高我國市政給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技術水平,保證城市經濟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1 市政工程給排水管道的意義

市政給排水管道工程是城市現代化建設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城市基礎設施,它對整個城市建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1市政給排水工程擔負著城市防洪、排澇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它可以將城市建設發展中產生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自然降水及時的收集并排送到指定的相關水處理中心,使城市免于暴雨積水和水資源污染等的危害。

1.2市政給排水工程能夠有效的改善城市水資源循環系統,維護水資源的可持續再生利用,保護城市中的公共水域,凈化城市水源,從而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的健康良好的運行,為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創造一個綠色、安全、舒適的環境,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維修城市水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再生發展。

2 市政工程給排水施工方法

2.1施工中注重測量放線精確測量放線,做好樁點固定保護,并經監理工程師檢查驗收,根據排水管道基礎和檢查井基礎的寬度,確保足夠施工位置,每1 0m 樁號放出排水管溝或檢查井的開挖邊樁、并用雙飛粉

畫出邊線。基底放線采取與管道基礎同寬,使墊層砼的施工既可以不裝模板,同時又可減少浪費砼。

2.2 開挖溝槽的施工

在進行開挖溝槽的施工的時候,由于土方的工作量占整個工程的很大比重,可以安排采用兩臺。在開挖前必須明確地下的管道、電纜和一些其他的構筑物的位置,并且將調查的結果以及處理的方案一起交由業主和相關的管理部門進行確認,從而確保施工中所進行的相應的遷移和保護等措施能夠有效的進行,確保了開挖工作的開展。采用機械挖槽時,溝槽分層的深度應按機械性能確定,溝槽每側臨時堆土或施加其他荷載時,不能夠影響建筑物、各種管線和其他設施的安全,人工挖槽時,堆土高度不宜超過1.5 mm,且距槽口邊緣不宜小于0.8m。

2.3 施工時注意管節吊裝、拼接基礎砼必須達到一定強度時,且管節經檢驗合格后才能進行管節的吊裝和拼接。所有管節應使用檢驗合格的麻繩進行吊裝,注意管節均勻受力,輕吊輕放,確保旌工安全和不破壞管節,所有管節接口槌料均使橡膠圈連接號,使用前可用肥皂水濕潤,以利管節拼接順利,但嚴禁使用各種油類物品接觸橡膠圈及管節接口位置,以防腐蝕。在管基卜移動管節時,要注意人員安全和不破壞管節、管基,要注意管節的均勻受力,同時要做到拼接嚴密。

2.4 排水管道的閑水試驗

(1)閉水試驗前的檢查工作檢查管道及檢奄井外觀質量合格,管道未還土且溝槽內l 尢積水,傘部預留孔洞均封堵且不漏水,管道兩端堵板承載力經核算并大于水壓力的合力,除預留進出水管外,其余封堵堅固不漏水。

(2)閉水試驗的方法排水管道作閉水試驗,宜從上游往下游分段進行,上游段試驗完畢,可往下游段倒水,以節約用水。試驗管段應按井距分隔,帶井試驗,每3 個井段由監理工程師每段進行作業,并且水頭要求達到2 米以上。

3 給排水安裝工程中的防滲漏措施

3.1穿墻套管防滲漏措施

出墻管道由于外皮不潔凈、油污、銹跡未除凈,致使與砼粘結不良,出現縫隙漏水,施工時管道周圍砼澆搗不密實,形成蜂窩、孔洞,特別是大直徑管道底部或者群管之間的狹小空隙更不易搗實,因此須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防止產生滲漏現象。

3.2 管道安裝零配件試調措施

管道安裝時應對零配件做外觀檢查和試安裝,對于有砂眼或偏松的零件應調換或退貨。管子套絲扣應正確調整絞板網絡,并防止絲扣根部無坍撥,絲扣間斷性缺牙或爛牙過多(不超過10%)。法蘭等部件,對接應平行,嚴密;墊片不允許墊多片。

3.3 管道安裝后的試驗措施

塑料管道安裝要控制螺栓緊牙程度,不松牙,滑牙、不疊牙,不漏放墊圈。管道安裝后,要嚴格按照施工規范進行管道壓力試驗,試壓后10min 內壓力不大于0.5MPA。而后進行壓力試驗,做外觀檢查,所以接口無滲漏為合格。水管道安裝后,進行通球試驗,防止管道堵塞。

4 市政工程給排水主要施工技術

4.1給排水工程開挖施工

由于市政管道穿越市政各條線路,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基本上都是沿路進行鋪設。在一些非主干道或者路邊,在不太影響整體情況的時候,都采用明挖施工。

4.2 給排水工程泥漿減阻

用泥漿減阻是長距離頂管減少摩阻力的重要環節之一。在頂管施工前,先用水潤濕混凝土管材,然后用黃油或機油外涂。在頂管施工過程中,如果注入的泥漿在管子的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漿套,則其減磨效果將是十分令人滿意的,補漿管一般布置于中繼環后面第二節管段及中斷環與工具頭及后座中間的位置,注漿孔按120。設置。頂進結束,對已形成的泥漿套的漿液進行置換,置換漿液為水泥砂漿并摻入適量的粉煤灰,在管內用單螺桿泵壓住。壓漿體凝結后(一般為24h)拆除管路換上封蓋,將孔口用環氧水泥封堵抹平。泥漿用壓漿泵通過總管、支管、球閥、管節上的預留注漿孔壓到管子與外管土體之間,包住下班鋼夾砂管。

4.3 給排水工程非開挖拉管施工技術

給排水工程的特征決定了其必須控制較小的坡度和標高誤差,這對拉管的成孔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保證引導精度,在管線設計時,充分考慮引導實施的可行性,適當設置工作坑,確保入土角度和標高,增加測定頻率,精確換算管位深度,每0.5m 測定一次;盡量減少測定干擾,盡量選擇在生產間隙、車輛較少的時間進行施工。重力流排水管成孔的主要特征是有一定坡度的直線段、較小的誤差以及不設曲線段,這是與其它管線的根本不同,也是施工難點所在。

5 結束語

市政工程給排水施工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遇到種種的困難和問題,本文僅供各位工程施工人員作為一定的參考,具體施工方案還需要根據施工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安排,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市政工程給排水施工技術能夠得到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心.關于市政道路給排水管道施工技術的探討[J].科技傳播,2013,20:70-71.

[2]王圣成.市政工程給排水施工中頂管技術的應用分析[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03:350-351.

[3]高照宇,殷艷春,李春雨.市政道路給排水管道的施工技術分析[J].江西建材,2014,17:187.

[4]王立志.淺析市政給排水管道施工技術要點[J].科技創業家,2012,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