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8: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貨膨脹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通貨膨脹;會計;影響;假設;企業財務狀況;虛利實分;報表;投資決策;責任會計;歷史成本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flation on accounting
Chen Zhen-guo
(Hebei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ShijiazhuangHebei050021)
【Abstract】Author discusses several aspects of accounting for inflation effects.
【Key words】Inflation;Accounting; impact;Assumptions;Enterprise's financial situation;Virtual real interest points;Statements;Investment decisions;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Historical cost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物價上漲很快,我國從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隨著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出現通貨膨脹。嚴重的通貨膨脹,極大地動搖了會計計量的幣值穩定假設,并對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表體系發生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會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企業所有者、債權人、管理部門等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并據以參與企業管理決策。傳統會計在物價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能較好地達到這一目的,但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則不能如愿以償,因為通貨膨脹對會計理論及實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通貨膨脹對會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 對會計假設的影響
貨幣計量是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這一假設是指企業應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單位來反映會計主體的一切經濟業務,同時又假設貨幣本身的價值穩定不變,這種假設在以金屬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或者在紙幣投入流通以后、物價變動較小的情況下,大體是正確的,但在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仍依據幣值不變的假定,以歷史成本計列資產價值的傳統會計,它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必然是不真實的。
2. 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
通貨膨脹直接影響到企業資產的計價。資產可以區分為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貨幣性資產是指以本項目的貨幣額表示的資產,包括現金和可以迅速變換為現金的資產,如現金、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帳款、應收票據等。在通貨膨脹期間,貨幣性資產的名義價值不變,但其實際價值會因購買力下降而受到損失。通貨膨脹對非貨幣性資產也會產生影響,表現為資產的帳面價值嚴重偏離市價。
3. 虛增經營成果,導致虛利實分
在通貨膨脹條件下,企業取得的收入是按當時的貨幣購買力反映的,而與之配比的成本費用,卻有很大部分反映的是過去物價較低時的貨幣購買力。這樣高估收益,低估成本,勢必導致利潤虛增,計算出來的利潤不能正確反映企業當期的經營成果。按歷史成本配比的存貨成本、折舊費用不能在實物上補償其實際損耗,從而使企業連簡單的再生產也難以維持,自然更談不上擴大再生產了。如企業于5年前購進一臺設備,價值200萬元,估計可使用10年,按直線法計提折舊,每年計提20萬元,等到10年期滿計提滿200萬元折舊額時,那時同樣的設備可能因物價上漲而需500萬元才能購買到。這樣僅憑折舊是難以更新設備的,企業的生產規模勢必萎縮。在通貨膨脹期間,由于費用低估,會影響到企業的簡單再生產難以在原有規模上進行。利潤虛增的另一個大的副作用,就是導致虛利實分。利潤額大了,按利潤計算的所得稅也多,企業要多交稅;同時,由于帳面利潤多,投資者要求分派更多的利潤,雇員也要求更高的工資和更多的獎金。這樣做的后果,不是引發各種矛盾,就是涸澤而漁,把本應用于更新固定資產或補充流動資金的那一部分資金當作盈利瓜分掉。有部分企業,在經營的前幾年 利潤指標節節攀升,可好景不長,幾年之后,企業就不得不破產倒閉 。
4. 使報表資料缺乏可比性,增大了報表使用者理解的困難
可比性原則不僅要求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會計指標口徑一致,相互可比,而且要求同一企業的會計指標在前后各會計期間也要可比。但是在存在較高通貨膨脹率的情況下,仍以歷史成本原則和幣值穩定假設為基礎進行會計核算、編制會計報表,而不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處理,則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要大大打折扣。如建造一憧相同的大樓,1986年的成本為300萬元,而1999年則需900萬元,盡管兩幢大樓的實際經濟價值是一樣的,但后者的帳面價值卻高出前者2倍。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如果不考慮物價上漲因素,則很容易導致報表使用者作出錯誤的判斷。 一般的報表使用者,往往不是很了解企業固定資產新舊程度等情況,也就很難準確評價企業的生產規模并作出恰當的決策。為了提高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相關性,幫助報表使用者理解,必須清除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
5. 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通貨膨脹不僅對財務會計產生重大影響,而且還影響到管理會計。通貨膨脹增加了企業投資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程度。在幣值穩定或基本穩定的情況下,進行投資決策相對比較容易,只要根據投資回收期,會計報酬率等指標就可作出決策;如果采用貼現的分析方法,也只需用市場平均利率作為貼現率即可。但在物價上漲階段,投資決策的非貼現方法顯然不再可取,而貼面方法也因通貨膨脹的影響增大了難度。同時,通貨膨脹容易導致資金流向物價上漲較快的產品或行業,如果缺乏必要的宏觀調控和約束,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費。
6. 對責任會計的影響
管理會計是企業管理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從管理過程看來管理是計劃、預算和控制的不斷循環。責任會計就是為企業內部各部門、單位確定責任中心的形式,為它們制訂合理的計劃目標和責任預算,同時通過一定的方法監督計劃、預算的執行情況,將實際執行結果與計劃或預算進行比較,揭示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并反饋有關的責任者,最后提出改進措施。責任會計對加強經濟核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會因通貨膨脹的影響而大大降低。在責任會計中,往往要制訂計劃成本、標準成本或費用預算,但在物價上漲幅度較大的時期,計劃、標準或預算往往顯得毫無意義。如有的企業采用計劃成本對材料成本進行核算,一年下來,由于原材料價格漲得過快,“材料成本差異”帳戶在分配前的累計借方余額比計劃成本本身還大,這樣用計劃成本進行考核分析的初衷也就無法達到了。為了使計劃或標準變得合理些,有的企業一個季度或半年調整一次計劃或標準,但這調整往往跟不上物價的漲落。有的企業按產品的計劃成本定價銷售,而通貨膨脹期間的計劃成本要低于其實際成本,這樣企業就得承擔很大部分的損失。
7. 對歷史成本原則的影響
歷史成本原則是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也是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的基礎。歷史成本原則要求對企業取得的資產按其取得成本計價,即按購買、制造或建造資產時所付出的貨幣資金計價,資產一經入賬,就不再考慮其市價的變動。歷史成本是以物價穩定為先決條件的,在物價較為穩定的情況下,按照歷史成本原則進行會計計量和會計信息的報告是客觀可靠的,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形成正確的決策。但是,物價的持續上漲,則會使歷史成本原則缺乏現實基礎,不能如實地反映企業當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由于物價的頻繁上升,使按歷史成本原則所記錄、計算和揭示的會計信息,盡管憑證齊全,核算正確,但所揭示的會計信息不符合現實情況,缺乏相關性,必然存在低估或高估資產、少計或多計費用、虛計或少計收益的情況,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8. 對配比原則的影響
配比原則,即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它是會計進行收益計量所依據的主要原則。只有收入與費用相配比,才能計算出真實的損益。在通貨膨脹情況下,運用傳統會計方法只能是現實收入與歷史成本配比。銷售收入是以現實價格入賬,而營業費用,如折舊費、材料費等則是以歷史成本計價,二者由于貨幣購買力的差異,實質上是沒有可比性的,而以二者相配比計算所得的損益必然與實際損益出現差異,這個差異即歷史成本與現實成本的差異。自然,也就不能真實、正確地反映企業經營成果。
9. 對會計核算實務的影響
一是貨幣性資產不斷貶值;二是固定資產更新無力;三是企業稅負加重,實際盈利能力并未增加;四是通貨膨脹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會計目標難以實現。
參考文獻
[1]《中國通貨膨脹成因的研究》劉元春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1-1.
篇2
關鍵詞:財務風險;通貨膨脹;風險預警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04-85 -03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理論內涵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內涵
企業財務風險是企業財務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企業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從而造成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財務風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財務風險是指由于外部借債從而給企業的財務成果(企業利潤或股東收益)帶來的不確定性。廣義的財務風險指企業在特定的客觀情況下和特定期間內,由于各種難以或無法預料、控制的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經營條件等不確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業資金運動的效益性降低和連續性中斷,進而使得企業的實際經營績效與預計目標發生背離,從而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和盈利目標產生負面影響或不利結果的可能性[1]。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基本特征
由風險的特點和財務風險的獨特性,歸納出企業財務風險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客觀性,即無法實現預期目標財務風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
2、全面性,即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財務管理的全過程并體現在多種財務關系上。如資金的籌集、運用、積累分配等均會產生財務風險。
3、不確定性,即影響財務活動的各種因素不斷發生變化使財務風險事前不能準確確定大小。
4、共存性,即風險與收益并存,一般財務風險越大,收益就越高。如風險投資存在較大風險,同時也會因投資而取得風險報酬。
5、激勵性,即財務風險的客觀性會促使企業采取措施防范財務風險,加強財務管理。
二、目前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
通貨膨脹指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整體物價水平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的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
通常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衡量通貨膨脹程度。CPI是反映一組代表性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化趨勢和變動幅度的統計指標,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費量為權數,反映消費者所付價格水平。按國際慣例,當CPI增幅連續超過3%時,即意味著發生了通貨膨脹;CPI低于1%時,則有通貨緊縮的風險[2]。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我國的通貨膨脹水平不斷攀升,2010年和2011年我國CPI同比上漲3.3%和5.4%,個別月份甚至突破6%的高通脹水平。2012年以來,以國際石油價格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依然高位運行,意味著今年我國的通脹壓力仍可能高企,將對企業財務風險控制帶來一定挑戰[3]。如下圖所示。
三、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風險的負面影響
通貨膨脹具有傳染性,使得財務管理中的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利潤分配管理等受到影響,從而引發企業一系列的財務風險問題。
.
.
(一)通貨膨脹對企業籌資的影響
在通貨膨脹時期,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直接給企業籌資帶來不利影響。2008年我國很多企業的財務結構都普遍存在著資產負債率較高的問題。企業對銀行的依賴性很大,存在著企業到期不能償還債務本息或高于企業經營成本的可能性。進入2009年,很多企業市場銷售縮減較大,很難靠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維持資金運轉[4]。由于通貨膨脹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致使企業的籌資風險加劇。
首先,通貨膨脹使企業籌資的數額增加。通貨膨脹條件下物價將持續上漲,企業的采購成本、人工成本及各項相關費用也隨之快速上漲,使企業資金需要量迅速增加。同時,政府為應對通脹,往往采取緊縮貨幣政策,使企業的資金來源受到限制,資金短缺現象更加突出。尤其中小企業已經感受到現金流對運營的極大壓力,通貨膨脹面前“現金為王”成為企業的共識。
其次,通貨膨脹使企業籌資的成本增加。通貨膨脹使企業資金需用量相對增大,而金融機構資金供應量相對減少,從而使資金供求失衡。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企業籌集資金的成本要高于平時。此外資金持有者可能提高出借資金的利率,從而也抬高了企業資金的籌集成本。
最后,通貨膨脹影響企業資金的籌集方式。通脹初期,企業若以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就會獲取額外的收益。因為債券固定的利率不會隨物價的上漲而相應增加,債券的實際利率遠遠小于債券的票面利率,從而變相地減少了企業應歸還債務的數額。通脹水平高企時,企業若以發行債券籌集資金,通脹預期會使人們以債券的票面利率減去預期通貨膨脹率來作為實際利率,進而做出投資決策,而通脹預期與實際通貨膨脹不相一致。若實際通貨膨脹率較高,債券利率就遠大于企業應承擔的籌資成本,從而變相地增加了企業應歸還債務的數額,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損失。因此通貨膨脹的不同時期,選擇恰當的籌資方式很重要。
(二)通貨膨脹對企業投資的影響
篇3
[關鍵詞] 通貨膨脹 貨幣供給 匯率 外匯儲備a
一、引言
物價穩定是一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之一;在持續了多年的低通貨膨脹率之后,我國的物價指數從去年8月開始大幅上漲,且由于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和輸入型通貨膨脹交互作用,目前通貨膨脹已經深入到我國的大部分行業,且有不斷上升的壓力。
為此央行多次采取了一系列貨幣政策,但是效果都不明顯。我國目前高通脹下并沒有引起通貨對外貶值,反而出現了人民幣匯率對外升值的強勁態勢;究其原因是因為外匯儲備規模的擴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另一方面外匯占款而增加的貨幣供應量又加劇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熱錢不斷大量涌入,又進一步加劇了通貨膨脹的惡化。
關于通貨膨脹與一國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始終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于志慧(1998)分別從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和全球流動性過剩等方面分析了人民幣內外價值背離的原因。孫玉妮(2008)認為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主要是投資和出口需求過旺、貨幣的流動性過剩等原因造成的。鄒小兵(2008)認為人民幣加速升值并不是抑制通脹的最佳工具。然而把通貨膨脹與貨幣供給、匯率、外匯儲備、國際原油價格相合起來做實證分析的文章較少,本文擬從中國的現實宏觀經濟現象出發,利用近年來的經濟數據對以上經濟變量進行實證計量分析,以分析經濟現象背后隱藏關系。
二、計量模型與實證分析
1.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1999年12月至2008年6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貨幣供給M1、匯率、外匯儲備及國際原油的月度數據,樣本容量為103個。數據分別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和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我們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1999年12月為基期進行了調整。我們分別用CPI代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用M1代表貨幣供給量M1,用RATE代表匯率,用RESERVE代表外匯儲備,用WTI代表國際石油價格。D表示上述變量相應的一階差分。為避免時間序列經濟數據的異方差影響,所有變量均取實際值的自然對數形式,用L表示。本文選用Eviews5.0軟件計算。
2.ADF檢驗
時間序列分析中,為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在做因果關系分析前,必須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LCPI、LRATE、LRESERVE、LWTI的水平變量t統計量的絕對值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大于所對應的臨界值, 存在單位根,是不平穩的,而各一階差分序列的ADF值都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說明它們不存在單位根。M1是I(2),但DM1是I(1),DM1表示貨幣M1供給增量。
3.Johansen檢驗
根據Engle和Granger (1987)的觀點,如果對于時間序列Yt=[Y1t,,…,Ymt],Yit是同階單整的,并且存在一個向量 ,使得 'Y是平穩的,那么稱序列Yt存在協整關系。Johansen和Juselius (1990) 提出了檢驗多個變量間協整關系的方法。表2中列出了對這兩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的結果。由于使用JJ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對滯后期的選擇比較敏感,所以采用AIC或SC準則來確定最佳滯后期,本文變量較多,由于自由度的限制,本文中p取3階。在滯后期數確定之后,再對協整中是否具有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進行驗證,然后再對數據進行協整檢驗。
根據Johansen檢驗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表達式為:VEC=LCPI-0.027LDM1-0.842LRATE-0.023LRESERVE-0.037LWTI-6.126 (1)
從長期協整關系來看,通貨膨脹與貨幣供給M1增量、匯率、外匯儲備和國際石油價格正相關。在經濟增長保持不變時,貨幣供給增量與通貨膨脹成正相關關系符合經濟理論,而外匯儲備增長迫使基礎貨幣投放增加。國際石油價格的上升提高了國際生產資料成本,給我國帶來了輸入型的通貨膨脹。一般來說,匯率的提高會使出口量減少,進口量增長,外匯儲備減少,降低國內通貨膨脹水平,然而實證研究表明,我國的通貨膨脹與匯率顯現正相關關系,這與我國目前通貨膨脹與匯率同時上升的現象相同。
4.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如果一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那么根據Engle表述定理,協整回歸可以表為誤差修正模型設,根據協整關系所建立的誤差修正模型(VEC模型為):
(2)
由于自由度的限制此處僅得出各變量滯后兩階的短期關系,貨幣供給M1增量對通貨膨脹的一期影響較大,而其他變量的影響較小。同時,貨幣供給M1增量對于匯率和外匯儲備的一二期影響也較大。
5.脈沖響應函數
由于VAR模型是一種非理論性的模型,它無需對變量作任何先驗性約束,注重分析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而非變量之間影響,即為脈沖響應函數方法。脈沖響應函數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個內生變量的沖擊給其他內生變量所帶來的影響。
從圖中可以看出,LCPI對來自LDM1一個標準差的反應在前四期不明顯,但在長期中有穩定的拉動影響。而外匯儲備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別在8期和6期后對通貨膨脹有明顯的抑抑制作用。而匯率和國際石油價格在長期看來有加劇通貨膨脹的作用。
6.方差分解
考察VAR模型時還可以采用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模型的動態特征。其主要思想是,把系統中每個內生變量的波動按其成因分解為與各方程新息相關聯的M個組成部分,從而了解各新息對模型內生變量的相對重要性。從方差分解圖可以看出,CPI對其自身的貢獻率在29%左右,M1增量對通貨膨脹的貢獻率在20%左右,匯率對通貨膨脹的貢獻率在13%左右,外匯儲備在30%,而國際石油價格在8%左右。
7.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實質上是檢驗一個變量的滯后變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變量方程中。一個變量如果受到其他變量的滯后影響,則稱它們具有Granger因果關系。Granger (1987)指出,若變量之間存在協整,則這些變量之間至少存在一個方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
從格蘭杰因果檢驗可以看出,外匯儲備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國際原油價格也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而外匯儲備是貨幣供應M1增量的格蘭杰原因。
三、結論
本文分析了通貨膨脹與貨幣供給量、匯率、外匯儲備和國際原油價格之間的關系,利用Johansen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方法及格蘭杰因果檢驗法對各因素的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長期中通貨膨脹與貨幣供給M1增量、匯率、外匯儲備、國際原油價格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外匯儲備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國際原油價格也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而外匯儲備是貨幣供應M1增量的格蘭杰原因。
參考文獻:
[1]孫玉妮:淺析當前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對策,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第5期
[2]鄒小兵:匯率與通貨膨脹的傳導機制分析,商業文化(學術版), 2008年第1期
篇4
【關鍵詞】通貨膨脹;企業理財;籌資
通貨膨脹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隨著通貨膨脹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影響漸漸變得突出起來,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通貨膨脹對企業理財帶來的變化。通貨膨脹的持續,從宏觀角度來說會使國民收入超分配,貨幣貶值嚴重,從微觀角度來說對企業也會產生嚴重后果。如果通貨膨脹是持續而居高不下的,那么它將會嚴重地干擾著企業正常的資金需求,給企業理財帶來一系列問題。
一、通貨膨脹對企業理財的影響
(一)通脹對籌資管理的影響
通貨膨脹引起資金占用增加,擴大了企業的資金需求。企業的經營過程,以物資購進為起點,通貨膨脹會導致這些物資價格上漲,企業必須投入更多的資金才能維持生產的正常進行,從而加大了企業對資金的需求。
通貨膨脹引起利率上升,加大了企業的融資資金成本。利率(K)是由純利率(K。)、風險報酬率(ID)和通貨膨脹貼水(IP)三部分構成的,即K=K。+ID+IP,因此,在通貨膨脹期間,利率會隨通貨膨脹率的提高而提高;通貨膨脹幅度越大,通貨膨脹的貼水就越高;同時,企業因籌資難度增加和經營風險加大,一般會要求獲得更高的風險報酬率,這就進一步推高利率水平。如此循環下去,勢必造成資金成本逐步攀升。
(二)通脹對投資管理的影響
企業把資金投放到內部生產經營所需要的長期資產上,具有相當大的風險。因為資金的保值增值最終要在資金的運用中實現,所以長期投資一旦決策失誤,會嚴重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長期制約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甚至會導致企業破產。在通貨膨脹期間,必須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否則很容易導致決策失誤。
通貨膨脹也容易導致成本補償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企業再生產經營能力的維持。在我國,固定資產大多采用直線法計提折日,在固定資產價格上漲幅度較大的情況下,如果仍按原始價值計提折舊,當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期滿報廢重購時,計提的折舊準備金按現行價格構建固定資產,則遠不敷用,即僅能保持原有的貨幣資本,而不能保持其實物資本,從而使企業的資本和生產能力受到損失,導致企業持續再生產的能力降低。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雖然未來的收益將因通貨膨脹而增加,但是各年的折舊費卻是一個固定值。因此,應納稅所得額和所得稅額將因通貨膨脹而增加,從而使稅后凈現值和內部收益率降低。通貨膨脹率越高,稅后內部收益率的名義值越大,實際值越小。
(三)通脹對運營資金管理的影響
通貨膨脹引起資金供應緊張,增加企業籌資困難。國家調控通貨膨脹往往采取緊縮的金融政策和控制投資規模和貨幣發行量,造成社會資金短缺。這使的靠國家貸款貨幣性資金不斷貶值,實物性資金相對升值。在通貨膨脹下,投機利潤大大高于正常生產利潤,越來越多的資金用于囤積商品、購買外匯、亂集資、高利貸等投機活動,使銀行信貸資金來源大幅度減少。另外,企業持有的貨幣資金會因物價上漲而喪失原有購買力的一部分,造成購買力損失,而持有實物資產或非貨幣性債權往往會獲得持有資產收益;同理,持有非貨幣性債務一般會產生持有損失,而持有貨幣性債務往往會獲得購買力利益。因此,資金流動環節增加,企業理財難度加大。
(四)通脹對利潤管理的影響
通貨膨脹引起企業利潤虛增,造成資金流失。在我國投資膨脹引起的通貨膨脹是主要原因,因此在通貨膨脹時期,固定資產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尤為明顯,而企業會計在核算利潤時必須采用歷史成本的會計模式。歷史成本偏低導致企業利潤虛增,實際上企業資金在上交所得稅和向投資者分配利潤時一部分流失。加上企業當前計提折舊年限大部分仍偏長,這樣企業計提的折舊資金遠不足以重新購置更大的生產能力或相同生產能力的機器設備。
如果按歷史成本為基礎提供財務報表,由于一般物價水平上漲,使貨幣的購買力下跌,從而影響財務報告所有項目的計量的真實性。由于會計報告的扭曲,會使企業主管人員對企業經營成果做出錯誤的評價,在收益分配方面做出不合理的或過多的分配,并且在按虛增的收益計算納稅額時,會使企業負擔過多的納稅義務,給企業未來的經營帶來嚴重影響;同時,扭曲的財務報表很可能使表現出來的企業財務狀況與實際不符,從而影響企業的舉債能力。
二、通貨膨脹下企業理財的對策
(一)籌資管理的對策
在通貨膨脹時期,利率的提高一般均滯后于物價上漲的速度,使實際利率下降。這時,企業若適當增加借入資金,降低實收資本比例,則可以使企業獲得貶值的貨幣償付債務的效益,減少通貨膨脹給企業造成的損失。因此,企業必須針對這種環境做出科學合理的理財應變,采取合理有效的理財方法和程序:
1.發行債券融資時采用浮動利率。一般而言,債券利息在債券的發行年限內應保持固定,這對發行債券的企業和投資者都十分方便。但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期,固定利息債券往往會使投資人的實際利率非常低,甚至為負數。如果這時還采用固定利率,便很難引起投資者的興趣,使企業達不到融資的目的。而采用浮動利率來發行債券,債券利息隨物價變化而變化,這種債券類似于保值儲蓄,使投資者不至于因通貨膨脹而遭受損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資者購買債券,使企業籌資成功。
2.利用股票籌資時采用高股利政策。一般而言,在通貨膨脹時,有價證券的價格都普遍下跌,投資者對股票投資并不感興趣。在高度通貨膨脹時,企業可以等同于物價上漲指數來增加股利的發放數額。使用這種較高股利政策的股票籌資,是為了保證股東的實際報酬不致降低,保證企業普通股股票的市場價格,喚起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從而使企業新股票順利發行,籌集到預期的資金。
3.改變自有資金和負債資金結構。在通貨膨脹時,雖然利息率在不斷提高,但由于有時利率上漲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從而造成實際利息率下降,個別年份甚至成負利息率。這時企業若采用借款方式籌措資金,則對企業十分有利,所以在通貨膨脹較高時,企業應改變傳統的資金結構,增加負債資金的比例,擴大財務杠桿的作用。
(二)投資管理的對策
固定資產投資回收期長,投資金額大,對企業經濟效益具有長期性的影響,因而通貨膨脹的影響更加明顯。所以,企業進行投資決策,必須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應對用于評價投資方案經濟效益的指標進行分析和調整,以保證投資決策的準確無誤,即評價投資方案的經濟效益時,要根據通貨膨脹對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量的不同影響程度,對銷售收入、材料費用、人工成本、管理費用、所得稅支出、原始投資、墊支的營運資金、設備殘值等進行分析和相應調整后,評價各投資方案的經濟效益,從中選擇最佳方案。
(三)運營資金管理的對策
通貨膨脹會使資金成本升高,這就要求企業節約使用營運資金,提高營運資金的使用效果:
1.對貨幣性資金管理采用凈債務人法,盡量避免貨幣性資產貶值而遭受的購買力損失。近年來,西方財務學者認為,當出現通貨膨脹時,只要企業保持凈債務人地位,就可以從中獲益。因為,在通貨膨脹時,持有貨幣性資產會因購買力下降而遭受損失,相反持有貨幣性負債則會因購買力下降而獲得利益,企業保持凈債務人地位,即貨幣性資產小于貨幣性負債時,企業從貨幣性負債上獲得的貨幣購買力下降的收益,會超過貨幣性資產購買力下降而遭受的損失,補償貨幣性資產發生的購買力損失,這樣便可獲得購買力凈收益。
2.對實物性資金管理采用超額儲備法,盡可能地賺取實物資產的持有資產收益。營運資金管理中所說的實物資金,主要包括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等存貨。在通貨膨脹條件下,資產的估價具有不斷升值的特點,因而,適當地增加存貨會獲取一定的持有資產收益。增加存貨,可以保證企業生產、銷售的需要,實現均衡生產,防止發生意外,從而使企業經營更具有彈性,但也會因此增加儲存成本。
(四)利潤管理的對策
在通貨膨脹下,傳統會計核算的結果具有兩大弊端:低估資產存量,高估經營成果,這反過來就證明了通貨膨脹會計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性。
1.采用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它采用固定于某時點或某時期貨幣購買力水平的貨幣單位作為統一的會計計量單位,即按一般物價指數來調整會計報表中各項數值,以消除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影響,從而得到按期末貨幣單位編制的財務報表。備選的一般物價指數有國民生產總值平減因子、消費物價指數、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等。在這一會計模式下,日常的會計處理基本上與歷史成本會計相同,其特殊工作就是在傳統財務報表基礎上進行加工,編制出經一般物價指數調整后的財務報表。這種方法的顯著特點在于改變了會計計量單位,將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服從于各歷史時間的名義貨幣單位改變為統一于期末的不變幣值貨幣單位。
2.采用現時成本會計,即以資產在報告期的現時成本(或重置成本)價值作為計價基礎。和歷史成本會計比較,它改變了資產計量和收益確定的基礎,這種變化要通過日常會計核算來加以體現,因此現時成本會計并不是對歷史成本會計核算結果的簡單調整,而是具有一套完整的會計程序和方法。
現時成本會計的工作主要是先以現時成本反映報告期末資產與負債價值,并以各項業務發生時的現時出售價格和現時重置成本分別計算當期收入和成本費用,通過配比計算出當期營業收益;然后再計算當期持有資產收益,即由于持有資產(非貨幣性資產)的市場價格變動而使資產現時價值得以增加的價值;最后根據上述計算結果編制現時成本會計財務報表。
現時成本會計的優點在于按照比較現實的計價基礎反映了企業財務狀況,克服了原來現時收入與歷史成本費用配比的不合理性,所計算的營業收益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當期經營成果。同時通過計算持有資產收益,為反映資本消蝕狀況,使資本得以保持提供了數據資料。從方法上看,現時成本會計盡管否定了歷史成本計價原則,但仍保留了以成本計價的傳統,其會計程序、遵循的原則、財務報表形式等都與原歷史成本會計大體一致。
現時成本會計消除了物價變動對收益的影響,以期做出正確的收益分配決策,現時成本會計可以為理財人員制定理財決策提供更為準確的會計信息,其中包括企業所擁有的各類資產的實際價值、企業各種產品的實際成本、以及各季度或年度的實際凈收益,為企業經濟資源和收益的合理分配奠定一個可靠的基礎。
基于以上分析,針對不同部門、行業的企業之間的差異,可以歸結出消除或降低通貨膨脹影響的措施。具體說來,對于大型資本密集型企業,宜于采用現代市場法或重置成本法;對于大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存貨比重較大,適合使用后進先出法;對于銀行、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大型金融企業,可以主要運用物價指數法和匯率調整法。總之,通貨膨脹條件下的企業理財比任何時期都更加困難,這就需要企業經營者更加認真研究通貨膨脹對企業理財的影響,更加有效地管理資金、投資與利潤等。
參考文獻:
[1]古繼建.通貨膨脹現狀及其對投資影響探究[J].經濟特區,2008(1):100-102.
[2]謝平等.從通貨膨脹到通貨緊縮[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44-46.
[3]沈沁.我國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可行性研究[J].知識經濟,2010(13):70-80.
[4]何博.關于通貨膨脹目標制存在問題和解決手段的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8):89-90.
[5]孫力濤.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際實踐及對我國當前貨幣政策的借鑒[J].價格月刊,2008(7):
152-154.
篇5
關鍵詞:通貨膨脹 價格指數
在近日的中國經濟第一季度報告顯示,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與此同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繼續上漲,工業生產者價格上漲較快。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4%。一方面,受前期貨幣回收過慢、力度過低的影響,國內通貨膨脹預期不幸形成,并通過自反饋機制對物價走勢產生影響。當前中國的通貨膨脹處于全年的高位運行期,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仍有可能繼續上升,CPI也難以有效下降。通貨膨脹高企的壓力,并不來自需求的真實擴張,而是過量貨幣推動的結果。
1 通貨膨脹的概況
通貨膨脹,這個在紙幣流通條件下時常困擾人們的經濟現象并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確切的定義。在我國一般表述為:由于貨幣供應量過多,超過流通中對貨幣的客觀需要量,通貨膨脹是指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導致貨幣貶值,從而引起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西方經濟學界在通貨膨脹的定義方面大致有兩種傾向:一種是用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升來定義通貨膨脹。另一種觀點認為只有貨幣數量的過度增長引起的物價上漲才是真正的通貨膨脹。但多數人認為通貨膨脹是貨幣流通失常的表現,一般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貨幣發行過多,超過了商品流通對貨幣的客觀需求;二是,貨幣貶值為根本標志;三是,物價總水平普遍的、持續的上漲。
2 通貨膨脹的形成因素分析
2.1 需求因素 ①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1991-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為10.4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率。一國經濟增長率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CPI隨著RGDP的增長有上升的趨勢。②投資與消費需求。我國目前的需求過度情況明顯可以從投資過多表現出來。在中央積極的財政政策指導下,由于預期的投資回報率較高,社會主體的投資熱情高漲,投資需求迅速大幅增長。中央和地方政府聚集了大量資金,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大量投資,包括交通、能源、災區重建等;與此同時,這些資金帶動了大量民間投資,包括房地產在內的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增加,整個方式呈現一個泡沫狀,物價上漲壓力巨大。
2.2 成本因素 ①農產品價格。世界糧食減產和國內糧食價格穩中趨升是最近兩年影響我國物價變動的重要因素,也正因為如此我國CPI的快速上漲具有食品類消費品價格大幅上漲的結構性特點,農產品價格對CPI貢獻率具有絕對的比重。而農產品漲價也存在其不可克服的促成因素:一方面是政府應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要求對農村經濟實施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糧食生產成本增加,而市場的消費需求和生產需求旺盛,使得供求不平衡,價格也就被推高了。②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以及工業化的不斷深入,我國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進口需求量相當大,而國際市場上以石油為代表的能源、原材料價格走高,必然會帶動我國國內上游企業生產的原材料價格上升,國內外原材料和能源價格提高會推動下游生產企業成本增加,進而這些企業生產的消費品的出廠價格上升,導致CPI加速增長。
2.3 國際輸入 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同時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央行為對沖外匯占款投入基礎貨幣也增加,可以誘發通貨膨脹的產生,外匯儲備的增加對增強國家對外支付能力有著正面效應,對外貿易連續多年出現順差,這項舉措可以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另一方面,匯率是聯系本國與外國物價的紐帶,是一國物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匯率的變動會導致一國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動,進而會影響一國物價水平的變動。
3 緩解當前我國通貨膨脹壓力的政策建議
3.1 重點調整貨幣政策,利用貨幣和匯率政策控制物價水平 針對2010年國際國內因素導致的物價全面上漲的通脹形式,需要以國際視野治理通貨膨脹,堅決執行國內控制物價相關政策,引導國際熱錢撤離中國。①加大對熱錢的防控力度。從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兩個方面嚴格規制,以央行為主題、其他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為補充熱錢防控體系得以組建,防止外商投資項目一次性或短期流入,在國外投資資金審批上應該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從而增強我國的通脹風險。②審慎控制升息節奏,防止利差導致熱錢涌入。歐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目前都處在低利率區間,央行加息對利率加強流動性管理只能產生一定積極影響,為對沖掉加息對物價的平抑作用,防止境內外利差過大導致國際熱錢加速涌入,我國貨幣政策調整需更加審慎。③適當減少貨幣供給,控制貸款規模。信貸與投資通常存在6~7個月的時滯,因此,應有前瞻性的構建通脹風險預警機制,將政策時滯因素納入考慮范圍,動態調整貨幣和信貸政策,控制貸款規模,減少新增貸款并控制地方政府融資規模的擴大。貸款規模控制要從調節總量轉向調整結構,特別要扶持流動資金困難的民族企業。④人民幣雙向浮動及匯率利率優化組合的選擇。取決于中央政府確定的宏觀調控優先目標,在人民幣雙向浮動匯率下,利率-匯率優化組合具體選擇為:一是選擇人民幣雙向浮動與利率下降的組合,考慮治理通貨膨脹同時要防止宏觀經濟較大幅度下滑的目標;選擇人民幣雙向浮動與人民幣利率不變的組合,將治理通貨膨脹目標至于優先地位。
3.2 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 治理通貨膨脹的核心問題在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它包括對投資結構、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的一系列調整。在總量嚴格而適度的情況下,結構調整需要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一是投資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與相互制約的關系;二是各產業之間、各行業之間的協調發展的關系;三是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的關系;四是企業結構與產品結構相互促進與相互制約的關系。要實現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第一,通過財政信貸集中更多的社會資金支持農業、基礎產業、基礎設施、支柱產業的建設和發展。第二,發揮財政貼息、專項資金、投資方向調節稅、差別利率對投資的導向作用。第三,鼓勵企業低成本并購進行資產重組,優化資本結構,促使存量資產向優勢產業流動,同時建立科學、完善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強化其有效擴張與約束機制。第四,充分發揮各地區優勢,協調區際經濟結構,打破地域分割,鼓勵各地區經濟發展優勢互補的均衡發展,要推動主體功能區行政體制和財稅體制,加快農村城市化建設。
3.3 深化改革,健全市場機制 通貨膨脹是改革不可避免的“陣痛”,為了減少并早日結束這種“陣痛”,必須深化改革。具體來說,深化改革是所有制多元化、法治的健全、政府職能的轉變、宏觀間接調控機制的形成、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等一攬子工程,其基本走向是培育市場競爭機制、市場風險機制與市場制衡機制。為此,我們必須做出以下努力:第一,加速國有商業銀行企業化進程。引入競爭機制,加大對經營不善銀行的兼并與收購力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銀行良性經營。同時,嚴格實施資本充足率要求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加強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力量,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第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失業救濟與再就業工程,推進住房商品化與醫療保險進程,減輕政府財政補貼負擔。第三,建立和完善市場體系,消除壟斷行為。具體包括建立健全的勞動力市場,消除收入攀比,抑制工資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同時,建立和完善生產要素市場,提高國家宏觀調控的效力。第四,建立和完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要強化中央銀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積極發展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引入競爭機制,從根本上消除通貨膨脹的實現條件。
參考文獻:
[1]杜蓓.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分析[D].天津財經大學,2009
[2]張紅偉.貨幣銀行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3]臧日宏.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
篇6
關鍵詞:工程;項目;成本;控制
一、我國企業面臨通貨膨脹的近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8月13日公布的數據,7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同比達到5.8%。對消費影響最直接的是,豬肉、蔬菜等消費品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專家認為,我國存在通貨膨脹的風險。通貨膨脹一般是由于需求拉動和成本推進兩個因素引起的,但在通貨膨脹惡化的時期,需求和成本兩個會共同作用,形成螺旋形通貨膨脹,這時人們容易形成恐慌心理,造成通貨膨脹難以在短期內抑制。對于企業來說,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面對步步逼近的通貨膨脹,該用什么樣的策略應對,以減少損失,渡過難關。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加強流動資金的管理顯得格外重要。在物價不斷上漲時,企業的經營風險加大,銀行貸款的風險也隨之上升,國家緊縮銀根,即使是財務狀況較好的企業也很難貸到款。此時,因為應付款項在不斷貶值,在不影響企業信用的前提下,應盡量推遲應付款項的支付,越遲支付對企業越有利。由于貨幣性資產在不斷貶值,而進貨成本在不斷上漲,應盡快把貨幣資產轉換為生產物資,以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當企業應對通貨膨脹時,很容易將通貨膨脹造成的損失轉移到下游企業,然后下游企業繼續轉移,這樣企業無休止的轉移行為將導致市場價格一輪又一輪排浪式上漲,這將對國家的宏觀調控造成障礙。總之,如果通貨膨脹到來,它對企業生產和經營帶來的影響將是普遍性的,此時企業需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應對,切莫產生恐慌心理,因為對通貨膨脹的恐慌其實比通貨膨脹本身更加可怕。
二、在通貨膨脹環境下公司理財的對策
1.合理確定現金持有量
一般來說,企業持有現金主要是滿足三個方面需要:預防性需要、交易性需要和投機性需要。發生通貨膨脹時,現金作為流動資產,其購買能力會下降,如果企業在此時持有大量現金,肯定會因貨幣貶值而遭受損失。但是,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對現金的需求量卻增加了。這是因為,通貨膨脹使得貨幣的供應量小于需求量,在貨幣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如果企業持有的現金量不足,不僅難以支持日常生產開支,錯失良好的購買機會,還會因無錢付款問題影響到企業的信譽和品牌。因此,通貨膨脹時期企業將會遇到許多未知因素,如果持有的現金不足將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更嚴重的還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因此,企業必須要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來應付各種不確定問題。為了應對通貨膨脹,企業現金管理目標首先是根據生產經營需要合理確定現金持有量,然后才能考慮因通貨膨脹帶來的購買力損失問題。
2.合理確定存貨數量
存貨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通貨膨脹時期。為了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企業最基本的目標是及時供應在生產經營中企業所必需的存貨。而儲存一定數量的存貨,會發生存貨的存儲成本、磨損成本以及存貨占用資金的機會成本等,所以,一般來看,企業應該盡量減少持有的存貨數量。在通貨膨脹時期,首先,企業應充分考慮通貨膨脹對存貨的影響,合理確定持有存貨數量。其次,通貨膨脹時期國家一般會采取通貨緊縮的政策,受政策的影響,在消費、出口、投資等各方面對企業產品的需求量會大大減少。因此,企業不宜儲存過多數量的存貨,應結合自身情況權衡利弊,合理持有適當數量的存貨。此外,不管是否發生通貨膨脹,企業在銷售產品時應盡可能地與客戶簽訂長期購貨合同,這樣可以降低因物價上漲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3.盡快收回應收賬款
作為貨幣性資產,在通貨膨脹期,應收賬款會因貨幣購買力下降而給企業帶來損失,而且前面也分析了,在通貨膨脹時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會大大增加,企業本身資金會很緊張,企業間的資金也很緊張,這時,很難收回應收賬款,出現壞賬的概率增大。因此,為了應對通貨膨脹,企業應指派專人催收應收賬款,設定更嚴格的信用標準,并且要縮短信用期間,采取種種有效措施盡快回收應收賬款,將其轉化成為現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壞賬損失。
4.科學調整長期投資策略
投資有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之分。短期投資,即是持有時間不超過1年(含)并能隨時變現的投資,包括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基金投資等,短期投資流動性僅次于現金,一般可以被認為是現金的暫時形式,變現能力很強。因此,對于短期投資來說,其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微乎其微。在經濟結構穩定下,通貨膨脹率的提高對短期投資的影響很小,短期投資就不需要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但是對于長期投資,就必須充分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長期投資是指持有時間超過1年并且不能夠隨時變現的投資,包括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券投資、其他長期債權投資等。發生通貨膨脹時,通脹率的突發性較強,肯定會對企業的長期投資決策產生嚴重影響,如果企業能夠準確地預測通脹率,會對企業的長期投資決策產生重要意義。因此,企業在長期投資決策時,必須充分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并應根據其產生影響及時調整長期投資策略,以免造成更大的投資失誤和損失。
5.采取有效方法減少稅賦負擔
篇7
關鍵詞:經濟增長 貨幣供給 通貨膨脹 狀態空間模型
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一直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2007年,我國出現了新一輪通貨膨脹,2007年和2008年,CPI分別比上一年高4.5%和5.5%,2009年,雖然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CPI增長速度有所回落,但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快速恢復,通貨膨脹的壓力再次增大,2010年和2011年,CPI分別比上一年高4.5%和5.3%。2012年和2013年,我國CPI增長速度有所降低,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2.1%和2.5%,但通貨膨脹的壓力仍然存在。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應對通貨膨脹的壓力,近年來我國多次調整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增長率遠低于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物價上漲,同時根據貨幣學派的觀點,如果貨幣發行過多,也會引發通貨膨脹,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有利于抑制通貨膨脹。因此,在當前形勢下,研究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以確定我國過快的經濟增長是否導致物價上漲,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是否對通貨膨脹產生抑制作用,這對于弄清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并制定出更好的宏觀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獻綜述
最早提出貨幣供給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密切關系的是古典學派,該學派提出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供給的變動會引起物價水平的變動。貨幣學派的創始人弗里德曼(1968)發展了這一觀點,提出現代貨幣數量論,指出在一國貨幣流通速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貨幣供給增速超過經濟增長,將會導致通貨膨脹。后來,弗里德曼等(1992)對美國1960-1990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貨幣供給、收入和物價之間存在穩定的關系。Gianni & Gabriel(2013)的研究表明,貨幣供給的增長是價格穩定風險的重要預警指標。在國內,陸云航(2005)、朱慧明和張鈺( 2005)認為貨幣供給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姚遠(2007)則認為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具有滯后性,長期內貨幣非中性。趙昕和劉玉峰(2013)則認為貨幣短期內非中性,長期中性,而貨幣對價格水平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有顯著影響。
對于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Gregorio(1993)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Pollin(2006)則認為,當通貨膨脹達到一定閾值后,對經濟增長會有溫和的正向刺激。在國內,王智勇(2008)認為,過快的經濟增長會誘發通貨膨脹的危險。王雙正(2009)和陳朝旭(2011)的研究均發現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具有雙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建立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影響通貨膨脹的時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以2007-2013年我國月度數據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以揭示經濟增長、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動態影響和變化趨勢。
變量選取、數據來源和模型構建
(一)變量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用月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率來表示通貨膨脹的變化。由于我國沒有公布GDP的月度數據,故選用月度工業增加值增長率作為月度GDP增長率的變量。鑒于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不僅能反映現實購買力,而且能反映潛在購買力,中央銀行一般通過M2調整貨幣政策,因此本文選用M2增長率來反映貨幣供給的變化。本文的研究樣本范圍是2007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月度數據,相關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對于個別缺失的數據,采用移動平均線進行補齊。由于所有的數據都是月度同比增長率,故無需對數據進行季節調整和對數化處理。
(二)模型構建
由于通貨膨脹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沖擊,具有不可預測性,用固定參數模型無法表現貨幣供給和經濟增長對通貨膨脹造成的影響,故本文構建時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動態分析和測度貨幣供給和經濟增長對通貨膨脹造成的影響。本文將CPI作為測量方程的被解釋變量,而將M2和GDP作為測量方程的解釋變量,建立時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并用卡爾曼慮波來估計彈性系數,模型如下:
測量方程:CPIt=c+αt×GDPt+βt×M2t+μt (1)
狀態方程:αt=αt-1+ε1t (2)
βt=βt-1+ε2t (3)
實證分析
(一)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的變化趨勢分析
圖1反映的是CPI增長率、經濟增長率和貨幣供給增長率三個時間序列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變化趨勢。從圖中,大致可以看出兩個變化特征:2008年和2009年,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三個時間序列的波動較為劇烈,2010年至2013年,我國宏觀經濟趨向穩定,三個時間序列的波動幅度顯著降低;經濟增長率曲線的變化趨勢與CPI增長率曲線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同,而貨幣供給增長率曲線的變化趨勢與CPI增長率曲線的變化趨勢則是相反的,由此可以得出假設:2007年至2013年,我國快速的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通貨膨脹;而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則對通貨膨脹起到抑制作用。
(二)單位根檢驗
在構建模型過程中,為避免時間序列出現偽回歸現象,必須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三個時間序列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CPI、M2和GDP都是非平穩時間序列,但是通過一階差分之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故所有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
(三)協整檢驗
同階單整的時間序列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本文接下來采用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來檢驗三個時間序列之間的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10%顯著性水平下,CPI、M2和GDP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這表明通貨膨脹、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因此,建立的狀態空間模型不會出現偽回歸現象。
(四)狀態空間模型估計和結果分析
本文運用eviews6.0 對狀態空間模型進行估計,在eviews6.0中,該模型的定義為:
(4)
運用eviews6.0,估計出來的該模型參數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可以看出,該模型各變量在1%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模型估計效果較好。接下來,進一步對該模型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估計出來的狀態空間模型的殘差是平穩的,因此可以得出,該模型的卡爾曼濾波估計結果可靠。接下來,對模型估計結果進行具體分析。
1.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分析。圖2是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變化趨勢圖,反映的是經濟增長對通貨膨脹的動態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2007年初,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經濟增長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為負。2007年3月到2007年9月,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經濟增長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也轉變為正。2007年4月到2007年10月,經濟增長彈性系數迅速增長,并在10月份達到本年最高值,為0.1855。從2007年10月份開始,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增長彈性系數逐漸減小并轉變為負,到2008年10月達到當年最低值,為-0.2860。2008年年底到2009年11月,宏觀經濟迅速復蘇,經濟增速加快,經濟增長彈性系數也迅速增長,到2009年12月,達到當年的最大值,為0.3223。2010年和2011年,經濟增長速度較為穩定,經濟增長彈性也比較穩定,一直在0.3和0.3223之間波動。從2012年初開始,我國宏觀經濟下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不過增速仍比較平穩,受此影響,經濟增長彈性系數略有所降低,但仍相對穩定,在0.27和0.28之間波動。
2.通貨膨脹對貨幣供給的彈性分析。圖3是通貨膨脹對貨幣供給的彈性系數變化趨勢圖,反映的是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動態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2007年,我國為應對新一輪通脹壓力,執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增長速度下降,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為負,并呈下降趨勢,到2007年10月,貨幣供給彈性系數達到當年最低值,為-0.3233。從2008年6月開始,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推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增長速度迅速加快,其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也轉變為正,并逐漸增強,到2008年10月,貨幣供給彈性系數達到當年最大值,為0.2429。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我國宏觀經濟逐漸復蘇,雖然政府仍然推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與前期相比有所收緊,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貨幣供給增長率逐漸降低,其對通貨膨脹的正向影響也逐漸降低并轉變為負,并在2010年2月達到最低值,為0.3520。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我國宏觀經濟較為穩定,貨幣供給增長速度也比較穩定,貨幣供給彈性系數在-0.34至-0.35之間波動。從2012年開始,為了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我國貨幣政策又有所寬松,貨幣供給增長速度略有加快,并保持相對穩定,由此,從2012開始,貨幣供給彈性系數有所提高,并保持在0.31至0.34之間波動。
圖2和圖3幾乎是沿橫軸對稱分布的,這說明2007年至2013年,我國經濟增長與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是相反的,經濟增長對通貨膨脹產生正向影響,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產生負向影響,這驗證了前文中提出的假設。2007年至2013年,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平均值為0.1965,而通貨膨脹對貨幣供給的彈性系數為-0.2553,這說明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更為顯著。相比而言,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變化情況與經濟增長變化情況更一致,這說明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更敏感。此外,在宏觀經濟受到外在沖擊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的彈性系數變化較大,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易變性;而在宏觀經濟較為穩定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的彈性系數則相對穩定,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
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建立時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研究了2007年至2013年,月度經濟增長率和月度貨幣供給增長率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結果表明:經濟增長對通貨膨脹產生正向影響,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產生負向影響;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比經濟增長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顯著;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敏感程度要高于通貨膨脹對貨幣供給的敏感程度;在宏觀經濟受到外在沖擊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易變性,而在宏觀經濟較為穩定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第一,保證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是應對通貨膨脹的關鍵。當宏觀經濟較為穩定的時候,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此時,經濟增長速度較為穩定,只需保持穩定的貨幣政策,就不會出現較大幅度的通貨膨脹。政府應該適時采取宏觀調控措施,以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當經濟體受到外在沖擊的時候,應及時采取措施將這一外在沖擊造成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第二,政府應該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及時準確地調整貨幣政策。本文的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有利于抑制通貨膨脹,但是通貨膨脹對貨幣供給的敏感程度不高,這說明我國的貨幣政策在方向性和時效性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對經濟發展狀況和趨勢的研究,并及時準確地調整貨幣政策。
1.Milton Friedman.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58(1)
2.Friedman B M,Kuttner K N.Money,income,prices,and interest rat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
3.Gianni Amisano,Gabriel Fagan.Money growth and inflation:A regime switching approac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3(13)
4.陸云航.中國貨幣供應量、價格水平和GDP關系的經驗研究:1952-2003[J].經濟科學,2005(2)
5.朱慧明,張鈺.基于ECM模型的貨幣供給量與通貨膨脹關系研究[J].管理科學,2005,18(5)
6.姚遠.中國貨幣供應、通貨膨脹及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7,21(2)
7.趙昕,劉玉峰.中國貨幣供應量、GDP和價格水平關系的再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3(3)
8.De Gregorio J.Inflation,taxation,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1(3)
9.Pollin R,Zhu A.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nonlinear analysis[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2006,28(4)
10.王智勇.中國的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1981-2003)[J].山東社會科學,2008(1)
篇8
【關鍵詞】通貨膨脹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在巨額投資計劃和天量信貸的推動下,超過預期的通貨膨脹在過度的流動性供給中不斷加劇。貨幣和準貨幣供應量(M1、M2)、CPI、PPI、CGPI等大量數據也表明目前我國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而隨著美國寬松貨幣政策的不斷推出,我國通貨膨脹的形勢將在風險抵御能力弱化的情況下繼續演化。通過分析通貨膨脹對資金積累、物價水平和經濟滯脹等層面的影響,提出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個方面尋求遏制通貨膨脹的宏觀調控手段。
目前通貨膨脹的狀況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CPI是描述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自2010年6以來,除2010年12月~2011年2月的這三個月間出現小幅下降以外,一直呈增長趨勢。截至2011年3月,官方公開的CPI已達5.4%(表1),處于新的歷史高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部分數據根據計算得到,下同。
貨幣量(M1、M2)。一段時期以來,政府寬松的貨幣政策為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表2)。截至2011年3月,央行M2已持續增長至75.81萬億元。在巨大流動性的持續作用下,通貨膨脹的壓力必將繼續加大,同時會在一定的時滯期過后,將這種作用力反映到CPI上面。
表2 2010年6月~2011年3月央行貨幣量(M1、M2)
企業商品價格指數(CGPI)。CGPI能夠比較全面地測度通貨膨脹水平,反映經濟的異常波動。從2010年6月~2011年1月,CGPI都保持了較高的水平(表3)。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PPI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截止到2011年3月,據官方數據測算的PPI已達到7.3%,即從2010年6月以后該指數呈現小幅回落后,在接下來的數月間幾乎保持了持續的上升勢頭(表4)。
通貨膨脹的影響層面分析
通貨膨脹對物價水平的影響。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向來密切。物價的上漲一般被看成通貨膨脹的終極表現和必然結果,理論界對此有一定的共識。“現階段,我國的物價上漲成分里難以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而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這種影響變得越來越大,有發展成為當前物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的趨勢。”①但是即便如此,這部分因通貨膨脹而引起的物價持續上漲,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貨膨脹的具體內容。這是因為,在價格上漲的成分中,還包括價格改革的因素,但是由于該因素引起的物價上漲在物價總水平中占有極小比重,所以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民眾,都對此表示可以承受,甚至不曾察覺。因此,在考察通貨膨脹對物價水平的影響方面,要看到價格改革在抑制物價上漲方面的積極作用。否則,為了遏制物價上漲而把價格改革停止下來,就會顧此失彼,延誤解決物價上漲的時機。
通貨膨脹對經濟滯脹的影響。在治理通貨膨脹的過程中同時實現反通貨膨脹的緊縮,難度很大甚至是不現實的,非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并為此付出必要的代價是不能做到的。但是其中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即在所要付出的代價中并不包括所謂的“經濟滯脹”。按照貨幣經濟學的原理,雖然實行治理經濟環境、遏制通貨膨脹的緊縮政策,在近期內會拉低過高的經濟增速。但最終結果往往是,高經濟增速與高通貨膨脹率同時回落,并不是單一回落。因此,判斷高通脹的背景下經濟增速是否停滯,即經濟是否出現滯漲,應采取比較靜態分析法,分析一定時期內經濟的整體運行情況,而不是單憑某一時點的經濟狀態武斷地認為只要通貨膨脹的影響未消除,就認定經濟出現了“滯脹”。
通貨膨脹對資金積累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持續升溫的情況下,為了不降低消費者的實際生活水平,政府往往要進行相應的大量消費物價補貼;在企業組織中,為了降低通貨膨脹對員工生活的影響,穩定職工情緒,企業在利潤分配過程中,也往往要將消費基金向員工傾斜。這些行為的發生必然會降低國家和企業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水平。同時,在持續的長期的通貨膨脹陰影籠罩下,群眾的恐慌情緒和強烈的保值愿望,不僅會造成儲蓄不如消費的畸形貨幣心理,導致銀行的儲蓄存款余額的下降,甚至搶購、擠兌風潮也會時有發生,這就將銀行的既定工作和正常運營拖向困境甚至絕境。此外,“通貨膨脹時期貨幣政策中的利率上調幅度,也可能會因物價水平、通貨膨脹的不確定性預期失去可靠的調整依據,并使利率政策也陷入兩難的境地。”②而在通貨膨脹的進一步加劇、在可預見的將來看不到可以扭轉的跡象的情況下,還必然會對社會資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資金投向的優化和調整帶來消極影響,對資金積累產生嚴重阻礙。
遏制通貨膨脹的宏觀政策調控
財政政策方面。長期以來各級政府財報中的維持性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比例較高,社會性支出所占比例較低,這就導致能夠真正體現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性質的財政支出在支出體系安排中存在明顯偏頗,致使公共事業的發展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政府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也被極大地削弱。因此,完善政府的財政支出結構,是促進消費增長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即從擴大消費需求的角度來講,優化政府財政支出結構的重點內容,應以發展社會公共事業和解決“民生”為重中之重,把本就稀缺的公共財政資源向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傾斜,逐步形成完善健康的覆蓋全社會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并以政府供給為主的模式實現社會發展成果的共享,從根本上改變維持性支出和社會性支出失衡的狀況,帶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統計,發展中國家的個人所得稅額約占稅收總額的11%,亞洲發展中國家占15%左右。而我國個人所得稅目前實行的是分類征收模式,該模式的弊端非常明顯,就是收入所得來源多、綜合收入高的納稅群體反而會繳很少的稅。這既體現不了社會的公平,也與“稅收量能負擔原則”相悖。解決的辦法是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發展綜合所得稅制模式,該模式稅基寬,能夠調節納稅人之間的稅收負擔,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縱向的再分配。所以,加快個人所得稅稅制的良性轉變,提高和加強個人所得稅在稅制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利于社會公平和改善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貨幣政策方面。為了有效遏制通貨膨脹,在貨幣政策方面應與當前經濟的發展基調進行有機結合,及時調整信貸投放結構,使信貸投向和規模符合經濟增長的需要。因此,在當前情況下,就要求將貨幣資金調配到急需資金或國家重點發展的行業或產業。比如,加大對“三農”的資金扶持力度、增強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廣度、落實災后重建的資金保證,還要特別支持綠色經濟的發展,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創新型民營企業和低碳經濟的相關產業,為實體經濟最大程度地復蘇提供準備,同時避免投機行為所致的經濟泡沫的產生,真正實現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為經濟的恢復和增長服務。
(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注釋
篇9
關鍵詞 通貨膨脹知覺;差別閾限;損失規避:可得性啟發式;錨定和調整啟發式
分類號 B849:C91
1 引言
通貨膨脹知覺(perception of inflation,簡稱通脹知覺)是個體對整體物價變化的主觀體驗(HubeL2011)。心理學者把通脹知覺看作經濟領域中的一種特定的認知任務(Ranyard,Missier,Bonini,Duxbury & Summers,2008,),這個任務需要個體對過去和現在的經濟信息進行整合(Thaler,1999)。而個體的信息處理能力有限,且長期追蹤物價又相當復雜,因此個體的通脹知覺往往與官方統計的通脹率有差別。
通脹知覺是經濟行為中的普遍現象,它對個體經濟生活乃至社會經濟發展影響重大。首先,個體對通脹的高估或低估將導致其經濟行為(如消費、儲蓄、信貸和投資等)的非理性,進而造成宏觀經濟(如物價和工資的變化趨勢等)的扭曲發展;其次,若生產者和消費者無法準確地評估通脹的真實水平,則會降低其價格判斷能力,從而降低價格體系配置資源的效率;再次,如果公眾的通脹知覺普遍存在偏差,那么將導致那些基于CPI所制定的貨幣政策的公信力遭到質疑。因此,通脹知覺研究引人關注。
早在30年前,Jonung(1981)就對通脹知覺進行了探索,隨后在心理學、經濟學和市場營銷學等不同領域得以拓展。心理學者主要關注通脹知覺的心理機制,特別是其認知加工模式。例如,Huber(2011)把通脹知覺的認知過程劃分為體驗和整合兩個階段。Christandl和Fetchenhauer f20091證實了外行與專家通脹知覺認知模式的不同。經濟學者主要關注通脹知覺對宏觀經濟、貨幣政策和經濟福利等方面的影響。例如,歐元區各成員國央行所作的研究發現,歐元轉換所引發的高通脹知覺導致各成員國物價和工資異常變化(Aucremanne,Collin,& Dhyne,2007)、價格調節機制遲鈍以及公民經濟福利下降。市場營銷學者主要關注通脹知覺與消費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有研究發現高通脹知覺將減少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開支(Angelini & Lippi,2006;Gaiotti & Lippi,2005)。相反,消費者的消費結構又會影響其通脹知覺,那些將大部分支出用于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消費者往往對通脹的感受更加強烈(Bates & Gabor,1986)。
事實上,近些年有不少心理學者就通脹知覺是什么、其認知加工模式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因素對其產生影響等問題做了不少研究。未來不僅可以進一步探討通脹知覺的心理機制和影響因素,還可以對通脹知覺進行跨文化對比研究并制定出具有較高生態效度的通脹知覺指標,從而為深入研究通脹知覺和緩解我國當前較為嚴峻的通脹狀況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借鑒。
2 通貨膨脹知覺的認知機制
長期以來并沒有研究者對通脹知覺的認知機制作出系統的闡述,直至近期Huber(2011)首度將通脹知覺的認知過程劃分成兩個階段:體驗階段,即一個在購買活動中連續不斷地體驗價格變化的階段;整合階段,即一個將所體驗到的價格信息整合成一個對整體物價變化的估計階段。應該說,Huber對通脹知覺的認知過程的劃分是合理的,但是該模型過于籠統,并沒有明確地闡述以上兩階段的內在心理機制。因此,本文試圖對以往的研究進行歸納和總結,以完善Huber所提出的理論模型。
實際上,體驗階段主要涉及到個體對價格變化的感受性和價格記憶,整合階段主要涉及到可得性啟發式以及錨定和調整啟發式。其認知路徑如圖1所示。
在體驗階段,個體首先要將商品當前價格與其參考價格進行比較,若二者之間的差異超過了價格的差別閾限,則個體能夠感受到價格的變化,且若價格變化的方向是正向的,即價格上漲,則個體對其的感受性會在損失規避的作用下被放大,然后個體再形成價格記憶。在整合階段,個體首先會利用可得性啟發式將記憶中各種商品在某一時期的價格提取出來,然后再通過錨定和調整啟發式完成對通脹的估計,最終形成通脹知覺。具體分析如下:
2.1個體對價格變化的感受性
2.1.1參考價格
要想理解個體對價格變化的感受性首先要明確用來評估價格是否發生變化的參照標準,即參考價格。Mazumdar,Raj和Sinha(2005)認為參考價格與Helson(1964)所提出的“適應水平理論”(adaption-level theory)存在著本質上的聯系。適應水平理論是指個體在評估一個新異刺激時,往往會把新異刺激與其根據先前經驗所產生的預期水平(即參照點)進行比較。例如,當讓多名被試分別舉起輕重不一的物體時,他們會根據各自的舉重經驗形成相應的參照點,并通過與參照點的比較來評估隨后舉起物體的輕重。實際上。參考價格就是個體根據先前的價格體驗所產生的預期價格,個體在評估價格變化時以其為參照點。
雖然參考價格是一個參照點,但是并不等于它是一個點值。實際上,它還可能是一個區間值。Monroe(1971)通過研究消費者對各類商品的購買行為發現,消費者對那些經常購買的商品均有一個可接受價格區間,并且在購物時會以該價格區間為參照點:若所購商品的價格高于可接受價格區間的上限,則將其視為價格上漲;若所購商品的價格低于可接受價格區間的下限,則將其視為價格下降。此外,Janiszewski和Lichtenstein(1999)還指出可接受價格區間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情境因素能夠對其進行調整。例如,當某人從一個消費水平較低的城市搬到一個消費水平較高的城市生活,他則會自發地上調可接受價格區間的上限以適應當地的消費水平。
2.1.2差別閾限
個體對價格變化的感知與其對物理刺激變化的感知類似,個體能否察覺到價格的變化取決于價格變化幅度與價格差別閾限之間的關系。Monroe(1971,1973)認為只有當價格變化幅度超過價格差別閾限時,個體才能夠察覺到價格變化。
由于參考價格既可能是一個具體值又可能是一個價格區間,因此應該分別對其進行解釋。
當參考價格是一個具體值時,差別閾限較易確定。張結海(2000)的研究發現,在12.01元~500.00元的價格范圍內,只有當商品的價格變化率超過10%時,個體才能夠察覺到它的變化。價格的差別閾限大體上符合韋伯定律,韋伯系數在0.10左右。據此我們可以推知在上述價格范圍內,如果每種商品價格的漲幅均不超過10%,那么個體應該知覺不到通脹,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并非如此。因此,張結海推斷個體對物價變化的知覺是一個累加過程,即發生價格變化的商品越多則價格的差別閾限越低。
當參考價格是一個價格區間時,差別閾限較難確定。這是因為(1)可接受價格區間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個體往往不愿意上調可接受價格區間的上限,更傾向于下調可接受價格區間的下限:較低的價格只要出現一次,個體就會做出下調反應;較高的價格則要反復出現多次,個體才有可能做出上調反應(Janiszewski & Lichtenstein,1999)。(2)Qian和Brown(2005)認為可接受價格區間內各具體價格會因其與目標價格(商品當前價格)距離的遠近被賦予不同的權重,而這無疑會增加確定差別閾限的難度。(3)Danziger和Segev(2006)的研究發現,只有當個體所體驗到的價格變化具有時序性時才會影響個體對價格變化的感受性。這意味著,在一時間段內,只有價格連續上漲才會被視作真正的上漲,否則會被視作在可接受價格區間內的正常波動。
2.1.3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10SS aversion)是指個體在面對等量的損失和收益時往往認為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感大于收益所帶來的愉悅感,即二者的感受性不對稱(Kahneman&Tversky,1979)。個體因受損失規避影響會放大其對物價上漲的感受性。Brachinger(2008)的研究發現,當所購商品的價格高于其參考價格時,消費者會將其視為損失。而損失會給個體帶來更加強烈的心理感受,所以價格上漲更易引起個體的注意并被個體所牢記。因此,個體在評估通脹時更易回憶出令其感受深刻的物價變化狀況(物價上漲),而這將歪曲其對通脹的評估(Jungermann,Brachinger,Belting,Grinberg,&Zacharias,2007)。
2.2個體對價格的記憶
在探討通脹和通脹知覺的關系時,人們不禁會疑問:消費者究竟對商品過去的價格有多少了解。許多研究者發現,人們對商品過去價格的記憶往往并不準確(cestari,Del Giovane,&Rossi-Arnaud,2007;Del Giovane,Fabiani&Sabbatini,2008,),常常高估一年之中商品的價格,低估若干年前商品的價格(Bates&Gabor,1986;Kemp,1987)。
造成人們對商品過去價格記憶不準確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Kemp(1987)所提出的“回溯干擾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認為,人們對商品過去價格的回憶會受到人們對商品近期價格熟悉程度的影響,即某一商品近期的價格能夠干擾、甚至替代記憶中該商品過去的價格。其二,Kemp和Willets(1996)的研究發現,記憶中各種商品價格變化的相似程度大大超出了現實中各種商品價格變化的相似程度。這意味著各種商品過去的價格很可能以一種集合的形式存儲,因而一些商品過去的價格會對另一些商品過去價格的回憶產生影響。其三,Kemp(1999)認為由于商品過去的價格很難被直接提取出來,因此人們對商品過去價格的回憶可能會基于一個聯想過程,但通過聯想所獲得的結果容易出現偏差。例如,當讓個體無法回憶出2010年的豬肉價格時,他可能會根據其記憶中2010年的牛肉價格以及通常情況下牛肉與豬肉的價格差來估計2010年的豬肉價格(即2010豬肉價格=2010牛肉價格±牛肉與豬肉的價格差)。很明顯,由于個體所回憶出的2010年的牛肉價格未必準確,再加上牛肉與豬肉的價格差純粹是個體的主觀體驗,因此基于聯想所獲得的2010年的豬肉價格可能并不準確。
2.3可得性啟發式
個體對通脹的評估會涉及到可得性啟發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Tversky & Kahneman,1974),所謂可得性啟發式就是指個體往往會憑借容易想到的例子或現實生活中發生過的事件對某一類事物的發生頻率或某一事件的發生概率進行評估。例如,某人可能會根據親戚朋友患心臟病的遭遇來評估中年人患心臟病風險的大小。
就通脹知覺而言,四個方面的因素可能會影響價格變化信息的可得性:最近一次購買價格、價格變化頻率、價格變化幅度和價格變化方向(Ranyard et al.,2008)。許多研究發現,在日常消費品價格高頻上漲而耐用消費品價格保持穩定的時期,消費者會高估同期的通脹水平;在日常消費品價格保持穩定而耐用性消費品價格高頻上漲的時期,消費者并不會高估同期的通脹水平(DelGiovane & Sabbatini,2006;Huber,2007,2011)。結合上述觀點可知,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1)消費者對日常消費品的購買頻率更高,它們的價格變化更容易被消費者發現;(2)日常消費品最近一次價格變化距上一次價格變化的時間間隔短;(3)損失規避放大了個體對價格上漲的感受性。
此外,Del Missier,Ranyard和Pietroni(2008)通過兩個啟動實驗直接證明了可得性啟發式對通脹知覺的影響。在實驗一中,他們首先要求兩組參與者分別對“價格上漲組”和“價格下降組”商品的價格變化狀況作出評估,然后再要求兩組參與者分別對同期的通脹作出評估。結果發現,“價格上漲組”的參與者對通脹表現出高估,“價格下降組”的參與者對通脹表現出低估。這正如可得性假設所預測的那樣,啟動任務使隨后進行的通脹評估任務出現了偏差,即發生了同化效應。在實驗二中,他們首先要求兩組參與者分別對“高頻購買組”和“低頻購買組”商品的購買頻率作出評估,然后再要求兩組參與者分別對同期的通脹作出評估。結果發現,“高頻購買組”的參與者對通脹表現出高估,“低頻購買組”的參與者對通脹表現出低估。也就是說,實驗二再一次驗證了可得性啟發式對通脹知覺的同化效應。
總之,個體在利用可得性啟發式來評估通脹時其認知努力程度有限,因此個體的通脹知覺常常存在偏差。
2.4錨定和調整啟發式
在整合階段,個體往往憑借錨定和調整啟發式(anchoring & adjustment heuristic)來量化其對通脹的評估。錨定和調整啟發式是指個體在估計某一數值時,往往以某一初始值,或者說“錨”為參照點,然后不斷地對其進行調整,最終作出估計(Tversky & Kahneman,1974)。就“錨”而言,根據錨值的來源可以將其劃分為外部錨(experimenter-provided anchors)和自發錨(self-generated anchors)。外部錨就是由別人直接提供的初始值,自發錨就是個體根據自身經驗及獲得的信息線索自發產生的初始值(Epley & Gilovich,2001;李斌,徐富明,王偉,鄧子鵑,張軍偉,2010)。
事實上,當個體評估某一時期的通脹時,正是以其記憶中價格信息的處理結果為自發錨,然后反復地對其進行調整,最終獲得通脹的估計值(Bruine de Bruin,Van der Klaauw,&Topa,2011)。例如,讓個體估計2011年中國的物價總水平較2010年上漲多少時,個體首先要把記憶中各種商品(如食品、服裝和汽油等)在2010年的價格提取出來,然后將其與它們在2011年的價格進行比較,同時在大腦中計算出各種商品價格的平均變化率,并將該計算結果視作自發錨,隨后反復地對自發錨進行調整,最終將令自己滿意的調整值視作通脹的估計值。但是個體利用錨定和調整啟發式所獲得的通脹估計值與根據CPI計算的通脹率是否一致呢?這頗受質疑。首先個體只能夠將部分商品的價格回憶出來且還未必準確,再加上調整通常是不充分的(Epley & Gilovich,2006;Tversky &Kahneman,1974),因此盡管錨定和調整啟發式能夠幫助個體在不確定狀態下迅速地對通脹作出評估,但是這種評估容易出現偏差。此外,Bruine de Bruin等(2011)的研究發現,個體能夠認識到自身對通脹的評估存在偏差,所以他們會有意識地將通脹估計值調低一些,但即便是被人為調低后的估計值仍高于實際的通脹率。
3 通貨膨脹知覺的影響因素
雖然上文所介紹的是通脹知覺的認知機制,但是認知機制中的每一個環節又都是形成通脹知覺的重要心理原因。除上述因素以及性別(Bryan& Venkatu.2001;Jonung,1981)、教育背景(Bruinede Bruin et al.,2010;Ddavande,Rohwedder,&Willis 2008;Leiser&Drori,2005;Lusardi,2008)和收入水平(Fischer,1986;Gamble,2006)等人口統計學因素以外,通脹知覺還受到其他因素的調節,主要包括通貨膨脹預期、框架效應、個體對價格公平性的認知、社會放大效應以及貨幣改革等。
3.1通貨膨脹預期
Bates和Gabor(1986)認為個體的通脹預期是決定其通脹知覺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通脹時期,雖然某些商品的價格保持穩定,但是消費者也會錯誤地認為這些商品的價格持續上漲,而這很可能是由通脹預期所導致的(D6hring & Mordonu,2007)。
研究者對“后歐元時代”歐元區各國民眾所作的研究支持了上述觀點。Koskimaki(2005)發現,在芬蘭引入歐元之前,約有76%的芬蘭群眾預期引入歐元將導致物價普漲。相似地,愛爾蘭群眾也有相同的通脹預期,他們還就此給出了三點理由:第一,賣方將以歐元轉換為契機,上調各種商品的售價;第二,物價上漲將被隱藏在歐元過渡過程中;第三,加入歐元區后,愛爾蘭的實體經濟將受到沖擊(Ranyard,Burgoyne,Saldanha,&Routh,2005)。事實證明,在引入歐元之后兩國的物價依然保持穩定,但兩國公民卻體驗到了異常強烈的通脹(Duffy & Lunn,2009;Dziuda &Mastrobuoni,2009)。
此外,Traut-Mattausch,Schulz-Hardt,Greitemeyer和Frey(2004)通過實驗直接證明了通脹預期對通脹知覺的影響。在實驗中,他們讓參與者依次查看兩份價格已被系統操作過的菜單(首先查看用德國馬克標價的老菜單,然后查看用歐元標價的新菜單),旨在誘發較高的通脹預期,然后再讓參與者對餐廳食物價格的變化狀況進行評估。結果發現,參與者普遍認為餐廳的食物價格有所上漲,而這無疑與先前所誘發的較高的通脹預期有關。同時Traut-Mattausch等用“選擇性校正結果機制”(selective outcome correction mechanism)對實驗結果進行了解釋:當參與者通過計算的方法來估計價格的變化趨勢時,他們很容易發現并糾正那些與其預期相反的錯誤,但很難發現并糾正那些與其預期相一致的錯誤。
3.2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是指面對相同的決策任務,邏輯相同但表達方式不同的描述會影響決策者對備擇選項的認知,進而導致其作出不同的決策(Tversky & Kahneman,1981)。諸多證據表明框架效應會表現在通脹知覺調查之中(Bruinede Bruin et alI,2011;Yan&Toureangaeau,2008)。Bruine de Bruin等(2012)發現,在調查公眾對過去一年物價變化的感受時,問題表達方式不同則所獲得的結果也不同。當使用“inflation”一詞時,公眾對過去一年物價上漲幅度的評估最低,達7.13%;當使用“prices you pay”這一短語時,公眾對過去一年物價上漲幅度的評估最高,達9.62%;當使用“prices in general”這一短語時,達9.29%。經統計檢驗發現,在調查中使用“prices you pay”“prices in general”這兩個短語時,公眾的通脹知覺顯著高于在使用“inflation”一詞時,并且面對“prices you pay”和“pries in general”這兩個短語,公眾的反應沒有顯著差異。他們認為這是由于“prices you pay”和“prices in general”更容易激活公眾對物價變化的個人體驗,而“inflation”則不然。
3.3對價格公平性的認知
價格公平性是指消費者認為商品的售價高出其成本的合理程度,價格是否公平取決于消費者是否認為商品的售價是合理的、可接受的(xia,Monroe,&Cox,2004)。事實上,消費者普遍認為大多數商品的售價是不合理的,大多數商品漲價是不公平的(Bolton,Warlop,&Alba,2003)。例如,人們普遍認為音樂應該在互聯網上免費共享,因此一旦對互聯網上的音樂收費,哪怕是很低的費用,他們也會體驗到強烈的不公平感;人們普遍認為油價過高是由業界相互勾結所導致的,而不是由市場力量所導致的,因此油價一旦上漲,哪怕漲幅很小,他們也會體驗到強烈的不公平感。而這種由價格上漲所帶來的不公平感反過來又會放大消費者眼中價格上漲的幅度,進而導致消費者對通脹表現出高估;與之相反,如果消費者認為價格上漲是合理的、可接受的,那么哪怕實際上價格上漲的幅度較大,他們也有可能認為物價仍然保持穩定,甚至有所下降(Driscoll&Holden,2004;Gielissen,Dutilh,&Graafland,2008;Maxwell,1995;Vaknin,2006)。由此可見,消費者對價格公平性的認知的確影響其通脹知覺。
3.4社會放大效應
Warneryd(1986)認為消費者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了解物價變化狀況,一種是在連續不斷的購買活動中直接體驗,另一種是通過口口相傳或媒體間接獲得。而后者會引起社會放大效應(social amplification effects)(Pidgeon,Kasperson,&Slovic,2003),即媒體以及人人之間對負面經濟信息的報道和傳播將導致個體夸大自身的通脹知覺。
Soroka(2006)對1986至2000年間英國諸項指標(通脹率、失業率、媒體對相關題材的報道情況以及大眾觀點等)所作的分析發現,媒體對消極經濟變化(通脹和失業)的反應更加強烈,且對消極經濟指標的報道會影響公眾的通脹預期。而公眾的通脹預期又會影響其通脹知覺,因此媒體對負面經濟信息的放大效應勢必會干擾公眾的通脹知覺。此外,Del Giovane和Sabbatini(2005)通過分析1997至2003年間兩家意大利主流報紙報道通脹的頻率和意大利公眾通脹知覺之間的關系直接驗證了媒體對公眾通脹知覺的放大效應,并且他們還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媒體對通脹的報道次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公眾的通脹知覺。
3.5貨幣改革
貨幣超發是通脹產生的根源,貨幣改革則是影響通脹知覺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貨幣面值的變革將影響公眾的通脹知覺。例如,1970年英國政府對英鎊面值所作的“十進制改革”導致英國公民在隨后的幾年中持續體驗著較為強烈的通脹(Burgoyne,Routh,& Ellis,1999)。
另一方面,貨幣種類的轉換也將影響公眾的通脹知覺。眾所周知,從2002年起,歐元開始普及,與此同時歐元區各成員國公民普遍感受到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通脹(Bechtold & Linz,2005)。Antonides(2008)通過分析1996-2006年間13個歐洲國家通脹知覺和通脹之間的關系發現,在5個歐元區成員國引入歐元之后,這些國家的平衡通脹知覺指數(balanced perceived inflation,BPI)和協調消費物價指數HCPI(harmonized consumer priceindex,HCPI)(它是為了便于比較各國之間通脹而提出的CPI的標準化版本)之間突然出現了明顯的分歧。然而,在那些沒有引入歐元的歐洲國家(如英國、瑞典和丹麥)并不存在這種現象(Aucremanne,CoUin,& Dhyne,2005;Aucrcmanne et al.,2007;Fluch&Stix,2005)。
4 總結與展望
通脹知覺越來越引人關注,各學科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但從上述分析中也不難看出,以往研究在如下幾個方面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4.1深入探討通貨膨脹知覺的心理機制
就參考價格而言,如果參考價格是一個可接受價格區間且該區間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自發作出調整,那么個體則會根據當前價格是否超出了可接受價格區間的上限和下限來判斷它是真正的價格變化還是在該區間內的正常波動。但是個體對可接受價格區間的調整會與其對價格變化的評估發生沖突進而造成對評估的抑制,而隱藏在這一抑制背后的心理機制尚不可知。
就個體對物價信息的記憶而言,有研究者指出并非只有那些能夠被回憶出來的價格信息(價格的外顯記憶)才是有用的,價格的內隱記憶不僅能夠為價格的識別提供感覺基礎還能夠幫助個體判斷新體驗到的價格是否處在其預期的變化范圍之內(Monroe & Lee,1999)。如果價格的內隱記憶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個體對價格變化頻率和變化幅度的內隱記憶是否也會影響其對物價變化的評估呢?這尚不可知。此外,雖然有研究者指出個體對價格編碼的形式主要包括聽覺編碼、視覺編碼和模糊范圍編碼(Vanhuele & Drbze,2002),但是并沒有研究者就個體如何選擇具體的編碼形式,個體是否會傾向于某種特定的編碼形式以及各種編碼形式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換等問題作出明確說明并提供有力證據。
目前,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通脹知覺的形成過程是自下而上的,通脹預期只是通脹知覺諸多影響因素中的一個。然而,有研究者認為通脹預期直接決定了通脹知覺的形成路徑:若個體受到通脹預期的影響,則通脹知覺的形成過程是自上而下的;若個體未受到通脹預期的影響,則通脹知覺的形成過程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明確通脹知覺的形成過程究竟是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還是兩者共同作用的對深入探討通脹知覺的心理機制具有重大意義。
此外,目前已經有研究者發現了用于解釋通脹知覺的來自認知神經機制方面的間接證據,如用于解釋損失規避(WebeL Rangel,Wibral,&Falk,2009)、框架效應(高利蘋,李紓,時勘,2006)、不確定狀態決策(Hsu,Bhatt,Adolphs,Tranel,&Camerer,2005;Huettel,Song,&McCarthy,2005)等方面來自ERP和fMRI的證據,但是尚未發現用于解釋通脹知覺的來自認知神經機制方面的直接證據。因此,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質。
4.2對通貨膨脹知覺進行跨文化對比研究
雖然各國均有學者對本國通脹知覺進行研究,但是鮮有學者對各國通脹知覺進行對比研究,特別是對中西方的比較。由于中西方的經濟體制、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文化價值取向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因此在中西方不同的背景下對通脹知覺進行比較具有重大意義。鑒于此,可以對處在相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國家間(如美國建立市場經濟后的30年內與中國建立市場經濟后的30年內)的通脹知覺進行比較分析,以揭示兩國通脹知覺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以及兩國通脹知覺影響因素的異同;還可以針對某些特殊商品的價格變化狀況對不同國家公民通脹知覺的影響進行比較分析,如比較中美兩國房價變化狀況對中美兩國通脹知覺的影響等。
4.3制定本土化的通貨膨脹知覺指標
從世界范圍來看,目前測量通脹知覺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抽樣調查法獲得消費者的通脹知覺,另一種是通過實際的物價信息推導出消費者的通脹知覺。
就抽樣調查法而言,最具代表性的測量指標是由歐委會在2003年提出的平衡通脹知覺指數(BPI,),該指數是一個平衡了正向反應(價格上漲)和負向反應(價格不變或下降)之間矛盾的量化結果,其計算公式如下:
BPI=[(PP+1/2P)-(1/2+MM)]×100其中PP為認為物價大幅度上漲者所占比例、P為認為物價適當上漲者所占比例、M為認為物價保持不變者所占比例、MM為認為物價下降者所占比例(European Commission,2003)。實際上,中國目前所采用的就是抽樣調查法,但是我國只是單純的對消費者的通脹知覺狀況進行調查并沒有對調查結果進行平衡處理以獲得一個具有綜合代表性和可比性的通脹知覺指標。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借鑒BPI的做法,對我國目前的測量手段進行改進。
就推導法而言,最具代表性的測量指標是由Brachinger(2008)提出的通脹知覺指數(index ofperceived inflation,IPI,),該指數從購買者的角度出發,把購買行為視為標的物,主要關注商品購買頻率和損失規避對購買者通脹知覺的影響,其計算公式如下:
篇10
現代財務管理的核心是財務決策,按其所涉及內容和環節,財務決策可以分為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股利分配決策。通貨膨脹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經濟環境因素之一,影響著企業財務決策的各個環節。
筆者擬在闡述通貨膨脹的含義及其特征的基礎上,重點分析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決策各個環節的影響,進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策略。
一、通貨膨脹的含義及特征
通貨膨脹一般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狀況。它是紙幣流通條件下特有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通常表現為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亦即貨幣所代表的商品價值普遍下降。因此,局部性的價格上漲不能視為通貨膨脹,季節性、暫時性或偶然性的物價上升也不能視為通貨膨脹。同時,并不排斥通貨膨脹過程中有個別商品價格的下跌。
具體到財務領域,從理財的一般理念而言,通貨膨脹的特征表現為通貨膨脹期間,所持有的現金及其等價物一般會遭受貨幣購買力貶值的損失,而持有實物資產則一般會獲得持有利益。
企業的貨幣性資產和貨幣性負債的金額是固定不變的,但它們所代表的實際購買力卻隨著物價水平的變動而變化。與此相反,非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負債的價格一般是變化的,但它們所蘊藏的購買力卻不隨物價水平的變動而變化。因此,當物價水平上漲時,實物性資產和負債的價值也上漲,而貨幣性資產和負債的實際購買力要下降,出現貶值的損失。
二、通貨膨脹對財務決策的影響
(一)通貨膨脹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企業投資是指以收回現金并取得收益為目的而發生的現金流出。企業的投資,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以投資時間的長短為依據,可以分為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以投資的對象為依據,可分為項目投資和證券投資。本文以長期投資中的項目投資(資本投資)為例來說明通貨膨脹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在做項目投資決策時,對投資項目的評價常用折現指標(如凈現值、現值指數、內含報酬率等)和非折現指標(如投資回收期、會計收益率等)兩類。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中,通常以折現指標作為投資決策方案評價的主要依據,而非折現的方法是把不同時間的貨幣收支看成是等效的,所以在決策方案評價時,其指標只起輔助作用。
在用折現指標做項目投資決策分析時,預測不同時期的現金流量則成了關鍵。在不存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項目的現金流量比較容易估算,但在通貨膨脹條件下,由于物價水平的上升及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將對項目的現金流量產生如下重大影響:
1 造成虛假的稅后經營利潤
在不存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通常以歷史成本的損益表為依據來預測未來的稅后經營利潤,該利潤僅僅是企業正常盈利的收益;而在通貨膨脹時期,則大相徑庭。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項目的稅后經營利潤是歷史成本和現行收入相配比的計量結果。在其盈利中,不僅包括了企業正常盈利的營業收益,而且還包含著企業已實現的資產存置收益。后者是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企業資產增值而獲得的,它實際上并非真實的收益,而是虛增的收益。因通貨膨脹而高估的會計收益,也使企業承擔了不應承擔的所得稅。
2 造成折舊與攤銷的不真實
由于計提折舊的依據是歷史成本而非重置成本,在通貨膨脹時,傳統的會計處理方式就會歪曲企業的折舊與攤銷的真實情況。
3 影響企業經營營運資本和資本支出
通貨膨脹下,由于原料價格上升,保持存貨所需的現金將增加,人工和其他費用的現金支付也將增加,售價提高使應收賬款占用的現金也將增加。企業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應收賬款及壞賬損失,不得不增加流動資金的投入,這勢必影響企業的經營營運資本。同時,也影響著企業的資本支出。
上述影響將對項目現金流量產生重大變化,會使企業遭遇現金短缺的困難。而這一切,都可歸因于通貨膨脹對現金購買力的“蠶食”作用。
(二)通貨膨脹對籌資決策的影響
籌資是指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等活動對資金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渠道,采取適當的方式,獲取所需資金的一種行為。籌資決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取得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包括向誰籌集,在什么時候籌集、籌集多少資金等等。籌資決策的關鍵是決定各種資金來源在總資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確定資本結構,以使籌資風險和籌資成本相配合。通貨膨脹的發生,將對企業的籌資環境、籌資風險及籌資成本產生影響。
1 通貨膨脹對企業籌資環境的影響
通貨膨脹期間,將會出現資金供給不足和企業資金需求增大的現象。國家為了控制通貨膨脹,對其進行宏觀調控,勢必緊縮銀根,減少貨幣的供給總量。同時,由于物價持續上漲,隨著企業經營風險的進一步加大,銀行貸款風險也隨之上升,這使得銀行在發放貸款時變得更加謹慎,進一步嚴格銀行貸款的條件。在資本市場上,隨著市場利率的上升,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市場價格暴跌,也增加了企業從資金市場上籌資的難度。對籌資方而言,如前文所述,虛假利潤的出現、折舊與攤銷的不真實,最終的結果是使企業遭遇現金短缺的困難,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不斷膨脹。這種供需不平衡的異常現象,改變了企業籌資的環境。
2 通貨膨脹對企業籌資風險及籌資成本的影響
隨著籌資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籌資風險也將加大,風險對應著報酬,這意味著籌資成本的上升,用公式表示如下:
I=i+p
其中:l-投資者要求的名義報酬率;i-投資者要求的實際報酬率;p-預期通貨膨脹率。
(三)通貨膨脹對股利分配決策的影響
股利分配是指公司制企業向股東分派的股利,是企業利潤分配的一部分。股利分配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確定股利的支付比率,即用多少盈余發放股利、多少盈余為公司所留用。因此,股利決策也被稱為內部籌資決策。支付給股東的盈余與留在企業的保留盈余,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減少股利分配,會增加保留盈余,從而減少外部籌資需求。
通貨膨脹期間,隨著籌資環境的惡化和資金成本的上升,外部融資將變得更加艱難。此外,企業利潤中還包含著資產的持有收益。因此,企業利潤分還是不分、多分還是少分,直接影響著企業的股利分配決策。
三、消除通貨膨脹對財務決策不利影響的對策
(一)對歷史成本計價方法作適當的修正,對現金流量相關指標加以調整
由于我國迄今為止尚未制定出針對通貨膨脹的具體會計準則,在現有的條件下,為使投資決策使用的現金流量相關指標更加真實、可靠、更具相關性,可以在現有的計量模式下,對該指標適當地加以修正,從最大程度上消除通貨膨脹對會計信息的影響,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適當的調整:
1 根據企業收入,成本費用以及營運資本的構成實際,結合通貨膨脹率,對其作適當的調整。
2 改變折舊和攤銷的計算方法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如果企業采用直線法進行折舊或攤銷,將造成按固定資產原始價值提取折舊仍無法實現固定資產的重置,難以維持企業的簡單再生產。為此,在預測現金流量時,可采用加速折舊法,縮短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通貨膨脹對固定資產更新的影響。
3 按照物價上漲的程度重估存貨和固定資產的價值,適當調整營運資本和資本支出的金額
按存貨和固定資產的重估價計算確定其被耗用后轉化費用的金額,適當調整營運資本和資本支出的金額,用各期實現的收入對所耗用的成本費用予以補償,將保證投入資本的完整性,增強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二)充分考慮通貨膨脹附加率因素,調整收益率評價標準
企業籌資的目的是投資,在做資本投資項目評價時,預期項目收益率也應加入通貨膨脹附加率因素,進而在投資項目的收益率與資本成本之間作出比較:當投資項目的收益率超過資本成本時,企業的價值將增加,為可選的投資方案;而當投資項目的收益率小于資本成本時,將有損企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