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菜的栽培技術范文

時間:2024-05-06 17:48: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花菜的栽培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選擇具有水質、大氣、土壤無污染的環境,地勢稍高,背風向陽,水源近,排水好,無地下害蟲的地塊。建簡易竹架大棚或鋼架大棚,大棚寬6-8m,長30-40m。

2、種前準備

2.1、品種選擇

選擇具有優質、高產、早熟、肉質厚、抗病蟲、抗旱等較強的品種。

2.2、深翻整地

定植前半個月應深翻30cm以上,結合深翻,每畝施腐熟優質農家有機肥30-37.5t,過磷酸鈣750kg;同時做好畦,畦寬1.1-1.3m。

2.3、種株處理。

(1)修整將挖起的種株短縮莖下層的黑蒂掰掉,剪去肉質根上膨大的紡綞根,剪短到5-7cm,并清除朽根;短縮莖上部的苗葉剪留6-7cm,去掉殘葉。

(2)藥劑處理栽前將修整好的種株放入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水溶液中浸泡10min,撈出晾干后待植。

3、合理栽植

3.1、適時定植

為提早成活抽苗,大棚黃花菜較常規種植要早,在黃花菜地上苗葉干枯后,就應栽種,一般在9月中旬-10月中旬。

3.2、合理密植

為便于采摘、排水、利用空間,大棚黃花菜應采用做畦叢植,每畦種3行,叢距35-40cm,每畝栽30萬-37.5萬叢,每叢3株,叢內株距10-12cm,每畝用種苗90萬-112.5萬株。

3.3、適當深栽

黃花菜的根群是從短縮莖周圍生出的,它具有一年一層,自下而上,發根部位逐年上移的特點,因此適當深栽利于植株成活發旺,適栽深度為10-15cm。

4、田間管理

4.1、控制好大棚的溫度

具體措施是從定植到緩苗生長這段時間,要求棚溫較高。白天氣溫保持在15-25℃,夜間保持在8℃以上,不澆水,當中午棚內氣溫達30℃以上時進行通風降溫;從緩苗后到抽薹期,要依據棚內溫、濕度適當通風調節溫、濕度,白天氣溫控制在15-20℃,夜間不低于10℃;開花期,需要較高的溫度和較大的晝夜溫差,白天氣溫18—28℃,夜間12-15℃,中午前后適當延長通風時間,使棚內最高氣溫不超過35℃。

4.2、中耕培土

黃花菜根系是肉質根,需要有一個肥沃疏松的土壤環境條件,才能有利根群的生長發育,生育期間應根據生長和土壤板結情況,中耕3-4次,第一次在幼苗正出土時進行,第二、三、四次在抽薹期結合中耕進行培土。

4.3、施肥

①追肥原則:黃花菜要求施足冬肥(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薹肥。補施蕾肥。

②冬肥(基肥):應在黃花菜地上部分停止生長,即秋苗經霜凋萎后或種植時進行,以有機肥為主,每畝施欄肥30t。

③苗肥:苗肥主要用于出苗、長葉,促進葉片早生快發;苗肥宜早不宜遲,應在黃花菜開始萌芽時追施,一般每畝追施過磷酸鈣150kg,硫酸鉀75kg。

④薹肥:黃花菜抽薹期是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的重要時期,此期需肥較多,應在花薹開始抽出時追施,一般每畝追尿素225kg、過磷酸鈣150kg、硫酸鉀75kg。

⑤蕾肥:蕾肥可防止黃花菜脫肥早衰,提高成蕾率,延長采摘期,增加產量;應在開始采摘7M0d左右追施,一般每畝追施尿素75kg。同時采摘期每隔7d左右葉面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加0.4%尿素,加1%-2%過磷酸鈣(經過濾)水溶液,另加15-20mg/kg920于下午5點后噴一次,對壯蕾和防止脫蕾有明顯效果。

4.4、適時灌水

黃花菜在抽薹期和蕾期對水分敏感,此期缺水會造成嚴重減產,表現花薹難產、有時雖能抽生、但花墓細小、參差不齊、落蕾率高、萌蕾力弱、蕾數明顯減少,因而應根據土壤情況適時灌水2-3次,避免因干旱而減產。

4.5、翻挖

黃花菜花蕾采摘完畢后,及時去薹葉,進行翻挖,挖深15-20cm,行間深,株叢周圍淺。

5、病蟲害防治

黃花菜常見病害有根腐病、黃葉病、葉斑病、銹病、等。黃花菜的主要害蟲有黃花蚜蟲、薊馬、小地老虎等。

主要病害

根腐病開春是黃花菜根腐病的高發期,表現為返青晚,葉片細小,根莖發黑,肉質腐爛,初發時點片發生,有明顯的發病中心。輕時不抽苔,重時整穴死亡。

黃葉病多為生理性病害,表現為葉片黃化失綠,生長發育緩慢。發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施肥不當,澆水過多,土壤板結,耕作不當,傷根嚴重,地下害蟲為害,缺素等。

葉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莖苔,發病初期在嫩葉中部沿葉脈附近出現暗綠色針尖大小點,以后成為黃色斑點,邊緣呈水漬狀、半透明狀,病斑縱間比橫間擴展快,病斑發生在葉尖上則葉尖枯死;花莖苔受害嚴重時,萎縮枯死。有明顯的發病中心,嚴重時大片葉片干枯,像火燒一樣,多發生在春夏之交的多雨年份,高濕低溫情況下發病嚴重。

銹病黃花菜銹病與小麥的葉銹病癥狀相似,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黃花菜銹病是近幾年關中地區流行最廣、危害最重的病害,前幾年多發生在花蕾末期,主要影響黃花菜的秋季生長,宿根的養分積累,近年來發病期連年提前,初蕾期就出現銹病流行。病害初期葉片及莖苔上產生鐵銹色泡狀斑點,以后散發黃褐色粉末狀孢子,孢子堆排列沒有規則,孢子堆周圍的葉片往往失綠而呈現淡黃色圈。孢子堆多時,整個葉片都變成黃色。有明顯的發病中心,先是點片發生,逐步擴散全田。

主要蟲害

薊馬成蟲體微小,深褐色,翅兩對,狹長透明,若蟲淡灰色。成蟲和若蟲多集中在葉背面或花苔的舌葉夾縫中,危害葉片、舌葉及嫩苔,影響莖苔和花蕾的正常生長。

黃花蚜蟲系無翅胎生蚜蟲,體長3-5cm,全身粉白色,卵有小米粒大,幼蟲體綠色,有足3對,分泌物能引誘螞蟻,能孤雌生殖,繁殖速度快。黃花蚜蟲先是群集于葉背,后又蔓延到花苔、花蕾上,嚴重時花蕾全部被蟲體覆蓋成白色,宛如蠟燭一般。蚜蟲主要吸食花蕾上的汁液,使花蕾發育不良和脫落,影響產量和質量。

地下害蟲黃花菜的根部易遭受蠐螬為害,春季隨地溫上升,蠐螬咬食花肉質根,影響根的吸收功能。

病蟲害防治

基腐病的防治一是繁殖時不能用有疾病田塊的根苗,施用機肥時,不能用黃花菜葉漚制的堆肥。二是在發病中心周圍挖深寬各30cm的環形溝,生石灰和土1:3的混合土填平溝,進行封鎖防擴散。對病穴用1:1:100的波爾多液或500倍的70%甲托灌根,每穴1公斤藥液,每7天灌一次,共灌三次。

對黃葉病應對癥下藥,區別診治。要合理運用水肥,耕作方法要適當,特別是生長發育高峰期,施肥中耕等,農田作業應避免免傷根,對于因缺素引起的黃葉病要增加追肥和葉面噴肥,追肥用氮肥、利寶多、磷鉀肥或多元復肥為主。噴施天豐素、利寶多、磷酸二氫鉀、鐵肥等。地下害蟲為害時,灌水前畝撤施1公斤3%的呋喃丹,蟲口密度大時用5%的200倍辛硫磷藥液灌根,每穴0.5公斤。

黃花菜抽苔前,進行一次全面的病蟲害檢查和防治,噴灑500倍代森錳鋅、3000倍吡蟲啉或啶蟲咪和有關營養液混合,達到防病治蟲、增加營養的效果。

黃花菜現蕾后要注意銹病的發生,發現一點治一片,發現一片治全田。點片發生時,噴700倍代森錳鋅與1000倍25%粉銹寧混合水溶液,實行防治結合,間隔7—10天再噴一次,銹病流行時,必須連續噴藥防治三次以上。

6、采收

篇2

關鍵詞:野黃花菜;人工栽培;栽培技術

野黃花菜又名金針菜,營養豐富,鮮美可口,在皖南山區的河邊溪畔分布較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改善,野黃花菜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因此,當地山區農民因地制宜,進行野生黃花菜的人工栽培,可以調整農村種植結構,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現將野黃花菜的人工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野黃花菜的習性

野黃花菜適應性強,對光照強度的適應范圍較廣,半陰的地塊也能生長良好。其地上部分不耐寒,遇霜凍即枯死,但短縮根和地下根部耐低溫,冬季也能在土壤中安全越冬。同時根系含有較多肉質根,故耐旱能力也較強。野黃花菜是多年生植物,一經栽活,可以采收20~30年。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

野黃花菜對土地要求不嚴格,酸性的紅、黃壤土和弱堿性的土壤都能生長,田埂、畦背、河坡、渠邊、屋旁都能種植。為便于管理,提高產量,最好選擇陽光充足、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的地塊。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繁殖。將野生黃花菜的母株叢整叢挖出進行分栽,每叢分8~10株,將泥土抖掉,剪去根莖下部的老根、朽根和病根,每株留一年生根7~8根,長約10cm,并將根莖四周黃褐色的毛衣去掉,露出側芽,然后栽植。分株繁殖法全年都可進行,但以春秋季效果最好。缺點是繁殖系數低,滿足不了大面積生產的需要。

2.2.2種子繁殖。選擇生長健壯的植株,在開花期進行人工授粉,獲取種子。人工授粉時,可適當施肥松土。授粉宜在下午3時以后進行。在連續授粉期間和授粉3周內不宜澆水,土壤不宜過濕,以免種果干縮。待果皮干枯、蒴果頂端稍裂口時,就可采摘。第2年4月播種,苗床宜用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平畦條播,行距20~25cm,株距2cm,溝深1~3cm。播種前用25~30℃的溫水浸種2d至微露白根。播種后保持土壤濕潤,及時除草,生長期間可適量施薄肥助長。苗種培育2年后即可移栽。

2.3移栽

野黃花菜移栽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發芽前進行。移栽前施足基肥,然后深翻20~30cm,整平畦面。一般栽1.2萬穴/hm2,每穴栽7~8株苗。行距1m、穴距80cm、穴深20cm,穴內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并將肥土充分混勻。栽植深度10~17cm,將土埋到秧苗頂芽上面3cm,壓實。

2.4田間管理

2.4.1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在每年春季野黃花菜出苗前進行,深度約15cm;抽薹前進行深6~7cm淺中耕;秋季采收結束,要將枯薹和老葉除掉,同時進行1次深30cm以上的翻耕,土塊不要打碎,讓其自然風化。

2.4.2施肥。春季適施苗肥,促使春苗粗壯整齊。夏季重施巧施催薹肥,促使抽薹粗壯,分枝多,早現蕾。花期追施催蕾肥,可使后期多發花蕾,減少脫落,延長采摘周期。每次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但氮肥不可過量,否則會造成葉莖肥大、花莖弱小質差,還易引發病害。秋季采摘完畢冬苗未抽生前施2250~3000kg/hm2糞肥,促使早發秧苗,以利于來年生長。野生黃花菜在抽薹前對水分要求較小;在抽薹和采摘花蕾期間要求充足的水分,此時若遇干旱天氣應及時灌水,可使花數增多,花蕾增大,花期延長,提高產量。

2.5病蟲害防治

2.5.1病害防治。葉枯病是野黃花菜的常見病害,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5~6月份發病,秋季嚴重。防治方法:①加強肥水管理,改善營養環境,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光,及時清除病株病葉。②發病初期噴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防治,8~9d噴1次,連噴2~3次。

2.5.2蟲害防治。野黃花菜的常見蟲害為金針蟲。在地下咬斷幼苗的根、莖,其蛀口細小,可以蛀入深處危害。全年以春季發病最為嚴重,幼蟲和成蟲在深土層中越冬。防治方法:①春季和秋季深翻地,可將一部分幼蟲和成蟲翻至土表,使其凍死、風干或被天敵捕食;多施腐熟的有機肥料。②在成蟲盛發期,用90%的敵百蟲5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00g;還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

篇3

野黃花菜適應性強,對光照強度的適應范圍較廣,半陰的地塊也能生長良好。其地上部分不耐寒,遇霜凍即枯死,但短縮根和地下根部耐低溫,冬季也能在土壤中安全越冬。同時根系含有較多肉質根,故耐旱能力也較強。野黃花菜是多年生植物,一經栽活,可以采收20~30年。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

野黃花菜對土地要求不嚴格,酸性的紅、黃壤土和弱堿性的土壤都能生長,田埂、畦背、河坡、渠邊、屋旁都能種植。為便于管理,提高產量,最好選擇陽光充足、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的地塊。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繁殖。將野生黃花菜的母株叢整叢挖出進行分栽,每叢分8~10株,將泥土抖掉,剪去根莖下部的老根、朽根和病根,每株留一年生根7~8根,長約10cm,并將根莖四周黃褐色的毛衣去掉,露出側芽,然后栽植。分株繁殖法全年都可進行,但以春秋季效果最好。缺點是繁殖系數低,滿足不了大面積生產的需要。

2.2.2種子繁殖。選擇生長健壯的植株,在開花期進行人工授粉,獲取種子。人工授粉時,可適當施肥松土。授粉宜在下午3時以后進行。在連續授粉期間和授粉3周內不宜澆水,土壤不宜過濕,以免種果干縮。待果皮干枯、蒴果頂端稍裂口時,就可采摘。第2年4月播種,苗床宜用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平畦條播,行距20~25cm,株距2cm,溝深1~3cm。播種前用25~30℃的溫水浸種2d至微露白根。播種后保持土壤濕潤,及時除草,生長期間可適量施薄肥助長。苗種培育2年后即可移栽。

2.3移栽

野黃花菜移栽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發芽前進行。移栽前施足基肥,然后深翻20~30cm,整平畦面。一般栽1.2萬穴/hm2,每穴栽7~8株苗。行距1m、穴距80cm、穴深20cm,穴內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并將肥土充分混勻。栽植深度10~17cm,將土埋到秧苗頂芽上面3cm,壓實。

2.4田間管理

2.4.1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在每年春季野黃花菜出苗前進行,深度約15cm;抽薹前進行深6~7cm淺中耕;秋季采收結束,要將枯薹和老葉除掉,同時進行1次深30cm以上的翻耕,土塊不要打碎,讓其自然風化。

2.4.2施肥。春季適施苗肥,促使春苗粗壯整齊。夏季重施巧施催薹肥,促使抽薹粗壯,分枝多,早現蕾。花期追施催蕾肥,可使后期多發花蕾,減少脫落,延長采摘周期。每次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但氮肥不可過量,否則會造成葉莖肥大、花莖弱小質差,還易引發病害。秋季采摘完畢冬苗未抽生前施2250~3000kg/hm2糞肥,促使早發秧苗,以利于來年生長。野生黃花菜在抽薹前對水分要求較小;在抽薹和采摘花蕾期間要求充足的水分,此時若遇干旱天氣應及時灌水,可使花數增多,花蕾增大,花期延長,提高產量。

2.5病蟲害防治

2.5.1病害防治。葉枯病是野黃花菜的常見病害,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5~6月份發病,秋季嚴重。防治方法:①加強肥水管理,改善營養環境,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光,及時清除病株病葉。②發病初期噴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防治,8~9d噴1次,連噴2~3次。

2.5.2蟲害防治。野黃花菜的常見蟲害為金針蟲。在地下咬斷幼苗的根、莖,其蛀口細小,可以蛀入深處危害。全年以春季發病最為嚴重,幼蟲和成蟲在深土層中越冬。防治方法:①春季和秋季深翻地,可將一部分幼蟲和成蟲翻至土表,使其凍死、風干或被天敵捕食;多施腐熟的有機肥料。②在成蟲盛發期,用90%的敵百蟲5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00g;還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

篇4

2007年12月, 渠縣被譽為“中國黃花之鄉”,并于2008年6月18日舉辦首屆黃花節。如今,渠縣黃花成為我縣的優勢產業,預計到2010年,種植面積將發展6 700hm2,年產成品干花1萬t以上。渠縣黃花以其獨特的“7根花蕊、6個花瓣”和“色澤黃潤、香氣濃郁、肉質肥碩、條稈粗長”的形態特征全國著名,但有關栽培技術卻較少報道。現將我縣的黃花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黃花移栽

1.耕地整理黃花根系發達,適應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土質深厚,水源條件好,地下水位低的壤土及粘土最宜。栽植前,須深翻挖60cm以上,去除雜物,摻入優質的塘泥、菜園土,拌混均勻,整細整平。土壤pH范圍在5~7.8較宜。

2.品種搭配推廣中熟種“渠縣花”,適當發展“武坪早”、“四月花”等早熟品種和“沖里花”、“長嘴花”、“猛子花”等晚熟品種,實現2∶5∶3的早、中、晚熟品種搭配。

3.合理密植推行寬窄行單株條栽,即寬窄行:(70+50)cm,窩距15cm,畝植9 000株。

4.施足底肥栽植前開33cm以上的定植溝,每畝將2 500kg堆肥、鈣鎂磷肥50kg以上施入定植溝內,然后鋪回原來表層熟土;栽苗時畝施600kg豬糞水,栽植后即刻施壓蔸肥600~800kg。

5.分蘗繁殖①“邊蔸”繁殖方法:在春、秋季,結合更新復壯,在整株一側,帶根挖出1/3老蔸后,縱分為若干帶根的單株,稍作整理后,進行定植。②“整蔸”繁殖方法:將老蔸帶根,全部挖出,選擇健壯帶根單株作種苗栽植。做到隨挖隨運隨栽,提高成活率。黃花定植宜深不宜淺,一般以10~12cm為宜,粘土宜淺栽,壤土宜深栽。

二、田間管理

1.春季管理

(1)仔細晾蔸立春前后,幼芽開始萌動,選晴天土壤較干時松土,并把根蔸周圍土刨開,以見到幼芽為準。苗高15cm時進行松土除草,至黃花抽出花葶時都應淺薅除草。

(2)平衡施肥一是重施晾蔸肥。畝用過磷酸鈣25kg,碾細的桐枯50kg、腐熟的土雜肥500kg,混勻施入;再用尿素10kg(或復合肥10kg)混人畜糞

4 000kg配施。并堅持“四邊”(邊晾蔸、邊施干肥、邊淋糞、邊壅蔸)、“二不”(不現蔸、不現肥),保證地平、土松。二是酌情遲施抽薹肥。薹高15cm時施肥,畝用腐熟人畜糞2 800kg,加尿素8kg。三是噴施穩蕾肥。在采花十天后,選晴天畝用磷酸二氫鉀120g或尿素200g對水50kg葉面噴霧。間隔6天一次,噴施2~3次。

(3)覆蓋雙層地膜雙層拱膜覆蓋具有增溫、保濕,是黃花增產增收、提早上市的有效措施之一。作法是:黃花晾蔸后(即立春前后),畝用地膜50kg雙層小拱覆蓋。氣溫穩定在17℃左右揭膜。

(4)中耕除草由于雜草抗逆力較強,黃花一年兩次生長,給雜草滋生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易與黃花爭光爭肥水,影響黃花生長發育。一是在春分前后,苗高15cm時松土除草。二是當黃花抽生花莖時,淺薅除草,中耕深度達15cm,消除雜草。慎用化學農藥除草劑,提倡推廣生物除草劑進行除草。

2.秋苗管理

(1)遲割老苗,深挖坑土黃花采收結束后,不宜立即割出老苗,但要盡早挖行坑土,一般深挖33cm以上,挖成大塊土,不傷根系和縮短莖,做到“早、深、粗、空、干”的質量標準。

(2)保護秋苗,施肥復壯春苗在經過高溫伏天后,地上部枯死;立秋后,地上莖再生萌發的新葉稱為秋苗。秋苗生長的好壞,是次年黃花高產的關鍵。秋苗再生后,苗高15cm,施肥復壯。一般畝施尿素10kg,對水灌窩,催苗促壯。

(3)培土培肥,保蔸過冬秋苗枯死后,應培土壘蔸,使根蔸不外露。壘蔸用肥沃的干塘泥、干河泥、老墻泥為好。一般每窩用10kg左右。

三、病蟲害防治

1.葉斑病、葉枯病主要為害黃花葉片。黃花葉斑病一般在4月中旬開始發生,5月中旬為害嚴重,6月中旬隨氣溫增高而減弱。一般在3月中下旬或4月初畝用70%的甲基硫菌靈、75%百菌清1 000倍液噴霧防治,連續3次,每次間隔6天。

2.紅蜘蛛主要為害黃花葉片,常在6月中下旬發生。在6月上旬畝用40%的樂果1∶2 000倍或20%的噠螨靈可濕性粉劑對水55kg噴霧防治,每次畝用水量100kg,每次間隔6天,連續2~3次。

3.蚜蟲主要為害黃花葉片、蕾苔、箭稈。防治方法:畝用25%的抗蚜威50g,或10%的吡蟲啉20g,或10%的虱蚜銼30g對水50kg噴霧。

4.銹病主要為害葉片。防治方法:畝用25%的科惠(丙環唑)40ml對水50kg噴霧。

篇5

關鍵詞:旱作農業;現狀;成效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19-0009-02

彭陽縣地處寧夏南部山區,屬于丘陵溝壑區和殘塬溝壑區過渡地帶,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海拔介于

1 286~2 416 m之間,由西北向東南呈坡狀傾斜,是典型的雨養旱作農業區。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干燥少雨,蒸發強烈,冬寒長,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日照充足,無霜期短。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氣候干燥,水資源十分匱乏,年平均降雨量350~550 mm,蒸發量在1 000 mm以上,旱地占耕地面積的95 %,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比較頻繁,已由原來的十年九旱變為現在的十年十旱,特別是春旱、伏旱嚴重,對主要糧食作物的播種和產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農業生產常因干旱影響而大幅減產或絕收。為擺脫干旱少雨,走出因旱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穩定增收的困境,彭陽縣農技部門從實際出發,圍繞旱作農業生產的特點,把工程技術、節水技術、農藝技術有機結合起來,總結提出了一批相對成熟的旱作農業發展新經驗,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旱作農業集雨節水種植技術,使有限的雨水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實現了由被動抗旱向主動抗旱、由傳統抗旱向科技抗旱的轉變,使旱作農業生產有了新的提高,特別是以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為主的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和應用,加快了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有效地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本文從旱作農業的面積、產量、農業結構的調整及機械設備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彭陽縣近年來旱作農業的發展情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覆膜面積逐年擴大

由于近幾年推廣了農業實用新技術,尤其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集流節灌技術的應用,使旱作農業生產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不但保證和滿足了農民的吃飯問題,還推動和壯大了種草養畜業的發展,并由糧食生產轉向經濟作物、飼料作物方向發展,尤其是以地膜覆蓋栽培為主的高效農業面積逐年擴大。2008年,引進玉米雙壟面全膜覆集雨溝播栽培技術推廣示范面積1 hm2,經測產平均單產達到7 368 kg/hm2,比對照田增產1 219.50 kg/hm2,增幅為19.8 %,增產值1 950元/hm2左右,增產效益十分顯著。2009年,完成覆膜保墑旱作節水農業0.73萬hm2,其中秋季覆膜0.47萬hm2,早春覆膜0.27萬hm2,平均單產6 062.55 kg/hm2,單位增產1 098 kg/hm2,總增產805.20萬kg,單位增產值1 950元/hm2,總增產值1 499.36萬元。2010年,完成覆膜保墑旱作節水農業1.07萬hm2,其中秋季覆膜0.33萬hm2,早春覆膜0.73 hm2,種植馬鈴薯0.15萬hm2,玉米0.73萬hm2,膜側小麥466.67 hm2,蔬菜0.13萬hm2。2011年,完成覆膜保墑旱作節水農業2.08萬hm2,其中秋季全膜1.38萬hm2,秋季半膜0.70 hm2,種植馬鈴薯0.55萬hm2,玉米1.33萬hm2,膜側小麥0.13萬hm2,膜側谷子666.67 hm2。在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下,依然獲得了較好的收成,平均單產達到6 000 kg/hm2。因此,以秋覆膜為主的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使我們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支撐調整結構、有效規避自然災害、發展旱作高產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路子。

2 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下降,單產上升

2005年~2010年間,糧食生產比2 000年的播種面積減少近0.67萬hm2,減少4.8 %,而通過以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為主的地膜覆蓋技術推廣應用,平均單產提高525 kg/hm2,提高23.4 %,總產增加1 380.10萬kg,增加21.3 %。

3 推動和壯大了種草養畜業的發展

隨著糧食大幅度增產,帶動了種草養畜業的發展,人工種草面積由90年代的1.33萬hm2擴大到2010年的9.33萬hm2,擴大了7倍。地膜玉米由2000年的666.67 hm2擴大到2011年的2萬hm2,擴大了30倍,直接和間接產生經濟效益達5 853萬元。特色種植由單一的豌豆種植,發展到黃花菜、中藥材、香豆子、亞麻、特色蔬菜,面積由當初的0.20萬hm2發展到現在的0.33萬hm2,使糧、經、飼比例達到52∶11∶37,呈現出種植業結構漸趨合理的態勢。

4 農業生產結構得到了合理調整

以秋覆膜為主的旱作節水技術的大力應用,使彭陽縣的種植業結構得到了有效調整,冬小麥由原來的1.67萬hm2減少到2011年的1萬hm2,減少了0.67萬hm2,減少了40 %,春小麥由原來的3.33萬hm2到2011年減為0,結束了在彭陽縣種植的歷史;地膜玉米由原來的0.07 hm2增加到2011年的2萬hm2,尤其是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大面積種植,為草畜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不但滿足了人們對糧食的需求,還滿足了牲畜對草料的需求,進一步帶動和促進了草畜產業的發展;地膜谷子從無到有,2011年種植達667 hm2左右;馬鈴薯由原來的0.33萬hm2增加到2011年的1.33萬hm2,增加了4倍,并由當初單一鮮食口糧型發展到現在的早熟菜用型、晚熟外銷型和淀粉加工型多用途的一項主導產業。通過以“秋覆膜”為主的旱作節水農業項目的大力實施,使彭陽縣的種植業結構得到了合理調整。

篇6

近幾年。花卉產業取得了較快發展,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拉動下。特別是鮮切花、花壇植物、盆栽花卉實現了設施化、專業化。目前,該縣花卉苗木種植面積近1萬畝,花木從業人員500余人,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

1設施花卉起步良好。自年從云南引進鮮切花試種成功后。該縣共發展大棚鮮切花和花壇草本花卉種植300畝,經過大力推廣。年產600萬支(株)產值超過300萬元;培育紅豆杉、紅桿柳、綿柏等園林苗木200畝100萬株,產值200萬元,設施花卉產業初具規模。

2花卉科技優勢明顯。該縣以卉豐農林公司為龍頭。引進云南百合、玫瑰、劍蘭、非洲菊等5個花卉新品種,按照“企業+基地+農戶+市場”經營模式。瓦房口鎮金臺村建起花卉標準化生產基地100畝,并積極應用日光溫室及配套新技術、新設施,花卉生產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同時,注重開發野生花卉優勢品種,推廣反季節玫瑰栽培技術,花卉種植突破了傳統生產時限,形成了周年生產、四季有鮮花供應的新格局。

3龍頭帶動作用顯現。該縣引進了卉豐農林公司、神禾農業發展公司和天研農業公司等3家花卉苗木企業。開辦鮮花經營門店3家,帶動發展種植大戶5戶。交易品種20余種,年交易額50萬元以上。

二、存在問題

雖然該縣花卉產業起步良好。但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生產規模小,并呈現產銷兩旺的發展態勢。組織化程度低,還處于自然發展的初始階段;二是沒有花卉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機構,缺乏專業人才,技術力量簿弱,科技支撐體系尚未形成;三是信息和市場營銷體系還未建立,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四是管理機制不健全,配套扶持政策相對滯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花卉產業發展;五是龍頭企業少,輻射帶動能力弱;六是野生花卉資源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不夠,存在生態破壞和資源浪費現象。

三、對策和建議

花卉產業發展應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多元投入、市場運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思路,推行“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堅持走“錯位發展、梯次開發、適度規模、示范帶動”發展路子,不斷強化宏觀指導,優化投資環境,合理布局產業,完善服務體系,達到生產標準化、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產業化,布局區域化、合理化,銷售品牌化、信息化,運作市場化、規范化。

一)科學規劃布局。按照花卉對環境氣候條件的要求。重點打造“三大示范園區”六個生產核心區”和“九個基地鎮”著力建設萬畝生產基地。即:金井河、社川河、乾佑河流域分別建立金臺、杏坪、乾佑三大花卉產業示范園,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營盤、乾佑、下梁、石甕、鳳凰、杏坪、柴莊、瓦房口、曹坪等9個基地鎮打造鮮切花、花壇花卉、觀賞盆景花卉、綠化苗木、專用花卉、野生花卉保護開發利用等6個花卉品種生產核心區,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花卉生產空間布局。

二)優化品種結構。瞄準省內外花卉苗木市場需求。選擇培育一批市場前景較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種,結合縣情實際。優化品種結構。一是鮮切花卉,重點培育玫瑰、劍蘭、香水百合、非洲菊4個主要切花品種,拓展馬蹄蓮、滿天星、黃鶯等熱銷切花品種,低熱、中溫區的金井河、社川河、乾佑河三大流域形成切花核心區和產業帶。二是花壇花卉,大力發展一串紅、萬壽菊、雞冠花等覆蓋性強、耐粗放管理、色彩豐富艷麗的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乾佑河流域形成花壇草花生產核心區。三是觀賞盆栽、盆景花卉,工廠化、規模化開發紅豆杉、文竹、一品紅、金桔等以觀葉、觀花為主的高檔盆景和盆花,社川河流域形成生產核心區。四是綠化苗木,重點發展桂花、梔子、玉蘭等能夠彩化、美化、凈化、香化環境,且耐寒、耐旱、耐瘠薄的大規格觀賞苗木,以及林果、水雜果等經濟林樹種,乾佑河、社川河流域形成生產核心區和產業帶。五是藥用、工業用、食用花卉等專用花卉,著力推進規模化種植,大力發展深加工業,提升花卉附加值。藥用花卉重點發展百合、金銀花、芍藥、山茱萸、杜仲、藥用等當地藥用花卉,推廣GAP栽培技術;工業用花卉重點發展適宜提取精油用的玫瑰、桂花、辛夷等品種和適宜提取天然食用色素用的、梔子等品種;食用花卉重點發展食用百合和黃花菜等品種。六是野生花卉資源保護開發,主要是強化監督管理,探索合理的野生花卉馴化和產業化發展道路,避免掠奪式開發。重點對柴莊等地野生蘭花和其他中、高山地區的野薔薇、高山杜鵑等野生花卉種質資源改造保護與新品種定向培育和擴繁,對特有、瀕危生物資源實施搶救性保護、人工培育和擴繁,實現生物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

三)構建產業體系。以研發、生產、加工、營銷四大產業鏈為重點。確保花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構建產業支撐體系。

1生產體系。建設花卉種苗(球)繁育中心基地。確保種苗供應。以6個花卉種類為主導,實行專業化育苗、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三大河流建設3個花卉產業示范園區、6個花卉品種生產核心區、9個花卉示范基地,形成連片開發、規模發展、結構優化、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輻射帶動全縣發展1萬畝花卉生產基地。

2科技體系。建立一個野生花卉馴化基地和一個花卉種質資源圃。篩選出一批優良類型,系統收集整理野生花卉物種。培育適應市場又具有地域特色的花卉新品種。依托農業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建立生產管理研發基地,搭建花卉研發平臺。組建嶺南野生花卉研究中心,成立花卉協會、學會、研究所,建設基層創業示范基地、試驗圃、試驗園等科研基地,研發具有特色的花卉品種,打造“品牌花卉”

3營銷體系。以下梁新城區陜南農產品集散市場為中心。打造花卉物流園區。同時,建設12個集加工、貿易、展銷、信息、物流和旅游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花卉市場和花卉集散中心。擴大鳳凰、曹坪、紅巖寺等鎮花卉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建設功能齊全、服務配套的花卉分銷及轉運中心,拓寬西安及周邊縣市的市場領域,形成完備花卉產品營銷網絡。

4信息體系。以生產、批發、零售和流通四大環節為重點。完善縣鎮村戶(企業)四級花卉信息網絡,采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健全信息網點,搭建花卉產業信息平臺,實現技術服務、交易訂貨、用戶查詢、市場物流等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提升花卉產銷整體效率和經濟效益。

5加工體系。引進花卉生產企業。延伸產業鏈條。鼓勵建設中小型花卉栽培基質、育苗容器生產和園林器械與園藝設施設備以及花肥、農藥等花卉資材配套生產項目,發展花卉精深加工項目。實現花卉產業服務配套化、多樣化。開發花卉主題服務業,以花為媒,建造必要的道路、場館,積極承辦花卉園藝博覽會等。結合旅游產業發展,打造以花卉為主線的旅游觀光線路,建設花卉文化主題公園,促進花卉文化產業、休閑旅游業發展。

6服務體系。加快基層農技服務體系改革。加大花木繁育技術、土壤改良、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強化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健全縣鎮村服務網絡。組建花卉專家指導組。完善縣、鎮兩級花卉質量檢驗檢測基礎設施,建立花卉疫病監測預警與控制、檢驗體系,提升監測檢驗能力和技術水平。

篇7

一、全市種植業發展現狀

(一)發展成效

1.種植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主要經濟作物快速發展。全市初步形成了馬鈴薯、茶葉兩個區域性優勢產業帶和蔬菜、中藥材、烤煙三大地方性特色產業板塊。主要經濟作物發展迅速,已成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綠色產業健康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升。全市7縣區整體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縣環境評價認定,無公害農產品面積達到218萬畝,認定“三品”基地113個,認證“三品”產品59個,提前完成“十一五”100個產地、50個產品的規劃任務。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95%以上。

3.農業基礎建設逐步加強,種植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到20**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積59萬畝,水平梯田面積105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64萬千瓦,機耕、機播水平分別達到13.3%和14.5%,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氣象災害損失率控制在10%左右,生物災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下,有力保障了糧食和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4.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信息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主要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95%,農業綜合技術入戶率達到80%以上。20**年全市設施農業投產面積1.1萬畝,年均培訓農民50萬人次,市、縣兩級農業專家及時為群眾提供農業技術、市場信息和產業政策等服務,使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建成了1市7縣區農業信息網、75個鄉鎮信息站和558個村級農村信息站的四級信息網絡。

5.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群眾溫飽基本解決。隨著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了較大幅度提高。近三年平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3萬畝,畝產180.0公斤,總產量55.3萬噸,人均占有糧食230公斤,群眾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二)主要問題

一是基礎條件較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抵御大災和突發性災害的能力還很低。二是種植結構及布局還需進一步優化。三是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產品附加值較低,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四是農業投入資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和有效轉化。

(三)發展機遇與潛力

1.發展綠色農業自然條件優越。商洛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地理區位特殊,生態類型多樣,農作物種類和品種資源豐富。獨立的地理單元,良好的自然條件,為發展綠色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2.優勢產業和產品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已形成兩個優勢產業聚集帶和三個產業板塊,區域性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3.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一是國家加大了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糧農的直接補貼逐年增加。二是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投入繼續增加。三是國家加大了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四是農民工培訓力度不斷加大,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水平不斷提高。五是農業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環境更加寬松。

二、總體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實施項目帶動、科技帶動戰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深化種植業結構調整,合理配置資源,優化區域布局,推進產業化經營,全面提升種植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促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二)發展原則。科學配置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優化區域布局,推進產業化發展;堅持市場導向,提升質量效益;依靠科技進步,實施項目帶動發展。

(三)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市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00萬畝,單產提高20公斤,產量力爭達到60萬噸,人均占有糧食250公斤;油料發展到20萬畝,產量達到2.4萬噸;經濟作物發展到110萬畝;建設2個具有規模和效益的優勢產業帶和3個產業板塊;建設一批規模較大的無公害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內外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種類。種植業總產值達到57億元以上,年均遞增16.7%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人均達到900—950元。

三、區域布局

(一)糧食作物及其區域布局。按照“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的總體要求,認真實施全省《糧食單產提高工程規劃》,努力擴大玉米、馬鈴薯等高產作物面積,適度壓縮小麥面積,加快重點技術推廣速度,大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水平。

1.小麥:確保市內居民口糧需求,重點發展中筋小麥。實行良種統繁統供,加快良種更新步伐,提高良種覆蓋率。推廣節本增效標準化生產技術,改變混種、混收、混儲狀況,提高專用小麥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重點建設4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帶,主要布局在洛南、商州、丹鳳和山陽等4縣區河谷川塬地帶。到2012年,全市小麥面積調減到105萬畝,單產提高20公斤以上,產量達到12萬噸。

2.玉米: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質量和專用性能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飼用玉米和加工專用玉米,優化玉米品種結構,實施訂單生產,搞好產銷銜接,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主產區玉米轉化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綜合效益。

重點發展山地和河谷川道兩個專用玉米優勢區。山地專用玉米優勢區主要布局在商洛北部4縣區海拔900米以上的春玉米產區;河谷川道專用玉米優勢區主要布局在丹江、銀花河和金錢河流域海拔700米以下的夏玉米產區。到2012年,玉米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單產提高30公斤以上,產量達到30萬噸。

3.馬鈴薯:加大脫毒種薯、地膜覆蓋、壟作栽培等三項關鍵技術的普及推廣力度,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改善和提高商品薯質量。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實現加工增值,提高綜合效益。

重點建設高淀粉型馬鈴薯優勢產業帶和早熟菜用型冬播馬鈴薯產業片(區)。高淀粉型馬鈴薯優勢產業帶的生產重點區域以柞水、商州、洛南等3縣(區)為主的海拔900米以上秦嶺南麓沿線山區為主;早熟菜用型冬播馬鈴薯產業片(區)的生產重點區域以鎮安、山陽、商南海拔700米以下的河谷川道為主。基本形成馬鈴薯生產品種專用化、基地規范化、布局區域化格局。到2012年,馬鈴薯面積擴大到40萬畝,優勢產業帶(區)的單產、總產分別提高30%,商品率達到65%以上。

4.大豆:優化品種、品質結構,重點發展適宜豆制品加工的大豆,在洛南、商州和柞水3縣區重點建設洛源、保安、石門、黑龍口、牧護關、下梁等6個優質大豆生產基地,實現大豆布局區域化、質量標準化、生產專業化和經營產業化。到2012年,全市大豆面積穩定在35萬畝,產量達4.5萬噸以上。

(二)主要經濟作物及其區域布局。以蔬菜、中藥材、茶葉和煙葉為重點,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到2012年,全市蔬菜發展到40萬畝、油料20萬畝、中藥材180萬畝、茶葉20萬畝、煙葉10萬畝、蠶桑8萬畝、水雜果10萬畝。

1.蔬菜:大力實施全省《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規劃》,突出抓好以大棚為主的設施蔬菜發展,按照“優質、安全、營養、特色”的需求,擴大種植面積,保障市場供應。引進推廣優質抗病品種,合理調整早、中、晚熟品種比例,推廣無公害、標準化設施栽培技術,打造商洛蔬菜綠色、特色、生態品牌,提高質量,增加總量。重點發展設施大棚早春和秋延蔬菜,大力發展精細菜、特色菜等商品蔬菜,加大商芝、荊芥、魚腥草、蘘荷(陽藿姜)和石臘菜等山野菜家栽技術研發。加快標準化、無公害基地建設步伐,全面提升經濟效益和發展水平。

商品蔬菜重點建設七縣區城郊蔬菜生產基地、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和山地夏季蔬菜生產基地,要規模集中連片發展。加大對丹鳳等縣建設設施蔬菜產業帶的扶持力度。特色蔬菜重點建設山陽九眼蓮、商州秋紫豆、紫皮大蒜、透心紅紅蘿卜、柞水紅油香椿、丹鳳香苜蓿、洛南甜椒、黃花菜、菜花等生產基地。到2012年,蔬菜面積發展到4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2萬畝,年產量80萬噸,產值13億元。

2.油料:油料重點發展花生和油菜。花生重點推廣含油量高、不飽和脂肪酸低的油食兩用品種,提高單產水平,并進行深加工。油菜以發展“雙低”油菜為重點,實行集中連片規范化種植。

重點建設商南花生優勢產區和山陽、商南“雙低”油菜優勢產區。到2012年,油料面積發展到20萬畝,產量達到2.4萬噸。其中,花生8萬畝,產量1.4萬噸;油菜10萬畝,產量0.85萬噸。

3.蠶桑:實施“東桑西移”項目,按照“區域規劃、集中連片、規模發展、集約經營”的思路,加快全市優質蠶桑基地縣建設。加大蠶桑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加快蠶桑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建立健全蠶桑病蟲害防控體系。發展蠶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蠶農組織化程度。開展桑枝、蠶沙、蠶蛹等綜合利用開發,多途徑提高桑園產值和蠶農收入。

重點建設鎮安、洛南、商南等三縣優質蠶桑基地,形成適度規模的優質蠶桑生產基地集群化發展格局。到2012年,全市投產桑園達到8萬畝,新建桑園優良桑品種推廣率100%,年發種15萬張,年產優質蠶繭3800噸,總產值達到7600萬元以上,蠶農戶均收入3000元。

4.水雜果:堅持適地適樹和區域化、規模化原則,推廣無病毒良種苗木和豐產集成配套技術,合理調整種類及早、中、晚熟比例,全面提高果品質量。加快良繁、營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扶持龍頭企業,加強貯藏、保鮮、加工等產后環節建設,促進轉化增值。

引導發展水雜果生產上山進溝。柿子以商州孝義為中心,重點發展柿餅加工專用品種;葡萄以丹鳳棣花、商鎮、龍駒寨為中心,重點發展釀酒品種;柑橘以山陽漫川為中心,重點發展鮮食品種;桃、杏、李梅、櫻桃以商州陳塬、夜村、三岔河、黑龍口,丹鳳萬灣、黑溝河、桃花鋪、鐵峪鋪,山陽小河口,柞水紅巖寺、鳳鎮、營盤等地為主,重點發展鮮食品種。到2012年,全市果園發展到10萬畝,總產量15萬噸,年產值達到2.5億元。

5.烤煙:堅持以建設現代煙草農業為基本方向,實施以煙水、煙路、烤房、機械化為主要內容的煙田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完善煙草專業化服務體系,提高煙葉生產技術水平,推進煙葉生產信息化建設,促進管理和生產經營信息化,創新煙葉生產組織形式,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規模種植,培育一批種煙專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

重點建設“一帶一片”兩大集約產區,形成“五大”規模種植。“一帶”即北部洛南、商州烤煙帶,“一片”即南部山陽、鎮安、柞水烤煙片,“五大”規模種植即洛南縣建成5萬畝以上的全省煙葉生產大縣;全市建成10個3000畝以上,年產煙葉萬擔以上的優質烤煙大鄉鎮、100個300畝以上,年產煙葉千擔以上的優質烤煙大村、1000個50畝以上的優質烤煙大片、10000個5畝以上的優質烤煙種植大戶。基本形成區域種植、集約經營的烤煙生產格局。到2012年,全市烤煙面積達到10萬畝,煙葉產量1.5萬噸,煙農收入2.4億元,財政稅收5000萬元。

中藥材、茶葉產業市政府另有專門發展規劃。

四、工作重點

(一)實施三大工程,開展高產創建活動

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完善良種繁育體系。以提高優良品種覆蓋率和良種對農業生產的科技貢獻為目標,加快推進生產專業化、經營集團化、加工現代化、包裝標準化、管理法制化、育繁銷一體化的產業化步伐。加強種子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建設,形成網絡健全、功能齊備的種子質量監督檢驗體系。按照建設新型種業體系要求,建立健全縣級以上種子管理機構,完善全市種子管理體系。加強種子科研、教學與種子企業的聯合,大力開展育種技術研發,通過市場運作、聯合開發、委托育種、品種買斷、股份合作等方式進行聯合,育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多抗、優質、專用新品種,提高種子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繼續實施沃土工程,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建立高標準、穩產、高產的基本農田。通過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清理非農閑置地、提高耕地補償標準和實行土地開發復墾等措施,確保全市基本農田總量不減,用途不變,質量不降。到2012年,新修基本農田25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5萬畝,培肥地力100萬畝次,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實現“人均1畝基本農田,戶均1畝水澆地”的目標。

繼續實施植保工程,完善植物保護體系。加強對農業有害生物的預測預報和預警控制,建立生物災害的應急反應機制,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加強植物檢疫和防疫體系建設,提高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的監測、檢測、防范水平。加強農藥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用藥安全水平,開展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與控制,保證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安全。

開展高產創建活動,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在全市選擇30個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好的鄉(鎮),建設30個千畝連片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實現小麥畝產300公斤以上,夏玉米、馬鈴薯(折糧)畝產400公斤以上,春玉米畝產500公斤以上;高產創建示范實施面積5萬畝,輻射帶動50萬畝,單產較前三年平均增長10%以上,新增糧食5萬噸。

(二)建設四大體系,完善服務機制

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種子管理體系建設。加快體制改革,創新推廣機制,改進推廣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隊伍。

加快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情信息服務和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整合農業信息服務資源,提高農業信息服務質量,用三年時間完成信息入村工作,基本實現村村都有信息站,使政策、技術、市場信息的覆蓋面達到90%以上。

加快農產品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扶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每縣區要新建或改擴建1-2個具有一定規模、規范經營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鼓勵和引導農民進入流通領域,發展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經紀人隊伍和專業大戶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建立起以農民及其合作組織為主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開拓農產品交易市場,實施農產品網上交易,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

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力爭用三年時間建成市級和7縣區的檢測中心(站),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檢測網絡。

(三)抓好五大產業,推進種植業業結構調整

著力抓好馬鈴薯、茶葉兩個產業帶和蔬菜、中藥材、烤煙三個產業板塊共五大優勢產業,繼續大力推進種植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挖掘生產潛力,加大區域布局、作物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力度,推動特色產品和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盡快把在全省有一定影響的特色產品和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篩選確定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扶持發展。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四)推廣七項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推廣糧食高產集成技術,開展高產創建活動,使品種和技術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廣經濟作物優質高效技術,促進農民增收;推廣園藝作物生態安全生產技術,推動主要園藝作物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推廣優質專用新品種,挖掘良種良法增產潛力;推廣重大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提高生物災害防控能力和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水平;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配肥技術,提高地力,加強耕地質量監督監測和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提高農田墑情和旱情監測水平。

依靠科技進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品種改良、新品種選育、實用技術推廣普及和高新技術應用,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積極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和效益型轉變。加快農業科技的研發與創新,把科研和生產對接起來,把成果與效益結合起來,切實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水平。不斷加大良種良法推廣力度,加快推廣先進實用、效益顯著的農業生產技術。認真組織實施重大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加強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組裝配套技術的研發應用,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和技術服務,切實做到技術人員到戶,科技成果到田,技術要領到人。加快農業推廣體制改革,努力實現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機制社會化、推廣方式多樣化,促進各種先進實用技術向農業滲透,增強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種植業生產尤其是糧食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要以提高農民收入,保護農民利益,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展農村經濟為目標,采取各種措施,切實加強對種植業生產的指導和宏觀調控。建立強有力的農業領導體系和支農責任制,把耕地保護、糧食安全、設施蔬菜生產及農民收入指標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

(二)加大農業投入。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落實種植業生產的各項扶持政策,制訂配套發展措施,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政府財政支持農業的長效保護和支持體系。市、縣區兩級財政對糧食高產創建和設施蔬菜工程要安排一定的預算資金予以支持。各級各部門要利用國債資金、銀行貸款、企業資金和民間資本等形式,努力增加農業投入,為種植業健康發展提供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