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詞范文
時間:2023-04-03 10:3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新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網絡英語;特征
語言的動態發展過程滿足人們交際需要,也體現了語言與社會、熟悉與交際的密切關系。網絡英語正是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日益豐富、逐漸發展起來的,并體現著媒體的普及和科技的進步。網絡英語是網絡文化的產物,符合了語言的發展規律。網絡新詞的語義具有生動貼切、簡練明確特點,在網絡交流中更能表達人們的思想或觀點,也更輕易被人們接受。網絡英語新詞有以下四個特征:
一.詞義通俗易懂,生動貼切
網絡交流究竟不同于面對面的交流,交流者交換信息只能憑借文字,不能借助身體語言,這就要求網絡英語新詞匯必須是通俗易懂的。它的構詞法應該是大家所熟悉的,即使閱讀者以前沒有接觸過的詞匯,大部分也可以根據熟悉的詞匯推測出來。網絡英語的通俗性主要反映在其構詞方式大量地使用派生和合成,使得上網者只需了解詞綴的意思,便可推斷出并把握由此派生出來的大量的新詞。網絡英語中的合成詞數量豐富,種類繁多。許多新詞都是由普通單詞與具有特定含義的單詞組合而成的,其新的語義同樣通俗易懂,極易理解記憶。網絡上人們除了使用一些副語言符號來表示語調和情感外,還常借用一些詞匯來描述一些非語言行為,如描述網民的動作、情感和體態等。人們面對的是冰冷的屏幕,用語言來描述網民的動作、情感和體態,有著純文字無可比擬的作用,可以使網絡更具人情味,更為生動和吸引人,更接近實際的交流。
二.簡潔易記,輸入快捷
很多新奇別致的網絡詞匯是利用常用的詞根及詞綴,按構詞法規律,進行創造性重組構成的。這類詞匯具有言簡意明,易于解讀,便于記憶的特點。簡潔、易于記憶的網絡英語使網民們無須記憶冗長繁瑣的術語或行話,有效提高鍵盤輸入信息的速度,利于網絡信息的傳播。網絡英語的簡約性主要體現在網絡上涌現的大量的縮略詞匯上,縮略構詞法造詞簡練,使用簡便,比較口語化,不太正式,缺乏被社會其他領域廣泛接受的使用規則。但由于其通俗易懂、簡單明了、易于記憶和傳播,因此,這類縮略語在網際交流中被網民一致認可并廣泛接受和使用。這些詞匯的共同特點是形式簡潔、詞義單一,沒有豐富的聯想意義。縮略語的使用不僅可以簡化文章,節約印刷空間和閱讀時間,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輸入速度,從而適應計算機科學和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要求。因此,為了提高輸入速度,網絡英語還經常會忽略首字母的大小寫。
三.隱喻性
隱喻是人類重要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體現了隱喻特征,任何一種以一類事物去體會另一類事物的方式都叫做隱喻,網絡語言自然包含其中。網語的主要構詞方式正是以一范疇的事物去說明另一范疇的事物,無論是數字范疇的數字網語,還是符號范疇的符號網語以及網民自創的網絡語言都體現了其隱喻性,體現了網民熟悉世界的通常的認知形式。網絡新詞匯常依靠人們熟悉的詞匯,借助詞匯的比喻意義,激發讀者的聯想與想象,彰顯出新舊事物或觀念的相似點或相關性,賦舊詞以新義,創造出形象生動、喻意豐富的描寫新事物、新觀念的詞匯。網絡英語中包括許多專業的網絡技術詞匯和計算機詞匯。這些詞匯在一定程度上屬于科技語言,所以,網絡英語也就具有了隱喻性的特點。一般來說,隱喻在人類認知方面有兩大作用:創造新的意義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視角。我們發現,在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人們不斷通過隱喻手段來創造新詞或新概念。普通的詞匯通過語義變化及隱喻修飾,原詞義加以引申、擴展,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它,便具有新的含義。
四.新詞的語義呈現和更新速度快、數量多
計算機的高速發展,網絡的廣泛普及,導致了網絡新詞的大量出現,這其中就包括了豐富的網絡英語新詞。這種新詞呈現和更新速度之快,數量之多是任何一本辭典也難于收錄過來的。所以在網絡英語新詞發展如此迅猛的時代,了解其構成及語義特征,有助于知識的積累,開闊我們的視野。
當今,網絡文化影響著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因此,加強對網絡英語新詞的研究,把握它們的構成及語義特征,對人們熟悉網絡,學習英語以及日常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樂勇.網絡英語縮略語【J】. 中國科技翻譯,2002(1)
篇2
雷是指自然現象,雷又是中國百家姓之一,排名第88位。在現代的網絡語言中,雷可以說成是驚嚇,被嚇到了。指看到某些文字,腦子里忽然轟的一聲感覺像被雷“雷”過一樣。被“雷”到或者看了雷文,簡單講就是踩到地雷的意思,就是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糕自己不喜歡的文章,就會感覺不舒服。
“雷到”原是出自江浙一帶的詞匯,浙江東北部地區,發音lei dao是指聽到別人的話很詫異很驚奇抑或難以理解,類似現代詞匯“暈倒”、“無語”等意思,由于打字習慣故而出現“雷到”這樣的詞匯,“雷到”其實當地本意是“癱倒”、“翻倒”之意,適用的語境也比較廣泛。
更有意思的是,根據被雷程度分為:
1 輕傷:腦子里轟一聲。
2 中傷:后腦勺一陣發麻,毛孔忽然張開。
3 重傷:莫明的暴躁。
4 腦殘:此腦殘非彼腦殘。
5 金剛不壞之身,不用戴避雷針就可以縱橫各個雷文。
“霹靂”
霹靂:指云與地面之間發生的強烈雷電現象。響聲很大,能對人畜、植物、建筑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也叫落雷、霹雷。
繼“雷”成為網絡上最火爆流行語后,現在網絡上又出現最新的娛樂流行語――“霹靂”!
據感受過“霹靂”那非一般震撼效果的網友稱,“霹靂”比“雷”更有創意,更傳神,一定會取代“雷”成為最紅流行語。
“霹靂”一詞的靈感來自于瓊瑤編劇的《情深深雨蒙蒙》,劇中女演員聽到自己的好友被拋棄了,非常震驚,脫口而出:“怎么會有這么霹靂的消息嘛!”有網友將此截圖發到論壇,稱又找到能代替“雷”的詞了,跟帖網友表示看到此圖就像晴天一聲霹靂炸在頭上一樣,果然被震撼到了。
“同”
同,音jiong。字義:“八”――眉眼,“口”――嘴;原義:光,明亮,網義:郁悶、悲傷、無奈等。
在網絡文化中,它的內小“八”字視為眉眼,“口”視為嘴。它的內涵就是:
1 作為頭,表達沉重的思想。
2 作為臉,表達浪漫與激情。
3 也常常表示郁悶的表情。
“”
篇3
關鍵詞:現代傳媒 造詞法 新詞 網絡
漢語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系統,社會新事物、新現象、新動作需要新名詞來指稱,召喚新語法來描述,要求舊詞匯與時俱進地發展新詞義新功能。近年來,漢語新詞匯增速驚人,2006年,國家語委從主流報紙、網絡中統計的新詞僅為100多條,到2009年,就達到了579條。新詞迅猛增長的本質是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新詞能夠迅速普及,為千家萬戶所知,以網絡為代表的現代傳媒技術功不可沒。 網絡促進新詞成長、傳播
翻看中國語委公布的2008年、2009年年度新詞,網絡詞匯、新聞熱點的身影隨處可見。白金剩女、食草男、賈君鵬、被死亡、被就業、杯具最早都是在各大論壇如天涯、貓撲中出現,受到網民追捧,風靡一時,然后受到主流媒體關注,頻頻現身報紙雜志。
網絡影響漢語語言系統與網絡的興起息息相關。2010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了《第2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指出到2010年中國的網民規模已達4.2億,1/3的中國人在使用互聯網,網絡已經深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此外,網絡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網絡信息傳遞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甚至包括時間、空間的限制,千里之外也僅有數秒延遲。這兩個特點使得網絡流行語可以迅速獲得眾人認可,進入人們的現實語言生活。
網絡為新詞的成長提供了獨特的土壤。網絡沒有審批制度,身份隱蔽,從語用學角度而言,語言交流獲得了更為寬松的語境,言語的約束條件減少。網絡相對于日常交流,口耳相傳,則信息的傳遞速度快,范圍廣。此外,網絡與最新的事物聯系緊密。因此,許多詞匯只有在網絡發達的條件下才能產生,以“杯具”為例,它是“悲劇”一詞的諧音,帶有戲謔色彩。在口語交流中,這兩個詞發音完全一致,沒有差異,也就沒有產生的動力和必要。在報紙刊物中,這種寫法是不規范的,沒有產生的條件。因此,“杯具”在網絡中首先流行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再如“被××”,該詞語最初源自“被自殺”,是指一起官員自殺被懷疑為他殺的事件,為了描述這一看似“自殺”更似“被殺”的蹊蹺死亡事件,網民創造出“被自殺”的另類表達方式。類似詞匯在傳統媒體上審核較難通過,且“被自殺”在傳統語法視角下無法成立。網絡詞匯影響日常語言生活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四類新詞的風靡
拼音縮寫造詞:
BH:彪悍,暴汗。 LZ:樓主。 LS:樓上。
JM:姐妹,S表示復數,JMS就是姐妹們。 FB:腐敗。
BC:白癡。 HC:花癡。 BS:鄙視。
RP:人品。 SB:傻逼。 TX:童鞋=同學。
WSN:猥瑣男。 hll:華麗麗。 HD:厚道。
YY:1.衣服;2.“”。 WT:網特。 JY:精英。
DJ:待見
英文縮寫造詞:
PP:照片。 PS:Photoshop的PS;post的PS附言、附錄。
EXBF:前男友。 EXGF:前女友。 NOD:同意。
OMG:oh my god。 SIGH:嘆氣。 BTW:by the way。 LOLI:指幼女。
上面的詞語都是在論壇中經常使用的詞匯,是對論壇常用詞匯的縮寫,已經拋棄了漢字字形,采取了表音文字。這類詞出現的直接動因是網絡對速度和效率的要求。網絡論壇是一種快餐文化,尋求信息傳遞的速度,反映到詞匯上,人們希望用最簡潔的方式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相比漢字詞,字母詞匯更加簡潔高效,例如“樓主”,如果用拼音輸入法,要打“louzhu”6個字母,此外還需在候選項中做選擇,如果用字母詞,只要輸入“LZ”兩個字母。這樣輸入一個詞就可以節約5次左右擊鍵,大大節約了輸入者的時間。
諧音造詞:
甲醇:假純,就是假裝單純。 蝦米:什么。
河蟹:和諧。 蔥白:崇拜。
稀飯:喜歡。 敗:買。
灰常:非常。 醬紫:這樣子。
蘭州:樓主。 驢友:旅游。
滴:的,地。 介個:這個。
人參公雞:人身攻擊。 筒子:同志。
諧音造詞并非傳統造詞法,諧音詞讀音與原詞相似,意義相近。這種造詞法的發展與網絡媒體的傳播特殊息相關,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在交流時,除了文字外,手勢、語氣、表情都是重要的手段,可以表達許多言外之意和色彩意義。但是網絡交流一般還僅限于文字,為彌補不足,諧音詞便產生了。大多數諧音詞比原詞傳達了更多的信息,這種信息主要體現在色彩意義上。色彩意義是非理性意義,它是人的主觀傾向附加在詞的概念意義上面的認識。諸如蝦米、蔥白、稀飯、醬紫由于語音改變而含有一種“可愛、嗲、親切”的語義色彩。
隱喻、引申造詞:
打醬油:指與自己無關,自己是路過的意思。
粉可愛:很可愛。
郭敬明:相當于剽竊、抄襲,又引申為同意、贊同。
倒:暈倒,表示對某帖某人或某現象很驚異。
菜鳥:泛指新手。
汗:表示慚愧、無可奈何之意。衍生詞有暴汗、大汗、汗死、瀑布汗、暴雨梨花汗等。
寒:對某帖某人或某現象感到渾身發冷。 純潔:做作,裝純潔。 王道:相當于“權威、真理”之意。 腐敗:吃飯。
馬賽克:相當于省略號,省略不適合呈現給讀者的內容。
網絡發展衍生出諸多新生事物,必然需要新詞或舊詞新意來指代,隱喻造詞是一種普遍的造詞方式,其機制在于以相似性為基礎,將始源域的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之上。這樣從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就代表了兩個語義范疇,從而使詞義發生變化,產生新的詞義。“倒”原是動詞,人在吃驚、害怕時會嚇倒、暈倒,因此,倒的意義逐漸從單一的摔倒變成蘊涵驚訝、無奈之意。再如“馬賽克”,原來是電影術語指對圖像打上方格不給觀眾觀看,現用來喻指文章中不便給讀者閱讀的內容。隱喻造詞充分利用了已有詞匯,靠跨領域映射實現新的認知功能。 結語
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系統,網絡新詞促進了新詞的發展,以網絡為代表的現代傳媒具有以往傳媒不具備的傳播速度、廣度、自由度,在發展新詞方面有特殊的優勢,成為新詞成長的沃土。這些新詞最終能否進入漢語系統、進入人們的真實生活,卻要看這些詞是否有現實使用的需求,是否合乎認知規律。新詞從產生、變化到最后逐漸穩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上提到的新詞都還很年輕,大都只有三四年的生命,甚至更短。可以肯定的是,符合漢語規律的詞匯將會在歷史中沉淀穩定下來,進入人們的日常語言生活,不合規律隨意創造的詞語將會被淘汰。
參考文獻:
1.任學良:《漢語造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2.弗里德里希、漢斯尤格:《認知語言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董為光:《漢語復合詞結構分析若干問題》,《語言研究》,2009(7)。
篇4
關鍵詞:網絡新詞;認知語言學;隱喻;認知規律
中圖分類號:G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1-0342-01
網絡時代是一個新詞迭出的時代,網絡新詞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發展的同時,不斷地在刷新著人們對真實生活的感受與定義,它如同一個平臺,既能及時反映新生事物,又能展示人們通過客觀世界的體驗,對語言的認知加工。
一、網絡新詞
索緒爾認為,新詞是以一定的語音形式與一個全新概念或意義相結合的在語言運用中具有穩定性和復雜性的語言單位。網絡新詞指“網絡用語”,即多在網絡上流行的非正式語言。多為諧音、錯別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詞。如你:親,粉絲:追星族,什么:神馬,88:拜拜,GF:女朋友等等。這樣的新詞雖然在網絡上帶來幽默詼諧、個性鮮明的特點,但無法替代原有概念和詞義。本文所探討的是能構表達新概念、新事物及新現象的網絡流行詞語,而不是那些無法產生新的語義的漢字、數字和字母所替代的詞。
二、認知與語言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現實的反映但不是直接的反映,而是經過了人腦思維認知方式的過濾。家族相似性、理想認知模型等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概念。
Taylor(2002:4)指出,最重要的一個觀點是:語言形成了人類認知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任何對語言現象的深入分析都是基于人類認知能力的。
“這樣就形成了認知語言學一個重要的觀點:對現實的感知是認知的基礎,認知又是語言的基礎,‘現實——認知——語言’三者存在一個依次決定的序列關系。語言是思維的窗口,認知是現實與語言的中介,現實通過認知這個中介對語言發生作用,語言是認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語言對認知和現實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因此,認知語言學則應著力描寫語言與其他認知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語言是如何在認知基礎上形成的,并解釋語言背后的認知機制。”(王寅,2006)
三、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網絡新詞
(一)理想認知模型下的網絡新詞
Lakoff認為,認知模型是建立在命題規則,意象-圖式規則,隱喻規則和轉喻規則基礎之上的。所謂理想認知模型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說話人對某項領域中的經驗和知識所作出的抽象的、統一的、理想化的理解(1987:68)。
很多研究者指出,“曬”是由英語share(分享、共享)諧音而產生的。曬是網民在網絡上自我釋放的一種生活態度,在網絡上與人分享、展示自己的資源,包括創意、資本、裝備、人、寵物等,例如:曬工資、曬分數、曬寶寶、曬親情、曬經驗、曬婚等。“曬”本來就有置于陽光下的意思,而且“公開”與“置于陽光下”意義相通,雖然表示公開的詞有很多,秀,炫、等,走出“秀”之俗、“炫”之耀后,“曬”表達網友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認知角度看,理想認知模型可視為由若干認知模型組成的集合,Lakoff(1987)將“原型”視為一種理想認知模型。這類語詞在人腦中反映的是一個原型,在這個原型中,只有中心成員最為突出。當原型中的某一個成員由最初的不凸顯變得越來越凸顯時,它就取代了中心成員的位置,使原認知模型發生變化,并通過語言表現出來。“曬”因為形象直觀的特點,符合大眾在追求時尚新意的特點,成為范疇中的中心成員,成為一種時尚語言的表達方法。
(二)從隱喻角度看網絡新詞
Lakoff&Johnson(1980)曾指出,隱喻不僅僅是關乎語言的,它與思維也是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2013年國考招錄職位表出爐后,引來了無數考生在網上關于“最苦金飯碗”的討論。這次國考中“最苦金飯碗”這個新詞可以用隱喻來分析。從詞類角度可以將隱喻大致分為:名詞隱喻、動詞隱喻、形容詞隱喻等等(王寅,2006)。所以,“最苦金飯碗”屬于名詞隱喻。
束定芳(2000)指出,人們常常從已有的詞匯中借用描述同樣形狀或功能的詞匯來臨時替代尚未出現表示某一新的概念的詞匯,該種替代在其他語言使用者得到默許時,很可能就會成為該詞的一個新的義項。因工作被人們視為正常生活糊口的保障,“飯碗”激發人腦而出現的形象往往是具體的,進而成為了職業的隱喻表達。近年來,公務員職位因“清閑、高新、有保障”等誘人條件被視為“金飯碗”,即非常優厚的職位。而這次報考職位列表備注條件層出不窮“常年出差、常赴災區現場、節日加班”等等,加之幾百比一的考錄比例,考生大呼“史上最苦金飯碗”。人們對考取公務員職位認知加工的變化,激發了人們對“最苦金飯碗”具有的認知要素的聯想。
四、結語
網絡新詞是語言中最能反映時代潮流的部分,本文通過分別對網絡新詞“曬”,“最苦金飯碗”的理想認知模型和隱喻分析,解釋其流行,發展和豐富的原因。“曬”從邊緣成員向中心聚合成為這一范疇中的中心成員;由于人們對公務員職位的情況認知加工的變化,得出了不同的隱喻表達。語言的發展和語言環境是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使用者的認知互相作用。語言是語言使用者與語言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文試探性的分析,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George Lakoff.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George Lakoff&Mark Jonson.Metaphor We Live B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John I.Saeed.Semantics[M].A John Wiley &Sons,Itd,publication,2009.
[4]Taylor John.Cognitive Grammar[M].OUP,2002.
[5]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篇5
互聯網的大眾化使得信息得以飛速傳播發展,漢語詞匯也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著。網絡語言從發展到滲透大眾日常生活中的時間不斷縮短,網絡新詞的出現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同。因此,外國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交際中,越來越多的接觸到形形的網絡新詞,如果沒有很好的學習這些網絡新詞,就無法很好的在漢語的語境中進行溝通交流。網絡新詞的運用不僅僅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和中國當代的很多文化現在有關,如“凡客體”、“淘寶體”在各種媒介上的廣泛出現,引起全民模仿的熱潮。通過這些現象,可知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網絡新詞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教學的基本現狀分析
(一)從聽力方面探究網絡新詞的教學情況
語言的使用必須具備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其中聽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語言能力之一,也是衡量語言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人類在孕育時期就在母親的肚子里聽外界的聲音,并且做出天性的反映,從研究數據來看,在人類的一般語言生活中,聽力所占的比例超過了50%。在聽力訓練時,以為受被動的信息輸入、瞬間性的語流、非可視性的聲音等眾多聽力特點的制約,聽力水平的提高成為了眾多外國學生的一大難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接收信息的途徑進一步擴大,語言的變革也悄然發生,網絡新詞的大量涌現是語言變革的突出表現之一,并且網絡新詞從出現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其速度超出了教材的更新速度。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對于外國學生來說,聽力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置中,編入網絡新詞增加了教材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提高了課程的趣味性。在擴充課程設置全面性的同時,也能讓外國學生更積極主動的練習聽力。如人艱不拆、不明覺厲等具有趣味的網絡成語,通過英語直譯過來的粉絲(FANS)、單挑(PK),結合了英語的語言和意義,使得外國學生更輕易的接受漢語的教學。
(二)從口語方面探究網絡新詞的教學情況
網絡語言已經越來越多的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網絡新詞也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交際中逐步普及,因此在對外漢語的口語教學中,要重視網絡新詞的教學。對外漢語的口語教學中,網絡新詞的比例逐漸增多,在課程內容的編寫中也設置相關的課程和練習。對于外國學生來說,漢語作為第二甚至第三語言,網絡新詞在口語的交流中很容易產生誤解,造成溝通障礙。例如“表”就是“不要”的縮略,不了解網絡新詞的外國學生就很難用這類詞語進行溝通。網絡新詞具有生動貼切、形象詼諧等特點,能夠激發外國學生對于漢語學習的興趣,提高漢語學習的積極性。但對于漢語的初學者來說,在日常的交際中很難理解網絡新詞的意義,因此在口語教學中要注重分段性。
(三)從閱讀方面探究網絡新詞的教學
近50年的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內容編寫中,經歷了從結構教材到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發展階段。現如今已更多的加入文化的因素,將結構、功能、文化三種相結合,綜合編寫課程內容。雖然課程內容的編寫不斷發展,但許多課程內容的更新依然無法跟上漢語的演化,教材的總體水平仍需提高。將網絡新詞引進課程內容中,可以很好的增加對外漢語教學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運用性,提高外國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漢語運用頻率。在語言技能的分類中,聽和說主要是接受性技能,注重理解,而說和寫則是輸出性技能,注重表達。閱讀則是注重視覺性,其基本不依賴于聽覺或者說,因此閱讀部分的課程內容編寫應當注重視覺性。在外國學生閱讀漢字時,漢字的眾多特點能夠在書面上直觀的展現出來,因此閱讀也是漢語能夠被外國學生最容易接收、理解的一種方式。對外漢語教學的閱讀部分課程內同在網絡新詞的引進時擁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能更直接的被外國學生吸收。
(四)從寫作方面探究網絡新詞的教學情況
寫作作為語言四項基本職能中最難掌握的一項,是指用書面的方式來表達個人想法的筆頭表述,囊括了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語言的表述能力等綜合能力,是檢驗語言水平的綜合標準。因此,寫作訓練在語言的教學中尤為重要。與聽、說、讀的訓練不同,寫作的訓練主要是提高組織安排語言的能力和提升,以及對于語言的運用能力。寫作具有針對性,寫作的具體對象為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隨意性不同,具有一定的規范性,應以嚴謹的書面語言為參照。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語教學的問題及措施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教學的比重增多,網絡新詞教學逐步規范化和系統化,但網絡新詞的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第一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網絡新詞教學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第二則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網絡新詞的實際運用教育不夠重視。
(一)對外漢語教學的網絡新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網絡新詞作為新產生的詞匯,更新速度快,滲透率高,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設置中引進網絡新詞時,往往缺乏針對性,使得教學氣氛死板,外國學生的學習漢語的積極性降低,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大問題:1.網絡新詞的引進缺乏系統性網絡新詞在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中雖普遍入選,但往往都是將一些保守單一、較為陳舊、與日常的現實生活脫軌是詞匯收納進教材中,較新產生的網絡詞語很難出現。2.網絡新詞的選用缺乏實際性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是能熟練的在日常交際中運用漢語,并能夠從事中國的各項社會工作,因此網絡新詞的學習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設置對外漢語的網絡教學課程時,要充分考慮詞匯在日常的生活交際中的實用性,以運用為主要導向。而現階段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的引進缺乏實際性,之是浮于表面。第二,對外漢語教學中對網絡新詞的實際運用教育不夠重視。在對外漢語教材的網絡新詞教學中,課程的設置較為落后,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師對網絡新詞的態度不夠重視。因為網絡新詞具有不穩定性和隨意性,一部分教師持有偏見和滯后觀念,所以在教學中避重就輕,不夠重視網絡新詞的教學。網絡新詞在人們的實際交流中所占比例與日俱增,對外漢語教師必須腳踏實地,不能講教學局限于簡單的漢語規范語言,而是要不斷更新詞匯系統,及時教授網絡新詞。
(二)對外漢語中網絡新詞教學問題的解決策略
篇6
想法。
關鍵詞:網絡;語言;網絡新詞;使用;影響
當今社會,網絡的頻繁使用給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互聯網得到了巨大的信息量,交流也變得十分方便快捷。無論是公務往來,還是日常普通對話,網絡都是一個極其便捷的平臺。由于網絡的快速發展,一種新的語
言――網絡語言應運而生。
網絡語言中既有網絡行業專業用語,也有人們在日常互聯網交流中的聊天用語。本文就關于人們在網上日常交流聊天所使用的新詞進行討論,并提出作者關于網絡詞語使用的一點看法。
一、網絡新詞的分類
作為近幾年普遍青年人之間的交流平臺,集聚了各個學校或者群體的網民。青年人在交流聊天時也會使用諸多流行的網絡新詞。本文就收集了作者及好友校內主頁中網友使用的網絡新詞以及社區義工論壇的帖子“熱門網絡用語大全”中發表的新詞,并進行了分類舉例。
1.形象與意義方面
近幾年出現的網絡新詞很多都是用字或者詞語來形象地表達說話人的意思。這類字詞是以象形或者會意方法在已有字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新字。此類網絡新詞的最典型代表就是“濉薄!濉保漢語拼音讀jiong,聲調三聲,同“窘”字,由“住毖莼而來,“住敝趕蟠翱諭明,本義光明。“濉痹諞話閬執漢語小詞典中查不到,可以認為是新創詞,已經沒有光明的原義了。在網絡文化中,“濉弊質且閱凇鞍恕弊治眉眼,“八”字下方的“口”為人的嘴,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一張人的臉。其意義一般是作為臉來表達郁悶的表情,或者是浪漫與激情。在網絡中,“濉弊只貢恢譜鞒篩魘蕉畫以更生動地表現郁悶及激動的表情。類似與“濉鋇模還有“”,漢語拼音讀mei。此字由兩個呆組成,在網絡語言中就被用來形容人很呆,或者很傻很天真的樣子。
在網絡語言中,許多原有詞語在新的環境中被賦予新的意義來表達人們的心情與想法。此類中以動詞與形容詞最典型。動詞在網絡語言中與象形字一樣具有生動形象的作用。例如,在網民回復帖子或者網絡日志里,常用“頂”這個詞來表示自己贊成、欣賞和支持帖子和日志中的內容。而支持的人越多,帖子排名也會上升得越高。因此,“頂”就貼切地表達出了回帖人的褒獎與支持之意。與之相對的則是“踩”。“踩”在網絡語言中表達了自己不看好,不支持的想法,同時也有形象的要將帖子排名“踩”下去的意味。動詞本身就傳達出動態,活動的意味。一般文章中對情節的描述也可通過動詞的巧妙使用以達到意想不到的生動效果,而在網絡環境中也是如此。動態的網絡用語還有“路過”,表示隨意瀏覽,不想認真回帖;“蓋樓”,表示不同人回復同一帖(帖子常被稱為樓,每人的回復都被視為一個樓層);“閃”,表示離開當時的網絡環境等等。一些形容詞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例如,當帖子內容很好或者很出乎意料時,網民常用“強”來表達,甚至將“強”拆開,以“弓雖”來表達比“強”更強烈的語氣。又如,特別喜歡帖子內容時,一般使用“大愛”來表達喜愛之意。類似表達還有“驚”,表示吃驚之意;“汗”,表示表示慚愧、無可奈何之意;“寒”,表示對帖子內容感到發冷等等。
名詞在網絡語言中也會被賦予新的意義。例如,第一個回帖的人稱為“沙發”;相應的第二個為“椅子”;第三個為“板凳”。又如,上文提到帖子一般被稱為“樓”,因而發帖的人就被稱為“樓主”,回帖的人相應會有“樓上”“樓下”之分了。
2.語音方面
在寬松的網絡環境下,幾乎任何詞語都可以被重新定義,各種方言甚至外語詞匯被頻繁地使用,在網絡中體現出新、奇的特點。
作者在平時瀏覽網頁及收集材料的過程中發現,漢語地區方言在網絡詞語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臺灣閩南方言由于其在年輕群體中的流行性被頻繁地使用。例如,“這樣子”常被寫作“醬紫”;“我”常寫作“偶”;“沒有”被寫作“木有”;“不要”常寫作“表”;“這個”寫為“介個”;“可愛”用“口耐”來代替;“很”用“粉”來代替。
外語,尤其是英語也被以不規范的方式使用在網絡交流中。在語音方面既有用將單詞諧音表示為漢字的情況,如“buy”表示為“敗”;“lesbian”表示為“蕾絲”;也有常見的將個別單詞縮寫為讀音相同的字母或者數字的情況,如“see you later”表示為“CUL8R”;“Are you OK”表示為“RUOK”。
3.構詞方面
這里的構詞顯然不同于外語的構詞法,而是在網絡環境下新詞的構成方式。正是由于十分寬松的環境,人們可以隨意用不同方式表現自己想說的話。
數字組合成新詞在網絡上非常普遍。它們大多是按數字與漢字諧音的對應關系來造詞的。較常見的如“9494――就是就是”;“584――我發誓”;“886――拜拜了”。還有的是從其他角度著眼,如“286”表示腦筋太慢太笨,因為286是早期的運算速度十分慢的計算機,可以形象地形容腦子慢的狀態。“121”表示“一對一,想要跟你單獨談談”(黃濤,2004)。
另一種構成新詞的方式是英文或者漢語拼音的縮寫形式。人們常用“BTW”表示“by the way”;“OMG”表示“Oh my God”。漢語拼音的首字母縮寫形式也很多,例如“BT”為“變態”,“RT”為“如題”,“CJ”為“純潔”,“ZT”為“轉帖”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從另一種語言借來一部分語法特點,如向英語借語法形式與漢語詞語相結合產生一種混合的表達方式。最常用的即在漢語動詞后加上“-ing”,來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如“吃飯ing”“郁悶ing”。有時還會加上省略符號以體現狀態持續時間的長短,如“郁悶ing……”可表示郁悶了較長時間,或者郁悶的程度較重。
二、網絡新詞的使用對漢語詞匯使用的影響
多種多樣的網絡新詞的出現不僅豐富了網絡語言,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有趣生動的表達方式,更會給漢語日常用語的豐富提供了可能性與可行性。許多以前只能在網絡上見到的詞語如今也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上文提到的“強(qiang,聲調二聲)”,現在也會被人們用來表示吃驚或感嘆的意思;在聽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倒(dao,聲調三聲)”也被青年人頻繁地使用。作者認為隨著此類詞語的廣泛使用,一些只能出現在網絡中的詞語會成為常用詞,并很可能收編進漢語詞典作為規范詞而得到推廣、學習和應用。
然而,網絡詞語有極其不規范的特性。從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出,網絡詞語的創造可以有各種不同的來源,甚至混合不同語種。事實上,大多是網絡詞語并沒有達到規范詞語的正式程度,在十分不正式的談話中可以使用,但是在寫作,或者正式程度稍高的談話中都是禁止使用的。網絡的普及,尤其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流行使得網絡詞語使用者多為正在學習成長的青少年。他們對此類語言的關注及使用程度都遠遠高于其他年齡階段的群體。因此,錯別字、非正式詞,甚至方言詞都可能出現在他們的正式文體中。寬松的網絡環境給了人們一個自由使用語言的空間,同時也給了人們一個使用錯詞的空間。無論是日常語言交際,還是正式場合的語言使用,人們都需要謹慎使用在網絡中自由使用的詞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擾。而對于學生來說,更要懂得區分開規范語言與網絡語言。
參考文獻:
[1]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篇7
一、網絡新新詞語的使用和特點
我通過“百度搜索引擎”篩選出2個最受歡迎也最具代表性的字,即“囧”、“槑”,按照它們的使用頻率高低依次加以分析。
(一)網語新詞代表字分析。
1、囧。
造字方法:象形字。
音:jiǒng 古同“冏”,《唐韻》《集韻》《韻會》并俱永切,音憬。
部首:口。
原義:⑴光明。如:冏冏(光明的樣子);冏徹(明亮而通徹)。
⑵鳥飛的樣子。如:冏然(鳥飛的樣子)。
網義:悔恨、無奈、無力回天、被打敗了;拜服、欽佩。
“囧”字乍一看到它我們首先會想到什么?我們第一感覺好像是看到一張臉,方框內一對“八”字形的眉毛,眉毛下面有一個張開的嘴,像是一副哭喪的面孔,讓人一看就想到了悲傷和無可奈何。
網民們嘗試著單獨使用它,于是就給它賦予了“悔恨、無奈”等意思,例如:“上學期英語59,差一分及格,囧!”、“今天股票又跌了,真囧……”這兩句話都是網民在BBS中使用的回復,話里的“囧”都表示“悔恨、無奈、無力回天、被打敗了”等意思。這是“囧”開始單獨使用后被賦予的第一個義項,直接根據“囧”字的字形惡搞得來。
之后,隨著“囧”字使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一個義項已無法滿際的需求,于是它又被網民們賦予了“拜服、欽佩”的義項,例如:“囧!世界上最牛的組圖!”、“囧!史上最搞笑的魔法圖片!”這兩句話摘自網民在BBS上發的帖子標題,結合帖子內容,看帖人很容易就會明白此處表達的是發帖人對所發圖片的拜服、欽佩之情。目前,“囧”字主要包含這兩個義項,網民在進行網絡交際的時候根據語境的不同從而判斷“囧”所代表的意思。
2、槑。
音:méi 《唐韻》莫杯切。《集韻》《正韻》模杯切。《韻會》謀杯切。並音枚。
部首:木。
原義:同“梅”,梅的異體字。
網義: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絡語言的人們提供一些借鑒。 轉貼于
“槑”是繼“囧”之后第二個深受廣大網民追捧的網絡新新詞語,“囧”的流行給了廣大網民很大的啟示,許多善于惡搞的網民開始把視角轉向古漢字和生僻字,“槑”就是在這股潮流中閃亮登場的,網民們之所以把它從古書中重新翻出來,看重的還是它有趣的字形。
之后,隨著“槑”的不斷流行,為了擴大“槑”的使用范圍,網民們便賦予“槑”“很天真,傻到家了”的意思,形容比呆還呆。比如:“你真的很槑,事情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其實,世上本沒有槑,呆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槑。”等等都是這個意思。
二、網絡新新詞語高頻使用原因及利弊分析
(一)網絡新新詞語高頻使用的原因。
1、網絡詞語的發展階段。
網絡語言是不斷深化發展的,形成與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網民們最初在網絡上交際,為了節省時間,因此各種縮略語應運而生;諧音也差不多在同時出現,由于五筆輸入法的使用并不普及,網民們運用智能ABC或者微軟輸入法的時候常常不能很快輸入自己想要輸入的字,為了追求速度從而產生了大量諧音詞。這算得上是網絡語言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網語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就是出現了大量的表情符號,體現了網民們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個性;網語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以及網民群體的不斷擴大,很多新事物層出不窮,人們越來越追求新奇好玩,在此基礎上網語的類型不斷豐富,于是“杜撰新詞語”、“舊詞新義”、“語法變異”三種類型便應運而生。
2、使用者社會心理分析。
這些網絡新新詞語的流行,從文化的高度而言體現了網絡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是一種另類創新。
說到網絡文化,主要是指網絡中以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形態表現出來的精神文化成果。漢字本身已形成了一種文化系統。漢字中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等諸多文化因子。以“囧”為例,它的流行使人們認識到了還有這樣一個漢字,從而引起了人們不斷探索古漢字的熱情,這樣一系列的古漢字和生僻字就被挖掘了出來,每當發現一個有趣的漢字,網民們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同時他們更感覺自豪,驚嘆先人們的偉大成就,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所以說,網民們通過套取古字字形,創出新的用法,一方面,表達生動形象而不乏趣味;另一個方面,也使網民們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標志,形成自己的圈子,滿足當代青少年網民追求非主流的心態。這正符合網民心理主導下的網絡語言的特征。
(二)網絡新新詞語流行的利與弊。
隨著這些網絡新新詞語的日漸流行,也有很多網友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一方面,有人認為,漢字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此惡搞是對漢字的褻瀆。就以“囧”而言,古人依窗戶的形象造出“囧”字并賦予其光明的意思,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而網友卻完全無視古人的成果根據現代人的思想來解讀,賦予其無奈、悔恨等義項,這是一種悲哀。
篇8
關鍵詞:網絡詞匯 經濟原則 簡約原則 理據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興起,網絡語言的研究成為人們探索的一個新領域。作為信息時代的言說方式,網絡語言中的新詞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語言經濟學中的“經濟原則”這個術語最早是法國語言學家馬丁內(Andre Martinet)在其《普通語言學綱要》中提出來的。此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交際中的語言單位(指符號、音素),由于人在各方面所表達出來的惰性,要求在語言活動中盡可能減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較少的、省力的、已經熟悉的、或是比較習慣的、或者具有較大普遍性的語言單位。這兩方面的因素互相沖突的結果,使語言處在經常發展的狀態之中,并且總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際功能的前提下,達到相對平衡和穩定。人們在語言交流過程中,為了滿足言談互動時的經濟原則條件,語言表達會逐漸導向簡約化,最為明確的證據就是語言形式的固定化與說法的俗成化。
語言簡約原則是英國語言學家萊文森(Levinson)在1987年提出的,是社交經濟理論當中的概念之一。簡約原則的觀點是:人們在言談對話當中,為了達到語言傳達的經濟效益,就必須使用最接近的說法,也就是差異性最小的說法來傳達最大的信息量。為了掌握發言權,只有用最短、最有力的說法來表達,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傳達信息的任務,進而掌握發言權。為了社交禮貌或社交互動,言談的隱含性隨著雙方關系而調整,也就是說言談言語形式的長度與社會關系的親疏遠近成正比,關系越近言談形式越簡約。
一、網絡新詞匯遵循“經濟原則”和“簡約原則”的特點
由于網絡語言根植于傳統語言的母體,因此傳統語言的語用理據也適用于網絡交際。此外,由于網上交際的特殊性,網絡語言遵循經濟原則和簡約原則還表現出自身的一些特點。
(一)信息減縮
網絡信息社會高效快速的特點要求網絡語言必須遵循“經濟原則”和“簡約原則”,最大程度地對已知信息進行縮簡。在高速運轉的信息社會里,時間就是一切,交流變得簡約化。在這種情況下,語言用來傳遞信息、闡明事理的功能成為語言的第一功能。網絡交流中,人們注重的是信息傳遞的效率,突出有效信息。略去不必要的多余信息,是這類交際的特點。為了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語言符號形式上的簡化。例如,在輸入中用英文字母代替漢字,縮略語代替單詞,出現大量字母詞等(例如,現在大多數網友在網上聊天時用“AUV”來代替“哎呦喂”,用“LZ”來代替“樓主”)。總之,速度是第一要務,只要不妨礙溝通就盡可能地簡化在鍵盤上的操作,這就是為什么連數字和標點符號都被賦予特定內涵的原因。
(二)語體的混合和特殊符號的產生
網絡語言是用手敲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書面語言。但同時,網民們在線交流時是腦子里想到什么就馬上打什么,加上追求輸入速度,表達時基本上是一種沒有經過很好整理的口語。這種情況也形成了網絡語言的最大特征,即介于口語和書面語的特殊語言狀態。因此,網絡語言帶有很大程度的隨意性。另一方面,由于網上交際大多既聽不見聲音也看不到表情,網民們就特別需要利用鍵盤符號的象形性來表達交際人在言談時的神態表情,于是便出現了情感符號這種新興的交際符號系統。情感符號的流通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構成越簡單、越接近原始圖像的情感符號,采用的比率就越高。現在網上流行的情感符號,大都具有這種特點。例如:用“囧”來代替“窘”,用“O(∩_∩)O”來表示“開心”等。
(三)大量諧聲字詞的產生
盡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在線語音聊天成為可能,但是就目前來講,網上交流大多數還是采用打字這種方式。對很多網民而言,打字畢竟沒有說話那么直觀。因此,從經濟角度出發,也為了使網絡交際更富有人情味和形象性,網民們就創造出許多局外人不好理解的新詞。另一方面,“網蟲”們多有網癮,一旦登錄因特網,馬上精神亢奮、思想活躍,而不熟練的打字技能直接影響著思想感情的表達和交流。因此,在線交流中他們就有意無意地“創造”了大量的諧音、縮略型的網絡詞語,起到了簡潔、形象、幽默的效果。例如:
1.網絡熱門流行語“神馬都是浮云”中的“神馬”并非一匹神奇的馬,而是它的諧音“什么”的意思;“浮云”的意思即虛無縹緲,轉瞬即逝。“神馬都是浮云”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有抱怨感嘆之意。
2.大蝦:“大俠”的通稱,指網齡比較長的資深網蟲,或者某一方面(如電腦技術、或者文章水平)特別高超的人,一般聲譽較好才會得到如此稱呼。
3.“XX控”中的“控”是英文“complex”的音譯,即情結,表示極度喜歡的意思。如“微博控”指的就是特別喜歡玩微博的人。隨著微博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見面就聊起微博。但由于迷戀微博,網友中出現一大批“微博控”,他們沒日沒夜地上微博,一上就是十多個小時,甚至放棄睡眠時間。
4.“你out了”里的“out”指的就是“out of time”的意思,指“過時、落伍、外行”的意思。
(四)借代的廣泛使用
傳統修辭語言學只是指出借代這種現象,沒有追究使用借代的原因。其實,原因之一就在于經濟機制在起作用。在產生的新詞語中,以借代的方式出現的很多,并且這是一種新詞語出現的最常見的方式之一。這種方式產生的新詞語在社會中最為普遍,速度也最快。每當社會中出現一種類似的現象,人們總能找到形容其共有特征的新詞語。而這些詞匯在網絡中也會得到最直接、最廣泛、最快捷的傳播,從而被公眾所熟知且使用。例如:
篇9
關鍵詞:網絡新詞語;詞內理據;詞外理據;理據性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795(2013)03-0016-0004
在網絡空間里,一個新詞可以在幾秒內傳遍世界的各個角落。因此,利用互聯網進行新詞語的傳播因其快捷、高效而為人們所熱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絡的普及,人們開始大量地使用網絡及網絡用語。作為國際公認的通用語,受傳播媒體的影響,英語在網絡上的使用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新詞語大量產生。作為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詞匯對社會和科技的不斷變化做出了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應,而網絡英語詞匯也正是反映了網絡時代的特征,體現了這一時代人們交流的特點,豐富和充實了英語的詞匯。因此,針對網絡英語新詞語的理據性的研究無疑將幫助我們了解和掌握英語詞匯發展的規律和趨勢。
1 英語新詞語的界定
語言符號是音義的結合,那么這種結合是怎樣形成的?自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問世以來,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原則被認為是語言學界的第一原則。索緒爾認為“事實上,一個社會所接受的任何表達手段,原則上都是集體習慣,或者同樣可以說,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索緒爾,2001:102)。另一方面,十九世紀初,普通語言學的奠基人洪堡特指出“語言結構的規律相似,語言通過其結構激發人的最高級、最合乎人性的力量投入活動,從而幫助了人深入認識自然界的形式特征”(洪堡特,1997:72)。顯然,洪堡特堅持語言的理據性原則。根據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等詞典的解釋,英語新詞語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新詞語,二是指舊詞在語言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的新義和新用法。
鑒于此,本文所探討的英語網絡新詞(cyber-neolo—gism)是指在網絡語言中出現的英語新詞,既包括新出現的詞語,也包括被賦予新義的舊詞。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的主編John Simpson和Edmund Wein—er的估算,每年進入英語的新詞語達2000條左右(汪榕培,2000:7-11)。而英語網絡新詞由于其快捷性和時代性,尚未進入到核心詞匯部分,因此大多數尚未收錄到詞典中。
2 英語新詞語的理據類型及分析
所謂理據,即道理之所在,是“用作命名根據的事物的特征在詞里的表現”(張永言,1982:27)。而有關單純詞和合成詞的理據性問題,還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按照索緒爾的觀點,合成符號具有可論證的一面,但是構成它的每個子符號——單純符號卻是不可論證的(索緒爾,2001:102)。然而有學者認為,理據是語言符號發生、發展的動力,因此,無論是合成符號還是單純符號都是可以論證的,因而是有理據性的。按照王艾錄(2003:1-8)的觀點,合成符號具備內部形式,其音義的結合具有可分析性,因而是有理據的。單純符號雖然沒有語素“組合”的內部形式特征,但卻有其自身的音義結合的語源學特征,而且這種音義之間非自然的人文的聯系是可以論證的,因此也是有理據的。
根據英語新詞語的構成方式、產生因素等,本文按照陸云(2002:3841)的分類方式將英語新詞語的理據分為詞內理據和詞外理據,并結合單純詞和合成詞的理據性進行探討。
2.1詞內理據
詞內理據指語文理據,根據Ulmann(1962)的劃分,詞的理據分為以下三種:擬聲理據、形態理據、語義理據。由于新詞語中擬聲詞很少,因此以下僅就形態理據和語義理據對新詞語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
2.1.1形態理據
一個詞的詞義可以通過對詞的形態分析而獲得,這種理據稱之為形態理據。詞的形態分析一般從詞的內部形式人手,而內部形式指語詞的語法結構和語義結構的總和,只有具備了語法結構和語義結構的語言符號才有內部形式,合成符號具有內部形式。
英語新詞語的產生途徑主要包括傳統構詞法構成新詞語、舊詞衍生新義、吸收外來語、創造新詞語等等,其中在傳統構詞法構成的新詞語中,復合法、縮略法、派生法的構詞頻率較高(汪榕培,2000:7-11),而這些構詞法所構成的新詞語都屬于合成符號,因此都可以進行理據性分析。
(1)復合法
新詞語中復合詞所占的比例最大,其產生的理據條件來自于對原有事物的創新和原有簡單概念的抽象提煉。例如:generation gap(代溝),summit meeting(峰會),laid-off worker(下崗工人),network(網絡),test-tube baby(試管嬰兒),silicon valley(硅谷)等等。
現代英語重視表達的簡單化和表現方式的自由化,在一定條件下不受句法限制,當人們找不到準確的詞來表達時,便把詞組中的單詞或句子中的幾個單詞用連字符連接起來,構成新的復合詞,其意義也很明顯。例如:a now-dry fiver(一條現已干涸的河流),a stand-up collar(立領),There was an-I-told-you-so air onhis face.(他露出“我早就告訴過你”的表情)。
(2)縮略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縮略法構成的新詞越來越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縮略法構成的新詞簡練易記,并且傳播速度快。例如:expo(exposition)世博會,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國民生產總值,PK(player killing)對決、比賽,CEO(chief executive of-ricer)首席執行官等等。這些縮略詞在原有的全稱時具有理據性,但縮略后不易發現其理據性,不過由于英語縮略詞在漢語中的使用逐漸增加,很多老百姓也知道什么是GDP,什么是GPS。
(3)派生法
英語屬于表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其組合形式為字母-音素,具有形態發生能力,廣泛帶有形態功能標志和詞性標志,語法結構顯性化,除詞類轉化詞形無變化外,其他構詞法構詞都有詞形變化,其中以派生法為最(郭佳、陳麗,2009:107—111)。由派生法構成的新詞語由于具有明顯的內部形式,其意義與形式的關系也是可分析的,具有理據性。
在構成新詞語的詞綴中有些是全新的詞綴,有些是舊詞綴被賦予新義。例如:生物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詞綴Franken-(轉基因的):Frankenfmit(轉基因水果),Frankenfood(轉基因食品);社會經濟的變化使得新詞綴出現,例如Eur(o)-(歐洲的、和歐洲有關的):Eurosocialism(歐洲社會主義),Europhoria(對歐洲統一的興奮癥),Eurosis(歐洲危機);隨著網絡的發展,舊詞綴tele-被賦予了新義,表示“遠距離的、電信的”,構成的新詞有:teleconferencing(遠程會議),teleprocess(遠程處理),teleordering(電子訂貨)。
2.1.2語義理據
詞語的語義理據可以通過詞語的基本語義的引申和比喻進行,是一種心理聯想。新詞語產生的途徑之一是舊詞被賦予新義,而這一過程可以用語義理據進行分析。語義理據所涉及的詞無論是單純詞還是合成詞,都是可以論證的,即是有理據的。
例如hawk和dove這兩個詞的原意是“鷹”和“鴿”,在新的時代里,前者常被新聞記者用來指代政府內閣或議會中主張用武力解決國際爭端的“強硬派”,也可稱為“鷹派”,后者常指代主張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的“溫和派”,也稱“鴿派”,這兩個詞的新義顯然與“鷹”和“鴿”的本性相關。
又比如在計算機術語里,mouse(老鼠)變成了“鼠標”;Mr.Clean由清潔劑的商標名變成了“廉潔的人”,尤指“政府官員”;red eye(紅眼)被賦予了“晚上飛行”的新義;plastic(塑料)具有了“信用卡”的新義;依照white collar(白領)產生了golden collar(金領)和blue collar(藍領)。
可以看到這些舊詞獲得新義的理據是通過隱喻、借代、提喻、類比等方法,使人們對這些舊詞的意義產生心理聯想,進而引申舊詞的比喻義,賦予其新義。
2.2詞外理據
按照索緒爾的觀點,語言是符號系統,符號由能指和所指構成,二者的關系是任意的(索緒爾,2001)。同時,他也論述了任意性與約定俗成的關系,他認為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任意性是語言符號的本質特征,但這并不意味著某個人可以隨意選擇能指,能指和所指關系一旦確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持穩定,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約定俗成。
另一方面,在承認語言的任意l生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語言符號都有或曾有理據,因為它們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動因。理據反映心理聯想、文化差異、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由于人們的思維方式、認知特點、審美習慣、命名取向等不同,理據也就不同。語言既是傳達信息的工具,同時也是傳承文化的載體,詞語作為指稱事物的符號,是語言當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詞語的理據是民族文化的結晶。
詞外理據指文化理據,即詞語產生的文化背景。詞語的構成、事物名稱的取得與客觀現實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根據詞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各種特征以及人們對它們的認識評價來命名構詞,總是希望能在名稱里面寄寓與事物相關的信息。作為語言生命的基因,理據記錄著詞語產生、變異和發展的脈絡,蘊含著豐富、復雜的文化信息,包括歷史、地理、社會、政治、經濟、宗教、風俗、民情等等,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折射不同的社會文化心態。由于單純詞和合成詞都具有理據性,所以詞外理據的分析同樣適用于單純詞和合成詞。
2.2.1理據與求新
新概念、新事物的產生催生了人們在語言的運用上求新的心態。近年來,一些英文新詞在西方媒介逐漸流行,如infortainment,glocalization,blog等等。這些新詞語的流行反映出全新的概念,而這些概念的普及也表現出全球傳媒界的新變化、新趨向。infortain—ment是information(信息)+entertainment(娛樂),即“新聞娛樂化”,指新聞功能的異化;glocalization是glo—balization(全球化)+localization(本土化),可譯為“全球化下的本土化”,表示媒體的趨同,指把全球化媒體產品推銷至本地亦或將本土化包裝的節目移植;blog是web(網絡)+log(日志)譯為“博客”,是網絡新聞真正走向獨立的標志,與媒體的個人化相關。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商品經濟社會,為了占領市場份額,在表達商品名稱時,廠商尤其注意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如:Kiss Me(一種口紅的商標名),Mag-ic Marker(一種簽字筆的商標名)。又比如后綴-ex因為與“excellent”形成聯想,在英語商標名稱中備受青睞,紙巾Kleenex是由clean+excellent構成,門窗玻璃清潔劑Windex由window+excellent構成。再如Sunkist是一種在美國暢銷的橙汁的商標名,是Sunk—issed的變體形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橙汁的活力。隨著這些新穎獨特的商品名稱新詞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用語,不難發現現代社會人們趨新求異的心理。
2.2.2理據與求簡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快捷、高效成為人們追求的首要生活、工作方式,這一現實的表現在語言中便是用詞的簡潔。據統計,在陸谷孫等編纂的《英漢大詞典補編》中所包含的各種縮略詞約為400多個,占11%以上(陸谷孫,1999)。英語新詞語簡潔化趨勢體現了西方現代社會人們求簡的心理。例如: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DEWK(dual employed,with kids)“多客”家庭(雙職工、多子女的家庭)變為現在的DINK“丁客”家庭(雙職工、無子女家庭)。此外,網絡交際的快捷性充分體現在詞語的簡潔化上,為傳統詞語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BRB,TIA,BTW。
2.2.3理據與求雅
在英語中當人們想要表達不雅的或禁忌的事物時,往往采用委婉語的形式,這體現了英語本族語人群避諱求雅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心理。幾乎所有卑微的職業都獲得了一個悅耳中聽的美稱:如hair stylist表示“理發師”,sanitation engineer表示“清潔工”,meattechnologist表示“屠夫”,chimney consultant表示“煙囪工”,mortician表示“殯葬工”。
在政治、軍事、外交方面,人們把令人反感的話題進行美化:例如人們把bombing raids(轟炸)說成air action(空中行動),把invasion(入侵)和raid(襲擊)說成military action(軍事行動)或involvement(介入)等等。
此外,為了表現對人權的尊重,在指稱“殘疾人”時,人們改用differently abled,otherly abled或physical-ly different,而不再用handicapped或disabled,矮個子被稱作vertically disadvantaged,胖人被稱為gravitation-ally challenged。從這些詞語中不難發現人們樂于在語言使用中追求高雅的心態。
綜上所述,無論求新、求簡、求雅,這一系列的社會文化認知角度和價值觀念為新詞語的產生提供了動力,體現了理據的文化因素,無論新詞語的構成過程或構成結果如何,文化理據是不可忽略的部分,缺少這一部分的“因”,也就不能形成完整的“果”。
3 對網絡英語新詞語理據性的變化軌跡的分析
語言的本質究竟是任意性還是理據性?學者們對這一問題已進行了較多的探討,最終大多的研究傾向于兩者的協同共存,認為任意性與理據性并非對立的范疇,理據性與任意性是“和而不同、同出異名”的辯證統一關系(王艾錄,2003:1-8;韓琨、安福勇,2007:89-92;趙宏宇、胡全生,2009:64-67)。語言符號在最初時可能任意性更多、理據性偏少,帶有原始的非理性特征。然而,隨著人類的進化,對待事物的認知能力逐步提高,創造語言符號的思維能力日漸增強,理據性所占的比重增大。在人類抽象思維高度發達的今天,新的符號總是在舊的符號的基礎上創造的,因此,總體來說,語言的理據性是逐步加大的。
篇10
分類系統對詞匯的控制主要包括:同義控制、詞義控制和詞間關系控制三個方面[1],本文主要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討論研究。
1 傳統分類法詞匯控制
傳統分類法的構成原理中,詞匯控制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1.1 同義控制
即對字面形式不同、涵義相同的詞進行控制,使一個概念只用一個語詞表達,目的是克服自然語言中的一義多詞現象。
分類法對詞匯的同義控制主要體現在類名的選擇上。類名即類目的名稱,規定著類目的含義和內容范圍。當遇到一義多詞情況時,傳統分類法的選詞原則一般是:采用能準確反映其含義且比較通行的科學名詞,而不選擇其俗稱、舊稱、不能準確表達全稱原義的簡稱、不通行的譯名或近義詞等[2]。如有必要,也可將這些落選的同義詞、近義詞用括號加注于類名后,或設置交替類目、用代參照。
1.2 詞義控制
即對同形異義詞和語義含糊的詞進行控制,使得詞義明確,一個詞語只表示一個概念,克服自然語言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傳統分類法主要通過類目注釋來對詞義進行控制。類目注釋有多種類型,包括內容注釋、關系注釋、編列方法注釋、分類方法注釋、沿革注釋等。一般在類目內容注釋中作詞義控制,對類目的涵義加以說明,或對類目的內容范圍加以區分,指示某類包含與不包含的內容。如中圖法第四版類目“TB47工業設計”的注釋:“工業設計是工程技術與美學藝術相結合的新學科”。
1.3 詞間關系控制
指揭示詞匯之間的各種聯系使其成為一個語義相關的系統,目的是用以滿足擴檢、縮檢、改變檢索方向等的需要。詞匯之間的聯系,主要包括等同、等級、相關三種基本類型。
由于傳統分類法以分類標記作為概念標識,將系統展開的類目體系作為主要檢索途徑,因此,詞間關系控制成為其詞匯控制的中心。分類系統主要采用系統方式展開,通過層層劃分,構成其具有隸屬、并列關系的秩序井然的概念等級體系。將主題之間從屬、并列、相關等聯系加以系統展示,同時將類目之間的參照作為揭示類目之間橫向聯系的一種補充手段。類目參照一般用于內容聯系具有揭示價值、但在分類體系中被分散了的類目之間,通常采用互逆的方式在相關門類下注明。
2 網絡分類系統詞匯控制現狀
以下從同義控制、詞義控制及詞間關系控制三個方面來對網絡分類系統詞匯控制的現狀與傳統分類法進行對比分析。
2.1 同義控制
在類目名稱上,傳統分類法的類名力求科學、準確、規范,而網絡分類法在類名選擇上更注意面向各類網絡用戶,力求通俗易懂、時新,類名也更為簡練。因此,導致類名不規范的現象在各網絡分類系統尤其是在其三級及以下類目中普遍存在,成為詞匯控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3]。如雅虎中國的一個三級類目名“親子”,搜狐的一個三級類目名“拓展”。
至于落選的同義詞,一般不建立用代參照或設置交替類目,但可作為入口詞。如在提供類目索引的雅虎中國中,在檢索框中輸入“腳踏車”,檢索結果會將你指引向“自行車”[4]。
2.2 詞義控制
網絡分類系統中,也普遍存在類名用語模糊導致難以判斷其外延的現象。傳統分類法中的詞義控制手段如含義注釋和范圍注釋也很少采用,一般只在一級大類下有選擇地列舉重點或熱點下位類來幫助明確其類名含義。如Yahoo!中,在一級大類“Business & Economy”下列出部分一級類“B2B,Finance,Shopping,Jobs”[5];在Open Directory中,一級大類“Business”下列出部分二級類“Jobs,Real Estate,Investinn”[6]。
2.3 詞間關系控制
與傳統分類法一樣,等級式類目體系也是網絡分類法進行詞間關系控制的主要手段。傳統分類法基本上是采用線性形式揭示類目之間聯系的,這是文獻組織的需要和傳統檢索環境的特點所決定的。計算機的使用,特別是超文本技術的使用改變了這一狀況。超文本技術的特點是,可以通過節點之間的鏈接,以非線性的方式充分揭示和表達信息之間的聯系。這一特點極大地改進了網絡分類法中類目之間各種關系的揭示,尤其是多維關系的揭示。這是超文本技術的強項,也是傳統分類法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目前,網絡分類體系中對多維關系的揭示比較充分,一般均通過鏈接的方式,在相應類下重復反映。但如在處理過程中缺乏一致性及對應用范圍的適度控制,也會造成類目關系的混亂。此外,單一的重復反映并不能簡單代替相關關系的揭示[7]。
在從屬、并列關系的揭示上,網絡分類系統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類目歸屬存在著不合理現象,同位類排列不能揭示類間關系等。
轉貼于
3 網絡分類系統詞匯控制改進策略
網絡分類目錄是因特網上用戶常用的兩種信息檢索工具之一,對網上海量的混雜無序的信息起著重要的導航作用。網絡分類系統詞匯控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檢索效率,因此,筆者認為網絡分類系統的所有詞匯控制改進策略都應以提高檢索效率為前提。
3.1 繼續保持自然語言的主體檢索語言地位
目前,在大多數信息存儲與檢索系統中,自然語言和人工受控語言處于并存狀態,相互取長補短。隨著Internet的普及發展,信息檢索最終用戶日趨壯大,自然語言檢索呈現迅速發展趨勢。如前所述,網絡分類檢索系統中詞匯控制具有與傳統分類系統不同的特點,自然語言在系統中完全占據了主體地位。從根本上看,這是由自然語言檢索的特點和網絡用戶的檢索需求特點所決定的。
傳統分類法的編制主要針對印刷型文獻的特點用以編制分類目錄和組織分類排架,而網絡信息分類體系旨在為網上信息提供指引,建立與目標信息的快速有效的鏈接。網絡信息分類體系面向的是廣大網絡用戶而不是圖書情報專業人員。與原來的專業檢索人員相比,網絡用戶的范圍十分廣泛,他們的教育程度、知識結構、專業技術、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對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為了增加網絡分類體系對一般用戶的易用性,現有的網絡分類體系都盡量采用自然語言,而避免學術性、專業性過強的詞匯,從而向大眾提供易于掌握、使用的分類查詢系統。
自然語言由于其與生俱來的詞義模糊、詞間關系不清等特性造成不少的漏檢和誤檢,與人工語言相比,檢索效率較低。但從用戶角度來說,自然語言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如自然語言時新性強,一旦網頁中出現某個新概念詞語,即可直接使用這一新詞作為檢索入口,而不必要轉換成另一規范詞用于檢索。而且自然語言檢索方便,它解除了受控語言的種種限制,不需要復雜的檢索規則,使用者能夠較快適應、易用性突出。
當然,要想獲得滿意的檢索效果,對自然語言的適度控制是不可缺少的,這包括建立機內關鍵詞詞典、類主題詞典和后控制詞表等。有理由相信隨著相關技術的日益提高,自然語言的優越性將越來越顯著,網絡分類檢索系統也將日臻完善,獲得人們的普遍歡迎。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網絡分類系統的廣泛使用,自然語言在其中作為主體檢索語言的地位需要繼續保持下去。
3.2 適度借鑒傳統分類法和主題法的詞匯控制手段
傳統分類法主要通過其層層展開的嚴密的類目體系來進行詞匯控制。其系統的類目體系使得系統地掌握和利用一個學科或專業范圍的知識和信息很方便,對于從學科或專業出發的泛指性檢索能達到較高的檢全率,而且能方便地進行擴檢和縮檢。傳統主題法系統,一般以詞匯為單元進行控制,主要通過參照系統和各種輔助索引來展示詞間關系,在主題詞的選擇、詞義控制方面比分類法更為嚴格。主題法的特點是以主題為中心集中信息資源,能準確、專指地標引和揭示各種主題內容,檢索的直接性、通用性好,適合于進行專指性檢索,而且可通過靈活組配方式進行多途徑檢索,達到較好的使用效果。
現有網絡分類法由于應用超文本技術揭示詞間關系,采用多重列類的方法,從不同的屬性、角度設置類目,從而提供從多個方面揭示信息資源的方法,增加了檢索入口,方便用戶從不同角度查找。這是其在檢索上相對于傳統分類法和主題法檢索系統最大的優勢。但從目前檢索實踐來說,其檢索效率遠不及后者,究其原因,詞匯控制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改善網絡分類系統的檢索效率,借鑒傳統分類法和主題法成熟的詞匯控制手段是一個可行的辦法[8]。
首先,在類目體系設計上,網絡分類體系普遍存在著類目設置缺乏規律性、類目歸屬不合理、同位類排列混亂、橫向關系揭示不一致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傳統分類法中都相應地有很成熟的技術或約定俗成的做法可借鑒。
其次,在類名選擇上可借鑒傳統主題法詞匯選擇的原則和方法或直接選用其主題詞。類目名稱不規范是目前各種網絡分類系統的一大通病。作為面向最終用戶的檢索系統來說,采用廣大網民所喜聞樂見的稱謂是無可厚非的,但對于類目命名還是要進行適當的規范化處理。現有的網絡分類系統大多屬于等級式主題分類法系統,以主題充當類目。因此,借鑒傳統主題法詞匯選擇的原則和方法或直接選用其主題詞不失為改善詞匯控制的一個捷徑。
另外,在詞義控制上,可采取傳統分類法和主題法所常用的手段,包括加限義詞、增設含義注釋和范圍注釋等,以進一步明確類目的內涵和外延。這有助于用戶在查詢系統時快速、準確選擇類目,增強系統的用戶友好性,從而達到改善檢索效果的目的。
3.3 建立一致的詞匯控制機制
許多國內外知名的綜合性門戶網站如Yahoo、Excite、Infoseek、搜狐、網易等都研制有自己的網絡分類檢索工具,提供分類瀏覽式查詢。這些各具特色的網絡分類體系給網上信息檢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些分類體系的大類設置與劃分、類名的表述與外延、類目的排列等各不相同,檢索性能也有較大的差異。而用戶在查詢網絡信息時通常會使用多種分類檢索工具,這就造成了用戶理解和使用的困難,更不利于網上信息資源的共建和共享。
傳統分類法也曾是多種多樣的,但目前在國際上占主導地位的只有DDC、UDC和LCC,在我國則是《中圖法》和《科圖法》。綜合性的分類法趨向統一是信息資源共享趨勢的結果。互聯網上信息資源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共享性。知識組織體系的相對統一將為基于網絡的資源共享提供便利。因此,編制適應網上信息組織和檢索的統一分類體系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建立一致的詞匯控制機制是統一分類體系的非常重要的一環,對于推動網絡分類法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立一致的網絡信息分類體系詞匯控制機制,應該由圖書情報專業人員參與,以現有的傳統分類體系主題法詞匯控制機制為基礎,吸收已有的網絡分類體系的詞匯控制經驗和成果,遵循面向網絡信息資源、面向網絡技術環境、面向網絡用戶的原則。其詞匯控制機制主要包括同義控制、詞義控制、詞間關系控制方面的原理、原則、方法和技術等,此外,還包括詞量控制、詞組選擇和使用的控制、專指度的控制等方面的內容。
最后,在詞匯控制機制一致的基礎上,構建相對統一的網絡信息分類法。所謂相對統一,是指在統一網絡分類體系基本原理包括詞匯控制機制的基礎上,保留并改進現有的多樣的網絡分類體系,允許多種有特色有實力的分類體系共存發展。因為不同的網絡分類體系在類目體系和資源選擇上往往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滿足不同用戶需求或檢索特定資源時有其獨到之處[7]。此外,多樣性必然導致網絡分類體系之間的競爭,為了爭取用戶,開發者不得不針對用戶的需求實時地改進,這就使得整個網絡分類體系的性能得到自然的提升,從而推動網絡分類法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9]。
參考文獻
1 馬張華.信息組織(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4-15.
2 張琪玉.情報語言學基礎(第二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44-47.
3 黃如花.網絡信息組織:模式與評價[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89-91.
4 cn.yahoo.com,2004-10-11.
5 yaboo.com,2004-10-11.
6 dmoz.org/,2004-10-11.
7 劉穎.試論網絡信息分類的現狀與未來——構建統一的網絡信息分類法[J].晉圖學刊,2003,(1):21-23.
8 周寧,黃曉梅,等.信息組織[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