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廳策劃案范文
時間:2023-03-25 10:34: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餐廳策劃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一部分 觀點提煉
1、明確活動目的。
通過對該西餐廳的經營狀況分析,周邊環境分析等,首先要明確目前希望通過七夕營銷活動解決什么問題?是快速提升西餐廳的知名度、品牌形象?還是以提升銷售為主?不同的直接目的會導致活動主題及細節上的差異。
而據普遍行業情形分析,節慶時期餐飲行業并不愁沒有客人上門,而對于中高檔定位的西餐廳,我認為更關鍵的是通過對目標消費群的分析(20-40歲群體為主),通過活動主題的包裝及提前宣傳,營造該餐廳很好的形象與消費氛圍,借此去提前吸引目標群的關注。簡單的說就是在節日之前怎樣更好、更多、更精準的抓住目標客戶群以保證節日期間的銷售力度。
2、觀點提煉
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是此次營銷活動的關鍵,不論該事件落實成什么形式的活動,都要具備很強的吸引力;不論場地選擇在什么地方,都要有相當的人流量;不論參與活動的人有多少,抓住目標受眾群體最重要。
第二部分 策略導入
1、西餐廳目標受眾群分析
考慮三個問題,誰會去中高檔西餐廳消費?他們如何消費?消費過程中的期望是什么?
中高檔西餐廳逐步成為人們休閑交友、商務洽談、聚會的理想之地,除了消費餐點本身之外,消費者更注重環境、氛圍的好壞。這群人擁有既定的價值觀、熱愛生活、有一定主張和品味、他們除了關注產品本身之外,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根據七夕節日營銷背景,我們將此次目標受眾定位于20-40歲中高端人群;
他們在進餐廳用餐除了希望餐點美味之外,也注重環境、氛圍、文化等附加值因素;
他們的消費期望是:餐點好不好吃?餐廳有無格調?好不好玩?有無優惠?給他們帶來了哪些精神利益?
2、如何吸引他們?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節日的定位使它具備文化性,如何希望目標群的關注?活動期間用充滿七夕文化氛圍的包裝樹立該西餐廳中高檔、獨特的形象;以滿足目標受眾需求,具備創意性的活動主題引爆市場;看得見的折扣優惠吸引更多目標人群加入。
篇2
(1)通識課程群: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法學、領導學等。約占總課時20%。(2)酒店專業課程群:前廳與客房管理、餐飲經營管理、工程與安全管理、收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信息管理等。約占總課時40%。(3)外事特色類課程群:涉外高端酒店研究、涉外禮儀與外交、涉外事務管理、涉外英語實操;世界旅游景觀等。約占總課時8%。(4)技藝技能類課程:導游、形體、插花、茶藝、酒水、營養等。約占總課時8%。(5)外語類課程群:英語,輔修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日語、韓語等。約占總課時20%。(6)其他,約占總課時4%。
二、課堂教學的創新
積極開展“雙證教育”和“雙通道”教學模式。“雙證教育”即在開展學歷教育的同時開展職業認證教育,以提高學生綜合就業競爭力。作為服務業的酒店業、旅游業,行業標準較強,質量要求較規范,有較成熟的行業認證系統。在進行學歷教育的同時,嵌入“職業認證”系統,能使學生既獲得較高層次的本科教育,同時也能按照國家或國際行業標準進行相應崗位、職業培養,并鼓勵考取相應的國家或國際職業技術資格證書,為今后就業增加砝碼。嘗試在相應的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茶藝基礎、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課程中嵌入“酒店管理師”“旅行社計調師”“茶藝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等培訓內容,鼓勵同學們考取相應國家級職業資格證書,真正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學業與職業相結合,使學生畢業就能從業。“雙通道”培養模式,即打破單一的由自有教師課堂授課,改為雙向的即聘請有行業工作背景、有較高專業水平和經驗豐富的酒店從業人員,如高級技師,高級管理者到我校任教,進入課堂講課,傳授知識和經驗,師傅帶徒弟方式進行培養。另外,注重打造“雙師隊伍”,盡可能選派自有教師參加培訓班,獲得相應崗位或職業培訓認證資質,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雙向培養路徑及方法的改革,更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三、授課方式的創新
開展形式多樣、互動、合作式的課堂教學形式,如情景教學、模擬教學、專題教學等,擺脫陳舊的應試教育束縛,努力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例一,《比較政治制度》課程也可以變得不枯燥,學生也可以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主講教師組織了《比較政治制度》優秀小組課堂展示活動,大二年級(2012級)兩組同學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輔助精致的PPT向大家全面又細致的比較了美國和英國兩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以及鄉土人情,無論是老師還是臺下的學生們都被講解的內容深深吸引,大家時而跟隨臺上同學的講解神游于異國的獨特政治及文化,又時而對臺上同學所拋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整場活動秩序井然、場面熱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實能有如今完美的展示也不奇怪。在開學伊始第一節《比較政治制度》的課堂上,老師就向同學們介紹了這門課最后的考核不是傳統的考試形式,而是將全班所有同學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的每一位同學都要向大家講解自己所負責的部分,由老師對每位同學的最后表現評分即為最終期末考試的分數。這一舉措激發了同學們的濃厚興趣,他們課下積極準備,課上娓娓道來。最后選出一組4位同學代表本班參加最后的展示。這樣的課堂形式使學生們加深對書本知識理解的同時,也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廣大同學對專業知識的興趣;由被動的聽講轉化為主動的講授,促進了思維轉換;也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鍛煉的平臺、分享了有趣的知識、提升了綜合能力;也加強了同學們的團隊意識。例二:《策劃實務課程》主講教師組織了同學們自己制定設計策劃方案,選出優秀小組課堂展示。此次測試非比尋常,這不是傳統、嚴肅、繁瑣的筆試,而是一場別開生面的以PPT形式展示學生自己學習成果的活動,是一次創意的交流,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共12個小組依次登場,以講演PPT的形式,向老師同學們介紹自擬的品牌廣告策劃案。有的小組為百財易會計培訓機構設計了一份廣告策劃案,有的小組通過對百雀羚護膚品的深入調研為其制作了一份新產品推廣設計書,還有的小組經過對時裝市場的考察為拉夏貝爾女裝品牌策劃了一場T臺時裝秀。總之,同學們的展示精彩不斷,創意連連。每個小組講演結束后,評委老師都會對小組成員進行問詢、考核,并給予建議和評價。這次《策劃實務課程》匯報就像是同學們興起的一場“頭腦風暴”,大家在這個過程中相互溝通、相互學習,擺脫陳舊的應試教育束縛,讓思想在知識的田野上自由馳騁,只有放開眼界、付諸實踐,同學們才能采擷更多知識的花蕾,從而結出智慧的碩果,閃耀創意的光芒,才能“讓我學”改為“我要學”,變被動為主動。
四、實踐環節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