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財務運營范文
時間:2024-03-06 17:56: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司財務運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Peng Hongjuan
Abstract: 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business unit cell, still has to cover the foreign parent company, the way market information produ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opportunistic behavior. Thus, in the context of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 the financial operations of the subsidiaries of the parent company's strategic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issue. Building an effective way to parent company financial principle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s: shall the parent company's overall business strategy goals, rooted in the financial operations of foreign subsidiaries into.
Key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parent company; subsidiaries; Financial Management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跨國經營已逐步成為大型企業的存在模式。其內生驅動力,實質在于資本逐利性使然。考察我國諸多大型企業,不難發現:海爾、聯想、華為等已在國外設立子公司。通過引入比較優勢、資源稟賦等外生紅利,將有力提升上述公司在產品開發、生產,以及銷售方面的實力。
事業部型作為跨國公司普遍采取的組織架構,能夠在有效降低企業層級的同時,增強事業部單元對國外產品市場的適應能力。然而,作為相對獨立的事業部單元,仍具有向母公司隱蔽國外產品市場信息的方式,實施機會主義行為。從而,在跨國經營背景下,探討母公司對子公司財務運營的戰略管理,則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問題的解答,不僅需從集團公司內部財務管理的治理結構入手;而且,國別之間的制度、信息傳遞等因素,也將是影響母公司財務戰略管理問題解答的重要影響因子。
一、母公司對子公司財務運營管理的內在要求
上文已經指出,兩方面因素影響了母公司對子公司財務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基于跨國經營背景下,有必要首先探討:母公司對子公司財務運營管理的內在要求。
(一)形成母公司與子公司財務管理一體化
如,對子公司“項目成本控制”為例:伴隨著市場環境的演變,母公司在組織架構方面也動態的發生著調整。以“項目小組”為業務單元的生產經營模式,成為了母公司下屬子公司的首選。從而,母公司財務對項目成本控制便顯得格外重要。母公司財務管理部門作為公司的成本中心,必然須全程執行、監控項目資金的預算、使用,以及最終的績效評價。為此,母公司財務部門應委派專人進入子公司的項目小組,通過開展信息收集與成本控制建議等形式,理性引導項目小組的事前與事中活動。針對某些風險性與不確定性較高的項目,母公司財務部門還應建立專家咨詢團隊,來進行預期收益率的測算。
(二)強化母公司與子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平臺的構建
跨國經營背景下,由于受到母公司與子公司在地理空間上的制約,有關子公司所面臨的產品市場信息,難以及時、完整、準確的傳遞給母公司。在此情形下,不但會影響母公司在財務運營戰略方面的決策;還將為子公司機會主義行為的實施提供條件。因此,強化母公司與子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平臺的構建,便成為內在要求之一。
綜上所述,母公司所采取的跨國經營模式決定了,其在財務戰略管理方面:不僅會面臨集團公司一般的財務管理問題;同時,因地理空間所形成的信息傳遞漏損,也是其需要面臨的。從而,對于內在要求的界定,自然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
二、對子公司財務運營戰略管理出現的問題
跨國經營背景下,子公司作為母公司的一個事業部單元,一般以“目標區域”作為劃分標準。因此,這便使得國外子公司在產品研發、銷售,以及財務管理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結合現階段廣泛出現的網絡化企業組織結構,國外子公司還可能與本地企業形成價值鏈一體化的態勢。這一系列的外部影響因素,必然增大國內母公司對其財務運營管理的難度。
(一)整體性缺乏
片面加快財務信息化,而未能與子公司業務有效結合,將無法充分實現母公司資源的優化配置,從一定方面來看,將母公司財務和子公司業務結合起來,實現一體化,建立完整的母公司財務與子公司業務信息化系統,是母公司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母公司財務管理內控機制建立的方向。然而,考察我國跨國公司,由于母公司在財務監管上缺乏整體性,就使得國外子公司根據自身局部利益實施機會主義行為。在實施該行為時,必然造成母公司財務管理在資金配置上的低效益。
(二)信息相對分散
目前母公司依賴數據采集,或報表上報所獲得的信息是一種分散信息。其只能對國外子公司的整體財務狀況,進行事后統計與分析。從而,則削弱了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財務,進行實時性監督與控制。這就從某種程度上增大了母公司財務安全風險,不利于母公司資源整合,不利于提高母公司的綜合價值與效益。盡管,母、子公司間的業務信息化,能夠有效整合母公司的業務流程,確保母公司的財務監管能更高效、更準確。然而,總公司財務與子公司業務的分離,則損傷了母公司信息化程度,使母公司財務管理工作的效率難以提升。
三、母公司財務戰略管理的有效途徑構建
上文已經指出,相對于國內集團公司的事業部而言,跨國公司的國外子公司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該自主性,通過對子公司內部的資本運作體現出來。根據資本循環公式G―W―G`可知:子公司資本在循環過程中,將依次實現貨幣職能、生產職能,以及商品職能。伴隨著三種職能在時間上依次的展開;子公司資本存量,還將在空間上同時存在于這三種職能中。受到國外產品市場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加大的影響,G`在完成“驚險跳躍”的難度也將增大;并通過資本循環機制,影響著下一階段的子公司資本運營。
由此可見,構建母公司財務戰略管理有效途徑的原則便是:須將母公司的整體經營戰略目標,植根于國外子公司的財務運營之中。
(一)根據母公司經營戰略確定子公司財務預算
國外子公司作為“利潤中心”之一,將深刻影響著母公司平均利潤率的形成。盡管,跨國公司的組織結構相對復雜;然而,內在的科層結構要求其,仍然須遵循目標管理原則。因此,國外子公司所表現出的財務運營獨立性,依然歸屬于母公司整體財務管理的系統之中。伴隨著母公司整體發展戰略的調整與重構,必然在財務管理層面體現出資金配置結構的差異性。由此可知,根據母公司經營戰略確定子公司財務預算水平,則是母公司財務戰略管理的先決條件。
(二)增強母公司對子公司資本循環的監督力度
母公司財務對子公司財務運營開展戰略管理的初衷在于:通過監督與建議權,來推動子公司經營運作的連續性與可持續性。最終,滿足母公司的整體目標需要。子公司經營運作的連續性與可持續性,在其資本循環上被充分體現出來。作為子公司資本循環G―W―G`,其連續性與可持續性要求:(1)資本在循環過程中不能停頓;(2)G`能順利履行其商品職能,完成“驚險的跳躍”。受到子公司利益集體的市場錯覺,以及機會主義行為的影響,在產品市場定位及分銷渠道選擇中難免出現失誤。由此,母公司增強對其資本循環的監督力度,便能通過測算資金流量與速度,分析出子公司出現的問題。最終,通過母公司權威式管理,來糾正子公司的經營偏差。
(三)完善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信息交互渠道
篇2
關鍵詞:公允價值;上市公司;財務報表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
2007年1月1日實施的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根據新準則,在我國主要涉及的項目有: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金融工具、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等17個方面。目前,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報中涉及頻率較高的項目有以下幾個:交易性金融資產、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和債務重組利得。因此,本文所取會計數據均集中在這些項目之上。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眾所周知,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計量的最大優勢在于,它能及時反映因市場風險所產生的利得和損失以及因信用質量發生變動所產生的影響,能更加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使得會計信息具有更高的相關性與可靠性。其優勢,業界已基本達成共識,因此我國才有了這一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決定: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的38項準則中,涉及會計要素計量的有30個,其中17個不同程度地突破了成本計量的傳統模式,有條件地運用了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屬性。
2007年7月1日新《企業會計規則》在上市公司執行,那么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實際運用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信息會產生哪些影響,是否與理想預期一致呢?筆者隨機提取了10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進行數據分析,這10家上市公司涉及三個行業,分別為金融業、保險業和制造業,前兩者主要是交易性金融資產與衍生金融工具資產,后者主要是投資性房地產。(表1、表2)雖然樣本數量較少,但通過如下數據的計算分析,我們仍然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群體中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后財務報表顯露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債務重組利得對部分公司當期利潤影響很大。《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規定: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其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中的應用,準則也規定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
在上述10個樣本中,中國平安進入利潤表的公允價值損益金額為虧損17,668百萬元,是當期利潤總額的20倍左右,中國人壽和武漢控股公允價值損益金額占當期利潤總額的比例高達80%以上,在三個ST公司中,來源于財務重組利得而進入利潤表的營業外收入占當期利潤的比例也較大,ST金泰為8.6%,ST萬杰更是高達16.3%。這些數據表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對公司當期利潤影響太過重大,有違背會計準則規定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嫌疑。據統計,2007年凈資產合計為68,389.71億元,2006年凈資產合計為52,220.33億元,同比增長了16,169.38億元,增幅為30.96%,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新會計準則將成本計量改為公允價值計量,從而導致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大幅增加,達到3,625億元,占凈資產增加額的22.42%(財政部會計司,2008)。此外,大量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計量債務重組創造收益,在滬市中,債務重組收益絕對數前10位的公司全部為ST公司,10家公司中,扣除債務重組收益后仍盈利的公司僅有1家(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公允價值計價資產在公司總資產所占比例較高。在上述前7家上市公司樣本中,3家金融業上市公司中2家的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占公司總資產的比例高達20%左右。另外,中國平安超過10%,沱牌曲酒也達到6.7%,這說明上市公司將相當大的資源投入到了證券市場,而非生產經營。因而一旦證券市場不景氣,公司的資產價值將大幅度縮水,所有者權益下降,企業業績也會隨之大起大落。不具穩定性的財務報告信息,向來都是上市公司力求避之的,同時差距如此巨大的財務信息也加大了投資者做出決策的難度。
3、經營利潤不穩,隨證券市場的波動而波動。證券市場具有較高的風險,所以一旦市場出現不利消息,上市公司就會面臨投資失敗的慘重損失。上述7家公司中,中國平安2008年的利潤較2007年下降高達94%,中國人壽也下降了64%。數字驚人,且這一結果主要是由于占資產大比例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下降,隨之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大金額虧損地進入利潤表,在很大程度上抵減了公司的凈利潤所致。
我們知道,公允價值的引入使得收益決定模式由凈收益轉變為全面收益,即公司收益不僅包括凈收益,還包括一切預計或已經發生的利得和損失。這克服了歷史成本計量的局限性:只能反映既得的收益和初始的資產與負債的賬面價值,不能根據時間的推移與市場價格的變化反映企業現今時點真實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財務報表信息的相關性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損害了財務報告的目的,未能給利益相關各方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不論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結果對企業財務報告的影響是利是弊,但其均像鏡子一樣,照出了企業最真實的樣子。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手段對企業的財務報告起到了非常有利的影響。
雖然公允價值在理論上的優勢十分明顯,但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必須先有兩個前提條件:成熟活躍的資本市場、完善的估價技術。一旦不具備這兩個條件而加以運用,一定會因公允價值難以獲得而導致企業在運用這些會計準則時隨意性過大,主觀性過強等問題,甚至更嚴重的會利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來達到操縱會計利潤的目的,這樣勢必會給財務報表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對于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重宏觀調控,并沒有完全將企業放入市場平等公開地運行,也不能完全放開,這是我國的國情,這種非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就決定了我國并不具備相對成熟的資本證券市場,因而在此市場中形成的所謂公允價值未必公允,而以此為基礎對資產與負債進行計價與后續計量、調整,并在財務報表中加以確認并對外披露的財務信息,其相關性無法保證。再者,對于估價技術來說,特殊情況下,如金融危機,由于缺乏活躍市場和有序交易,一級估計往往不可用,只能采用二級或三級估計,此類估計技術又難以稽核,由此形成的公允價值將更不可靠,一旦公允價值不可靠,就可能會導致市場的不穩定,并使投資人對財務報表信息失去信心。
再從理論角度來看,財務會計特別強調可驗證性:計量的可驗證和基于因果關系的可追蹤性。長此以往的以歷史成本計量為基礎的財務報告之所以具有魅力,原因正是在此。雖然說會計核算過程中人為估計不可避免,但其總試圖最大限度地表現企業“已發生的經濟真實”,最小程度地運用必不可少的估計。如,計量價格為已發生、已取得的交易價格,確認的是已實現的收入。而公允價值的特點是市場價與估價,而這正是財務會計與財務報表力求避免的人為估計。
目前,較好的對待公允價值計量問題做法,也許葛家澍老師所言具有一定的道理:“隨著金融工具的出現及發展,公允價值計量是必不可少的,非常有必要將其與歷史成本計量相結合在財務報告中反映。表內確認和表外披露是財務報告列報的兩種不同方式,并不存在著主從關系,關鍵在于計量屬性的性質。可以概括地說,凡是初始確認后無需后續確認的計量屬性如歷史成本,在財務報表內確認比較恰當;而需要后續確認的計量屬性如現行成本、現行價格、公允價值等都以表外財務報告中披露更為恰當。”
因此,如若再將目前這種公允價值計量如此運用,將使會計報表更加混濁難懂,因為它是個熔爐,各種數字相互抵消,看不出經濟事項的來龍去脈,一般的報表使用者不能從中獲得可靠且相關的決策信息,這樣勢必有違財務報告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這一根本目標。
(作者單位:安徽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葛家澍.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會計研究,2009.5.
[2]劉兆云,武建.公允價值對公司財務信息的影響.會計研究,2008.1.
[3]王大友.關于上市公司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思考.會計之友,2009.1.
[4]邵琳琳.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對財務報表的影響.消費導刊,2008.9.
篇3
關鍵詞:財務運作;經營戰略;證券市場;證券公司
作為非銀行性金融機構,證券公司主要從事證券經營活動,以經營范圍為依據對其進行分類,可分成綜合型與經紀型,從功能上進行分類,可分為經紀型、自營型和承銷型。公司的經營戰略是企業在實現價值的過程中長期追求的結果,公司的戰略目標是其出發點以及依據,也是最終成果的期望值。
一、經營戰略分析
通常來說,中國券商未來發展歷程大體上可以分三步:第一步,以證券經紀業務為基礎,增大市場占有率,提升綜合服務質量;第二部,放眼亞太甚至全球,逐步發展以資本營運為核心業務的大型現資銀行,逐步走向國際金融市場;第三步,立足企業價值,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根植全球,發展以大規模金融投資為主的綜合性業務。現階段,中國證券行業發展尚未成熟,仍在起步階段,承銷業務因證券的大量發行而獲得了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作為一項傳統業務,它對證券公司的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但是,發行業務縮水的問題卻出現在了擁有雄厚實力的老牌券商,而反觀部分地方性券商,其規模因增資擴股而不斷擴大[1]。因此,為保證效率需正確選擇經營模式,全面出擊并不代表高效率,券商應理性選擇,以自身優勢為依據選擇重點業務。
二級市場與一級市場的競爭均十分激烈。部分老牌券商雖在排名上占有優勢,然而分析市場占有率可知,老牌券商下滑跡象明顯,而部分中小型券商卻逐漸上升。現階段,手續費折讓是搶占市場的主要手段,這就給券商造成了無形的壓力,且易導致惡性競爭問題。投資者對券商進行評價的依據主要是咨詢服務質量、市場信息的提供等,這是營業部各硬件技術提升的結果,因此,券商應注重高質量的經紀業務,促進顧問業務的良性發展。
相關資料指出,國有資產在超過萬億的情況下其效益的發揮需通過資產的證券化[2]。因此,資產證券化業務因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對拓寬券商的發展空間也有其意義。
政策性風險是券商未來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分析當前基本情況,對一級市場的搶占局勢進行推斷,愈演愈烈是必然。嚴格限制額度是現行證券發行制度的要求,普遍存在上市難的現象,最大的賣方市場為發行市場;對比兩級市場,二者的市盈率差距較大,因此,證券承銷業務表現出了高收益與零風險特點。與國際證券業發展相結合進行分析,定價轉為競價為發行方式的發展趨勢,審批制轉為注冊制為發行制度的發展趨勢,國內證券業發展必然也會順應這一趨勢。證券業的發展會轉變證券發行業務,使之成為高回報、高風險業務,券商需以實際為依據調整業務才能徹底變革一級市場。
二、證券公司籌資運作
(一)途徑分析
對于證券市場資金來源,《證券法》中有著明確且嚴格的規定,證券市場中不可有銀行資金流入,投資者的結算資金不可挪用,這些規定對券商的資金來源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通過證金公司開展轉融券、轉融資業務可為券商融資,在解決資金問題方面雖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融資渠道有限的問題依然對證券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需采取措施將券商融資渠道拓寬。
同業拆借市場的開辟可對市場起到活躍作用。資金的融通可采取債券回購等方法實現,以連接資本與貨幣市場的方式來調控貨幣政策。同時,將拆借市場設立于各大券商間,有效利用閑置資金,并對頭寸不足問題進行解決[3]。拆借協議的簽訂需以實際情況為依據,雙方需明確拆借利率、拆借期限等條款。
債券發行。美國投資銀行融資主要通過發行債券,在我國,無一家證券公司為債券發行者。但關于債券發行,券商具備一定的經驗,因此,若證券公司資信良好可鼓勵其以發行債券方式融資,不對證券公司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活躍證券市場。
特種貸款。若投資銀行業務所需資金支持數量較大,可開設特種貸款,獲取貸款的方式為憑借有價證券的擔保或抵押。
兩融資產證券化、收益權轉讓,以銀行為對象轉讓兩融資產收益權,或將資產經資產管理計劃實現證券化。
(二)融資資金結構
現階段,證券市場相關機制還未完善,證券市場的發展尚在初級階段,從券商發展角度出發,兩步走戰略為實現資金結構發展的主要途徑。在這一階段,證券市場主要表現為所有者權益減少以及負債增加,為支持券商的融資運作可采取國債回購市場、設特種貸款、開辟同業拆借市場等措施。到下一階段時,其表現為負債減少,所有者權益、券商資本積累增加。如此一來,券商資金籌集就可經證券市場進行,從而獲得持續性股權資金,這對其運營的透明化也十分有利。
三、結語
券商在制定經營戰略時,需要充分考慮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以及影響因素,結合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合理地進行調整。同時,券商應拓寬融資途徑,多元化資金來源,促使資金運作模式不斷完善,適應證券業的發展趨勢,確保自身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施生旭,譚婧園.我國A級以上證券公司經營效率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4(01):92-99.
[2]衛以諾.證券公司新型營業部設立與經營的策略分析[J].金融經濟,2014 (01):104-106.
篇4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財務決策行為;金融工具
一、公允價值及金融工具的含義
(一)公允價值的含義
我國在2014年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并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即“公允價值是指確定在計量日的脫手價格”。這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以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對公允價值的定義一致,反映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趨勢。可見,公允價值是指確定在計量日的脫手價格。若脫手價格無法取得,可采用“在用價值”。公允價值是一種復合計量屬性,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都是公允價值的估值手段。
(二)金融工具的含義
IASB將金融工具定義為:形成一個主體的金融資產并形成另一個主體的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的合約。FASB將金融工具定義為:由某一個體向其他個體轉交現金或其他金融工具,或在潛在的不利條件下與其他個體交換金融工具的合約規定的義務;某一個體從另一個體收到現金或其他金融工具的合約規定的權利。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將金融工具定義為:形成一個企業的金融資產,并形成其他企業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的合同。可見,各項定義均以合約權利、合約義務和權益為基礎要素,反映出“合約”的本質。金融工具的實質應是合約各參與方為融資、投資、收益分配等財務活動服務的工具。
二、金融工具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依據
根據產權會計觀、經濟后果說、價值理論、會計計量理論與虛擬經濟理論,以及虛擬經濟具有隱性和動態性的特點,公允價值計量更能適應虛擬經濟的產權控制需要。劉運國和易明霞選取了投資性房地產行業進行研究,檢驗結果表明,與按歷史成本計量提供的會計信息相比,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信息更具價值相關性。由于公允價值滿足財務報告信息有用性特征并且是唯一具有綜合性和內在一致性的計量基礎(Barth,2006),因此,金融工具的最優計量基礎是公允價值。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金融工具進行確認、計量及披露,有利于及時、充分地反映企業的金融工具所隱含的風險及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更符合財務會計的目標。
三、金融工具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對上市公司財務決策行為的影響
(一)金融工具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對上市公司投資行為的影響
1.公允價值計量會降低投資風險和投資成本
新準則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在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在權益法核算下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 其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可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下,被投資企業的賬面價值既包含了企業現實的經營狀況,也包括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從而可以更加真實公允的判斷被投資企業的投資預期,降低投資風險與投資成本。
2.公允價值計量提供了盈余管理機會
(1)金融資產出售、減值和重分類時機的選擇具有主觀性
新會計準則規定,在交易性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出售時,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轉出,計入“投資收益”。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時,原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公允價值下降形成的累計損失一并轉出,計入“資產減值損失”。當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應將其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在該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減值或終止確認時轉出,計入當期損益。可見,上市公司可選擇金融資產出售、減值及重分類時機進行盈余管理。
(2)估值技術的選擇具有主觀性
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資產或負債,使用的估值技術主要包括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目前企業會計準則并沒有規定企業應當優先使用何種估值技術,除非在活躍市場上存在相同資產或負債的公開報價。(此時以公開報價確定公允價值)。從應用層面看,公允價值估值技術的選擇需要更多的職業判斷,尤其在不可觀察市場中,運用估值技術時,不可避免的需要人為的主觀判斷和估計,如估值模型、相關參數的選擇,風險的估計等。
3.投資行為相對激進
由于價值相關性原則的影響,我國上市公司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有相對激進的金融投資行為(曾雪云、徐經長,公允價值計量、金融投資行為與公司資本結構,金融研究,2013)。我國上市公司存在著對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重獎輕罰現象,管理層從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中獲得了超過其他利潤的薪酬激勵,但在面對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時卻存在著薪酬黏性。因此,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以及價值相關性原則導向下更可能激勵管理層的金融投資偏好,導致了金融資產規模的增加。
(二)金融工具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對上市公司籌資行為的影響
1.債務風險上升。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由于有價證券的持有動機增加,上市公司需要籌集更多的資金去購買有價證券,上市公司理性的融資決策是以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和資本結構最優為目標。上市公司的籌資包括內部籌資和外部籌資,一般情況下,中國上市公司存在內源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才考慮外源籌資。外源資金的籌資渠道包括舉債和接受投資兩種主要方式。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首先會采取債務籌資,然后用混合性質的股權籌資,之后才是股份籌資。這樣,隨著債務規模的增加,債務不能償還的可能性加大,從而提高了債務風險。
2.資本成本的計算更客觀。資本成本包括個別資本成本和綜合資本成本。在公司籌資有多種籌資方式時,通常要考慮綜合資本成本。個別資本成本指公司籌資所付出的代價。它是指公司接受不同來源的資本凈額與預計的未來現金流出量的現值相等時的折現率。綜合資本成本是個別資本成本與其比重的乘積。該比重若以公允價值為權數,保證了個別資本成本與比重的計算口徑一致,代表了公司目前實際的資本成本水平,更有利于公司的財務決策。
(三)金融工具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響
1.利潤與股利的發放不一致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包括:股票股利、現金股利、股票回購,股票分割等。其中,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僅僅是所有者權益組成成分的相互轉化,并不導致現金的流出;現金股利和股票回購會導致公司現金流量的減少。交易性金融資產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此時,會導致公司利潤的上升或下降,但是并沒有導致現金流量增加或減少。上市公司是否有能力發放現金股利,取得于它是否有足夠的現金,而不是利潤。這樣,上市公司可能會出現盈利的公司不發股利或虧損的公司發放股利的現象。
2.導致股價虛高或虛低
由于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并不導致現金流量發生變化,上市公司會存在利潤較多時能夠發放較少的現金股利,或企業利潤較少時能夠發放較多的現金股利兩種情況。但是,根據信號傳遞理論,企業利潤較多時發放較少的現金股利,市場會因此認為公司未來有較好的后續投資機會而高估企業的價值,而此時上市公司的現金流不足,從而導致企業股價虛高;相反,企業在利潤較少時發放較多的現金股利,市場會因此認為公司沒有好的發展前景,而此時公司的現金流量很充足,從而會導致股價虛低。可見,公允價值會計的引入對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影響,可能會損害外部投資者的利益。
四、完善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建議
目前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不僅局限于金融市場交易,還拓展到商品市場交易等其他各種要素交易。盡管公允價值計量的優越性很明顯,但是也存在著不足,比如公允價值計量的主觀判斷性很強,操作性較差等,因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
(一)健全活躍的市場體制。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有三層次輸入值。第一層次輸入值為相同資產或負債在活躍市場上的報價;第二層次輸入值為類似資產在活躍或非活躍市場上的報價;第三層次輸入值為不能直接觀察和無法從由可觀察市場數據驗證的利率、股票波動率、企業合并中承擔的棄置義務的未來現金流量、企業使用自身數據作出的財務預測等。第一層次輸入值比較客觀,第二、三層次的輸入值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若健全活躍的市場機制,企業應當優先使用該活躍市場上的報價確定該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避免了人為的判斷和操縱。
(二)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移到凈利潤之后。由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屬于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收入和費用,因此不能計入凈利潤中。這樣防止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帶來利潤的大幅波動和利潤操縱,以及改變了利潤的變動與現金流的變動、股利的發放以及股價的變動不一致的現象。
(三)建立非活躍市場上公允價值估價的評價體系。對于非活躍市場,公司可建立綜合數據平臺,包括估值模型、估值模型驗證、估值參數、估值風險控制等一系列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明確相關人員職責,從而提高非活躍市場上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于永生.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9.
[2]張先治.等.會計準則變革、企業財務行為與經濟發展的傳導效應和循環機理[J].會計研究,2013.
[3]張金若.等.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性質及其后果[J].會計研究,2013.
[4]曾雪云,徐經長.等.公允價值計量、金融投資行為與公司資本結構[J].金融研究,2013.
篇5
[關鍵詞] 營改增;交通運輸業;財務績效;影響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1993年12月13日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營業稅成為我國地方第一大稅種。然而由于營業稅是按營業額全額征稅,存在“雙重”重復征收的弊端。第一,營業稅本身存在著重復征稅。許多行業提供勞務的同時也會外購其他應稅勞務。如果按照營業額全額征稅,則已納稅的營業額將會再次征收營業稅,產生了重復征收的情況。第二,增值稅和營業稅的重復征收。現在,交通運輸行業和金融保險業,在購進貨物、機器設備時,負擔的增值稅進項稅額是不可以抵扣的,相應的稅款只能計入成本,作為營業額的組成部分,進而造成重復征收增值稅及營業稅的后果。營業稅的“雙重”重復征收不僅阻礙了第三產業發展,同時也不利于我國稅制的進一步完善。
二、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財務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研究假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機器設備、器具、運輸工具等并且能夠使用12個月以上的新購入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這就表示在交通運輸業改征增值稅之后,其外購的機器設備、運輸工具等符合稅法規定的項目均可以抵減應該繳納的增值稅額。基于以上分析,相對于營改增之前,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營改增后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的流轉稅稅負水平降低,且變化是顯著的。
假設2:營改增后流轉稅稅負與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財務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流轉稅稅負越低,對公司財務績效的促進效應越大;反之,則降低公司財務績效。
假設3:公司購進成本占總營業成本的比例與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比例越高,抵扣越充分,對公司財務績效的促進效應越大。
假設4:公司新增固定資產投資比例與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比例越高,抵扣越充分,對公司財務績效的促進效應越大。
假設5:營改增后,公司稅率的提高與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財務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稅率提高幅度越大,公司財務績效水平降低幅度越大。
(二)數據來源與樣本選取
本文所需資料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http://gtarsc.eom/p/sq/)、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http://.cn/)、深證證券交易所網站(http:///)、巨潮資訊網站(http://.cn/)、以及查閱上市公司年度報表手工收集整理得到。所有數據處理都是采用Excel以以及統計軟件SPSS19.0完成的。
根據交通運輸業的概念,交通運輸業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5種交通運輸子行業,根據研究目的,為了保證數據有效性,消除異樣樣本對結論的影響,本文根據所搜集的數據進行如下篩選:
一是在證監會行業分類中,選取交通運輸業試點的上市公司,剔除鐵龍物流、大秦鐵路、廣深鐵路等剛納入試點的鐵路運輸企業,剔除*ST鳳凰、*ST遠洋、*ST中昌等被進行特殊處理(ST)的交通運輸企業;二是剔除亞通股份、招商輪船、華北高速、申通地鐵、歐浦鋼網、澳洋順昌等財務數據不全的交通運輸企業;三是剔除數據交易不連續的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
本文的研究是針對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展開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經篩選后取得滬深兩市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樣本公司,采用這些上市公司2012年―2014年3年的數據,共計46個樣本數據。
(三)研究設計
1.變量選擇及解釋
2.模型的構建
為了檢驗本文中的假設,根據相關原理設計以下模型。
(四)實證分析
1.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運用SPSS19.0對主要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2012-2014年總體樣本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分別如下表2、表3、表4所示。
從上述表中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發現2012-2014年度46個交通運輸業樣本公司各個變量的總體統計情況。
首先,營改增后,試點上市公司的流轉稅實際稅率從2012-2014年的極大值分別為0.202598、0.176360以及0.166813,從整體上看呈遞減趨勢。這一統計結果表明在相同的計稅基礎下,營改增后有的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的流轉稅稅負水平下降,即營改增降低了企業流轉稅的稅負。而試點上市公司流轉稅實際稅率從2012-2014年的平均值分別為0.01967640、0.03379320和0.02330593,說明大部分企業在實行營改增后企業流轉稅的稅負存在“不降反增”的現象。同時該變量2012-2014年的標準差分別是0.087079289、0.036722427和0.039614941。可以看出標準差較小,說明波動性較小。
其次,從生產成本抵扣效應方面來看,試點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占總營業成本比例從2012-2014年的平均值分別為0.75794400、0.75193248和0.74727483。同時該變量的標準差從2012-2014年分別為0.158889277、0.155777990和0.193439445。標準差較小,波動性較小。該統計結果表明,大部分試點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占總營業成本的比例能夠穩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最后,從固定資產抵扣效應方面來看,經營用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從2012-2014年平均值分別為0.45953646、0.43615232和0.35797360。從整體上看呈下降趨勢。同時該變量極小值從2012-2014年分別為-9.701342、-3.410956和-8.220398。該統計結果表明由于實施營改增后沒有刺激試點企業大量購進固定資產以獲取進項稅額抵扣,相反部分企業固定資產還存在負增長的情況,從而導致經營用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呈下降趨勢。另外該變量的標準差較大,從2012-2014年分別為2.017317944、0.743487950和1.534961798。說明波動性較大,即不同行業不同公司新增固定資產投資比率差異較大。
2.相關指數分析
下表5是基于回歸模型得出的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的Pearson相關指數。從表中可以看出:ROE與CTR的相關系數為-0.235**,即在營改增后企業整體流轉稅稅負逐年下降的情況下,試點企業營改增流轉稅稅負與企業財務績效在1%的水平上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表明營改增對試點企業的財務績效起到促進的作用,該結論驗證了假設2。ROE與MIR的相關系數為0.174*,即在營改增后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占總營業成本比例逐年下降的情況下,試點企業原料等生產成本的抵扣效應與企業財務績效在5%的水平上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假設3成立。ROE與IFAR相關系數為0.042,說明兩者之間正相關。ROE與RATE的相關系數為-0.227**,即稅率的提高與企業財務績效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營改增稅率的提高對企業財務績效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降低了企業的財務績效,且稅率提高幅度越大,財務績效水平降低水多,驗證了假設5。ROE與DITR的相關系數為0.017,說明兩者相關。
3.全部樣本回歸分析
本文將樣本企業按2012-2014年的順序全部進行回歸,具體回歸結果分別如下表所示。
從表6、表7以及表8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營改增后企業流轉稅稅率逐年下降的情況下,試點企業營改增流轉稅實際稅率與企業財務績效在1%的水平上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流轉稅稅負水平與企業財務績效呈負相關關系,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2012-2014年營改增對交通運輸企業財務績效影響的系數分別是-0.849948、-0.718493和-0.697241,即驗證了假設2。同時根據表2、表3和表4的描述性分析結果即流轉稅實際稅率2012-2014年的平均值分別為0.02610926、0.02547252和0.02269841,以及表6、表7和表8的回歸結果即試點企業營改增流轉稅實際稅率與企業財務績效在1%的水平上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可知,營改增后2012―2014年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的流轉稅稅負水平逐年降低,并且稅負水平變化是顯著的,驗證了假設1。
在外購原材料和服務等抵扣效應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方面,試點企業外購原材料和服務等抵扣效應與企業財務績效在1%的水平上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營改增后,2012-2014年試點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占總營業成本的比例每提高1%,對企業財務績效的促進作用分別為28.9553%、24.0988%和23.8213%,即驗證了假設3。
在固定資產投資抵扣效應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方面,根據以上回歸結果,營改增后固定資產的投資抵扣效應與企業財務績效不存在相關性。即假設4不成立。分析原因主要企業購進固定資產,特別是大型的固定資產,初期資金投入高,回報期長,公司通常會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進行周詳的考察和分析,不會因為營改增的抵扣效應,而在營改增后大量購進固定資產以獲取進項稅額的抵扣;
四、結論及建議
根據試點上市公司總體樣本回歸的顯示結果,營改增流轉稅率與交通運輸業試點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在流轉稅率逐年下降的情況下,營改增總體上對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同時,營改增后,試點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成本占總營業成本比例與公司財務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即生產成本抵扣效應對企業財務績效起到促進作用。同時,經營用固定資產投資比例與公司財務績效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即假設4不成立。
為進一步促進營改增的平穩推進和順利實施,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更新現有固定設備提高企業業務技術水平。第一,購置固定資產和原材料時要取得專用發票并且單獨核算。第二,合理選擇固定資產的購置時期。有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的選擇固定資產購置時點。第三,固定資產購置時供應商選擇中考慮增值稅問題。固定資產購置中供應商的選擇主要是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選擇的問題。
二是將企業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他專營企業。通過這樣使企業附屬部門的主營業務和從屬業務分離開來。其中如果外包企業具備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企業對于外包部分的進項稅額就可以抵扣,作為增加可抵扣進項稅的一種方式,在沒有外包的情況下,人力成本支出是不能按照一定的稅率進行抵扣的,因此是企業一項不可抵扣的成本。
三是合理定價轉移稅負。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營改增后,一方面通過適當的價格戰能夠有效幫助企業擴大市場份額,而后迅速搶占市場。另一方面通過對企業產品靈活合理地定價,既可以讓企業轉移一部分稅負,又可以讓其從容應對營改增政策的變化,從而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參 考 文 獻]
[1]李娟.營改增對運輸業的影響及對策[J].財經界(學術版),2014(1):265
[2]王董聰,徐瀟鶴,文福生.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上市公司稅負及業績的影響[J].稅務研究,2014(5):08-12
[3]葉衛華.關于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的影響分析[J].現代商業,2015(2):79-80
[4]蔣明琳,舒輝,林曉偉.營改增對交運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15(3):68-77
[5]劉莉.對交通運輸業營業稅改增值稅幾個問題的探討[J].北方經貿,2015(1):85-86
[6]王如燕,吳麗梅,鄔展霞,吳蔚.對交通運輸行業“營改增”試點問題的思考[J].稅務研究,2014(4):57-62
篇6
(一)財務預算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完善的預算管理體系是保證公司順利實現各項發展計劃、合理配置資金、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公司財務管理工作水平的具體體現。目前我國的保險公司的機構組成十分復雜,各個部門設置的是否規范合理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層級機構的復雜性使得財務管理工作的難度大大增加,公司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不暢等因素直接導致了財務預算管理工作無法有效地開展,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無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財務預算管理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公司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
當前我國保險公司的財務管理部門在財務管理工作中,財務報告制度與財務檢查制度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保險業務中產生的一些單據以及憑證的管理十分混亂,作為保險公司進行財務管理工作的原始憑據,其管理上存在的問題直接導致了公司財務管理水平的低下;其次,各種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財務報告甚至沒有經過會計工作人員的獨立審計,在進行財務管理工作中還未形成有效的財務監督體系,從而使得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整體水平不高。
(三)保險公司內部各部分之間的職責分工不明確
受到傳統的公司運營模式的影響,當前很多保險公司在部門設置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各個部門之間的分工也不是很明確,致使公司的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因為各自的權責不明而無法形成合力,很難把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落實到公司運行的各個工作環節之中。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任務分配以及部門的績效考核等都是有上一級的管理部門來統一安排的,并沒有對各自的權利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致使公司發展的目標沒有真正融入到公司的各個部門的工作之中,同時業務部門進一步擴大自身的業務范圍,往往采用重量輕質的發展經營模式,致使財務部門的規范和調節職能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
二、推動保險公司財務管理工作質量提高的具體措施分析
(一)進一步完善公司的預算管理體系
保險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公司的資金管理工作,資金管理的水平不僅僅是公司財務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同時對于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實現公司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保險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資金預算管理體系,加強公司對于資金使用和管理的水平,降低公司的運營成本,進而提升公司的經濟效益。在進一步完善公司預算管理體系的進程中,首先要編制出科學規范的預算表,進一步推動預算審批制度的實施,同時加強對于資金預算管理工作的監督。此外,還要加強對于公司預算執行情況的動態監控,規范公司的各類支出,將預算工作落實在公司運營的各個環節之中。
(二)提高公司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水平
作為直接從事保險公司財務管理工作的人員,公司要加強對于相關的財務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訓,使得公司財務管理人員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在公司財務管理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同時依據公司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引進高水平的財務管理人才,為財務管理工作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保障。
(三)明確各部門的職責,進一步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針對當前保險公司各部門之間的權利職責還沒有明確劃分的現狀,公司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管理體系,科學合理地進行人員和部門的設置,對于各個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的劃分,進一步推動財務管理工作在各個部門之間的落實工作。同時公司要進一步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公司內部控制,依據公司實際的財務管理工作的需要來對公司的組織架構進行合理的優化。再者,要進一步完善公司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對于一些潛在的風險能夠及時的發現并采取有效的規避措施,將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降到最低;最后,要進一步完善公司的財務管理監督體系,通過科學合理的監督體系來進一步規范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提高公司財務管理的水平。
三、結束語
篇7
關鍵詞:ERP;公司;財務管理;財務人員
近年來,公司財務管理的內容越來越多,不再是以往簡單的會計核算與數據記錄,而是參與到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呈現出系統化發展的趨勢。隨著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公司財務管理系統的研發和應用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從最初的MIS系統,到后來的MRP系統,再到今天的ERP系統,可以說公司財務管理系統一直在改進。基于ERP環境下的公司財務管理系統實現了對資金流的全過程監控,打破了傳統的以事后核算為主的財務管理模式,以豐富多樣的功能設計更能滿足現代化財務管理的需求。
一、基于ERP環境下公司財務管理系統的優勢
1、成本控制
傳統的公司財務管理在成本控制這塊,由于缺乏必要的輔助工具,往往都是在月末對財務狀況進行核算,這種事后核算不利于對成本的有效控制,無法發揮出會計數據對企業成本控制的參考依據效用。與此同時,傳統的公司財務管理無法參與到企業運行的具體業務環節中,對于各部門成本開支信息掌握不及時,再加上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平臺,無法給企業管理者進行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在引入ERP系統后,企業財務管理借助先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建立起屬于公司財務管理的信息化系統,能夠實時掌握各部門以及各環節的成本使用情況,并且ERP提供的數據分析功能有助于清晰地掌握成本數據信息,提高公司財務管理成本控制的效率,并且通過ERP的充分應用,在及時掌握成本使用狀況的基礎上,能夠針對公司的實際運營情況進行成本控制的最優化設計。
2、往來賬戶管理
及時有效地對往來賬戶進行管理是公司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往來款也是企業資金流管理的重點,傳統的公司往來賬戶管理多是依靠人工查詢款項及沖銷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往來款賬戶信息的丟失,無法全面掌握往來賬戶欠款、還款情況。如果公司的往來賬戶過多,財務管理的壓力就越大,依靠人工記賬的方式很難對所有賬戶進行控制,導致公司陷入資金周轉困難或資金流失的問題。與此同時,往來賬戶的信息管理也是企業管理者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對往來賬戶管理不善很容易導致會計信息不對稱,丟失有潛力有合作價值的供應商或客戶,或者與缺乏誠信、償還能力弱的供應商或客戶建立合作關系,這些都不利于企業的穩定發展。而使用ERP后的公司財務管理系統會設置往來賬戶管理模塊,能夠實時對往來款項進行跟蹤管理與實時核銷。財務人員可以及時錄入客戶的發票數據,迅速生產對賬單,簡化采購、進貨、檢驗的處理流程,實時掌握往來賬戶的信息,了解供應商或客戶的償還功能,并且根據數據分析為不同的賬戶設計收款與還款方式,防止因過多的壞賬給公司造成損失,確保公司的資金流安全,提高公司的資金周轉效率。
3、財務報表編制
通過ERP的優化使用,公司財務管理人員編制財務報表的效率會大幅度提升,節約進間與精力,同時便于財務管理人員對報表進行監督與核算。傳統的財務報表編制采用人工模式,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并且容易出現操作失誤,長時間的報表編制也得不到實時監控,不利于公司財務管理作用的全面發揮。而在使用ERP系統后,公司財務管理人員可以采用規范的方式隨時出具不同核算方式的財務報表。
4、其他方面
ERP環境下的公司財務管理系統屬于一個多功能模塊集成系統,能夠針對公司的總賬管理、庫存管理、采購管理以及銷售管理等各個子系統進行全面統一的管理,在綜合管理的模式下有助于企業提供財務管理的效率,制定最佳化的財務計劃,及時發現各環節存在的財務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財務管理的靈敏度更高。ERP環境下的公司財務管理系統實現了自上而下的一體化管理,有助于公司財務的預算管理,通過能夠收集大量全面的財務數據信息,提高了財務管理的綜合分析能力,進而為公司管理者提供更有效的決策依據。
二、當前ERP環境下公司財務管理系統的使用困境
1、財務風險控制觀念薄弱
在引入ERP系統后,許多公司財務管理的重點放在了信息流的建構上,認為簡單地使用ERP就可以提高財務管理的效率,而忽視了財務管理系統的質量。其中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控制觀念依然薄弱,對于ERP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是停留在簡單的操作應用上,沒有創造性地使用ERP,做到財務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所制定的財務管理方案并沒有達到最優化,有的甚至是照搬挪用,給企業財務管理埋下了風險隱患。
2、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不高
財務管理人員素質需要與ERP環境下的財務管理相匹配。即便是引入ERP系統,如果公司財務管理人員能力有限,一樣無法有效地發揮出財務管理系統的作用。并且,財務管理人員依據ERP系統所提供的財務信息無法保障全面性與真實性。
3、缺乏對ERP系統的創造性運用
目前,一些公司雖然也引入了先進的ERP系統,但是并未充分有效地利用ERP的優勢,導致在ERP使用過程中出現種種矛盾,并且由于缺乏創造性運用導致公司財務管理系統不完整,部分功能模塊缺失,加大了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與此同時,一些公司財務管理系統不標準,建立的ERP系統不能有效地與公司實際經營狀況吻合,忽略了對ERP系統的全方位應用,不利于公司自上而下的全面管理。
三、基于ERP環境下公司財務管理系統的運用建議
1、樹立財務風險觀念
在引入ERP財務管理系統后,公司財務管理人員也必須樹立財務風險觀念,不能一味地依賴ERP系統,還需要提高自身的財務管理能力,尤其是對財務風險的預警意識與防控能力。財務風險管理與公司的日常運營息息相關,公司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做好財務風險的防控,及時了解公司財務管理狀況,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與監督能力。
2、提高財務人員專業素質
在引入ERP后,公司需要持續性地對財務人員進行學習培訓,提高財務人員使用ERP進行財務管理工作的能力。現階段,公司還需要積極促進財務人員轉變觀念,找準自身定位,認識到自身的職責不僅僅是會計核算,還需要承擔財務監督與管理職能。ERP系統所具有的強大功能等于拓寬了財務人員的管理范圍,使得財務人員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財務人員及時掌握ERP系統,在權限范圍內對公司財務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再者,財務人員必須跟上財務管理系統更新的腳步,特別是在建立ERP系統后,公司財務人員需要利用ERP收集各部門以及業務的數據,只有正確操作才能確保財務報表編制的有效性與準確性。此外,財務人員必須能夠熟練使用ERP系統對公司財務信息進行高效分析,真正發揮出ERP系統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
3、實現ERP系統的高效運用
ERP環境下的公司財務管理系統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進行創造性的運用。首先,應設定明確的財務管理目標。為了讓財務人員在使用ERP系統過程中更具針對性,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為財務管理設定明確的目標,給予日常財務管理一定的指導。一般來講,公司財務管理目標可以分為年度目標、季度目標和月度目標,并使用ERP系統將目標相關因素表現出來,增強財務人員的警惕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時,由于市場存在很多不可預測因素,公司財務管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對管理目標進行微調,確保財務管理的靈活性和合理性統一。其次,應及時完善ERP部分模塊功能。在使用ERP系統后,公司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在有限的試用期內及時發現存在的不足,例如檢查總賬查詢系統的自動生成功能是否齊全,外來賬戶跟蹤管理功能是否完善等,及時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優化和補全。并且在優化和完善模塊功能時,盡量簡化系統操作界面,方便財務人員進行操作,也有利于公司領導層進行財務信息的查詢,掌握公司財務運營狀況。再次,應加大對ERP系統運行的監督力度。ERP具有強大的財務管理功能主要體現在各個模塊之間密切的關聯度,但是正因為ERP是一個集成的財務管理系統,一旦某個模塊信息出現錯誤或者某個財務人員操作失誤都可能影響到整個財務管理系統數據的準確性,為此,公司必須加大對ERP使用的監督與核查力度,避免財務風險發生。最后,應推行數據標準化管理。財務管理人員在使用ERP時必須具備標準化意識,對各項財務數據信息進行標準化管理,在具體操作財務管理系統方面也要統一標準化,通過財務管理整個流程的標準化來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4、ERP環境下的公司內部控制
ERP環境下財務管理上升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點,財務人員不再是單純的會計核算人員,而是演變成公司內部控制的重要管理人員。為此,財務管理的對象和范圍就發生了改變,不再局限于會計核算方面,還需要對各個部門、崗位進行全面的控制管理,加強對公司所有業務的監督,做好公司資產投資使用的調研、檢驗、評估,參與到公司的投資決策中來,提高公司的收益率。與此同時,充分利用ERP財務管理系統對公司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實現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精益化管理。
四、結語
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財務管理技術的不斷進步。隨著ERP的推廣應用,多數公司基本都建立了ERP財務管理系統。目前,財務管理人員在使用財務管理系統時,需要注重權益的最大化,充分認識到ERP的重要性,通過對ERP功能的有效運用,來優化投資決策、成本控制、庫存管理等,進而實現公司的最大化收益,提高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作者:馬蘭 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參考文獻
篇8
一、認真做好部門日常基礎管理工作。
1、切實加強了本部門職工的思想政治學習,及時準確地傳達了公司決定、決策、規定等,并認真學習落實。使大家能自覺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處處以公司大局為重,維護了公司的利益和形象。
2、按照公司財務收支計劃,做好財務收支登記工作,認真編制公司財務收支情況表。
3、加強公司預算管理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對公司財務預算(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并對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按年度編制公司財務預算執行情況報告。
4、嚴格按照公司印鑒管理使用規定,管好、用好了財務印鑒,確保公司資金的統一調度安排使用,有效地保證了資金的安全運營,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5、配合財務部門一道做公司財務核算管理和稅收管理工作。
6、加強自身業務知識學習,進一步提高了業務水平及工作效率和辦事能力。先后參加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企業所得稅培訓等。
二、深入生產經營工作實際,配合生產單位做了一些工作。
1、按公司安排,定期不定期地到公司各單位了解生產經營及財務運營情況。在工作中以資金管理和物流管理為基礎,以成本控制為核心,參與生產經營過程,并將有關情況及時與生產單位勾通。
2、積極配合協助生產單位財務部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內控制度,特別是生產成本、費用的控制和考核,理順基礎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工作。
3、與公司其他管理部門一道,就炭素廠XX年的生產經營及財務運營現狀做了認真的了解分析,為炭素廠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經濟效益做了一些工作。
4、與公司其他管理部門一道,完成了硅鈣廠資產租賃工作,完善了相關租賃手續,并全額回收了XX年租賃費用和材料銷售款項。
篇9
企業集團是以產權關系為紐帶,由眾多企業法人共同組成的聯合體。近年來,大型煤炭集團通過資源整合、收購兼并等形式,相繼成立了許多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這些子公司與原有的內部核算單位在很多方面有較大的區別。在人事、財務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使原有的集團財務管理體制在對子公司的管理上,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一、集團企業母子公司財務管理的基本特點
(一)對子公司財務部門的集權。財務部門在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監督與控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財務部門的集中控制,相當于把握了各子公司的脈膊。這種設置方法使母子公司財務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使母公司能及時地掌握集團整體的財務狀況。
(二)統一財務會計制度。為了分析各子公司的經營情況,比較其經營成果,從而保證企業集團整體的有序運行,母公司還應根據子公司的實際情況和經營特點,制定統一的、操作性強的財務會計制度,規范子公司重要財務決策的審批程序和帳務處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財務報表的可靠性與可比性。
二、國內外集團企業母子公司財務管理的主要運作模式
(一)投資管理中心。這種模式下,集團投資和子公司投資均納入集團財務戰略規劃,并通過財務預算管理對各類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進行控制。母公司應牢牢控制對集團發展結構與控制結構產生直接或潛在影響的決策管理權以及例外投資事項的處置權。
(二)融資管理中心。在集權式的融資管理模式下,子公司不得擅自對外舉債和吸收外部資本,母公司財務部應高度集中對外融資管理權,應承擔的管理職責具體如下:提出發行債券,發行股票、吸收外部投資等重大融資事項的方案;制訂集團對外擔保管理辦法;匯總編制全集團融資活動的現金流量預算,實施負債總量控制和資本結構調整優化。
(三)資金結算中心。資金結算中心集中統一管理整個集團的資金,具體工作主要有:統一管理子公司的銀行帳戶,調劑集團內的資金余缺,核定子公司對外付款的定額:審核預算外付款申請,審核子公司內部貸款申請;主持集團內部往來結算管理,組織集團流動資金管理;控制全集團流動資金存量和應收賬款總量。
(四)資本運營中心。這一模式下,集團領導層行使集團資本變動及資本經營活動的決策權,資本運營管理部門具體負責管理和集團資本運行過程及資本經營活動。
(五)稅費管理中心。實行稅費的統一繳納和集中管理,有利于集團整體的稅負最小化,也有利于改善集團與征繳機關的關系,提高集團統一調度和運作資金的效率。稅費管理部門對集團內各種稅金、計提的費用與基金實行集中管理,統一征繳。
(六)財務會計管理中心。這一模式下,財務會計管理部門具體負責建立健全集團內部資本與財務管理辦法;制定子公司統一的會計制度;研究并制定集團公司的財務與會計政策;檢查監督集團各單位的財務會計工作;統一管理集團下派財務人員,統一對應由母公司核算的會計事項進行會計處理;編制合并會計報表;建立全集團財務分析系統,及時分析和掌握各單位的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
三、建立強有力的集團財務管理體制
(一)建立統一的集團會計核算體系。大型煤炭集團的母公司應根據各子公司的實際情況和經營特點,制定統一的、操作性較強的財務會計制度,規范子公司重要財務決策的審批程序和賬務處理程序,實現對子公司的財務管理監控,保證財務信息的一致性。
(二)實行財務人員委派制。財務人員委派制已逐漸被很多大型煤炭集團認可,作為集團財務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子公司財務管理系統必須受制于母公司財務管理系統。為更好地確保集團總體財務目標的實現,規范和約束子公司的財務行為,母公司應對子公司財務人員實施統一管理,尤其是財務負責人,必須實行委派制,對子公司經營和財務活動實施全過程的監控。
(三)構筑財務預算控制體系。集團公司應進行全面預算管理,細化落實集團公司的財務目標,對分支機構和子公司進行有效控制。母公司根據集團發展規劃,提出一定時期內的總體目標,據以編制公司的長期規劃和年度財務預算,并將各項指標分解下達給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據母公司下達的各項指標和本單位具體情況編制年度預算,上報母公司審批。同時,應建立預算監控系統,建立預算分析、考核制度,以確保整個集團公司總體目標的最終實現。
(四)加強資金管理。加強資金的內部控制管理,優化資金結構,提高資金運營效率。要變事后結算為事前和始終控制。對資金事前控制,主要是進行預測、規劃,編制出比較科學的資金需求量。結合企業現有資金存量,合理地籌集和使用生產經營資金。事中加強資金控制,主要是對資金在使用環節上進行有效的事中監督和控制,防止無效使用資金,以致造成資金的浪費。企業應針對生產經營現狀,“以銷定產”,特別是對存貨等儲備資金、產品資金,從而以較小的資金使企業在各個環節上能始終保持正常的運轉,提高資金運營效率,使企業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
篇10
一、發電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意義
1. 有利于解決公司財務信息孤立的問題。在目前的公司財務管控中,盡管大部分公司運用了微機技術對日常工作與財務信息加以處置,可是公司的不同部門間并未把信息進行統一歸納,而是孤立存在的,對于財務信息的時效性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經過財務管控信息化建設,在公司內部構建有關的信息管理平臺,可以高效地把公司的信息集中歸納,轉變信息孤立現狀,做到信息互享,提升信息的精確性。
2. 有利于公司把財務和業務信息進行整合。在當代企業管理中,其財務管控大多受傳統會計思想的影響,大部分財務管控信息被限定在經濟業務統計的層級上,同個經濟行為有關的財務信息被搜集到多個管理體系中,以致經濟業務的所有信息難以被高效整合,對財務管理信息的準確性產生了不良影響。而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可以較好地規避此種問題,把財務和業務信息有機整合,提升公司運營管理決策的合理性。
3.可以推動公司管理方式的革新。實施公司財務管控的信息化建設工作,要求在公司中提升微機、互聯網等技術的運用能力,構建有效的財務信息管理體系,可以把傳統的財務信息記錄與傳輸、會計計算與審計等工作利用微機技術來完成,提升了財務信息的處理速度,推動了財務管理效能的轉變,增大了財務集中監督管理的力度,確保了財務全方位預算管控的落實,最后達成公司財務管控總體能力的提高。
二、發電公司財務管理的特征
1.生產與物流管控較易規劃,容易實施信息一體化建設。發電公司無論是水力發電,還是火力發電亦或是其他類型的發電公司,和其他加工生產公司比較,生產活動集中,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總體的生產銷售流程、供應鏈條較短,材料購置較為單一,不涉及中間商品,不涉及或者較少涉及庫存問題,不涉及物流體系問題:生產與物流管控較易規劃,容易實施信息一體化建設。
2.壞賬風險低,資本回流通暢,較易依托資本流對公司加以管理。發電公司用戶類型單一,僅是電網企業,通常電費回收期低于30 天,壞賬風險低,資本回流快。有關的采購過程,款項支付也較為迅速。不像建造單位,款項支付不及時,也不像一些商業單位,有相應的三四個月的信用期。公司的成本開支,除了折舊以外,也大多伴隨資金流。因此經過管控資金流,便可以有效地管控公司的生產運營。
3. 存在運營管理地和生產場所分開的問題,進行信息化建設有較好的收益性。發電公司通常建設在遠離市區的地方,特別是水電,大部分在偏僻的山區,而公司的決策組織與財務管控組織通常設立在城市地區。傳統的紙質材料的信息傳輸方法,一方面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效果不理想。在此種狀況下,開發集成的財務管理信息軟件,達成財務和經濟業務統一辦公,有顯著的收益性。
三、發電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不足
1. 發電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基礎不牢固。發電公司的財務信息化管控當前僅停滯在財務管理時期,并且效能單一。財務信息化管控技術未曾達成預期成效,未曾從根本上發揮作用。在當前的發電公司發展歷程中,財務信息化僅發揮了會計計算的功能,在其整體發展中公司的組織協作基礎不牢固。公司對財務信息化管控的認知滯后,未曾發揮其財務預算和財務監督的功能。財務信息化管控在發電公司中單獨運行,未曾達成和其他組織間的協作運用。
2. 發電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化管理措施滯后。發電公司總體架構龐大,組織管理流程繁雜,財務管控在繁雜的監督下實施,通過管理層的科學決策以后才可以真正地實行。此種繁雜的管理體系會讓財務信息化管控效率低、實行困難多。發電公司在實際的工程實行過程中需要解決多個層面的問題,決策進度落后,影響了決策的及時性和精確性,未曾從根本上發揮財務管理應有的作用。
3. 發電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員素養較低。盡管發電公司為了順應改革的步伐已采用了對工作者實施培訓的措施,可是從當前來看,此領域的工作人員的素養依舊較低。大部分財務管控者具有較高的會計核算能力,但是微機操作能力不足。部分工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雖然加強了對計算機技術的學習,可是專業素質較低,知識架構缺乏多樣化,難以適應繁雜的工作要求。
四、怎樣抓好發電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1. 增大對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關注程度。首先,公司決策層與管理者應當全面認識財務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掌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功能。在公司中全面實施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進而提升資本的監管與運用成效,維持公司本身的競爭實力。其次,應形成以財務管控為中心的理念,在公司財務管控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牢牢掌握工作重點,確保信息化建設的大方向始終正確,才可以讓整個信息化建設起到應有的成效,實現提高公司總體管理能力的目的。
2.提升集團企業的管控水平。應當增強集團企業的控制水平,防止在管理過程中集團企業和下屬單位間的協同矛盾,減少集團企業很多不可控亦或不穩定的要素。發揮財務管控在資本統一管控中的功能,更有效地監督所屬企業的資金流,達成對公司的全方位預算控制,從事后監察考評向積極的事前規劃和事中管控改變,達成集團一套賬管控形式,實現匯總表格智能生成,合并表格大多數智能形成。把公司各個下屬單位的信息化軟件集中謀劃,實現集團企業財務統一核算業務的信息化管控。全面深化財務的核算作用,將集團企業的重點財務制度集中固定在軟件中,實現財務制度的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