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傾向測試范文
時間:2023-04-09 22:24: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傾向測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和種種挑戰,實質是知識和智力的競爭,也就是人才的競爭。準確可靠地發現和使用人才,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得人才者,得業務”。而在人才流動頻繁的今天,僅憑個人的簡歷和經驗已不能適應人才選拔和考評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
現代職業能力傾向測試的真正興起,始于西方工業革命時期,心理測驗從早期的心理缺陷診斷,演變為心理評價,從教育領域拓展到社會管理的其它領域,為學生升學、就業、人才選拔、晉升、培訓等提供指導和服務,在西方已成為一重要產業。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職業能力傾向測試的思想和方法日新月異,開發了名目繁多、內容豐富的測評技術,包括智力測驗、能力測驗、性向測驗、成就測驗、情景模擬等。這些技術客觀科學,得到了廣泛運用。現在在西方,無論是政府機關選拔公務員,還是公司錄用新員工,抑或個人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均要實施嚴格的測評。
職業能力傾向測試是選賢任能的一種科學方法和手段,它綜合利用心理學、行為學、管理學、測量學、計算機技術等多種學科和技術,通過嚴密的測評過程和客觀的評分標準,對人的知識水平、能力結構、個性特點、職業傾向、發展潛能等素質進行綜合測評,為企事業單位招聘、選拔、培養各類人才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也為個人的發展提供咨詢。目前,世界各地已經廣泛地將其應用于人力資源開發,國內亦在蓬勃發展。在某個類型維度上的圓點越接近0,表明您在該類型上的偏好越弱,應避免選擇相應的工作。
二、個人測評服務流程
個人提供簡歷
填寫登記表,說明測評目的
工作人員進行咨詢指導,確定測評項目
進行測評
出具測評報告
工作人員提供解釋,指導
個人填好測評結果反饋
三、單位委托測評服務流程
單位提出測評目的
雙方協商確定測評要素,選擇測評工具、方法
簽定委托測評協議
單位提交測評人員名單以及相關資料
組織測評
測評數據的收集整理
出具全面的測評分析報告
客戶回訪,了解測評效果
按照不同的職業特點和個性特征,一般可以將人分為六類:現實型(R)、探索型(I)、藝術型(A)、社會型(S)、管理型(E)和常規型(C)。這六種類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每種類型的人對相應職業類型感興趣,人格特征和職業需求進合理搭配的特點。
同時,人們在擇業時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興趣(你想做什么——興趣傾向)、能力(你能做什么——個人經歷)和人格(你適合做什么——人格傾向)。以此為依據,本套試題由三部分組成:興趣傾向問卷、個人經歷問卷和人格傾向問卷,分別對測評者的興趣、能力和人格特點進行測評。通過對測評結果的綜合分析,可以幫助測評者發現和確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能力特長,使我們對與自身性格匹配的職業類別、崗位特質有更為明晰的認識,從而在我們就業、升學、進修或職業轉向時,做出最佳的選擇。
類型
勞動者
職業
現實型R
(實際型)
①愿意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工作;
②動手能力強,做事手腳靈活,動作協調;
③不善言辭,不善交際
主要是指各類工程技術工作、農業工作。通常需要一定體力,需要運用工具或操作機器。
主要職業有:工程師、技術員;機械操作、維修、安裝工人,礦工、木工、電工、鞋匠等;司機,測繪員、描圖員;農民、牧民、漁民等。
探索型I
(調研型)
①抽象思維能力強,求知欲強,肯動腦,善思考,不愿動手;
②喜歡獨立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
③知識淵博,有學識才能,不善于領導他人。
主要是指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工作。
主要職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人員、專家;化學、冶金、電子、無線電、電視、飛機等方面的工程師、技術人員;飛機駕駛員、計算機操作員等。
藝術型A
①喜歡以各種藝術形式的創作來表現自己的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②具有特殊藝術才能和個性;
③樂于創造新穎的、與眾不同的藝術成果,渴望表現自己的個性。
主要是指各類藝術創作工作。
主要職業:音樂、舞蹈、戲劇等方面的演員、藝術家編導、教師;文學、藝術方面的評論員;廣播節目的主持人、編輯、作者;繪畫、書法、攝影家;藝術、家具、珠寶、房屋裝飾等行業的設計師等。
社會型S
①喜歡從事為他人服務和教育他人的工作;
②喜歡參與解決人們共同關心的社會問題,渴望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
③比較看重社會義務和社會道德。
主要是指各種直接為他人服務的工作,如醫療服務、教育服務、生活服務等。
主要職業:教師、保育員、行政人員;醫護人員;衣食住行服務行業的經理、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福利人員等。
企業型E
(事業型)
①精力充沛、自信、善交際,具有領導才能;
②喜歡競爭,敢冒風險;
③喜愛權力、地位和物質財富。
主要是指那些組織與影響他人共同完成組織目標的工作。
主要職業:經理企業家、政府官員、商人、行業部門和單位的領導者、管理者等。
傳統型C
(常規型)
①喜歡按計劃辦事,習慣接受他人指揮和領導,自己不謀求領導職務;
②不喜歡冒險和競爭;
③工作踏實,忠誠可靠,遵守紀律。
篇2
關鍵詞:建筑企業;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引言
現如今,近年來,建筑企業的體制正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再加上對青年員工的思想政治方面所進行的一些教育工作,觀念比較陳舊,沒有足夠的創新以及缺乏較好的激勵制度等,導致其工作無法完善、順利地進行。作為建筑企業相關人員的我們應該對青年職工的個性思想與心理特點進行充分的連接,使對其思想政治所進行的教育工作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建立起和諧團結的企業內部組織,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建筑企業的進步與發展。
二、面臨的問題
首先,對青年職工的思想進行政治教育的相關觀念還沒有得到樹立。在建筑企業中,青年職工占有很大部分比重,然而,一些青年職工的思想還不夠成熟,他們雖然有著比較高的學歷、專業的理論素質與較好的綜合能力,但是,他們到社會上參與工作的時間比較短,其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等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建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全面地認識與了解社會等,這些都導致他們沒有意識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也沒有樹立起對其的重視觀念,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他們無法對一些問題進行全面的處理,影響到他們的工作。
其次,部分青年職工的觀念比較陳舊,需要對其進行觀念的創新。在建筑企業中,一些青年職工的日常工作比較懶散,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一定的創新意識,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完成相應的任務,使得他們對工作的熱情與激情日益銳減。許多建筑企業對青年職工進行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單調、形式單一,與日常生活和實際工作脫軌,導致其實際的教育效果并沒有得到實現,浪費了他們的精力與時間。
此外,沒有完善的激勵制度來促進其進行的順利性與可持續性。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建筑企業內部的員工構成及其教育程度等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在這些職工中,高學歷青年職工的比例日益增大,以往的一些激勵制度和運行體制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了。他們需要的發展空間更大,所以只有與時俱進的、更好的激勵措施才能充分調動起他們的工作熱情與斗志。
三、解決的辦法
首先,要讓青年職工們重新認識對其進行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思想政治的教育知識與意識這一方面,新一代青年是比較缺乏的,然而,對建筑企業的青年職工而言,思想政治的相關工作是他們進行實際生產的指導思想與重要前提,與工作相比,它的地位更加重要。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的利進行來促進其業務的進步,做好建筑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充分結合工作,使他們都參與到思想政治的隊伍和建設工作中來,形成管理育人與服務育人的體系。
其次,要做好青年職工參與企業管理活動的鼓勵工作,積極地為他們排憂解難。雖然青年職工比較富有活力與激情,他們在接受先進思想的同時還與時俱進,學習著比較潮流的思想,志向與抱負非常遠大,但是如果在長期地生活或者工作在停滯不前的企業里,他們的積極性也會逐漸地被磨滅。這時,我們需要結合他們的實際工作情況,做好青年職工參與企業管理活動的鼓勵工作,使他們積極、自主地參與工作。例如,我們可以組織并鼓勵他們主動一起參加戶外運動和鍛煉身體等,使他們的活力與動力得以增強;還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勞動競賽和技術競賽活動,開展演講比賽與讀書比賽等文化文體活動,通過一些現代的傳媒手段(例如手機短信和互聯網等)來開展相應的活動,使他們的文化生活充滿豐富性;給他們創造更多的平臺與機會,讓他們展現自己,進而促進他們的團結協作與愛崗敬業等。相關領導者要放低自己的姿態,積極地與相關青年職工進行生活生和工作上的溝通,明白他們的各種難處,并且結合企業的體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幫助其解決難題。
此外,對青年職工的各種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結合社會的進步需求,推陳出新,并且要盡量地符合他們的思想個性與特點。
四、結束語
建筑企業的大部分職工都屬于青年職工,他們的的知識文化相對比較而且擁有比較優秀的專業技能,對建筑企業內部的建設和發展十分重要,是整個建筑企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文化程度和思想教育等都與整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以及政治的建設息息相關,然而,他們的思想又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與個性,對此,我們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黃岳平.國有建筑企業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36):26-27.
[2]劉單.國有企業青年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探析[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1(18):9-10,13.
篇3
本部分題目是提供幾組資料,或者是圖表或者是文字資料。針對每一個圖表或每一段文字后面有幾個問題需要你回答。你就要根據資料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計算處理。然后選擇你認為最適當的答案,并在答題紙上將相應的題號下面的選項涂黑。 請根據以下資料,回答第116~120題:
1989年,我國農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數為2.04億,占世界8億文盲和半文盲總數的1/4強。與美國人121,總數差不多。我國農村人口中女性文盲和半文盲尤為嚴重,為男性文盲和半文盲的2倍。在農業就業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學文化程度占37.2%。農業就業人口中平均文化程度為4.8年,與1900年日本的水平相當。但是,日本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到了1907年就普及了6年小學教育。
116.1989年,我國農村就業人口平均文化程度為:
A.4.8B.5.3C.5.8D.6.2
117.1989年,我國農村就業人口中,中學和中學以上文化程度占多少?
A.23.1%B.25%C;26.9%D.30%
118.1989年,全世界文盲半文盲人數約為:
A.10億B.8億C.6億D.5億
119.日本普及六年制小學教育已經有多少年了?
A.60B.70C.80D.92
120.1989年我國農村女性文盲和半文盲約為多少億人?
A.1.52B.1.36C.1.20D.1.15
參考答案
1.B2.D3.B4.D5.C6.B7.B8.A9.C10.A11.C12.B13.A
14.B15.C16.A17.A18.B19.C20.C21.D22.C23.B24.C
25.C26.B27.C28.C29.D30.B31.D32。A33.A34、C35.A
36.C37.C38.A39.B40。B41.C42.C43.A44.B45.D46.D
47.A48.A49.C50.C51.B52.B53.D54.C55.D56.D57.C
58.B59.B60.C61.A62.B63.B64.D65.D66.A67.A68.C
69.B70.B71。D72.A73.B74.A75.B76.D77.ABC78.C
79.ABD80.A81.A82.ACD83.B84.D85.ABD86.ABCD87.ABCD
88.BC89.AB90.ABD91.B92.D93;ABCD94.ABCD95.ABCD96.ABCD97.D
98.B99.BD100.ACD101.B102.D103.BCD104.CD.105.ABC106.D107.B
篇4
閱讀下文并完成16~20題。
經過歷時一年的技術鑒定,法國熱爾省農產品儲藏中心最近確認,由法國和美國兩家企業聯合生產的強紫外線發生器對農產品保鮮具有很好的效果,并建議予以推廣。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能夠破壞人體內脫氧核糖核酸結構,導致人體罹患皮膚癌。法國卡萊納公司和美國馬克斯韋爾公司的科學家正是由此得到啟發,決定聯合生產強紫外線發生器,利用紫外線能夠改變脫氧核糖核酸結構的特征,對農產品進行強紫外線照射,通過破壞殘留的細菌、病毒、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脫氧核糖核酸而達到殺滅它們的目的,使農產品得以長時間儲存、保鮮。據介紹,強紫外線發生器的關鍵技術是要使用氙燈發射出紫外線占20%的強光,強度比自然光高出兩瓦多倍。與普通的熱處理和電離處理方法不同,紫外線光照處理不會使農產品出現氧化和變色。另外,由于光照只能及農產品表面,對深層沒有任何破壞作用。據悉,法國已決定在農產品加工、儲藏領域中廣泛使用強紫外線光照保鮮技術,首批強紫外線發生器將于近期在部分企業中正式投入使用。有專家表示,除用于農產品保鮮外,強紫外線發生器還可進一步推廣到空氣凈化和水處理等其他領域。
16.法國決定廣泛使用強紫外線保鮮技術的主要依據是:
A.法國卡萊納公司的技術鑒定B.美國馬克斯韋爾公司的技術認定C.法國熱爾省農產品儲藏技術中心的技術鑒定
D.法國卡萊納公司與美國馬克斯韋爾公司的科技實力
17.強紫外線發生器使用農產晶長時間儲存、保鮮的途徑是:
A.對農產品進行強紫外線照射,進而破壞農產品中的微生物
B.對農產品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紫外線照射,破壞農產品中所含細菌、病毒、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脫氧核糖核酸
C.利用高強度和紫外線照射來破壞殘留在農產品表層的細菌、病毒、酵母菌等微生的脫氧核糖核酸
D.利用高強度的紫外線照射,改變殘留在農產品中的細菌、病毒、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脫氧核糖核酸
18.選出下列有關紫外線保鮮技術優點敘述有誤的一項:
A.讓農產品在不發生氧化的狀態下長時間保鮮B.讓農產品在原有營養成分不受任何損失的情況下保鮮c.
讓農產品的儲存、保鮮時間較之其他保鮮方法更長D.不會改變農產品的原有外觀色彩
19.下列有關文意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A.法國在農產品加工、儲藏領域中已廣泛使用了強紫外線光照保鮮技術B.強紫外線發生器使用氙燈能發射出純度很高的紫外線強光
C.首批強紫外線發生器將于近期由法美兩家企業聯合開發出來D.強紫外線發生器除能保鮮外,還能進行空氣凈化,處理污水等工作
20.下列最適合作本文標題的是:
A.法美兩公司研制出新的保鮮方法B.法國推廣強紫外線保鮮新技術C.保鮮技術通過鑒定D.紫外線保鮮方法簡介
閱讀下列文字,完成21—25題:
線性和非線性本來是數學名詞。所謂線性是指量與量之間的正比關系,用直角坐標形象地畫出來,是一根直線。在線性系統中,部分之和等于整體,描述線性系統的方程遵從疊加原理,即方程的不同解加起來仍然是解。非線性則指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疊加原理失效,非線性方程的兩個解之和不再是方程的解。對于處理線性問題,已經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傅里葉變換、拉普拉斯變換等等。然而對于非線性問題,長期以來科學家往往束手無策,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無統一方法可循。線性和非線性物理現象的區分一般有以下三個特征。首先從運動形式上有定性區別,線性現象一般表現為時空中的平滑運動,并可用性能良好的函數表示。而非線性現象則表現為從規則運動向不規則運動的轉化和躍變。其次,從系統對外界影響和系統參量微小變動的響應上看,線性系統的響應平緩、光滑,往往表現為對外界影響成比例的變化。而非線性系統中參量的極微小變化,在一些關節點上,可以引起系統運動形式的定性改變,在對外界激勵的響應上,則表現為出現與外界激勵有本質區別的行為,比如周期驅動的非線性振動系統可以出現驅動頻率的分頻、倍頻形式的運動,而不僅僅是重復外界頻率。第三,反映在連續介質中的波動上,線表現為色散引起的波包彌散、結構的消失,而非線性作用卻可以促使空間規整性結構的形成和維持,如孤子、渦旋、突變面等等。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相互作用是非線性的,線性作用其實只不過是非線性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的近似。
21.對“線性”描述錯誤的一項是:
A.線性在直角坐標系中表現為一根直線B.線性是非線性在一定條件下的特例C.人們通過傅里葉變換,拉普拉斯變換等方法來解決線性問題
D.線性作用在自然界中極其少見
22.對非線性描述錯誤的一項是:
A.對非線性來說,量與量之間不存在正比關系B.對于非線性問題,科學家完全沒有方法可言C.非線性作用包括孤子、渦旋、突變面等
D.非線性系統對外界的響應,既不平緩,也不光滑
23.不能用來區分線性和非線性物理現象的一項是:
A.參量的極微小變化,在一些關節點上,可以引起系統運動形式的定性改變
B.表現為時空中的平滑運動,并可用性能良好的函數表示C.出現驅動頻率的分頻、倍頻形式的運動D.量與量之間成反比關系
24.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線性和非線性是數學概念借用到物理現象上B.疊加原理不能應用于非線性方程C.傅里葉變換、拉普拉斯變換都是數學方法
D.非線性現象是線性現象的進一步變化和發展
25.下列描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非線性系統中參量極微小變化,往往表現為對外界影響成比例變化
B.線可以促使空間規整性結構形成和維持,而非線性卻表現為色散引起的波包彌散,結構的消失
C.線性現象一般表現為時空中的平滑運動,非線性現象表現為從規則運動向不規則運動的轉化和躍變D.線性作用與非線性作用是毫不相干的兩種作用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6-30題。
現在說到磚石建筑物,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許同志們就要這樣想了。“你談了半天,總是談些封建和迷信的東西。”但是事實上,在一個階級社會里,一切藝術和技術主要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過去的社會既是封建和迷信的社會,當時的建筑物當然為封建和迷信的社會服務的;因此,中國的建筑遺產中,最豪華的、最莊嚴美麗的、最智慧的創造,總是宮殿的廟宇。歐洲建筑遺產的精華也全是些宮殿和教堂。在一個城市中,宮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廟宇寺院的美,人民大眾都可以欣賞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給人民群眾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層的高聳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遙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它。它是最能引起人們對家鄉和祖國的情感的。①在佛教未到中國之前,我們的國土上已經有過一種高聳的多層建筑。物,就是漢代的“重樓”。②秦漢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長生不老和會見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總在云霧縹緲的高處,有“仙人好樓居”的說法,因此建造高樓,企圖引誘仙人下降。③佛教初來的時候,帶來了印度“翠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個座上覆放著半圓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剎”竿,穿著幾層“金盤”。后來這個名稱首先失去了“翠”字,“堵坡”變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簡稱為“塔”。中國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樓的頂上安上一個“翠堵坡”而形成的。④
26.以下不屬于中國建筑中“塔”的特征的一項是:
A.佛塔應該是寺院建筑的一種,是為封建和迷信服務的B.為了讓全城的人在遙遠的地方就能夠看見,塔修成高聳人云的建筑
C.塔是中國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傳人中國以后有一些發展罷了D.塔的形式也反映出人們對的向往和追求
27.以下不屬于“塔”的成因的一項是:
A.秦漢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長生不老B.佛教帶來了“宰堵坡”這一概念和具體的形象
C.由于口語傳承中概念和語音的變化,使“翠堵坡”變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們想有一種高聳人云,引人注目,令人產生豐富想象和聯想的建筑
28.對原文第一段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磚石建筑物,最主要的是塔B.在一個階級社會里,一切藝術和技術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C.塔的價值,完全表現為封建迷信的上D.中國和歐洲的建筑精華全是些宮殿、廟宇或教堂
29.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階級社會里,關于佛教的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也應該有很多精品B.在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人文積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著較完美的宗教藝術品
C.凡有佛教傳人的國家,都一定會有塔這種建筑D.從“塔”這個概念的產生,可以知道,通過對佛教中一些音譯術語的研究
30.“佛教進入中國以后,這種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國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礎上產生而且發展。”一句應填回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31-35題。
鯉魚們都想跳過龍門。因為,只要跳過龍門,他們就會從普普通通的魚變成超凡脫俗的龍了。
可是,龍門太高他們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竭,摔碰得鼻青眼腫,卻沒有一個能夠跳過去。他們一起向龍王請求:?尊敬的殿下,請您把龍門降低一點吧!如果連一條鯉魚都跳不過去,這龍門不等于虛設了嗎?”龍王不答應,鯉魚們就跪在龍王面前不起來。他們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龍王終于被感動了,他們都興高采烈地變成了龍。
不久,成了龍的鯉魚們發現,大家都成了龍,跟大家都不是龍的時候并沒有兩樣。于是,他們又一起找到龍王,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龍王筆道:“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你們要想找到真正龍的感覺,還是去跳那座投有降低高度的龍門吧。”
31.鯉魚整天都想跳過龍門,把自己變成龍,是因為:
A.龍具有超凡脫俗的本鄰B.龍能興風降雨,統治天地C.龍力大無比;能飛能走D.龍既有角,又有鱗
32.魚一個個跳得精疲力竭,鼻青眼腫,卻跳不過龍門,是因為:
A.魚不可能成為龍B.龍王不想讓魚跳過C.龍門實在太高了D.鯉魚的彈跳能力太差了
33.龍王不愿意答應鯉魚的請求降低龍門,是因為:
A.龍門不可能降低B.龍王不想讓魚變成龍C.龍門降低了就沒價值D.所有的魚都會變成毫無實際本鄰的龍
34.鯉魚變成的龍發覺自己跟過去沒有兩樣,是因為:
A.鯉魚雖然變成了龍,但沒有龍的感覺B.大家都成了龍,沒有什么區別
C.這種變化毫不費力,也就沒什么意義D.龍的地位和身份隨著龍數增多已經消失了
35.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是因為:
A.龍門是神圣的B.龍門是變成真龍的標志C.龍門降低后跳過去的就不是真龍D.龍門降低就毀壞了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36—40題。
不能說生活有條理就產生記憶,但是,可以大大提高記憶效果。譬如想記住某些數字、名稱或一個故事,必須選擇一定的順序,然后始終按照順序去記憶。在回憶時,仍然必須按照同樣的順序。如果每天養成把經常用的東西放在一個固定地方的習慣,能避免浪費時間!井井有條是我們在復雜的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優點之一,人人都應該知道這一點。然而,隨著人變老,許多高齡人有嚴重的精神錯亂趨向。這是因為,老年人和疲勞過度的人感知遲鈍,腦子不好使;思維活動困難,很難集中注意力,思考能力及判斷能力差。另外,他們還在時間和空間概念上出現局部定向障礙,表現冷漠或情感不一致,甚至大腦出現某種遲鈍現象。由于上述情況,記憶力必然受到嚴重影響。專家界有許多記憶能手。了解這些杰出的人物如何取得驚人的記憶效果非常有益。例如,伊諾迪是最著名的記憶專家之一,他研制出一張很大的方格數字表,把提的問題同方格中某一點聯系起來,從而能夠立即回答有關規則最難的問題。亨利·埃曾在他的一本關于記憶的論著中講到了這些記憶能手的一系列奇跡,其中出類拔萃的是呂克博士(C·E米勒的研究對象)。這位家只聽一遍,經過一百六十七秒鐘的“沉思”,能重復出一串六十位的數字。他只思考一百三十七秒鐘,就能倒背出一串五十二位數字。他本人解釋記憶數字的訣竅,例如,回憶86219數字時,他立即想到219是73的三倍,而13的對數則是1.86。因此,這些記憶專家運用事先背得滾瓜爛熟的有條理的規則,懷著對這類活動的極大興趣,并不斷訓練這種獨特的高超技藝,從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應該指出,正如亨利·矣所說,這些記憶奇才在智力發育正常的人中間極為罕見,并使人目瞪口呆,而對智力發育遲緩的人來說則更是難以想象。亨利·埃在他的著作中列舉了一系列的病例,有些人的智力程度低得嚇人,以致被視為傻瓜和。因此,人的記憶程度與智力之間不存在的任何關系。但是,各種思維活動,龍其是記憶,絕對需要井井有條,要養成有條理的習慣,并且始終如下。能使用我們上面講的記憶方法嗎?當然能。但要充分認識到,這僅僅是一種方法,無論怎樣,這種訓練方法對提高敏捷的思維能力絕對不會產生任何作用。
36.為什么說“井井有條”是人們的一大優點?選出理解不當的一項:
A.生活中養成“井井有條”能節省時間B.“井井有條”可以大大提高記憶的效率C.“井井有條”便于回憶或記住某些該記的東西
D.生活有條理可以產生記憶力
3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第三段的例子是為了說明:老年人記憶力差,而“井井有條”則有助于記憶
B.一位老人出門買菜,回家時找不到家門了,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很可能是他在時空概念上出現了局部定向力障礙
C。伊諾迪、亨利·埃、呂克這三位都是記憶能手D.倒數第二段的“智力”實際上指的是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適合判斷能力等
38.第4、5兩段的例子不能說明的一項是:
A.記憶需要訓練并有其獨特的訓練方法B.記憶需要井井有條C.記憶的技藝神奇高妙D.記憶與智力有關
39.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井井有條的習慣的培養對任何人都是有好處的B.井井有條的訓練方法對提高思維能力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
C.無論是正常人還是,他們的記憶程度與智力并無關系D.記憶有條理的規則、保持興趣、不斷訓練,是記憶專家成功的秘訣
40.下列哪個題目最適合本文:
A.亨利·埃關于記憶的論著B.井井有條C.記憶與智力成正比D.記憶專家伊諾迪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41~45題。
遺傳性疾病是因體內某種基因缺乏、基因缺欠或突變所引起的。如果能對其中病態基因,進行補償,替代可修,就能在治療遺傳性疾病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因此,現代醫學誕生了一個新科目。目前可行的是將患者細胞所需要的基因與適當的載體重組,轉移于受體細胞(靶細胞)內,轉移基因既有表達功能的外源性基因在受體細胞內表達并產生前所未有的基因產物,從而達到治療遺傳性疾病的目的。它也是基因替代與修復奠定了基礎。將生殖細胞(受粗卵)作為靶細胞的基因治療有根治效果,可在當代及患者后生殖的后代中免除遺傳性疾病,但目前不能應用于人類,因為它能抑制某些基因遺傳,一旦失控,哪怕只有一例,也為傳統的人倫觀念所不允許。將無遺傳觀念的體細胞作為靶細胞則是可行的,但療效報告中不會貿然出“根治”的字樣。更重要的是選擇目的基因,它是補償缺欠基因的外源正常基因,通常取自正常供體細胞基因組DNA或人工合成DNA的片段。供轉移的目的基因必須結構完整,轉移后能隨細胞分裂而復制或分裂。這兩個選擇是治療遺傳疾病的第一步。
41.文中“一個新科目”是指:
A.基因替代B.基因治療C.遺傳治療D.遺傳替代
42.準確概括目前治療遺傳性疾病的新作法及其目的的是哪一項:
A.用正常基因修復病體基因,以改善變異基因的功能B.用正常基因替代變異基因,以改善遺傳基因的功能
C.將有表達功能的外源性基因轉移到靶細胞內,以補償缺損基因的功能D.將外源性基因的表達功能轉移到靶細胞內,以替代缺損基因的功能
43.“療效報告中不會貿然出現‘根治’的字樣”的重要原因是:
A.治療后,很難抑制患者病態基因的遺傳B.治療后,很難抑制患者后代的病態基因C.這種治療不能對后代的病態基因進行改造
D.這種治療只能對患者的病態基因產生影響
44.文中這“月個選擇”是指:
A.選擇轉移基因與供體細胞基因組B.選擇載體重組與正常基因C.選擇體細胞和外源基因D.選擇靶細胞和目的基因
篇5
關鍵詞:職業傾向測評 基地建設 基地運行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246-02
1 職業傾向測評基地建設目的與意義
作為高等職業院校,“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通過高職學院學生職業傾向測評基地建設,旨在將人才測評理論和技術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實際緊密結合,進行科學的個性化就業指導。職業傾向測評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環節,當前大多數大學生并不了解自己適合從事什么職業,所選擇的專業往往與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不相符,學習沒有目標、沒有動力,班主任、授課教師、就業指導教師也不了解每位學生的心理特征、行為特征、素質結構,無法有針對性地對每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我們希望通過職業傾向測評,幫助大學生了解自身優勢和劣勢,準確進行職業定位,明確專業方向,樹立學習目標,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把握學習重點,為將來從事自己擅長從事的職業儲備相應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同時,幫助班主任、授課教師、就業指導教師通過分析大學生職業傾向測評結果,因材施教,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和學習計劃,進行個性化就業指導,提高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和就業質量。高職學院學生職業傾向測評,有助于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與就業指導課程并行的就業指導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引領就業指導工作向著科學、系統、深入的方向邁進,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指導性標準提供依據。
2 職業傾向測評基地建設內容
2.1 職業傾向測評基地布局設計
首先,測評場地采用相對私密的工位式屏風,測評基地要具有一定規模,最好可以同時對一屆學生進行測評,測評數據分析需要一定的樣本數量。再次,測評基地應包括研討室、培訓室和會議室:研討室,可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職業規劃指導;培訓室,可以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就業指導等培訓;會議室,可以召開各種職業測評相關會議。
2.2 職業傾向測評基地硬件建設
圍繞職業測評需要,設計和配備相關硬件設施,開展職業測評需要配備計算機設備,需要搭建網絡環境,需要配備服務器,存儲設備等,測評可以在一個局域網環境下完成,也可以在互聯網環境下完成,測評結果數據保存在服務器中,用于統計分析。
2.3 職業傾向測評基地軟件建設
2.3.1 測評管理系統組成
(1)測評設置:自定義測評試題設置,完成量表設置,如:感知與偏好量表設置、事業驅動力量表設置、職業傾向性量表設置、心理測驗量表設置。被測評人員設置,提供被測評人員帳號、密碼。可以自動生成被測評人員帳號和密碼,供被測人員使用。
(2)試卷管理:可以有多套測試試卷,形成測試題庫,從題庫中選擇相應的試卷用于測試。
(3)存檔管理:將測試結果數據和測試報告進行保存。
(4)系統設置:設置各種角色,為各種角色設置權限。
2.3.2 測評系統功能
(1)被測評人員個人信息。如: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文化程度、所學專業、單位、聯系方式等。這些個人信息對測評結果分析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所學專業對個人心理特征、行為特征都有一定影響。
(2)測試試卷組合。根據被測對象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測試試卷,重點測試所關心的要素。
(3)測試量表。①心理測試量表。如:人格/個性測驗,卡特爾16種人格測驗,情緒測驗,情緒智商-EQ測試,應激及相關問題,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心理健康綜合篩查,個性成熟度測試等。職業傾向性量表,如:職業價值觀測驗,職業性向(工作作風)標準測試,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霍蘭德職業傾向測驗量表等。②感知與偏好量表。如:成就動機,領導能力,生活步調,社交能力,工作調整能力,服從性等。事業驅動力量表,如:物質報酬,權力/影響力,追求意義,專精程度,親和力等。
(4)自動生成測評結果。如圖1、圖2所示。
3 職業傾向測評基地運行
3.1 組織結構
在院領導的領導下,由院就業辦連同測評基地管理部門,各系學生副主任,班主任、輔導員組成一個運行機構。從上至下組織學生進行職業傾向測評,將測評數據應用于就業指導,專業教學,學生管理等各個方面。
3.2 管理制度
建立完整的測評基地管理制度,包括:《設備管理制度》、《測評基地管理制度》、《網絡安全管理》、《研討室、會議室管理制度》、《職業傾向測評操作流程》等。
3.3 運行模式
3.3.1 分年級進行測評
組織不同年級學生進行測評,如:新生測評,可以對新入學的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測評,了解他們的感知與偏好,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為他們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和培養方案,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如:探索型學生,這些學生喜歡鉆研,采用探索型教育方案;現實型學生,善于動手,采用現實型教育方案;藝術型學生,創造力較強,采用藝術型教育方案;社會型學生,善于交際,采用社會型教育方案;經營型學生,善于營銷和經營管理,采用經營型教育方案;事務型學生,專注于日常事務處理,采用事務型教育方案。根據學生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個性化輔導。畢業班學生測評重點是幫助他們做好職業規劃,加強個性化就業指導,提高職業所需的技能和素質。
3.3.2 分專業進行測評
分專業測評重點是根據測評數據進行有針對性地專業輔導,加強專業建設,針對不同年代學生特點、興趣,調整專業方向,教育方法,更加貼近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對不適合從事某專業學習的學生,通過本人申請,甚至可以調整專業,從事適合自己特長和興趣的專業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在自己喜歡的專業領域得到發展。
3.3.3 分學制進行測評
不同學制學生分別進行測評,高職學院分為三年制和五年制學生,三年制學生是經過高考考入學校的,底子相對較好,經過高考的洗禮,相對比較成熟。五年制學生是中專三年,高職兩年,是從中專直升上來的,基礎相對薄弱,沒有經過高考的磨煉,成熟較晚,不同學制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需要通過測試,了解他們的自身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和管理。
3.3.4 測評數據使用
測評數據可以用于個性化就業指導,可以用于學生管理,教學,還可以用于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測試數據的積累可以建立高職學生職業傾向常模。
4 結語
高職學院學生職業傾向測評基地建設與運行,將很好地解決對學生個性化就業指導的途徑,建立一套科學和完整的就業指導體系。通過測評基地的建設和運行,可以使大批的學生參與測評,測評范圍可以擴大到全校,甚至可以面向社會提供服務。高職學院學生職業傾向測評基地建設與運行不僅可以使廣大學生受惠,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因材施教和對學生個性化就業指導。
參考文獻
[1] 章建明,巢傳宣.職業測評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0(4).
[2] 徐昶斌.職業測評在就業指導實踐中應用的問題探討[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5).
[3] 馬林.學生職業規劃主要測評內容與量表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5(36).
篇6
1、筆試科目為《申論》、《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公安基礎知識》三科,分別占總成績的25%、25%、20%。不加試專業測試的特殊專業職位筆試科目為《申論》、《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分別占總成績的35%.
2、心理素質測試。所有考生均進行心理素質測試。心理素質測試采取筆試方式,測試結果與筆試成績同時公布。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一、職業性向理論研究概述
(一)職業與性向的理解
職業有豐富的內涵,通常指人們利用知識和技能參與社會勞動,并獲取合理報酬,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需求來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社會工作類別。職業由一定的名稱、內容、要求和報酬等要素組成。名稱為社會通用稱謂或職業的符號象征;內容即工作的對象、方式、活動和場所;要求包括從業者資格和能力等;報酬為相應的待遇和工資。職業具有特定環境的社會性,獲得報酬的目的性,專門技能的技術性,從業者的群體性和管理的規范性等特點。
職業種類繁多,但均可分門別類。如《國際標準職業分類》(ISCO-08)把職業分為10個大類,43個中類,133個小類;美國《國家標準職業分類系統》(SOC-2010)將職業分為23個大類,97個中類,461個小類,840個細類;加拿大《職業崗位分類詞典》(CCDO)把職業分為4個層次:23個主類,81個子類,499個細類和7500多個職業;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分為4個層次: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1]。個體通過從事職業活動,滿足自身生存與發展需要。同時體現為社會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過程。
性向多年來被認為與智力和能力相聯系,是存在于個人頭腦中的普遍特征和固定本質。性向的理解經歷了一個較長的認識與發展過程。以英國《牛津大辭典》為例,性向的解釋,1548年為做任何事要具備的智力、才智;1633年為自然傾向性或習性;1643年為適合于一種目的或職位的品質,或總指適合性;1789年為做任何事都要具備的自然能力。到了19世紀,性向被視為“適合于任何情況的智力適合性。”[2] 20世紀以來,學者們認為性向結合了潛力與準備性,并與恰當和適合聯系在一起。性向既有個性品質的特征,也有特定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特征。美國心理學家L. J. Cronbach (1957)指出[3],性向包括所有促進個人在特定教育環境中生存發展的因素,是個人特征的綜合,既與能力相關,也與思維類型和個性變量相聯系。進入21世紀后,性向被視為以目的為導向的人類行為,是一種潛在的、現存的、可推知的品質,可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景中做出不同反應的可能性和傾向性。筆者認為,性向是個性心理特征與職業活動適合性的適配程度。個性心理特征為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是個性結構較穩定的部分;職業活動是各種職業類型的體現形式。
宋劍祥:論職業性向理論在擇業就業指導中的應用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第26卷第1期(二)國外職業性向理論研究概述
國外職業性向理論研究比較早,學者們圍繞探討人們的個性心理特征與社會職業選擇間關聯性的適配度問題,提出了不同觀點的職業性向理論。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1.帕森斯的“人職匹配”理論。也稱特質因素理論,最早由波士頓大學帕森斯教授在1909年的《選擇一個職業》著作中提出。他認為,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模式,每種人格模式的個人都有其相適應的職業類型。“人職匹配”理論有兩條重要原則:一是要清楚地了解擇業的兩個條件:一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興趣、局限等特征;清楚了解某職業成功的條件、優勢、劣勢、機會和前途等。同時做好這兩個條件的平衡。二是要做好職業類型與個人條件的匹配,包括: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術和掌握該專業知識、技能的人相匹配,以及某些職業需要具備一定特長的人相匹配。多年來,“人職匹配”理論被視為職業選擇、職業介紹和職業咨詢的經典性理論。
2.霍蘭德的職業偏好理論。也稱RIASEC理論,是目前國外影響較大的職業理論。美國職業專家霍蘭德(John L. Holland, 1959)教授于20世紀50年代在Freud人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他對勞動者進行了興趣、能力、人格和價值觀等要素分析,并把職業分為現實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和常規型(C)6種基本類型。霍蘭德(1994)認為[4],不同的個體要素對應不同的職業類型,勞動者個體趨向于選擇最能滿足個人需要、實現職業滿意的職業環境。理想的職業選擇是使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相互協調和匹配。同一類型的人與同一類型的職業相結合,才能達到適應狀態,勞動者的才能與積極性才會得以很好地發揮。職業性向越相關,個人越容易選定某種職業,且人職適應度越高;職業性向相對立,則個人職業選擇時會面臨較多的猶豫不決。如果個體進入的是與自己職業性向完全不同的職業環境,則工作起來可能難以適應,或難以做到工作時覺得很快樂,甚至每天都可能會感到很痛苦 [5]。
3.佛隆的擇業動機理論。也稱期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V. H. Vroom(1964)在《工作和激勵》中提出的理論,指個體行為動機的強度取決于效價的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動機強度與效價及期望值成正比。他將期望理論用來解釋個人的職業選擇行為,具體化為擇業動機理論。即個人擇業時首先要確定擇業動機。用公式表示為:擇業動機=職業效價*職業概率。其中,職業效價指擇業者對某項職業價值的評價,包括職業價值觀、興趣、工資、職業聲望等評估。職業概率指擇業者獲得某項職業可能性的大小,取決于某項職業的需求量,擇業者的競爭力和其他隨機因素。其次要比較擇業動機,確定選擇的職業。擇業者在測定擇業動機的基礎上,進行橫向擇業動機比較,對幾種目標職業進行價值評估和獲取該項職業可能性的評價,然后確定自己的職業。
4.職業性向結構模型理論。也稱興趣結構模型,很多學者從職業興趣結構提出了多種職業性向結構模型理論,如:(1)Gati(1979, 1991)基于興趣的連續過程和特定興趣分化提出了職業傾向結構的層級模型(Hierarchical model)[6]。(2)Prediger(1976, 1993)提出的維度模型(Dimensional model),是對Holland的RIASEC理論構想最全面的評估研究[7]。(3)Roe(1956, 1999)提出了職業傾向和職業選擇的圓形模型(Circular model)理論[8]。(4)在研究評估了Holland的六邊形模型、Prediger的維度模型、Roe 的分類理論以及 Gati 的層級模型等后,Tracey(1995, 1996, 2002)探索并提出職業傾向結構的球形模型(Spherical model)[9]。該球形模型由人/事物、觀念和名望3個維度構成,并均勻地分布著社會促進、管理、商業細節、數據加工、機械、自然/戶外、藝術和助人8種基本興趣。球形模型可從北極向下或從南極向上看到名望維度高低不同的基本興趣。
(三)國內職業性向理論研究概述
國內學者對職業性向的研究源于20世紀上半葉對西方職業心理學的移植,包括職業類型、職業興趣、職業培訓和職業指導等研究,并結合當時的實業教育開展職業性向測量和職業指導活動[10]。但是,我國真正的對職業性向理論與實踐研究是從上世紀80年代,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才開始引起重視和開展起來的。學者們通過引進理論與測試工具,從不同職業視角開展調查分析,對職業性向理論與構成要素進行探索研究。吳秋芬從教師角度指出[11],教師職業性向是指適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心靈的敏感性、愛的品質、交流、溝通的意愿、對教育工作的興趣等。劉雄英也指出[12],職業性向是教師職業情感素養的總和,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有力的情感保障。愛的品質是教師職業必不可少的,豁達的心態是教師職業的重要性向品質;堅定的職業信念是教師情感的價值所依。只有真正具有這些性向品質的個體才能更好地接納并從容應對教育事業。黃友生認為[13],職業性向是職業選擇時的影響因素和條件,也是適應自身職業發展規劃的依據和要素。職業性向包括興趣、價值觀和性格等主觀因素,以及經濟、崗位、環境、人脈和機遇等客觀因素。職業選擇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從信仰角度,職業選擇主要從宗教虔誠和民族大義出發,適宜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人群;從命運論角度,職業聽憑命運的安排,隨遇而安,同時也有扼住命運咽喉的抗爭者,人窮志不短,書寫職業人生的傳奇;從性格角度,可通過性格測評來為職業選擇提供依據;從構成要素角度,主要是基于國外職業影響因素研究成果來幫助職業選擇;從人格角度,認為職業選擇基于人格與職業類型相關聯的“人職匹配”理論。筆者認為,職業性向主要是結合現代社會職業活動類型與人們個性心理特征之間的測評和分析,力圖尋找“人職匹配”的關聯程度,以達成其最佳的適配度。
二、職業性向理論構成要素在擇業就業中的應用
現代社會有幾千種職業,分門別類歸為幾十大類的職業群。霍蘭德認為,個人的職業性向與職業的適配度有密切正相關。當個體從事的職業與其興趣相吻合時,就可能發揮最佳水平,易于做出成就。即個體的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和職業成就感取決于個體職業性向和職業環境之間的適配度[14]。人職匹配程度越高,說明職業適合度越大。這時的選拔擇業就業或聘用就達到了理論上的最佳抉擇。因此,運用職業性向理論,通過對職業價值觀、興趣、人格和能力等職業性向構成要素的測評分析,可以了解自我,了解職業,為職場定位提供科學依據,幫助個體進行科學合理的擇業、就業和職業發展。
(一)職業價值觀與擇業就業
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體現,是個體對職業選擇、判斷和評價的一種態度和信念。所謂價值觀,即人們看待事物重要性的偏好、評判事物好壞的尺度或選擇事物優劣的標準。職業價值觀是職業性向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構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國內外學者利用因素分析和問卷調查來測試職業價值觀。比較典型的職業價值觀測評有:Super(1957, 1970)從內在價值(獨立性、創造性、智力激發、美感、成就、管理、利他主義)、外在價值(工作環境、同事關系、監督關系、變動性)和外在報酬(經濟報酬、安全性、聲譽、生活方式) 3維度15個要素來測試職業價值觀[15]。O’Connor & Kinnance (1961)提出了獨立性與多樣化、工作條件與同事、社會與藝術、安全與福利、名望與創造性6個要素的職業價值觀。Larcebeanu(1982)提出了名望、利他、滿意和個人發展4個要素的職業價值觀 [16]。Elizur(1982,1984,1999)的職業價值觀量表分為自由、成就、利他、地位、舒適和安全6個要素[17]。田崎仁(1989)把職業價值觀要素分為獨立經營、自我實現、志愿、才能、支配、自尊、自由、家庭中心和經濟經營9種類型[18]。Surkis(1992)和Ros(1999)的職業價值觀量表分為內在價值、外在價值、社會價值和威望價值4個要素[19]。Furnham 等人(2005) 從4個要素設計職業價值觀問卷 [20]。國內方面,在學習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修訂形成了一些職業價值觀測評量表。比如:寧維衛(1991)把職業價值觀分為:進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全、聲望和經濟價值 5個要素[21]。馬劍虹和倪陳明(1998)從工作行為評價、觀念、個人要求3個要素分析職業價值觀。凌文輇等(1999)從聲望地位、保健和發展3個要素來分析職業價值觀。陰國恩等人(2000)概括了10個方面的職業價值觀。袁繼道(2011)從晉升機會多、收入高、福利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提供培訓和繼續教育等6個要素進行職業價值觀測試。劉紅敏(2011)從內在價值、外在價值和外在報酬3個維度15個要素進行職業價值觀調查。
通過職業價值觀要素測評可以分析、了解和掌握個體的職業價值觀,對于個體的擇業就業或創業都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以大學生群體為例,大多數畢業生擇業就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是能否發揮自己的才能,擇業地點上優先考慮大城市、沿海開放城市[22]。一項對已工作大學生和應屆大學生的比較研究發現,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因素的受重視程度依次是物質、安全、培養、關系、發展和聲望。兩組在聲望、發展和物質因素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已工作的大學生更重視物質和發展,而應屆大學生則更重視聲望[23]。當職業價值觀不被滿足時,大學生會產生延緩就業或不就業的傾向。那些注重個人發展的學生,找工作比較積極,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業質量較高;而那些注重名利雙收、便利實惠的學生,不容易對目前的工作感到滿意,就業質量較低。原因在于,對于剛入職的大學生而言,企業在入職初期所支付的工資、獎金等經濟報酬一般不高。前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和成長進步上,對個人和企業都是雙贏的;而后者難免會對工作產生不滿意感,影響就業質量。
(二)職業興趣與擇業就業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也是個體以特定的事物為對象而產生的積極的、有傾向性和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感興趣,就會集中精力研究,久而久之,自然會逐漸成為某個方面的專家。同時興趣決定投入程度,因為感興趣,就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不知辛苦;因為感興趣,做事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和賺錢,而是在享受其中的樂趣[24]。興趣具有指向性,決定你喜歡干什么,是個人職業選擇的起點和原動力。
職業興趣是個人對與職業有關的活動主動接觸、參與的積極心理傾向。個人的職業興趣與工作環境之間的適配和對應,是職業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和職業成就的基礎。對某些職業的興趣如何,是個體職業選擇時應該考慮的重要要素。近年來,職業興趣理論越來越廣泛運用于幫助個體確定內心深處最喜歡做什么工作,最適合學習什么專業。《加拿大職業分類詞典》就概括了愿意與人與物打交道的12種職業興趣類型[13]。
個體的職業興趣可以通過測評得到了解和掌握。職業興趣測試在于發現一個人最感興趣并最可能從中得到滿足的工作是什么。國外的職業興趣測試量表很多,典型的有瑟斯頓(L.L.Thurstone)的職業興趣調查表(Turstone Vocational Interest Schedule,1914)、霍爾(S.Hall)和邁納(J.Miner)的卡內基興趣量表(Camegie Interest Inventory,1915)、斯特朗(E.K.Strong)的職業興趣量表(StrongVocational Interest Blank, SVIB, 1927)、霍蘭德(J. Ho1land)職業興趣偏好量表(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I, 1953, 1994)、庫德職業興趣量表(Kuder Occupationa Interest Survey, KOIS, 1966, 1985)、坎貝爾(D. P. Campbell)的職業興趣量表(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SCII, 1968, 1985)等。很多研究者構建的各種職業興趣測驗量表,如美國大學測驗服務中心的職業興趣量表(ACT-VIP)、興趣測查量表(ACT-IV)和UNISEX版興趣量表(UNlACT-VlP)等,均受到霍蘭德職業興趣偏好量表的影響。國內方面的職業興趣測評主要集中在國外相關量表的引進和修訂上。1987年馮伯麟利用庫德職業興趣量表(KOIS)和霍蘭德的VPI與卡特樂16種人格因素(16PF)探討我國高中生職業選擇中的興趣因素。1991年龍立榮對斯特朗——坎貝爾職業興趣量表、庫德職業興趣量表和霍蘭德自我導向測驗量表(The Self-Directed Search, SDS)進行了介紹。1996年龍立榮、彭平根和鄭波對霍蘭德的SDS進行了修訂,使之更符合中國的背景。1993年時勘介紹了霍蘭德自我導向測驗量表(SDS)及使用方法。1996年,方俐洛等人以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為依據,結合中國國情與職業分類體系的特點,編制了霍氏中國職業興趣量表。白利剛(1998)又對霍氏中國職業興趣量表進行了驗證性因素分析。蘇永華(2000)以修訂過的職業興趣量表為測驗工具,比較成人與中學生的職業興趣。劉少文和龔耀先(2002)利用編制的霍氏中國職業人格量表對5種職業人群的興趣類型特點進行了測評和分析。近年來,職業興趣與測驗的研究越來越引起教育單位和企事業人事部門的關注。之后,龍立榮、彭平根、鄭波對1996年霍蘭德的SDS進行了修訂,使之更符合中國的背景。
職業興趣是人們進行擇業就業或創業的重要依據。職業興趣測試揭示了人們想做什么和喜歡做什么。受試者通過測試可以了解自己最感興趣和最滿意的工作是什么,從中發現和選擇自己的職業興趣及適合的職業類型。這一過程即為“人職匹配”。研究表明[5],當個體的職業興趣特點與職業環境所要求的職業類型相一致時,更容易做出滿意的職業決策、投入和成就,能長期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狀態而不疲勞,并能保持工作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反之,則會降低個體的工作效率,導致決策困難、不滿意或缺乏成就感的后果,并容易使個體產生工作倦怠、疲勞和較高的離職傾向。個體只有選擇并從事了自己感興趣的職業,他才能更快地適應職業環境和角色,并發揮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職業人格與擇業就業
人格有豐富的內涵。學者們對其有不同的闡釋。典型的觀點有:人格是具有個體心理特征的表里一致的行為的全部品質 [25]。人格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是個體內在行為的傾向性[26]。人格是個體所具有的能力、興趣、態度、氣質、性格及其他行為差異的混合體,是構成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的統合模式。人格具有獨特性和共同性、穩定性和可變性、生物性和社會性等特征。其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先天遺傳與后天環境的關系與作用。人格有不同的類型,用來描述一類人與另一類人的心理差異。目前人格類型主要被劃分為單一型、對立型和多元型三種類型。其中,好冒險、愛刺激的單一型以佛蘭克·法利(Frank Farley)為代表;兩個方向相反的對立型最早由榮格(Carl. G. Jung)提出內外兩種傾向,思維、感情、感覺和直覺四種基本功能和在此基礎之上的8種人格類型。之后,由福利曼和羅斯曼(Friedman, Roseman)提出了AB型人格:A型人性情急躁,缺乏耐性;B型人不溫不火,舉止穩當。多元型由幾種不同質的人格特征構成,理論上可分為氣質、性格和陰陽五行等類型。如德國教育學家和哲學家斯普蘭格基于人們的興趣和價值觀提出了理論、經濟、審美、社會、權力和宗教6個性格類型。
人格是不能被直接觀察到的,只能從可觀察的行為模式中去推測,或依靠自陳式問卷來了解。人格測試方法有很多種。國外經典的人格測試有:霍蘭德的自我導向測驗量表(SDS)、卡特爾(Raymand Cattell)的16 種人格因素測驗(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 PF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問卷 (EPQ)、“大五”人格模型(Big Five or Five-Factor Model, FFM)等。其中,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Raymand Be Cattel)在上世紀早期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質的一個理論模型。該模型分成個別與共同;表面與根源;體質與環境;動力、能力與氣質四層特質。1949年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法分析了樂群、聰慧、穩定、恃強、興奮、有恒、敢為、敏感、懷疑、幻想、世故、憂慮、實驗、獨立、自律和緊張16種人格特質,并編制了用以對人格進行量化分析的調查表[27]。1961年塔佩斯等(Tupes & Christal)對卡特爾的特質變量進行了再分析,發現了5個相對穩定的因素,形成了著名的“大五”人格模型:外傾性、宜人性、責任心、神經質和開放性。1989年麥克雷和可斯塔(McCrae & Costa) 運用對自然語言中描述人格的形容詞進行因素分析的方法編制了“大五”人格模型。其中,外傾性有善交往、健談、果斷、自信和活躍的因素;宜人性有友好、真誠、舉止得體、容易合作和值得信賴的因素;責任心有負責、有條理、堅韌不撥、可以信賴和成就導向因素;神經質有輕松、冷靜、不憂郁和鎮定的因素;開放性有洞察力、修養、敏銳和聰明因素。至今“大五”人格模型仍被廣泛應用。霍蘭德在研究中發現,在職業決策中最理想的是個體能夠找到與其人格類型重合的職業環境。一個人在與其人格類型相一致的環境中工作,容易得到樂趣和內在滿足,最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在擇業就業指導中,首先就要通過一定的測評手段與方法來確定個體的人格類型,然后尋找到與之相匹配的職業種類。為了確定個體的人格類型,就需要大量運用人才測評的手段與方法,霍蘭德本人也編制了一套職業適應性測驗SDS來配合其理論的應用。
在國內,職業人格理論與測試有一個引進與消化的過程。1993年時勘介紹了霍蘭德的SDS及其使用。1996年龍立榮對斯特朗——坎貝爾職業量表(SCII)、庫德職業興趣量表(KOIS)和霍蘭德自我導向測驗量表(SDS)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介紹、修訂和施測。同年,白利剛、葛樹人等人以霍蘭德職業人格理論為依據,結合我國國情和職業分類體系特點,編制了霍氏中國職業興趣量表,并進行了施測。凌文輕等人(1998)將個體的職業人格類型與大學科系直接聯系起來進行結果分析。劉廣文和龔耀先(2000),龍立榮和彭平根(2000)以霍蘭德職業人格理論為框架進行修訂和測試,并將職業人格類型與大學專業聯系起來,編制了一個大學部分專業的專業搜尋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編制了一套《職業心理測試》系統,為求職者了解個人職業心理特征、選擇職業和招聘部門從職業心理角度篩選求職者、介紹職業提供科學的職業心理咨詢。蔡永紅、林崇德和肖麗萍(2002)在參考國內外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自行設計了適合于我國中學生的職業人格測驗。劉燕妮(2002)使用中科院開發的《職業人格自測問卷》對行業員工進行了職業人格特征分析。
職業人格往往會影響人們對職業的選擇。當一個人對某種職業感興趣,就會對該種職業活動表現出肯定的態度,并積極思考、探索和追求,這種興趣即職業人格。職業人格測驗可以對人的基本特征,如內外向、情緒穩定性、心理健康水平等作出鑒定。霍蘭德(J. Holland)認為,每個人的性格和天賦決定了其職業性向,職業選擇是人格的具體表現,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適合從事不同的職業[28]。他把職業人格分為現實、研究、社會、常規、進取和藝術六種類型。每一特定類型人格的人,便會對相應職業類型中的工作或學習感興趣。從人格類型角度考慮,社會型的人的特點是喜歡與人打交道,善于交際;企業型的人在待人接物、說服他人、領導管理等能力上特別優秀;藝術型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這些類型的人在求職過程中頗占優勢。從職業角度考慮,社會型、企業型所對應的工作,如教師、銷售、會計、行政等,與目前就業市場所需的崗位性質相符,勞動力市場對這些類型的人有較大的需求,因而他們更容易找到工作[29]。不同類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環境,個人的行為取決于個體的人格和所處的環境特征之間的相互作用。環境既提供了相應人格類型的人發揮其興趣與才能的機會,同時又強化相應的人格特質和職業興趣。只有做到“人職匹配”,才能最大程度上激發人的潛能。
在所有職業中,責任心強的人都可被預測其工作績效較好。性格決定你適合做什么,如脾氣急躁、不受一點委屈的人,做不了服務類的職業;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的人,也做不好銷售類的工作[24]。外傾性與管理或銷售員績效的相關性高。神經質和宜人性可預測職場中的人際關系和適應能力。因此職業人格測評對職業選擇和人員選拔都具有積極的重要作用。
(四)職業能力與擇業就業
能力雖然內涵十分豐富,但是人們很容易對其形成相同的認識。一般來說,能力指人們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基于個人的IQ和EQ稟賦,是思想、文化、技術和身心等多種素質在實踐中柔性應用的綜合展示[13]。能力是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培訓教育,并在實踐活動中吸取集體智慧和經驗而形成發展起來的特質。能力分為很多類型,個體具備的能力由不同的能力要素構成。如在學習和工作生活中積累的個人能力;獲得家庭、親戚朋友等支持和幫助的社會能力;以及通過學科專業教育獲得的專業能力等等[24]。能力決定個體能夠做些什么,個體具備了不同的能力,說明其可以選擇和從事不同的職業。因此,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必須具備的并在該職業活動中表現的多種能力的綜合,是勝任職位的基本要求和條件。
職業能力可以通過職業能力測試來進行判斷和衡量。職業能力測試涉及多種智力因素,其目的是測驗受測者的較穩定的、表現在認知能力方面的心理特質,以及在外部環境影響下不易改變的那些認知特點,如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抽象思維和判斷推理等能力[29]。即測驗一個人所具有的有利于其在某一個職業方面成功的能力素質的總和。職業能力測驗通常包括一般能力、單項(特殊)能力和多項能力等傾向測試。一般能力傾向測試,即通常所說的智力測試,采用“智商”表示水平高低,是對一般智慧能力的測試,包括思維、想象、語言、記憶、詞匯、邏輯、推理、分析、數學、空間關系判斷和知覺速度等方面的能力測試[30]。較流行的測試方法有法國實驗心理學家比奈(A.Binet)與醫生T.西蒙(T.Simon)合作編制的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測試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韋克斯勒(D.Wechsler)的成人智力測驗法(韋氏量表),英國心理學家瑞文(J.C. Raven )的標準推理測驗和美國勞工部編制的“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 GATB)等。單項(特殊)能力傾向測驗集中測量某一種能力傾向,或某些人具有他人所不具備的能力。如文書、心理運動和機械的能力傾向。其中文書能力測驗主要測量言語、數學和快速察覺差異的能力,包括受試者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量有多少, 準確率有多高;同時通過詞表對照、數字定位、字符替換和核對等方式來考察候選人的知覺速度和準確性[27]。心理運動能力傾向測試主要是測量一個人運動反應的速度、靈活性、協調性和其他身體運作方面的特征。這種測試通常是為某些特殊的工種專門編制。常用的有3種:麥夸里機械能力傾向測試;澳康納手指及鑷子靈活測試;藝術能力傾向測試[29]。多項能力傾向測驗是能夠測量多種能力傾向或能力群。桑代克(E. Thorndike)通過因素分析,發現了語文、數學、空間、知覺速度、字詞流暢性、記憶、推理7種主要心理能力,并以此為基礎歸納出言語意義理解、數字敏度、知覺速度、推理和空間關系識別5類能力傾向,形成了1941年編制的基本心理能力測驗(PMA),為多項能力傾向測驗的雛形。1947年伯耐特(Bennett)、西肖爾(Seashore)和韋斯曼(Wesman)編制了區分性能力傾向測驗(Differential Aptitude Tests, DAT),用于教育和職業咨詢中對言語推理、數字能力、抽象推理與非言語推理能力、文書速度與準確性、機械推理、空間關系、拼字與語言運用8種能力的測量。
職業性向理論與職業能力測試可以促進擇業就業指導工作。職業能力與職業類型越匹配,人的職業活動適應性越強,工作效率越高,職業成就就越大。對于正在形成職業能力的個體來說,職業能力測試讓個體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及相關職業群對職業能力的要求,了解本專業的知識結構、了解所學專業對應的職業群有哪些崗位適合自己,這些崗位對職業能力有哪些具體的要求,這些崗位需要具備哪些專業技能才能取得就業資格等,從而為個體的專業學習確定一個目標。明確目標,才能增強學習動力,對自己選擇的最適宜的職業類型給予最大的職業性向投入,使個體能夠從整體上認識和有意識地發展自己的職業能力,并努力縮小自身職業能力與職業目標之間的差距。同時,職業能力測試也讓受試者明白,職業能力與擇業就業或職業轉換是相關聯的,尤其是在人們有多種職業選擇的現代社會,個人既要具備某一職業能力,也要具備相關職業崗位的轉換能力,才能在職業變動時較快地適應新的職業。據聯合國教科文的統計[31],世界發達國家個人一生平均有4~5次的職業轉換。美國產業工人一生中崗位流動平均達17次之多,日本人一生中崗位轉換也有6次以上,我國目前的崗位轉換平均也有3~4次。因此,學校、企業或培訓機構要通過職業能力測試,幫助個體立足當前的專業和職業崗位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和提升,并為培養不同能力的個體提供不同實踐平臺,如專業技能實習實訓、技能大賽、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和課余勤工儉學等實習鍛煉機會,幫助個體完成相應的職業素質與能力的儲備。
三、結語
職業是人們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當人們面對種類繁多的職業選擇時,要達成“人職匹配”的職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職業性向理論主要關注人們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征與社會各類職業選擇相匹配的關聯性問題,近年來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注意。通過職業價值觀、興趣、人格和能力等職業性向要素的測試和評估分析,可以認識自我,了解自己適合什么樣的職業,為職業定位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提高擇業就業時的“人職匹配”度,從而幫助個體找到自己愿意并適合從事的職業。“擇己所愛,擇己所能,擇世所需和擇己所利”,努力實現人盡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 曾令萍. 國際和世界主要國家與地區職業分類概況[J].職業,2001(1):4546.
[2] 許潔英, 王永評. 論性向[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5559.
[3] Cronbach, L J. The two disciplines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7:671684.
[4] 廉串德. 心理測量實踐教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331354.
[5] 趙東芝, 施俊琦. 霍蘭德職業性向理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人才資源開發, 2006(12):4648.
[6] Gati I. The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Interest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1(109):309324.
[7] Prediger D J. Extending Holland’s Hexagon: Procedures. Counseling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J].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993:422428.
[8] Roe R A, Ester P. Values and Work: Empirical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9(1):121.
[9] Tracey T J G. Personal Globe Inventory: Measurement of the Spherical Model of Interests and Competence Belief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2(60):113172.
[10] 安蓉. 20世紀上半葉中國職業心理學研究回顧[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8(2):3540.
[11] 吳秋芬. 教師專業性向的內涵及其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08(2):3740.
[12] 劉雄英. 職業性向:教師評價的重要維度[J]. 教育發展研究,2011(8):5962.
[13] 黃友生. 職業性向密碼與認證[J].經濟研究導刊,2010(33):105107.
[14] 杜映梅. 職業生涯管理[M].北京: 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3133.
[15] Dagenais,F.Super's work values inventory scales as intrinsic or extrinsic conditions [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8(83):197198.
[16] 凌文輪,方俐洛,白利剛.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J].心理學報,1999(3):342348.
[17] Elizur,DSagie,A.Facts of Personal Valu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 [J].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view Review,1999(1) :7387.
[18] 田崎仁.升學求職心理測驗[M].倪雄健譯.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1989:3133.
[19] Ros M, Schwartz S H,Surkiss S.Basic individual values, work values,and the meaning of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1):4971.
[20] Furnham, A., Petrides, K.V., Tsaousis, I., Pappas, K., Garrod, D.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ork values[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1):528.
[21] 宋劍祥.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測評要素與職業特點分析[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5):2328.
[22] 費毓芳,李琳莎.就業市場的開拓與專業人員素質建設[J].中國大學生就業, 2004(22): 5152.
[23] 洪芳,吳諒諒.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比較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7(6):719722.
[24] 張翼飛.如何確定職業發展方向[J].職業,2010(5):2930.
[25] 黃學規. 人格的巨大能量[J]. 教育藝術,1998(6):89.
[26] 歐陽輝,韓智,張樹盛,郭賓雁.空乘專業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職業素質分析[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1(4): 8890.
[27] 張禎寧.高效招聘背后的心理測評:電話銷售人員招聘中的心理學應用文[J].HR經理人,2009(3):5357.
[28] Holland J. L. A Theory of vocational choic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59:6.
[29] 胡忠.人員招聘中的心理測試[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0(12):6061.
篇8
1、學校單招的考試形式一般文化聯考+綜合素養測試”相結合的考試模式。文化聯考包括語數英三門科目。
2、綜合素質測試分為上機測試和面試,上機測試在計算機上答題,考核學生人文素養;面試員與考生交流,主要考核語言表達、心理素質、反應能力、知識職業傾向等基本職業素質。不過不同學校之間會有些許差別,具體請看各個學校的招生簡章。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關鍵詞:心理測量 職業心理輔導 實踐探索
1 學校職業心理輔導概述
1.1 學校職業心理輔導的特點
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教材《職業心理》一書中,職業心理主要包括擇業心理、求職心理、就業心理、失業心理、再就業心理等,本文研究所提的“學校職業心理”主要側重于學生的擇業心理、求職心理等就業心理,學校職業心理輔導就是在學生職業認知建立、發展,并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心理支持的專業輔導工作,關系到一個人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學校職業心理輔導除具有常見心理健康輔導的特點外,其突出的特點是:
1.1.1 具有較強的職業性和專業性。這是它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內容上的根本不同。心理健康輔導在于針對個體的心理特質,采取有效的支持服務,促進個體自我改進。職業心理輔導是基于個體的個性差異,在其職業生涯發展進程中,幫助其完成與職業崗位匹配過程中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尋求個性特征(興趣、愛好、性格、能力、氣質等)與職業的匹配。
1.1.2 具有整合性。學校職業心理輔導工作的開展,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決定了輔導者輔導工作的整合性。一方面輔導者必須具有較強的職業概念,掌握大量的人才市場職業需求信息,尤其是與學校專業相對應或相近似的職業崗位信息,給學生的心理支持以現實基礎;另一方面,輔導者還必須具有開展心理健康輔導的知識和初步技能。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有實效性地進行輔導。
1.1.3 具有持續性和靈活性。職業生涯是一個長期過程,是人一生的職業規劃和實現,其輔導工作具有持續性。但是,人的一生是在與社會適應性的發展中不斷變化的,職業崗位的選擇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職業心理健康的保持也需要一定的靈活性,尤其在當前僅靠一次就業來完成職業選擇的機會較小形勢下,要做到社會需要和環境與自我正確認識的統一,需要持續性和靈活性。
1.2 開展職業心理輔導的意義
開展學校職業心理輔導,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有利于學生認識社會需要和就業環境,促進學生尋求個性特征與社會職業角色認識的統一,從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進行持續性職業生涯規劃,并具備在現實環境中學會調適自己的職業心理的基本能力。
2 在學校職業心理輔導中開展職業心理測量的理論依據
職業心理測量是運用心理測量的方法來測試看人們到底適合什么樣的職業。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各種職業所需要的心理特質,然后再對人進行相關的測試,最后看是否匹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和霍蘭德的個性—職業類型匹配理論。
帕森斯創立的特質因素理論認為,每一個體都具有獨特的能力和特質,不同的職業崗位需要不同特性的人,通過心理測驗可以獲得對個體特性的認識,以使個體找到最能體現和發揮其特性的工作。之后,美國職業指導專家威廉遜在帕森斯的研究基礎上將特性—因素理論發展成型。這一理論注重個人差異與職業信息的搜集與分析,而實現人—職匹配則是該理論的核心。
職業選擇的另一個理論是霍蘭德提出的個性—職業類型匹配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職業選擇是個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霍蘭德將人格分為六種基本類型,并將它們和環境、職業類型進行了匹配。他提出了四種假設:1.大多數人的個性可以根據其心理素質和擇業傾向劃分為六種類型:現實型、學者型、藝術型、社會型、事業型和傳統型,而每一特定類型個性的人所感興趣的職業類型不同;2.職業類型也可以劃分為上述六種類型;3.人們都在尋求適宜的職業崗位,以充分發揮其才能和積極性,實現人生價值;4.個體的個性和所處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人的行為。霍蘭德及其助手通過多年研究,制定了兩種類型測定工具,一種為職業偏愛記錄,簡稱VPI;另一種為自我指導探索,簡稱SDS。基于VPI和SDS兩個量表的測量,得出人們適應的職業類型。類型測定后,與被測定者的人格類型相對應的有一系列具體的可供選擇的職業。
依據以上兩方面的理論,結合我校實際,在開展就業指導與咨詢工作中,指導學生在做出職業選擇時,利用心理測量量表進行個體測試,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并找出相對應的職業范圍,從而選擇和自己個性相匹配的職業。
3 基于心理測量支持的職業心理輔導方法的實踐探索
在以上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我校開展了對高職學生職業心理咨詢輔導的探索。其路徑是:首先,采用調查問卷法,對我校高職8個專業的291位學生(抽樣)的職業心理進行了調查分析;其次,分別采用國際高智商協會開發的職業個性測試量表、RCCP通用人職匹配測試量表、一般四種類型氣質測驗量表對學生進行了職業心理測試;再次,在心理測量結果的基礎上開展職業咨詢與輔導,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與職業的關系,從而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3.1 建立在職業心理測量基礎上的職業心理團體輔導探索
在課題研究探索中,由于學生人數的眾多,在進行個體心理測量及診斷的同時,抽取了旅游管理專業一個班級,以計算機技術分析心理測量量表結果,以下是這個班的心理量表測試結果: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通用人職匹配測試中,各因子的得分比較接近,說明學生在各因子上的水平比較平均;在職業氣質測試中,膽汁質、多血質以及黏液質的得分比較接近,而抑郁質的得分較低,說明學生的抑郁傾向比較低;而在職業性格測試中,喜歡獨處、消極被動兩項得分較低,其他分數比較接近。根據對被試班級的總體反映,綜合職業氣質以及職業性格來看,接受測試的班級學生總體是屬于比較活躍、比較積極的,適合從事一些需要團體合作、與人打交道的工作。這與旅游管理專業對口的職業崗位規格比較接近,于是對這個班級開展了團體輔導。
3.2 建立在職業心理測量基礎上的職業心理個別輔導步驟與方法探索
3.2.1 建立和諧的職業心理輔導關系
首先,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向學生發出開展職業咨詢的信息,宣傳職業心理輔導活動的安排及公布職業咨詢輔導教師的資格,按自愿原則由學生主動向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提出咨詢申請,包括咨詢問題、聯系方式,再按預約時間與咨詢教師見面;
其次,每一位學生由一位心理學專業教師與一位有市場經驗的就業指導教師共同接待,增強職業咨詢的科學性、權威性、實效性;
再次,創設和諧的咨詢環境,教師微笑接待學生,并以平和的語氣與學生交談,交談由詢問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選擇或家庭成員的情況開始。在個別咨詢活動中,學生們的表現從一開始時的拘謹、問一句答一句的狀態到咨詢結束時的暢談和動作上的自如,這都反映出咨詢的氣氛是輕松的。在面談進程中,要了解學生的職業取向。職業取向是當事人希望從事某種職業的態度傾向,職業取向分析是為求職者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的前提,在本次課題咨詢活動中,咨詢專家常常從讓學生談一談他們的理想開始,漸漸地了解學生今后選擇某一職業的原因。例如,一位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第一次咨詢時由于膽怯,回避其職業選擇的問題,但經過指導專家與她逐步地談話知道,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因素,她的職業取向并不是計算機應用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而是作為第三產業的服裝銷售,且是想自主創業。
3.2.2 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高對人—職匹配的認識
一方面,在借助心理測驗工具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形象的分析。正確的自我認知是正確進行職業選擇的必要前提。在本次研究中,分別采用了國際高智商協會開發的職業個性測試量表、RCCP通用人職匹配測試量表、職業能力傾向簡易量表、一般四類型氣質測驗量表,由專業的心理學教師及研究生組成的測試團隊對參加咨詢的學生分別進行了測試,使學生對自己的個性、能力、興趣及其他特質有一定地較全面地認識,并對照職業從業人員獨特的人格屬性,發現現實中的自己與職業崗位職業要求的差距,從而達到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弱點的目的。
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職業的各項崗位要求及職業從業人員獨特的人格屬性。處于學校中的學生,最缺乏的就是對社會職業崗位的認識。為此,職業心理輔導員需要熟悉人才市場對職業從業人員的要求,并向學生做較詳細地介紹。為做好這方面咨詢工作,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接待應用電子專業的學生時,就業指導專家向學生詳細地說明了應用電子專業的就業市場現狀、學這一專業人員今后的就業崗位、并指出職業提升的途徑。經過咨詢后的比較,參加咨詢的學生反映對專業職業崗位有了一個新的實質性的認識,那些由于膽小或有顧慮的未參加咨詢的學生開始感興趣咨詢活動,紛紛要求參加咨詢;對于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主要是通過教學見習、觀摩教學工作課堂情景及班主任工作流程,咨詢專家與學生進行心得交流,回答了當前教師資格考試的要求及就業前景問題,使學生了解了當前教育崗位需要的教師的類型及能力;法律事務專業學生通過與教學崗位見習相結合,通過參觀法律事務所、法院庭審工作流程等,對職業崗位有了一個較清晰的認識。在這些過程中,學生們開始對照自己與職業崗位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客觀認識到自己離標準有一定差距,這一認知結果最終促成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另外,協助學生自主選擇職業,不斷調適職業選擇及職業心理,趨向人職匹配的理想目標。一個職業輔導實例是:一名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由于是主動參加咨詢,在咨詢中表現出興趣較濃,面談積極,第一次有關專業的了解與發展前景的咨詢很有效,本人反映接受的咨詢對她有較大幫助;第二次輔導內容是:因其想自主創業而又缺乏市場經驗,就業指導教師詳細介紹了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并舉實例說明自主創業是一個辛苦且持續的過程,希望學生能正確了解這一就業方式。同時,為解決自主創業經費籌措的問題,向學生建議可實行合伙經營模式,并用牛頓的事例說明創業所需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建議學生開展市場調查,先了解此類職業就業市場需求情況及市場開發。第三次咨詢內容是:心理專業輔導教師對學生開展個性測試量表、RCCP通用人職匹配測試量表、職業能力傾向簡易量表、一般四類型氣質測驗,讓學生客觀認識自己;第四次咨詢內容是:向學生說明測試結果,并建議學生根據自己個人特質再次確定職業取向。建議學生在有計劃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收集大量有關此行業市場前景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書面自主創業的方案,并在學習過程與生涯規劃過程中逐步完善這一方案。當時,恰好遇到學校與人才市場聯合舉辦人才招聘會,因此咨詢專家建議她到人才招聘會上了解相關單位信息、專業崗位與崗位要求,并做好多次就業、自主創業的準備。
在咨詢中,咨詢專家專門介紹了職業資格考試與其專業、就業求職的關系,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職業崗位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試。參加咨詢的學生反映這樣的職業咨詢輔導收獲較大,認識了所學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或職業群,在此之前他們是不清楚的。現已在工作崗位上的畢業生,當輔導教師與他們電話聯系詢問工作情況時,都非常激動,認為學校的咨詢輔導工作讓她們有了心理依靠,并為他們的求職就業出點子,為自己的職業選擇建立了橋梁。
4 運用心理測量量表開展職業心理輔導工作的建議
4.1 職業心理輔導從進校做起。對新生進行職業心理輔導,借助心理測量手段開展職業心理輔導,為學生建立職業心理檔案,有利于讓學生在大學剛起步的時候給自己做好定位,根據自己的性格、氣質尋找可能適合的工作崗位。同時,也有利于老師制定適合個體的職業輔導方案,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更好地幫助學生。所以職業輔導要從進校做起,這才是一種對學生負責的態度。
4.2 尊重個性,人盡其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所以,在進行職業輔導的時候,教師或輔導員要盡量做到尊重個性,用科學測驗手段來測量人格、能力、興趣等,有利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客觀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優勢及弱點,人盡其才。
4.3 實時把握學生心理動態,提高開展職業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專業素質。職業輔導是一項長期而且繁瑣的工作,需要相關輔導人員能保持和學生的密切接觸,實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并努力幫助他們塑造堅強、耐挫的個性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就業觀。在職業輔導中,輔導員應具有一定的心理學專業素質,掌握進行職業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專業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學生的就業輔導工作。因此,需要對就業輔導員開展職業咨詢的素質和技能訓練,提高影響性技術咨詢水平,就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進入會談過程,從而提高協助學生進行職業選擇的咨詢活動質量。
4.4 就業輔導員需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學校要幫助學生去了解一些他們不容易了解到的東西,搭建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橋梁。盡可能多地與用人企業聯系,了解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學生具有什么樣的能力,在職業心理輔導時,才能提供給學生所需要的職業信息,增強輔導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4.5 選用更合適的心理測量量表,加以綜合分析。如《霍蘭德職業傾向測試》等,都是可以作為就業輔導工作的輔助工具。當然,須注意心理測量的量表不是唯一的依據,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社會客觀情況的變化,要加強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動態分析。
總之,學校職業心理輔導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性格、職業傾向等,有利于學生做出一個較合適的職業選擇,從而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社育.大學生職業心理輔導[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年3月,117-120、88-94、103-106
[2]朱寧,薛艷.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與擇業心理調適[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5,14,41-43.
[3]李曉明,劉洪玉,孫曉雯.人職匹配理論與女大學生就業選擇[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20,37-41.
[4]陳震環.職業指導的理論及其實踐[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9,9,49-52.
篇10
一、關于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
1.產生的背景
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英文簡稱為16PF(Catell 16 Personality Factor Test),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研究所卡特爾教授編制的。卡特爾認為,人的行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規律性,是由于每一個人都具有特定的根源特質,主要采用因素分析法確定出16種人格特質,并據此編制量表。
2.基本內容
本量表共187道題目,每道題目后有三個選項,選項B的內容一般是介于其他兩個選項之間的選項或者是不確定選項,指導語中建議被試盡量不選B選項。
3.測評步驟
(1)前期準備。該測試可以通過線上測試(通過計算機網絡線上完成),也可以進行線下測試。要根據被測試的人數提前聯系好機房,線下答題要提前準備好試卷和答題卡。
(2)施測階段。無論是線上測試還是線下測試,都要向被試講解測評注意事項,請被試看測評題的說明部分(引導語),邊看邊聽組織者朗讀。全部187道題目要求被試憑直覺作答,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測試。完成后,線上測試直接點“提交”,線下由組織者收回試卷和答題卡。
(3)統計階段。可以由專業人員統計,也可以由計算機完成統計。主要步驟如下。
①統計原始得分:即16個人格特質每一個維度都有與其相對應的題目號,以及三個選項對應的分值,將所有對應題目上的所得分值加和即為該特質項的原始得分。
②轉化標準分數:通過對問卷的分數統計,我們得到16個因素的原始分,通過查常模表將原始分轉換成對應標準分。需要注意的是,常模表按性別不同有所區別,有男性常模表和女性常模表。
③對應的剖析圖:由各維度的得分看到的是被試在這方面的特質,適合從事的職業都僅是針對這個維度本身而言的,而每一個被試都應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所以有了剖析圖的產生,通過剖析圖可以看出一個人綜合的職業傾向。
把標準分數對應到剖析圖中,剖析圖上5~6分是中間部分(平均數)代表人群的大多數,4分(含)以下、7分(含)以上均與平均數相差1個標準差以上可分別分成高、中、低分檔。一般而言標準分過于向中間集中的人沒有突出的職業傾向,職業適應度相對較寬。
二、各維度的解釋及應用
1.樂群性(A)
測量被試者人際交往能力。低分者特征為人際交往完全被動;中間者特征表現為一般人水平;高分者特征可以把人際交往能力看作個人的優勢,適合從事服務性工作、人事組織性工作。
2.聰慧性(B)
測量被試者智慧水平,16個項目中唯一一個二級記分項目,一般情況下與韋氏、瑞文等智力測驗可以互證,分值越高越聰慧。
3.穩定性(C)
測量被試者情緒控制能力。低分者特征表現為情緒控制能力弱,容易感情用事,適合演講、表演類工作;中間者特征表現為一般人水平;高分者特征表現為個性沉穩,有時不好接近,適合領導角色,從事管理、醫生、律師等工作。
4.恃強性(E)
屬于意志范疇,測量被試者獨立能力。低分者特征表現為順從、謙遜、好說話,適合從事工會干部、軍人、人事干事、服務行業等工作;中間者特征表現為一般人水平;高分者特征表現為自信心和獨立性強,適合從事攻堅、創業、管理、開發、教育等創新性工作。
5.興奮性(F)
屬于意志范疇,測量被試者意志活躍性。低分者特征表現為威嚴、銳氣、深沉,適合從事領導、警察、醫生、保鏢等工作,不適合從事協調、管理、服務性工作;中間者特征表現為一般人水平;高分者特征表現為輕松、健談,適合從事主持人、營銷、文藝、律師、講師等言語性工作。
6.有恒性(G)
測量被試者認真程度。低分者特征表現在做事敷衍,能糊弄則糊弄,需加以干預;中間者特征表現為大多數事會認真完成;高分者特征細心、盡職盡責、有責任感,有時會追求完美。
7.敢為性(H)
測量被試者做事的魄力。低分者特征表現為膽怯不安,自卑,不善言辭,遇事觀望,適合從事安逸、與人接觸較少的服務性工作;中間者特征表現為一般人水平;高分者特征表現為敢于冒險,不退縮,但有時會忽視細節,粗心大意,適合從事考古、地質等冒險性工作,同時要注意防范風險。
8.敏感性(I)
測量被試者理性程度。低分者特征表現為理智,重事實,適合從事精細、謹慎、決策性工作;中間者特征表現在會考慮到事情的實用意義,也能意識到問題的情緒性后果,通常判斷事情會在人和事之間、主客觀之間尋找平衡;高分者特征表現為敏感、易感情用事,愛幻想,有一定藝術天賦,適合從事演繹、宗教、藝術、刺激性與風險性不大的工作。
9.懷疑性(L)
測量被試者對周圍的信任程度。低分者特征表現為擅于合作,為人隨和、體貼,易相處;中間者特征表現為一般人水平;高分者特征表現為警覺,不易接受他人,固執己見,適合從事法律、偵破等保密性高且較少與他人接觸的工作。
10.幻想性(M)
測量被試者幻想程度。低分者特征表現為現實感強,聯想有限,按常規做事,適合工作的范圍較寬泛;中間者特征表現為能結合實際開拓思路,但不夠靈活,只能在一定范圍內發揮想象力;高分者特征表現為關注細節,想象力豐富,開拓思路,有創造力,適合從事壓力較大的工作和創新性工作。
11.世故性(N)
對被試者城府的測量。低分者特征表現為坦白直率,思想簡單,感情用事,易沖動,適合從事幼教、服務性等工作或外企的工作;中間者特征表現為一般人水平;高分者特征表現為精明得體,世故圓滑,適合從事管理、公關等較為復雜的與人接觸的工作。
12.憂慮性(O)
測量被試者自卑程度及心理健康狀態中的焦慮性。低分者特征表現為堅決,有信心,心平氣和,很少動感情,適合從事嚴謹、容易出現意外情況的工作、管理等工作;中間者特征表現為一般人水平;高分者特征表現為焦慮,煩心,對失敗很在意,焦慮嚴重時需要尋求心理幫助。
13.實驗性(Q1)
測量被試者傳統或創新程度。低分者特征表現為保守、尊重傳統、接受權威,對新事務接受能力差,適應較慢;中間者特征表現為一般人水平;高分者特征表現為自由、批判,樂于學習和了解新事物,適合從事創新、技術性與應用性強的工作。
14.獨立性(Q2)
測量被試者依賴和獨立程度。低分者特征表現為高依賴性,缺少主見,為人隨和,缺乏獨立性和獨立判斷能力,愿意合作,愿意被領導和安排,能避免矛盾沖突,社會適應性良好;中間者特征傾向于從獨立和依賴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高分者特征表現為做事果斷,不依賴他人,時而善于整合身邊的人際資源,實現雙贏,適合從事舵手性職業和自主創業。
15.自律性(Q3)
測量被試者為人處世的控制能力及由此帶來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分者特征表現為不顧大體,缺少自我控制力,很少考慮他人,缺少計劃性,生活適應性也容易出問題;中間者特征傾向于多數人;高分者特征表現為可以較好的控制、安排事情,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社會適應良好,但容易固執己見,增加自身壓力。
16.緊張性(Q4)
測量被試者心態以及在此維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分者特征表現為心平氣和,知足常樂,寧靜安詳,適合服務性工作;中間者特征表現與大多數人相同;高分者特征表現為遇大事容易緊張、興奮、激動,缺乏耐心,心神不安,缺少安全感。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以上解釋的分值檔以T分分值劃分,低分范圍T分3.5以下,中間范圍T分3.6~6.5分,高分范圍T分6.6以上。但中國常模的精確度沒有達到小數點后一位的標準,所以中國常模表的分數還是整數。
三、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與MBTI職業人格測試的比較分析
1.MBTI職業人格測試簡介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測試是基于不同人的個性特征歸納提煉出能量來源(內向-I,外向-E)、信息收集(感覺-S,直覺-N)、決策偏好(思考-T,情感-F)、生活態度(感知-P,判斷-J)這四種特征,通過分析判斷把不同的個性的人用4個連續的字母表示出來,組成16種組合,是目前國際上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職業人格測試體系,在企業人才性格評估方面的應用已經發展成熟。
2.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與MBTI職業人格測試的比較分析
相同要素分析。兩者從本質上來講,均與精神分析學說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卡特爾對麥獨孤的本能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有過專門研究,而MBTI職業人格測試本身就是以弗洛伊德的追隨者榮格先生心理類型學說作為理論基礎的,自然與精神分析學派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量表差異分析。第一,在量表編制方法上,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采用因素分析法;而MBTI量表的編制方法采用的邏輯分析法。邏輯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的共同點是都有理論基礎,但是因素分析法相對更進一步,在理論基礎上加入了統計學分析。第二,從常模的角度來看,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中,我國目前通用的于1970年發表的中文修訂本,其常模是由兩千多名港臺地區的中國學生得到的,在精確度上比美國常模尚有差距,只能將查表分精確到整數,尚做不到標準10分小數點后面的位數;而MBTI測試是4個維度的排列組合,無需常模。第三,在測謊角度來看,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為自陳量表,可能受情境影響,防止應試者的掩飾和傾向性作答是有難度的,從表面上看,16PF是不包含測謊維度的,在進行施測時,可以加入MMTI中的L效度量表15題,作為測謊手段;MBTI本身也沒有測謊維度,但是在MBTI第二步中加入了測謊量表和極性因子項目,用來區分被試在測試過程中是否說謊、漫不經心或刻意答題。第四,從結果解釋來看,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用16個維度來闡釋一個人的人格結構,更加清晰、完整,人格各方面、優劣勢,對崗位、職位的適合、不適合都有涉及;而MBTI測試得出的16種人每一種都由4個特征排列組合構成,相對單一,尤其是更多采取了積極心理學要素,關注16種人的積極方面,對消極方面較少涉及。
3.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的優勢分析
首先,相對于MBTI等有兩個選項的測試而言,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有ABC三個選項,更具客觀性。
其次,從信度和效度方面,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采用標準10分的統計方法,重測信度高;表面效度低,能有效減少被試的防御,且由于16種因素內部相關度高,不同維度之間的外部相關度低,使量表有更好的效度。
第三,從使用范圍上看,該量表對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壯年和老年人均可施測,同時可用于個體施測和團體施測。可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心理障礙、行為障礙、心身疾病)、人才培養和職業選擇。
第四,科學嚴謹,意義深刻,是“定量的精神分析”。
四、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在大學生職業指導中的應用
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試通過16個維度測量出被試的人格結構,可據此預測工作效率、壓力承受能力、職業選擇、專業選擇、規劃生涯發展等。
1.進行詳細精準的崗位分析
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職業生涯規劃的特征是呈個性化趨勢的,有許多同學在大學的各階段都有不同的規劃,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16PF的個性。教師應教會學生們進行高精準度的崗位分析,將不同的崗位職責進行細分,對應到16個維度的分數當中加以細化,再與個人施測的結果與之對比,這將對專業的再選擇等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2.將被試的測試結果與崗位分析進行比對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職業生涯評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