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記憶力的訓練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恢復記憶力的訓練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每個人的腦部都分成了左右和右腦,并且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是可以激活我們的腦部組織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全腦潛能開發---左右腦思維訓練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全腦潛能開發---左右腦思維訓練方法
1、訓練數學邏輯
家長對孩子進行數學、邏輯的訓練,可以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達到開發左腦的目的。
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孩子的形象思維能力發展較早,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相對較遲,因此,抽象思維的訓練要采用形象、具體的教育方法。比如說,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數一二三四,而是讓孩子數蘋果、數鞋子等;學會了數數,再學加法和減法等運算。學習運算也要與具體的事物結合起來。如與具體情景相結合,孩子容易接受。具體的運算會轉化為抽象思維的能力。等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后,再著手訓練孩子的推理能力。
2、鍛煉右手
手與腦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腦發達,手也就靈巧。反過來也一樣,手鍛煉得靈巧了,相應的大腦半球也就更發達,手巧則心靈。右手由左腦主管,經常鍛煉孩子的右手,也就鍛煉了他們的左腦。鍛煉右手的機會很多。拍球、彈琴等,都能鍛煉右手,對孩子來說,鍛煉左腦最好與游戲結合起來。
3、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
鍛煉孩子語言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多聽、多說、多讀。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神話、寓言、詩詞、童話等。多聽可以積累詞匯、領會語義、熟悉語境。父母也可以經常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編故事,續故事,復述故事。編、續和復述故事除了鍛煉語言能力外,還鍛煉孩子的邏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因為故事的先后展開,都有內在的邏輯。適度地讓孩子早一點認識漢字,及時地打開獐自己獲取知識的大門,讓他們提早閱讀,這對鍛煉語言能力、廣泛接受知識很有好處。要給孩子豐富的語言環境,讓他多接收口頭的、書面的語言,多進行語言的交流和訓練,這對開發左腦是很有好處的。
右腦思維
右腦思維者指的是一群慣用右腦,右腦比左腦發達的人。右腦思維者一般左撇子占多,因為右腦支配左半身,左撇子慣用左邊肢體。一般人都是慣用右手,所以左腦比右腦更加發達一些。右腦思維屬于感性思維方式,因為右腦負責圖畫、音樂、韻律、情感等分工。
右腦思維者的特點:
右半腦發達的人在知覺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強一些;而且知覺、空間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強一些。在各種動作上相對更敏捷一些。
右腦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性思維。
右腦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統觀全局,以大膽猜測跳躍式地前進,達到直覺的結論。在有些人身上,直覺思維甚至變成一種先知能力,使他們能預知未來的變化,事先做出重大決策。
左腦的記憶回路是低速記憶,而右腦的是高速記憶,左腦記憶是一種“劣根記憶”,右腦記憶則讓人驚嘆,它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右腦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運動,反過來,左手、左半身器官的運動也刺激右腦。有意識的調動左手、腿、眼、耳,特別是左手和左手指的運動,對大腦皮層產生良性刺激,是開發右腦的有效方法。
五個非常棒的兒童右腦開發訓練小方法
一、刺激指尖法
可以把雙手比喻為大腦的“老師”。人體的每一塊肌肉在大腦皮層中都有著相應的“代表區”,即掌管這塊肌肉運動的神經中樞,其中手指運動中樞在大腦皮層中所占的區域最廣泛。
現在許多父母讓孩子練習彈琴,實際上就是很好的指尖運動。隨著雙手的準確運動就會把大腦皮層中相應的活力激發出來,尤其是左右手并彈的鋼琴、電子琴。
二、借助外語開發右腦
美國神經科學家近年發現,兒童學會兩三種語言跟學會一種語言一樣容易,因為當孩子只學會一種語言時,僅需大腦左半球,如果培養同時學習幾種語言,就會“啟用”大腦右半球。
三、體育活動法
每天跳上半小時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時有意識的讓左手多重復幾個動作,以刺激右腦。右腦在運動中隨之而來的鮮明形象和細胞激發比靜止時來得快,由于右腦的活動,大腦左半球的活動受到某種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的擺脫了現成的邏輯思維方法,靈感經常會脫穎而出。
四、培養兒童形象思維的能力
要教孩子指物畫畫,指物說詞。有時我們會見到,一些家長讓很小的孩子背古詩,孩子非常流利的背誦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然而他并未見過鵝,也未見過鵝悠然浮水的樣子,這樣只能在左腦中留下一些文字符號,非常不利于想象力的開發。應該到農莊,至少到動物園,在形象場景下學這首詩。孩了再背誦這首詩,頭腦中出現的不再是一些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生動的景象。
五、借助音樂的力量
心理學家發現,音樂可以開發右腦。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學習音樂。還可以在孩子從事其他活動時,創造一個音樂背景。音樂由右腦感知,左腦并不因此受到影響,仍可獨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右腦的鍛煉。
右腦開發的七個訓練方法
(一)腦波放松訓練
首先,我們要對腦波有個初步的認識。人腦中有許多的神經細胞在活動著,而呈電器性的變動,也就是說,有電器性的擺動存在。而這種擺動呈現在科學儀器上,看起來就像波動一樣。這種腦中的電器性震動我們稱之為腦波。用一句話來說明腦波的話,或許可以說它是由腦細胞所產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腦細胞活動的節奏。由于電子工學的進步,腦波的周波數也得以用儀器測定。國際腦波學會就針對不同震動的周波數,定為α(阿爾發)、β(貝塔)、δ(迭爾
塔)、θ(西塔)之名。(相關文章推薦:你知道腦電波嗎?)
當阿爾發靜態波為優勢腦波時,人的意識清醒,但身體卻是放松的,α它提供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梁。由于在這種狀態下,身心能量耗費最少,相對地,腦部所獲得的能量較高,運作就會更加快速、順暢、充滿靈感及直覺敏銳,腦的活動活潑。(相關文章推薦:α腦電波相助,輕松學習速讀)
“腦波放松過程”是放松感官,聚集體內能量,誘發阿爾發靜態波,從而進入大腦幻想與創造空間的過程。這是右腦學習最為關鍵的淮備階段,因為一旦思維進入阿爾發靜態波狀態,就會快速接收影像,挖掘出儲存在潛意識深處的東西。越放松,呈現的影像也就越多。達到完全放松,要過七關。學會放松會讓你受益匪淺:讓身心逐漸包圍在愛里、冷靜沉著、快速恢復到最佳狀態,說明找回記憶中的影像。
(二)眼睛訓練
眼睛訓練威力無窮。雙眼的刺激能夠對視覺、記憶、情感、思考、創造力,甚至直覺產生巨大影響。眼睛訓練會啟動整個大腦,這是因為每只眼睛都連結著大腦的左右兩側。每只眼睛的視覺接收器右側都與左腦相連,而左側則與右腦相連;右邊遠處的視野靠左腦來形成,而左邊遠處的視野則靠右腦來完成。中心區域由左右腦共同完成。(相關文章推薦:快速閱讀訓練中緩解眼睛疲勞的方法)
眼睛運動的作用,有如下幾點:
①增強聚焦能力
②提高瀏覽速度
③刺激大腦發育
④加速回憶搜索
⑤整合左右腦
⑥提升敏感性
(三)視覺影像訓練
視覺影像訓練是一種獨特的視覺訓練過程,可以激發觀看物體后像或者負像的能力。什么是后像呢?當刺激停止以后,感覺并不立刻消失,這種現象叫做后像。視覺后像有兩種;正像和負像。正像在于它保持著原來效應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質的痕跡。如在暗室里把燈點亮,在燈前注視燈光三四秒鐘,再閉上眼睛,就會看見在黑的背景上有一個燈的光亮的痕跡,這就是正像。因為它保持著原來效應刺激物──燈光的同樣的“亮”的品質。隨著正像出現以后,如果繼續注視,就會發現在亮的背景上出現一個黑斑的痕跡,這就是負像。因為它保持的“黑”品質和原來效應刺激物──燈光──的“亮”品質相反。如果用的是彩色刺激物,例如對一個紅色的四方形注視一定時間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張灰白紙上,那么在這張灰白紙上可以看到一個藍綠色的四方形。這是負像,因為它保持著與原來效應刺激物(紅色四方形)互為補色的(藍綠色四方形)色覺。但是,在彩色的視覺中,卻很少有正像出現。
后像能夠啟動用于影像記憶力的主要視覺中心。將正像轉變為負像,然后再將負像還原為原始形象,在這一過程中,你正在訓練自己的思維像照相機一樣工作!后像還可以通過幫助大腦思維形成更加清晰的影像,提高視覺能力,打開統領記憶力,直覺能力和創造力的右腦潛意識區域。黑白后像會提高視網膜桿體細胞的功能;彩色后像則會加強錐體細胞的功能。這是右腦教育中最為精彩的一部分,因為學習者可以立刻親身體會到它的效果。(相關文章推薦:視覺停留和快速閱讀的關系)
(四)思維影像訓練
思維影像訓練是一種超凡的訓練過程,能夠在大腦中形成二維和三維的影像。通過訓練,影像變成融合全部感官的,全息的、有型的圖像。大腦思維是靈魂的實驗室,在你的思維影像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你就可以運用思維,在實踐之前,慎重而具體地想象一番。(相關文章推薦:在大腦里畫思維導圖)
進行這項訓練的目標:
①訓練在大腦中形成影像。
②用各種感官來體驗影像。
③從各個角度觀看影像。
④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縱和改變影像。
(五)觀察訓練
觀察訓練的目的是鍛煉雙眼以捕捉到更多的細節。觀察得越細致,記憶越清晰生動。觀察訓練是以“右腦潛意識處理所有資訊,左腦有意識處理所有資訊”這一原理為基礎,有利于增加左右腦處理資訊的數量。(相關文章推薦:五個方法練習你的注意力和觀察力)
(六)記憶連結
記憶連結中包含了有次序性物體。一般來說,順序記憶主要靠左腦完成。(記住,左腦負責線性,邏輯思維。)但是我們還是要通過一個“趣味故事”連結模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將右腦也引入其中!(相關文章推薦:連鎖記憶法)
(七)影像記憶力/速度閱讀
影像記憶力指的是,在瞬間同時記住幾件事情——按順序或者隨意。我們通過圖片、形狀、詞匯、句子、數位等等來進行訓練。雖然這種快速記憶一直被視為是右腦的職責,但這里的游戲設計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大腦左右兩側共同發展——右腦如同海綿一樣吸收影像,然后通過語言、繪畫、行動、玩耍來增強左腦的功能。
篇2
關鍵詞:音色;技巧;情感;表達
一、二胡演奏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
1.二胡演奏技藝中情感的重要性
(1)心里因素的自我控制。黑格爾在《美學》中反復強調音樂的內容是情感的表現,認為只有情感才是音樂所要據為己有的領域。“在這個領域,音樂擴充到能表達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由此可見,音樂與人的感情生活有著不可割舍的聯系,音樂離開了情感表現,那就脫離了音樂與人的感情生活聯系的紐帶,拋棄了音樂所據為己有的特殊的功能。
二胡演奏是一種主觀地的創造過程。演奏者必須把理智因素帶來的深思熟慮的自我控制與感情因素產生的火熱的創作熱情結合在一起,在對音樂原作進行忠實再現的同時,一定要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高度的創作熱情,要體現出表演者的創造性,輸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智慧和才能使每一次音樂表演都成為一次創造,賦予音符以生命。
(2)對音色的把握。在音色的感覺和發力的動作中,為了獲得良好的觸弦感,作為直接作用于琴弦的手指有一種“指感”,使意識感覺中的音樂“潛能”轉化為動作表現中的“技能”。這種轉化過程在音、情、感覺與技巧組合中不斷的調整并且完善,使動作意識心理和音樂思維心理達到高度的和諧,并體現為完美的演奏感覺。這種演奏的感覺在整體的動作意識的組合中,不僅體現為動作感覺的“一體化”,而且在音、情的反復更新演奏中,形成新的技巧演奏組合。這樣就是情、氣、力、韻、彩、技等音樂表現因素形成綜合感覺系統。以開放式的技巧結構替代了程式化的技術技巧模式。
2.二胡演奏中的音樂情緒反應。音樂情緒反應是個體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確切地說,音樂心理的情緒反應是指個體處理音樂情緒狀態時生理上發生的各種變化。感之于心,不免形之于外。比如在欣賞或表演音樂時手舞足蹈,喜笑顏開,心跳加快或者眉頭深鎖、淚水盈眶等疊在下獷。隨著音樂情緒的體驗,個體生理內部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比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肌肉系統、內外分泌系統等活動都相應發生變化。在音樂活動中,隨著個體音樂情緒體驗的變化,呼吸或快或慢,心跳或強或弱,汗腺消化和淚腺分泌或多或少,腦電反射或快或慢,肌肉運動或張或弛。這些明顯的生理變化,可以用儀器和觀察發現。由于個體差異,每一個人的音樂情緒反應和生理變化,也是各不相同的。這些演奏中的表情動作與機體內部的一系列生理變化有直接的聯系。它是人對音樂反應的生理變化的外顯,是情不自禁的流露。
二、提升情感的有效的基礎方法
1.加強聽樂和視唱練耳的學習
(1)視唱練耳對二胡演奏的重要性。二胡的發音優雅、柔美,如泉流暢,極具中國民族特色。二胡的音域寬廣,按五聲音定弦,演奏起來十分醉人。但是二胡的音準十分難把握,因此對音準的要求極高。二胡演奏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受音準的影響。所以,良好的聽覺條件、準確的辨音能力,是二胡演奏者必須要具備的素質。
(2)訓練方法。二胡演奏是通過演奏者的熱情演出,把樂曲的內容展現給聽眾,是聽眾對其演奏的曲目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通過欣賞,使聽眾在精神上得到享受,進而在人們賞心悅目時,受到直接或問接的思想和精神層面的感染和熏陶。二胡是視聽藝術,它用聲音肀硐忠衾中蝸蟆6胡音高準確性的把握直接影響其舞臺的發揮。演奏是一種舞臺藝術,演賽者要靠音準、節奏、旋律,以及強弱快慢、抑揚頓挫的變化,把豐富的情感融入到樂曲當中。每一位從事二胡演奏的人,都要具備準確的音高概念和敏銳的分辨音推的能力。
總之,只要我們科學地運用視唱練耳中的訓練方法,避免認識上的誤區,全面地掌握與音準相關的知識和方法,并將其系統、規范地融入到二胡演奏和練習中,為有表現力的二胡演奏打下堅實的基礎。
2.加強音樂記憶和情感想象的訓練
(1)記憶的內涵。心理學上給記憶的定義是指大腦對所經歷過的事情產生的反映。遭那么音樂的記憶就是過去的音樂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是大腦的機能之一,是人在感知、思維、情感和行動過程中大腦的相應部位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和它所留下的痕跡,在某種刺激下這種聯系及痕跡會得到恢復。記憶是反復感知的過程,包括識一記、保持、回憶(再現)和再認(認知)等活動。記憶的內容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消退,以至不能回憶起來,這便是遺忘。說到音樂的記憶力,很多人都會簡單的以為就是把樂譜記下來,在演奏時不用看譜。其實樂譜的記憶遠比這要復雜。一般的演奏者記憶樂譜,用的方法就是重復,不斷的重復,但是這種無變化的機械重復會使人的才智變得遲鈍,使演奏者對樂曲的熱情逐漸冷卻。作為一個認真的演奏員,他會以一種從容不迫的、耐心的、有洞察力的態度去完成這個任務。科學的記憶模式應該是發現一一研究一一吸收。這是確保記憶牢固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順序。
(2)加強記憶訓練的方法。發現是記憶的第一步,花一定的時間去加強一種耳、心、眼、手的協調訓練,也就是我們平常所進行的視奏的練習,這是記憶的基礎。這一階段的發現除了對旋律的認識,還有對指法、弓法的確定和掌握。接下來的研究工作是要對樂曲的結構進行分析,尋找調性之間的關系,尋找樂曲的內在感情、表現意圖等等。吸收是記憶的最后一步,主要是通過內心的練習和慢速地在弦上練習來消化所研究得來的內容。一個記憶過程完結了之后,再重復這個過程,重復是記憶的有效保證。直到完全掌握、完全熟練,能準確無誤地演奏為止。這時的你生活在音樂中,音樂生活在你之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二胡音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材于民間音樂。民間音樂中有許多的音響效果是難于少目一譜面準確標記的。比如陳軍作曲并演奏的二胡獨奏曲《椰島風情》,它的引子部分標一記簡單,而所要求的實際演奏音響效果卻非常獨特,單依據譜而標記,很難演奏出那種效果。
篇3
【摘要】 目的 考察運動訓練對老年癡呆小鼠學習記憶障礙的影響,并探討其作用機制。方法 昆明種小鼠采用被動轉籠法訓練4 w后,采用Morris水迷宮法測試小鼠學習記憶能力;比色法檢測腦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觀察海馬組織形態學改變;BI2000圖像分析系統測定小鼠微循環;采用耐缺氧實驗觀察小鼠耐缺氧能力。結果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小鼠定向游泳實驗潛伏期顯著延長(P< 0.05),SOD活力顯著降低,MDA含量顯著升高(P
【關鍵詞】 運動訓練;學習記憶;自由基;組織形態學;微循環;耐缺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of senile dementia mice and explore its mechanism. Methods After 4 weeks of exercise with the running wheels, water maze task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 of mice. The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the content of malondialdehyde (MDA) were measured with colorimetry. The alterations in hippocampus slices morphology were assessed using microscope. The BI2000 image system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microcirculation in mice′s ala auris. The survival time and persistent time of gasping were observed on acute anoxia mice.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escape latency in directional swimming was prolonged, SOD activity was decreased and the content of MDA was increased in mice of model group.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exercise prolonged the escape latency, increased SOD activity and decreased the content of MDA and improved neurodegenerative changes and reduced the death of neuron in hippocampus slices and improved the microcirculation and enhanced the effect of antianoxia in mice. Conclusions Exercise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in various degree. The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improving the microcirculation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antianoxia and decreasing the free radical in mice.
【Key words】 Exercise; Learning and memory; Free radical; Morphology; Microcirculation; Antihypoxia
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老年癡呆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老年癡呆的核心癥狀是記憶力、認知力等方面的障礙,不僅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臨床尚缺乏理想的防治藥物。大量研究表明,運動訓練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1〕、延緩衰老〔2〕,促進小鼠腦局灶缺血后功能恢復〔3〕。但運動訓練對老年癡呆小鼠記憶能力的影響未見報道,本實驗通過觀察運動訓練對學習記憶障礙小鼠學習記憶能力、耐缺氧能力、微循環的影響及腦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及海馬組織形態學改變,來考察運動訓練對學習記憶障礙小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并探討其作用機制,為進一步研究運動對老年癡呆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劑與儀器 尼莫地平(天津市中央藥業有限公司,批號:070506);亞硝酸鈉(北京雙環試劑廠,批號:20070406)。SOD/MDA測試盒(南京建成生物技術研究所,批號:20070111/20070112)。小鼠Morris水迷宮裝置及跟蹤系統(成都泰盟公司產);X15R低溫離心機(美國貝克曼有限公司);RM2135組織切片機(德國徠卡公司);BMJ1石蠟包埋機(天津航空機電公司);UV2550PC可見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CKX41倒置生物顯微鏡(日本奧林巴斯);BS244S電子分析天平(德國賽多利斯);轉籠裝置(河北大學醫學實驗中心自制)。
1.2 動物及分組 昆明種小鼠60只,體重31~35 g,12月齡,雌雄各半,由河北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DK0704128。將小鼠按體重隨機分為6組,即空白對照組、模型組、尼莫地平組、高、中、低運動量組,每組10只。
1.3 實驗方法
1.3.1 運動訓練過程〔4〕 分別將高、中、低運動量組小鼠放進轉速為9 r/min,直徑為17 cm的帶軸承轉籠,讓其被動跑籠。高運動量組小鼠第1天跑30 min,每天增加20 min,直至每天跑2 h;中運動量組小鼠第1天跑20 min,每天增加15 min,直至每天跑80 min,低運動量組小鼠第1天跑10 min,每天增加10 min,直至每天跑40 min。共訓練6 w,每周跑5 d,周四、周日休息,每周日記錄各組小鼠體重。空白對照組、模型組、尼莫地平組每次置于轉籠中,但轉籠不轉動。第5周開始,尼莫地平組小鼠灌胃給予尼莫地平30 mg/kg,1次/d。所有運動訓練均在動物暗周期6 pm~10 pm完成。
1.3.2 小鼠亞硝酸鈉致記憶鞏固障礙模型的制備 按文獻方法〔5〕,每天在小鼠游泳訓練后立即腹腔注射NaNO2 125 mg/kg,制作學習記憶鞏固障礙模型。
1.3.3 小鼠水迷宮法〔5〕 實驗裝置主要由一只圓形水池、一個可移動位置的透明有機玻璃安全臺和攝像機組成。圓池直徑80 cm,高44 cm,安全臺高20 cm,頂端圓形,直徑為8 cm。水池分成均等的4個象限。按實驗要求,可任意地將安全臺設置于某一象限的中間。定向游泳實驗的具體方法如下:安全臺固定在4個象限中的任意一個位置不變。將小鼠頭朝池壁輕輕地放入水中,讓動物尋找安全臺,小鼠爬上安全臺后使其停留15 s,然后放入籠中。每天2次,共訓練4 d,攝像機拍攝實驗全過程,記錄動物游泳軌跡,經軟件分析計算動物總游泳時間和總軌跡長度。動物總游泳時間為逃避潛伏期,總軌跡長度為游泳路程。
1.3.4 小鼠腦組織中SOD、MDA的測定〔6〕 Morris水迷宮測試結束后,斷頭取大腦,用預冷生理鹽水沖洗表面血液,濾紙擦干,取一半腦組織,以重量/體積比1∶9加入4℃生理鹽水,制成10%的勻漿,3 000 r/min低溫離心15 min,取上清液,按試劑盒說明,用可見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大腦組織SOD活性及MDA含量,另一半腦組織留做石蠟切片。
1.3.5 小鼠腦組織石蠟切片的制備及HE染色 Morris水迷宮測試結束后,斷頭取大腦,用預冷生理鹽水沖洗表面血液,濾紙擦干,取一半腦組織,10%甲醛溶液固定,常規石蠟切片,HE染色,顯微鏡下觀察海馬形態學改變。
1.3.6 小鼠耳廓微循環的測定〔7〕 取昆明種小鼠50只,體重31~35 g,12月齡,雌雄各半,按體重隨機分為5組,即空白對照組、尼莫地平組、高運動量組、中運動量組、低運動量組,每組10只。訓練方法同1.3.1。運動訓練結束后,各組小鼠腹腔注射烏拉坦1 200 mg/kg麻醉后固定在小鼠觀察臺上。耳廓去毛(用透明膠帶黏去)后,調節耳托高度,在耳廓表面滴加液體石蠟,使耳廓平展在耳托上。將觀察臺置于顯微鏡載物臺上,調節冷光源至適當亮度,在透射光下,用100倍鏡觀察小鼠耳廓微循環情況。分別記錄各鼠耳廓微動脈、微靜脈血管管徑及血流速度,以判斷微循環改善情況。
1.3.7 小鼠急性腦缺血性缺氧實驗〔8〕 取昆明種小鼠50只,體重31~35 g,12月齡,雌雄各半,動物分組及訓練方法同1.3.6。運動訓練結束后,用剪刀在小鼠雙耳連線處快速斷頭,立即按秒表記錄小鼠斷頭后至張口喘氣停止時間,即小鼠張口呼吸時間。
1.3.8 小鼠亞硝酸鈉模型常壓耐缺氧實驗〔8〕 取昆明種小鼠60只,體重31~35 g,12月齡,雌雄各半,動物分組及訓練方法同1.3.1。運動訓練結束后,除空白對照組外,其余各組小鼠均腹腔注射亞硝酸鈉125 mg/kg,制備缺氧模型,5 min后,將小鼠逐只放進盛有10 g鈉石灰的250 ml密閉廣口瓶中,記錄每只小鼠存活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用x±s表示。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t檢驗。
2 結 果
2.1 運動訓練對記憶鞏固障礙小鼠潛伏期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小鼠,第3、4、5、7次訓練逃避潛伏期均顯著延長(P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1)P
圖1 運動訓練對亞硝酸鈉致記憶鞏固障礙模型小鼠
Morris水迷宮潛伏期的影響(x±s,n=10)2.2 運動訓練對記憶鞏固障礙小鼠腦組織SOD、MDA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小鼠腦組織中SOD活力顯著降低(P
2.3 運動訓練對記憶鞏固障礙小鼠海馬組織形態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組海馬CA3區神經細胞變性壞死,表現為軸突消失、胞漿深染、空泡樣變,核固縮、胞膜核膜界限不清。
高、中、低運動量訓練不同程度改善了CA3區神經細胞病理改變。表明運動訓練能改善亞硝酸鈉致記憶鞏固障礙模型小鼠海馬組織形態的損害。見圖2。
2.4 運動訓練對記憶鞏固障礙小鼠常壓耐缺氧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小鼠存活時間〔(54.8±16.1) min〕比較,模型組〔(89.0±13.7) min〕顯著延長(P
2.5 運動訓練對小鼠急性腦缺血缺氧實驗的影響 空白對照組小鼠斷頭后張口呼吸時間為(14.0±1.4) min,尼莫地平組、高、中、低運動量組均顯著延長〔分別為(17.0±0.8)、(18.5±3.0)、(19.0±2.2)和(17.25±2.2) min〕(P
2.6 運動訓練對小鼠耳廓微循環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尼莫地平組小鼠微動脈、靜脈流速顯著增加(P
3 討 論
3.1 運動方式的選擇及運動量的確定 研究表明,合理安排的運動訓練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活力,改善心血管功能,促進學習記憶〔5〕。運動訓練對機體影響的研究常選用小鼠或大鼠。小鼠運動方式有3種:①平板跑臺運動;②小鼠游泳運動;③跑轉籠運動。每種運動方式既有優點又有相對的不足,被動跑籠訓練,可以訓練小鼠抓握和行走能力,模擬人的跑步運動,還可避免平板跑臺運動造成的應激反應。所以該實驗采用小鼠被動跑轉籠法對小鼠進行運動訓練。
本實驗參考Fordyce等人研究運動對小鼠海馬的影響時觀察到小鼠的平均跑速為9~13 m/min〔9〕,陳運才等研究不同年齡小鼠主動跑轉輪的運動量的變化顯示5月齡小鼠每周約跑4 500圈(直徑為17 cm的轉籠)〔10〕,確定運動量。
3.2 記憶鞏固障礙小鼠模型的制備 一次性腹腔注射亞硝酸鈉120 mg/kg是制造小鼠記憶鞏固障礙模型的常用方法〔11〕,亞硝酸鈉大量進入機體后,可使正常的血紅蛋白變為高鐵血紅蛋白,失去攜氧功能,引起組織缺氧〔12〕,我們根據實驗條件加大亞硝酸鈉劑量(125 mg/kg),可引起記憶鞏固障礙。
3.3 運動訓練對記憶鞏固障礙模型小鼠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響 正常情況下,機體存在一個自由基清除系統,其中包括SOD、過氧化氫酶、谷胱甘肽 (GSH) 及谷胱甘肽過氧化酶 (GSHPx)、維生素E等。在腦內最重要的預防機制是SOD、GSH系統,SOD能使O-2進一步生成H2O2,在GSHPx的作用下可使H2O2分解成水。當兩者減少或活力低下時,自由基被清除減少,數量相對增多,導致生物膜受損,自由基脂質過氧化。自由基脂質過氧化(LPO)是多不飽和脂肪酸受自由基作用后形成的,MDA是LPO的代謝產物,其含量可反映脂質過氧化程度〔13〕。本實驗結果表明,適宜的運動訓練能提高學習記憶障礙小鼠空間學習記憶能力,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提高小鼠腦內自由基清除能力有關。
3.4 海馬與學習記憶的關系 海馬結構是學習記憶的重要部位,其中,海馬區對缺氧缺血特別敏感,海馬區被認為與學習記憶密切相關〔14〕。本實驗證實海馬神經元結構的復雜變化與學習記憶密切相關。
3.5 運動訓練對亞硝酸鈉模型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的影響 亞硝酸鈉大量進入機體后,可使正常的血紅蛋白變為高鐵血紅蛋白,使其失去攜氧功能,造成組織缺氧〔12〕,將小鼠放在密閉容器中,使其進一步受缺氧因素損害。本實驗結果顯示,模型對照組小鼠存活時間顯著延長,尼莫地平組和高、低運動量組小鼠存活時間均顯著縮短。這可能是與注射亞硝酸鈉后,造成機體組織缺氧,模型組小鼠對缺氧已經適應,較耐受缺氧狀態,所以存活時間較長;而尼莫地平與運動均能對抗亞硝酸鈉的致缺氧作用,反而使小鼠不能耐受密閉缺氧,所以存活時間較短。
3.6 運動訓練對小鼠耳廓微循環及耐急性缺血性缺氧能力的影響 機體各部位尤其是腦組織的供血不足,導致神經元代謝下降,進而可引起腦老化、甚至癡呆。國內外已有腦血流量降低度與癡呆的嚴重程度成正比的報道〔15〕。本實驗表明,運動能增加微動脈管徑,增加微動、微靜脈血流速度,從而改善微循環,增加組織器官的血流量,延長小鼠斷頭呼吸持續時間,這可能與運動訓練提高學習記憶障礙小鼠空間學習記憶能力有關。
綜上所述,運動訓練能提高亞硝酸鈉致記憶鞏固障礙模型小鼠空間學習記憶能力,對老年癡呆的學習記憶障礙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提高機體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自由基水平,擴張微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組織器官的血流量及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有關。
參考文獻
1 Takako Kizaki,Tohru Takemasa,Takuya Sakurai,et al.Adaptation of macrophages to 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innated immunity〔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8;372(1):1526.
2 Marina BarShai,Eli Carmeli,Predrag Ljubuncic,et al.Exercise and immobilization in aging animals:the involvement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NFκB activation〔J〕.Free Radi Bio Med,2008;42(2):20214.
3 馬尚峰,胡昔權,宿寶貴,等.運動訓練對局灶性腦梗死大鼠神經功能、細胞超微結構及突觸小泡蛋白表達的影響〔J〕.暨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8(6):56671.
4 王炳高,王守彪,郭云良,等.早期康復訓練對腦缺血后行為恢復的影響及其分子機理〔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3):1969.
5 Alaei HA,Moloudi RA,Sarkaki AR.Effects of treadmill running on midterm memory and swim speed in the rat with Morris water maze test〔J〕. Brain Res,2008;12(1):725.
6 劉新霞,紀雪飛,陸玲玲,等.文冠果果殼提取物對學習記憶障礙的改善作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7;18(1):235.
7 孫淑華,王艷蓉,孟金萍,等.調內消癖丸對小鼠耳廓微循環的影響〔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2007;17(1):368.
8 寶 麗,姚新生,呂艷青,等.歐洲越桔花青素提取物對小鼠耐常壓缺氧能力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7;23(11):145862.
9 Fordyce DE,Farrar RP.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hippocampal high affinity choline uptake and muscarinic binding〔J〕.Brain Res,1991;541:5761.
10 陳運才,姚志彬,顧耀銘,等.長期運動對小鼠運動功能年齡變化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6;15:26.
11 劉新霞,紀雪飛,陸玲玲,等.文冠果果殼乙醇提取物對大鼠學習記憶障礙的改善作用〔J〕.中草藥,2007;38(12):18591863.
12 李淑娟,張 力,張丹參,等.大黃酚抗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11):13624.
13 侯 悅,吳春福,何 祥,等.氟哌啶醇對小鼠在避暗實驗中學習記憶獲得、鞏固和再現過程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4):99102.
篇4
關鍵詞:古詩詞;誦讀;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65-02
中國古代詩詞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塊瑰麗的寶石,數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仁人志士,或詠物抒情,激昂文雅;或敘述歷史,分厘必究;或吟山詠水,描繪祖國大好河山……不一而足。它以自己特有韻律和方式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
1.古詩詞的創作幾乎貫串了我國古代的整個歷史。我國古代詩詞起源于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生產。在原始社會,還沒有文字的時候,古樸勤勞的先民,就在勞動生產中,或歌或號,開始了詩歌創作,并口口相傳。直到產生了文字,就有了古代的智者把人們生產中的歌整理成集,這就成了我國的第一部詩集《詩經》。從此,古代詩歌正式走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舞臺,歷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直至晚清,并延續至今,演繹了中華五千文化興盛不衰的傳奇。
2.古詩詞的內容涵蓋人類社會的所有方面。古代詩詞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勞動,因此它的取材也十分的廣泛,有的描述生產技術,有的反映風土人情,有的記述戰爭場面,有的描繪大好河川……,每個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詩歌,把當時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完整的呈現在當今世人的面前。
二、古詩詞誦讀是中國古典文化特有的學習方式
1.中國古詩詞講究韻律優美,對仗工整,可讀可歌可誦,簡單易行。無論田間地頭,學堂集市,只要具有一張嘴,人們就可以盡情吟誦歌唱,興致所至,還可邊吟邊舞,其樂無窮。
2.講究平仄,富有節奏,讀起來朗朗上口,小到伊呀學語的幼兒,上到耄耋老人,都能背幾首古詩,唱幾句曲。古詩誦讀對中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文化生活。
三、古詩詞誦讀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1.習誦古詩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知識在于積累,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是學習知識的良好方法,更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古詩文習誦是古人學習的主要形式,古代歷史上燦若星河的偉人大家,無不是古詩詞誦讀的受益者,他們從學語就開始習誦古詩文,他們的才華就在古詩文的吟誦中得到積累。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誦。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古詩文誦讀對學習的重要性,對知識積累的重要性。
2.習誦古詩訓練學生記憶能力。記憶是學習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記憶能力的高低在最根本上決定了一名學生成績的好壞,如果說成績是一座大樓,記憶就是這座大樓的基礎。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是人們進行思考的依據。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從某種意義上說,取決于頭腦里記住的知識量。根據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記憶是有規律可循的,記憶能力是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訓練得到提升,如現在涌現的一些記憶大師就是熟練記憶技術的佼佼者。而誦讀古詩,就是訓練學生記憶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是提高記憶能力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方法。現在的學生,吃苦精神差,不喜歡背誦,覺得背誦是一件苦差事。從小到大就是不喜歡背誦,記憶力較差,最終成績也較差,成為學困生。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朗朗上口、短小精悍的五言、七言絕句,讓他們背誦,因為簡單,韻律節奏感又強,學生很容易背誦,從而可以讓這些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讓他們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量,增加難度,擴大范圍,使記憶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
3.習誦古詩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①我國古代詩歌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無論是絕句、律詩,歌賦,詞曲……都是古代文學的藝術形式,每讀到一首唐詩,還是一闕宋詞,在我們誦讀中,在我們的吟誦中,我不僅感受到是文字的美,內容的美,更像是一曲美妙的歌曲。②古詩詞講究詩中有畫,更是把中國古詩詞帶入了一種惟妙惟肖的,獨有的藝術境界。一句“大漠孤煙直”,寥寥數語,就勾畫出一個絕美的畫面,我們不由得不驚嘆塞外的絕美風光,更為驚嘆詩人用詞的優美精煉,更是讓人感受王維只身塞外的孤單與悲涼。通過誦讀一首古詩,我們不僅能從字面上了解外在的美,形式的美,更能夠從“境”及“形”,由“形”感到“意”。就在這種思維的過程中,我們就感受了美,欣賞到了美。③通過欣賞古詩,還可以品味詩人的藝術風格。李白豪放飄逸,杜甫沉郁述史,辛棄疾鐵血悲壯,柳永細膩婉約……通過誦讀風格迥異的詩句,不僅體會到不同的美,更能體會到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
篇5
腦癱,泛指腦神經損傷引起的,以運動障礙為主,兼有語言、智力、視覺、飲食消化等1項或多項功能障礙的人。根據運動障礙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類。輕度,能獨自行走,跛行易摔跤。中度,借助工具或他人扶持能艱難站立、邁步,不能走。重度,完全癱瘓。
腦癱是公認的“不治之癥”,豈能不難治!我說“不難”,指按摩能較快的同時改善多方面的病癥,達到生活自理并不是遙遙無期。輕度腦癱病人,按摩1年左右能生活自理;中度的,按摩1~2年能生活自理;重度的,按摩3年左右也應能生活自理。治與不治、堅持治和不堅持治大不一樣。
我說“難”,指已有的意識難于改變!一說到腦癱傻子,人們就蓋之以“不治之癥”。許多家長多處求治,遇到的醫生都是說:治不了,就這樣子了,去康復吧!從而喪失希望,放棄治療;有的不愿意讓人知道孩子有先天病,回避治療;有的認為女孩治好了也沒用,不讓兒子媳婦給孫女治;有的認為生來的傻子癱子沒辦法治,不如攢錢養著,反對治;有的急于求成,不堅持治!要改變“不治之癥”的心理很難。今舉例說明按摩治輕、中度腦癱“不難”,重度腦癱另行討論。
例1 輕度痙攣型腦癱
陳某:男,13歲,1995年5月28日初診。其媽介紹:4歲患腦炎,寶雞、西安、上海多處治療,仍不能仰頭,仰頭頭疼,看書頭疼,解大便必須坐凳子,否則半站著大便,上學也要堅持到回家才解大便。查視:形體消瘦,脊柱強直,膝、踝關節僵硬,不能下蹲。
治則:補益臟腑之氣,舒筋解痙,溫經活絡。治法:加強調動臟腑機能穴位的按摩,點按足穴。第50次開始配艾灸。1天1次。不針刺,不訓練。
效果:治10次,能自己強行下蹲到使腳跟瞬間著地。治20次,能堅持蹲4分鐘。治30次,能連續蹲、起2~5次,能蹲著解大便。治45次,肌肉漸豐,胸圍腰圍增長,四肢長粗,兩手平伸托著小凳子做平衡,能連續蹲、起20次。共治60次,脊柱變軟,不用小凳子做平衡,能連續蹲、起30次,但還不能充分蹲下。仰頭,脖頸不疼,看書頭不痛。(有對照照片)1996年4月20日隨訪,其母介紹療效穩定,并有好轉。2005年7月14日隨訪,家遷外地,無法了解就業情況。從治療時情況看,自立應該沒有問題。
例2 徐動型腦癱
郭某:男,7歲,1996年5月30日初診。其媽介紹:出生時窒息,后來發現智力差,走路不穩,控制不住方向,沒有治療過。查視:語言遲鈍不清。頭頸不能直立,不自主地擰頭翻白眼,目視與行動不協調。四肢扭曲,兩肘屈曲,小臂抬起,手腕下垂,手指蜷曲,不能捏物。幫他用手捏住鉛筆,只會亂劃。行走兩膝交叉不穩,不能自控地向前沖,像隨時要摔倒。
治則:補益臟腑之氣,活血化瘀,安神醒腦。治法:運氣按摩能調動臟腑機能的穴位,點按足穴。1天1次。不針灸,不訓練。
效果:治20次,說話較前清晰,能讀拼音,能立即回答問話。頭頸直立,目視與動作基本協調,擰頭翻白眼的癥狀基本消失。手、腕、肘都自然展開,能挑選針灸盒里的毫針兩手交接。行走身體基本不擰扭。治30次,徐動癥狀糾正,能左手壓紙右手捏筆寫1、10、20、100四個數字。治33次,能寫龍、郭字。治40次,行走明顯較前穩定,他媽因病住院,由鄰居老奶奶送來治療。共治50次。
2005年7月15日家訪,其母告訴:停止按摩后一直慢慢好轉。吃中西藥,效果不明顯,不吃了。后來注射1年胎盤組織液,1月2次,1次1支。上學初中畢業。視之:四肢軀干發育正常,說話清楚,語音好。在自家小商店賣貨、收錢、找錢。不了解他的人,看他不會想到曾是腦癱患者。細看,眼神不如同齡人有靈專。
例3 輕度痙攣型腦癱、智力稍差、視力極弱、不能獨自外出
艾某:男,8歲10個月,2007年2月26日初診。其爸介紹:足月剖腹生,半歲發現視力差,10個月發現右腿有病。2~5歲在某醫院針灸按摩,2001年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做右月國窩松解術,2005年西安西京醫院做右腹股溝、跟腱松解延長術。術后右腳落地了,但右腿沒勁了。
治則:補益臟腑之氣,安神養心,醒腦明日,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治法:運氣點按能調動臟腑機能的穴位,點按頭足穴,配合訓練。1天2次。3月后間,歇配艾灸、溫針灸。2008年12月30日停治,共治360天。(有對照錄象)
結果:
①免疫力增強:治前,身體瘦弱,經常感冒發燒打吊針,2005年春天開始,一發燒就抽搐。自從按摩,身體越來越好,2007年冬天雪大天冷,感冒癥狀也很輕,吃藥即好。2008年吃胖長高,身體壯實有力,靈巧活潑,1年未感冒發燒。
②認知思維記憶力明顯提高:治前,算算術、與人交流反應遲鈍,記憶力差,數1111~1130三十個數有困難,算105+15提示多次算不對。常說同齡孩子不可能說的“傻話”,甚至罵爸爸……
治300天,精神充沛,與人交流表情自然。能自覺主動訓練,不說傻話。回答問題,數十位、百位、千位、萬位數,數得沉穩正確。算難度較大的加減乘除題算得快而正確,認知思維靈敏性和記憶力進步很大!吹口哨,吹得活潑自然隨意,顯出心理輕松,心情愉快!
③肌力大增,運動障礙基本糾正:
a,治前,下蹲時頭胸前傾,屁股蹶起。治280天,下蹲時手臂前伸作平衡,頭胸能挺起,屁股能沉下。治300天,不前伸手臂作平衡,能挺起頭胸沉下屁股。因弓形足未明顯改善,不能充分蹲下。
b,治前,右腿不能單獨站立。治120天,能右腿站立,使左腿抬起向前踢。治280天,右腿能比較穩定地站立,抬提左腿。治330天,右腿站立的支撐力、耐力接近左腿。
c,治前,因右腿不能單獨站立,無法發現左腿抬起病狀。治120天,右腿站立,左腿抬起落下,膝關節內拐,小腿外斜。治280天,左腿這一病態糾正。
d,治前,右腿不能單獨跳起,治20天右腿能連續蹦跳2~7次,治200天能連續蹦跳10m。治280天能連續蹦跳12m。治330天蹦跳能力接近左腿。
e,治前,左腿跳起落下,左腳跟不能一次落地站穩,顫跳一下才能落地站穩。治280天,左腿跳起,腳跟能1次落地,但左腳仍向外斜,不能端直落放。治330天,左腿跳起落下,腳能端直落地,姿勢恢復正常。
f,治前,脊柱強直,右側腰、臀、腿部肌肉明顯萎縮,走路跑步右腿抬不起,邁不開步子,身體左前右后偏斜,右小腿外斜拖后,右腳踏地無聲,跛行。治190天脊柱變軟,右腿肌肉筋腱松解靈活。治200天,一般走路看不出跛,大步走右腳踏地聲小,有點跛。跑步,右腿速度慢,踏地著力聲音小,身體仍然左前右后偏斜,跛行。治280天,快步走,自然穩健有力,不跛。跑步身軀端直,兩腳踏地聲接近,微微顯
跛。治330天,四肢支撐力大增,軀體協調靈活;仰臥,能用手腳撐起身體,軀體如弓,頭頂地倒立,還能輕松地邊吹口哨邊旋轉身體。
④眼球高頻顫動減輕,視力微進
治前,眼球高頻顫動。左眼視力不足0.1,右眼無視力,看書時要把字放在左眼近前,上學上街上公園必須大人領著。2004年12月24日超聲切面顯像檢查:“右鞏膜后粘,右晶體混濁,右玻璃體混濁,右視網膜脫離(近完全),左玻璃體混濁,左球后壁粗糙未見明顯RD光帶,雙屈光不正,右眼球萎縮(?)。”
治90天,能獨自上學、乘公交車、逛街、逛公園。治140天,眼球高頻顫動減輕,愛趴商店玻璃柜外向里看。看書距離姿勢無明顯變化,未復查視力。
2010年3月7日檢查:右眼仍無視力,左眼視力升至0.1~0.2,黃斑變性區出現發育跡象。2010年4月18日獨自到診所玩,精神體質都有進步,坐小汽車陪病友到植物園玩,能隨時給病友的媽媽指路,病友的媽媽看到他思維、記憶、反應問題的綜合能力大有進步,很高興,帶他到自己家里玩。
按:艾某視力微弱上升,智力、思維意識、膽量、肌力綜合素質大為提高,正繼續上學,將來自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例4 輕度腦癱、弱視
牛某:女,4歲8個月,2007年9月15日初診。家長介紹:1歲半走路不穩診為腦癱,曾在寶雞、西安多處治療、吃藥。一直飯量小,早晨不吃飯。2004年6月18日磁共振診斷:“胼胝體體部可見部分缺如,左側側腦室增大,體部增寬,左側半卵圓中心及頂葉見白質內有多處形態不規則片狀灰質信號,部分突入左側腦室;橫斷位第九層面,左側腦室中央旁側基底節區見小片狀長T1長T2腦軟化灶,信號與腦脊液相似,兩側大腦半球可見白質范圍縮小,皮質范圍相對擴大……印象:腦發育異常,左側腦室擴大…考慮:1,胼胝體部分發育不全。2,灰質異位。3,腦裂畸形不排除。”
查視:不與小朋友玩,誰動她,她都哭。兩眼視力均0.4。右手軟弱,拇指內勾,2~5指屈曲,拿不住東西。穿鞋脫鞋只用左手。大小便需大人給脫提褲子。右膝向內拐,不能伸展,右腿不能單獨站立、蹦跳,走路右腿向外甩,右腳向內拐,跑步右腿飄浮。手腳爬行,右手屈曲緩慢無力,右腳飄浮無力,爬1~2步即摔倒。俯爬,右臂右腿不會向前抬邁,用身體向前拖挪。
治則:補益臟腑之氣,醒腦明目,活血化瘀,強筋壯骨。治法:運氣點按能調動臟腑機能的穴位,點按頭足穴,配合訓練,1天2次。按摩1月后,間歇配艾灸、溫針灸。
效果:治8天,右腿能單獨蹦跳。治10天,飯量大增,早晨吃1個雞蛋,喝1包奶,中途還吃5個小包子。治30天,右手拇指能自主屈伸,會學用手指表示1~10,能捏筆寫畫。治60天,右手表示1~10有點象模象樣,會照著寫1~10,畫毛毛蟲、太陽、月亮。手腳爬行,右腿不向外飄甩,但還向外拐斜。右腿能站立,還站不穩。2007年11月22日檢查:右眼視力升至0.6,左眼視力升至1.0。
治90天,右手能基本正確地表示1~10十個數,能想著寫1~10、畫太陽、月亮、毛毛蟲、白兔,比先前寫的畫的好。右手拿筷子能夾住花生米、青豆、花椒,但手腕不能翻轉,吃著困難,拿勺子吃更困難。右腿站立,左腿能前伸抬起。右手能幫助左手提褲子,獨自上廁所。
治120天,右手拿筷子夾花生,向嘴里送時,手能翻轉,吃的容易些;左手輔助,右手能端茶杯喝水;寫1~10寫得象樣了!右腿蹦跳已較穩定,腳向內歪減輕。在大人保護幫助下,能上、下按摩床。
治150天,右手能獨自端玻璃杯喝水,不能端一次性杯子喝水。右手拿勺子挖花生米、拿筷子夾花生米,往嘴里送時能翻轉手腕,隨意送到嘴里。手腳爬,右手充分展開,右腳基本放平。能手腳著地,平穩地學青蛙蹦跳。
治250天,大人固定右手腕,能自主翹屈擺動旋轉右手。右手能自如地表示1~10十個數,能端一次性水杯喝水。右手拿1.75kg半啞鈴,能連續提單3次,接著雙手提單3次,雙手5次從地上提起2.1kg啞鈴。右手能配合左手穿襪穿鞋。走路跑步身體端直不扭。2008年12月21日停止治療,共治260天。
2009年9月檢查:左眼視力1.0+2,右眼視力0.8+2。
2009年10月31日父母帶她咨詢訓練方法時檢查:右手握3斤半啞鈴,連續直臂高舉5次、曲肘高舉5次、前后掄各5次、伸臂曲肘內收5次,不感、覺累;左手前后掄3斤半啞鈴作對比,明顯不如右手。右手寫“大小牛太人民影淑水驢”等字,比左手寫得順手、合乎筆順。右腿能不連續的跳起高蹦,走路、跑步基本看不出跛瘸。(有對照錄象)
2010年1月14日檢查:兩眼視力都升至1.2,達正常水平。
按:牛某智力本來就好,視力恢復正常,右側肢體功能也恢復得很好,將來會成為能力很強的自立者。
例5 沖度腦脊髓癱瘓、全身痙攣僵硬、鎖骨以下知覺遲鈍
趙某:男,24歲,2000年1月22日初診。自述:1997年開車翻入山谷摔傷,昏迷不醒,醫院搶救后,轉西安、上海手術和康復治療。仍經常腹肌抽搐,肚子里抽痛,全身出汗,肚子一痛必須大便,遲一會就拉在褲子里。大便干,3天1次。尿少尿頻,想尿必須立即尿,遲一會就尿褲子,夜里尿床。由明處向暗處走,視力模糊不清,天將黑時加重。
1997年6月19日顱腦磁共振檢查:“硬膜下積液。篩竇、蝶竇積液。”7月5日頸胸腰椎磁共振檢查:“頸7椎體陳舊性壓縮性骨折伴相應平面頸髓損傷軟化。”“胸3椎體壓縮性骨折,伴胸3椎體輕度后突,壓迫相應平面胸髓。”
查視:用毫針劃,鎖骨以下皮膚,不知道有針劃。右手如雞爪,握力差;左手正常,握力稍差。腹肌硬板狀。下肢痙攣,內收肌硬如鋼棍;足內翻,踝關節僵硬。站立,其爸架扶左臂,右手拄拐杖,腳尖著地,兩膝屈曲并攏;頭胸前傾,挪步極困難,剪刀步。脖頸軀干僵硬。仰臥,頭頸下墊3個枕頭,否則脖頸抽痛難忍;兩膝屈曲緊貼,兩個人用力扒,才能扒開一點點。俯臥,胸下必須墊厚枕頭,否則不能俯臥;同時小腿墊枕頭,不然,腿和腳趾抽痛。
治則:補益肝腎,醒腦明目,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治法:運氣點按能調節臟腑機能的穴位,手法按摩牽引垂吊頸椎,點按頭足穴。配拔火罐、溫針灸。
效果:治6天,仰臥,可去掉高枕。站立,兩膝自主分出縫隙。治12天,尿頻減輕。治14天,站立,能自主移開右腿,兩膝間距8.5cm,能艱難交替邁步。治20天,大便隔日1次,剪刀步糾正。父扶其自行車后座,他自己扶車把坐上車座,用腳尖踩腳蹬,能踏轉半圈,再靠慣性回半圈地騎車訓練。治30天,能拄單拐走10m。其父扶自行車后座,他能騎行百米。
治60天,仰臥伸腿,左膝能伸展,腳不內翻,腳
間距50cm。站立,兩膝間距15cm,腳間距30cm。鎖骨以下皮膚,絕大部分恢復正常知覺;膝髕以下內側皮膚還不知道有東西劃;髂前上棘與膝髕之間的皮膚知道有東西劃過,但感覺是“木”的。由明處向暗處走,視物模糊不清已經糾正。
治70天,拄單拐能走30m;治85天,能走50m。髂前上嵴與膝髕之間的皮膚,知覺恢復正常。脛骨內側皮膚的知覺仍是“木”的。改騎三輪車鍛煉,其父扶三輪車,他自己上三輪車后,父親只在車后跟著看護,他獨自騎行鍛煉。5月24日停止治療,共按摩90天,基本生活自理。其父按我教的方法在家給他按摩1年多,自己拄小拐走、騎三輪車鍛煉。2006年能騎摩托。2007年結婚,2008年喜得女兒。2009年駕駛三輪摩托載家人出行。
按:初診時,患者和家長反復強調,頸椎骨折,醫院醫生不準在頸部按摩。我說:必須在頸部按摩,這是各家理論和技術的不同。事實讓他們看到沒有副作用,并很快見效,就放心了。
例6 中度腦癱、膝后弓、弱智、不會說話、不與人交流、不會尋食吃
鄧某:男,3歲2個月,2005年11月30日初診。其母介紹:足月順產。2005年5月19日醫科大一附院頭顱CT掃描:“…兩側腦室間距增寬,三腦室擴大上移,第5腦室可見顯示…意見:上述改變多考慮胼胝體發育不全。”其后,到殘疾兒童康復中心作心理引導教育和矯形訓練。
查視:眼睛無神呆滯,漠然面對周圍的人、事、物。只會無意識喊爸、媽。會吃,但不會取食吃,舀一勺飯給他,吃一口就扔掉勺子;剝好的水果放他手里,吃掉沒攥在手里的,扔掉攥在手里的;食物放在桌子上不知道拿吃。全身肌肉松軟,按之如按棉花包;腳弓塌陷,穿不住鞋;手不會拿東西,臂不會屈曲抬舉,腿不會屈伸踢蹬,但可隨意被動旋轉,腳能挪放頭頂;膝關節后弓。雙腿穿全腿矯正鞋,能站住,但站不穩;艱難行走時,頭胸前傾,兩臂向后翹,屁股向后蹶,腰臀扭擺。不知道大小便,常拉在褲子里,大小便時必須大人抱著。胸骨肋軟骨畸形,桶狀胸。非常膽小。
治則:補益臟腑之氣,醒腦開竅,活血化瘀,強筋壯骨。治法:運氣點按能調動臟腑機能的穴位,點按頭足穴,配合訓練。1天2次。不針刺,不艾灸。
效果:治45天,喊媽媽顯出情感意識,能學個別訓練動作,會與人親抱、拍手歡笑、擺手再見;大人引導下,會將給他的果皮、廢紙丟放垃圾桶里,有時有尋要水果吃的趨向。踢腿蹬腳、推拳拉手有點力;行走手臂放身旁,軀干接近直立,扭屁股明顯減輕,膝后弓明顯糾正,出現弧形腳心;能獨自費力地蹲下站起、彎腰拾物。膽子大了,敢拿布猴;大人高高舉起他,也不害怕。
治70天,與人交流、喊叫、玩耍,有時顯出點意識。要大小便時,知道到媽媽身邊連續發吭吭聲,會站著小便,媽媽托扶他腰部,能蹲著大便。很少拉褲子里了。按壓腰臀四肢,手下有了肌肉感;扳腰腿,出現弱反抗;腳踢蹬、手抓拉比先前有力些,能接、傳氣排球。出現腳弓,穿鞋不再掉脫。胸廓畸形基本糾正。
治100天,喊他的名字能回答“唉”,連叫連答。能學說:伯伯、啊哈、亨亨、爺爺、嗨嗨、買買、改改、戛戛等13個不同的音。喜歡讓媽媽拉他上下樓梯玩。
治110天,會主動捏花生米吃。能有意識的接、拋氣排球,睡醒會叫“媽媽”!蹲下、站起比先前容易,大便時能自己蹲住,但不會脫提褲子。
治120天,能主動翻看識字看圖卡、找小病友玩。行走,撞到物體欲摔倒,會扶住物體使自己站穩不倒。2006年7月18日停治,共治135天。(有對照錄像)
篇6
關鍵詞:腦血管意外;護理;康復;指導
腦血管意外是一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失為共同特征的腦血管病,包括腦出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是一種嚴重損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之一。致殘率高,急性期過后,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從而需要漫長的康復治療過程。筆者對收治的老年腦血管病患者,進行系統有針對性的出院后定期隨訪及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護理知識和技能,降低了致殘率,增加了治愈率,減少了并發癥,不僅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認可,也提高了整體護理水平。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2006年7月~2008年7月共收治老年腦血管病患者99例,其中男58例,女41例,年齡61~85歲,平均69歲。
2 健康教育方法
2.1 板報教育:在病區走廊墻上,針對腦血管病的知識,用一些圖文并茂的資料,制作健康宣傳板。
2.2 口頭講解:護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患者講解有關腦血管病的相關知識,糾正患者對腦中風的偏見,讓他們勇敢的面對疾病,并有信心戰勝它。
3 疾病中后期護理及康復指導
3.1 并發癥的護理:由于長期臥床,機體因運動、感覺障礙、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以及抵抗力下降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如:壓瘡、墜積性肺炎、便秘、尿路感染等。因此必須加強基礎護理,每2小時更換1次,按摩受壓部位及骨窿突處。保持床鋪整潔、干燥。翻身時避免拖、拉推,以免損傷皮膚。定時叩背,清醒患者教會患者深呼吸運動,囑患者主動咳嗽,排痰,在給患者翻身時應進行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囑患者多吃高纖維和高維生素的食物,多喝水,減少便秘的發生。另外由于患者肢體感覺不良,應絕對禁止使用熱水袋,以免燙傷[1]。
3.2 肢體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肢體功能訓練按這樣一個程序:被動運動的順序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幅度從小到大,15~20 min/次,2次/d,隨著肌力的恢復由被動輔助主運動主運動。被動運動需要家屬幫助訓練,每次訓練前先按摩患側肢體10 min,訓練方法:肩關節屈伸,內外展,內外旋,直臂上舉前伸。肘關節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關節的屈伸外展,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內外旋,內外轉屈伸。踝關節活動,并注意防止足內翻。通過按摩療可以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及營養供應,防止肌肉萎縮,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協助和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的被動和主動運動,使肌力均衡性及協調性功能得到改善,并可增加肌力,改善肌肉和韌帶的伸展性,松解關節及減少與其周圍組織的粘連,從而促進偏癱肢體的功能恢復。待主動運動恢復后幫助患者下床活動。進行坐、站、走的主動運動和手的平衡訓練、步行訓練等。坐位平衡訓練:①床上自我輔助練習:雙手交叉,前平舉,上舉過頭,側舉,指鼻,雙腿屈曲撐床抬臀,雙叉側移等;②坐位練習:先取30°~40°位,每2~3天增加10°,每天持續5~10 min,達到能維持90°,持續30 min后就可訓練坐位耐力,輕型患者可免去耐力訓練,訓練前后注意觀察患者反應,測脈搏,必要時觀察血壓,防止意外,訓練半臥位時宜同時保護不因上肢軟癱再發生肩關節半脫位,將患肢前臂以三角巾吊于頸部,坐位時,雙上肢置于平臺或床前移動餐桌上,以后再進入坐位平衡訓練,既在坐穩后由兩側或前后交替推動患者,訓練調整平衡,不使倒下,此時即具有軀干平衡能力;③鍛煉站立和步行:最初由人攙扶,練習跨步動作,讓患者體會跨步的感覺及保持平衡,逐步達到能自己行走,隨著病情的好轉進行散步、太極拳、太極劍及醫療由于患者肢體活動不靈便及記憶力減退,必須采取安全措施防止意外,如地面要平坦、防滑,防止摔倒,避免患者單獨外出以免迷路等。
3.3 合理膳食、生活作息規律:要創造安靜、舒適的進食環境,利于患者集中精力進食,勿催促和強迫進食。因康復訓練患者消耗較多的能量,除各種特殊飲食(如糖尿病飲食、尿毒癥飲食)以外,還應采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低鹽飲食。多食水果、蔬菜,這樣既有利于消化又可預防大便干燥,保證足夠水分的攝入。同時囑患者用健肢自己進食,使患者意識到自己已獨立了。要制訂作息時間表,生活有規律,如每天要定時、定量參加功能恢復的鍛煉并避免勞累。保證充分的睡眠,如有睡眠障礙可給予物理療法治療。
3.4 創造輕松的語言訓練環境:由于語言障礙,患者有自悲心理,說話時總是怕別人聽不懂,往往意識的加以糾正和克服,這樣一來適得其反,情緒緊張,更加重了語言障礙。這時,家庭成員就要有耐心的去聽,使患者的精神放松,并從多方面了解患者,以盡快了解患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切忌流露出嘲笑和不耐煩的表情,充分利用殘存的語言能力,注意患者的發音,語言清晰度、節奏的訓練,采用語言集中三和一詞多用法,從日常用語開始,利用一切機會,由簡入繁反復練習,逐步提高語言能力。通過肢體、語言訓練,有助于建立腦的側支循環,改善腦的供氧狀態,促進腦部活動,并可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作用和肌肉的舒縮剌激,改善血液調節功能和稀釋血液,改善血流變學狀態,減少復發機會,還可配合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收到標本兼顧,相得益彰之效[2]。
總之,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防治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廢用綜合征以及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同時促進肢體的功能恢復,從生活、心理、功能鍛煉各方面給予正確的指導和精心照料。幫助患者減輕因疾病導致的身體和心理創傷。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自我形象、減少致殘率。
4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腦梗死;后遺癥;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9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2-0123-02
隨著我國社會人口的老齡化現象加劇,腦梗死臨床發病率越來越高。有資料顯示,作為人類三大危急重癥之一,腦梗死經急性期治療后患者臨床病情多可穩定并度過危險期,約30%的腦梗死患者治療后會合并出現肢體偏癱、言語不清等后遺癥、復發率高。目前,臨床針對腦梗死后遺癥的治療尚無統一方法,主要治療原則以防止腦梗死復發、改善臨床癥狀為主,但實際治療中的方法各不相同且療效千差萬別[1-3]。本次研究對82例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近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有明確的腦梗死病史,經MRI、CT等影像學資料可確診;②經系統的腦梗死治療后,腦梗死后遺癥病程1年以上;③生命體征平穩;④患者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意識障礙,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語言障礙。將患者按照盲選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齡(74.2±2.4)歲,平均病程(2.2±0.5)年,其中急性缺血性腦梗死18例,腔隙性腦梗死11例,大面積腦梗死6例,腦干性腦梗死6例。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齡(70.6±4.3)歲,平均病程(1.9±0.6)年,其中急性缺血性腦梗死12例,腔隙性腦梗死9例,大面積腦梗死7例,腦干性腦梗死13例。組間比較,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腦梗死基礎治療(如營養神經藥物治療、改善患者腦組織血液循環),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①環境護理:保持病房舒適清潔,空氣清新;②排便護理:對便秘、尿潴留及大小便失禁者進行相應處理;③皮膚護理:每2h翻身一次,按摩受壓部位,以防出現皮膚感染、皮膚完整性受損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護理方法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患肢運動及語言康復護理等措施。兩組均給予護理3個月。
1.2.1 心理護理 腦梗死后遺癥病情、肢體功能的康復較為緩慢,個人自理能力受影響,患者極易產生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甚至放棄治療等消極態度,不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而且不利于患者康復。護士增加與患者的溝通,從不同角度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向患者講解腦梗死后遺癥通過正確治療,肢體功能是可以逐漸恢復的,并列舉實際好轉的例子,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部分腦梗死后遺語言障礙而不能有效語言表達的患者,護士仔細觀察患者眼神、表情,準確分析患者想表達出來的意思、心理,在護理工作中幫助患者排憂解難,最大程度讓患者感受到被他人尊重、理解、愛護和關心,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促進其心理健康。
1.2.2 肢體運動康復護理 根據患者因運動神經通路損傷的部位不同,表現出不同類型、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肢體癱瘓,護理中針對個體差異、肢體癱瘓者的康復需求而制定適用于個體的不同康復方案,內容如下:①護理:護士指導并幫助患者以健側手、下肢分別帶動其患側手、下肢進行活動,以改善患者腦梗死遺留關節的活動范圍,促進患者提高對自我身體的控制能力;護士囑患者在進行自身患肢關節被動活動時,防止患者用力過猛、活動速度過快、幅度過大而造成患側關節損傷;在保證患側上肢處于伸展位、患側下肢處于屈曲位的前提下保持其自身感受最合適的。②電療護理:借助理療方法指導并幫助患者開展康復訓練,適當使用功能性電刺激,不僅能有效預防患肢肌肉萎縮,還能一定程度上維持患肢關節活動度并促進有效形成正常運動模式。③中醫護理:以中醫針灸療法取患者患側合谷、懸鐘、曲池、足三里、肩k等穴位(臨床合并口眼歪斜癥狀表現的患者另外加入人中、伏兔、地倉、太沖、陽白等穴[1])中的5~9個穴位施灸;而虛寒證者施灸時加電針進行刺激(由輕漸重)或艾灸交替。
1.2.3 語言康復護理 腦梗死后患者大多存在語言中樞受損,表現出伴有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護理人員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語言康復訓練,訓練過程中要保持耐心、尊重理解患者,以適當獎勵的方法鼓勵患者。對于能夠理解他人話語的運動性失語患者,指導患者從最基本的字的訓練,進而過渡到詞、句能力的訓練方法,具體如識字說字、看圖描述、識物說詞、復述長短句等;對部分尚有說話能力但不能理解他人話語的感覺性失語言患者,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對患者進行視覺、肢體與語言的綜合訓練,如穿衣服時教導患者說“穿衣”、做洗臉動作時指導患者說“洗臉”;對能識別具體物品但無法準確描述物品名稱的命名性失語患者,采取從日常生活常見的實物入手的逐步訓練方法。
1.3 觀察指標 ①心理狀態評估[4]: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分;②以簡式Fugl-Meyer[5]對患者護理前、護理后的上、下肢運動功能進行積分法評估;③臨床療效,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語言恢復正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臨床癥狀好所好轉,語言基本恢復正常,生活勉強自理;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x[TX-*3]±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及運動功能恢復比較 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上肢、下肢Fugl-Meye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3 討論
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雖脫離生命危險,但極大部分患者遺留偏癱失語、記憶力障礙、肌力下降等造成生活不能自理,自我價值難以實現使其易產生消極心理。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礙是住院腦血管意外患者常見疾病,患病人數約58%,絕大部分患者合并有抑郁、焦慮的心境狀況改變,顯著影響其預后[6]。另外,有研究認為腦梗死患者抑郁與認知功能障礙的產生機制上可能存在共同的生物學基礎并彼此影響[8]。本次研究不僅注重患者的心理護理,還對患者的肢體、言語功能恢復實施康復訓練。康復護理是根據康復醫學神經功能重組原理[9],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行早期、科學、全面、早期[7]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有研究表明,在確保患者血壓、體溫、呼吸及心率保持穩定,在其腦梗死后第3天[2]就可實施康復護理。康復護理實施越早越有利于恢復患者腦功能、降低并發癥,有效奠定患者后期治療中的生活質量基礎。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患者循序漸進的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觀察組上、下肢Fugl-Meyer評分治療后顯著高于對照組,利用SAS、SDS對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狀況進行評分,對比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后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通過有效地康復訓練、積極的護患溝通,不僅能顯著提高患者運動功能,還能有效改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心理狀況。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能顯著提高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緩解患者心理狀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窈.52例腦梗死后遺癥老年患者康復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3,7(19):123-124.
[2]楊潔.對腦梗死患者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3):80-81.
[3]黎華,李雨峰.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C].武漢:中國康復護理學術高峰論壇暨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研討會論文集,2012:245-255.
[4]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6.
[5] Fugl- Meyer AR, Jaasko L, Leyman I, et al. 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J]. Scand J Rehabil Med,1975,(7):13-31.
[6]鄧素玲,劉連娣.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 5(7) : 34-35.
[7]張荷,劉君,劉敏.腦梗死后遺癥的康復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8):326-327.
[8]張荷,鄭冬圖,胡海燕.腦梗死后遺癥早期康復護理措施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3):94-96.
篇8
關鍵詞:腦卒中;意識障礙;康復訓練;格拉斯哥評分
部分急性腦卒中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意識障礙時間越長,預后越差,應盡早促進意識恢復。康復訓練在促進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康復中已有證明[1],本文旨在探討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意識障礙患者促醒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意識障礙患者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發病48h內,格拉斯哥評分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腦梗塞、腦出血急性期治療原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病情穩定后盡早進行高壓氧治療。康復組在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病學體征平穩后48h,開始早期康復促醒訓練,每天2次,每10天一個療程.共2個療程。
1.2.1 康復促醒訓練方法
1.2.1.1 語言呼喚聯合音樂促醒法[2]①把患者視為清醒者對待,在整個醫療護理活動中,均呼喚病人的姓名,并用鼓勵、詢問的語言與病人主動交談;②充分調動家屬或陪護參與,指導家屬或陪護對病人談及其熟悉的人和事、感興趣的話題等,每天至少2次,每次15~30min;③給患者佩戴音質良好的耳機播放音樂,音量控制在40分貝左右,每天2次,每次15~30min。
1.2.1.2 良肢位擺放及被動翻身拍背訓練每2h翻身拍背變換1次,由仰臥位變為側臥位時禁止牽拉上肢, 防止因過度牽拉造成肩帶損傷, 加重肩關節半脫位。
1.2.1.3 小腦頂核刺激輔助治療采用KJ3000A1型腦循環治療儀(徐州市科健高新技術有限公司)。本組病人采用模式3 ,強度45 %~110 %(以患者對電刺激敏感程度和耐受性為度) 、頻率120 %~190 % ,時間30 min ,2 次/ d 。10d為一個療程,共2個療程。
1.2.1.4 被動關節活動訓練對患側肢體進行被動關節活動,從近端到遠端,每次45min,2次/d,以預防關節攣縮和變形。具體做法是:患者取仰臥位,給予被動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做肩關節活動時扶助肘、指關節保持伸直位,掌心朝上,活動時避免暴力,肩關節前屈超過90o應伴外旋,同時從肘部使力往肩關節稍微擠壓,防止活動時損傷關節周圍軟組織,引起疼痛或僵硬肩
1.2.1.5 早期負重訓練①下肢負重訓練。利用電動起立床和站立架被動負重 。首先給患者在電動起立床上固定雙腳站立,逐漸調高起立角度,注意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及觀察面色,防止性低血壓,時間為20~40min;能在電動起立床站立90o且無性低血壓者,可轉到站立架用雙腳站立,幫助病人把重心偏向患側,然后慢慢過渡到單腳站立;單腳站立是依靠站立架用患腿站立,健腿用小凳托起;每次45~60min,2次/d。②脊柱負重訓練。扶患者在治療床取端坐位,患者雙膝擺放端正,雙手平放膝上,雙足踏地,訓練者跪立于患者身后,雙手扶住其雙肩內側,手掌給脊柱勻速加壓施力,施加適當的壓力后放松,如此反復,每天2次,每次20~30min;或取端坐位,用自制的背心式布袋(前后均有口袋),口袋里裝砂袋,給患者背上,使脊柱持續負重,每次負重約10~15Kg,每次20~30分鐘,2次/d。
1.2.1.6 其他綜合訓練患者意識狀態逐漸出現好轉時, 要及時進行認知功能訓練、坐位平衡訓練、負重訓練和減重步態訓練, 訓練方案應針對患者認知功能受損的領域, 結合聽覺、視覺刺激, 訓練患者注意力、記憶力、邏輯推理能力、感覺與知覺能力, 從簡到難進行個性化、針對性訓練。
1.2.2 療效評估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后10d,20d 進行格拉斯哥評分,格拉斯哥評分≥14分為意識障礙改善(清醒),分別統計兩組清醒的患者例數。
1.2.3 主要觀察指標患者治療前,治療10d,治療20d時意識障礙的格拉斯哥評分,并計算兩組患者于治療后10d,20d時的意識障礙好轉率。
1.2.4 統計學分析由第一作者應用SPSS13.0軟件包完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兩組患者共116例,全部進入結果分析,兩組患者治療10d,20d療效評估結果表明:①治療10天后,康復組格拉斯哥評分與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X2=4.17,P
X2=4.17,4.67,P
結果表明:治療10d,20d 時比較兩組患者意識障礙的改善情況,康復組治療效果均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腦卒中意識障礙在臨床并不少見,無論是缺血性病灶還是出血性病灶,或是由此引發的腦水腫,對大腦皮質和腦干網狀上行激動系統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破壞,均可導致意識障礙,而有否意識障礙決定患者的預后。因此,如何使這類患者盡快蘇醒,早日恢復健康,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對急性腦卒中意識障礙促醒的干預治療窗已主張前移至重癥監護階段[3]。
康復理論認為, 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相關神經細胞的軸突發芽,形成新的突觸,通過反復訓練,使這些突觸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經環路網絡―――突觸鏈,實現中樞神經功能重新組合,同時抑制異常的低位中樞的運動,使其突觸鏈處于受抑制的多閾值狀態 [4]。其促醒干預機制可能為:①語言呼喚聯合音樂促醒法,是利用聲樂、光電以及各種感覺刺激等,使處于抑制的神經細胞解除抑制, 使興奮性低的神經細胞興奮性增強, 使大腦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解除抑制、恢復功能, 從而使大腦半球與外界產生應答, 加快醒覺和促進意識恢復[5]。②小腦頂核刺激輔助治療,是利用小腦頂核受刺激后,通過腦干網狀結構和紋狀體影響到大腦皮質的血管舒張中樞,引起腦血管擴張,增加大腦皮層的血流量,有助于改善患者顱腦血液循環;同時,電刺激小腦頂核能促進乙酰膽堿能遞質釋放,降低神經元興奮性,減少鈣內流等方式,增加神經元對缺血損傷的耐受性,具有神經保護作用[6]。③良肢位擺放、被動翻身拍背訓練以及被動關節活動訓練,能防止關節和肌肉的萎縮,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和增加感覺輸入的作用。④早期負重訓練可激發智力的機靈性,使病人得到認知的刺激[7]。下肢負重是重獲控制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可以使患者重獲垂直方向的感覺,重獲對抗重力肌的控制,重獲血壓的自身調控,改善立位平衡,克服性低血壓[8],為日后患者恢復行走能力打下基礎;脊柱負重,刺激脊柱的壓力感受器,使患者反射性的與擠壓、負重的力量對抗,腰臀部的肌群收縮,以增加腰臀部的肌力控制,并能使患者感覺到空間的位置、姿勢、運動變化,促進骨盆的控制及坐位平衡恢復。
通過臨床觀察,我們認為對于急性腦卒中意識障礙患者,應早期進行系統有效的促醒治療,在其生命體征穩定后,應抓住最佳治療時機,盡早配合康復訓練,發揮協同作用;注意積極促醒與防治功能障礙并重,在促醒的同時進行偏癱肢體綜合訓練,有利于醒后肢體功能障礙的恢復,防止廢用綜合癥,以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殘率,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寧華,黃永禧,黃真,主譯.腦卒中康復―優化運動技巧的練習與訓練指南[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1
2葛海嬌,藍醒瓊,周振葦,等.語言呼喚聯合音樂促醒法在重型顱腦損傷昏迷患者中的作用[J].現代臨床護理,2009.8(3):6
3江基堯,高國一.顱腦損傷性昏迷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9,14(2):50
4袁麗娟. 早期康復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促醒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08,9(7):122
5張麗華.早期促醒干預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1):77
6劉運娣,何華英,王蕓,等.小腦頂核刺激輔助治療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9,1(24):44
篇9
關鍵詞:多聲部聽覺訓練 視唱練耳 數字化教學
視唱練耳起源于歐洲,中世紀音樂理論家圭多在意大利開設了歌唱訓練, 被后人認為是視唱練耳的雛形。18世紀以來,意大利和法國出版了許多視唱練耳的教材,視唱練耳進而成為一門訓練讀譜和唱譜能力的音樂基礎課程。視唱練耳在法語中寫作“solfège”,被解釋為“用于訓練聽覺和音樂素質的教學”。①由此可見聽覺訓練在視唱練耳課程中的重要地位,而視唱練耳教學質量的高低,也將會影響到其他各相關課程的學習及學生的整體音樂素質。
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是伴隨著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發展的步伐而同步發展起來的。學生進入藝術院校后,要想成為各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無論是在專業訓練的精度和廣度上,還是在藝術表現的深度以及全面的藝術修養上仍有較大的距離,而視唱練耳這門課程正是彌補上述缺陷的一條捷徑。
多聲部聽覺訓練是視唱練耳課程中聽覺訓練的高級階段,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單音與音組的聽記,音程、和弦、調式調性的聽記,單聲部旋律的聽記等聽覺訓練的基礎課程,并具備了一定的音樂記憶力和對音樂的理解力等相關能力后,方可進行多聲部聽覺的技術訓練。
一、二聲部旋律聽覺訓練
音樂是立體的,它既有橫向的連續性進行,也有作為縱向組合的多聲部織體,并在時間的維度上不間斷地延伸、發展。西方哲人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它呈現出對比、統一、和諧、均衡等美學法則,它自身就展現出一種自足的形式美。二聲部旋律聽記使音樂變得多彩而活躍起來,二聲部旋律聽記分和聲性二聲部與復調性二聲部的旋律聽記。
1.和聲性二聲部旋律聽記
和聲性二聲部旋律聽記訓練,是以和聲音程的基礎訓練作為前置條件的,有了對大小二度、三度、六度、七度以及純四、五、八度和聲音程的聽記基礎,和聲性二聲部旋律聽覺的訓練將會順利進行。首先要學生明確單行譜與大譜表中音符的符干與休止符的記譜法,在單行譜中記寫兩個聲部時,上聲部音符的符干朝上,下聲部符干朝下;在高低音譜表(大譜表)中是同理的;當遇到兩個聲部進行到同一個音時,則兩聲部共用這個音符,符干上下寫。(譜例1)
和聲性二聲部旋律的聽記是二聲部聽記的基礎,這類練習最重要的是各類音程的連接。在此之前學習的和聲音程都是單個的孤立音程,而現在不僅要聽單個音程的音響,更重要的是傾聽它們在連接過程中形成的連續出現的聲音的進行趨勢。聽記時要抓住各個音程在行進過程中的度數變化,并認真分辨出順序出現的各類音程的不同音色。
訓練時可以從大小三、大小六度音程入手,這類音程音響效果比較協和,無論唱聽都較容易掌握。(譜例2)
然后再加入純四、五、八度音程,最后再摻入不協和的大小二、大小七度音程進行綜合聽辨。(譜例3)
為了進一步掌握二聲部聽覺練習這個知識點,教師可以根據本班情況提出聽記與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供學生參考。如可以用分組練習法,即同桌同學分成上下兩個聲部進行分聲部演唱;也可以用彈奏練習法,即有鋼琴基礎的同學分聲部彈奏,手彈一個聲部,嘴唱另一個聲部,然后兩聲部互換;還可以用樂器結合法,即請演奏獨奏樂器的同學兩人組成一組,演奏上聲部或下聲部同時進行的旋律,傾聽合奏的音響效果,并在課堂上為大家展示。這些教學方法能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要領。
2.復調性二聲部旋律聽記
復調性二聲部旋律聽記相對復雜一些,它的兩個旋律以藤蔓式的橫向線條緊密配合出現,營造出更加立體化的音響效果,兩條旋律相結合時產生的音程以及它們的序進體現了一定的和聲語言。(譜例4)
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復調性二聲部中的兩個旋律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旋律按照對位法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師應適時地進行一些理論的講解,如復調二聲部又分為對比式復調和模仿式復調兩種基本類型,兩種類型的聽記都要給學生進行分析、講解。通常聽記的復調性二聲部旋律都不是很長,音程運用的一般規律也是以協和音程為主,在聽覺訓練過程中,要提示學生注意把握住總體的調性。有了這些聽記的理論知識為指導,在實踐聽記復調性二聲部旋律時就會變得得心應手。
針對學生情況,訓練初期的和聲性二聲部旋律聽記時,應有目的地自編一些音程的連接。當自編的和聲性二聲部比較鞏固時,可以采用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室編寫的《二聲部視唱教程》。復調性二聲部旋律聽記可以選用巴赫作品為主線,再加入其他作品作為輔助練習。
二、三聲部和聲聽覺訓練
1.密集排列式和弦連接
三聲部和聲聽覺訓練是建立在三和弦訓練的基礎之上的,是朝著四聲部訓練又邁進的一步,也是確立多聲部聽覺思維的基礎與關鍵。一般情況下,在二聲部旋律聽記訓練成熟后,學生的內心已建立起了對兩個聲部的和聲音響效果的感知能力,就可以進行密集排列式和弦連接的訓練了。
在訓練初期,教師要反復強調熟練掌握三和弦的性質以及結構的重要意義。對于性質記憶,可采用將每種三和弦的色彩與心理感受緊密聯系的方法,如感知大三、大六、大四六和弦音色明亮,小三、小六、小四六和弦則音色暗淡,增三和弦的音響擴張、音色過于鮮艷,減三和弦的音響收縮、音色更加灰暗等特點。教師應要求學生將各類和弦結構進行反復記憶直至書寫熟練為止。三聲部和聲音響比二聲部和聲音響更加豐富和完整,訓練中期則應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和聲基礎,能分辨出典型的和弦序進式。三和弦的連續序進通常按照一定的和聲進展邏輯進行,這個邏輯的和聲功能表現為從穩定到不穩定再回到穩定的傾向(T-S-D-T);訓練后期,教師嘗試在以上的功能進行中再加入三類七和弦,一般是SII7、D7、DVII7以及它們的轉位,這樣便構成完整的以三和弦為主的和弦連接。(譜例5)
2.開放排列式和弦連接
除了密集排列形成的和弦連接以外,還可以將三和弦以開放排列的形式進行練習,目的是為了熟悉三和弦或七和弦開放排列后的音響色彩。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傾聽低音,此音具有揭示和弦功能的作用。有了它再聽出旋律音,最后填寫內聲部,這樣,根據和弦的性質即可以判斷出正確的和弦排列。這種練習可以為順利進入和聲性四聲部訓練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四聲部和聲聽覺訓練
四聲部和聲聽覺訓練是聽音訓練的一個難點,是視唱練耳聽覺訓練的高級階段。和聲成為多聲部音樂各聲部間互相結合和聯系的紐帶,它從縱向方面把各聲部中的音按一定規律組成和弦,又從橫向方面把各個和弦按一定規律聯系起來構成和聲進行,從而使多聲部音樂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因此,四聲部和聲聽覺訓練也是縱向聽覺與橫向聽覺的綜合體現。
四聲部書寫用大譜表,每個聲部的名稱由高到底依次為高音聲部、中音聲部、次中音聲部、低音聲部(也叫女高音聲部、女低音聲部、男高音聲部、男低音聲部,或稱兩個外聲部與兩個內聲部)。四個聲部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高音部是主要旋律,低音部揭示和聲功能,兩個內聲部充實和聲并使之豐滿。(譜例6)
訓練時首先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構寫四聲部和聲,包括四個聲部記譜的正確書寫規則、重復音原則、構寫和弦的兩個排列法和三種旋律位置,即用開放與密集排列法寫出根音、三音、五音的旋律位置。以下譜例是C大調中主、下屬、屬三個正三和弦,用兩種排列法以及三種旋律位置構成的四聲部和聲排列。(譜例7)
接著,要求學生按照以上寫法,在二十四個大小調中進行構寫練習,書寫熟練后,再帶領學生進行模唱與構唱練習。實際教學中可以分組進行,每四人一組,四個聲部練熟后還可以互相調換聲部。此外,教師要布置彈奏四聲部和聲進行的作業,使學生對于主、屬、下屬三個正三和弦的和聲排列的音響能有較清楚的認知,做到判斷和聲功能與聽覺同步進行。這樣,當熟悉三個正三和弦后,再用同樣的方法進入副三和弦的練習。
掌握這些和聲基本技巧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明確四個聲部的作用,以便在聽寫過程中分清主次并找到規律。經過這種寫、唱、彈結合的反復訓練,最后就可以練習聽記完整的和聲連接了。如可以試著先記出低音聲部,確定功能;再從低音往上模唱和弦原型,確認和弦級數;然后記出高音聲部;最后填寫內聲部。同時,訓練中要求學生逐漸熟悉和聲進行的功能走向,對每一種有代表性的和聲進行要諳熟于心,還要在各個大小調中進行多次聽覺訓練。(譜例8)
在聽記過程中要求學生戒除急躁心理,可以先聽單個的和聲功能,慢慢增加進入和聲組,直到最后能夠完整記下一條六至八小節的和聲進行。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盡量采用和聲聽記訓練同實際音樂作品緊密結合的方法,可按程度布置一些四聲部的合唱曲目讓學生練習,使其體驗四個聲部之間主與次、高與低、強與弱的區別,增強對音色的感知能力,把和聲聽覺訓練滲透到實際音樂生活當中。
四、數字化技術在多聲部聽覺訓練中的應用
在多聲部聽覺訓練的教學過程中, 鋼琴作為重要的載體承擔教學工作的重要部分,但它的缺點是音色單一,這種教學手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教學模式的需求。中美視唱練耳教學藝術周于2007年5月在北京舉行,該藝術周的宗旨即“繼承傳統, 開拓創新”,會議特邀美國耶魯大學教授Joan Panetti博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金平博士、美國密蘇里堪薩斯音樂學院教授Mary Jo Lorek博士以及美國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教授Reiko Fueting博士和戎納博士進行了視唱練耳數字化教學、考試系統研討的講座。由此看來,建立數字化網絡平臺,達到資源和知識共享,是目前視唱練耳教學的變革趨勢。
在數字化信息時代,以電腦多媒體為核心的數字化輔助教學手段已越來越多地運用于音樂教學中。在視唱練耳課程中運用電腦多媒體系統輔助聽覺訓練的教學模式,使視唱練耳教學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得到根本性的改觀。
中國戲曲學院早在2003年就組建了電鋼琴多媒體教室,在這個現代化視唱練耳課堂上,教師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手段所提供的大量音響信息,利用各類應用軟件,使多聲部聽覺訓練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課堂上不僅對音樂基本屬性即音的高低、強弱、長短、音色等方面進行基本訓練,還通過對實際音樂作品的深度視聽分析使原有的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學院還利用提前制作好的多聲部聽覺練習,演示多聲部作品和聲音型從簡單到復雜、和聲功能從平穩到緊張再恢復平靜的發展過程,以及和聲織體逐漸變化后在聽覺上產生的不同感受等,幫助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多聲部聽覺訓練。
在中國戲曲學院的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教師利用電腦多媒體技術,使教學方式更加靈活。視唱練耳課作為院級重點課程,在課程建設中制作了各種電子課件,大量的中外多聲部作品可供學生選擇學習,學生只要上網輕輕一點,就可以輕松進行復習、預習,學習效率得以顯著提高。
五、多聲部聽覺訓練的教學方法綜述
對多聲部聽覺訓練的教學方法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是提高視唱練耳課教學質量的關鍵。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在中國戲曲學院視唱練耳課中,教師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
1.課堂講授。在課堂上圍繞多聲部聽覺訓練技術要點的講授是最基礎和最根本的,課堂講授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濃縮課程精華,突出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是完成教學計劃的重要環節。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本著專業有別、側重不同的基本指導思想,制定切實可行的授課計劃,使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有所取舍和側重,既達到全面細致地掌握多聲部聽覺訓練各個技能要素,又重點突出、有詳有略地掌握教學內容。
2.啟發討論。在視唱練耳課聽覺訓練的教學環節中,多年以來,多聲部聽覺訓練不僅是令學生感到棘手的一個訓練項目,也是令教師擔憂的一個課題。為了改變這種畏難心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多聲部聽覺訓練中一些重要問題進行研究,如旋律二聲部聽記方法探討,又如以四聲部合唱方式帶動四聲部聽記訓練,使學生通過討論,克服心理上對多聲部聽覺訓練的恐懼感,培養分析問題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思想碰撞,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3.互動教學。在學習多聲部聽覺課程中,教師和學生通過經常性的交流相互推動、相互促進,使教與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學生要把自己常遇到的問題反映給教師,教師想方設法予以解決。這種互動式教學促使教師勤于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講課技能;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
4.實踐操作。借助現代多媒體設備開展實踐教學,可以縮短書本理論和實際聽覺之間的距離。如利用電腦多媒體技術以及各類打譜軟件,將教學用多聲部聽覺訓練的譜例、學生書寫的多聲部聽覺練習的習題直接投放到講臺的大屏幕上,并在上面進行修改、視聽和比較,這樣能夠比較直觀地了解和擴展書本上沒有涉及到的相關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5.課外作業。課外學習是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擴充知識廣度的有效方式。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捷性,采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在網上給學生布置作業,進行有目的的輔導。課外作業的安排強化了課堂學習效果,充分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要求,活躍了學習氣氛,豐富了學習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
結語
聽覺訓練在視唱練耳課程中的重要意義早已被國內外各種教學體系所認同。其中,多聲部聽覺訓練又是聽覺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整個視唱練耳教學中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檢驗。教師在訓練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將是現代音樂教育目標中的重要內容。漢斯立克在《論音樂的美》中寫道:“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巧妙的關系,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因此,多聲部聽覺訓練的最終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正確聽出各個聲部中音的關系上,更重要的是要以此為切入點,使我們的教學更加貼近實際音樂作品,使學生能不斷深入地了解、感受音樂,直至能真正體會出音樂的美,最終達到提高個人音樂素質的目標。
注釋:
①外國音樂辭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720.
參考文獻:
[1]愛德華?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2]薩波奇?本采.旋律史[M].司徒幼文,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3]孫曉潔.視唱練耳中級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4]孫曉潔.視唱練耳應用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