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范文

時間:2023-03-14 06:39: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趙州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盼望著、盼望著,十一假期終于到來了。早晨,我們早早地就出了門,坐上去趙縣的公交車,向我期盼已久的目的地奔去。這一天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真讓人心曠神怡。車上的人很多,路上的車也很多。大家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一邊聊天一邊盡情享受著這濃濃的秋色。

我們乘的車經過一個小時在人海和車海中的穿梭,終于來到趙州橋公園門口。門口已經停放了很多車輛,有很多人在等候入園。

到了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趙州橋”五個大字,穿過趙州橋公園古香古色的大門,我們來到園內。大門正對面是一面墻,上面寫有我國著名橋梁學專家茅以升關于趙州橋的介紹,有許多人在那兒駐足觀看。

在通往趙州橋的主路兩旁,均勻分布著八仙的雕像:漢鐘離、曹國舅、張果老、鐵拐李、呂洞賓、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我還在漢鐘離旁邊,拉著他那寬大的袍袖讓爸爸給我照了一張像。前面遠遠地已經能看到趙州橋了,它那兩邊的欄桿和寬闊的橋面,真像要乘風飛去。我一溜小跑地來到了橋的前面,為慶祝十一,橋的前面擺放了一個大花壇,里面有五顏六色的鮮花,非常漂亮。橋的旁邊矗立著一塊巨石,上面雕刻著趙州橋的建造者李春的名字以及橋梁建造的年代:公元595-605年,我不禁為我們國家光輝燦爛的文明而自豪。從橋的上面看,四周風景很美,有綠樹碧水藍天。橋墩上雕刻著桃子,護欄上雕刻著龍的圖案,非常精美。在橋上照相的人很多。我還看見了一個很深的車轍印和馬蹄印,爸爸告訴我:車轍印是海龍王推著太行王屋二山在橋上通過時留下,而馬蹄印是張果老騎驢在橋上踩下的,我國古老的傳說真有意思。

篇2

位于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橫跨著一座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趙州橋。這座橋建于隋朝,由著名的工匠李春主要設計和建造的,到至今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趙州橋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地古代石拱橋。

趙州橋非常的雄偉,橋長六十四點四米,跨徑三十七點零二米。這座橋只有一個大拱,長迖三十七點四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 了。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樣設計不僅節約了石料,更是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發大水的時候,可以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

趙州橋可真是身經百戰。它從建成至今,已經經歷了十次水災,八次戰亂和多次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可想而知,這個趙州橋可真是堅固呀!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奇跡。

篇3

從2008年開始,國務院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今年清明小長假為4月5日、6日、7日。根據國務院文件,一年之中,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4個假日,7座(含)以下小客車、允許在普通收費公路行駛的摩托車等,上高速可免費通行。這為去較遠的地方踏青提供了便利。

本期編輯推薦的景點是:趙州,即今河北趙縣。

趙縣是“中國雪花梨之鄉”,雪花梨以其獨特的品質享譽國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梨”,榮獲“中華名果”稱號。春暖時分,每年的4月10日左右,趙縣的梨花盛開時,25萬畝梨園含煙帶雨,飛雪蔽日,蜜蜂飛舞,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旅游景觀。

為迎接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熱情的趙縣人民還舉辦主題新穎、節目眾多的“趙縣梨花節”,距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一年一度的“梨花節”成為都市人賞花踏青的好去處,每年都吸引許多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趙縣先后投資興建了梨香苑、世外桃源等度假村,設有觀花臺、蒙古包、垂釣場等休閑設施和餐飲、購物等場所,在各處梨園還開發了多處景區、景點。賞完梨花,還可以參觀人文景觀。趙縣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擁有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

占地8.7公頃的趙州橋公園,中心是聞名天下的趙州橋,橋下碧波蕩漾,游船如織;園內碧草如茵,萬紫千紅,亭臺軒榭錯落有致,已成為國家著名的文物旅游景點。趙州橋是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孔敞肩石拱橋,被譽為“世界橋梁鼻祖”和“天下第一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永通橋與趙州橋并稱“姊妹橋”,有異曲同工之妙。

陀羅尼經幢位于趙縣城內南大街與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里原是唐代開元寺的舊址,經幢為開元寺的建筑物,后寺廢而經幢仍存。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文,故稱“陀羅尼經幢”。這座經幢全部用花崗巖石雕琢疊砌而成,外觀造型酷似塔,所以當地俗稱“石塔”,又稱“趙州陀羅尼經幢”。陀羅尼經幢被譽為“華夏第一塔”。

柏林禪寺坐落在縣城東南角,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院內真際禪師塔、普光明殿、觀音殿、指月樓、萬佛樓等群體建筑氣勢恢宏,真可謂佛殿林立,古柏森郁。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建于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座古剎雖幾經興衰,卻仍然香火綿延、高僧輩出。著名的譯經大師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經之前,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晚唐時,禪宗巨匠趙州禪師(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四十年,趙州禪師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禪師,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后的第四代傳人。他道化大行,形成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僧俗共仰,為叢林模范,人稱“趙州古佛”。柏林禪寺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篇4

1、趙州橋的最基本特點是其低拱腳、淺基礎、短橋臺,充分利用了基底的承載力,避免顯著的沉陷,趙州橋以矢跨較小的圓弧石拱代替習慣使用的半圓形拱,矢高為7.23米,凈跨為37.35米,矢跨比例只有約五分之一,這使得橋高降低,道路平坦,便于通行。

2、橋的大拱上開有四個小拱,既增加橋梁過水面積,減少了河流洪水對橋體的沖擊力,又節省石料,減輕了橋身重量。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龍在一起,做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趙州石橋魯班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過,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一曲民間廣為傳唱的《小放牛》,把當年褡褳里裝有日月星辰倒騎毛驢行走在趙州橋上,檢驗這座橋工程質量并與魯班斗法的張果老定格在趙州橋的神話傳說中。宋代趙州刺史、詩人杜德源也留下這樣的詩句:“隋人選石架虹橋,天下聞名歲月遙。仙子騎驢何處去,至今足跡尚昭昭。”從此,張果老這個怪老頭便與千古名橋結下不解之緣。

趙州橋公園的八仙大道上,塑有張果老倒騎毛驢的雕像;橋面上,他留下的“仙驢仙跡”依然鮮活。如今,凡來趙州橋的游客無一例外要在大橋上饒有興致地尋覓驢蹄印跡,人們迷戀那段充滿神奇色彩的故事,同樣對故事里的張果老好奇有加。那么,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張果老其人?據《唐書》記載,確有其人。

張果老本名張果,綴一個“老”字是對其尊稱。他是傳說中的仙人,是“八仙”中最年長者。相傳他是唐代邢州人,今廣宗縣張固(果)寨是其家鄉。邢臺西部有仙翁山,俗稱張果老山。張果因得宛丘、鐵拐李諸仙道法,獲長生秘術,隱居恒州中條山,往來汾晉間,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武則天曾遣使欲召見之,佯死不見,后人復見其居恒州山中。好神仙的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待見到張果老時,卻見此人老態龍鐘,頓生疑惑:“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發疏齒落,老態龍鐘?”張果老說:“我是齒落發稀時得道,只好這副光景。陛下若看著不順眼,我不如把它們盡去了好。”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鬢發,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過了一會兒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勝似壯年。張果老自稱:“生于堯時丙子歲,位侍中。”張果老從堯活到了唐玄宗時期,算算他該有好大一把年紀!張果老常倒騎白驢,日行數萬里,有趣的是,到達目的地后,便將這驢折紙般折疊起來,藏于巾箱,乘坐時則取出,吹口法氣,便又幻化成真驢。唐玄宗曾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他的故事,最早見于《明皇雜錄》、《舊唐書》、《新唐書》方技卷等。

至于張果老是如何成仙得道的,民間有諸多傳說。相傳,張果老系窮趕腳出身,靠趕著毛驢運送貨物糊口。一日,他路過一座小廟,廟內肉香撲鼻,推門進廟,見殿內支著一口鐵鍋咕嘟嘟燉著一鍋白肉。張果老饑腸轆轆,又見四下無人,就用木棍夾著吃起來,把一鍋鮮香味美的白肉吃了個精光。剩下的湯也喂了驢。張果老哪里知道,他吃下的是一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的“地精娃娃肉”,人若吃下可以長生不老,成仙得道!這傳說類似偷吃人參果的孫猴子。

民間還把張果老尊為說唱道情的祖師爺。傳說,唐玄宗一心想把玉真公主下嫁給張果老,但張果老謝拒了,他敲打著漁鼓、簡板唱道:“娶婦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張果老懇請還山以后,云游四方,敲打著漁鼓、簡板唱道情,勸化世人,至今仍有陜北道情、義烏道情、揚州道情和湖北漁鼓、湖南漁鼓、山東漁鼓傳世。(趙志勇)

參軍為什么也叫“入伍”?

參軍之所以叫“入伍”,與我國古代軍隊的編制有關。

篇6

天下聞名歲月遙。

仙子騎驢何處去,

至今足跡尚昭昭。

(宋·社德源)

話說當年的春天,那年方十有二歲、起于閭左,尚在年少時的魯班,曾在魯國的家鄉小山村旁,于云蒸霞蔚之時,被一陣仙風卷入半天云中,沿東南方向進終南山,師從仙道,叩拜了南山道人,歷五年而學得木、瓦、石、鐵四門技藝。待伺轉家鄉之后,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艱而終成大道,并以所學之業作生涯,助于廣大黎民百姓。功夫則日見精深,其后的一生有過許多重大建樹和不少驚世的制作,人皆譽以“神匠”之稱。

相傳有一日,魯班在完成了修造懸空寺無梁殿和五臺山寺廟工程后,自晉國返回家鄉途中曾路過趙州地界,看到城南五里處的汶河上波濤洶涌,交通十分不便。遂在一夜之間建起了這座雄偉的趙州石橋,高大無比,堅固異常。可謂“辰星璀璨通地靈,泄為河海分坤精(明?翟汝孝)。”此,跨河一橋飛架,通貫了南北交通。橋上商旅、車馬如龍,橋下舟船競渡,趙州城乃成為一方繁華寶地,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無不對魯班的功勞交口稱頌。

遠方的客人來了,或有人問:你見過趙州橋嗎?你知道它有多大嗎?

又曾問:你見過天上的彩虹嗎?

于是,就自豪地告訴他:趙州橋就象天上降下的一道靚麗的彩虹,彩虹有多高多大,趙州橋就有多么高大!

話說兩頭,就在這個時候,云游四海的眾八仙飛上天庭,前去參加王母娘娘舉辦的一年一度蟠桃盛會,言談中得知了魯班建造趙州橋的壯舉,不僅驚動了各路沖仙,就連玉皇大帝也不相信人間竟會有如此能工巧匠,于是立即頒旨,派八仙下凡訪查。

眾八仙領旨后,按下云頭,在趙州橋旁慢慢降落下來,放眼一望,亦真亦幻間,;只見趙州橋猶如一條巨大的蒼龍,跨臥在汶水飛濺的波濤間,若飛若動之中,大有凌空飛越之感,縱使眾仙瞠目以贊。他們與迎來的魯班拱手相見,說道:“眼見乃;為實!趙州石橋確屬人間杰作,真可謂巧奪天工,天下第一!使吾等欽佩之至矣。;待回上天稟報,為爾記功。”說罷,遂撥轉云頭相伴而去。正行進間,張果老招手

道:“你們先且去,我卻要將那魯班一試。”便轉了云頭,下到洛陽皇都,約了柴王爺;

篇7

例如:教學《筍芽兒》一課。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了解竹筍的生長過程中,學習筍芽兒沖破一切阻力茁壯成長的精神。上課開始,我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觀的錄像。先將青翠欲滴的竹亮。再將鏡頭逐漸聚在竹筍上,使學生感知竹筍的形、色。此時及時提問:筍芽兒是怎樣成長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長條件?來誘導學生思考,拉開了學習的序幕。接下來教師可邊講故事,邊放“雨聲”、“雷聲”的錄音,邊投影各種情景:如筍芽兒扭動、向上鉆、脫殼、成長、小草搖動以及雨景、桃紅柳綠,太陽出來等等,這樣,學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隨著文中各種人物的出現,輕松愉快饒有興致地學習了課文。

二、激發思維,釋疑解難每篇課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來體現訓練重點的詞、句、段,也有意思比較深或內容離學生實際比較遠的詞、句、段。在課堂上,當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啟而不發”時,當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或關鍵處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而學生難以掌握時,教師可使用電教手段。因為電教煤體具有對事物與現象過程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進行擴大與縮小的表現力。它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從而激發興趣,啟發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學《趙州橋》一課,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么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創舉。要想解決這個難點,必須使學生懂得趙州橋結構的獨特作用。由于建筑學方面的知識對于學生比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我準備了一幅趙州橋的剖面投影片向學生講解:這個拱形的大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它道不受影響,所以,趙州橋雖然沒有一座橋墩,橋身卻仍然很堅固。這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內心圖象,而且不需冗長的解說,學生就輕松地理解了趙州橋結構的獨特。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種設計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趙州橋的投影片,請學生到前面指圖講解,這樣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時,再讓學生解釋“創舉”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創舉,難點自然而解。

三、激起情感共鳴,陶冶思想情操語文教材中,許多文學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這些作品時,通過不同的藝術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呢?這就要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并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因為從審美心理來說,情感是最活躍的因素,它既廣泛地滲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與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審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動而進入想像,趨向理解。簡單地說,感情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作用,而電教媒體對于提供具體的形象和激發學生的情感有著顯著作用。

例如:教學《采蒲臺的葦》其中一句:“遠處的炮聲還不斷傳來,人民的創傷并沒有完全平復”,涉及到歷史背景。但是,由于當時的年代距現在較遠,而且學生缺乏生活經歷,如果只靠語言的中介,是很難認識其特定環境的。所以,我播放了一段精心選制的錄像,讓學生邊欣賞一望無際的葦海及冀中人民為了保衛美麗的家鄉而英勇戰斗的情景,邊聽著老師的講解,“時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躪最厲害的地區之一,但是這里的人民群眾充分利用水鄉的自然條件,出沒于蘆葦叢中,戰斗在煙波之上,沉重地打擊著侵略者,勇敢地守衛著祖國美麗的水鄉,最終取得了勝利,課文中寫的人民的創傷并沒有完全平復就是指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損害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這樣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學生理解了當時的背景,體會到了冀中人民勤勞、機智、勇敢和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并且為理解下文作了準備。

篇8

一、創意設境,激情引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中一種自覺、能動的心理狀態,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實踐表明:能牽動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興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 。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使用電教手段是創設情景的最佳途徑。

例如:我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課時,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上課開始,我首先播放石拱橋的錄像,使學生感知石拱橋的形象,創設他們積極學習本文內容的情境,來誘導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在學生的一片驚呼中,我們拉開了學習的序幕。這樣,學生輕松愉快饒有興致地學習了課文。分析完本文內容之后,我又為他們放映了很多世界各地著名大橋的圖片,讓他們了解橋梁事業的發展歷史,尤其是現代橋梁建設的飛速發展,學生們看得興致勃勃。我想這對于學生的未來創造也是很好的啟發。

二、激發思維,釋疑解難

每篇課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來體現訓練重點的詞、句、段,也有意思比較深或內容離學生實際比較遠的詞、句、段。在課堂上,當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啟而不發”時,當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或關鍵處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而學生難以掌握時,教師可使用電教手段。因為電教媒體具有對事物與現象過程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進行擴大與縮小的表現力。它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從而激發興趣,啟發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中國石拱橋》一課,其難點是理解為什么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創舉。要想解決這個難點,必須使學生懂得趙州橋結構的獨特作用。由于建筑學方面的知識對于學生比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我準備了一幅趙州橋的剖面投影片向學生講解:這個拱形的大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它道不受影響,所以,趙州橋雖然沒有一座橋墩,橋身卻仍然很堅固。這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內心圖象,而且不需冗長的解說,學生就輕松地理解了趙州橋結構的獨特。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種設計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趙州橋的投影片,請學生到前面指圖講解,這樣可以加深印象,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時,再讓學生解釋“創舉”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

史上的創舉,難點自然而解。

三、激起情感共鳴,陶冶思想情操

語文教材中,許多文學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這些作品時,通過不同的藝術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呢?這就要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并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因為從審美心理來說,情感是最活躍的因素,它既廣泛地滲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與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審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動而進入想象,趨向理解。簡單地說,感情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作用,而電教媒體對于提供具體的形象和激發學生的情感有著顯著作用。閱讀教學中,既要注重詞句的理解、賞析訓練,更不能忽視語文教材中作者的妙筆之“點”的利用,即教師要巧借語文教材,找準課文的中心詞句,運用電教手段啟發學生奇思異想,激起情感共鳴,給學生營造一個知識遷移、指導作文的寬松空間。例如《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在教學時先放映一段城市雪景,再配以優美的音樂和深情的朗讀,讓學生對文章的景物描寫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再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9

關鍵詞:電教多媒體 語文課堂 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將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我就課堂教學中電教手段的應用的一點感覺寫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創意設境,激情引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中一種自覺、能動的心理狀態,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實踐表明:能牽動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興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使用電教手段是創設情境的最佳途徑。

例如:教學《筍芽兒》一課。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了解竹筍的生長過程中,學習筍芽兒沖破一切阻力茁壯成長的精神。上課開始,我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觀的錄像。先將青翠欲滴的竹亮。再將鏡頭逐漸聚在竹筍上,使學生感知竹筍的形、色。此時及時提問:筍芽兒是怎樣成長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長條件?來誘導學生思考,拉開了學習的序幕。接下來教師可邊講故事,邊放“雨聲”、“雷聲”的錄音,邊投影各種情景:如筍芽兒扭動、向上鉆、脫殼、成長、小草搖動以及雨景、桃紅柳綠,太陽出來等等,這樣,學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隨著文中各種人物的出現,輕松愉快饒有興致地學習了課文。

二、激發思維,釋疑解難每篇課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來體現訓練重點的詞、句、段,也有意思比較深或內容離學生實際比較遠的詞、句、段。在課堂上,當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啟而不發”時,當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或關鍵處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而學生難以掌握時,教師可使用電教手段。因為電教煤體具有對事物與現象過程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進行擴大與縮小的表現力。它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從而激發興趣,啟發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學《趙州橋》一課,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么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創舉。要想解決這個難點,必須使學生懂得趙州橋結構的獨特作用。由于建筑學方面的知識對于學生比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我準備了一幅趙州橋的剖面投影片向學生講解:這個拱形的大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它道不受影響,所以,趙州橋雖然沒有一座橋墩,橋身卻仍然很堅固。這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內心圖象,而且不需冗長的解說,學生就輕松地理解了趙州橋結構的獨特。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種設計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趙州橋的投影片,請學生到前面指圖講解,這樣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時,再讓學生解釋“創舉”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創舉,難點自然而解。

三、激起情感共鳴,陶冶思想情操語文教材中,許多文學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這些作品時,通過不同的藝術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呢?這就要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并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因為從審美心理來說,情感是最活躍的因素,它既廣泛地滲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與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審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動而進入想像,趨向理解。簡單地說,感情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作用,而電教媒體對于提供具體的形象和激發學生的情感有著顯著作用。

例如:教學《采蒲臺的葦》其中一句:“遠處的炮聲還不斷傳來,人民的創傷并沒有完全平復”,涉及到歷史背景。但是,由于當時的年代距現在較遠,而且學生缺乏生活經歷,如果只靠語言的中介,是很難認識其特定環境的。所以,我播放了一段精心選制的錄像,讓學生邊欣賞一望無際的葦海及冀中人民為了保衛美麗的家鄉而英勇戰斗的情景,邊聽著老師的講解,“時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躪最厲害的地區之一,但是這里的人民群眾充分利用水鄉的自然條件,出沒于蘆葦叢中,戰斗在煙波之上,沉重地打擊著侵略者,勇敢地守衛著祖國美麗的水鄉,最終取得了勝利,課文中寫的人民的創傷并沒有完全平復就是指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損害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這樣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學生理解了當時的背景,體會到了冀中人民勤勞、機智、勇敢和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并且為理解下文作了準備。

四、加強信息傳遞,強化有意識記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項目之一,在識字教學中采用電教手段,可以加強信息的傳送,強化兒童的有意識記,加強字、詞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識字效率。

篇10

拱橋

拱橋是以承受軸由向壓力為主的拱圈作為只要承重構件的橋梁。拱橋可用磚、石、混凝土等抗壓性能好的材料建造,大跨度的拱橋則用鋼筋混凝土或鋼材建造。

趙州橋

趙州橋,就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拱橋,它是由我國隋代著名的工匠李春建造的。橋長50.82米,跨度37.02米。整個橋身是拱形結構,有兩個大拱洞和兩個小拱洞。這種結構不但建造時省材料,而且減少了對橋基的壓力,使橋壽命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