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智慧實驗室建設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15 17:28: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智慧實驗室建設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企業智慧實驗室建設方案

篇1

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快速發展的今天,特別是探索“實驗設備+工程背景”下的核心技能一體化技術、校企合作、資源共享的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與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內容。結合鄭州科技學院實驗室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案,就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實驗室建設的基本原則、功能進行以下闡述。

關鍵詞:

實驗室建設;校企合作;教學改革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智能化建筑已經走進普通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功能齊全的小區成為人們生活追求的主流。另外一方面隨著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建筑和互聯網+等行業的興起,人們對未來建筑的發展,應當是“人性化的設計—智能化的設備—生態化的環境”三者的密切融合和相輔相成。因此應加大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人才的數量及質量的培養。隨著科技發展和建筑行業的興起。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也越來越受到了家長及學生的認可。特別在民辦類高校中,學習該專業學生的數量更是急劇的上升。如何建立一個能夠適應該專業學生學習和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的實驗室,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建筑類專業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掌握電氣及電子方面的相關知識。在“工程背景+實驗設備”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切實更需要深化和升級校內對該專業的實驗室投入建設。與此同時遵循以下原則:

1更新觀念,創新理念的基本原則

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學科與學科之間出現了大量知識共用、交叉、融合的現象。因此在新建實驗室時應該拋棄舊的思維,要有創新的理念以用來適應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具體有一下做法:

(1)多功能性。傳統本科的實驗室基本上是提供學生做一些驗證性性的理論實驗。教師先指導、演示;同學隨后驗證。很快上課時間就結束了,這樣很多情況下學生隨后在想做這樣的實驗機會比較少。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實驗室應該在建設的時候不僅僅考慮到上課學生用到,還應該考慮到學生在課余時間對實驗內容回顧與創新。

(2)實際性。在建設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室時,要突出面向實際應用,面向學生實際設計需求。切實把學生畢業后將要從事該專業工作時需要技術、技能在實驗室功能中給體現出來。

(3)創新型。創新是學生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我們在設計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室時候,應該才用分項目、分模塊化的教學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以往一成不變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

2實驗室建設的基本原則

(1)適應性。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以應用技術型為核心,參考電氣、建筑、電子等方面實驗建設方案。圍繞本專業所從事的和在建設課工作崗位及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優秀課程群”要求,加強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室基礎實踐能力建設,為學生提供“教、學、做”一體化的實驗平臺,從而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

(2)整體優化性。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室建設要滿足“實基礎、重實踐、強能力、會創新”的應用型本科培養目標定位。強化工程意識、專業技能、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堅持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相結合,實現實踐教學過程不斷線,形成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相配套的實踐教學體系。

(3)實用性。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學生的培養更應該采用更多的實用性。如項目式教學法,以項目驅動方式是學生達到在練中學和學中練的目的,從而緊密的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3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室建設的功能

(1)該實踐基地建好后可以輻射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工程造價專業、電子科學技術專業、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及建筑環境及能源工程專業的學生理論教學與實踐和創業就業等功能。

(2)全面展示樓宇控制的各個子系統的功能、構造、和設備,逼真實現各個系統的主要功能。打造學生在實驗室做實驗,如同在工作中做科研一樣。

(3)可以為本科生的教育和教師的科研提供一個平臺。

(4)為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訓基地。

(5)通過與設備提供公司進一步合作,為社會培養智能建筑系統的設計、施工、運行和管理人員。

(6)學校和企業緊密結合。通過與企業聯手,打造“訂單培養班”的培養模式,實現用人單位和人才培養單位的零距離接觸。使該專業畢業生高薪就業。

(7)該實踐基地立足于學校,服務于地方經濟。

4結束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實驗室建設對人才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適應當今社會智能建筑對新技術的需要,實驗室的建設還需要進一步的建設和完善,才能建設成一個功能相對完備的建筑智能化實驗室。推進“工程背景+實驗設備”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趙明舉 彭玉平 單位:鄭州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明月.筑巢引鳳校企一體——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08(10):99—101.

[2]董春橋.智能樓宇BACnet原理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3]邵世凡,徐立平.高校實驗教學改革要適應個性化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師教育研究,2010,22(03):107—108.

篇2

我愿化成天使,激發同志們的活力與夢想

我愿化作火炬,點亮同志們的斗志和希望

……

2016年12月30日晚,一場自娛自樂的新年晚會在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省環科院)新落成的會議室舉行。一首飽含深情的詩朗誦,抒發了員工們對后環評時期省環科院發展的豪邁之情!

對于成立僅8年的省環科院來說,2016年注定是其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面對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的新形勢新要求,院領導班子帶領全體員工,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用智慧和實干,掀開了省環科院發展的新篇章。

6月24日,省環科院環評脫鉤圓滿完成暨廣東智環創新環境技術研究有限公司揭牌儀式舉行。

在省環境保護廳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按照“由單位職工以自然人出資成立的企業承接”方針,省環科院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出來人最多,資質保全最好,技術力量保有最完整的”環評脫鉤單位之一。在環評脫鉤工作中,院領導班子和院黨委始終以人為本,顧全大局,堅持“雙向選擇”,兼顧各方利益,確保了環評脫鉤工作依法依規、平穩有序推進,讓“出去的開心、留下的安心”,得到了員工們的普遍好評。

總體收入下降、技術人員分流、科研基礎薄弱……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擺在眼前。何去何從,如何錯位發展,如何抓住新的契機,成為省環科院“當家人”首要考慮的任務。

不久,《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擺在每一位員工案前。對于這份數易其稿、凝聚了全體員工智慧、為自身發展“量身定制”的方案,省環科院院長汪永紅格外看重。“事實上,從一年多前國家提出環評脫鉤工作要求以來,我們就在謀劃脫鉤后發展事宜。方案的即時出臺為省環科院今后五年發展指明了方向。”

根據方案,未來5年,省環科院將緊密圍繞廣東省環境保護工作“打好三大戰役、構建四大體系”的總體部署,切實把握廣東省環境科院實際需求和學科前沿,以科學研究為主體、技術服務為支撐、產學研相結合為突破口,創新發展模式,注重發展質量,實施“精準服務、精品學科、精細管理”發展戰略,聚焦“大人才、大平臺、大項目”,以項目帶動科研,以科研帶動人才,著力打造廣東省環境管理決策核心智庫和創建全國一流省級環科院。

謀劃布局首先從部門設置和職能調整開始。省環科院將全院組織架構調整為“本部加基地”架構。其中“院本部”重點實施“3+2+1”的組合式發展模式,即培育“水、氣、土”3大優勢學科,“環境規劃、h境應急”2大重點學科,面向市場做強做大1個環科院公司;相對于本部,“基地”則重點建設四大基地,即院綜合實驗室、大氣科學中心(省大氣重點實驗室)、省污染場地管理與修復重點實驗室、省污水污泥處理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存在感不減,方向感增強!”羅育池,由原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一所負責人轉型成為水環境研究所主要負責人,對于這個新成立的部門,他坦言壓力巨大。“院里寄予厚望,將水定位為3大優勢學科之一,我們將立足廣東環保工作實際,在原有工作積累基礎上,尋求突破口。”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多來,該所先后開展了《廣東省西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等項目研究,并在飲用水源環境調查評估與對策研究、地下水污染調查評估與對策研究等領域嶄露鋒芒。

12月30日晚10時,省環科院高工常春英最后一次將稿件核稿付印后,她長長地吁了一口氣。翌日,省內各大媒體在顯著版面刊登這份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廣東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俗稱廣東“土十條”)。廣東成為國內第六個按照國家要求制定本省土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的省份。

省環科院高度重視該方案編制。在院總工程師肖榮波帶領下,生態環境與土壤修復研究所精銳力量全力以赴投入。院里專門安排一名博士高工借調到省環境保護廳生態處無縫對接,精準掌握土污染防治工作的現狀和需求,力求做到方案編制有的放矢。半年多來,編制團隊先后多次赴基層調研,舉辦多次研討座談會,并先后兩次征求省直多個部門意見,終于拿出一份“內容實在、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得到了省直有關部門和眾多專家的好評。

數月前,全省環境保護大會召開前夕,另一部環保規劃“大塊頭”――《廣東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于9月22日問世,成為全國各省區首個“十三五”環保規劃。為及時出臺、認真編好該規劃,據省環科院副院長張永波介紹說,課題組早在兩年前就啟動該項工作,2016年以來更加快了工作進度,期間與上下保持密切溝通聯系,從而確保了該規劃既“高大上”,符合國家相關要求,又“接地氣”,具有廣東地方特色,同時不乏體制機制創新,對全省環保工作起到引領作用。

省環科院副院長李朝暉告訴記者,在精準對接全省環保工作“三大戰役、四大體系”,不斷提高管理決策支撐水平的同時,2016年以來省環科院還著眼新興技術服務市場,以縱帶橫,逐步形成發展新動能。

半年多來,省環科院以“十三五”規劃編制和省規劃修編為契機,承擔了湛江、潮州等多個地級市“十三五”規劃編制;圍繞土壤修復領域,大力拓展污染場地調查與評估、土壤環境管理政策與規劃研究、土壤修復工程環境監理及第三方驗收業務;立足于環境風險評估與應急預案咨詢業務的市場開拓,承接了60余項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咨詢服務,樹立了良好的技術服務形象;環科院公司關注末端治理、水環境治理、大氣環境治理、應用研發以及環境監理等方面,通過“有機及惡臭廢氣微波無極紫外-催化處理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應用”、“新型重金屬捕集劑及精細化投藥系統的研發及應用研究”等一批重點項目有力提升技術研發水平,市場前景廣闊;工程監理和清潔生產審核業務均有突破。

以項目帶動科研,科研成果產出見成效。2016年省環科院成功申報中央財政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項目《 廣東省重點土壤污染地區環境調查與污染治理修復規劃》1項;獲省環保科技獎3項(一、二、三等獎各1項),廣東省工程咨詢協會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新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受理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1項。

“不錯!達到了國內省級環科院的一流水平!”

12月15日,原中國環科院副院長柴發合受聘為省環科院技術總顧問,他對省環科院今年新擴建的綜合實驗室稱贊有加。

記者走進省環科院二樓新裝修辦公室,大至會議室,小至茶歇室和創意空間,甚至墻上的櫥窗室,無不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處處洋溢著“溫暖如家”的溫馨感覺。定期組織開展的科技論壇、青年沙龍,又讓員工們在輕松愉快的交流中不斷“充電”,拓展知識視野。

省環科院黨委書記張國強介紹說,作為一家科研單位,省環科院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并將其作為單位建設“五個一”發展目標之一,以提升全體員工“成就感”和“獲得感”為導向,建設以環境學科文化、普眾教育文化及差別化文化提升計劃為主要內容的環科院特色文化體系。

以四大基地為重點,加強硬件能力建設。在辦公面積原本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省環科院硬是從其他辦公場所擠出空間,騰出約500平方米的面積;并投入500余萬元購置儀器設備,擴建了院綜合實驗室。如今實驗室計量認證參數由過去的13項增至目前的345項,不僅為各項科研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實驗條件,也為今后開展各項委托檢測業盞於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省科技廳的“廣東省城鎮污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省環境保護廳首批“廣東省環境保護污水處理節能減排與污泥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已定址在東莞豪豐產業園,并完成了中試基地建設裝修工作。

以人才優先為導向,加強隊伍能力建設。分兩批引進環境管理與經濟政策研究、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等15名高端科技人才。組織兩批共12個崗位中層干部競聘,優化各部門和重點學科人才配置,在年齡組成、知識結構、管理能力等方面大力提升中層干部整體素質。全面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編制完善《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員工360度考核辦法》、《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采購管理辦法》、《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薪酬管理辦法》,加強黨風廉政及制度建設,為單位建設及各項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篇3

關鍵詞:物聯網;實驗室建設;傳感器;RFID芯片;探究

自2009年8月總理提出“感知中國”這一物聯網建設議題以來,物聯網技術連同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物聯網,被譽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化產業的浪潮。作為互聯網、移動通訊網等應用的增長點,將會大大促進信息化的應用,不僅僅可以提高經濟效益,還可以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動力,為產業行業開拓了又一潛力無窮的發展機會。隨著信息技術和物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物聯網涉及各類產業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大大提升互聯和智能方面的特性,使實現智慧地球的夢想成為可能[1-2]。物聯網技術在高校實驗室管理中的應用,綜合運用了現均已趨成熟的RFID、WSN技術、智能技術、納米技術等知識,將實驗室中的所有物品,包括儀器設備、辦公用品、實驗耗材、實驗環境、實驗人員等,與網絡連接起來、與移動信息網連接起來,真正實現實時的遠程控制,物聯網技術的新時代必將為人們帶來生活上、工作上的全新體驗[3]。

1物聯網技術概念

“物聯網”技術是指通過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以計算、存儲、分析等處理方式構成所關心事物的動態和靜態的信息知識網絡,用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4]。物聯網的用途非常廣泛,遍及城市管理、數字家庭、定位導航、現代物流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零售、數字醫療、防入侵系統[5]等諸多的領域。

2高校實驗室管理現狀

高校實驗室管理目標可以分為安全性、高效性、精確性、經濟性、便捷性等。目前,高校實驗室管理最常用的方法還是主要依賴于相關實驗管理人員的定點管理以及實驗室制度規章的硬性約束這兩大措施,而這需要大量的實驗室管理人員并投入巨額的維護經費,通過在實驗室管理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大大降低人員費用的開支。

3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高校實驗室管理方案

3.1建立中央處理單元

中央處理單元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它要能提供強大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功能,在以下各個模塊間起到橋梁的作用,能將各模塊的信息進行實時交換、處理、分析并反饋。通過物聯網及其他專業技術將實驗室中各儀器設備與中央處理單元相結合,便可實現實驗室管理員與儀器設備之間的人機互動:管理員可對儀器設備進行信息更新、維護安檢、使用預約以及過程監控等操作;儀器設備也可向實驗室管理員報告其實時運作狀態、環境安全等。

3.2建立設備管理模塊

為有需要的儀器設備安裝一個RFID標簽,相當于賦予每一臺設備一個“身份證”。通過讀寫裝置可以非常方便地讀取設備的詳細信息,例如,名稱、規格、型號、生產廠家、經銷商等;還可以通過讀寫裝置寫入需要添加的內容,例如,單位、實驗室地點、注意事項等。另外,設備的維修保養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可以隨時通過中央控制單元或便攜式的讀寫裝置將設備的維修記錄詳細地標注在RFID標簽中,需要時便可十分快捷地獲取到維修信息,并且,通過設置中央控制單元,可定期定時地提醒管理人員對儀器設備進行檢修。由于每次巡檢和維護的結果都記錄存儲于芯片而且這些信息是不能夠隨意更改的,這就可以避免如果出現和實驗設備相關的責任事故,不能明確人為責任還是設備責任的問題時,使實驗設備日常維護工作變得有據可查[6]。設備管理模塊大大簡化了繁重的入庫和檢修工作。

3.3建立物資管理模塊

實驗的進行常常都伴隨著實驗物資的大量消耗,通過設計相應的物資管理模塊,通過傳感器等檢測裝置,一旦實驗室中某種物資的存儲量低于系統設定的最低值時,該模塊將信息傳遞給中央處理單元,中央處理單元再通過移動網絡發送信息至實驗室管理員的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上,內容包含該種存儲物資的剩余數量及所需數量等,以方便實驗室管理員及時添加物資或向商家發出補貨訂單。

3.4建立過程監測模塊

實驗的順利進行需要實驗人員的正確操作,但實驗過程中,往往由于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在電子教學實驗室中尤為常見。大量專業知識匱乏的學生經常會因錯誤的操作造成實驗儀器的損壞,例如,過載、欠壓等。通過實驗監測模塊,實驗指導者可預置必須要用到的實驗元件,如熱繼電器,通過比較實時操作與預置的情況是否一致,該模塊一旦檢測到實驗人員在實驗過程中未接入該元件或連接錯誤時,會自動斷開使電路無法運行避免造成儀器損壞,并將信息反映給實驗指導人員,方便找到錯誤原因且及時更正。這將大大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壽命,省去大量的維修及購買經費。實驗過程數據可以被實時采集并以適當的方式提供給實驗者,實現實驗教學的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7]。

3.5建立人員監測模塊確保進入實驗場所人員的安全有序是實驗室管理的重要環節。在實驗室入口處安裝一個固定的RFID射頻閱讀器,并給相關的師生配備一個電子標簽(電子標簽可進一步設計與校園一卡通集成),這樣一來,當師生進入實驗室時,閱讀器便會非常方便地讀取該人員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學號、聯系電話等,同時相關信息也將通過物聯網發送至中央處理單元登記存儲。若需要相關考勤的記錄,便可通過中央處理單元調用數據庫中的記錄,非常快捷的導出考勤表等詳細內容,省去了大量煩瑣的簽到工作。而該模塊一旦監測到非授權人員擅自進入實驗室時,便可立即發出警報并發送信息至實驗室管理人員的移動終端,管理員便可第一時間采取應對措施,這對于需要重點保護保密的實驗室有非常好的效果。

3.6建立環境監測模塊

不少實驗室對于實驗環境有著不低的要求,而環境監測不光可以幫助實驗順利進行,還可以在出現安全問題,如火災、漏氣等情況時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措施。環境監測模塊可以安裝溫度、濕度、氣體、光電傳感器等,并與110聯網,通過中央處理單元的反饋,中央處理單元或實驗人員即可做出相應的控制。而該模塊一旦監測到實驗室出現火災、漏氣等險情時,中央處理單元將立即啟動消防系統并報警,同時發送信息至實驗室管理人員的移動終端,使安全問題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控制。

4結束語

本文通過構建一個基于物聯網的模塊化設計實驗室管理平臺,來實現高校實驗室內的硬件管理、人員檢測及安全監測等內容,該系統可以較好地改進高校在實驗室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管理工作繁重復雜等問題,對于高校智能實驗室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徐曉坷 陳惠明 李玉榮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黃崢,古鵬.物聯網實驗室建設研究與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2):191-195.

[2]朱勇,張昕明,王寧.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物聯網專業綜合實驗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6):17-19.

[3]ZORAIM.FromToday'sInternetofThingstoaFutureIn-ternetofThings:aWirelessandMobilityRelatedView[J].IEEEWirelessCommunications,2010,1536-1284:44-51.

[4]楊剛,沈沛意,鄭春紅,等.物聯網:理論與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5.

[5]徐迪威,蔡建新.物聯網及其應用剖析[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1,47(15):229-231.

篇4

智慧旅游由數字地球、智慧地球的概念延伸而來。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戰略規劃,智慧旅游是智慧地球在旅游行業的拓展。旅游業與物聯網、互聯網及空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融合發展,旅游業歷經旅游信息化、旅游數字化、旅游智能化到旅游智慧化的發展過程。2010年江蘇省鎮江市在全國開創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我國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構想,國家旅游局在《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通過信息化引發旅游發展戰略、運營方式和產業格局全面變革的發展思路和工作重點。國家旅游局同年提出我國將爭取用10 年左右時間,把旅游業發展成為高信息含量、知識密集的現代服務業,初步實現基于信息技術的“智慧旅游”。2012年,建立首批“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2014年確定旅游宣傳主題“美麗中國之旅?智慧旅游年”;為保障智慧旅游發展,國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份《關于促進智慧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智慧旅游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明確提出強化隊伍建設,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養體系,積極開展智慧旅游專業培訓和智慧旅游交流活動,為我國智慧旅游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勁旅智庫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市場交易規模約達5402.9億元,較2014年3670億元同比增長47.2%。在線旅游市場和智慧旅游發展為智慧旅游人才建設提供了機遇。探索基于智慧旅游視角的旅游管理OPEC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研究重點。

二、智慧旅游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外對信息技術對旅游業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研究,Pauline J. Sheldon(1997)在其《旅游信息技術》一書,全面介紹了促進旅游行業發展的各種信息技術。 Hannes Werthner等(1999)在《信息技術與旅游業:一種挑戰性的關系》一書中指出信息技術對傳統旅游業的產生的挑戰和影響。Hung J C(2011)在云計算環境下提出一種基于社會網絡的智慧旅游框架,并提出了應用云計算為游客的終端設備提供旅游咨詢服務。Giacomo Del Chiappa等(2016)分析了智慧景區中信息和知識的傳遞、共享和轉化過程。Xia Wang等(2016)運用FCEM-AHP和IPA方法從旅游者角度測量了智慧旅游吸引力。國外對旅游智能系統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包括旅游目的地智能推薦、基于社會視角的智能旅游系統運用。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質、高滿意度服務,而實現旅游資源及社會資源的共享與有效利用的系統化、集約化的管理變革。本文在中國期刊網(CNKI)上輸入“智慧旅游”作為主題進行檢索,梳理相關文獻,國內對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包括智慧旅游概念、內涵及理論體系的討論(張凌云等,2012;姚國章,2012),智慧旅游系統和模式構建研究 (姚國章,2012;高天明,2012)、區域智慧旅游的發展研究 (王清榮等,2014)涉旅企業和旅游服務的“智慧化”研究 (張凌云,2012)、智慧旅游評價和市場影響分析 (韓玲華等,2014) 、智慧旅游人才培養研究(高燕等,2015)等相關方面。

三、智慧旅游視角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現狀

國家旅游局《2014年全國旅游教育培訓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招收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職高專1068所,中等職業學校933所;其中,旅游相關專業研究生共招生1736人;本科教育共招生5.3萬人;高職高專共招生11.08萬人;中職招生12.30萬人。我國高校旅游管理類人才已經初步形成了階梯式培養結構。縱觀2015年旅游業發展,我國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出境旅游1.2億人次,旅游收入過4萬億元人民幣。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旅游規劃研究中心測算,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10.3%,中國旅游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10.2%。隨著旅游發展進入“高速時代”,旅游類人才需求緊缺,世界旅游理事會調查顯示,如果政府和相關企業不采取行動,旅游行業中將有1400萬份工作面臨風險。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類院校逐步啟動“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等高等教育專業綜合改革工程,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伴隨智慧旅游時代到來,智慧旅游人才培養仍顯滯后。如何創新智慧旅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既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又掌握豐富旅游專業知識的智慧旅游人才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目前旅游管理基礎課程中,仍采用理論講授為主,實操實訓較少,旅游管理信息系統等智慧旅游相關課程未能引入,酒店管理軟件、旅行社管理軟件、電子商務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統軟件等在一些高等院校還未引進或充分利用。另外,智慧旅游實踐教學環節需加強,需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數在總學時中的比例,加大智慧旅游實驗室建設,實踐實訓需加強與智慧型企業、智慧景區的對接,“校企合作”、“教、學、做”一體化,促進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學生智慧旅游實操技能,切實增強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四、智慧旅游對旅游管理類人才培養新要求

經濟的發展從產品經濟時代、服務經濟時代邁向體驗經濟時代,旅游業更注重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以游客互動體驗為核心,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等旅游要素之中,智慧景區、智慧旅游企業、智慧旅游城市應運而生,智慧旅游成為發展趨勢,旅游服務、旅游管理和旅游營銷更加智能化,智慧旅游需要智慧型旅游人才支撐,智慧旅游人才不僅要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掌握旅游信息化技能,如圖1。旅游管理類高等院校是培養智慧旅游人才重要基地,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適應智慧旅游發展要求。

(一)跨學科知識培養

一方面,旅游因其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具有跨學科研究特征,旅游管理類人才不僅要掌握旅游相關理論知識,還要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生態學、市場營銷等相關交叉課程體系;另一方面,養生旅游、情感旅游、研學旅游、探奇旅游、商務旅游、休閑度假、互聯網旅游等“旅游+”衍生的旅游新業態需要旅游管理類人才掌握跨學科知識;智慧旅游使信息技術融入到旅游各要素之中,影響著游客旅游體驗,旅游管理類人才除了要具備扎實旅游相關理論,還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培養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旅游體驗、旅游管理中的應用。智慧旅游的發展需加強旅游管理類人才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培養,智慧旅游人才應具備以博客、微博、微信、貼吧、論壇/BBS為代表的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數字化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運用能力,借助融合的通信與信息技術和便攜的終端上網設備,以游客互動體驗為核心,主動感知、甄選旅游相關信息,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務,提高旅游體驗質量和滿意度。智慧旅游人才還需要能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旅游目的地智慧營銷,樹立“時刻營銷”和“智慧營銷”理念,通過智慧旅游信息平臺開展高效智慧營銷,提高客源市場規模。

(三)智慧旅游素質和智慧服務能力培養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類人才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具備智慧旅游服務素質,培養能夠適應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旅游網站等智慧旅游行業及其他相關智慧旅游企業管理與服務的高技能智慧人才。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散客化趨勢日益凸顯,旅游者需求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國家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在40億人次國內游的人群中,自由行人群高達32億人次;1.2億人次出境游客中,有2/3的游客選擇自由行,自由行都是游客最愛的旅行方式。這要求智慧旅游管理類人才在利用公共資源信息和旅游數據庫進行“線上”、“ 線下”服務時應樹立智慧旅游服務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務能力,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

(四)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培養

智慧旅游要求旅游管理類人才提高智慧旅游管理能力,能夠適應智慧旅游行業及相關智慧旅游企業數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及旅游相關行業信息技術,如酒店在線預定管理、旅行社管理軟件、景區管理信息系統、旅游交通流量監控等,能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獲取旅游信息數據,完善智慧旅游管理體系、監管系統、旅游投訴管理系統,綜合協調分析旅游信息,實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進行有效管理。

五、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本文創新性構建智慧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通過智慧旅游目標導向培養、智慧旅游人才專業性培養、智慧旅游人才創新性培養、智慧旅游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智慧師資隊伍建設、智慧旅游教學方法培養智慧旅游類人才。O――(Objective cultivation)目標導向培養。改革教學與市場脫節現狀,以智慧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P――(Professional cultivation)人才專業性培養。培養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旅游專業知識的專業型人才。E――(Entrepreneu

rship and Innovation)創業和創新性培養。注重智慧旅背景下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C――(Social Communication)社會溝通能力培養。旅游管理類專業實踐實訓加強智慧旅游行業及其他相關智慧旅游企業對接,“校企合作”,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教師要注重引入智慧旅游教學方法提高智慧旅游教學效果。高校應加強智慧師資隊伍建設,優化“雙師結構”,為智慧旅游人才建設提供師資保障。

六、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養提升路徑

本文基于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智慧旅游人才培養提升路徑,包括智慧旅游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實踐實訓、教學方法需要適應智慧旅游發展。

(一)智慧旅游目標導向培養

以智慧旅游市場需求為目標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改革高校教學和人才培養與市場供應錯位現狀,樹立智慧旅游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結合智慧旅游發展趨勢、智慧旅游行業及智慧旅游企業對旅游管理類人才新要求,校企對接,提升學生基礎理論素質、實訓實踐操作技能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強化學生對旅游智能導覽系統、旅游在線預定與營銷、智慧旅游辦公系統等智慧旅游信息技術的掌握,培養能夠快速適應智慧旅游發展需求的既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又掌握豐富旅游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二)智慧旅游人才專業性培養

智慧旅游人才專業性培養需要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即優化高校旅游管理類專業的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專業拓展技能課、學科選修課程等模塊,一方面,增設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等相關課程,加強學生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在傳統的旅游管理專業基礎課和技能課中不斷融入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內容,如景區管理課程融入智慧景區管理內容,旅游市場營銷引入數字化新媒體營銷內容,旅游規劃與開發增加智慧景區打造、智慧旅游交通規劃、智慧開發管理等智慧旅游建設內容;另外,拓寬原有課程體系,增設旅游電子商務、在線旅游服務商(OTA)管理等信息技術與智慧旅游相關融合課程。

(三)智慧旅游人才創新性培養

智慧旅游注重旅游業的創新性和科技化,智慧旅游要求智慧旅游人才時刻保持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高校應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創業精神的智慧旅游管理類人才,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通過課程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另一方面,開展技能創新大賽和創業大賽,通過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務、智慧旅游營銷等智慧旅游環節加大智慧人才創新性培養。使學生畢業后能夠主動適應智慧旅游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提高創新綜合能力。

(四)智慧旅游人才實踐能力培養

智慧旅游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是智慧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一方面,提高專業課程中實踐教學環節課時,優化實訓教學時間安排,提高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數在總學中比例,通過實踐教學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智慧旅游實驗實訓室建設,高校可通過多樣化渠道爭取經費建設集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管理與服務等于一體的信息化智慧旅游實訓室,利用云技術、人工智能、移動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模擬智慧旅游運營,通過 “線上”、“線下”模擬操作,教師與學生互動,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實踐技能;另外,通過“校企合作”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實踐能力,高校可以依托院校自身的教育資源與智慧旅游行業相關企業合作,通過合作辦學共建智慧旅游人才實踐培養基地、校企簽訂訂單式培養等多種合作方式培養智慧旅游人才。

(五)智慧師資隊伍建設

智慧旅游人才培養需要智慧師資隊伍做保障,“互聯網+”、“旅游+”背景下,需要打造一批支撐智慧旅游發展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首先,旅游管理類教師要掌握智慧旅游理論知識,并將智慧旅游理念、智慧旅游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實施智慧旅游教學。其次,建設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包括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和熟練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技能型教師,計算機信息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等相關課程可由計算機專業教師擔任,旅游電子商務、智慧旅游營銷可由具有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專業教師擔任;再次,聘請智慧旅游行業和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優化智慧旅游“雙師結構”;最后,高校應加強對智慧型師資隊伍培訓,通過國培及省培項目、訪學、選派旅游專業教師到智慧旅游企業學習等渠道打造智慧型、復合型教師,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師資支撐力。

篇5

關鍵詞:智能制造;智能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實驗平臺建設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是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在裝備制造過程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是我國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競爭背景下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廣東省作為國內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也對接印發了《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針對廣東省制造業的創新能力、產業結構、信息化水平的缺乏競爭力的問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零部件研發,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創新驅動,智能化升級改造需要國際領先水平人才的引進和高等院校實戰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我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是面向廣東智能產業的深度融合設置的。其專業實驗平臺的建設需要針對廣東省高端裝備、制造過程、工業產品智能化等領域的薄弱環節,以“機器智能”為方向,完善實驗教學體系、整合實驗教學資源,開設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項目,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緊密聯系企業,針對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協同創新。培養具有智能系統開發與設計、智能裝備的應用與工程管理能力;能在智能裝備、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等領域從事智能系統的是開發與設計、應用于維護、運營與管理的“厚基礎、強應用、能創新”的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

1專業實驗平臺建設思路

面向智能制造專業實驗平臺的建設,依據《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發展智能裝備與系統,工業產品、制造流程智能化升級改造的任務,從智能科學與技術知識體系中提取專業發展方向的課程,建立完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以“機器智能”為方向建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實驗室為核心,以項目、科技競賽、緊密對接企業協同創新為手段,培養學生能夠運用工程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設計工程實驗,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查詢檢索資料文獻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夠綜合運用自然科學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手段設計系統和過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科技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在團隊里具有工程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掌握基本創新方法,并讓學生具有追求創新的態度和意識,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重點。立足華軟學院電子系電子信息工程嵌入式專業、自動化專業、通信工程專業現有的平臺優勢,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基本思路,完善支撐體系,優化驗教學資源配置,建設一個能夠與廣東智能產業深度融合的階梯形層次化實驗平臺。

2實驗平臺建設內容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驗實踐平臺的建設要依據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突出面向智能制造工程實踐為特色,按照學生的成長需要,建立階段化、層次化、模塊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2.1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建設

面向智能制造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定位是以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是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特色專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首先還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扎實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外語應用能力為基礎,其次是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如數字系統與邏輯設計、數字信號處理基礎、信號與系統、電路分析與電子電路;c語言程序設計與算法分析、數據結構、數據庫與操作系統、微機原理與接口、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等。最后是專業方向類課程,也是專業的核心課程,如制造業基礎軟件中的嵌入式軟件、工業控制系統軟件,工業機器人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和智能控制技術。主要有知識獲取模式識別;數據通信與網絡;嵌入式系統移植和驅動開發;嵌入式應用開發;人工智能與神經網絡;智能控制技術;機器人學等課程。培養學生具備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智能系統方法、傳感信息處理等技術,完成系統集成,并配合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如圖1,完成電子工藝實習、技術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的課程設計和綜合項目實驗,并在工程應用中實施的能力。

2.2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依據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構建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電路基礎、信息與控制基礎、嵌入式技術、機器智能系統五大模塊開展不同學習階段層次化的實驗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基礎類、專業實訓類、綜合創新類。

1)基礎類實驗注重開設與課堂教學中基本理論相結合的精品實驗項目,并逐步提升基礎實驗課時的比例。從實踐中啟發引導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理論知識。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的能力培養,如收集信息查找資料、制定工作計劃步驟、從基礎理論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以及獨立學習新技術的方法和評估工作結果的方法。培養學生厚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

2)專業實訓類實驗主要以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及方法獨立解決行業領域內的任務和問題并能夠評價結果的能力。如智能傳感應用項目,人工智能技術實驗項目,知識表示與推理項目,計算智能項目,專家系統,多智能體系統;機器人項目,如最小機電系統組成,如何完成對電機的控制;利用單軸或雙軸控制平臺實現基本搬運裝配作業。

3)綜合創新類實驗注重培養學生從理解問題域開始,獲取數據和知識、開發原型智能系統、開發完整智能系統、評估并修訂智能系統、到整合和維護智能系統六個階段構建智能系統。如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包括產品設計加工、智能生產調度、智能工藝規劃、智能機器人、智能測量等;直角坐標機器人實現碼垛搬運、多關節串聯機器人、弧焊機器人實訓等。

4)科技競賽、與企業協同創新,通過觀察記錄待智能化升級的工廠生產過程,發現定義問題、提出假設、搜集證據檢驗假設、發表結果、建構理論等實驗過程設計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基本創新的方法,團隊協作管理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等。如嵌入式設計大賽、機器人大賽等科技競賽;以及針對自動化生產線的嵌入式工業控制系統設計;針對原材料制造企業的集散控制、制造絳屑成應用;針對裝備制造企業的敏捷制造、虛擬制造應用;工業機器人在汽車、電子電氣、機械加工、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紡織制造、輕工家電、醫藥制造等行業的應用。

2實驗教學保障

智能科學與技術實驗平臺建設以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實驗室建設為核心,結合目前學院嵌入式系統實驗室、自動控制實驗室、傳感器技術實驗室、通信原理實驗室資源,儀器設備共享共建的原則,系統化籌備購置。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主要針對智能系統設計開發和機器人應用,基于計算機系統的人工智能技術學習應用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制造應用和工業機器人仿真軟件ABB Robot Studio。基于“探索者”機器人系統控制實訓箱Rino-MRZ02(包含履帶機器人、雙輪自平衡機器人、5自由度機械臂、6自由度機械臂等)

可以開展的項目有:利用啟發式算法、遺傳算法、蟻群算法等模糊數學理論對工業產品設計進行性能模擬、運動分析、功能仿真與評價;利用人工神經網絡自學習、自組織構造產品加工過程新能參數預測模型。利用模式識別、機器學習、專家系統、多智能體系統進行感知、并對環境的改變進行解讀、動作進行規劃和決策;利用專家系統、遺傳算法、模糊邏輯集中式解決生產調度多目標性、不確定性和高度復雜性的問題,尋求最優規則,提高調度的速度;利用蟻群算法、遺傳算法分布式多智能體系統進行問題分解、彼此協商、任務指派、解決沖突。

履帶機器人可開展電機控制實驗;運動控制實驗;HD軌跡控制實驗;無線通信實驗。雙輪自平衡機器人呢可開展自平衡模塊實驗;倒立擺算法實驗;雙輪載具運動實驗。6自由度雙足機器人可開展雙足運動控制實驗;步態規劃實驗;雙足平衡實驗;機構改裝實驗。5自由度機械臂可開展機械臂運動控制實驗;顏色分揀實驗。可擴展為8自由度雙足機器人、輪腿式機器人等技能提高類課程設計。

通過ABB公司的機器人仿真軟件RobotStudio進行工業機器人的基本操作、功能設置、二次開發、在線監控與編程、方案設計和驗證的學習。

篇6

關鍵詞:物聯網;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建設;策略;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TP39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02-0127-02

Abstract: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oT,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o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et from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faculty build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employment market of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oT strategies,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tting Io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next stage of our work.

Key words:IoT(Internet of T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pecialty; strategy; 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IoT)這一概念是在1991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來的。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與傳感器技術和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等,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被稱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聯網的發展勢頭不可阻擋,世界各國政府、科研院所和產業界都非常重視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1]。2004年,日本總務省(MIC)提出了u-Japan計劃,該計劃力求實現一個隨時、隨地、任何人和任何物體之間連接的網絡社會。2005年國家電信聯盟(ITU)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使得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發生了變化,不再只是基于RFID的物聯網。2006年韓國確立了u-Korea計劃,旨在民眾的生活環境中建設智能型網絡和各種新型的應用,讓民眾能夠方便的享受科技智慧帶來的服務。2009年歐盟項目研究小組(CERP-IoT)在歐盟委員會的資助下制定了《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RFID與物聯網模型》等,描繪了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前景,促進了物聯網的發展[2]。2009年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獲得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支持,美國將物聯網作為振興經濟的重點之一;歐盟提出了嵌入智能與系統的研究與技術(Advanc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for Embedded Intelligence and System, ARTEMIS)研究計劃[3];中國前總理“感知中國”的講話把我國物聯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開發推向了。

目前,物聯網的應用領域覆蓋了工業、農業、節能環保、物流、能源、社會事業、城市管理、醫療衛生和安全生產等領域[4]。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區等四大區域聚集發展的格局。2011年我國物聯網的產業規模超過2600億元,預計2050年將超過5000億元。

2 高等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物聯網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產業,目前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好多關鍵技術還不夠成熟,應用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拓展。制約這一切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匱乏,高校作為培養高新技術人才的搖籃,對于推動物聯網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2010年8月21日,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四川大學召開了“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研討會”,8月29日,在中國電子學會和教育部科技委的支持下,“全國高校物聯網及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小組(籌)”籌備會工作會議召開,同年,教育部了《教育部關于公布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名單的通知》,這就從國家層面明確提出建設物聯網專業,對于物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物聯網專業受到了全國各大中專院校的重視,據不完全統計,有700多所院校提交了開設物聯網的申請。各地方政府也紛紛發文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發展。以甘肅為例,2011年10月20日,首屆中國車聯網大會在甘肅蘭州召開,30多位專家學者匯聚蘭州共同探討我國車聯網技術的發展問題。201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了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關于加快物聯網發展意見的通知》,這對于物聯網在甘肅省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甘肅省各大高校開始積極開設物聯網專業,甘肅省物聯網工程研究中心在西北師范大學成立,這標志著甘肅省物聯網發展已經邁出了新的一步。

在全國各大本科院校建設物聯網專業的同時,高等職業院校也應該不甘示弱,牢牢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5]。高等職業校院校作為國家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高等職業類院校中開辦物聯網專業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有利于扭轉物聯網人才資源緊缺的局面,培養大量具有物聯網技術能力、應用創新能力、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全國大部分有條件的高等職業院校都以此為契機,積極開辦物聯網專業。

3 以探索和實踐相結合的物聯網專業建設策略

由于物聯網專業才剛剛起步,大多數高等院校還處于探索性階段,比如專業方向定位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師資力量缺乏,實訓室建設不完備和就業市場有待開拓等因素嚴重制約著物聯網專業的發展,所以研究物聯網專業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3.1明確物聯網專業發展方向

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核心仍然是互聯網,不過物聯網屬于專網,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圍,一般是在一個單位或者企業的內部使用。不像互聯網,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可以接入。物聯網的體系架構自上而下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6]。感知層是物聯網中的關鍵部分,以傳感器、RFID和二維碼識別為主,通過它們來識別物體,進行數據采集。主要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應用環境來設計、開發、使用和維護設備的能力。網絡層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實現數據的傳輸和計算。主要培養學生會使用和維護通信設備,保障數據的迅速和安全傳輸。應用層主要通過PC機、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接受數據信息實現應用的目的。這就要求學生會安裝、調試、維護終端設備和具備開發相關應用軟件的能力。由此可見,物聯網的發展將會帶動與之相關的計算機網絡、通信、軟件工程、和自動化等專業領域的蓬勃發展。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這正是物聯網專業所需求的,高等職業院校教育能夠為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培養大批合格的技術性人才。

3.2動態設置物聯網課程體系

物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好多方面發展還不成熟[7],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不能墨守成規,應該充分發揮“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即聘請物聯網產業一線的專家和在校的教師一起探討課程體系的設置,同時選配在校教師不定期的到部分企業去調研,了解企業一線的需求,各兄弟院校應該加強溝通和交流,共同探討課程體系的設置。對于專業核心課程,可以邀請企業和高校名師授課,以MOOC的形式供同學們學習和交流。

3.3加強物聯網師資力量建設

物聯網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必須具有很強的實際動手能力。所以必須加強物聯網師資的引進和培訓,具體包括:第一,從物聯網學科優勢明顯的重點高校引進專業教師;第二,開展校企合作機制,讓教師到物聯網企業下廠實習鍛煉;第三,加強物聯網教師的培訓,引進企業技術專家對教師進行實驗指導。

3.4積極建設完善的實驗室

物聯網專業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建設設施比較完善的實驗室以便開展實訓教學和科學研究。以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3年,學院和中國電信甘肅分公司合作,成功建設了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實訓室,為學院物聯網專業的發展創造了便利的教學條件和良好的實訓環境,使學生有了一個安全、共享和智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日后在企業從事物聯網方面的工作實現零距離對接。

3.5努力開拓廣闊的就業市場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最高層次,以培養高端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其知識講授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都要走向技術型崗位。目前,好多高等職業院校通過走訪,參觀和調研等多種形式,努力開拓就業市場,積極為學生提供就業渠道,采用“2+1”模式,即大學前兩年在學校學習專業技能課程,第三年在企業頂崗實習,使學生提早熟悉企業文化和崗位技能。努力和部分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促進校企合作,為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4 結束語

物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經濟效益和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帶動著與之相關的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在高職院校建設物聯網專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今后我們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專業建設方案,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及時把握企業需求,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合格的物聯網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物聯網[EB/OL]. [2014-10-23] http://baike. /view/1136308. htm?fr=aladdin.

[2] 凌志浩. 物聯網技術綜述[J]. 自動化博覽,2010(11):11-14.

[3] 徐小龍, 魯蔚鋒, 楊庚. 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12(1):119-124.

[4] Atzori, Luigi, Antonio, Iera, and, Giacomo, Morabi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survey[J]. Computer networks , 2010(54): 2787-2805.

[5] 王晴, 王建華. 物聯網發展與高等職業院校教育之探討[J].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9(3): 98-101.

篇7

關鍵字:實驗效果;評價指標;改進措施

1高職計算機實驗教學的現狀分析

實驗教學是實踐教學環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對實驗教學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高職院校的計算機類課程普遍存在重視理論基礎輕視實踐的問題,對于實驗課的認知往往局限于對所學理論知識的驗證上,隨之對于實驗課的評價方式為僅僅以理論課的評價指標評價實驗課,無法對實驗課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從而導致教師和學生對于實驗課的開設熱情不高、興趣不大,對實驗課的內容的設計缺乏創新性和創造力,因此迫切需要對高職計算機實驗教學的方式和評價機制進行改革。

2計算機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實驗教學手段陳舊

目前我院計算機類課程的實驗教學手段為驗證性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教師講授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和步驟之后,開始進行上機實驗操作,得出結果來驗證教師講授的實驗的正確性,這種方法比較單一,主要適用于代碼類的驗證實驗,對于代碼類的設計實驗和計算機大類下的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和裝潢藝術設計類的課程,以考察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為主,因此要求我們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對實驗項目的內容進行改進,變被動為主動,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設計創作。比較陳舊,基本采用教師課上教授演示實驗步驟,學生被動學習,然后按照步驟進行上機練習,從而造成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非常差,尤其是在一些軟件應用類的課程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學生設計與創新的能力被扼殺。

2.2理論與實際脫節

計算機類課程的特點是知識更新的速度快,軟件版本不斷升級,作為以應用為主的高職高專教師來說,很難及時跟進計算機類課程知識的更新,甚至有些課程邊緣化或在修訂教學大綱的時候直接砍掉,這些情況直接增大了計算機教師的備課難度,有些新課程還要專門派老師進修學習。

2.3硬件配套落后

隨著軟件版本的不斷升級,學校機房計算機的配置不可能隨時更新,所以也會出現硬件配套與課程要求不匹配的現象。例如我院動漫設計與制作和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所教授的課程要使用到很多圖形設計類軟件,這些軟件對計算機性能要求很高,機房的計算機如果及時更新成最新軟件,就會影響計算機運行的速度。

2.4師資力量落后

我院“雙師型”教師數目不斷增加,但有企業一線生產設計能力的教師不多,缺乏實踐經驗,這是高職院校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5評價方式單一

以往的考核評價方式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對于實踐要求比較高的課程,教師對學生的考核通常情況下期末上機考試的成績所占比重較高,而平時的上機實踐課及上機作業的成績所占比重較小,而且這兩項的分數相加即滿分一百分。對于設計類課程來說,這種考核方式全憑教師個人對學生打分,主觀因素占比太高,不利于客觀的評價,因為每個學生的作品都包括設計思路、設計創意、設計內容、設計步驟等等,對于教師給出的命題,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創意,對于色彩也有不同的見解,這些如果全憑教師個人喜好打分,未免有失公正。

3計算機實驗教學的改進措施

3.1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比重為1:1或1:2,例如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的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重為1:2,理論課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實驗課在機房上課,通常情況下,學生在多媒體教室只能聽老師講理論知識以及觀看演示辦公軟件的操作步驟,無法親自上機實踐,從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到實驗課的時候,之前在理論課上聽到的內容由于沒有及時進行實踐,早已忘記,而導致上實驗課的時候還需要教師重復講解,然后再進行操作,浪費了實驗課的時間;基于這些現象,建議加大綜合實訓的排課力度,把一周三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全部排到機房上課,實現理實一體化。

3.2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上改為項目教學法和分組討論教學法,教師倡導學生自由組合,一組3-5人,選出組長,組長可對組員進行分工,全體組員團結協作,完成教師布置的項目任務,每次課教師根據不同的內容靈活安排教學模式,需要講理論內容時可直接在機房進行講解,教學方法可以采用講授加演示教學的傳統方法,也可采用引導式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自主學習,項目教學法等新方法。

3.3增加硬件設施配套投入

根據學校對計算機機房硬件配套資金的支持程度,盡可能提升計算機配置,在不影響計算機速度的前提下,及時更新軟硬件。

3.4加大師資力量投入

隨著企業對高職院校人才實踐技能的需求不斷增強,因此對于教師擁有的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做法是響應國家號召,派教師輪流進行暑假進修學習,為期一個月或兩個月,部分教師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為期六個月,但這還遠遠不夠,應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培養一批優秀的雙師型教師,每位教師需同時具備教師資格證和技能證書,指派更多教師下企業進行實踐,參與企業一線生產設計實踐,真正做到與市場接軌,促進師資結構優化,把教師企業實踐課時納入年度考核,增加所占比重,切實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從而更好的指導計算機實驗教學。

3.5改進考核評價方式

3.5.1增加分層評價機制

為了增加過程性評價的比重,需要對計算機實驗的評價機制進行改革,教學效果的好壞不再由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單方面體現,可由兩方面體現出來,一方面是教師評價,另一方面是學生評價,學生評價可分為教師評價小組、教師評價個人、學生小組相互評價、學生組內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可分為專家聽課評價、專家檢查評價、學生評價教師,其中,專家聽課評價指專家不定期聽取教師公開課,對于整個教學流程及效果進行量化打分,專家檢查評價指專家不定期抽查教師的教具,如點名冊、教師手冊、教案等內容進行打分,學生評價教師是指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的打分,最終各個評價表進行匯總,分別得出教師評價總分和學生評價總分,例如教師評價學生表如表一,通過實驗設計、問題解決、協作創造、時間管理、成果鑒定等項進行劃分,橫向按照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進行打分。

3.5.2開放課堂教學模式

對于學生實訓課成績的評定,建議試行開放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組,并以組為單位進行算分,把這一塊內容計算在教師評價學生的表中,如圖一所示。1.為了使組內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實驗的內容,在實驗考核中,對組內隨機抽取學生進行實驗測試,稱為隨機測試;以該同學的成績作為本組平時實驗成績,并且以整個小組的成績作為組內每個學生的成績,如果本組有學習效果或態度欠佳的學生被抽中,將會拉低整組成績,所以這種做法可促使組內同學進行互助互學,學習好的幫助學習差的,從而提升整體成績;2.為了讓學生們及時總結實驗中的各個知識點,可不定期地對每個學生進行測試,采用的時間在20~25分鐘左右,要求獨立完成,不允許討論,但每人成績仍以小組平均成績計,這一項成績稱為期中測試。3.平時成績為學生出勤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的匯總;4.期末的理論及實驗考試成績計在個人身上,稱為期末測試,占總成績40%;5.學生本課程總成績為隨機測試+期中測試+平時成績+期末測試。

3.5.3組建競爭關系

1.建設實驗室網站并在網站上定期更新每個小組的作品進度,便于大家及時了解作品完成情況,作品成績公布在網站上,增進小組間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不斷進步。2.由于引入了小組學習模式,不同于個人競爭,每個人的認知程度有所偏差,而小組競爭則在于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智慧,每個人的特點不同,只要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小組的力量就會呈指數型增長,而如果組與組間的水平相差太大,則可由任課教師及時調整小組的成員結構從而盡可能達到組與組之間的均衡發展。

3.5.4建立評價激勵機制

加大過程評價在總成績中的比重,例如學生的出勤情況,分組情況,增加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互評環節,把這些評價內容制作出表格逐一進行量化,學生考核總成績如果為優秀,則可由學院向學生個人頒發“技能精湛證書”,這是學生在校期間本門課程學習成績和技能掌握達到優秀的直觀體現,其余幾個等級分別為“良好”“一般掌握”“合格”“不合格”,這個評價成績對于畢業實習階段的頂崗實習和就業起到鑒定作用。

4結束語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壓力不斷增大,他們所面臨的就業崗位對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能力要求逐漸提高,這些企業又不愿意為學生提供真正的實習機會。因此,學生要形成基本的職業能力,關鍵在進行頂崗實習前校內的實驗實訓課程的教學質量。要提高教學質量,加強計算機實訓課程的發展,就要對相關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修改完善,對課程進行改革與創新,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與就業能力。該論文為河南省教育技術裝備與實踐教育研究課題,課題編號:GZS062

引用:

[1]孫耀中,戴維,于玉橋,等.高校農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管理模式的探討[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3):20-26.

[2]王紅萍,劉青廣,趙亞紅.高校實驗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08(6):123-124.

[3]張麗萍.試論高校實驗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構建[J].黑河學刊,2008(11):107-108.

[4]孫耀中,劉 欣,顏 冰,等.關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探討[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3):27-30.

[5]謝主蘭.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6):95-97.

篇8

關鍵詞:通用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特色資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4-0009-04

通用技術是立足實踐、注重創造、高度綜合、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自2010年以來,隨著通用技術課程在全國所有省、市及自治區普通高中的推行,社會及學校對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和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通用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根據教育部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目標,通過借鑒新疆內外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成功建設經驗,我校結合自身專業及學科建設情況,創建了以“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為宗旨,具有民族特色的通用技術實驗室,并發展成為新疆自治區級通用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下簡稱“實驗中心”)。通過這幾年的探索,中心在實驗室環境建設與實驗教學體系等多方面進行了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實驗中心環境建設

1.實驗中心基本情況

實驗中心于2009年10月按照通用技術課程配備標準建立了通用技術實驗室,于2010年5月獲批自治區級通用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目前實驗中心總面積達3200 m2,設備總值達299萬元,經過多渠道的各項科技創新教學活動的開展,已形成了具有良好發展趨勢的通用技術實驗教學平臺。目前實驗中心已被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普活動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示范基地。

實驗中心在原有專業實驗室基礎上,依據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結合通用技術專業本體知識的培養需要,與區內外專家反復論證中心配置方案,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前期投資40余萬元的力度下,建立了12個基礎實驗室。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實驗室建設項目中,又獲批110萬元的項目經費,因此通用技術方向和信息技術方向的實驗室,得到了進一步整合與完善,現有8個通用技術專業實驗室,分別是技術探究實踐室、金工實踐室1、金工實踐室2、木工實踐室、機器人設計實踐室、電子控制實踐室、攝影與攝像實驗室、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影視后期編輯實驗室,目前可以滿足通用技術方向人才培養和通用技術師資培訓的需要,已基本具備較為完善的硬件條件。中心對我院師范類和理工科本專科專業學生實施通用技術實驗課教學,采用傳統的實驗教學和開放式教學共存的模式,開設的實驗項目達300多個。

2.實驗中心管理體制

實驗中心在“昌吉學院實驗室開放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采取實驗室主任、實驗任課教師和專業學生(勤工儉學崗)三級管理方式。實驗中心在課余時間向實驗班級開放,有學生專職負責開放管理工作。實驗設備的準備、管理維護、衛生與安全等工作由任課教師和專業學生完成,實驗室主任主要負責監督、檢查和驗收等工作。中心基本上建成了開放式的實驗教學和管理平臺,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實驗教學時間、內容和空間的開放,大大推動了實驗室各類資源的共享共用,形成了良好、高效的運行機制。

3.實驗中心團隊建設

實驗中心教師是一支知識、學歷結構合理,教學、科研經驗豐富,愛崗敬業、開拓進取、具有創新精神的團隊。總人數有27人(專職人員 21人,兼職(管理)人員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高級實驗師8 人;講師、實驗師12人;其他3人。具有在讀博士學位實驗教師1人;碩士學位10人。多數教師都是理論、實驗教學和科研一肩挑,有豐富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經驗和科研積累。實驗中心采取引進與培養相并重、專任與聘用相結合的方針,加強了實驗隊伍的建設,如聘任通用技術課標組組長、南京師范大學“技術教育研究所”博導顧建軍教授、國家級通用技術課題組核心成員、高級培訓師劉海林老師及新疆通用技術課題專家等。近幾年學院組織實驗中心教師30多人次分別進行了學歷進修、外出訪學、培訓與交流學習等活動。

二、實驗中心體系構建

1.實驗中心教學體系

實驗中心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以創新教育為核心,以訓練基本動手能力,培養綜合技術素養為指導思想;樹立了“強化實踐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培養技術素養”的實驗教學理念。為了實現“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技術素養相融合”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通用技術課程特點,打破模塊內容條塊分割的局面,對實驗課程進行重組與融合,突出實驗的基礎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特征,科學設置實驗項目;并以開發地方特色資源為載體,依托通用技術實驗教學平臺,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了“層次化、模塊化、多學科交叉融合”科學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提高的方式,充分凸顯了實驗項目的層次化、模塊化特點;各模塊知識的內在聯系及交叉融合,充分體現了實驗項目的通用性和綜合性特征;它可以使學生獲得循序漸進、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綜合性技術素養。

2.實驗中心教學內容

通用技術各模塊內容涉及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相互之間既有差異性,又有共通性。實驗中心依據“立足本地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的原則,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技術素養相融合”為培養目標,以開發地方特色資源為載體,以教師科研成果、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成果轉化為依托,對實驗項目進行全方面、深層次的開發、重組與優化,共有基礎實驗、綜合(設計)實驗、科技創新實驗3個層次。內容安排上,低年級側重基礎訓練,高年級側重專業技能訓練和提高,循序漸進、層次分明,基本實現實驗內容技能化、多元化、個性化的改革目標。[1]

基礎實驗,包括基本技能培訓和理論驗證性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應用,實驗比例一般不超過 50%;綜合(設計)實驗,要求教師提供實驗項目名稱和任務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文獻或資料,提出設計思路,自擬實驗方案,最終完成實驗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設計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實驗比例一般不少于40%;科技創新實驗,以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為重點內容,要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選擇并設計實驗研究內容、實施實驗研究過程、分析實驗研究數據、總結實驗研究結果,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實驗比例應達到10%左右。實驗的考核采用操作、演示、項目設計、答辯及作品等方式。

3.實驗中心資源開發

通用技術課程資源匱乏是制約課程開設和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充分發揮中心教學引領和服務作用,中心成員一直致力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研究。實驗中心在科學繼承原有實驗內容,淡化通用技術各模塊學科邊界的基礎上,多樣化發展本土特色實驗教學資源。突出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體現“立足本地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的原則,是實驗中心建設的特色。

(1)本土化教材

本土化教材的建設是實驗教學改革的核心。為了建設符合地方特色實驗項目的教材,滿足通用技術師資培訓需求,提高實驗教學水平,中心成員發揮集體智慧,編寫了《金工技能訓練手冊》和《木工技能訓練手冊》,并針對新疆通用技術專用教室工具和設備配備情況編寫了《工具設備使用手冊》,目前中心正集中力量編寫教材《高中技術課程課標分析與教材教法研究》,并計劃近期內出版。

本實驗系列教材的特色是:以實驗和實踐項目為線索,把有關的知識點融合到實驗和實踐的每個步驟中,強調理論與實驗操作的緊密結合[2]、以及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繼承和發展了通用技術實驗課程的核心內容,重視本土元素的應用,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在通用技術實驗教學和各級培訓中不斷應用,其內容得到了逐步的修改與完善。自編教材不僅滿足了實驗教學的需要,而且填補了大學通用技術課程教材的空白。今后中心將根據通用技術實驗課程的教學體系,逐步完成系列實驗教學參考書的編寫與出版工作。

(2)特色演示教具

結合新疆地域特色,開發和制作系列具有地域技術特色的教學演示教具,如:葡萄干晾房模型、坎兒井模型、蒙古包模型、清真寺模型、民族樂器模型、昌吉飛馬轉盤模型等,這些演示教具的開發既鍛煉了師生的實踐能力,又豐富了現有通用技術教具,彌補了新疆通用技術本土資源的空白。

(3)演示教學片

目前自治區各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專用教室都配備了車床、鉆銑床等大型技術加工設備,但設備臺數相對較少且課時有限,為此中心成員組織學生對大型技術加工設備進行了演示教學片的制作,現已制作完成了《車床使用教學片》和《鉆銑床使用教學片》,使用效果良好。

(4)典型多媒體課件

中心成員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現已編撰通用技術必修課程的全套教案及教學課件,如典型多媒體課件《走進技術世界》、《認識常用工具》、《機械制圖》、《技術設計套件的教學應用》等,既滿足了日常實驗教學的需要,又拓展了通用技術實驗教學的資源。

(5)科技文化宣傳資源

為了更好地向各專業師生及社會等普及科技文化知識,充分發揮實驗中心的輻射作用,中心成員及專業學生制作了中國技術名家、外國技術名家、中國古代科技、中國現代工程、現代高新技術五個版塊的科技宣傳板28塊;為通用技術專用教室設計了技術文化展板及工具設備安全使用守則;既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技能。

4.實驗中心教學方法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努力做到3個結合:實驗教學與地方發展有機結合,以統一人才培養目標;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有機結合,以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校內外實驗與實訓基地有機結合,以拓展實驗教學空間。

(1)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實驗教學通常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小組協作和自主探究等方法,并應用本土化教材、特色演示教具、演示教學片、典型多媒體課件等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以直觀實驗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各種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

(2)統一衡量標準,科學制定實驗項目

人才培養整體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主要任務,并用企業家的眼光審視人才培養質量,用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標準衡量辦學水平,這就是質量標準和教學改革的源頭活水。[3]實驗項目的選擇與開發方面,通過在與用人單位溝通與交流,以及大量實踐調研的基礎上,減少基礎驗證性實驗,增設綜合設計性實驗,并注重科研成果、科技創新活動及競賽產品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

(3)轉化科研成果,豐富實驗內容

在實驗項目開發環節,融入教師的科研成果,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一種開放、流動、合作、研究的良好氛圍。采取以教學為中心,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的方式。即通過科研實驗項目和學生畢業論文的設計,促進教師科研成果的轉化,從而帶動和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的建設 。[4]

(4)創建實踐、實習基地,培養創新精神

競賽是引領大學生點燃創新激情的旗幟,能夠推動創新人才培養。示范中心把組織大學生參與學校、省和國家的各類競賽和課外科技活動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5]實驗中心以通用技術專業社團為依托,以專業實踐室為載體,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如IATA大賽、機器人錦標賽、機器人創意賽、飛思卡爾杯智能車大賽、大學生航模大賽、自治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小學機器人大賽、亞洲機器人VEX大賽等。以教育技術教研室為依托,以通用技術實驗教學為載體,設計系列實踐展示活動,如木工作品展示、金工作品展示、電子制作展示、計算機藝術設計作品展示、攝影作品展示、影視作品展演、機器人設計展演、車模設計展演、航模設計展演、課程論文宣講、教學設計與教學技能展示等。組織學生策劃并參與自治區大中專院校科技文化藝術節、昌吉市科技文化藝術節、昌吉學院科技文化節、物理系科技節活動等。

另外,通過建立實習基地來增強通用技術方向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現已成立12所實習基地,烏魯木齊市7所、昌吉州4所、庫爾勒1所,平均每年可以滿足40人左右的實習需求,通過對實習生的不斷跟蹤指導,一直保持著良性循環的實習效果。

三、實驗中心教學成效

1.實驗中心建設及示范輻射成果

在近兩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實驗中心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9年10月,獲批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示范基地。2010年4月,建立昌吉州技術教育培訓基地。2010年6月,我院通用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被評為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0年6月,我院成為國家級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基地。2010年7月,培養首屆教育技術學(通用技術方向)本科畢業生,經跟蹤調查,我們培養的通用技術方向學生大部分在一線從事并能夠很好地勝任通用技術課程教學。2010年至2011年圓滿了完成新疆昌吉州14所、巴州地區12所、全疆地方與兵團系統等共500多名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師課程標準及設備使用的培訓任務;另外,實驗中心成員組織參與了多項通用技術課程相關活動,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如參與昌吉州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裝備選型及招標工作、參與昌吉州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專用教室驗收檢查工作、與昌吉州教育局聯合組織了第一屆昌吉州通用技術教學研討會、昌吉州第一屆通用技術教師技能大賽、應邀參加了自治區教科所組織的全疆通用技術教學研討會等,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和輻射效應。

2.實驗中心教學研究成果

實驗中心通過不斷培養提高實驗教師、實驗技術人員的教科研素質和實驗教學水平,形成了豐碩的教學研究成果。近年來中心成員主持和承擔各類教研、科研項目21項,其中國家級4項,自治區級7項,地州級1項,校級9項。58篇,其中被SCI收錄2篇,EI收錄2篇,核心期刊7篇。制作課程資源講座光盤5種,自編演示實驗教學講義4本。獲得各項表彰獎勵37項,獲得自制教具專利2項。另外,學生在第二屆亞洲機器人錦標賽中國區選拔賽VEX機器人工程挑戰賽項目大學組比賽中榮獲銀獎2項,最佳科技獎1項,最佳結構獎1項,最佳未來獎1項等。實踐證明,實驗中心充分鍛煉和展現了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四、結束語

通過新疆自治區及昌吉州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中心成員的不懈努力,實驗中心在實驗室環境、實驗教學體系等各方面的建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既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工程[6],因此為了進一步充分發揮實驗中心的示范、輻射作用,中心將加快通用技術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更新,逐步增加汽車駕駛與保養、服裝及其設計、現代農業技術、建筑及其設計等選修模塊,從而不斷擴大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中心將不斷完善實驗教學體系,進一步探索現代信息技術支持的實驗教學新模式,關注通用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不斷加強學生開放性和創新性實驗的支持力度,為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創設良好的支撐環境[7];通過繼續開發、研究、制作系列具有民俗特色的通用技術實驗教學教具以及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地方教材的編寫等,使實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實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實驗中心建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徐曉風,施長君,陶亞兵,等.國家級藝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7):7-9.

[2]徐福蔭,黃慕雄,張學波.加強國家級信息傳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促進高素質實踐創新人才培養[J].電化教育研究,2010,(12):23-27.

[3]錢波.基于應用能力培養的工科開放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7):136-138.

[4]張玉平,田冰雪.研究型大學科研促進實驗教學的實踐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6):120-122.

[5]潘信吉.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6):111-113.

篇9

關鍵詞: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6)05-0145-06

商科院校是培養高素質經濟管理人才的主陣地。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如何發揮在經濟學、管理學方面的學科優勢,與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和就業能力,達成學校、企業、學生的共贏,是亟需解決的問題。鑒于此,領會“推進新型城鎮化”指導思想,落實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體目標,響應 “互聯網+”行動計劃,遵循《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堅持育人為本,深化教學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切實服務社會經濟建設需要,進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文章將根據“現狀問題對策措施效果”的思路,展開研究。

一、國內外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國外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工程管理專業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美國[1]。美國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具有以下特點:(1)重視人才培養質量;(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3)強調人才培養特色;(4)完善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英國高等工程教育形成“夾層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2年在校就讀+1年工程實習+1年在校就讀[2]。其優勢在于:專業選修課范圍廣、科目多,專業方向自主選擇,更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同時,英國高等學校與行業協會合作,共同構建建筑工程管理人員終身培養體系[2]。總體上,發達國家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注重目標性、系統性與實踐性,強調與行業協會、企業、項目單位合作。

(二)國內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國內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主要集中在培養模式、能力培養、培養特色、培養認證上。培養模式上:孫春玲等(2005、2008)探討了專業協會介入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終身教育模式的機制[3];任宏(2007、2009)提出工程管理專業的“四個平臺”人才培養體系[4];2010年起,教育部開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尹貽林等(2013)借鑒英國皇家工料測量師學會的經驗,設計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5];陳健等(2013)借鑒游戲的成就系統理念,創新工程管理人才教育模式[6];袁競峰等(2014)創建“一體兩翼”型核心能力結構,并提出人才培養途徑[7]。能力培養上:方德斌等(2010)面向工程管理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構建教學效果評價體系[8]; 王學通、楊秋波等(2011、2013)分析了我國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育人體系[9-10];劉穎等(2013)探討了地方建筑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夾層制”實訓教學模式創新[11];嚴玲等(2014)構建了國內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能力模型,提出工作坊實踐教學建議[12]。培養特色上:王雪青等(2011)比較了教育部工程管理特色專業,提出應采用CDIO 的人才培養理念,強調企業參與和教育國際化[13]。培養認證上:嚴玲等(2012)探討了工程管理專業認證制度的作用機理與導入機制[14]。與國外比較,我國商科院校在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差距: (1)人才培養特色不夠鮮明;(2)人才智能結構不夠系統;(3)與企業、行業協會對接不夠順暢;(4)沒有較好反映時代訴求。

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興”型人才智能結構

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關注政策導向、院校特色、企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一是,我國正在大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落實“互聯網+”,校企應滿足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新要求。二是,商科院校主要培養高級財政管理人才,應重視大商科背景下財務、項目等管理能力的養成。三是,人才培養主要以“就好業、創成業”為出路,應對接行業發展需求,培養更加適應轉型升級的三型人才。四是,人才培養是個系統工程,應遵循“基本素養支撐,核心理念引領,關鍵能力導向”的思路。因此,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智能結構要求呈現“興”型結構(如圖1所示)。“興”型人才是一種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一)素養支撐層

人才素養是人才的內在品質,有人才支撐作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既要反映“依法治國”、“互聯網+”的時代訴求,也要滿足“法治經濟”對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主要包括法律素養與信息素養。

1.法律素養

法律素養即認識和運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規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規的知識、意識、觀念及信仰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合同法》《物業法》《招標投標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房地產經紀管理辦法》《物業管理企業資質管理辦法》《工程造價咨詢企業管理辦法》《建筑工程施工發包與承包計價管理辦法》《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試行辦法》《房地產估價規范》《建設工程造價咨詢規范》《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房屋建筑與裝飾工程工程量計算規范》《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等法律法規。

2.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指在建筑工程管理領域認識傳統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以及運用它們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理解、認識及利用等。《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與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術在工程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全過程的應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理解和掌握移動互聯網、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可行性研究、成本控制、進度控制和合同管理等領域的應用,能實現決策過程、施工過程、運維過程等方面的互聯化、集成化、數據化、智能化,了解建筑產業新形態、新業態、新生態。

(二)理念引領層

人才理念是人才培養的宏觀要求,有人才培養引領作用。本層主要包括系統思維、工程方法、創新精神、團隊意識與實踐能力等。

1.系統思維

對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整體、全局觀念,考慮各部分間的聯系與作用,重視建筑工程管理與外部環境間的物質、能源、信息等交換活動。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運用全局、關系、反饋等思維方法重點掌握項目可行性研究各指標、工程造價各部分、工程施工管理各環節以及物業管理各對象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并具備與管理方、業主方、施工方、監理方的溝通技能。

2.工程方法

以系統、集成的觀點為統領,從建筑工程管理的宏觀現象出發,結合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定性分析與定量操作,進行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預測、設計、實施和評估。由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復雜性與環境的不確定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系統工程分析、數理統計預測、工程經濟分析、管理運籌控制等方法,實現建筑工程管理的程式化、規范化、數量化、制度化。

3.創新精神

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形成新思維、新技術、新方式,對建筑工程管理行業進行管理創新、技術改造、制度改革的意識和能力。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新企業創建過程的商業模式、市場營銷、運營管理、物流管理、稅務籌劃、投融資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響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行業新發展。

4.團隊意識

在建筑工程管理項目策劃與實施中,懂得識別團隊目標、定位團隊角色、調整團隊關系及促成團隊任務。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與項目的復雜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在“利益共享、風險分擔、開放發展”的合作框架中,重點掌握團隊組建、團隊溝通、團隊激勵的本領,有效完成工作任務,達成工程管理目標。

5.實踐能力

掌握圖紙分析、預算編制、施工組織、運營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的方法、工具、技術。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以解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點、難點問題為導向,重點掌握可行性研究、工程造價、工程施工管理、工程審計、物業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實踐技能。

(三)能力導向層

人才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有人才培養導向作用。本層主要包括識圖繪圖能力、算量計價能力與項目管理能力等。后兩項能力是商科院校人才培養特色的重要體現。

1.識圖繪圖能力

認識、理解、繪制各種建筑工程圖紙的能力,包括掌握圖紙的設計原理、構成元素、繪制手段等。建筑工程項目在形式上,表現為點、線、面、結構與材質的綜合體,可通過一套紙質或電子的圖紙以二維或三維的形式呈現。“看得懂圖、繪得出圖”是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一項重要專業基礎能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注重培養圖形識別、分析能力。

2.算量計價能力

對建筑工程項目進行工程量計算和價格概預算的能力。建筑工程項目組成結構復雜,分為單項工程、單位工程、分部工程與分項工程等。建筑工程造價構成項目繁多,分為人工、機械、主材、輔材等。同時,各地區技術規范標準存在差異,算量計價方法也有不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利用專業軟件進行算量計價的能力,尤其應培養圖形、清單等算量計價能力。

3.項目管理能力

對建筑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具有目標紛繁、人員眾多、過程復雜、環境多變等特點,建設方、施工方與監理方需要利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有效管理工程項目,從而保障投資控制、進度控制、合同管理與質量控制等目標的達成。計劃、生產、驗收、圖檔、合約、質量、安全等管理是重要內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利用專業軟件管控投資、進度的能力。

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體系

根據 “興”型人才的智能結構要求,通過目標、課程、內容、方法、考核、基地等環節,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校為主導,以企業為依托”的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體系(如圖2所示)。該培養體系,具有理論傳授、技能鍛煉、素養提升、思維訓練、就業導向、創新強化、團隊建設等職能。

(一)調整培養目標

“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體系旨在培養一批具有系統思維、工程方法、創新精神,強調團隊合作,能適應建筑工程管理行業中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審計等工作崗位需要的“會算賬,善管理,懂法律,有技術”的高級工程管理人才。

(二)優化課程體系

將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加入公共基礎課,將會計學、財務管理、金融學、管理運籌學、審計學加入學科共同課,增加工程經濟學、工程項目管理、建設工程估價、工程造價管理、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等專業課的學時,設置工程造價軟件應用、工程項目沙盤模擬等獨立實驗環節,進行房地產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項目估價、BIM認識與應用等課程設計,增加校企合作指導分量。

(三)改革教學內容

開設“名企名家”管理、技術類專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建筑工程管理、技術、行業等方面的發展和趨勢。增加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的課程教學內容,廣泛開展案例分析教學,聘請企業一線人員進入第一課堂開展答疑解惑,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單位和工地現場觀摩、學習、交流。

(四)創新教學方法

引導和激發學生進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學習。建立專業教育“雙導師”制,從校企選拔一批在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理論知識豐富且專業技能高超的人員充實導師隊伍。校企協作開發工程管理專業開放式教學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人員共用、數據共通。

(五)改革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形式多樣化,學生可以提交可行性分析報告、調研報告、設計報告、課程論文、實施方案等進行考核。課程考核主體多元化,授課教師考核學生理論知識部分,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考核學生專業技能部分,側重考核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

(六)加強基地建設

校企雙向互動,以提效率、增效益、出效果為導向,在人員、資金、設備、設施、制度等方面共同投入,保障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基地的長效建設。同時,注意兩者功能定位,校內實訓基地側重單項專業技能訓練,校外實習基地側重綜合專業技能提升,重點加強與工程管理行業協會、工程造價事務所、工程項目管理公司、房地產經營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工程審計事務所等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

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措施

以 “興”型人才智能結構為培養目標,以校企合作培養體系為行動指南,具體培養措施如下。

(一)素養培養措施

法律素養培養措施:(1) 建筑工程管理行業協會的行政主管介紹建筑工程法律法規。(2) 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工程造價師、建造師、物業管理師講解建筑工程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以及典型案例。(3) 工程審計事務所的行政主管、審計師介紹在行政訴訟、糾紛化解以及標準訂立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信息素養培養措施:(1)信息技術行業協會、企業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介紹新一代信息技術。(2)建筑工程管理行業相關協會、學會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介紹BIM、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管理領域的典型應用。(3)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工程審計事務所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介紹所在企業推進BIM、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經驗和教訓。

以上兩個方面的素養可以采用課程模塊、專題講座、觀摩交流等形式培養。

(二)理念培養措施

系統思維培養措施:(1)在生產實習環節,組織學生進入建筑工地觀摩,并與施工管理、工程監理等崗位人員交流。(2)在專業實習環節,企業負責人、崗位導師、專業導師一起組織學生進行實習企業觀摩,了解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在可行性研究、工程概預算、工程施工管理、物業管理等方面的操作實務。(3)在畢業設計環節,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各層級管理人員介紹工程管理實務。

工程方法培養措施:(1)校企分別抽調人員,共同出資開發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精品案例庫,將其導入專業課程教學中,重點掌握工程項目投資控制、進度控制的方法和技術。(2)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管理人員與技術專家通過專題講座和在線研討等介紹工程管理的方法和技術。(3)校企聯合在工程造價、施工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進行工程技術中心申報、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精品課程開發、核心教材編寫、軟件技能認證、職業發展講座、骨干師資培訓等。

創新精神培養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管理者通過專題講座、校企交流等介紹企業在創新創業方面存在的機遇和挑戰。(2)成立教師工作室,在智慧工程管理、工程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工程投融資、工程風險評價與控制等方面申報與承擔校企合作科研課題、工程項目,鼓勵學生參與,對取得創新性成果的學生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并計入相應學分。(3)校企聯合指導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進行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技能大賽。

團隊意識培養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管理者通過專題講座宣講激勵團隊合作的制度和措施。(2)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優秀管理或技術團隊通過研討會介紹團隊合作的經驗和教訓。(3)利用暑假組建學生夏令營,深入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團隊工作一線觀摩學習,并開展正反辯論、素質拓展和集體游戲等活動。

實踐能力培養措施:(1)校企聯合在工程造價、施工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申報技能實驗室、綜合實訓室、工程技術中心、人才培養基地,并在實驗操作、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實行校企雙導師制。(2)組織學生到建筑工程管理企業進行跟班作業和頂崗實習,根據學生表現推薦就業崗位。(3)根據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生產實踐與技術攻關,確定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的題目。

(三)能力培養措施

識圖繪圖能力培養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圖紙設計與分析人員通過專題講座進行技能傳授與案例分析。(2)校企分別抽調專業骨干教師、工程管理核心人員,共同出資設計與開發建筑工程圖紙數據庫管理系統,將實際工程圖紙導入專業課程教學中。(3)校企聯合建設建筑手繪、建筑CAD等實驗室,配置好繪圖軟件,邀請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圖紙設計與分析人員進行實驗指導。(4)校企雙導師聯合指導工程制圖課程設計。

算量計價能力培養措施:(1)工程造價管理協會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通過專題講座介紹工程算量計價。(2)事務所、企業的工程造價師通過專題講座講解《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和各級各類《工程預算定額說明及計算規則》,并剖析典型案例。(3)校企聯合建設工程算量與計價實驗室,配置好應用軟件,企業的工程造價師結合工程管理實踐進行實驗指導。(4)校企雙導師聯合指導工程項目估價課程設計。

項目管理能力培養措施:(1)工程項目管理協會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通過專題講座介紹工程項目管理。(2)建筑工程管理軟件企業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通過專題講座介紹,在建筑工程項目的全壽命周期里,利用BIM、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智慧管理的思考和實踐。(3)校企聯合建設工程項目招投標與管理沙盤模擬實驗室和“互聯網+”工程管理實驗室,配置好應用軟件,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的行政主管、技術專家結合工程管理實踐進行實驗指導。(4)校企雙導師聯合指導BIM認識與應用課程設計。

五、培養成效

湖南商學院于2009年開辦工程管理專業,主要為建筑業、房地產業培養高級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方向為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專業成立以來,逐漸形成上述人才培養經驗,取得了一些成績:成為省建筑節能與環境控制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成員單位,成功申報“管理科學與工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成功申報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師資隊伍中50%以上獲得一級建造師、工程造價師和咨詢工程師等執業資格證書,1人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副理事長、省工程管理學會常務理事,1人為省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已建立工程材料、工程測量、工程項目管理沙盤模擬、工程造價與招投標等4個高標準專業實驗實訓室,獲批1個中央財政支持的“互聯網+”工程管理綜合實驗平臺,與廣聯達、斯維爾、魯班軟件等知名企業形成密切合作,建立6個校外實習基地,并聯合開展橫向研究,編制1項省級工法。三屆畢業生中,完成多項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近90人通過培訓獲得行業執業資格證書,40%以上進入中國建筑、中核建、中鐵建等知名企業就業,就業相關度80%以上。

六、結語

文章針對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出“興”型人才智能結構,設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面向建筑工程管理企業對工程造價、施工管理、工程審計等人才的需求提出人才培養方案

,突顯商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經管特色,強調基本素養、核心理念、關鍵能力的系統培養。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在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審計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職業勝任能力,促進學生、學校、企業的聯動和共贏。

參考文獻:

[1]王雪青,楊秋波.中美英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比較及其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0(6):36-39.

[2]劉貴文,彭瑤,吳博.中英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培養方案比較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6(12):49-51.

[3]孫春玲,尹貽林.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終身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1-144.

[4]任宏,晏永剛.工程管理專業平臺課程集成模式與教學體系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0-83.

[5]尹貽林,劉一格.應用型本科專業能力測評的探索與研究――以工程管理類專業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11):89,119-123.

[6]陳健,孫雷,徐進英,陳天衡.借鑒成就系統理念的工程管理教育[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23):117-119.

[7]袁競峰,李啟明,杜靜.高校工程管理一體兩翼專業核心能力結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16-120.

[8]方德斌,黃本笑,殷永飛.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創能力培養教學評價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3):135-140.

[9]王學通,龐永師,禹奇才.工程管理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77-79.

[10]楊秋波,王雪青.工程管理專業實踐育人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6):556-561.

[11]劉穎,劉亞臣,宋潔然,朱丹.“夾層制”實訓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以沈陽建筑大學工程管理教學改革實踐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13(3):83-86.

[12]嚴玲,閆金芹.應用型本科專業認證制度及其作用機理研究――以工程管理類專業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3(4):80-88.

篇10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1校企合作的意義

計算機專業是對實踐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很強的專業,一名合格的計算機工程技術人員不僅需要具備雄厚的理論知識,更需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應用能力,以及專業的團隊合作能力。而在學校的課堂上僅僅能傳授的大多數是理論知識,而實踐的技能,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則必須在企業的一線中才能學會。1)校企合作是學校制訂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學校在制訂新一屆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時,往往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核心課程幾個模塊進行,而專業方向課、專業核心課程的制訂往往需要深入到當地企業中去進行了解,了解當今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什么樣的技術人員,從而根據企業的需要來培養專業人才所需的教學內容,實踐、實訓項目等。另外搞好校企合作還可以聘請企業里有經驗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來學校協助畢業生的實訓、實習項目的指導等。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2)校企合作可以實現三方的共贏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學生可以通過按照企業模式的培養,盡可能地提早熟悉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的工作模式和企業的團隊合作精神,企業也可以獲得理論知識扎實,操縱技能強的員工。這樣可以大大節約企業的用工成本,提高員工的工作計劃。而高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來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報考,從而實現三方的共贏。

2高校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的模式

1)實現“訂單套餐”,促進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零距離”對接建東職業技術學院大部分專業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由行業專家、技術人員參與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按照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參與專業教學計劃、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課題研究,校企雙方共同開發培訓項目和課程,共享專業技術人員資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達到雙方共贏。2)加強走動互訪,拓寬合作領域企業通過走訪,與學校進行廣泛交流與研討,雙方在技術研究與合作、教師掛職鍛煉和企業專家講課、企業人才培訓和學生實習實訓、優秀畢業生推薦和優先招聘錄用畢業生等方面達成共識,收到了良好的預期效果。3)建立專業顧問委員會專業顧問委員會主要由集團內的行業主管部門中的業務領導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組成。集團每年定期召開專業顧問委員會會議,組織他們對專業的教學改革、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專業教室與實驗室建設規劃、校內外實習等重要問題進行專題討論研究,使學校的專業設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行業、企業需求相銜接,使學校始終處于主動適應的位置。

3校企合作模式下計算機專業培養存在的問題

1)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企業與高校的獲利不同,企業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企業作為校企合作的主要教練。是學生的接納者和受益者。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同時,也希望從中獲取一些經濟利益。然而,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校企合作追求社會效益,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兩者是存在矛盾的。另外,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2)高校提供校企合作的能力不足高校作為校企合作中教育的主要場所。它在提供校企合作的能力方面不強。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多數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是停留在表面,沒有進一步的深入。這是因為高校在專業方面吸引企業的優勢不足,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技能,專業知識無法吸引企業的需求。其次是高校教師在校企合作的參與方面沒有積極性,很多教師認為教學、科研才是最重要的。對這種提高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教師并不感興趣,這樣抑制了高校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3)學生對校企合作興趣不佳現在許多學生都是嬌生慣養,習慣于在課堂上懶懶散散。雖然在畢業前一年會去企業實習,但學生的重視度不夠,甚至有的學生不愿去企業,認為太苦、太累。只希望去一些舒適、安逸的崗位,這樣就影響了企業與高校的合作。

4高校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的結合點———課程、教學與專業建設共同開發高職課程和促進教學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利益結合點

1)課程設計上匯聚校企智慧建東職業技術學院在進行高職課程設計時,主動讓企業以積極的態度參與高職課程的設計和高職人才的培養,學校會經常去企業進行調研。企業為學院的高職課程設計提供必要的數據,為學校提供必要的技術人員和課程實施的場地設施。2)課程評價時結合校企需求建東職業技術學院強調高職課程開發從實踐中生成,保證實踐教學在高職課程中的分量和地位,在實踐中細心檢驗新開發的高職課程的目標、內容的合理性、可行性、實用性、適應性等特性,努力使課程評價走向真實性評價。重視在企業環境中進行可操作性評價,花盡量少的成本測試到學生最基本的素質,發現最有價值的發展潛力。3)引入企業教學模式建東職業技術學院已經開始引入企業的教學模式,學院為企業免費提供實訓,實習場地,企業負責提供全套生產設備、技術的投入和運行的管理。企業獨立生產的同時將接受學生一定時間的頂崗實習,并提供勞動報酬。學院將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援助和項目合作研究,企業則負責科研成果的市場孵化,安排技術人員參與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并負責學生在企業實訓時的全程指導和考核。4)積極研究專業建設的路徑和方法建東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形成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訂課程標準、共同開發校企合作課程、共同制定考核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