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的傳說范文

時間:2023-04-06 10:4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炎帝的傳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炎帝的傳說

篇1

比如某證券營業所的一位普通清潔女工,“一不小心”聽到高手們的交談,于是把自己2萬元的血汗錢投入股市,結果一轉眼變成了4萬元;一個小保姆留心著雇主的買入賣出,結果也“一不小心”把1萬元炒成了10萬元;而在校的某位大學生,從嘴里摳出來的錢投入股市,于是從窮學生搖身一變成為校園大款;最神乎其神的是深圳南山一個“小股神”,他3歲就看股票新聞,7歲就為父母當炒股軍師,10歲就獨自下單與父親分賬⋯⋯

在層出不窮的股市神話傳說面前,進入資本市場必備的素質要求似乎變得十分多余。很多“股神們”直言不諱――自己不懂什么K線圖,也不懂什么基本面,只是跟著別人炒就能掙到錢。一群連存折和股票戶頭的差別都分不清的人,也跟著排隊進入了股市。

回望2007年5月30日到2008年5月30日這一年頭,中國股市經歷了數次大起大落。“幾天前,我還以為自己是個百萬富翁―現在卻發現自己拿倒了望遠鏡”。這句話來自美國媒體對1929年股市崩潰的報道,盡管眼下的中國股市有著經濟增長的強力支撐,但是“拿倒了望遠鏡”的人卻是數不勝數。歷次“股災”,受傷最深的就是那些跟風入市的散戶。研究華爾街股市的《市場、群氓和暴亂》一書這樣總結1929年的“世紀股災”:群體永遠達不到自己最優秀成員的水平;相反,它卻能將自身降低到最蹩腳的程度。

一份調查數據讓有關部門顯得憂心忡忡:目前14%的股民是借貸炒股,以房屋做抵等銀行貸款和私人貸款炒股的股民各占7%。這樣的數據已經表明中國有著相當高比例的股民對風險估計嚴重不足,再考慮到中國股民普遍缺乏個人自擔風險的意識,中國股市需要憂慮的不僅僅是股民們的個人風險,更需要憂慮整個社會面臨的巨大隱患。

股市兇猛。股民的信心和不服輸,并不代表未來的風險有絲毫的減少。而風險的導火索,則是股民們日益濃烈的投機心態。在投機心態驅使下,股市變成了賭場,豪賭ST成為股市的熱潮,而真正的價值投資被忽視。

健康的中國牛市,應該以價值成長為主導。作為投資者來講,一定要善于甄別具備價值投資的品種,具有沙里淘金的眼光和技能。價值投資的核心內容就是具有資源壟斷、主業突出、行業龍頭、品牌價值、成長性高、自主定價能力強等特征。

做一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必須同時堅持三個方面:尋找折價交易的機會、評估折價交易的股票的真實價值、買入到有實質意義的數量。很多投資者犯的錯誤,是僅做到其中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

篇2

2、P17這些文物印證了炎黃傳說中的哪些內容?這些文物說明當時人們會紡織、養蠶、制造陶器、以船為交通工具(半坡遺址出土的船形彩陶壺),當時還出現了原始音樂(半坡出土的陶塤和河南舞陽出土的骨笛)。

考古發掘和古代傳說對我們了解沒有文字的歷史有什么意義?考古發掘和古代傳說相互印證,都是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可以從不同側面揭示歷史事實,幫助我們了解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的發展與沿革。

3、評價禪讓制:這種原始的民主制度,能把各個氏族成員的微弱力量匯集起來,跟自然界進行斗爭,對生產力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但是,當時人類社會處在最低的發展階段,原始的民主制度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同當時不發達的生產力相適應。

P18[自我測評]

1.傳說中,炎帝的功績有:教人農耕、發明醫藥、發明陶器、開辟集市;黃帝的功績有:開始建造宮殿、發明車船、制作衣裳、教人們打井。

2.古代兩河流域、希臘、和中國的傳說有什么共同特點:

①從傳說反映的時間來看,大致都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

②從內容來看,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早期民眾的英雄史觀傾向;

③從歷史資料的形式來看,都屬于口述資料;

④從它們的意義或價值來看,傳說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實成分,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

3.為什么炎帝和黃帝被稱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①黃帝、炎帝的發明創造從物質、精神方面改善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②黃帝、炎帝等部落通過戰爭與融合定居中原后,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兩岸,形成了日后的華夏族,因此,炎帝和黃帝被尊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4、在保護文物古跡時,可能會與哪些方面發生矛盾沖突?

城市建設旅游開發資金短缺技術落后能源開發

(書上P20案例:埃及金字塔體現了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平遙古城體現了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尼羅河沿岸古跡體現了文物保護過程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矛盾。)

5.保護文物古跡有何意義?

①文物古跡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它們可以在精神和物質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②文物古跡有許多研究和欣賞價值,通過這些文物我們可以了解歷史,了解自然,增長見識。

③文物古跡是我們認識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④保護文物古跡不僅是歷史科學發展的需要,而且對于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優化社會生活的人文環境、提高公民的人文素養等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6.怎樣樣保護文物古跡?

①根據具體情況和存在問題提出對古跡的整修建議;

②劃定專門保護區,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和規章制度并加強宣傳;

③落實消防措施,有專人看護;

篇3

一、學生分組

開學第一天,班主任根據學生的能力與水平,將全班學生平均分成6個組,一般每組9左右人。這6個組就是本學期各科所需要建立的學習小組,也就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經常用到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小組。這樣的小組,要選出組長和副組長,要對本組成員進行編號管理。小組一經建立,其正副組長、組員編號在一個學期內是基本固定不變的。同一小組的成員,在編排座位時應當盡量靠近,以便課堂學習時小組內能就近互相合作交流。學期中座位變動時,也必須是整個小組的移動,不要拆散。

二、課文到組

新學期的第一堂歷史課,我把全冊教材的查

找、歸納、講解等自學主講任務分配到各小組,以便提前準備,能夠及時上講臺當“老師”。《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共24課,除去4課活動課外,剩下20課需要講解。第1課、第2課,我按照將要由學生講課的模式講,使學生掌握今后自己將要當“老師”講課的模式和程序。從第3課起余下18課教材,我就將其一一分配到組,每組3課——

第一小組:第3、10、18課; 第二小組:第4、11、19課;

第三小組:第6、13、20課; 第四小組:第7、14、22課;

第五小組:第8、15、23課; 第六小組:第9、16、24課。

這樣分配課次,有幾大好處:一是都有任務,鍛煉機會均等;二是任務明確,便于早做準備;三是三周一輪,負擔不會很重。

三、提供提綱

對于交給各小組學生主講的每一課,教師都應當提前兩周向該小組組長提供預習提綱。因為學生的學習經驗不夠,對教材難以駕馭,把握不了教材的知識點、重點、難點,也不知道教學要求的高低層次及三維目標如何體現,教師通過提供預習提綱,使上述各項得到較好的處理,彌補學生主講之不足,幫助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要求。

例如,第一小組將于第三周的第一課時主講第3課《神奇的遠古傳說》,我在開學第一周周一就提供了該課的預習提綱:

第3課 神奇的遠古傳說

預習提綱

第一目 炎帝、黃帝和蚩尤

1、人物簡介

⑴炎帝 ⑵黃帝 ⑶蚩尤

2、問題探究

⑷什么叫部落?什么叫部落聯盟?

⑸華夏族是怎樣形成的?

⑹為什么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

⑺黃帝為什么被尊為“人文初祖”?

3、知識拓展

⑻“華夏”一詞的來歷

4、熱點鏈接

⑼涿鹿之戰

第二目 堯舜的禪讓

5、問題探究

⑽禪讓是怎么一回事?禪讓的實質是什么?

⑾傳說與史實有何聯系和區別?

6、熱度鏈接

⑿堯舜禪讓

像這樣的預習提綱,一般只需要提供一輪就夠了。學生通過第一輪的訓練,加上知識的增多,經驗的增加,他們會很快從中感悟到許多,自己編寫出預習提綱來。只是他們擬出的預習提綱不那么全面,不那么完全符合教學目標與要求,所以需要也必須有教師的及時提示、指導與修改。定稿后的預習提綱,應當一式十份,使該組成員都人手一份,以便于他們做課前準備。

四、小組準備

小組得到老師提供或審定的預習提綱后,就進入小組準備階段。具體步驟有五:一是任務到人。即由組長將預習提綱中的探究題(如上面提綱中的⑴至⑿)根據本組同學的自學能力、自學條件等情況恰當地分配給本組同學去探究。每個同學都應當至少有一個題目的自學探究任務;自學能力強的同學,應當分給的任務多些,難度大些;自學條件好的同學(指方便上網查找、家里有資料可查或附近有人可請教),應當分給涉及面廣些、難度大些的任務。二是個人探究。

本課,我為學生設計的作業有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兩種。課內作業主要取自教材中的課中題和課后題,卡通資料框里的部分也常做課內題處理。課外作業采用“分層練結”的方式命題,一般分為基礎鞏固題和綜合應用題兩部分。基礎鞏固題一般是對本課內知識的鞏固練習,適應于學困生;綜合應用題則偏重于知識的前后聯系、拓展、深化,適應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這樣設置作業,能使上中下學生各得其所,都有收獲,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實現“面向全體”。

歷史課,我讓學生當“老師”的做法是從去年秋季開始的。實施一個學年了,效果很不錯。開始的第一輪,師生都很忙,那是因為沒有經驗使然。經過第一輪訓練,學生很快就掌握了,他們積極性高,成就感強,準備很早且充分,主講者講得頭頭是道,聽講者聽得津津有味,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學習、愉快學習和輕松學習。如果不是親身實踐和體驗,我還不相信我的學生們能夠當好這“老師”哩!看來,新課改提出的教師、學生角色定位的轉變,在教學中恰當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必要,而且可行,效果好極了!為此,我將繼續進行實驗和探索。

學生得到組長分配給自己的探究題后,就應該著手個人探究。探究辦法一般是:讀懂教材、上網查找、圖書室查找或向他人請教。總之,要求盡可能獲得關于本題的最詳盡的資料。三是自寫答案。學生通過自行探究,獲得了比較多的資料后,根據探究題目的要求編寫出此題的答案。此時的答案還是草稿,可用任意紙書寫。以上第二、三步必須在下發提綱后7天內完成。四是老師審訂。學生將自己編寫出的答案草稿于第8天交給老師,老師則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對其進行審訂,在第9天將審訂稿反饋給原學生。五是制作卡片。學生收到審訂稿以后,將其用碳素墨水筆工整地書寫在卡片上,一式七份(課后發給每個組長一套,其他學生可借去抄寫或者復印)。卡片的大小、用紙要統一,第一行居中寫上課題,課題后標明題號,以便于裝訂收藏。這一步必須在第10天完成。第11至第14天,有任務的學生要進一步熟悉自己的探究題答案,并根據老師提供的圖片、圖表、影象資料等教具進行模擬講課(一般在雙修日模擬,老師進行全程指導),直到充分熟練為止。

五、師導生講

學生準備兩星期后,就進入老師導講學生講課階段了。仍然以岳麓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3課為例,我是這樣導講的——

㈠、老師復習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原始的農耕生活》,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然后老師指出:原始時代的生活除了從古跡和遺物中能了解到,還能從許多神奇的遠古傳說中得到印證。板書課題。將預習提綱用投影打出。

㈡、導學第一目炎帝、黃帝和蚩尤

A、老師講解: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傳說踞今4000多年,大致在原始時代的后期;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領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時間和地域上來說,有關他們的傳說資料可以和現代的考古資料互為印證,互為鉤洹?

B、學生默讀第一目教材,思考問題⑴至⑺。

C、老師投影展示《炎帝》、《黃帝》、《蚩尤》圖,

學生1簡介人物炎帝;

學生2簡介人物黃帝;

學生3簡介人物蚩尤。

老師隨機補充或修正學生的簡介

D、引導探究:

學生4講解——什么叫部落?什么叫部落聯盟?

師生隨機補充或修正。

學生5講解——華夏族是怎樣形成的?

老師引導學生注意三點:①華夏族形成的基礎是炎帝部落、黃帝部落和九黎族的一部分,他們是中原地區的主體居民;②華夏族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③后人尊奉炎帝、黃帝為華夏族的祖先。

學生6講解——為什么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

學生7講解——黃帝為什么被尊為“人文初祖”?

老師提問:為什么不稱炎帝為“人文初祖”?(其他學生回答)

E、引導拓展知識

學生8講講——“華夏”一詞的來歷。

其他學生也可以發表自己異議,老師隨機判別。

F、引導了解熱點知識

老師提問:炎帝部落、黃帝部落和九黎族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戰爭?(其他學生回答)

學生9重點講講——涿鹿之戰 (老師放影視片斷配合講解)

㈢、導學第二目 堯舜的禪讓

G、學生自讀本目教材,了解主要內容。

H、老師展示《堯帝》、《舜帝》圖,然后指出:堯、舜是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請其他兩位同學分別談談他們有什么高尚的品質。

再問:假如你是部落聯盟的首領,你將怎樣挑選部落聯盟的繼承人?(其他學生回答)

I、引導探究

學生1講解——禪讓是怎么一回事?禪讓的實質是什么?

老師提醒學生注意“禪”字讀音shàn與佛教中“禪”字的讀音shán的區別。

其他學生說說你所知道的哪些關于遠古的傳說。老師隨機引導并判斷

學生2講講——傳說與史實有何聯系和區別?

J、引導拓展知識

學生3講講——堯舜禪讓

㈣、課堂小結

K、回顧本課所學

1、老師用投影出示本課的知識結構體系,幫助學生回顧與記憶:

神奇的遠古傳說

炎帝、黃帝和蚩尤是傳說 多年前,生活在 中下游的杰出的部落首領。在炎帝部落聯盟戰勝。

黃帝和炎帝、黃帝部落聯盟加上的一部分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日后的。

蚩尤后人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認為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稱他為堯舜的堯舜禹時期通過的方式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歷史聲稱為禪讓。

2、學生互相回顧本課所學,加深印象。

L、教師指出:炎帝、黃帝、蚩尤與華夏族的關系,炎帝、黃帝和蚩尤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尤其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人文初祖”黃帝是本課的重點知識,要求重點掌握。

在整個新課的教學全過程中,學生始終唱主角,始終處在主動學習狀態,老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導演”,只是起著引領、幫助、串聯或者主持人的作用。

六、評價與練習

新授部分講完以后,老師要組織其他學生對9位講課者進行評價:先由其組長組織本組學生互相討論,形成統一意見,然后由組長談談本組同學給9位講課者的簡要評語,并一一打出分數。組長在談評語時,也可以談些本組同學的想法或建議。5個組都評價完后,歷史學科科代表統計9位講課者每一位的最后得分交給老師,老師進行簡要點評,并表揚有進步的,獎勵優秀“講師”。

篇4

提起中國傳統文化小吃,民間素有北有雞骨,南有龍丸之說。雞骨,即出自河北曲陽的爆燒山雞骨,如今早已失傳。而龍丸則是指享譽贛南一帶的著名傳統文化小吃――中華龍丸。古人曾評價中華龍丸說:“湯中有丸,肉中有湯。”著名詞人宋之問也有這樣的詞句評價中華龍丸:“琥珀湯中落玉丸,一杯濃酒到碧宵。”其實,關于中華龍丸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傳說上古年間,黃帝和炎帝爭奪天下,最后決戰于逐鹿,這就是傳說中的逐鹿之戰。在這次決戰中,軒轅黃帝戰勝了炎帝成為了中原諸神之王。戰敗的炎帝則逃到了南方,終日里郁郁寡歡、食欲不振。其從人找遍了天下的名醫良方也不能治愈炎帝的病疾,甚至嘗遍了世間的百草也不能恢復往日的活力。后來炎帝在路過揭陽山時遇到了一位仙人,賜給了他一碗肉丸,炎帝吃了后頓覺得神清氣爽、五臟俱和,恢復了往日的體魄。為了感激這位仙人,加之對故鄉的思念,炎帝遂把這種肉丸命名為中華龍丸。

斗轉星移、人世蒼蒼。昔日稱雄的豪杰早已隕落,卻把中華龍丸留在了人間,秦漢時期中華龍丸曾一度被道家所壟斷,成為道家養生滋補之佳品,被稱為“龍目養生湯”。唐宋之時,中華龍丸又成了贛南等地方官員送給皇帝的貢品,其制作技術及配方一直深藏于宮廷大內,一直是皇家的御用珍品。直到清末,清宮監人張有全將秘方盜出紫金城,中華龍丸才流傳到了民間。

(二)亂世沉浮

中華龍丸傳到民間后又遭受了幾番變故,導致中華龍丸在中國的土地上絕跡,其配方一度消弭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直到解放后,中國龍丸才又出現在了中國香港的九龍,成為了享譽全島的著名文化小吃。

中國龍丸來到香港也是幾經周折,自從清宮太監張有全將其配方帶出皇宮,他便回到了老家,把中華龍丸的制作工藝傳給了親友,使中華龍丸再度興盛起來,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小吃。民國初期,北方地區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其時張有全已經謝世,其義子張沖帶著中華龍丸的配制秘方逃到了香港,這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現在,中華龍丸已經成了香港著名的傳統文化小吃,已其味道濃郁、營養豐富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歡。后又經享譽世界的著名廚藝大師歐寶胤先生的改良,使得中華龍丸又一次獲得了新生,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的好評。改良后的中華龍丸具有用料考究,工藝獨特,營養更豐富,味道更鮮美,色澤更艷麗等特點,并且正式已中華龍丸命名,并且注冊了專利和商標,成了代表香港的特色文化飲食,被世界各國朋友所熟知。

2006年,中華龍丸更是被國際餐飲界權威機構評為“中國最有特色的小吃”,一時間受到了國際餐飲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國際知名的餐飲企業還主動要求合作,希望能夠把中華龍丸這個品牌作大做強,肯德基、麥當勞等一些跨國的餐飲企業還紛紛表示希望中國龍丸可以進入自己的企業,以便讓自己的餐飲文化與中國文化有機的結合起來。此舉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這充分表明了中華龍丸與身所具有的文化魅力,以及在中國傳統小吃界中不可撼動的地位,更是在世界飲食界舞臺上展示了中國小吃所獨有的風味與文化內涵,為中國的傳統小吃在國際餐飲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三)王者歸來

如今,中華龍丸的傳人張沖老先生已年逾古稀,其一手創辦的張氏餐飲企業已頗具規模,現由其子張顯生先生打理。而賦閑在家的張老先生雖然終日與兒孫為伴,享受著天倫之樂。但其內心卻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風光旖旎的故鄉,希望把中華龍丸帶回祖國內地。

2006年,張沖老先生終于完成了他的夙愿,回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故鄉。在那里張老先生斥資修建了多所希望小學,以及一大批公益事業。而且還把中華龍丸的專利配方和技術無償地贈給了其在老家的親人,并且叮囑他們要把中華龍丸發揚光大,不但要讓自己的家鄉人吃到中華龍丸,更要讓全中國人都能吃到中華龍丸。使中華龍丸不再成為被皇家獨享的御用珍品,要讓中華龍丸也能走進尋常百姓家。

2006年11月,張沖老先生在香港伊麗莎白皇家醫院病逝,享年86歲。為了完成張沖老先生要把中華龍丸推廣到內地的遺愿,其家鄉的親人已經在當地做起了龍丸生意,并得到了張老先生的長子張顯生先生的大力扶持,以便更快地完成張老先生的心愿。

篇5

小暑是一年之中盛夏的開始,這一天來臨之后,天氣變得越來越熱,關于小暑,小暑時間中的六月六是我國的民間傳統節日,有著它自己的傳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1年小暑節氣的傳說故事_小暑時節有什么習俗與忌諱。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2021年小暑節氣的傳說故事六月六:

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據史書中的記載,小暑前后正好是六月初六日“天貺節”,“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貺節。

“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割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但在他們中間卻橫阻著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么辦呢?所以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戴在手上、腳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相傳這一天是“小白龍”回家的日子。因為“小白龍”犯了天條,被龍王父親囚禁在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失去了行動自由。唯有六月六這一天,龍王恩準其回家探母。“小白龍”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晝夜兼程,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伏日,古人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古書上說,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說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谷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小暑六月節》:“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小暑時節適合種植什么1、生菜

我們在小暑時節可以種植一些生菜,生菜這種蔬菜一般育苗的時間和生長的時間都比較短,可以種植之后短時間內就能食用,生菜一般在七月上旬的時候開始撒種育苗八月上旬的時候將已經出苗的幼芽進行正常種植,大約在九月份左右就可以進行部分的收割食用,當然也不僅僅就只是生菜而已,莖椰菜之類的食材都是可以在小暑左右的時間開始栽種的,一般在十二月份左右的時候就可以拿來食用。

2、青菜

青菜的一直都是餐桌上經常可以看見的一種食材,青菜的種植時間一般也是在小暑左右的時間,在小暑時節大概七月份的時候開始做育苗準備,將種子灑在田間開始育苗,大約在九月份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種的青菜成熟啦。

小暑時節有什么習俗1、吃藕

自古以來在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2、曬書畫、衣服

小暑時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止發霉臭了。

小暑時節的忌諱

有句俗話說“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說,意為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澇。

篇6

被稱為炎黃子孫,是中國人的一種自稱,比如,每年都會祭奠黃帝陵,炎帝陵。認為這是中華文化的發源,也是中國人共同的祖先。

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后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一、關于仰韶文化尖底瓶

教材第一學習主題“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2課《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其第2小節“半坡遺址”講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和文化遺存,其中說半坡居民“他們能制造各式各樣的陶器,專門用來取水的尖底瓶獨具特色”。同時附了一幅半坡尖底瓶彩圖、一幅博物館內的雕塑圖——一位“半坡”少女正蹲在水邊用尖底瓶取水。

《教學用書》多處講到尖底瓶。該課“教學建議”部分說:“考古學者對半坡尖底瓶評價甚高,從彩圖插頁上可以看到完整的尖底瓶,從《半坡居民用陶瓶取水(雕塑)》圖上可了解尖底瓶的用途”。“插圖說明”部分對教材展示的“半坡居民用陶瓶取水(雕塑)”作如此解說:“通過此圖可以看到半坡居民用尖底陶瓶取水的情況,以及半坡人的穿著打扮……”對尖底瓶的使用方法更有詳盡的解說:“瓶腹大,底尖,腹部兩側有用作系繩子的耳環,空瓶放置的時候是傾斜的。汲水時手提繩子將瓶子放置在水中,因為瓶子是空的,重心在瓶子的中上部,于是瓶子馬上會倒置在水上;隨著水不斷地進入瓶中,瓶子的重心就會轉移到瓶子的中下部,瓶口也會朝上直立起來。整個過程是由瓶子自動完成的,不需要人力去搖動”。《教學用書》附錄《本冊封面和部分彩圖說明》又對教材中的尖底瓶插圖進行解說,仍然強調尖底瓶的“自動汲水”(所謂“自動汲水”與教材展示的半坡博物館雕塑少女手執尖底瓶取水圖也不吻合)功能,不過最后說“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汲水器,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是背水器或提水器”。

尖底瓶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的一種重要器物、標志性典型器物,自1950年代至今,中國文物考古界、科技界、教育界普遍視之為汲水器、運水器或儲水器,這是沒有依據的。經實驗研究可知,半坡類型的尖底瓶絕大部分都只能盛裝半瓶左右的液體(水),提攜穿系雙耳的繩索才不會傾倒出瓶中液體,而只有極少數尖底瓶才可以盛滿液體[3]。筆者研究認為,尖底瓶應該是一種禮器,可能主要用于原始部落(氏族)舉行的各種重大活動比如祈雨、祭祀、慶典、集會等,當然絕大部分尖底瓶所裝仍應是水(以水代酒)而少數上層人物應該是盛酒,有少數尖底瓶(即盛滿液體提攜雙耳不傾斜那種)也可能被用作水器。

筆者曾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展覽。該館展出兩件半坡類型尖底瓶:一件瘦小,最大鼓腹直接可能只有十幾厘米,這個瓶盛水量(裝滿)很少,只能裝幾斤水,它不支持尖底瓶為汲水器、運水器、盛水器一說;另一件大尖底瓶,雙耳位置明顯偏低,如果盛滿水再提攜穿系雙耳的繩索,我認為水一定會倒出來(其實川教版教材尖底瓶插圖,憑目測也能看出,雙耳位置明顯偏低,重心可能在雙耳之上)。尖底瓶問題顯然需要教材編寫者、審定者慎重考量,避免明顯的錯誤和“以訛傳訛”。

二、關于大汶口出土象牙梳

教材第2課第3小節講“大汶口遺址”,其中講到“有一座老年婦女的墓葬,墓穴很大,墓中有很多豬頭骨,還有漂亮的項鏈、玉指環和玉臂環、精致的象牙梳、潔凈的白陶、锃亮的黑陶和彩陶等,大大小小100多件”。同時配有一幅“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彩圖。《教學用書》“插圖說明”部分有一段文字專門介紹“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說該梳“出自大汶口遺址中一老婦人墓葬。此墓屬大汶口遺址中晚期墓葬,距今約四五千年。除象牙梳外,此墓還出土大批珍貴文物,說明老婦人生前家庭富有,社會地位高。象牙梳加工精細,反映了當時的原始手工業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據《大汶口》發掘報告,大汶口墓地共發掘133座墓,均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有大、中、小之別,其隨葬品的數量、質量相差懸殊,大墓最多達180余件隨葬品,小墓僅數件或者沒有。在大汶口這133座墓中,出土象牙梳兩件:其中一件即教材與《教學用書》所介紹的非常精致、有繁復鏤空雕刻圖案且完整的象牙梳,它出土于M26,而不是那座最富有的老婦人墓;另一件沒有雕刻圖案、比較簡陋且“僅存三齒”的象牙梳才是出土于隨葬品最多且品位最高的老婦人墓即M10[5]。教材和《教學用書》顯然將出土于M26的象牙梳誤會為M10所出(《教學用書》在課文“教學資料”部分又有更詳盡的“大汶口遺址資料”,仍然是將教材所附“象牙梳”誤會為M10所出。它沒有言及M26和另一件象牙梳)。

教材所展示的“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完好無缺,它有非常精致、繁復的圖案雕刻,其內涵表達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深奧、神秘的太極八卦、河圖洛書及遠古天文歷法等,實為新石器時代中國古人之杰作(具體釋讀參見拙著《伏羲畫卦——中華史前文明之魂》)。這個象牙梳圖案內涵表達與中學生的知識結構、范圍相差太遠,但那種神秘、精致的雕刻仍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探索的種子往往是在這個時候埋下),教材及《教學用書》卻沒有涉及。如果了解它的出土背景,學生的興趣和話題更會增加不少:最高貴最富有的老婦人墓出土的象牙梳沒有雕刻圖案比較簡陋且“僅存三齒”(說明這是一把實用的梳子),而較次一些的、出土隨葬品70余件的M26男性成人墓卻出土了一件雕刻極精湛且完好無缺的象牙梳(說明它可能不是一件實用的梳子,而另有用途和意義),這種反差不值得探討和深思嗎?

三、關于炎黃蚩尤問題

由于我國史學界、考古界一直沿用時《民報》所用黃帝紀元(前2698年)或者依據《竹書紀年》、《帝王世紀》等古書所載“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有的再增加少昊或帝摯)在位年代及禹、夏、商、周的積年進行迭加(兩者均無可靠的文獻依據、也無考古學證明),普遍認為黃帝距今約四五千年、處于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前3000——前2000年),而考古發掘又表明,古代文獻和傳說中炎黃或炎黃時代的發明創造又普遍出現或成熟于仰韶時代(前5000——前3000年)乃至裴李崗時代(前7000——前5000年),遂導致中學歷史教材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思路混亂、不合邏輯、無法自圓其說的窘境。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其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基本上否定第3課《華夏之祖》的主張。第3課及其《教師教學用書》相關內容極不嚴謹、科學,嚴重違反思維常識和邏輯、違背歷史學科和《教學大綱》的基本宗旨。關于教材面臨的這種困境和尷尬,筆者已有專文討論和分析[6],這里不再贅述。川教版《中國歷史》及其《教學用書》自然也避免不了這種困境和尷尬,下面我們僅以教科書為例作一簡要說明:

教材第3課《遠古的傳說》第1小節“炎帝與黃帝的傳說”,先講“大約4000多年前,我國大地上分布著許多部落。相傳,在黃河流域,炎帝和黃帝領導的兩個部落十分有名。在南方,蚩尤領導的部落力量很大”。然后講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創造,之后再講炎、黃以及他們和蚩尤之間的戰爭,以及后來融合產生華夏族。炎帝的發明創造是“他制作耒耜,教民耕種,被尊稱為炎帝神農氏。炎帝還發明了陶器。他遍嘗百草,從而發現很多可以治病的藥物”;黃帝的發明創造是“創制歷法,指導人們根據季節的變化播種、收割。他還發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傳說銅器、車船也是他發明的”。課文中所講炎帝、黃帝這些發明創造絕大部分都不是4000多年前才發生,而是早在六、七千年前乃至更早就出現和產生了。教材第2課《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講“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耒耜大量見于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半坡人都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和生活來源;各種陶器是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器;加工谷物的石磨盤、石磨棒也在河姆渡和半坡時代普遍使用,課文中有插圖介紹;蒸煮食物的器具課文沒有專門說,但有大米、小米作為主食,蒸煮器物的存在和使用是沒有疑問的;“木質的船槳和陶質的微型舟”已見于河姆渡。所以這些發明創造都不是“4000多年前”的炎帝、黃帝所為。草藥、銅器、車等課文沒有用考古材料證明是“4000多年前”炎黃或炎黃時代的發明創造,但據考古材料,草藥可能在8000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和浙江跨湖橋遺址中已經存在,銅器最早見于半坡時代的姜寨遺址,而最早的證據是近年在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車轍(只有3000多年),它們都不是“4000多年前”的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創造。所以第3課所講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創造全部是假的,第2課介紹的考古發現也基本上把第3課關于“4000多年前” 炎黃的發明創造都給否定了。

關于蚩尤,教材說“在南方,蚩尤領導的部落力量很大”,而《教學用書》之“教學資料”卻說“傳說蚩尤為東方九黎族首領。活動中心在今山東、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教材和《教學用書》也沒有說明“南方蚩尤”與“東方蚩尤”是什么關系、為什么有這兩種說法,所以二者互不相洽。至于炎黃從黃河上游往東方發展,在河北涿鹿東南的阪泉“經過三場惡戰”,后來蚩尤又從南方或山東跑到河北,炎黃聯合將其殺于涿鹿,這是按學術界流行的說法講的。怎么講通順,講出道理,恐怕很少有人去想這些問題。

四、其它

半坡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1萬余平方米。已探明半坡村落“居住區分兩片,可能分屬氏族內的兩個族團或經濟共同體,每片里有一座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領住所兼作氏族的聚會場所,周圍是小的居室。兩片之間以一條深1.5米、寬2米的小溝道為界”。居住區外是大防衛溝[6]。但是教材是這樣講的:“那時,半坡有一個相當大的村落。村落正中有一座很大的方形房子,是居民進行集體活動的地方。大房子四周有幾十座方形和圓形小房,是居民的住房”。《教學用書》則說半坡村落居住區“中心為一座近似方形的大型房屋,僅存房基,估計有150平方米,它是氏族公共活動的場所。其北,45座中小型房屋,呈不太規則的半月形,面對大房子”。教材和《教學用書》講的半坡村落與實際情況顯然有所出入。尤其是教材的講法,它讓人以為半坡村落就是中央一座大房子,然后四周圍著一些小房子——這是不符合實際的。

教材第2課第3小節講“大汶口遺址”,說“在山東泰安大汶口,有一處原始農耕文化遺址。約6000年前——4000年前,一些原始居民在這里種植粟,飼養豬……”。《教學用書》“教學資料”則說“大汶口文化始于公元前4300年左右,終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自公元前4300年左右至公元前3500年左右,處于母系氏族末期;中期自公元前3500年左右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進入父系氏族公社階段;晚期自公元前2800年左右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達到父系氏族晚期階段”。教材和《教學用書》將大汶口遺址和大汶口文化的年代下限都定在前2000年左右,不知何據?在中國史前考古學文化中,大汶口文化屬于仰韶時代(前5000——前3000年)的文化,而不屬于龍山時代(前3000年——前2000年)文化,這是一個常識。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分界大體在前3500年左右,其下限為前2500年,之后為龍山文化。直到最近,學者們對大汶口文化的分期仍然是:早期前4200年——前3500年,中期前3500年——前3000年,晚期前3000年——前2600年[7]。

《教學用書》“教學資料”在介紹“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時說氏族發展的“第二階段為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居民生活在父系氏族中。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堯、舜、禹等所處的時代,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按《教學用書》和教材主張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年代為前2800年——前2000年,此時大汶口“居民生活在父系氏族中”,而處于“父系氏族社會解體時期”的黃帝、炎帝必然晚于前2000年,即距今不到4000年(已進入夏代),顯然這是一個錯誤。而教材還強調“黃帝以后很久,堯擔任了部落聯盟的首領”(第3課第2小節“禪讓的傳說”),《教學用書》在“教學建議”部分也說“教材已指出,堯、舜、禹生活的時間在‘黃帝以后很久’,此點應讓學生注意,以免他們誤以為黃帝與堯生活的時間是緊緊相接”。按此推斷,堯、舜、禹就應處于夏朝的中、晚期乃至進入商代,顯然這很荒唐。可見教材和《教學用書》的編者忽略了這些問題。

《教學用書》在第2課的“教學資料”中說原產于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帶)的栽培作物有小麥、大麥,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小麥、大麥均是從西亞經中亞傳入中國,目前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小麥、大麥遺存是距今約5000年的甘肅民樂縣東灰山遺址出土的炭化籽粒[8],而小麥傳入中原地區,已是二里頭時期,距今不到4000年[9]。

注 釋:

[1] 龔奇柱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 龔奇柱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3] 孫霄、趙建剛《半坡類型尖底瓶測試》,《文博》1988年第1期;北京大學力學系王大鈞、唐琎、張菁,西安半坡博物館孫霄、趙建剛《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學性能的討論》,《文博》1989年第6期。

[4] 王先勝《關于尖底瓶,流行半個世紀的錯誤認識》,《社會科學評論》2004年第4期,《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年第6期。

[5]山東省文物管理處等《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12月第1版。

[6]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7]高廣仁、欒豐實著《大汶口文化》77——78頁,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8]陳文華著《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史》55頁,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篇8

首先在西安重點參觀了半坡遺址博物館和陜西歷史博物館:前者太早,還沒有進入青銅時代;后者貫穿夏代,但沒有一件夏代文物。然后前往寶雞考察炎黃傳說,參觀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青銅器成千上萬,但沒有夏代青銅器;炎黃故事豐富多彩反映了青銅時代的狀況,姜、姬二姓與周人王室有關,與夏人沒有直接聯系。前往天水考察麥積山石窟和伏羲文化:都是漢代以后文化古跡。準時趕到蘭州大學參加“西北開發與族際互動學術討論會”。羅賢佑代表中國民族史學會指出西北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碰撞、交疊、交匯地區和東西南北民族走廊,政局動蕩,民族關系錯綜復雜,多元文化明顯,對中華民族與文化形成起構造作用。楊建新作為東道主對中國民族多元一體與中華文化提出了獨到見解:民族不只是問題,不了解少數民族歷史貢獻就不能理解中國歷史;強調民族國家認同很必要,但抹平民族特色不是辦法。他祝愿大家身體愉快、精神健康,第二天我們就開始實地考察,自由交流。小麥加臨夏伊斯蘭文化盛行,夏河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文化中心,連結兩者的大夏河流域正是齊家文化中心地區,很可能是夏民族與夏文化的起源地。

西去列車的窗口

北京到西安,夕發可以朝至。近來物質生活極度豐富,喝酒吃肉是家常便飯。從中午吃到午夜或從傍晚喝到清晨,不止一次;創造過連續七天餐餐吃肉、頓頓喝酒紀錄。樂而不,醉而不倒;喝酒不誤事,吃肉末傷身。經常喝酒吃肉又缺乏適當運動,醫生警告脂肪肝已是中度。戒酒戒肉、加強運動,正是時候。肉我所欲,酒亦我所欲,為了健康應該暫時放棄酒肉。過午不食,我只帶了茶杯和茶葉;堅決謝絕了陌生旅伴喝酒吃肉的邀請。獨自旅行,望著西去列車的窗口,自然回想起缺酒少肉的童年時代。

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喝白酒,是13歲初中時代。星期天和大人們一起送公糧,男子漢挑200來斤,婦女們挑100斤左右,我挑了75斤。全程約3公里,百斤工錢三毛五分,一路上我都在計算75斤可爭多少錢,應該是二毛六分七厘五毫。交完公糧大家辛苦又興奮,大伙買了一斤白酒,分成十杯,還剩下一杯沒人喝。我猶豫和計算了半天,勇敢地喝下了,二毛六分七厘五毫就變成了一毛六分七厘五毫。我聽到婦女們在竊竊私語:這小子沒有用,長大了也娶不到媳婦。家鄉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和肉,不是生活必需品。有酒有肉就是福,過年過節,敬神完后,人們才能喝酒吃肉。小孩有吃在后,一般吃肉不喝酒。

酒、肉不是南方或東方鄉村生活的必需品。《史記·匈奴傳》有殺敵喝酒的記錄:“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酒乃天地之精華,人間之獎賞。商鞅規定殺敵進爵,可能是游牧民殺敵飲酒的演進。爵是一種特殊的酒杯,常見于商周文化遺址;也見于二里頭,可能與夏有關。酒在商周祭祀或精神生活中起了關鍵作周,青銅禮器,除了煮肉盛肉的鼎、簋之外,實際上大都是青銅酒器。

東亞地區本土馴化的家畜是豬、狗、雞;牛、馬、羊均是外來物種,大約夏代進入東亞。狗肉不上正席,豬在新石器時代特別重要或神圣;青銅時代牛、馬、羊才是高級祭祀用品。二里頭已有吃烤肉習俗,西北手抓羊肉是傳統,蘭州牛肉面是特色,其內在聯系耐人尋味。

《史記·殷本紀》:“(紂)于是使師涓作新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益收狗馬奇物,充仭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據說夏朝已有類似游戲,《列女傳·夏桀妹喜》:“桀既棄禮義,于婦人,求美女,積之于后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于旁。造爛漫之樂,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為酒池,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為樂。”酒池肉林狂歡節,夢回夏朝,火車已到西安。

西安與長安

微服私訪,棲身鐘樓國際青年旅社。鐘樓鼓樓遙相呼應,古色古香;中間噴泉麥當勞,現代氣息濃厚。明代古城修復如初,公路四通八達。古今中外巧妙銜接,匠心獨運令人擊節。漢代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和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表明長安是國際化的大都市。獨自遙想漢唐盛世,環肥燕瘦,也想左擁右抱。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最好的博物館之一,從新石器時代跳到了商周文化,難覓夏的蹤跡。新石器時代末期石峁牙璋和有孔玉刀與二里頭所見非常類似。短信詢問許宏,他說陜北那批材料可能晚到二里頭時期,牙璋來源于龍山文化應無問題。周代圓鼎眾多,末見商代方鼎;當然不會有夏鼎或禹鼎,黃帝鑄鼎更是遙遠的神話或傳說。鎮館之寶是一只大型石獅:那是漢唐時代外來文化落地生根的標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或麟鳳龜龍為“四靈”或“四神”,是中國人最崇尚的四種動物。“人臣為虎,天象為獅”。獅子后來居上,取代老虎和麒麟,成了百獸之王。

安靜平和的半坡村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典型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被譽為“華夏第一村”。半坡類型房子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半地穴式或地面建筑,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達160平方米。半坡類型墓葬發現250座:埋葬小孩的甕棺葬73座,小孩土坑墓3座;成人墓葬均為豎穴墓坑,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葬,另有 2座同性合葬墓。其中唯一用木板作葬具的墓是一座小孩土坑墓,并有豐富而精致的隨葬品,表明兒童在仰韶文化中受到特別重視。半坡遺址共出土石、骨、角、陶、蚌、牙等質料的各種生產工具5275件,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完整的和能夠復原的器皿1000多件,其他人工制品有陶塤兩只和裝飾品9類1900多件。

婦女是半坡主要的生產力,承擔制陶、紡織、飼養家畜,男人則多從事漁獵,男女相對平等,未見男女合葬墓,兒童倍受尊重,且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半坡社會處于自然和平狀態,還沒有進入炎黃傳說時代,也沒有進入夏代。

炎黃故事:夏周傳說

篇9

炎帝和他所帶領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文明的發軔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準備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在炎帝神農氏時代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組成部分,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包容性。炎帝文化歷史悠久,它主要包括: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陶器文化、市場文化等幾個主要方面。

農耕文化

原始的刀耕火種,只能是廣種薄收,而且經過多次種植的土地日趨貧瘠,收獲量越來越少。這時,部落只有整體或部分遷徒,到新的地方披荊斬棘,燒荒墾土,刺穴播種,以取得更多的谷物。經過多次遷徙,炎帝部落來到黃河下游與長江下游之間的廣闊平原。這里,土地平衍廣袤,土壤松軟肥沃,是播種作物的好地方。

頻繁的遷徙,繁重的勞動,先民們疲憊不堪。為了讓部落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炎帝決心改進耕地、播種和種植方法。《易經?系辭》說,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禮?含文嘉》說,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都講到炎帝神農制作耕播工具――耒耜。

這一改進,不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將種植由穴播變為條播,使谷物產量大大增加。為了適應不同的耕播農活,先民們又將耒耜的主要組成部分制成可以拆裝的部件,使用時,根據需要進行組合。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耕”和耕播農業。炎帝部落開始大面積耕播粟谷,并將一些野生植物馴化為農作物,如稷、米(小麥)、牟(大麥)、稻、麻等。后人將這些作物統稱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許多“神農創五谷”的美好傳說。

中醫藥文化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環境和生活條件惡劣,“疾病毒傷之害”成為先民生存的最大威脅。

上古先民長期采集、食用野生植物,他們發現食用某些植物,會發生嘔吐、腹痛、腹瀉、昏迷甚至死亡;而食用另一些植物,可以消除、減輕疼痛和不適,或解除中毒和昏迷現象。炎帝神農氏從中受到啟發,決心利用植物為民治病。于是,他經常背著藥簍,一手持石斧,一手持赭鞭,爬山涉水,去采集藥用植物。高處采不到的,就將赭鞭甩上去,再扯下來;懸崖陡壁下不去的,就用赭鞭纏住巖石或樹木,再抓著赭鞭下去。每采到一種植物,他都要辨別其氣味,觀察其顏色,嚼嘗其滋味,感受其在體內的反應,判斷其“平、毒、燥、寒”,確定其治病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他還根據植物的外形特點或功用起下名字,以便記憶和教給大家。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磨蜃鞭茇,察色腥,嘗草木而正名,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這些記載,生動地描述了炎帝神農氏在與大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經過不斷探索實踐,逐漸總結出各種治病療疾的醫藥知識的動人情景。炎帝親嘗百草,在用藥草為民治病的過程中,幫助人民認識了許多藥物,掌握了許多治病的方法,從而成為了中醫藥學的鼻祖。

炎帝神農氏為了救民疾苦而舍生忘死,鞠躬盡瘁,“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路史》)。后人不忘炎帝神農氏在開創醫藥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和獻身精神,將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歸功于神農氏,稱為《神農本草經》。我國的中醫藥學自神農氏首創以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藥學體系,在世界藥學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陶器文化

冶陶,是人類利用火,改變天然材料的性質,創制全新材料的開始。最早的冶陶技術是由炎帝神農氏發明的。《周書》說,神農“耕而作陶”。《逸周書》說,神農“作陶冶斤斧,耒耜徂耨,以墾草莽”。炎帝部落在“刀耕火種”過程中,發現被燒過的土塊很堅硬,于是將泥土做成刀斧形狀,然后放在柴火中煅燒,待泥土燒得透紅后停火冷卻,制成陶質刀斧,用于鋤草墾地。

隨著制陶技術的不斷改進,先民們逐漸大量制作鑿、銼、耜、紡輪等陶質生產工具和各種生活用具,陶業制作的規模越來越大,陶器的造型越來越多,并且有了紅色或黑色的彩陶和各種雕塑陶。炎帝時代,已經有了陶質鼎(鬲)、甑、釜、罐等炊具和缽、碗、盆、盤、杯等飲食器具,此外還有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罐、盛儲東西用的甕、罐以及灶與釜連成一體的釜灶等。陶器的發明和使用,給原始先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變革,也為原始的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先民們在各種各樣的器皿之上,用拙樸的工具、質樸的色彩、純樸的手法,描繪自然、記錄生活、傳遞信息,孕育了最初的原始藝術。

炎帝神農氏耕而作陶,始創了陶器文明。我國陶器的發明不僅比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要早,而且技術上也更先進。瓷器的出現恰恰是在制陶的基礎上實現的,陶器的發明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陶瓷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們的發明和使用給人類的文明和進步筑建了一個堅實的臺階。

市場文化

耕播農業的興起使原始社會實現了由攫取經濟向生產經濟的轉變,社會生產力得以不斷提高,社會生產行業日漸多樣化,畜牧業和以制陶、紡織為主的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專門的生產活動,實現了人類的第一次、第二次分工。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行業的分工,一些產品出現剩余,開始萌發以物易物、互通有無的交換活動。這種交換,首先是在部落內部進行,后來發展到部落與部落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進行。

為了便于人們進行物品交換,炎帝想到了在部落的中心設立“墟場”,并約定在太陽照在頭頂上的時候,讓大家都到墟場上進行交換,這就是“日中為市”。對此,不少古籍都有記載。《易經?系辭》說,炎帝“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漢書?食貨志上》曰:“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衣殖嘉谷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具,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可以說,炎帝創立的市場是我國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此外,炎帝神農氏教先民造房屋,以避雨雪;織麻為布,以制作衣裳;制作了弓箭,用來防御野獸的攻擊,狩獵以獲取食物,又用來抵御外敵的入侵;發明了五弦琴,以娛樂百姓,這些都為我們今天的衣食住行奠定了最原始的基礎。

精神文明之光

篇10

李白《蜀道難》有“不與秦塞通人煙”[1]名句,指出扼守蜀道秦嶺關隘的“塞”的存在。作者和讀者并不明究此“秦塞”是何處關塞,是因為蜀道秦嶺線路本有多條,而“秦塞”亦實有多處。在蜀道歷史中,幾條秦嶺線路在當時交通格局中的位置,先后各有主次輕重的變化。也就是說,不同歷史時期蜀道秦嶺區段有不同的主線路。這種變化的發生有多種因素,而關中地方文化重心的變化也顯現重要的作用。分析咸陽?長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與蜀道主線路移換的關系,可以深化對區域史和交通史以及相關社會文化現象的認識。

一、“故道”主線路時代從蜀道秦嶺線路開通的年代先后來推斷,位于陜西寶雞以南的散關很可能是最早的蜀道“秦塞”。從文化遺存分布的密度而言,關中平原西部地區較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獲得較早的開發,被神化的農學經驗總結者曾經在這里活動[2]。蜀道的出發點因此曾經由自關中西部。

秦即有“故道”縣,縣治在今陜西寶雞南。《水經注·渭水上》:捍水“出周道谷北,逕武都故道縣之故城西”。地名可見“周道”和“故道”。而西周中晚期銅器散氏盤銘文中亦有“周道”字樣。據王國維考論,周散國在散關一帶,此周道即《水經注》“周道谷”之“周道”①。可見,這條道路的開通年代相當早。《后漢書》卷一三《隗囂傳》所謂“白水險阻,棧

①王國維《散氏盤跋》:“……頃聞之陜人言克鼎出處在寶雞縣南之渭水南岸。此地既為克之故虛,則散氏故虛必距此不遠。因知‘散氏’者即《水經·渭水注》‘大散關’、‘大散嶺’之‘散’。……‘周道’即‘周道谷’,‘大沽’者即《漾水注》之‘故道水’。”《觀堂集林》卷一八,《王國維遺書》,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第3冊。

道敗絕”,是說故道在今陜西略陽白水江一帶的地段。故道又有由此通向天水地區的棧道。

所謂“故道”,應是蜀道其他秦嶺線路得以開通并逐漸成為主線路之后的稱謂。這條道路北端的“秦塞”即散關。散關被看作“關中”區域的界限標志之一。《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記載:“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司馬貞《索隱》:“韋昭云:‘函谷、武關也。’又《三輔舊事》云:‘西以散關為界,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中謂之關中。’”《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也寫道:“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裴?《集解》引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又《史記》卷二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都關中。”司馬貞《索隱》:“咸陽也。東函谷,南?i、武,西散關,北蕭關。在四關之中,故曰‘關中’”。關于“關中”區域限定的理解有所不同,也有說函谷關以內者,也有只說兩關者,言函谷關、武關,或者函谷關、散關。《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懷王……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司馬貞《索隱》:“韋昭云:‘函谷、武關也。’又《三輔舊事》云:‘西以散關為界,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中謂之關中。’”關于老子出關的傳說,有解釋“關”是散關的意見《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列傳》說:“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其中“至關”的“關”,有函谷關和散關兩說。司馬貞《索隱》:“李尤《函谷關銘》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為散關令是也。”張守節《正義》:“《抱樸子》云:‘老子西游,遇關令尹喜于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或以為函谷關。《括地志》云:‘散關在岐州陳倉縣東南五十二里。函谷關在陜州桃林縣西南十二里。’”。散關因散國得名。可知,這條道路的開通當在西周甚至更早。

周原甲骨所見“[克]蜀”文字(h11:97)[3]和“蜀人”參與武王伐紂軍事行動的歷史記錄《尚書·牧誓》:“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微、盧、彭、濮人。”孔氏傳:“八國皆蠻夷戎狄屬文王者國名。羌在西,蜀、叟、?、微在巴蜀。”《史記》卷四《周本紀》:“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微、?、彭、濮人。”裴?《集解》:“孔安國曰:‘八國皆蠻夷戎狄。羌在西。蜀,叟。?、微在巴蜀。?、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漢之南。’馬融曰:‘武王所率,將來伐紂也。’”張守節《正義》:“?音矛。《括地志》云:‘房州竹山縣及金州,古庸國。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國。隴右岷、洮、叢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國之地。戎府之南,古微、瀘、彭三國之地。濮在楚西南。有?州、微、濮州、瀘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諸州伐紂也。’”,都反映蜀道早期開通的事實。而當時蜀道的主線路,很可能即秦漢人所稱“故道”。所謂“故道”早期開通并成為蜀道秦嶺主線路,很可能與周人在關中西部農耕經營的成功有關。《國語·晉語四》:“炎帝以姜水成。”炎帝傳說和“姜水”的關系,暗示炎帝部族活動的地域。早有學者指出,“姜姓起源于陜西西部黃土原上”,探索炎帝傳說的發生,應當注意寶雞“姜城堡、清姜河、神農廟、?溪水、姜氏城”地名的存在[4]。應當注意到,這一地方正是在散關左近。

秦漢所謂“故道”者,有可能在早期開通的時代曾經稱作“周道”。

二、褒斜道的開通和使用《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較早記載了蜀道“石牛”傳說:“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奉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后,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人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不僅“石牛道”故事值得注意,我們還看到,秦人觀念中另一有關“牛”的神秘傳說,也與交通開發有關。《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裴?《集解》:“徐廣曰:‘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圖大牛,上生樹本,有牛從木中出,后見豐水之中。’”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云:“大梓樹在岐州陳倉縣南十里倉山上。《錄異傳》云:秦文公時,雍南山有大梓樹,文公伐之,輒有大風雨,樹生合不斷。時有一人病,夜往山中,聞有鬼語樹神曰:‘秦若使人被發,以朱絲繞樹伐汝,汝得不因耶?’樹神無言。明日,病人語聞,公如其言伐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豐水中。其后牛出豐水中,使騎擊之,不勝。有騎墮地復上,發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頭。漢、魏、晉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張守節又寫道:“按:今俗畫青牛障是。”[5]所謂“武都故道”、“岐州陳倉縣南”、“雍南山”等信息,應當理解為道路北端的方位。如果聯想到“姜姓”而“長于姜水”的炎帝“人身牛首”傳說《藝文類聚》卷一一引《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繹史》卷四引《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為姓。”,可以推知其發生時代很可能在秦人“地至岐”,因“周余民”多歸服,與“姜”有關的地名移用至渭北之后拙文《論秦漢雍地諸?中的炎帝之祠》寫道,《太平御覽》卷七引《三輔舊事》:“姜泉在岐山縣。《水經注》云:炎帝長于姜水,故以名也。”今本《水經注》卷一八《渭水中》寫道:“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于姜水,是其地也。東注雍水。”姜水應是雍水的支流。《太平寰宇記》卷三“岐山縣”說到“姜泉”,又寫道:“炎帝長于姜水,即此水也。”《元豐九域志》卷三《秦鳳路·次府鳳翔府扶風郡鳳翔節度》說到“姜水”。《陜西通志》卷三《建置第二》:“姜。炎帝后姜姓,國扶風美陽,有姜氏城。(《路史》)岐水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長于姜水(《水經注》)。”同書卷一《山川三》:“橫水。……一名姜水,在縣南三里,自鳳翔界流入,合雍水。《縣圖》:杜水……又歷周原下,自下亦名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與雍水合。”看來,與炎帝傳說密切相關的姜泉、姜水、姜氏城,應當都在雍城近旁。而渭水以南的姜水、姜城,其地名形成的時代以及與炎帝傳說的關系,可以另外考察,載《文博》2005年,第6期。現在看來,渭北的“姜泉、姜水、姜氏城”等,不能排除來自渭南以“姜”命名地方的移民將地名帶到新的居地的可能。《史記》卷五《秦本紀》:“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所謂“周余民”,可能就是導致涉及“姜”的地名移用的移民。。

轉貼于

清華簡《系年》有涉及“褒姒”故事的文字:“王或取孚(褒)人之女,是孚(褒)(姒)。”劉國忠:《從清華簡〈系年〉看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史實》,“簡帛·經典·古史”國際論壇論文,香港,200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史記》卷四《周本紀》:“幽王嬖愛褒姒。”司馬貞《索隱》載:“褒,國名。”張守節《正義》:“《括地志》云:‘褒國故城在梁州褒城縣東二百步,古褒國也。’”《漢書》卷二七下之上《五行志下之上》:“幽王暴虐,妄誅伐,不聽諫,迷于褒姒,廢其正后。”顏師古注:“褒姒,褒人所獻之女也。”可知西周末年關中往“褒人”所居“褒國”的道路已經可以通行。《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記載的秦王和蜀王“褒漢”、“谷中”之遇以及“石牛”、“五丁”傳說,反映“周顯王之世”褒谷已經成為南北交通走廊。

自“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后來文公“至?F渭之會”,“卜居之”,“營邑之”,以至寧公“徙居平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很可能秦人通過“褒”,與“漢”維持著經濟交往和文化聯系。

三、??嫻澇縉誚煌ㄌ跫?讀ナ汀肪磯??端玖パ罹??罰?ldquo;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漢詆焉。后以子午,涂路澀難。更隨圍谷,復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允艱。”辛德勇先生據此考論,以為所謂“堂光”中的“堂”應當就是“黨(???rdquo;的同音假借字。他又指出,“在??嫻賴謀笨諼Ч瓤諭饃暈韉奈己幽習叮?形骱何涔ο爻?rdquo;。《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上》:“以武功縣為安漢公采地,名曰漢光邑。”《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又說到武功縣“莽曰新光”。“‘黨光’中的‘光’,應該就是指這個‘漢光’或‘新光’。”因此,堂光道應該就是??嫻賴那吧懟3??樸興?鉅於?猓?霉獾烙??嫻賴娜〈?猜雜脅煌??刺霉獾澇誶亓氡逼倫呶Ч齲ㄎす齲?唇衲嗪櫻???嫻雷唄媯?澹┕齲?唇裎髀嬗???]。

《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秦)厲共公二年(前475),蜀人來賂。”“(秦惠公)十三年(前387),伐蜀,取南鄭。”同一史實《史記》卷一五《六國年表》則寫作“蜀取我南鄭”。又《秦本紀》:“惠文君元年”(前337),“蜀人來朝”。這一歷史階段的蜀道交通,很可能經由褒斜道或??嫻饋?br />

四、商鞅時代交通形勢《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秦孝公)十二年,作為咸陽,筑冀闕,秦徙都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孝公享國二十四年。……其十三年,始都咸陽。”《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也寫道:“于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三年,作為筑冀闕宮庭于咸陽,秦自雍徙都之。”定都咸陽,是秦史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也形成了秦國興起的歷史過程中的顯著轉折。定都咸陽,是秦政治史上的輝煌亮點[7]在秦定都雍與定都咸陽之間,有學者提出曾經都櫟陽的意見。筆者認為,司馬遷的秦史記錄多根據《秦記》,因此是較為可信的事實,是值得重視的。而可靠文獻記載中并沒有明確說明秦遷都櫟陽的內容。就考古文物資料而言,櫟陽的考古工作也沒有提供秦曾遷都櫟陽的確鑿證據,其城址遺跡年代均判定為秦代或漢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櫟陽發掘隊:《秦漢櫟陽城遺址的勘探和試掘》,《考古學報》1985年,第3期。據現有材料仍可肯定:櫟陽始終未曾作為秦都。參見王子今:《秦獻公都櫟陽說質疑》,《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5期;《櫟陽非秦都辨》,《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3期。。這一商鞅時代的重要決策,也影響到交通史的進程。

秦遷都咸陽的決策,有將都城從農耕區之邊緣轉移到農耕區之中心的用意。遷都咸陽實現了重要的歷史轉折。一些學者將這一舉措看作商鞅變法的內容之一,是十分準確的歷史認識主編《中國史綱要》在“秦商鞅變法”題下寫道:“公元前356年,商鞅下變法令”,“公元前350年,秦從雍(今陜西鳳翔)遷都咸陽,商鞅又下第二次變法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5頁。楊寬《戰國史》(增訂本)在“秦國衛鞅的變法”一節“衛鞅第二次變法”題下,將“遷都咸陽,修建宮殿”作為變法主要內容之一,又寫道:“咸陽位于秦國的中心地點,靠近渭河,附近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6頁。林劍鳴《秦史稿》在“商鞅變法的實施”一節,也有“遷都咸陽”的內容。其中寫道,“咸陽(在咸陽市窯店東)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適在秦嶺懷抱,既便利往來,又便于取南山之產物,若浮渭而下,可直入黃河;在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就是通往函谷關的大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9頁。。《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記載,商鞅頒布的新法,有這樣的內容:“?J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擴大農耕的規劃,獎勵農耕的法令,保護農耕的措施,使得秦國掀起了一個新的農業躍進的。而推進這一歷史變化的策劃中心和指揮中心,就設在咸陽。

秦經營咸陽的時代,交通戰略也有了新的思路。因東向進取的需要,函谷關和武關道路,首先受到重視。而蜀地的占領,必須有蜀道的交通條件以為可靠的軍事保障。對于秦兼并蜀地這一重要的歷史事實,我們在《史記》中可以看到司馬遷如下的記述: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1)司馬錯伐蜀,滅之(卷五《秦本紀》);(2)擊蜀,滅之(卷一五《六國年表》);(3)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卷七《張儀列傳》),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4)蜀相壯殺蜀侯來降(卷五《秦本紀》);(5)蜀相殺蜀侯(卷一五《六國年表》);秦武王元年(前310);(6)誅蜀相壯(卷五《秦本紀》);(7)誅蜀相壯(卷一五《六國年表》);(8)蜀侯輝、相壯反,秦使甘茂定蜀(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列傳》),秦昭襄王六年(前301);(9)蜀侯輝反,司馬錯定蜀(卷五《秦本紀》);(10)蜀反,司馬錯往誅蜀守??,定蜀(卷一五《六國年表》)。從起初轉貼于

(1)、(2)、(3)的“伐蜀,滅之”,“擊蜀,滅之”,“伐蜀”,“取之,遂定蜀”,到(9)、(10)之最終“定蜀”[8]其中(8)與(9)、(10)有關“蜀侯輝”、“蜀守輝”的記載相互抵牾,當有一誤,疑(8)中“侯輝”二字為衍文。,秦人征服蜀地,經歷了三代秦王前后十數年的時間。這一系列軍事行動,都必然是在蜀道暢通的條件下完成的。

五、秦始皇的“南闕”和

漢高祖的“蝕中”《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秦始皇規劃咸陽的建設時,曾經有“周馳為閣道”,又“自(阿房宮)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的設想。“表南山之顛以為闕”這一特別值得重視的構想,說明當時的建筑藍圖包含有貫通南北即“子午”的意識。“南山”之“闕”的設計,可以說明秦都咸陽有南行的重要通路。這樣的規劃,與沿子午嶺北上直通九原的“直道”形成對應關系。而“子午”快讀,與“直”音近。在咸陽、長安以南,確實有“子午道”通往漢中巴蜀。而子午道也有與“直道”?“子午嶺”類似的情形。宋敏求《長安志》卷一一《縣一·萬年》寫道:“福水即交水也。《水經注》曰:‘上承樊川、御宿諸水,出縣南山石壁谷今案:亦作石鱉谷,今稱石砭峪。南三十里,與直谷水合,亦曰子午谷水。’”今本《水經注》無此文。《太平寰宇記》文與此同,而不云出《水經注》。所謂“直谷水”,也就是“子午谷水”。又《長安志》卷一二《縣二·長安》:“豹林谷今案:今稱抱龍峪。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來會,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東來會今案:“自東來會”疑當作“自西來會”。,自北以下亦謂之子午谷水。”“直谷”應當也是“子午谷”的快讀合音《咸寧縣志》卷一《南山諸谷圖》中,“石鱉峪”旁側標注“竹”,由此可以推想“竹谷”或許也應從音讀的線索考慮與“子午谷”的關系。。另外,還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漢魏子午道秦嶺南段又曾經沿池河南下漢江川道。“池”或為“直”之音轉。也就是說,很可能子午道循行的河道,也曾經被稱作“直河”[9]。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說,漢王之國,“從杜南入蝕中。”程大昌《雍錄》卷五“漢高帝入關”條說:“關中南面皆礙南山,不可直達,其有微徑可達漢中者,惟子午關。子午關在長安正南。”“此之蝕中,若非駱谷,即是子午也。”《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讀史方輿紀要》、《史記會注考證》等都據《司隸校尉楊君孟文石門頌序》所謂“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以為“蝕中”可能就是子午谷。《三國志》卷四《蜀書·魏延傳》記述魏延向諸葛亮建議,“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裴松之注引《魏略》說,其具體路線是“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直抵長安。由三國時人所謂“韓信故事”,可知“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或許確是劉邦北定三秦的路線。看來,子午道在秦漢之際已經通行大致是沒有疑義的。

李之勤先生曾經對子午道的歷史變遷進行過深入的考證[10]。我們在對子午道秦嶺北段遺跡進行實地考察時,也發現了相當豐富的古棧道的遺存[11]。《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上》顏師古將“子午嶺”和“子午道”并說,這位唐代學者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意見,還有將直道所循子午嶺和子午道所循子午谷“計南北直相當”者聯系在一起的說法,即所謂“此則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為‘子午道’。”

六、王莽通子午道《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裴?《集解》引應劭曰:“今長安也。”《史記》卷九三《韓信盧綰列傳》:“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綰封為長安侯。長安,故咸陽也。”張守節《正義》:“秦咸陽在渭北,長安在渭南,蕭何起未央宮處也。”所謂“咸陽”、“今長安也”與“長安,故咸陽也”的認識,表現出咸陽?長安共同作為關中文化重心的一體性。

《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上》記載了交通史上一起重要事件。事在漢平帝元始五年(5):“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時年十四,始有婦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為牡,火以地二為牝,故火為水妃,今通子午以協之。”《資治通鑒》卷三六“漢平帝元始五年”胡三省注引張晏說之后,又寫道:“按: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同樣指出了王莽這一交通道路建設行為與皇嗣期待的對應關系。《太平寰宇記》卷二五《關西道一·雍州》“子午谷”條引《風土記》作:“王莽以皇后未有子,通子午道,從杜陵直抵終南山。”宋敏求《長安志》卷一二《縣二·長安》引《風土記》則說:“王莽以皇后有子,通子午道,從杜陵直抵終南。”《太平御覽》卷三八引《風土記》也說:“王莽以皇后有子,通子午道,從杜陵直抵終南。”乾隆《陜西通志》卷一六《關梁一·西安府長安縣》引《風土紀》:“王莽以皇后有子,通子午道,從杜陵直

轉貼于

抵終南。”同出《風土記》,而漢平帝王皇后“未有子”或“有子”,并成兩說。子午道的開通或與皇后有??的事實有關,或與皇后有??的期望有關,都反映了王莽借用當時人交通意識中的神秘內涵,為帝權的爭奪進行準備。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六《地理·谷》“子午”條引《長安志》于是說:“王莽有意?漢,通子午道。”同書卷二二九《補遺·地理》“子午道”條寫道:“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注云:女年十四,始有婦人之道。]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為牡,火以地二為牝,故火為水妃。今通子午道以協之。又婦女有孕曰瑞。”也以為皇后已經“有孕”。事后太后下詔,言“開子午道”事是所謂“功德茂著”的成就之一。

子午道的地位如此重要,是因“直絕南山”的方向優勢。

七、“罷子午道,通褒斜路”事及

“數道平行”形勢《后漢書》卷六《順帝紀》:延光四年,“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褒斜路”李賢注:“子午道,平帝時王?通之。《三秦記》曰:‘子午,長安正南山名秦嶺,谷一名樊川。褒斜,漢中谷名。南谷名褒,北谷名斜,首尾七百里。’”。這是在國家行政中心轉移到河洛平原之后的事。

子午道和褒斜道的通行情形,又見《隸釋》卷二三《司隸校尉楊君碑》:“右隸書,不著書撰人名氏,文為韻語,然其事跡粗可考見。其所頌者,楊君復余谷之路也。永平中,始詔開余谷,中間西羌亂,道絕不通,復由子午谷,險阻為患。司隸校尉犍為武陽楊厥孟文請廢子午道,復由余谷。建和二年,漢中太守王升稚紀為之刻石頌德。其所謂余谷者,蓋斜谷也。漢人用字多從省文如此耳。碑在興元。”

然而《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三國志》卷九《魏書·曹真傳》:“真以八月發長安,從子午道南入。”《三國志》卷一三《魏書·華歆傳》:“太和中,遣曹真從子午道伐蜀。”《三國志》卷二二《陳群傳》:“太和中,曹真表欲數道伐蜀,從斜谷入。”群以為“太祖昔到陽平攻張魯,多收豆麥以益軍糧,魯未下而食猶乏。今既無所因,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轉運必見鈔截,多留兵守要,則損戰士,不可不熟慮也。帝從群議。真復表從子午道。群又陳其不便,并言軍事用度之計。詔以群議下真,真據之遂行。會霖雨積日,群又以為宜詔真還,帝從之。”《三國志》卷二七《魏書·王基傳》:“昔子午之役,兵行數百里而值霖雨,橋閣破壞,后糧腐敗,前軍縣乏。”《三國志》卷三三《蜀書·后主傳》:“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都說明子午道作用依然重要。

事實上,東漢晚期至三國時代,子午道和褒斜道等有時交替使用,有時同時使用。又《三國志》卷四《蜀書·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說到魏延由子午道突襲長安的建議:“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可知當時子午道的通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