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范文
時間:2023-04-10 19:01: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蜀道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對《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
1、此詩系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
2、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
3、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
篇2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2、譯文:
唉呀呀,多么危險多么高峻偉岸!蜀道真太難攀簡直難于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嵋山頂端。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紆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飛的黃鵠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于攀援。青泥嶺多么曲折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梢悦絽?、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坐下來長嘆。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游何時回還?可怕的巖山道實在難以登攀!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蕩的空山!蜀道難走呵簡直難于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么不臉色突變?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轉動象萬壑鳴雷一般。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了什么要來到這個地方?
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也難攻占。駐守的官員若不是皇家的近親;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范長蛇的災難。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3、賞析: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落筆生云煙。李白在反復詠嘆蜀道難,蜀道到底難在何處?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體現蜀道難的?說起《蜀道難》,唐代詩評家殷璠曾評價這首詩是“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究竟這首詩它奇在何處?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共出現了3次?反復吟詠。第一次是出現在詩歌的開頭第一句。第二句,是“凋朱顏”那邊。還有一句是在詩歌的結尾。詩歌突出了難和危?!班嬗鯂?,危乎高哉!”哎呀呀,真是好危險,好高聳啊!
再看第二句“凋朱顏”,“朱顏”是什么意思?紅潤的臉色。“凋朱顏”是指“紅潤的容顏為之凋傷,憔悴”。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讀 “凋朱顏”用顫音讀出來,“凋—朱—顏”語速還可以再放慢一些。
再看第三句“長咨嗟”,“咨嗟”怎么解釋?注解有“咨 嗟”,“咨嗟”怎么解釋?嘆息。“長咨嗟”呢?深沉的嘆息。長長地嘆息,深沉的嘆息??磥?,詩歌到了最后是積聚了復雜的情 感,化作了一句長長的嘆息。既然是“長嘆息”,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拖 長一些,低沉一些。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一唱三嘆之間,詩歌的風格就顯現出來了。北宋歐陽修曾經說過: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落筆生云煙。
篇3
1、品味詩歌精彩的語言。
2、學習想象、夸張等藝術手法。
重點難點:品味鑒賞詩歌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語:時間穿越千年,而今唐詩依然被我們吟唱。這燦爛的詩園中,有一個人曾為唐詩樹起一面獵獵大旗,引領唐詩走上了浪漫主義的高峰。他就是詩仙——李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被人稱為“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的詩篇《蜀道難》,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詩風。
二、誦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詩歌大意。
2、請大家簡單說說詩歌寫了什么內容,感受風格是怎樣的。(學生交流展示)
明:寫了蜀地艱難,不可久居。
風格:雄渾豪放
三、下面學生范讀課文,初步體會詩歌的情感。
1.一生讀。
2.找出重點句子,再精讀。
3.找一生再讀。
四、找出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詩句,即主旨句。
1、學生交流。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課件展示)
2、討論該如何讀。
3、找生讀,并說出理解。
明確: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開篇感嘆詞連用,直抒胸臆,極力夸張。蜀道之高盡現眼前,讓人驚嘆不已;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蜀道之險,讓人又驚又怕,畏懼不敢前行;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劍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面對地勢兇險,戰禍慘烈,人只有嘆息之情,作者也只能為朋友擔憂了。
讀至此大家已初感詩文用語之奇。
明確:嘆:高(驚)
嘆:險(懼)
嘆:兇(憂)
4、學生齊讀該三句,體會一唱三嘆所表達的情感。
五、品讀課文
李白開篇即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先聲奪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難呢?請找出具體描寫“難”的精彩詩句,說說詩人怎樣把抽象的“難”展現在你我面前。(對比三秦民謠,可以從傳神的詞語、表現手法、寫作角度等方面點評。)
賞析范例:
(如: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前一句運用絕妙的夸張,“捫”“歷”兩個動詞的連用,顯出行人出沒在星宿之間,山高之狀就顯現出來,更讓人感覺行走的艱難。后一句中通過“撫膺”“長嘆”的動作表現出行人的心驚膽戰,以及無法繼續前行時無助的嘆息之情。“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中的描寫與此處有異曲同工之妙。)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足見其與世隔絕之久;“地崩山摧壯士死”更見辟路之難;終于“天梯石棧相鉤連”。世上本沒有路,開辟出來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這路好走嗎?神龍至此仍要回轉,善飛援之“黃鶴”“猿猱”面對奇絕之蜀道尚且不得過,就反襯人行之更難。
又以“縈巖巒”山之高危,“捫參歷井”“撫膺坐長嘆”人之無助的神態、動作,正面慨嘆。如此行道能不難乎?這一切不僅讓行人無助,讓我們讀者也不禁膽戰心驚。
明:手法角度: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總結:手法變換,大氣磅礴,音韻回環,同時又不失細致、精準。這種動人的描繪,源于他貫穿其中的浪漫主義激情,共同營造出了雄奇險峻的意境之奇。
六、生再齊讀,體味意境之奇。
七、所謂“詩言志”,作者為什么要寫呢?這首詩除了勸友人勿入蜀地之外,有何言外之意呢?哪些句子、哪些詞語能看出來呢?
補充寫作背景,學生找句子,談意蘊。
明:一番奇語傾吐一腔憂憤之情,一副狂態難掩一顆赤子之心。
篇4
一、 狀蜀道之來歷,嘆蜀道之開辟難
“蠶叢及魚鳧”至“可以橫絕峨眉顛”句,講述了蜀國、蜀道的歷史。李白列舉兩位蜀王的名字,說蜀國的開國史是多么久遠。由于長期閉塞,四萬八千年以來蜀地一直沒和三秦人行旅往來,從太白到峨眉只有一條高俊險仄、唯有飛鳥能過的山道,襯托出此時無人行走,蜀道閉塞、荒蕪,與世隔絕的形勢。地理的阻隔割斷了蜀國與外界的交往,似乎也割斷了歷史。“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边@句由歷史講到今日蜀道的來歷,將民間傳說中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出來?!度A陽國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鄙鷦悠嗝赖纳裨拏髡f使我們仿佛聽到五丁拽蛇時的大聲呼喊以及隨后使山河改觀的巨響,也仿佛看到無數勇敢無畏的人在高山上開辟道路、架設棧道的情形。五丁開山的神話故事中,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在不通人煙的崇山峻嶺間開鑿出一條崎嶇險峻的山路。此句寫出蜀道開路之艱難和不可逾越,強調其來之不易,也為其蒙上一層神秘夢幻般的色彩,開篇就引人入勝。
二、 狀蜀道之高危,嘆蜀道之行走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句,極寫山勢之高俊。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仰觀那高聳入云的高山,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你俯視那奔流嚎叫的激浪,沖刷著曲折回旋的河川。不同的詩歌在寫景時,角度各有側重,有的側重從空間角度,一般有遠近、高低、上下、內外、點面等,此種安排使景物參差錯落、層次分明,此處就是從上到下的空間角度著筆,正面寫山之高,側面襯以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俊。你看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渡;你看那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描寫景物離不開修辭的運用,此處運用擬人手法寫出猿猴面對蜀道時的畏難情緒。詩歌當中常見的修辭手法還有比喻、擬人、夸張、設問、借代、雙關等,不僅能準確再現事物的特征,更便于作者情感的抒發。此處用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之高峻難于攀援,山高水險,擅長飛翔與攀爬的黃鶴與猿猱都無能為力,更不用說是人了。以上是虛法層層映襯。接下來,詩人具體描寫了青泥嶺難行之狀,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步履維艱、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行旅、惶悚的神情、畏懼的心理,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驚險之境如在眼前。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致。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由空間轉入時間的變換,從白天寫到晚上,想象夜晚的蜀道場景,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畫面是凄清的,色調是幽暗的,氣氛是逼人的,看而生畏,聽而膽寒,視覺和聽覺相結合,充分調動人的主觀感受使人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彩濃厚的自然景觀,表現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想落天外,出人意表,有力地渲染了蜀道難行之狀。
“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嗟而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句,極寫山川之驚險。山險寫得愈可畏,愈可見路之難行。由遠及近,變換視角,由靜到動,動靜結合,極盡夸張渲染之能事,連綿的山峰直沖云霄,枯老的蒼松倒掛絕壁,飛瀉的瀑流爭相吼叫,崖擊石發出震撼千山萬壑雷鳴般的聲響。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偉壯闊景象,又有枯松倒掛的特寫鏡頭,既有充滿詩情畫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觸目驚心的動態。令人目不暇接,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內心受到強烈的震蕩。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毛骨悚然,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望而卻步。作者出于想象的精彩描寫,夸張而不失真,將景物活化在讀者眼前,典型地襯托了山路之險和山行之難。
三、 狀蜀道之兇險,嘆蜀道之居留難
“劍閣崢嶸而崔嵬”。文章末尾,作者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表現居留之難?!皠﹂w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睒O寫劍閣雄關的險要。蜀中要塞劍閣,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上,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八鼗蚍擞H,化為狼與豺?!弊髡呋梦鲿x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句話說,人們早晨要躲避猛虎的襲擊,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擾。這些“野獸”都在磨牙吮血,殺人太多了。這里寫“猛虎”“長蛇”,用的是雙關的手法,即用“猛虎”“長蛇”代“所守”,并把所守的兇殘比之如野獸,活化了割據一方的軍閥窮兇極惡、殘害生靈的面目,從而強化蜀地政治形勢的險惡,再現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圖景,有不忍目睹之意,進一步突出環境之險惡。最后一句“側身西望長咨嗟”更是意味深長,以此結束全詩,可使讀者興無窮之嘆。
蜀道在李白如椽大筆之下,高位險峻似真似幻。這篇文章寫于何時,為什么而寫,是寫實還是寫虛,是借景抒情還是托物言志,是簡單的送別友人之作,還是別有所指,歷來眾說紛紜。孟在《本世詩?高義篇》中說,李白剛從外地來到京師,住在賓館里。當時很有名的大詩人賀知章去拜訪他,李白把《蜀道難》拿出來給賀看,賀還沒讀完就不斷稱贊,把李白稱為“謫仙”(“讀未盡稱嘆數次,號為謫仙”),說李白才華卓絕、超群,似人間神仙,并與李白把酒言歡。這一來李白的聲名就在京城傳開了。我們知道李白出蜀,被召進京是在天寶元年(742),而賀知章告老還鄉是在天寶三載(745)。這樣看來,《蜀道難》的寫作時間大致在天寶初年。
有人認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理由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曾逃難到蜀地,李白寫此詩是勸諫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應心懷國家安危,回到長安。有人認為“該詩是為房、杜甫擔憂。因此時房、杜均在劍南節度使嚴武手下辦事,嚴武為人粗暴,是為勸說他們小心從事的”。兩種說法時間不合,史實不符,故不能成立。也有人認為李白在長安期間,曾寫過《劍閣賦》,在題下自注說“送友人王炎入蜀”,內容與《蜀道難》相似,故可推斷《蜀道難》為王炎入蜀而作,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綜觀全詩,敘議結合,多扣詩題,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且文中這些語句“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巖不可攀”體現了對友人的關心擔憂之情,但友人畢竟又向前走了,歷經險境而抵達劍閣。“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更是一種憂慮,體現了作者對友人命運的關心:這是豺狼出沒、蛇虎橫行的地方,千萬不能久留??!于是詩人又發出深情的呼喚:“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痹偃摵鸵巹裰?,飽含著一片深摯的友好情誼。明人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焙鸷唷独钤娡ā分姓f“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是純粹的詠蜀。
當然今人也有種種寓意之說,聯系詩人實際,知人論世,推斷本詩絕非一首描寫山川景物的詩,而是以山川艱險為比興手段揮斥幽憤的詩作,是借“蜀道”嘆“仕道”的寓意婉曲的詩作,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命途多舛的憤懣,表達了對社會政治前途和人民命運的憂慮和關切。言微而旨遠,也不無道理。
其實千百年來人們讀《蜀道難》,更多地是關注詩歌中的摹景狀物,并被詩歌中雄偉的形象、熾烈的感情、豐富的想象、夸張的語言所深深折服。與其說這是一首詩,還不如說是一幅古樸凄涼、離奇迷幻、生動斑斕的畫卷,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蜀道的崢嶸崔嵬和陰森可怖的氣氛,充滿了浪漫主義情調。詩中的景物描寫角度靈活,特點鮮活,意境雄渾,手法多樣,情感充沛,多方面突出蜀道之高危、驚險,難行。“筆陣縱橫,如虬飛蠖,起雷霆于指顧之間。”(清?沈德潛)全詩色澤光怪陸離,動人心魄,其結構回旋往復,又層次井然,主旨句三次出現,一唱三嘆,帶給人強烈的精神震撼。雖然詩歌竭力描繪蜀道的艱難險惡,但人們讀后并不感到情緒低沉,反而為詩中夸張的描寫、雄健奔放的氣勢所激動,披文以入里,賞景以入情,感受到一種崇高雄偉的豪放美,這也正是豪放飄逸的太白詩的特點。
篇5
1、劍閣崢嶸而崔嵬的崢嶸的意思是山勢高而險。
2、出自唐·李白《蜀道難》,《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借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3、《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外婆看上去是個普通的老太太,很固執,不喜歡別人同她頂嘴,好像她到了哪兒,就是哪兒的一家之主。反正她一來我們家,媽媽的權威就少了許多,比如媽媽說好早上煎荷包蛋,可是外婆卻說,小孩吃蒸蛋最消化,于是,大家都得一早上就稀里嘩啦地喝蛋羹。
我一向很愛媽媽,所以就常同外婆爭論,說:“我只聽媽媽的?!蓖馄诺脑捴辉趮寢屇莾汗苡?,所以她很生氣,說我像狗,只忠于媽媽,而不忠于更有道理的人。
其實,我并不想同外婆鬧翻,外婆是很厲害的,能通曉過去,預測將來,因為這些例子太多了,使人相信她有巫術。
最先發覺外婆有巫術的是我。
一天,我正利用床架練平衡木,床架頂上的那半席之地窄窄的,生來就像是給人練技巧的,小燕說,要是能在兩指寬的地方疾走如飛,下一步就可以練走鋼絲做空中飛人了。那時,外婆正坐在一邊,用布盤一種復雜的琵琶紐,她瞥了我一眼,說:“一會兒你會摔破嘴巴的。”
不出三分鐘,我就從那“平衡木”上栽下來,嘴巴在床角那兒磕出了血;嘴唇腫得像豬嘴,成為世上唯一的一個夏天出門也戴口罩的人。
第二天,嘴剛消腫,我就忙著當債主。小鴿上門來借錢,讓我把零花錢拿出來交給他,我沒同意。小鴿就說保證還,還雙倍,借一塊錢第二天可以還我兩塊。我當然動心了。他走后,我正盤算著那高額利息可以奢侈一番。不料,外婆說:“他是存心不還你錢。”
后來那小鴿果然當了賴賬的,讓我破了點小財??晌覅s在那事之后,開始留意外婆,比方看她預測將來時有沒有念一句咒語。
最神的是,外婆從從容容地在家中坐著,卻能知曉我白天去過沙坑,還知道我是用吃早點的錢買了個新發夾,總之,她像是能一眼把我從頭到腳看個透。
篇7
沿著崎嶇的山路,我們恍惚一下子被拋入遮天蔽日的連綿不斷的綠云之中。成百上千年的猶如龍蛇般的柏樹樹干蜿蜒曲折,好像隨時都可能騰空而起。陽光被沉甸甸的樹葉擋在外面,偶爾有一兩滴鳥鳴灑在野草叢中,古道只留下無盡的寂靜和陰涼。
走在這被稱之為蜀道靈魂的翠云廊中,我們如同走在一個狹長的演出結束后的舞臺上面。清代詞人喬缽贊美道:“……翠云廊,蒼煙護,苔花陰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門路?!钡?,幾千年風生水起的一個又一個主角們伴隨著馬蹄下動亂和豐盛的時代,全都被這古道上殘破而冷清的石板靜悄悄地掩埋。伴隨他們的只有這接天連日的森森古柏,代替著他們的沉默或者述說。
一提到劍門關,首先就會想到李白的那首扎根于心的氣勢磅礴的《蜀道難》中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其兇險的程度足以讓聞者色變。他的這兩句詩,無疑是畫龍點睛的推廣語。
第二天,我們終于領略到了劍門關驚心動魄的雄姿。它居于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如一柄柄出鞘之劍,直插云霄,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這門,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冷兵器時代,它的戰略位置可想而知。站在關樓上眺望時,我突然想,如果有那么一絲絲飄搖的細雨,我們也許就會看見由遠而近的一個來自宋代枯瘦的身影,在尚未散盡酒氣之時,騎著那匹比本人更為枯瘦的毛驢進入劍門并詠出了《劍門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塵雜酒痕,
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雨騎驢入劍門。
然后,我們將目睹這位宋代詩人的背影和它的驢子合二為一,變成詩中的一個感嘆符號,把劍門關留在身后,消失在蜀道深處。當他們重新出現時,哦,那已經是在被芙蓉花的紅濕重重包圍的成都了。
從劍門關的后門出發,攀登崖壁小徑,順環山天梯我們抵達山巔的梁山寺和翠屏峰。在山巔俯覽大地,一片蒼翠,大劍山和它率領的一系列群峰拔地而起,如同一排排永遠不會被滄桑抹去鋒芒的寶劍,在晴空中傲然肅立。幽深的溝壑在交錯,險峻的山巒起伏不斷,余脈像漸漸遠去的綠色浪花,挾帶著歷史的驚濤駭浪,消失在時間的深處。而一條古老的道路卻在層層落葉和歲月的風雨下面,在云端,從三千年前就開始了它響徹每個中國人血液的歌唱。
這就是蜀道——來自云端的千古絕唱。
(摘自《四川文學》)
[思考吧]
篇8
一、教材插圖具有重要意義
1.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書籍的畫,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所不及,所以是一種宣傳畫?!彼哉f,插圖是具體可感的視覺藝術形式,它將文學形象直接表現于視覺感受,用插圖引入文章,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更可以為學生迅速有效地進入課文打開方便之門,這充分說明課文中的插圖有助于增進學生教學內容的理解。
2.作為文章的補充和注解,插圖將文字所介紹的事物真實地再現出來,尤其是說明文中的插圖更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如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同時,插圖更好地展示了自然美與社會美,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愛祖國情懷,幫助學生了解祖國的山川河流,增加對生命的熱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教材中的插圖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觀察力, 欣賞插圖的過程,就是欣賞者再創造的過程。面對一幅幅精美的插圖,學生會主動地思考畫面背后的故事,如《蜀道難》中的插圖,學生看后便會很自然地去感受那種山路的崎嶇,去體會“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意境,從而與作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
二、課本插圖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在教學中,面對精彩的教材插圖,教師應該像對待課文文本一樣重視并加以運用,克服教學過程中教學形式單一的弊端,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
1.用插圖提高學生預習課文的能力
課文中出現的插圖大部分是對關鍵內容的再現,教師可讓學生先欣賞插圖來預習課文。如學習《紀念劉和珍君》,學生們沒有經歷過那個的年代,更別說去體會在那個年代中國社會的混亂以及那些愛國人士的感情,如在預習時結合課本前面彩色插圖,就能明白文章的主要內容及背景,再現了當時的情景。段祺瑞執政府的衛隊和請愿群眾發生沖突的照片,似乎又帶我們走進了那個硝煙彌漫、國破家亡的年代。
2.用插圖增強學生美的享受
插圖是直接具體可感的視覺藝術,將文字直接訴諸于視覺,營造鮮明的視覺感受。由插圖引入課文,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同時,更為學生迅速有效地進入文本打開了方便之門。李白的名篇《蜀道難》,其中的插圖便是巍峨陡峭的蜀境山川,可以讓學生們先看插圖,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山川給人的直觀感受,然后分析詩人的描繪,去比較其與學生們所描繪的有何不同,這樣就能順利地導入了該課,并加深學生對“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真正理解,而不是簡單單純的依文講文。
3.用插圖進行閱讀教學
作為和課文緊密相關的課本插圖,它也同樣包含著圖片作者的生活體驗、審美情趣以及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精辟理解,既有對課文某一片斷的精心描繪,也有對課文重難點的直接展示。這些,無不滲透著畫面作者的審美情趣和對文章意旨的理解。如: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里的兩幅插圖,蘇聯畫家庫克雷尼克賽通過強烈的明暗色彩的對比,將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那種將自己捂得嚴嚴實實、把自己包裹起來與世隔絕的形象,鮮明生動地展示出來。外界清純、亮麗、簡潔的白,與表達著陰暗、冷漠、難以理解的黑形成了鮮明的比對。
4.通過插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篇9
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野外途中偶遇風雨,作詞《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北缓笫婪顬闉⒚撝!?/p>
李漁走得更遠,既然做不成官了,那么就應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不改其志。然而恰恰相反,他沒有遵從圣人的教誨去做一個清教徒一樣的隱士,而是做了一個在商言利的商人,一個從事“末技”的作家。且其作品的內容不再“載道”,而是強調娛樂功能,甚至為此不惜媚俗,如《肉蒲團》。李漁的身上,很難看到傳統士大夫“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
李漁是一個極端,到了李叔同,又是一個極端。李叔同將入世和出世模糊化,入世即出世,出世也就是入世。他出家為僧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不論如何,他換了一種身份,繼續修煉身心。
夏尊回憶李叔同的一段話,那是在1925年的寧波,夏尊意外見到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無限珍愛地打開自己隨身攜帶的用破席子包裹的鋪蓋,用一條又黑又破的毛巾從容地洗臉,津津有味地吃別人送來的蘿卜咸菜。
夏尊非常感慨地說:“瑣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謂生活的藝術化了嗎?人家說他在受苦,我卻說他在享樂。我常見他吃蘿卜白菜時那種喜悅的光景,我想,蘿卜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實嘗到了。”
李叔同秉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朱光潛評語),看破紅塵,卻絕不是悲觀厭世。他的言行影響了后世一大批追隨者,成為出世與入世攜而共生的典范。
從黃炎培到梁漱溟:
傲骨與素人心得
黃炎培與李叔同不同,他是“逮誰咬誰”的著名的斗士,20初葉的中國革命史,他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同時,他又是一個一生好佛,堅持素食數十年的所謂“隱者”。
如今,黃炎培當年所藏的近千冊佛教書籍依然藏于廣西柳州市圖書館,其中一些書上就有他購、讀以及心得體會方面的題記。
關于黃炎培的素食情況,他本人在自傳體《八十年來》一書《素食的由來》一節記敘說:1917年6月游新加坡海濱,親眼看到捕魚人出海歸來,船上滿載活魚,漁夫一一將魚破腹,挖掉心臟,投入另一空船,魚兒跳躍幾次才死去。人類為了果腹,這樣地殘殺生物,使我感觸很深,立下了素食的志愿。
和他的遺世獨立的性格一脈相承,他還先后作《不忍歌》、《素食答客問》。作《不忍歌》時,他已素食16載,感到“吾心滋安體滋適”。食素21年時,作《素食答客問二首》,詩曰:“廿年菜甲香無比,忘卻烹鮮更逐膻。江海無端辟戰場,將于成敗決興亡?!?/p>
和李叔同一脈相承,黃炎培并不逃避現實,相反的,他熱心投身于當時的社會活動,大力提倡職業教育。好佛素食,還使他獲得了87 歲的高齡。
激進素食主義并不只有黃炎培一人,民國奇女子呂碧城曾大力宣傳動物保護。1929年,她接受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邀請,代表中國出席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在維也納召開的會議,大力提倡素食,“護生戒殺”。
錚錚傲骨的一代大師,卻又平和中修養身心,以素食為根基,典型的還有梁漱溟,他19歲開始食素,除雞蛋和牛奶外,不吃任何魚蝦之類的葷腥,一直堅持70余年。平和之外,他“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睥睨群小,成為一個時代的異見者。
最后的“帝師”南懷瑾:
武人的溫和與謙恭
從不避斧鉞、犯顏廷爭的梁漱溟,到經史合參、追本溯源的南懷瑾,時代留給我們的,是與傳統息息相關的傳承。
美國駐中國的一名官員曾說,按照傳統,中國皇帝的顧問必須是集一切文化于一身的大師級人物,這位官員說:“南懷瑾可能是符合這種傳統的最后一人了?!?/p>
武人出身的南懷瑾,被稱為儒釋道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秉承先人遺風,范仲淹曾言:“善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蹦蠎谚Х鬃觿撧k太湖大學堂,但他并非恢復舊制教育,而是試圖傳承和創新一種教育模式,致力于傳承國學,講學授徒,一以貫之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他希望對中國教育做一個探索,回歸教育本色。
篇10
2、上學真辛苦,不如在家打電腦。
3、你寫不完作業的兩大原因,旁邊坐了個逗比,手里拿了個手機。
4、聰明人都是未婚的,結婚的人很難再聰明起來。
5、小明吃了麻婆豆腐,被麻婆一刀捅死。
6、我承認我脾氣不好,可是我很好哄啊。
7、不開心是最可怕的催老劑,你要做一個愛笑的小仙女。
8、遠看一座廟,近看咱母校。三百多尼姑,一萬多老道。
9、我太難了,上輩子可能是條蜀道。蜀道難,難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