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成果范文
時間:2023-12-26 17:57: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建設成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對課程群進行整體規劃時,要以培養學生的外經貿應用能力為主線,協調不同課程的內容,明確相互之間的區別以及邏輯關系,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有機的課程體系。
1.1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需重新界定各門課程的內容體系,突出每門課程的重點,避免課程之間內容的重復。在不增加學生負擔而控制課內學時總量的前提下,在存量上做文章,即對教學內容和課時進行“加法”和“減法”處理,以突出主要矛盾,避免精力均分。教學內容整合情況如表2所示。
1.2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1)修訂完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各門課程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它除了說明課程性質和目的及對各門課程的基本內容提出明確要求外(即了解、理解、掌握的知識點各有哪些),還應闡明課程群中各課程間的聯系。對“國際商務單證”這門課程,除了要制訂關于單證基礎知識的理論教學大綱外,還要制訂指導學生進行單證繕制的實驗教學大綱。(2)開展課程群配套課件、教案、練習等的研制與開發工作,從各授課教師中抽調理論功底扎實、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整理優化多媒體教學課件和詳細的教案,編寫相關配套練習,建立案例教學資源庫等。(3)加強教材建設。教材是教學改革成果的體現。教材建設要做到選編結合,一方面要優選教材,選用國家級精品教材或規劃教材或省級優秀教材;另一方面編寫高質量的富有特色的教材。要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內容的重復,應當從教材的編寫中對內容進行優化整合。目前,我們已自編省級精品課程教材———《國際貿易實務》,該教材獲得山東省省級優秀教材二等獎;另外還編寫《進出口業務實訓教程》,作為“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的教材或實驗指導書。
2夯實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是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利用多種渠道開展實踐教學,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理論教學與外貿實踐的脫節。根據實踐地點的不同,實踐教學可分成以下幾種渠道:
2.1課堂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實驗室里進行,課堂也是進行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對于不是安排在實驗室上課的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貿函電”等,也都應設置課程內實踐教學環節。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講授有關的理論知識外,還應穿插外貿實踐中經營者遇到的真實案例。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外貿實際問題;或者在“國際經貿函電”的教學中開展模擬練習,比如給學生提供一份國外詢盤的函電,讓學生以業務員身份回復關于產品介紹及交易條件的函電。
2.2實驗室實踐教學課程群建設為實驗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課程群把諸多同學科的課程集中到了一起,給實驗內容的整合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教學資源在統一建設中也可以統一協調組織,這使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成為可能。增加開放性實驗項目,讓學生在局域網條件下能在寢室完成操作及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應是實驗教學改革著重考慮的問題。
2.3校外實習基地實踐教學學校應積極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實行對接,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學校定期派學生進駐教學基地進行頂崗實習或觀摩操作,實行雙導師指導制,聘任實踐基地業務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員工為指導教師,與學校的指導教師共同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指導。針對目前存在的校外實習基地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學校應鞏固與已有實習基地的交流聯系,通過“項目化”合作教育、技能培訓與技術服務等途徑,擴大合作層面,形成校外實習基地運行與管理長效機制。
3革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要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教育模式,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
3.1革新教學方法(1)案例教學法。教師教學中應多穿插一些與貿易實踐密切相關的案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案例分析采取“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方式進行,分為設疑、辯疑、總結三個環節。(2)啟發式教學法。教師主要起到講清思路、突出重點、引導轉化的作用,不能一股腦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要注意啟發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3)分角色仿真教學法。在進行國際貿易綜合模擬實訓時,學生分別扮演出口商、進口商、供貨商、銀行等角色,共同完成一筆國際貨物買賣的模擬操作。身臨其境的模擬操作便于學生掌握國際貨物買賣的操作流程,熟悉不同當事人的責任和義務,體會國際貿易的復雜性以及各部門之間密切協作的重要性。(4)課題研究教學法。即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一方面,教師將國貿實務方面的前沿問題及有關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中,既可充實教學信息量,又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吸收高年級的學生參加課題研究,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
3.2廣泛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手段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實現師師、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課程群建設中要充分重視網絡教學手段的運用,將課堂講授與互聯網教學資源相結合:一是根據課程群的建設要求來構建課程群教學網站,為學生提供課程群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大綱、教案、課件、習題、案例集、單據樣本、實驗指導書、參考資料、教學錄像等內容。二是借助互聯網廣泛開展課外互動教學。師生之間在課外通過電子郵件、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進行交流、互動,學生可以在課外自主學習,學習的空間大大拓展,教師的回答可使多個學生從信息共享中受益。
4組建教學團隊,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師資水平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以課程群建設為依托,組建教學團隊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
4.1組織架構方面基于課程群組建的教學團隊在組織架構方面呈現金字塔型。課程群建設主持人為總負責人,充分發揮組織者和領導者的作用,總體設計、規劃、組織、協調課程群建設。每門課程的主講教師作為該課程的負責人,負責該課程內部的協調,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每位老師主講一門課程,另外講授群內其他一門以上課程,形成“一人多課,一課多人”的局面。這樣團隊教師輪流講授不同的課程,有利于教師對課程群產生整體的認識,便于更好地實現課程之間的銜接。組織架構如圖1所示,這樣,每門課程至少配備三名教師,每位老師講述多門課程。例如,主講教師1為課程1的負責人,同時講述課程3。
4.2教師隊伍結構方面為確保課程群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結構合理性,教學團隊要在職稱、學歷、年齡、教學經歷等方面形成梯隊,使教師之間進行全方位的溝通和交流,同時保證教學團隊的健康發展。另外,針對國際經貿專業實務類課程群實踐性較強的特點,教學團隊中還應有一定比例的兼職教師,他們來自校外實習基地或有關涉外企業單位,負責學生的校外實習或進校開設專題講座。
4.3具體建設措施方面(1)保持教師隊伍的合理流動,保證教師隊伍不斷檔、不脫檔。一方面從教學工作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引進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養,選派教師參加國內訪學、深入實習基地接受實踐鍛煉或鼓勵年輕教師攻讀博士學位等。(2)發揮傳、幫、帶作用,由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對青年教師言傳身教,啟發交流,并積極開展示范課、講課競賽等活動,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3)重視教改教研活動的開展,每個學期都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形式多樣的教學專題研討活動,探討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教學、課程教學資源的網絡化與信息化建設等,加強教學團隊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互相取長補短。(4)既要保證團隊教師的個人自由發展,又要加強對教師的教學管理與監督,完善激勵懲罰機制,對教學團隊中教學成績優秀的教師給予肯定和必要獎勵,并在年度考核和職稱晉升中予以適當的傾斜;對于只是照本宣科、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較差的教師及時進行幫扶教育,而對于出現教學事故的教師可以勸退出教學團隊。
5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學習和教學效果
考試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反饋。課程群建設中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考核作為一種促進學生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和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的手段。
5.1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考試形式不應局限于單一的閉卷考試,而應根據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教學與考核需要,實行多樣化考試,如筆試、口試、課堂討論、上機操作測試、小論文、實驗報告等。比如:“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貿函電”可采用閉卷筆試形式,“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可采用閉卷筆試與撰寫小論文相結合的方式,“國際商務單證”和“國際貿易綜合實訓”可采用上機操作與撰寫實驗報告相結合的方式。
5.2選用靈活的考試內容考核的內容不能僅局限于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比如像名詞解釋、簡答題之類的題目,而要以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為主,適當增加一些能激發學生創造性的題目。如“國際貿易實務”和“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中的案例分析題,“國際經貿函電”中根據所給條件撰寫商務信函的操作題,“國際商務單證”和“國際貿易綜合實訓”中的單證制作題等。對原有試卷完善與改進基礎上,建設課程群高質量的試題庫,盡可能采用考試評分系統進行考試與評分,采用隨機的方式從試題庫中選擇考試內容,以減少主觀性與隨意性,也體現考試的公平性。
篇2
內容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而氣候變化的威脅使低碳城市成為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方向。這篇文章從不同側面闡述了低碳城市的多重內涵,介紹了國外低碳城市的實踐,在此基礎上總結了低碳城市的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借鑒。
關鍵詞:低碳城市 建設 國際經驗 借鑒
IPCC第四次報告提供了人類活動加劇了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及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召開,低碳經濟逐漸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城市是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的重要場所,也是低碳生活、低碳社會的重要載體。城市消耗了全球80%的化石能源,排放了全球75%的溫室氣體(Stern,2007)。因此,倡導經濟轉型,低碳發展,就必須建設“低碳城市”。這樣,構建低碳城市,在城市空間范圍內,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就成了未來城市發展的重點。
低碳城市的內涵
客觀地說,到目前為止,低碳城市的內涵并不統一,不同的學者和機構從不同的角度對低碳城市進行了定義。有學者認為,低碳城市指的是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增長及CO2排放相脫鉤,如果化石燃料使用及CO2排放量的增長相對于經濟增長或城市發展是非常小的正增長,就屬于相對脫鉤;如果是零增長或負增長,就屬于絕對脫鉤(諸大建,2009)。
還有一派觀點,是從政府、企業、公眾的角色來給低碳城市下定義,認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該定義強調“城市以低碳產業和低碳化生產為主導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會為建設藍圖的城市”。通過政府職能的重塑、經濟發展模式、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來構建低碳城市。
而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換句話說,就是在保證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盡可能少地消耗能源。這個概念從低碳城市構建的目標出發,強調在保證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實現有助于減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
國外低碳城市的探索
(一)倫敦
英國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積極倡導低碳經濟的國家。前任倫敦市長利文斯頓于2007年2月發表《今天行動,守候明天》(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宣布到2025年將二氧化碳減排降至1990年的60%。
倫敦市低碳城市建設采取主要的措施有:
幫助企業減少碳排放。幫助企業提高減碳的意識,并提供改變措施的信息。鼓勵所有企業的新投資都要向低碳一體化過渡。
綠色交通。通過引進碳價格制度,征收二氧化碳稅,根據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征收費用等激勵機制,降低地面交通運輸的碳排放,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將倫敦打造成為歐洲電動汽車的首都。
綠色建筑。改善現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推行“綠色家居計劃”,向倫敦市民提供家庭節能咨詢服務;要求新發展計劃優先采用可再生能源。
智能電網。推行智能電網,發展低碳及分散的能源供應。在倫敦市內發展熱電冷聯供系統,發展小型可再生能源裝置(風能和太陽能)等,代替部分由國家電網集中供應的電力,從而減少因長距離輸電導致的損耗。
政府綠色采購。市政府嚴格執行綠色政府采購政策,采用低碳技術和服務,改善市政府建筑物的能源效益,鼓勵公務員養成節能習慣。
(二)紐約
為了讓紐約可持續發展,在2007年市長彭博公布了《策劃紐約》計劃詳情,并確定全球氣候變化是紐約面臨的一項重要的挑戰,目標是到2030年,在2005年水平的基礎上減少30%的溫室氣體排放。《策劃紐約》針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出的措施主要有:
1.成立“能源規劃部”。該部門掌管本來分散于不同政策部門的能源工作,如能源需求管理、擴大清潔能源供應、推廣節約能源等。
2.撥款支持節能。每年投入相當于政府一年能源開支(電費和暖氣費)的金額,用于研發推廣節能技術,針對政府、工商業、家庭、新建建筑及電器用品五大領域制定節能政策。
3.提高建筑物能效。制定更嚴格的建筑物能耗標準,如提出更嚴格的通風標準,推廣水泥成分減少30%~40%的混凝土,以減少生產水泥時排放的二氧化碳。
4.增加清潔能源的供應。給予太陽能發電裝置以稅收優惠,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場。
5.減少來自交通的溫室氣體排放。擴建鐵路系統和改善巴士服務;試行道路收費計劃,在工作日每天早上六點至晚上六點,進入曼哈頓區的汽車需付8美元,貨車需付21美元。
(三)東京
低碳東京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資助私人企業減排。協助私人企業采取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推行限額貿易系統(cap and trade system)為企業提供多種減排工具,成立基金資助中小企業采用節能技術。
2.家庭減排。在家庭部門實現二氧化碳減排,以低碳生活方式減少照明及燃料開支,大力提倡使用節能燈照明,要求居民放棄浪費電力的鎢絲燈泡,與家裝公司合作,提醒客戶在翻新住房時采取節能措施,加裝隔熱窗戶。
3.建筑減排。減少由城市發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新建政府設施需符合節能規定,要求新建建筑物的節能表現必須高于目前的法定標準
4.交通減排。減少由交通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制定有利于推廣使用省油汽車的規則。
(四)西雅圖
西雅圖是美國第一個達到《京都議定書》溫室氣體減排標準的城市。市長尼克勒斯積極推行公共交通系統,讓汽車“放假”,鼓勵自行車出行。同時大量發展綠色建筑,鼓勵開發可再生能源發電,鼓勵企業改變傳統的耗能方式,例如波音公司正在研制生物質燃料替代燃油等。
(五)哥本哈根
2009年丹麥的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性城市,使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為零。其計劃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到2015年把該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20%,第二階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為零。
所謂碳中性,就是通過各種削減或者吸納措施,實現當年二氧化碳凈排量降低為零。市政府現已啟動了50項減排計劃,從新建清潔能源發電站,推廣混合燃料汽車,到鼓勵自行車出行、垃圾精密分類回收利用、制定嚴格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節能建筑。
(六)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爾摩,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環境保護規劃,至今已經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市政府的所有政策過程包括預算、執行、報告和監測都會充分考慮環境和氣候變化的因素。斯德哥爾摩目前已經實現比1990年減排25%的目標,并計劃到2050年去除所有的化石能源供給,成為零碳城市。
(七)世界大城市氣候領導聯盟
2005年10月,由倫敦市長利文斯頓提議,成立世界大城市氣候領導聯盟(World Large City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18個世界一線城市的代表在倫敦集會,會上承諾通過彼此的協作來應對氣候變化。此后,該組織成員逐步擴充到40個世界級大城市,簡稱C40。C40 是一個旨在加強國際城市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探索城市低碳發展的國際大型城市間組織。2006年8月,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利文斯頓宣布,克林頓氣候動議與C40建立合作關系,CCI為C40城市提供清潔交通、可再生資源、廢棄物管理等領域的專業技術支持,提高大城市的能源效率,鼓勵C40聯盟成員參與CCI的減排項目,減少碳排放。2007年5月,第二屆C40會議在紐約舉行,主要議題是幫助各個城市設定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第三次大會于2009年5月在韓國首爾舉行,通過了《首爾宣言》,量化減排目標,履行氣候變化行動計劃。
國際經驗與借鑒
(一)明確的綱領和行動計劃
城市要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其中最關鍵是要有明確的綱領和行動計劃,制定嚴格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和標準。倫敦發表《今天行動,守候明天》,宣布了《市長氣候變化行動計劃》;紐約公布了《策劃紐約》的計劃詳情,宣布《紐約規劃應對氣候變化》;東京宣布《氣候變化策略》,東京政府堅決推行“世界最高水平的應對戰略,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方法上領先全國;倫敦計劃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研發和金融中心;紐約政府決心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先鋒。
(二)全方位的規劃設計
低碳城市有兩層含義:第一,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規劃、交通、建筑盡量朝低碳的方向發展,城市居民有很深的低碳理念;第二就是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因此,構建低碳城市,必須制定全方位的政策,重視產業結構的低碳化改造;倡導綠色建筑,設定節能標準,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通過定量分析,合理設計遮陽、建筑朝向、綠化帶分布,控制熱島效應,實現最佳的自然通風效果;重視交通規劃,降低交通過程的碳排放需要,在城市規劃階段采取預留公交、自行車空間,限制私家車的使用等措施;合理設計供水、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減少碳排放。植樹造林、增加碳匯更是城市實現低碳的有利條件。
(三)量化的減排目標
有效的溫室氣體減排戰略,需要清晰的目標作為前提。各市都制定了明確的減排目標,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性城市;東京的目標是以2000年為基準,到2020年減少25%的溫室氣體排放;倫敦決心到2025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60%的排放;紐約計劃于203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減少30%的溫室氣體。只有制定了具體的可量化的減排目標,才能讓公眾有明確的預期和監督政府的措施是否有效。
(四)三位一體的治理結構
低碳城市的啟動和發展依賴于制度層面的變革,沒有強有力的政策安排,沒有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沒有主要領域標桿性項目的示范,城市要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度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是不可能的。
建設低碳城市應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公眾三類主體的作用,政府要承擔統籌低碳經濟發展的領導與管理功能,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以及搭建碳交易平臺,營造有利于低碳發展的外部環境;企業應該成為低碳產業和低碳產品的開發主體;社會、居民應該成為低碳消費和低碳生活的主體。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由政府主導,促進政府、企業、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合作,促進企業決策者和公眾轉變觀念,發動全民參與低碳城市建設,引導公眾進行相應的行為建設。
(五)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共贏
一般認為環境和經濟增長是不可兼得的,但是英國政府在過去10年間實現了200年來最長的經濟增長期。經濟增長了28%,但溫室氣體排放卻減少了8%。這是工業革命以來,英國第一次打破了經濟增長和排放污染之間的聯系,證明了經濟增長和減排是可以同時實現的。
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而倫敦和紐約的經驗說明,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不但不會妨礙經濟發展,還能帶動新興產業的異軍突起,增加就業,提高經濟效益。紐約政府估計,通過節能和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全市的電費和暖氣開支,預計在2015年前每年減少20億~30億美元。倫敦政府估計,節能措施可以在未來二十年替市民節省10億英鎊的能源開支。此外,倫敦決心發展環保技術帶來的商機。
參考文獻:
1.諸大建.低碳經濟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嗎[N].解放日報,2009.6.22
篇3
關鍵詞 精品課程;礦業經濟學;建設經驗;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2)05-0077-04
0 引言
中南大學“礦業經濟學”課程設置可追溯到1956年,當時,中南礦冶學院招收“礦區開采與經營”本科生,開設礦山經營管理課程。此后,陸續開設“礦山經濟管理”、“礦山投資項目經濟分析”、“礦山可行性研究”等相關課程。至1990年,正式設立“礦業經濟學”這門課程。本課程經過20多年的建設,在師資隊伍的配備、教育教學理念的確立、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實踐教學的配套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及成果。2005年,《礦業經濟高級教程》列入湖南21世紀教材建設立項;2006年,《礦業經濟學》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2007年,《礦業經濟學》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1 教材的特色及創新之處
教材立足現實,對礦產資源法及相關的資源法律作了全面的解釋,使本科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基礎上,增加相關的法律知識,為今后在崗位上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礎。教材在資源經營、市場化運作及法律體系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供的案例全部是實際的礦山管理實例。
教材的編排參考了美國資源經濟學方面的教材體系,但內容完全采用國內礦產資源管理方面的材料。教材系統地闡明了中國礦產資源學科的發展歷史和方向,首次從資源的形成、演化、質量特征、時空規律性,及其與人類和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論述了資源科學的形成。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資源,協調資源與人口經濟、環境之間的關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方向演進。
教材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礦產資源法律體系;(2)對目前國內急需的礦業權評估理論和方法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并給出了實際的計算例子和練習;(3)對礦山安全監督管理法律和制度進行了論述;(4)教材涉及了礦產資源開發部署、礦業投資方向、攻關方向等全局性的問題;(5)教材對于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法、資源供求關系、資源稀缺觀念和意識、資源利用的生態問題等進行了全面論述。
2 教學條件建設
2.1教材使用與建設
1989年以來,中南大學礦業經濟學教學一直采用自編教材和講義。先后出版了《礦山投資項目經濟分析》、《礦業經濟學講義》、《礦業經濟學高級教程》、《資源評估學》、《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礦業經濟學》等教材。
2.2促進學生主動性學習的擴充性資料
在加強教材建設的同時,中南大學礦業經濟學(以下簡稱本學科)特別注重豐富教學資料。現已購買國內外有關參考書籍200余冊:訂購了礦業經濟、資源經濟、環境經濟、生態經濟類雜志10余種,供師生參考查閱;編寫了《礦業經濟學習題冊》、《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習題庫》等擴充性資料,供學生課后練習和自學。
2.3實踐性教學環境
本著產學研結合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宗旨,實踐性教學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內容的不同,可選擇在學院數字礦山實驗室進行,或直接到有色行業生產現場進行考察。本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在實踐教學方面結合礦山實例進行案例分析,以便加強工科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礦床地質經濟評價案例;礦山投資項目可行性評價;采礦權評估案例分析;探礦權評價案例分析;礦山安全監督管理案例分析;礦業投資風險分析案例分析;礦業政策制定案例分析;礦山管理咨詢案例分析。
2.4網絡教學環境
中南大學數字圖書館有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供師生免費使用。礦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全部材料(含多媒體教學與學習網絡系統、課程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習題集、參考文獻等)均已經做成網絡教學與學習系統軟件掛在了校園網上,供師生學習。
3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
課程組通過教學過程6大要素(講課、案例討論、作業、輔導、考試和科研實踐)來開展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在廣泛吸收先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3.1課堂講授
課堂教學是學生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礦業經濟知識體系和內容的關鍵環節,在此環節中,教師通過講授、討論課、習題課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傳授礦業經濟學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講授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通過靈活運用啟發式、問題式、討論式、交互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向學生介紹新的礦業經濟理論,引入新的知識、定理和規律,同時通過介紹資源科學的案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探索精神。討論課也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它能增強師生的互動,一方面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活躍學習氣氛,激發學習熱情。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討論發言可了解學生對礦業經濟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從而發現學生在概念上的理解錯誤以便及時糾正。通過習題課則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總結、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并能夠使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適當加大習題的難度,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2自學與討論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要經歷“學會一會學”的過程,會學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通過課程學習,學生獲得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以及自學能力可以讓他們受益終生。在教學過程中,對部分內容首先提出自學要求,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指定的內容,同時要求寫出自學部分的讀書報告;部分難度在學生自學能力范圍以內的章節則要求一些學生通過自學、查閱資料,寫出電子教案,在課堂上用15分鐘左右進行講授,這種讓學生互教的方式,可強化培養學生自學、表達、電子教案開發等多項能力,受到學生歡迎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3.3作業和輔導
學習必須全方位、多途徑地獲取知識,而教材上的知識是有限的,本學科采取以下多種方式使學生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以適應科學素質教育之需。(1)開辟“資源科學前沿”專題論文競賽;(2)舉辦礦業經濟講座。聘請國內外專家、教授直接向學生介紹礦業經濟學前沿問題等延伸性知識,使學生及時了解礦業經濟學當前進展,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3)開設《資源評估學》文化素質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素質選修課,專門介紹資源評估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4)開展論文寫作競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準備競賽的過程中,通過文獻資料的查閱和論文寫作,可鞏固所學知識。同時,通過競賽也可以發現優秀人才,從而保證資源經濟學的可持續發展。
課后輔導除安排常規答疑外,還在網絡教學與學習系統中增加了典型例題及解題方法、重點難點指導、名詞概念解釋等內容,并將教學課件與課程學習等內容納入網絡教學與學習系統中。
3.4考試手段
考試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督促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手段。多年來,本學科采用考試和論文寫作自由選擇的方式,改變傳統閉卷考試定成績的模式。采取多種考核方式,全面測試學生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考試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論文寫作與考試相結合,在考試中專門加入能力測試題,以考核學生對所學礦業經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要求學生按照正式的格式書寫,這樣不僅能測試礦業經濟知識,同時強化了科學素質的培養,從而對礦業經濟學教學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3.5教研及教改成果
1)教學內容現代化。遵循基礎知識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并重的原則,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具體措施有:將教學內容向資源經濟學前沿延伸;既重視礦業經濟知識的教學,又注重礦山管理方法的傳授。
2)教學手段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教學手段現代化提供了條件。課程實現了多媒體教學,并開發了多套教學軟件,包括礦業經濟學電子教案、礦業經濟資源庫、礦業經濟案例討論、礦山管理咨詢論壇等。
3)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建立了網上礦業經濟教學平臺,能在網上實現礦業經濟教學全過程。開發了較為豐富的網絡資源:礦業經濟電子教材、資源經濟網絡資料庫、礦業經濟輔導與答疑、礦山管理咨詢平臺、礦業經濟電子作業等。
4)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實現,使得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特別是需要探索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如何發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作用。提出了多媒體只是代替書寫黑板的工具,教師仍要充分發揮原有的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的優勢,特別是不能成為多媒體課堂的配音員,要揚長避短,逐漸形成重點難點講授法、問題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5)加強地礦學科中礦業經濟相關學科整合。礦業經濟是采礦工程專業必修課,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加強與其它課程的整合,實現系統優化,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本學科始終堅持礦業經濟課與資產評估課的有效整合,礦業經濟與資源經濟學、礦山設計原理等基礎課程的有效整合,既保證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又避免課程間的相互重疊。
6)引入國外教材,開展雙語教學。為了落實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提高本科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從2002年起,本學科就開展了礦產資源評估雙語教學。承擔雙語教學的教師都在國外著名高校接受過1年左右的專門學習,其外語水平高,雙語教學效果好,目前已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并受到學生歡迎。
3.6以科研項目帶動學生參與實踐的創新手段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面上的理論知識,學會理論在實際當中的應用,教研組積極吸納本科生參與相關科研項目,將所有上課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定的科研任務,并且督促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完成任務的質量作為評判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這樣可以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壓力,同時各小組之間的競爭也成為他們做好自己工作的動力。隨著資料調研及研究工作的深入,他們通過碰到難題并將其解決的方式,對課題研究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且更加廣泛地去了解該領域的相關知識及研究進展。比如,本學院有一個礦山投資評價專家系統方面的課題,通過該課題的開展,學生梳理了詳細的礦山(包括地、采、選,且按不同采礦方法分類)建設投資估算報表指標,建立了完善的生產成本報表細項,掌握了通過上述基礎報表如何生成礦業投資財務分析報表以及不確定性分析、風險分析及方案經濟比選等經濟分析手段。可以說,學生通過這些實踐教學手段,基本上掌握了礦山技經評價及投資評價的基本流程,更好地了解了現場的專業知識,豐富了他們的視野,從而有助于提升他們今后的就業競爭實力并擴展其發展空間。
4 青年教師培養
1)安排青年教師進修礦業經濟學高級課程。只懂一門課的教師是講不好這門課的,只有熟悉礦業經濟學的全部內容,才能自如地“從一桶水中倒出一杯水”。安排年輕教師進修資源經濟學高級課程,如碩士生的《高級礦業經濟學》,博士生的《高級資源經濟學》、《資源評估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等。
2)鼓勵青年教師承擔與教學課程方向一致的科研項目。《礦業經濟學》是一門交叉邊緣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必須在應用中加以發展。這就要求從事課程教學的教師必須同時參加科研工作,才能講好課,建設好課程。基于這樣的認識,課程教學組的青年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承擔并完成了許多科研項目。在資源評估、礦業經濟與系統工程等研究方向上發表了多篇具有前沿研究水平的論文。
3)鼓勵青年教師同時講授其它相關課程。《礦業經濟學》是礦業工程和資源經濟的結合,是整個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部分。作為主講《礦業經濟學》的教師,同時適當地講授其它相關課程,對于教好礦業經濟學是十分重要的。課程組的青年教師都曾經講授過其它多門課程。
4)鼓勵和安排青年教師出國進修、進行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學院的多名青年教師曾經到美國、日本、加拿大和歐洲的大學進行過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
5 課程教學效果及評價
礦業經濟學課程在培養采礦工業高級管理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在中南大學礦業經濟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中,先后出現了多位出色的礦業經濟學專家,在他們的帶領下,通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保證了中南大學礦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并且培養了一大批在國內任重要職務的高級礦業經濟管理人才,逐步從采礦工程碩士點礦業經濟與系統工程方向,發展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碩士點和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點,并在課程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校內外專家對于本課程的一致評價為:(1)教材內容都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礦業經濟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在編排結構、教學內容上深入淺出,富有特點。教材配備了大量的案例和思考練習題,突破了傳統礦業經濟管理教材以理論為主、缺乏實際案例和習題訓練的模式。這些內容在國內同類型教材中是不多見的,對于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用的,對于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該課程由一系列教學環節構成,主要有課堂講授、作業練習、現場教學、專題講座等,結構合理,內容豐富。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教學目的明確,重點突出。網站提供的教學文件,完整地反映了該課程各教學環節主要內容和要求,特色鮮明,體現了中南大學《礦業經濟學》課程改革、建設的成果。
篇4
【關鍵詞】生態城市;模式;借鑒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3)09-0187-04
一、引言
國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建設生態文明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建設生態城市。建設新型城鎮化一個主要方面是生態城市建設,只有建立生態城市,把生態文明融入到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綠色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小康社會。目前,國內已經正式向住房城鄉建設部和發展改革委提出要建設生態城市的有50多個。此外,全國以生態、低碳為目標的地級市達到259個,其中提出要建生態城市的占到了90%。生態城市建設在中國已經如火如荼。但是,什么是生態城市,如何建設生態城市?這些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本文根據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為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雷吉斯特認為,生態城市是指生態健全的城市,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亞尼科斯基認為,生態城市是理想城市模式,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M.羅斯蘭德認為,生態城市實際上是變革和解決城市和社會問題各種理論的綜合。生態城市的理念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相關理念并存和包含了其它理念。國內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黃光宇認為,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
二、生態城市建設模式
生態城市建設共分為六種類型。各類型之間不是獨立存在的,是互補共存又各有偏重
1 政策導向型。通過政府制定相關發展規劃,并輔之法律政策支持,加快推進生態城市建設。世界發達國家在生態城市建設中一直非常重視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通過制定方向明確和目標具體的發展規劃,引導生態城市建設全面有序推進;1992年美國伯克利生態城市計劃、1994年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生態城市建設計劃等都屬于這種類型。在政策主導型中,政府制定相關法規政策保障規劃順利實施。比如1994年,德國通過了《循環經濟及廢棄物回收法》,1976年美國通過了《資源保護和廢棄物回收法》等。
2 科技先導型。通過加強資源環境方面的新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加快生態城市建設。如麥卡倫堡在生態城市建設中以生態工業園建設為突破點,形成工業共生體系,被稱為卡倫堡模式。卡倫堡攻克資源替代技術、資源恢復技術、資源耗用減量化技術、無害化處理技術、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等,支持相關產業構建其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成為工業生態系統運行最為典型的代表。在熱能上形成多級利用:燃煤電廠對熱能進行了多級使用。通過地下管道向卡倫堡全鎮居民供熱。由此關閉了鎮上3500座燃燒油渣的爐子。減少了大量的煙塵排放;減少火焰氣排放:煉油廠和制藥廠進行綜合利用。煉油廠產生的火焰氣通過管道供石膏廠用于石膏板生產的干燥,減少了火焰氣的排空:水資源循環使用:煉油廠的廢水經過生物凈化處理。通過管道每年輔送給電廠冷卻水。水的循環使用。每年減少25%的需水量。
3、項目帶動模式。通過建設項目的有效實施,實現生態城市不同階段的具體建設目標,以帶動總體建設目標的實現。美國伯克利市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通過改善能源利用結構項目、恢復廢棄河道項目、建造利用太陽能的綠色居所項目以及建設慢行車道項目等,穩步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德國的弗萊堡市也是項目帶動性的代表,弗萊堡是歐洲最具生態意識的小城,環保與綠化排全德第一。1992年6月。弗萊堡市議會通過了一項“降低房屋能源消耗”的決議。在一些“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只允許修建“節能房屋”。這是真正的“低”碳房屋。房屋幾乎所有形式能量均源于太陽能和熱能的循環利用,獨立于現有常規能源。25萬人口的地域被冠以“陽光地帶”,其收集的太陽能幾乎為整個英國的太陽能源總額。在這個城市里。房子能夠伴隨著太陽運行的方向自轉,上演早晨從東邊進入家門,下午從西邊出門的“神話”;在新興小區里,還能體驗“零度能源”生活。在這里,環保生態文明是最受歡迎的現代文明范式,“綠色生活”指引著城市復興的新方向。通過推行大氣環境保護項目、能源利用環境保護項目、垃圾處理項目和居民區生態環境處理項目等有效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巴西庫里蒂巴通過推行的交通系統革新項目、垃圾循環回收項目和能源保護項目獲得國際大獎,并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
4、交通引導型。交通擁堵目前已經成為很多城市的難題,堵導致人在路上浪費了更多的時間,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交通擁堵也使得污染加重,無法實現人與自然、城市的和諧統一。交通引導型生態城市的建設就是改善交通網絡,提高出行效率。減少城市污染。典型的例子就是丹麥的哥本哈根,該市最大化的利用城市公共交通運輸網絡,減少私家車出行。在油價高漲的情況下加大對公共交通運輸的補貼,減少市民的出行成本。公共交通運輸網絡可以提高效率,減少污染。
5、組織驅動型。生態城市的建設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還關系到千家萬戶,因此需要更廣泛的居民參與。這就需要城市社區在社區控制、社區建設上采取更主動的態度。
6、城鄉互動型。很多國家城鄉二元體系。城市具有良好的公共資源和環境,而鄉村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城鄉互動型生態城市的建設就需要城鄉互動,打破城鄉界限,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建設。典型的例子有新加坡、美國海濱城市伯克利等。
以上6種類型是目前已經取得成功的部分城市,當然作為新興事物,需要更多的探索。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情況,可以因地制宜的采取適合本地發展的生態城市模式。但不論何種模式,都需要遵循和諧性、循環型、高效性和多樣性的統一。
三、生態城市的國外案例——瑞典馬爾默
人口不到30萬的馬爾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坐落于瑞典南部的厄勒海峽地區中心。它曾被評為瑞典最佳增長城市,獲聯合國最佳人居城市獎。而在10年前,馬爾默卻是另一番景象。僅僅用了10年時間,馬爾默就實現了由老工業城市到現代化生態城市的完美轉型。
馬爾默曾是瑞典一個以造船業為主的老工業城市。在“黑鐵時代”的工業期。馬爾默遠非宜居之地,只有糟糕的環境和局促的水泥房屋。歐洲造船業在上世紀全面衰退之際,大批企業也從馬爾默西港區撤走或倒閉,26個工種消失,馬爾默高達30%的失業率居瑞典首位,使馬爾默的工業基礎幾乎被完全廢棄,整個城市蕭條不堪,馬爾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生存的危機迫使馬爾默決定進行城市功能轉型。1995年,借著與其他歐洲城市競爭2001年“歐洲城市住宅博覽會”舉辦權的機會。馬爾默打出要將廢棄老碼頭改造成節約能源的生態友好型住宅新區的口號。西港新區項目因此獲歐盟“推廣可再生能源獎”。如今,創造新生活標準的馬爾默已成長為一個國際化城市。與歐洲絕大多數正在經歷“去城市化”的城市不同,馬爾默正在高速地城市化,它的人口每年以5%的比例在增加。近30萬居民來自171個國家。
馬爾默在能源利用及建設排放方面具有詳盡的計劃,將可再生資源全面運用到城市建設及發展中。至2030年整個城市將100%采用可再生資源。馬爾默計劃在2008-2012年之間,將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5%,遠遠超過京都所定的5%的目標:從2001年到2020年,城市的能源需求將減少一半,到2030年整個城市將100%采用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包括太陽能、風能和沼氣。太陽能板被安裝在朝陽的一面,緊貼墻體,整個一面墻都是太陽能裝臵,即可以發電,也可以提供熱水,統一為整個4層樓的用戶供應。風能上,小區與瑞典最大的風力發電廠相連。發電廠有48臺風力發電設備,是世界上第三大海上風力發電場,可以為馬爾默的60000個家庭提供電力。西港新城使用了沼氣能源,并做到了100%的垃圾回收利用,居民廢棄的生活垃圾會在垃圾工廠加工為沼氣。為汽車或城市供暖提供燃料。
垃圾處理方面,馬爾默政府在這一區域大力推廣垃圾分類與廢棄物回收,并指導居民如何正確地使用分類垃圾桶。早期安裝的回收系統是將垃圾人工分類,很多人將可燃垃圾丟至有機垃圾桶。有機垃圾和可燃垃圾混合,垃圾回收率降低。經研究,把有機垃圾桶上加了一把鎖,回收有機垃圾率大幅度提高。將有機垃圾在廚房處理,人們在廚房水池下面安裝一個攆壓機,把土豆皮等有機垃圾直接扔到這個裝臵里,直接攆壓成汁,順著管道直接流到生物燃氣生產線上了。
為避免大量雨水帶來的災害,城市建立雨水導流明渠,將收集雨水作為池塘、噴泉等景觀用水,節約資源的同時降低洪澇災害發生的機率。在社區的綠化及小區中央形成了一些由天然雨水利用形成的人為景觀,如小池塘、噴泉等,將雨水引至景觀用水,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避免自然災害
生態城市的建設不僅體現在環境的友好,更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馬爾默建立暢通的對話機制,構建良好的社區文化及服務體系——“對話機制”。這種方式就是居民經常發揮主動性設法為鄰居們提供服務,物業則作為橋梁把市民的需求傳達給政府,政府傾聽居民的需求,并為他們提供便利。一旦這種良性的機制形成,社區就會充滿活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良好的社區氛圍比先進的硬件更為重要。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根據目前我國各個地方已經規劃的生態城市狀況,可以發現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包括:(1)戰略規劃上缺乏高度,各地存在雷同現象。各個地方以為建設生態城市就是發展低碳經濟,在產業結構上重視高科技的信息產業、生物技術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結果各地一窩蜂的發展這些產業,就導致重復建設嚴重,不根據城市具體情況和國情,出現像光伏產業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局面,一旦國外政策發生變化,產業就會出現滅頂之災。(2)生態城市建設中缺乏協調,各部門各自為政。在城市內部管理當中,各個部門各自為政,總體協調程度不高,缺乏“頂層設計”,問題非常突出。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既然我們的生態城市要建立在新的文明形態基礎上,那我們社會的一個廣泛共識‘聯合行動’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基礎和前提。(3)生態城市建設所需要的關鍵技術體系不夠完整。如何根據生態城市建設的需要,對技術進行梳理。構建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系統。生態城市建設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比如在思想認識、政府決策、科技攻關、社會行動方面有很多新的經驗,需要解決很多沒有遇到過的技術難題。(4)生態城市政策法律體系不夠健全。盡管中國現已初步形成包括憲法、法律以及相應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所構成的保障城市生態化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但與國外較完善、成熟的規范城市生態化建設的法制相比。中國的相關立法還處于較低層次,某些法律、法規有待制定和頒布。盡管中國絕大多數地級以上城市都把“生態城市”作為建設目標,但缺乏類似于《生態城市促進法》的生態城市建設綜合立法。
中國的生態城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及挑戰,產業鏈缺失、無量化標準、生態技術缺乏等問題相繼出現。生態城市建設的思路不夠清晰。生態城市建設在國外發展較早,模式及技術已基本成熟,我國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經驗,再加上由國家主導進行區域性的生態建設,在政策、技術等方面予以了很大的扶持,這為我國生態城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機遇以及良好的保障: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參與者,無論是政府、開發商、建設及生態相關產業都應積極參與生態城建設的推動,加大建設模式及技術的創新,真正尋找到一條適合我國生態發展的途徑。
1 發展生態經濟。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模式趨向重工結構。這就需要耗費更多的能源和資源,高碳排放使得生活環境惡化。因此,對于更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而言,不應重走發達國家的老路,在開始發展時就重點發展低碳的循環經濟,促進生態經濟和經濟的生態化。政府采取稅收、金融等措施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在消費理念上引導居民理性消費和生態消費,另外政府在稅收上提高對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的稅率。
篇5
一、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體系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用一整套的法律機制來規范社會主體的行為,才能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一)以法制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穩定的社會規范作為前提條件,而只有在統一的社會規范之下,社會主體的行為才有準則,人與人之間才會減少沖突和摩擦,從而保證社會的相對穩定,而法律正是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首先,必須注重立法的質量。其次,要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第三,要協調好各類法律糾紛,不斷建立和完善訴訟制度,將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都納入法制的軌道。
(二)用法制來保障社會的公平
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追求,也是社會主義法律所追求的基本價值目標之一。只有在社會公平的前提下,整個社會才能形成團結友愛的和諧局面。應通過法律制度來協調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和社會分配問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能讓收入過低的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受到影響,那樣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特別是社會轉型期應更應注意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二、規范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法治對策
(一)制定新時期的法治補救措施
必須采取法治補救措施和其他各種社會補救措施,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一要加強法律制度的修改工作。修改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任務需要的法律制度。二要在解決某一方面新的社會問題時,可以先制定一些單行性的法規。三要加強立法及司法解釋的工作。四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執法的溝通機制。
(二)建立完善市場誠信法則和信用機制
誠實信用不僅僅是市場主體自我約束的道德準則,它更應該是一項交易法則。為使其充分發揮規范市場主體的作用,必須從制度的層面對待誠信問題,用法治維護市場誠信,建立市場誠信法則以解決我國市場交易中存在的誠信危機,促進市場經濟的完善和成熟。市場經濟秩序的紊亂與社會信用缺失的密切關系勢必要求將信用問題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制定有關法規、強化法律的規范作用、完善市場信用機制,這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
(三)加強經濟執法環節的建設與保障
從近些年來的實際情況看,法律實施是一個最薄弱的環節。制定出來的許多法律法規,并沒有完全地變成各級執法人員的自覺行動準則。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亂紀等現象十分嚴重。要建設良好的市場經濟法律秩序,就必須完善強化經濟執法機制,而完善強化經濟執法機制的根本問題在于實現經濟管理法制化。一是通過改革理順政企關系,徹底改變企業是政府附屬物的地位,真正成為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二是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制度。將經濟管理職能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從經濟管理體制上杜絕、違法亂紀等行為。三是完善強化行政法制監督機制,嚴格監督和制裁經濟執法活動中的違法亂紀、營私舞弊行為。四是在各種經濟實體中建立健全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制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執法水平。
三、以新的法治理念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律文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樹立新的法律理念,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保障、實現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國家在設立權利義務關系時要和諧
針對不同的普法對象,采取不同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機制。對農民,要以提高其法律素質和維權能力為主,實行幫助教育機制;對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以提高其執政能力和執法水平為主要內容,實行引導激勵機制;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以提高誠信守法、依法經營的意識和能力為主要內容,實行監督約束機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要牢固樹立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權利義務理念,調整好權利義務關系,要用全新的視角審視權利義務理念,促進和諧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
在現代文明建設中,法治追求的價值準則和目標之一就是社會的和諧。規范社會生活的規則很多,而法律規范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規則之一,法律規則是根據社會生活需要而制定的,它體現在法律和各種規章制度之中,正是這些規則保證了我們社會生活的有序和穩定,只有人人遵守和服從這些規則,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境。因此,法治不僅是一種遵循、一種追求,也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具體到觀念上來說就是我們應在思想上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利益至上。我國的法律,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國家權力機關所制定的,其內容是反映了人民的長遠、整體利益,是為了維護人們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秩序而服務的,通過立法保障民眾利益表達的權利,增強利益表達的實效。國家應該用有效的制度安排來容納、規范利益表達方式,以增強民眾利益表達的實效。例如,通過民意調查、信息公開、聽證等方式方法,使政策的制定者推出社會普遍認可的公共政策,提高民眾利益表達的理性化程度,增強民眾利益表達的實效。再次,在立法內容上應制定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因年老、疾病、失業、傷殘、生育等原因失去勞動能力或生活遇到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標準;只有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有序,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真正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三)充分發揮科學立法的宣傳作用
科學的立法應該主動地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自覺引導公眾對于立法的合理期待,影響公眾和社會對于法律的認識和信仰,使立法過程成為倡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等和諧社會價值理念的過程,成為公眾學習法律知識、了解法律精神、接受法律觀念、認可法律規范的過程。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法治既是一系列原則、制度的實施,也是一種生活、實踐與認知的過程提升,有利于矛盾的解決,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公民基于其社會關系實踐及法律經驗形成的對法律的觀念、態度以至于對法律的信仰,對一個國家的法制運作和法制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篇6
關鍵詞:郵件過濾;預處理;特征選擇;神經網絡集成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01-171-03
The design of Spam Filtering System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Ensemble
LIU Bao-ping, LI Ai-jun
(Information Management,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to deal with spam in the email services.On the basis of expressing the standard email corpus as the form of vector space model,and reducing the emails dimension,this paper uses neural network ensemble to construct the email classifier,then to filter the email;this method experiments on the spam corpus,it proved that the method of the spam filtering is effective.
Key words: email filtering;preprocess;feature selection;neural network ensemble
隨著Internet的普及,垃圾郵件問題日益嚴重。垃圾郵件不僅占用網絡帶寬,降低整個網絡運行效率,給用戶時間和精力造成極大浪費,而且可能侵犯收件人隱私權,成為黑客利用的工具,對現實社會造成危害。對電子郵件進行過濾是有效對付垃圾郵件的主要手段。
目前,很多研究者已經對垃圾郵件的過濾方法進行了研究,其主要的郵件過濾方法有:1)黑白名單過濾,提供實時的黑白名單服務。其優點是節省帶寬,缺點是對垃圾郵件識別率不高。2)基于規則的過濾方法,設置一些規則對郵件進行評估,郵件特征符合規則則加分,分數達到預先設定的閾值就判定為垃圾郵件。優點是易理解、推廣,缺點是依賴于不斷地更新郵件規則。3)基于統計的過濾方法,是針對郵件內容進行過濾的一種機器學習的方法,過濾正確率高,速度快,被認為是垃圾郵件處理技術中很受歡迎的一種方法[1]。這種基于機器學習的過濾方法已成為當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已有的算法包括貝葉斯分類方法、神經網絡方法、KNN方法、Winnow方法等。但如何進一步提高郵件分類的準確率成為新的研究目標。
要提高郵件分類的準確率,分類器設計就成為郵件過濾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目前基于機器學習的分類方法已有多種,其中,基于神經網絡的分類器是郵件分類中比較有效的方法[2]。但是,神經網絡容易限于局部極小值,造成郵件的誤分。而神經網絡集成是用有限個神經網絡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學習,集成在某輸入示例下的輸出,由構成集成的各神經網絡在該示例下的輸出共同決定[3]。該方法可以顯著地提高神經網絡系統的泛化能力[4]。因此,采用神經網絡集成的方法設計郵件分類器將會進一步提高郵件分類的準確性,本文就此方面進行研究。
1 基于神經網絡集成的垃圾郵件過濾
1.1系統模型
本郵件過濾系統(如圖1)主要是針對電子郵件內容進行識別、過濾。電子郵件過濾系統主要由郵件預處理、特征選擇、分類器設計三個環節組成。本過濾系統中對郵件的處理過程:首先對郵件的原始語料庫進行預處理,把標準郵件集處理成了機器學習算法可以直接處理的向量空間模型的形式;然后利用基于信息增益(IG)的屬性選擇方法對其進行降維處理,選取合適的維數;最后利用神經網絡集成算法分別進行分類分析。
1.2 郵件預處理
為了便于郵件的過濾,對郵件數據集要進行預處理。
1.2.1 基于向量空間模型的郵件表示
本系統通過對郵件的原始語料庫進行預處理,把標準郵件集處理成了機器學習算法可以直接處理的向量空間模型的形式。具體處理步驟如下:
1) 初始情況下,先定義一個特征項集合,把郵件語料庫中所有出現的詞都作為特征項集合的候選特征,輸出一個特征項集合的字典。
2) 掃描語料庫,把語料庫中的每一封郵件都表示成維數(維數等于字典的長度)相等的向量形式,并以稀疏矩陣的形式存儲(降低內存使用量)。
3) 移除那些在語料庫中出現次數不大于4次(低頻詞),以及在每篇郵件中都出現的候選特征。這是因為低頻詞在語料庫中出現的次數太少,對分類幾乎不起作用;在每篇郵件中都出現的高頻詞,不具備區分類別的能力。這一步的特征移除可以加速特征選擇過程,進一步降低內存需求。
4) 輸出經步驟3)處理后的以向量空間模型表示的郵件數據集。
1.2.2 特征選擇
為了能有效地分析垃圾郵件的特征,要對郵件數據進行降維。對于垃圾郵件常用的特征選擇方法有:文檔頻率(Document Frequency)、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 ?字2統計量(EHI)等。其中,信息增益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屬性選擇方法之一[5]。因此,本文采用信息增益的方法對郵件數據集進行降低維處理,取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前M個詞為特征詞。將郵件數據集進一步表示成M維的向量空間形式。信息增益表征的是特征詞t在語料庫中出現前后的信息熵之差,具體到分為垃圾郵件(spam)和正常郵件(ham)的二類問題,IG的公式如下:
其中,C1和C2分別代表合法郵件和垃圾郵件的類別;表示Ci類郵件在語料庫中所占的比率;P(t)和P(t)分別表示特征詞t 在語料中出現的概率和未出現的概率;表示t出現在Ci類中的概率;表示t未出現在Ci類中的概率。
1.3 分類器設計
在眾多關于郵件分類的研究中,主要以單分類器為主,對過濾垃圾郵件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又一定的局限,而集成分類器分類效果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因此采用集成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垃圾郵件的過濾。
集成學習目的是利用模型之間的差異性提高學習系統的泛化性能。集成實現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如何生成集成中的各個個體以及怎樣將個體的輸出結論組合。在生成集成中個體方面,最重要的技術是Boosting[6]和Bagging[7]。Boosting和Bagging是兩種用來提高學習算法準確度的方法,大量關于Boosting和Bagging的實驗和應用已證明了這兩種方法的有效性。結論的結合的方法有投票法,加權投票法以及樸素貝葉斯法等等,其中,投票法包括絕對多數投票法或相對多數投票法。通常,在對分類器進行集成時,大多采用相對多數投票法,即若輸出結果為某一分類的神經網絡的數目最多,則判定屬于該分類。
神經網絡在很多領域已得到成功的應用,其網絡模型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極小值被認為是它的主要缺點之一。然而,Perrone和Cooper[8]卻認為,這一特性對神經網絡集成泛化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神經網絡集成用于郵件過濾系統,能夠提高過濾系統的性能。
1.3.1集成系統中個體分類器的生成
經過實驗,系統選取RBF神經網絡作為基分類器,個體分類器的生成則采用基于樣本選擇的Boosting和Bagging。
1) Boosting算法的步驟見表1所示。
2 )Bagging算法的主要步驟見表2所示。
1.3.2 集成系統中結論的合成
Bagging采用多數投票方法進行假設的綜合,有研究表明,簡單的、不加權的投票方法是魯棒的。 Boosting對每個基分類器的分類結果根據其分類錯誤率加以權值,然后對加權后的結果投票,最常用的權值計算方法是分類正確率或其變形。
2 實驗及結果分析
2.1 語料選擇
本文選取垃圾郵件的PU系列語料 作為實驗數據。PU系列語料由希臘學者Androutsopoulos提供,其來源于提供者某個時段收到的真實電子郵件。該語料去掉了郵件的附件、HTML標記等,只保留了郵件主題和正文的純文本內容,為保護提供者的隱私,語料采用加密的形式,用不同的整數替代郵件中的每個詞干。
2.2 評價指標
垃圾郵件過濾系統的性能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指標來評價:
1) 召回率(Recall):即垃圾郵件檢出率,反映了過濾系統對垃圾郵件的發現能力,召回率越高,“漏識別”的垃圾郵件就越少。
2) 正確率(Precision):即垃圾郵件檢對率,反映了過濾系統對垃圾郵件的判對能力,正確率越大,誤判垃圾郵件的可能性越小。
3) 精確率(Accuracy):對所有郵件做出正確判斷的概率。
4) 錯誤率(Error rate):對所有郵件做出錯誤判斷的概率。
5) F值:將召回率和正確率綜合成一個指標,是召回率和正確率的調和平均值。
此外,在垃圾郵件過濾的實際過程中,我們容易想到,將合法郵件判為垃圾郵件比將垃圾郵件判為合法郵件的代價要大,本文中用混淆矩陣(Confusion Matrix)反應此代價。
2.3 實驗結果與分析
有研究者[9]用實驗證明了,PU1語料、PU2語料、PUA語料效率最好的維數分別為1000維、100維、200維。據此,本文將PU1語料、PU2語料、PUA語料分別處理成了1000維、100維、200維的向量空間模型形式。然后將處理好的數據采用的RBF神經網絡、AdaBoost(目前最流行的Boosting算法[10])、Bagging等分類算法對實例進行分類,采用十折交互驗證法(10-fold-cross-validation)作為評估方法,得到如下實驗結果,如圖2、圖3、圖4和表3所示:
圖2PU1上的試驗結果 圖3PU2上的試驗結果
上述實驗結果表明,對同一個語料庫,神經網絡集成算法較RBF神經網絡算法,提高了精確率和F值,而正確率在提高的同時召回率有所下降,召回率在提高的同時,正確率有所下降,這是判別指標本身的性質。而且,從表3的混淆矩陣,可以看出AdaBoost算法和Bagging算法較RBF算法來說,將正確郵件誤分為垃圾的郵件的概率也減少了,即代價減少了。
整體來說,評價指標值提高了,主要的原因就是神經網絡集成將經過單個訓練的神經網絡的輸出結果加以合成,采用了多數表決的方法,提高了郵件過濾的性能。實驗結果表明神經網絡集成方法對于垃圾郵件過濾的是非常有效的。
3 結論
該文重點研究了采用神經網絡集成對垃圾郵件進行過濾的方法,同時對郵件過濾系統的數據進行了預處理,經過實驗,與單分類器的過濾性能進行比較,結果證明了神經網絡集成方法可以進一步提高垃圾郵件過濾的準確率。今后的工作重點是研究郵件多標簽分類方法。
參考文獻:
[1] 蔣秋香.垃圾郵件過濾技術的發展與現狀[J].網絡與通訊安全,2007(09).
[2] 黃國玉,龍潤生.基于神經網絡的郵件分類識別模型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2008(06).
[3] Sollich P,Krogh A.Learning with ensembles:How overfitting can be useful.In: Touretzky D,Mozer M,Hasselmo Meds.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8,Cambridge,MA:MIT Press,1996.190-196.
[4] 周志華.神經網絡集成[J].計算機學報,2002(01).
[5] Y.Yang.A Comparative Study on Feature Selection in Text Categor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1997.
[6] Schapire R E.The strength of weak learnability.Machine Learning,1990,5(2):197-227.
[7] Breiman L.Bagging predictors.Machine Learning,1996,24(2):123-140.
[8] Perrone M P,Cooper L N.When networks disagree:Ensemble method for neural networks.In:Mammone R J ed.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Speech and Vision,New York:Chapman &Hall,1993.126-142.
篇7
關鍵詞:工程教育 國際貿易實務 體系建設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對國際貿易人才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創新素養及綜合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具備國際貿易中所需要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擁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將工程教育的理念引入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將更好的培養學生必要的技能和創造力,符合時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一、現階段國際貿易課程存在問題
(一)創新理念的缺乏
傳統教育方法單一且枯燥,主要方式即向學生傳授教材上的知識,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告訴學生,卻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能充分發揮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創新潛能,導致在遇到實際問題時的盲目和局限。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現階段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繁多,涉及較廣卻不精,且只重視知識的傳授,但學生對理論知識卻局限于了解水平,在學習完相關課程后,不能夠很好的去將其應用到實際中。此外,目前教材專業英語內容較少,在國際貿易應用領域中不占優勢。
(三)實踐綜合能力不夠
目前大多數學校缺乏有效的實踐平臺,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停留在課本,熟記了業務流程卻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在實際工作中,學生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交際能力,學校的單一知識灌輸使學生在具體工作中很難適應這種復雜的環境。
(四)考核方法不恰當
現今普遍考核方法即為期末閉卷考試,較少采用大作業形式、提交課程論文方式或具體實踐模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就導致了學生單純的熟記考點卻缺少思維和創新的能力,且在考核之后容易忘記知識。
因此,將課堂教學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使學生適應工作環境符合社會需求是課程改革的重點。
二、工程教育模式
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實踐為載體,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專業知識的灌輸,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利用全面的課程豐富的資源,盡可能參與實際項目,在這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能力發展、素質培養和合作能力進行全面的提高。在現代的社會工作環境中,才能更好的與人協作,與人溝通,更加了解企業背景下系統的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
構建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課程體系,設計和規劃新的培養方案和教學方式,綜合考慮專業體系的需求,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都置于工程教育背景下,將現代人才素養的培養與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創新實踐應用的能力。此外,在課程作業考核方面,保證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提供更多的活動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團隊協作、溝通交際等全面的能力。
三、國際貿易實務體系建設
國際貿易實務是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與企業、社會緊密聯系,包括對外經貿的活動策劃設計和實際運行,這要求學生有很強的實踐能力,這與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相符,將工程教育理念運用到培養創新型國際貿易人才,體現了現代社會的要求。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應采取相應的體系建設。
(一)創新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教學注重傳授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忽視學生的思維創新。因此在工程教育背景下,老師應注意營造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改善課堂的氣氛,更好的傳授思考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維、發散思維,鼓勵創新思考,并盡量讓學生自由討論,激發創新潛能,活躍氣氛,形成有利于創新的開放氛圍。并盡量在學生作業和考核方式中增加創新能力的部分,讓學生開放思考項目的方案構思,投入到項目設計中,發揮其創新潛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
(二)實踐能力的培養
由于目前國際貿易實務的實踐教學方面較為薄弱,限制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要培養高素質的國際貿易人才,就必須強化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增加實踐教學的經費,提高學生實踐教學的時間。要不斷發展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提倡產學研相結合,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此外,在課程作業考試方面,也應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培養學生融合專業知識的能力,使學生親身投入到項目方案的運行中,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真正的運用到實際上,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三)合作能力的培養
在社會工作中,僅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并不能很好的適應這個環境。良好的溝通交際能力和協作互助能力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工作中取長補短,事半功倍,而現在的課程通常忽視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在工程教育背景下,應注意提供更多的交流平臺,給學生更多的合作機會。例如在課程作業上,更多的設計一些需要合作的大項目,也能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其團隊精神和交際能力。
四、結語
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體系,將使學生更好的適應企業社會環境,基于項目的學習研究、案例模擬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好的主動性學習和綜合性學習;使老師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扎實基礎提高能力,培養出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也使企業能迅速利用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的人才,更好的完成任務。這種工程教育背景下的課程體系避免了教育中的資源浪費,也避免了工作中的時間浪費,使國際貿易教學更加具有實際意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高雪梅,孫子文,紀志成. CDIO方法與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江蘇高教,2008(5),69-71
篇8
關鍵詞 CDIO模式 實踐基地 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Practice Bas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Effect
WU Hao, ZHANG Lili
(School of PetroChemical,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aoyang, Liaoning 111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We've built a training bas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hich combined with our teaching resources and CDIO mode. The extensiv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peration mode was reasonable. And it help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CDIO mode; practice base; analysis of effect
實踐教學是高校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工科類專業,其在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適應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使人才培養更貼近市場、貼近社會。我們引入CDIO模式,結合我校教學資源,在環境工程專業建立了校內實踐基地。①從2007年籌建至今,基地運行效果良好,開創了在校學生實驗、實習和實訓的新途徑,培養出的畢業生在企業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同時也為學校探索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新路,收效顯著。
1 建立校內實踐基地的改革實踐
1.1 遵循CDIO模式改革實踐教學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和實踐。通過CDIO模式的引入,我們對實踐基地的建設進行了整體規劃,改變了原有的基礎實驗、驗證實驗加少量綜合實驗的傳統實驗室模式,把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基地充分承擔起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在不同學期需要完成的實驗、實習和實訓過程,并使之形成一套多層次、多科關聯性的實踐教學體系。
1.2 完備的設施保障實踐教學效果
幾年來,實踐基地不斷增加設備,為學生提供各類型的小型化污染物處理裝置,環境監測儀器。到目前為止,學生在校各門專業課程的配套實驗,包括環境監測的大型分析儀器,環境微生物學的微生物培養選育和顯微鏡檢驗,水污染控制工程各種水處理方法的工藝裝置,大氣、土壤、固廢、噪聲等的監測治理等,均能在實踐基地完成教學。實踐基地開設了大量開放性、設計型實驗和綜合實習、實訓項目,提供給學生各種實際生產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污水、廢氣作為實驗對象,由學生自己監測污染物的組成和含量,確定治理方案。從污染防治、監測評估到污染控制研究的全過程都有學生自主完成。多科性、多工段、多崗位的聯合協作模式完全模擬環保企業生產實際,使學生掌握的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3 服務社會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模式
實踐基地在教學的同時,將學校與社會,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形成一種整體聯動的模式,讓學生直接面對實際生產過程。②實踐基地為學校周邊地區小型企業及居民社區提供有償污染物處理服務,學生實驗樣品均來源于實際生產生活過程。既為周邊地區解決了污染處理的成本問題,也是實踐教學完全契合實際,學生和教師也可以開展科研。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的新模式。
2 實踐效果分析
環境工程校內實驗基地的建設和運行,從我們對200余名環境工程專業在校本科生,以及2010-2011兩屆100多名畢業學生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收效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 在校生對實踐基地教學模式的認同
我們將06、07、08、09 級環境工程本科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放入實踐基地中進行,每屆學生50人左右。基地開設的設計性實驗或綜合實訓項目,均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學生受益頗多。為了檢驗基地運行的效果,我們設計問卷調查,對07、08 級環境工程本科生發放問卷98份,收回95份,回收率96.94%,回收問卷全部有效,統計結果見表1。
從實踐基地的調查統計結果得出,學生對新的實踐教學方式表現出極大興趣,認為通過多層次的實驗、實訓項目擴展了知識面,提高了實踐工作能力和綜合多學科分析能力,尤其是崗位協作能力有了極大提高。對部分學生而言,新實踐方式有一定的難度,實驗時間基本合適(可以接受),實踐基地的實驗工作條件基本滿足要求。從總體上看,實踐基地教學模式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表1 在校生問卷調查統計(n=95)
2.2 畢業生對實踐基地教學模式的反饋
對已經畢業的2010-2011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著重咨詢了實踐基地的教學對學生就業和從事實際工作是否有幫助。共寄出問卷100份,收回76份,回收率76.00%,回收問卷中73份有效,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畢業生問卷調查統計(n=95)
從對畢業生的調查結果可見,基地實踐教學環節不僅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更在一定層度上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畢業生普遍認為通過基地實踐,使他們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工作實習期的表現遠優于其他同期實習者,在崗位協作和研究創新上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
通過對用人企業的調查反饋得知,經過基地實踐環節培養的學生,企業滿意率很高。畢業生可以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獨立解決問題,各部門協調配合,處理突況以及參與科研創新等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認可,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工程技術人才。
注釋
① 吳昊,張犁黎.CDIO模式下環境工程校內實驗基地探索[J].學理論,2010.32:255-256.
篇9
[關鍵詞]城市社區 循環經濟 瑞景公園社區 對策研究
1我國循環型城市社區的內涵和特征
1.1 循環型城市社區的內涵
循環型城市社區是以城市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和出發點,通過制定并落實城市社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制度,構建生態建筑和循環型生產生活體系,倡導社區居民綠色消費,使社區的物流、能量流、信息流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得以高效循環利用,從而促進城市社區內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1.2 城市社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特征
1.2.1低能耗,強調社區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城市社區發展循環經濟首先是在源頭上進行控制,在社區生產和生活的整個過程強調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降低資源的投入,強調可再生資源(如太陽能)的最大限度利用。
1.2.2再利用,強調社區廢棄物的內在消化及資源化
城市社區發展循環經濟在中端的特征主要體現在資源再利用和循環回收利用方面,具體表現為對社區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和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從而提高資源的再利用率。
1.2.3低排放,強調社區廢棄物無害化處理
城市社區發展循環經濟在末端的特征體現無污染、零排放原則,具體反映在對社區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廢棄物對社區居民生存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1.2.4全面參與,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城市社區發展循環經濟重點強調社區居民的全面參與,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塑造循環型社區的新型文化,將循環型社區的構建內化為一種社區居民共參與的行為和時尚,從而減緩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健康、舒適和高效的社區生活環境。
1.2.5參與社會大循環,實現社區與城市循環系統的高效聯動
循環型城市社區注重參與社區外的社會大循環,強調社區與城市循環系統間的高效聯動。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中水回用系統,將城市社區排出污水納入市政污水處理廠,通過中水回用系統將污水處理成中水返回到社區進行循環利用;其二,建立垃圾分選和廢物回收體系,由社區物業管理處牽頭,從源頭即每個家庭開始分類,對一些危險的廢棄物如電子垃圾等,設置專門的搜集點進行回收處理,社區清潔部門進一步細分,將可回收的廢棄物出售給再生資源企業,將有機垃圾就地處理后轉化為肥料用于社區綠化,最后由城市垃圾處理廠負責處理剩余垃圾,對可燃又無法循環
利用的生活垃圾可選擇性地進行焚燒發電,做到垃圾處理的無害化、資源化和再利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的機制和政策研究》(項目號:09BJY042)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2廈門市瑞景公園社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實踐
2.1 社區基本概況
瑞景社區隸屬思明區蓮前街道,是“全國花園式小區”和福建省優質小區,先后被授予全國和省、市級“綠色社區”、省、市級“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創建第二屆文明城市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轄區總面積0.56平方公里,由13幢高層住宅、2幢多層公共建筑組成,建筑板式結構,住宅總戶數984戶,容積率1.69,綠化率高達60.6%。小區利用自身優勢,將城市形態、公園景觀、人文氣息元素加以融合,營造出“人―建筑―自然”的和諧居住小區。
2.2 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做法
2.2.1節能降耗
瑞景公園社區是我國第一個通過驗收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工程,實現了高層住宅24小時熱水入戶,13幢高層住宅均采用太陽能集中供熱,實施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它所依托的是三個系統:太陽能集中供熱、熱泵加熱、電加熱。據該社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系統全年常規能源替代量為282.88噸標準煤,同時,該系統的二氧化碳減排量698.71噸/年,二氧化硫減排量5.66噸/年,粉塵減排量2.86噸/年。同時,在其他節能方面,地下車庫采用采光天井,屋頂采用新型保溫材料硬質聚氨酯發泡保溫層,外墻鋁合金窗采用鍍膜玻璃,剪力墻增設擠塑板保溫層,設置抬眼更能集中供熱系統,屋頂設置太陽能集熱板等,滿足了超過節能50%的要求。
2.2.2節水與水資源綜合利用
瑞景公園社區自建一座日處理量達1500噸的污水及中水處理站,將生活污水經過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可以把小區每天產生的近10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處理成為中水,循環利用于綠化澆灌、道路社區保潔、業主沖廁和車庫沖洗等用途,做到污水的零排放,每年可節約水資源約20多萬噸。同時,瑞景公園社區大力倡導居民日常生活節水,取得明顯的節水效果,比如通過選用節水器具,在社區建筑內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水效率,從而減少市政給排水的負荷。
2.2.3資源綜合利用,實現垃圾分類處理及再利用
垃圾分類作為瑞景公園社區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之一,需要社區居民的全面參與,如設置分類垃圾桶、生物垃圾處理機等。瑞景公園社區在垃圾分類處理方面充分發揮社區聯席會的橋梁作用,及時傳達政府及企業、部門有關垃圾的各類政策,設置了垃圾分類箱和果皮箱,實行垃圾分類投放,做到生活垃圾和裝修垃圾袋裝化、分類回收,定點存放并日產日清,從而避免了二次污染。
2.3 創建循環型社區的實踐總結
瑞景公園循環型社區的創建工作,堅持以宣傳發動、思想教育為先行,以貼近社區、面向公眾的方式來設計創建,積極引導社區居民自覺參與,力求提高社區公眾的綠色生活理念,循環型社區創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3.1逐步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構建循環型社區的基礎
社區衛生整潔、環境優美,實行垃圾分類投放,定點存放并日產日清,從而避免了二次污染;社區生活污水全部納入市政管網處理,實現雨污分流;采取節電節水措施,節約能源;車輛規范停放,管理有序;家裝施工嚴格控制工作時間,實現文明施工的要求。除基礎建設外,社區配備專門的太陽能系統專業人員、社區保安人員和保潔人員,共同為構建循環型社區而努力工作。
2.3.2創建工作新平臺,完善管理和監督機制
瑞景公園社區創建工作的成功之處在于領導重視、居民參與、志愿者共建。首先,以社區黨總支為依托,成立由居委會、物業公司、轄內單位、共建部隊和志愿者組成的社區聯席會。建立健全聯席會制度,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討論創建工作,并規范組織制度,實現了社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協調機制。其次,志愿者行動為創建“循環型社區”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社區共有各種環保志愿者360多人,他們在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環境管理以及環境教育中發揮著模范帶頭作用。聯席會這個紐帶,開創了“綠色社區”共建工作新平臺,完善了環境管理和監督機制。
2.3.3創新宣傳教育形式,提高公眾參與意識
瑞景公園社區著力推進“三個結合”,即創建循環型社區與社區宣傳相結合、與“爭創文明城市、構建和諧社會”活動相結合、與社區教育相結合,創新宣傳教育形式,提高公眾參與意識。通過市民文明學校、大型宣傳廣告畫等宣傳教育陣地,開展“環保警示教育圖片展”等系列活動,提高了創建“綠色社區”整體水平,讓群眾在活動中了解更多的環保法律和綠色生活方式知識。
3我國城市社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現狀分析
城市社區發展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政府支持、市場推動,還需要社區居民主動參與、自覺在日常生活中選擇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社區主導、政策引導、市場推動和居民主動參與的運行機制,才能共同促進循環型社區的建設。從這個層面來看,我國城市社區發展循環經濟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3.1 政策法規不健全、執法不嚴,造成循環型社區缺乏制度法規保障
相對于傳統社區而言,循環型社區所倡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與以往有著根本性的不同,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有關循環型社區建設的政策法規,來激勵、引導和約束社區主體的行為。目前,針對社區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激勵、約束政策法規體系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相關部門執法不嚴,有關政策法規在實施中效力較弱,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大大影響了循環型社區的健康發展。
3.2 循環型社區管理主體不明確,資金來源渠道較單一
我國長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會”治理模式,導致了社區管理者的主體地位不明確。目前,創建循環型社區的大部分工作由環保宣傳部門來完成,未形成統一的管理機構和完善的社區資源環境管理體系,職能分工不明確,在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缺乏必要保障,尤其是專項資金用以構建循環型社區的來源單一,難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社區基礎設施難以得到有效改善。這是當前循環型社區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3 社區居民對循環型社區的認識不全面,宣傳引導方式有待創新
我國長期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得部分居民對循環型社區的理念認識不全面,將社區發展循環經濟等同于綠色花園社區,單純強調改善居住環境,而忽視社區資源節約、廢棄物循環利用、綠色消費等層面,同時宣傳引導方式較為單一,缺乏有效的利益掛鉤機制,使得社區居民參與循環經濟的熱情普遍較低。
4我國城市社區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對策探討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以促進城市社區實現“低能耗、可持續、零排放、零污染”為己任,全面開展循環型社區建設,是未來社區發展的必然趨勢。基于瑞景社區創建循環型社區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來促進我國城市社區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
4.1 建立循環型社區管理機構,形成合理高效的環境管理機制
瑞景公園社區在構建循環型社區過程中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由社區居委會、物業服務公司、社區學校的負責人和居民代表等組成,統一運行機制,提高了創建效率。城市社區應建立以社區居委會和居民代表為主體的社區環境管理機構,組織和開展日常環境管理活動;建立健全社區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對社區企事業單位和商業網點的環境管理,定期搜集居民對社區環境管理的滿意度,形成創建循環型社區扎實的組織基礎和高效合理的環境管理機制。
4.2 制定構建循環型社區的發展規劃,建立社區網絡體系
瑞景公園社區每年都制定工作計劃,內容涵蓋本年度社區將開展的一系列主題活動,為循環型社區提供指導。城市社區立足社區發展現狀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明確社區的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經濟發展等目標和任務,建立相應的考核指標體系,制定具體行動計劃,安排開展活動的時序,并提出相應的保障措施,逐步形成符合本社區實際情況的循環型社區創建模式。同時,建立循環型社區網絡體系,形成社區內外資源共享、交流與互動平臺,創建社區論壇,進一步激發社區居民參與循環型社區建設的熱情,及時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社區內居民之間、社區和居民之間、社區之間的信息溝通。
4.3 重視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瑞景公園社區在籌建之時就規劃了一套完整的基礎設施,包括太陽能系統、中水回用系統、垃圾分類箱、地下車庫采光天井、雨水收集系統等硬件基礎設施,為創建循環型社區奠定了基礎。針對我國現有城市社區基礎設施不完備的實際情況,應采取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多方籌資等方式,對諸如給排水、供熱、垃圾分揀等設施進行改造;新建社區在規劃初期就應考慮將社區各種要素連接起來,注重與社會大循環之間的聯動,諸如水循環、能源循環、垃圾處理等系統,在一種便捷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將社區基礎設施與社會大循環系統銜接起來。、
4.4 建立公眾全面參與機制,倡導公眾綠色消費
瑞景公園創建循環型社區離不開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該社區居民對社區良好環境的渴望程度較高,加上社區多樣化的宣傳教育和通過互聯網組建社區志愿者隊伍,激發和調動了社區居民參與構建循環型社區的積極性,為社區開展循環經濟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因此,在創建循環型社區中,構建相應的利益掛鉤機制,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建立一支穩定的志愿者隊伍,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和監督循環型社區構建的積極性。同時,創新宣傳教育方式,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倡導綠色環保消費,引導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節電、節水,回收利用廢棄物,優先采購各種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環型社區發展的節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參考文獻:
[1] 叢瀾,徐威.創建省級綠色社區的思路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福建環境,2003,20(5):43-46.
[2] 張林英,周永章,溫春陽,稅偉,等.創建綠色社區,促進生態城市建設[J].現代城市研究,2006,21(1):35-38.
篇10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城市建設、生態意識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5-0077-07
[作者簡介]艾書琴(1987—),女,江西高安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國際交流中心外事專管員,主要從事社會學及公共管理學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Title: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Eco-city Construc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hina
Author: Ai Shuqin
Abstract: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is a sign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future.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which may benefit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mainly exist problems such as residents’ lack of eco-consciousness, low-technology, shortage of funds, and irrational planning in China’s eco-city construction. To better build our beautiful homeland, some relativ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eco-city construction; eco-consciousness
一、生態文明與生態城市建設
生態文明是以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共同進化為核心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人類對傳統文明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類文明的高級形式。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生存和發展理念,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前進方向,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覺選擇。其基本特征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宗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人類的長遠發展為著眼點。2007年黨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報告,提出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在加速城市化進程中,要大力發展生態文明、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實現城市的生態發展。①
生態城市(Eco—city)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來的。生態城市作為城市建設的理想模式,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生態城市中,技術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發揮,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應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建成的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協調發展、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的現代化綠色城市。
生態城市建設既包括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又包括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一方面,生態城市理論是伴隨著城市生態學理論研究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另一方面,建設生態城市首先需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這是因為生態城市作為以人口為核心的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生態系統,其價值取向是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同時。生態城市建設倡導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以及生態意識。建立自覺保護環境、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機制,創造公正、平等、安全、舒適的社會環境。可見,生態城市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體現。同時。建設生態城市需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前提。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建設生態城市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是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經驗
從20世紀70年代生態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國對生態城市的理論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經過幾十年努力,新西蘭、巴西、澳大利亞、新加坡以及歐盟的一些國家都已經成功地進行了生態城市建設。這些生態城市,從土地利用模式、交通運輸方式、社區管理模式、城市空間綠化等方面,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范例。①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