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英語范文

時間:2023-03-15 03:1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習俗英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習俗英語

篇1

端午節的英語

The Duanwu Festival, commonly known a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5th day of the 5th lunar month). More about Dragon Boat Festival

吃粽子的英語

Eating zongzi. Zongzi are pyramid-shaped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different fillings and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This traditional food is popular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ore about Zongzi

飲雄黃酒的英語

Drinking realgar wine. Realgar wine is Chinese liquor seasoned with realgar. It is a custom to drink the wine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賽龍舟的英語

Dragon boat racing. Dragon boat racing is a traditional pastime where crews of 22 seated in long, dragon-shaped boats race lengths of up to 20xxm. The Races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are held all over China.

佩香囊的英語

Wearing a sachet. Du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parents typically dress their children up with a sachet. They first sew little bags with colorful silk cloth, then fill the bags with perfumes or herbal medicines, and finally string them with silk thread. The sachet, which is said to be able to ward off evil, is usually hung around the child's neck or tied to the front of his or her garment as an ornament.

系五彩線的英語

Tying five colored rings. Tying five brightly-colored decorative rings around children's wrists, ankles and neck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said to help the child ward off pests.

驅五毒的英語

"Driving away the five poisonous creature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residents make an effort to drive away poisonous pests, including scorpions, vipers, centipedes, house lizards and toads.

篇2

It’s all part of the fun on Halloween! The roots of Halloween stretch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and borrow customs from several parts of the world.

Halloween is a holiday celebrated on October 31. By tradition, Halloween begins after sunset. Long ago, people believed that witches gathered together and ghosts roamed the world on Halloween. Today, most people no longer believe in ghosts and witches. But these supernatural beings are still a part of Halloween.

The colors black and orange are also a part of Halloween. Black is a symbol for night and orange is the color of pumpkins. A jack-o’-lantern is a hollowed-out pumpkin with a face carved on one side. Candles are usually placed inside, giving the face a spooky glow.

Dressing in masks and costumes is a popular Halloween activity. Costumes can be traditional and scary, such as a witch’s pointy hat and black gown. Costumes may also have a modern flavor. Many children dress up as movie characters or a favorite superhero.

But Halloween is not just for children. Many adults enjoy showing off their costumes at Halloween parties!

Once in costume, children go from house to house saying “Trick or treat!” In the past, children might play a “trick” on people who did not give treats. They might pelt houses with eggs or old tomatoes, or play other pranks. Today, children’s cries of “Trick or treat!” are usually rewarded with candy.

One of the oldest Halloween traditions comes from the ancient Celts, who lived in western and central Europe long ago. The Celts celebrated a holiday

y called Sa amhain on October 31. After sunset that day, people believed that spirits of the dead would rise and walk the earth. The Celts made offerings of food and drink to keep the spirits away.

Beginning about 2,000 years ago, the Roman Empire conquered many Celtic peoples. But Celtic traditions, including Samhain, remained strong in areas such as Ireland and Scotland, even after the Roman conquest.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ried to replace Samhain in 835 with All Saints’ Day, a day to honor saints of the Church. The eve of All Saints’ Day is October 31. It is called Allhallows or Hallowmas by the Church.

Halloween first came to America with early settlers from Celtic areas in Europe, such as Ireland and Scotland. But other American settlers with strict religious beliefs, including the Puritans from England, rejected Halloween. The arrival of many Irish immigrants during the 1800s helped spread Halloween’s popularity.

But by the late 1800s, fewer people believed in ancient superstitions of ghosts and witches. Halloween became more a holiday for children to receive treats and dress in costume.

兒童服裝競賽挨家挨戶要求對待。,南瓜,稱為的南瓜燈笑容從玄關,孩子們通過。根據傳說,南瓜燈保護人們從可怕的精神家園。

這是所有的一部分樂趣在萬圣節!萬圣節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借世界海關從幾個地方。

萬圣節是一個10月31日慶祝的節日。按照傳統,萬圣節在日落之后開始。很久以前,人們相信女巫聚集和萬圣節鬼在世界。今天,大多數人不再相信幽靈和巫婆。但這些超自然仍然是一個萬圣節的一部分。

顏色黑色和橙色也是萬圣節的一部分。黑色象征著晚上和橙色是南瓜的顏色。鬼火是一個中空的南瓜臉雕刻的一側。蠟燭通常放在,面臨著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發光。

穿著面具和服裝是一個流行的萬圣節活動。服裝是傳統和可怕的,比如一個女巫的尖尖的帽子和黑色的禮服。服裝也有現代氣息。許多孩子裝扮成電影人物或最喜歡的超級英雄。

但是萬圣節不僅僅是為了孩子。許多成年人喜歡炫耀他們的服裝在萬圣節派對!

一次服裝,孩子們挨家挨戶說“不給糖就搗蛋!“在過去,孩子們可能會扮演一個“技巧”沒有給對的人。他們可能與雞蛋或毛皮房子舊西紅柿,或玩其他的惡作劇。今天,孩子們的叫喊起來,“不給糖就搗蛋!“通常得到糖果。

最古老的萬圣節傳統之一來自于古老的凱爾特人,很久以前住在歐洲西部和中部。凱爾特人慶祝一個節日

y稱為Sa amhain 10月31日。日落之后那一天,人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會上升,地球走。凱爾特人的食品和飲料保持精神獻祭。

大約在2000年前開始,羅馬帝國征服了許多凱爾特民族。但凱爾特傳統,包括夏末節,保持強勁的地區如愛爾蘭和蘇格蘭,即使在羅馬征服。

羅馬天主教會試圖取代835年夏末節所有圣徒的日子,紀念圣徒教會的一天。萬圣節前夕是10月31日。它被稱為萬圣節或萬圣節的教堂。

萬圣節從凱爾特地區第一次來到美國早期定居者在歐洲,比如愛爾蘭和蘇格蘭。但其他美國定居者與嚴格的宗教信仰,包括從英國來的清教徒,拒絕了萬圣節。許多愛爾蘭移民的到來在1800年代幫助傳播萬圣節的聲望。

篇3

關鍵詞:英國風俗;英語習語;影響

在一個國家的社會現象里,經濟是基礎,文化則是對整個社會的具體反映。風俗習慣是隨著整個社會群體,例如工人、水手、獵人、農民等群體共同創造出來的,在這些人從事勞動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經驗感受與習慣還有信仰,從一出生便開始產生了從屬于他們的社會文化。人們的傳統習慣與社會風俗受到的影響在語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1 英國人名習俗對習語的影響

英國的人名習俗是從用名字來代表自己開始的,根據語言的發展以及起源推測,人名也是通過理據來起名的。換句話說,在起名字的時候,受到人的性格、職業、外貌特征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例如:在英語的姓氏里,子被叫做Slim,矮子被叫做Short,高個子被叫做Long,白人被叫做White,黑人被叫做Black。除此之外,根據不同的職業作為姓氏的有:以打鐵為職業的人姓Blacksmith,雕刻的人姓Carver,做面包的人姓Baker,專門從事做飯的人姓Cook,屠夫姓Butcher,以打獵為生的人姓Hunter等等,不一而足。英國人還特別喜歡用小動物來作為人名:那些好吃懶做的人喜歡叫他為豬Pigg,那些忙碌的人被叫為蜜蜂Bee,老實的人被叫為熊Bear,容易上當的人被叫為鴿子Pigeon,還有那些喜歡浮夸的人被叫為孔雀Peacock,性情溫順的人被叫為羔羊Lamb等等。

在英國風俗中,人名中出現習語主要包含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風俗習慣、民間傳說里所有的人名;第二種是歷史文化事件中所包含的典故,人們長時間的使用逐漸形成為習語。第一種情況里的習語里的人名不是指的特定的某個人,而是泛指一類人。舉例來說,我們經常會看到的Jack,他不是指的杰克這個單獨的人,而是指的一類普通人、男孩、男人等,在英國習語中,Jack in the water在水里的杰克,意為在碼頭打零工的人。Every Jack has his Jill.每個杰克都有他的吉爾。該諺語意為有情人終成眷屬。除了杰克之外,還有許多人名習語,比如,習語Joe Bloggs喬布洛格斯,指的也是普通老百姓。

2 英國寵物習俗對習語的影響

對于寵物文化,這是地球上任何民族都會產生的現象,也是一個逐漸形成的文化。寵物文化有著十分明確的民族性與地域性,舉例來說,英國同我國一樣,人們都喜歡養狗。我國對于狗的看法通常都是厭惡的,往往比喻一個人很壞都是用狗來形容,然而,英國人大多數人對狗的看法都是充滿著好感的,認為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在英國產生了遠遠超過中國的與狗相關的習語,除了少部分含有貶義外,大多數都是好的含義。在英國文化里,通常形容狗的習語有,clever dog含義是聰明的狗,其意為聰明伶俐的小孩或小伙;lucky dog字面意思為幸運的狗,其意為幸運的人;dead dog字面含義是死狗,其意為沒有價值的東西或沒用的人。還有與狗有關的動詞習語有,work like a dog字面意思是像狗一樣的工作,其意為拼命工作;dog one's step直譯為像狗那樣走路,其意指跟著某人走。

我們再來看貓,作為英國文化的寵物:貓,往往用來形容女人,我們經常看到的時裝表演那些模特所走的臺布就是貓步,英文單詞為catwalk。貓同狗一樣,也有不少習語,當形容人膽子小叫做fraidycat該詞一般多被兒童所用。當形容人病的嚴重的時候用as sick as a cat。當我們比喻一個靦腆或膽怯的人的時候說,like a cat in a strange garret。

3 英國飲食習俗對習語的影響

無論在哪里,無論何時,人類都要遵循民以食為天的原則。英國的飲食習慣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在英國主要的谷類作物是麥子,烘焙英國人的主食面包需要小麥,釀酒需要大麥,牲畜的飼料主要是燕麥。因此,飲食習語包含著豐富的民族內涵,與飲食有關的習語反映著英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通常所說的養家糊口在英國說earn one’s bread字面意思是賺自己的面包。我們所說的搶某人的飯碗在英語里是take (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字義是把面包從某人的嘴里拿走。牛油與面包一樣,都是英國人不可或缺的生存事物,因此,關于黃油的習語也有許多,我們所說的謀生之道就是用的bread and butter轉義過來的。big cheese的字面意思是大奶酪,而往往比喻成大官、大人物等大人物;而butter up基本含義是涂黃油,其意為過份恭維、討好和巴結。hard cheese直接翻譯成硬奶酪,其意為倒霉,這是由于好吃的奶酪通常都是松軟的,而碰上硬奶酪就不好吃了。

英國人對茶(tea)有著特別的愛好,并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英國人喝茶通常都會加糖或者牛奶,但由于現代人擔心變胖,所以喝起了什么都不加的清茶。在英國,隨時隨地都能喝茶,特別是在下午與晚上的時候,喝茶就更加普遍了。在下午4到5點的時間段內,下午茶(afternoon tea)和茶點(tea-cake)是英國人的傳統飲茶習慣。由此也產生了許多習語,高茶的英文high tea,是一種在黃昏時吃的正式茶點,也相當于簡單的晚餐,通常是由一壺茶與一道熱菜或三明治組成。因為英國人特別喜愛飲茶,所以,人們通常用cup of tea代表自己十分喜愛的東西。英國人也常用a storm in a teacup直譯為茶杯里的風暴,表達大驚小怪或小題大做。

4 結論

一方水土一方人才,很多文化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并且延續。文化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就如同政治結構建立在經濟基礎上一樣,英語習語形成于英國的風俗習慣,并在之后一直被沿用。很多習語可能我們并不了解,因為我們習慣不同。如果搬到我們這樣的文化背景中我們肯定會誤解很深,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必定為交流服務。從這一意義上而言,了解英國風俗習慣就對我們學習英語習語有了莫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張曉楠.基于文化背景下的英語習語學習影響因素分析[J].內江科技.2012(1)

篇4

【關鍵詞】高中英語 情感因素 影響 措施

在高中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因素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根據Krashen 的情感過濾假說,我們知道了學習的情感因素會阻礙或加速語言的習得。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們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時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狀態,尤其是學生學習的動機、態度和性格因素。

以我所在的班級60名學生為例,有如下發現:

一、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感因素

1.學生學習英語動機不足。對我們這所非示范性高中來說,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學習英語也只是為了高考,以興趣愛好學習英語的少之又少。他們學習英語僅是處于好奇和一時熱情,隨著難度增加,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從初中到高中逐級在減。另一方面他們覺得英語科目所學內容除了在中、高考中所占分比例較大外,在生活中能用到或碰到的英語學科內容是實際情況是幾乎沒有。對他們來說,學英語就是背單詞、講語法和做習題,本來英語基礎底子薄的學生感到英語學習枯燥乏味。

2.學生易對學習英語產生焦慮。根據殷小娟等人的相關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容易出現交際焦慮、考試焦慮和負評價焦慮。我們學生在這幾點上表現明顯:參與課堂活動的自覺性很小,害怕被老師點名提問,部分焦慮學生常表現為避免與老師的目光接觸,甚至逃避上課;考試復習前幾天性格易怒暴躁,帶著恐懼心理來對待考試以及成績的不理想; 在課堂里,他們害怕教師的責備,同學的嘲笑,在課堂外與別人交流時,一旦犯了錯誤,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疏遠自己有失自己的身份。考試焦慮方面表現較為突出,學習成績差反過來又會導致學生英語學習的過度焦慮,或者失去學好英語的信心甚至放棄學習英語。

3.學生性格方面對學習英語產生的影響。外向型性格的學生大膽活潑,他們樂于嘗試新的語言,回答問題不怕出錯,在課堂上表現比較突出。而內向型性格的學生一般不愿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在課堂上比較被動不愿主動與教師交流。他們因為羞怯不善于與人交流,因為害怕出錯而不主動進行語言輸出,在課堂及其他英語學習活動中比較沉悶。

二、教師需要積極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

1. 激發英語學習動機。進行問卷調查,探索學生失去學習動機的原因和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動機觀念。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不僅擁有語言本身的無限魅力而且承載著西方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科技和習俗。學習英語,除了考試為目的,還可以培養交際能力,拓寬交際領域,以便與外界進行更好的交流。所以,明確學習動機,讓學生擺脫為分數為文憑而學的不良傾向,向更高境界轉化。

2.選擇性地對教材進行增刪補。首先降低難度,做好初高中的銜接。高中英語相對初中英語內容來說在難度上有很大的提高,詞匯的記憶難度也隨之提升。作為高一英語教師,我們要從學生初中英語難度為起點來降低高中英語的難度,做好做實高中內容的銜接與過渡,消除學生對高中英語的恐懼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教師要注意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實行整合,可以適當的刪除不合適的的內容,適時增補相應具備生活化與美感的教學內容。最后,教材內容本身和學生都是有情感的,教師要從情感的角度對教材進行教學心理分析,有助于系統地認識教學中的情感現象,發掘教學中的情感資源,使教學場景呈強烈的情感共鳴。

3.培養自信,降低焦慮。研究表明,適度的焦慮有利于英語學習,它能使學習者保持適度的緊張狀態,集中精力,而過低和過度的焦慮都不利于英語學習。教師要減輕學生的焦慮感,應做到以下幾點:創造輕松、愉快、友好、幽默的課堂氣氛,這有助于學生放松而降低焦慮的心情;正確對待學生的語言錯誤。外向型性格學生對語言的應用和交流掌握比較好,但他們往往不太注重語言的形式,缺乏自主學習的恒心;而內向型性格學生對語言的知識與結構掌握比較好。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交際,增強內向型性格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的表現要及時地表揚,這樣他們會更自信。

4.營造合作友好的學習氛圍。(1)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會因為喜歡教師從而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他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就強。所以,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師生情感交融的氣氛。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對學生平等相待,尊重每個學生,尤其要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努力嘗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的情感動態,及時了解學生出現的情感需要,適時給予幫助;另一方面,教師要利用自己情緒的感染力,使知識、信息帶有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融洽、親切、充滿溫暖的氛圍。(2)互助友好的合作學習模式。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是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這一措施,活躍了課堂,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給學生以更大的自主空間,使他們的多種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性格內向的同學也能主動參與了課堂討論,讓學生們在集體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實踐證明,情感因素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性格方面等因素對英語學習有重要的影響,教師應該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動態,把握以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讓英語教學更富有成效。

參考文獻:

篇5

    那么什么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而且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本身的認識、利用海洋而創造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與航海有關,包括航海工具以及航海實踐, 人們的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也跟海洋、航海有關。下面我們就從詞匯、語句和文學作品三個方面來分析英語中的這些文化因素。

    1 英語詞匯方面

    1.1 海洋生物

    英國擁有大量豐富的海洋生物種類。不同于許多內陸國家在這方面的詞匯表達較為匱乏。以魚為例,在分類上就極其多樣化,比如omnivorous fish—雜食性魚類,herbivorous fish—草食性魚類,resident fish—常棲魚類,cold water fish—冷水性魚類,fresh water fish—淡水魚類等等不一而足。我們還可以從豐富多樣化的魚名中看出其海洋性的地理環境對英語詞匯的影響。比如:silver fish—銀魚;pipe fish—海龍;pike—梭魚,狗魚; cutlass fish—帶魚; fingerling一指長的小魚魚秧,魚種;, oarfish—皇帶魚;bass—鱸魚;blue fish—竹策魚;bone fish—北梭魚等等。

    1.2 航海船舶

    英國曾經憑借著先進的航海技術,建立了 “日不落帝國”,也是英語成為世界性語言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許多國家航海造船技術極為落后,在這方面的詞匯表達匱乏之時,英語中已經出現了大量而豐富的跟航海相關的語言。比如passenger liner—客輪;oil tanker—油輪;vehicle ship—滾轉船; barge—駁船,游艇,游覽汽車; catamaran—雙體船,筏;yawl—快艇,小帆船; hulk—笨重的大船;廢船船體;, bark—三梔船,輕舟; hovercraft—氣墊船等等。關于航海技術類的用語同樣有豐富的表達。比如:sea trial—航行試驗; mooring test—系泊試驗;penetrate inspection滲透探傷;launching—出塢下水等等。航海相關英語詞匯的發達是隨著其航海業的發展而來的。

    1.3 海灣港口

    在漢語中我們把海洋伸進陸地的那一部分統稱海灣。在其他的很多內陸地區的語言中也很少有更細化的表達,因為他們生活中很少甚至無法接觸到海洋。而在英國人的詞匯里面跟海灣相關的表達非常豐富。例如:bay—半圓形的灣,大湖灣, bight—淺偏的灣, cove—小形灣,入口兩岸多是石崗,gulf—深長的灣如“波斯灣”, creek fiord或fjord—窄長形灣,兩面懸崖。這些詞都有著不同的含義,而中文我們幾乎都可以翻譯成海灣; harbor, port ,wharf, pier, dock等詞在漢語中幾乎都可以譯成港口、碼頭,但實際上每個詞所表達的事物和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在這些詞匯中,專供裝卸貨、船只停泊的在英文中是wharf;行人漫步行走、岸上活動使用的是pier;設有船塢供船只停靠的是dock。面對如此繁多的詞匯表達,如果我們不能夠準確掌握,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溝通帶來諸多障礙。

    2 英語語句中所體現的海洋文化意義——以諺語、習語為例

    習語是語言的精華。習語一詞的含義廣泛,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詞組,其蘊含的意義往往不能從詞組中單個詞的意思推測而得。諺語是某個特定文化區域人們生活的經驗和感受的提煉,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生活中的習語和諺語涉及到各個方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用的語言之一,因此習語和諺語傳遞出了一個地區的生活背景,文化習俗等信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習語、諺語更具有濃厚鮮明的文化色彩。

    作為一個島國,英國人要與大海相處,具有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加之發達的航海技術,生活中許多習語諺語都與航海有關。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to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to sail before the wind順風航行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揮金如土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風好須。

    In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風平浪靜的大海上人人都是領航員。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裂縫毀掉大輪船。(相當于漢語中的“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被同一個誘餌捕到兩次的魚是愚蠢的。(相當于漢語中“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人”)

    在上述表達中,只從字面意思很難準確把握英語的實際內涵,甚至會讓我們感覺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就需要我們考慮到航海對英國人生活和文化的影響。

    3 與海有關的英國文學作品

篇6

關鍵詞:英語習語;英美文化。

一、英語習語中隱含的歷史背景

1、羅馬人的痕跡

公元前49年,羅馬執政龐貝和元老院共謀進攻愷撒。當時愷撒的領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處有條小河Rubicon。愷撒不顧一切,悍然率領軍隊渡過此河與龐貝決戰。在渡河時他說Thedieiscast.骰子已經擲下,表明義無反顧。過了河,他還燒毀了渡船,(burntheboats)逼得士兵毫無退路,只好勇往直前,打敗了敵人。

就是這樣一段歷史故事,在英語中留下了幾個常見的習語:crosstheRubicon(渡過魯比肯河)喻意決定冒重大危險,采取斷然行動burnonesboats(燒掉自己的船)表示破釜沉舟的決心Thedieiscast.(骰子已經擲下)預示著事情已經決定,再也不能改變。

2、條頓人的征服

條頓人,即居住在西北歐的3個日耳曼部落,他們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和朱特人。約在公元449年,他們開始征服不列顛。他們的入侵給英語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并最終形成盎格魯-薩克遜語,即現代英語的起源。條頓人的征服對英語的影響是全面的,起決定作用的,從很多英語習語還可以找到條頓人征服的影子。如cutsomeonetothequick意為大傷某人的感情,quick這里指皮肉,這個解釋源于古撒克遜語。Gothroughfireandwater是赴湯蹈火的意思,源自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中世紀判罪法。

3、斯堪的納維亞風暴

公元790年開始,斯堪的納維亞人入侵英國,并在英國大批定居,他們講的是北日耳曼語,是現在的瑞典語、芬蘭語、挪威語和冰島語的前身。在此后的二百年中,許多斯堪的納維亞各族語言(北日耳曼語)的詞語滲入英語詞匯。據估計,現代英語中約有900個斯堪的納維亞各族語言的單詞或構詞成分。斯堪的納維亞各族語言對英語的滲透特別深入。最常用的習語raincatsanddogs,來自北歐神化: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的主神是奧丁(Odin),狗(dog)和狼(wolf)象征風,貓(cat)象征雨,所以該習語喻指狂風暴雨。

4、諾曼底登陸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國,并建立了諾曼底王朝。這一事件對英國的影響巨大。它使法語成為現代英語的三大來源之一。同時,法國文化逐漸向英國社會滲透,影響著英語及其習語。如:returntoonesmutton原是直譯自法國田園詩中的一句:多情的男女牧羊人在牧場上談情說愛、海闊天空,最終還得回到現實,回到自己的羊群中來。因此,這一習語比喻回到實際問題,言歸正傳。

二、英語習語體現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生活在不同自然環境中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文化,每種文化因其地域、氣候環境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征,習語恰恰包含了獨特的文化基因。

英國是一個島國,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時常與惡劣的海洋氣候相抗爭。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英語中形成了許多與海洋有關的習語。如:adropintheocean滄海一粟;plainsailing一帆風順;allatsea不知所措;betweenthedevilanddeepsea進退兩難;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未雨綢繆。

歷史上英國的航海業一度稱霸世界,四面環海的天然優勢成就了十分發達的捕魚業,因而,大量與fish有關的習語相繼產生。如:bigfish(大亨),dullfish(枯燥無味的人),makefishofoneandfleshofanother喻厚此薄彼,偏愛一方。

三、打上宗教文化烙記的英語習語

從嚴格意義上講,宗教代表的是一種倫理觀念,而倫理觀念是維系一個社會生存的重要基礎,因而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基督教是廣泛流傳于西方的一種宗教,英語作為基督教民族的重要語言,將其基本教義、信仰和倫理觀念傳播于西方社會每一角落,囊括社會生活各方面和上層建筑的許多領域。

現代英語中大量習語,源于宗教活動、儀式和《圣經》故事。可以說,任何一本英文著述中,如果不包含直接源于《圣經》的詞句,幾乎不可能。幾百年來,《圣經》已然成為英美每一個家庭必備的讀物。隨著基督教義的傳播,《圣經》中的許多句子和短語被人們廣為傳頌,久而久之就成了習語。如:Dropinthebucket/ocean滄海一粟。語出《圣經·舊約·以賽亞書》第40章第15節:看哪,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如天平上的微塵??(Eventhenationsarelikeadropfromthebucket)其喻義為滄海一粟。

四、英語習語折射出豐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

經過漫長時間的磨礪,流傳下來的習語不僅凝聚了人類共同的生活感受,還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習語因受本民族文化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折射出特有的思維定勢和語言習慣。

西方文明強調天人對立、側重向外探尋以及強烈的戰勝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開創、求進取、善于抓住機會、大膽冒險的人生觀。故英語習語中有Knowledgeispower(知識就是力量)。西方文化精神也推動了英美人對權力的崇拜和對外在物質經濟的追求,最常見的詞如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materialism(唯物主義)、Pragmatism(實用主義)以及俗語Breadisthestaffoflife.(面包為生命支柱。)等,形成了英美人追求物質利益的功利主義價值和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人生信條,因此又有Moneytalks、Allisfairinloveandwar等習語。

篇7

關鍵詞:異域元素;滲透;大學英語

一、西方異域背景知識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滲透

在外語學習中,一些看似簡單的詞構成的句子卻常常難以理解,原因是學生對涉及的背景知識缺乏了解。例如:“紅色”是漢語中褒義最濃烈的一個詞,例如“紅紅火火”“紅榜”“開門紅”等,還有婚禮上的紅裝、慶典用的紅綢,都表示了“繁榮喜慶、幸福吉祥”;而英語中則大相徑庭,紅色常代表危險、憤怒,如red alert(緊急警報),red ruin(火災)等。又如“白色”,在中文中與喪事有關,治喪人家穿白衣、戴白帽、掛白幡都是久遠的民風民俗;而英語中white表示純潔無瑕、幸運吉利,如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white day(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等。

二、西方異域文化中俚語、習語和典故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滲透

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有些習語和典故常與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聯系。

比如a lucky dog(幸運兒)常被按字面翻譯成“幸運狗”,這與我們不了解西方人視狗為家庭成員有很大的關系。“狗”一詞,在中國人看來是貶義的,如“走狗”,“狗仗人勢”等,指令人厭惡的人。

英美等國的人信奉基督教,他們認為上帝是世間萬物的主宰,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旨意來安排的。因此就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這樣的典故性成語。《圣經》中更是流傳了許多形象生動的典故性成語,如“Adam’s apple”(喉結),“Solomon’s wisdom”(非常聰明);“Mary crossed her fingers during the race so that Tom could win.”表意為:“瑪麗在比賽時交叉雙手,以便湯姆能贏”。 實際上“cross fingers”是指基督教徒進行祈禱時在胸前畫十字祈求上帝保佑,因此這句話可譯為“瑪麗比賽時為湯姆祈禱,但愿他能贏 ”。

三、西方異域習俗文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滲透

習俗文化是指處于一般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的各民族在長期的約定俗成中形成的各自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規約。比如在英語中有“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譯為“叫狐看鵝”,即讓品行不端的人來看守財物,因為“狐貍偷吃鵝”是西方的習俗文化,但中國人卻習慣將此類人比喻為“狼”,因此“引狼入室”一成語所反映的內容與“叫狐看鵝”相似。此外,也應了解一些西方國家的生活禮節、習慣,比如:澳大利亞人見面習慣于握手,但有些女子之間不握手,女友相逢時常親吻對方的臉;英國人見面常常以天氣為談話的開端等。

四、總結

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既然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英語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方法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加強西方異域元素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滲透,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并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使學生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3]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09-03-02

項目來源:項目來源:2007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化課題“西方異域元素滲透式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究”。課題編號:115C-791

作者簡介:鄭爾東(1980― )女,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系副主任,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科研工作。

篇8

【摘要】文章通過對體育自主學習溯源,指出體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對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外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 體育自主學習;溯源;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4-0098-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教研課題“體育自主學習對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實驗研究”(項目編號:B201331);山東省青少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學校體育視閾下青少年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研究”(編號:15AJY026)的研究成果。

一、關于自主學習的溯源

1.自主學習的綜述。賓特里奇將自主學習定義為一種自我調節的學習過程。余文森等學者認為,自主學習是指學生主宰自己的學習,是與講授學習相對立的一種學習方式。而以龐維國為代表的學者,主張從橫向學習的各個方面和縱向學習的整個過程兩個維度來定義自主學習。本研究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形式,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①自主學習的表現形式是一種積極、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的學習形式,表現為對學習目標的自我制定和監督,學習內容的自我選擇和增減,學習過程的自我調節和監控,學習結果的自我預期和評價;②自主學習是一個將認知、元認知和行為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應用的學習過程,表現為學習者對認知過程和行為的調節和監控;③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有強烈的內在動機,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2.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近幾年國內外關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基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認知建構主義理論,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如何利用腳手架來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兩個理論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導教的思想。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首先從教學與發展的角度提出了有利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原則,建構主義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教學方法,把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環節以一種明確的線性關系排列出來: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結果評價。在這兩個理論的基礎上,更多學者針對具體學科的具體問題開展了大量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提出了多種教學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Hiarris和Graham的SRSD模式,Zimmerman的自主學習循環模式,Bulter的SCL模式及Andrade和Bunker的自主語言學習模型。這些教學模式都以提高中小學生對學習策略和學習過程的自我調節能力為目的,試圖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來改善學習。通過分析這些模型或模式,筆者認為自主學習培養的教學模式應具備以下幾個典型特征:①教師扮演的是合作者的角色,而非主導者;②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我管理和監控;③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分享。

二、關于體育自主學習的綜述

2001年開始實施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在這一背景下,十幾年來,我國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圍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了眾多的實證和理論研究。在萬方數據數據庫中,以“自主學習”作為標題對2010~2015年期間的文章進行檢索有26556篇。以“體育自主學習”為標題進行檢索有410篇。代表學者周德新根據體育發展的社會心理基礎,指出未來體育發展的特點是:①國際間競爭更加激烈;②體育的社會功能增加;③體育向身心和諧發展;④堅信健腦的新興體育項目出現;⑤體育的形式多樣化;⑥主動模仿、主動學習成為未來體育學習的重要方式。這些研究加深了人們對體育自主學習的認識,促進了體育學習方式的應用,對新課程的推進與實施具有重要價值。但深入分析也可發現,這些文章要么是對課堂中應用某種學習方式的經驗總結,要么是對某種學習方式理論內涵的探討,從實質角度探討三種學習方式關系的論述并不多見。事實上,三種學習方式只是反映了有效學習的不同側面,持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可能僅僅依靠某一種學習方式。為促進教學實踐中三種學習方式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通過分析每種學習方式的實質,揭示三種學習方式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性,進而探索三種學習方式的有效結合途徑是十分必要的。

三、影響體育自主學習的因素分析

1.內在影響因素分析。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社會主義理論的創始人Brandura最早提出的,Brandura認為人們對自身能力的判斷在其自我調節系統中起主導作用。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個體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自我效能感通過以下方式影響學生體育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第一,影響學生對體育學習任務的選擇;第二,影響學生對體育學習目標的設定;第三,影響學生為體育某項學習任務所付出的努力,遇到問題能夠堅持的時間和面臨復雜情景時的適應能力。自我效能感越強,學生的體育學習越努力,堅持時間越長;第四,影響學生從事體育某項學習任務時所體驗到的緊張和焦慮;第五,影響學生對體育自主學習策略的運用。

(2)歸因。歸因是個體對自己成功或失敗所做出的因果解釋。心理學理論認為,歸因是指人們把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或結果,通過知覺、思維、推理等內部信息加工過程,而確認造成該結果的原因的認知活動。如果學生把體育學習失敗歸結為體育學習任務太難、自身運動能力先天條件差等因素,只是短時間讓學生產生一些消極的意識,不會從根本上動搖學生的體育學習動力。在各種歸因中,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成功歸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不穩定的、內部的原因,如自身努力程度、動機強度,等等,要盡量回避穩定的、不可控制的歸因,幫助學生提高自尊感,提高體育學習的自主性。

(3)體育學習動機。體育動機是在學生個體體育活動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并受到外部刺激或誘因的影響,在人的內部心理活動中常常以意向、愿望、要求等形式存在。內部微弱的體育動機活動從外部難以觀察出來,但當它在某一方向上的強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激發個體在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發生變化。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鍛煉活動中表現的努力和堅持性就是他們體育動機的外在表現。

體育動機對體育活動的影響既有方向性方面的,又有強度方面的;它既反映在心理(尤其是認知)上,也反映在生理和行為上。動機對體育活動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劃分:①從體育動機性質的維度來看,它的一端是積極性動機,另一端是消極性動機。②從體育動機強度對人們體育學習和體育行為的影響程度看,它的一端是影響非常強烈,另一端是影響非常微弱。一般來說,積極和適宜強度的動機對人們的體育學習、體育行為表現有最佳的影響,這時的動機狀態可稱為最佳的體育動機狀態。

當人們處于最佳動機狀態時,能將體育鍛煉行為的責任內在化,主動參加身體鍛煉活動的意向強烈地驅使著他們從事體育活動,并促使他們選擇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體育鍛煉任務,極大地動員自己和身心能量去實現體育鍛煉的目標,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更加努力,堅持性更強。

(4)體育學習風格。學習風格是由美國學者HerbertThelen首先提出的。從認知方面,體育學習風格可分為:獨立學習型和依賴學習型。獨立學習型是指練習者擅長于具有自我調控特點的自主學習,他們愿意采取以主動探索為基礎的學習策略,比較自主。而依賴型的學習者傾向于以外部環境作為信息加工依據,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學習者對體育學習依賴他人教授、依賴他人陪伴、依賴監督等。教師應學會寬容各種體育學習風格,而不應有所偏好。

(5)學習策略。學習策略定義為“學習者用來獲得知識的具體技巧和手段”和“用于指導更具體的技巧選擇的更高層次的方法。Malley和Chamot將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三大類,其中,元認知策略高于其他兩類策略。

學習策略的有效運用有助于學習者增強學習責任感,提高學習自主能力、獨立能力和自我指導能力,也有益于終生體育習慣養成。深入了解學習策略,加強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習策略培訓,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體育自主學習能力。

(6)學習者的自尊。自尊是學習者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評價,它以學習者與所處環境積極有效的相互作用為基礎。體育學習者自尊對認知和情感活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認知活動在自尊受到尊重和鼓勵的情況下效果最好。體育的成功體驗能增強學生的自尊,激勵他們進一步參與體育,而不斷地失敗則會挫敗學習者自尊和學習的積極性。

四、外在影響因素

1.體育教師。教師是影響學生體育自主學習的主要外在因素,教師的教學態度和理念、教學方法及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會不同程度地促進或制約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

2.現代科技技術。自主學習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這種教學結構注重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學生通過其他途徑如網絡也能獲取大量體育學習材料。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教師自主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3.合作群體。自主學習不但是個體的,也是社會的,體育自主學習并非是完全獨立的學習,同伴在以下幾個方面會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①同輩群體的體育自主學習行為和運動習慣;②同輩群體的自主學習行為產生榜樣示范作用;③同輩群體關系影響學生的體育學習求助。

4.鍛煉環境。學習者自主還會受體育學習環境的制約。在鍛煉環境中,可供模仿的榜樣及同伴、教師、家庭成員的影響和幫助對自主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在物質環境中,體育信息資源及運動場所對體育自主學習者有著重要的吸引作用。

綜觀我國體育教育現狀,對體育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明確,但收效總不盡如人意,大班教學、課時減少等加劇了這一現象。針對這一現狀,教育部進行大學體育改革,倡導將現在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被動模式轉變為以“計算機、網絡、教學軟件”為主的個性化和主動式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學生的體育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通過對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策略培訓,使他們具有管理自己并對自己的體育學習負責的能力,將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模式相結合,使學校體育教學更有效,為學習者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宏安.自主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2]王言根.學會學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體育與健康程標準研制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趙華.關于學校體育開展“自主學習”的探索[J].教育研究與實踐,2001.

[6]宋永澤.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和學習化社會的社會基礎與邏輯關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

[7]劉小紅,李軍蘭.體育教學目標設計的四種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12.

[8]胡海波.高校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河南科技學院學寶(自然科學版),2005.

[9]郝策.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探討[J].遼寧體育科技,2014,(87).

[10]洪麗嫣.終生體育視角下的學校體育改革與實施《綱要》相銜接[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11]彭輝.面向21世紀的終身體育[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12]毛振明.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

[13]高勤麗.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要素及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

篇9

 

關鍵詞:高職;創新教育;創新型英語教師;基本素質 

 

高職學生進校時英語水平就不高,且水平嚴重地參差不齊。由于學制的調整,三年制的高職院校會逐步過渡到兩年制,基礎英語的學習就只有一年,因此如何利用這一年的時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意識,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我們英語教育工作者必須認清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高職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 

 

1. 學生安于接受知識的傳授,缺乏質疑的探索精神 

多數學生走進高職院校,心理上存在很大的自卑感,已經把自己劃入“沒出息”的一類人,這是中國式的“挫折教育”的結果。在傳授式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安于做聽眾,只管輸入,不管輸出。上課習慣記筆記,復習、考試背筆記,考試非要老師畫重點不可。長此以往,學生對事物的敏感性淡化,缺乏思維的靈活性和質疑的探索意識。長此以往,一些學生學習沒有動力,只要及格,混張畢業文憑就算了事。有些學生因為基礎太差,干脆放棄了英語的學習。 

2. 教師工作負荷重,科研能力薄弱,創新意識淡漠 

由于近年來的擴招,各校學生人數遠超過了合理的師生比,教師的教學工作繁重、有些還要擔任輔導員或班主任工作,再加上進行教學改革和科研,實在精力難濟。而且,教師平時忙于日常教學和班級管理,投入科研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也普遍存在科研力量薄弱的問題。創新教育意味著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設計適合于培養學生創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新理念,這無疑要花費教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且效果不一定明顯。于是,有些老師就有了畏難思想,干脆回到傳統的教學模式中。 

3. 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評估手段有待提高 

教師對學生成績的評定主要是將平時表現、期中、期末成績按3∶3∶4的比例來進行,評價模式還是屬于終結性評價,對學生學習的連貫性難以產生激勵和隨時評價。而且,長期以來,學業評價都以掌握知識的數量、精確度作為教學和學習質量的標準,無論提問還是考試,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老師給的標準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這樣的評價,將教與學都束縛在一個“標準”的框架中,對師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都是一種扼殺。 

4. 缺乏銜接適度的教材 

教材是傳遞知識的工具和載體,在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下,英語教材注重知識的陳述而輕視實踐應用。如:注重句型結構和語法的反復操練、詞匯的講解記憶、大量的閱讀練習,以期達到掌握語言知識和提高讀寫技能的目的,而忽視了語言的聽說交際功能的應用。但英語在中國是作為外語教授的,缺少實際操作的氛圍和環境,特別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都通過了,聽說水平還不過關。在一些高職院校,運用的是大學英語本科段的教材,教師和學生都感到吃力,所以應該以“實用、有效”為標準,編定實用的、能切實提高學生語言交際和書面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聽、說、讀、寫綜合技能的教材。 

 

二、創新型英語教師的基本素質 

 

何謂創新型教師?美國學者史密斯(R.smith)認為,所謂創新型教師,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運用于教育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因此,高職英語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只有實現自身的創新,才能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切實推行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 

1. 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變知識教育為能力教育 

傳統的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被證明是缺乏創造性的。語言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目標,但不是最終目標。高職學校在培養目標上,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為根本任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和情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然而,習慣使然,加上學生基礎差,成了不少教師回避教學改革的借口。因此,參與教學改革的老師心須要有改革教育現實的強烈愿望,要有深沉的教育責任感。只有這樣的老師才會自覺地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用前沿性的觀念武裝自己的頭腦。 

2. 提高理論水平,實現知識層次的多元化 

高職教師多數來自于原來的中專、大專院校,教師的基本知識構成為“學科知識與教學知識”兩元模式。在實施英語創新教育改革的今天,創新型教師的知識結構顯然要實現多元化,才能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1)作為創新型的英語教師,要自覺拓展學科知識,參閱國內外的最新語言研究成果,并有針對地介紹給學生,培養學生參與知識更新和終身學習和意識。同時,要切實提高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水平,努力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英語學習環境,逐步實現“浸入式”和“淹沒式”的英語學習法。 

(2)作為創新型的教師,首先要學會合理運用先進的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濃厚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識,發掘學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有限的在校學習時間,充分培養學生的渴求知識的認知情感和意志,保證英語學習不因畢業而斷線,達到終身教育、終身受益的目的。

(3)作為創新型的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還要了解有關當代科學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識,加強與各交叉學科的聯系。向學生介紹當今科技領域的最新發現和重大發明、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習俗,幫助學生了解世界、觀察世界,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發現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3. 以學生為主體,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習觀和發展觀 

學生是學習任務的執行者,是發現問題的探索者,是知識信息的反饋者。教師只有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使學生確立以創新為核心的主體人格。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變傳授知識為重視學生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的策略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知識靈活有效地加以運用,即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的認知結構轉化,由學生的認知結構向能力結構轉化。 

4. 合理地編排和使用教材,形成科學的知識觀 

過去,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知識的忠實信徒,因此,認為教材是不能隨意運用和取舍的。科學的知識觀認為知識“不再是凝固不變的東西,它已經成為變動的東西。它在社會自身的一切潮流中積極地活動著,所在知識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知識是不定型物”。既然如此,教材就不再是學生必然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合理地選擇、編排具體的學習內容。教師要教得好就必須認真鉆研教材,科學靈活地處理教材,采用最優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 

5. 創立形成性的評價體系,樹立正確的評價觀 

在應試教育下,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對問題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學生的任務就是死記硬背,考試就將標準答案“復制”到答卷上。這種考試形式只關注學生掌握的知識量,完全忽視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實行創新教育,就必須創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改變以考試為主的單一的評價手段,將平時課內外活動中的表現,與同學、教師的融洽程度,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如口語的表達和口、筆譯能力)等都納入評價的指標范圍內。評價的主體不僅是老師,也可以是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滿意度,將同學之間展開的互評、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評價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科學的、綜合的形成性的評價體系。既注重考察學生的智能、技能,也注重考察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三、結束語 

篇10

摘 要: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及學習能力、拓展能力的綜合概括。文章從自編作業、自主創新,節日實踐、陶冶情操,角色表演、錘煉口語等方面,研究注重課后拓展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英語教學;課后拓展;核心素養;英語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7-0050-01

新課標提出“核心素養”概念,核心素養一詞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及學習能力、拓展能力的綜合概括。對于英語教學來說,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照本宣科式的默背讀寫對于活潑好動的學生來說常常難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手段進行課后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在開放性的環境中調動身體的多種感官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從而拓寬視野,提升英語核心素養。

一、自編作業,自主創新

語言學習能力常常能在語境的運用中得到更快提升,而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并不能很好地為學生提供語言運用平臺,使得學生沒有足夠的應用語境。為此,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特殊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參與到語言的運用中去。例如,在進行“sign”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這樣的學習任務:尋找6~7個不同的標志牌,把它們畫下來,并查找它們的英語和漢語意思,了解這些標志牌的應用場合。學生完成搜集任務之后,教師可在課堂上舉行一次標志牌講解活動,讓學生們依次上臺用英語講解自己找到的標志牌。學生紛紛參與,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標志牌。“No parking,No somking,Danger,Wet floor”等課本上的標志牌,以及“No entry,No overtaking,Stop sign”等這些課本上沒有的標志牌,皆被學生找到并加以生動的講解。尋找標志牌的任務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這樣的教學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標志牌的印象,也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更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感受到英語學習的趣味性。這種靈活的作業布置形式,能給學生提供讓所學單詞和生活情境充分接觸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交流能力,同時還可以借助家長的監督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二、節日實踐,陶冶情操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相關國家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價值觀念等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的認識。因此,英語語言的學習也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適當的課外拓展,為學生創設真實有趣的語言運用環境。相比枯燥的講解和單詞抄寫,有趣的節日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開闊學生的眼界。例如,在圣誕節臨近之際,可以為學生播放《鈴兒響叮當》英文版歌曲,學生們在“jingle bells,jingle bells”的歌聲中一起學習這首充滿歡樂氛圍的歌曲。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解西方國家在圣誕節時的一些風俗習慣和傳統活動。由此,學生可以認識“Christmas Day,candy,elves,Christmas stocking”等具有圣誕節氛圍的單詞。教師可以自己裝扮成圣誕老人,為學生派發禮物,或者讓學生參與平安果的包裝和互相贈送活動。學生在這次活動中了解到圣誕節的文化習俗,在輕快的氛圍里感受到西方文化。這種親身參與實踐的方式,能讓學生體會到西方文化的內涵,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更好地學習語言,\用語言。

三、角色表演,錘煉口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英語教學更是如此,學生參與到語言的運用中去才能更好地錘煉口語。學生參與口語練習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就是角色表演,而英語課本中的對話就是很好的表演素材。例如,教授小學譯林版五年級下冊英語教材第四單元“seeing the doctor”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分別扮演醫生和病人進行最基本的對話練習。扮演醫生的學生用“what’s wrong with you,You should have a rest,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等句型詢問就診者的病情并給出治療措施,扮演病人的學生用“I have a headache,I feel cold”等句型進行病情的描述練習。一開始學生可以參考課本進行練習,熟練之后就可以脫離課本進行即興對話表演。在這種生動有趣的表演中,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得更加熟練,增加了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這種角色表演的對話練習方式,為學生創造了貼近生活的交流情境。這種兼具趣味性、創造性和互動性的教學方式,直觀生動,活潑有趣,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對話練習中,從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四、結束語

貼近生活的英語作業設計,充滿文化氛圍的節日實踐和生動有趣的角色表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習和運用。課后拓展讓英語教學更有趣味性,能夠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英語學習能力,讓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得到提升,為學生以后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章蕓(1987-),女,江蘇溧陽人,小學二級教師,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劍輝.小學英語拓展型作業設計的探索與反思[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宮文勝.小學英語拓展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江蘇教育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