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衛生知識宣教范文
時間:2024-03-28 18:1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口腔衛生知識宣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老年人牙體病是我國口腔科門診常見病之一,作者對臨床中遇到的老年牙體病進行治療的同時對老年人進行有關口衛生、口腔保健及口腔疾病預防等方面的宣傳及教育,提高牙體病的就診率、治療修復率,積極預防牙體病,達到維護口腔健康的目的。
【關鍵詞】 老年人 牙體病 臨床宣教
老年人牙體病在我國口腔科門診是常見病之一,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醫療保健的進步,老年人口腔健康與生命質量的提高受到人們的重視。作者對臨床中遇到的老年牙體病進行治療的同時對老年人進行有關口腔衛生、口腔保健及口腔疾病預防等方面的宣傳及教育,提高牙體病的就診率、治療修復率,積極預防牙體病。
1 老年人牙體病及口腔衛生概況
1.1 檢查中發現,引起牙痛的牙體病主要是齲病、楔缺和過度磨損致牙本質過敏。其中齲病主要是牙頸部齲、根齲。
1.2 檢查中還發現老年人口腔衛生差,有大量菌斑、軟垢、牙石和食物殘渣堆積,口臭明顯,經詢問約有11%的患者無刷牙習慣,有約65%的人刷牙方法不正確,以橫刷法為主,因此對老年人進行宣教是必要的。
2 口腔健康教育的原則及宣教對象
2.1 口腔健康教育的原則有四條
2.1.1 思想性與通俗性相結合;
2.1.2 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2.1.3 普遍性與針對性相結合;
2.1.4 社會性與經濟性相結合;
2.2 宣教對象是以牙痛為主訴到口腔科就診的年齡在55歲~83歲的老年患者,在進行視診探診等口腔檢查的同時進行口腔衛生善詢問及治療。
口腔衛生宣教是每個口腔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利用診治病人的時間,結合病情,進行臨床宣教,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3 老年人牙體病臨床宣教內容及注意事項
3.1 臨床醫生要結合病情進行宣教,宣教的內容要符合病員的需要,還要根據老年人以前從事的職業、文化修養估計他們的口腔衛生知識水平,以及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口腔衛生知識。針對引起老年人牙痛的牙體主要是齲病、楔缺和牙本質過敏,醫生在治療的同時,應向患者講明病因,例如老年人易患牙頸部齲、根齲,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牙齦退縮,牙根面直接暴露于口腔中,牙骨質比牙釉質對環境中機械和化學刺激更敏感;牙齦退縮,易引起食物的嵌塞,長期食物嵌塞易引起牙頸部齲,楔缺主要是刷牙方法不正確,長期過度的機械力作用于比較薄弱的釉牙骨質交界處,造成牙組織缺損[1]。加之老年人機體抵抗力下降,使齲病和楔缺的發病率升高,使患者認識到牙體病與牙周組織健康有關,與刷牙方法正確與否有關,與機體抵抗力有關,使其主動進行口腔衛生保健,自覺養成刷牙習慣,糾正不正確刷牙方法,并在醫生幫助下進行牙周潔治,預防牙體病。
3.2 結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老年人一般還有其它系統性疾病,對其治療和用藥需要整體考慮。對于心臟病、高血壓病人,治療時需注意無痛術。另外,老年人有一種“年齡大了,病也多了”的思想,認為牙體病是“人老的一種表現,即然老了,就拔掉,無需治療?!崩夏耆嘶佳劳矗3S绊懰摺嬍?、精神、還可以引發頭痛、頭暈、血壓升高等其它疾病,使老年人機體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其它疾病,造成惡性循環。為避免這種現象發生,醫生應幫助者解除思想負擔,及時治療患牙,解除痛苦,增進飲食,增強機體抵抗力,形成良性循環。
3.3 臨床宣教時醫生態度應誠懇,認真。避免指手劃角,或使用指責性語言,對待老年人要真誠、坦率、熱情、體貼,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4 口腔健康教育,單靠口腔醫務人員是不夠的,還必須全社會動員來支持配合。改善醫療保健條件,特別是提供經濟保障,建立口腔預防保健卡,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對牙體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定期檢查,還可采取有效措施對牙頸部硬組織進行合氟制劑再礦化處理,以增強牙體的硬度,防齲[2]??晒纬澜Y石,有助于防止牙周病的發生,還可糾正其錯誤的刷牙方法,同時指導其對牙刷、牙膏的合理選擇。
3.5 經過臨床宣教,作者發現大部分老年患者能夠接受,并逐漸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做到有病冶病,無病防病。有些老年知識分子退休教師等,還查閱了一些報紙和雜志,交流一些口腔保健的方法,通過臨床宣教,作者發現齲齒、楔缺的充填率、修復率明顯升高。
口腔衛生宣教的最終目的是改變人的行為,使之變被動為主動,逐步樹立口腔保健意識,從而建立口腔保健行為,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達到維護口腔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衛生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兒園由家長填寫完整合格調查問卷的幼兒220人,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1.2 研究方法:自設調查問卷,分為3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家長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 ②家長及孩子口腔衛生習慣、刷牙起始時間、刷牙次數、刷牙方法、刷牙時間 ③相關口腔保健知識:幼兒齲危害、幼兒齲預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識獲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別作菌斑指數檢查并做記錄:根據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數記分標準記分,所有檢查全部由同一位檢查者完成。
0=牙面無菌斑;1=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2=牙頸部連續薄帶狀菌斑,寬度不超過1mm;3=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牙面1/3,但不超過2/3;5=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顯示法所用染色劑主要成分為酚紅、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調查中每位受試者均檢查6個指定牙齒(即16、11、26、36、31、46),每個牙的記分為4個牙面記分平均值,每個人的記分為6個受檢牙記分平均值,其為衡量口腔衛生狀況指標。
1.2.3 干預措施及資料收集方法:①對220名幼兒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數檢查(世界衛生組織牙周病流行性調查標準)記錄菌斑指數,矚其刷牙后再次進行牙菌斑指數檢查并記錄,全部調查工作由同一檢查者完成,期間無一人退出。
1.3 統計學處理:將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數據做t檢驗、x2檢驗。
2 結果
一般情況:家長年齡:25-35歲;母親161人,父親59人;國企職員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職業46人;文化程度:大學本科以上63人,大專74人,中專以下83人,他們所受教育不同,家長口腔衛生習慣、口腔保健意識各異,隨之幼兒口腔衛生狀況出現顯著差異。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比較:
表1 口腔衛生習慣調查表[n(%)]
表2 口腔保健知識
表3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
3 討論
3.1 正確有效的刷牙方法對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具有重要意義:控制菌斑可以減少和預防口腔疾病,正確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與消除軟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給予牙周組織適當的接觸刺激,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組織抵抗力[1],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牙齦上皮薄、角化差,受細菌感染后易發生炎癥[2]。
3.2 學齡前兒童更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學齡前兒童所進食物精細,粘稠性強,含糖量高,易于發酵產酸;加之學齡前兒童睡眠時間長,唾液分泌少,自潔作用差,牙齒鈣化程度低,齲齒發病率為71.97%,87.73%兒童有不同程度睡前進食不良習慣。
3.3 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狀況提高有賴于家長口腔保健意識的增強:調查發現保健牙刷知曉率只有29.09%,家長為孩子所帶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頭過大、刷毛過軟、刷毛過尖等誤區:只有15.90%家長知道自孩子出牙起開始刷牙。
3.4 應加強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宣教:我科口腔醫師每半年到甲級幼兒園做一次免費口腔檢查,調查結果顯示幼兒齲齒發病率為72.66%,而就診率只有13.38%,說明廣大家長對乳牙齲認識程度不夠。
4 結論
健康教育涉及到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應采取直觀化、形象化、多樣化、具體化、反復強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及監督,加強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家庭幼兒口腔保健[3],但他們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社會醫療保證,衛生保健完全靠自費[4]。建議政府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農民家庭社會福利項目。
參考文獻
[1] 卞金有 預防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篇3
方法:對口腔內科進行就診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400例患者中僅有50%的人知道牙周病是牙齦出血的主要原因;僅有20%的患者認為潔治的作用是治病、預防;文化程度高的患者的正確認知率遠大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復診患者比初診患者的正確認知率高52.5%。
結論:大部分口腔內科患者對牙周病沒有正確的認識,不了解牙齦出血是牙周病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應大大加強口腔保健的宣傳力度。
關鍵詞:口腔內科患者牙齦出血牙周病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521-01
口腔科中一個常見的多發病就是牙周病,而牙齦出血又是牙周病最常見的癥狀,但是可惜大量的口腔科患者根本不知道牙齦出血是牙周病的一個早期重要信號,所以也不知道及時去醫院進行治療,反而耽誤了早期治療牙周病的好機會。有些患者認為醫生為其進行潔治僅僅是為了美觀,并不是在治病,治病就應該服藥。這些現象反映出人們對口腔內科的病情以及防治缺乏最基本的認識。為此,選取400例口腔內科患者開展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牙齦出血與潔治的認知情況,根據這些情況來針對性的開展衛生宣教工作。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2013年4-5月份來我院口腔內科就診的患者400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 140例,年齡在16-70歲。其中高中組(學歷為高中及高中以下)150人;大專組(學歷為大專及大專以上)250例。
1.2調查方法。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發放調查,用筆填寫年齡、職業、初診、復診、文化程度、居住地等基本情況,隨后進行分組登記。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①牙齦出血的原因。選項可設:A牙周病 B維生素缺乏 C血液病 D其他 E不知道。②潔治的作用。選項可設:A美容、保健 B治病、預防 C使牙齒松動、牙縫增大 D其他 E不知道。③獲得潔治知識的途徑。選項可設:A報紙 B電視 C牙醫 D其他 問卷均由患者自行填寫并采用人工統計的方法。
1.3分組。分組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按照初診和復診進行分組:第一次來我院就診的患者記為初診;屬于第二次或來我院就診或在我院就診次數為兩次以上的記為復診。二是按照高中組和大專組來分:高中組中患者學歷為高中及高中以下;大專組中患者學歷為大專及大專以上。
2調查結果
2.1牙齦出血的原因調查結果。本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僅有200人(占50%)選擇牙周病是牙齦出血的主要原因;有50 人(占12.5%)認為血液系統疾病是牙齦出血的主要原因;還有80人(占20%)選擇了維生素C缺乏;有20人(占5%)選擇其他,但并未寫出具體原因;還有50人(占12.5%)不知道牙齦出血的主要原因。
2.2關于潔治的作用調查結果。在400例問卷調查中僅有80人(20%)認為潔治的作用是治病、預防;200人(占50%)認為潔治能夠美容、保??;認為潔治會造成牙齒松動或牙縫增寬的有40人(占10%);有20人(占5%)選擇其他,但并未說明是什么作用;還有60人(占15%)選擇不知道。
2.3獲得潔治知識的途徑調查結果。400例患者中通過報紙獲得途徑的有50人(占12.5%);通過電視途徑的有150人(占37.5%);通過牙醫知道的有100人(占25%);還有100人(占25%)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的,比如網絡等。
2.4文化程度的調查結果。大專組中有150人(占60%)知道牙齦出血的原因是牙周??;高中組中僅有30人(占20%)知道,可見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對牙齦出血的原因認知能力相對較高。
2.5就診經歷的調查結果。400例患者中,經過復診的患者的正確認知率占到75%,明顯高出初診患者的正確認知率(22.5%)。
3討論
牙周病是口腔科中的一種常見多發病,而且需要重點防治。但是400例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患者對牙齦出血根本沒有正確的認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牙齦出血是一種疾病,直到出血嚴重時才去就診,耽誤了早期治療的好機會。這種現象普遍出現在文化程度低的人中,但是并不能表示文化程度高就都有正確認識,也有部分文化程度較高者對此缺乏正確認識。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一小部分患者知道潔治的作用,相當部分的患者認為潔治的作用是美容和保健的作用,甚至還有少數患者認為潔治使牙松動、牙縫增大,這充分反映出國人十分缺乏口腔衛生知識,還有就是衛生宣教工作做得非常不到位。
患者的就診經歷調查結果表明,復診患者的正確認知率多,而且明顯高于初診患者的正確認知率,這能夠說明牙醫在初診的同時對患者進行了衛生宣傳。但這種宣教作用僅占25%,患者知道這些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這說明了新聞媒體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反映出牙醫宣傳作用的局限性。以后應使醫務人員的專業性、權威性與媒體的廣泛性相結合,充分發揮電視、網絡等優勢,有效開展普及口腔衛生知識的宣教工作。
4總結
牙周病是口腔科中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國人對口腔保健方面的知識十分匱乏,因此應有效地開展普及口腔衛生知識的宣教工作,提高國人的口腔保健意識。
參考文獻
[1]曹采芳.牙周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篇4
【關鍵詞】 口腔衛生;健康知識,態度,實踐;對比研究;學生,醫科
【中圖分類號】 R 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0-1224-03
Oral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 Medical and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of Tangshan City/ZHAO Yan-ping, LIANG Rui-ying, WEN Li-ming, et al.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ral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mong the medical and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Tangshan, to analyze their differenc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s to develop oral health curriculum. Methods One thousand and eleven students from medical and non-medical colleges in Tangshan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 Results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 knowledge on oral health was rich, but their or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as limited. Only 18.0% mastered the conception of dental plaque. More than 60% of the surveyed students' oral health attitude was good, bu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oral examination and teeth cleaning on a regular basis was weak. Even if they had some diseases of oral cavity, they wouldn't go to see doctors in time; 86.8%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had never accepted the professional cleaning and the usage rate of the dental floss and toothpaste with fluorine was low.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n dental plaque and gingival bleeding being the manifestation of gingivitis, the dental floss help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gingival, oral health attitude, the brushing frequencies and the brushing time, the cleaning teeth frequencies and going to see dentists in time while they discover dental caries(decayed tooth) between the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 non-medical students.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oral health attitude is good among the students in Tangshan, the knowledge is poor and the situation is also bad. It is rather necessary to develop oral health curriculum in colleges.
【Key words】 Oral hygiene;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medical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礎,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齲病和牙周病是影響人類口腔健康最常見的兩大疾病,也是導致牙缺失的重要原因。筆者在門診就診的大學生中了解到多數大學生不知道齲病和牙周病是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醫學院校就診的多數學生是在大四上口腔課程后才認識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由于大學生對口腔健康認識不足,大多數患者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導致牙缺失、牙齒松動,甚至過早脫落。本研究通過對唐山市醫學與非醫學院校大學生口腔健康知識、態度和行為的調查,為在高校開展口腔健康課程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在唐山市4所院校各隨機抽取1個系部,在被抽取的系部每個年級隨機抽取1~2個班共1 03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剔除資料不完全者后,獲有效問卷1 011份,有效回收率為98.2%,其中男356名,女生655名;醫學院校非口腔專業468名(男生174名,女生294名),非醫學院校543名(男生182名,女生361名)。
1.2 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現場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發放調查表,調查前先向學生說明調查目的與要求,學生匿名自填問卷,當場收回。
問卷設計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基本口腔保健成年人問卷[1]和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方案問卷的內容[2]。包括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學校、學歷等)、口腔健康知識、口腔健康信念和態度及口腔健康行為。問卷經華北煤炭醫學院口腔專業的專家評定,經預調查反復修改。重測信度系數為0.810,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數0.631~0.752。內容效度相關系數為0.612~0.934。
1.3 統計分析 數據錄入核對無誤后,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百分率描述醫學與非醫學院校大學生對問題正確回答的比例;用χ2檢驗比較醫學和非醫學院校及全體大學生對問題的正確回答比例,以P
2 結果
2.1 口腔健康知識 本調查人群口腔健康知識結構不均衡,一般性常識知曉率高,偏專業性的知識知曉率低。67.8%的學生能夠正確回答保持口腔衛生最好做到哪幾點,62.3%的學生知道刷牙預防齲齒,63.5%的學生知道牙菌斑導致齲病發生的主要物質,57.1%的學生知道牙齦出血是牙齦炎的一種表現,55.0%的學生知道減少和防止牙石的主要方法。38.3%的學生知道氟化物防齲,27.6%的學生知道飲水加氟防齲,僅有18.0%和9.8%的學生了解什么是牙菌斑及牙周病的危險因素。醫學與非醫學院校學生在牙齦出血是牙齦炎的表現及牙線利于牙齦健康2個項目上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 口腔健康信念和態度 大學生對口腔健康信念和態度的認知率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口腔健康態度是積極的,且大多數持有正確的口腔健康信念,但醫學院校和非醫學院校學生在口腔健康信念和態度認知程度上(除牙齒健康狀況會影響找工作外)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3 口腔健康行為 見表3。
80.1%的大學生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70.7%的學生從不吸煙,69.9%的學生每天刷牙2次,39.3%的學生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要2 min或以上。對含氟牙膏的使用者占32.8%,牙線使用者相當少。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和潔牙的學生比例較低,只有12.7%和1.3%;而86.8%的學生從未潔過牙。醫學與非醫學院校在刷牙次數、時間、潔牙次數3個項目上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值均
2.4 口腔疾病就醫行為 醫學與非醫學院校大學生在口腔疾病發生時就醫率普遍較低,齲損就醫率分別占53.2%,牙痛和牙結石就醫率占41.3和41.6%,牙齦出血就醫率僅占16.4%,醫學與非醫學院校學生在發現齲損就醫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
3 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口腔健康的一般性知識知曉率較高,專業性知識(如牙菌斑的概念)知曉率較低,這一結果與福州市大學生的調查結果[3]一致。醫學生與非醫學生比較, 醫學生的口腔健康知識知曉程度高于非醫學生,有少數項目(如牙齦出血是牙齦炎的表現、牙線有利于牙齦健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在一些項目(如氟化物防齲、飲水加氟防齲、牙線利于牙齦健康)的知曉率均較低,這與《中國口腔衛生保健工作規劃》(2004-2010年)中提出的“到2010年人人享有初級口腔衛生保健,城市中小學生口腔保健知曉率達90%”的目標相差甚遠??谇唤】敌拍詈蛻B度調查顯示,醫學生的口腔健康信念和態度高于非醫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醫學院的高年級學生對口腔知識有更多的了解有關。兩者對口腔健康信念和態度認知率都在60%以上,說明大學生的口腔健康態度是積極的,而且大多數持有正確的口腔健康信念。
口腔健康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不吸煙,能夠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堅持每天刷牙2次,但在刷牙時間的控制上有誤區,對含氟牙膏和牙線的使用率較低,對牙線的保護作用認識不足。另外,大學生普遍缺乏定期口腔檢查、定期潔牙的意識。對口腔健康知識認知不足,對齲病和牙周病的病因、危害缺乏認識,口腔疾病發生時,就醫率普遍較低,多數學生在遇到牙體和牙周疾病后就醫意識淡薄。福州市[3]、德陽市[4]、麗水市[5]、大連市[6]的調查也反映出與上述相同的情況,這一現象在門診就診的大學生中了解到與大學生無收入、治療費用高、牙科畏懼心理有關。
上述調查中所出現的問題提示,口腔健康知識宣教工作任重而道遠??谇唤】到逃龖{入學生的課程[7]。高校特別是醫學院校應開設口腔衛生保健課,通過選修課或講座等形式,系統地向學生講授口腔健康方面的知識,同時對調查顯示的薄弱環節要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宣傳齲病和牙周疾病的防治知識顯得更加重要,使大學生的口腔保健知識水平與其學識水平相符,并使口腔健康觀念深入人心,使口腔保健成為自覺行為。對經濟困難學生,學??稍卺t療保險中采取一些優惠措施,如將門診治療的一些費用納入醫療保險中,提高口腔疾病患者的就診率,提高口腔健康水平[5]。
筆者認為,加強大學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全身健康,對指導全民口腔衛生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梢酝ㄟ^以上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口腔知識的知曉率,通過反復強化教育而加深口腔保健知識的知信深度,特別強調自覺自愿,著眼行為和實踐[7],逐步實現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4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grated package for basic oral care, Questionnaire foradults,Geneva:WHO,1999.
[2] 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調技術指導小組.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方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9-61.
[3] 王慧明,姚麗艷,張長源.福州市大學新生口腔衛生知識與行為抽樣調查.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5):3061-3062.
[4] 劉紅春,范旭,胡德渝,等.德陽市成年人的口腔健康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5,23(1):46-48.
[5] 徐曉毅,蔡章聰,酈芳.麗水市大學生口腔預防保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5):137-138.
[6] 馬曉偉,李文顏,閆建偉, 等.大連市醫學與非醫學院校大學生口腔健康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9,31(1):89-97.
篇5
【關鍵詞】 牙齦出血;病因;防治
牙齦出血是口腔科門診與急診中常見就診原因,分為自限性和非自限性牙齦出血。自限性牙齦出血常由牙齦炎或牙周炎等因素引起,可以自行停止。非自限性疾病是無任何刺激時出血,無自限性,其原因大部分是因牙周疾病引起?,F對2004年3月至2009年10月我院診治的急性牙齦出血90例患者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2004年3月至2009年10月我院診治的90例急性牙齦出血病例,其中男67例,女23例,年齡在17~69歲,上下頜牙位無明顯區別。
1.2 病因分類 依據檢驗科檢查結果,且請內科會診查出有全身因素的病例25例,其中血小板減少12例,貧血6例,肝臟疾病4例,血友病1例,白血病2例。局部因素引起的急性牙齦出血為65例,占大多數。
1.3 治療方法 明膠海綿或無菌紗布局部壓迫止血法。根據出血部位的形狀,將明膠海綿,塞于出血部位的牙齦溝,牙間隙牙槽窩內。無菌紗布壓迫止血法,拔牙術后或由于義齒壓迫造成牙齦出血,去除義齒,用無菌紗布局部壓迫即可;碘酚燒灼止血法:用3%過氧化氫,0.9%氯化鈉液清潔口腔后再局部隔濕,紗球壓迫出血牙齦15 min,減少滲血,再用碘酚燒灼牙齦或牙周袋1~2次,并用干紗球壓迫出血牙齦30 min;縫扎止血法:用小圓針,1號絲線穿過出血部位的頰舌側牙齦后打結,5 d后拆除縫線。
1.4 止血效果 90例患者治愈率100%,單純明膠海綿止血者42例,無菌紗布壓迫止血者27例,縫扎止血者21例。
2 討論
2.1 牙齦出血的病因
2.1.1 局部因素 牙菌斑的聚集,可由結石沉積、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等引發,表現為牙齦紅腫,質松軟脆弱,探之出血。如:邊緣性齦炎、牙周炎;局部刺激因素及不良習慣。在機械、化學、不良修復體、不良充填體、不良矯治器及口呼吸等的刺激下,引發局部炎癥,導致輕觸牙齦而出血;內分泌的改變。在性激素升高、孕酮激素升高等的影響下,使牙齦組織在輕微刺激下,引發非特異性炎癥,導致局部滲出液增多,有時并發增生物;局部組織過敏。局部接觸過敏原時,引發過敏反應,可波及牙齦、口角及舌等,此牙齦紅腫極易出血;牙齦外傷及牙周術后。牙齦質脆且血運豐富,當牙齦創口止血不徹底、縫合不嚴密時,引發創口滲血、裂開及感染等。
2.1.2 全身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牙周組織表現為對局部致病因子抵抗力下降,感染機會增高,破壞加重、加速,引發局部自發出血;高血壓及動脈硬化。血管壁彈性減低,血流壓力增高,是誘發出血的常見原因;凝血功能低下。包括:凝血酶原或纖維蛋白原減少、凝血因子缺失、血小板減少及全血細胞減少等,導致凝血時間延長,不易止血。
2.2 牙齦出血明確診斷后,應采取果斷的治療方法。由于牙齦出血多為局部毛細血管破裂,局部用明膠海綿、棉球配合腎上腺素壓迫止血,能促使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凝固,可獲得良好的止血效果。牙齦外傷和局部壓迫止血無效者,應及時用縫扎止血,使局部血管在縫扎壓力的作用下,中止血運,以達到止血的目的。抗生素和止血藥的應用可起協同止血的作用。由于牙齦炎、牙周炎主要由厭氧菌感染所致,因此,選擇抗生素時應注意聯合用藥,只要炎癥得到控制,牙齦出血即會減輕。某些全身性疾病因素致出血者,常因牙齦有廣泛的自動出血,量多或不易止住,應及時作血液學檢查和到內科治療,根據病因不同,分別給予成分輸血或補充新鮮血液治療,對于高血壓患者應配合降壓治療。
2.3 預防 學會自我控制菌斑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如:早晚正確刷牙、牙線、牙簽的合理使用,飯后漱口等;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改正不良習慣;定期牙周檢查,每6個月~12個月至少進行1次,全口潔治,早期治療;在妊娠早期,及時治療原有的牙齦炎,以防誘發妊娠期齦炎;調整全身機體的防御功能;口腔衛生宣教,指導口腔衛生,加強口腔護理。
3 小結
急性牙齦出血是口腔科門診常見疾病,大部分是由局部因素引起,一旦受到刺激極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年齡偏大的患者往往牙周的情況不好,局部止血處理不到位,如腎上腺素明膠海綿填塞不緊密,可導致止血效果不好,引起牙齦出血的反復發作。高血壓者應注意詢問病史或測量血壓,注意患者精神狀況,適當服用安定,注意語言安慰,穩定患者情緒。全身性疾病引起牙齦急性出血者,主要為全身用藥和請內科治療。臨床醫師應宣傳口腔衛生知識,使患者清楚地了解牙齦出血的病因與預防措施,從而有效地控制疾病。
參 考 文 獻
[1] 車梅, 牙齦出血臨床病因統計分析口腔醫學雜志,2002,22(1):55.
篇6
中圖分類號:R78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10-0060-03
Exploration of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middle-aged people in Shanghai rural area
WU Bingde, CAO Chunhua
(Zhuangh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ppropriate or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rural middle-aged people in Shanghai. Methods: With multistag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2 villages were selected as an experiment group and 2 villages as a control group with 320 middle-aged people each.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way for the control group. Combining with the pilot of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the model of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the village committee coordin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facilities linkage were adopted to carry out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experi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for 2 years, the awareness of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oral health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increased from 41.25% to 76.18%, and its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rural; middle-aged people; oral health; health education
中國居民對口腔衛生的重視程度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口腔衛生行為習慣距離《指南》推薦的標準仍存在巨大差距[1],口腔疾病的主要對策是預防和控制,而不是治療[2]。社區口腔健康教育是對社區居民進行口腔健康知識宣教,以改善居民的口腔保健態度和行為,從而改善居民的口腔健康狀況[3]。本研究結合家庭醫生制度建設,對農村中年人群采取專業機構聯動、村委協同、居民互動的模式開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動,并進行效果評價,以探索建立適合農村實際的社區口腔健康教育模式。
對象和方法
調查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多級整群抽樣方法,在莊行鎮9個村委會中隨機抽取潘墊村和新華村為試驗組,蘆涇村和楊樓村為對照組。對符合條件的35~59歲戶籍人口按性別和年齡分別列表排序,以單純隨機抽樣法在每個村抽取男性80名,女性80名,4個村共640名,其中試驗組320名,對照組320名。
調查方法
以全國第三次口腔流行病普查問卷為基礎,結合實際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口腔健康知識、態度和行為。委托奉賢區牙病防治所組建專業人員,經統一培訓后,入戶進行干預前和干預后調查。
干預措施
對照組:按傳統方式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即通過鄉村醫生和村委干部每年發放2次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在村衛生室張貼畫報。試驗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選派2名全科醫師接受區牙病防治所口腔保健知識培訓和考核,從2011年3月起,該2名全科醫師結合家庭醫生制服務,分別擔任試驗組所在2個村居民的家庭醫生,簽訂家庭醫生制服務協議,公開健康咨詢電話,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2名家庭醫生聯合村委會干部根據試驗對象居住地域、工作關系、鄰里關系等因素,以每20名一組組成活動小組,并在每個小組中遴選一名身體健康、初中以上學歷、有一定威望的人員作為組長,然后統一接受區牙病防治所口腔健康保健知識培訓,內容包括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牙周病和齲齒的病因與防治、正確的刷牙方法、定期檢查口腔的重要性等,經考試合格頒發社區口腔健康教育志愿者證書;每季度,由村委會干部會同小組長召集小組成員開展1次活動,相互學習交流口腔衛生知識和口腔健康狀況或開展口腔健康知識競賽活動,家庭醫生進行現場指導。兩組均干預2年。
統計分析
數據錄入電腦,采用Excel 2003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結果
基本情況
在干預后的調查中,試驗組應答319名,失訪1名(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對照組應答315名,失訪5名,其中男性3名(2名外遷、1名高血壓并發腦卒中入院),女性2名(外遷);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失訪率分別為0.31%和1.56%。
口腔保健知識知曉情況
從表1可見,干預前后試驗組口腔健康保健知識知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37,P0.05);干預后,試驗組口腔健康保健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85,P
口腔健康保健態度
干預后,試驗組認為口腔健康很重要的人數從67.19%增加至89.34%,認為一般性或不重要的都有所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28,P0.05)。干預后,試驗組對口腔健康重要性持正確態度的構成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6.19,P
口腔健康行為情況
干預后,試驗組每天刷牙2次以上、橫豎結合刷牙、使用含氟牙膏、選用軟毛保健牙刷和飯后經常漱口的口腔健康保健行為都有明顯提高(P0.05)。對照組的口腔健康保健行為大都有所提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的口腔健康行為形成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2.13,P
討論
篇7
關鍵詞:老年牙病治療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R5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7-0058-02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普及,更多的人越來越關注牙齒的存在與健康。以往老年人在牙齒發生齲壞及根尖炎時,往往選擇拔除。而現在更多的老年人則愿意保留牙齒,以行使更好的咀嚼功能。目前,隨著口腔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老年人牙體牙髓治療的成功率與年輕人幾乎沒有什么差別。但是,由于老年人在心理狀況、身體條件、牙齒組織的改變等各方面,和年輕人又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臨床治療上應更加細致和謹慎。
1 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點
老年牙病是一種常見且廣泛的老年口腔疾病,能引起復雜的心理變化, 給牙病的診治增加了難度,為此, 需針對其心理特征作好護理,配合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 [1]。據筆者多年的臨床體會,分析老年牙病患者主要有以下幾種心理生理特點:
1.1 許多老年牙病患者認為年紀大了, 牙齒松動了,拔掉是正常現象。 有的老年牙病患者則把牙齒看得特別重要, 該拔掉的牙齒,也不愿拔掉。
1.2 由于口腔保健及預防措施相應落后于發達國家, 很多陳舊觀念逐步形成, 許多患者認為年紀大了, 牙齒有洞, 不是大問題, 等痛得無法忍受了再去就醫。這樣往往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
1.3有的老年牙病患者性格較固執, 多疑。就診時易產生緊張、恐懼、煩躁等心態, 情緒變化很大。因此對醫生產生不信任感。
1.4 有的老年牙病患者對牙病治療的期望值有差異。由于我國老年人多年來舊觀念的積累, 對牙齒的修復要求不高, 對牙齒的治療也遠遠落后于現代口腔技術的發展, 相反有些老年牙病患者認為現在科學發達了, 什么樣的先進技術都能用在自己身上, 而誤認為醫生不給他治療。
1.5 由于老年人全身器官隨增齡性相應地產生衰老的改變其生理功能及適應性減退。有的老年人常伴有多種慢性疾病, 所以直接影響口腔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而他們確認為復診次數過多, 是醫生的技術問題, 因而又不信任醫生。
針對以上特點,我們應體諒他們在診治中某些不配合或配合不好的情況, 避免爭執和沖突,對急診老年患者要多給予安慰, 解除他們對治療的顧慮,在治療中需結合藥物輔助治療的老年患者應注意藥物劑量和耐藥性,對再次來診的老年患者, 給予鼓勵, 使之密切配合, 防止失約, 使其獲得自我護理的知識。
2了解老年患者的全身狀況
在門診就診的老年患者中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其中尤以心腦血管疾病居多。在接診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及目前的身體狀況,以免在臨床治療中突發意外,造成不必要的醫患糾紛[2]。
3臨床治療中應注意的事項
3.1 無痛技術
因為大多數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時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操作時除了動作要輕巧以外,還要保持無痛或者是讓疼痛降到最低限度,消除疼痛帶來的緊張和恐懼,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的猝發。
3.2 老年人的身體耐受情況
老年人由于患有某些慢性全身性疾病,身體條件相對較差,不能耐受長時間的操作,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盡量縮短治療時間。治療中不僅要求使用的器械如車針、刮匙等應盡可能銳利,而且醫生的診斷和操作技術均應準確和嫻熟,并且配合四手操作法,快速完成治療。
3.3 髓腔的增齡性變化
隨年齡的增長,一方面繼發性牙本質不斷沉積,髓腔逐漸變小,髓室頂底之間的距離縮短,因此操作時一定要注意隨時檢查開髓的方向及深度。另一方面牙髓組織的神經和血管數目減少,纖維成分增多,牙髓的敏感性降低,修復能力減弱,而且容易發生牙髓鈣化,造成髓腔和根管的閉塞,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3]。
3.4 老年齲病的發生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牙周組織逐漸向根方退縮,食物嵌塞加劇,致使鄰面齲及根面齲多發。由于發生部位較隱蔽,在臨床檢查時應用探針逐個仔細探查是否有齲洞存在,并應與正常的牙頸部縮窄相鑒別。
3.5 根管治療的特點
老年人根管細小,甚至閉塞不通,在預備根管時一定要遵循根管治療的原則,先用小號的擴大針探測根管的走向及通暢與否,在擴銼遇有阻力時,勿強行用力,以免器械折斷在根管內,給后續治療帶來不利。對于細小彎曲不易擴通的根管也可采用塑化術。
4宣傳口腔衛生
在對老年牙病治療的同時,應向他們普及口腔衛生知識,教給他們正確的刷牙方法,以及假牙的正確使用方法及保養方法,告知老年患者通過叩齒、按摩牙齦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抗病能力。對于口腔內的殘根殘冠要盡量保留,這樣可以避免牙槽嵴過度萎縮,使義齒有良好的固位。對一些患嚴重疾病的老年人,如老年癡呆癥,半身不遂等,應由家庭成員或醫務人員定期進行特殊的口腔護理、刷牙、潔牙、剔牙等 [4]。因此定期對老年人進行口腔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 討論
老年牙病患者對口腔健康有關知識綜合知曉率較低,不清楚正確的刷牙方法, 不了解牙結石及其正確處理方法[5]。老年牙病患者對口腔保健有積極態度, 認為牙病需要治療, 但卻忽視口腔健康的維護, 每年愿意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檢查者只占45. 4% [6]。牙病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 把口腔保健落實到社區, 提高老年人對口腔健康知識的認知, 建立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為, 對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十分重要[7]。鑒于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 對新知識的接受較慢,教育內容和方式要貼近這一人群, 并且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 內容力求通俗, 并輔以形象化教育,使他們喜聞樂見, 逐漸充實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識, 增強參與意識, 從而建立正確的口腔健康行為[8]。
參考文獻
[1]王瑞萍.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內科門診,老年牙病防治的護理[J].牙體牙周病學雜志,1995,9,5,3.
[2]何光明,劉德潤.老年牙病的杜會防治[J].老年醫學雜志,1998,3.
[3] 霍雅霞,老年牙病的心理分析與健康教育的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09,17,4.
[4] 鄧德菊, 楊軍成.老年牙病413 例患者分析[J].四川醫學,2008,11,29,11.
[5] 羅偉民,王秀榮,龔蕾,等.350 名老年牙病患者口腔健康知識、態度和行為的調查[J].Journal ofM athemat icalM edicine Vo l. 19,NO. 2,2006.
[6] 鄧耀羚, 嚴玉潔,等.上海市閔行區1650 名城鎮居民口腔健康知識與行為調查分析[J].口腔醫學, 2003, 23 (2) : 107~108.
篇8
目的:觀察牙周炎非手術治療(基礎治療)對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臨床治療效果,探索在高原地區對慢性牙周炎的控制、治療及長期維護療效。方法:將84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牙周基礎治療,對照組僅采用齦上潔治,對療效進行比較。結果:高海拔地區35-50歲年齡患者中以中度牙周病為主,占68%;51-65歲年齡患者中重度牙周病患者占79%。治療后實驗組與對照組PPD、CAL、SBI、PLI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牙周基礎治療效果明顯優于既往的單純齦上治療。在高海拔地區,非手術治療配合定期維護,在較短時期內可使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病情保持穩定甚至好轉。
【關鍵詞】高海拔地區;中、重度慢性牙周炎;非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1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311-02
牙周病是目前人類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發病率很高,僅次于齲齒,因早期多無明顯癥狀,病程發展慢而易被忽視。研究證實牙周病與糖尿病、風濕病、血液病及冠心病還有一定的相關性[1],因此臨床明確牙周病診斷后,應制定詳細的治療計劃,進行系統性治療。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特殊,大氣中氧含量和氧分壓低,長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機體各方面都會發現不同程度的改變。本文旨在研究高海拔地區中重度慢性牙周病臨床疾病進展特征,系統治療和術后維護等方法,力求做到早期防控,控制牙周病的發生,減少患者失牙率,提高高海拔地區人群的生活質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6年3月~2010年9月門診治療牙周炎患者84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36~64歲,平均年齡54.6±11.3歲,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53.7±12.4歲?;颊呔鶃碜院0?260~4000米地區。
1.2診斷及納入標準:符合美國牙周病學會1999年分類制定的牙周病診斷標準,中、重度牙周炎[2]。納入標準①口內余留牙數≥16顆,至少4顆磨牙(不含第三磨牙);②無全冠修復者;③無妊娠及哺乳者;④無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甲亢系統疾病。
1.3分組治療方法:實驗組患者接受牙周基礎治療,首診進行詳細的口腔衛生宣教和齦上潔治,隨后局麻下分4次行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每周一次,每次約60分鐘。每次治療過程中不斷強化口腔衛生知識,全口刮治結束后給予阿莫西林,甲硝唑口服一周。對照組僅做齦上潔治,給予阿莫西林,甲硝唑口服一周。
1.4療效評價指標: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6個月,每顆牙分6個位點記錄牙周狀況。菌斑指數(plaqueindex,PLI):按Silness&Le標準分為0、1、2、3度。齦溝出血指數(sulcusbleedingindex,SBI):按Mazza標準分為0、1、2、3、4、5級。臨床探診深度(probingpocketdepth,PPD)用牙周探針測量牙周袋深度。探診使用約25克的力量,測量牙周袋底至齦緣的深度,讀取探針上最接近的刻度即為牙周袋深度,以毫米(mm)為單位。每個牙在頰(唇)、舌側的遠中、中央、近中測量六個位點的探診深度。臨床附著水平(clinicalattachmentlev-el,CAL):牙周袋底(齦溝底)至釉牙骨質界的距離為牙周附著水平,以毫米(mm)為單位。
1.5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1.5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檢驗方法采用X2檢驗、t檢驗和方差分析方法。
2結果
采用牙周基礎治療組和單純齦上潔治的兩組患者,在分組例數、性別和平均年齡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
2.1不同年齡組中重度牙周病患者所占比例不同,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對牙周基礎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評價。經牙周基礎治療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6個月經統計學分析治療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分析單純采用齦上潔治治療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效果觀察。采用齦上潔治后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6個月的PPD、SBI和PLI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前三項指標將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及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種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效果對比。治療前兩組間PPD、CAL、PLI、SBI的四項指標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不同方法治療后各項指標明顯好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4兩種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效果對比
3討論
牙周病是口腔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根據累及組織的范圍和輕重程度不同可分為僅累及牙齦組織的牙齦病和波及深層牙周組織(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質)的牙周病兩大類疾病。輕度牙周病僅表現為牙齦發炎、出血、疼痛、口臭。重者出現深牙周袋,牙齒松動移位、甚至脫落。目前公認牙菌斑生物膜的細菌及其產物是引發牙周病必要的始動因子,導致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破壞性感染性疾病[4]。
在高原環境下,特別是在4500米高海拔地區,牙周炎的患病率高達70.27%[3],顯著高于其他地區。在高海拔地區牙周病的發生、發展不僅與局部因素如菌斑、創傷等有關,高海拔低氧低氣壓的環境危險因素加重了宿主的易感性,也是影響牙周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低氧高寒環境是導致高原地區創傷感染和致病菌定植的主要原因[5]。牙齦組織長期處于缺氧狀態,有氧代謝降低,無氧代謝增高,致使有害及酸性物質增加,口腔感染機會增加,牙周組織長期處于慢性炎癥狀態,牙周膜增寬,牙槽骨組織疏松,降低了牙周組織的抵抗力,加重了牙周破壞的嚴重程度。
牙周非手術治療是牙周病系統治療的第一階段,是基本適用于所有患者的治療,也稱基礎治療,包括控制菌斑、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以及輔藥物治療和咬合調整等。既往由于對牙周病的病因、疾病發展及診治方法認識不充分,治療牙周病僅局限于普通的齦上潔治,不能起到控制疾病進展,充分保護牙周組織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牙周基礎治療方法治療牙周炎,同時與單純采用齦上潔治方法進行療效對比。結果顯示經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這種機械方法治療后,牙周炎患者的SBI、PPD、CAL、PLI等牙周參數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而且以上各種指標優于單純采用齦上潔治方法的對照組,尤其是SBI和PPD指數。還發現對照組中SBI、PPD和PLI指標也有改善,但CAL指標無顯著性變化。因此認為既往的單純齦上潔治方法短期內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牙齦出血及炎癥狀況,但并不能改善牙齦下的病變情況。采用牙周基礎治療方法可從根本上去除病因達到恢復牙周生態平衡、促進牙周組織再生修復和阻止病變發展的目的。對大多數患者,牙周非手術治療可以阻止牙周炎的進展,消除臨床癥狀。有研究顯示,非手術治療后,無論是個體還是以位點為單位,PPD和CAL的改變主要集中于前3個月,之后的半年,牙周狀況基本保持穩定,同時也顯出進一步好轉的趨勢[6]。
綜上所述,高海拔地區因氧分壓低,口腔專業人員缺乏,口腔保健知識及衛生常識欠缺等因素存在,開展規范的基礎治療,使患者痛苦少,治療時間短,效果好。本文觀察了中、重度牙周炎治療后的短期效果,提出牙周基礎治療能清除致病因子,改善牙周狀況,是治療牙周炎基本而有效的手段。
參考文獻
[1]劉乃好,王捷芯,侯傳記.關于影響牙周病流行因素的研究,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2,12(5):266-267.
[2]曹采方.牙周病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3]張遠華,曹楨吾.4500米高原1000名官兵牙周炎調查分析.預防醫學雜志,1995,13(2):150-151.
[4]RechRL,NurkinN,CruzI,etal•Associationbetweenperiodontaldiseaseandacutecoronarysyndrome•ArqBrasCardiol,2007,88(2):185-190.
篇9
1材料與方法
本研究屬于縱向研究,已通過中國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的倫理審查(2012-0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納入研究。
1.1病例選擇
本研究采用單純隨機的原則,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診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牙周科確診為慢性牙周炎[3]并具有錐形束CT掃描數據的患者。
1.2納入標準
無全身系統疾??;未接受過牙周治療;近3個月未服用任何抗生素;后牙區至少有8顆牙齒牙周袋深度超過3mm,并存在超過1mm的附著喪失;錐形束CT影像上可以清晰顯示釉質牙骨質界及牙槽骨嵴頂部的牙齒。排除標準:請補充存在可能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如內分泌異常、嚴重肝腎疾病、糖尿病、骨腫瘤或骨關節疾病等;頜骨存在病理性損害;上下頜牙槽骨區存在骨折或大面積缺損;測量區牙齒存在根尖周疾??;無保留價值患牙。共50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18~65歲,平均41.6歲。依據附著喪失與牙槽骨吸收的程度[3]分為:輕度牙周炎15例,中度牙周炎18例,重度牙周炎17例。將納入患者按照年齡分組:<30歲年齡組;30~50歲年齡組;>50歲年齡組。
1.3研究方法
1.3.1治療方案患者首次就診,進行口腔衛生教育,指導患者正確的刷牙方法。首診進行詳細的口腔衛生宣教和齦上潔治,隨后局麻下分2次行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每次治療過程中不斷強化口腔衛生知識。治療后1個月、3個月復診時,進行口腔衛生教育,全口齦上潔治。1.3.2錐形束CT數據采集所有研究對象均由同一錐形束CT掃描條件(NewTomVG,2009,Italy)進行治療前后的全口影像檢查。掃描范圍:20cm×25cm,掃描電壓110kV,分辨率為160μm,電流1~20mA。所有攝片均由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在相同的掃描參數下完成。1.3.3牙槽骨缺損高度和密度的測量將錐形束CT檢查的治療前、后的牙槽骨骨量的原始數據以醫學數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DICOM)的格式導入NNT(Version.2.19,NewTom,意大利)及Simplant軟件(Version.12.03,MaterialiseDental,比利時)中,采用NNT軟件測量牙槽骨高度,Simplant軟件測量牙槽骨密度。治療前后測量位點的確定:在軸狀位上調整圖像,將橫斷面調整至受試牙釉質牙骨質界處,標記測量位點。測量位點包括每個牙齒的近中、遠中、頰側、舌側。1)利用NNT軟件的測量功能分別測量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的平均牙槽骨骨缺損高度。牙槽骨缺損測量[4]:牙槽嵴頂(alveo-larbonecrest,ABC)到釉質牙骨質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的距離超過2mm的部分計為牙槽骨存在缺損(mm為單位),結果記錄精確至0.1mm。在NNT軟件上選擇層厚0.25mm、間距0.25mm進行斷層數據重建,測量各個位點的牙槽骨缺損高度,取各側3個位點的測量平均值作為該側的牙槽骨缺損值進行統計學分析數值的記錄采用該側位點取平均值的方法確定。2)牙槽骨缺損密度的測量:在Simplant軟件中分別測量切牙區、尖牙區、前磨牙區、磨牙區(近中,遠中,頰側和舌側)的相對骨密度,選取自牙槽嵴頂向根方5~7mm處為牙槽骨密度測量區域[5],見圖1,牙槽骨密度測量結果用亨氏菲爾德(Hounsfieldunits,HU)表示。在Simplant軟件處理系統中,測量頁面顯示4個窗口,分別表示測量區域冠狀面、矢狀面、水平面和三維的圖像。每一窗口中,觀察軸的十字交叉點為觀察位點。在圖2a中為測量位點所處的冠狀面,同時圖2b和圖2c顯示的該測量區域的水平面及矢狀面。此時點擊牙槽骨密度的測量工具,進行該區域牙槽骨密度的測量。每個位點獲得同一個區域3個觀察水平的相對骨密度值,每個位點共計3個測量值,取平均值作為該位點的相對骨密度值。1.3.4誤差排除取50例患者的某一非病變區域進行牙槽骨密度的測量,將治療前后該區域的牙槽骨密度進行配對t檢驗,結果顯示P值均>0.05無統計學差異。同一測量者應用錐形束CT對不同區域牙槽嵴頂至釉質牙骨質界的距離,間隔1周前后2次測量結果間的組內相關系數均大于0.75。2名測量者應用CBCT對前牙區、前磨牙區及磨牙區牙槽嵴頂至釉牙骨質界距離測量結果間的組間相關系數分別為0.87、0.93、0.84。
1.4數據分析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的牙槽骨高度、相對骨密度進行檢驗。采用配對t檢驗來比較治療前和治療后牙周基礎治療對慢性牙周炎牙槽骨骨量的影響。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來比較不同年齡骨量改善值的差異。檢驗水準為雙側α=0.05。
2結果
2.1不同病損程度、年齡段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礎治療后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的差異
本實驗中納入研究的患者基本情況見表1,其中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在不同類型慢性牙周炎的分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性別在各類牙周炎的分布無統計學差異。不同年齡段的牙周炎患者經過牙周基礎治療后,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均有改善。50歲年齡段以下的輕、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經基礎治療后6個月,牙槽嵴頂至釉質牙骨質界的距離略有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牙槽骨密度顯著增高,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經牙周基礎治療后6個月,牙槽嵴頂至釉牙骨質界的距離稍有降低,牙槽骨密度略增高,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的改善程度呈現逐漸下降趨勢,見表2。50歲年齡段以上的輕、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經牙周基礎治療后6個月,牙槽嵴頂至釉牙骨質界的距離略有降低,牙槽骨密度的平均值比較治療前有提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牙周炎患者基礎治療前后,不同位點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的差異
全口所有的牙位經過牙周基礎治療6個月后,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前牙區的恢復程度不明顯,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前磨牙及磨牙區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改善明顯,近中及遠中位點的治療前后牙槽骨密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篇10
[關鍵詞] 鼻咽癌;放療;微信平臺;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2-0156-05
Effect of wechat public platform on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eceiving radiotherapy
ZHENG Xiaoya LIU Tongxin WANG Fangzheng LI Weiyang XIE Shupi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Zhejiang Cancer Hospital, Hangzhou 3100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echat public platform on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compliance in the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eceiving radiotherapy.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ho were given radical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rom December 2015 to September 2016 in Zhejiang Cance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admission,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envelop draw lots,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radio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intervention of sending relevant intervention knowledge via the Wechat platform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effects of functional exercis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functional exercise, skin protection, oral care and lifestyle improvement(P
[Key word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adiotherapy; Wechat platform; Compliance
鼻咽癌高l于中國南方,男性年發病率為20~50/10萬[1]。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二維常規放療技術在過去數十年里一直應用于鼻咽癌的治療,并取得較好的疾病控制率[2,3],然而高劑量照射勢必引起嚴重的并發癥。目前調強放射治療(intensity 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IMRT)逐漸成為一種更先進的放療技術,不僅能提高療效,同時在臨床中應用也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4-6]。由于劑量優勢,IMRT將鼻咽癌患者的腫瘤局部及區域控制率提高到95%以上[7,8]。IMRT已取代常規兩維放療,成為鼻咽癌治療的第一選擇。依從性通常指一個人的行為與健康指導保持一致的程度[9]。鼻咽癌的治療能否規范完成、能否鞏固療效、降低復發率、提高生存質量,與患者的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密切相關。由于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急性毒副作用是影響鼻咽癌患者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可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加深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理解,提高患者的意識形態,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治療管理和自我護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提高治療及護理依從性。
微信作為一種新媒體,于2011年1月由騰訊公司推出,是一款免費手機通信軟件,利用文字、語言、圖片、視頻等信息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傳播,使人們能夠快速獲取,并且進行互動溝通[10]。微信平臺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同時逐步被運用到醫療工作中。在信息發達的時代,通過微信平臺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是一種更快速、便捷的健康教育模式[11]。已經在乳腺癌等腫瘤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并且取得比較好的效果[12,13]。從2015年12月至今,我科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并將其應用于鼻咽癌患者的健康教育中,發送疾病相關知識,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自我管理,同時進行有效互動交流,不僅讓患者及時獲得健康指導,同時也能快速解決患者出現的問題,在鼻咽癌治療及護理依從性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9月至本院就診的初治鼻咽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接受根治性調強放療,放療總劑量達66~70.5 Gy/30~32f。納入標準:(1)經病理學證實的初治鼻咽癌患者;(2)KPS評分≥70分;(3)20歲≤年齡≤70歲;(4)知曉自身疾病和診斷。排除標準:(1)鼻咽癌發生遠處轉移;(2)合并嚴重的心腎功能不全;(3)有嚴重精神疾患不能配合者;(4)不愿參加微信群者。按入院時間順序信封抽簽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治療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28~71歲,平均(51.38±10.08)歲;學歷:文盲11例,小學11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3例;疾病分期按TNM(UICC2010)分期:Ⅰ期1例,Ⅱ期1例,Ⅲ期23例,Ⅳ期15例;KPS評分>80分37例,≤80分3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27~69歲,平均(54.93±10.4)歲;學歷:文盲13例,小學12例,初中10例,高中及以上5例;疾病分期:Ⅰ期0例,Ⅱ期0例,Ⅲ期18例,Ⅳ期22例;KPS評分>80分36例,≤80分4例。兩組病理類型均為鱗狀細胞癌。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臨床分期、KPS評分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能夠正常表達自己的意愿并自愿參與此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由醫院論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表 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分布
1.2 微信平臺建立
申請微信公眾號,建立名為“頭頸放療19區”的微信公眾平臺。在科室內選擇1名熟練掌握微信各項功能操作的護師作為微信平臺管理員(以下簡稱“微護”),進行微信群的建立和管理,2名主管護師進行微信維護,包括健康教育知識的發送,收集患者的反饋,同時與2名臨床醫師在微信群中答疑和指導。要求醫護人員具有臨床工作經驗,責任心強,細致耐心,對鼻咽癌患者治療情況和放療后康復比較了解。前期對3名微信平臺構建者進行溝通禮儀的培訓和癌癥患者心理護理的培訓,使其能夠通過微信平臺進行有效溝通干預。要求并確認治療組每位患者加入該平臺,官方微信平臺設立健康教育資訊、各階段康復鍛煉計劃及視頻演示、患者鍛煉及隨訪日程表等。日常隨時在線與患者保持互動,每周三13:00~16:00進行患者反饋信息的統計分析,每周五 14:00~16:30進行微信平臺的信息、病情隨訪和針對性鍛煉指導。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除實行放療常規護理外,入院后即開始行全程的健康教育,由責任組長向患者口頭宣教疾病特點、放化療相關知識、放療時的配合、放療野皮膚的自我護理、功能訓練、口腔衛生知識、飲食及營養宣教、服藥指導等,并發放書面資料。
1.3.2 治療組 (1)常規干預護理 在對照組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加用微信公眾平臺干預,在患者新入院第1天,責任護士幫助和確認患者用手機掃描此公眾號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同時,告知患者微信平臺服務目的。(2)公眾平臺功能及推送內容“微信平臺”在護士長監督管理下由“微護”定期推送1條頭頸部腫瘤放療健康教育知識,由副主任醫師審核后以圖片、文字等形式推送。內容包括:放療區皮膚保護、口腔管理、預防跌倒、化療注意事項、功能鍛煉、飲食營養等。
1.4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14],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的治療及護理依從性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您能否按要求進行功能鍛煉(包括張口、轉頸、彈舌等)、皮膚保護(您能否穿全棉、柔軟、無領內衣、您是否不抓撓放射區皮膚、您是否在照射野避免使用肥皂及化妝品等、您洗浴時水溫是否合m)、口腔護理(您是否進食前后用漱口液漱口、您是否早晚用含氟牙膏和軟毛牙刷刷牙、您是否每日飲水2500 mL以上)、生活方式改善(您是否戒煙、您是否堅持每日兩次鼻腔沖洗、您是否有充足的睡眠、您是否按鼻咽癌放療飲食指導進餐、是否配合跌倒墜床的預防)4 個方面、13個問題進行測量。治療及護理依從性按患者對放療相關健康教育內容的認知、意識、行為配合程度3個方面進行評價。認知程度分為:完全知曉、部分知曉、不知曉;意識程度分為:很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行為方面分為完全配合、部分配合、不配合,統計4個方面認知程度及依從性的例數?;颊吣苷_理解并完全按標準執行治療、自我護理者,評價為完全依從;患者能部分理解及不能完全按標準執行治療、自我護理者,評價為部分依從;患者不能理解或雖能理解但未按標準執行治療、自我護理者,評價為不依從。調查前向患者講解調查目的,取得理解后由患者自行填寫后并當場收回。兩組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問卷80份,有效問卷80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均為100%。調查時間兩組均為放療第3~5周時進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分級按腫瘤放射治療學組(RTOG)制定的急性放射損傷分級標準[15],放射性皮膚損傷的分級根據CTC 3.0放射性皮損分級標準[16]。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及護理依從性比較
見表2。微信平臺能不斷強化干預對象的正向康復信念,有意識的主動配合各康復治療方案的實施,因此治療組患者的治療及護理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3。實施微信公眾平臺健康教育后,治療組患者放療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嚴重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鼻咽癌放療患者的依從性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
鼻咽癌由于其治療療程長,再加上部分患者對相關知識不夠了解,以及癌癥帶給患者劇烈的疼痛,導致患者很容易產生不良心理狀態,不愿意配合治療,導致其放療不良反應加重,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讓患者糾正思想上的錯誤認識,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進而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而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的高低是能否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的關鍵[17]。本研究顯示:治療組有1例患者發生3級放射性口腔黏膜反應,無一例發生3級放射性皮炎;而對照組有12例發生3級口腔黏膜反應,4例發生3級放射性皮炎,研究結果提示: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差的患者,其嚴重口腔黏膜反應及放射性皮炎的發生率偏高,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護士應注重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預防或降低重度放療不良反應的發生,促進治療后康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2 微信公眾平臺對提高治療依從性的優勢
傳統健康教育方式籠統、模糊、針對性不強,從屬于診療活動,患者被動接受知識,但較少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因此,健康教育成效顯微[18]。有研究表明手機信息支持是一種提高患者依從性的有效方式[19]?!拔⑿拧笔?011年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時通訊應用程序(instant messenger,IM)”,其受眾主要為40歲以下的人群,2012年3月注冊用戶已超過1億[20]。微信已經成為各種移動手持設備的標配之一,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接受這一新型的移動互聯網交流方式[21-24]。即使不會使用微信的患者,也可以讓家屬幫助通過微信公眾號獲得宣教內容。微信用戶可隨時隨地查閱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圖片、文字語音、視頻等信息,同時也可進行咨詢、反饋,及時準確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25-29]。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可容患者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反復多次閱讀,既拓寬了患者知識面,又鞏固了教育內容,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改變了不良生活習慣,提高了患者依從性。本研究中的治療組給予微信平_健康教育模式,隨時隨地指導患者,結果顯示,鼻咽癌患者接受微信平臺教育后在功能鍛煉、皮膚保護、口腔護理、生活方式改善4個方面的差異均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
3.3 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微信平臺是建立在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特殊橋梁,也為醫護同仁提供一個交流鼻咽癌相關知識及康復經驗的場所,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微信公眾號具有實時消息功能,可以通過“一對一”的互動模式直接進行交流,有效地解答患者的疑惑,為患者提供專業性的意見,滿足患者的需求。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有效溝通,拉近了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距離,提升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理解和信任,更深程度上體現了醫護人員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患者對我院的認同感。
3.4 微信公眾平臺的局限性
雖然微信平臺具有操作便捷、人際交流高效、內容推送豐富多樣,消息推送精準等應用優勢[20],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需要有智能手機及足夠的數據流量;其次患者的文化程度差異也是關鍵的因素?,F在微信追捧對象普遍為年輕人和中年人,對于年齡大、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就無法通過微信平臺接受相關信息。故利用微信開展護理服務有一定的局限性,提示對患者治療及護理依從性的管理工作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綜上所述,鼻咽癌放療間期微信平臺不但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多次、系統、綜合的健康教育,轉變了患者健康行為的自我管理模式,提高其依從性,獲得了更為滿意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加深了醫患、護患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隨著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日益加快的社會節奏,微信此種高端通訊手機軟件將是患者能及時獲得健康指導和咨詢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Jemal A,Bray F,Center MM,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1,61(1):69-90.
[2] Ma J,Mai HQ,Hong MH,et al. Is the 1997 AJCC staging system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rognostically useful for Chinese patient popul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2001,50:1181-1189.
[3] Lee AW,Sze WM,Au JS,et al. Treatment results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the modern era:the Hong Kong exper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2005, 61(4):1107-1116.
[4] Xiao WW,Huang SM,Han F,et al. Local control,survival,and late toxicities of loc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by simultaneous modulated accelerated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isplatin concurrent chemotherapy:Long-term results of a phase 2 study[J]. Cancer,2011,117:1874-1883.
[5] Peng G,Wang T,Yang KY,et al. 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outcomes and toxicities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vs. conventional two-dimensional radi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2012,104:286-293.
[6] Sun X,Su S,Chen C,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868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An analysis of survival and treatment toxicities[J].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2013,110:398-403.
[7] Kong F,Ying H,Huang S,et al. Preliminary result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64 patients[J].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2014,271(12):3283-3290.
[8] Lin S,Pan J,Han L,et al. Update repor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reduced-volume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and hypothesis of the optimal margin[J].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2014,110(3):385-389.
[9] 薛黎明,饒和平,王婷婷,等. 知信行教育模式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J]. 護理雜志,2012,29(8):20-22.
[10] 黃浩波,何衛華,葉青. 微信及其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J]. 圖書館學刊,2013,12(1):62-64.
[11] 唐丹妮,方s華,馬青,等. 微信平臺在高脂血癥患者治療依從性中的實踐效果研究[J]. 華西醫學,2014,29(5):838-840.
[12] 張妍,趙雯婷,劉淑英,等. 基于微信的延續護理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5):2166-2169.
[13] 蔣春兒,張永芳,虞亞梅,等. 基于微信新媒體的乳腺癌全程個案管理的應用[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 22(19):2684-2687.
[14] 韋榕颯,潘冬梅,盧佳美,等. 個體化護理干預對鼻咽癌放療患者生活質量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 廣西醫學,2014,36(12):1841-1843.
[15] 殷蔚伯,余子豪,徐國鎮,等. 腫瘤放射治療學[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1350-1351.
[16] Trotti A,Colevas AD,Setser A,et al. CTCAE v3.0: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grading system for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ancer treatment[J]. Seminars in Radiation Onchology,2003,13(3):176-181.
[17] 蔡澤慧,詹彭英,何執妹,等. 臨床護理對鼻咽癌癌癥患者焦慮抑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安徽醫藥,2015, 19(7):1399-1401.
[18] 黎雪飛,華莉,黃瑩,等. 個性化健康教育對哮喘患兒生命質量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 護理與康復,2014, 13(7):698-700.
[19] 黃梅,王吉平,展玉梅,等. 短信支持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 上海護理,2011,11(4):17-20.
[20] 白浩,郝晶晶. 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4):80-83.
[21] 劉衛華,王玉杰,盛春輝. 微信溝通對出院產婦實施延續性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2016,13(20):70-73.
[22] 于梅,常春佳,楊小瑩,等. 基于互聯網微信平臺的脊柱結核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 中國醫藥導報,2016, 13(28):168-171.
[23] ,李濟金,吳艷,等. 基于微信平臺進行婦幼保健服務模式的研究[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8):1386-1388.
[24] 高陽. 微信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延續護理的效果評價[J]. 當代醫學,2016,22(36):118-119.
[25] 江瑞,陳蘇紅,楊小鳳,等. 利用微信平臺加強中青年血液透析患者體質量增長管理的護理效果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2):149-152.
[26] 楊依慧,王曉杰,江翠嬋,等. 微信平臺在新生兒病房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2016, 13(22):142-144.
[27] 陶晶晶,陳芳,裴大軍,等. 微信應用于我國護理學領域的研究現狀[J]. 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2):170-173.
[28] 肖薇,賀曉連,彭蓉蓉. 微信平臺應用于乳腺癌患者出院后的隨訪及健康指導研究[J]. 中國當代醫藥,2016, 23(14):187-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