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栽培技術與養護范文

時間:2024-04-17 11:33: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蘭花栽培技術與養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蘭花栽培技術與養護

篇1

【關鍵詞】國蘭;資源;栽培技術;管理

中圖分類號: S31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我國的蘭花栽培技術的不斷成熟,國蘭的栽培產量和質量均大幅度提升,國蘭的幽香典雅聞名于國際花卉市場,越來越被國內外大眾所熟悉和青睞。

二、我國蘭花的種類與分布

我國傳統栽培的蘭花主要為蘭屬植物,而且集中在春蘭、墨蘭、建蘭、蕙蘭、和寒蘭這5大類上。國蘭的栽培歷史悠久,我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對其進行栽培的國家,有著悠久的國蘭文化。蘭文化融華夏道德修養、人文哲理于賞蘭、品蘭之中,歌頌蘭花的詩詞歌賦,更是不勝枚舉,有著“一株蘭草千幅畫,一箭蘭花萬首詩”的美譽。全世界蘭屬植物達48種,我國產29種。春蘭和蕙蘭是我國分布最廣、栽培歷史最早、品種最多的蘭花。國蘭產地有甘陜南部、華東、華中、西南、華南,其中西南地區分布的國蘭種類最為豐富。建蘭、墨蘭和寒蘭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的各個省份,其花型嬌小,主要受我國、日本及朝鮮人的歡迎。西方國家大多喜歡蘭科的大花種類,像我國目前市場上非常熱銷的大花蕙蘭就是其中之一。

三、國蘭的形態特征與習性

1. 國蘭的形態特征

蘭花廣義上是蘭科花卉的總稱。目前栽培的蘭花有中國蘭和洋蘭之分,中國蘭又稱國蘭,是指蘭科蘭屬的少數地生蘭。國蘭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根肉質肥大,無根毛,有假鱗莖,俗稱蘆頭。葉呈線形、劍形,革質,直立或下垂。花朵單生或呈總狀花序,花梗上生有苞片,同時有淡淡芳香。花冠由花瓣與花萼組成,萼片1主瓣直立,2副瓣對稱展開;花瓣上面2 枚直立,肉質較厚,先端向內卷曲,俗稱捧,下面1 枚為唇瓣,較大,俗稱蘭蓀。

2.國蘭的習性

中國蘭花最初生長于高山密林的腐殖土中。喜歡在腐殖質豐富,肥沃疏松和排水性能良好的土壤中生長。喜陰,畏強光,一般以蔭閉度 50%~70%為好。在陰暗處生長的蘭花其葉色較為深綠,在陽光充足處的則葉色較黃綠,但花芽的分化卻比陰處的為多。蘭花喜歡潮濕的環境,但土壤不能漬水。較耐寒,冬天溫度降至 5℃~7℃仍不會被凍傷。夏季生長適合溫度為 25℃~28℃。蘭花習慣于在空氣清新的地方生長,故在栽培時要注意選空氣流通好的地方。

四、我國蘭花栽培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野生資源破壞嚴重

我國蘭花野生資源在近幾十年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日益減少。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許多山區群眾以采蘭為治富的途徑,造成野生蘭花資源大量減少,甚至使許多地區原本隨處可見的蘭花近乎絕跡。

(二)隨著保護區和森林旅游的興起,旅游旺季大量游客的涌入直接導致了盛產蘭花的名山勝地中的野生品種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三)野生蘭花是歷代傳承的名貴品種, 十分難得,野生種質資源有一定的地域性。目前,國外的許多蘭花經營企業為了搶占種質資源,導致我國野生資源進一步遭到破壞。

2.國蘭的科研及生產嚴重滯后于市場

我國科研工作者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科研項目與市場嚴重脫節。蘭花栽培方面由于科研投入的嚴重不足,使得蘭花生產者目前還在延用傳統的栽培生產方式。

五、國蘭的栽培管理技術分析

1.基質的選擇

蘭根粗大肉質化,不耐積水,故應選擇透水、透氣良好,同時又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性的栽培材料。無機基質一般選用直徑在1 cm --2 cm的光滑石礫,以河灘上的細小卵石效果較好,像火山石、磚瓦碎片、空心陶粒等也適合選用。有機基質材料大多使用樹皮、花生殼、木屑、椰糠等。需要注意的是有機基質在使用前需經過充分的腐熟、清洗以及消毒。

2.蘭盆的選擇

在選擇栽培用盆時,中大型溫室種植考慮到成本、輕便因素,多選用帶側孔的黑色塑料盆。因苗大小不同,一般使用16 cm×18 cm, 10 cm×10 cm,10 cm×6 cm的穴盆。蘭花展覽時則大多使用美觀的瓦盆、釉盆、瓷盆以及紫砂盆。

3.光照調節

于溫室種植國蘭,光照是影響花期、植株長勢的重要因素。一般采用遮陽網調節光照,其操作輕便、占用空間少且成本較低。沿屋頂在溫室外層鋪置外遮陽網,也可在溫室內距離地面2 m左右高度鋪置內遮陽網。一般在冬春只需使用外遮陽網,遮陽率可達到50%~70%,夏秋陽光強烈需要加置內遮陽網,遮陽率可達到85~90%。

4.水分調節

(一)根據品種澆水

不同種類的蘭花對水量需求不同,建蘭喜歡濕潤的環境,而墨蘭和寒蘭則恰恰相反,其寧愿處在干燥的環境也不能過于濕潤,否則容易導致其根爛倒苗。素心蘭、葉藝蘭需水量一般是七干三濕,盆土過濕也易導致其生長不良。另外,不同品種或長勢蘭花的澆水方式也有區別,如果在室內種春蘭、建蘭的壯苗,可以采用以浸盆為主的澆水方法;如果是蘭花的幼苗、弱苗,或是名貴品種,則宜采用細噴霧的澆水方法。而且,不同品種蘭花花期也有所不同,如寒蘭和墨蘭一般在冬季及早春開花,與其他因溫度降低而需水量減少的蘭花相較,此時卻需要較多的水分補充。

(二)根據土質澆水

不同土質的保水情況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澆水的方法和頻率。若是用腐殖質土壤栽植,澆水時不易澆透,就需要多次灌水,直至濕透為止。所以,對于用腐殖土栽植的蘭花,最好的澆水時機既是在盆土干而不燥時。若是用顆粒狀的無機基質栽植,其保水性較差,則澆水的次數需要增多。若是用苔蘚栽植,因為苔蘚的保水能力強,可以減少澆水次數。

5.溫度調節

在福建、廣東地區,四季溫度變化不大,一般在20℃上下,特別適宜國蘭的生長。夏季只需保持蘭場空氣流通,早晚噴水增加濕度。冬季只需要做好防風保溫的措施,如在遮陽網外再加置一層塑料薄膜。只有遇到長時間的低溫,才需要適當的通過加熱設備來防止凍害的發生。

6.施肥調節

施肥應根據植株不同時期不同需求來施肥。一般來說,氮肥有利于營養生長,磷肥對生根有幫助,鉀肥可以促進花芽分化。不同蘭花的品種所需的肥量也不盡相同,如:小蒼蘭喜肥,盆土要求肥沃、疏松,應以等量的腐殖土和園土,摻入20%草木灰為宜。不同的生長期所需肥料的配比也不相同,如:幼苗期施含氮較多的肥科,促幼苗成長(如多木一號、花寶五號之類);張葉期施含氮和鉀較多的肥料,促葉、莖、根強壯(如多木二號、花寶四號之類);成株期施含磷和鉀較多的肥料,促葉片寬厚、多結花苞。

7.栽培養護

一般國蘭栽培1 年--2 年后會在成熟鱗莖邊生長出新芽,澆水施肥時應注意不要噴至蘭心、芽心,否則容易誘發腐爛或產生墨斑。新芽成熟后應進行換盆,換盆宜選在晚秋和初冬,此時候植株休處于休眠期,需要注意在換盆時不要碰傷新根、新芽。蘭盆間距至少應保持30 cm --40 cm,盆距過小容易導致通風不暢而染病。養護時如發現病葉應及時摘除,以防感染其他植株。植株開花后如未計劃出售,應在開花前去除花箭,有利于保存植株的養分。

8.防治措施

(一)真菌性病害

(1)白絹病:主要危害墨蘭和惠蘭,最初在蘭頸部產生白色菌絲,逐漸向四周蔓延。初發病時應摘掉病斑部并立即換盆。病株去爛根后用2%五氯硝基苯500倍液噴澆,或用滅菌丹(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將病株浸泡20 min后,再用清水洗凈晾干。換盆前用“促根生”稀釋清水3000倍浸透病株20 min,改用無菌植料重新栽種。換盆病株需與未發病的正常植株隔離,以防傳染。

(2)銹病:葉面長出淡褐色或橙黃色斑點,后逐漸變成黑褐色塊斑,使全葉枯萎。可用50%代森安加水800—1000倍噴澆。

(二)細菌性病害

(1)葉枯病:初發時從葉端至中央出現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逐漸破壞葉綠素,葉子變黃、落葉。可用50%代森安800—1000倍液噴霧2—3次。

(2)軟腐病:在初夏至初秋間多發。自葉中部開始變黃,最后葉柄及假鱗莖均變黑腐爛。防治方法是用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噴澆。

(三)病毒性病害

病毒引起的病害一旦發生很難防治,建蘭花葉病毒和齒蘭環斑病毒被視為蘭花的“癌癥”,對家庭養蘭和出口威脅很大。發現病葉時應及時摘除并焚燒,且對用過的盆、具等均要徹底消毒。摘葉時勿用手摸病葉,摘葉用具也應嚴格的消毒。發病普遍時可試用72%叢毒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或10%寶力豐病毒立滅水劑(1支藥劑兌10~15千克水),或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等。

(四)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又稱非侵染性病害,不傳染,有日灼病、凍害、缺素癥等。日灼病應著重于加強遮陽,特別是防止中午陽光照射。凍害應立即剪除受凍害的枯根、敗葉,停止澆水,將植株置于15℃以上的溫暖處養護。缺素癥防治應注意改善水肥條件,及時補充缺失的元素。生理性病害往往減弱植株長勢,降低植株對抗病蟲害的能力,應引起足夠重視。

六、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投入日益增加,必將帶動我國的蘭花銷售市場。因此,面對高需求潮的來臨,國蘭生產應該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培育出更加豐富的品種,形成保質保量的規模化生產,將國蘭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吳仙萍.商品蘭花的栽培[J ].中花園藝, 1999. (10) .

[2]劉奮.垂花蕙蘭及我國蘭花育種[ J ].中國花卉盆景, 1998,(1) .

篇2

1梅花

梅花(Prunus mume Sieb et. Zucc),總領群芳,有花魁之稱,別名梅干、春梅、干枝梅。梅花喜溫暖氣候,但也較耐寒,其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冬季的低溫刺激,其生長發育最適宜的年平均溫度為16~23 ℃。因此,應在秋季落葉后,及時將梅花移入室內,放置在冷凉處,并給以一定的光照,注意應使盆中的土壤達到潮、潤的狀態,只要保證室內冬季不結冰,梅花即可安全度過。春節前約20 d將梅花移至溫暖的向陽處,將溫度控制在5~10 ℃,并及時進行澆水、施肥,用量應適當,一般在春節期間即可開花[2]。

2牡丹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之稱[3-4],別名鹿韭、白術、木芍藥、百兩金等。牡丹適宜在氣候溫涼的條件下生長,不耐濕熱,較耐寒。因此,牡丹在進行盆栽時,應長期在向陽的花圃中將之掩埋,在花蕾含苞欲放時挖出,此時可將之搬入室內,達到觀賞的效果。一般在冬季的霜降前,及時剪掉葉片,但應注意的是將葉枝留下,以對腋芽進行保護,最后用草繩將枝條圍攏,并進行包裹,一般用3層報紙即可[5]。

3月季

月季(Rosa Chimensis Jacq),為花中皇后、世界名花,別名長春花、月月紅、四季花、斗雪紅、勝花、勝紅、勝春、瘦客。月季適宜在空氣流通、日照充足、排水狀況良好、能避冷風、干風的環境中進行生長。若月季進行盆栽,應10月下旬將之搬入室內,將弱枝、病枝等剪去,選留5~8根健壯枝條,從10~15 cm處剪去,于室內的暗處進行放置,并對肥水管理進行控制,保證室內不結凍,若用于冬季觀花之用,應放置在0 ℃環境中30~40 d后移到溫度為12~14 ℃環境中進行養護,月季現蕾所需要的最佳溫度為17~18 ℃,還應使光照增加,并適當地進行追肥澆水、防治病蟲害等。

4

(Dendranthema morifolium),有高潔豐麗、傲霜怒放之稱,別名鞠、節華、壽客、更生、金蕊、女華、陰成、女莖、黃華、九華、帝女花、傅延年。為多年生宿根亞灌木。進行營養繁殖的苗木莖有2種,即地下莖和地上莖。因此,應對的宿根進行保護,以防止其受凍,使之處于休眠狀態。如秋末冬初,的宿根已有蘗芽生成,可在插扦完成后將之置于半陰的條件下,一般溫度控制在4~5 ℃,待的花開過后進行剪莖,一般留茬的高度在10~15 cm,放置于向陽處,并覆蓋一些報紙。在嚴凍到來前,應將移至室內的冷凉處,保持溫度在0~5 ℃、保證土壤處于不濕不干的狀態。

5杜鵑

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是花中西施,風姿卓絕,別名映山紅、應春花、山石榴、山鵑、山躑躅、艷山紅、艷山花、山歸來、滿山紅、清明花、紅柴爿花、燈盞紅花、山茶花、蟲鳥花、報春花。杜鵑花為優良的盆景材料之一,具有很多優點,如四季常綠、枝葉纖細、病蟲害少、萌發力強、耐剪、根樁奇特、花繁色艷、壽命長久等。一般在早霜發生后,即10月中下旬將杜鵑搬入室內,控制溫度在5 ℃以上。若用于冬季觀花之用,應控制室溫在12 ℃,并適當地進行澆水施肥,保證盆中的土壤處于見濕見干的狀態,可用改良的自來水、涼開水或礬肥水進行澆灌,中午不可使陽光直射到杜鵑。

6蘭花

蘭花(Cymbidium spp),是花中君子,天下第一香,別名蘭草、山蘭、芝蘭、幽蘭。蘭花具有剛柔兼備、終年鮮綠、姿態優美等特點,即使不開花,也能帶給人以美的享受[6]。因此,在蘭花的栽培管理上,應堅持“四不”的原則,即一春不出、二夏不日、三秋不干、四冬不濕。秋末和冬季應給予較強的光照,以促使蘭花桿的健壯生長。10月上旬將蘭花搬入室內,此時可適當地控制澆水量,保證盆土略干,但應控制空氣中的相對濕度較高,室內的溫度控制在5 ℃以上即可。

7山茶花

山茶花(Camellia iaponical)是花中珍品,有富麗堂皇之稱,別名曼陀羅樹、茶花、晚山茶、耐冬、楂、洋茶、藪春、山椿。山茶花是小喬木或常綠闊葉灌木。枝條為黃褐色,小枝呈綠色或綠紫色至紫褐色。寒露節前的10月上旬應將山茶花搬入室內,置于有陽光的地方,以能避開中午的直射陽光為最好,室溫應控制在0 ℃以上,控制盆土的相對濕度,以防止過濕而出現爛根等現象,在澆凉開水時可加入0.05%硫酸亞鐵,應經常用與室溫相近的溫水對葉面進行噴洗,以保持山茶花的清新濃綠,在溫度為10~18 ℃的環境中,30 d后可開花。

8荷花

荷花(Nelumho nucifera Gaertn),具有水中芙蓉之稱,磊落大方,別名水芙蓉、蓮、藕花、芙蕖、蓮花、菡萏、水芝、水華、水蕓、澤芝、玉環、六月春、中國蓮、草芙蓉。荷花為宿根水生花卉,作盆栽時,于冬季結冰前將荷花移入地窯或溫度較高、不結冰的室內即可,也可于秋末枝葉枯萎后挖出地下莖,沙埋于地窯或不結冰的室內過冬即可。

9桂花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lours),有秋風送爽、十里飄香美稱,別名九里香、月桂、木犀、巖桂、金票[7]。桂花為常綠闊葉喬木,不耐寒,冬季應將之放在室內的向陽處,要保證其安全,一般溫度控制在4 ℃以上,光線差,溫度低,容易引起落葉現象,但溫度高時會出現提前抽芽,春季出室后遇旱風易受害。冬季澆水宜少量,以盆土見濕見干為好,否則為影響翌年的開花[8]。

10水仙

水仙(Narcissus tazetts Var chinesis),有凌波仙子之稱,清新淡雅,別名金盆銀臺、雅蒜、玉玲瓏、女史花、儷蘭、姚女幾。水仙性喜溫暖濕潤,較耐寒,可土栽,但家庭以水養為主,還可用特制的淺盆水育,稱為水養法。栽下后不久,便從球莖上長出葉,生長健旺,耐寒力強,冬天無需防寒。生長期間,除草松土宜淺耕,開花前澆液肥1~2次,花開完立即將枯萎的花朵剪去,不可任其結籽。球根春、秋采挖較佳。將根頭挖起后,截去苗莖、須根,洗凈泥沙。水仙在百花凋零的冬季,特別是元旦或新春佳節用于室內裝飾,可為人們帶來“一盆水仙滿堂春,冰肌玉骨送清香”的奇趣。

11參考文獻

[1] 陳俊愉.中國花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2] 朱華年.臘梅的繁殖與栽培管理[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82-83.

[3] 周士鋒,徐明輝,劉成祿.牡丹春節催花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5(6):77-78.

[4] 趙保平.牡丹促成栽培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1990(10):27-29.

[5] 王二強,王占營,劉振國,等.遠緣雜交在牡丹新品種選育上的應用現狀及策略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2010(5):48-50.

[6] 張莉,張明,高宏秀.蘭花組織培養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5(11):2134-2135.

篇3

制約因素

環保約束趨緊。隨著生豬養殖整規、關停玻璃拉絲企業、拆除燈光誘捕及網箱養殖、禁伐或限伐天然闊葉林等一系列舉措的落實,相關產業發展受到制約,客觀上也直接影響了山區庫區群眾的經濟收入。特別是烏溪江庫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飲用水源保護的需要,各項嚴控措施無疑會繼續加強,發展空間進一步縮小。

綜合素質偏低。目前山區農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婦,他們整體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差,還基本延續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農業生產模式,轉移就業難度相對較大。

基礎設施薄弱。山區基礎設施建設自主投入嚴重不足,建成的林區道路等級偏低,線形較差,交通運輸條件未得到根本改善;水利灌溉設施匱乏,農業機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大的改變。

深度開發不足。山區群眾普遍信息閉塞,市場經濟觀念落后,大宗農產品往往直接投向市場,不注重深度加工和包裝增值,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不高,整體效益差。

經營主體分散。大部分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結構相對松散,覆蓋農戶不多,利益聯結也不緊密,提供技術、信息、資金、產品加工和銷售等服務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許多農戶還是單家獨戶經營,“跟著感覺走,照著別人干”,盲目性很大,抗風險能力弱。

發展優勢

衢江區有林地面積195.2萬畝,占區域總面積的74.7%,2013年農村居民林業收入10.3億元,林業收入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重為25%,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傳統產業持續發力。引進推廣“一竹三筍”、毛竹覆蓋等多項先進適用技術,開展竹筍覆蓋“雙百萬”示范行動,建成竹筍覆蓋“雙百萬”示范基地420畝,“一竹三筍”高效基地10.25萬畝。2013年竹林每畝最高收入2.7萬元,竹產業一產產值2.96億,比2006年增長65.4%,竹農人均竹業增收745元,成為山區群眾增收最多、最快、最穩的支柱產業。相繼實施油茶產業提升項目和特別扶持高效油茶示范園區項目,建成油茶良種推廣基地0.99萬畝,技術推廣基地1.02萬畝,畝產茶油量達到4065公斤。2013年油茶籽產量2008噸,茶油產量502噸,實現總產值1.4億元,比2008年增加64倍。

特色種植發展迅速。成功引進衢州萬果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浙江畢爾銳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重點培育開發經濟效益顯著、市場前景看好的特色林產品。先后建成香榧示范基地540畝,香榧苗木基地420畝,水桅子1000多畝,黃金茶150余畝,帶動周邊農戶200余戶,為推進農村群眾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新興產業揚優成勢奠定了良好基礎。

林下經濟后發崛起。引進竹菌復合經營技術獲得成功,全旺鎮紅巖村“一竹三筍”基地每畝綜合收益接近8萬元;開展鐵皮石斛原生態活樹附生栽培技術試驗取得突破,高家鎮紅日家庭農場鐵皮石斛幼苗成活率達到90%以上,預計3年后進入采收期。按目前鮮條銷售價格每斤3000元計算,每畝產值可達15余萬元。

森林旅游方興未艾。先后涌現出大路畬族文化旅游村、板固蘭花村、仙人谷(茶坪)農家樂、湘思親水園、杜家田農家樂和東坪農家樂等特色旅游村。2013年,全區共接待森林生態休閑旅游36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9.3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22%、30.26%。

采集加工態勢良好。全區年均林產品采集加工1.08萬噸,產值達4074萬元。大洲鎮深龍村65%以上的農戶利用毛竹枝梢加工掃帚,2013年,掃帚產量達到25.2萬把。產品不僅在杭嘉湖地區有穩定的銷售市場,更遠銷東南亞地區。實現年產值300余萬元,出口額50余萬元,戶均增收1.43萬元。

對策建議

引導山區庫區農民把發展重點調整到綠色產業上來,以筍竹(覆蓋)、油茶、香榧、花卉、珍貴樹種苗木、林下經濟為重點,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為目標,實現連片開發、滾動發展,不斷提高山區農村家庭一產經營收入和二、三產業增收貢獻。

狠抓資源培育增效。實施竹業增效富民行動。重點推廣應用竹筍覆蓋“春筍冬出”、“冬筍多發”和“一竹三筍”栽培技術,建設“雙百萬”覆蓋基地和“一竹三筍”高效示范基地。推進油茶產業提升工程。堅持造改結合,對老品種油茶林通過深挖撫育、肥水管理、大苗補植、高接換種等措施進行技術改造,建設油茶良種推廣示范基地,擴大培育規模和產出總量。培育花卉苗木產業。以現有花卉苗木長廊為依托,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產專業村、專業戶,重點抓好名優稀特新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形成速生、常綠、灌木以及花卉多元化發展。壯大特色林產品基地。進一步加強技術、品牌、銷售、資金等一系列產業服務,引導山區庫區群眾適度規模栽培香榧、水桅子、黃金茶、金銀花等新興特色品種,使目前的一家一戶為主的種植模式逐步向規模化發展轉變。發展林下經濟。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和林蔭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林藥、林油、林茶、林菌、林菜等林下種植或林禽、林牧等林下養殖業,實現長中短有機結合、上中下立體開發、林農牧復合經營。

完善基礎設施降低生產成本。加強林區道路建設。按照突出重點、注重效益、規劃引導、示范帶動的原則,加快林區道路建設力度,加強建成道路的管理養護,有效改善交通運輸條件。配套完善灌溉設施。對林區灌溉設施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配置自然引水或動力引水等蓄水灌溉設施,促進集約化經營。大力推廣林業機械。鼓勵山區群眾應用新型實用林業機械,擴大設施林業的建設規模,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群眾生產成本,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