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發育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9: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長發育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泰山紅石榴(Punica granatum L. cv. Taishanhong);果實;發育動態
中圖分類號:S665.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0-189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0.023
Study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unica granatum L. cv. Taishanhong Fruit
YANG Xue-mei1, FENG Li-juan1, WU Chong1, YIN Yan-lei1, LI Jia-liang2
(1.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 Tai’an 271000, Shandong, China;
2. Zaozhu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Zaozhuang 2773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o fully underst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Punica granatum L. cv. Taishanhong fruit dur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 granatum cv. Taishanhong fruits were observed since one week after flowering, the fruit diameter, average fruit weight, hundred grains weight of the seeds, titratable acidity of fruits, total soluble solids and other frui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P. granatum cv. Taishanhong fru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4 phases: young fruit, fruit enlargement, fruit coloring and fruit maturity. The frui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ay last for about 5 month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eriod of dynamic change, with the increase of fruit volume, 3 fruit rapid growth phases were observed; the rapid growth phases were separately found on the 4th, 13th and 19th week. Fruits volume, the increase of fruit diameter, weight of single fruit, hundred-grain weight, titratable acid content and total soluble solids content are significant pairwisely correlated, while the correlation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judging developmental phase.
Key words: Punica granatum L. cv. Taishanhong; frui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石榴(Punica granatum L.)為石榴科(Punicaceae)石榴屬(Punica L.)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原產古代波斯,即F在的伊朗、阿富汗、前蘇聯的高加索等地[1]。石榴果實營養豐富,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同時富含酚類化合物等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抗氧化、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抗癌、抗菌、抗感染、抗糖尿病等諸多功效,是一種重要的功能型水果[2],所以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并且石榴的種植面積也在逐年擴大。目前,中國的石榴栽培管理相對粗放,與石榴有關的研究報道多集中于其抗氧化活性及采后保鮮[3-5]、活性成分含量、分離提取工藝[6,7]、保健功能的開發利用[8]等方面;而對石榴栽培技術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石榴果實的生長發育呈動態變化,掌握石榴果實動態發育規律對石榴生產具有指導意義,生產中在果實發育高峰前追肥可增加石榴產量及提高石榴品質。為此,課題組開展了石榴果實生長發育動態的探討,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以石榴品種泰山紅(P. granatum cv. Taishanhong)為試材,其種植于山東省果樹研究所試驗苗圃內,園地內樹體生長、立地條件和栽培管理水平基本一致,選取生長勢較為接近的5株10年生泰山紅石榴樹,以頭茬花結的果為研究對象。試驗于2015年5月13日花后1周開始測定相關發育指標,每隔7 d測量1次,直至果實完全成熟。每株樹分別選取3~5個大小基本一致、位于樹冠中上部結果枝上的果實掛牌調查,調查時間在上午10:00左右。
1.2 方法
1.2.1 果實日均增長量 果實日均增長量為每周果實直徑增加的量與間隔天數的比值,即:
式(1)中,d為果實日均生長量,?椎1為前1周測得的果實直徑,?椎2為后1周測得的果實直徑。
1.2.2 果實體積動態變化 在石榴頭茬花花后1周,每標準株上分別于東、南、西、北向各選擇標記1個標準枝,每個標準枝上隨機掛牌標記2~5個果實。之后每周用游標卡尺測量果實橫徑,直至采收。果實橫徑以果實橫截面最大處的直徑為準,每次每株隨機測定標記的果實10個,取果實直徑的平均值代入公式(2)計算果實體積,
式(2)中,R為果實半徑,可通過直徑求得。
1.2.3 果實單果重 采用稱重法,每次測定完果實直徑后,隨機采摘5個大小與測量值較一致的果實帶回驗室,進行稱重,計算平均值。
1.2.4 子粒百粒重 子粒百粒重從花后第三周開始統計,每次取樣后分別取石榴果實3~5個,以四分法取樣,然后混勻子粒,精確數出100粒,置于天平上稱重,重復稱3次,取平均值。
1.2.5 石榴果實內在品質測定 石榴果實中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WYT-1型手持糖量計測定,可滴定酸含量采用NaOH滴定法測定[9],2個內在品質指標從花后第五周開始測定,并計算固酸比。
1.3 數據處理
試驗所得數據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程序處理,并用其制表和繪圖;運用SPSS Statistics19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果實生長發育期內果實體積動態變化
泰山紅石榴果實生長發育體積動態變化和果實直徑日均增長量情況見圖1。從圖1分析可知,泰山紅石榴果實在整個生長發育期內果實體積逐漸增大,其中花后4~8周增長最為迅速,8~12周增長較為緩慢,12~13周又迅速增長,之后直至成熟前直徑增長較為平穩,整個生長發育過程的變化呈雙“S”型曲線,分別于花后第八周和第16周達2次生長發育高峰。在整個發育過程中可分為5個階段,分別為S1:0~3周果實第一次緩慢增長期;S2:3~8周果實第一次迅速生長期;S3:8~12周果實第二次緩慢生長期;S4:花后12~17周果實第二次迅速生長期;S5:17周以后果實第三次快速生長發育期。
從圖1還可見,泰山紅石榴果實直徑日均增長量在幼果期及果實膨大期變化幅度較大,在果實轉色期及成熟期變化較為平緩,整個發育期內出現3次生長高峰,其中以幼果期即花后第四周的峰值最高,果實直徑日均增長量達1.82 mm/d;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于花后第13周出現,之后果實生長發育變緩;至花后第19周出現第三次生長發育高峰,但峰值較小;之后至采收前,果實直徑的日均增長量變化幅度較小。
2.2 果實生長發育期內果實單果重及子粒百粒重動態變化
泰山紅石榴果實單果重和果實子粒百粒重動態變化情況見圖2。從圖2分析可知,泰山紅石榴果實整個生長發育期內果實單果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花后1~4周果實單果重緩慢增加,花后4~5周增加較快,之后5~9周增長較為緩慢,而在9~10周、12~13周、14~21周增長較為迅速,之后直至成熟前直徑增長較為平穩,整個生長發育過程的變化呈雙“S”型曲線,分別于花后第八周和花后第13周達2次生長發育高峰。
從圖2還可見,泰山紅石榴果實整個生長發育期內子粒百粒重從花后第3周開始統計,其百粒重在整個果實發育過程中呈現“快-慢-快-慢……”交替進行的動態變化。其中,在花后3~5周的子粒百粒重增加較為迅速,5~9周增加較為緩慢;之后9~10周增長又較為迅速,10~12周增長較為緩慢;12~16周增加較為迅速,17~18周百粒重增加緩慢,以18~20周子粒百粒重增加最為迅速,20~22周子粒百粒重增加變為較緩慢。
2.3 果實生長發育期內的內在品質動態變化
泰山紅石榴果實內在品質動態變化情況見圖3。從圖3分析可知,泰山紅石榴果實整個生長發育期內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花后5~15周內變化較為平緩,之后的15~19周呈逐漸升高的趨勢,以15~17周增加最為迅速;17~22周增長較為緩慢。總可滴定酸含量在整個發育過程中呈現前期高、中期下降、之后略有升高、采前又降低的變化趨勢。在花后5~13周內含量較后期高,且變化相對較平穩;13~15周可滴定酸含量迅速降低;15~16周迅速升高,之后逐漸降低;至采前2周,總可滴定酸含量保持在較低水平。整個發育過程中,果實固酸比變化呈前期穩定在較低水平、中后期逐漸增大、至采前達最高的變化趨勢,即在花后5~14周固酸比基本穩定在3~4,變化幅度較小;而在花后15~20周呈迅速升高變化趨勢,之后21周略有降低,至采前固酸比略有增加達最高值。
2.4 各生長發育指標相關性分析
試驗對所測定的泰山紅石榴果實生長發育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泰山紅石榴果實體積與果實單果重、子粒百粒重、總可滴定酸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與果實直徑日均增長量、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果實直徑日均增長量與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果實單果重、子粒百粒重呈極顯著負相關,與總可滴定酸含量呈顯著負相關;果實單果重與子粒百粒重、總可滴定酸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而與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子粒百粒重與總可滴定酸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與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與總可滴定酸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所測指標在果實發育過程中,兩兩均呈顯著或極顯著正(或負)相關。
3 小結
果實生長發育的結果是體積的增大[10],果實體積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果實的細胞數量和細胞體積,增大果實細胞的分裂能力、提高果實細胞體積的膨大度將使果實體積增加[11]。試驗通過對泰山紅石榴的結果情況進行統計,發現石榴存在二茬花、三茬花,其果實二茬果、三茬果的發育期較頭茬花短,同期采收的果實成熟度基本一致,甚至較頭茬花發育快,但其果實個頭往往較頭茬花小,子粒也較少,其發育過程可能受果樹內部激素調控,其發育調控機理尚需下一步探究。生產中三茬花及以后的花蕾一般在坐果前及時疏除,以控制樹體養分,保證泰山紅頭茬果正常發育;對二茬果可適當保留。
泰山紅石榴果實生長發育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果實體積與果實單果重、子粒百粒重、總可滴定酸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果實直徑日均增長量與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顯著正相關,生產中可依據發育指標的相關性對某一特定指標實施測定,進而由該相關性推斷其他指標的發育水平;也可根據發育指標在果實發育高峰期前增施葉面肥或追肥,以獲得最大養分利用效率,提高果品生產水平。
綜上所述,泰山紅石榴在整個生長發育期內出現3次生L發育高峰,分別為花后4周(幼果期)、花后13周(果實膨大期)和花后19周(子粒著色期),前2次果實生長發育高峰出現前可追施氮、磷、鉀復合肥,以促進果實細胞分裂;到19周前可追施磷、鉀肥,以促進子粒及果皮著色。
參考文獻:
[1] 李保印.石榴[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3-4.
[2] 韓玲玲,苑兆和,馮立娟,等.不同石榴品種果實成熟期酚類物質組分與含量分析[J].果樹學報,2013,30(1):99-104.
[3] SELCUK N,ERKAN M. Changes in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postharvest quality of sweet pomegranates cv. Hicrannar under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J].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14,92(1):29-36.
[4] SELCUK N,ERKAN M. Changes in phenolic compound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sour-sweet pomegranates cv. ‘Hicaznar’ during long-term storage under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J].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15,109(9):30-39.
[5] 梁 俊,李建科,趙 偉,等.石榴皮多酚體外抗脂質過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12,31(2):159-165.
[6] 趙艷紅,李建科,李國榮.石榴皮多酚純化及其抗氧化活性表征[J].食品科學,2010,31(11):31-37.
[7] 蔡 霞,劉 悅,張芳芳,等.石榴的化學成分與質量控制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4,16(1):123-129.
[8] 王彩云.石榴葉多酚的提取富集工藝及其藥理作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9] 張,陳風玉,王榮富.植物生理學實驗技術[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篇2
[關鍵詞] 根干重;光合速率;葉綠素含量;ATPase;希爾反應;農藝性狀
[收稿日期] 2014-02-08
[基金項目] 國家糧食豐產工程項目(2011BAD16B08S10);河北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2220202D-2,10225520)
[通信作者] 王文頗,主要從事作物栽培生理研究,Tel:(0335)2039033,E-mail:
[作者簡介] 楊晴,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植物生理生化研究,E-mail:
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et Hook.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常用中藥,在古代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植物的生長發育特性是植物的基本生物學特性,也是進一步開展生物學、生理學、栽培學、遺傳學、育種學的基礎。前人關于栽培措施對白芷產量[1-3]、干物質積累[4-5]、淀粉、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在不同器官的積累動態[6]等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同時,廖興國[7]和陳郡雯[8]對白芷苗期的光合特性進行了初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春播祁白芷為材料,測定不同時期的生長發育和光合特性動態變化,以期為白芷的栽培管理、推廣和應用提供理論指導。
1 材料
本試驗于2012年5月5日―10月15日在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農場進行大田試驗。祁白芷種子來自河北省安國市中藥材種植基地。5月5日采取開溝直播,行距25 cm。植株在自然條件下生長,常規管理,生長良好,無遮蔭處理。
2 方法
從7月5日(生長60 d)開始每隔25 d測定1次以下各指標,直到10月15日,共測定5次。
2.1 光合速率和氣孔導度日變化測定 選取長勢一致的植株5株,取基生功能復葉第一小葉,用德國WALZ公司生產的光合儀(GFS3000)從7:00開始每小時測定1次,直到18:00。光合速率和氣孔導度日變化的平均值作為每個測定日期的光合速率和氣孔導度。
2.2 其他光合特性指標的測定 色素含量、希爾反應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葉濟宇方法[9];ATP酶(Ca2+-ATPase,Mg2+-ATPase)活性采用黃卓輝方法[10]。
2.3 農藝性狀的測定 選取長勢一致的10株植株,測量株高、根長和根粗,并把植株分成根、莖和葉3部分,采用Kolb等[11]方法測定葉面積,之后把根、莖和葉用恒溫烘箱80 ℃烘干,再稱干重。
所有數據用Excel處理作圖,并采用DPS 7.07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相關分析。
3 結果
3.1 不同時期葉片色素含量的動態變化 葉片葉綠素含量是反映作物衰老狀況和光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12]。葉片葉綠素含量高,有利于植物捕獲更多的光能為光合作用所利用。從葉片全展開始,葉綠素a、葉綠素b、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均呈“拋物線型”的變化趨勢(圖1),都是在7月30日達到最大值。類胡蘿卜素遠遠低于葉綠素含量,從整個測定日期來看,葉綠素b的變化不大,而且葉綠素b含量均小于葉綠素a含量。合理的葉綠素a/b值可防止葉內光能過剩誘導的自由基產生和色素分子光氧化[13]。正常植物的葉綠素a/b在3左右,從7月5日到8月25日葉綠素a/b基本上維持在3左右,之后隨祁白芷的生長發育葉綠素a/b逐漸降低,說明葉子在逐漸衰老[14]。
3.2 白芷ATP酶活性和希爾反應活力的動態變化 在正常情況下,葉綠體類囊體膜上的偶聯因子(ATPase)催化光合磷酸化反應(ATP合成)的速率很高,而水解ATP的活力是十分低的,但用二硫蘇糖醇(DTT)、胰蛋白酶或較高溫度等激活后,它水解ATP的活力可大大增加。因此,偶聯因子的測定常用激活后的ATPase水解ATP的活力來表示[15]。本試驗采用DTT、胰蛋白酶激活來測定ATPase活性(圖2)。Mg2+-ATPase與Ca2+-ATPase變化趨勢基本相同:都是8月25日達到最高,之后逐漸降低。從整個測定日期來看基本上是Mg2+-ATPase活性低于Ca2+-ATPase活性,而且兩者相比Mg2+-ATPase活性比Ca2+-ATPase活性的變化更平穩。
葉綠體在光下進行水分解,并釋放氧氣的反應稱為希爾反應,它直接參與光能向電能轉化、電能向活躍化學能轉化的過程,是光合作用的第1個反應類型,高的希爾反應活性往往伴隨著高的光合速率[16]。如圖2所示,葉片希爾反應活力在7月30日達到最大值,之后活性迅速下降,9月20日與8月25日相比下降53.82%,10月15日降至6.97 μmol?mg-1?h-1,僅為最高值的20.47%。
3.3 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可溶性蛋白質含量和葉面積的動態變化 光合速率在7月5日到8月25日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8月25日之后光合速率快速下降(圖3)。氣孔導度在8月25日出現1個低谷,總的變化趨勢是高-低-高(圖3)。可溶性蛋白含量總的變化趨勢為單峰曲線,7月30日最高為41.617 mg?g-1。隨生育進程的推進,葉片中可溶性蛋白質含量逐漸降低(圖4)。在8月25日之前葉面積較小,之后葉面積迅速增加,到10月15日時葉面積達到2.11 m2+,是8月25日(0.28 m2+)的7.5倍。
3.4 光合速率的日變化 不同時期的祁白芷光合速率日變化基本上都是雙峰曲線(圖5)。上午不同測定日期基本上都是在9:00達到第1個高峰,此高峰值為1 d中光合速率最高值。然后光合速率都緩慢下降或者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除7月5日,8月25日光合速率分別在12:00,14:00出現低谷外,其他3個觀測日期都是在13:00出現光合速率的低谷,之后光合速率又有上升的趨勢。7月5日、7月30日和8月25日光合速率在14:00出現第2個高峰,9月20日和10月15日在15:00出現第2個高峰,下午的光合速率高峰值遠小于上午的高峰值,之后光合速率快速下降。 上午不同日期測定的光合速率相比,除7月30日的光合速率高于7月5日外,基本上是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光合速率逐漸降低。
3.5 根粗、株高、根長的動態變化 從7月5日開始直到9月20日(60~110 d),株高快速增加,尤其是在8月25日到9月20日增加迅速,此時株高已達到90.93 cm,比7月5日增高了52.15 cm(圖6),之后株高增加較緩慢。根長隨著植株生長發育一直以直線增加。根粗在9月20日之前增加較緩慢,之后根粗迅速增加,到10月15日僅25 d的時間根粗增加了1倍。
3.6 根干重、地上干重和根冠比的動態變化 R/T在7月5日時為0.5(圖7),從7月30日到8月25日這段時間內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0.25左右),這是因為地上的質量始終大于地下的質量,之后由于根干重的增幅大于地上干重的增幅,所以R/T迅速增加。說明白芷在整個營養生長進程中,8月25日之前以地上為生長中心,8月25日之后以地下為生長中心。
3.7 白芷光合特性指標、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的相關性分析 除氣孔導度和根干重呈正相關外,其他光合特性指標與根干重都呈負相關,其中光合速率和Ca2+-ATP酶活性與根干重呈顯著負相關。根干重和主要農藝性狀都呈正相關關系。但除根干重和株高相關性不顯著,根干重與根長顯著正相關外,根粗、葉干重、莖干重、葉面積、地上干重和根冠比與根干重均呈極顯著正相關,而且相關系數都大于或等于0.9。這些結論說明,可以通過地上的長勢情況,如葉面積和莖粗來判斷地下生長狀況(表1)。
4 討論
希爾反應活性降低,則碳素同化受到抑制[17],所以高的希爾活性伴隨著高的光合速率。ATP酶的活性與光合磷酸化活性的關系非常密切,如果ATP酶活性下降,則光合磷酸化活性下降,葉片中ATP含量減少[18],這樣勢必影響到葉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可見ATP酶活性與光合作用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測定結果中希爾反應活力和ATP酶活性在8月25日最高,此時的光合速率也較高。之后希爾反應活力和ATP酶活性快速下降,光合速率也快速下降。
正確劃分白芷生長發育時期,便于在生產中根據各生長發育時期生長特點,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從而達到優質高產的目地。春播祁白芷在生長30~85 d(6月5日―7月30日)這段時間屬于苗期;生長的85~35 d(7月30―9月20日)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色素含量、ATP酶和希爾反應活性都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把這段時間叫做葉生長盛期。而生長的135~160 d(9月20日―10月15日)雖然氣孔導度有增加的趨勢,但是葉綠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ATP酶活性和希爾反應活性都快速下降,因此光合速率也快速下降。說明此時期光合速率的影響因素不是氣孔因素而是非氣孔因素。雖然此時期的單位面積的光合速率較低,但是此時期的葉面積從0.73 m2+迅速增加到2.11 m2+,因此植株的光合碳同化能力還是很高的,再加上向地下部運輸量同時增加[19],從而根粗、地上、地下,尤其是地下干物質積累量迅速增加。所以,把生長的135~160 d叫根生長盛期。本研究首次根據光合特性和主要農藝性狀把春播祁白芷的營養生長劃分為苗期、葉生長盛期和根生長盛期。這種劃分的結果與賈雷[20]的研究結果基本是一致的。
除氣孔導度之外,光合參數與祁白芷根干重間的相關系數均為負值,其中光合速率和Ca2+- ATPase活性與根干重的相關系數達到顯著負相關。這主要是因為光合特性指標在葉生長盛期較高,而到根生長盛期時活性較低造成的,這也說明祁白芷前期主要以葉生長為主,后期主要以根生長為主,地上部與地下部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競爭關系。因此生產上,當祁白芷進入根生長盛期之后應采取適當措施來控制地上部的生長,從而使生長中心順利從地上轉為地下。同時本研究還發現,株高與根干重之間相關性不顯著,這與呂強[21]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他認為根干重和株高呈顯著正相關,究其原因是:他作的相關分析是在根生長盛期,而本研究是從苗期到根生長盛期。
[參考文獻]
[1] 丁德蓉,盧進,陳興福,等.肥料種類對白芷早期抽苔與產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1):23.
[2] 陳興福,丁德蓉,劉歲榮,等.生態環境對白芷產量質量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1995(3):29.
[3] 陳興福,盧進,丁德蓉,等. 播種期對白芷早期抽苔影響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4):211.
[4] 張志梅.白芷產量形成和香豆素類成分累積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2.
[5] 楊枝中,馬逾英,米曉琴,等.干旱脅迫對川白芷葉生長盛期各營養器官生物量的影響[J].中藥材,2011,34(4): 503.
[6] 賈蕾,孫紅春,楊太新,等.祁白芷生理指標和藥效成分的動態變化及其相關性分析[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8, 30(2):122.
[7] 廖興國,陳蘭蘭,賴曉蓮,等.白芷葉片水分含量及光合生理特性初步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13,4:16.
[8] 陳郡雯,吳衛,鄭有良,等.聚乙二醇( PEG-6000)模擬干旱條件下白芷苗期抗旱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2):149.
[9] 葉濟宇,錢月琴.希爾反應恬性的分光光度法測定[M]//薛應龍.植物生理學試驗手冊.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10] 黃卓輝.葉綠體偶聯因子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力的測定[M]//薛應龍.植物生理學實驗手冊.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11] Kolb A, Alpert P, Enters D, et al. Patterns of invasion within a grassland community [J]. J Ecol,2002, 90(5): 871.
[12] Oh S A, Park J H, Lee G I,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genetic loci controlling leaf senescence in Angelica dahurica [J]. J Plant,1997,12(3):527.
[13] 艾克拜爾,伊拉洪,周抑強,等.土坡水分對小同品種棉花葉綠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J].中國棉花,2000,27(2):21.
[14] 梅鎮安,高忠儒,毛春云,等. 離體葉綠體中不同葉綠素a/ b比值與光合磷酸化活性的關系[J].植物生理學報, 1965,3(2):179.
[15] Cai J P, Li S J, Xiao J P. Measurement of the activity ATPase in plant chloroplast[J]. Plant Physiol Commun,1980, 2: 33.
[16] 許良政.希爾反應及其意義[J].生物學雜志,1995,6:29.
[17] 許大全,沈允綱.光合產物與光臺機構運轉關系的探討[J].植物生理學報, 1982,8:173.
[18] 盧從明,高煜珠,張其德,等.水分脅迫對葉綠體能量轉按的影響[J].植物學報,1993,9: 693.
[19] 孫非,曹悅群,劉立俠,等.人參可溶性蛋白和糖的季節性變化[J].遼寧農業科學,1991(8):29.
[20] 賈蕾.中等土壤肥力水平下祁白芷肥料效應和養分積累規律[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6.
[21] 呂強.川白芷生長發育和產量質量對比研究[D].長沙:成都中醫藥大學,2009.
Dynamic studies on photosynthetic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Angecila dahurcia
YANG Qing, LI Jing-shi, LIU Yan-fang, HAN Jin-ling, QI Yan-ling, LI Yan-sheng, CUI Qian, WANG Wen-po
(Heh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ife Sciences & Technology College, Changli 066600, China)
[Abstract] Photosynthetic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Angelica dahurica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clarity the relations of photosynthesis, growth and root dry weight,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cultivation.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indexes were measured every 25 days. The contents of chlorophyll a, b, a+b, soluble protein and the activities of Hill reaction, Ca2+-ATPase, Mg2+-ATPase had an increasing trend; They had the highest value in leaf high-speed growth period. Then, they were decreased in root high-speed growth period. The root dry weight showed negative corelation with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dexes except stomatal conductance, however, the negative corelation only from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a2+-ATPase were significant. The vegetative growth period of spring sowing A. dahurici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seedling period, leaf high-speed growth period and root high-speed growth period. The root dry weight showe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elation with the root diameter, leaf dry weight, shoot dry weight, aboveground dry weight. There was the competitive relation between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so underground growth could be estimated from leaf area and shoot dimeter.
篇3
隨著NTCU的開展,越來越多的新生兒生命得以延續,死亡率逐漸下降,但如何提高新生兒的生活質量,使他們更好的生長發育,是醫務人員目前面臨的難題,現代概念的撫觸術除其醫療功能外,更多地是通過其對皮膚器官溫和的刺激代替宮內環境促進嬰兒生長對健康的發育,為探討撫觸及新生兒生長發育的作用,我院做了大量的臨床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將2006年10~12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兒,除外有合并癥者,共60例,隨機抽樣分為兩組,一組為撫觸組,一組為對照組,各30例,兩組新生兒出生時,胎齡均在30~40周,出生體質量在1.3~3.9 kg,身長,頭圍,血紅蛋白無差異,據統計學分析,P>0.05,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
1.2 方法 撫觸方法(略)撫觸注意事項:①洗澡后或喂奶前進行撫觸,撫觸前雙手涂油,溫暖環境中,動作輕柔,力度適中;②生后第一天開始對撫觸組進行撫觸,3次/d,每次15 min,每日記錄體質量,24 h攝入熱量,于生后10 d、44 d檢測身長、頭圍、體質量、住院期間撫觸由專業人員操作,出院后由嬰兒親屬進行操作,并于生后44 d回醫院進行復查。
1.3 統計學 兩組嬰兒體質量、身高、頭圍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采用±檢驗。
第10天撫觸組與對照組平均頭圍、身長、體質量、攝入奶量無明顯差異(P>0.05)。
第44天撫觸組與對照組平均頭圍、身長、體質量、攝入奶量均明顯增長,有顯著性差異(P
2 討論
新生兒生后就有視聽定向能力,并有觸覺,視覺,嗅覺,其中觸覺,是最原始的感覺功能,皮膚又是最大的感覺器官,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外在感受器,故撫觸可加強對感覺的刺激,尤其早產兒在出生時大腦尚未發育成熟,生后早期仍處在中樞神經原快速增殖期,撫觸的早期干預有利于中樞系統的發育,同時撫觸又是一種情感的交流,相當于一種語言,有益于腦部發育[1]。
本文資料說明撫觸組早產兒體質量增長高于對照組,每日攝奶量明顯多于對照組,說明撫觸有助于早產兒的成長,這與國外資料一致,其機制可能為撫觸使早產兒迷走神經緊張度增加,從而促進胃腸激素,如胃泌素及胰島素等的分泌釋放,使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強,有助于體質量的增加,且撫觸時可使體內生長激素增加,使早產兒增加更多的體質量,頭圍和身長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撫觸增加Β-內咖肽,5-羥色胺,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血清素等分泌,促進生長發育。
撫觸是一種簡單易行,有效易接受的早期干預行為,由父母和嬰兒協同完成,尤其適用于出生后體質量小的早產兒。它將使早產兒較為穩定的成長,更健康,更聰明,更具有獨立性。
篇4
[中圖分類號]R244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1673-7210(2007)04(b)-091-02
撫觸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醫療技術,是通過對嬰兒皮膚進行溫和的刺激,調整大腦皮層和各臟腑功能,從而促進嬰兒健康發育的方法。在許多國家, 撫觸已被視為是對嬰兒健康有益的一種醫療技術,并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國外推廣并常用的方法為強生嬰兒撫觸法,我們根據國外通用法結合中國國情及中醫按摩技術,采用中醫按摩加撫觸法,研究其對嬰兒體格發育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研究對象分為3組,對照組1組,實驗組2組。
0月實驗組:按單純隨機抽樣兼顧自愿的原則,抽取足月順產、出生體重大于2 500 g、產時無窒息史的新生兒53名。
6個月實驗組:按單純隨機抽樣兼顧自愿的原則,選擇足月順產、出生體重在2 500~4 000 g之間、無產時窒息史的6月齡正常兒52名。要求生后6個月前未做系統的早期教育訓練。
對照組:按單純隨機抽樣兼顧自愿的原則,選擇足月順產、出生體重大于2 500 g、無產時窒息史的新生兒63名。
3組嬰兒在出生體重、身高、頭圍、性別、喂養方式、居住城市、父母年齡、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職業及帶養人文化水平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實驗組首先培訓嬰兒父母,對他們進行中醫小兒按摩、撫觸技能訓練,并發給與此有關的指導手冊,要求他們每天對嬰兒進行1~2次的按摩、撫觸。 0月實驗組出生后即開始撫觸。6個月實驗組生后6個月開始撫觸,均為2~3次/d。0~6月每次按摩5 min,撫觸10 min;6個月起每次按摩7 min,撫觸8 min。操作者撫觸前先洗凈雙手,將按摩油涂于掌心,雙手摩擦至發熱,然后輕輕在嬰兒的肌膚上滑動撫摩,開始時動作要輕,然后逐漸增加壓力。撫觸順序: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用中醫按摩技術,對嬰兒頭部、腹部、手腕、踝足部進行按摩。
1.3 實驗質量控制
專業人員對參加項目小兒的父母進行統一培訓,使家長了解并掌握中醫按摩、撫觸的方法,要求達到操作標準,時間按要求的標準完成,并每月進行家訪,督促及詢問完成情況。同時檢查按摩、撫觸手法是否準確無誤。小兒生長發育檢查測試評估由經過專門訓練、操作熟練的醫務人員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3組小兒各階段體重、身長比較見表1。0月組與對照組比較:1個月時小兒體重、身長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6個月時兩組的體重、身長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0.01)。6個月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6、12個月時體重、身長非常接近,無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撫觸是通過對小兒皮膚進行科學的溫和刺激,達到刺激機體表面的感受器,調整大腦皮層和各臟腑功能,從而促進嬰兒健康發育的方法。它是嬰兒認識外界事物的重要途徑[1],是促進其健康發育的一種醫療技術。對嬰兒撫觸的研究歷史悠久,在發達國家,嬰兒撫觸的概念早被廣泛接受和普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嬰兒撫觸在我國雖然也已開展,但尚未普及。我院在撫觸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按摩理論,通過手法作用于人體表面的特定部位,觀察了撫觸加中醫按摩對嬰兒生長發育的影響。
身高體重是評價兒童營養狀況及健康素質的主要指標。本研究0月組結果顯示:出生時,對照組與實驗組小兒的身高、體重無明顯差異,一個月后實驗組小兒身高、體重開始超過對照組,6個月時對照組與實驗組小兒的身高、體重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0.01)。12個月時體重、身長接近,無顯著性差異(P>0.05)。6個月組結果顯示:對6個月開始進行中醫按摩、撫觸及動作訓練,半年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高、體重比較接近,但實驗組體重的增值超過對照組。表明中醫按摩、撫觸可以促進嬰兒體格發育,且在生后前半年的效果更加明顯。
有資料報道,撫觸及特定部位按摩對皮膚產生的力學效應通過皮膚觸覺感受器傳至中樞神經系統,再由中樞神經系統下傳信息,興奮迷走神經,一方面可使受迷走神經調節的胃泌素、胰島素釋放增加,促進食物吸收;另一方面胰島素分泌增加,可使體內皮質醇水平下降,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水平升高,促進個體生長發育[2]。有關專家認為,在撫觸過程中,撫觸動作本身就是一種嬰兒的被動運動[3]。同時,嬰兒的皮膚是最大的感受器官,撫觸者的手與嬰兒皮膚的接觸也是對嬰兒感覺的刺激。每日對嬰兒進行中醫按摩、撫觸及動作訓練,能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加食欲,使嬰兒的肌肉、骨骼、關節、筋腱更加強壯地生長,從而促進體格發育[4,5]。出生第一年是體格生長最迅速的一年,其中前半年的增速較后半年明顯為快,增速最快的時期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也最容易顯現出差異,與本研究0~6月體重增值實驗組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別意義相一致。同時說明中醫按摩、撫觸開始于新生兒期對嬰兒的體格發育影響最明顯。
篇5
廣東省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 林中豪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2011級6個班258名學生的《健康標準》測試和學生上肢力量測試,了解我校學生體質健康及生長發育的狀況,其中胸廊形態,上肢力量二項指標偏低,雞胸,漏斗胸也有一定數量,其中男生為突出,學生身體生長發育狀況甚憂。
關鍵詞:體質健康 上肢力量 生長發育
青少年學生體質研究是人們十分重視的研究領域。我校學生看上去,身體顯得“很是單簿”,甚至有點“弱不禁風”。那么,中山中專學生目前體質狀況是怎么樣的呢?一些存在的問題對學生青春期生長發育又會產生何種影響呢?本文以我校2011級6個班258名學生為實驗對象,進行了身體形態、上肢力量、生長發育進行了測試與分析,較為客觀地反映了我校學生目前的體質狀況,并提出一些改善與提高的個人看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中山中專學校電子科5個班,藝術科1個班共258名學生,其中男184人,女74人。平均年齡16.0±0.63歲(見表1)
3、結果討論,小結與建議
3.1 體質健康的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
加強學生體育與健康的理論學習,體育教師要積極組織生動有趣的體育理論課,組織健康知識問答比賽,讓學生更多了解體質健康知識、常識,并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3.2 體育課堂的長抓不懈
現在學生怕苦怕累和體育課堂上運動量偏小是造成學生上肢力量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體育課堂上應加強學生上肢力量的鍛練。例如:有引體上向,俯臥撐,雙杠支撐擺動等都是簡單有效的提高上肢力量的方法。
3.3 健美操運動的開展與普及
這一點我們已經在做了,而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幾年學校引進了多名健美操專業的體育教師,通過老師們的努力,學校從無到有建立了學生健美隊,啦啦操隊,并在中山市首屆中小學健美操比賽中大放光彩,獲得多項第一,而且在學校的多個大型文體活動中,健美操隊的表演在學生中掀起了一股“健美操”熱,讓健美、健康的身體形態在學生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3.4健身房的建立與使用
雖然學校健身房很簡陋,但已經發揮了他的健身健美的功能,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已看到了有些學生在做力量練習,這將培養一批健身骨干學生,他們的成功也將影響和帶動其他同學加入健身、健美的行列。希望學校能增加健身器材的投入,建立更大更完善的健身房,讓更多學生受益。
篇6
[關鍵詞] 妊娠肝內膽汁淤積; 膽汁酸; 龐代絡指數
[中圖分類號] R714.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33-42-02
Influence of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in Pregnancy on Fet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IU Qingmei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Maternal and Child Care Hospital of Lianyuan City of Hunan Province,Lianyuan 417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in pregnancy on fet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The total bile acid(TBA)level was measured in 30 fetuses of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in pregnancy(case group)and 30 fetuses of normal pregnancy(control group)after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The neonatal weight,length and Ponderal index were measured within 15 minutes after parturition. ResultsThe TBA level in the case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neonatal weigh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 lengt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cas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while the Ponderal index of the cas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The fet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re abnormal in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in pregnancy,and one of the reasons may be an increased TBA level.
[Key words]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in pregnancy; TBA; Ponderal index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是一種發生在妊娠中、晚期以皮膚瘙癢、黃疽為特征的妊娠期并發癥,發病率在4%~5%之間。對于孕婦的影響較小,主要危害胎兒。我們分別采取ICP及正常妊娠孕婦胎兒臍動脈血標本,用循環酶法測定總膽汁酸水平。用新生兒體重、身長和龐代絡指數(Ponderalindex,PI)一起作為衡量胎兒生長發育的指標,從而探討胎兒總膽汁酸濃度與對胎兒生長發育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單胎擇期剖宮產結束分娩的孕婦共60例。其中,ICP孕婦(研究組)30例,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8歲,胎兒孕周35+3~39+6周,平均孕周(37.54±1.37)周;正常妊娠孕婦(對照組)30例,年齡24~35歲,平均年齡28歲,胎兒孕周36+4~40+6周,平均孕周(38.91±1.08)周。兩組孕婦年齡、孕產次、體重指數(BM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間終止妊娠時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1.2 實驗方法
1.2.1 標本的采集 新生兒分娩后立即鉗夾長約40cm的臍帶,用10mL注射器快速的抽取5mL臍動脈血(來自胎兒的血),放入干燥不含抗凝劑的試管中,室溫下靜置,待其自然凝固、析出血清后,2000r/min離心10分鐘,取上清液貯存于-20℃保存。
1.2.2 新生兒測量 新生兒均于生后15min內由固定專人負責進行體重、身長的測量。具體方法:將新生兒平放,測量從頭頂到足底的距離。根據龐代絡指數(PI)=體重(g)/身長(cm)3×100計算新生兒的PI。
1.2.3 血清TBA含量測定 從-20℃冰箱取出血清達室溫后編號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定標:使用日本第一化學藥品株式會社TBA校準血清。質控:使用日本第一化學藥品株式會社Seronormhuman和PathonormH二水平質量控制血清。參數設定:按照HITACHI儀器要求輸入參數。
1.3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采用(χ±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和協方差分析。兩組間終止妊娠時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臍動脈血膽汁酸的比較
由于兩組孕婦孕周[分別為(37.54±1.37)周、(38.91±1.08)周]的差異有顯著性(P
2.2 研究組與對照組新生兒體重、身長、PI的比較
研究組新生兒體重及身長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對于ICP對胎兒生長發育影響各學者間觀點不一。有學者研究后認為ICP與胎兒發育之間無明顯相關性,其發生率與正常妊娠相似[1]。但也有學者通過對確診的ICP孕婦足月分娩的活產兒進行體重、身長、頭圍、胸圍、頂臀長和上臂圍6項體格生長發育指標測量表明,其平均值均小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PI反映的是體重和身長的關系,是衡量胎兒生長發育的較好指標,可以避免單純用體重或身長所帶來的只能判斷某個體單項指標在體格發育中所占位置的不足,適合不同個體之間比較。我們研究結果表明,ICP胎兒體重及身長均低于對照組,PI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ICP影響了胎兒的生長發育,新生兒身體狀況較正常新生兒差。
其原因可能是胎兒體內高膽汁酸對胰腺內分泌功能產生損傷,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母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的葡萄糖轉運受到影響,加上母體膽汁酸負荷也會使其自身血糖降低,胎兒營養物質供應不足;(2)影響脫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普(ATP)的合成,阻礙細胞合成代謝;(3)阻礙氨基酸轉運系統的活化,胎盤絨毛攝取氨基酸減少,抑制蛋白質、脂肪合成,促進脂肪分解;(4)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hkegrowthfactor;IGF)、瘦素等細胞因子的合成分泌減少。為了提高胎兒機體內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代償性分泌增加,促進糖原分解和糖異生作用,促進脂肪分解,加強脂肪酸氧化,增加血糖和能量供應,保證血糖在正常濃度范圍內較小幅度波動。胎兒整個機體處于分解代謝狀態中,其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同時ICP時母體高膽汁酸等造成的胎盤、臍帶血管損傷及其他病理改變,進一步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3]。
ICP時膽汁酸的毒性作用可以導致胎兒胰腺內分泌功能異常,且膽汁酸越高,受損程度越大,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膽汁酸對胰腺損傷的直接證據及對ICP新生兒長期影響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Wang XD,Peng B,Yao Q,Zhang L,et al. Perinatal outcomes of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analysis of 1210 cases[J].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2006,86(7):446-449.
[2] 朱桂玉,左磊. 妊娠膽汁淤積癥對胎兒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J]. 護理研究,2006,10(20):2685.
篇7
張春玲,唐行濤,李文聰,曹文斌,陸瑞鑫
【摘要】
目的探討控釋復合肥(crf)與普通復合肥(ccf)土壤中堿解氮變化規律及對白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方法試驗設計為6個處理:①空白對照;②習慣施肥;③等氮素用量控釋肥1;④氮素用量控釋肥1;⑤等氮素用量控釋肥2;⑥氮素用量控釋肥2,采取盆栽方式,每處理30盆。結果與結論控釋復合肥能夠促進白的生長發育,主要表現在莖粗上,控釋復合肥處理植株莖粗比普通復合肥處理增加7.5%~37.6%,不同發育時期植物株葉綠素含量控釋復合肥處理均高于普通復合肥處理。控釋復合肥crf22產量為18.33 g/盆,為對照的1.99倍,增產效應順序為crf22>crf11>crf21>ccf>crf12處理。氮素用量試驗表明,白有效成分含量與氮素施用量密切相關,以crf2氮素用量為3g/盆最佳,其次為crf1施用量以6g/盆。
【關鍵詞】 控釋肥 白 產量 品質
白是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頭狀花序,為我國傳統中藥材,主要含有揮發油類[1]、黃酮類[2]、綠原酸類[3]、氨基酸、維生素和礦質元素等。白的有效成分是綠原酸和黃酮類化合物,用于治療高血壓病和冠心病。綠原酸具有抗炎、抗氧化、擴冠降脂、保肝利膽的作用。目前,關于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分、藥理和栽培技術方面。合理施肥能夠提高中藥材的產量和質量[4,5]。有關施肥對白產量和質量的影響少許報道[6,7],目前還沒有關于控釋肥對白質量影響的報道。控釋肥具有養分釋放與作物吸收同步的特點而成為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8,9]。許多研究表明,控釋肥一次性基施能滿足植株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具有節省追肥所需的勞動力投入、減少肥料用量等優點。本試驗以從杭州引種的白為材料,研究控釋肥對白生長發育、產量和質量的影響,為合理施肥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白引自浙江桐鄉。
1.2 供試肥料和試驗設計控釋肥料為金正大公司生產的兩種4%的樹脂包膜控釋復合肥(crf),n∶p2o5∶k2o比例分別14∶14∶14的crf1和20∶8∶10的crf2;常規肥料(ccf)n∶p2o5∶k2o比例為15∶15∶15。
試驗于2007年在山東農業大學東校區樹木園進行,土壤類型為砂質壤土,土壤基本養分狀況為堿解氮104.41 mg/kg,有效磷49.12 mg/kg,有效鉀134.24 mg/kg。試驗設計為6個處理:①空白對照(ck),不施肥料;②習慣施肥(ccf),按每盆6 g施氮量施入ccf;③等氮素用量控釋肥1(crf11),施入與ccf等氮素用量的crf1;④1/2氮素用量控釋肥1(crf12),按等于ccf一半氮素用量施入crf1;⑤等氮素用量控釋肥2(crf21),施入與ccf等氮素用量的crf2;⑥1/2氮素用量控釋肥2(crf22),施入等于ccf一半氮素用量的crf2,磷、鉀肥按養分比例施入。
盆栽試驗采用塑料花盆,每盆裝土10 kg,將稱好的土與肥料充分混勻后裝盆,2007-04-25選取生長狀況一致的白根蘗苗移栽,每盆3株,每處理10盆,3次重復,共180盆,常規管理。
1.3 樣品采集試驗期間,每隔30 d取土壤樣品用堿擴散法測定土壤中堿解氮含量,同時定株測定白株高和莖粗;白生長旺盛期、孕蕾期、開花期分別采主莖上第5個葉片用乙醇提取法測定葉綠素含量。當白頭狀花序的中心小花70%開放時分批采收,120℃殺青10 min,55℃烘干,測定干花產量,并將各樣品磨細裝袋備用。
1.4 白主要成分含量測定
1.4.1 總黃酮含量測定
標準曲線的繪制:參考等[10]的方法并稍作修改,準確稱取蘆丁對照品6.44 mg,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25 ml,搖勻。精密吸取對照品0.0,1.0,2.0,3.0,4.0,5.0 ml,分置于25 ml容量瓶中,各加水至6 ml,加5%亞硝酸鈉溶液1.0 ml,搖勻放置6 min;加10%硝酸鋁溶液1.0 ml,搖勻放置6 min,加10%氫氧化鈉試液10 ml,加水至刻度,搖勻,放置15 min后,在512 nm處測定吸光度,以濃度為橫坐標(x),吸光度為縱坐標(y),得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0.010 78x-0.192(r=0.999 3)。蘆丁在10.30~51.52 μg/ml范圍內,濃度與吸收度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參考劉大會等[7]的方法精密稱取白粉末0.500 g,置150 ml具塞三角瓶中,準確加99.5%甲醇25 ml浸泡過夜,常溫下超聲提取30 min,濾過,濾液即為供試品溶液。然后按照“1.4.1”項標準曲線制作方法進行測定。
1.4.2 綠原酸含量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測定條件:高效液相色譜water 600e,2966二級管陣列檢測器,色譜柱為symmetry c18 (4.6mm×150 mm, 5 μm),柱溫35 ℃,流動相為meoh-h2o(0.1% h3po4)=20∶80,流速0.8 ml/min,檢測波長為325 nm,進樣量20 μl。
標準曲線的繪制:參考葉叢進等[11]的方法并稍作修改,準確稱取綠原酸對照品3.56 mg,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 ml,搖勻。用微量進樣器吸取對照品溶液4,6,8,10,12,14,16 μl,按照上述色譜條件分別進樣。以峰面積為縱坐標(y),進樣量為橫坐標(x),得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 = 60 213x + 81 796(r2=0.999 1)。綠原酸在1.40~5.60 μg范圍內,峰面積與進樣量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參考葉叢進[11]等的方法并稍作修改,取白粉末(過1號篩)1.0 g,精密稱定,置干燥燒瓶中,準確加入50.0 ml甲醇,稱定重量,水浴加熱回流提取2 h,冷卻,用甲醇調至原重,搖勻,過濾,精密吸取濾液10 ml于燒杯中,水浴蒸干,殘渣加入5 ml氯仿浸泡3 min,棄去氯仿液,揮干氯仿,加甲醇適量使其溶解,并轉移至25 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用微孔濾膜(0.45 μm)濾過,濾液即為供試品溶液。
2 結果
2.1 不同施肥處理對白的生長效應
2.2.1 不同施肥處理對白生長發育的影響株高和莖粗是植株長勢強弱的重要指標,各種施肥處理白株高差異不顯著(見圖1)。白在苗期根部不發達,施肥效果未能充分體現,生長中后期,由于摘心處理影響,各施肥處理與空白之間沒有明顯差異。莖粗是植株抗倒伏的重要指標,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各種肥料處理對白莖粗均較空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但不同時期的影響有較大差異(見圖2)。施肥后90 d,crf22莖粗為8.05 mm,ccf為5.85 mm,控釋復合肥較普通復合肥莖粗增加幅度為7.5%~37.6%,控釋復合肥較普通復合肥處理表現出明顯優勢。隨時間的推移,不同控釋復合肥對莖粗的影響開始發生變化,等氮素用量控釋復合肥處理莖粗增加幅度大于1/2減氮素用量控釋復合肥處理,但均高于空白和普通復合肥處理。
2.1.2 不同施肥處理植株葉綠素含量變化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葉綠素含量的高低影響光合作用的強弱。施肥能夠提高白葉片葉綠素含量(見圖3)。從白的不同生長發育期看白葉片葉綠素含量在生長旺盛期最高,開花期最低,等氮素用量的控釋復合肥處理葉綠素含量明顯高于1/2減氮素用量控釋復合肥處理,說明施肥量影響葉綠素含量。在孕蕾期和開花期,不同氮素用量控釋復合肥處理白葉綠素含量均高于對照和普通復合肥。由此可以看出,控釋復合肥處理能夠有效促進白葉綠素的合成,尤其生育后期作用更為明顯。葉綠素含量的動態變化能夠顯示葉片的功能及衰老程度,控釋復合肥處理植株葉綠素含量高,促進光合作用,有利于提高白產量。
2.2 不同施肥處理對白產量質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白各施肥處理的產量顯著高于對照,等量控釋復合肥增產幅度為crf11>crf21。1/2減量控釋復合肥比對照相比增產幅度為crf22>crf12。增產的原因可能與普通復合肥養分釋放較快,全部作基肥易造成后期供氮不足。缺氮影響植株的花芽分化,株花數減少,使白的產量下降。而控釋復合肥養分釋放緩慢能夠保證從孕蕾到開花期充足的養分供應,株花數增多。但不同養分組成的肥料增產效果不一致,白產量crf11>crf21、crf12<crf22。當白植株施用20-8-10控釋復合肥,氮素施用量達到3 g/盆時,干花總產量達到最高值。當施用14-14-14控釋復合肥時,氮素施用量達到6 g/盆時干花總產量達到最高值。表1 不同施肥處理白產量和質量變化(略)
施肥影響白的質量, 不同控釋復合肥處理影響白的品質,白中蛋白質、綠原酸、總黃酮含量,以氮素施用量3.0g/盆的crf12、crf22含量高于氮素施用量6g/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為crf22,最低為crf11,綠原酸含量最高為crf21,最低為crf11。適量施肥能夠改善白的品質,施肥量超過一定限度會降低白主要成分的含量。crf22含有較高的水溶性浸出物、可溶性糖、蛋白質、黃酮和綠原酸。因此 crf22為最佳施肥選擇,施肥量為氮素含量3 g/盆。
3 結論
與普通復合肥相比,控釋復合肥能夠控釋養分的釋放,明顯促進白的生長發育,主要表現在白株高、莖粗變化和葉綠素含量上。控釋復合肥處理白在孕蕾期和開花期葉綠素含量明顯高于普通復合肥,有利于白產量提高。在本實驗條件下,盆栽白使用控釋復合肥crf2的適宜氮素用量為3.0 g/盆,其次為控釋復合肥crf1的適宜氮素用量為6.0 g/盆。
中藥材的有效成分常為植物次生代謝的產物, 合理施用氮、磷、鉀能促進藥用植物的生長和有效藥用成分的合成與積累[12]。由于不同的藥材其有效成分的化學組成的不同和藥用部位的差別,施肥對藥材的影響也不一樣,施肥不當會導致產量以及有效成分的下降。本試驗研究表明,缺氮或氮素過量均不利于提高白中黃酮、綠原酸的含量,這與前人在金銀花和銀杏中的實驗有相似結果[4,5]。
劉大會(華中科技大學2007博士學位論文)當植株氮素供應不足時,由于植物體對氮再利用能力較強,其體內合成的苯丙氨酸將在pal酶作用下解氨,從而將氮素循環利用。本試驗中研究發現,隨著氮肥施用量的逐步提高,白中總黃酮、綠原酸物質含量會逐步下降,這同patil等[13]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黃酮、綠原酸等酚類化合物合成代謝的前體物質為氮代謝產物苯丙氨酸,同時,苯丙氨酸也是蛋白質合成的前體物質,氮肥施用量提高會促進白體內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合成,隨著氮肥施用量的逐步提高,白花中總黃酮、綠原酸隨氮肥施用量變化的趨勢基本一致。低氮可提高白中綠原酸、總黃酮的含量,當施氮量超過一定限度后,白中綠原酸、總黃酮含量呈下降趨勢。不施氮肥也不利于白綠原酸、總黃酮的合成,雖然低氮可提高白中綠原酸、總黃酮的含量,但不利于提高單位面積白總黃酮的產量。因此,以中等施氮水平3g/盆白總黃酮產量最高。
【參考文獻】
[1]姜寧華,朱山寅,吳素香.杭白菊揮發油成分分析[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3,27(5):83.
[2]劉金旗,林,王蘭,等. 中黃酮苷的含量分析[j].中草藥,2001,32(4): 328.
[3]李宗,陳在敏,廖雷聲,等. 中綠原酸的含量測定[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6):329.
[4]蔡耕鳴,傅其伍,覃步生,等. 化肥對幼齡銀杏樹生長和葉片黃酮含量影響的分析[j].廣西農學報,2002,(增刊):83.
[5]胡尚欽,黃璐琳,張超,等. 施肥和采收加工對川產金銀花綠原酸含量的影響[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加2003,17(6):26.
[6]劉鄉,劉大會,楊特武,等. 氮、鉀對盆栽藥菊的生長、產量及品質影響[j].中藥材, 2007, 30(11):1356.
[7]劉大會,朱端衛,周文兵,等. 氮、磷、鉀配合施用對福田白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草藥,2006,37(1):125.
[8]shaviv avi. advances in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 [j]. advances in agronomy, 2001, 71:1.
[9]shoji s. meister: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s-properties and utilization[m]. sendai: konno printing co ltd, 1999.59.
[10],陳科力,葉叢進.湖北福田河白質量研究[j].中藥材,2004,27(2):102.
[11]葉叢進,陳科力,,等. 湖北福田河白質量的影響因素[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5,(25) 11:1039.
篇8
為進一步探討外引良種肉牛對本地黃牛不同選配組合的雜交改良效果,篩選出適合華亭自然條件的優秀二、三元商品肉牛選配模式,給今后華亭縣肉牛商品化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我們結合生產實際,開展了二元、三元商品肉牛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體重、體尺指標測試研究。
一、試驗材料與方法
1.試驗材料
凍精:本試驗所用良種肉牛南德溫凍精為平涼市畜牧漁業推廣中心從上海金輝家畜遺傳開發有限公司購買,西門塔爾凍精為華亭縣畜牧科技開發服務中心從甘肅省武威大家畜繁育中心購買。
試驗牛的選擇:本試驗選用肉牛都為同一時期出生,且健康無病,農戶自繁的西本牛(為西門塔爾×本地黃牛的雜交后代)、南本牛(為南德溫×本地黃牛的雜交后代)、西南本牛(為西門塔爾×南德溫×本地黃牛的雜交后代)和南西本牛(為南德溫×西門塔爾×本地黃牛的雜交后代)的二元、三元雜交種。
2.試驗方法及分組
本試驗測試肉牛按初生、6月齡、12月齡、18月齡四個生長發育階段的體重、體高、體斜長和管圍等指標進行隨機抽樣測試。本試驗的對照組以同期初生的本地黃牛作為對照組,以同期初生的二元、三元雜交西本牛、南本牛、西南本牛、南西本牛分別作為試驗組,每組擬測定30頭牛,公母各占一半,對照組與試驗組按每個生長發育階段所測定的指標進行差異檢驗,推斷研究結果,并作討論分析。
3.飼養管理
本試驗中測試的本地黃牛、二元、三元雜種肉牛的飼養管理均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由農戶按照科學化、規范化進行飼養和管理。犢牛初生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哺乳5~6個月斷奶,斷奶后以粗飼料為主,補飼一定數量的精飼料,采用全舍飼喂養,日喂三次,自由飲水,牛舍清潔衛生,冬季保暖,夏季通風防暑。
4.試驗時間、地點
時間從2008年開始,共三年時間;地點為西華鎮、東華鎮、策底鎮養牛戶。
二、試驗結果及分析
初生時平均體重、體尺指標 單位:kg cm
經檢驗差異顯著(p<0.05)
六月齡平均體重、體尺指標 單位:kg cm
經檢驗差異顯著(p<0.05)
十二月齡平均體重、體尺指標 單位:kg cm
經檢驗差異顯著(p<0.05)
轉貼于
十八月齡平均體重、體尺指標 單位:kg cm
經檢驗差異顯著(p<0.05)
三、討論和結論
1.由試驗測定結果來看,西本牛、南本牛、西南本牛和南西本牛,在初生、六月齡、十二月齡、十八月齡等四個生長發育階段的體重、體高、體斜長、胸圍和管圍等生長發育指標都與本地黃牛有很大的提高。在二元雜交選配組合中,西本組合優于南本組合;在三元雜交組合中,南西本組合優于西南本組合。
篇9
一、異常災害發生規律
棗莊市夏玉米異常災害主要有兩大類:異常氣候災害和異常病蟲害。
1. 異常氣候災害
①高溫。高溫對夏玉米的影響主要發生在7~8月,會使玉米光合強度下降、呼吸強度增加、干物質積累減少,影響玉米生殖生長。高溫會迫使玉米生育進程中各種生理生化反應加速,使各個生育階段加快,在生育后期還會使玉米植株過早衰亡或提前進入成熟期,縮短灌漿時間,大大減少干物質積累量,使千粒重、容重、品質和產量大幅下降。高刂饕影響玉米的授粉結實,花粉生活力與氣溫、濕度關系很大,玉米抽雄至授粉期適宜溫度為25~26℃;氣溫在32~35℃時,花粉生長發育受阻,發芽能力降低,影響玉米授粉;氣溫在36~38℃時,會引起花粉敗育,不能正常授粉,出現有穗無粒、禿尖現象。玉米籽粒形成和灌漿成熟期,適宜的溫度為20~24℃,溫度高于25℃時影響籽粒中淀粉酶的活性,導致養分的運輸和積累不能正常進行。2013年立秋前后,出現持續異常高溫天氣且持續時間較長(氣溫≥35℃高溫天氣多達16天),8月全市平均氣溫28.9℃,高于常年2.8℃,多數玉米品種出現授粉結實不良,導致不同幅度的減產,嚴重地塊減產達200千克以上,損失嚴重。高溫還可引發病害,如紋枯病、青枯病等。②干旱。干旱常發生在全生育期。玉米苗期氣候干旱,若持續天數達到10天以上、土壤濕度低于10%,將會引發玉米生理性干旱,造成植株生長緩慢、根系停止生長、地上葉片卷曲發黃、莖稈細小,即使后期雨水調和也不能形成粗壯莖稈孕育大穗;喇叭口期干旱,將導致雌穗發育緩慢,形成半截穗、穗上部退化,嚴重時雌穗發育受阻、敗育,形成空穗植株;抽雄前期干旱,雄蕊抽出推遲,造成授粉不良,形成花籽粒,俗稱“抱空窩”;授粉期若遇干熱天氣,特別是連續35℃以上的干旱天氣,會造成花粉生命力下降,影響授粉,形成空棒;灌漿期的玉米遭遇旱災,則會造成籽粒不飽滿,穗棒松軟,有的穗軸上籽粒呈從大至小梯狀排列。2014年,夏玉米前中期出現大范圍干旱,截至7月21日全市受旱面積達129.7萬畝,播種至7月28日全市平均降水僅有140.8毫米,比常年偏少55.39%,嚴重影響了玉米的生育進程,不利于光合作用進行,產量也受到極大的影響。據調查,臺兒莊區泥溝鎮賀莊村2個田塊,種植品種均為鄭單958,施肥耕作相似,未澆水地塊株高比澆水地塊矮30~50厘米,產量低約30%。③大風。風災常發生在8~9月,會導致玉米倒伏,影響授粉,尤其是播種密度偏大(畝株數達到6000株以上)、植株偏高(2.8米以上)、氮肥使用偏多等情況下更易發生,發生越早、倒伏角度越大減產越重。倒伏影響玉米正常生長,使花絲無法進行正常的分化;造成田間郁閉,使花粉無法接觸花絲,影響散粉授粉,最終影響結實及產量;無法實行機械化收獲。2013年8月1日,本市風力較大,部分玉米出現倒伏,大部分是根倒,其次是莖折,此時玉米已進入生長中期,倒伏后很難自行起身,人工扶起用力不當易傷根。④洪澇。洪澇一般發生在6~8月,此階段是常年汛期,多會發生玉米澇害。田間積水過多導致根部無氧呼吸產生酒精,會使作物中毒,影響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此外,強降水會導致土壤暄松,玉米根系的固定作用變弱,伴有大風天氣時玉米極易出現倒伏,影響產量。2013年7月21日,全市有11.39萬畝玉米發生洪澇災害;2015年8月22日,滕州、臺兒莊、嶧城局部出現洪澇天氣,致使部分玉米出現澇害。⑤冰雹。冰雹多發生在6~9月,發生呈現局部性,在玉米前期和收獲期時有發生,發生面積較小。發生時輕者會破壞玉米的葉片,重者會砸壞玉米整個植株,影響玉米產量。2014年滕州北部出現冰雹天氣,致使部分玉米的葉片被砸壞,由于此次冰雹發生在玉米苗期,總體上對玉米的生長發育影響不大;2015年8月24日臺兒莊泥溝鎮、張山子鎮出現冰雹災害,導致玉米葉片被砸成條狀,減產幅度在5%左右。
2. 異常病蟲害
①病害。玉米常發生的病害有粗縮病、青枯病、褐斑病、瘤黑粉病和銹病等,在玉米的各階段呈一定的規律性。粗縮病由水稻黑條矮縮病毒引起,傳播蟲源是灰飛虱,在玉米苗期常發生,近幾年呈減弱趨勢。青枯病常通過氣流、灌溉、機械和昆蟲傳播,從傷口和皮孔進行初侵染,尤其是洪澇轉晴、土壤濕度較大氣溫驟升時容易發病。褐斑病常發生在玉米生長的中后期,一般從喇叭口期末開始發病,抽穗至乳熟期為發病高峰期,侵染玉米的幼嫩組織,破壞植株的綠葉,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瘤黑粉病隨風雨、昆蟲傳播,在有水滴的情況下很快萌發,以侵染絲穿透寄主表皮或從傷口侵入,形成病瘤后在病瘤內產生大量的冬孢子,在玉米的生育后期傳播,發病植株出現整穗絕收,給翌年生長也埋下隱患。玉米銹病主要侵染葉片部分,嚴重時也可侵染果穗、苞葉甚至雄花,初期僅在葉片兩面散生淺黃色長形至卵形褐色小膿皰,后小皰破裂,散出鐵銹色的粉狀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圓形或長圓形突起,開裂后露出黑褐色冬孢子。2015年全市銹病大發生,致使玉米出現早衰死亡,多數地塊減產在50千克以上。②蟲害。玉米常發生的害蟲有二點委夜蛾、玉米螟、灰飛虱、棉鈴蟲、黏蟲、紅蜘蛛和蚜蟲等。二點委夜蛾是玉米苗期害蟲,主要影響玉米的有效株數,如2011年夏玉米暴發二點委夜蛾蟲害,很多地塊未及時發現和防治,導致玉米幼苗被咬斷,多數地塊重播,限制了玉米產量的提高。玉米螟發生在玉米的全生育期,前中期啃食葉片,后期鉆入穗內,在玉米穗脫粒前會長時間啃食籽粒,后期減產幅度10%~15%。蚜蟲主要發生在玉米的生育后期,群居吸食玉米的汁液,嚴重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還會傳播其他病害。灰飛虱一年發生4~8代,主要以3~4齡若蟲在麥田、草子田以及田邊、溝邊等處的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上越冬,可近距離擴散和遠距離隨高空氣流遷飛,攜帶的玉米粗縮病毒(MRDV)可引起玉米粗縮病,患病植株5~6葉期才開始出現明顯癥狀。
二、應對措施
玉米產量是在良種、化肥、氣候、土壤、栽培、預警減災等因素的協同與拮抗博弈過程中獲得的。夏玉米異常災害的預警應對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農技、氣象、農機、水利和植保等部門的密切配合、通力協作,通過采取智能監測預警、選擇良種、合理配置、適度規模經營、綜合防治病蟲和豐產栽培技術集成等措施,才能確保糧食的安全生產,具體措施如下:
1. 建立健全智能監測預警體系
目前,本市已建設現代農業智能監測平臺,安裝基層智能監測點9個,包含糧油、蔬菜、果樹等作物,現代農業智能監測預警體系逐步健全。現代農業智能監測平臺能對玉米大田栽培中的蟲情、墑情、苗情、災情進行實時監測,形成統一的災情預警評估體系。以“四情監測”服務為重點,通過遠程視頻監測、高效低成本傳輸和計算機智能決策技術的集成應用,實現大田玉米全生育期動態監測預警和生產調度。尤其是安裝的360°300萬遠紅外攝像頭能精確觀察玉米的倒伏、干旱、暴雨、病蟲草等發生情況,指導農民適時澆水抗旱、進行病蟲草害防治;實時監測玉米受災情況,并第一時間采用避災減災措施。通過手機實時軟件發送氣象、災害預測信息,幫助農民快速、便捷操作,做好災情預警預案。
2. 優選良種,采用品種間(混)作
選用優良品種,如登海605、登海618、華皖602、隆平206、隆平208、農華101或魯單818等進行合理組合。在異常災害常發地區,利用生B互補性,優選良種,實施品種間(混)作,立體化栽培,如隆平206與隆平208按照1∶1混作,每畝種植密度均控制在約3800株。這一組合在抗高溫、干旱、大風、病蟲害方面均有理想的穩產減災效果,并且操作方便,不增加成本,可以提高光、溫、水、肥、氣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豐產豐收。在間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品種間生育期要一致、抗逆性要強且有一定的互補性、種植密度要接近,絕對不可以盲目采用品種間作,還要考慮當地的氣候特征、耕作制度、土壤肥力等因素。種子質量要符合《糧食作物種子質量標準―禾谷類》(GB 4404.1-2008)的規定。
3. 在條件適宜的地區提倡適度規模經營
結合本市“兩區”(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有利契機,因地制宜研究確定合理的適度規模種植面積,通過電話調查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本市百畝以上適度規模經營的面積、勞動力投入、土地成本、流動資金、管理人員投入、農業基礎品投入(種子、農藥、化肥等)和收益等因素,推算出適度規模經營的合理面積為100~500畝,畝收益200~300元,規模收益2萬~15萬元,效益顯著。適度規模經營可充分發揮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作用;面積太小難以發揮規模集聚的優勢;面積太大管理困難,需要的管理流動資金也較大,風險太高。據統計,2014年全市玉米百畝以上種植規模的有235家,其中100~150畝的有62家,占比為26.38%;151~200畝的有43家,占比為18.3%;201~500畝的有99家,占比為42.13%;500畝以上的有29家,占比為12.34%;較為理想的種植面積為100~500畝,占比為86.81%。
4. 未雨綢繆,做好預防統治工作
密切關注氣象、病蟲等預測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一是在每次防治過程中都要結合當地病蟲發生的規律特點,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病蟲進行防治,降低病蟲基數。二是采用兩種藥劑復配防治同一種病害或蟲害,本質就是藥劑的混配使用,例如用辛硫磷乳油與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相結合防治灰飛虱、紅蜘蛛、蚜蟲等害蟲;用吡蟲啉可濕性粉劑與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混合共同防治銹病、黑穗病、莖腐病、蚜蟲等病蟲;在病蟲同時發生時,多種(3種或4種)藥劑混合防治,效果更佳。三是抓住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例如6月播種至苗期是二點委夜蛾、灰飛虱防治的關鍵時期,大喇叭口期前后是防治玉米螟的關鍵時期,灌漿期是防治黑穗病的關鍵時期等。四是在灌漿期戴網格帽(實用新型專利,戴上可提高操作的舒適度)噴藥(噴藥時要前進操作,并戴口罩穿防護服,噴桿放在肩上向后噴,可以一次噴2行或4行),可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效率及操作的舒適度,有助于提高農民后期防治的積極性,進而提高玉米的產量。
篇10
關鍵詞:美聲唱法;內蒙古長調;發聲技巧;比較研究
引言:盡管西方和我國在意識形態和文化上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在音樂領域,美聲唱法與蒙古族長調之間在發聲技巧上還是有著許多的共同之處。研究西方美聲唱法和蒙古族長調間的異同,對于吸收西方美聲唱法的優秀技巧,促進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壯大,更好地進行音樂教學和學習有著非常大的價值,同時對于促進我國現代化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美聲唱法與蒙古族長調在呼吸技巧上的比較
西方的美聲唱法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呼吸技巧的培養;而中國關于傳統民族音樂的著作中也有關于呼吸技巧的的描述,強調善于唱歌的人必須先要調整其呼吸,氣體要從肚臍之間呼出,到達喉嚨處唱出歌詞,就有著非常好的效果,如果掌握了呼吸技巧,則唱歌的聲音非常響亮而不費力。
西方曾強調歌唱的藝術其實就是“呼吸的技巧”,一般使用胸和腹聯合著進行呼吸的方法,后來還有人提出了在唱歌呼吸時不僅要用到腰和腹,還要動用鼻和口兩個器官。但綜合西方學者提出的觀點,可以看出,支持演唱者完成發聲的技巧的氣息控制點一般都是處在人體的丹田處,而我國蒙古族在呼吸技巧上也強調氣從丹田出的呼吸法,和美聲唱法發聲技巧不謀而合。
美聲唱法的老師經常用拳頭頂住學生的丹田處,不斷地讓學生體會到用丹田進行氣息控制的重要性和良好效果;內蒙古一位已經九十多歲的老者唱起歌來仍然保持著高亢有力的音色,他就強調正確的呼吸技巧是唱歌洪亮的不二法門,氣息控制著聲音的抑揚頓挫,要根據歌曲的節奏的快慢和音調的強弱進行氣息的控制,如果氣息用對了,不管你是躺著,還是倒立著,都可以把歌唱好。
二、美聲唱法與蒙古族長調在咽腔運用上的比較
咽腔在歌唱中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美聲唱法在經歷了對人體各個器官進行研究和探索之后,認為唱歌其實并不完全是用嘴來唱,而是用咽腔部位在唱歌,只要使喉部和咽部打開,使氣體進入人體,從而使氣體在正反作用下形成一種特殊的音質,通過器官共鳴形成高嗓音;蒙古族長調一個重要的訓練任務就是要求學生打開咽腔,使咽腔形成一種管狀的空間,為發出各種音質提供一個基礎,使咽腔、胸腔和口腔形成共鳴,這是一種科學合理的歌唱技巧,可以延長學生的唱歌時間,使歌聲更加洪亮悠遠。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咽腔的運用上有很大的共同之處。當然,咽腔打開的大小,則根據具體實踐以及歌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三、蒙古族長調應在一些方面參考借鑒美聲唱法的技巧
現今我國有許多優秀的蒙古族長調歌唱家,其聲音非常明亮,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蒙古族長調歌者在演唱蒙古族長調的高音部分時,因為使用的“真聲”比較多,因此造成了聲音顯得較緊,不夠放松自然的情況,特別是女歌者,最容易出現上述情況。
這主要是因為蒙古族長調在演唱高音時往往使用的是純假聲的方式,這就容易導致這種情況,因此,應當借鑒美聲唱法中關于發聲技術的內容,美聲唱法往往使用的是假聲和真聲配合著一起使用的方法,操作方法是在唱歌時要調整好氣息的控制,在演唱高音部分的時候,要及時地調整好自己的聲帶,要有一種聲帶收回去的感覺,巧妙地用假聲進行歌唱,這時候發聲的地方一般是在聲帶的上方,而不完全在聲帶部位,這是一種很巧妙的技巧,可以很好地起到使高音部分的演唱非常深但不沉,有一種具有彈性的感覺,有助于完善歌唱的效果,解決高音唱不上的難題。
四、總結
蒙古族長調是蒙古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形式中最有自身特色的一種,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一種風格。它非常古樸,但是有著草原地區特有的蒼茫、悠遠而又不失精細、跌宕的特點。盡管西方和我國在意識形態和文化上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在音樂領域,美聲唱法與蒙古族長調之間在發聲技巧上還是有著許多的共同之處,我國蒙古族長調在發聲技巧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們要在保護本土民族音樂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發聲技巧中具有一定價值的內容,不斷地促進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壯大,促進我國現代化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鄭寶華.中國民族聲樂發聲技巧與美聲唱法之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 2013(01).
[2] 張曉農.人文傳統背景與中西聲樂文化差異之比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2013(01).
[3]肖萍.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之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12.
[4] 張洪波. 蒙古長調借鑒美聲唱法發聲技巧的教學實踐[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3)
[5] 胡郁青. 美聲、民族唱法異同探微[J]. 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