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范文

時間:2023-03-24 08:0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南舊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總以為童年是混沌的,沒有外祖母的歌謠,沒有門前的小溪,沒有月夜籬下的蛙聲,沒有夏日老槐樹的蔭蔽,甚至沒有呼朋引伴采蝶去……我應該是忘卻了吧。――直到看了《城南舊事》。

以為忘卻的東西,以為忘卻的那些事那些人,卻原來一直潛藏在心的某個角落,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來。以為了無印象的童年,以為早已消褪殆盡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臉,此刻竟又鮮活起來,仿佛就在眼前。其實每個人記性都一樣好,只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失落了那把鑰匙,無法開啟罷。――慶幸有《城南舊事》。

一個孩子的眼眸,純凈得容不下任何塵埃,給這世界帶來了夢幻般的明朗。人世的掙扎與苦痛,都被濾去了悲歡沉浮,還原成了生命本來的模樣。瘋子也好,賊也好;貧窮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的眼里都是一樣的。那里只有生命本身,絲毫沒有任何人間的烙印。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間的。

不禁覺得好笑,我們苦苦糾結的有關人類本性的思考,其實早有答案。人生來就有一副純凈的眼眸,只是我們聽任它一天天蒙塵而被銹蝕了。悲哀么?有點,也不盡然。麻木與世故是成長的代價,很少有人能逃離這樣的宿命,何況大多數是欣欣然接受的,不然我們又何以在這世上沉浮?

看《城南舊事》的時候,我一直在驚異:作者和編者何以能有這樣清澈的眼眸,讓年輕的我也感到了自己的衰老。他們在現實中是否也這般率真,抑或僅僅是戴著面具?孩子般率真的人,多是不入世而短壽的,盡管其中的一部分發出過耀眼的光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童年的回憶大多是片段,因為不懂人世離合,因為無力探究世事紛擾,只能聽任一切隨緣而來,又隨風而去。仔細想想,又有幾個童年玩伴可以互相交代自己的今昔?童年的別離,比起成年之后,更顯得痛切,童年舊事只能成為永遠回不去的、難忘的回憶。

看《城南舊事》,心頭會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致的東西,這樣的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這樣的純凈淡泊、彌久恒馨,這樣的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篇2

【導語】《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寫的,讀起來,讓我感到了里邊的快樂、幸福、悲傷、離別。

《城南舊事》讀后感作文【一】

《城南舊事》是著名的臺灣女作家林海音對自己兒時居住過的老北京城南的思念而寫下的回憶錄。通過主人翁英子童稚的雙眼,展現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在《城南舊事》中,這些形形的人陪伴著英子度過了她難忘的童年……第一章是《冬陽童年駱駝隊》,也是《城南舊事》的序言。敘述了英子在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問爸爸為什么要系鈴鐺、想為駱駝剪肚皮底下的絨毛,以及問媽媽春天駱駝去哪兒了這幾件小事。當我讀到天真的英子學駱駝咀嚼時,不禁笑了起來。多么可愛,多么天真的孩子啊!童年是最幸福、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在這充滿童真的時光中,每個人的做過傻事,連小英子都不除外。第二章叫《惠安館》。英子遇見秀貞和妞兒,并幫助她們重逢,多么感人啊!第三章是《我們看海去》,講了英子與“小偷”的故事。他是英子的知心朋友,小英子卻在無意中出賣了他……這些章節都細膩生動的描繪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表達了英子對童年的留戀以及對老北京城南的思念。

我們仿佛能聽見她輕輕的嘆息,以及對童年的眷戀,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嘆。想要去抓住童年的時光,卻只剩下回憶。那美好的時光悄悄地“溜”走,越走越遠……

《城南舊事》讀后感作文【二】

這本神奇的書,像一位繪畫大師,締造出了真實的人性世界,善惡、冷暖為我呈現了一出精彩絕倫的演出。合上此書的最后一頁,房間里飄著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無法散去……

我一向對名著不太感興趣,往往是看了半截便將其打入“冷宮”。《城南舊事》不同,淡淡的文字,悠悠的敘述將我領進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動人的真摯敘述中抒發了對童年的緬懷和對人間溫暖的呼喚,不但寫得親切動人,而且每個故事都能令我思緒起伏,多種交集的感覺同時在心頭涌現。

《城南舊事》中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主人公英子的世界是單純的,充滿疑問的,她從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鎖,總是任由人們進進出出。所以她和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的秀貞結下了友情,三天兩頭的往惠安館里鉆;她和“小偷”寫下承諾,甚而認真地聽著“小偷”的故事;她愛著自己的奶媽,望著她離去,英子傷心難過。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我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雖然很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

“惠安館”、“駱駝隊”、“蘭姨娘”、“驢打滾”、“爸爸的花”,每一章節都飽含著樸素的氣息,感人肺腑。但似乎這些故事的主角最終都離開了英子,他們的離去,讓英子堅強了、也長大了。

這本神奇的書,像一位繪畫大師,締造出了真實的人性世界,善惡、冷暖為我呈現了一出精彩絕倫的演出。合上此書的最后一頁,房間里飄著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無法散去……

《城南舊事》讀后感作文【三】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根據自已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以童年在北京的生活為素材而創作的經典“還鄉”作品,也是它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城南舊事》是由《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等五篇文章組成。其中,《惠安館》讓我印象很深。這篇小說講述了惠安館中有一個瘋子,而英子卻挺喜歡他的,常常去和瘋子聊天。在英子的童年中,除了惠安館的瘋子,還有一個和她年紀相仿的朋友——妞妞。妞妞的爸爸十分嚴厲,經常朝她發泄脾氣,因此,妞妞的身上有不少的傷,這讓英子十分難過,為妞妞不平。

篇3

   最新《城南舊事》讀后感400字

  在這個暑假里,我閱讀了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這本書以樸素的寫實風格展現了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百態。

  《城南舊事》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們去看海”這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英子無意認識的小偷本性是善良的、老實的。但是,這個小偷為了要養家糊口和供弟弟上學,便迫不得已去偷東西。不久后,就給便衣民警捉住了。英子很傷心也很疑惑:為什么他要去偷東西?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他不是老實人,為什么民警還會抓他?這些問題困擾著英子,讓英子分不清好人與壞人,分不清天與海。

  如果說“我們看海去”給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那么“爸爸的花兒落了”則是給我啟示最多的。閱讀完這個故事后,我領悟到了許多道理:首先,我懂得了做人要堅強,不能因為一點困難就放棄,因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其次,我知道了碰到困難一定要勇敢,不能膽小,更不能做縮頭烏龜。最后,我明白了平日里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偷懶。

  童年,是冬日的陽光,是雨后的彩虹,是滋潤萬物的雨水童年,是一生中最絢爛,最愉快的時光。我們每個人都會告別童年歲月,成長為堅強、獨立的少年,邁步走向新的生活。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快樂的時光。

    最新《城南舊事》讀后感400字

  《城南舊事》這本書里有很多讓人感動的故事。

  讓我印象第一深的是:宋媽是我家的奶娘,從小我都是奶娘照顧的,后來媽媽又生了一大堆弟弟妹妹,作為大姐當然要照顧了,但是你們會問,為什么奶娘可以照顧,我要照顧,因為宋媽要走了,原因是她要和丈夫去尋找丟失的孩子,宋媽臨走前,還叮囑我要照顧好弟弟妹妹們,可是我要讀書,所以他們只能讓媽媽照顧了。我答應了宋媽,但是我卻要把她的話轉交給媽媽。我也舍不得她。

  從這里可以看出我有多么舍不得宋媽,也是因為沒有宋媽,就沒有人給我梳頭發了,也沒有人每天叫我起床了,更沒有人比媽媽更難照顧好弟弟和妹妹了。所以作者才舍不得宋媽這個從小照顧她的奶娘的。

  印象第二深的是:在畢業典禮上,女老師叫我唱一首歌,我唱著唱著就哭了。接著我就請了所有班里的同學上來一起唱我們這五年里一直唱的一首驪歌,唱的我們眼淚直流!從中我明白了友情是多么偉大,多么的深。

  這本書有非常多的感人的故事,所以我喜歡這本書,我才會反復地讀這本書。我在里面吸取到了許多的知識,我從中也學會了許多的要領。

  最新《城南舊事》讀后感400字

  說起童年,我不禁想起自己快樂的童年和我讀過的《城南舊事》這本書里所描繪的童年。

  當我手捧《城南舊事》這本書時,讀著讀著我漸漸走進了書里,這本書寫的真是太好了,我如饑似渴地把它讀完。

  這本書的作者是林海音,她以年少的心態記敘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相比之下,雖然我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但她的童年過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像戲劇一樣變化的,可是卻那么的真實、純樸。特別是她的父親早逝,令她一日之間長大成人,再也不是小孩了,她的母親不想讓她受苦,盡心地呵護她,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媽媽也像她的媽媽一樣對我的愛和呵護。

篇4

《城南舊事》敘述了小姑娘林英子從6到13歲的在北京城南的胡同里發生的五個故事: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城南舊事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城南舊事讀書心得1《城南舊事》是我讀過的一本最讓人難忘的好書。它就像一支讓人走向輝煌道路的路標,開啟了我心靈的大門。它就像一縷金燦的光芒,指向了勝利的前方。一個“舊”字,就讓我知道了它的含義:老屋的瓦片;大河邊垂首的楊柳;樹下的枯葉;店門上的老招牌;圍墻邊擺放的破酒壇;還有死胡同前的一口枯井。

這本書的作者是讓我深受啟發的林海英阿姨,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在林海音阿姨的筆下,讀著就仿佛身臨其境:凍陽下的駱駝隊,惠安館的瘋丫頭秀貞,還有住在死胡同的好朋友妞兒。和英子朝夕相伴如同第二個母親的宋媽以及最后的肺病而去世的父母。不管是人還是物,都能與可愛、陽光、活潑調皮的小孩子林海音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城南舊事》還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睦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說不出地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

在“舊事”中,英子的眼中一切都似乎是美好的。比如說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在別人眼里秀貞是一個瘋瘋癲癲的孩子,而在英子眼里,秀貞只是一個普通而又特別的孩子,只有她愿意和她結為朋友。這種情誼是多么難得可貴啊!如果在“舊事”里面我是秀貞的話,那我該有多溫暖啊!最后秀貞遇“天使降臨”—母子終于重逢。

讀到最后,我不禁潸然淚下。小小的英子竟能為了友誼把鉆石表盒里的發光刺眼的金手鐲送給了秀貞。怪不得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是因為她從小就懂得友誼;因為他有純潔心靈,所以童年才幸福。這才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這本書我推薦給大家,希望你們有時間能夠閱讀,并體會其中情感。

城南舊事讀書心得2每個人都會經歷童年,童年時光是最令人留戀的,或是棉花糖般的甜蜜,或是咖啡般的苦澀,我相信每個人對它都是有獨特見解的。今天,我要介紹一下,《城南舊事》的作者,林海音的童年。

她喜歡和好朋友妞兒一起玩耍。雖然對八珍梅愛不釋手,但也不忘與妞兒分享,她很大方;她分不清海與天,也不知道好人與壞人的區別,她甚至知道了那個和她有著約定的神秘人是個小偷后,還怕他被抓,為他擔心,她很純真。

她畢業了,他的爸爸也逝世了,就在那一天,她想要撐起這個家,她要照顧好弟弟妹妹,因為她知道,她已經長大了,她很有擔當。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都知道,我這里所說的“她”也就是作者林海音的小時候,或者說是這本書的主人公——英子。

或許,《城南舊事》就是作者為了懷戀兒時的時光而下筆的。這本書里的文字透露著淡淡的憂傷,英子的朋友一個個離她而去了,命運讓她親眼看到了這些,卻讓她阻止不了,我想,英子的心情也是非常無奈和憂傷的。這本書共有五章,每一章都寫得那么樸實,那么生動,使我身臨其境,好似穿越到每個畫面里了。

在我的印象中,有一幕最讓人感動:英子發現妞兒是秀貞的女兒,秀貞與妞兒相認了,她激動地拉起妞兒,直把她往懷里摟。失散了這么多年的母女倆,如今終于在一起了。看到這兒,我不禁熱淚盈眶,心想:“可憐的妞兒,你終于找到你的媽媽了,我無法體會沒有父母的感覺是多么孤獨難受,但我知道,那種感覺,是令人絕望的。”

童年過去了,也表示著我們已經跨出人生的第一步了,應該對有些事情抱有自己獨特的觀點,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我們也不能過于悲觀,英子的爸爸去世了,但她卻如此沉著,沒有一直在悲傷中徘徊。

因為她不愛自己的爸爸嗎?不,肯定不是的,她的爸爸走了她應該比其他人更難過,但她卻表現了冷靜。所以說,我們不能過于悲觀。《城南舊事》讓我學會了很多,也讓我懂得了冷靜,感謝這本書,也推薦大家閱讀。

城南舊事讀書心得3堅強、懂事、勇敢。我讀了《城南舊事》后,為這樣的一位小女孩——林海音而感到驕傲!

《城南舊事》這本書敘述了林海音童年時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

讀完這本書后,我真的為林海音感到悲傷:她在十二歲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人世,而且一直陪伴她很多年的、和她已經有了深厚感情的、她弟弟的奶媽回去老家了。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認為她一定會承受不住如此大的壓力。但后來我靜下心來想時,發現我自己想錯了。是啊,因為當廚子老高告訴她這個噩耗時,她沒有不知所措地大哭,而是聽從了老高的話,去醫院安慰媽媽,這不是一個只有十二歲的小女孩能做到的事情。我佩服她,佩服她的堅強和懂事。

我佩服她,佩服她的勇敢。

當時林海音住的那一條小巷的人們都瞧不起“惠安館”的那個姑娘,并都認為她是個瘋子,每次經過“惠安館”的時候還都要遠遠地避開她。但林海音不同,她不怕那個被人們認為的所謂的“瘋子”,而且對她非常感興趣,還每天早上都跑去“惠安館”和她交談。結果林海音不僅發現姑娘不是瘋子,而且還幫姑娘找回了她的孩子,讓姑娘下半輩子有幸福的生活。所以就是因為林海音的勇敢,導致最后沒有產生悲劇。

你可能很奇怪,為什么林海音會這么堅強、懂事、勇敢呢?是因為想要別人夸獎她嗎?不是。是因為要媽媽給她獎勵嗎?不是。那是什么?是因為她長大了,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她要幫助媽媽做事,要學會生活,不能處處都要依賴別人。所以,首先,她要學會堅強、要學會懂事、要學會勇敢,但她沒有讓我們失望,這三點她都學會了,也做到了。

她堅強不屈、敢作敢為的精神值得讓我們學習,她是我們的榜樣。讓我們像她一樣,尋找真正的自己吧!

城南舊事讀書心得4在暑假里,包老師在新華書店里買了兩本書,讓我們在暑假里看完。一本是《森林報》,還有一本是《城南舊事》。我可愛看了,特別是《城南舊事》,寫出了童年許多有趣的事情。

這本書是林海音阿姨寫的。描寫出了要珍惜童年的時間,所以她以寫日記的方法,回憶了她童年時光。像她寫的散文集有:《窗》、《兩地》、《做客美國》……等;短片小說有:《燭心》、《婚姻的故事》;長篇小說有:《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有:《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這一些都是林海音小傳、專集,除了寫書以外,海音阿姨還寫過許多文學評論,見于臺灣報刊。其中海音阿姨的《竊讀記》被選入小學五年級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入了初中課文。

翻到目錄,看看只有6章幾章故事,可頁碼不小哦!看出海音阿姨很愛寫作文,才能成為一個有名的作家。不過,主要人物還是有的。海音阿姨(英子)、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好朋友妞兒、爸爸,蘭姨娘……在第1章英子阿姨認識了一位長得漂亮,又說她是瘋子的姑娘,英子天天路過那兒和宋媽買菜,幾天后就和秀貞姑娘結成了好朋友。秀貞有個失散的孩子叫小桂子,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卻原來是妞兒!于是,秀貞帶著妞兒再去尋失散的夫君。命苦的秀貞在中途不幸客死,見不到最愛的人……在這之前英子也已經離開了那個生活的胡同。

這是一本經典的童年故事小說,回憶往事是多么的開心,那么的天真無邪。海音阿姨寫了一段詩: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讓我們的一生都充滿著快樂的童年,純真的童心!!

城南舊事讀書心得5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城南舊事》,書里的那一幕幕至今仍然在我的腦海中勾勒著,讓我難以忘懷……這本書,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故事中的快樂、幸福、悲傷、離別、無助。書的作者是林海音,全書透過小女孩英子稚嫩的雙眸,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所感發的感觸。

文章中的主人公英子,聰明善良。別人都認為秀貞是瘋子,沒人跟她講話,唯獨英子對她表示了友善,并和她成了朋友。為了幫助妞兒和秀貞找她們的親人,英子偷偷拿出了媽媽的金鐲子。在第二章《我們看海去》中那個蹲在大槐樹底下的男人為了供弟弟完成學業,供養母親,而自己要冒著危險去做賊,在別人眼里他是一個小偷,但這在英子看來他可不是壞人,反而和他成了朋友。這不是她善良的本性又是什么呢!英子常說自己分不清好人壞人,其實她是用自己的標準在衡量著世間的人。藍姨娘盡管可愛,討英子的喜歡,可當她發現蘭姨娘和爸爸手拉手,而挺著大肚子的媽媽正在灶臺便炒菜時,她心里難過,為媽媽不平,可又不知如何表達,最終,聰明的英子通過牽線搭橋,促成了蘭姨娘和德先叔的婚事,卻把爸爸蒙在了鼓里,讀到這里,我不能不佩服英子小小年紀居然有這么多的心眼。真是個小機靈鬼呀。于是,我便再也忘不了那個撲閃著大眼睛的小姑娘——英子!

書中還寫了英子兒時可愛的童真看法,描寫自己的生活。父親中年早逝令她一日之間長大成人,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母親28歲做了寡婦,她為母親痛心,母親是愛她的,沒有回天津,不想讓孩子們吃苦,令我不由得而同得想起了我媽媽對我的愛與呵護。相比之下,雖然我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但是英子的童年卻過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戲劇化的,但是卻是很真實、純樸。英子的看法是不同的,那么的純真、無邪。使我感動,她會用善心對待每一個人,不管是好人壞人,在她看來,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種難得的想法、美妙的意境使人不忍心打破。

篇5

作品分析:《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這本書以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南為背景,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童稚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全書以懷舊為基調,語言清新優美,敘述舒緩,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學生分析:這本書語言簡潔、清新、易懂,但故事并不曲折,五年級的孩子初讀時可能不會太感興趣,因此我們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讀書入境”。當孩子們真切感受到書中人物的命運與生活時,他們又會舍不得放下。因此,讀這樣的書,要慢,要深。

交流主題:走進英子的情感世界

活動目標:

1.了解作者及作品內容,感受文字的魅力,激發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2.走近人物,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個性,體會英子童年的快樂與憂傷。

3.指導學生讀整本小說,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情閱讀。

活動準備:

1.本次課是繼新書推薦、主要內容理解后的第三次課。

2.設計“班級讀書會閱讀記錄卡”、“小組交流卡”。

活動流程:

一、簡單回顧,把握全書

以書友小隊為單位,進行知識搶答賽。

1.《城南舊事》的作者是( ),我們學過她的作品《 》。

2.這是一部( )的小說。小說以( )為背景,借一個孩子——( )的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

3.這部小說是由( )個故事組成,分別是《 》、《 》、《蘭姨娘》、《驢打滾》、《 》。

4.填一填:你能補充相應的作品名稱和主要人物嗎?

《惠安館》——(秀貞)

《 》——(“小偷”)

《蘭姨娘》——( )

《 》——(宋媽)

《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

《城南舊事》——( )

二、細讀深思,體會情感

同學們,這段時間,我們隨英子一起走入老北京的城南,走進她的舊事。今天我們再讀這本書,一起走進英子的情感世界,分享她童年的心情。

1.說一說。

合上書頁,你心頭揮之不去的究竟是什么呢?說來聽聽吧——一個難忘的畫面,一個難忘的聲音,甚至是英子的一個眼神……

2.寫一寫。

小英子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童年。她的童年是快樂的,她養了一群可愛的小雞,經常在大樹下抓“吊死鬼”,用鳳仙花涂指甲、做西瓜燈;她幫助妞與秀貞母子團圓,促成蘭姨娘和德先叔的婚姻。可她的童年又充滿憂傷,身邊最親的人一個一個地離開了她,包括她最親愛的爸爸,使她在小學畢業時不得不承受一個大人的壓力。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是否也能體會到她的快樂與憂傷?你會由此聯想到什么?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英子成長的心路歷程。

各自填寫讀書卡。

3.讀一讀。

(1)教師范讀,指導書友小隊交流。要求:①按強、中、弱組合學生,選定組長。②每人自己讀,組員可以提問,也可以交流不同的感受,還可以討論。③派代表匯報。

(2)書友小隊交流。

(3)推薦優秀學生上臺展示、交流。重點指出獲得較多學生認可的細節描寫段落,喜歡這一段落的同學可以一起朗讀。

4.“溫馨提示”:每位作家在寫書的時候都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甚至會因筆下的人物死去而感到傷心不已。要體會書中的情感,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應帶著自己的情感,和書里的人物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樣的閱讀,才是一種享受。

5.談一談。

在剛才的閱讀交流過程中,我們通過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畫面,體會了英子成長中的點滴感受,并聯系自己的生活來理解她。在這些喜樂與哀愁中,你是否又感受到了英子的個性呢?在你的心目中,她是個怎樣的人呢?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實踐運用

最近,我們在學習一組課文——人物描寫。我們認識了機靈的小嘎子、守財奴嚴監生、“鳳辣子”王熙鳳……在古典名著的單元里,我們認識了顧全大局的藺相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勇猛的武松……作家精湛的描寫,讓一個個人物鮮活起來。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也成功地塑造了許多人物。這些人物擁有怎樣的個性?作家是怎樣將他們寫“活”的?請同學們再讀《城南舊事》,下一次活動,我們將交流:人物描寫。

基本模式及操作說明:

學生進入五年級后,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因此閱讀指導應在這一階段走向深入。像《城南舊事》這樣適合精讀指導的書,可圍繞作者、主要內容、人物個性、故事背景、表達的情感與主題等展開。“情感體會式”閱讀交流課是閱讀深入的關鍵一步,為閱讀后期的理性思考打下基礎。

“情感體會式”閱讀交流課宜安排在新書推薦、理解主要內容之后,是從了解故事內容到體會人物情感,從內容轉向文字、由粗到細的閱讀過程。這種課型可以按以下步驟操作。

一、簡單回顧,把握全書。在導入部分進行整本書的簡單回顧,了解作者和書的主要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妨以書友隊為單位進行知識搶答賽,也可以進行個人快速自測。

篇6

不久前,我剛剛看了《城南舊事》這本自傳體小說的第一章——《惠安館》。

在我的腦海中永遠揮霍不掉片段就是秀貞和小桂子重逢的那一片段,她們表現的是多么幸福,但爸爸不在身邊,在幸福的幸福也不會很幸福。

在我的大腦上,貼了幾頁紙,那上面的內容就是秀貞與小桂子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底下的樣子,是多么血腥,多么可憐。為了找失散多年的女兒和丈夫,她為了尋找他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讓大家對這個“瘋子”都產生了憐憫之心。

篇7

黃浦江路小學

六年級三班

張曉彤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那時候的孩子到游藝圓里看露天電影,聽戲、玩耍……這一切,都是作家林海音在《城南舊事》描繪的景象。

讀著讀著 我漸漸的走進了心里:一個小女孩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日本飄揚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這里的一切都讓感到好奇,會館面前的“瘋”女人,常被打罵的小伙伴妞兒,隱藏在荒草叢中的小偷兒,敢于沖破舊家庭追求新生活的蘭姨娘,丟下自己的孩子來做媽媽的宋媽,他們都曾和英子朝夕相伴,但最后卻又一一離去。

相比之下,雖然我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但是英子的童年卻過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戲劇化的,但是卻是很真實、純樸。

篇8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當英子站在那垂落的夾竹桃前默念時,那首哀婉、惆悵的驪歌就一直縈繞在我耳畔。“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我分不出海跟天,我也分不出好人與壞人”的清澈童聲,為我們唱起一支支素樸單純的歌謠——緩緩而去的河流,緩緩而去的歲月。

爸爸走了,對小英子來說,她的童年也就結束了。也許,童年,是記憶的開始,也是一個夢的符號,它代表經歷滄桑后的人對純真年代的懷念。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冬陽下的駱駝隊,水井邊的小伙伴妞兒,“瘋女人”秀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著嘴笑的蘭姨娘、不理英子的德先叔、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媽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他們都在歲月的步影下消失了。童年美夢,頓然破碎。可以說,童年時的每秒每刻都是一個人的重要的段落。

相比之下,雖然我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但是英子的童年卻過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戲劇化的,但是卻是很真實、純樸,那樣得純凈淡泊,彌舊溫馨。英子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她有一顆純潔凈化的心靈,正是她有了這一顆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不折不扣的快樂。而世俗上的快樂,不過是金錢和名譽。可以說,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樣閃光,像瑪瑙一樣純潔,像水晶一樣透明,像牡丹一樣鮮艷。

篇9

關鍵詞:《城南舊事》;敘事藝術;應用

《城南舊事》是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這部作品是以作者幼時生活在北平的經歷為題材創作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叫英子,所以作者在創作這部小說集的時候也給小說的主人公取了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名字,借助這個小女孩的視角描寫了小孩眼中的成人世界,以此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城南舊事》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尤其是敘事手法的應用,為后來女性小說的創作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城南舊事》的敘事方式打破了以往單一的敘事模式,通過多角度,多層面向讀者展現出人物多面性的人物性格,使敘事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的結構特征。具體表現以下方面。

一、連續性的敘事方式

連續性的敘事方式是指通過連續的思維,將不同的故事串聯在一起表達相同的思想感情的敘事方式。《城南舊事》雖然是五個故事構成的小說集,但是五個故事之間都是通過英子這個小姑娘的視角把它們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而不是五個互不關聯的故事,其中天真活潑、善良可愛的小主人公的形象貫穿始終。比如:英子一家從臺灣搬到北平,除了英子的北京話比較地道外,其他人說“惠安館”時都帶有濃重的鄉音,來自閩南的媽媽說成“灰娃館”,爸爸說成“飛安館”,來自順義的宋媽稱“惠難館”,還有小英子幫著母親糾正數數的發音等等,英子生活中這些小插曲給大家帶來了歡樂,同時人小鬼大的英子也給惠安館的秀貞帶去了歡樂。所以《城南舊事》的整體特點就是連續性的敘事方式,作者用這種敘事方式將北平的記憶通過英子這個小姑娘展現出來,也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

二、由內到外的敘事方式

由內到外的敘事方式就是先從人物的內心世界出發,注重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進而引出整個故事的敘事方式。比如在《惠安館》這篇小說中,大家都說秀貞是瘋子,但是在英子眼中就覺得秀貞笑的很好看,這就是通過英子的內心活動對秀貞的看法,為后來秀貞與大學生相愛,大學生被抓走以及秀貞生下女兒,女兒被扔掉等等一系列故事的發生埋下了伏筆,也表達了英子對秀貞的同情。通過由內到外的敘事方式使故事情節的發生到發展更加自然生動,也符合讀者的思維方式。

三、回憶性的敘事方式

回憶性敘事方式并不是對往事的重新再現,而是把作者的真實情感融入到故事情節中的敘事方式。林海音寫《城南舊事》的目的就是對童年生活的懷念,這種懷念還帶有絲絲的鄉愁。而這里的童年生活是指的北平而不是臺灣,因為當時林海音寫《城南舊事》時42歲,她3歲從日本回到臺灣,5歲舉家遷到北平,在北平生活了20多年,30歲后才再次回到臺灣,可以說她的成長階段都是在北京度過的,而這種影響也是刻骨銘心的,所以林海音塑造的英子這個形象有自己的影子,并借助英子的內心世界,表達了自己對老北京那胡同,那四合院,那叫賣聲的懷念和回憶。

四、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

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是作家比較常用的敘事方式。林海音擅長從細節入手,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城南舊事》就是通過英子這個小女孩眼中的世界,展現整個社會這一大世界。比如:英子幫著秀貞找到自己孩子的故事。當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子的身世和秀貞女兒的身世很像,又看到她脖子上的胎記,就把她帶到秀貞那,母女相認后,秀貞帶著女兒去找父親,最后父親沒找到反而慘死在火車下。這個故事反映的是成人眼中對未婚先孕的不容和英子眼中對秀貞的同情。作者通過這種小故事向世人展示了當時社會的人性。

五、互相交叉的敘事方式

互相交叉的敘事方式就是指在寫作過程中打亂順序、交替的敘述兩個或多個故事的敘事方式。《城南舊事》一方面從英子的視角去敘述孩子眼中的世界。比如,爸爸說駱駝脖子上掛鈴鐺是為了趕走狼,而在小姑娘看來駱駝要走遠道,脖子上掛鈴鐺“叮叮當當”的響,聽起來很熱鬧,可以趕走寂寞。另一方面從英子視角看到世人的不幸和悲哀。比如,英子親眼所見的秀貞,未婚先孕,又失去孩子,雖然后來找到孩子,但最后母女卻慘死在火車下的悲慘遭遇。大部分故事是秀貞斷斷續續講給英子聽的,而英子又是個孩,雖然敘述出來感覺很平淡,但平淡中讀者也能讀出其中的悲傷。這樣的敘事方式雖然表面上是孩子的視角,實際上內在表現的也是成人的視角。

參考文獻:

[1] 郭群.兒童視角下的成長書寫與精神返鄉――論《城南舊事》的敘事視角及其意義[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

[2] 楚恒葉.《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的兒童視角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6).

篇10

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

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影片開始的情景里。這不僅反襯了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奠定了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從影片的內容上看。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墻壁和窗戶仿佛烙下了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象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直至母女倆相見后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于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幕后,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相反。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蕩秋千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倆內心的童真純樸、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旋律中,想戀著那蕩悠悠的秋千,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蕩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感受到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么到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后,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也逐漸領會到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于天真純樸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看海去》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愿望。

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噪聲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荒草園里。

知道小偷是好人,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后。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里,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家庭也遭到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化作臺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后坐上。

當她發現大人們良好愿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