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古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16 21:08: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惠崇春江晚景古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惠崇春江晚景古詩詞

篇1

一、故事激趣

在古詩詞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加入與課文相關的故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詞的內容。我常常根據古詩詞的特點自編或引導學生編出生動、有趣的故事,把古詩詞的學習融進有趣的故事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贈汪倫》這首古詩時,我用這樣的一個故事進行導入:一天,汪倫聽說李白將來涇川,便寫信迎請,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后欣然前往。到后,汪倫告訴說:“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李白聽后大笑。學生在聽故事中,不知不覺地了解了詩的背景,他們對詩歌自然學得主動積極、興趣濃厚。

二、作畫賞析

蘇軾曾稱贊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其實何止是王維的詩?如果我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把詩中的畫畫出來,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詩的意境,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教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時我和學生一起進行各種形式的讀,讀完之后,還讓學生說說詩描寫的畫面,再用畫筆把詩描寫的畫面畫出來。學生畫了“日出”“江花”“江水”等栩栩如生的江南風景畫。這樣,學生不僅在畫中欣賞江南春天的美景,還感悟到白居易作詞時的情感,又發展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吟唱體味

吟唱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古詩學習方法。 中國古人在讀詩時不僅“高聲朗誦,以昌其氣”,還講究“密詠恬吟,以玩其味”。詠,歌也,吟,呻也。在高聲朗誦之后,通過吟唱,進一步入詩徑,悟詩心,品詩味,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在古詩教學中,這種將古詩學習轉化為富有韻律的活動,深受愛說愛唱的孩子的喜愛,而且有助于學生通過語調、韻律、節奏,進一步體味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如教學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時,可選用古箏樂曲《春江花月夜》指導學生吟唱……

四、生活實踐

篇2

1.體裁和題材的多樣性。小學古詩詞是指適合小學生閱讀接受的淺顯的各種詩詞作品,其體裁豐富多彩。有活潑通俗的童謠、民歌,有古詩體、近詩體、漢樂府、詞,甚至曲,其內容生動、健康向上,易于學生接受。如《詠鵝》,兒童喜歡吟詠,詩句形象生動,讀起來也瑯瑯上口,這種童謠或近似童謠的作品正是兒童詩歌啟蒙的好教材;《刺勒川》是北朝民歌,展示了放牧的情形和北方蒙古民族的遼闊;漢樂府《江南》(江南可采蓮)描繪了采蓮的動人情形。題材也豐富多樣,哲理、言志、題畫、田園、邊塞、敘事詩等所有的詩歌題材形式。當然,其中不少分類并非那么明顯,如寫景和寫意、詠物和言志通常結合在一起。優秀的哲理詩如朱熹的《觀書有感》、蘇軾的《題西林壁》、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王維的山水詩、陶淵明的田園詩等,表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2.內容編排具有鮮明的層次性。一、二年級學生正處于九歲以下年齡階段,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基本上還沒有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其形象思維也還處于較為低級的水平,聯想在這個時期仍占主導地位。同時,這一階段的兒童知識容量有限,是識字和接觸淺易的白話文的開始,對古代文學作品則是陌生的。如《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語言非常淺近,接近現代口語,而且內容很像一則謎語,形象生動,配有相應的“畫”,簡潔的語言,短小的篇幅,極易于背誦和記憶。適合一年級的詩還有《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七八座,八九十枝花。”這首詩語言巧妙,由數字排列組成,體現我國文學語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節,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教,極具兒童情趣。三、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發展,加上又有低年級的經驗和基礎,對古詩詞有了初步的接觸和認識。因此對該階段則有更高一些的要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憶山東兄弟》等很適合這個階段的學生學習。學生學習興趣盎然,積極性高,記得牢。對古詩詞形成一個基本的認識,開始初知一些古代漢語詞匯,懂得古詩詞的一般特征。高年級階段,學生已有較厚的學習古詩詞的基礎,其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造能力、記憶能力等都有較大提高。為此,此階段選編的材料則篇幅稍長,如律詩《春夜喜雨》、小令《如夢令》(昨夜風疏雨驟)。詞匯的難度、意境的理解深度都加深,如有托物言志象征意味的詩歌如《石灰吟》。這類詩含義較深刻,涉及古漢語知識更豐富。

教材內容的豐富性和編排梯度,彰顯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審美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審美教育作用。古詩詞把意境美、音韻美感、哲理美融合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可以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詩可以簡單解說為美的有韻律的創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些佳句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因此小學古詩詞教學就是一種美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感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準。

2.想象力的培養。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想象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這當中就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詞作為一個載體,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

3.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詩詞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揮想象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的空間。學生在讀古詩詞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后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發揮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4.汲取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詞不僅體現古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古詩詞教學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它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明事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并且,它還可以培養學生在音樂、建筑、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篇3

關鍵詞:人文精神 古詩文教學 實施策略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人文精神對學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習慣的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古詩文的特點

古詩文的形式是經過多年的摩挲砥礪,在實踐中已經使大家覺得是一種最方便、最熟練、最能得心應手的文學體裁,可以拈來隨口應用;三千年來我們列祖列宗用它來抒情志,明教化,寄才思,逞才性,淘沙揀金,去粗取精,歷代詩人以生命寫成的頗見性情的篇什,作為一個總體,它之所以使人感動,使人驚異,不但是詩篇的形式,它的語言,它的音韻,節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通過詩篇表現出來的詩人所代表的我們民族精神內涵--深沉的思想,誠實的品德,寬宏的懷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約,風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調、剛柔兼陳、隱秀錯采。

中國古代的“詩”,融“哲理”、“歷史”與“人生”于一體,“詩”與“思”和“史”是融會貫通的。“詩”是人生的寫照,也是人生的部分。

二、古詩文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古詩文的人文精神指在古詩文中蘊涵了豐富的體現人的情感、態度、意志和目的、需要以及道德觀念、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等內涵。

語文教材中古詩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表現為:

1.感悟自然

這類作品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1)歌頌大自然的美好,充滿了對生活的贊美和向往。如《北朝民歌.敕勒歌》、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安石的《元日》、張志和的《漁歌子》、賀知章的《詠柳》等。

(2)抒寫春恨秋愁的,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張繼的《楓橋夜泊》,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劉禹錫的《秋詞》柳宗元的《江雪》,白居易的《暮江吟》,孟浩然的《春曉》等。

(3)抒寫山水中的哲理的,如蘇軾《題西林壁》、李商隱《樂游原》、陸游《游山西村》、楊萬里《小池》、杜牧《山行》、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朱熹《春日》等。

(4)抒寫山水中的隱逸和閑適的:如陶淵明《飲酒》。

2.感悟人生

(1)感悟親情的,如孟郊《游子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白的《靜夜思》等。

(2)感悟友情的,表現在送別詩中。

抒寫自己辭別友人:

李白的《贈汪倫》和《早發白帝城》

抒寫送友人出行: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

(3)感悟愛情的,如杜甫的《月夜》、《詩經?秦風?蒹葭》、《詩經?周南?關雎》、李商隱《無題》等。

3.關愛家國

這類古詩關切個體與國家、民族的血肉聯系,屬于懷古詠史詩。

(1)抒寫表現悲憤情懷的,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表現對現實的憂慮和關注。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也屬于這類詩。

(2)抒寫表現對政治的含蓄批判的,如杜牧《華清宮三絕句》, 王昌齡《出塞》等。

(3)抒寫傾慕英雄,抒發壯心豪情的,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4)抒寫渲染歷史的滄桑感的,如崔灝的《黃鶴樓》,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在一首詩中的人文內涵是豐富的而不是單一的,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挖掘出來并大力弘揚。

三、古詩文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實施策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所謂“詩教”,本指《詩經》“溫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來泛指詩歌的教育功能。兩千多年來“詩教”傳統綿延不絕,我國歷代學者文人在成長過程中無不受到過“詩教”的熏陶。那么怎樣教才能充分發揮古詩詞的陶冶功能,怎樣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1.教師要運用富有情感的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文教學同樣是語言的藝術。教學語言要準確簡潔,通俗易懂,更要生動風趣,富有情感。語文教學不單是一種認識活動,更是一種情感活動,教師要運用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喚起學生驚奇、欣喜、熱情、緊張、探索、向往等情感體驗,使學生精神振奮、情緒飽滿。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能從抽象的文字中獲得一種新鮮感、立體感、音樂感、裝飾美、哲理美、含蘊美、風趣美等。

2.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創設條件

人文精神的培養不需要用“訓練”但絕對需要陽光、氣候、土壤。這個“陽光”“氣候”“土壤”就是一種語文教學中的民主氛圍,精神的鳥兒只有在遼闊的藍天才能自由自在地展翅飛翔。語文教育要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內容,容忍學生的“異端”,他們的思想才能沖破牢籠。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力,讓他們勇于質疑追問和探索,提倡學生“心口如一”。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教師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生動的課堂。課堂教學是教師完成“教書育人”任務的主渠道。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被動地接受。很顯然,這種方式,與人文精神的要求格格不入。語文教師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諧、生動的課堂。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為學生自學創造良好的條件。其次,是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注意區別對待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分類施教,分層提高。另外,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允許學生犯錯誤。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不應諷刺、挖苦,而應該給予熱情的鼓勵和幫助,給學生留面子,給臺階。讓課堂教學在一個輕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下進行,師生關系平等,敞開心扉,情意相通,不同見解的交叉,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坦蕩真誠。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誠實守信、競爭意識、交往藝術等現代人的合作品質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每一節課真正成為學生不斷向上攀登的階梯――我們今天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陽光。

3.交代背景,把學生引入古詩文的特定情境

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古代文學作品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下的思想情感、觀念態度、認識水平,烙上了歷史的印記。我們今天要學習古代文學作品,必然要涉及當時的社會歷史現實,而不可能將作品與歷史時代割裂開來,孤立地進行作品分析和理解。因此,在講授古代詩文作品時,要補充與作家、作品有緊密關聯的背景資料。這樣做就可以在講課之前先渲染適宜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感情,有助于學生很快進入詩的意境,有利于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直接感受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為、精神品質、個性意志,從而得到內心的感化,為人文精神的教育奠定感情基礎。

作品的背景資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作者,包括作者姓名字號、籍貫身世、人生經歷、創作成果、思想特點等;二是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一般包括與作品內容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及有關事件等。在教學古詩文作品時,先交代這些背景資料(不一定全講,視內容需要而定),往往能夠很快把學生帶入一個特定的情境中,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并受到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思想行為、人格力量、精神品質等的感染。例如,講授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我們可以先介紹文天祥的身世經歷和英雄事跡,通過動情的背景介紹,把學生拉回到那個風云變幻、山河破碎的年代和環境中,看到作者四處奔走,獨立支撐風雨飄搖中的國家的形象。這樣,就使學生對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有了感性的認識,為后面理解詩歌內容作了有力的鋪墊。所以,當學生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對詩句所表達出的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屈、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就會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就會被詩人的精神品質所震撼、所感染,從而內化為自己心中的一股精神力量,鼓舞自己向民族英雄學習,向英雄靠攏。

參考文獻:

[1]胡良才.語文教學要凸現人文精神.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10).

[2]黃潤秋.略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2).

[3]王旭勇.人文教育:中學語文教育的核心.湖南教育,2002,(17):55.

[4]劉建明,焦瑞芳.人文教育與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與學,2002,(10):27.

[5]余雪芳.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宿州師專學報,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