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述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范文
時間:2024-04-08 18:0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試論述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建構主義;英文電影;閱讀教學
おヒ?、?言
ピ諳執英語閱讀教學中,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仍占據主導地位:教師“人灌”或“人機共灌”的機械傳授,學生被動、全盤地接受;師生之間缺乏合作與交流,學生興趣不高,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主體性難以發揮,閱讀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理論的發展日漸成熟,以其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越來越引人注目。和傳統的教學思想不同,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強調學生對知識地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強調質疑和批判性思考在知識建構中的作用。
ニ孀哦嗝教甯ㄖ教學的普及,各種幻燈、音頻、視頻等媒介資源進入了日常教學內容,給外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英文電影以其唯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引人入勝的情節、生動活潑的語言,深受學生的喜愛。筆者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嘗試將英文電影運用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建立起新型的教學模式。
ザ、建構主義教學觀
ソü怪饕(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初最早提出的。到了20世紀60年代,皮亞杰的認知和發展理論同維果斯基的文化心理學理論引起了教育心理學界廣泛關注,并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同時,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和奧蘇伯爾意義學習理論的提出,進一步完善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人的意識是一個建構客觀世界的概念體系。人們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或認知客觀世界。因此,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習者個體進行自我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在改造和重組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信息的意義,并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和加工。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ソü怪饕邇康饕浴把А蔽中心,認為英語學習不僅是獲得語言知識,更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結構。它突出了意義建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發現信息、主動參與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也從知識的傳授者、傳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Kafai &Resnik,1996)。建構主義教學觀承認由于個人經歷的不同,對于客觀事物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它主張學習者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結合個人先前的經歷和已有的知識來加深對事物的理解;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進行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ト、英文電影應用于閱讀教學中的方法
ソü怪饕邇康餮習者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要忽視教師的作用。相反,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具備“計劃、決策、創作、設計、組織、觀察、分析、協調、協助、評價、總結等能力”,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教師才能有效地管理課堂,幫助學生。
ソ英文電影應用于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定位自己的角色,針對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選取適當的英文電影,做好放映前的背景和問題講解、放映中的停頓和引導以及放映后的討論、評價。還可以對電影做一定的處理,以利于更好地教學。
(一)電影剪輯用于導入部分,激發學生的興趣
ソü怪饕邇康鞫匝生興趣的培養,利用英文電影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好方式。教師授課時結合課文內容,選擇相關的電影,把電影剪輯成10~15分鐘,放在導入部分,播放之后可以提一些相關問題讓學生回答,或分成小組進行3~5分鐘的討論。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了解了課文的背景信息和主題內容。
ケ熱,現代大學英語(四)第5課A Drink in the Passage(《在走廊里小酌》)時,課文主要內容是一位黑人雕塑家和一位白人青年由于種族隔離政策,只能在白人青年家的走廊里飲酒。導入課文時,可以播放一段有關南非20世紀60年代的種族歧視的電影剪輯,短短的幾分鐘,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種族歧視的情景:黑人和白人不能同車乘坐;不能一起工作;不能共餐;更不能通婚等??赐曛笠龑W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并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在學習課文時就會非常容易理解課文的主題。
(二)根據電影截圖編寫電影小故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ソü怪饕邇康餮生對已有知識基礎上的自我建構,從而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創造能力。教師授課時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對電影中內容比較豐富、畫面比較漂亮的場景進行有選擇性的截圖。讓學生在欣賞這些圖片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編寫電影小故事,同課文的內容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異同;還可以把大家編寫的小故事在班級里展示,讓同學之間對各自的作品進行評價,或者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故事比賽。通過這種形式,學生不僅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加深了,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語篇組織能力,閱讀能力自然而然就會提高。
ケ熱,現代大學英語(四)第9課The Most Dangerous Game(《最危險的游戲》),講述的是兩個獵人中一個獵人為獵物的危險游戲。講解課文之前教師根據故事發展線索給出8幅電影截圖和故事的主題,其中第一幅圖展現了課文的主要人物外貌、形態,2~7幅圖是作為獵物的獵人的6個逃生技巧,最后一幅圖為故事的結果,即在這次危險的游戲中作為獵物的獵人殺死了獵人。學生根據這些不同的截圖,編寫出各種各樣的故事,但都突出了故事的主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完成了對知識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體現了質疑和批判性思考在知識建構中的作用。
(三)完全依靠電影教學,創設真實情景
ソ灘鬧杏械目撾氖歉據電影改編的,教師可以完全依靠電影教學,為學生創造真實的學習情景。第一遍播放電影可以沒有任何停頓,讓學生完整地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以及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感受故事所揭示的主題。結束之后可以讓學生復述電影的故事情節或課后寫觀后感,還可以分成小組展開討論,進行合作學習,并且一起分享學習成果,印象會更加深刻。第二次播放時,可以把電影分為幾個片斷,結合課文,對片斷中出現的文化現象和語言知識點進行分析和講解。此外,還可以讓學生記錄模仿精彩的電影對白,或者進行配音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標準的英語發音和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和其中的一個場景,并分成小組,進行8~10分鐘的表演,認真排練,演出時把教室布置成一個舞臺,各個小組輪番登場,然后評出兩個優秀小組,再參加年級比賽。
ケ熱,現代大學英語第三冊第5課Twelve Angry Men是一部戲劇,被拍成了電影,即《十二怒漢》。情節是美國法庭上12個陪審員為一位少年是否犯了殺人罪展開的激烈辯論。學生在觀看電影時,興致高昂,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電影中的故事情節,感受著他們的快樂和痛苦。課堂上學生對部分對白進行了模仿和配音訓練,不僅語音標準而且極具感彩,精彩程度難以言語。課下學生分成了6組進行模擬法庭的演出,學生儼然都變成了好萊塢的演員,地道的英語口語、精準的肢體語、豐富的面部表情,教室仿佛成了一個真正的法庭。最后教師給出評價,并選出了優勝組。在期末總結時,學生一致反映這一次的電影教學是印象最深刻、學到東西最多的一課。(四)定期播放最新的英文大片,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
ビ⑽牡纈壩镅哉媸檔氐,能反映英語國家社會的真實語言使用情況,更能使學生掌握地道的語言知識。電影中的人物都使用正常的語速說話,這使得學生習慣并能理解掌握英語口語中常用的縮讀、弱化等發音特點,從而提高聽力水平。(潘之欣,2006)。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輔助教學工具,根據學生的喜好,每學期選擇播放2~3部最新的英文大片,比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功夫熊貓》《革命之路》等,給學生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培養通過英文電影學習英語的習慣。
ピ謖飧齬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記錄并查閱電影里出現的俚語、諺語、成語、生疏的詞匯和對西方文化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上網搜集相關的電影資料,自己寫英文影評。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演唱片頭或片尾曲等。教師可以召開英文座談會,把學生的影評、感想等成果展示出來,也可以作為平時成績記入期中或期末考試成績。
ニ?、?語
ソü怪饕褰萄Ю礪鄱源統教學理論并非全盤否定,而是一種“重建”“創新”。從傳統的灌入式教學、直觀式教學到建構主義的能動教學、主動建構,無疑是教學理論的巨大變革。英文電影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能夠在輕松娛樂的環境中提高英語水平。在建構主義指導下,教師在引入原版英文電影時,一定要注意發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真正成為信息的加工者,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盲目的接受者或被灌輸的對象。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開拓視野、擴大知識范圍,從而讓英文電影真正服務于英語閱讀教學。
お[參考文獻]
オ[1]George W Gagnon,Michelle Collay.Designing for Learning:Six Elements in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M].California:Corwin Press,INC.,2001.
オ[2]Kafai Y,Resnik M.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 Designing,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1996.
オ[3]豐玉芳.建構主義學習設計六要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6).
オ[4]李晶.原版英文電影引入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8(01).
オ[5]李景娜,王遙.基于建構主義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07).
オ[6]潘之欣.大學生英語聽力需求分析[J].外語界,2006(03).
篇2
關鍵詞:“計算機數學基礎”;自主學習;策略
“計算機數學基礎”,是開放性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努力做到自主學習,并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掌握“計算機數學基礎”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開放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學生計算機綜合能力的有效學習方式,那么,《計算機數學基礎》的自主學習策略有哪些呢?筆者本文結合學習實踐作了如下論述。
一、 自主學習理論
學生自主學習的理論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即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計劃、學習環境、學習評價等,學生學習自主程度的高低,取決于學生在上述幾個方面所表現出的特征,如果學生在某些方面不具備這些特征,則其自主程度就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學習是一個過程,要把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從動態的角度,從發展的觀點來理解自主學習。
二、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在“計算機數學基礎”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數學基礎差,影響了學習的信心
由于很多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影響了他們的自主學習,學習難以深入;就該門課的通過率來講,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之下有高于自主學習的趨勢,因此也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
2.學習方式不利于自主選擇信息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碰到困難的解決方式,還是直接去求教教師來解答,對于自主解決的方式不善于運用,比如,利用學習小組、參考其他書籍,網上與同學一起討論等等。
3.學習計劃實現率不高
由于很多學生對學習計劃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學習計劃制定的不科學,可行性不強,甚至有的計劃無法執行。
三、“計算機數學基礎”的自主學習策略
1.制定有效的學習計劃
學習計劃的制定,要體現以自主學習為中心,以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為指導思想,如在第二周的學習中,要結合教師的指導,自學教材第九章和第十章的第一節,不明白的問題,要結合第一、二講IP課件,如果沒有很好地理解,可以自己去搜集一些輔導材料的講解,因為資料都有列出來供學生選擇的內容,在自主學習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這體現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
在自主學習中,學習計劃的制定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科學的合理的計劃,能幫助學生建立信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的保證,學生要根據直接的實際情況,制定周計劃、日計劃等等。
2.在自主學習中做好互動交流
1)成立學習小組,為了增強同學之間的互動學習,要成立學習小組,可以利用同學們喜歡的網絡聯系方式來開展,比如,QQ、MSN等等。這樣的方式更有利于交流,符合現代人的交流習慣,會取得更好的學習交流效果。學生在學習中碰到疑難問題,還可以直接通過QQ請教老師,通過視頻系統,來解決含有數學符號問題的提問、解答,加強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
2)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
學生要獲得教師的指導,就要尊重老師,在自主學習中遇到困難,要虛心向老師請教,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也是成長中的個體,只有獲得教師的不斷教育和指導,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最終獲得學會學習、學會選擇、獨立學習的能力。
3.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優勢
學生要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學會自主學習,就要具有熟練運用網絡的能力,可以熟練地運用GoogIe、百度等搜索引擎在網上檢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對自己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也可以通過上網查詢自主解決。
4.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和自我監控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著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的進行自我的評價,通過評價的結果,來總結出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計算機數學基礎”的自主學習中,自我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作業、問題、考試等幾方面的評價,這三種評價是對學生后續學習的促進,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 結語
總之,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對只是掌握一定的知識更為重要,在“計算機數學基礎”的學習中,學生要提高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會如何學習計算機數學的知識,為以后的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任現淼等.計算機數學基礎[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5
[2]朱家華.試論成人自主學習的教學輔導模式[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1):76~79
篇3
關鍵詞:技術預見;方法論;理念假設
1 技術預見方法論的內涵
最早論述技術預見方法論的是吉爾菲蘭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來的“探索法”和“規范法”[1]。其中,“探索法”又稱之為“能力導向法”,屬于邏輯經驗主義的科學發展模式,它主要是依靠科技技術自身的成長能力、發展潛力、各種可能的發展方向等來預測技術的發展趨勢、項目投入領域和實現時間等。而“規范法”又被稱之為“目標導向法”,屬于歷史主義中的庫恩科學發展模式[2],它要求對科學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和發展規模等按照人們事先的要求加以規范,或者說要依照既定的目標去發展科學技術。因此,“探索法”和“規范法”是研究技術預見的基本方法論。技術預見方法論其中也包括指導技術預見工作開展的一些原理和具體方法,如情景分析法、德爾菲法,等等。因此,技術預見方法論是關于技術預見學方法的學說與理論,即系統研究和分析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未來需求及發展趨勢,確定具有戰略性的科技發展領域以及選擇關鍵技術所應當遵循的基本假設、原理、理念和具體操作方法,是技術預見研究及其在科技決策過程中開展工作的一般方法和總體框架,同時也包括具體的技術預見方法。
2 技術預見的理念假設:契約論、稀缺論與構建論
任何科學研究都有理論假設前提。有研究者認為[3],技術預測研究基本假設為“社會契約論”,該理論的依據是美國萬涅瓦?布什(V?Bush)的一份報告《科學――永無止境的前沿》,認為只要對科技大力投入,就一定能有產出。而英國技術預見的基本假設是“資源稀缺論”,理由是所有國家都存在著資源短缺的問題,在給定經濟和智力總資源條件下,在科技與其他投資領域中、在當前與未來相互爭奪資源的情況下,所有國家均面臨資源合理配制問題,每單位資源的使用都存在機會成本。這就需要通過技術預見來合理配制資源。任何一種過度投資行為都將帶來不經濟現象。
事實上,技術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還必須考慮技術經濟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正如WiebeE?Bijker和John Law在1992年出版的《shaping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的一段話比較典型地說明了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我們的技術反映我們的社會。技術再生產并包含著專業的、技藝的、經濟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相互滲透的復雜性。我們這樣說并不是指責技術,我們也不是提出某種技術的導向。我們并不想說‘如果技術是純粹的技術,那該有多好。’相反,將要說的是,全部技術都是構成我們社會的各種復雜要素所建構的并反映著這些要素;運行得好的技術與那些失敗的技術并沒有什么不同?!兊摹夹g是沒有意義的。技術總是包含著各種因素的折中,無論技術是被如何設計或構建出來,都涉及到政治、經濟、資源強度的理論,涉及到關于美與丑的觀念、專業傾向、嗜好和技能、設計工具、可用的原材料,涉及到關于自然環境的活動的理論”[3]。因此,筆者也認為技術是被構建的。因而,“技術構建論”也是技術預見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假設。
綜上所述的基本結論是:技術預見是從技術預測演變而來,因而“社會契約論”、“資源稀缺論”和“技術構建論”都是技術預見的立論前提,預見的目的是“選擇最具投資價值的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和通用技術,實現其經濟與社會利益最大化”,從而實現塑造與構建美好的未來社會。3技術預見的一般原理探討與分析
英國著名技術預見專家本馬丁(B,Martin)在考察了日本開展多年技術預見活動基礎上就如何體現技術預見宗旨和理論基礎又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5“C”技術預見原則:溝通原則、聚焦未來原則、協商一致原則、協作原則以及承諾原則,針對更大范圍的技術預見,Anderson and Fears提出了第6個“C”:理解(Comprehension)原則。實際上這6“C”原則背后揭示了技術預見方法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系統論、突變論、博奕論、辯證法,等等。
3.1 技術預見系統論
3.1.1 協同論 從未來學的角度講,未來技術必須與未來的科學、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和政治協調發展。因此,必須以大系統協同論來指導技術預見專家的研究工作,并在具體的技術預見方法中貫徹這一思想,如在建立技術預見專家庫時,不僅僅是來自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專家,還要包括社會發展界、產業界、教育界、政府的資深公務員等社會各行各業的專家:在技術預見德爾菲問卷設計時,不僅僅只考慮技術自身的成長度,還要考慮市場需求的拉動度。只有這樣,才能使技術的發展與科學、經濟、社會、環境和政治的發展相適應,盡量避免技術的負面效應。正如預見專家格魯普(Grupp)和林斯頓(Line stone)(1999)所指出的,隨著技術前瞻及預見活動的進行和執行,預見可視為整個社會“協商系統”中溝通的手段[5]。反過來,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和政治的發展也會影響技術的未來發展。因為國家科技發展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想要參與或影響其制定的團體及成員越來越多,而技術預見活動可以提供不同群體之間的溝通平臺,可促進政策制定真正適應環境及使用者的要求。
3.1.2 信息論 信息論是20世紀40年代產生的,其主要創立者是美國的數學家申農(C?E?Shannon)和維納[6]。今天,廣義的信息論還包括“語義信息”、“無概率(主觀)信息”、“相對信息”、“有效信息”等“廣義有效信息”,以及“模糊信息論”和“算法信息論”等。信息論在技術預見中的應用就是要構建技術預見信息方法論,包括技術預見研究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信息的收集與處理的方法,如科技信息、市場需求信息、政治信息、社會發展信息,等等。在技術預見信息收集方面一是要不斷拓寬有效信息的收集渠道。如建立技術預見專家知識庫,定期組織專家提交技術預見咨詢報告和開展“頭腦風暴法”論壇或“預見沙龍”:不斷跟蹤和研究世界各國的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信息:通過德爾菲法收集不同專業背景的專家對未來技術發展的概率(主觀)信息,等等。二是要
不斷改進和完善對所收集到的技術預見有關信息的處理方法,提高預見的精度。如把模糊數學引用到技術預見中來,在德爾菲調查問卷中把一些難以量化的指標用模糊數學來表示,如使用一般、不熟悉、較熟悉。非常熟悉等模糊性語言,但在數據統計處理時又要把其還原成精確數據,“精確兮,模糊所伏;模糊兮,精確所依。”只有利用信息論的方法不斷地收集更多和更有效的技術預見信息以及完善信息的處理方法。以建立技術預見競爭情報系統,技術預見才能在把握科技的未來發展趨勢和重點優先領域選擇、關鍵技術遴選和科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3.1.3 控制論 控制論是美國人維納(NorbertWiener)1947年創立的。技術預見研究也需要借用系統控制論的一些原理。首先,技術預見的科技塑造未來理念實際上就是借助了控制論的事前控制原理,利用對過去信息總結提煉,預見未來科技,來左右和影響未來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如趨勢外推法、關鍵技術遴選法等。其次,預見在左右國家的研發事務上,必須對未來需求及現在投資的跨國性基準進行比較,激活反饋程序。以往的預測工具,無法適應全球環境的劇烈變動,而前瞻則注重和其它國家的基準比較,同時以不同的觀點描述未來,可以增加整個國家的危機處理能力及適應環境的彈性。再次,具體的技術預見方法上也需要應用系統控制論,如在技術預見德爾菲調查問卷不僅僅要考慮技術自身的能力推動和市場需求拉動,還要考慮影響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以及如何利用一些措施來實現這些技術,這事實上也是借用系統控制論的原理來影響未來技術的發展。
3.2 技術預見突變論
技術的發展軌跡不僅僅是連續的,可能還存在跳躍性的發展。在技術預測的歷史中,有很多當時站在人類認知最前沿的著名科技、經濟大家的錯誤預見例子。如“這種名叫‘電話’的東西毛病太多,無法認真地把它作為一種通信工具來看待,這種設備對我們一點價值都沒有?!?經濟管理學家西盟,1876年);“我想計算機的世界市場的容量為5臺”(IBM前董事長湯姆斯?奧特森,1943年)。這說明預見科技是多么困難的事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預見性的錯誤呢?這種“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究竟失在哪里呢?失就失在只考慮技術發展的連續性,而沒有考慮技術發展間斷性、跳躍性。因為在一些新興的科技領域中,某項技術一旦在其技術本身研發積累達到一定的水平和外界市場需求巨大的條件,就會產生躍遷式跨越發展,如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碼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等。而突變論為研究技術發展的不連續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技術預見專家在預見和選擇未來技術時,可以運用突變論的思想來研究可能會出現的顛覆傳統的新技術,尤其是在一些新興的技術領域,很可能出現一些新的顛覆性技術,如納米技術領域。
3.3 技術預見博弈論
博弈論本身作為一種理論和方法,不僅在經濟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且在其他領域的決策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上,作為一種關于決策和策略的理論,博弈論來源于一切通過策略進行對抗或合作的人類活動和行為,它在軍事、法律、政治、國際關系和外交、環保、體育競技等諸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7]。技術預見博弈論是指國家(地區)等組織或個人在預見未來科技發展時利用博弈論的基本原理,預見和謀劃本國(地區或組織)的未來科技發展方向、重點領域、關鍵技術選擇。技術預見博弈一般屬于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但在一些秘密高科技軍事技術或其他技術領域的預見博弈則是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和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事實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地區)的未來科技發展戰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充分考慮本國國情和其它國家(地區)的科技發展戰略。這事實上就構成了各國(地區)科技發展對策之間的博弈,科技發展策略之間的博弈。而且這種技術預見博弈是客觀存在的,如美國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并掌握了原子彈技術,而隨后蘇聯、英國、法國、中國也掌握了原子彈制造技術,這實際上就是技術預見的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又如,日本在開展技術預見研究時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博弈論的方法。它在開展前6次技術預見研究時,主要是聚焦未來的應用技術創新,為什么不進行原創性和基礎領域的技術預見呢,除了考慮日本本身的財力、資源等要素有限外,還考慮到這些原創性的技術可以從美國引進,這是典型的技術預見博弈跟隨戰略。而后來的日本第7、8次預見又非常重視原創性的技術,因為此時美國已經加強了對原創性技術的專利保護,使日本引進這些技術的成本非常高。另―個技術預見博弈論的例子就是美國和前蘇聯之間科技博弈,屬于典型的技術預見寡頭博弈。美國制訂“星球大戰計劃”等一些高科技軍事發展計劃,迫使前蘇聯在本國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發展軍事技術。結果把前蘇聯的國民經濟體系幾乎搞垮。
3.4 技術預見與辯證法
馬克思曾說:“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就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瘪R克思的這一經典論述告訴我們,辯證法的本質和基本精神是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持否定、批判和超越的態度。實踐辯證法是目的性的,發現辯證法和再現辯證法是手段性的,因為人的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對外部世界進行實踐改造,而科學發現及技術預見與對本質世界的再現則是為實踐服務的,是實踐的手段??梢?,由發現辯證法、再現辯證法、實踐辯證法構成的辯證法形態體系,從根本上說,是面向未來的,因此,辯證法就以上述形態體系成為未來學的方法論。而技術預見作為未來學的一個分支交叉學科,辯證法也同樣是技術預見的方法論。
技術預見是研究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優先發展領域和關鍵技術遴選,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未來技術成長情況、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技術的兩面性。但是,為了研究未來,也要研究過去與現在。尤其必須研究歷史與現實的本質,它以未來世界為研究的終端目標,但要以對本質世界的研究為基礎,因為只有深諳過去,才能預見未來。另一方面,人類的未來怎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掌握情況,因此,技術預見方法的研究還要與對未知世界的研究與探索同步和協調。由此看來,技術預見方法應當同時研究人類文明面對著的三個世界:未知世界、本質世界、未來世界,技術預見的最終研究成果――對未來世界科技的預見。既是對于正確理念引導之下的人類實踐的預期,也是對未知世界、本質世界的研究成果的必然結論。
4 主要技術預見方法的評價
目前國內外通用的技術預見方法、每種方法優缺點以及適用的情況見表1。
5 結束語
技術預見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發
展的速度更快。一是表現在預見方法越來越多,并且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但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優缺點和應用范圍。二是預見方法的綜合化和融合化,即技術預見很少采用單一方法,通常是各種方法的有機組合。此外,技術預見方法還必須與規劃的方法結合起來發揮作用,技術預見支撐科技規劃的制訂,科技規劃的制訂需要技術預見,二者互動起來。因此,只有全面理解技術預見方法論,才能構建“面向未來的意識,聚焦科技的觀念,戰略決策的本質,跨越發展的思想,政府主導的特點,重在行動的精神”的技術預見基本理念:才能從戰略高度把技術預見理解為一種新的戰略分析與集成的工具,在具體行動上落實“以問題為導向”的技術預見研究,構建技術預見多領域專家交流平臺,把握國家科技前沿趨勢和社會發展需求,為政府科技決策和我國自主創新戰略落實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健民.全球技術預見大趨勢[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41―42.
[2]張怡.自然辨證法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23―226.
[3]浦根祥.試論技術預見理論的基本假設[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7):30―32.
[4]Wiebe E.Bijker and John Law,1992,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eal Change,TheMIT Press,P4
[5]Grupp,H.and Linstone,H..“National Technology Foresight Activity around the Globe”[J].Technology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vol.60(1999):85―94.
[6]汪應洛.系統工程(第三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23―24.
[7]葉繼濤.博弈論在反腐敗機制中的應用研究[J].理論月刊,2005(2):128―131.
篇4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10―0041―03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基礎教育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各地所用的課本不完全一樣了;教師上課不是“緊扣教科書”了;信息傳播手段不再單一了;學生的“問題”多起來了;高中錄取不再只看分數了。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方式、黑板加粉筆式的傳播手段,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再來分析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系就顯得更為重要。
一 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綜述
整合(Integration)在英語中的主要含義是綜合、融合、集成、成為整體、一體化等。實質上,整合是指一個系統內部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使系統各要素發揮最大效益。相應地,可以把教育、教學中的整合理解為“教育、教學系統中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以發揮教育、教學系統的最大效益”。
課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它的內涵是對課程的設置、課程的結構、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諸要素作系統的整體考察與操作。也就是說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并研究教育、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通俗地說,就是在信息的加工、處理和傳播過程中所使用的技術。這里所說的“技術”主要包括有形的“物化技術”(包括傳播信息的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信息技術的定義是:應用在信息加工和處理中的科學、技術與工程的訓練方法和管理技巧。黃榮懷教授在他的《信息技術與教育》一書中對信息技術的定義是:信息技術是指能夠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類技術。南國農教授關于信息技術的定義是:信息技術是指一切能夠擴展人類有關器官功能的技術,主要指與信息的產生、獲取、表征、傳輸、變換、識別和應用有關的科學技術。從上面的定義中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術是指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支持下用以獲取、加工、存儲、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數值、圖像、視頻、音頻信息,并且包括提供設備和信息服務兩大方面的方法與設備的總稱。
教育技術(Education Technology) 通俗地說,就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的技術,就是運用技術手段去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理論與實踐。這里所說的“技術”,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術”(包括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也包括無形的“智能技術”(觀念形態)。是現代技術和傳統技術的總和。AECT的94定義:“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AECT的05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和管理合適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比绻f94定義是學科定義,那么,05定義是在學科定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教育教學的整個活動過程是為了促進學習、提高績效的研究,是符合倫理道德實踐的研究。要促進學習、提高績效、符合倫理道德就必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形成高效的、技巧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何克抗教授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是:“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李克東教授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p>
二 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概念的內涵分析
教育技術與信息技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育技術必須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但卻不同于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手段,是物化形態的有形技術,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物質工具,它主要是通過黑板、粉筆、模型、掛圖等傳統教具表現出來?;蚴峭ㄟ^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影、電視、計算機、網絡、衛星等現代教學媒體表現出來。而教育技術既包括物化形態的有形技術,還包括智能形態的無形技術。這種無形技術主要包括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過程中所運用的技巧、方法和策略,以及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依托,無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靈魂,這才是教育技術的真正內涵。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正是要在無形技術的指導下合理地選擇信息技術這一有形技術,將其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應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
何克抗教授和李克東教授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是站在教育技術發展的高度,側重于課程整合,他們的共同觀點是:打破舊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新型的教學結構,開創有效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的最優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引進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資源的網絡化,借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終目標,也是當前新課改的最終目標。而教育技術的最終目標同樣也是通過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總體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達到合理的、科學的、提高績效的、符合倫理道德規范的理論與實踐。無論用什么樣的技術手段,使用什么樣的資源都必須是科學的、符合倫理道德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實踐活動。
信息技術包括傳統的模擬技術和現代的數字技術以及網絡通信技術。研究的對象主要是信息的編碼、信息的傳遞與信息的解碼。在教育、教學領域,信息技術是教育、教學的資源、手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的對象是信息資源和學科課程,整合的任務是通過對這二者的融合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整合的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績效;教育技術研究的對象是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教育技術是創造、使用和管理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合適的資源去設計出科學的、符合倫理道德的教與學的過程,其任務也同樣是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其目的也同樣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績效;基礎教育新課改主要研究的對象是課程目標、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管理等。其目標同樣是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目的同樣也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績效。
學科課程提供的是課程的結構、內容,信息技術提供的是手段、方法,只有教育技術才能提供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學技巧。
三 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辯證關系
通過以上內涵的分析,把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作為任務目標,主要是因為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三者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的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的教學活動。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的好與壞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的集中體現。如果說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是優化課程教學的根本,則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就是形成好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的根源。
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技巧必須通過教學設計來完成,而教學設計也同樣離不開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的支撐,而這一整套的教學設計的理論系統所形成的技術正是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之一。因此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將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駕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橋梁和紐帶。
為提高廣大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2005年下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要求各地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教育部又依據這一《標準》研究建立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考試和認證體系,借以促進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與考核的健康發展。這一決定也充分說明了教育技術在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以及新課改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么呢?我們不妨打個比方:同樣的公路、同樣的汽車,不同的司機將會給乘車人不一樣的乘車感覺和印象,而影響結果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開車人的技術。如果司機都是新手上路,駕車技術一般,又不是參加賽車,開車的感覺可能主要是看誰的路好,誰的車好。現如今,大家的硬件基礎設施都差不多了,路好車好,又是在參加賽車,這個時候駕車人的技術作用就突顯出來了。光有好路、好車還不行,還得要有好的駕車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一樣,在整合的初級階段,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的競爭比較粗放,這時可能主要是看誰的多媒體設備先進,誰的學科教材開發的好。到如今,各學校都引進了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學環境都差不多,學生來源也差不多,教材選用也基本一樣,教學競爭日趨白熱化,這個時候教師駕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能力水平就顯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說有好的信息技術、好的學科教材還不行,還要有能駕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一整套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技巧。教師的這種能力水平不僅要有學科專業知識水平、操作信息技術能力水平,而且要有教育技術能力水平,教師少了教育技術的支撐就如同駕車人少了駕駛技術一樣。因此,教育技術是駕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關鍵技術,是駕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橋梁和紐帶,是推進當前新課改的有力武器。
信息技術和學科教材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就象武士的一柄利劍或學生的一枝好筆,有了它并不能保證你武功長進多少、字寫漂亮多少,還需要你不斷地去練習如何舞劍、如何寫字,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能力水平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教育技術理論及實踐能力的提高。
四 總結與反思
教育工作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教育面對的服務對象是有豐富情感的、充滿生命力的個體,不能單純地以技術的應用推動相關學科的發展為目標,更應該考慮培養人的健全個性這一教育目標。尤其是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時代里,在新課改的時代里,學習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懂得掌握前人留下來的科學知識,還要對學習者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即身心素質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技術是在一個大的社會及大的教育背景下不斷實踐的理論技術。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技術一定要以人為本,切不可一味搞技術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精神上的培養。教育技術是為了在教育、教學中應用,面對的是學習者,而學習者是復雜的個體,因此,在使用技術的時候,一定要以人為本,這一點正是05定義所關注的。在現階段我們所說的教育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教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從字面上的理解,很容易陷入單純的技術層面,從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存在的問題,從可見的問題中去考慮教育技術,有必要加深理解,而不僅停留在對技術的簡單理解上。需要強調的是教育技術面對的也是人,它既有教師的控制也有學生的互動,人在教育技術的應用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也是05定義帶給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啟發。
總之,新課改所倡導的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對今天正在大力發展的教育技術事業來說有許多可借鑒的地方。無論是在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中,還是在教育技術的實踐中,教育技術工作者都應當借鑒那些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能駕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能力素質和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素質。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理論技術不可替代的,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才能更加健康地發展,新課改的奮斗目標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語覺論―兒童語言發展新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3-4).
[3] 黃甫全.試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2,(7).
[4] 李謹.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訪談[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
[5] 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9).
[6] 王全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J].資訊與教育,
2000,(3).
[7]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 2005,(5).
[8] 李克東.數字化學習[J].電化教育研究,2001.(2).
[9] 何克抗.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