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歇后語范文
時間:2023-04-04 01:43: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字歇后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歇后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后語。漢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沉淀、淬煉、凝聚成絕妙的漢語言藝術。其中歇后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
秀才做詩 —— 有兩手(首)
禿子脫帽子 —— 頭名(明)
何家姑娘給鄭家 —— 正合適(鄭何氏)
肚子里撐船 —— 內行(航)
龜蓋量米 —— 什么聲(升)
飯鍋里冒煙 —— 迷(米)糊了
床底下點蚊香 —— 沒下文(蚊)
凍豆腐 —— 難辦(拌)
冷鍋炒熱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貼門神 —— 話(畫)中有話(畫)
沙石打青石 —— 實(石)打實(石)
沙灘上行船 —— 擱(起)淺了
沒角的牛 —— 假罵(馬)
沒有趕廟會 —— 莫急(擠)
沒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沒錢買海螺 —— 省些(吸)
懷兒婆過獨木橋 —— 鋌(挺)而(兒)走險
瞎子進煙館——摩登(摸燈)
空中布袋——裝瘋(裝風)
宋江的軍師——無用(吳用)
老太婆上雞窩——笨蛋(奔蛋)
賣草帽的丟扁擔——留神(留繩)
哥哥不在家——少來(嫂來)
外甥打燈籠——照舊(照舅)
雨打黃梅頭——倒霉(倒梅)
篇2
大年初一生娃娃—— 雙喜臨門
小兩口觀燈—— 喜氣盈盈
小磨香油拌涼菜—— 個個喜愛
屑喜鵲的—— 好登高枝
新科狀元招附馬—— 喜上加喜
七十歲中狀元—— 老來喜,老來發奮
千里遇知音—— 喜相逢
娶了老婆娶小婆—— 喜新厭舊
過年娶媳婦—— 雙喜臨門
耗子跌米缸—— 好進難出;又喜又悲
和尚看花轎—— 空歡喜
半道上遇親人—— 喜相逢
半籃子喜鵲—— 嘰嘰喳喳
保姆做嫁妝—— 替別人歡喜
抱著孩子拜天地—— 雙喜臨門
抱著枕頭做好夢—— 空喜一場
裁縫做嫁衣—— 替別人歡喜
大姑娘出嫁—— 又喜又怕
戴著孝帽去道喜—— 自討沒趣
冬天火爐夏天扇—— 個個喜愛
久旱逢甘雨—— 人人歡喜;個個喜愛
老婆婆抱孫子—— 喜笑顏開
兩口子拜堂—— 歡天喜地
綠豆換米—— 各有一喜()
洛陽的牡丹—— 人人歡喜;個個喜愛
貓頭鷹報喜—— 丑名(鳴)在外
篇3
關鍵詞:關聯理論;歇后語;對外漢語教學;認知環境
中圖分類號:H021
一、關于歇后語
歇后語是中國語言文化中極其特殊的一部分,但是無論對中國學生還是對來華留學生來說,教學活動中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沒有凸顯出來。對于從小受中華文化熏陶的中國學生而言,即使沒有列為專題講授,大家對它并不陌生。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來華留學生對歇后語這一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語言形式的理解非常吃力。但是如果通過把關聯理論中的認知環境應用到對外漢語歇后語教學中,從認知環境的三個組成部分――百科信息、邏輯信息和詞匯信息則可以幫助來華留學生加強對歇后語的認知與理解。
歇后語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句話,前一部分像謎面,后一部分像謎底,通常只說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外甥打燈籠――照舊(舅)”,[1] 它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諧音和比喻,其二為會意。目前,國內語言學界把歇后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甚少。但是,隨著國際漢語熱的出現,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越來越多的孔子學院,國外留學生也不斷進入中國,他們不僅為掌握漢語語言,更重要的是為了解研究漢文化以及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所以,在漢語教學中適當的將歇后語作為其中的教學內容,無疑是值得嘗試和探索的方式方法,這既是當前跨文化交際的需要,也是對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必要途徑。
二、關聯理論對歇后語教學的啟示
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早在1986年由法國學者Sperber 和英國學者Wilson兩人聯名出版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Sperber和Wilson先生主要從人類認知的角度對會話含義進行了解釋,他們認為人類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也就是說話人用明白無誤的明說表達自己的意圖(明示),而聽話人則從說話人明示的信息中推斷說話人暗含的意圖(推理),其模式被稱為“明示――推理模式”,從而建立起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信息交際和互相理解的過程。[2]
關聯理論用人類的認知去解讀語言交際的。交際中每一個人的認知語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包括百科信息(encyclopedia information)、邏輯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和詞語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而這三種信息是我們在語言學習中的必備知識。由于各人認知結構不同,由這三種信息組成的認知環境也就因人而異,對話語的推理自然就會得出不同結果。因此,為達到交際成功,“互明”就十分關鍵。[3] 因此,關聯理論在對外漢語的歇后語教學中有一定的啟示性。
歇后語是漢語語言有的一種語言形式,英語中沒有完全對應的替代詞,偶見詞典中出現“sequels”作為歇后語的英譯詞,但它卻不是“歇后語”的等譯詞,因此,歇后語對于來華留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語言文化形式,教師需要加強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認知環境,將歇后語從關聯理論認知環境的三種構成信息――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匯信息著手進行解讀,加強留學生歇后語的認知語境,最終達到了解中國這種最特殊而又普遍的語言形式的目的。
1、從邏輯信息角度對歇后語的詮釋
根據關聯理論,聽話人根據說話人所提供的顯映方式結合其原有認知環境的舊信息對話語信息進行推理,在推理中便使用到了邏輯信息。如“聾子的耳朵――擺設”,“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在歇后語中如謎面的前一部分就是說話人所提供的信息,聽話人要理解這兩個歇后語就需要用自身的邏輯信息進行推理。這種邏輯信息其實是一種語義推演,它一方面體現的是某一國家人民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各人不同的智力反映。如外國朋友聽到“聾子的耳朵”,他的推理可能會是“聾子的耳朵”就是“聽不見”。但是,根據中國人的思維進行推理,聾子的耳朵雖然是“擺設”――聽不見,但有沒有它可大不一樣,有了它至少沒有缺少器官,起到“裝飾”作用,所以這樣的耳朵就是“中看不中用”――擺設。再看“閻王爺貼告示”,閻王爺就是鬼界的領導,也即西方人想象中的“惡靈之首”,那么閻王爺張貼白紙黑字的公文,當然就是“鬼話連篇”了。所以當我們對來華留學生講解具有會意特點的歇后語時,教師需要講解歇后語謎面的本意,然后調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使學生理解歇后語的真實意思。
2、從百科信息角度對歇后語的詮釋
百科信息是存儲于人腦中對關于文化科學系統的知識。對于聽話者來說這是最容易顯映的信息,但是因為每個人對文化科學知識掌握的重點、深度不同,因此各人對歇后語的理解與反映也不同。百科信息在理解歇后語中至關重要,如“過河的卒子――只能前進不能后退”,“ 螃蟹與蛇為伴――橫行霸道”,這兩個歇后語需要學習者有寬泛的常識才能領悟謎底的真正意義。如果學生不懂中國象棋的下棋規則,以及蛇、蟹的行走方式,那么教師如有這樣的暗指便是“水泊梁山的軍師――吳用(無用)”了。因此,如果學生的百科知識較為豐富,那么這樣的歇后語經教師簡單指點后學生便會恍然大悟。或者對外漢語教師首先要教授留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如中國象棋的產生、發展、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由象棋所形成的一些俗語,如“老將出馬,一個頂倆”,“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等在中國婦孺皆知,但是對于外國人來說,卻很難理解。有些蘊含百科信息的歇后語也經常是比喻式的,教師在授課時需要讓學生明白普遍的百科知識,然后通過比喻句式為其講解,學生才會迅速領會和掌握更多的歇后語表達方式和幽默風趣的語言形式。
3、從詞匯信息角度對歇后語的詮釋
詞匯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聽話人對漢語詞匯的掌握。詞匯信息體現在歇后語教學中,則需要把握漢字的構成特點和詞匯的諧音等知識,如“巨木――水到渠成”,“ 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第一個歇后語是一個關于“渠”字形體構造的歇后語,這越來越成為來華留學生很感興趣的一種記憶漢字方法。此外對外漢語教師經常在教授“臭”字時會使用與之相關的一個歇后語就是“自大一點兒――臭”,這是留學生包括本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漢字習得方式。第二個是詞匯諧音歇后語,“六月里戴手套”,手套是用來保護手的,但是在六月的暑天戴手套,顯然給人滑稽的印象,因此諧音為“保守(手)”,指跟不上形勢,思想守舊。這種構字法歇后語和諧音歇后語是來華留學生最能接受的一種形式,其認知過程也是根據詞匯信息進行推測理解的,在這種過程中,留學生可以學到更多漢字中的獨體字、合體漢字和同音字等。
4、從百科、邏輯和詞匯信息整合的角度對歇后語的詮釋
用關聯理論來解讀歇后語的時候,不僅局限于上述三種簡單的認知環境下的舊信息幫助留學生學習歇后語。它們可能是其中任意兩種信息的組合構成聽話人的舊信息。如“八戒――悟能(無能)”,即為百科信息和詞匯信息的組合;“瞎子――盲人(忙人)”,為邏輯信息和詞匯信息的組合;“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是百科信息和邏輯信息的組合。還有一種最復雜的就是三種信息的整合用于解讀一個歇后語,如“孔夫子的包――書袋子(書呆子)”,“老太太的腳――小足(小卒)――窩囊一輩子”。理解這兩個歇后語需要學習者既有百科知識、邏輯知識還要有詞匯知識。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些歇后語都是人們隨口而出,較易理解的一種熟語形式,不存在什么疑問。但對于留學生來說,教師需要向學生提供諸多的信息幫助學生完成推理過程,直到最終領悟。如果留學生連孔子(孔夫子)這樣基本的歷史文化常識百科信息都不了解,即使他有著相關的詞匯信息,即“袋”與“呆”的諧音,他也無從獲得邏輯信息以徹底理解這個歇后語所要表達的深層意思。同時如“老太太的腳――小足(小卒)――窩囊一輩子”這個歇后語可以說含有兩個謎面,所以也就含有兩個謎底,前一謎底做為后一謎底的謎面最終導出所要表達的思想。留學生要理解這個歇后語,一定要明白為什么老太太的腳是“小足”。如果學生不懂中國社會歷史上曾有過“裹腳”、“三寸金蓮”的“審丑”文化,不知道中國的象棋文化,那么他便無法繼續通過“諧音”、“比喻”方式進而推理出“窩囊”的結論。所以,這兩個歇后語就需要有三種信息的整合才能讓留學生明白其真正的意思,也能讓聽話人據此推導出它的“謎底”。
總上述,歇后語蘊涵著濃厚的民族氣息,是中華民族語言修辭的精華,它以看似平淡無奇的方式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崇高智慧,也是人們對世界認識與思索的一種獨特方式。關聯理論作為語用學核心的一部分,長期以來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而任何理論只有將其應用于實踐,才能充分體現其重要性。將關聯理論應用于歇后語教學中不僅很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優秀的語言文化,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教師在教學方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通過歇后語這種豐富活潑的語言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培養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大詞典 (修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6年第3版.
篇4
你見過漢字嗎?你肯定會不假思索的回答,“見過”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介紹我學了第五組課文的感想。
我學了漢字這組課文的感想是:漢字,我們平常讀書、看報,課文、作文、寫信都離不開漢字,漢字也有演變,比如說: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漢字是充滿智慧的語言符號。它是音、形、義的結合體,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所無法比擬的,幾乎所有的老外都 感到中國字難學,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讓中國人自豪,為什么中國人學得來 他們學不來呢?看看日本的文字吧,他們只有學中國的字才像字,他們自己創造的文字那也稱得上是字嗎?
我們的漢字還有許多好玩之處,猜字謎就是個好玩之處,比如說:畫時圓,寫時方,東時短,夏時長,就是“日”。
篇5
1、此地無銀三百兩;賊娃子說夢話 —— 不打自招
2、熟過頭的石榴 —— 不攻自破
3、三天賣兩條黃瓜 —— 不慌不忙
4、瞎子捉迷藏;飛機上張網 —— 捕風捉影
5、一腳踩進泥沼里 —— 不能自拔
6、七尺布攔腰剪 —— 不三不四
7、大姑娘上樓梯 —— 步步登高
8、一把利劍藏袖筒 —— 不露鋒芒
9、耗子啃菩薩 —— 不識大體
10、好心當作驢干肺 —— 不識好歹
11、十二月送蒲扇;三伏天借扇子;臘月買紙扇 —— 不識時務
12、一個跳蚤蹦起來 —— 不知去向
13、鴨子聽雷 —— 不知所云
14、風爆了皮 —— 不治之癥
15、隔著棉被撓癢 —— 不著邊際
16、入蟄的長蟲還了陽 —— 蠢蠢欲動
17、水里按葫蘆 —— 此起彼落
18、一個骰子擲七點 —— 出乎意外
19、頭發里找粉刺;地毯上找針 —— 吹毛求疵
20、大缸里放針;書桌上的筆筒;夜過巴州嚴顏 —— 粗中有細查
21、一二五六七;打獵忘了帶;說著葫蘆忘了瓢 —— 丟三落四
22、六點鐘的分時針 —— 頂天立地
23、蝎子懷里掛剪刀;中式服裝西式領 —— 獨出心裁
24、八十歲演員扮孩子 —— 返老還童
25、害什么病開什么方 —— 對癥下藥
26、林黛玉的性子 —— 多愁善感
27、年老的老松樹 —— 根深蒂固
28、大舌頭讀報;沒牙佬念文章 —— 含糊其辭
29、七仙女下凡;戲臺上的裝飾;夢中游蘇杭 —— 好景不長
30、七斤面粉調三斤漿糊;水壺熬粥;葫蘆里看地圖 —— 糊里糊涂
31、螳螂捕蟬 —— 黃雀在后
32、拿著鏡子對月亮 —— 回光反照
33、酒醒不見牛肉 —— 悔之晚矣
34、屎殼螂戴墨鏡 —— 昏天黑地
35、木偶流眼淚 —— 假仁假義
36. 大海里行船,草原上放牧--漫無邊際
37. 鵝蛋石跌進刺蓬里--無牽無掛
38. 鵝卵石壘墻腳--根基不穩
39. 鵝盆里不準鴨插嘴--無牽無掛
40. 鵝伸脖子--等著挨刀
41. 鵝在水中尋食--尾巴翹上天
42. 額頭角上擱扁擔--頭挑
43. 額頭上插牡丹--忍痛圖好看
44. 惡狗咬天--狂妄(汪)
45. 惡鬼見鐘旭--不得不老實
46. 惡狼扒門--成心糟蹋人
47. 惡狼對羊笑--不懷好意
48. 惡狼和瘋狗作伴--脾氣相投
49. 惡狼生個賊狐貍--不是好種
50. 惡狼學狗叫--沒懷好意
51、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53、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7、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59、潑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61、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63、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6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66、王八吃秤砣--------鐵了心
67、歪嘴講故事--------斜(邪)說
68、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70、周瑜打黃蓋--------兩廂情愿
71、趕鴨子上架--------吃力不討好
72、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
73、瞎子戴眼鏡--------裝飾
74、猴子撈月亮--------空忙一場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
76、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77、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78、和尚訓道士--------管得寬
79、過年娶媳婦--------雙喜臨門
80、聾子見啞巴--------不聞不問
相關文章:
1.漢語諧音歇后語大全
2.諧音歇后語大全及答案
3.諧音歇后語大全
4.帶有諧音的歇后語
5.關于漢字的歇后語諧音
篇6
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人們喜歡美麗的花蝴蝶,喜歡美麗的頭飾,喜歡美麗的衣服,而我卻喜歡美麗的漢字。
橫、豎、撇、捺、點,看似簡單的筆畫,卻有著無窮的奧妙。每個漢字都是由這些簡易的筆畫組成。“田”字一看就像是一塊天地,四四方方;“雨”字一看就像下雨,中間的四個點不就是天空中的雨滴嗎?“笑”字一看就像孩子臉上的笑容;“哭”字一看就像正在落淚……
生活中缺少不了漢字,沒有了漢字就缺少了許多歡樂,就像是字謎、笑話、諧音歇后語它們會給你帶來無限快樂!!!
指導老師:羅偉
篇7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又美麗而獨特,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在這次活動中,我通過看每個小組播放的精心制作的幻燈片,我發現中國漢字非常有趣,可以構成有意思的諧音笑話和諧音歇后語,也有它獨特、神秘的演變過程,使我大開了眼界,知道了許多知識,讓我更了解中國漢字,但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寫錯別字,亂改成語,為了自己的利益把它們變成一個個笑話和有錯別字的廣告,如:煙灑(煙酒)、騎樂無窮(其樂無窮)……我感覺真是中華文明史上的恥辱!我們一定不能寫錯別字,不能改變中國傳統的文化!
通過這次綜合性實踐活動,我懂得了每個漢字都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作,是中國民族的光輝榮譽。漢字!我真想對你說:“我愛你,漢字!”
五年級:冰雪fiy
篇8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滲透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需要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的傳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則肩負在我們年輕的一代身上。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語文教師,如何讓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把傳統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之中,使小學生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1.開展猜字謎游戲,體會漢字的趣味
在識字教學中,語文教師可嘗試讓小學生學會自己動手去搜集并編寫一些簡單的字謎,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一些能調動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猜字謎活動,能夠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漢字的有趣。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先讓小學生知道猜字謎常用途徑,即組合、象形和意會三種方法。
組合法是根據已有謎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筆畫或偏旁部首,以加或減的形式,使之可以組合成另一個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組合成“醋”字。象形法則是依據漢字的結構,將其筆畫比擬成某一事物,繼而對此進行觀察和想象,從而得出謎底。例如“四個開間四個窗”則為“噩”。意會法則要求猜謎者根據謎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聯想,最終才能得出謎底。例如“河心橋墩”(打一常用成語),根據謎題的要求,謎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師在教學“噩”字時,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則可編寫這樣的字謎“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讓學生記住這個筆畫較多的“噩”字。
2.利用諧音,體會漢字的神奇和獨特魅力
在日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漢字的諧音,讓學生體會到漢字的神奇和獨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詩歌、歇后語和對聯當中就有很多的諧音字,其中在歇后語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網絡資源對諧音歇后語進行搜集,并拿到課堂上進行交流。例如“宋江的軍師”――無用(吳用);“外甥打燈籠”――照舊(照舅)。
3.了解漢字的起源及演變,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引領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及變化這一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讓小學生先了解一些有關漢字的演變歷程,并知道漢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時,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就可以借用幻燈片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看圖并說說它們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漢字的演變歷程后,告訴學生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象形字,它們也是我國漢字發展的最初階段,而在這之后才逐步地從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號化的,為了書寫的迅速和便捷,其筆畫也越來越簡單。而通過這些認識和對漢字的學習,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學生對漢字的感情。
二、傳統文化在古詩歌教學中滲透,能讓小學生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的美
1.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詩歌的韻律美
古典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古代文明的結晶,需要學生借助于有節奏且富于感情的誦讀、吟詠,去理解詩歌的內容,感知詩歌所表達的形象,繼而來領悟其所傳達的情感。
2.在詩歌中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美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如除夕、春節、上元節(即元宵節)、寒食節、端午、七夕、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陽節時,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并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并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總之,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激發學生探究漢語的博大精深,并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滲透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方能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繼而展現出其獨特的文字魅力。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277-278.
篇9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準確把握育德結合點
小學語文最基本的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要體現工具性,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學會積累語言。而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情感的熏陶、內心的體驗,看重想象、直覺和創造性。工具是基礎,是載體,是表面方式和傳承的基本途徑;人文則是深層次的內蘊,是潛能,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審美觀念、擴大視野、凈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結構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有機的統一體,純粹工作意義上的語言文字是不存在的,也無法存在。反過來,沒有語法規則的,沒有語言規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沒有依附性的。
五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這一內容主要是想通過閱讀相關材料,開展猜字謎,搜集歇后語、笑話等活動體會漢字的神奇、有趣。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首先組織學生認真閱讀書上提供的材料,閱讀“倉頡造字”,了解人類最早的文字之一――漢字的誕生;閱讀“漢字的演變”,了解漢字悠久的歷史,由繁到簡的演變過程;閱讀“贊漢字”,欣賞書法作品,了解不同字體的特點;閱讀“我愛你,中國的漢字”,從作者優美的文字感受漢字的神奇。之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搜集字謎,編字謎,猜字謎,搜集歇后語,講笑話,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漢字的有趣。在這些閱讀和實踐活動中,學生充分了解了中國漢字的悠久歷史,感受了中國漢字的神奇、有趣,從而培養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憑借文本,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心,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只要我們深入地挖掘教材內容,就可以利用這些內容作為著力點對學生開展德育。
二、認真開展實踐活動,努力踐行生活中育德
“生活德育”思想,提出學校德育應走到兒童生活中去,努力踐行“活動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動”與“滲透”,強調“實踐”與“體驗”,最有效的德育活動就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悟理,在悟理中實踐。
在這一次綜合性學習中,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了搜集字謎、編字謎、猜字謎活動以及講笑話、搜集歇后語等活動。既然是以小組活動為單位,那么小組之間就應該注意分工合作,協調有序。
在活動中,我首先召集各小組組長,引導他們將本次活動的任務先進行分解,然后結合每個組員的特長進行分工。組員分頭搜集完后,再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小組內的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還要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梳理。最后,每個組派代表將梳理過的信息在全班進行交流。
活動過程中,要想提高活動質量,就必須要求小組成員之間善于合作。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意外。有的組長覺得組員能力太差,對組員的活動質量不滿意,于是就干脆把所有的事情攬過來自己一個人做;有的組員又不聽從組長的統一安排,導致最后組上的任務沒有完成,這些都引發了不少的矛盾。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去面對和解決這些矛盾,就是最好的育德。
三、積極爭取評優爭先,正確評價中全面育德
過去,教師習慣以權威者的身份出現,習慣以自己的經驗來評價事物。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往往忽略了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沒等學生開口,教師就口若懸河,說個是是非非。而只有注重學生的評價能力才能體現教育最本質的一面,才能幫助他們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揮,更有利于學生在漫長的終身學習中受益、成才。同時,學生的身心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周圍同學對他的評價和自我評價。從心理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被認可和賞識的需要,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這種需要更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評價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注重學生的互評和自評,講究評價的方式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這次綜合性學習的全班交流中,我要求每個小組的同學先對自己的活動情況進行自評,再對其他小組的活動進行評價,通過他們的自評與互評,來評選優秀活動學習小組。對學生個人還評選出“最佳組織能手”“善于合作能手”。在自評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鼓勵學生大膽肯定自己的優點,但也要正視自己的不足,培養他們的自我教育;在互評中,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對部分以自我為中心,不會發現別人優點的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別人。
篇10
漢字字體有七種,分別是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在這七種漢字漢字中,我最喜歡行書。因為行書是楷書和草書的合體字,既不像楷書那樣端正,也不像草書那樣潦草。真是是兩全其美啊!
漢字有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假借字和轉注字。其中形聲字在字典里比較多,在《說文解字》里形聲字占了82%呢!
書寫不同風格的漢字,是一種藝術,所以書法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王羲之是我國的著名書法家,他寫的寫的《蘭亭序》,更為漂亮。
漢字還有諧音,在歇后語中就可以體現出來。比如:和尚云游——出事(寺)了、老虎拉車——誰敢(趕)、小蘇他爹——老輸(蘇)……怎么樣,有趣吧?
字謎也很有趣,比如:頭是一,腰是一,尾是一,其實不是一;娥眉山上不見山……怎么樣,也很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