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日范文
時間:2023-03-24 12:50: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黑人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3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2。41/1000,死亡率為6。4/100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01/1000。總人口中,鄉村人口占59。47%,城鎮人口占40。53%。人口預期壽命為71。40歲。
經過多年艱苦努力,中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人口總和生育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現在1。8左右,進入到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但這種低水平并不穩定。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根本改變,計劃生育面臨的主要矛盾沒有根本改變,計劃生育是天下第一難的工作性質沒有根本改變,計劃生育政策也將長期堅持。
現階段,中國人口眾多的國情沒有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勞動年齡人口在到達峰值后緩慢下降,勞動力成本趨于上升,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人口素質提出了迫切要求;人口流動遷移活躍,城鄉人口分布出現根本變化,對社會管理和人口管理帶來新的挑戰;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偏高,成為社會和諧面臨的重要問題。未來一個時期,人口數量問題仍然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人口素質、結構和分布問題將逐漸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新形勢,中國政府把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作為戰略任務,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總體部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國將堅持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加快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問題,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引導人口有序遷移和合理分布,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建立健全家庭發展政策,促進家庭和諧幸福。
中國13億人口日是如何測算出來的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偏離正常值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不僅農業人口中出生人口性別比較高,非農業人口的出生性別比也呈升高趨勢。有5個省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甚至高達130以上。一些省份不但二胎、多胎的性別比升高,一胎性別比也出現偏高的態勢。
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有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原因。在許多農村地區,生育男孩是重體力勞動和傳統生活方式的需要,同時,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尚不健全,農民有后顧之憂,這是產生男孩偏好的經濟基礎;傳統文化中養兒防老、男尊女卑、只有男孩才能傳宗接代等傳統生育觀念一直延續并影響著人們的生育行為;社會性別不平等的種種現象在現實社會中刺激人們產生“男孩偏好”的情結。而性別比升高最直接的原因,是利用超聲技術和其他技術手段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等。
為了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等法律法規,并于2003年啟動關愛女孩行動。
中國流動人口數量10年內翻番
當前,人口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農村流向城市,由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由中西部地區流向東部沿海地區。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流動人口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省內流動的占65%,跨省流動的占35%。流動人口中年輕人口占絕大多數,其中15歲到35歲人口占全部流動人口的70%以上。
流動人口的日益龐大,將不斷加大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壓力,因此要高度重視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及時有效地提供包括生殖健康在內的多種服務。
本世紀中國人口將先后迎來三大高峰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1世紀,中國將先后迎來勞動年齡人口、總人口和老齡人口三大高峰。這是記者日前從國家人口計生委了解到的。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在總人口中,15歲到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為70。15%。因此勞動年齡人口將最先達到高峰。
篇2
文/人民
在日本,裙帶菜大醬湯是一道很受歡迎的湯菜,特別是日本的老人,幾乎每天都喝它。
原來裙帶菜里面含有豐富的植物纖維,5克裙帶菜里面就含有兩克植物纖維,這些植物纖維又分為水溶性植物纖維和不溶性植物纖維。
水溶性植物纖維的里面富含多糖類成分藻膠酸,藻膠酸可以和其他食物中的鹽分相結合,促進鹽分排出體外,不知不覺中就減少了人體對鹽分的吸收。
眾所周知,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高,味蕾也會漸漸變得遲鈍,在不知不覺中就攝入了過量的鹽分。如果每天能喝一碗裙帶菜大醬湯,既可以減少鹽分的吸收,又降低了血壓,促進了健康。真是一舉多得。
另外,裙帶菜中的不溶性植物纖維不溶于水,也不會輕易被消化吸收,它可以在人體的腸道中起到增加糞便量,柔軟糞便的作用,還可以起到了刺激腸壁,促進腸蠕動的作用,這樣就減少了糞便停留在體內的時間,間接地減少了大腸癌的患病率。
裙帶菜大醬湯的做法:1.準備材料:將半盒嫩豆腐切小塊,加日式大醬(即味噌醬)一匙,蔥花少許。2.將裙帶菜用水泡開。3.湯鍋里加水燒開,轉小火,然后盛出一點兒熱水,把大醬化開。4.把化開的大醬倒入鍋里,嘗嘗咸味,不足的話,就再加一點兒醬。味道合適的話,就把豆腐丁和裙帶菜一起放入鍋里。5.湯將煮沸時關火,撒蔥花。
奢華松露:價比黃金的“黑鉆石”
文/郭霞
在歐美餐飲的珍饈食譜上,松露與久負盛名的魚子醬和鵝肝醬,并稱為西餐美食的“三大天王”,其中最昂貴的品種是黃金價的6倍。
“來自天堂的味道”,這是人們對松露的贊譽。松露是一種生長在密林里的真菌,鮮品的味道宛如奶酪、麝香和洋蔥的混合,一旦與其他美食搭配,更能產生神奇的美味。正是這一特點,使它成為歐洲兩大名菜系――法國菜和意大利菜中最為珍貴的調味品。
多年以來,松露一直是價高物稀的美味,原因在于它是一種不能完全被人工培植的食材,被稱為“無娘果”或“天賜美食”。它生長在密林之中橡樹、櫸樹或松樹的根部,對陽光、水分和土壤要求相當高。
在歐洲的英國、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美國的俄勒岡,我國的云南、四川,以及中東地區都有松露出產。若論知名度,法國黑松露人人皆知,價格長年都穩定在約500美元1公斤,但要論貴重,當屬意大利的白松露。即使在豐年,白松露的全球產量也僅3噸,相對于年產量約35噸的黑松露,更為珍貴稀少。所以,它的售價是黑松露的5-8倍,價格根據豐歉年份浮動,每公斤在2200~3500美元之間。
秋天是白松露上市的季節,在意大利,每年的秋季都會在其北部小鎮阿爾巴舉辦為期6周的白松露節,吸引眾多游客前去參觀。節日閉幕后,將在附近的卡沃爾城堡舉行世界白松露拍賣會,并評選出年度白松露大獎。
在松露的拍賣歷史上,不斷拍出過令人瞠目的價格。1951年,一塊1.8公斤的白松露,在歐洲以5000美元售出,那是二戰結束不久的年代,5000美元堪稱天價了。
篇3
關鍵詞: 美學創造;美學表述;追尋;傳統
中圖分類號:
I10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6)06005903
Abstract: Alice Walker is an important American black female writer. As an apologist and spokesman for black women, Walker takes it as her own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he explores and sorts out the aesthetic creation of black women in their daily lives, such as quilt-sewing, gardening, oral literature and so on. She also integrates the neglected aesthetic expressions to form an aesthetic tra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black females’ pursuing 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Walker shows that black women try to create beauty with their industry, wisdom and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 even under multiple oppression. Walker expresses her great compliments to black women. In the meantime, Walker finds the secret of black females’ creative spirit and creative tradition. The creativity is the precious heritage from their ancestors. The black ancestors give her the potential to inherit the heritage and the power to pass it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alker tries to construct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black women through the folk art form of subverting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discourse.
Key words: aesthetic creation; aesthetic expression; pursue; tradition
艾麗絲?沃克《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婦女主義散文》一文是最早號召女權主義者用新眼光看待她們母親生活經歷的文章之一,在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影響極為深遠。
沃克對黑人婦女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創造進行了挖掘和整理。“沃克的作品以及美學思想的一個中心就是,要將蘊涵在日常生活實踐和人們的斗爭實踐中被遺忘、被忽視的美學表述重新縫合起來,成為一種美學表述傳統。這種潛藏的美學傳統,恰恰是黑人女性文學傳統中獨特的、也最具有表現力的東西”[4]。
沃克是最早將這些零星的黑人女性表述傳統系統地總結并聯系起來的
人。正如巴巴巴拉?克里斯蒂所說,沃克的作品是“從被忘卻的日常使用中拯救出來的一點一滴,她把表面上看上去破爛的邊邊角角拾掇起來,將其整理變成實用,又異常美麗的作品”[2]180。艾麗絲?沃克對黑人女性主義傳統,尤其是黑人女性美學表述進行了探尋。在文中,沃克把黑人女性稱作“創造者”和“藝術家”,她將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創造拼湊組合在一起,向我們展現了黑人女性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
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家對黑人女性的日常生活,如縫被子、園藝等的關注,與黑人女性的歷史經歷有關。在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的雙重壓迫下,黑人婦女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其精神世界是分裂、破碎、不完整的。由于種族主義,她們不僅被貶低了人格,還失去了與祖先歷史的聯系,以致無從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由于性別主義,特別是種族內部的男權思想,她們還要背負男人強加的重擔,以致失去最起碼的做人尊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黑人女性被剝奪了接受教育的權利。對于大部分黑人女性,尤其是黑人女隸來說,進行書面的文學創造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她們將創造力傾注于日常生活中。黑人女性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屬于她們自己獨特的記憶與傳統,這些記憶與傳統體現在歌唱、縫被子、飲食、雕塑、講故事、園藝等一系列的日常生活的片段中。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家在分析黑人女性文學傳統時,也在對黑人女性的傳統進行挖掘和梳理。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創造
在《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一文開頭,沃克引述了黑人男性作家讓?圖默(Jean Toomer)的評論。圖默認為20世紀20年代的南方黑人婦女顯示出“強烈、深沉、無意識的靈性,就連她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們所擁有的財富”[3]233。但是她們被現實生活壓得無法喘息,她們是生育孩子的機器,她們要服侍丈夫、維持家計。在圖默看來,這些女人是被艱難的生活捆住的“騾子”。那么,這些黑人女性是如何保持創造力的生機與活力的呢?正如沃克所說,“當我們應該既往高看,也往低處看時,我們一直只是往高處看”[3]239。那些所謂處于生活低處的東西,實際上就是蘊藏在黑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學表述。
(一)縫被子
沃克在她的很多作品中,如《外婆的日用家當》、《紫色》、《姐妹的選擇》,包括在《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中,都無一例外地提到了縫被子這一極具黑人女性創造力的活動。沃克賦予“被子”這一意象以很多的寓意和愿望,她希望黑人女性之間能夠建立姐妹般的情誼,她希望將黑人女性特有的文化傳統傳承并發揚下去,她希望黑人女性去爭取真正意義上的人格獨立和完整以及精神上的健康和解放。
在“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一文中,沃克提到了這樣一段歷史,“在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斯?索尼亞研究所,掛著一幅世上獨一無二的被子。在具有奇異想象力、富有靈感卻簡單可辨認的圖案中,描繪了耶酥在十字架上被釘死的故事。這床被子被視為是稀世珍品、無價之寶。雖然它所依照的圖案是不為人知的,而且是由不值錢的碎布一點一點縫合起來的,然而它顯然是由一個具有豐富想象力和深厚精神情感的人所創作的。在這床被子下,我看到了一個小字條,上面寫著:“一百年以前,一個阿拉巴馬的無名黑人女性……這位黑人婦女只不過是眾多黑人婦女中的一員,她與其他黑人婦女一樣用她所能找到的僅有的材料,憑借她的社會地位所允許她使用的工具,用零散的碎布片拼縫成一件在今天的人們看來無價的珍品”[3]239。這條被子也是黑人婦女縫被子傳統的一個有力的證明。
縫被子是黑人女性富有創造力的活動。她們通過縫被子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時也用來補貼家用。這些被子是用黑人女性的智慧所編織的,它們不僅溫暖了家人,也留給世人無數件美麗的遺產。沃克還在文中描寫了她母親縫被子的故事,“我們穿的所有的衣服都是她做的,甚至還有我的兄弟們的褲子。我們用過的所有毛巾和床單都是她做的。夏天她做罐頭蔬菜和水果。冬天的晚上她縫足夠多的被子蓋在我們大家的身上”[3]238。沃克的母親勤勞、善良、有智慧,她用自己的雙手努力地去創造生活、改善生活。母親身體力行地告訴她,盡管環境艱苦,只要堅持、努力,一樣可以創造美、創造美好的生活。沃克從她勤勞的母親和與她母親一樣的普通黑人婦女身上,找到了黑人女性創造精神的秘密和創造力的傳統。
(二) 園藝
沃克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母親的花園。母親不僅要照顧一家人的起居生活,還要下地干農活,她幾乎沒有一點空閑的、屬于自己的時間。但她憑借著驚人的毅力和創造力,奇跡般地使原本貧瘠的土地開出了大量美麗的花朵。她用花朵裝飾了破舊的房屋,使雜亂不堪的地方變得生機勃勃。母親的花園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贊,甚至很多陌生人也來一睹母親花園的風采。沃克說,“我發現只有當母親為花而勞作時她才容光煥發,亮麗到幾乎不被看見的程度――除了作為創造者:手和眼晴。她在忙于她的靈魂必須做的工作。按照她個人對于美的理解,把宇宙整理進她的意象中”[3]241。這無疑給沃克極大地震撼,她發現母親在創造時有著不同平常的神采,她的母親再也不是一臺干活的“機器”,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人,是一個有著強大創造力的人,是一個能夠用智慧和勤勞創造美的人。盡管她的母親受到多方面的阻礙和壓迫,但成為一個“藝術家”仍然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創造力是母親留給她的珍貴遺產。母親給了她去繼承這種遺產的可能性,也給了她巨大的精神力量去繼承它們并繼而發展它們。
所謂“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不單單指的是實實在在的花園,還指的是精神花園和心靈家園,是后代黑人女性汲取養分的花園,是后代黑人女性精神和心靈能夠得以慰藉的家園。這是黑人女性前輩留下的精神遺產和傳統,是激發創造力的地方。沃克認識到激發她創作才智的是母親,因此,她認為每一位美國黑人婦女藝術家都應該去尋找并繼承她們母親和祖母的這種創造精神:“我從母親那里找到了滋養黑人婦女那被迫沉默和壓抑、但是又有沖動的創造精神的秘密,這樣的創造精神被黑人婦女繼承下來,到今天又在荒野的地方爆發出來”[3]238-239。沃克一方面揭示了黑人女性文學的創造性工作是在無法想象的條件下進行的這一事實;另一方面,她對于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創造進行了不遺余力的贊揚。
二、口述文學
“在非洲生活中,女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勞動中,她們和男性并肩勞作,共同奮斗;在家庭中,黑人女性同樣有著重要的地位。她們通過養育子女、將非洲文化以講故事的形式傳遞給后代,從而將整個社區聯系起來。在這種生活當中,黑人女性形成了一套自我表述的傳統。這種傳統,既與非洲傳統文化中的口述文化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又是在黑人女性的現實生活經驗中產生的”[4]。這種傳統即是黑人女性的一種口頭傳統。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家認為,繼承和運用口頭傳統是黑人女性創作的特點。黑人女性這種特有的口述文學的形式,和她們的經歷是分不開的。黑人女性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人,沒有進行書面文學創作的權利。很多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家對黑人女性口述傳統進行分析,展現了她們對黑人女性寫作的文化身份的探究。黑人女性作家將口述文本運用在文學創作中有著悠久的歷史,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赫斯頓是使用口述文本的先驅,另一位作家托尼?莫里森也成功地將口述文本運用在文學創作中,她們都對后代的黑人女性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沃克也是一位努力將口述文本運用在文學創作中的作家。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去喚醒人們對黑人女性經驗的重視,對文化身份的追尋。因為口頭文化,可以說集中地體現了黑人的智慧,是黑人民俗文化的精髓,是黑人最珍貴的財富。沃克的母親經常給她講故事,這些故事看似普通的話家常,其實都是母親自己生活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感悟。作為一名普通的黑人女性,沃克的母親像其他眾多黑人女性一樣,將這種寶貴的財富通過講故事形式傳遞給下一代。后來沃克逐漸意識到,多年以來,她寫的故事,其實都是她母親的故事。沃克在多年來聽母親故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母親的影響,她把母親的故事融入到自己的文學創作中。甚至沃克自己也沒有發覺她吸收的不光是故事本身,還有母親的精神和母親講故事的方式。沃克記錄的是母親的故事,但這更像是在記錄一種傳統、一段歷史,而這段傳統和歷史本應該就是人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通過將口頭形式轉化為書面的文學結構,證明了另一種美學表述和美學體驗的存在。
三、結語
美國著名黑人文論家休斯敦?貝克(Houston Baker)對沃克給予高度評價:“通過現象學地恢復她母親的民間花園,把它展現為文化的詩學意象,沃克開啟了美國黑人婦女鑄造光輝的意識領域,為她自己找到了持久的精神遺產[1]52”。沃克在追尋和發掘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美學創造的過程中,逐漸找回了黑人女性被遺忘、被忽視的美學表述。她把黑人女性稱作“創造者”和“藝術家”,她從像她母親一樣的黑人女性前輩的身上,發現了黑人女性的創造力傳統和精神力量。沃克本身繼承了黑人女性的這種寶貴遺產,同時她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去喚醒人們對黑人女性經驗的重視和對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追尋。參考文獻:
[1]Houston A. Baker Jr. Workings of the Spirit: The Poetics of Afro-American Women’s Writ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2]Christian, Barbara. Black Women Novelists:The Development of a Tradition,1892-1976 [M].Californi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80.
篇4
Key words: Corporate identity; the trend of localization; innovation; Xiangxi enterprises
Corporate logo is the patterns and texts to transfer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corporate culture, management contents, firm size,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public through the visual symbol of a unified standard that the modeling is simple and the meaning is clear, so that they can identify and recognize the business. The corporate logo is the core of the visual image, and it constitut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porate image, reflecting the inherent quality of the enterprise. Corporate logo is not only a leading power in the mobilization of all the visual elements, but also is the center of the integration of all the visual elements, and is the public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rporate brand identity. Therefore, the corporate logo design, in the whole visual identity system desig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As the business practice is constantly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full release of the above functions, it should be stressed to establish the trend of localiz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human elements in the enterprise area should be transplanted into the corporate logo, resulting in stronger obtained market recognition effe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hanced identification contents.
In view of the above, the following will be discussed with the Xiangxi enterprises as an example.
1.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porate logo feature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at the trend of localization of the corporate logo is still rooted in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go. This means tha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rporate logo must satisfy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lete localization on the basis.
Specifically, we can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s of the corporate logo from the following seven aspects:
1-1. Ident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is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corporate logo. With the logo of the unique personality to distinguis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nterprise and its products is a "tool" for the market competition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e visual symbols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must have a unique personality and a strong impact force. In the CI design, the logo is the design el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unction of the most visual 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1-2. Leadership
Corporate logo is the core element of enterprise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s the leading force for the enterprise to develop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identity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business concept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through and applied to all related activities. It not only has the authority, but also reflect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iversity of visual elements, and other visual elements extend with the integral identify as the center.
1-3. Homoousia
The logo represents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enterprise culture, enterprise scale, management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symbol of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Therefo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ublic of the identity is equal to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nterprise. Only when the content of the enterprise business or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external symbol – the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is consistent will it be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consensus of the society.
1-4. The modeling
The theme and form of the corporate logo design are rich and colorful, for example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words has the angular pattern in foreign language font with patterns, abstract symbols and geometric figures, so marking the shape changes is particularly lively. Whether the figure in the logo is good or bad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ogo communicating the enterprises, but also affects the consumer confidence in the quality and the enterprise image recognition.
1-5. Ductibility
The corporate identity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visual elements of the highest frequency, which must b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media. The figure in the logo must be designed using many kinds of the variants of the correspondence and scal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rinting methods, making technology, material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jects, to produce the appropriate effect and performance with the production.
1-6. Systematicness
Once the corporate logo is determined, then we should start identifying the delicacy operation of the logo, including the combination rules of the identification and other basic elements of the design. The objective is to plan for the future identification applications, to achieve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systemat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regulariz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sign work, and to maintain a certain level of the design. In addition, when the visual structure is diversified, we can use the strong identity to un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use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unified identification but different colors, the same shape but different patterns or the same logo,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al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1-7. Temporal spirit
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life and ideology changing continuously and rapidly,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tant market competition, the identity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must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Especially, many old enterprises are necessary to review and improve the existing logo images. While retaining the old images, they should use the clean and clear design forms easy to remember, so that the corporate logo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Usually, the logo image update is ten years as a period. It represents the spirit of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change, the courage to create, to avoid image to become rigid and old-fashio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ove seven aspects have become the requirements that the localization innovation of the Xiangxi corporate logo needs to meet.
2.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design proc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According to Xiangxi customs 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circumstances to meet the above seven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follow the following design processes. And from them, we will effectively refine the innovation points.
2-1. Analysis of logo design and research
The design of the trademark and the logo is not just a combination of the graphics or texts, but it is the standard visual symbols formulated for the enterprises with the basis of enterprise structures, industry category, business philosophy, and fully considering the sign contact objects and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In the design, first of all we should do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enterprise, including the basic intention of business strategy, market analysis, and the basic wills of the enterprise top management staff. These ar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igns. The competitor's understanding is an important step.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logo design is the recognition, which is established in the full grasp of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2-2. Logo design elements
Element mining is the further preparation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work.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we refine the structural types of the marker, the color orientation, and list the spirits and characters the logo should represent, mine out the related graphic elements, and find out the logo design direction, to have a definite object in view of the design, and not to combine the text and graph without objectives.
2-3. Logo design development
With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full grasp of the design elements, we may design and develop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s and directions. The designers understand the marks,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agination, use different performance, and combine the design elements into the design. The logo must reach deep meaning, clear characteristics, atmospheric modeling, stable structure, and the colors can be suitable for the enterprise, to avoid the convention or popularity. The focu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reflected by different symbols may be different, and after analysis, discussion or modification, we can find out the logo for the enterprise.
2-4. Logo design modification
The logo determined at the proposal stage isn't probably perfect in the details. We should modify the standard drawings and the sizes, the application of black and whit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ines, and other different manifestation forms, to make the logo using more standard.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mbols us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will not lo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nified, orderly and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In the design process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points: (1)The logo design should be concise and bright, and infectious. No matter what method is used to design the logo, we should strive to the simple form, image clarity, attracting people's attention, and also should be easy to identify, understand and remember.(2)Pay attention to the refined gracefulness, and accord with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It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of the successful identification. A pretty design is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ursuit of the logo. In the design we should hold the word "beauty", to make the symbolic form conform to the common perception of beauty of humans. Pay attention to four elements of point, line, surface, and body of logo design. In the use of formal rules, we should structure the beauty which can be independent of the specific matters.(3)The logo should maintain stability and consistency.(4)The logo design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versality. In addition to the packing of the goods, and the mark decoration, the logo should also be suitable for TV broadcasting, neon lamp decoration, buildings, vehicles, and a variety of production process and related materials, including all kinds of stamping, printing, silk screen printing and color printing, to ensure that it is clear and legible in any conditions of use.
3. The innovation point extra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From the foregoing analysis, the logo is a product of the modern economy.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imprint of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logo is carrying the intangible assets of the Xiangxi enterprises, and is the media the information on Xiangxi enterprises transfers. The logo image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CIS strategy of Xiangxi enterprises, in the transferring process of the Xiangxi enterprise images, is not only the most widely used element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but also the most crucial element.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Xiangxi enterprises, strong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he high quality products and service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logos, which is deep in the hearts of the audience through continuous stimulation and repeated characterization. Xiangxi enterprises express the specific things, events, scenes and the abstract spirit, philosophy, direction in different material carriers by special graphics, texts, symbols, and colors, to make that when people see the Xiangxi corporate logo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naturally associate, so as to identify with Xiangxi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Xiangxi enterprises and brand building, a good logo design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intangible assets accumulation. But if Xiangxi corporate logo does not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spirit, locatio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xi enterprises, and the production is not scientific, and the appearance is not beautiful, it will cause unnecessary waste and loss of Xiangxi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the mentioned abov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e innovation points of the logo design of Xiangxi enterprises are derived as follows:
First, a good sign should be concise and bright and infectious. No matter what method is used for the logo design, we should strive for the simple form, image clarity, attracting people’s attention, and it should also be easy to identify, understand and remember.
Second, it should be delicate and beautiful, and should be in accord with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This is an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of the successful logo. A pretty design is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ursuit of the logo. In the design we should hold the word "beauty", to make the symbolic form conform to the common perception of beauty of humans. Pay attention to four elements of point, line, surface, and body of logo design. In the use of formal rules, we should structure the beauty which can be independent of the specific matters.
Third, if the logo is to be known and trusted by the public and recogniz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we should carry out long-term advocacy, and it should be widely used, so the stability and consistency is a must. Bu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s of the enterprises, the content or the style the logo reflects may be behind the times, so at the same time to keep the relative stability, it also should have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make necessary adjustment. The logo of the Phoenix Town is of a romantic and mysterious atmosphere after repeated revisions.
Fourth, in every application project, the logo is used most frequently, and its generality can not be ignored.
In addition, the logo design of Xiangxi enterprises should also highligh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reflected in the daily life and the habit of the people in the area. After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we find that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logo design of the enterprises around the world is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mpany logo that "the perceptuality over-strips the rationality": by the painting and the pattern format, the general pattern and the geometric patterns, as well as the concrete and the abstract. Specific performances are: good at the font symbols with the effect from simple to complex, from two-dimensional space to three-dimensional effect; and the chart and the bottom are used, from the physical to the body of yin and yang deficiency; from the static to the dynamic, the rational graphics to the emotional graphics, toward the vibrant, natural and lively nature and the organic development. Japanese companies emphasize the age trend of "persona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enterprise image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s towards harmonization of vibrant, lively and natural performance, which better expresses the sensibility, warm, enthusiastic quality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forms from the cumbersome and complex pattern to the simple abstract geometric modeling, with the full express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of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the modern sense.
4. Conclusion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corporate logo is not only a leading power in the mobilization of all the visual elements, but also is the center integrating all the visual elements, and is the public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rporate brand identity. Therefore, the corporate logo design, in the whole visual identity system desig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Bu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full release of the functions, we should stres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end of localization,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transplant the human elements in the enterprise area into the corporate logo, so as to obtain a stronger market recognition effe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hancing the identification contents.
Specifically, we should spare no efforts in the aspects that the good marks should be concise and bright and infectious; delicate and beautiful, and should be in accord with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If the logo is to be known and trusted by the public, and in every application project, the logo is used most frequently; its universality can not be ignored.
5.Acknowledgements
Project: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innov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of the local enterprises in Xiangxi.
References
[1] Sun Zhongqun. Research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ustomer dissatisfaction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1 (1)
[2] Xu Jianmin.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J], China trade, 2010 (11)
[3] Fang Hong.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in marketing management [J], China trade, 2010 (11)
篇5
NBA總裁近日宣布了對洛杉磯快船隊老板唐納德?斯特林種族歧視言論的調查結果,對其處以終身禁賽以及250萬美元的罰款。有生之年,斯特林將永遠不得進入NBA的球館與訓練場地。
斯特林是目前NBA聯盟中執掌球隊時間最長的老板。前段時間,美國著名的八卦網站TMZ爆出一段電話錄音,顯示斯特林和女友斯蒂維亞諾因為后者在網上了一張與黑人球星約翰遜的合影而發生爭吵。在錄音中,斯蒂維亞諾解釋說,前NBA球星約翰遜是她非常崇拜的人物,她只是和自己尊敬的人合了一張影,而他碰巧是個黑人而已。但是斯特林卻對此大為光火,他不僅直截了當地說不要把黑人帶到他的球場上,而且當斯蒂維亞諾提醒他說,快船隊的球員也都是黑人時,他反駁道:“我養活這些人,給他們吃的、穿的、汽車和房子。誰給了他們這些?是其他人嗎?……”
這些言論一經媒體曝光立刻引起軒然大波。事實上,這并不是斯特林第一次因為種族歧視而給自己招來麻煩,他曾經因為拒絕把手中房產出租給非洲裔和拉美裔的房客而吃上官司,被罰275萬美元。這一次斯特林不僅要支付250萬美元的罰款,而且有可能不得不賣掉自己的球隊。
長女成就最大?
德國總理默克爾、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名嘴奧普拉?溫弗里、《哈利?波特》作者羅琳、著名歌手碧昂斯有何共通之處?原來都是家中長女。據香港《文匯報》報道,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社會及經濟研究所研究發現,長女野心最大、能力最高,容易成為成功人士,長子則排第二。
據報道,團隊研究了1503組、共3532名兄弟姐妹,了解家長和他們的教育程度與職業等。結果發現,長子或長女較堅持學業,比弟妹高7%;他們通常有較大機會繼續進修,比弟妹高16%。其中,又有4%的長女比長子擁有較高學歷;長女野心也最大,比長子高13%。研究還發現,子女間年齡差距越大,學歷和成就就越高,專家建議最好相隔最少四歲。研究人員解釋,長子長女較成功及野心較大可能是因為本身聰明,但更有可能是父母通常投入更多時間及心力撫養頭一胎。
此外,所有曾登上月球的12名男性航天員全是長子或獨子。過半諾貝爾得獎者及美國前總統均是長子或長女,包括奧巴馬、克林頓、布什等。
“刀鋒戰士”庭審重啟
南非“刀鋒戰士”皮斯托瑞斯殺害女友案的庭審在休庭兩周后日前重啟。
本案的審判原計劃在三周之內結束,但目前庭審已經進入了第七周。在接下來的兩周之內,皮斯托瑞斯的律師將傳喚包括心理學家等在內的多名證人,以求鞏固皮斯托瑞斯關于“誤殺”的說法。盡管目前庭審的情況對皮斯托瑞斯不利,但辯方努力把皮斯托瑞斯的行為歸咎為他在治安不佳的環境中,本身的“殘疾”和“脆弱”帶來的不安全感,以說明他的行為是出于害怕而不是憤怒。
皮斯托瑞斯在2013年2月使用一支口徑9毫米的手槍連開四槍,射殺了女友斯滕坎普。他在事后聲稱自己將女友誤當成藏在門后的盜賊。而在檢方看來,這是一次預謀殺人。在此前的審判中,皮斯托瑞斯的證詞在公訴人的追問下也顯得不甚牢固。如果皮斯托瑞斯謀殺罪名最終被裁定成立,他將面臨25年甚至終身的監禁。
前女仆揭秘希特勒的“一切”
時隔71年,一名曾服務過納粹德國頭目希特勒的奧地利婦人日前打破沉默,向外界介紹了其鮮為人知的私生活。
這位名叫卡爾哈默的老婦人表示,希特勒特別喜歡吃甜食。希特勒表面上飲食健康,但經常在半夜會客完畢后,偷偷跑到廚房,趁仆人睡覺時偷食蘋果果仁蛋糕,以及各式各樣的甜食。大快朵頤后,才到床上睡覺,常常到下午2點才起床。卡爾哈默還表示,希特勒喜歡看電影,所住的別墅內就設有電影院。
卡爾哈默表示,1943年她應征仆人時,并不知雇主是希特勒,在母親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她來到希特勒藏身的山間別墅。她稱到崗的第一天感覺有些不自在,“穿過三個黨衛軍崗哨后,我到達了那里,滿屋子都是客人,希特勒突然現身。”沒多久,她很快意識到,只要希特勒在場,仆人們便不準說話,盡管他們不時在背后說希特勒的是非。在別墅服務期間,她負責洗衣服、縫紉、清潔及沖茶等工作,有一次她打破杯子,被罰不準放假。
卡爾哈默說,別墅的情況和普通德國人及奧地利人面臨的境遇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她家人吃不飽飯時,別墅的仆人卻可以吃飽,可以喝蘋果汁。談到女主人、希特勒的情人愛娃,卡爾哈默稱,“她對我非常友善,為我們設計制服,到了圣誕節,她還為戰爭前線的軍人織襪子。”二戰結束前,卡爾哈默一直在別墅工作。
誰會是希拉里的競選搭檔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卸任后雖然尚未宣布是否參加2016年總統大選,但美國媒體已經開始推測希拉里的競選搭檔。
對希拉里而言,競選搭檔的理想候選人不但應該具備即刻把控總統寶座的經驗,而且還應該受到公眾敬重。按照這些標準,希拉里的丈夫克林頓是最有資格勝任競選搭檔的候選人。有民調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民眾對克林頓抱有好感,55%的受訪者認為克林頓是一名優秀的總統。但是,根據美國憲法的規定,曾經擔任兩屆總統的克林頓無法成為希拉里2016年大選的競選搭檔。除了克林頓,還有誰可以成為希拉里競選搭檔候選人?答案是前副總統戈爾。盡管戈爾在政治權術上沒有克林頓老練,但是他在克林頓政府任職了八年。由于美國憲法沒有限制副總統任期,因此,戈爾有資格擔任希拉里的競選搭檔。另外,戈爾財大氣粗,可以為競選活動注入無限的資金。
與此同時,陣營積極鼓勵希拉里參加2016年大選,曾經支持奧巴馬參選總統的參議員凱恩公開表示,他支持希拉里競選總統。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去世
以《失樂園》等作品聞名世界的日本直木獎獲獎作家渡邊淳一因患前列腺癌于4月30日晚在東京都內的家中去世,享年80歲。
篇6
總體而言,美國人平時的穿著打扮不太講究。崇尚自然,偏愛寬松,講究著裝體現個性,是美國人穿著打扮的基本特征。跟美國人打交道時,應注意對方在穿著打扮上的下列講究,免得讓對方產生不良印象。
第一、美國人非常注重服裝的整潔。
第二、拜訪美國人時,進了門一定要脫下帽子和外套,美國人認為這是一種禮貌。
第三、美國人十分重視著裝細節。
第四、在美國,女性最好不要穿黑色皮裙。
第五、在美國,一位女士要是隨隨便便地在男士面前脫下自己的鞋子,或者撩動自己裙子的下擺,往往會令人產生成心引誘對方之嫌。
第六、穿睡衣、拖鞋會客,或是以這身打扮外出,都會被美國人視為失禮。
第七、美國人認為,出入公共場合時化艷妝,或是在大庭廣眾之前當眾化妝補妝,不但會被人視為缺乏教養,而且還有可能令人感到“身份可疑”。
第八、在室內依舊戴著墨鏡不摘的人,往往會被美國人視作“見不得陽光的人”。
加拿大
在日常生活中,加拿大人著裝以歐式為主。上班的時間,他們一般要穿西服、套裙。參加社交活動時往往要穿禮服或時裝。在休閑場合則講究自由穿著,只要自我感覺良好即可。
法國
法國人對于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眼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對于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德國
德國人在穿著打扮上的總體風格,是莊重、樸素、整潔。在一般情況之下,德國人的衣著較為簡樸。男士大多愛穿西裝、夾克,并喜歡戴呢帽。婦女們則大多愛穿翻領長衫和色彩、圖案淡雅的長裙。德國人在正式場合露面時,必須要穿戴得整整齊齊,衣著一般多為深色。在商務交往中,他們講究男士穿三件套西裝,女士穿裙式服裝。德國人對發型較為重視。在德國,男士不宜剃光頭免得被人當作“新納粹”分子。德國少女的發式多為短發或披肩發,燙發的婦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波蘭
波蘭人的穿著打扮極有自己的特點。除正式場合要穿西服、套裙之外,波蘭人日常著裝的最大特點,是崇尚個性,講究與眾不同。
俄羅斯
俄羅斯人大都講究儀表,注重服飾。在俄羅斯民間,已婚婦女必須戴頭巾,并以白色的為主;未婚姑娘則不戴頭巾,但常戴帽子。在城市里,俄羅斯人目前多穿西裝或套裙,俄羅斯婦女往往還要穿一條連衣裙。前去拜訪俄羅斯人時,進門之后請立即自覺地脫下外套、手套和帽子,并且摘下墨鏡。這是一種禮貌。
澳大利亞
男子多穿西服,打領帶,在正式場合打黑色領結,達爾文服是流行于達爾文市的一種簡便服裝。婦女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穿裙子,在社交場合則套上西裝上衣。無論男女都喜歡穿牛仔褲,他們認為穿牛仔褲方便、自如。土著居民往往赤身,或在腰間扎一條圍巾,有些地方的土著人講究些,披在身上。他們的裝飾品豐富多彩。
墨西哥
墨西哥人的穿著打扮,既具有強烈的現代氣息,又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在墨西哥人的傳統服裝之中,名氣最大的是“恰魯”和“支那波婆蘭那”。前者是一種類似于騎士服的男裝,看起來又帥又酷。后者則為一種裙式女裝,穿起來讓人顯得又高貴,又大方。墨西哥人非常講究在公共場合著裝的嚴謹與莊重。在他們看來,在大庭廣眾之前,男子穿短褲,女子穿長褲,都是不合適的。因此,在墨西哥出入公共場合時,男子一定要穿長褲,婦女則務必要穿長裙。
阿根廷
在正式場合,阿根廷人的著裝講究干凈整齊。做不到這一點的人就會失去阿根廷人的尊重。在一般情況下,不論是進行正式訪問還是外出,男士一定要穿西裝套裝,女士著套裙或長裙。在阿根廷最好不要穿灰色的套裝套裙。
巴西
在正式場合,巴西人的穿著十分考究。他們不僅講究穿戴整齊,而且主張在不同的場合里,人們的著裝應當有所區別。在重要的政務、商務活動中,巴西人主張一定要穿西裝或套裙。在一般的公共場合,男人至少要穿短襯衫、長西褲,女士則最好穿高領帶袖的連衣長裙。:
南非
在城市之中,南非人的穿著打扮基本西化了。正式場合,他們都講究著裝端莊、嚴謹。因此進行官方交往或商務交往時,最好穿樣式保守、色彩偏深的套裝或裙裝,不然就會被對方視做失禮。此外,南非黑人通常還有穿著本民族服裝的習慣。不同部族的黑人。在著裝上往往會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篇7
金山里最富有的乞丐
朋友因為工作繁忙,所以安排他的黑人司機阿伯汗開著寶馬730i限量版來接我們去游車河。阿伯汗是贊比亞土生土長的純爺們兒,讓人意外的是,他不僅僅是個專職司機,除了開車技術一流之外,對汽車的了解也非常深。剛一上車,我們就聊起了座駕寶馬730i限量版,阿伯汗說寶馬730i限量版的最大魅力在于其豐富的配置,獨特的夜視系統采用了最新的遠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以讓司機看到300米左右的距離,雨霧天氣也可顯示100米左右的距離。低速時角度更廣,高速時角度變小但更遠,可以隨方向盤的轉動而轉動,并具有自動清洗功能。限量版車內的裝飾也是阿伯汗最喜歡的,風擋玻璃帶綠色遮陽簾,漂亮的實木為限量版打造了非一般的奢華氛圍。車身高度的自動調節,無論是空載還是滿載狀態下都不會發生變化,為乘坐者以及駕駛者提供了極好的使用空間。阿伯汗說開這輛車載過很多贊比亞名人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包括前任的和現任的贊比亞總統。
出發前許多朋友提醒我非洲的安全是個大問題,特別在黑人聚集區,搶劫外國人是家常便飯,但有本地人阿伯汗為我們開車游歷這個城市,無形中給了我們很大的安全感。手里打印的資料顯示盧薩卡終年風和日麗、四季如春、多熱帶花草、環境優美,素有“花園城市”之稱。但真實呈現在我眼前的盧薩卡讓我很失望,前三點說得沒錯,三角梅等花卉隨處可見,但環境優美僅限于富人區。驅車行駛在城市間,卻像是回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國某縣城。這里的城市道路大部分為土路,車輛開過隨即塵土飛揚,垃圾更是這座城市給我的最深印象。馬路邊、房屋旁、到處都是垃圾,人們置身垃圾外、若無其事地各忙各的。四車道的公路上車輛熙攘,經常有小販拿著小商品穿梭在公路上向開車的人們兜售。
沿途,我意外于贊比亞的交通如此順暢,這里的司機修養也出奇的好,哪怕堵車,車輛總會讓行人先過,給我如同置身歐美發達國家的感覺。一路上阿伯汗不停地向我們介紹,突然,他手指不遠處的一棟高樓,說那叫銅樓(Findeco Building),也有人叫它“鳥籠”。這座花費四年時間于1974年投入使用的國家礦業大樓一共23層,目前是盧薩卡標志性建筑。我專門讓阿伯汗將車開近這棟大廈,站在樓下仰望這座建筑。陽光打在整個銅結構框架的建筑上,泛著暗啞的金光炫耀著它曾經的輝煌。
這就是盧薩卡給我的第一印象,有文明亦有野蠻;有繁華似錦亦有滿目貧窮;有富得流油的公務員和官員,也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民;有欣欣向榮飛速發展,也有貧瘠荒涼落后不前。非洲是富有的,特別是贊比亞,擁有非洲大地70%的淡水資源和礦產資源。但即便是富有,這里的人們卻少見勤奮進取的心境,在這里少見工業化進程中的繁華與忙碌,地平線上疏落的幾片樓群就構成了一座城市的骨架。公共設施簡陋,環境衛生臟、亂、差,慵懶與休閑似乎構成了非洲大地特有的社會形態,給人有種守著金山當乞丐的感覺。
瀑布半天上,飛響落人間
很快,趕來的其他3個家庭的成員與我們匯合組成旅行小分隊,開始愜意的旅程。阿伯汗開著他的寶馬730i打頭陣,我們全家則換上了豐田蘭德酷路澤押后。在通往利文斯敦的準國道上前行時,路面雖然坑坑洼洼,但豐田蘭德酷路澤四驅越野車在這種路上有恃無恐,在低速巡航駕駛輔助系統(Crawl Control System)的幫助下,無需踩油門及制動踏板就可以自動保持車速在泥濘與碎石間前進。有效高度控制懸架系統(AHC)和電子控制懸架系統(Sky-Hook TEMS)提供了更加優異的越野性能,液壓系統可以讓我們更加放心、安全地在路上行駛,動力調節懸架系統(KDSS)賦予了懸架更大的伸縮性,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車輪與地面的附著力,減少顛簸感。
經過一夜的休整,大部隊都向維多利亞大瀑布區挺進。大老遠我們就聽到瀑布的轟鳴聲,循聲走去,一道氣勢磅礴的白色飛鏈就出現在右前方,真可謂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與千丈,水云煙霧難分焉”。看著絢麗的彩虹在瀑布上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我驚嘆得竟詞窮了。沿著瀑布的上游走,這里是著名的贊比西河。誰能想到,眼前靜如處子的贊比西河,不遠處正以萬馬奔騰的氣勢直落千尺,銳不可當!
沿著林間小徑越往前走,裂谷就越深,瀑布就越壯觀。魔鬼瀑布雄偉絕世,滾滾流水,洶涌飛落,雷霆萬鈞,驚天動地。游人至此,感覺大地都像在顫抖;主瀑布,以水流量最大稱著。滿目水簾,垂掛懸崖,半空銀光飛瀉,深谷云騰霧繞,氣蕩聲鳴,令人嘆為觀止;馬蹄形瀑布,水流不大,以其形似馬足而得名;彩虹瀑布,平野出勝。遠望一片開闊墓地,陽光下橫空映出道道彩虹。臨近方覺細雨淋身,飛瀑如潮,水霧聲景,渾然一氣,置身其境,仿佛飄飄欲仙。在東瀑布與彩虹瀑布之間,橫跨空谷有一座“刀刃橋”,長三十余米,寬約兩米。往下看,左邊是幽深的峽谷,右邊是咆哮怒吼的萬鈞雷霆。因為橋身狹窄,地勢險要,當地人給它起了個傳神的名字—刀刃橋。行走在濛濛細雨之中,越往前走雨勢就越大,一粒粒鉆石般的水珠從百米深的谷底翻著身,映射著五彩斑斕的陽光升騰至空中,然后一片片灑向游人,將每個人的全身打得濕漉漉的。
走到小徑的盡頭,我們一起驚呼起來,一道絢麗的彩虹在峽谷里劃出了一道美麗的弧線。它是那么清晰、真實,仿佛觸手可及。
親密接觸自然,關愛非洲兒童
此次去非洲的主要目的是帶孩子親密大自然,讓他們看看真正的大象、斑馬等動物。其次是帶他們去關愛這里的小朋友,讓他們感受一下,和非洲的小朋友比自己現在有多幸福。
我們開著一輛改裝過的加長敞篷豐田蘭德酷路澤,車內三排的座位,每排容納3~4人,酷勁十足,有種美軍越野訓練的感覺。去國家公園的路全是土路且一路顛簸,車輪經過,揚起的塵土撲面而來,幾乎每個人都要吃一嘴的灰。忽然一頭被驚擾的成年大象驚慌著向我們追來,嚇得黑人司機馬上加速狂奔,我們幾乎被顛出去。導游對著驚魂未定的我們說,如果車被大象追到的后果就是車被撞翻,人被踩成肉餅。接下來犀牛、河馬、野牛、羚羊、野鹿、斑馬、狒狒等動物陸續出現在我們眼前,能看到這么多野生動物,真是大飽眼福。喜歡狩獵的楠楠問導游非洲能否打獵,導游說對野生動物,政府控制得非常嚴格。
第二天當我們自己駕車進入另一個國家公園的時候,正好遇上野象群攔路。幾頭大象很悠閑地站在土路中間一動不動。我們的車隊不敢前進,也不想后退,就退避到路邊停靠著。附近村里的人們也跑出來看熱鬧,人群中的孩子們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他們的穿著都很破爛,我們跟著一個孩子來到他們的家里,這是一個典型的非洲房屋。這個家簡陋得簡直讓人目不忍視,沒有冰箱,沒有電視,更沒有廚房、廁所與盥洗室,甚至沒有床。兒子問我這是當地人住的家嗎?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非洲人的家,是無數非洲人的家。他們的生活與我們是天壤之別,要是與歐、美人比起來,那就是天堂和地獄。
贊比亞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全國近1200萬人口中,約有80%的人日均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根據官方公布的材料顯示,贊比亞全國5歲以下的兒童中有一半人營養不良,全國共有80萬孤兒,其中約有60萬人為了生存被迫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另有20萬人流落街頭。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直在提供大量資金援助,主要用于贊比亞兒童保護及其生活有關的項目。從整體上改善贊比亞兒童的生活學習狀況,同時改善當地兒童的醫療服務與營養,以改變日益嚴重的兒童生存狀況。雖然國家在教育上實行“7-2-3”學制。在7年的小學階段,贊比亞政府提供免費義務教育,學雜費全免并提供課本。即便是這樣,目前贊比亞的失學兒童仍有五十多萬人。
篇8
很早以前就想以“第九交響曲”為題,寫一些文字,卻遲遲不能下筆。一者能力有限,二者第九交響曲的分量太重,令我難以提筆。為何這樣說呢?貝多芬在指揮首演自己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后,猝死于家中;舒伯特還未譜完《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便悄然離世;甚至看不到自己《第九交響曲》的首演便因心臟衰竭而辭世;布魯克納、德沃夏克……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天才作曲家們,在題完他們人生最后一筆蕩氣回腸、撼人心魄的第九交響曲后,皆辭別人世,匆匆離去。
一位藝術家的謝幕演出尚且萬般重要,更何況藝術家生命的謝幕演出呢?
于是,我這樣傾聽著,解讀這生死之間的交響曲。
《合唱》――大同之死
據說貝多芬是理想主義者席勒的追隨者。
在貝多芬創作的所有作品中只有四部作品沒有強烈的棱角和斗爭:《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F大調田園交響曲》《F大調夢幻曲》和《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而《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既不同于《F大調田園交響曲》的旖旎、靜謐,也不同于《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中愛情主題的美妙,更無《F大調夢幻曲》的美輪美奐,但它有的,則是最無上的奮斗和幸福。
羅曼?羅蘭這樣評述道:“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就像是匯流點,從非常遙遠的地方匯集來的許多奔流――一切時代的人類的各種各樣的夢想和希望都混雜在里面。”第一樂章伊始,第一主題便猶如涓涓細流,漸漸匯聚成大河;又有如初升旭日,漸漸綻放其光芒,這,就是希望。莊嚴卻不失想象力,如同在宇宙星際間遨游。原屬于第二樂章的柔板和第三樂章諧謔曲對換,使得第二樂章狂亂之中追求著弦上跳動的歡樂,精彩紛呈,正是貝多芬對理想世界烏托邦的無限追求。第三樂章顯然更顯柔美靜謐,宛若武陵人所發現的世外桃源,和諧不受沾染。這段柔板,絲毫不亞于《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中的美妙境地抑或是《田園》的純真,表達的卻是作曲家心中從未有過的幸福感。于是,在這境地的幾分神秘之中,命運女神展開了迷人的微笑,走向了席勒《歡樂頌》的主題,宏大輝煌,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作曲家在這里表達出的“地球村”的理想(甚至看到,黑人白人在這里盡情歌舞,猶太人日爾曼人在這里酣暢豪飲),以及宇宙萬物無我如一世皆大同的崇高境界。
然而,誠如鮑爾?貝加所說,“塵世的歡樂拒絕了他,他所創造的喜悅亦遠大于那些。”貝多芬歷盡人間磨難之后,面對死神亦是不無釋然的。我們亦能清楚地看到,人在生死前是無差無別的,只有生死之間,人類才能欣然達到,世界皆大同、無憂無慮的理想境地,徹底掙脫做潮水涌上的桎梏之苦。
所以卡拉揚又怎會像富特文格勒一樣體會到這一點?
《未完成》――希冀之死
舒伯特的一生,是不無凄慘的。
他從小就收起行囊獨自來到教堂學習聲樂,除了母親偶爾來外,無人過問;性格極其害羞,羞于表達愛意、甚至怯于登臺指揮自己的作品;生活貧困潦倒,甚至只有一條褲子,與朋友輪流穿……一個個辛酸的故事,連綴成舒伯特的一生。
然而,每每聽到舒伯特,卻總有一種異樣的感覺。春暖花開,萬物生息,一股暖流流進心房,蕩滌塵世的心。據說澳大利亞某城市在公共場合播放舒伯特的音樂后犯罪率大大降低。這大概就是屢歷失敗卻始終如履平地未曾消極過的原因吧。呵,上帝的使者。
著名的《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真正意義上的“第九部)一貫秉承了這種獨特的風格,甚至沒有斗爭性。雖然,第一樂章的主題頗有些古希臘英雄悲劇式的雄壯與悲慘,也許一個裸的悲劇音符會將我們置入寒窟,但總有一個溫馨陽光的主題出現,這個主題不絕于耳,仿佛是對命運不變的希冀。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便不停地在這個主題上呈示、展開。而第二樂章則一改深沉的B小調,改為了抒情的E大調。漸漸的,浪漫主義典型的寧靜、和諧占了上風,最終克服了第一樂章所示出的幾許抑郁。
舒伯特一生命運多舛,對于困難他是逆來順受,在他的心中,苦難總是花香一瓣,伴隨著另一半馨香,是悲劇?是希冀?
《大地之歌》――唯美之死
當涂江上,水如鏡,月盤山息。“謫仙”夜披宮錦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捉月追月而去。
無獨有偶,一千多年以后,在為自己編織的亦幻亦真的醉夢中永訣塵世。
說,音樂與詩歌,永遠是相通的。是的,詩仙那孤寂的心,在一千多年后的歐洲尋到了伯牙,遙遠的時間,遙遠的地點。
然而,《大地之歌》就是兩位偉人世紀對話的產物。《大地之歌》是的第九部交響曲(辭世之作),運用了人聲套曲的形式,是作曲家對夢境人生的告別。“悲來乎,悲來乎。主人有酒且莫斟,聽我一曲悲來吟。”太白一首《悲歌行》便開啟了那《大地之歌》的酒壇,在蒼涼的男聲獨唱中,感到酩酊;“舉杯銷愁愁更愁”,酒醉之中,那凡間的悲愁卻是愈發的清晰和壓抑,而我們對酒的渴求卻是愈發的瘋狂。這種酒醉式的瘋狂,貫穿全曲。第三樂章“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一句,卻道出了作曲家夢境人生的無限感慨和無奈;悲歌式的吟唱,更是平添了凄美浪漫的色彩。末樂章,出現了安詳、美妙的悅耳和弦,仿佛醉到了若隱若現、女神繆斯所編織的幻境,看到了告別瞬間所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美好與和諧:魚翔潛底、鷹擊長空……當然還有那湖中的一輪皓月,于是我們便伸手去捉它……就這樣,在美輪美奐的夢中,我們綻放光芒,直至死寂般的枯竭……
篇9
美餐館老板因辱華廣告遭
2007年6月,經過近半年的抗議和嗆聲,在華裔社團組織和廣大華僑華人的壓力下,在法律面前,美國亞利桑那州“春卷中餐”店主終于在他的網站廣告傳單上刪除了所有帶有侮辱華人的詞句,完全改頭換面。負責發送廣告單頁的廣告公司也已同意停止發送一切含有種族歧視的傳單,并對今后該店的廣告內容嚴加審查。
這起事件發生在去年年初,亞利桑那州圖桑市一家名為“春卷中餐”的快餐店向當地一處約有兩三萬居民的高尚住宅區發送帶有侮辱華人詞句的廣告傳單,引起華人強烈不滿。“春卷中餐”的廣告菜單上赫然印著:“每一份訂餐都是由第一代中國移民用人力車來送達的……我們真應該多收些送餐費,這些中國佬現在越來越貴了。”
圖桑華人會館主席黃國仁介紹說,事件發生后,當地數個華、亞裔社團或個人致電致函給“春卷中餐”老板雷諾茲,提醒他這則廣告并不幽默,而是對華人的侮辱,希望他盡快撤消這則廣告,但一直未得到正面回應。5月初,雖然雷諾茲對廣告傳單做了一些改動,但改動并不大,而且差強人意。他們于是宣布抵制該店店主旗下的三家餐館直到所有侮辱性的詞句都被刪除,并店主邁克?雷諾茲。
據悉,除了華人社團外,當地還有韓裔、日裔、西裔、越裔、猶太裔等各個族裔的社團都加入了抗議的行列。南加亞太法律中心的副總裁王凱玲強調了亞裔社區成員如遇到歧視事件自己嗆聲的重要性。她說:“我們必須記住,如果要改變別的族裔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必須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她還指出與其他族裔和社區的溝通和合作也很重要,尤其是當華裔是一個社區的初來者時。
美電臺停止播出侮辱亞裔節目
2007年4月5日和19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旗下的WFNY電臺在招牌節目“狗窩惡作劇電話秀”中兩次播出侮辱華人的情節。節目中,主持人杰夫?萬德格里夫特和艾爾維斯?丹?雷打電話到一家中餐館假稱訂餐,卻惡整服務生以制造節目效果。在長達6分10秒的訂餐過程中,對華裔女服務員以及兩名華裔男性工作人員使用大量侮辱和性騷擾語言。且在每次接訂單的餐館員工耐心回應污穢言語時,播音室都會傳出兩名主持人的訕笑。
節目播出后,惹怒了全美華人,華裔官員也紛紛站出來表示強烈譴責,紐約地區美華協會的四個分會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解雇萬德格里夫特和艾爾維斯以及節目制片人。最終,在華人的多次聯合抗議之下,4月23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將兩名主持人停職,三周后作出了解雇決定。5月12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宣布,停止播出這檔曾侮辱亞裔的電臺節目。
這起事件,不僅讓主流社會聽到了華人的心聲,同時也彰顯了華人日漸強大的力量。
瑞士公司就“辱華T恤”道歉
2007年7月9日,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向中國駐德外交機構反映,北部城市不來梅一家名為KULT的服飾連鎖店正銷售一種印有“F-U-C-K You China”字樣、并配有一清朝人模樣的小丑圖像的白色T恤衫。這一事件引起了華人社會的強烈反響,中國駐德國、瑞士各使領館分別提出嚴正交涉,不來梅中國留學生甚至組織了抗議簽名活動。
這次T恤衫事件涉及到中國駐德國和瑞士多家使領館:最初這個系列T恤衫是在不來梅的KULT時裝店櫥窗里出售,屬漢堡領館管轄范圍;負責經銷的公司是在法蘭克福領館轄區;設計師菲利普?普蘭本人是慕尼黑人;而他的設計公司又是在瑞士的阿姆里斯維爾――所以中國駐瑞士大使館,駐漢堡、法蘭克福和慕尼黑領事館都對此事十分關注,也從各方面采取了積極的回應措施。
法蘭克福總領館經濟商務領事翟謙說:“我們認為這個事件很嚴重,對設計師、銷售商的這種行為感到震驚。因為這是對一個國家的侮辱,是無法接受的。這種行為既損害德國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又損害公司本身的形象,同時也違反經商誠信的原則。”
7月13日,中國駐瑞士大使館正式致信普蘭公司,聲明這次T恤衫事件是一種侮辱,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提出嚴肅和強烈的抗議,要求普蘭公司立即停止該系列T恤衫的生產和銷售,并公開道歉。
7月18日瑞士普蘭公司向中國公開道歉,同時負責經銷的德國公司也停止了銷售相關貨品。
韓國辱華標牌事件獲妥善處理
全球每個大城市幾乎都有唐人街,它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也是吸引中國投資的重要渠道,而韓國則是沒有唐人街的國家。
近幾年來,赴韓國的華人越來越多,韓國對華僑的待遇有所改善,但韓國公民和華僑間的各項區別仍存在,而華人受辱事件也是時有發生。
去年7月27日,一位網名叫“初四”的在韓中國留學生在橡樹攝影網發帖,稱在韓國見到了辱華標牌。他介紹,在韓國龍仁市有家寵物百貨商店,店名叫做“白狗村”。根據初四拍攝的照片,這家店門口掛有一個標牌,上面有華表、長城、紅旗的照片,還有 “天安門”,其中“天安門”城樓上的像被移花接木成一頭白色的寵物狗,城墻左右兩側的標語也被換成韓文“龍仁市寵物百貨商店”及“白狗村”等字句。這一明顯有辱華性質的事件經發出后,引起了在韓中國留學生和網民的極大憤怒。
7月31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負責人緊急約見韓國駐華使館有關官員,就韓國商店辱華標牌事件提出交涉,要求韓方澄清并立即采取措施。其后韓國有關部門與當事商店店主取得聯系,指出其錯誤做法。該店主對其不當行為表示道歉,并拆除標牌。
新西蘭主流媒體向華人道歉
目前,在新西蘭,占總人口近4%的華僑華人已成為新西蘭多元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華人遭遇歧視與偏見的現象仍時有發生。與以往相比,現在的華人社團在面對歧視時更多地采取了抗爭行動,有理、有據、有組織地進行反擊。當地一位僑領說,我們這樣做,是為了應有的尊嚴。
去年年初,新西蘭第三大城市基督城發生一起典型的華僑華人社團抗議媒體偏見的事件。2月28日,當地主流英文報紙《新聞報》頭版頭條以《中國學生,最大的騙子》為題,報道中國留學生在林肯大學頻繁抄襲、作弊的情況,該報翌日繼續刊文《欺騙是中華文化認可的一部分》。
文章發表后,當地華人教育協會和留學生團體前往《新聞報》交涉,要求該報就報道中不實的部分和存在明顯歧視傾向的標題予以道歉,結果受到敷衍接待;隨后,基督城的19個華裔及亞裔社團聯合發表抗議信,并組成協調組,連續同《新聞報》交涉,要求正式道歉。在19個華裔及亞裔社團代表同《新聞報》總編輯談判后,《新聞報》最終不得不同意正式道歉。
法華社開博客記錄抗議
媒體抹黑維權全過程
近年來,國外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時常采用非常手段,制造轟動效應。一些明顯針對華裔族群的惡意抹黑新聞播出后,引起了世界華人社會的巨大反響。
2007年12月14日,旅法60余個僑團的會長或代表在法國潮州會館召開會議,商討依法對法國電視一臺抹黑報道進行維權的辦法,并建立博客網站詳細記錄華人維權過程。
2006年11月27日晚間,法國電視一臺“知情權”欄目的《我在亞裔社會臥底》和11月29日蒙地卡羅電臺對?斯法維的采訪節目播出后,節目對華裔社會的肆意詆毀引起了旅法華僑華人的公憤。11月30日,30余家華人社團在潮州會館召開緊急會議,抗議這兩個節目對華裔社會的歪曲、抹黑,并選出了林振藩、黃秋鵬、吳官雄、吳志平四人小組與律師溝通,采取法律行動,依法維權。其他僑團在看到報道和聽到工作小組的消息后,陸續加入,有近70個僑團簽名抗議。
僑領黃秋鵬代表四人維權小組表示,已向法國電視一臺、蒙地卡羅電臺和法國最高視聽委員會發去抗議信,但目前還沒有回音。工作組已專門聘請法國律師并給法國電視一臺發去律師函,表明華社態度,要求該臺相關人員道歉,并恢復華社名譽。工作小組同時建立了博客網站,詳細記錄華人維權過程。
篇10
引言
為了使音樂師范教育更有效,必須解決一系列多方面的現實問題,要求教師必須是:1)專業音樂家;2)學生學習和音樂發展方面的專業人士;3)音樂學習環境的高效管理者。這種環境中,新技術和電子媒體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這三種期待都十分重要,但是其中還有一些相互矛盾的概念。例如,教師應該專長于哪種音樂?是一種還是多種?有沒有一種關于學生學習和音樂發展的既定研究成果,可以適用于所有情況和所有學生?什么是有效的音樂學習環境管理?在這種環境中,非正式音樂學習的理解,學校外的音樂以及信息技術是否越來越重要?要實現有效的音樂師范教育也必須意識到音樂學習和行為的廣泛社會文化環境,及其與年輕人日益顯現的音樂特點的相關性,這種特點通常具有群體性,比如性別、民族、經濟地位及同伴。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在英國的當代研究例子,探討有效的音樂師范教育的廣泛背景和挑戰。
教育學院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是一所研究院,成立于1902年,不僅是世界級的教育研究機構,也是英國最大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音樂師范教育是本院的重要特色。每年英國有大約10%的新任中學音樂教師做為學位教師教育證書課程PGCE(英文全稱PostGraduateCertificateofEducation)的一部分,通過教育學院獲得合格教師資格QTS(英文全稱QualifiedTeacherStatus)。學院的音樂導師定期受邀加入官方的工作小組和獨立的咨詢機構,討論英國和世界范圍內學校音樂課程所面臨的變化和革新。
教育學院的音樂教育研究
除了基礎的師范教育課程(全日制、非全日制和靈活的選擇方式),學院還擁有全球最大的音樂教育研究生群體之一,共有八十多人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研究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對各種背景下學生的音樂行為和發展的調查,音樂教師發展,中小學和高校的音樂課程,新技術的使用,音樂感知和認識,社會文化研究,音樂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如言語和發音治療及兒童癌癥治療。
除了以上學生主導的這些研究,導師也在外部資助下開展廣泛的研究項目,這是倡導研究的學院在國際國內激烈競爭中的正常工作要求。研究的重點包括中學音樂課堂中的非正式學習,如何培養具有國際水準的樂器演奏家,音樂對兒童閱讀能力發展的影響,促進特殊教育中的音樂發展,以及專業音樂機構實現其教育目標的有效性。
目前有兩大挑戰:一是導師如何在教學和研究之間找好“平衡”,使兩者都能有效;二是要保證研究具有社會生態效果,有潛力影響現實世界中音樂教師和學生的多樣性。
國內環境
和大部分國家一樣,音樂通常是英國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音樂是學前教育的選修課(培養創造性的一部分),小學(5歲到11歲)和初中(12歲到14歲)的必修課,高中(14歲以上)和繼續教育(如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選修課。英國政府有法令將音樂做為“國家課程”的一部分,目的在于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提供接觸音樂的機會,無論選修或必修。但是英國有四個部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各有各的音樂課程,它們略有不同,比如蘇格蘭就不是強制性的,而是指導性的。
基礎師范教育
基礎師范教育(ITE)是為了使新教師能夠勝任不同年齡階段教育的需要。雖然在英格蘭獲得合格教師資格(QTS)的途徑有很多(也許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的),但是獲得合格教師資格的基礎是滿足英國教育國務大臣的合格教師“標準”。這些標準是正式公布的,由政府監察員定期審查。
在一年的基礎師范教育課程中,這些實習教師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留在學院本部,其余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三所不同的學校參與實習教學。目前面臨幾種挑戰,一是高等教育的導師不像其他學校的老師那樣有那么多的時間關注進修教師的思想和發展;二是有必要保證導師和教師共同密切工作,讓學生體驗“聯合”課程;三是教師目前與學校簽署的合同中并沒有要求他們支持學生,所以教師從事基礎師范教育是自愿的,(盡管鼓勵高校為安排在學校里的學生付工資);四是學校的課程是受到定期審查的,這就要求有針對師范教育相應的評估和改變。例如英格蘭的學校從1992年國家音樂課程第三版(2000)出版后即予采用。
英格蘭學校音樂教育質量
英國教育標準局(OFSTED)代表政府評估音樂教育的質量。這是一個非行政的政府部門,直接向英國議會報告。教育標準局由一位資深公務員領導,負責檢查并匯報學校和基礎師范教育質量。根據前一學年的檢查情況,首席督學年度教育質量報告。2000年初,對初中(稱為年齡段3[KeyStage3])(見圖一)義務音樂教育質量的不穩定提出了廣泛的擔憂。有點不可理解的是,小學(年齡段1、年齡段2[KeyStage1/2]),盡管通常由非專業人士任教,評級卻常常較高。評定的高中(年齡段4[KeyStage4])音樂教學質量一般也高得多。
圖一:2001—2005年(含)英格蘭學校音樂教育質量,源自教育標準局年度報告中的綜合檢查數據判斷。檢查數據分為兩組:優秀/良好/較好或滿意/不滿/很差。年齡段1、年齡段2=小學(5歲到11歲);年齡段3=初中(12歲到13歲);年齡段4=高中(14歲到16歲)。非專業的音樂教師通常在小學任教;專業音樂人士,通常是本科畢業學生,在中學任教。音樂課5歲到13歲是必修的,14歲以上是選修。
盡管2001年以來,教育標準局已經發現初中音樂教育的質量在穩步改善,但是整體質量仍然低于其他學年段,原因可能是:1)小學的課程組織結構是一個班的老師教所有的課,因此能夠更好地了解每個孩子一學年的情況,從而根據個體需要安排音樂課;2)國家課程中的小學的音樂學習期望值比中學低(在音樂行為的復雜性方面),這使得督學(可能不是小學音樂專家)給予更高的評價;3)高中的音樂是選修課,面向一小部分群體,大約7%,他們已經選擇繼續學習兩年音樂直至16歲的考試;4)初中音樂是必修課,面向所有學生,這一階段是音樂認同個人發展最集中的階段(塔蘭特、諾思和哈吉維斯,2002)。
學生對學校音樂的看法
教育學院最近的研究表明了學生在學校音樂方面的不同經歷。例如,在小學男女生對學校音樂的喜愛是不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如此(喬伊斯,2005)。盡管男女生在學校外面唱歌都感到快樂,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男生喜歡將唱歌做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不到三分之一認為在學校唱歌會使他們唱得更好。
在中學,通過分析過去六年的數據顯示,大約只有7%的年輕人愿意在13歲以后繼續學習音樂(斯旺德斯,2006)。不過這一小部分的人中,女生的比例(8%)高于男生(6%)。但是,音樂是年輕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個人和群體認同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例如,大部分人(80%)經常以電子的形式聽音樂,包括聽廣播,平均每周10小時。到2004年,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通過因特網定期購買音樂。AppleiTunes網址下載最近達到十億次(2006年2月),包括2005年最后七天兩千萬次來自英國的下載,原因在于年輕人開始使用他們的圣誕禮物MP3播放器。這巨大的音樂消費數據和很少的年輕人愿意14歲以后繼續學習音樂比起來,意味著初中的音樂教育可能不像督學們想像得那么成功。對于大部分青少年來說,參與音樂是學校以外的事情。
但是,一些中學已經能夠扭轉這一趨勢,甚至對于一些在其他科目成績欠佳的學生,在音樂課程考試中仍有上佳表現。例如,最近對倫敦中部的非洲加勒比黑人人口比例較高的各中學的分析數據表明,非洲加勒比黑人學生中高達62%的學生愿意學音樂(學校的平均水平是24%),遠遠高于同一學校其他學生的比例8%(斯彭斯,2005)。而且,這些孩子在他們的16歲以上音樂考試中的成績高于其他科目,如英語、數學和自然學科。
采訪這些年輕人經常發現,課堂內容如果與他們知道的、喜歡的或能夠演奏的音樂有關,他們會更喜歡。他們也更喜歡尊重他們的音樂老師。這些正面的情感上的介入看起來是他們“學校音樂”相對成功的原因。
正在進行的對初中學校音樂的研究中的部分數據進一步揭示了為什么有的年輕人在學校的音樂課學習中比較成功,有的卻不成功(斯旺德斯,同上)。這些研究關注音樂必修課程最后一年(9年級,13歲以上)的學生。這一年他們要決定是否繼續學校音樂的學習。研究分析一所學校44名學生訪談的記錄顯示,學生們傾向于將自己看做以下五類中的一類。
表一:初中9年級(13歲以上)學生的關于課堂音樂的自我識別分組(選自斯旺德斯,2006)
五組中只有一組是完全參與學校音樂(傳統西方音樂家),部分原因是他們正式的樂器演奏技能以及可以成功認同學校音樂課內容的能力。然而其他四組都是有一些另類的、不太正面的看法,一些人認為自己不是音樂家;一些人有自學的樂器演奏技能,但是不認同學校音樂,盡管他們是多才多藝的音樂家(“另類西方音樂家”);一些人在傳統意義上是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但是認為學校的音樂毫不相干而且威脅到他們的“音樂家”地位(“傳統的自由西方音樂家”);有一些人認為他們自己的音樂技能和學校要求的技能不匹配,威脅他們做為音樂家的自我概念(“另類自由西方音樂家”)。總體說來,相當多的年輕人(錯誤地)認為自己不適合繼續進行音樂學習。但是事實上做為消費者、聽眾和或實踐者,他們成功地和學校外的音樂相聯系。除非學生發現“學校音樂”的成功之處,否則他們很容易脫離(放棄參與)學校音樂。對其他三所學校學生訪談的研究分析也證實了以上發現。
從學校教育到高等教育和師范教育的音樂進程
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愿意在高中繼續學習音樂,由此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是其中更少的人選擇繼續深造(16歲至18歲,這7%的人中只有10%到15%)。接下來更少的人會攻讀音樂學位。例如,2004年,21歲音樂專業的畢業生只占那些2001年18歲時參加高級程度(AdvancedLevel)音樂考試人數的15%,占1999年拿到中學畢業證[GCSE]人數的2%。(見圖二)
圖二:舉例說明1999年16歲參加國家音樂考試(GCSE)的人數、2001年18歲繼續參加高級國家音樂考試(A級)的人數以及2004年21歲獲得音樂學位的人數在逐漸減少。系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數字(蘇格蘭的學校中沒有統一的音樂考試體系)。
圖三:對比1997—2004年官方數據,包括:1)初中音樂教師空缺數;2)政府通過教師培訓機構(TTA)規劃基礎音樂師范教育的職位數;3)通過一年學習并獲得教師資格證的新音樂教師數。
結果,能夠加入基礎師范教育的有能力的音樂畢業生的“人才庫”就相當少了,在英格蘭,每年大約有450名新教師獲得音樂教師資格證書,可以去中學任教。這不足以滿足教學需要(見圖三)。自1997年以來,英國政府已經穩步增加了基礎師范教育(ITE)的職位數量,資助35%以解決短缺問題。然而,盡管基礎師范教育已經能夠提供更多的職位,但是愿意成為教師的人數仍然沒有什么變化,獲得教師資格證的人數僅增加了12.5%。
并不是每個有資格做新教師的人都是遵循中小學、本科、研究生這一路線進入工作職位的,一些人在當教師之前已經畢業幾年甚至許多年了,或者在20歲出頭到25歲左右時獲得了額外的證書,或者在30歲或更大年齡的時候徹底改變職業,這種多樣性對于音樂教師職業來說應該是重要的資源。而且,最近對未來的音樂教師進行了一項縱向研究,涉及他們的最初準備階段到隨后的學校階段的經歷。研究表明,合格人員中只有二分之一多一點的人做全職的中學課堂音教老師(哈吉維斯和維爾奇,2003;維爾奇等,同上)。其他人選擇不同的教育職業,例如兼職教師,從事特殊教育、私立教育、繼續教育(18歲以上)、器樂(聲樂)教育或高級進修。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在音樂能力方面認為自己水平越高的人越不傾向于擔任全職中學音樂教師。
做一名全新的音樂老師
招聘并留住足夠多的高質量全職中學音樂教師很困難,原因有很多,本科生通常說畢業后他們首先要做的是音樂表演。如果問他們是否考慮當教師,他們首先擔心的是課堂紀律、行為管理和學校的工作條件(如工資、班級大小、工作時間、文牘工作和官僚作風)(普爾維斯等,2004)。而且,大部分本科生學習的是西方古典音樂傳統。大部分新任音樂教師的音樂背景和專長都反映出這一點。然而當代中學生似乎希望他們的教師了解其他音樂,包括當代流行音樂(見Spence,2005;Saunders,2006)。
最近的其他研究也反映出這種期待,調查中詢問了新獲資格的教師第一年工作中期對教學的印象(哈吉維斯及維爾奇,同上;維爾奇等[此研究由政府經濟與社會研究理事會(ESRC)資助,非正式名稱是TIME(音樂教育教師特點)項目]。新獲資格的教師說他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學生的音樂以及良好的溝通和人際交往技能。新獲資格的教師把即興創作(演奏)、視唱(視奏)和歌唱音準的把握放在與主修專業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及最擅長的樂器(見圖四)。相比之下,未畢業的本科學生更重視高水平的樂器演奏(演唱)、古典(西方)曲目知識和公開表演的能力。
那些愿意成為音樂教師的音樂專業畢業生說他們選擇這一職業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對中學音樂教師的好印象的影響。看起來成為一名好的音樂教師(感情豐富,善于交往,了解不同種類音樂,見斯彭斯,2005)能夠為其他人樹立職業的楷模。
圖四:有關“音樂家的重要技能”調查問卷的回答。縱向的數據對比新獲資格的教師在:1)完成基礎師范教育時;2)實習教師第一年實習期。數據搜集的間隔是六個月。
國際環境
對比國際上對音樂教育的看法表明,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不同的“傳統”共存于音樂教育研究的首要問題中(維爾奇,2004)。此外,這些首要問題是隨著時間變化的。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學術界從課堂音樂教育和課程發展轉向了廣闊得多的研究領域,包括樂器教育、創造力、心理學、歷史和傳記、音樂治療和特殊教育(史蒂文斯和麥克弗森,2004)。然而,斯堪的納維亞的研究學者傾向于遵循傳統,整體上(比英國)更關注于歷史和理論,更重視音樂師范教育研究(喬根森,2004)。相比之下,對斯堪的納維亞社會群體和音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種族、民族、宗教)的研究少于英美(普賴斯,2004)。
在南美,研究文化更“年輕”,研究人員受英美趨勢的影響,將研究包括在評估、音樂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和非正規的音樂學習之中。還有表明對音樂心理學強烈感興趣的證據,尤其是在阿根廷(亨特斯克和馬丁內斯,2004)。德國的學者更關注音樂的理解和理論,而不是實踐為基礎的學習。最近還關注德國社會內的音樂和文化多元化,可能是對過去三十年來移民日增的反應(格魯霍恩,2004)。相比之下,1997年以來,香港的研究人員除了關注西方音樂表演的早期傳統外,表現出對中國音樂更多關注(Cheung,2004)。
每一文化側重點都將影響人們對“音樂應如何在學校情景中構建”的預期。反過來,學校的課程重點也會影響音樂師范教育的內容和特性,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持續教育。例如在英格蘭,立法關注“包容”的理念,強烈影響到學校音樂課的設置和音樂基礎師范教育。人們期望基礎師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平等機會、種族和殘疾歧視的法律要求。人們希望導師可以將音樂教育實踐和研究結合起來,著重于如何解決當代音樂課堂中的性別、民族和特殊教育需求的問題。自1988年頒布國家課程以來,英國政府的另一個重點是改善音樂學習和教學評估的質量。這包括最近對確保不同學習階段之間有效的銜接(從托兒所到小學、中學、繼續教育和大學)的關切,包括音樂教育的銜接。
總結和結論
總之,倫敦音樂師范教育的內容和挑戰的一些方面可能與很多國家和文化一樣。尤其是研究表明我們要保證我們的學校音樂教師:
是多種音樂的專家,包括流行音樂;
具有有效的非音樂技能,包括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表現出情感領悟能力,豐富的時間與(教學)資源管理能力,逐步精通音樂信息技術;(教育學院新近引進的首個遠程音樂教育課程,使用可廣泛獲得的免費軟件。)
用研究輔助政策和實踐——“有根據的實踐”;
理解“課程”是一個富爭議性的概念,不是單一課程,而是很多不同的課程;
在群體教學的環境中,能夠支持個體的音樂發展;
有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課程支持,以此為依托,大學導師與富有經驗的學校教師共同構建有效的合作關系;
有相應的技能、知識和理解力,使年輕人的音樂興趣和學校音樂課程的內容與教學步驟更加吻合;
懂得團體對于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作用,包括在音樂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處于一個能保證充裕師資補充與高質量新從業教師的系統;
經歷大學教育和基礎師范教育,培養廣泛的、有創造性的音樂技能,尤其是即興表演技能;
經常有機會吸收其他文化傳統,以豐富課程內容;
工作得到支持;促進對于不同年齡段音樂教育中學生的(學習)“經驗”與(音樂教育)“觀念”良好連貫性的形成;
能夠與從事音樂研究和教學的大學導師接觸。
精品范文
1黑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