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特性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業互聯網特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工業互聯網特性

篇1

1.1傳統產品設計的核心及流程

作為影響傳統硬件企業產品走向的設計層面,產品設計的方法流程上循規蹈矩,沒有相對應地跟隨市場格局的變化而作出有效的調整。從主要步驟來看,傳統工業設計流程基本遵循調研一設計一開發一上市幾個關鍵流程。從前期用戶調研到設計開發,最終上市,這一套開發流程在產品主導的消費市場中,屬于標準化的定理。

1.2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核心及流程

而在今天這個以互聯網為主導的市場大環境下,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方法流程變得更加靈活,標準化的產品設計流程已經不太適用于互聯網產品設計中了。比起傳統產品設計,互聯網產品設計更加注重/以用戶為中心0,并且深人體現在每一個開發步驟里。互聯網產品設計流程大致上也能分為調研一設計一開發一上市一迭代幾個步驟,但在更為微觀的小幅度流程步驟中,則更加靈活變通,隨時依勢而變。用戶反饋是每個流程步驟中的主要指引要素,而每個流程之間并不是必然的承接關系,用戶反饋的情況可以讓小階段的流程不斷反復甚至倒退。整個項目的推進也講求迅速快捷,務求將產品快速投人市場,并取得反饋,以提出相對應完善解決方案,在用戶反饋中讓產品趨于成熟。

2產品設計的互聯網化轉變的重點

產品設計處在互聯網大時代,函需因時制宜,在設計開發過程中更多以互聯網思維去思考設計流程的必要性,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前提下,融人靈活快速,而又多樣化的互聯網特性

2.1傳統產品需要更多地讓用戶參與到設計流程中

2.1.1在前期用戶調研中,調研者需要更多關注來自各方面的用戶的聲音。除了標準的用戶研究途徑,調研者應讓調研的方法更加多元化,多加利用社交網絡的自由氛圍,善于挖掘在社交網絡中用戶的各種吐槽點。

2.1.2在設計開發階段,也應該可以讓用戶作為設計者參與到其中。專門為用戶提供參與設計通道,讓最了解產品的人為設計開發提供創意。Motorola在2011年被google收購后,于2013推出首款具備gogoel互聯網特色的MOTOXphone,在該產品訂購頁面上,用戶可以除了可以選擇產品的配色外,還包括機身前后顏色、木質背殼、按鍵顏色、配件樣式、機身雕刻文字,還有存儲容量版本、開機歡迎語言、原生壁紙等等,真正讓用戶參與到產品設計中來,打造用戶自己滿意的產品。

2.2傳統產品設計需站在互聯網產品設計商業模式創新的角度重新定義產品。

2.2.1傳統產品設計在完善單一產品設計時,需要更多考慮產品的可擴展性。這種可擴展性除了與自家產品的維系,行業內主流產品環境的匹配,還應該包括有對未來新產品延續的思考。如舊款加hone在新加hone面世后仍然可以通過軟件升級達到新產品的服務,同時降價銷售,以擴展自家產品線,開拓中低端市場。

2.2.2除了從硬件產品本身獲取收益,還應該更多思考跟產品相關產品周邊,包括硬件設備和軟件服務。小米公司的模式,正是對手機產品價格優勢及易用免費的MIUI操作系統營銷的成功,另外在商店中的眾多收費主題和周邊豐富多樣的配件等不為人所關注的方面都是其獲利的來源。

2.3傳統產品設計需要以更快速的開發流程以投人市場,讓市場反饋來完善優化產品。

2.3.1產品項目開發流程時間應該盡可能縮短,按階段性快速推出試驗性產品,以市場反應驗證設計合理性,并能迅速提出優化方案,讓產品不斷在用戶反饋中成長至成熟,這是所有互聯網產品界都遵循的至高法則。不走完美主義道路,先推出具備特色的產品DEMO,用設計概念吸引用戶的視線,積累到一定的用戶量之后再逐步完善方案。這種快速方案可以降低項目產品開發的成本及風險,以及驗證設計的合理性。

2.3.2產品上市后,跟蹤產品使用狀況。關注用戶對于產品使用的反饋,提供多種接收渠道。包括網絡,面談,電話,短信等方面。如提供意見反饋論壇、微信公眾平臺等。

3結語

篇2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品牌社群;平臺;生態圈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10-66 -02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總數達6.32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數1442萬。互聯網普及率為46.9%,相對2014年底提升了1.1%。同時,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手機網民規模也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Red bull(中國)自1995年12月份進入中國以來,從1996年的1個億銷售額到2015年的200億,發展速度成為業內榜樣。當我們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欣慰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市場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互聯網企業猶如野獸般的在沖擊著傳統企業,而消費者也從早期的“不知網為何物”變為把網視為現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在新的營銷環境下面對新的消費者,破而后立,建立一套新的運營方法,成為Red bull(中國)新時期的重要課題。

二、Red Bull(中國)的外部環境分析

(一)市場機遇分析

1.國家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

從2015年經濟數據來看,無論是GDP,還是居民收入,或者是從社會消費零售額來看都處于較高水平的增長。同時,在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擴大內需”將是未來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撐部分。因此,紅牛公司未來的消費增長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

2.功能性飲料行業市場空間較大

自2003年以后,“功能性飲料”開始逐漸為大眾所熟知。在未來五年,這個細分品類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左右,也就意味著這個品類市場的領導品牌將分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3.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技術發展給消費者帶來新的生活體驗,創造新的娛樂方式。現在,正處于“大互聯”時代的十字路口,眾多傳統企業在這個十字路口已經躍躍欲試。這也是中國企業第一次與發達國家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來迎接這個機遇。

(二)市場挑戰分析

1.競爭環境日益加劇

截至2015年,在功能性飲料這個細分品類中,已經出現了諸如佳得樂、脈動、尖叫、東鵬特飲、日加滿、啟力、樂虎等十余個直接競爭品牌。紅牛公司的競爭環境也隨著整體市場的擴大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消費者生活及娛樂方式變化大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生活及娛樂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過去企業是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而現在消費者的需求卻是個性化、小眾化。因此,這對于經營了數十年的傳統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稍有不慎,就將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

三、Red Bull(中國)的內部環境分析

(一)Red Bull(中國)的內部優勢

1.國際化的品牌,品牌價值優勢明顯

在國內,紅牛品牌的知名度高達95%,幾乎是家喻戶曉。同時,其品牌價值在全球排名僅次于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名列第三位。這些無形的價值,是紅牛品牌持續高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2.通路體系完善,市場基礎夯實

紅牛,是國內最早一批涉足功能飲料這一品類的品牌。經過長時間的精心耕耘,市場基礎較為扎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廣泛的銷售網絡與通路體系。這也是紅牛快速增長的基礎保障。

3.團隊執行力強,能打硬仗

紅牛公司經過十余年的積累與培育,已經形成一支由萬余名銷售精英組成的團隊。在以“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的團隊文化引導下,突破一個又一個銷售困境,完成一個又一個銷售佳績。敢于拼搏,勇于吃苦的團隊是紅牛公司最大的財富。

(二)Red Bull(中國)的內部劣勢

1.組織層級太多,靈活度不夠

從目前的組織層級來看,事無巨細都需要經過12道審核才能開始執行,這就造成一線作戰單元的反應緩慢。這對于互聯網時代,快速反應的作戰單元來說,是不利的。

2.成功經驗壁壘,思想尚未統一

公司內大部分管理層對于互聯網化不予重視,究其原因,在于被過往的成功經驗束縛。在過去的數十年中,紅牛都是一種打法,一種思維,現在使其進行改革,是一件很難的事。

四、結論與建議

(一)品牌戰略:用互聯網思維做品牌

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消費者以“族群”的形式存在于各個角落。每一個族群都擁有相類似的愛好,相類似的價值觀,相類似的生活娛樂習慣。因此,結合新人群的互聯網特性,我們提出用“族群”的方式來建設“品牌社群”,以“粉絲”的視角來看待消費者。

(二)平臺戰略:用品牌思維做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是平臺與平臺之間的競爭。在開放和平等的基礎上實現一個共建、共創、共贏,且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平臺,對于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因此,“用品牌思維做平臺”指的是,在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建設品牌化的平臺。就好比阿里巴巴,在互聯網時代下,是電子商務中的品牌企業,也是品牌化的平臺。

(三)商業生態圈戰略:用平臺思維做生態圈

平臺與平臺之間競爭的最高階段,是生態圈與生態圈的競爭。在未來,沒有哪個平臺是可以依靠單打獨斗而取勝的。如騰訊,在QQ平臺的基礎上建立了QQ游戲、QQ地圖、QQ空間、QQ郵箱;隨著移動網絡的發展,又推出了微信,甚至還有微店、財付通等。因此,結合紅牛公司發展現狀提出:品牌社群平臺、“交互化”電商品臺、終端供應鏈平臺。三種平臺相互獨立,但又相互補,形成平臺生態圈。

參考文獻:

[1]竇松濤.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J].互聯網經濟, 2015,(12):20-25.

[2]康永閃.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秦皇島地區市場營銷策略研究[D].燕山大學, 2015.

[3]顧海兵,段琪斐.對“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 2016,(01):112-118.

[4]文劍.功能飲料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7,33(4):101-106.

[5]聶楊濤. “訴訟營銷”對企業品牌的傳播效果探究――以“紅牛‘折翅’”等事件為例[J].視聽, 2014,(12).

作者簡介:

篇3

關鍵詞: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無線電頻譜資源

中圖分類號:U1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6)06-0034-02

1.概述

當前,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物聯網通過與寬帶移動通信、制造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產業技術融合,逐漸由“概念”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隨著物聯網產業高速發展,無線技術成為構建物聯網網絡接入、信息傳輸最主要方式,隨之物聯網對無線頻譜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而物聯網時代大量的無線電設備在同一時間、同一區域內使用,電磁環境變得異常復雜。本文將針對物聯網應用中與無線頻譜資源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

2.物聯網網絡架構

物聯網網絡架構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如圖1所示。感知層位于物聯網架構的底層,用于對“物”的識別和感知。智能器件從物理世界中獲得“物”的信息數據獲取,為物聯網網絡上層提供識別、感知的數據來源。由感知器件攜帶的通信模塊,將信息傳輸到網絡層(層2)。網絡層包括接入網和核心網,主要功能是傳遞數據、路由選擇和控制管理。與一般通信系統類似,物聯網網絡信息傳輸分公網和專網。利用運營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公網進行傳輸,節約了物聯網系統搭建成本,廠商只需要部署各自的感知層器件,及各自應用層服務器平臺,即可運營物聯網應用。應用層處于三層結構的頂端,由物聯網應用、及信息處理、應用集成等功能的基礎設施組成。

3.物聯網關鍵技術與無線頻譜資源需求分析

物聯網發展是基于傳感網絡、互聯網、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經過物聯網應用需求,將所需元素整合而成,其關鍵支撐技術主要有:架構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軟件服務于算法、功率與能量存儲、安全與隱私技術等。與無線電通信及頻譜資源相關的技術有:短距離無線通信,以及物聯網應用層的大數據和云計算平臺。

3.1短距離無線通信

物聯網信息從感知層節點到服務器“端到端”的傳輸,需要物聯網底層(感知層)節點通過“多跳”的方式“點對點”的將信息傳送至感知層接口,由接口轉發向上層傳輸。短距離無線通信是解決物聯網底層節點“點對點”通信的技術,短距離無線通信由于覆蓋范圍較小、功率較低,對無線環境造成干擾較小。

以無線傳感器網絡為例,其由一定數量攜帶傳感器和通信模塊的節點組成,通過無線“多跳”的方式進行通信。部署的傳感器節點通過感知環境,將監測信息報告給匯聚節點,再由匯聚節點往網絡側傳輸。

無線傳感器網絡組網使用Zigbee、藍牙、WiFi較多。Zigbee是基于IEEE 802.15.4的短距離、低功耗通信協議,可工作在三個頻段868MHz-868.6MHz、902MHz-928MHz和2.4GHz-2.4835GHz,其中2.4GHz頻段是全世界通用、免費的無線電頻段;藍牙協議最大特點是支持低功耗模式,采用調頻技術,通信頻段為2.402GHz-2.480GHz,也是全球免費無線電頻段。無線局域網(WiFi)IEEE 802.11由于傳輸速率較高物聯網感知層,2016年WiFi聯盟最新公布的802.11ah標準將采用1GHz以下頻段,實現低功耗、長距離無線傳輸,改善了信號易受建筑物阻礙而影響傳輸距離和覆蓋范圍的問題。

3.2大數據、云計算平臺和移動互聯網

3.2.1物聯網信息的云端匯聚與接收

物聯網應用的實質是將物理世界的感知轉變成有意義的可視性信息,再通過網頁、軟件客戶端、移動客戶端等應用平臺進行展現。移動互聯網應用通過與云端開發接口會話,讀取云端信息。物聯網應用平臺通過開放公共信息接口,利用公共信息接口協議,即可進行相關移動互聯網端的應用開發。

3.2.2海量數據的特點及其傳輸

物聯網數據具有實時、動態、海量、顆粒性和碎片化等特點,大數據是物聯網時代信息屬性之一,當前的計算機網絡有能力將海量數據從感知層傳送至互聯網云處理,而作為網絡層接入側的移動通信頻譜資源,成為數據傳輸瓶頸。根據香農定律,傳輸速率和頻譜帶寬成正比,如表1所示,運營商2/3/4G通信技術的演進方向也呈現高速化、寬帶化等特點,而利用移動通信網進行物聯網數據傳輸,上行單終端峰值速率成為物聯網應用方關注的焦點。傳統的移動通信數據業務下行數據量遠大于上行數據量,上行業務由于終端功耗和芯片等限制,在發射功率和編碼效率方面受限。

隨著物聯網發展,對于更注重上行業務的物聯網應用,將會影響現有網絡改造方向使之更適合物聯網信息傳輸。對于下一代移動通信研究方向,也會考慮新型信息產業的因素,將物聯網數據特性作為網絡演進考慮方向之一。

3.2.3物聯網信息傳輸及與移動互聯網融合

物聯網信息數據的傳輸依靠通信網管道,而感知層匯聚節點由于位置往往不固定,或部署有線接入條件受限,一般接人傳輸網絡依靠無線接人。其接入移動互聯網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①直接接入:移動終端之間接入移動互聯網。此方式使得大量的終端接人移動通信網絡,單用戶分配到的時頻資源被壓縮,會對通信質量產生很大影響;間接接入:通過連接其他移動終端接人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需要將數據通過短距離移動通信(如藍牙、WiFi等)上傳至移動終端,再由移動終端通過移動互聯網上傳同步至云端服務器。

借助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移動終端的推動,物聯網應用得以迅速發展普及,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呈現出融合發展的趨勢。

4.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融合發展的頻譜資源需求

移動互聯網將通信和互聯網二者結合,在3G時代起步發展,在4G商用后逐漸發展成為產業,其主要面向個人用戶市場,側重提供面向大眾的消費。當前移動互聯網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例如微信、移動支付等成功的產品和服務模式不斷向各個行業延伸,傳統的互聯網企業將研發移動互聯網應用作為企業新業務開拓或企業轉型方向。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的物聯網,融人移動互聯網元素,將移動互聯網作為物聯網載體和平臺,成為目前物聯網發展的創新方向。

4.1物聯網產業鏈劃分

物聯網主要由設備制造商、網絡運營商、系統集成商、平臺供應商等組成物聯網產業鏈,產業鏈的體系構架按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分成三個網絡層。

物聯網各層中與頻譜資源相關的是網絡層,網絡層也可分為三層網絡:接入網、核心網和業務網,通過無線方式接人的無線接入網需要占用頻譜資源。網絡層對應的產業鏈主體是電信運營商,利用運營商現有“管道”(包括無線接人和傳輸)進行物聯網信息傳輸是目前常用的解決方案。

4.2無線接入網中物聯網數據包分類策略

如第3節所述,感知層匯聚節點由于位置往往不固定,或部署有線接人條件受限,一般依靠無線方式接入網絡層。通過攜帶通信芯片的匯聚節點接入運營商網絡是物聯網應用商比較常用的方式,借助運營商包括無線接入網和有線傳輸網等在內的移動通信網,構成物聯網信息傳輸的“管道”。

目前基于移動通信網的物聯網業務,按數據包大小分類策略進行分類傳輸,考慮網絡特性,小包業務主要承載在2G網絡,3/4G與4G+網絡未來將主要承載中、大包類業務。為保證物聯網應用產生數據流量的可靠性、實時性,運營商往往通過設置QoS(服務質量)方式保證數據流優先發送,這雖然在業務量不高的區域提高了無線網絡頻譜利用率,但是在移動業務密集的區域增大了網絡負荷,會對網絡造成一定影響。

考慮到“萬物互聯”的落地實施以及技術發展趨勢,未來也有可能發展適合物聯網特性的專有網絡、專有頻段。目前物聯網產業利用2.4GHz和5.8GHz等ISM頻段(此頻段主要開放給工業、科學、醫學三個主要機構使用,無需授權許可)部署物聯網專有無線接入網絡,但是開放的頻段干擾情況較為嚴重,給物聯網產業劃分專有頻譜資源成為業界的迫切需求。

篇4

從互聯網到機器人有跡可循。2013年,美國機器人發展路線報告,提出“From Internet to Robotics”,已將機器人研發提到與互聯網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國發展機器人雖然存在一個時間差,但繼互聯網成為公共平臺后,機器人有望成為新的高技術平臺。

“機器人+”時代來臨

為什么談“機器人+”?首先我們必須厘清“+”的四個基本特征。

第一,“+”所代表的技術或產品是具備領先性、顛覆性的。第二,“+”具有平臺特性,具備支撐作用。第三,“+”能支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第四,“+”具備長久性、持續性。

遵循以上四個特征,我們可判定是否能提出“機器人+”概念。

第一,機器人的一個典型特征即顛覆性技術。基于深度學習、人機交互、腦機交互等技術,機器人變革了傳統作業、思維和決策方式,只有具備這些共性技術,機器人才能真正成為未來的“機器人+”平臺。

第二,數據顯示,從1993年到2007年,機器人為美國GDP增長貢獻了0.37%,占GDP增長的1/10;對勞動力增長貢獻率為0.36%,占勞動生產力的16%。這兩個數據表明,機器人效應與當初蒸汽機出現對勞動生產力的影響幾乎是同一個重量級。

需要強調的是,機器人不等同于制造業的機械人,其應用平臺涉及健康、醫療、國防、服務等,已經成為巨大的商業平臺。

第三,機器人對行業尤其對制造業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隨著機器人發展,機器人智能提高,機器人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會越來越緊密,或許會和人類發展相擁而行,甚至會超越人類。目前來看,機器人可以+生產制造、+國防安全、+生活,未來將出現生活機器人、服務養老機器人、助殘機器人等各類具有行業特征的機器人。此外,機器人可以+交通、+物流,未來,智能駕駛、無人駕駛等新的交通方式將徹底顛覆我們既有出行模式。

第四,只有與各行各業深入融合,機器人才能真正成為“+”的技術,成為未來新的高技術平臺。

“機器人+”三個驅動力

昨天,我們擁抱互聯網;今天,我們迎接人工智能的大趨勢,擁抱“機器人+”時代。那么,“機器人+”的驅動力何來?如何推動“機器人+”的發展?

我認為有三大要素。一是技術突破。相關技術發展使“機器人+”成為可能,我們稱之為支撐,即背后的軟件、微電子、信息、大技術、AI、VI等的繁榮發展。二是模式變革。無論是生產模式、生活方式,還是作戰方式等,都在倒逼加速“機器人+”時代來臨。三是社會發展。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就業人口、資源環境的約束限制,都在加速整個“機器人+”發展。

在機器人領域,中國也將迎來一個機遇窗口。我們有著一流的市場、豐富的技術和人才以及龐大的資金體系。因此,我堅信中國在未來五到十年中在機器人領域一定有所作為,實現率先突破。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和層次決定著機器人智能化程度。我認為,人工智能應分三個層次:計算、感知和認知。從這三方面來看,傳統機器人大部分運用的是計算智能,而新型機器人已進入感知智能時代。

但機器人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兩方面阻力。一是機器人大規模投入應用后將會導致一部分人失業,帶來相應社會問題,二是一些專家學者擔心當機器人的感知智能真正達到人類水平時會不會取代人類,這就導致了倫理問題。

我認為,對于機器人這一新興事物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未來,機器人所代表的新“物種”或許能與人來相互促進、相互合作,共同發展。而目前來看,機器人走上認知智能道路,還需要一段時間。

機器人顛覆制造業

毋庸置疑,機器人發展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空間,其在作業、工作能力方面的表現也將超越人類。機器換人的典型應用場景在制造業,十年以后,未來工廠的作業有望實現機器人化、無人化。

“機器人+”時代來臨,將改變或顛覆兩類人。一是制造業從業者,二是機器人產業從業者。

從機器人市場占有率來看,中國本土機器人所占份額占整個國內市場的10%,后來提升至15%,2015年達到25%,增速在全球機器人市場中名列前茅。根據中國機器人“十三五”戰略規劃,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50%,中國機器人市場空間巨大。

盡管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但也存在諸多現實問題,如無序、低水平的惡性競爭等。機器人是典型的“三高”產業,即人才密集度高、技術密集度高、資本密集度高。第一,政府應做好頂層設計,推動高新產業的機器人發展應根據各地優勢因地制宜,不要盲目鼓勵開發,導致企業盲目跟從;第二,企業首先應判斷自身是否具備相應能力,其次應根據自身所處產品鏈、產品線及所處發展階段的不同找準定位,避免白熱化惡性競爭。

篇5

關鍵詞:人工心理;物聯網;情感計算;智能服務;感知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25-6190-03

Artificial Psychology and IoT ― The Realization Technologies of Smart Service

FENG Hao-tian1,2, LI Ming2, WANG Zhi-liang2

(1.Shenhua Hollys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Beijing 100011, China; 2.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Artificial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re both the frontiers of research. This paper firstly elucidates the idea and essence of artificial and IoT. 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is addressed. The paper brings up the following viewpoint: artificial psychology provides IoT with smarter control policies, while IoT servicing as a supporting technology makes artificial psychology possible. The two arrive at the same point to offer users smart service, and will put our society forward to a world in which men are intercommunicated and things are interlinked.

Key words: artificial psychology; internet of things; affective computing; smart service; sensing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被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物聯網的終極目標,是為人類提供更好的智能服務,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讓人們享受美好的生活,而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問題。作為走向智能社會的一個重要步驟,物聯網要達到感知世界的目的,僅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增加傳感器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借助于高度智能化的處理技術。作為一種前沿的智能處理技術,人工心理也借助于物聯網逐步走向成熟。

1 人工心理

目前人工智能的研究發展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對人的情感和認知的研究是在人工智能理論框架下一個質的進步,它從廣度上擴展并包含了情感智能,從深度上體現了比思維更高層次的智能。

情感計算[1](Affective Computing)是由MIT媒體實驗室的R. Picard教授提出的,她指出情感計算是關于情感、情感產生的以及影響情感方面的計算,認為情感計算目前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即讓機器發自內心地擁有情感驅動力、讓機器表現得似乎擁有情感以及讓機器能夠識別理解人類的情感表現。

人工心理[2-4] (Artificial Psychology)理論是由中國北京科技大學、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人工心理與人工情感專業委員會主任王志良教授提出來的。他指出,人工心理就是利用信息科學的手段,對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創造等)更全面的再一次人工機器(計算機、模型算法等)實現,它是人工智能的高級階段,是自動化乃至信息科學的全新研究領域。

人工心理是一門交叉性學科,如圖1所示。其理論根源來自于腦科學、心理學、生理學、倫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工學、感性工學、語言學、美學、法律、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自動化科學、人工智能。它的應用范圍主要是情感機器人的技術支持、擬人機械、人性化商品設計、感性市場開發、人工心理編程語言、人工創造技術、人類情感評價計算機系統(虛擬技術)、人類心理數據庫及數學模型、人際和諧環境技術和人機和諧多通道接口等。

建立可以在機器上實時運行的情緒心理計算模型,使得計算機真正能夠識別、適應人類的情感和心理,是人工心理研究所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采集各種情感生理信號參數,如人的體溫、心率、呼吸、皮膚電反應(GSR)、肌電圖(EMG)、血容量搏動(BVP)等,還有人的聲音信號、面部表情信號、姿態信號等。獲取到這些信號信息之后,通過網絡傳輸,利用情緒心理模型進行情感計算和分析,獲知人的心理狀態和需求。整個人工心理獲取過程如圖2所示。

對于人工心理的研究,將會大大促進擬人控制理論等方面的進展,為最終營造一個人與人、人與機器和諧的社會環境做出貢獻。

2 物聯網[5]

國內外普遍認為物聯網是MIT大學Ashton教授于1999年最早提出來的,其理念是基于射頻識別技術(RFID)、電子代碼(EPC)等技術,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構造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即物聯網[6]。

雖然目前國內外對物聯網還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標準定義,但從物聯網的本質分析,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與技術提升,它是將各種感知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聚合與集成應用,使人與物智慧對話,創造一個智慧的世界。因此,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幾乎涉及了信息技術的方方面面,是一種聚合性、系統性的創新應用與發展,因此被稱為是信息產業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其本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征,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絡;二是識別與通信特征,即納入物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別、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網絡系統應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總體上物聯網可以概括為: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的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通過各種可能的網絡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從而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

3 人工心理與物聯網的關系

人工心理和物聯網都是當今研究的前沿領域,通過前面的論述,可以看出二者的本質和目標是等同的,如圖3所示。從二者的分層結構對比示意圖中可以看出,它們都是分為3層,且每層的功能是相同的。二者的目標都是向用戶提供智能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講,物聯網和人工心理在實現了“技術大同”,二者將共同推進人類社會向“人人相通、物物互聯”的大同世界邁進。

既然在本質上是相互貫通的,那么二者之間就可以實現互相推進,共同實現智能服務的目標。

3.1 人工心理為物聯網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決策[7]

在人類社會中,人們利用哲學上的整體論與還原論來認識其周圍的世界:人們是通過現象認識世界的。雖然人們生存在具體的世界中,處于一定的情景環境之中,但人們任何時刻都不可能站在宇宙之外來觀察世界,達到清楚地認識世界;人類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認識世界,通過實踐總結規律。人們所具有的有限的感官、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能力,在一定條件下獲得知識,通過實踐與聯想將各種現象聯系起來。人類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脫離自己的感官而覺察到一個完整的世界。

同樣,在物聯網中,智能系統也是采取的人類社會類似的方式來認識世界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巨量的信息(本體論信息),要想認識世界,必須將本體論信息轉變為感知信息,這個過程,就是信息獲取的過程,包括信息感知、信息識別等。獲取到信息之后,需要進行信息傳遞,包括信息發送、傳輸、接收等環節。信息處理泛指為了各種目的而對信息所進行的變換和加工。淺層次的信息處理是指對信息進行形式化的變換獲處理,例如為了提高信息傳遞的抗干擾性而進行的檢錯和糾錯編碼處理,為了改善信息的安全性而進行的信息加密處理等;深層次的信息處理是指從信息中獲取相關知識的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獲取信息和加工出知識都不是真正的目的,我們需要知識的目的在于利用它們來解決實際問題,即求解問題的策略。決策制定出之后,就可以執行相關的策略,產生行動,作用于外部環境。在物聯網中,信息、知識、策略在這個回路中進行相互轉換,整個過程構成一個完整的回路,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智能活動的過程,如圖4所示。

如果物聯網只是增加了傳感器的互聯網,而沒有考慮智能技術的作用,那么物聯網就不能實現智能服務。

智能技術在物聯網中有如下幾個重要作用:

1) 不同傳感器獲得的信息之間的智能融合;

2) 把這樣得到的形式化信息轉換為“能夠顯示內容和價值因素”的信息(稱為“全信息”);

3) 從這些信息中提煉相應的知識;

4) 以這些知識為基礎在目標的引導下生成解決問題的智能策略。

物聯網智能系統中的高級活動,就是利用人工心理理論,借助于感知信息處理技術,挖掘和探知環境中人的心理需求,從而形成某種智能決策方案,最終滿足人類的需求。因此,人工心理是物聯網實現高級智能的技術手段。

3.2 物聯網為人工心理提供技術支持

物聯網作為一種感知的技術,也能感知人類的心理需求。

人工心理中情感模型的計算需要數據支撐,這些信號可以借助于物聯網中的終端進行采集,如體溫傳感器、心率傳感器、肺活量測試儀、表面肌電儀等。采集到的信號數據可以通過有線網絡或者無線網絡傳輸到系統中心處理器,通過心理模型計算出人的情感和心理狀態,獲知人的心理需求,進而得到智能化決策,向用戶提供智能服務,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人類心理感知系統的感知范圍是受限制的。例如,人的視覺器官的敏感域只在可見光范圍內,無法直接感知紅外或紫外光范圍的各種信息。又如,人耳很難在微弱聲場中保持良好的感知特性。而物聯網中的各種傳感器設備,有效地擴展和增強了人類自身的信息感知能力。例如,光敏傳感器能夠靈敏地感知光參量的狀態及變化,并把這種狀態及變化轉換為電參量的狀態及其變化;聲敏傳感器能夠靈敏地檢測聲振動參量的狀態及變化,并把它們轉換為相應的電參量狀態及電參量狀態的變化,等等。因此,物聯網擴展了人類的感知范圍,使感知機器化,為心理的人工化提供技術支撐。

4 小結

人類社會正在從信息社會邁向智能社會,而物聯網和人工心理無疑是促進這個轉變的重要推動力。人工心理將和物聯網緊密結合,創造更加智慧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Picard R W.Affective Computing:Perceptual Computing Technical Report No.321[R].Massachusetts:MIT Media Lab,1995.

[2] Wang Zhiliang,Xie Lun.Artificial Psychology―an Attainabl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Human Brain[C]//IPMM'99(KEYNOTE PAPER).Honolulu,USA:1999.

[3] 王志良.人工心理學―關于更接近人腦工作模式的科學[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0,22(5):478-481.

[4] 王志良.人工心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5] 王志良.物聯網――現在與未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篇6

去年“雙11”前夕,馬云曾說,他不認為這是一場電商大戰,而是一場新營銷模式挑戰傳統營銷模式的大戰。淘寶連續5年不斷刷新的銷售額,也有力地證明了這種新營銷模式的超強戰斗力。

新營銷模式也得到政府的肯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近日在通報2013年1-10月我國商務運行情況的例行會上表示,“雙11”顯示了我國借助移動互聯網擴大營銷等四大特征,并有可能成為今后發展趨勢。

互聯網時代,營銷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革,又有什么樣的創新?創新的秘密武器是什么?近日,《財經界》記者采訪了國雙科技產品及銷售高級副總裁李峰,脈搏網創始人、CEO趙乾坤,就此話題進行了專業探討。

營銷與數據

不知從何時起,有過網購經歷的人都發現,當自己在淘寶或者京東等網上商城上溜達時,只要點閱過一件物品,以后同類產品就會時時出現在自己瀏覽的新聞頁面上。

這其實就是現在互聯網營銷中慣用的“到訪定位”技術,其背后的支撐則是數據分析。作為互聯網營銷領域的資深人士,李峰認為,互聯網營銷必然擁有互聯網特征,包括有可追溯可分析的數據。

在李峰看來,營銷和數據密不可分、且互為促進。一方面,數據能夠更客觀精準地反映營銷的策略和執行是否正確,并明確量化營銷達到的效果,也能分析出在哪些環節存在失誤,從而為更好地進行營銷提供客觀依據和指導,幫助企業進行優化;另一方面,互聯網營銷的過程中會產生更龐大的、反映用戶真實行為、想法的數據,這反過來又促進了數據公司研發更好的技術,更好地理解數據。

但問題是,互聯網時代,每一個網站每天都會產生海量的數據和信息。這些數據是否都能對企業的營銷產生價值?

李峰指出,海量的數據當然無法應用,必須把它“翻譯”或者解讀成能用的數據,在國雙,這個步驟被稱之為“定制化的客戶報告體系”。

他強調,在互聯網營銷中,這一步是不能仿效的。因為,每家企業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行業,其大數據管理過程中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

模擬企業數據營銷路線圖,一般分為三步:首先,企業要做的往往不是做報告、采集數據,而是分析自己應該建立一個什么樣的KPI(即關鍵績效指標)體系,對數據有什么樣的要求,對于網絡營銷有什么樣的期待,從而根據需求決定策略;其次要對數據進行全程追蹤,最重要的是要對用戶進行消費和體驗的全過程追蹤,進而形成數據和管理數據,把這些數據進行整合,然后再應用到商業智能,讓它變得更加有效;最后,形成一個復合的平臺體系,以改善用戶的體驗,變得更加有效,更加親和。

數據分析一旦轉化變現,產生的價值相當驚人。以一家日本汽車品牌為例,短短半年之內就完成了今年全年大概90%的業績。李峰認為,對這個品牌來說,當時的在線營銷最主要的KPI就是在線留資。“通過在線留資,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數據,比如,每100個注冊用戶當中會有多少個人到店,這些到店的人會有多少人進行了購買。國雙也正是通過這些數據對該品牌的營銷項目進行了持續的優化。”

熱賣的面條機

今年4月23日,九陽在天貓電器城全球首發家電新品——面條機。這款家用全自動面條機只需要3分鐘,就能幫主婦省去和面、揉面、搟面等工藝,制作出健康、安全的面條。在天貓首發的三天時間里,面條機共賣出8920臺,九陽倉庫一度出現斷貨。更有意思的是,購買此款產品的消費者大多是處于哺乳期的年輕媽媽。

這款面條機為何能熱賣,用戶定位怎么如此精準,九陽又是通過何種途徑找到這些年輕媽媽的?

這其實是一次精心策劃的精準營銷,趙乾坤和他所在的公司參與了這個項目。“我們當時所做的工作是精準定位,即如何精準投放廣告。”

根據產品營銷需求,在面條機正式之前,九陽就在新浪微博上開設了一個賬號——“寶貝吃起來”。從表面上看,這個賬號與九陽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只是以草根博主的身份與80后媽媽討論育兒問題,譬如,應該怎么樣養小孩,小孩不吃飯該怎么辦,小孩身體不舒服了怎么辦等等問題,同時還拍攝了一堆視頻。

“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這個賬號基本上就擁有了一萬多真實粉絲,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資深育兒專家的形象。而且這些粉絲里面其實大部分都是在家里面帶小孩的媽媽,跟帳號之間的互動非常頻繁。”

然后就是進行數據分析。“我們先去分析這一萬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一個人能影響多少人。同時從地域、年齡等維度做一些加權,進行最終的優化,挑選出有足夠影響力、且對這個產品非常信任的50人,讓她們免費試用面條機,并要求她們試用后進行曬單。”

結果出人意料。試用當天,這50位試用者每人都發了三條微博,每條微博的轉發量和評論都在100條以上,還有大量粉絲留言詢問哪里能購買面條機。媽媽達人們告訴粉絲,這款產品兩天后將會在天貓首發,并給有購買需求的網友留下九陽面條機在天貓上的首發鏈接。

至此,九陽都沒有通過任何媒體平臺進行直接的產品宣傳,但營銷效果卻在三天后集中爆發,在天貓首發的三天時間里竟賣到了8000多臺。

即便是一位資深的專業人士,趙乾坤也不得不感嘆數據分析、網絡營銷的神奇力量。在其看來,數據分析能讓營銷變得更加精準,企業不再為“不知道廣告費浪費在哪兒”而苦惱。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趙乾坤一樣,認識到數據的營銷價值。“我接觸的一些傳統企業里,認為‘我家沒有大數據的’大有人在。”

正如九陽一樣,在策劃面條機營銷之前,他們也從來沒有收集過任何數據,但面條機熱賣的一個重要因素恰恰源于他們以前從沒關注到的數據收集和分析。

因此,趙乾坤強調,搜集數據是互聯網營銷中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比如,產品的設計、產品需要體現某些特性去吸引相關的人群,需要通過數據分析出來;人群營銷策略或是價格策略,也要通過搜集對特定人群或產品競爭對手的歷史變化策略的數據進行分析,大數據的優勢就是將傳統的調研擴展到更大更全樣本量,更多維度的分析。”搜集到有價值的數據,并加以分析和利用,這樣的營銷才能更加精準。

完善良性的數據生態

作為一家基于大規模社交數據分析的技術服務公司,脈搏網的核心目標有兩個:一是如何幫助企業更好地整合企業內外數據,利用數據分析了解客戶和市場需求,去做更有效、精準的營銷;另一個則是在利用數據的同時如何去保護用戶的隱私,實現以用戶需求為主向企業推送的流程,避免傳統的廣播式的廣告模式。

對于數據可能泄露的隱私問題,趙乾坤稱之為此領域的“灰色地帶”。他說,單一的ID并不會造成安全問題,但如果把一個人在微博上的ID、在豆瓣、在人人,甚至其他的垂直媒體上的ID進行匹配之后,把搜集到的所有數據進行分析,那就有可能還原這個人的所有信息和活動。

“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們一直避免涉及到用戶隱私的內容,主要通過統計學模型來抽象用戶的興趣和消費能力。”趙乾坤說,但僅靠一兩家企業的自律難以規避全行業中可能發生的不法行為。

其實,業界對此早有擔憂。微軟中國區總裁張亞勤曾在公開場合直言:大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永遠無法徹底解決。

但在大數據時代,因擔心隱私泄露而試圖隱藏一切數據,就如同生活在當下卻拒絕使用一切通訊設備一樣困難。數據已無處不在。

趙乾坤建議,如果從政府和行業兩個方面發力,應該能夠建立一個良性的數據生態環境。首先,政府應通過法律法規對該領域的行為進行嚴格規范,明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其次,應盡快建立行業安全協會,以協會的方式,對行業內的所有行為進行監督。

李峰也認為,互聯網好比一個“大社區”, 一個社區有的監管,網上也應該要有。但監管什么、誰來監管、如何監管,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李峰簡介

2009年8月加入國雙科技,出任產品及銷售副總裁,全面負責公司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工作。

中國網絡廣告行業的資深專家,持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學位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曾于2004-2008年間服務于百度公司,任華東分公司總經理,負責百度華東地區的市場推廣和銷售工作,帶領團隊創造了耐克、飛利浦、歐萊雅、阿迪達斯等全球知名品牌與百度深度合作的經典案例。在出任百度大客戶部總經理全面負責百度的廣告產品規劃、廣告銷售和客戶服務期間,帶領團隊締造了百度大客戶廣告業務。加盟百度之前,曾先后擔任硅谷動力銷售總監和寶龍工業北京地區首席代表。

篇7

關鍵詞:餐飲業 秦媽火鍋 網絡營銷

一、蘭州重慶秦媽網絡營銷現狀分析

1.蘭州重慶秦媽簡介

重慶秦媽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管理規范化、生產程序化、現場標準化”為原則,2005年獲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自營進出口權,出口產品衛生注冊證書;2008年被評為重慶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強。公司創辦連鎖加盟模式,率先制定連鎖加盟門店經營系統標準化模式,使火鍋連鎖加盟達到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公司連鎖加盟中心擁有快捷的物配系統、強有力的營建支持、營運支持、培訓支持、管理制度經營手冊支持等后續保障系統,將秦媽成功的經營經驗和著名品牌推向全國。目前公司的加盟店已遍布全國各地三十多個省、市。其中,蘭州城關區廣場北路重慶秦媽成立于2008年5月2日,位于蘭州市中心的東方紅廣場的小吃一條街。

2.蘭州重慶秦媽網絡營銷現狀

根據對蘭州城關區廣場北路重慶秦媽的調研,其現有的網絡營銷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網絡營銷工具單一——與團購網站合作。秦媽定菜單,客人自主選擇,秦媽給美團網支付手續費,139元套餐每單15元,99元套餐每單9.9元;而糯米網分別是每單11元和8元,一周結算一次。(2)經營管理者的網絡營銷觀念不強。在傳統營銷模式空間日益被擠壓,其效果微不足道的情況下,蘭州秦媽雖然通過連鎖利用現有的重慶火鍋品牌,但是要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必然需要全方位的網絡營銷全方位的網絡營銷。而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經營者的網絡營銷觀念不強,這也導致網絡營銷工具單一。

二、蘭州重慶秦媽完善網絡營銷方法的必要性

網絡營銷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借助于互聯網特性以更有效地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一種營銷手段。網絡營銷以其獨特的優勢已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成為構建現代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1.網絡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和網絡購物方式的普及

對于蘭州重慶秦媽而言,由于其經營的產品火鍋,歷來就以其“一朵小火煮人生五味,半鍋沸湯涮春夏秋冬”的特色廣受歡迎。隨著我國餐飲業持續快速發展,火鍋式樣不斷創新,火鍋消費市場日益興旺,逐漸成為我國餐飲業的主要力量。而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國使用網上支付的網民規模達到2.44億,與2012年12月底相比,增長率為10.8%。《2012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網購用戶規模達2.47億人,同比增長21.7%。網購已成功融入人們的生活。這些數據給秦媽開展網絡營銷帶來信心。

2.蘭州重慶秦媽通過網絡營銷可降低與消費者雙方的交易成本

根據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由于個體的有限理性、投機主義、未來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信息不對稱等人性因素與交易環境因素交互影響會產生由信息搜尋、談判、締約、監督履約情況、違約處理六方面構成的交易成本。網絡營銷相較于傳統營銷方式,可以降低秦媽針對顧客的通信成本,促銷成本和采購成本;對于顧客而言,通過網絡方便地獲得秦媽信息,并快速地進行互動交流降低信息搜尋、談判、締約的成本。

3.蘭州重慶秦媽通過網絡營銷可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蘭州重慶秦媽可以利用網絡營銷的跨時空性,進行廣告、信息傳播,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利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增加秦媽銷售促進的機會,例如,俱樂部會員優惠、團購、組織試吃活動、網絡優惠券、與蘭州其他四家秦媽或其他企業甚至是旅行社等不同類別的企業進行聯合促銷、網絡抽獎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助于提升秦媽短期內的人氣與銷量,還有助于和顧客發展和維持良好互動關系。

4.蘭州重慶秦媽通過網絡營銷改善與客戶關系

秦媽可以利用網絡營銷的互動性和人性化,加強與客戶之間的雙向溝通,以期構建長期的良好關系。客戶主動了解秦媽的營銷信息,并通過互聯網自由表達需求、體驗、情感及消費評價,秦媽據此更好了解客戶需求,收集客戶評價和反饋進而改進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增加客戶忠誠度,進而客戶成為秦媽的傳播媒介通過良好口碑來完成推廣。

三、蘭州重慶秦媽網絡營銷的改進建議

1.建設官方網站

建設蘭州重慶秦媽官方網站作為秦媽開展網絡營銷的平臺。網站的頁面設計、編排必須圍繞秦媽的產品特點、秦媽文化、消費者的需求。可設置產品介紹、會員招募、網絡調研、顧客網絡體驗、網絡訂餐、食客點評等板塊,還可以在網站上推行電子優惠券,既經濟實惠又有效地賺足人氣。

2.優選團購網合作者

《2012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2年團購參團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團購市場成交規模達到348.85億元,同比增長61%。因此秦媽可繼續與團購網合作,但要注意有所選擇。報告顯示排名靠前的依次為:美團網13%、高朋網7%、拉手網6%、大眾點評5%、糯米網5%、窩窩團5%。投訴占比依次為:高朋網8.62%、拉手網8.13%、糯米網7.88%、愛麗7.64%、窩窩團6.16%、24券5.67%、聚齊網4.43%,團寶網3.21%,嘀嗒團2.22%,58團購4.46%。秦媽現在合作的美團網可以繼續。糯米網由于較高的投訴率,要考慮是否更換。

3.開展博客營銷

博客是消費者制造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門戶。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微博用戶規模在2012年達到3.09億,較2011年底增長了5873萬,年增幅能達到23.5%。相較于企業網站的正式性,博客更輕松、隨意,易讓人接受。而博客營銷有方便,快捷,廣泛,互動,實時的特色。秦媽可在博客中按照內容和博主的興趣定向投放廣告、為博主免費提品試用,進而邀請博主發表對產品的感受和評價、與博客運營商合作推出博客頁面裝飾性的工具等傳播秦媽信息。如果能夠獲得博主認同并撰寫對秦媽有利的文章,則可以實現口碑傳播的效果。

4.重視口碑網站的影響力

餐飲業是服務行業,消費過程不可逆,消費風險性較大。口碑網站的出現使消費者獲得較充足的信息再消費,降低消費風險;同時滿足了很多網民分享消費體驗、進行消費評價的需求。而餐飲業是口碑網站上點評最多、發展最好的行業。秦媽可利用口碑網站的消費者聚集效應,為秦媽搭起宣傳平臺,吸引食客用餐后點評,并認真研究,根據點評頻次,確定主打菜,同時對特色菜進行創新。

5.利用社區、論壇、BBS

秦媽可以在人流量較大的社區上建立版塊,與顧客實現無縫雙向交流,往往社區討論版可以承擔秦媽網站的部分功能。尤其適用于像蘭州重慶秦媽這樣的連鎖餐飲企業的門店。秦媽還可以利用當地的社區、論壇、BBS、討論版傳播秦媽信息:如促銷活動信息、宣傳門店、宣傳新產品等,不僅效果好而且針對性強。可以在論壇中開設秦媽專區,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地提出話題并組織討論,邀請消費者參與并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實現傳播目的。

6.IM(即時通訊)工具

即時通訊工具在我國網民中的使用極為普遍,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即時通信網民規模達4.97億,比2012年底增長了2931萬,使用率為84.2%,較2012年底增加了1.3個百分點,使用率保持第一且持續攀升,尤其以手機端的發展更為迅速。手機即時通信網民規模為3.97億,較2012年底增長了4520萬,使用率為85.7%。秦媽可以很好地利用即時通訊工具,達到營銷目的。

總之,蘭州秦媽開展網絡營銷,需要基于自身資源、經營目標、市場情況等整合多種適合秦媽的網絡推廣方法,同時,需要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上升到企業營銷的戰略層面,確定明確的網絡營銷目標,制定長期的網絡營銷計劃。

參考文獻:

[1]孫麗坤.現代餐飲企業網紿營銷策略研究.商場現代化,2009(1).

篇8

【關鍵詞】 SaaS;粗糙集;評估模型

一、引言

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通過互聯網向客戶提供應用服務的軟件部署模式,這些應用軟件并不運行在用戶公司的服務器上,通常情況下,用戶只要按需求程度支付費用即可得到服務,即“按需、按月”。

在如今金融危機的背景下,SaaS的低廉成本和應用便宜,成為眾多中小企業用戶的現實選擇。SaaS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降低生產作業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給企業導入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2008-2009年中國軟件運營服務(SaaS)產業發展狀況與趨勢研究報告》中統計2008年中國SaaS市場規模達到198.4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26%;試用用戶規模達到280萬,比2007年增長了59.4%;付費用戶為38萬,比2007年增長了42.9%。

SaaS的發展和推廣速度極快。企業SaaS系統開發建成之后,要了解它的運行效果、系統的性能以及設計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必須對它進行評價。對它的綜合評價是對其進行全面的估計、檢查、測試、分析和評審,包括用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進行比較,來確定其目標的實現程度,同時對系統建成后產生的效果進行全面評估。

關于信息系統評估的方法和內容有很多,一般采用建立多指標評價體系,使用AHP法、模糊評價方法、人工神經網絡方法、灰色綜合評價法、數據包絡法等進行評價。但是由于SaaS與傳統軟件服務相比有很多獨特的特征,因此評估企業SaaS的指標內容需要作出調整;評估過程中的不確定、不精確與不完全的因素大量存在,評估方法也需要重新選擇。

針對此種情況,首先建立企業SaaS評估的指標體系,然后從各實例中獲得指標集,利用粗糙集方法進行指標簡約、計算各評價指標的屬性重要度及權重,最后根據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二、企業SaaS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進行評價,必須確定評價指標和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根據SaaS特點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是對企業SaaS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的先決條件。

(一)SaaS特點

技術特點:SaaS服務供應商獨立承擔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和開發,保證了信息系統能夠構建于最先進的在線技術和離線技術基礎之上,并能夠快速地為多個用戶提供某一行業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但是為了產生規模效益,SaaS服務商提供的解決方案對個性化應用的支持相當有限。因此對于具體企業的個性化需求難以滿足。例如:與企業原有信息系統難以集成、與企業原有流程難以完全匹配、與企業原有數據結構難以適應。

應用特點:SaaS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應用。雖然互聯網已經比較成熟,但網絡響應速度還是無法與工業現場總線和LAN相提并論。SaaS模式無法控制網絡的各種狀況,網絡不穩定會直接影響其提供服務的質量和速度,在某些情況下會給企業帶來難以預測的麻煩。

性能特點:SaaS這種通過互聯網交付的形式,其鮮明的互聯網特性使得SaaS數據庫服務安全、網絡服務安全、應用程序安全、服務的高可用性以及離線應用成為用戶矚目的焦點。企業的數據是存儲在供應商提供的公共的服務器上,并通過互聯網對數據進行頻繁的訪問,安全技術必須避免數據丟失、泄露或失真等安全隱患;其次,由于企業的很多應用依賴于SaaS供應商,若供應商由于不明原因突然停止服務,那么企業可能會因為無法運行軟件而立刻陷入癱瘓狀態;最后,當企業不能及時通過網絡進行業務處理,離線技術可以幫助企業不間斷的使用軟件完成操作,當網絡連接暢通,上傳數據,保證本地數據和在線數據的一致性。

經濟特點:SaaS建設成本低、維護成本低、收費周期長。采用SaaS解決方案,企業無需自行實施、部署、運行、管理及維護,只需根據企業自身的需要向SaaS服務提供商付費,即可租用軟件。企業用戶通過互聯網即可鏈接到SaaS提供商的服務平臺,減少了企業信息化前期在硬件設備上的資金投入。企業可避免被置辦的大量硬件設備所困擾,也無需為繼續管理和維護低效的系統而浪費更多的資源。

但如果企業長期租賃SaaS服務,累計的租金和不確定的投入會產生難以估計的費用支出。企業并沒有累積下硬件和軟件資產,需要不斷地支付租金才能使用軟件服務,軟件租賃費用會無限增加。另外,服務商更新產生的費用,也是企業需要承擔的。

(二)企業SaaS評估的指標體系

企業信息系統的評價指標一般包括系統性能、技術水平、科技投入、系統效益、系統價值、人機交互等方面。結合SaaS構造企業SaaS評估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粗糙集的企業SaaS評估模型

粗糙集理論是波蘭科學家Z.Pawlak教授在1982年提出的一種數據推理方法,為處理不精確、不確定與不完全數據并從數據中挖掘出需要的知識,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本文將粗糙集的方法用于企業SaaS多指標評價過程,同使用AHP理論處理相比,最大優勢在于無須提供除問題所需處理的數據集合之外的任何關于權重的先驗信息。因此,粗糙集理論可以克服傳統不確定處理方法的不足,為處理不精確不完全數據的決策問題提供了更接近人類認識的數學工具。

(一)基于粗糙集的SaaS適用度評價模型

根據粗糙集原理,可以將要進行處理的企業SaaS系統及其評估指標表示為一個知識表達系統,S=(U,C∪D,V,f)。其中U={Q1,Q2,…,Qn}表示對象集合,C∪D表示屬性集合,子集C={a1,a2,…,an}和D分別表示條件屬性集和決策屬性集,并有C∪D=A,C∪D=Φ。V=(Ua∈A,Vr)是屬性值的集合,Va表示屬性a的屬性值范圍,f:U×AV是一個信息函數,它賦予每個對象的每個屬性一個信息量值,即?坌a∈A,χ∈U,有

f(χ,a)∈Va。如果知識系統用二維表格的形式表示,則二維表格稱為決策表,每一行是論域中的一個元素,每一列是屬性及屬性值。

對于ai的二級指標也可以構成一個知識表達系統S'i=(U'i,C'i∪D'i,V'i,f'i)。其中表示U'i={X1,X2,…,Xn}對象集合,C'i={bi1,bi2…bim}。則企業SaaS的評估模型如(1)所示。

其中H是系統的一個最小約簡。

(三)指標約簡方法

由(6)可知系統的核Core(a)容易計算得出,把它作為最小約簡的起點H0,依次把屬性添加到其中,由(5)計算屬性的重要性,取值最大者加入到H0,比較H0和原系統的信息量,直到二者相等為止,得到一個最小約簡H。

(四)計算過程

按照粗糙集的理論計算指標的重要性和權重的步驟如下:

步驟1:計算一級指標Xi所對應的二級指標的知識系統的S'i=(U'i,C'i∪D'i,V'i,f'i)中的核,并按照指標約簡方法進行約簡,按照(7)計算各屬性在約簡后的指標集P'中的權重Wij,按照(2)計算出Xi。

步驟2:計算對一級指標體系S=(U,C∪D,V,f)的核,并按照指標約簡方法進行約簡,按照(7)計算各屬性在約簡后的指標集P中的權重Wi。

步驟3:按照(1)計算企業SaaS系統的最后評估值。

四、實證分析

在淄博德信軟件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筆者走訪和調研了公司的SaaS產品客戶,構建了知識表達系統。原始信息如表2所示,數值取0-10,表示對此項指標的滿意程度。

對原始信息表進行離散化處理,1代表10-9,2代表8-7,3代表6-5,4代表4-3,2代表2-1,0代表0。處理結果如表3所示。

以a1所對應的二級指標知識系統說明計算過程。

根據(7)得W11=0.38,W12=0.24,W13=0.38

根據(2)得企業1的一級指標a1=7.24,企業2的一級指標a1=6.72,企業3的一級指標a1=6.48,企業4的一級指標a1=

7.48,企業5的一級指標a1=7.72。

按照同樣的方法可以計算出一級指標知識系統的信息如表4所示,并對此表離散化處理,令1代表7-8,2代表6-7,3代表5-6,處理結果如表5所示。

按照步驟可求得知識系統的一個最小約簡{a1,a2,a3,a4,a5}。

W1=0.204,W2=0.204,W3=0.184

W4=0.204,W5=0.204

最終5個企業SaaS的評估值為6.68、7.07、6.72、7.20、6.78。企業4的SaaS系統運行狀態最好,企業1的SaaS系統得分最低。

五、結論

文中通過分析SaaS特點建立了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構建了基于粗糙集的SaaS評價模型并進行了實證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運用粗糙集理論實施評估,可以不借助先驗知識,直接從原始信息表中快速獲取潛在的信息。通過計算得出各指標的信息量后通過歸一化處理就可得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值,排除了權重確定過程中的主觀因素影響。此外企業和SaaS供應商還可以進一步分析表4中一級指標的取值,針對其中取值較低的指標,在今后企業運行過程中提出改進建議。

【參考文獻】

[1] Tom Davis, “What Is SaaS and Why Is It Changing the Way CPA Firms Do Business?” [DB/OL]. 省略/ Con- tent/media/PRODUCER-CONTENT/Newsletters/Articles-2008/

CPA/July/FirmsDo. jsp, 2008-7-28/2008-11-5.

[2] 張翠玲.信息系統評價研究[J].情報研究,2006(8):61-63.

[3] 郭東強.信息系統評價的定量化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00(3):96-102.

[4] Zahair Irani, “Evaluating and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Pcoceeding of the 3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00.

[5] Slossberg Wayne, “Software as a Service: Six Things to Consider.Preview,” Information Today, 2008,25(9):24-24.

篇9

【關鍵詞】多接入點 分布式 光伏發電系統 配電網交互

鑒于光伏發電系統應用到了逆變器等電力裝置,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諧波,對電力系統造成了較大干擾,當前,單點光伏發電系統并網對電網諧波影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接入位置與容量對配電網諧波電壓與電流的影響上。鑒于配電網內部諧波源非常多,有著分布參數特性,且放大特征更加的復雜,難以通過單點光伏發電系統諧波性將整體的多接入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諧波特性得到。由此,此次研究應用仿真技術從系統角度對多接入點分布式光伏配電網諧波傳輸、諧波疊加、分布等方面熱萁行研究,從而分析這些內容對網點諧波特性與電壓波動產生的影響。

1 分布式光伏配電網諧波機理分析

在配電網中介入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后,對配電網的諧波產生影響的是接入位置、方法等,需要將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配電網等效電路建立出來,從而更好的分析諧波傳輸與諧波分布特性及機理。

當多個分布式光伏接入到配電網后,不同光伏控制獨立存在,將產生不同的諧波,諧波電流疊加與常規電流有著相似的原理,各個諧波源電流的矢量和就是疊加后諧波電流。另外,如果應用相同型號的光伏逆變器,且逆變器控制同步時,多接入點分布式光伏并網對電網諧波有更大的影響。

2 分布式光伏的配電網電壓波動

分布式光伏引起的電網電壓波動機理是多樣的且復雜的,需要綜合對光伏功率波動大小與并網點短路容量綜合考慮,同時需要考慮阻抗比R/X與光伏功率因數。網點電壓波動與光伏功率波動量存在密切相關性,網點電壓波動越大,光伏功率波動量就會隨之增大。通常,光伏輸出功率因數為1,且并網點到電源間的距離較短,容易使電壓波動縱軸分量減少,電壓波動大小將與等效阻抗存在反比關系,而與電壓波大小、等效阻抗呈現出正比關系。基于以上分析可以了解,當等效阻抗減少時,并網電壓波也會隨之變小。

3 仿真分析

3.1 構建仿真模型

為了更好開展配電網特性仿真研究,構建仿真算例,其結構見下圖2所示。圖中分布眾多的任意主干支路節點,且不同節點之間有著相等的距離,采用的線路為架空線路,不同負荷支路采用的是銅導線,且均按照負荷容量選用不同型號材料。

3.2 諧波仿真

理想電網條件下的諧波仿真負荷節點處的容量為85KW,占總負荷的2/3左右,此次研究應用到DIgSILENT/PowerFactory仿真軟件開展電磁暫態仿真。在分布式光伏L3點接入,對接入后的各母線節點諧波電流仿真模擬并分析,同時按照仿真結果對諧波電流幅值進行統計。N4節點后線路等效阻抗開始增大,由此,從N5開始諧波電流為0,此時負荷阻抗依然是最大的,由此,諧波電流流入共同電網大部分是通過配電網主干線實現的。分布式光伏在L1~L5點接入時,不同接入點諧波電壓與電流存在差異,當接入至L5節點時,諧波電流幅值增大,公共連接點的等效阻抗最小的是L1,由此,光伏接入產生的諧波電壓也偏小,仿真結果顯示了,接入點諧波電流如果有較小的變化,說明配電網諧波電壓分布曲線中光伏并網點有所提升,說明此處的諧波電壓水平較其他節點高。

非理想電網條件下諧波仿真。通過仿真分析,建立仿真平臺,在平臺中對控制模塊自定義,模擬電網背景諧波通過交流電壓源中加入指定次數與含量實現;仿真中電網與電壓含有不同諧波電壓,含量占5%。電網含有低次諧波時,分布式光伏系統同樣會將低次諧波流量輸出,且諧波次數與光伏輸出增大的諧波次數存在相關性。通過仿真結果可以了解到,如果中心為零序諧波,則與負序諧波之間相互影響,以上的仿真結果是解耦控制策略,在這一控制策略中,會使含有諧波電網電壓隨機方式進入到控制系統內,從而增大了輸出諧波電流。由此,這種電網條件對光伏逆變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控制要求。

3.3 電壓波動仿真

利用DIgSILENT/PowerFactory仿真軟件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功率波動時對配電網電壓影響進行仿真分析,仿真結果顯示了,各個母線的節點電壓波動有著一定規律,電壓波動較大的是母線L2,電壓波動值為d=0.652%。鑒于L2節點光伏中的功率變化較大,非常容易造成電壓波動頻繁。另一個電壓波動較大的是L5,電壓波動為d=0.682%,鑒于L5節點與平衡節點電氣距離較大,但是容量則偏小,由此,雖然功率小,但是此處的電壓波動依然非常大。電壓波動最小的是N0,電壓波動為d=0.056%,鑒于N0母線與平衡節點處有著較小的電氣距離,由此,此處有著較大的短路容量,電壓波動也是最小的。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光伏并網點中有著嚴重的電壓波動,且與功率波動越靠近,電壓波動的將越大。

4 結束語

本文主要對多接入點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接入配電網交互影響進行了分析,可以發現,將分布式光伏電系統接入配電網后,傳統的單光電源輻射狀網絡變為了遍布電源與用戶的多源性的互聯網絡,隨之變得復雜的是電能質量特性。針對以上仿真分析存在的問題,本次研究通過理論描述與仿真研究結合的方式探究了多接入點分布式光伏與配電網電能質量交互影響。仿真結果顯示,分布式光伏諧波電流會經由主干之路流入到公共電網中,除了光伏并網,其他負荷節點幾乎沒有諧波電流通過,且越與配電線路末端靠近,越會增強電網諧波畸形水平,電壓波動與光伏功率大小也存在相關性。

參考文獻

[1]繆立恒.分布式光伏接入對配電網穩態運行影響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

[2]王亞維.高滲透率光伏發電系統中網源互動技術的研究[D].上海電力學院,2015.

作者簡介

陳浩龍(1988-),男,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助理講師。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篇10

關鍵詞:物聯網;MIOT;軍事應用;信息安全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3)01-0062-03

0 引 言

1995年,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在他撰寫的新書《未來之路》中首次提到了物聯網,但當時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1998年,麻省理工學院(MIT)創造性地提出了當時被稱為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系統的物聯網構想。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nal Telegcommunication Union,ITU)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1]。

盡管在ITU的報告中沒有給出物聯網的統一定義,但提出了物聯網的關鍵理念,即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方便地實現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人到物(Human to Thing,H2T)、物到物(Thing to Thing,T2T)之間的信息交互。這將使人類體驗全新的生活,同時也將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現在,全球所有國家都非常重視物聯網的研究,許多發展中國家已經將物聯網技術提升到與國家相關的戰略研究。

1 軍事物聯網技術

1.1 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指的是將各種信息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組建物聯網的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如果說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技術已經改變了一個時代(機械化時代),那么以物聯網、云計算為核心的新技術群最終將會建立另一個時代,也就是以智能化為標志的信息時代。

物聯網在民用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包括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與智能家居九大重點應用[2]。同時,物聯網的關鍵理念給軍事領域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由于物流起源于早期的物聯網,所以,軍事物流是物聯網最重要的應用之一,這大大地改善了軍事物流的敏捷性和安全性[3]。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軍事物聯網的應用不僅體現在物流領域,更體現在軍事偵察、環境監測、無人作戰等方面[4]。物聯網給軍事上帶來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而要真正實現各方面的應用,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標準化問題、資金成本問題以及信息安全問題等[5]。

1.2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

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都要求其充實和深化物聯網的內涵。雖然物聯網的定義不清晰,但物聯網的體系結構是大家普遍接受的。物聯網非常著名的三層架構如圖1所示,主要包括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感知層由各種信息傳感器和收集設備組成,包括二維條形碼標簽和傳感器網關、RFID電子標簽和RFID感應器、接入網關、智能終端和傳感網絡等。感知層的主要任務是識別物體和搜集信息。網絡層就像物聯網的大腦和神經網絡,主要包括一個通信融合網、網絡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處理中心。網絡層的主要任務是傳輸和處理從感知層得到的信息。在物聯網中,應用層為了實現廣泛的智能化,綜合了物聯網的社會分工和產業需求,開發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將物聯網的優勢與行業生產經營、信息化管理、組織調度結合起來構建出智能化行業。例如在軍事方面,應用層將提供詳細的軍事應用解決方案,如部隊司令部、武器控制、戰場監控、設備支持、監視和偵察、軍事物流、戰場醫學治療和救助等。

物聯網與前幾年美軍提出的網絡中心戰可以說一脈相承,具有諸多相似之處。它們均可分為三層,相互對應。表1所列是物聯網與網絡中心戰的技術架構對照表[6]。

1.3 軍事物聯網的概念

在軍事上,物聯網被稱作是“一座未探明儲量的金礦”,它能夠有力拓展未來作戰的時域、空域和頻域,并推動戰爭形態、作戰理論及作戰樣式的一系列革命。

用于軍事領域的物聯網稱為軍事物聯網(Military Internet of Things,MIOT)。它是指把軍事實物通過各種軍事信息傳感系統,與軍事信息網絡連接起來,進行軍事信息交換和通信,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從概念上講,軍事物聯網從屬于網絡,它聯結的是軍事領域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的各種軍事要素。每個軍事要素(如單兵、武器裝備和相關物資)都是一個網絡節點,具有感知、定位、跟蹤、識別,靜態圖像與動態視頻傳輸以及智能管理和控制等功能,是實現人與信息化武器裝備、設備、設施最佳結合的重要支撐手段。

2 軍事物聯網的應用

軍事物聯網在戰場上的應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美軍使用無人值守的震動傳感器 “熱帶樹”監聽“胡志明小道”上來往的車輛。當人員、車輛等目標在其附近行進時,“熱帶樹”便能探測到目標產生的震動和聲響信息,并立即將數據通過無線電發給指揮中心。指揮管理中心對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后,得到行進人員、車輛的位置、規模和行進方向等信息,然后指揮空中戰機實施轟炸,取得了很好的戰果[7]。軍事物聯網可以成倍地提高武器裝備的效能,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戰場感知的精確化、敏捷化和智能化,成為武器裝備的生命線。但至今,還沒有關于軍事物聯網大規模應用的相關報道。

現在對軍事物聯網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使用物聯網技術來提高物流效率。事實上,人們所關注的價值不僅僅是軍事物聯網的發展和進步,更重要的是其強大的應用背景。軍事物聯網在現代戰場上有著廣泛的應用,既可用于戰場感知,又能用于智能控制、智能管理,還可用于精確保障等。

戰場戰術感知系統,通常采用無人飛機或火炮拋擲方式,向敵方重點目標地域布撒聲、光、電磁、震動、加速度等微型綜合傳感器,近距離偵察感知目標地區的作戰地形、敵軍部署、裝備特性及部隊活動行蹤和動向等;并可與衛星、飛機、艦艇上的各類傳感器有機融合,形成全方位、全頻譜、全時域的全維偵察監視預警體系,從而提供準確的目標定位與效果評估。

“裝備卡”識別系統,是在各類軍用車輛、車載武器平臺及飛機、艦船等加裝單項或綜合傳感器,實現對軍用車輛和武器平臺的定位、分布與聚集地、運動狀態、使用壽命周期等實現狀態感知;對武器裝備完好率、保養情況等實現狀態感知;對聯合作戰信息系統,實現宏觀監控與管理。

讀寫電子信息標簽系統是通常在各類軍用物資上附加統一的相關信息電子標簽,通過讀寫器自動識別和定位分類,來實施快速收發作業,并實現從生產線、倉庫到散兵線的全程動態監控;在物流系統中,利用射頻識別與衛星定位技術,可以完成重要物資的定位、尋找、管理和高效作業。

單兵電子生命監測系統,通常采用先進的RFID、無線通信等技術來有效實現生命體征的動態監測和衛勤伴隨保障,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好應急救援準備,精確調度衛勤力量與資源,全面提升衛勤保障能力。

無人執行器,包括無人偵察機、無人駕駛的車輛、小型無人潛艇/船艇和軍用機器人等,一般都具備獨立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其巨大的軍事潛能和超強的作戰功效,使其成為未來戰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軍事力量,因而受到各軍事強國的高度重視。

軍事物聯網新技術的未來將重點圍繞戰場態勢感知、智能分析判斷和行動過程控制等方面展開,它將有機融合作戰和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基于信息網絡系統的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通信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各種新的軍事信息技術(如感覺檢測技術、信息融合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先進的計算技術、指揮決策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變得可用和可行。這些技術甚至可能影響到物聯網信息處理、系統體系結構和技術特點,同時,這些技術更促進了軍事物聯網的快速發展。

3 軍事物聯網信息安全問題

雖然物聯網在軍事上的應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階段制約物聯網在軍事上發展的因素和隱患還有很多,其中信息安全問題就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8]。

與傳統網絡相比,軍事物聯網中的傳感器節點通常被部署在物理攻擊可以到達的區域。軍事物聯網組成的復雜性、分布的廣泛性、形態的多樣性和節點資源的有限性等特征,使得軍事物聯網比一般的IT系統更容易受到侵擾,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安全問題。其中,軍事物聯網特有的信息安全問題概括為以下幾種[9-10]:

(1) 略讀(Skimming):在末端設備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信息被讀取。

(2) 竊聽(Eavesdropping):在一個通信通道中間,信息被中途竊取。

(3) 哄騙(Spoofing):偽造復制設備數據,冒名輸入到系統。

(4) 克隆(Cloning):克隆末端設備,冒名頂替。

(5) 破換(Killing):損壞或盜走末端設備。

(6) 干擾(Jamming):偽造數據造成設備阻塞不可用。

(7) 屏蔽(Shielding):用機械手段屏蔽電信號,讓末端無法連接。

軍事物聯網的安全目標主要是網絡的可用性、可控性以及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安全性、可鑒別性和新鮮性等。軍事物聯網的要素包括傳感器件、傳輸系統和處理系統,這些要素從體系結構上分別位于物聯網的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對應著DCM分層模式的設備(Devices)、連接(Connection)和管理(Management);相應地,其安全形態表現為節點安全(包括物理安全和信息采集安全)、網絡與信息系統安全和信息處理安全。圖2所示為軍事物聯網的安全層次模型。

節點安全對應著物聯網的感知層安全。軍事物聯網的感知層由傳感器、RFID和其他感知終端組成,相應的安全包括節點的物理安全和信息采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保證物聯網信息采集節點不被控制、破換和拆裝,使其具有可用性、可控性;信息采集安全則是指防止采集的信息被竊聽、篡改、偽造和重放攻擊,主要涉及嵌入式系統安全、非正常節點的識別、節點安全成簇、入侵檢測和抗干擾等。

網絡層是軍事物聯網的信息干道。信息傳輸對應著物聯網的網絡層安全:保證信息傳遞過程中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和新鮮性,主要是通信網的安全,涉及安全路由。

信息處理安全對應著軍事物聯網應用層的安全:保證信息的機密性、可鑒別性和存儲安全,主要是個體隱私保護,涉及安全數據融合、安全定位、認證和訪問控制等[11]。

如何結合軍隊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現狀,解決好信息安全問題,是軍事物聯網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軍事物聯網的信息安全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從政策引導、標準制定、技術研發等多方面向前推進,落實真正的信息安全。只有具有堅實的信息安全保障手段,物聯網才能在軍事方面發揮無窮的力量。

4 結 語

物聯網作為信息技術革命的主要推動力,其產業發展和在軍事上的應用均面臨著歷史性的機遇,與此同時,物聯網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是軍事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軍事物聯網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在戰場上應用還處于摸索階段,尤其是一些標準化問題與信息安全等問題還未得到解決。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軍事物聯網在未來戰場上將展示其巨大的影響力。

參 考 文 獻

[1]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 Geneva: ITU, 2005.

[2] 中國國家工業與信息化廳.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R].2012.

[3] MICHEAL M, DARIANIAN M. Architectural solutions for mobile RFID service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C]// IEEE Congress on Services Part I. Honolulu: IEEE, 2008: 71-74.

[4] WOBSCHALL D. Networked sensor monitoring using the universal IEEE 1451 standard [J]. IEEE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 Magazine, 2008, 11(2): 18-22.

[5] 李志亮,孫德翔.物聯網的軍事應用研究[J].物聯網技術,2012,2(5):78-81.

[6] 王勝開,孔寧.物聯網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展望[J].物聯網技術,2012,2(9):62-65.

[7] 劉萍.美軍無線傳感器網絡發展與應用研究[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9.

[8] 張康益,敖志剛.物聯網在軍事中的應用研究[J].物聯網技術,2012,2(1):66-73.

[9] 周洪波.物聯網技術、應用、標準和商業模式[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