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的治理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霧霾的治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公民環境權;治理霧霾;對策探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89
1核心概念的界定
霧霾,顧名思義,就是霧和霾。霧是指懸浮在大氣中的水滴、灰塵、冰晶以及各種化合物殘留等組成的氣溶膠系統,而這些氣溶膠系統所造成的視覺障礙稱為霾。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
公民環境權是1960年首次提出,在我國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代表性的觀點有:蔡守秋認為環境權是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享用適用環境的權利以及保護環境的義務;陳泉生認為環境權指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享有適宜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及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基本權利;常健從立法的角度、“以人為本”的原則來理解公民環境權。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認識、改造自然的同時要尊重自然,遵循規律,對自然進行涵養保護;而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發展自身的同時要注重社會發展,保護社會環境。公民環境權不僅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是指公民擁有的對其所生存生活其中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保護的義務。保護公民環境權,不僅需要國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還需要全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
2治理霧霾是保護公民環境權的必要條件
21霧霾的成因
211霧霾現象作為一種自然環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大自然的正常現象
人們每天的日常生產生活活動,如供暖、工業生產、施工等,必然會產生和排放一些廢氣、粉塵等細顆粒物,這些細顆粒物活性較強,在大氣中通過長久的累積,一旦得不到有效地轉化和循環,超出大氣所能承受的范圍,便形成霧霾天氣,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
212霧霾現象作為一種社會環境問題,也是人與自然關系失衡的表現之一
進入現代化社會以來,過度的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使人們在一定階段內喪失了理性,整個社會處于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氛圍中,人們肆意掠奪自然資源,而不保護環境,忽略了權利義務的一致性,使得人與自然的矛盾加劇,失去平衡,以人體健康和環境質量作為代價,得不償失。
213霧霾問題作為一種公共政策問題,是政府失敗的一種表現
自2013年便在全國大范圍內出現的霧霾天氣,雖然政府采取了相應的對策,但效果不明顯。截至2016年1月初,全國仍有很多地區不斷陷入霧霾迷陣,南京甚至出現“玫紅色霧霾”,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嚴峻的霧霾現狀從側面指出政府作為的有效性和及時性不強,沒能保證公民的環境權。
22霧霾的影響
221危害身心健康
霧霾天氣作為一種大氣污染現象,對人體的健康產生較大的傷害,尤其是PM25,它會危害人身體的呼吸系統,誘發呼吸道疾病;引發各種細菌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使人們患癌的風險大大增高;對生活環境產生影響,制約人的健康發展;影響心情,對人的精神狀況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后果。霧霾天氣對人的身心帶來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222污染生態環境
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其包含的各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和整個系統的發展。大氣作為自然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大氣的污染必然會損害水、土地等各種資源,整個生態系統都會遭到侵害。
223擾亂社會穩定
霧霾天氣所造成的道路能見度偏低,對公路、鐵路、航空等都帶來影響,使得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有所提高,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持續的霧霾天氣使得人們的心情壓抑煩躁,工作積極性不高,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產生的經濟效益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的動蕩,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3治理霧霾的對策
31國家層面
首先國家應完善有關霧霾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使霧霾治理能夠有法可依。霧霾天氣不是一天之內形成的,治理霧霾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現階段,我國有關霧霾治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夠健全,要加強大立法力度,提供法律支持。其次要建立有關霧霾治理的監督體系,動員各種力量(社會組織、媒體、輿論、互聯網、個人等)加強對污染企業、政府作為的監督,做到有法必依。再次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對積極依法辦事、減少污染排放量的企業進行獎勵;對違反法律、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處罰堅決打擊,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最后采取措施創造條件,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保護環境、從身邊小事做起的氛圍,呼吁人們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發動全社會的力量減少生產生活廢氣排放量,逐步治理霧霾。
32政府層面
首先政府應積極履行其經濟職能,運用宏觀調控、市場監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等職能,鼓勵和支持綠色環保的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提供綠色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人們提供多種選擇,緩解霧霾天氣的嚴峻狀況。其次履行政治職能,加強與不同國家地區間的交流,積極借鑒別國或別地區治理霧霾的有效經驗,與本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霧霾治理的道路。再次履行文化職能,發展科學技術,通過制定各種方針、政策等來促進有關霧霾治理的科學研究的發展,以科學技術來治理霧霾。最后履行社會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轉變,通過充分發揮市場、社會的自我調節能力來治理霧霾。
33社會層面
首先企業要積極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發展綠色環保循環產業,使用清潔能源,解決好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殘渣廢料,加大創新力度,把治理污染和發展產業結合起來。其次社會組織尤其是環保組織要發揮自身的力量,積極承擔責任,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掀起一股綠色、創新潮流,形成全民環保、綠色創新的社會氛圍,倡導綠色出行、綠色企業、綠色產業、綠色經濟,減少霧霾的污染源。最后要動員社會中的所有力量(社會組織、媒體、互聯網、輿論等)加強監督力度,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強大功能,使那些重度污染企業能夠真正做到節能減排,減少污染排放量。
34個人層面
首先從自我出發,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節約能源資源,反對浪費;少開私家車,可選擇步行、騎自行車、乘公交車等出行方式,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其次發揮自身的創新精神,鼓勵自主綠色創業,把減少污染和自身發展結合起來。湖北小伙汪仁政的“塵埃計劃”,這種創新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再次通過參加綠化、保護植被等公益活動來為霧霾治理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以自身的行動傳染和影響他人。最后利用各種手段工具發揮自身的作用,尤其是互聯網,發動呼吁人們減少污染,宣傳霧霾治理的現實意義,帶動更多的人為霧霾治理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黎公民環境權的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4):51
[2]常健淺析環境保護與環境權保護之立法[J].人權,2013(2):46-51
篇2
對于霧霾治理的行政法分析,可以從多角度進行深入探討。而現代社會是公民意識覺醒的時代從公民主體角度對霧霾治理進行行政法分析更能突出公民權力的重要性,體現公共利益和公共物品的所有權歸屬問題。環境權在我國并不是一個已經由法律確認的公民權利,環境權的提出也是為了明確公民對作為公共財產的環境所享有的正當的權益。因此,構建和完善公民環境權的行政法體系對于霧霾治理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公民環境權的法理基礎分析——“公共信托理論”
有學者認為公共信托理論來源于英國的“信托制度”。按照這種制度的規定,信托財產的受托人享有該特定財產普通法上的所有權,而信托財產的受益人享有該特定財產衡平法上的所有權,將信托財產上的權力一分為二。這種信托制度的實質在于受托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對信托財產進行隨意的處置,而只能根據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的目的對其進行管理;受益人則擁有對受托財產的收益權。這種信托制度的設立最初是為了解決土地繼承當中的收益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托制度開始擴展到不動產、動產、金融等等社會領域當中。而當這種信托制度擴展到公共領域當中,就形成了公共信托理論。公共信托理論的核心是國家是一切公共物品,包括空氣、水、環境等的受托人,國家只擁有基于公共物品的特定權力,即國家必須根據公民的意志和公共利益對公共物品進行管理,而公民則是公共物品的受益人,享有對公共物品的收益權。基于此,公民對公共物品具有實質上的所有權,是公共物品的所有者,公民享有環境權;作為受公民委托授權的國家行政機關,應保護公民的公共財產所有權和收益。環境作為公共物品的一部分,其所有權屬于公民,并且基于公民意志由國家代為處置。
二、公民環境權的界定
目前學界對于環境權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法律也沒有針對環境權的特定法律解釋。針對環境權定義的分歧,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環境權主體的討論。一種理論認為環境權的主體是公民個人,而不包括其他國家機關或法人組織;另一種理論認為環境權的主體是多元的,應廣泛的包括公民個人、國家機關、法人組織等個人和單位的總和。二是針對環境權內容的討論。一種理論認為環境權的內容僅包括環境主體能夠針對環境本身所享有的權利,即實體性權利;另一種理論認為環境權除了包括實體性權利之外,還包括保護環境主體針對環境本身獲取權益的權利。
三、基于公民環境權保障角度的霧霾治理行政法建設建議
目前,中國對公民環境權的行政法保障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也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對這一權利進行系統的保障。而正因為現在缺乏對公民環境權的具體法律制度保障,政府對霧霾治理的責任才沒有法理基礎作為支撐,政府的行政不作為以及不積極的行政作為才難以真正遏制,公民對政府環境治理的監督以及公民正當權益的維護才沒有可靠的法律根據。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是政府“有法可依”,現在社會面臨的嚴峻現實倒逼立法機關對公民環境權的相關法律制度進行建立和完善。
(一)公民環境實體性權利的行政法保障。
對霧霾的治理無論從法律角度來看還是從公共管理角度來看,政府都應是治理的主體,在治理的過程中應發揮主導作用,承擔主要責任。因此,從行政立法角度來看,保護公民環境實體權利首先應該完善行政法規當中對政府行政行為規范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政府治理霧霾的行政行為,明確政府不當行政行為的責任,明確政府在治理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規范政府的責任與義務能夠使促進政府積極行政、合法行政,從而在實質上維護公民對環境的實體性權利。
(二)公民環境程序性權力的行政法保障。
公民環境程序權力應當是行政法保障公民環境權的核心。只有對公民參與政府環境治理的正當權利、途徑、有效性等進行明確的法律確認,公民的行為才能夠以法律為出發點,得到真正的保障,公民作為的積極性才能夠被激發出來。
1.完善行政法對公民環境知情權的保障。
目前公民對所處環境的質量好壞并沒有準確認知的途徑,同樣,公民對政府環境治理的方向、手段、效果也缺乏正當的途徑進行了解和把握。公民的環境知情權是公民程序性環境權利的重要內容,保證公民知情權是公民對政府行政行為進行監督的法理和實踐基礎。
保障公民環境知情權必須保證公民擁有暢通的知情渠道。因此,立法機構應當完善行政法中對公民知情權的渠道建設,要盡量拓寬公民的知情渠道。同時,需要以法律來保障政府行政的結果對公眾公示,透明結果使知情權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2.建立行政法對公民環境參與權的保障。
公民環境參與權是公民作為治理主體主動與政府互動,參與到環境治理過程中所享有的權利。因此,行政法應當保障公民參與治理的范圍,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擴大參與的領域,同時規范參與的方式、途徑,明確參與的內容,約束政府對公民參與的過分制約。最重要的是規范公民參與的程序,如對公民的訴訟制度、獎勵制度、復議制度,對政府的處罰制度、賠償制度等,加強程序性的保障,同時完善對公民參與方式的行政法保障,拓寬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的渠道,從而從實質上保障公民的環境參與權。
篇3
關鍵詞:環境保護;霧霾治理;方法
霧霾是由大霧與灰霾相疊加形成的一種嚴重的污染天氣,從2014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受到了霧霾天氣的影響,特別是北京、廣東、天津等地,霧霾的持續時間逐漸增加,霧霾的頻發為人們的工作、生活都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而且長久的呆在霧霾環境中對人的健康危害也是很大的,其中含有的可吸入顆粒物能夠對人們的呼吸道、心血管造成影響,霧霾治理成為了當務之急。
1 霧霾的產生原因分析
霧霾的發生主要受到四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就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比如燃燒煤炭、機動車尾氣排放、工業廢氣污染和揚塵,這些污染源都是空氣中PM2.5濃度過高的元兇[1]。第二個方面就是氣候與環境的影響,比如一個地區如果受到中低壓的包圍,氣溫就會出現大幅度降低,在氣溫升高之后近地面就會出現逆溫層,逆溫層會像一把傘一樣籠罩在區域的上方,對于低空的空氣的正常的垂直運動受到了阻礙,高空氣溫比低空氣溫更高,這種狀態下對于空氣中含有的懸浮顆粒的飄散是非常不利的,這樣就會引起霧霾。第三個方面就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造成的,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城市人口越來越密集,更多的高樓大廈得到建設與應用,對城市季風形成了很大的限制,對懸浮顆粒的擴散與稀釋也是非常不利的,進而造成了PM2.5在城區與其周邊的沉積,使得城區的霧霾狀況更加嚴重。最后是區域污染的疊加因素,比如江西省因為受到周邊經濟區域發展污染物的輸送,與本省污染物相疊加,增加了空氣中PM2.5的含量,使得江西省的污染更加嚴重。
2 霧霾的外部特性及治理的特殊性
2.1 霧霾具有的外部特性
霧霾可以看做是一種公共產品,與其他類型的環境污染比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從霧霾的外部特性來分析,首先其具有時間的積累性特點,霧霾的形成屬于一個長期的過程[2]。空氣中PM2.5含量達到了一定的指標就會造成嚴重的霧霾天氣,在積累與加重的演變中,會逐漸增加霧霾的治理難度與成本。另外,霧霾的發生還具有空間轉移的特點,因為霧霾并不只局限于局部地區,而是區域性的天氣情況,而且霧霾能夠被運輸到很遠的地方然后發生二次反應,也就是外來污染與本地區污染的結合。尤其在我國大部分的南方地區,霧霾的發生通常是由外來污染造成的。此外,霧霾還具有污染主體分散的特點,在污染的實體辨別中比較困難,本身霧霾的形成就有其復雜性,它會受到工業排放、尾氣污染以及生活排放等方面的影響,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霧霾還會與酸雨、光化學污染共同構成復合性的大氣污染,為區域環境的治理增加了難度,結合霧霾的這些特點可見,其造成的不良影響更深,治理難度也更大。
2.2 霧霾治理的特殊性
霧霾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外部特征使得其具體的治理方式與一般的污染治理存在很大的差異,首先,根據霧霾的空間轉移特性分析,以往那種治理固體污染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也就是不能單純地依靠地區環保機構去開展局部治理清除霧霾,需要積極的實行地區間的合作模式。其次,霧霾主體所具有的分散特性,使得污染主體的準確識別具有較大的難度,也就是說要治理霧霾不是通過單個機構或者企業的管理就能解決的問題,在霧霾天氣的影響之下,人們都有責任,霧霾治理可以說是需要不同行業、地區、群眾共同參與的一場長久的斗爭,在治理過程中需要人們的共同協作,這樣才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治理效果。
3 環境保護中霧霾治理的方法
3.1 加強環境保護的教育與宣傳
在霧霾的治理中需要不斷的強化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讓人們從思想上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只有具備了環保的意識才能做出環保的行為。首先可以從學校教育環節去開展相關的宣傳,政府相關機構可以在幼兒園、中小學校園內積極的開展相關的課程教育與活動,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的普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從小就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還可以將環保的有關知識加入到教材或者課外書中,使環保知識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還應該面向全社會進行霧霾治理與環保知識的教育與宣傳,通過政府機構的宣傳可以加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使其能夠逐漸建立與企業之間的聯控體系,一起參與到霧霾的治理工作之中,在責任感不斷強化的同時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會隨之增強,這樣更多的社會群眾就會去關注與選擇綠色節能的生活方式,從而就會提升城市的環境保護質量水平。在實際的治理工作中不應該忽視一些細節問題,環保部門實行的一些細節處的管理手段往往會比舉辦的一些宣傳更有效果,比如針對一些工程用車、長途客車等會在晚上進入市區帶來大量的粉塵、煤灰等的情況,石家莊市政府就對灑水車的作業時間進行了調度,增加在凌晨灑水的次數,采取水從上到下噴灑的方法,這樣就將空氣中的灰塵都清除干凈了。
3.2 增加環境保護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
我國大部分城市化進程仍在發展階段,工業企業正在轉型,城市交通高速發展,住宅樓以及配套設施不斷興建,這是采用環保新技術與新能源的好機會[3]。在城市化尚未完成之前,相關的技術與能源應用系統也沒有建設成熟,因此新型技術與能源的推廣使用是環境保護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余熱余壓利用技術、綠色照明等等,政府部門應該對環保技術與能源的使用與推廣進行積極的鼓勵,逐漸增加新型技術與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單位能耗的作用發揮,使得總能耗量得到減少。國家應該對新技術與新能源的使用單位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因為新型的技術與能源使用一般會成本較高,通過補貼的方式可以增強其推廣的吸引力,在其普及之后生產技術能力就會得到提升,進而生產成本就會降低,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
3.3 改善交通擁堵狀況,增加綠化面積
交通擁堵,汽車尾氣排放是造成霧霾加劇的原因之一,根據現代交通的發展趨勢,應該逐步建設公交、高速公交、地鐵、輕軌等立體化公共交通體系[4]。另外,還需要盡量的降低出租車的空駛率,根據實際情況去改變出租車的運營方式,避免在非打車高峰期存在大量空駛車輛的狀況,降低尾氣污染帶來的危害。比如增加出租車固定等候區以及落客點等方法,還可以通過推行打車軟件的使用,政府監督軟件的服務狀況,增加其可信性,向人們宣傳打車軟件的正確使用方法。此外,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起到凈化空氣的效果,因此應該增加區域的綠化面積,達到治理霧霾的作用,在綠化土地稀少的城市地區還可以使用樓頂綠化或者墻面綠化的手段去開展綠化工作。
4 結束語
在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漸增加,造成了整體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們需要對當前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進行分析,認識到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在知道霧霾出現的原因的基礎上,應該結合我國的發展國情以及其他國家治理霧霾的經驗,有針對性地開展霧霾治理工作,促進生態環境的好轉,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張集鈞.石家莊市霧霾治理政策分析及建議[D].河北師范大學,2015.
[2]李征.北京市霧霾污染的聯防聯控法律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
篇4
關鍵詞:霧霾治理;雙重社會資本;協調;激勵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5.17
中圖分類號:X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5-0075-05
Study on Haze Governance Mechan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Social Capital Embeddedness
PENG Benhonga,b, TU Yub
(a. Institute of Climate Change & Public Policy;
b.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Abstract: Based on questionnaire data, this paper divides social capital into government social capital and nongovernment social capital to analyze different effects of dual social capitals. Meanwhile, it applie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e equations modeling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ual social capitals,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s of haze governance. Conclusions show that dual social capital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the performances and both governance practices play intermediary roles in the relationships. Specifical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ervice, haze governance need force to keep behaviors going. So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rust and incentives are limite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at haze governance must be launched from the norms, valu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so on: enacting laws and policies to make up the loopholes in the system; promoting trust between the public and governments and encouraging supervises from the market; leading the tendenc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develop green economy; coordinating multilateral behaviors and encouraging capitals to interact.
Key words:haze governance; dual social capital; coordination; incentive
中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受關注,霧霾治理更是近年來各方關注的焦點。2010年,北京、廣州、上海三地因PM2.5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分別為2349人、1715人、2980人,經濟損失總計逾60億元。因此,探索有效的霧霾治理機制在改善民眾居住環境、保障社會安定和諧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但目前,各國實施的環境保護政策多分為“政府管制”與“市場主導”兩種模式,而政策失效或市場失靈均會造成治理效率低下與成本增加,所以,結合政府與市場的第三方力量――社會資本驅動的多主體聯動環境保護行為為解決霧霾問題提供了新視角。
社會資本作為行動主體在行動過程中獲得并使用的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各類資源[1],近年來在中國“人情文化”環境中被廣泛用于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學者研究了社會資本對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組織學習[2]、高新技術企業創業要素[3]、多元化戰略與業務績效[4]、開放式服務創新績效[5]等問題,而在環境治理方面,Pretty在理論上研究了社會資本與環境保護間的關聯,指出雄厚的社會資本有助于提高環保措施的實施效果[6]。劉曉峰則分析了社會資本以及社會分歧、社會能力對環境治理的影響,指出組織層面的社會資本與社會能力具有正面作用,社會分歧具有負面作用,而個體層面的社會資本則無明顯作用[7]。祁毓等在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的研究上結合中國國情,指出二者呈倒U型關系,社會資本的積累必須保持在合理區間才能實現治理績效的最優[8]。由此可知,社會資本不僅可以運用于企業發展、創新績效等個體或組織層面,同時對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從社會資本嵌入視角研究中國問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社會資本被廣泛應用于創新績效提高、環境資源保護、社會問題解決等,學者在定性或定量分析、以社會資本為直接或間接變量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深入探討,而現有研究成果在環境問題治理方面較匱乏,且現有研究多傾向于宏觀分析,缺乏對具體問題的深入探索。因此,本文以我國日趨嚴重的霧霾問題為研究對象,結合霧霾治理的雙主體特征,將社會資本細分為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并實證分析二者與霧霾治理績效的相關關系;同時,引入雙中間變量――協調行為與激勵行為,具體研究雙重社會資本的作用路徑,為解決我國霧霾治理問題提供更具可執行性的啟示。
1 理論回顧與研究假設
1.1 霧霾治理與雙重社會資本
倡導綠色經濟、開展霧霾治理是我國乃至世界各國一直積極倡導并開展的行動,但各國在霧霾治理上所取得的成效卻相差甚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影響霧霾治理績效的因素(包括政務考核方式、經濟發展模式、治理主體等)紛繁復雜。首先,發展中國家多追求GDP發展而忽略環境保護,導致部分經濟帶動力強但空氣污染樂氐牟業優先發展,因此,霧霾治理績效的提高需要政府轉變工作考核方式,不以GDP為唯一標準;其次,提高治理績效需要企業追求低碳發展,將環保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從而帶動相關產業、企業以及員工關注并投身霧霾治理;同時,Dulal等指出,依靠多主體的參與,由公民、公益組織、企業、專家和政府組成的多主體聯盟,對提升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義[9]。因此,僅靠政府單一主體不能解決復雜的霧霾問題,必須吸引公眾、非政府組織等民間力量參與其中,更要從政策強制力、輿論引導力、文化感染力等多方面協同解決霧霾問題。
現有研究對社會資本的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四種:一是以Brown為代表的微觀、中觀與宏觀分類[10];二是以Ostrom為代表的狹義、過渡和擴展分類[11];三是以Coleman為代表的個體與集體分類[12];四是以Nahapie為代表的結構性、關系性與認知性分類[13]。而關注制度因素,Krishna等將社會資本劃分為“制度型”與“關系型”兩種[14]。“制度型社會資本”強調制度特征,以可見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關系型社會資本”則強調非制度特征,以內在形式嵌入在群體之中并影響群體中個體的行為。而霧霾治理涉及政府、社會組織、市場組織與民眾等多個主體,必須統籌包含政府與市場雙方力量的社會資本,既要調動二者加強互動合作,又要激勵民眾與社會公知等參與過程監督,最終提高霧霾治理實效。因此,本文結合霧霾協同治理的要求將社會資本劃分為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分別探討二者的不同影響。同時,因為霧霾治理具有公共服務特征,企業組織較少甚至不參與其中,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不能通過政策強制力指導社會群體,而是通過補助等引導方式促使市場組織、民眾等主體參與治理。因此,本文引入社會資本作用于霧霾治理過程的兩個中介因素――協調與激勵。
1.2 研究假設
1.2.1 政府社會資本對霧霾治理的影響
Putnam認為政府社會資本中規則、愿景和關系等要素的存在,有助于行動者更高效地開展協作行動[15]。因為霧霾治理屬于公共服務范圍,其主體是具有管理者性質的政府,而政府社會資本主要通過強制行動者執行相關政策,通過信任機制以及社會關系給予行動者行動空間,因此,本文細分政府社會資本的兩個分指標――規范與信任。具體地,要實現霧霾治理績效的最優,就需要每一次治理行為都有法可依,要通過法律、政策等規范避免行動者只追求個人利益而忽略整體利益,要通過完備的制度保障不斷降低管理與監督成本,而這些依賴于規范的建設。同時,霧霾治理涉及政府、市場組織、公眾等多個主體,彼此以一個共同愿景為目標而行動,必然要形成穩定而深入的聯系,而聯系的形成則依賴于信任的產生[14]。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a:政府社會資本中的規范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H1b:政府社會資本中的信任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1.2.2 民間社會資本對霧霾治理的影響
民間社會資本作為政府社會資本失效時的補充,對提高霧霾治理績效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Lichterman認為民間社會資本具體包括個人與組織[16],這與霧霾治理需要公眾的過程監督以及企業等組織的廣泛參與相適應,因此,本文細分民間社會資本的兩個分指標――公眾層面的價值觀與組織層面的組織文化。具體地,霧霾治理效果顯現緩慢,經濟效益不明顯,但正確的價值觀可以使公眾形成開展霧霾治理必要性的共識,并積極投身實際治理過程中,進而降低霧霾治理的宣傳與監督等成本,提高治理績效。在組織層面,不論企業或非營利性組織,與時俱進地將霧霾治理的環保理念融入其組織文化,都會受到政府或市場的青睞,而關注度的提升則意味著企業利潤或社會認可度的提升,進而促使組織更有意愿參與霧霾治理。因而,組織文化越關注霧霾治理,就越容易對提高治理績效產生正向影響。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2a:民間社會資本中的價值觀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H2b:民間社會資本中的組織文化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1.2.3 治理行為對霧霾治理的影響
Talbot等指出網絡治理以參與者間的協調與維護為基礎[17],而雙重社會資本必須通過引導方式促使不同主體參與霧霾治理過程,因此,本文引入協調與激勵雙中間因素分析治理行為對霧霾治理績效的影響。一方面,霧霾治理需要協調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問題,而各主體在經濟實力、治理水平等存在的差異要求分清兩種社會資本在治理過程中的角色:政府社會資本需要制定、實施規范并獲得其他主體的信任,民間社會資本則需要引導公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組織形成綠色發展的組織文化,而當這些做到協調統籌,治理過程中的各類矛盾才能有效化解,霧霾治理績效水平才能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因為霧霾治理缺乏直接、及時的反饋,因此,公眾和組織需要必要的物質或虛擬激勵才能形成霧霾治理的意愿,即要提高霧霾治理績效不能只寄希望于行為主體的主觀意愿,而是要通過激勵機制引導主體積極參與到治理過程中。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3a:治理行為中的協調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H3b:治理行為中的激勵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1.2.4 雙重社會資本對治理行為的影響
雙重社會資本對霧霾治理均有影響。這種影響既表現為直接影響,也表現為對兩種治理行為產生的間接影響。Porter認為社會網絡中的規范、信任、價值觀等因素在為個體或組織帶來收益的同時,可以影響對象的觀念與行為[18],因此,本文認為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對兩種治理行為均有正向影響。具體地,個體或組織的行為主要受正式規范的短期影響,但當規范所強制的行為固化為日常行為時,即使規范的執行力降低,個體或組織也會繼續執行規范[6]。而Fishbein等也指出,個體或組織的決策行為必然是在考量所處環境的成本與收益的基礎上做出的,而對集體利益的維護以及為了與他人意見保持一致的動機對個體或組織行為有著顯著的影響[19]。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4a:政府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協調呈正相P關系。
H4b:政府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激勵呈正相關關系。
H4c:民間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協調呈正相關關系。
H4d:民間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激勵呈正相關關系。
2 實證研究
2.1 變量測量與數據收集
本文選用7分制Likert量表并依據研究目標進行初始調整,在廣泛聽取專家意見、采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變量及其測量口徑進行統籌調整;最后,在大規模發放問卷前,選定部分目標企業及人員開展問卷預調研,并根據反饋意見對問卷內容進行最終修訂。具體地,需要測量的4個變量,包括政府社會資本、民間社會資本、治理行為與霧霾治理績效。根據Knack等對社會資本的測量口徑[20],本文選取規范(X11)與信任(X12)2個因素測量政府社會資本,選取價值觀(X21)與組織文化(X22)2個因素測量民間社會資本;其次,考慮Talbot等提出的“網絡治理以參與者的協調為基礎”結論[17],鑒于霧霾治理的公共服務特征,本文對治理行為的測量通過協調與激勵2個因素展開,并利用“主管部門指導治理主體的行為(X31)”和“治理主體間發生沖突時主管部門進行協調管理(X32)”2個題項對協調行為進行衡量,利用“主管部門給予治理主體經濟補助(X41)”“主管部門在政策扶持上幫助治理主體行動(X42)”和“主管部門在治理過程中對治理主體進行宣傳(X43)”3個題項對激勵行為進行衡量;最后,根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15)》關于霧霾主要組成成分的說明,用PM2.5水平、二氧化硫(SO2)排放量與氮氧化物含量表示霧霾水平,并由此構成問卷調查中的“霧霾狀況改善程度等級評判(X51)”指標,根據問卷填寫者關于霧霾改善程度的評價數據對霧霾治理績效進行等級評估。
為保證問卷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問卷發放對象包括政府環保部門、民間環保組織及個人、高校、科研院所中從事環境治理研究的教師或學生等,主要通過紙質及郵件等問卷留置方式發放問卷,向問卷填寫者介紹問卷調查目的及填寫方法,同時采用匿名形式消除填寫者顧慮。另外,為保證數據的代表性,降低隨機因素對研究結論的影響,問卷調查時間為2016年2月至7月結束,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3份,回收有效率為76.6%。樣本關鍵特征如表1所示。
2.2 信度與效度檢驗
對有效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信效度檢驗。結果顯示:政府社會資本、民間社會資本、治理行為與霧霾治理績效的Cronbach’s a系數均較高,分別達到0.80、0.78、0.75、0.84,均大于標準值。因此,問卷調查數據具有較高信度。然后,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檢驗模型收斂效度,結果如表2所示。所有因素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5,且顯著性符合要求(P
3 結果分析與討論
首先運用回歸分析分別對4組研究假設進行驗證,初步判別雙重社會資本、治理行為、霧霾治理績效三者間的關系;再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變量及其各因素間彼此影響的整體關系。
3.1 回歸分析
首先,分別以規范、信任、價值觀、組織文化、協調行為和激勵行為為自變量,霧霾治理績效為因變量構建回歸方程1。由表4可知,規范、價值觀、組織文化和協調行為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786、0.810、0.772和0.786,其與霧霾治理績效呈正相關關系;而信任和激勵行為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23、0.293,其與霧霾治理績效呈較弱正相關關系。因此,驗證假設H1a、H2a、H2b、H3a成立。回歸分析后,修正假設H1b’為:政府社會資本中的信任與霧霾治理績效呈較弱正相關關系;修正假設H3b’為:治理行為中的激勵與霧霾治理績效呈較弱正相關關系。
其次,前面對各變量及因素間信效度的實證檢驗均達到較好水平,因此,針對假設H4a、H4b、H4c和H4d,本文擬采用單一變量指標代替多重因素指標。具體地,分別以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為自變量、協調行為為因變量構建方程2,則由表4可知,政府社會資本與協調行為的相關系數為0.794,說明政府社會資本與協調行為呈正相關,而民間社會資本對協調行為則具有較弱正面影響(相關系數0.478)。回歸分析后,假設H4a得以驗證并成立,假設H4c需加以修正,修正假設H4c’為:民間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協調呈較弱正相關關系。
最后,分別以政府社會資本與民間社會資本為自變量、激勵行為為因變量構建方程3。則由表4可知,政府社會資本與激勵行為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769),民間社會資本與激勵行為的正相關關系較弱(相關系數為0.587)。回歸分析后,假設H4b得以驗證并成立,假設H4d’需加以修正,即修正后的H4d’為:民間社會資本與治理行為中的激勵呈較弱正相關關系。
3.2 結構方程分析
回歸分析已初步驗證并修正了各變量及因素間的關系。本文將運用結構方程對模型進行路徑擬合。模型的擬合指標中,Chi-square/df值為2.963(小于3),擬合優度值(GFI)為0.810(大于0.7),模型適合度(CFI)為0.821(大于0.7),近似誤差均方根(RMESA)為0.078(小于0.1),各指標均達到可接受的標準,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度較好。結構方程的整體模型及部分參數如圖2所示。
結構方程各指標的數值如表5所示。修正后的各假設均得到驗證。
(1)政府社會資本中的規范對霧霾治理績效的路徑系數為0.711,通過顯著性檢驗(P=0.001),說明政府社會資本中的規范對霧霾治理績效具有正向影響;而政府社會資本中信任的路徑系數為0.186(P=0.013),說明政府社會資本中的信任對霧霾治理績效具有較弱正向影響。驗證假設H1a、H1b’成立。
(2)民間社會資本中的價值觀、組織文化對霧霾治理績效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785、0.702,且顯著性水平符合要求,說明民間社會資本中的價值觀與組織文化對霧霾治理績效均具有正向影響。驗證假設H2a、H2b成立。
(3)治理行為對霧霾治理績效的路徑系數相差較大:協調行為與激勵行為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769(P=0.001)、0.413(P=0.005),說明協調行為對霧霾治理績效具有正向影響,而激勵行為的正向影響則較弱。驗證假設H3a、H3b’成立。
(4)政府社會資本對協調行為和激勵行為的路徑系數為0.775、0.714(P值均為零),民間社會資本對協調行為和激勵行為的路徑系數為0.245(P=0.053)、0.383(P=0.001),說明政府社會資本對協調行橛爰だ行為均具有正向影響,而民間社會資本對協調行為與激勵行為均具有較弱正向影響。驗證假設H4a、H4b、H4c’和H4d’成立。
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結果與回歸分析結果一致,再次驗證了相關研究假設。而從以上實證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以協調與激勵兩種治理行為為中介因素的社會資本嵌入視角的霧霾治理研究,具有區別于以往結論的特別之處:
第一,政府社會資本中的信任對霧霾治理績效具有較弱的正向影響(以往研究多認為二者呈較強的正向相關關系),這是因為霧霾治理具有區別于其他問題的公共服務特征。在我國這樣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公眾對于霧霾治理等公共服務的關注尚有欠缺,企業等盈利性組織仍多關注業務收入而忽略社會責任。因此,建立在高度環保意識基礎上的協同治理行為難以實施,進而直接制約信任因素對提高霧霾治理績效的作用。
第二,激勵行為對霧霾治理績效的正向影響有限(以往研究多認為激勵等號召有助于徹底解決問題),這是因為政策強制力在解決公共服務問題時更高效。本文前面已經說明,霧霾治理的公共服務特征易導致民眾與組織的“不作為”心理。因此,基于社會資本的治理行為必須更傾向于行政命令或政策規定等強制力,避免出現“一人偷懶,人人偷懶”的局面。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日趨嚴重的霧霾污染為研究對象,從政府與民間雙重社會資本視角出發,引入協調與激勵雙中間因素,通過回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深入探討雙重社會資本、治理行為、霧霾治理績效三者間的關系,并針對霧霾治理問題得出以下結論:(1)社會資本對霧霾治理績效具有正向作用,包括作用于霧霾治理的直接正面影響,以及通過兩種治理行為的間接正面影響。(2)霧霾治理的公共服務特征,導致政府社會資本中信任因素對提升治理績效的正向影響力不明顯。(3)具有強制力性質的協調行為比傾向于號召性質的激勵行為,更有助于提高霧霾治理績效。(4)政府社會資本比民間社會資本更具公信力,更能調動主體積極實施治理行為。
結合我國霧霾主要成因、公共服務供給等具體國情,提出相關治理建議:(1)政府社會資本作為霧霾治理的主體,需要充分發揮規范與信任等因素的積極作用,尤其是要補足我國在環境保護政策、法律等規范層面的缺陷;(2)政府需要加強與社會組織、公民等主體的互動,引導各主體參與霧霾治理規范的制定,促進信任在政府與各主體間形成;(3)積極引導公眾樹立霧霾治理的環保價值觀,引導社會組織將綠色發展融入企業文化;(4)政府與民間社會資本需要彼此激勵,摒棄僅關注霧霾治理經濟回報的狹隘觀念,促進開展協同治理行為,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黃中偉,王宇露.位置嵌入、社會資本與海外子公司的東道國網絡學習――基于123家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的實證[J].中國工業經濟,2008(12):144-154.
[3]張榮祥,劉景江.高技術企業創業社會網絡嵌入:機制要素與案例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9,27(6):904-909.
篇5
霧霾治理新能源發展
引言:從新能源技術的角度找到霧霆的成因,以及治理霧霆的辦法。治理霧霆要找到問題的源頭,因為霧霆是一種工業社會的社會產物,是科學技術發達條件下的不良產物,科學技術是人類不斷研究的成果,而導致霧霆的部分原因就在于新能源技術帶來的負面作用,以及人對技術的開發和使用,不正當的使用觀念也是霧霆形成的原因。該研究的意義就在于分析說明霧霆與新能源技g的關系,避免新能源技術給環境造成的負擔,提出技術本身的進步解決新能源技術帶來的污染問題的理念。
一、霧霾與新能源技術的概述
(一)霧霾的概念
霧霆,是霧和霆的混合物,霧和霆是不同的大氣狀態。霧是在近地面的空氣中水蒸氣因為受冷等原因凝結形成的小液滴或者是冰晶構成的氣溶膠系統,這樣的氣溶膠系統會阻礙光纖的傳播,使大氣的能見度降低,當氣溶膠濃度高到能見度不足一千米時,這樣的天氣現象就叫做霧。而霆,不同于霧,不是一種自然氣象,霆是由空氣當中的一些固體顆粒物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固體顆粒物可能包括: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一部分顆粒物是社會活動生產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的,和霧相同的是,霆也會造成大氣能見度降低。霧霆天氣就是對大氣中的顆粒物超標的一種統稱,而顆粒物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被稱作PM2.5,是造成霧霆天氣的主要成分,并且對人體傷害很大。
霧霆是工業大發展環境下頻發的災害性天氣,人們普遍可以認識到其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又由于構成霧霆的固體細小顆粒成分極其復雜,所以危害的范圍很廣,在生活的諸多方面帶來了重重困難。首先,對人身體健康的產生了很大的危害。霧霆因其成分的直徑細小,在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情況下,就直接侵入人體對身體造成傷害,抵抗霧霆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直徑10微米的固體顆粒物會停留在呼吸道,直徑5微米的固體顆粒物會進入呼吸道深部,而直徑2微米以下的固體顆粒物就能夠進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當中,并且通過血氧交換進入到血液中。因此,霧霆的主要成分PM2.5就可以無障礙的進入人體血液對各個器官都造成一定的傷害。第二,霧霆對交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霧霆天氣一旦發生,導致大氣能見度非常低,并且持續時間較長。這樣的情況下,海陸空三種交通方式全部都會受到影響。在冬天的霧霆天氣下,一方面是能見度不足,另一方面是溫度偏低,如果稍有降水地面就會結冰,高速公路只能封閉。天津作為霧霆頻發的城市,嚴重時候天津港水域能見度只有1000米左右,給臨港交通帶來了諸多不便,所以臨港區域的海上交通也只能暫停。此外,因為霧霆天能見度太低,極低的能見度下,空中交通危險增大,因此各地航班只能延誤或取消,一旦出現霧霆天氣,旅客經常因此不能正常出行。第三,濃重的霧霆對農業發展造成了一定危害。由于濃重的霧霆阻擋陽光照射,吸收、反射了太陽輻射給地面的熱量,農作物日照時間縮短,得不到生長所需要的陽光和熱量,缺乏日照的農作物光合作用太差,導致了作物生長緩慢。另外,由于霧霆空氣當中固體微粒很多,空氣流動性很差,也抑制了農作物的呼吸作用。這樣環境下,農業大幅減產,我國糧食供應緊缺,據政府數據統計,2012年我國進口了超過7000萬噸糧食,創歷史新高。
(二)新能源技術的概述
目前能源技術種類繁多,新能源技術也層出不窮,在我國能源技術體系中,個別城市根據其地理特征優勢開始推廣使用新煤獨大的能源結構仍是主流;煤礦開采、源技術,但作為一個多煤貧油少氣的國家,鋼鐵生產等更是華北地區常年的標簽。能源技術的發展和能源技術觀念是相互作用的關系,能源技術觀念隨著技術發展水平和社會現狀在不斷改變,而能源技術水平又取決于觀念和目的的導向。在能源技術使用過程中,使用者的觀念和目的直接決定這一項能源技術是否清潔。而在以工業求發展期間,能源技術的發展觀念往往以社會主導需求為主,即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重近利、輕遠益,重經濟發展、輕環境影響。觀念是人主客觀兩種認識的集合,由于人的認識往往不能脫離歷史背景和個人閱歷,因此人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總是存在階段的局限性,這樣人的觀念會因為不能及時與時俱進而出現不符合時代特征的現象。當環境受到破壞需要改變能源技術方式時,社會不能繼續以經濟為唯一導向,不能繼續犧牲環境創造效益的,然而由于觀念有這樣延時的局限性,導致我們不能適時的做出改變,不能以清潔能源方式代替不當的能源技術使用;甚至一些企業為了減少經濟成本,選擇壓縮能源設備和技術的投入,特別是對廢氣廢水排放處理的部分,導致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二、霧霾與新能源發展的關系
篇6
關鍵詞:霧霾治理 化學工藝 應用研究
引言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產生的廢氣逐年增多。近些年,物流運輸業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道路上運行的車輛越來越多,這也是造成空氣污染和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做好霧霾治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空氣質量,確保居民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對于城市環境建設和整體形象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充分借鑒國內外霧霾治理的經驗,改善能源結構,使用清潔能源,降低汽車尾氣排放,構建優質的城市環境,有助于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一、關于霧霾和PM2.5概念的闡述
1、“霧”和“霾”有著本質的區
“霧”是由大量懸浮于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構成,是地面水汽凝結的產物,隨著日照的變化和水汽的蒸發,變化明顯。“霾”又可稱之為“灰霾”,是一種顆粒的混合體,包括空氣中的微小塵粒、煙粒或鹽粒,導致空氣污濁,嚴重時水平能見度在幾公里以下。霾的水汽含量較少,固體顆粒物較多,一般呈灰黃色,在一天內的變化較小。因為霾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水汽也影響霾的變化,我國的氣象部門將其與霧聯系在一起,將這種天氣現象稱為“霧霾”,可視為一種災害性的天氣。
2、PM2.5的概念
PM2.5其實是一種代稱,PM2.5是空氣中的一種微型顆粒的總稱,這種微小顆粒的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這個大小的顆粒容易被人體吸入,吸到肺部會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PM2.5包括很多污染顆粒,例如硫酸鹽、硝酸鹽和有機物等顆粒,這些顆粒是造成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也是引發嗎,霾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看到的報道中豆漿霧霾天氣與PM2.5 濃度標準值聯系在一起,PM2.5是否超標是檢驗是否形成霧霾的標準。
二、霧霆天氣形成的原因分析
霧霆天氣下,空氣中的污染物增多,城市的空氣質量急劇下降,城市的能見度很低,影響城市的交通運輸,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極易引發人類的肺部疾病。一旦霧霾持續的時間較長的情況下,城市的日常秩序會被打破,人們會生活在恐懼和危險之中。因此,治理霧霾勢在必行。造成霧霾天氣現象產生的因素很多,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研究霧霾的成因有利于開展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理工作。
“霧霾”主要是一些污染顆粒物對空氣的污染,這些顆粒物大多來自工廠排放的廢氣和汽車尾氣。隨著工業化的規模逐漸擴大,工廠排放出的廢氣量逐年上升,例如冶金工廠和機電工廠等,還有一些從事汽車維修以及建材材料的生產企業,排放出的廢渣也會混入空氣中,帶來污染顆粒。其次是汽車尾氣的排放,汽車尾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化物,遇到有霧的天氣,會轉化成二次顆粒,造成空氣污染,進而產生霧霾。另外,城市的顆粒污染物也是霧霾的重要成因,例如城市建設工程施工中排放的廢渣、廢氣等。
導致霾產生的顆粒主要分為四種,包括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物和揚塵顆粒,較為常見的是硫酸鹽型灰霾,污染時間持續較長,危害較大,硫酸鹽型灰霾主要是因為煤炭燃燒產生的。
三、霧霾治理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保護環境,促進城市建設
我國有關部門非常重視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做好節能環保工作,有利于推動城市的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為國民經濟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霧霾治理有利于保護城市環境,遏制環境惡化,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居民打造優質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間。霧霾的治理可以為新能源企業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為新能源汽車、污染防控、空氣凈化等行業帶來發展空間,進而繁榮國內市場。
2、有助于推動城市主要產業的升級和轉型
部分城市產業結構較為粗放,管理模式有待創新,內陸城市重工業比例較高,能源結構以煤炭燃燒為主,而煤炭燃燒產生的廢棄物和顆粒正是霧霾產生的罪魁禍首。因此,加快能源結構的轉變是優化城市環境的必然要求。想要從根本上治理霧霾,首先要改變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高科技和新能源產業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空間很大,有助于實現城市的產業升級和轉型。
四、治理霧霾的化學工藝研究
1、行之有效的氣相反應法
1.1可選擇性的催化還原法
可選擇性的催化還原法,也可稱之為SCR技術,這種方法是利用氨或烴做化學反應的還原劑,催化反應溫度在320℃-400℃,在催化劑和溫度的共同作用下,將NOx還原為氮氣和水。這種方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很小,不會造成空氣的二次污染,目前應用范圍最廣,應用技術最為成熟的霧霾治理方法,脫硝率約80%。
1.2選擇性的非催化還原法
這種還原方法又稱之為SNCR技術,要求反應溫度較高,一般在900℃-1100℃之間,不使用催化劑,通過在反應氣體中注入氨和尿素等物質,有選擇性的把有霾氣體中的NOx還原為氮氣和水,達到去除霧霾的目的。這種反應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對溫度的控制。
1.3混合型還原法
是將前面提到的兩種還原方式配合使用,前端溫度控制在1000℃左右,后端溫度在350℃左右,并加入少量催化劑,實現還原反應,驅除霧霾顆粒。
2、等離子體活化霾法
2.1電子束輻照法
首先在含霾氣體中加入氨,然后利用電子加速器制造出的高能電子束輻照氣體,將含霾氣體中的二氧化硫和NOX轉化成硫酸銨或硝酸銨,實現霧霾的治理,這種脫硝技術成功率也較高。
2.2脈沖電暈等離子法
這種方法是依賴脈沖高壓電源在反應器中形成的等離子體,繼而產生出高能電子。利用這種高能電子將含霾空氣中的二氧化硫、NOX、水、氧氣等分子激活、電離、分解,進而誕生具有強氧化性的基團,這些基團與SO2、NOX分子相互作用,生成三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并注入氨,之后生成硝銨等顆氣溶膠,經過過濾收集和科學處理,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
3、固體和液體吸附的方法
吸附方法有一些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在這里主要介紹幾項簡單的化學方法。
3.1分子吸附法
主要利用絲光沸石對N的吸附力,有氧條件下將一氧化氮氧化為二氧化氮進行吸附。
3.2硅膠發
用硅膠作吸附工具,將一氧化氮轉變為二氧化氮進行吸附,但氣體中固體雜質較多時不適合采用此方法,固體雜質會堵塞吸附空隙影響效果。
3.3稀硝酸和堿液吸收法
稀硝酸和堿液都可以作為吸附劑,稀硝酸的成本較高,在工業上應用最多的是堿液吸收法,一般使用碳酸鈉。
結語
綜上所述,霧霾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加強霧霾治理有利于提升空氣質量,有利于優化城市環境。通過科學的化學工藝有效的開展治理活動,是促進城市空氣質量提升的關鍵,城市要通過霧霾治理加快產業升級轉型,轉變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霧霾治理;產業經濟結構;轉型
2013年新年伊始,我國多地頻發嚴重霧霾天氣,多個城市空氣質量呈現“重度污染”,部分城市污染指數更是頻頻突破上限,由此帶來的環境、健康、出行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一時間可吸入顆粒物PM2.5成為熱詞。而我國正處午一個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由于環境問題及其所導致的各類連鎖問題越來越制肘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和諧。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今后國家的平穩快速發展和全面實現小康起著至關重要的因素。
一、霧霾及其成因
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霾是一種由于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渾濁現象,霾的核心物質是空氣中懸浮的灰塵顆粒,較為被公眾所熟知,危害也較大的就是 PM2.5(直徑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顆粒物)。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燃煤排放的煙塵,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等。在此基礎上,如果地面空氣相對濕度較大,且大氣層比較穩定,通過大氣輻射降溫,空氣極易飽和凝結形成霧霾。
二、霧霾治理視角下的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低碳發展是指通過采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污染減排的同時提高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具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 GDP 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問題,需要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低碳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提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我國傳統產業呈現粗放式增長模式,能源利用率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點,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應利用低碳技術對其進行改進,引導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逐步擺脫對高碳能源的依賴。
(2)積極促進新型低碳產業發展。低碳產業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氣和發展前景的新型行業。通過發展新型低碳產業,積極發展清潔及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的高碳的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統、低碳的技術體系和低碳的產業結構,使經濟發展由傳統模式逐步向低碳經濟轉型,這是中國產業轉型的長期方向,也是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
(3)制定嚴格的大氣污染重點行業的準入標準,推動環保裝備產業的發展。提高 “兩高” 行業在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準入門檻,進一步完善對重點行業的準入公告管理制度,執行更為嚴格的節能準入標準。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必須堅持高標準,嚴禁高污染產業和落后生產能力轉入。
(4)探索建立碳稅制和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選擇合適的時機推出碳稅政策,對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業按照其所在行業有區別地按單位 GDP 的碳排放量進行碳稅的征收,但是選擇碳稅時機和額度需十分謹慎,并要嚴格按照我國實際國情進行,否則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正常發展。而鑒于國內目前面臨嚴峻的減排形勢,我們應當盡早借鑒別國碳排放交易經驗,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市場的路徑和交易中心,來適時地推動碳排放交易機制形成和有效運行。
(5)強化政府減排考核機制,并推動在全社會樹立起良好的低碳生產觀和生活觀。我國的二氧化硫、煙塵 80% 以上是工業部門排放的,生活排放所占的比例低于 20%。近年來,盡管我國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斷下降,但由于沒有制定粉塵等其他大氣污染物減排指標,加之企業偷排和不嚴格執行排放標準現象大量存在,導致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居高不下。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減排指標,并在強化政府減排考核機制的同時,鼓勵公民樹立低碳生產觀和生活觀。
參考文獻:
[1]任保平,宋文月. 我國城市霧霾天氣形成與治理的經濟機制探討[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77-84.
[2]蔡飛. 產業結構失衡與調整的市場機制研究――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的再思考[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03:90-96.
[3]王旭光. 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探究[J]. 經濟視角(下旬刊),2013,08:24-25.
篇8
石家莊市作為河北省的省會,嚴重受到霧霾天氣的影響,多次被排在全國空氣污染排行榜榜首。霧霾現象的產生,對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石家莊市當前大氣污染治理的緊迫性和大氣環境惡化的嚴重性,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健康提出了警告。本文目的在于為石家莊市霧霾治理提出優化且可持續的建議,減弱直至消除霧霾問題。
1石家莊市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
現如今的石家莊市受霧霾天氣的影響頗為嚴重,導致此現象的原因錯綜復雜。霧霾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我國國情和石家莊市的現狀共同決定。下面就對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逐一進行調查和分析。
11人口社會因素
111居民環保意識差
居民環保意識調查見下表。
112人口過度密集加重城市負擔
由于人口過度密集,會消耗大量的資源,進而產生過多的垃圾廢棄物。這些垃圾廢棄物若沒有很好地及時處理,就會在降解過程中產生過多的污染物,對于空氣來說就是一種額外的負擔。除此之外,人口密度過大也會引起熱島效應,大量的污染物會聚集在中心區域。這些都是引起霧霾天氣最直接的因素。
12經濟發展因素
121汽車尾氣污染嚴重
石家莊市是一個相對發達的城市,過多車輛尾氣的排放會造成大氣污染,進而形成霧霾。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第一,城市規則條例設置不合理,過度堵車現象頻繁發生,加劇了汽車尾氣的排放;第二,石家莊市居民相對較富有,擁有汽車的人數基數大,并且汽車購買的速率逐年遞增;第三,?ξ財?的控制力度太弱;第四,燃油質量差,標準低。
122煤炭資源消耗量大
煤炭在燃燒時會伴隨產生大量的附加有害物質,過度使用煤炭,會對大氣產生超負荷影響。原因主要有:第一,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第二,生產技術落后,煤炭利用率過低;第三,能源消費結構也不合理。我國是一個煤炭儲存大國,但其他資源相對比較匱乏,不能對豐富的資源無限制地使用。
123建筑揚塵污染嚴重
石家莊市作為河北省的省會,經濟發展方面較其他城市相對較好,這就吸引了外來人口的涌入。為了解決住房問題,石家莊市不斷進行城市建設,興建高樓大廈。在施工過程中,建設周期長,管理制度不健全,員工環保意識不強,導致建設中揚塵事件經常發生,嚴重地污染了空氣質量。
13自然地理因素
131氣候類型
石家莊市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秋冬季節干旱少風,經常出現靜穩天氣,使得石家莊市長期無法與外界進行氣流交換。在一定時期內氣流在水平方向是靜止的,沒有空氣流動,這樣會導致水汽無法擴散,污染顆粒物就會長期停留在大氣中,進而形成了霧霾。
132區域位置
河北省不僅石家莊市在遭受霧霾的侵襲,周邊的邢臺、邯鄲以及保定等城市也同樣處于霧霾當中。就連石家莊管轄的區域,在最近的空氣質量報告名單中排名后十名的就有七個。它的東、南、北屬于平原地區,這樣不僅無法與外界進行氣流交換,還會有利于外來污染物入侵到石家莊市。面對這樣的區域位置,石家莊市處于被動的狀態。
133地形位置
西面山區,東面平原,石家莊市位于太行山脈東麓。秋冬盛行西北風,但由于山脈的存在,阻礙了西方的氣流進入石家莊市內,使得市區里的空氣不能與外界進行交換。由于生產制造等因素而產生的廢棄物無法排放到外地,長期在本市空中盤旋,在空氣中進行化學反應之后,就轉化為霧霾顆粒物。
2石家莊市現有霧霾治理政策及分析
21命令控制型治理政策
命令控制型治理政策也叫“直接管制政策”,是旨在通過管理生產過程或產品的使用來限制污染物的排放。石家莊市命令控制型治理政策主要包括:加快改造或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工業企業;提高供應燃油質量,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和尾氣排放,施行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嚴格控制建筑工地揚塵和建筑渣土運輸。
整頓建筑工地,完善施工措施,限制渣土車運輸,可以減少空氣中的灰塵。提高生產技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更新生產工藝等會減少能源消耗。提升燃油質量、安裝尾氣凈化裝置、控制機動車數量,可以限制汽車尾氣的排放。但是該政策的執行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第一,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實施起來不是那么簡單;第二,政府部門對相關信息無法全面掌握以及有些政府人員存在官僚主義;第三,對于該政策,它的長期實施效果無法預知。這些都是命令控制型治理政策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的阻礙因素。
22經濟激勵型治理政策
經濟激勵型治理政策是指通過市場力量以經濟刺激的方式來影響當事人環境行為的政策,其動力源泉是與當事人環境行為密切相關的經濟利益。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這種政策能改變當事人環境行為的相關費用及效益,使環境成本內部化,石家莊市經濟激勵型治理政策可以推出以下方面:采取補貼方式促進市內黃標車輛淘汰,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對違反相應規定的揚塵與尾氣超標行為進行罰款;對排污量制定不同等級的稅收。
經濟激勵型治理政策使用起來靈活、方便,具有高刺激性、高收益性等優點。但是,石家莊市還不是一個絕對發達城市,對于補貼和罰金的處理不能完全按照政策實施。市場機制相對不成熟的石家莊市,運用經濟激勵型治理政策無法起到完全正面的激勵效果,在某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制約。
23公眾參與型治理政策
公眾參與型治理政策是指通過公眾參與霧霾的治理工作,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積極主動地配合相關部門對霧霾現狀加以改善。石家莊市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得以實施:加強媒體宣傳,呼吁公眾參與環保;設立“石家莊生態日”,引導公眾參與環保;組織宣傳霧霾帶來的危害等相關的活動,讓全民參與,使其在活動中體會到霧霾天氣對人體的危害。
公民參與型治理政策是在居民參與的基礎上開展的各項活動,有利于形成保護環境的社會風氣,在維護公民健康的基礎上,大家共同積極維護自身的環境權益。但由于眾多原因導致該政策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公民素質有待提高。第二,公眾環保意識不強。第三,環保問題信息不能完全傳達給公眾。第四,污染治理受政府的主觀影響較大。第五,在環保方面的法律保障制度不夠完善。這些因素都會造成霧霾治理工作無法正常進行。
篇9
關鍵詞:霧霾 冷空氣 森林 流動力 沉降
中圖分類號:X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125-04
工業和經濟等排放的霾是霧霾的根本原因,因森林破壞而導致冷空氣產生的霧是霧霾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理霧霾有二種辦法:一種消霾(提高產業結構減少排放),一種消霧(恢復森林),而現在治理霧霾著重強調霾的治理,而忽視對由冷空氣產生的霧的治理!所以在治理霾排放的同時,國家應全盤考慮恢復森林和治理環境,才是治理霧霾的根本!
1 霧和霾的區別以及霧霾的產生
霧和霾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都是當流動力接近重力而漂浮在空中的微顆粒!
只不過霧是處于水汽飽和但流動力接近和略大于重力而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而霾是由流動力接近重力而漂浮在空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非水成物粒子。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霧呢。
我在《水分子是如何結合的》和《物體的流動力在氣象上的應用》已經講過,水分子的結合只有當流動力小于水分子重力的時候就會降落,從流動力公式F=kTρg/P我們知道當溫度降低,流動力就降低,從而就容易出現流動力接近重力,這時大量水汽開始出現凝結現象,也就是出現飽和現象,只要有足夠的水汽和溫度降低或有大量凝結核,這時就會降雨!如果沒有足夠的凝結核和大量水汽,這時空氣的水汽雖然達到飽和,也只能出現我們所見的霧!這時的霧的水汽結合的流動力接近或略大于重力而懸浮在空中!秋冬季容易溫度降低,因此這種霧在秋冬季比較容易出現。霧本身是一種正常水汽凝結現象,對人體沒有多大危害。
霾產生比較復雜,工業排放,取暖和家庭以及飯店煮飯排放,建筑和汽車的揚塵、浮塵、煙霧,汽車尾氣甚至沙塵暴的揚沙等等都會引起霾的產生。正因為霾形成的復雜,對人體是有危害的!但霾物質排放后隨著霾物質的溫度的降低,流動力跟著降低,霾自身的重力就會超過流動力而沉降于地面,或者隨著大風而擴散在別處沉降。所以平時沒有霧的時候,霾的沉降讓我們會覺得霾沒有那么大的“危害”。因此我們只有在秋冬季產生霧的時候,霧霾才會讓人覺得“危險”的程度!
那為什么有霧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霾的危害?
因為這種霧是流動力等于和略大于重力的水汽飽和凝結,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是懸浮于空中,又因為流動力和重力處于平衡狀態,就很少產生“風”,也就沒有多少流動,這也是霧天很少有大風的情況的原因!大量本身要沉降的霾物質,因為霧的原因,大量的霾物質附著在霧上或混合于霧而沒有辦法沉降,再加上沒有流動的“風”,局部地區的霾不能擴散,特別是一些時時刻刻不斷產生霾物質的地區(比如企業周邊和馬路周邊),就會越積越多而造成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的霧霾天!霾和霧霾的危害,我這里就不多論述,已經有很多文章做過介紹。
小結如下所示。
霧對人體沒有什么危害,危害的是霾!但沒有霧,一般霾就會沉降下來,這也是在夏季或沒有的霧的天氣不會覺得霾的危害的原因!而霧是一種流動力接近重力的水汽凝結現象,一旦有霧出現,霾就會附在霧上而不能沉降,對人體危害就增大!所以報道一般是霧霾危害,而不是單獨說霾!
一旦霾附在霧上形成霧霾就不容易散掉,一者霧霾反射太陽能更多,霧沒有足夠的太陽能量不容易打散水分子凝結(其實一般的霧只要陽光一照就會消失),二者霧即使在太陽能照射下變小,但由于附在的霾,整個霧霾就不容易散掉!三者這個霧是流動力接近重力,就很難形成流動(風),也不容易擴散!
2 京津冀等多省霧霾產生的根本的原因
從上面論述可以看出,要根本消除霧霾的危害,首先要杜絕霾的產生,但這個對于我們的生活和經濟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幾乎是很難做到沒有霾的產生!短期來說只能在霧到來時,盡量減少霾的產生,局部地區甚至應該禁止霾的產生!長期來說必須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以及公共設施配套齊全來滿足生活和經濟的需要!
那么我們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來根治霧霾?霧霾霧霾,除了霾,我們自然要想到霧!從上面分析我們知道,霧霾的危害,霾是根源,霧是霾的載體!如果減少這種載體霧的出現,自然霾就沒有載體霧而沉降于地面!
那么京津冀地區為什么秋冬季會多霧呢?
根本原因就是森林的破壞,而且三個局部地區(水汽輸送的沿海地區山東和江蘇,水汽輸送沿途的京津冀地區,水汽輸送的末端區西北)的森林破壞導致了京津冀地區多霧的原因!
(1)沿海地區(特別是山東)森林的破壞是導致京津冀地區多霧的根本原因。
我在《山東的山上為什么不種樹》已經做過論述:山東半島的森林直接影響整個渤海灣的水汽,包括影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西部,內蒙中部以及河南北部,山西和陜西北部,而且山東是直接影響中國首都北京的水汽輸送的上風處,同時山東是最容易恢復森林的沿海!
只要沿海地山東森林恢復,整個渤海地區水汽就會得到解決,特別對北京水資源,治理干旱和沙塵以及霧霾起到根本的作用!
從圖上看,整個山東半島幾乎沒有什么綠色的森林,他和朝鮮半島(朝鮮半島森林也不行)幾乎鎖住了大量經黃海的太平洋水汽,無法輸送進內陸京津冀地區降雨,特別在秋冬季,因為山東沒有森林,大量海洋水汽無法進入京津冀地區而讓此地區達不到降雨的條件只能形成霧,同時西北冷空氣迅速進入黃海而經常引起黃海大霧!
所以要根本解決京津冀地區霧的問題(干旱問題也是這個原因),必須恢復山東的森林達到50%以上,把大量經黃海的沿海的太平洋水汽輸送進京津冀地區,只要有大量的水汽輸送進京津冀地區,一旦冷空氣來臨就會形成降雨或降雪,而不是形成霧!
(2)京津冀地區自身森林破壞也是重要原因。
從圖1上看整個京津冀地區也是缺少森林的地區,自身沒有森林,就沒有辦法產生大量凝結核,水汽即使達到了飽和也很難形成降雨的條件。
如果有足夠的凝結核,濕度達到50以上都很容易降雨,阿聯酋做過濕度達到30以上而達到降雨的目的,為什么濕度達到30以上就可以降雨?因為水分子有凝結核可以達到正常凝結的幾倍甚至最大達6倍!而正常2倍就能輕易達到降雨的條件,所以6/2=3,也就是滿足三分之一或者濕度30以上就可能降雨!詳情可以看我的《水分子是如何結合的》。
所以京津冀地區自身恢復森林也是非常重要,盡量不要讓當地的濕度達到飽和時不能形成降雨而形成了霧!
(3)西北地區沒有森林是導致冷空氣快速到達京津冀地區重要原因之一。
有森林的地方,因為濕度比較大,從西北的冷空氣的就會被森林的濕度中和一部分,冷空氣就沒有那么快流動!。
如果A區,B區,C區都是的地表(沒有森林),一到晚上這些地區因為沒有水汽調節,溫度迅速降低,也成為了冷空氣產生之源,一旦西北冷空氣過來推動A區冷空氣,A區冷空氣推動B區冷氣,B區冷空氣又推動C區冷空氣,西北冷空氣通過這骨牌效應迅速就到達京津冀地區而形成霧,同時加上京津冀地區和山東半島沒有森林,冷空氣也迅速到達黃海,更阻礙海洋氣流向京津冀地區輸送來中和冷空氣而形成降雨,在缺少足夠的暖濕氣流,冷空氣的到來只能凝結成霧!
所以京津冀地區在秋冬季多霧的根本原因是三線地區(沿海地區,輸送地區,西北地區)森林的大量被破壞,特別是沿海森林地區的破壞最關鍵!
小結如下所示。
隨著冷空氣南下的步伐,霧霾危害逐漸由北到南,先西北地區,再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再到現在的華東地區,很快西南地區也會趕上霧霾的步伐!
森林破壞的越厲害,霧霾的步伐就會越快,因為森林的破壞,冷空氣能快速南下,到達的冷空氣迅速阻斷海洋氣流輸送進內陸的同時,也造成沿海地區大霧,有了大霧,任何工業地區將不可避免將遭受霧霾危害!
即使象上海和海南這樣的處在海洋水汽輸送的前端地方也不可避免遭受霧霾的危害!
北上廣都會遭受霧霾的危害,只不過廣州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冷空氣到達要慢一點而已!
3 如何解決京津冀等多省霧霾
3.1 消除霾是根本
短期來說,在霧到來時,盡量消除霾的產生,比如關停企業,汽車限行,禁止燒烤等措施,但長期必須改造這些企業的污染源,達到零排放的目的或者升級產業結構以及建設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和綠化城市等等措施!
(1)工業排放。
這是工業城市最大的污染源,特別是水泥,鋼鐵以及煉油等企業,在霧來臨的時候,必須停產!長期來說必須通過改造這些企業的污染源,達到零排放的目的!
(2)汽車污染。
這是任何一個城市常見最大的污染源之一,特別是汽車在行駛過程造成的馬路街道的揚塵和浮塵以及汽車尾氣等!在大霧來臨時,除了必要的公共交通車輛,大量的汽車必須禁止行駛!同時必須通過馬路二邊的植樹綠化,底下草地綠化相結合的立體綠化吸收粉塵,以及改變馬路結構,盡量讓泥水污水排入二邊草地或下水道,以免汽車造成揚塵污染!對入城汽車一律做去塵處理,尾氣不達標不能入城等強制措施!其次公共配套設施要齊全,滿足人民出行的方便!
其實地鐵加上免費公共自行車就能滿足人民基本出行需要!長途通過地鐵(對于遠長途可以建立幾條快速干道地鐵(比如南北,東西,環城干道),只停地鐵交匯站和重要幾個站點),短途(生活工作區和地鐵站點)通過免費公共自行車(為了快速建起免費自行車站點,可以全民一卡捐一車,市民憑卡可以在市內任何一個免費點獲得自行車騎走,一卡只能騎一車,騎完車必須還回任何免費點)這樣市內大部分街道可以成為自行車道!市內大部分街道除了短途出租車和公共交通(出租車和公共交通全部采用電動),其他任何車嚴禁駛入。市內街道除主要車道外,其他全改成公共車道和自行車車道,剩下的變成綠化帶!
城市完全可以建立“空中地下走交通,森林草地騎車中”環保式的出行方式,地下建地鐵,空中建立交橋式汽車道(可以半封閉或封閉隔離),地上全為森林草地綠化帶和自行車道!
(3)城市取暖燒煤。
這是北方城市取暖的一個很大的污染源,特別是燒煤的!在大霧來臨時的那幾天,最好能盡量改用其他方式取暖!長遠最好使用太陽能來取暖!
(4)老百姓和餐飲企業的煮飯。
這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數量特別大的龐大的行為!大霧來臨時,最好用電和少吃炒菜,燒烤等之類產生煙霧等餐飲習慣!國家應該花大力氣研究太陽能的建筑設計,盡量讓全民使用太陽能的!
(5)城市建設施工。
這是城市塵土的一個污染來源源,建設施工必須有合理的防塵措施!特別有霧來時,應停止作業!
(6)焚燒垃圾以及農村焚燒農作物廢料。
這是農村和城市周邊很大一個污染源之一,應該必須禁止!
(7)地表的揚沙和揚塵。
篇10
[關鍵詞] 斷指再植;放血治療;手指末節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7(c)-102-02
由于斷指再植研究的不斷深入發展,使再植技術得以全面普及和提高,我國的斷指再植無論在數量和質量始終居世界第一[1]。其中在末節以遠斷指再植中,經常會遇到無法吻合靜脈的斷指再植,此類再植指體術后需通過指端創面放血法解決靜脈回流問題。術后的觀察、護理非常重要,處理不當導致再植失敗。我科2002年1月~2007年2月23例斷指在顯微外科術后護理常規的基礎上,行指端創面放血治療,借以維持再植指的血液循環,解決血液回流障礙問題,取得滿意的效果。
1臨床資料
我科2002年1月~2007年2月采用指端放血治療無靜脈斷指再植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齡18~52歲,均為機器壓砸傷。其中,拇指7例,示指8例,中指5例,環指3例。斷面在指末節以遠。缺血時間2~6 h。手術方法:由于殘斷端無法找到正常靜脈,采用適當縮短指骨后,均采用雙側動脈吻合,非優勢側指動脈(即較對側稍細之動脈)吻合中下端靠指根部處以結扎,同時以指端一側切一約0.5 cm×0.5 cm創面,深度至真皮層,以創面滲血為度。
2護理
2.1環境
術后住單人病房,室內空氣每日紫外線消毒1次。限制探視人員,預防交叉感染。注意保暖室溫在20~25℃,濕度50%~60%。避免冰冷手指或物品直接接觸再植指,尤其是冬天。術后用60 W照明燈照射再植的手指,燈距為30~45 cm,24 h維持,一般需1周左右。使肢體血管擴張。
2.2飲食
進食富含營養易消化飲食,少食脹氣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禁食辛辣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室內禁止吸煙,因香煙中的尼古丁成分能引起小動脈痙攣影響再植肢(指)的成活。
2.3
絕對平臥1周,絕不可提前下床活動。上肢外展,禁止患側臥位,以防肢體受壓,影響靜脈回流。抬高患肢10~15 cm,以利于靜脈回流。加強夜班巡視,防止發生熟睡后移動或壓迫患肢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2.4指端創面放血護理
注意:①術后傷指用無菌敷料包扎成喇叭狀,然后將無菌紗布剪成約4 cm×3 cm 小紗布塊,輕輕填塞在患指周圍,以便敷料浸濕后及時更換(僅更換指端周圍滲透血的小塊紗布),并用石膏托固定患肢。更換敷料時,堅持無菌操作,避免感染,及時擦凈創面周圍血跡。②術后2~3 d創面滲血會逐漸減少乃至停止,此時可再于創面周圍注射肝素0.1 cm,幾分鐘后創面會繼續滲血。一般局部注射肝素2~3 d即可維持創面滲血3~5 d,此時側支循環基本建立[2]。局部注射肝素鈉量一般為0.1 cm,注射量過多,創面滲血太快,肝素以不稀釋為宜。③放血時間一般3~5 d,但應根據離斷部位而定。停止放血應嚴格觀察:以停止放血2 h指腹顏色、張力及充盈度無改變,可停止放血。
2.5血管危象的觀察處理
術后1周內嚴密觀察患指腹顏色、皮溫、張力、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指端出血情況。一般24 h內每30 分鐘觀察1次,24~72 h內每小時觀察1次,72 h至1周每2小時觀察1次。正常情況下皮膚色澤紅潤,溫度、張力適中,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正常:①指體膚色:再植指體膚色應與健指一般紅潤,皺紋明顯,指腹豐滿。如由潮紅轉蒼白,為動脈痙攣或栓塞所致,由潮紅變暗紫說明靜脈回流受阻。②指體溫度:正常或略高于健側1~2℃,若僅吻合1條指動脈,指溫低于健側1~2℃。如果指溫下降4~5℃,應考慮有血循環危象的發生。③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正常指壓甲床后,1~2 s內恢復充盈。如果指動脈供血不足其充血緩慢,供血障礙時消失,靜脈回流不暢時充盈加快。④指腹張力:靜脈栓塞時,張力增高,而動脈痙攣時張力降低。⑤放血顏色:顏色鮮紅說明血運正常,顏色暗紅為靜脈淤血,無血或少血為動脈痙攣。血循環危象的處理:根據臨床觀察指標,判斷是靜脈危象還是動脈危象。分析原因鑒別血管痙攣與栓塞形成。較為簡便有效的方法:罌粟堿30 mg肌內注射,觀察30 min,如果緩解為血管痙攣。處理方法:拆除張力大的縫線,取舒適給予止痛。避免躁動,升高室溫,用溫熱的洗必泰清洗皮膚縫合處。若無血循環恢復則應該疑為血管栓塞,報告醫師進行手術探查。如指體顏色發紺、溫度降低、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加快,表明靜脈淤滯。如指體變得蒼白、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減慢,表明動脈痙攣或栓塞。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
2.6疼痛護理
疼痛刺激機體引起生理變化,可誘發血管痙攣,同時影響睡眠,加重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影響手術成功率,對術后疼痛應給予預防性用藥,而不是疼痛難以忍受時給藥,術后預防性給藥,口服曲馬多1片,每日3次,加重時,給予杜冷丁50~100 mg肌肉注射。
2.7解痙抗凝藥物應用
按醫囑及時正確給予解痙抗凝藥。如:罌粟堿、雙嘧達莫、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等。全身使用肝素應特別注意,以防有嚴重出血現象。需定時檢測出、凝血時間 。全身使用肝素生理鹽水500 ml加肝素鈉12 500 U靜滴,24 h維持,滴速一般為5~7滴/min,應用3~5 d,以延長凝血時間,利于指端創面持續滲血,可根據指端創面滲血情況適當調整滴速(用輸液泵),若創面滲血較快,可適當降低滴數,否則,可適當增加滴速,但最快不要超過10滴/min。
2.8心理護理
患者傷后心理和情緒變化較大。所以做好心理疏導。護士應耐心向患者講述成功病例。取得患者的配合,以增強信心。
2.9康復護理
再植指成活術后2周后在不影響血循環的情況下,指導患者按摩患指,自指尖開始,向下輕輕揉捏指間關節,每天3~5次,每次5 min左右,這樣起到軟化關節及腱鞘的作用。術后4~6周拆除石膏后指導患者行患指主動屈伸動作,動作應緩和,用力恰當,每日10~15次,每次10 min左右。術后7周后可作對抗阻力活動。盡力主動屈伸手指活動,同時活動次數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可應用各種輔助器械和物體,增加鍛煉時的興趣和效果。用分指板主動練習手指外展活動,用手指夾物練習手指內收,用手握梳子、捏皮球等練習關節屈曲,并增加肌力。
3出院指導
出院時教會患者如何功能鍛煉并講述堅持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4結果
經過精心的治療護理,23指成活20例,成活率為87.0%。隨訪3個月~1年,成活手指外觀滿意,皮膚紅潤,手指主動屈伸活動靈活,活動度接近正常水平,持物功能達到正常生活要求,指端皮膚兩點辨別覺為4~8 mm。
[參考文獻]
[1]朱家愷.顯微外科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6,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