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矛盾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20:1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馬克思矛盾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世界是由矛盾構成的,事物的矛盾運動決定著事物發展變化的方向。這應當是唯物主義哲學觀的一個基本判斷。關于矛盾及其轉化問題的闡述,的《矛盾論》一文堪稱典范,他認為“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他具體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絕對性、特殊性與相對性、斗爭性與同一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這對于我們正確認識矛盾及其運動規律,從而指導實際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矛盾論》這篇著作的科學性所產生的持久而深遠的影響,使人們對主要矛盾的觀點有了深刻的認識與體會。俗話說,打蛇要打七寸,牽牛要牽牛鼻子。這就是講抓住主要矛盾的意思。由此就在我們日常的行為和思維中,形成了一個根本性的觀點,就是凡事要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事物的復雜性也包含著矛盾運動和轉化的復雜性,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本身一樣,它不會孤立地存在著,而總是與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相關聯。矛盾的轉化體現了辯證法。由于矛盾無處不在,因此辯證法也無處不在,這就要求我們無處不講辯證法,無時不關注矛盾的運動、變化與發展的規律。沒有次要矛盾,就無所謂主要矛盾;沒有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就無所謂矛盾的主要方面。當我們關注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時,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僅同時存在著,而且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會起著并不是次要的作用。研究次要矛盾在事物發展變化中的地位與作用,不僅是一個理論色彩濃厚的哲學問題,更是一個對實際工作具有指導作用的實踐課題。
二、次要矛盾的特點
要分析次要矛盾在事物發展變化中的地位與作用,就要分析清楚次要矛盾有何特點。我們說,次要矛盾是與主要矛盾相對照的,而且與主要矛盾相比處于從屬的地位,因此,其特點在很多情況下并不鮮明,否則,就不是次要矛盾而是主要矛盾了。西漢著名的政論家賈誼說:“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這里的“已然”,除了有“已經出現的事物”的意思外,還包括著事物的主要矛盾;“將然”除了有“未出現的事物”的意思外,也包括著事物的次要矛盾。人的智慧能否“見將然”,當然可以討論。要說一定不能見,似乎語氣有點武斷;要說一定能見,似乎證據有點不確鑿。其實,能見或不能見,全憑“人之智”的深淺,而不在于次要矛盾因其次要就不去想辦法“見”。當人們認識了次要矛盾的基本特點和轉化規律,也就能夠“見”了。概括地說,次要矛盾具有如下基本特點:
一是在主體方面表現為從屬性。這是次要矛盾的基本特征,這個特征表達了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次要矛盾是存在著的、是有地位的;二是它在此時此刻不占主導地位;三是它與主要矛盾共同發揮作用。
二是在體現方面表現為隱蔽性。從上述的從屬性可以看出,次要矛盾發揮作用時離不開主要矛盾,但這種作用往往被主要矛盾所掩蓋,因此,即使它起了作用,人們并不容易覺察到這種作用的結果。正是由于次要矛盾的隱蔽性,它往往被輕視,甚至是忽視。
三是在發展方面表現為延遲性。次要矛盾發揮作用的表現方式,不像主要矛盾那樣立竿見影,而是有某種程度的延遲,這個特點實際上是次要矛盾從屬性與隱蔽性的反映。有時它的作用與主要矛盾是同時發生的,但人們認識的局限性造成了它的延遲性。
四是在轉化方面表現為漸近性。這個特點是延遲性的表現形式,它一般不會發生突變,常常是漸變的,而且這種漸變性常常因為其從屬性和隱蔽性而不被人們所察覺。
五是在作用方面表現為偏轉性。如果次要矛盾與主要矛盾發揮一樣的作用,同時推動事物沿著既定的方向發展,那就無所謂次要和主要了。次要矛盾之所以重要,往往體現在它能夠使事物發展的方向發生偏轉,這也是我們需要對它進行研究的根本原因。
三、人們難以認識次要矛盾的局限性
次要矛盾的上述特點,假如我們能夠將其置于放大鏡之下,當然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的序言中所說,研究社會科學問題,既不能用顯微鏡,又不能用化學試劑。人們之所以常常忽視或輕視次要矛盾,主要源于人的思維與行為的局限性。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識這些局限性,那么對于認識事物的次要矛盾,相當于握有顯微鏡或放大鏡,也就能夠見微知著。概括地說,這些局限性包括:
一是好高騖遠。《宋史·道學傳一·程灝傳》中說:“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意思是說,病態的學者討厭近處的事物,而一味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那當然是學無所成了。眼光放遠本來是好事,它可以使人有明確的前進目標,但如果不注意腳下的障礙,難免會摔跤。
二是好大喜功。這個詞原指封建帝王喜歡炫耀武功,宋代的理學大師朱熹在《鄭公藝圃折衷》中說:“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欲無夷狄,是皆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之過”。現在多指不管條件是否許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或者用以形容鋪張浮夸的作風。試想,有了好大喜功的心態,難免會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得容易,當然就不可能看到事物的次要矛盾了。
三是充耳不聞。所謂“充耳”,就是掛在冠冕兩旁的飾物,用玉、石、貝等制成,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聽。其意在隨時提醒那些貴族,應該擇明言而聽之,對于那些小人之言,要“充耳不聞”。試想,有意識地塞住自己的耳朵,豈能聽到不同的意見?當然也就不能認識事物的全部特征,尤其是次要矛盾了。
四是熟視無睹。晉朝的劉伶在《酒德頌》中說:“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事物的次要矛盾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但看慣了就好像沒有看見一樣。泰山那樣大的事物橫亙在眼前,就當沒有看到,何況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五是人云亦云。坡有詩云,“我醉君且去,陶云吾亦云。”人家怎么說,自己也跟著怎么說,什么主見也沒有,只會隨聲附和,沒有從獨立的視角觀察一個同樣的事物,當然就不能有新的發現,或者說無法認識事物的次要矛盾了。四、正確認識次要矛盾對事物發展變化的作用
我國偉大文化遺產《易經》,通過八卦的相互交錯,表明世間事物是互相滲透、互相交織的,事物的運動發展不是孤立進行,而是互相聯系的。老子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哲學思想就是對事物間這種相互聯系、相互轉化規律的精辟概括。每天我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也可以說矛盾存在于一切過程中,并貫穿于一切過程的始終。有時候我們有幸能夠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之中梳理出一些脈絡,仔細辨識它們也許能夠看清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在復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換句話說,一個事物的內稟特征,一定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這是“質”的規定性。比如,雞蛋里面存在著的遺傳基因決定著它具有能夠在一定的條件下孵化出小雞的內稟特征,而一塊石頭則不具備這樣的內稟特征。另一方面,在很多情況下恰恰是次要矛盾與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發展方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雞蛋雖然具備變為小雞的內稟特征,但如果沒有合適的溫度等客觀條件,它是不能自然而然地變為小雞的。這就是所說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與雞蛋這個“質”的規定性相比,其它外在的條件就是次要矛盾,而能否孵出小雞,也就是雞蛋這個事物的發展變化的方向,往往是由次要矛盾決定的。
在物理學中,有一個“蝴蝶效應”,就是典型的次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方向的例子。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蝴蝶在熱帶輕輕煽動一下翅膀,遙遠的國家就可能造成一場颶風。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千里之堤,毀于螻蟻之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次要矛盾雖然能夠決定或者影響事物發展變化的方向,但在次要矛盾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沒有具備之前,它絕不會產生作用;主要矛盾的解決過程中,絕不能掩蓋次要矛盾即將發揮作用的趨勢。次要矛盾躲在暗處,用它那狡黠的眼睛注視著我們,一旦我們喪失了警惕性,它就會跳出來給予我們致命的一口,輕則受傷,重則斃命。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是以更大的錯誤或代價來糾正或解決一個小小的錯誤或代價,就是因為沒有認識到或解決好次要矛盾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內稟特征,次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
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在矛盾發展的一定過程或一定階段上,主要方面屬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則屬于乙方;到了另一發展階段或另一發展過程時,就互易其位置,這是依靠事物發展中矛盾雙方斗爭的力量的增減程度來決定的。既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共存的,那就存在一個如何處理這兩類矛盾的地位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什么時候應該抓主要矛盾,什么時候應該抓次要矛盾,本來是沒有什么明確的判斷標準的,但是,通過觀察和總結實際生活的許多現象,我們可以提煉出三條基本認識:
一是打開工作局面時要抓主要矛盾。如果不能夠抓住主要矛盾,就是牽不住一項工作或一個活動的“牛鼻子”,工作局面就無法打開。也就是說,如果抓不住事物的“質”的規定性,那么就不能正確認識這個事物的基本特征,因此也就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由此得出結論,為了打開工作局面,必須抓住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