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執著范文
時間:2023-03-30 01:2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為愛執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震擊耳膜的巨大引擎聲,響徹天地的吶喊聲和口哨聲,無數只賽車在風馳電掣中只留下一道道五彩繽紛的幻影。
這里并不是賽車的比賽現場,這里只是一個昏暗而擁擠的車庫。一臺發出白光的老舊電視機在播放著一場驚心動魄的賽事,而觀眾只是一個若不仔細辨別幾乎很難發現的名叫特伯的小蝸牛。
此刻的特伯正頂著一個笨重的外殼,在電視屏幕上緩緩地移動著,但屬于它生命中的彗星卻在剎那間燃起那片黑夜,綻放出無數縷光彩奪目的光芒。
也許看到這兒,會讓人莞爾――“難道世界上跑得最慢的蝸牛也夢想著成為賽車手嗎?”
不過,這還真是特伯當時的夢想。
“夢想再大也不嫌大,追夢人再小也不嫌小。”電視畫面出現的正是特伯最崇拜的賽車手蓋提耶,他的這句至理名言正一遍遍回蕩在特伯的耳邊,讓他堅信自己的夢想終有一天會如愿!
然而在現實中,特伯被蝸牛家族視為笑柄,甚至連他唯一的哥哥查特也勸他:“他們能不笑話你嗎?你能不能別老想著當什么賽車手?”
可是特伯絲毫不去理睬旁人的不解和嘲笑,他只說:“我忍不住,這是天生的。”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馬斯洛曾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想獲得最終的自我平靜,一個作曲家必須作曲,一個畫家必須畫畫,一個詩人必須寫詩。一個人能是什么,他就必須是什么。”
很顯然,小蝸牛特伯就必須成為一個賽車手。
他注定要為夢而執著。
以愛之名
其實剛看到這部由夢工廠動畫公司制作、二十世紀福克斯負責發行的動畫片名――《極速蝸牛》,我們就不難想到最后的結局,最終特伯如愿以償,實現了他的賽車夢。然而在勵志之余,影片中細膩刻畫的哥哥查特對弟弟特伯的親情卻更為打動人心。
在特伯偶然間獲得超能力,變為賽車蝸牛后即將參加大賽時,當別人都在歡呼雀躍興高采烈時,他的哥哥卻在為他擔心,因為別人只想著錢啊,成功啊,只有最親近的人在擔心著他的安危。
“我沒有辦法站在一邊,眼睜睜地看著我唯一的弟弟冒著生命的危險去追逐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
在你遭遇風雨時,永遠用愛為你遮擋起一個避風港,對你不離不棄;在你春風得意時卻擔心你,因此潑冷水來打擊你;不求你功成名就,只盼你一世平安……這個人難道不正是最愛你的親人嗎?也只有親人才會如此。
在影片結尾,特伯終于贏得比賽的第一名時,當山呼海嘯般的掌聲還有漫天繽紛絢麗的彩帶都向他襲來時,他真的在乎這些名利嗎?并非如此,相反,當他的哥哥查特抑制不住喜悅的心情,發自肺腑地沖上去擁抱他的那一刻,才是最珍貴的,也是特伯內心最渴望的。
篇2
中醫學雖無“胃癌”這一稱謂,但對其認識可謂源遠流長,歷代文獻中“胃脘痛”、“噎膈”、“反胃”、“翻胃”、“積聚”、“伏梁”等多種疾病中均有與胃癌相似的描述。中醫認為腫瘤是怎樣發生的呢?《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里的“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防病抗病的能力。如果這些能力正常,外邪就不易侵襲人體;反之,外邪就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所以,中醫認為正氣虧虛是胃癌發病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上海市名中醫邱佳信教授就提出了“有瘤體必虛”的觀點,這非常符合千余年來中醫對胃癌發病的認識。
中醫治療胃癌非常重視扶正,也就是使人體虧虛的“正氣”恢復正常,這是治本的方法。講到“正氣”就不得不提到“脾”。中醫“脾”的概念不同于西醫學的“脾臟”,它囊括了多種消化系統的功能,如腸道、肝臟、胰腺、唾液腺等多種消化腺的功能等。因此中醫一直將“脾”視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說人體的物質基礎。我們講到的防病抗病能力的物質基礎均來源于“脾”,只有“脾”的功能正常了,人體才能得到各種營養物質的補充,防病抗病的能力也隨之提高,“正氣”才能恢復正常。
胃癌發生在消化系統,也會影響消化功能。手術治療,如胃的部分切除,會影響消化功能。某些化療藥物的不良作用更會抑制消化腺分泌或引起惡心、嘔吐等癥狀。患者的消化功能異常,就得不到很好的營養補充,其它的器官和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患者往往會表現為神疲、乏力、面色不華、腹瀉、惡心、嘔吐、舌邊有齒印、脈細軟無力等,這些表現中醫都稱之為脾虛。
通過健脾益氣的中藥,比如黃芪、黨參、山藥、太子參、茯苓、白術、扁豆、芡實、黃精等,可以糾正胃癌術后患者的脾虛狀態,改善癥狀。臨床研究也發現以健脾為主的中藥配合化療、生物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復發轉移、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此外,健脾益氣的中藥也可提高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水平,減少惡心嘔吐,改善失眠、夜寐不安等放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
除了藥物治療外,還要調整生活方式,注意生活規律、飲食合理。平時要均衡飲食,增加膳食中纖維素、抗氧化微量營養素的攝入,減少脂肪的攝入量,控制煙熏和鹽腌食物的攝入,不吃霉變食物以及避免飲酒、吸煙。如果經常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s白、脈軟無力、舌淡、舌邊有齒印、容易感冒、自汗等癥狀,應適當多進食乳鴿肉、腐竹、豬肉、糯米、粳米、白扁豆、鯽魚、鯉魚等,經常出現面色蒼白或暗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行經量少、延期甚至經閉等,可適當進食動物血、動物肝臟、動物脊骨、黑芝麻、黑木耳、紅糖等。
門診時間:
篇3
【關鍵詞】 晚期胃癌;晚期食道癌;臨床治療觀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8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4861-01
胃癌和食道癌均為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在我國發病率高,預后差,對人們生活質量和生命造成嚴重危害。晚期胃癌和食道癌患者多有遠處轉移[1-2],手術治療效果不佳,同時患者常伴有明顯營養不良和多種并發癥,對于手術、放化療的耐受差。目前多采用手術聯合化學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根據病人自身情況制定治療方案,但患者的預后較差,生存率較低。我們對我院2011——2013年間收治的180例晚期胃癌、食道癌患者進行臨床治療觀察,現報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2013年間收治的180例晚期胃癌、食道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晚期胃癌患者104例,晚期食道癌患者76例。
104例晚期胃癌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43例。其中58人接受綜合治療,作為觀察組1;46人由于身體或其他原因不允許,接受姑息性治療,作為對照組1。觀察組1中男性33人,女性25人,年齡范圍35-81歲,平均年齡為50.3±9.3歲;對照組1中男性28人,女性18人,年齡范圍37-80歲,平均年齡54.6±12.4歲。
76例食道癌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其中接受綜合治療患者43人,作為觀察組2;33人由于身體或其他原因,接受姑息性治療,作為對照組2。觀察組2中,男性23人,女性20人,年齡范圍29-76歲,平均年齡48.3±9.4歲;對照組2中,男性17人,女性16人,年齡范圍31-82歲,平均年齡49.6±10.4歲。
觀察組1和對照組1、觀察組2和對照組2之間年齡和性別之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觀察組1和觀察組2患者根據自身情況和病情進展采用包括手術、化療、放療以及中醫治療的綜合治療。而對照組1和對照組2的患者由于身體條件或病情進展,不能夠耐受或不適宜采用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手段[3],臨床上給予緩解癥狀的姑息性治療。療效評價標準為:病灶消失或減小75%以上,臨床癥狀緩解,實驗室指標接近正常,無轉移為顯效;病灶減小25%-75%,臨床癥狀緩解,實驗室指標好轉,無轉移為有效;病灶無減小或增大,臨床癥狀不緩解或加重,實驗室指標無變化或提示病情惡化有新增遠處轉移為無效。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結果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規定P
2 結果
觀察組1經過綜合治療后顯效的有14人,有效29人,顯效和有效均算作治療有效,即治療有效43人,治療無效15人。經統計學分析,Χ2=47.548,P
3 討論
胃癌和食道癌是我國高發的惡性消化道腫瘤,嚴重危害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預后。目前,臨床上對于晚期胃癌和晚期食道癌[5]并沒有特效的治療手段[4-5],通常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病情進展制定包括手術,放化療及中藥治療等手段在內的綜合治療。本研究中觀察組1和對照組1、觀察組2和對照組2之間年齡性別有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1中患者經過綜合治療后,大部分有明顯好轉,達到顯效標準的1人,達到有效標準的29人,只有15人治療無效。而對照組1中患者經過姑息性治療后只有3人達到有效標準,其余均無效。兩組之間的差異經統計學分析后得Χ2=47.548,P
研究結果證明,晚期胃癌和晚期食道癌患者接受臨床綜合治療對于改善預后,提高存活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徐瑞華,滕開原.晚期胃癌化療進展[J].癌癥,2009,28(10):1108-1113.
[2] 薛永飛.氟尿嘧啶聯合奈達鉑治療晚期食管癌的臨床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3,19(2):32.
[3] 李玫,劉艷秋,唐立民.紫杉醇聯合氟尿嘧啶、順鉑治療晚期胃癌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研究,2013,20(5):41-44.
篇4
關鍵詞 食管;胃;腫瘤;胃腸手術;腸內營養;
中圖分類號R656.6.1 文獻識別碼 A 文章編號
胃癌和食管癌是最常見的上消化道惡性腫瘤, 患者手術后處于分解代謝旺盛期。因些,術后營養支持對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功能恢復及減少并發癥有重要意義。大量臨床實踐證明,術后腸內營養供給價廉、簡單、安全,符合機體正常生理需求,技術要求不高,在基層醫院容易開展應用。我科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間,胃癌和食管癌根治手術328例,其中,102例手術后靜脈輸液維持,226例術后早期應用腸內營養支持,兩組結果及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胃癌和食管癌經手術根治共計328例,
其中,胃癌110例(賁門部22例,胃底部16例,胃體部24例,胃竇部48例),食管癌218例(胸上段18例,胸中段97例,胸下段103例)。年齡39歲~78歲,均位年齡63.2歲。328例術后隨機分為腸內營養組226例和靜脈營養對照組102例,腸內營養組術后第1d起開始經鼻腸管內滴注營養制劑,7d后進流質。對照組術后常規靜脈輸液,待排氣及胃腸道功能恢復后進流質。本組病例中,267例術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表現為納差、消瘦、貧血、脫水、皮膚彈性差等,血常規分類中主要表現為血紅蛋白低于正常值,生化檢驗中主要為低蛋白血癥,個別病例為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1.2 營養管置入方法 我科選用一次性鼻飼管(胃管+液囊空腸導管),手術前打開
包裝,取出導管,從導管前端向末端涂上石蠟油,將導管前端經病人一側鼻腔緩緩插入胃腔,操作方法同普通插胃管,用膠布將鼻飼管固定在鼻尖上。若因腫瘤梗阻無法插入胃腔,僅需置入梗阻上段即可固定,待手術中調整。術中將液囊鼻飼管和胃管分開,在鼻飼管囊內注入2~3ml鹽水,用液囊用引導,在消化道外用手將液囊推入空腸內(距屈氏帶15cm處),將空腸管固定于鼻部。胃管置入殘胃內,若全胃切除,則將胃管置入食管空腸吻合口處,將胃管固定于鼻部。
1.3鼻飼方法 術后第一天起,先用生理水500ml接營養管緩慢滴入,確認空腸營
養管通暢,患者有無不適反應,同時也可以刺激腸道,有助于腸道功能恢復。術后第二天起滴入能全素或瑞素等成品的腸內營養液,量500ml/24h,溫度為38~400C,注意控制滴入的速度(20~30滴/min)和營養液的濃度[1]。術后第三天起,可適量加入魚湯、米湯、牛奶、果汁等無渣流汁,保持每日總入量2000~2500ml。
1. 4 營養狀況評估 兩組病例于術前1d和術后7d分別觀察體重、血糖、
白蛋白、前白蛋白、Hb、GPT、總膽紅素、BUN、Cr、免疫指標(IgA、IgG、 IgM 和淋巴細胞數)、術后排氣時間、住院天數、住院費用等,觀察數據以x±s表示,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
2 結果表1示,術后 7d兩組比較,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三項指標,營養組高于對照組,兩者有差異顯著性(P0.05)。 表2示,術后 7d兩組比較,IgA、IgG、IgM、淋巴細胞計數四項指標,營養組高于對照組,兩者有差異顯著性(P
表1兩組體重、血糖及生化指標測定結果(x±s)
指標 組別 術前1d術后7d
體重(Kg)營養組63.01±7.6259.30±6.62
對照 61.81±8.03 52.01±8.12
血糖(mmol/L)營養組5.31±0.93 6.22±1.10
對照 5.71±0.606.35±0.90
Hb(g/l) 營養組112.31±15.63 125.11±13.20
對照 109.01±16.01 122.38±14.42
白蛋白(mg/L)營養組33.01±4.17 37.89±4.54
對照 33.41±4.33 33.82±4.23
前白蛋白(mg/L)營養組203.22±37.61 281.55±59.32
對照 207.34±41.58 211.29±51.78
GPT(u)營養組23.66±8.63 26.86±8.64
對照 24.09±7.98 28.35±7.15
總膽紅素(mmol/l)營養組18.04±7.35 18.30±4.34
對照 17.88±6.69 16.99±5.01
BUN(mmol/L) 營養組4.13±1.445.54±1.12
對照4.53±1.535.24±1.02
Cr(mmol/L)營養組75.31±37.1077.12±22.34
對照73.01±37.6375.24±19.41
與對照組比較, p
表3 兩組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觀察結果
組別 恢復排氣時間(h) 住院天數平均營養支持治療費用(元)
營養組 32 ±5.112±2.5600.50
對照 61±7.5 16±4.12509.41
與對照組比較, p
表2兩組免疫指標測定結果(x±s)
指標組別 術前1d 術后7d
IgA 營養組 201.01±57.62 281.30±55.24
對照 199.81±48.03 235.11±42.89
IgG 營養組 1242.31±256.93 1447.19±331.02
對照 1145.71±220.60 1387.44±301.47
IgM 營養組 102.31±25.63 168.31±63.45
對照 119.01±26.01 122.48±60.78
淋巴細胞計數營養組 1533.01±402.17 2359.56±547.41
對照 1493.41±422.33 1625.67±567.11
與對照組比較, p
3 討論
胃癌和食管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每年需外科手術治療患者眾多。由于患者術后需長期禁食,容易導致腸內黏膜萎縮、腸道細菌易位[2],而相關實驗研究證明, 術后胃腸麻痹僅局限于胃和結腸, 術后6~12h小腸就有蠕動消化、吸收功能。因此,有學者認為應早行腸內營養支持[3]。腸內營養液進入消化道后,不僅可提供機體需要的營養素,而且可維持消化道的運動功能及腸黏膜的屏障功能,發揮機體免疫作用,符合機體的生理狀態。腸內營養供給價廉、簡單、安全、易于管理,符合機體正常生理需求,操作技術要求不高,在基層醫院容易開展普及,已越來越多地被基層醫院臨床外科所應用。
本文報道了328例手術,102例術后常規腸外靜脈營養支持,226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通過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術后 7d兩組比較,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IgM、淋巴細胞計數等指標,營養組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其余生化指標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營養組術后患者排氣或排便時間比對照組提前, 住院時間短,住院費用低。
術后早期腸內營養主要并發癥多為腹脹、腹瀉、惡心等,這些不良反應與滴速、溫度、溶質有關,只要根據病人的耐受力進行調整,可以減少上述相應并發癥的發生[4]。
4 參考文獻
[1] 葉向紅,倪元紅,王新穎,等.外科危重病人腸內營養支持的觀察和護理[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3,10(4):250~252.
[2] 黎介壽.營養支持應用于胃腸外科的經驗[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0,15(3) :
172-173.
[3] 秦環龍,吳肇漢.腸內營養在外科臨床中的應用[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0,
篇5
【關鍵詞】 胃癌; 圍手術期; 營養支持
中圖分類號 R73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0113-02
胃癌患者術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手術產生的應激反應和胃切除后營養攝入障礙等原因導致患者術后營養狀況迅速惡化,對預后產生不利影響[1]。術后良好的營養狀態對減少并發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傷口愈合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2]。筆者所在醫院對39例胃癌患者圍手術期進行營養支持,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5月-2013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胃癌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胃鏡檢查、病理學檢查確診,同時排除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糖尿病,肝硬化,已發生肝、脾、胰轉移,幽門梗阻,胃穿孔、大出血,術前進行放化療等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39例,A組患者,年齡40~68歲,平均(56.73±5.35)歲;體重50~72 kg,平均(60.54±6.33)kg;其中男24例,女15例;病理分型包括腺癌30例,黏液癌2例,未分化癌1例,小細胞癌6例;臨床分期為Ⅰ期5例,Ⅱ期15例,Ⅲa期12例,Ⅲb期7例。B組患者,年齡42~70歲,平均(57.21±5.62)歲;體重49~74 kg,平均(61.02±6.20)kg;其中男22例,女17例;病理分型包括腺癌28例,黏液癌3例,未分化癌1例,小細胞癌7例;臨床分期為Ⅰ期6例,Ⅱ期14例,Ⅲa期13例,Ⅲb期6例。兩組患者年齡、體重、性別、病理分型、臨床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胃切除手術治療,A組患者術前3 d進食無渣流質飲食,術前12 h禁食,4 h禁水。術晨清潔灌腸,行胃腸減壓。術后7 d內禁食,經靜脈行腸外營養支持。待排氣后進食流質飲食,之后逐步恢復至正常飲食[3]。B組患者圍手術期給予營養支持。術前晚囑患者口服溫熱10%葡萄糖液1 L,術晨胃部放置三腔喂養管,術前2 h喂服溫熱10%葡萄糖液500 ml,術中將喂養管頭部調整至空腸屈氏韌帶下或吻合口下方20 cm左右部位。手術當日經喂養管給予溫開水500 ml,無不適反應后經喂養管給予腸內營養液,滴速維持在50~60 ml/h。2 d后逐步過渡至120~130 ml/h,如出現惡心、腹瀉、腹脹等伴隨癥狀,減慢滴速[4-5]。所有患者均給予相同的能量供應,按照熱量125 kJ/(kg?d),氮0.3 g/(kg?d)供給[6],對比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手術后體重下降幅度的差異性。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與A組對比發現,B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較短,手術后體重下降幅度較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胃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進展期胃癌的主要方式,由于病變部位的特殊性,胃癌患者較之其他惡性腫瘤患者更易發生營養不良,加之手術引起的應激反應使機體免疫功能進一步下降,可導致術后感染、體重下降、康復緩慢,甚至死亡等嚴重不良后果[7]。
傳統的圍手術期干預方法為術前禁食12 h,禁飲4 h,術后7 d內給予腸外營養支持。長時間禁食禁水可引起患者脫水、饑餓、煩躁、血容量不足、低血糖等反應。術后長時間腸外營養可引起機體代謝紊亂,發生肝內淤膽、腸黏膜損傷、腸道細菌移位、內分泌失調等并發癥。腸外營養雖然可以保持正氮平衡,減輕體重下降,但不能緩解免疫功能低下狀態,也不利于減輕術后炎癥反應[8]。
胃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其機體器官的生理功能處于衰退狀態,且大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基礎性疾病,更易引起營養不良,對外科手術沒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同時腫瘤對機體的營養消耗也造成了對機體組織消耗的增多,導致低蛋白血癥、貧血等癥狀,機體常出現負氮平衡狀態,再加上手術創傷所引起的應激性高程度消耗,進一步加重了營養不良以及負氮平衡,因此圍手術期合理的營養支持對其預后具有重要的影響[9-10]。
本研究中采取的圍手術期營養支持改變了傳統方法,在術前2 h給予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縮短禁飲時間減少脫水、饑餓、煩躁、血容量不足、低血糖等不良反應的發生。術后早期進行腸內營養,遵循少量多餐、逐漸加量的原則,可減輕高分解代謝狀態,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并可促進腸蠕動,促進腸功能恢復,并可保護腸黏膜屏障,減輕術后惡心、嘔吐、腹脹等不適癥狀[11];同時穩定內臟血流、降低腸道內細菌與內毒素出現易位等情況[12]。
本研究中圍手術期營養支持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處理者,手術后體重下降幅度也更小,提示圍手術期合理的營養支持可促進胃癌切除術后腸功能恢復,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并有助于保持正氮平衡,減少體重丟失,對胃癌手術患者的術后康復有益。
本研究結果表明,圍手術期營養支持在胃癌手術治療中可加速患者康復進程,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在今后予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方玉,楊銳,王艷莉,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病人圍手術期營養支持現況調查[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2,19(1):16-20.
[2]李萍,鄒宏文,王昱,等.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胃癌圍手術期營養支持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8):8-10.
[3]張劍,王昆華,龔昆梅,等.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腸外營養支持體會[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15(1):68-69.
[4]張云飛,李文亮,珠珠,等.有營養風險胃癌患者圍手術期營養治療觀察[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32(2):49-51,67.
[5]遲俊濤,宋振蘭,高鳳莉,等.北京地區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術前營養狀態及營養支持應用的回顧性分析[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1,19(5):298-301.
[6]唐云,武現生,衛勃,等.快速康復與營養支持在老年胃癌圍手術期聯合應用的臨床效果[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0,18(3):137-140.
[7]印義瓊,劉春娟,覃清梅,等.胃癌圍手術期多學科團隊協作模式下的綜合治療及護理[J].西部醫學,2010,22(6):1140-1141.
[8]李忠,巴哈提,李軍,等.圍手術期部分腸內營養對胃癌病人術后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8,15(1):29-32.
[9]謝小平,揭志剛,李正榮,等.術后早期腸外聯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對老年胃癌病人臨床預后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2,19(1):43-45,49.
[10]方立艷,沈愛君.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胃癌圍手術期治療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8):3158-3160.
[11]李曉輝,易善永,趙靜,等.圍手術期谷氨酰胺強化腸內營養對胃癌患者術后免疫和炎癥反應的影響[J].醫藥前沿,2012,2(9):121-122.
篇6
關鍵詞:直腸癌;護理干預;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385-01
直腸癌是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至齒狀線之間的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占消化道癌第二位[1]。直腸癌是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一大疾病,早期如不及時治療就會發展成為中期、晚期,給患者帶來極大疼痛,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直腸癌之后就會變得非常緊張,懼怕疾病,往往心理負擔非常的大,產生了諱疾忌醫的心理狀態。鑒于此,筆者通過對2011年5月-2012年5月本科室收治52例直腸癌患者進行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和護理,指導患者家屬支持患者,做好直腸癌術前術后的護理及宣教,取得滿意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本科室收治直腸癌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33-81歲,平均年齡58.5歲,均經病理診斷為直腸癌,行直腸癌根治術48例,其中有人工20例,另外4例因腫瘤廣泛轉移,只行人工造口術,以解除梗阻癥狀。
1.2方法:給予患者的術前充分腸道準備及心理支持,術后予嚴密觀察病情,做好飲食護理、管道護理及術后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家庭支持。
2結果
直腸癌患者術前均能以良好的心理接受手術治療;術后能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無管道脫落及并發癥發生,能正確認識人工的重要性,無死亡病例,提高了生活質量及護理工作的滿意率。
3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術前腸道準備及飲食護理:術前3天給腸道抗生素抑制腸道細菌,預防術后感染,指導按時服藥。予流質飲食,4-5餐/日,每次量約300-500ml,如稀飯、蒸蛋、菜湯、藕粉等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易于消化的少渣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有梗阻的病人禁食。術前1天禁食不禁藥,予藥物導瀉清洗腸道,指導多飲水,并觀察用藥后效果。
3.1.2作好心理護理。 直腸癌無論對于患者還是家屬來說,都是沉重的打擊,會出現恐懼、焦慮、絕望等負性的心理情緒。
3.2術后護理
3.2.1患者術畢回到病房,首先向麻醉師了解患者術中的情況,包括手術麻醉、手術方式、術中出血、輸血、輸液的情況。即予持續吸氧4L/min,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腹部體征,每半小時記錄生命體征一次,病情穩定后每小時記錄一次,連續2-3天,詳細記錄24小時出入量。
3.2.2密切觀察切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如有滲血滲液,及時報告醫生,并及時處理及更換敷料。保持胃管、尿管及腹腔引流管通暢,維持管道的正確位置,妥善固定并作好標識,避免各引流管扭曲、滑脫、折疊。密切觀察并記錄各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和量,腹腔引流管每天的引流量不超過300ml,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及時處理。每天更換引流袋一次,更換時嚴格無菌操作。每天清洗尿道口2次,預防尿路感染。對會有引流的患者,保持會陰清潔,做好會陰護理,及時更換敷料。
3.2.3術后禁食3-4天,禁食期間作好口腔護理,每天2次。有腸蠕動及排氣(人工排氣是指有氣泡從造瘺口溢出)后,給予拔胃管,一天后予流質飲食,少量多餐,避免過飽。1周后進半流質飲食,兩周左右可進容易消化的少渣普食,宜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易于消化的少渣飲食,以減輕腸道負擔,利于吻合口的愈合,禁忌烈性酒、辛辣、燥熱、刺激性食物。
3.2.4作好人工的護理,術后觀察造口處腸端黏膜顏色,有無出血、壞死,每天予造口護理2次,用生理鹽水棉球洗凈造瘺口周圍皮膚,涂上氧化鋅軟膏,以防止排出的大便浸漬皮膚而出現皮炎。如有污染及時行造口護理并更換引流袋,保持造瘺口周圍皮膚清潔干燥。
3.2.5并發癥的預防。術后6小時協助翻身,第二天取半坐臥位,利于引流,加強呼吸道護理,預防墜積性肺炎,術后患者臥床時間較長,痰液粘稠積聚,加上術后切口疼痛,患者不敢咳嗽,容易發生墜積性肺炎,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咳痰,鼓勵患者主動翻身,定時協助拍背,予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促進排痰。進行有效咳嗽時用雙手按住切口兩邊皮膚,并以切口為中心稍用力并攏雙手,防止咳嗽時腹壓增大影響切口愈合。
3.2.6排便方式的改變,使患者無所適從,指導患者要以健康的心態接受治療和護理,消除心理壓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家屬心情的好壞能直接影響病人的情緒,作為患者的至親,不要因為患者造口的異味等而疏遠他或產生厭煩心理,因為家人的關懷和支持對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家屬要理解患者心中的苦悶,多關心和照顧患者,幫助患者正確對待疾病,保護患者隱私,維護患者的人格尊嚴[3],共同配合促進患者康復。
3.3出院指導:
3.3.1作好健康宣教。生活要規律,保持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運動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暢,要多飲開水,以保持腸道內有足夠的水分,使糞便軟化,排泄暢通,減輕對創面的刺激和緩解疼痛。此外,還要保證一日三餐中的飲食量,多吃一些軟食、乳制品和新鮮的湯,以增加腸道內的水分。
3.3.2有人工患者,指導掌握人工的護理,教會患者熟練掌握人工袋的應用及更換方法。。出院后每1-2周擴肛一次,持續2-3個月,避免造口狹窄[4],若發現狹窄或排便困難,及時到醫院復查。
3.3.3定期復查,近3年內每3個月復查1次,以后每半年復查。配合醫生做好化療和放療相關后期治療。如患者出現消瘦、骶骨部疼痛、會硬塊、腹塊、腹水、肝臟腫大等,請及時到醫院就診。
直腸癌患者在術前作好疾病的相關知識宣教及作好心理護理,能積極接受治療和護理。術后患者仍有消極情緒,心理護理很關鍵,通過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病情觀察、切口護理、管道護理、飲食護理、造口護理等護理措施,可促進術后康復,作好出院宣教,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在德主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76-578
[2]龍偉,劉云貴等.心理干預對肺癌化療患者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9):11-12
篇7
目前外科手術在胃癌的治療中占主導地位,手術難免會給病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為使病人具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良好的機體條件來更加安全的耐受手術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因此胃癌的圍手術期護理十分重要[1]。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進行32例胃癌根治術,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38-69歲。其中胃竇癌16例,胃小彎癌12例,賁門癌4例。結果本組術后切口感染2例,二期愈合、治愈出院25例,7例病情得到控制轉腫瘤科化療。
2 護理體會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護士應積極主動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爭取家屬的支持,解除患者的后顧之憂。
2.1.2 術前準備 完善術前各項的檢查,評估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化驗血常規及出凝血時間。術前多項常規準備,如備皮、各項皮內試驗,配血等,向患者充分講解胃腸道準備的重要性,術前晚清洗灌腸,禁食水、術晨留置胃管抽盡胃內容物。吸煙患者要求入院后即戒煙,避免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術前2~3d訓練床上排尿、排便的適應能力。加強口腔護理,早中晚各刷牙1次。
2.2 術后護理
2.2.1 常規護理 患者術畢回病房,護士應協助患者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輸液管道通暢,各管道妥善固定,保持通暢,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敷料是否清潔固定,觀察生命體征及各引流管液體的顏色、性狀、量是否正常,如有異常,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另外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須禁食、禁飲,至少去枕平臥4~6 h,待麻醉完全清醒后方可墊枕。麻醉完全清醒過程中可有躁動,需床旁守護,防止患者抓扯各管道及墜床。
2.2.2 疼痛護理 疼痛是手術后最突出的問題,也是患者最迫切希望解除的,及時有效的控制疼痛是術后穩定患者情緒的最好方式[2]。為了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力,應保持舒適的,誘導分散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時給予合理的鎮痛劑。
2.2.3 引流管護理 保證引流管通暢,觀察出血量及顏色的變化。腹腔引流血量偏多,可經引流管內按無菌操作技術注射生理鹽水50ml+腎上腺素4mg,達到局部止血的目的。若發現出血量較多,應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處理。根據引流情況逐漸拔出引流條、引流管。
2.2.4 并發癥預防及護理 ①吻合口瘺的觀察及護理:患者若在術后3~7 d出現體溫升高、腹痛、煩躁、冷汗、血壓下降或意識不清、胃管引流量突然減少,而腹腔引流管引流量突然增加,或者傷口敷料被膽汁性液浸濕,則提示發生吻合口瘺。應持續胃腸減壓、禁食,保持腹腔引流通暢,并加強深靜脈營養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必要時手術治療[3]。②術后梗阻:立即囑患者禁食,行有效的胃腸減壓,并給予靜脈輸液,以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同時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緩解其焦慮情緒,若經非手術治療梗阻,仍不能緩解者,應積極完善術前準備工作。③傾倒綜合征預防護理:傾倒綜合征包括早期及晚期綜合征,對早期傾倒綜合征患者主要進行護理,指導其進食后取平臥位且保持半小時。對晚期傾倒綜合征患者主要進行飲食護理,給予患者餐后糖品即可有效預防。同時進餐時應強調少食多餐,并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
2.2.5 出院指導 患者術后由于胃的容積驟減,宜少量多餐、定時定量。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少食油炸和刺激性食物,多進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飲食,多吃蔬菜、水果[4]。避免過度勞累,不熬夜,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適量參加體育鍛煉,預防感冒,增強機體的抵抗力[5]。使患者充分理解進一步綜合治療的重要性,定期復查。
3 小結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進步,醫學模式從以前的經驗醫學逐步進入了社會生物醫學模式[6],對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術前加強術前準備,術后積極、主動、有計劃地進行護理,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提高病情發展的預見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患者安全渡過圍手術期的關鍵。通過對患者進行出院宣教,健康指導,使患者得到疾病的保健知識,提供合理的營養支持,提高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有著重要作用[7]。
參考文獻
[1] 劉蘭芝. 胃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護理[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1,27(3):89-91.
[2] 閆秀琴. 胃癌根治術71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41-42.
[3] 邵玉會. 胃癌根治術62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8):28-29.
[4] 苗桂芬.胃癌患者的術后臨床觀察與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12): 168.
[5] 廖秀娥.淺談胃癌患者圍手術期健康教育[J].中外健康文摘,2010,29(7):76.
篇8
關鍵詞:胃癌 術后 出血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84-02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四分之一的死亡者是因為癌癥而死亡,而因癌癥死亡的患者里面又有四分之一是因為胃癌,我國的胃癌患者總體上來說,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農村發病率比城市高。在胃癌患者檢查出病因后,首先考慮的應為手術治療。胃癌的切除手術更多的應用為臨床,術后病人常常會出現消受、營養不良等現象,如果不多加注意,更是危及生命。在術后并發癥中,胃癌出血成為首要關注點。
1 胃癌術后出血患者的表現
根據胃癌出血患者的表現,主要可分為慢性出血、急性大出血兩類,而慢性出血較為常見。出血的方式分為,單純性的嘔血、黑便或便血、嘔血與黑便同時進行這三類。胃癌術后出血主要包括腹腔內出血、消化道出血。
2 胃癌術后出血的原因及如何調理
腹腔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在手術過程中的操作不當或疏忽所致,造成肝臟脾臟受到損傷,或是在淋巴結的清掃手術后凝結點脫落、電刀電凝不完全導致的再次出血,需要著重指出的是,進行淋巴結清掃手術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即使醫生技術嫻熟,但腹腔鏡對脾動脈、門靜脈等處的淋巴清掃是非常艱難。有些醫生在此會建議患者是否選擇微創手術。消化道出血主要是因為血管處理不當所致。針對手術后腹腔內出血的現象,重在預防,在手術操作中,主治操刀醫生主要把握一個輕柔度,盡量避免將腹腔內的內臟器官損壞,適當進行有效的預防措施,如對受損的內臟器官及手術剝離面進行妥善的處理,在結束手術前,要對腹腔進行自習的檢查,避免遺留的任何可能感染內臟器官的物質或操作不當的行為。
就臨床研究來看,胃癌手術后的的出血多為吻合口出血。常常是因為手術醫生在為胃癌患者縫合胃壁時,縫合的程度較淺,不嚴密,或是手術醫生沒能完全縫合血管,胃壁血管向內的黏膜出血也是較難被發現,延遲性的出血仍然會有發生。胃出血除了以上的幾個原因外,應激性潰瘍也是胃癌術后出血的一個重要原因。該種出血的顏色多為暗紅色或者咖啡色,時間周期主要持續三到五天。目前胃腸吻合器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如進口的一次性吻合器(ETHICON、AUTO SUTURE),為適應不同組織厚度,則相應的產生了3.8mm和4.5mm兩種技術指標的縫釘釘腳高度,如果在選擇上出現差錯,則容易出現止血不正常等情況。當然,如果在沒有條件使用一次性吻合器時,
對于這種胃出血現象,臨床治療主要為對患者自身的飲食習慣及情緒的調整。胃癌術后患者盡量戒煙戒酒,飲食上要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盡量規律飲食,在此期間還要注意防寒防凍,處于一個舒適的環境中會使患者恢復得更快。當然,要保持精神上的愉悅,患者的大腦皮層是與人的五臟六腑聯系緊密的。同時,杜絕任何可能刺激胃黏膜的藥物,醫生在此期間尤其要注意,不能犯差錯,將不適合胃癌術后患者的藥物給其服用,如消炎痛、紅霉素、激素類的等來影響潰瘍的愈合。
針對以上兩種出血情況,在臨床治療上采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胃癌術后出血患者尤其要注意腹腔內出血,這種出血現象一般在24小時以內發生,在腹腔引流管中會有新的血液流出,當大量出血時,容易導致休克。正常的術后經胃管吸出的少量血性液體會在12到24小時以后逐漸減少或消失。而吻合性滲血一般表現為在手術后出現較大量的鮮血,數小時都不見減少,或者是反復出現嘔血,這種都符合吻合性滲血的特征。在手術后的24小時以后,若胃管吸出大量的鮮血,更應該警惕畸形胃黏膜病變的可能。
胃癌患者做完手術后尤其要注意是否會出現出血的現象,現今的研究表明,一種新技術——低功率間質性激光光凝固治療,用該種治療方法可以明顯的縮小腫瘤,使血盡快被止住。
用這種激光治療有助于緩解病人的痛苦,尤其是食管和胃癌造成的吞咽等困難。
3 醫護人員的責任重大
胃癌患者被確診后,首選就是運用手術來治療,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出血是最常見的并發癥。
在護士護理階段,護士應主要傾聽患者自身的口頭表述,實際說出自身身體條件的主觀感受,讓護士即使記錄病情,向主治醫生反應并解決問題,如口干、胸悶、腹脹、煩躁、身體出現冷的感覺、特別瞌睡、不愿講話等等現象,都是有必要想護士進行反應的。
在患者病床旁邊常常會擺放一個持續心電圖顯示儀,護士應該每半個小時觀察一次,記錄脈搏、血壓、呼吸等變化,并建議最好進行專人守護,一旦出現異常,則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里做最大的搶救。
此外,引流液的量多或者量少最能反應腹腔內出現的情況,對于引流液的觀察,護士要注意在正常情況下,腹腔的引流量不能超過300mL,并且應該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顏色也應該逐漸變淡,如果顏色突然變紅,則說明腹腔內出現了新鮮的血液,這是不好的現象,醫生應該果斷采取有效的措施。
除了對引流液的觀察要細致入微外,尿液的排量也是需要做好記錄的,血紅蛋白的變化也不要做好采集的工作,如果持續出血,則要注意貧血的可能。
對于患者自身來講,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程度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感、恐懼感等心理狀態,在醫生看來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作為醫護人員,尤其雜這時候需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幫助他們克服這種心理,主動關心患者,愛護患者,多和他們聊聊,知道他們內心的想法,這樣也能即使調整治療方案。
4 總結
胃癌患者在術后出血是比較常見的并發癥狀,而胃癌術后的死亡率也是很低的,當胃癌患者進行完手術的治療后,可以說已經拯救了一半的生命,在后期的治療中,若能調理好患者的身體,那么,醫院又將會還原一個健康的人,在并發癥出現后,醫院的醫護人員需要采取正確的方法,對癥下藥,患者積極配合,術后的回復治療顯得如此重要,所以,在筆者看來,醫護人員在處理胃癌術后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的病例上,他們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搶救患者的金牌法寶,能即使發現問題,并重力解決問題,使患者盡快康復,而不是耽誤搶救的時機。
參考文獻
篇9
把你那無與倫比的愛賦予我吧――我將全部把它獻給我學校。即使最強烈最灼熱的美,也無法使我對它的深情眷戀有絲毫動搖。
導師,讓我的絕望化為過去,讓我的熱情保持永遠;消除我心中那使我惶惑不安的報復的渴望,消除那受到傷害時產生的計較和不滿。別讓我為我學生的蒙昧、健忘而痛苦,而悲傷。
讓我的愛超過他們生身母親的愛,讓我疼愛他們,保護他們,就像對待我親生的兒女一般,讓我把我的學生陶冶成一首最美麗的詩,一旦我要停止歌唱,就讓我動人的旋律留在她心上。
……
隨著教學經驗的增加、閱讀書籍的增多,我漸漸明白,教師永遠不要想給學生的愛超越生身母親的愛,因為這根本就是不一樣的愛。母愛是無條件的,感性的,全方位的,是近乎本能的;而師愛呢,是比較理性的,或者說,更近似于父性之愛。
愛是一種能力。師愛,也是一種不斷修煉的能力,不斷修煉的智慧,它面向學生的當下,更面向學生的未來,面向他身上的各種可能性。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泰戈爾說,“我的存在,對我是一個永久的神奇, 這就是生活。”作為教師,從踏上三尺講臺的那一刻起,就是學習將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們――我的一屆屆孩子們,學習如何給予愛。
也慢慢發現,我以為我是在付出,沒想到從孩子們那里收獲更多:他們的成長與進步,他們的信任與愛,比我給予的多太多了。教育,就是這樣一件奇妙的事!
十多天了,女孩杰的那句話還在耳邊回蕩:“老師,我跟別人不一樣……”
這句話,是杰在操場說的。那天九年級體育模擬考試結束,杰和其他兩個女孩圍在我身邊看分數。不經意地抬頭,看見杰的眉間居然白白的一片。教他們大半年了,居然第一次看見。我暗自責怪自己的粗心,忍不住悄悄問她怎么回事,是不是白癜風。杰一臉的微笑不見了,點點頭,坐在了旁邊一只小凳子上。
我走過去,坐在她身邊。杰低聲說:“老師,我跟別人不一樣。”
我不由地摟住了她的肩頭說:“傻孩子,怎么這么說呢?每個人都有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都一樣。”接下來,我們又談了一會兒,杰走的時候,朝我鞠了一個躬。
回家后,百度了一下有關白癜風的知識,原來這種病在青少年當中很常見,是可以治好的,跟人的心態有關。真想立刻就把這好消息告訴杰啊。可是,杰自卑,每次進出教室,總是低著頭,每次隨筆里都浸著淡淡的憂傷,甚至在上次隨筆里,她說她沒有好朋友,因為她不愿意讓別人走進她的內心。這是一個很封閉自己的女孩,她給自己纏了一層厚厚的繭。怎樣做才能既幫助她,又能照顧到她的自尊心呢?
想了十多天,決定為杰開一個主題班會,當然不止為杰一人,班里像杰這樣因各種緣由而自卑的孩子其實不少。
晚上兩節語文晚自習上, “悅納自己”的主題班會開始了。
先看一個電子繪本《小綠狼》,孩子們都笑了。我說,可別笑,繪本的閱讀年齡是0至99歲呢。這個繪本講述了小綠狼的故事,因為自己的毛皮是綠色的,小灰狼們不愿跟他一起玩,小綠狼就請小仙女把自己變成灰色的。可是變來變去,小綠狼覺得還是做自己比較好。故事的最后,小綠狼對一群小灰狼說:“是的,我的皮毛跟你們的不一樣,不過,那又怎么樣呢?”是啊,不一樣,又怎么樣呢?小綠狼在這個過程中,接納了與眾不同的自己,找回了原來的快樂自信。故事讀完了,孩子們也結束了角色扮演,一個個靜靜地思考著什么。
接下來是游戲時間。首先讓孩子們寫下三句話來評價自己,幾個同學主動與大家分享了他們的自評,我把這些評價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自我評價。這些都是給自己貼上的標簽啊,每天用消極的標簽來暗示自己,心態必然是消極的,所以我們要把消極的標簽給“撕”掉!我先舉了一個例子,然后請同學們口頭“撕”掉出示在屏幕上的各種標簽:生理、心理、學習和生活上的。這些孩子真令我吃驚,他們一個個主動站起來,大方地“撕”掉自己在某方面的標簽――
珂說:“雖然我很矮,遺傳基因我無法改變,不過我身體很壯。”輝說:“雖然自己一無所長,但還是有自己的愛好,這就很好。”芳說:“雖然自己很胖,但這表明我的胃腸功能好,吃嘛嘛香,也是一種生活樂趣……”
杰也站起來了,她流著眼淚說:“大家都看到了吧,我每次進班的時候,我都是――”話未說完,同學們都紛紛接上了:“低著頭!”孩子們觀察得很仔細!杰繼續說:“一直以來,我都很自卑,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我說:“杰說自己很自卑,可是聽聽大家對你的看法吧。”丹第一個站起來說:“杰善解人意,杰文章寫得好,令人羨慕。”好幾個女生也站起來說杰的優點。男生也忍不住了,好幾個男生一口氣羅列了杰留給他們的好多好印象。自發的掌聲響了起來,是同學們送給杰的。
剛好,接著就是我設計的“優點大轟炸”環節,在各小組間進行,各小組選一位同學,每人都要說出他的一個優點。穿梭在教室里,我注意到,每個小組“轟炸”的對象,都是平時比較沉默的同學。
游戲的最后一個環節是給自己貼積極標簽,主要是針對自己的弱點。幾個同學又主動站起來分享了自己貼的標簽,我建議大家把這些標簽貼在課桌上,每天都讀一讀,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游戲結束了,我們的主題班會接近尾聲,最后送給同學們一首金子美玲的童詩,《我們不一樣,我們都很棒》:
我伸展雙臂,
也不能在天空飛翔,
會飛的小鳥卻不能像我,
在地上快快地奔跑。
我搖晃身子,
也搖不出好聽的聲響,
會響的鈴鐺卻不能像我,
會唱好多好多的歌。
鈴鐺、小鳥、還有我,
我們不一樣,我們都很棒。
看著孩子們晶亮的眼睛,我說:“親愛的同學們,也許你比別人多了一些身體上的疾患、經歷過的苦痛,或者心靈中的創傷,但請相信,苦難多一分,人生就厚重一分!是的,我們不一樣,但是,我們都很棒!每個人,都是別人眼中奇妙的風景!每個人,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奇妙風景!”
一周后的作文課,是半命題作文寫作訓練:《有些 不可以忽略》,杰寫的題目是《有些美景不可以忽略》。她由自然的美景寫到自己,結尾寫道:“悅納自己,你就是人世間一道美麗的風景!”
永遠的知更鳥
一天晚上,我們上了一節關于死亡教育的班會。
不得不面對這個詞,死亡――我們“君子蘭班”每學年都開展一項義工行動:“幫助一只知更鳥”,幫助的對象是七歲時因車禍致殘致癱的女孩醒醒。連續三年,每一學年開始,我就在班里組織一支小小的義工隊伍,利用周五放學的一個小時時間給她讀故事書,為她唱歌,陪她說話。醒醒,那個目光清澈,只會發出一個音節的女孩,是我們班學生的牽掛,很多學生多次在隨筆里表達對醒醒的關心與祝福。我們班里,就有醒醒小學一年級時的同學,也就是說,醒醒其實是他們的同齡人。
這一學年開始,我們只組織了一次。后因醒醒家搬進縣城租住,義工行動不得不中止。但我們一直期盼著能開展第二次、第三次義工行動,為醒醒帶去點滴的快樂。但是上周三,醒醒拔掉了身上用來抽腦積水的管子,永遠離開了我們。
前一天晚上知道這個消息時,我心里很悲痛,因為三年來,醒醒已經成了我的親人。然后很自然地想到了我哥,兩個月前,因為手術的失敗,哥哥離開了這個世界。我的侄兒就在我的班里,受此影響,成績已經下滑。而關于生命與死亡的教育,至少在我們學校,還幾乎是一片空白。
該怎么向學生講述這個消息呢?也許,這其實是一次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的契機?
經過一天的醞釀,當晚利用一節晚自習,我上了一節“飄落的葉子,永遠的‘知更鳥’”主題班會。
從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開始,我自己讀過一遍后,同學們表示很喜歡,然后我們又分角色讀了一遍。之后請同學們思考:生命如一片葉子,四季是它的輪回,既然生命如此短暫,那么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有學生站起來說,為了實現自我。是的,這是馬斯洛的觀點。人作為自然人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但我們活著總得給它增添意義,哪怕增添一個逗點的意義,也證明了自己沒有白活。產生一個夢想,為之癡迷,為之行動,不管結果怎樣,過程已經充滿了意義!為夢想去行動的過程,就是泰戈爾所說的“生如夏花之絢爛”啊,這樣,我們臨終的時候,才不會有所抱憾,才會“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樣,面對死亡,我們才會坦然接受。
如何面對親人的逝去?你認為最好的紀念方式是什么?孩子們的回答真的很令人欣慰。我們很快形成了共識:親人的逝去固然令我們悲痛,但所幸我們還有溫暖的記憶,他們會成為親切的懷念。而面對生命的離別,最好的紀念方式或許是:把親人的關愛作為自己前行的一種動力。無論是活著或逝去的親人,他們總是希望我們活得更好、更有質量、更有價值。
接下來是誦讀狄金森的《假如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同學們對這首詩很熟悉,因為上學期我們讀過這首詩后開始了幫助醒醒的義工行動。很自然地提到醒醒,我平靜地告訴他們醒醒的離世。
教室里立刻安靜得幾乎連呼吸聲都聽得見,然后幾個女孩子開始紅了眼睛,開始抽泣。屏幕上出現了我們義工行動的幾張照片――前兩年我們義工行動的掠影。照片里的醒醒,睜著大眼睛專注聆聽著義工所講的故事,有的照片里,有醒醒開心的笑臉。我們一起讀了上學年學生維為醒醒寫下的題為《心愿》的詩。醒醒,這只曾經受傷的知更鳥,八年前,就失去了生命的自由:不會再用語言交流,不能下床走路,不能指揮自己的頭腦,甚至不能支撐起自己的頭顱……上學年,我和幾個義工推著她在村里行走時,她是多么貪婪地看著這個世界啊。
而對于她媽媽來說,記憶中的那個頭腦聰明經常在班里拿第一的醒醒,那個嘴巴甜甜的醒醒,永遠是最鮮活的記憶。醒醒的眼睛依然清澈,她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愛戀。畢竟,世界多么美好!活著多么美好!
我向同學們講述了我哥的故事,40歲的生命,剛剛開始一個夢想,卻永遠離開了我們。提起哥哥死后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告訴孩子們,對于我來說,答案早已存在,因為我已經在工作中找到了我的使命所在,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同學們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對這個問題,每個學生都在靜靜地思索。
班會接近尾聲了。沒有再討論,也不需要討論,屏幕上顯示了這樣幾段話,我把它作為此次班會的結束語。
活過,愛過,寫過。
――司湯達的墓志銘
縱然生命像一片葉子飄落,但我們可以對自己說,對世界說,我作為“一片葉子”,曾經綠過,給世界帶去過美麗,也許就夠了。我作為一個人,曾經給予過,付出過,一直走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也許,就夠了!
親愛的同學們,生命是珍貴的,但這句話只能這樣理解:生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生命可以經由你的努力把它變得珍貴,或者是一個奇跡,或者是一段傳奇,或者是平凡但充實快樂的一生……
我想,每個人都是一棵樹,會經歷一棵樹一樣的一生:春天萌發
新葉,夏天開花,秋季結出果實……而那些逝去的生命,比如醒醒,我的兄長,他們就是一只又一只美麗的知更鳥,在我們記憶的枝頭,唱著婉轉的曲子。偶爾想起他們,就會聽到他們動聽的歌聲,溫暖了我們的記憶。
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一棵樹不會因為死亡的必然到來就不去抽枝散葉,不去開花結果。面對死亡,讓自己的生命努力在這個世界上開出自己的生命之花,結出生命的碩果!
周末的隨筆,很多學生寫了這次班會后的感想。其中一個學生寫道:“我還小,我的未來還沒有定義。或許我能因自己的努力改變我的家庭,為我的家人帶來快樂;或許我能為我的國家做些貢獻;或許我能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些能做的也說不定呢!如果不能,至少,我能給一株饑餓的花補充點營養,讓它快樂地綻放;我能為一只受傷的鳥兒療傷,讓它重新飛翔……如果可以這樣,我便有了存在的理由。”
我很欣慰地看到,經過這次班會,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得到了升華。
篇10
時光匆匆,轉眼間已經走過了八年的從教生涯。回望過去歲月的點點滴滴,細數往昔的故事,長嘆:生活原來給了我們那么多感動,為了真情付出得到的感動,我們追求,我們執著……
剛剛工作,信心百倍。然而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第一次,我滿懷欣喜的到教室宣讀作文比賽通知,學生們被獎品誘惑著,他們高聲議論著,談笑著,逗鬧著,不管我是多高分貝的叫喊,也不管黑板擦敲擊講桌的聲音有多刺耳,他們自顧自的說著,笑著,我無計可施憤然拂袖而去,出了教室門我的淚潮水般涌出,看來讓我來愛他們真難。老教師撫著我的肩膀,安慰著倍感委曲的我:“他們都是孩子,我們也都從那時候過來的,誰那時不淘氣?”僅此使我茅塞頓開。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人,樂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因而,我懂得了教育孩子要從愛開始。從此,我以大姐姐和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交流,當年氣我的大男孩如今都是我的朋友,很多父母都不知道的心事愿意傾訴給我。每逢寒暑假,教師節,他們成群結隊地來看我,他們始終惦記著我,而他們也成了我一份不變的牽掛。不可想象的是:我只是教了他們兩年的科任教師,然而我們心靈相通,他們是我從教伊始的收獲與驕傲。
每天簡單重復的忙碌或許使我們遺忘了身邊小事的影響,忙忙碌碌間錯失了很多生動。一次小考試,楊婷抄襲同桌的卷子被我抓了個正著,當時我什么也沒說。下課后把她叫到走廊,她紅著臉,低著頭,緊張的等待著我的嚴厲批評。我說:“這是個小問題,教師上學時也有過這樣的錯誤,相信你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重重的點了點頭,深深的給我鞠了一躬。后來她在一次題目為《對我影響最大的人》的作文中寫到:“可就是這次認錯,我的心中擱下了這位年輕老師的位置。”這句話深深的震撼了我,可能我們無意間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會改變孩子的性格,影響他的一生。我深刻的體會到:成功的教育緣于對學生的理解、寬容和發自內心的愛。
一點點學著愛學生,慢慢的融入彼此的生命中,是學生充實著我們原本簡單的每一個日子,升華著我們的思想。1998年二十六歲的我得了卵巢囊腫,五月初就發現左下腹有硬塊,但工作忙沒當回事,挨到放暑假去醫院檢查時當即就留住院,腫塊已達17×9cm了,第二天就安排了手術,醫生擔心的說:“再晚就有生命危險了。”手術拆線后的第二天正逢學校返校,我捧著肚子渾身是汗地搭車趕到學校,艱難地爬到樓上班級看學生,還沒長好的刀口因運動張裂,炎炎烈日下,虛弱的我汗水活著血水滲透了薄薄的上衣,回來后傷口便化膿發炎,很久不能愈合,時至今日肚皮上仍留著這份紀念。秋季開學,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很慶幸我沒因個人小事耽誤過學生,包括我人生中最大的喜事——結婚。我是明天的新娘,今天上午卻還站在三尺講臺上,而我的婚禮要在外地婆家舉行,自己的人生大事,我還什么也沒來得及問,什么也沒來得及想,包括遠道而來的同學都沒能好好安排,而媽媽卻是一身疲憊,滿嘴大泡地出席了我的婚禮。婚禮過后便一身素服趕來上班,我的學生們還不知道他們那么渴盼的老師的婚禮已經成了過去。我也想用這個機會好好休息一下,和新婚的愛人卿卿我我幾天,或者到什么地方旅游一次,但我手中托著87名同學的命運,他們即將開始他們人生的第一次抉擇,旅游的機會很多,孩子們的中考只有一次,我耽誤不起。我知道: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一種行為上的神圣。
是啊,老師是燈塔,指引學生夜航的路,糾正他們偏離的航向;在他們成功時,用殷殷教導使他們認識到有比腳更長的路;在他們失意時,幫助他們重拾舊夢,自己的孩子病了,我們顧不上,自己的父母面前,我們很難盡孝,花前月下的留連中看不到我們的身影,苦了自己的一個孩子,照顧了幾十個別人的孩子,在我們這個光榮的群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難處,但是,只要我們一踏進校門,面對那么多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面對未來的希望,家里再大的事也成了小事,學校再小的事也成了大事。滿腔豪情綻放在我們臉上的是始終不變的笑容。在我們教師的心靈深處,始終有對教育事業的滿懷忠誠,對學生的滾燙愛心,為了愛的執著,我們堅韌,我們剛強,我們付出,我們奉獻,我們無怨……這便是教師的靈魂。我們用青春,熱血,生命鑄造著祖國教育事業的輝煌,書寫著我們平凡而壯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