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火柴范文

時間:2023-04-02 21:0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瑞典火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瑞典火柴

篇1

Every match starts life as a chunk of wood. A match that bends when you try to strike it would be useless, so they use hard 1)aspen wood to make rigid matchsticks.

Each log will become nearly 400,000 matches, enough to last the average Swede a thousand years. The problem is the logs are covered in soft 2)fibrous bark that’s not stiff enough for making matches, so they’re fed into the stripping machine, which ruthlessly grinds away the bark. But the bare logs are still three meters long; too big for the processing machines. A circular saw makes short work of them, slicing the trunks into uniform 60 centimeter-long chunks called “3)billets.” If you tried chopping these chunks of hard wood into matches, you’d be at it all year. So, instead of slicing the wood, they peal it with a specialist machine called a “rotary 4)lathe.” One by one the spinning logs are forced onto a blade which shaves them into sheets called “5)veneers,” just one matchstick thick. Veneers that pass 6)muster pile up against this unique machine. It chops the stack into 15 million tiny sticks or “splints” an hour.

The strangest thing about matchsticks is that they’ve got to burn well when you need them to burn, and they’ve got to go out and stay out when you’ve finished with them. So Thorsten Hobst pours flame 7)retardant 8)monoammonium phosphate into a giant blender. Here it’s mixed with water, then piped into these revolving chambers to soak the splints.

Thorsten makes sure they’ve been properly dried out. He checks the wood’s humidity level is below 5%. Then he needs to see that the flame retardant is doing its job. As the wood burns the monoammonium phosphate in this five gram pile of matchsticks expands and chars. This stops the match burning any more once the flame is out. He’s hoping to see just 9)nought point six of a gram of ash remaining. Any less and the matches kept on 10)smoldering, but much more and the match hasn’t burnt enough. If they’re burning right, the batch is ready to mak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ticks to matchsticks.

This is the incredible continuous machine. Invented 150 years ago, by Swede Alexander Lagermann, this feat of engineering transforms two million splints into 40,000 boxes of matches every hour. With a bit of shaking and shoving each stick is aligned and dropped into holes in this metal conveyor belt.

Every match has to burn reliably first time, so first stop on the machine that never stops is the 11)paraffin. But even a stick soaked in paraffin won’t just spontaneously 12)combust. That’s where the match head comes in. So over in the batching room Peder Johanssen is busy cooking up a mix to start a fire. A 13)squeegee of 14)gelatin works as glue to hold the burning stuff in place. The business end of the match is made from 15)potassium chlorate, also found in fireworks and gunpowder. This kick starts the burn, setting light to the paraffin in the splint. After a drop of red to make it pretty, the mixture is ready to go to the continuous machine. The splints are dipped in the head mixture 4,000 at a time. The trouble is, if they box them now, the 16)gloopy heads would stick together. This is where the continuous machine comes into its own. More than two thirds of it’s 150 meter length is actually one giant moving drying rack. For the hour it takes a match to move from dipping to packaging, it’s just airing.

The safety match was born.

這個國家剛剛走出了一個漫長黑暗的寒冬,我們來到初春的瑞典南部。有這種氣候,也難怪瑞典人是瞬時照明與取暖方面的先驅。這是蒂達霍爾姆附近的瑞典火柴廠。蒂達霍爾姆工廠每天大批量制造兩億五千萬根火柴,并外銷到80個國家。

每根火柴都從大塊木頭開始。在點火時會彎曲的火柴是沒有用的,所以他們用堅硬的山楊木來制造不易彎曲的火柴。

每根圓木都會變成近四十萬根火柴,足以讓一個瑞典人用上一千年。問題在于包著圓木的是多纖維的軟樹皮,其硬度不適合做火柴。于是它們被投入剝皮機里,這臺機器會毫不留情地磨掉樹皮,但剝皮后的圓木依然有三米長,對加工機器來說太大了。一臺圓鋸迅速地把圓木統一鋸成60厘米長的短圓木。如果你要把這些硬木塊砍成火柴,你會忙上一整年,所以小圓木不是被直接切片,而是用一種叫旋切機的專門機器進行切割。一條條旋轉著的圓木被推到刀片上,刨成只有一根火柴那么厚的薄木片。經檢驗合格的薄板堆起來,放在這臺特殊的機器上,它每小時可將一堆堆的薄板切成1500萬根細棒,這些細棒叫“木梗”。

火柴棒最奇異的地方在于當你需要時,它們必須良好燃燒,等你用完時,它們又必須永遠熄滅。所以托森·霍布斯特要把阻燃材料磷酸二氫銨倒入一個巨大的攪拌機里,將它與水混合,然后輸送到這些旋轉室里去浸泡火柴梗。

托森要確認浸泡后的火柴梗確實已經烘干。他檢查木頭的濕度是否低于5%,然后他要檢查阻燃劑是否有效。隨著木頭燃燒,這堆五克火柴梗里的磷酸二氫銨會膨脹并燒成炭,這樣火柴在火焰熄滅后就不會再燃燒。他希望最后只剩下0.6克的灰燼。如果不夠這個重量,火柴會繼續悶燒;比這重則表示火柴沒有燒盡。如果燃燒適當的話,這批材料就準備好要從木棒變成火柴棒了。

這就是不可思議的連續機,150年前由瑞典人亞歷山大·拉格曼發明,這個工程設計上的杰作能每小時將200萬根木梗變成四萬盒火柴。經過機器稍微搖晃推擠,每根火柴都對準并落入這條金屬輸送帶的孔洞里。

篇2

17歲男孩創業

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1926年出身于瑞典一個農場主家庭。1896年,坎普拉德的祖父阿契姆購買了一處449公頃的土地(森林和農場),從德國移居到瑞典。因缺少經營資金、銀行拒絕貸款,阿契姆1897年自殺。坎普拉德祖母獨自擔負起了經營農場及撫養三個孩子的重擔。1918年坎普拉德的父親弗蘭茲接管農場。

也許是祖父因錢而自殺、父親經常念叨農場因為缺錢而做不成。坎普拉德從少兒時代就進行一些小打小鬧的批發轉零售類小生意。5歲時,坎普拉德向附近的住家出售火柴;7歲時,他開始使用自行車向地域更廣的住家售貨。他發現可以通過郵購在斯德哥爾摩以低廉的價格大批量地購買火柴,再以很低的價格單個出售。從火柴開始,他擴展到出售花籽、賀卡、圣誕樹裝飾品。小男孩從銷售中發現了巨大的賺錢樂趣:“那是一種驚喜,當你發現自己能夠如此便宜地買進各種東西,然后再以稍高一點的價格賣出時,你就會感受到這種驚喜。”

1943年,坎普拉德在進入哥德堡商學院讀書之前,用父親給的一筆“學習獎金”創建了IKEA(宜家k在1948年第一次打出家具廣告之前,坎普拉德經營的都是圣誕卡、自來水筆等小東西。由于最初主推的家具(一種椅子和一種咖啡桌)很成功,坎普拉德開始印制名為“宜家通訊”的小報(1951年正式發展為宜家的商品目錄冊,到2009年以27種語言和56個版本印刷近2億冊)。1948年,宜家有了第一位雇員,但實際還是坎普拉德一個人的公司,家人及陸續增加的幾位雇員主要是起個幫手的作用。

從瑞典到全球

創始人的驕傲來自機遇和天才合作者的幫襯。1951年。經過長達一天半時間的持續交談后,坎普拉德聘請了一位得力干將斯文?漢森。1952年坎普拉德和漢森決定,采用一種長期性展覽加銷售的家具經營方式,解決過去單純郵購模式下由于惡性價格戰帶來產品質量下降從而失去消費者信任的問題。宜家清倉處理了各種小件商品,開始專注經營家具。1953年3月,位于瑞典阿姆霍特的宜家第一家展廳式銷售的家具商場開業,顧客第一次能夠在定購宜家家居用品之前看到和觸摸這些產品。將郵購業與家具商場合二為一的宜家家具經營之道正式誕生。

宜家商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宜家包含大約9500種家居用品。每一種產品都是由IKEA ofSweden(LOS)開發的。截至2010年4月,共有310家宜家商場分布于38個國家和地區。

2010年宜家首次以年度報告摘要的形式公布了財務狀況。宜家財政年度為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2009財政年度銷售額218億歐元,凈利潤25億歐元。2010財政年度宜家銷售額達231億歐元。

順勢而為與逆境成長

“宜家之道”與其創始人坎普拉德一樣誕生在斯馬蘭,瑞典南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由于匱乏。人們千方百計將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宜家正是基于這種做事方式之上,形成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材料,以人們所負擔得起的價格提供優質產品的經營之道。

篇3

英瓦爾自幼生活在鄉下,家境又很不好,怎樣能夠多掙些錢,是他經常考慮的事情。他打算走街串巷去賣火柴。父母并沒有因為其中獲利微薄而勸阻他,也沒有以男人做事就做大事的道理教育他,放手讓他去賣火柴。

他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沿著各個村莊去叫賣,因為是小本經營,必須拉下臉皮,腳踏實地地去跟每一個顧客打交道,才能有所收獲,才能積累出財富。英瓦爾一毛票一毛票地數著賺來的錢時,沒有泄氣,他像對待一百萬那樣珍視到手的每一分錢。看到小小的利潤越聚越多,他越來越不愿呆在家里,讓父母養活自己。

漸漸的,他又發現,從首都斯德哥爾摩批量進貨可以便宜很多,然后再以低價出手,這樣能夠賺取更多的利潤。他做得得心應手了,以賣火柴的成功經驗去擴大經營的范圍,魚蝦、裝飾物、種子、圓珠筆……這些小生意,做大事的商人們都不屑一試,而英瓦爾依然像當初賣火柴那樣去腳踏實地地去做,一點一滴地讓自己的事業壯大起來。

17歲時,有些孩子還沒有能力打理自己的生活,英瓦爾就在父母的幫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因為是生日禮物,公司的名字就叫“宜家”。有了自己的公司,英瓦爾還是沒有計劃著怎樣去干大事,賺大錢。公司銷售的一直是些很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只要屬于低價商品,他都一心一意地去經營,在自己心目中,他還是沿著村莊叫賣火柴的小攤商。但他早已在賣火柴的時候學會了洞察市場的需求,練就了敏銳的商業頭腦,即使仍舊賣火柴,他的經營藝術也已經今非昔比了。

篇4

在圣誕節前夜藏掃帚是挪威的一項古老風俗。過去,人們認為巫婆和惡鬼會在圣誕節前夜外出尋找掃帚來騎,所以家家戶戶都會把掃帚藏在最安全的地方。如今的挪威主婦依然遵循這一傳統,她們在睡覺前會把掃帚、拖把和刷子等物品全藏好。而男人們有時還會溜出家門,在外面放上幾槍,以嚇跑巫婆和惡鬼。

捷克:用核桃殼制作小船

捷克共和國的一項圣誕節風俗是用核桃殼制作小船。人們會敲開幾只核桃,在半只空核桃殼里放進一只蠟燭點燃,讓它在一只盛水的大碗里漂。據說,核桃船的行駛軌跡也預示著主人的未來。蠟燭燃燒的時間越長,主人就越有可能生活得幸福長壽。如果小船一直靠在碗邊,則意味著主人會守在家里不外出。

斯洛伐克和烏克蘭:向天花板拋食物

在斯洛伐克和烏克蘭的圣誕節前夜飯開始前,一家之主會將一勺叫作“Loksa”(用面包、水和罌粟籽餡做成)的食物拋向天花板。粘在天花板上的食物碎屑越多,就預示著主人一家來年會更加衣食無憂。

西班牙:“拉屎木頭”

在西班牙,人們會在圣誕節這一天將事先做好的木頭人(僅僅臉部完整)的一部分投進壁爐,一邊唱歌一邊敲打木人,“命令”其從體內“排泄”出糖果和禮物來。

智利:祭奠親人

在過去11年中,智利小城Talca的人們會在新年這一天來到市政公墓,陪伴死去的親人度過這個節日。晚上11點鐘,當小城的主教宣布彌撒儀式結束時,市長會打開墓園的大門,同時還有優美的古典音樂一起迎接死者的家屬。

秘魯:洗“Temascal”(汗蒸)

在秘魯的庫斯科和馬丘比丘等地,人們會履行一項古老的印加人新年風俗――洗“Temascal”(汗蒸)。“Temascal”是一個用布裹起來的小木屋,象征大地母親的子宮。人們在這里洗掉身上的異味,得到凈化,好似經歷了一次重生。

瑞典何以躋身最具創新國家

隨便提起一樣瑞典人的創新,大多數人都不會感到陌生,比如拉鏈、安全火柴、三點式安全帶、心臟起搏器、渦輪增壓發動機、電腦鼠標、移動電話、伽瑪刀,Skype公司開發的互聯網電話系統以及由Spotify公司提供的在線音樂播放,等等。

瑞典是一個僅有950萬人口的小國家,為何會擁有如此眾多的創新成果?瑞典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對能源、通信、工程和機器不斷增長的需求,共同構成了創新活動的強大推動力。

19世紀,瑞典就普及了基礎教育,建立了完備的義務教育制度。教育不僅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了參與創新活動的機會,并且拓展了接受新技術思路和概念的能力。不但如此,在教育的過程中,個體價值也受到尊重。一個人從在學校接受教育的第一年,就被鼓勵參與討論。更重要的是,瑞典的公司和組織往往也都接受、具備這種文化,針對自己的工作、服務的單位和社會,每個人都可以提出問題并貢獻新思想。

因此,好奇心和實用性在瑞典人身上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很多早期的發明家通常也是發現者。而對技術和發明的興趣,也在瑞典形成了一種格外活躍的工程文化。國際上,瑞典被譽為“工程師的國度”。可以說,瑞典的創新精神植根于瑞典人的價值觀。

此外,學術界、地方政府和商業部門的合作對激發創新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風險資本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目前,瑞典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4%。

篇5

火柴棍雕塑

(日本)

雞蛋殼、碎紙片、沙粒等這些生活瑣碎之物在藝術家眼里可是極佳的創作媒介哦,正如您所看到的這個昆蟲雕塑一樣,它由上百根火柴棍粘結在一起,翅膀上的細小紋理、身體的脈絡褶皺都清晰地展現在眼前,手法之細膩著實令人贊嘆。(設計師:Kyle Bean)

T恤上的創意兜兜

(瑞典)

換個顏色?換個位置?T恤兜兜的設計不再這么老套啦,來瞧瞧設計師的精彩創意吧!T恤上的圖案與透明塑料的兜兜巧妙結合,讓人誤以為真的有支手在替您拿著手機,或有個夾子夾著鼓鼓的錢包,再或者心愛的iPod掉進水里了。這個創意比那些拼圖案、拼色彩的T恤可要高明不少哦!

“后開窗”座椅

(美國)

嘈雜的辦公環境,來回走動的人群,這真的很難讓人靜下心來休息或專心工作。舊金山的設計師制作了這把所謂的“后開窗”座椅,封閉式環狀“扶手”可有效降低環境噪聲,減少視覺污染,同時“裂開”的靠背并未完全封鎖人們的視線范圍,搖頭瞧瞧周圍仍是十分輕松。

無車座自行車

(德國)

德國設計師最近推出一款十分奇特的自行車,它沒有腳踏板也沒有車座,駕駛者通過繃帶將身體固定在自行車框架上,然后通過雙腿助跑使自行車行駛起來。

深空九號—科幻系手表

(德國)

歷時數年的設計與制造,這款科幻系手表終于問世啦!它的靈感來源于《星際迷航》中那座超級龐大且炫酷的宇宙空間站——深空九號(Deep Space Nine)。貼合穹頂彎曲的指針如同空間站的外體支撐,而中間的三軸陀飛輪則是整個建筑工事主體,它會隨著時間流逝自轉與公轉,漂亮之極!

該表售價19.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7萬元)。

陶瓷紙張

(意大利)

被卷成一團或被切割成條,這些即將被扔進垃圾桶的無用“紙張”卻是用陶土燒結而成,雖然沒有真正的紙張那么纖薄,但已具有了紙張的那種形態與味道,而在上面寫字之后更能以假亂真,迷惑眾人。(設計師:Clare Conway )

3D打印的變形鼠標殼

篇6

我喜歡跟著攝影師出門旅行。他們一到目的地就從碩大的背包里挖出大機器、鏡頭、遮光罩,咔嚓咔嚓地組裝,再用雷達一樣的敏銳目光開啟“掃描旅行”模式。曾經和A君結伴去過一次古鎮,熱鬧,擁擠,滿街都是穿著古裝拍紀念照的“皇帝”、“嬪妃”。我爬高上低地拍小橋流水,A君對著一條空曠的道路按動快門;我研究特產、手工,他屏氣凝神觀察街道、車流。最后看到片子時,我大吃一驚,他的鏡頭下呈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小鎮:摒棄那些擾亂耳目的因素,空空蕩蕩的街巷中有著斑駁的樹影,如水墨畫一般絕美;街道對面,戴眼鏡的老太太坐在自家的二層木樓下搖蒲扇,瞇著笑眼聽收音機,讓人感覺到生活的踏實。

攝影師有時候就是這樣進行直覺式旅行,每到一地,他們會首先飛快過濾掉嘈雜的環境和膚淺的畫面,繞過表象看到深處,把魚目中的珠子一一挑選出來――那些往往是讓我們區別一次旅行和其他旅行的精華亮點。我對A君的眼光表示感嘆,他說:“哪兒都不缺精彩,4根火柴擺成的方框,我能有20種拍法,何況一個小城呢。”我感嘆于不同的觀察模式所帶來的不同印象,并暗暗認定,旅行的時候,把某個感官的靈敏度變高,不僅是視覺,也可能是味覺或其他,相信每個人都會發現一段不一樣的旅程。那些被人們去“爛”了的地方,照樣會有新意。

就算沒有相機,我們也可以像攝影師一樣行走。 CNT微調查

請各地土著玩家造句:“到了XX,你可以不去XX,但一定要……”比如:“到了開封,你可以不去清明上河園,但一定要去龍庭北邊的潘楊二湖;可以不去吃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樓’灌湯包,但一定要買一籠黃家包子。”關于各地最值得一去的地方、美食等,你的私房推薦是什么?

@花木紅蓮_去哪里補誰的裘:到了上海,你可以不去金碧輝煌的東方明珠,但一定要看看傾斜度超過著名比薩斜塔的北宋古塔“護珠塔”,見證一下古代的上海奇觀;可以不吃生煎包,但別忘了買走一兜經典的大白兔奶糖。

@陳超炎:到了拉薩,你可以不去輝煌的布達拉宮,不去文藝范兒的瑪吉阿米,不住青年旅社,但一定要去老光明茶館嘗一下五毛錢一杯的藏味甜茶,去天海夜市烤幾個噴香的羊蹄兒,去彩繪裝飾、古樸粗獷的藏民碉房住上一宿。

@Candy的那些事兒:到了濟南,你可以不去看趵突泉的三股水,但一定要走走曲水亭等“曲巷通幽”的濟南老街巷,體驗“戶戶涌泉,家家垂柳”的濟南舊風貌;你可以不去大明湖追尋“夏雨荷”的足跡,但一定要就著“草包包子鋪”的包子,喝一碗“甜沫唐”的大碗甜沫。

@張玄-玄音:到了廣州,你可以不去爬白云山,但一定要去上下九挨攤兒嘗嘗廣州最本土的小吃,特別是西關牛雜;早晨別賴被窩會周公,去陶陶居吃正宗廣式早茶是不錯的選擇!

@冰城薇薇安:到了大慶,你可以不去油田,但一定要去雪地露天溫泉泡一泡,體驗溫差70℃的冰火兩重天;到了哈爾濱,你可以不吃小雞燉蘑菇,但一定要在冬天逛中央大街的時候,一邊哈氣、跺腳,一邊舔“馬迭爾”冰棍――這可是從清朝傳下來的哈爾濱特色美味,老好吃了! Q&A

篇7

不和孩子談錢,不讓孩子掙錢和管錢,財商之門打不開。

財商和智商、情商同樣重要,啟蒙的關鍵期都在0~12歲。中國父母忽視財商,遇到錢的話題總是繞著走,繞過財商去開發智商和情商。其結果呢?孩子要么成為財務自然主義者,要么被錢牽著鼻子走或對錢無能無知。

人生路上,如果“智、情、財”三商高,孩子自然前景好;如果三商缺一,因財商低會導致命運不濟。

中國文化“重財輕錢”,見面問候語是“在哪發財呢?”拜年時只說“恭喜發財”,從不說“恭喜發錢”;春聯橫批只寫“財源滾滾,財源廣進”,從不寫“錢源滾滾,錢源廣進”。

為什么我們中國人大張旗鼓地說“財”,卻偃旗息鼓地說“錢”呢?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財”字,就會發現古人把財商智慧藏在了“財”字里。“財”字從“貝”從“才”,“貝”代表錢,古代用貝殼做貨幣。一個人要想有錢,必須有才干,先誠意、正心、修身;一個人要想“發財”,必須靠勞動,靠真才實學,方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財商智慧從哪里來?從勞動中來,從創造中來。美國財富大亨巴菲特5歲時買口香糖遇到錢,錢打開了他的財商之門。14歲前,錢歷練了他的經營、管理、選擇、投資,以及人際交往的多種能力。瑞典宜家的創始人英格瓦5歲時賣第一盒火柴遇到錢,錢激活了他的財商智慧。17歲前,錢讓他找到了發現和滿足他人需求的財富之道。

錢一旦開啟財商之門,便順理成章地打開智商和情商之門。美國孩子入學前,就開始學習做生意。這并不是父母需要他們賺錢,而是父母有意把孩子放在和錢財、物質、人打交道的平臺上,讓孩子自己體驗、摸索和錢、物、人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為孩子將來事業的成功奠定基礎。

繞開財商,只開發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等于把孩子的財富智慧鎖在大腦里。鎖上財商,三商缺一商,人生難順當;如果三商鼎立,人生路上,自有信心和勇氣。

篇8

謝娜已是個姐了,而且曾經滄海,張杰也歷經坎坷星路,按理他們可以更舞臺更有控制地愛著,但是,我仍然在謝身上看見率真、在張眼里看見青澀。有一幕是這樣的:在張杰跪著向她求婚的時候,她拿筷子一樣平凡而迫不及待地伸出自己的手,然后又傻傻地問旁邊起哄的朋友:到底應該是哪一只手?

常常被謝娜弄得笑場,哪怕是這樣莊重的情景,她都是那么可樂,但是,在她與張杰為數不多的愛情互動畫面里,我看見更多的是笑臉之上的淚珠,很美。在《快樂大本營》的節目里,有人講到謝娜在東京街頭與張杰走失,手機不通的情況下,兩人在人潮擁擠的陌生都市里,憑著直覺、對方的氣息互相尋找,最后居然在街頭“團圓”,兩人喜極而泣,緊緊擁抱,木訥的他對她說:“以后再也不讓你離開!”在張杰成都演唱會里,一提及謝娜,張杰就熱淚滂沱,而在臺下助威的謝娜何嘗不是一路飆淚地觀看?

愛到不知道說什么好,只有哭最直接單純而且抒情、舒服。在K T V里,大家在搶唱,給人沒心沒肺印象的謝娜居然在為張杰埋頭趕織毛衣,如同在頭等艙里我看見一個大姐在織毛衣,原來當夜她要在張杰生日之前把毛衣織好,給他驚喜……有同事把此當糗事在節目中“供”出來的時候,謝娜怔了一下,然后淚水就奪眶而出,滿懷柔情怎么掩飾?

在他們結婚典禮上,他們更是哭得稀里嘩啦,她是哭著說的:“謝謝張先生,在我最需要愛的時候你來愛我。”這邊的新郎更是哭成淚人,無比深情。我參加過不少婚禮,那些會哭的新郎新娘,一定是深愛的,情不自禁。瑞典小王子在莊嚴神圣的婚禮上哭了,英國威廉王子在舉世矚目的婚禮上,眼睛潮濕了……

笑可以裝,而哭是絕對的失控,是最真實的。我看到章子怡在笑著談及那個舊愛的時候,我知道她內心的疼;我看見陳慧琳在曬幸福的時候,那無法抑制的淚水,讓人寬慰……

我們常常不知道彼此有多愛,那么,羅西告訴你,有一條可以自測:你會為彼此的愛情感動得哭了嗎?若是,恭喜你愛到穴位了。當年,林語堂和廖翠鳳婚后商量說:結婚證書只有在離婚時才有用,我們燒掉它吧,今后用不著它的。然后兩人淚眼朦朧地用一根火柴將結婚證書燒掉了,那是怎樣一種破釜沉舟的愛,怎么能不為自己哭一下來祝福與表彰?此后倆人果然相守了一生。眼淚比鮮血家常、渺小、簡單、樸素,卻一樣有血一般的絕對與溫度。

愛情好到一定程度,往往你還有一點點別致而奇怪的小委屈,淚水的豐盈是與這個“小委屈”有關的,如同帶露珠的花朵更惹人憐愛,這樣的愛特別滋潤、感人,不是有句詩歌說:愛的深沉,才滿眼是淚;而且在里,最高境界是做著做著,她居然盈盈地哭了……

若是真愛,一想到你就想笑;若是深愛,一想到你就想笑,笑著笑著,就淚眼朦朧!因為有感人的“小委屈”。

據說N B A湖人隊巨星科比要離婚了。科比給我印象一直很好,你看,他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做好全家早餐后,五點一過就到球場獨自練習了。現在想,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好男人”的背后一定有某種不安而補償的心理,果然,有媒體報道:他的“婚外性”涉及1 0 0多位女人!顯然,他的婚姻里,他沒有委屈,只有虧欠。

深愛,寧愿帶點“小委屈”,也不要有虧欠感。

帶點小小的委屈,卻無比憂傷與感動。深愛里的眼淚,充滿含金量。

篇9

在農村當過放映員,我曾經跟著他在山村“跑場”。張藝謀《看電影》的情景,是很常見的事,但業余和準業余的文學作者不知道已經把這種故事寫過多少遍了。而且,一個三分鐘的片子,把山村孩子對電影的熱衷、農村“小芳”的情竇初開、農村基層干部趁機多吃多占,都給包籠進來,撐得太滿了……惟一值得贊揚的是,畫面拍得很漂亮,山村夜晚、露天影院的場面拍得很寫意,這是張藝謀的拿手活。但整個故事那么幼稚,如果不是戛納的“定貨”,我都得懷疑這是張藝謀轉包給哪個電影包工隊干的活。陳凱歌撞車的片子叫《朱辛莊》,也是幾個孩子看露天電影。時間確指1977年。幾個男孩趁放映員不在,把放映機打開,把拷貝裝進去,把電影放出來了――這情節有點懸,但無法斷定絕對不可能發生。放映出來的是卓別林的片子,男孩們看得非常開心。接著,一個想象力極端幼稚的情節出來了――突然,斷電了,孩子們聰明機智地架起自行車使勁蹬,靠自行車輪胎磨擦生電輸送電源,電影就可以繼續放映了,孩子們就樂顛了。然后,放映員出來了,孩子們一哄而散了,只有一個盲童坐在石階上,央求放映員讓他把電影“看”完。這使放映員非常感動。最后的一個場面,轉場到2007年,一家豪華電影院里空蕩蕩的,只有一個盲人摸索著到一個座位上坐下,“包場”看電影――這盲人當然就是前頭坐在石階上的那孩子。

這里是不是潛藏著一句話:現在看電影的只有瞎子!過去很喜愛電影的人,現在都跑光了,剩下來的,只有盲人(所以,才那么不識貨,不欣賞我的無極精彩)。

當然,我們也不能把陳凱歌想成那般小心眼的人。他不至于借這個3分鐘的短片替自己出一口氣。但是,孩子們蹬著自行車發電帶動放映機,這想象力真是幼稚到天真地步,或者是天真到幼稚地步。那種靠自行車輪磨擦發電照明的東西,咱們也見過,樣子像個手雷,通常就稱為“磨電”。“磨電”能帶動的燈泡就是手電筒用的那種3伏的,只能照自己鼻子跟前的一點點亮。而電影隊的移動放映機,進口的一般是110伏電壓,國產的是220伏的。光是喇叭,功率最少也得20瓦。放映機機械傳動和那么亮的光源,起碼也得一兩百瓦吧。這個段子中把技術性的細節拍得很仔細,幾個孩子拿根電線,一頭接自行車,一頭就插座上了。靠幾個孩子蹬自行車,發出220伏、200多瓦的電,天啦!陳凱歌也算電影“世家”出身的了,不會連手電筒和電影放映機都分不清吧!尋找電影中的穿幫鏡頭,是一些影迷的大樂事。網絡上有很多穿幫鏡頭的貼圖,還有專門收集影視穿幫資料的網站(如www.5see.com)。諸如古代戰場上出現電線桿、汽車,兩個鏡頭對接里道具、布景不一致等等,都是穿幫迷們的至愛。更有好事者,把好好的鏡頭截下來,自己亂加改造,也當作發現穿幫用以哄人。《高辛莊》中用自行車發電放映電影大概不算穿幫,算“硬傷”吧――應該有人把這段截下來,貼到專門收集影片硬傷的網站上去。看《總有一部電影感動你》,聯想到7月30日去世的電影大師英格利?伯格曼。伯格曼拍了大約六十部電影,最后一部是帶在自傳性質的《芬妮與亞歷山大》。這部影片中第一段,恰好也是回憶小時候放映電影的情節。那大約是在1925年,電影發展的初級階段。伯格曼在文字回憶錄中也講到這件事――一個圣誕節,他的哥哥得到的禮物是一臺小放映機,而他得到的是一個玩具熊。伯格曼到老了還堅持說,那是他一生最悲慘的一天。他太想要那臺放映機了,他哥哥卻一點不在乎那個東西。于是,他花大代價終于從哥哥手上換來放映機。圣誕節的深夜,大人們在守歲,跟我們過春節一樣守歲,有的打盹、有的趁機去跟女傭人鬼混。小孩都趕進屋子睡覺了,伯格曼偷偷起來,把他的放映機從盒子里拿出來。精彩的細節是,這個放映機的光源是一盞煤油燈,就像從前福州每個家庭都有的那種“洋油燈”。從前“洋油”是進口的,挨家挨戶用的“洋油燈”最早大概也是進口的,樣子跟1925瑞典貴族家庭所用的一模一樣。劃根火柴點亮煤油燈,伯格曼把它放進放映機的后部,裝上膠片,搖動手把,膠片的圖像就投影到墻上了。在其它伯格曼的資料片中,他也拿出妥為保存這個小時候的寶貝展示過。放映機前頭有個頁片,手把搖動時頁片會周期性地擋住鏡頭――把兩格切換的過程擋掉,放映出來的畫面會有跳動感,但畢竟是完整的了。這就是真實到能感動人的細節。這里得略加技術性的分析:伯格曼的煤油燈能放電影,一是那電影機只投在距離很近的墻壁上,就跟每個小孩都玩過的手影一樣;二是機器和膠片的轉動是靠手搖,不需要其它能源。伯格曼拿了珍藏的真品當道具,確保了真實性;而咱們的凱大哥卻荒唐地想象蹬自行車發電來放電影,太胡弄人了。

篇10

1.算盤(公元190年)

使用算盤的最早記錄是大約公元190年在中國。在幾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算盤都是計算速度最快的,現在技術熟練者用它計算仍然比用電子計算器快。

2.阿司匹林(1899年)

小小的阿司匹林藥片醫治的小病也許比其他任何藥都多。希波克拉底是第一個意識到這種物質的治療作用的。在世紀交替的時候,德國化學家霍夫曼完善了這種藥。

3.帶刺鐵絲(1873年)

這項世界上爭議最大的發明最初并不是為了限制人的出入,而是為了限制牛的出入。

4.條形碼(1973年)

條形碼是費城一名學生在1 952年作為一種可視莫爾斯電碼發明的。現在條形碼出現在我們買的幾乎所有東西上。

5.電池(1800年)

在18世紀80年代,意大利物理學家伽伐尼發現,他用兩塊金屬觸及死青蛙的腿,青蛙腿會抽動。他的朋友伏打受此啟發發明了伏打電池。

6.自行車(1861年)

自行車在19世紀20年代只是作為紳士們的設計的,很快就成了最沒有階級界限的交通工具。

7.胸罩(1913年)

人們普遍認為紐約社交界名人瑪麗?雅各布是現代胸罩的發明者。她設計胸罩用以代替難看的緊身胸衣。

8.紐扣(1235年)

古希臘人用原始的紐扣和套環固定束腰外衣,但是我們今天服裝上的小小有孔塑料扣得以流行則歸功于紐扣眼。

9.相機(1826年)

最早的一種相機是英國博學家陶爾博特發明的,但是尼埃普斯l 826年制作出最早的永久性相片。

10.指南針(1190年) 中國和歐洲的水手在12世紀各自獨立發現了磁鐵。到1190年,意大利航海者利用磁鐵使水羅盤中的指針磁化。

11.(1640年)

埃及人在3000年以前就用了,16世紀意大利婦科學家法洛皮奧最早宣傳用它們來防止疾病傳染。

12.冰箱(t834年)

珀金斯第一個描述了裝有揮發性化學物質的管子怎樣可以冷卻食品。

13.火炮(14世紀)

火藥使人們在13世紀造出火炮。向現代火炮邁出的最大一步是史密斯和韋森制造的金屬外殼的炮彈,1857年第一次發射。

14.內燃機(1859年)

首臺內燃機的出現要歸功于比利時發明家艾蒂安?勒努瓦。1859年,他將一臺蒸汽機改造成內燃機。這臺內燃機是此后生產的無數內燃機之母。

15.激光器(1960年)

物理學家西奧多?梅曼1960年造出了第一臺激光器。這臺裝置的核心是一塊紅寶石,射出的光“比太陽中心還要明亮”。

16.燈泡(1848年)

事實上,約瑟夫-斯旺早于愛迪生發明了燈泡。后來,兩人攜手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今天,他們共享發明燈泡的榮譽。也許,在我們眼里,再沒有比這一小玩意更司空見慣的東西了。

17.鎖(公元前2000年)

大約4000年前,埃及人最早發明了鎖和鑰匙,用以保管物品。

18.微型芯片(1958年)

美國工程師杰克?基爾比發明了世界上首個單片集成電路,也就是微型芯片,從而改變了計算機這一領域。

19.移動電話(1947年)

貝爾實驗室1947年首次提供了移動電話服務。

20.紙(公元105年)

近2000年前,中國人開始使用樹皮、竹纖維、大麻纖維和亞麻纖維生產紙張,但很多世紀后,紙才傳遍世界。

21.個人計算機(1 977年)

史蒂夫?喬布斯1977年了AppleⅡ,這是首款面向消費者推出的個人計算機,與后來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的機器已十分相似。

22.印刷機(1454年)

中國人早在公元500年就發明了木版印刷,但率先造出新式印刷機的是德國工匠谷登堡。

23.無線電(1895年)

意大利發明家古列爾莫?馬可尼率先發射和接收了無線電波。1896年,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俄羅斯人亞歷山大?波波夫也實現了無線電通信。馬可尼1901年首次發出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信號:代表字母S的三個點。

24.電話(1876年)

伊萊沙?格雷和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在19世紀70年代比賽誰能率先研制出第一部能實際使用的電話機。最終貝爾以微弱優勢取勝。

25.電視(1925年)

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于1925年首次向公眾展示了電視機。

26.因特網(1969年)

美國國防部在上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了關于因特網的設想,英國計算機迷蒂姆?伯納斯一李1989年發明的因特網連同萬維網,以其他任何發明都不曾有過的方式震驚了世界。

27.火柴(1826年)

來自斯德哥爾摩的化學家約恩?瓦爾克第一個發現,裹有氯酸鉀和硫化銻的木棒能夠在擦過石頭表面時燃燒起來。

28.避孕藥(1 951年)

1951年,化學家卡爾?杰拉西領導的一個小組研制出了避孕藥,但直到1962年才在英國市場銷售。

29.輪胎(公元前3500年)

輪胎當之無愧地排在所有“最偉大發明”排行榜的前列。有關輪胎的最早證據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閃族人(即當代伊拉克)的壁畫;隨后輪胎就快速滾向西方。

30.拉鏈(1913年)

拉鏈的發明歸功于伊德翁?松德貝克。這位瑞典工程師于1913年為了系緊高筒靴而制作了第一條現代拉鏈。

以下發明為榮譽提名

1.弓箭(公元前3萬年)

2.CD(1965年)

3.心臟起搏器(1958年)

4.信用卡(1950年)

5.鼓(公元前1.2萬年)

6.炸藥(1867年)

7.釣魚鉤(公元前3萬年)

8.全球定位系統(1978年)

9.iPod(2001年)

10.電熱水壺(1 891年)

11.顯微鏡(1590年)

12.犁(公元100年)

13.橡皮筋(1845年)

14.縫紉機(1830年)

15.眼鏡(1451年)

16.注射器(1844年)

17.望遠鏡(1608年)

18.雨傘(公元前2400年)

19.隨身聽(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