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03-25 19:39: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英語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英語的方法

篇1

2、想要學好英語,需要培養自己的語感,因此,堅持聽磁帶、大聲朗讀英文課文,可以進一步的培養人們的英語語感,也可以改善人們的英語語音與語調。

3、總結語法。英語學習中,語法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因此,一旦學習完一個課程之后,就要對于每課的語法重點進行總結,并不斷的消化,讓其成為自己的東西。

4、選擇適合自己的輔導書。輔導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形成學習英語的思維方式,為人們提供一些啟發,因此,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輔導書,并不斷的練習。

篇2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興趣方法

1、前言

大量的實踐充分表明,采取有趣生動且與學生心理發展相切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及培養。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其教學的關鍵就在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對學生的終身學習以及今后的發展是尤為重要的,而興趣教學方法則能夠充分的將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起來,并且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出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技能及接受知識,以此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對興趣教學方法提起高度的重視,從而促進英語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的不斷提高。

2、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興趣教學方法

2.1營造學習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

由于小學生具備著明顯的好模仿、愛表現、好動以及好奇等諸多特點,有著強烈的求新求異心理,并且喜歡新鮮的事物。所以,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多的用英語將教學組織起來,給學生們營造出有著濃厚英語學習氣氛的良好課堂環境。比如,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從第一節英語課程開始便對英語課程用語加以使用,常說的日常勇于包括:Sitdown,Standup、Goodmorning、Hello、Readafterme、Listentome等,剛開始往往學生并非能夠完全理解,但是只要教師始終堅持,同時與動作相配合,耐心、循環的加以使用,那么就能夠在循序漸進中使學生熟練掌握。另外,在英語課堂教學匯中,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前十分鐘將良好的課堂氛圍營造出來,比如帶領學生唱英語歌曲,還可以開展“Guess”、“Readandact”等知識型小游戲,加強課堂的趣味性,活躍課前氣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2開展游戲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并且孩子動手的過程同時也是動腦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僅僅為了避免學生不遵守紀律而對學生的行為加以嚴格限制。教師可以將學生愛玩的天性利用起來,積極的引導學生參與到游戲教學中,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將適當的游戲加入,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而且切實符合了樂學的基本原則。游戲教學法重點對學生的主體性加以強調,明確要求學生共同參與,而并非是以往傳統以教師為主體,以便充分的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教師的主導作用。應當明確的是,游戲的開展必須具備較強的目的性,在游戲設計中藥始終堅持游戲服務于教學,游戲的內容應當緊密聯系教學內容,盡可能避免本末倒置的出現。小學英語教師在游戲的設計中,應當對教學要求以及教學的重難點充分的加以考慮,比如,在對表示顏色的英語單詞進行學習時,可以設計幸運大轉盤游戲,具體而言:課前實現制作可以轉動的一個大轉盤,將十種顏色表示在轉盤上,教師提問學生:Whatcoloritis?然后轉動轉盤讓學生猜,學生們便會紛紛回答可能會轉到的顏色,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使用英語進行回答,比如“Itisred”、“Itisyellow”等,猜對的學生給予禮物或者加分表揚。此類游戲有著相對較強的目的性,能夠促使學生廣泛的參與其中。

2.3針對教學實際,加強直觀演示

往往小學生有著較強的形象直觀能力,但是其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這便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的選用較為實物或者較為直觀的圖片,積極的引導學生切身的體驗及感受學習的實效和樂趣所在。比如,在對“Isthisyourskirt”這一單元的課程進行講授時,其中有著大量有關服裝的英語詞匯,并且這些詞匯有著非常相似的中文意思,如“pants”、“jeans”等,因此,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明確這些詞匯的區別。教師可以準備好相關的教學圖片,讓學生對教學圖片進行觀察,同時配合上詳細的講解:Thisis...以此使學生認識到jeans指的是長褲中的牛仔褲,而pants則指的是長褲的統稱,這樣學生便能夠理解相似意思英語詞匯的區別所在,而如果教師僅僅簡單籠統的將兩詞的區別告知學生,那么勢必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給學生。再比如,在有關味道的詞匯教學諸如sour、sweet、tasty、salty中,此類詞匯的學習對學生而言有著一定的難度,而教師若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那么便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可以準備sour、sweet、tasty、salty四種口味的飲料,讓學生進行品嘗,在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結合英語表達的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加快速的將單詞的發音記住,并且更好的鞏固理解每個詞匯的含義,防止出現混淆。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切實的將興趣教學方法應用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并且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認知水平出發,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積極的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出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及積極性,以此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以及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穎.小學英語聽說教學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9,17(23):127-129.

[2]李文.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J].考試周刊,2011,11(2):68-70.

篇3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困生;轉化

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是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但由于每個人的先天條件、后天努力以及興趣程度、基礎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在小學英語學科上的體現也分三六九等。教師只有正視學生的差異性,才能更好地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那么,如何做好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學困生轉化工作呢?本文將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與大家分享一些方法。

一、轉變工作態度,給予足夠的關心和愛

學困生是指學習上出現困難的學生,與其他學生是一樣的,學困生沒有什么特殊性,更不應該受到歧視。小學生剛接觸英語學科,由于生活環境和接受能力等因素,一時間無法接受是很正常的,其實和考試成績不高相比,更可怕的是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很多學生會因此一蹶不振,從此與英語形同路人,造成了英語學習上的惡性循環。因此,在面對學困生時,小學英語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給予學生足夠的關心和愛。將學困生轉化作為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將其高度重視起來,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比較強,教師對其進行有效的教學和輔導,很快就會把成績提高上來。新課改實施以來,素質教育得到了貫徹落實,不再以成績論英雄。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更沒有人生來就是優等生,學困生只是處在一個困難階段,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渡過這個困難階段,重拾信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比如,一次英語課堂上,李×和宋×同桌之間聊得熱火朝天,幾次眼神示意后他們都沒有注意到,李×是我們所說的學困生,而宋×則是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潛意識中我要發火批評李×,因為他對英語不感興趣,上課總是搞小動作,我以為這次也是一樣,但我還是克制住了。課后我找到他們兩個談話,了解到他們的聊天是宋×引起的,慶幸自己沒有草率行動的同時,我對宋×進行了批評教育,并囑咐他們倆互相監督,共同進步。看得出來,李×原以為自己會被嚴厲批評,把頭埋得很低,在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后,李×的臉上也浮現出了笑容,從那以后,他英語課堂上一直認真聽講,成績也在穩步提升。

二、科學引導,課堂上給予更多的關注

學困生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課堂不認真聽講、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等,其實很大一部分責任在于老師,老師應該學會反思和總結,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利用一切有利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學活動才能更加順利地開展,學生才會心甘情愿地投入到課堂中來。由于年齡特點,相對于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而言,學生更傾向于動畫、卡通、游戲活動,教師不妨抓住這一特點,找到一個契合點,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例如,在講授三年級上冊的We love animals這一課時,我準備了精美的課件,以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喜羊羊、灰太狼、藍精靈導入,學生紛紛盯著大屏幕,就連平日里的“低頭族”也目不轉睛,生怕錯過了哪個細節。其次,充分肯定學生、表揚學生。學困生很大的特點就是自卑,不敢表達自己。曾經有一個十分值得借鑒的案例是為了鼓勵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約定:這個問題如果你是真的會你就舉右手,如果你不會你就舉左手。這就是一位聰明的老師對學困生的關愛。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特別是學困生,這種欲望更加強烈,教師不妨滿足他們的這一心理,將優點放大,將缺點縮小,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比如:“老師看得到你的進步”“你說得很正確、很清楚”等,都能夠于無形中起到樹立信心、鼓舞人心的作用。最后,帶領學生品嘗成功的果實。成功后的喜悅總是能激勵人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滿足學生小小的成就感會讓學生信心倍增。教師明確的學習任務,一定要讓學生花費一番力氣才可以達到,這樣才能起到預想中的效果,階段性的目標更會激發學生的斗志。針對學困生,初始階段可以將目標定得低一些,循序漸進,久而久之,相信最后就沒有學困生、尖子生之分了。

除了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在課堂上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注之外,在課下教師也要對學困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查漏補缺,讓全班同學能夠齊頭并進。

總而言之,小學英語可謂是會了不難,難了不會,在這兩者之間,教師一定要和學生站在同一戰線,幫助學生共同渡過困難時期,為今后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而又扎實的基礎,一方面幫助學生開啟英語學習的大門,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的情商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努力才有希望,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

篇4

【關鍵詞】小學 英語 單詞教學

新課改英語教學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自信心。那么新課改應該如何進行小學英語單詞教學呢?我認為應該以人為本,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為本,也就是單詞教學要趣味化、游戲化、活動化、生活化。

一、結合實物、圖片、動畫進行教學

新課改后的小學英語教材所選的內容尤其是單詞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比如對香蕉、蘋果這些單詞進行教學時,我把這些水果帶到課堂,讓學生親眼看一看,問他們“What's this?”“It's an apple”接著讓學生親手摸一摸 “It's hard”然后讓學生聞一聞,“It's nice”,最后讓學生親自嘗一嘗“It's sweet”。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處于主動狀態,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興趣大增,熱情高漲,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嘗到了學習英語的樂趣,為他們以后的英語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

利用動畫片教學一直受到孩子們的鐘愛,它把一些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人或物以動畫的形式活靈活現地展現給學生,化枯燥為有趣,化抽象為生動,化呆板為活潑。我在教學一些動物的單詞時,通過網絡下載一些動物的 Flash小動畫,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這些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吸引了,學起單詞來不僅新鮮、刺激而且印象深刻,記憶效果很好。

二、采用形象記憶教學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形象記憶要優于抽象記憶,而動作記憶要比形象記憶更加深刻,學生一旦經過動作思維記住的東西很難忘記。如在教學in,on,under時,教師邊教學邊做動作(左手掌當參照物,右手變成拳放在左手掌上面)邊教學on,讓學生自己邊做動作邊說,然后讓學生互做互說。下一節課復習時,發現經過動作提示全班同學都能說出in、 on、under這三個詞來。小學生活潑好動,在教學run、jump時,讓學生邊跳邊說,邊跑邊說這兩個單詞,這樣將枯燥的單詞變成形象生動的可操練的肢體語言,學生在運動中不知不覺的記住了這些詞語。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烈,喜歡唱唱跳跳。英語歌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單詞教學就可以和歌曲結合起來,還可以把一些英語歌的歌詞進行替換。在學習mother、father、grandma、brother等稱呼時我就用在學習準備階段學過的《Fingers family》進行替換。學生在哼唱的同時還自發地加入一些優美的動作,既愉悅了學生的身心,陶冶了情操,激發了興趣,也完成了英語教學的任務,而且教學效果也非常好。例如教學grandpa、sister等單詞時,我編了這個chant: Grandpa, grandpa, grandpa is so old.(盡量把聲音壓粗,雙手捶背)Sister, sister, sister is so cute.(聲音細細柔柔的,雙手做一朵花放下頜處)……明快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抑揚頓挫的語調,給人美的享受,手舞足蹈調動了學生的所有感官,使之在不知不覺記住了單詞。

三、聯系生活實際,融詞入句

在學生掌握了單詞的讀音后,我們就要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記憶,運用各種方式操練鞏固單詞。英語教學中的操練分為機械操練和意義操練。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點,應該把機械操練和意義操練相結合,盡可能讓他們喜歡開口,樂于開口。這種操練就是將詞匯放入一定的語言環境句子中,結合句意來記憶單詞。比如orange既有橘子的意思,又有橘黃色的意思,如何區分這兩個意思呢?教師可以借助句子“This is an orange orange”。或者“This orange is orange”來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另外借助句子操練單詞的例子有:“Panda, panda,I can see a panda.”“Park,park,Let's go to the park.”“Sheep,sheep,I can hear a sheep.”這樣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同時又操練了單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造句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味的死記硬背單詞,學生會感到非常枯燥,產生厭學心理。在教學中把詞與生活聯系起來,賦予枯燥的詞以情感,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感到非常愉悅,非常有趣。在教學顏色單詞時,讓學生找一找班級中的這種顏色并指一指,說一說。學生在某些方面找的過程中,在指的過程中學會了這些詞,并學會了運用。

四、通過游戲鞏固詞匯教學

篇5

“四位一體”教學法的提出

北京市懷柔第一中學地處北京市的遠郊區,學生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英語水平較北京市的整體水平偏低,英語教學實效性較差,學生們多數不重視英語。如何提升遠郊區學生聽說讀寫譯水平,提高遠郊區的英語教學質量,從容應對高考,同時也促進英語教師的成長一直是學校考慮的重心。基于這些,學校參加了“四位一體”課題的實驗。“四位一體”教學法是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批準的一項國家級重點課題。英語“四位一體”高考總復習教學法由包天仁教授30年前創立,經過20多年的全國立項實驗、再實驗的反復實踐、磨合、發展、創新,已經證明是一個理論框架明晰、操作方法具體、教學材料充裕、教學效果突出、很實用的高考復習教學法。它的基本框架:

詞匯調查與分析的研究過程

研究目的 為了了解英語高水平與低水平的高中學生之間以及文理科學生之間在詞匯學習方法上是否有一個比較大的差別,并對高水平的詞匯學習者與低水平的學習者及文理科學生在使用學習策略上進行比較。

研究對象 北京市懷柔區第一中學高3年級88名學生參加這次調查,分別是AB實驗班的學生,他們學英語的時間為8年(小學三年級至高一),可以說已基本形成一套自己獨特的學習策略。

研究方法 本課題數據采集方式采用關于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兩種方法。英語詞匯學習策略套用新課標中對學習策略的分類方法: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采用5級量表,從“完全不符合我的情況”到“完全符合我的實際情況”,以選擇題形式完成。

調查結果數據分析

調查結果是根據Oxford(1990)的研究中用策略平均值的大小表示被試使用該策略的頻率來進行分析的。平均值在1.0-1.4之間表示“幾乎不使用該策略”;平均值在1.5-2.4之間表示“很少使用該策略”;平均值在2.5-3.4之間表示“有時使用該策略”;平均值在3.5-4.4之間表示“經常使用該策略”;平均值在4.5-5.0之間表示“總是使用該策略”;平均值在1.0-2.4屬于使用頻率較低;2.5-3.4屬于中等;3.5-5.0屬于較高。Oxford(1990)指出,只有平均值達到3.5以上才表示學生高頻率地使用該項策略。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學生總體使用詞匯學習策略屬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資源策略使用稍高于其他策略,表明不少學生已經懂得并且可以合理并有效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和運用英語。交際策略最差,表明平時教師對此項策略的訓練較少,導致學生不懂得運用交際策略來爭取更多的交際機會、維持交際以及提高交際效果。

88名被試學生中策略使用平均值在1.5-2.4之間,表示“很少使用該策略”的有25人,約占總人數的28%;使用平均值在2.5-3.4之間,表示“有時使用該策略”的有57人,約占總人數的65%;使用平均值在3.5-4.4之間,表示“經常使用該策略”的僅有6人,約占總人數的7%。

調查、訪談后的反思

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水平與學習成績之間密切相關 本調查研究發現,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水平與學習成績之間有明顯的正相關。詞匯學習策略水平越高,學生學習成績越好。成績較好的同學普遍認為自己使用資源策略比較好,但是覺得自己認知策略和調控策略使用得不夠理想。他們一致認為記憶詞匯最大的困難是遺忘快。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學生則對自己學習策略的使用認識不是很清楚。記憶詞匯最大的困難既有遺忘快又有搭配易混淆的問題。

課堂教學要確保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協調發展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里,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是接受知識和通過反復地訓練而形成應試技能。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也沒有時間考慮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只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自然誘發出來的結果,具有偶然性。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的發展的需要,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學會”的同時達到“會學”,即形成一定的詞匯學習策略或提高詞匯學習策略水平,教師必須加強學法指導,進行詞匯學習策略訓練。也就是說,教師要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用科學的課堂教學方法來組織、幫助和指導學生學習,特別是課堂學習,以確保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協調發展。

教學中要不斷完善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結構 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高中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各組成部分發展并不一致,有些影響學生詞匯學習能力發展的主要策略(如調控策略)水平還比較低。因此,教學過程中在全面提高英語詞匯學習策略水平的同時,更要注重這些策略水平的提高,以完善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結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詞匯學習策略的指導也要因材施教 同一所學校的不同個體的詞匯學習策略及本身情況(如文理科,性別,性格,學習風格等)不同,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會存在著不同的問題,需要教師找出學生共性的同時,也要找出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予以針對性的指導。

本調查研究的結果使大家進一步認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觀念,注重對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能力,使得學生真正能夠自主學習。

解決問題的設想

北京市已全面進入高中課改,對于教師和同學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新學期伊始,可以對學生進行一次詞匯學習策略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初中階段所掌握的詞匯學習策略有多少。然后在日常教學中有意滲透不同詞匯學習策略的培養。并分階段多次進行詞匯學習策略的問卷調查與訪談,及時調整詞匯教學策略,加強對學生詞匯學習的指導與監控。例如,可以設計學生學習風格調查問卷,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喜歡的學習或處理信息的方式。并且對聽覺型、視覺型和觸覺型三種學習風格的同學提出不同學習建議。對自己學習風格的認識,會有利于學生形成可以發揮學習潛力的策略。

通過對高中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調查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首先,高中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教學尚未得到普遍重視,這是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之水平低、詞匯學習效益差的根源。其次,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和策略,在教學中開展學習策略的指導與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詞匯學習策略,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的英語詞匯學習能力。“給人以魚,一日食魚;授人以漁,終身得魚。”基于這些調查、分析和訪談,結合學校學生學情,科學地采用“四位一體”的詞匯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過程,教給學生學習的思維的方法,如:演繹、歸納、聯系、比較等方法。充分給予學生“鍛煉”思維的機會,讓學生親力親為體驗語言,用語言做事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思維的過程,如:培養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知識的遷移,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目的是要完善學生的思維,力爭做到學生的認知結構系統化、結構化,形成良好的認知策略,能對認知過程進行自我解控與調節。

“四位一體”詞匯教學具體做法

第一,通過根據音形義的系統歸納總結,進行詞匯復習。首先,給學生布置準備階段的任務:梳理歸納考試說明詞匯,以高考詞匯為依托,按發音規則整合高考詞匯表的3050詞匯,注重從語音入手,教師預先布置好“軟作業”,把3050詞匯按讀音規則分類,科學系統地分配到12周完成學生課下歸納。歸納的時間是一周,這樣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既記住了發音又記住了詞義,而且任務是一周完成,化整為零,量也不大,學生也容易完成。通過音形義的系統歸納總結進行詞匯復習,把高考要求的3050個詞匯重新整合,這樣便于學生讀準讀音,準確記住詞義。學生親力親為,學生興趣很高而且參與度也很高。如:

第1周:按元音的讀音規則、發音歸納整理英語含元音字母a e i o u y的單詞。第2周:歸納和整理一下含元音字母組合的單詞(ea ou ai oo au ay ia ie ee oa io ui及輔音字母組合的部分詞)。第3周:歸納和整理一下含元音字母組合的單詞(al an th augh ough ex ow tain ind igh)。第4周:歸納和整理一下含元音字母組合的單詞(ar er or ir ur are er ei re ore sure ly)。5周:歸納和整理一下含元音字母組合的單詞(tion sion ment hood ship ist ful al able en tive ian)。第6周:歸納和整理一下含元音字母組合的單詞合成詞:名詞+名詞形容詞+名詞副詞/介詞+名詞名詞+動名詞動詞+名詞動詞+副詞副詞+動詞。

第二,授課階段:方法采用“四位一體”日常授課法――4PS授課法。

首先,教師引領學生,讓學生親力親為,通過歸納、總結和訓練,突破各個階段的知識重點和難點。根據系統歸納的內容,對已學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Preparation:課前教師提供知識歸納項目,給學生布置“軟作業”,即根據每一階段訓練中的詞匯,橫向地歸納復習。這是一種比“Warming up”更高效的課前準備,既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又為下一步做好了準備。

Presentation:授課環節,讓學生呈現。由教師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呈現課下總結的詞匯,同時引導學生補充漏掉的詞匯,并加以分類,為下一步的輸出,奠定基礎。形式多樣,可采用討論式、研討式、辯論式。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面向全體學生,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獲大。教師起主導作用,要充分體現learning-centered,不僅僅是學生間的interaction,更多的是教師和學生間的雙向交流。

Practice:操練或訓練,這一階段是對Presentation的鞏固性練習。方法包括聽、說、讀、寫、譯(替換、造句、補全句子)等,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字授課時與學生討論這一語言實踐過程。通過多種方式,如替換、造句、翻譯等方法練習剛剛復習的詞匯,使學生逐步掌握詞匯的拼寫及具體的運用能力。

Production:輸出、產出或叫應用環節,這也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應用。這一階段大部分的輸出可以放在課下,課上教師引領示范就可以,如:模擬語境應用,教師設置具體情景,讓學生真實的語境下鞏固應用詞匯。方法:從詞到詞塊,再到句子層面,最后到微型語篇或高考難度的語篇輸出。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得到擴展,達到產出更多的目的。

篇6

【關鍵詞】課堂教學;聽力素養;能力培養

人類的語言習得是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依次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小學這個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 “傾聽”顯得十分重要。小學英語教學,必須從“聽”做起,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老師應重視對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

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是師生訓練的主陣地。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呢? 為了讓小學英語課堂上學生的耳朵能“動起來”, 筆者做了以下探討。

一、有效傾聽的基礎:培養傾聽的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所以只有當學生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才能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他們內在潛藏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主動投入到傾聽活動中去。因此,作為教師要充分運用教學藝術,精心選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有效傾聽奠定基礎。教學中常用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謎語導入法

謎語幾乎是每個學生的最愛,只要一聽到謎語兩個字,學生的大腦就會馬上進入緊張興奮地狀態。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適時將謎語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7 A busy Day”這一單元主要學習時間表達法的運用,本課時就可以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新課:

這時伴隨著PPT上秒針滴滴答答的聲音,學生都目不轉睛地盯著教師,豎起耳朵認真傾聽著教師述說,猜想即將出現的東西是什么。

2.小組競賽法

小學生好勝心理比較強,喜歡通過比賽來獲得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在英語教學中,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競賽活動,既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表現欲和參與意識,學會團結協作、相互交流, 又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這種競賽法則要求必須組內每一位同學都認真傾聽前一位同學的答案,才能將正確答案傳達給下一位同學,最終獲得比賽的勝利,這樣游戲有利于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其專注傾聽,提高其有效傾聽的程度。

3.游戲練習法

在一些新的知識點教學結束了以后,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采取簡單問答的方式進行鞏固復習,孩子一般很難再集中注意力聽老師的問題,但是孩子天生喜歡游戲,把枯燥乏味的機械訓練通過有趣的游戲形式加以練習,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9 Breakfast”一課中,出現了大量的食物以及餐具的單詞表達,在復習這些詞匯的時候老師們經常做聽力填空的練習來鞏固,但是枯燥乏味的聽力很難讓孩子堅持長時間的有效傾聽。如果把這些練習集合成“砸金蛋”的游戲,只有認真聽的同學才有機會起來回答問題并且“砸金蛋、贏大獎”,這樣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傾聽的有效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二、有效傾聽的前提:養成傾聽的習慣

葉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做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必要的。然而小學生的特點是表現欲強,尤其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和“獨生子女”現象的加劇,絕大部分學生都喜歡“自我中心”,讓別人聽自己說,而不是耐心聽別人說,有的甚至認為別人說都不對,只有自己說的才對。因而就不在乎別人的回答,只關注自己有沒有搶到發言機會。

1.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傾聽的榜樣

小學生模仿性很強,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其模仿的榜樣。因此只有教師以身作則,做一個耐心和專心的聽眾,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老師,逐漸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特別是在課堂上有單獨學生起來發言的時候,無論其回答的答案對與錯、其發音質量高與低,教師都要首先做出身體微傾,專注在聽的表率。只有教師身體力行了,學生才能學而有樣、學而有法。

2.讓學生懂得尊重,養成從容的心態

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傾聽是對他人尊重的一種表現。所以在課上的時候,教師可以建立一個獎勵機制,獎勵那些尊重他人發言的同學:在同學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認真傾聽的小組加一分;如果有人插嘴了或是搶答了,該小組不得分。這樣的機制可以有效地制約喜歡插嘴或是搶答的同學,讓班級里每一位同學都能清楚地聽到發言的同學在講什么。久而久之,課上的同學就會養成先認真傾聽他人,然后再舉手回答的好習慣。

三、有效傾聽的保證:改進傾聽的方法

即便學生對傾聽有了興趣,也有了傾聽的習慣,但課堂上最終還是要以英語為媒介來進行交流互動的。英語畢竟不是中國人的母語,雖然許多小學從一、二年級就開始學英語,英語教師也各顯神通,花了很多心思在英語聽力教學上,可一碰到英語聽力,還是使得許多學生談“聽”色變。筆者認為教師在以下幾方面可以做傾聽方法上的創設或是改進。

1.要提高學生發音的準確性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單詞、短語的拼寫的同時,也要注意發音的準確性。因為許多學生在默寫單詞、短語的時候非常熟練,很少出錯,但是問道這個單詞(尤其是長單詞)怎么讀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支支吾吾說不出來。這時候教師就要注意了,因為書寫是一個輸出(output)的過程,而聽力則是一個輸入(input)的過程。在平時如果忽略其發音的準確性,學生在“傾聽”的時候則無法形成有效的意群,在回答問題或是要求對問題作出反饋的時候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要避免中式英語,即“Chinese-English”

英語學習者常會受到母語的干擾,把母語中的表達方式套用在英語上面,這就是二語習得中經常出現的“負遷移”。中國的學生就會常常鬧出這種“Chinese-English”的笑話。比如說在一次習題講解中,筆者遇到過這樣的翻譯:My parents very love me.這位同學很明顯受了母語的影響,把very(非常)放在了動詞love(愛)的前面。

為了避免這種負遷移的出現,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降低漢語的使用比例和頻率,久而久之,學生學會了用英文思維,聽力水平才會提高。

總之,讓學生學會認真傾聽既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也是一種能力的提升。只要教師持之以恒,學生的傾聽意識一定會慢慢增強,良好的傾聽習慣也會逐漸內化成其英語的素養。相信學會傾聽的孩子一定會在修養和智慧兩方面都獲得豐收。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小學英語 聽力訓練 策略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a)-0180-01

“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在整個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聽”是兒童語言習得的重要形式,是說的基礎,讀寫的前提,是英語后繼學習的基礎和保證。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聽力訓練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仍然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致使學生“聽”的技能普遍較弱,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其他技能的發展和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1.小學英語教學中聽力訓練的現狀

1.1對語音教學重視不夠

語音是語言存在的物質基礎。英語語音教學是整個英語教學發展的起點,語音關是教學的第一關。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音教學卻存在著諸多問題:(1)對語音重視的還不夠。主要表現為對語音的暗病不認真治療就放過,如濁輔音發成清輔音,短元音發成長元音,/e/、/s/不分等。(2)對語音教學的內容和任務把握不夠。只注重單個音素和單詞讀音的教學,忽視了對音長、連讀、弱讀、清音濁化、不完全爆破、重音、語調、意群停頓、節奏等方面的訓練和指導。(3)對語音教學的長期性認識不夠。(4)教師語音不標準,示范聲音低,學生聽得不準確、不清晰。(5)班容量過大,單獨練習機會少。

1.2聽力訓練材料匱乏

目前,適合農村小學生進行英語聽力訓練的既有意義,又有趣味性的語料非常少。由于小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詞匯量十分有限,直接選取英語原文作為聽力語料是不現實的,這也就給小學英語聽力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1.3聽力訓練的形式單一,任務性不強

小學生活潑好動,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有目的性,有計劃,有趣味性的聽,能使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環境里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和得到最大的收獲。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多數的聽力訓練還是停留在聽教師講課,聽錄音模仿的形式,訓練方法單一,任務性不強,枯燥乏味,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厭倦感,很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礙于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

1.4聽力訓練時間難以保證

聽力訓練應該堅持“短而勤”的原則,而絕大多數學生只有在英語課堂上才有機會進行這種訓練,且時間也是相當的有限,這就使得聽力訓練的時間長度和密度不夠,刺激不夠充分,致使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很難得到訓練和提高。

2.聽力訓練的策略和方法

2.1用英語教英語,營造良好的課堂語言環境

英語課堂是學生接觸英語的主要場所,只有讓學生身臨其境,置身于語言環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盡可能多地用英語組織教學,給學生營造學習英語的環境和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交際的能力。“用英語教英語”使教師方面的講直接轉化為學生方面的練――聽。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在用英語授課的同時,借助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和實物、圖片等來幫助學生理解話語的意思,久而久之孩子們就能夠聽懂了。

2.2加強語音教學,提高學生聽力技能

一是重視模仿練習。“模仿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鑰匙之一,語言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聽準教師的發音,取決于模仿教師或教學語音材料的技能。”教師在語音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積極模仿的英語學習習慣。既要模仿單詞的讀音,也要模仿句子的朗讀。不同語境中要有不同的語調,加強對連讀和不完全爆破等朗讀技巧的訓練和指導,讓學生在語音階段打下扎實的基礎,以確保學生在聽力訓練的過程中能夠聽清每一個單詞,從而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二是講、練、校正、示范相結合。三是貫徹“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使單音、單詞、句子、對話緊密結合。四是教師、錄音機、視聽材料相結合。

2.3科學設計訓練,增強聽力訓練的實效性

一是聽力訓練內容的選擇。要融知識性、連貫性、趣味性為一體。要符合小學生的聽力水平。長短要適度。太長的訓練內容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欲速則不達。二是聽力訓練時間的控制。小學生英語聽力技能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搞短期強化、突擊訓練,要堅持分散訓練與集中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適時穿插一些小游戲、歌謠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另外,小學生天性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所以每次聽力訓練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會影響聽力效果。三是聽力訓練形式的運用。(1)視聽配合(如聲音與圖畫配合、聲音與實物配合等)。在學生聽的同時提供表示內容的形象,較低聽的難度,使教學情景化,增加趣味性。(2)讀聽配合。可以先讀后聽、先聽后讀,也可以聽讀交替、交錯、輪流進行。一方面可以降低聽的某些困難,另一方面又將書面和口頭加以對照,有助于學生克服文字對聽的干擾。(3)寫聽配合(如聽聽畫畫、聽音填詞等)。寫聽配合訓練是從口語過渡到書面語,從聽、說到寫不可缺少的橋梁,是檢測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容忽視。(4)聽說配合(如口頭判斷選擇、口頭回答問題、復述聽到的詞句等)。

2.4重視技巧指導,教學生學會“怎么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在聽力訓練時我們只是簡單地將聽力錄音播放給學生聽,然后一一核對答案,而不作任何指導,這樣訓練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適時的進行聽力技巧指導,教會學生“怎么聽”“聽什么”是非常有必要的。

2.5關注學生情感,激發學生聽的興趣

篇8

注重培養小學生用英語說話的形式應該多樣化。如在學基數詞時,我們可讓學生按順序數;讓學生說出單個的數;讓學生說出車牌、電話號碼等。再如學習了“Turn right, Turn left, Go straight on”后,我們可以讓學生試著說一說如何到學校附近的超市,醫院,銀行。

注重學生說英語的習慣。比如用英語單詞堆砌句子,說話時老想著語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師應多采取游戲、比賽、唱歌、chant、角色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沒有什么壓力的狀態下開口說話。要注意避免重模仿,輕創造的現象;要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感受,發表獨立的見解。如讓學生談一談假期打算,談一談學校、家庭、同學、朋友等。

抓住朗讀、背誦和默寫:李陽在征服英語十大真理中,曾經明確地提到過(1)聽錄音,跟著讀。(2)瘋狂地朗讀英語。(3)朗讀和背誦是學好英語的唯一途徑。我想這些都是經驗之談。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要提倡學生大聲讀英語。讓學生讀出豐富的情感,讀出優美的語音、語調,讀出神奇的語感,讀出快樂,讀出自信。

背誦是記憶的一種重要途徑,是促進積累的有效方法。要提高英語口語水平,不進行必要的背誦是不行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對學生提出適當的背誦要求,如要求學生每天背誦一個單詞,并進行必要的反饋檢查。這樣下來小學六年后完全可以掌握600――700個單詞,達到畢業要求。要把背誦作為一種學習方法來使用,還要把背誦作為一種學習能力來發展。小學英語有很多對話情景,貼近生活,易于理解。學生讀熟了,背過了,自然而然地就會加以運用,形成語感,脫口而出,從而達到提高其口語水平的目的。

篇9

筆者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十余年,聽過不少公開課,其中不乏優質高效的課堂,然而也發現了英語教學在學生聽說能力培養方面存在很多低效現象。例如,“聽力教學只教教材”的現象依舊較多,部分教師缺乏有意識進行聽力訓練的設計和策略,教學步驟也僅限于“放錄音,做題,對答案”的環節;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聽前缺乏激活學生背景知識的環節;啟發學生思考的方法手段單一且常常流于形式;一些教師對學生聽力能力的訓練還僅限于教材中的內容;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而學生常出現會回答問題不會提問的現象;學生的交流就是問答,有形無實等問題。

結合十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二、 小學英語聽說能力培養的策略與方法

(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聽說的積極性。

小學英語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孩子們對英語的興趣。使兒童有了興趣就是事情做成了一半 ( Having made the children interested is a thing half done. ) 。作為教師,我們的責任就在于能激發并讓學生長久地保持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并適時引導他們把這種興趣轉化為求知的欲望。作為聽說能力的培養,興趣同樣是第一位的。教師應在以下幾點上多加嘗試:

(1)活動形式豐富多彩(聽、做、玩、演、唱)。

(2)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

(3)讓學生有成就感。

(4)充分運用評價。

(二)挖掘教材,創設并充分利用語境。

法國語言學家杜會曾說過,“語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進對語言的理解。”因此,要讓學生聽懂、能說,就要讓學生置身于體現“語用”的情景中。教師必須利用語言情境讓學生理解語言材料,才有可能使學生做出反應、生成思想,產生表達的欲望。 日常教學中, 教材是學生獲得新話語能力的主要依托,這里包括了詞匯、句型、慣用語和社會背景知識。挖掘教材、活化教材才能使教材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結合教材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實物創設情景,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想象模擬情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作為情景支撐:

1、關注情景創設的恰當性和真實性。

2、情景不能單擺浮擱,要適當強化并讓學生融入其中。

教師借助圖片或 PPT 課件為學生營造盡可能直觀的語境,但在操作時,很多教師只是隨著語言將圖片給以呈現,缺少對這語境的強化,致使學生不能注意到語境或融入語境。

3、適度考慮情景的完整性,要有始有終。

教師在教學中很重視導入環節的情景設置,而后面的教學活動常與情景無關,經常不再涉及到;還有一些教師只在教學最后的產出環節設計情景;也有教師各個環節都設計情景,但是又忽視了他們之間的銜接。

(三)注重積累,培養學生聽說習慣。

良好的聽說習慣要靠早期培養,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要靠長期堅持。對于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習慣而言,以下幾點在教學中尤為重要。

1、課前口語活動多樣化

Free talk : 教師立足單元,整體設計口語訓練內容; 加強預設,對主題交流內容針對不同學生分出層次;細化 Free talk 的實施步驟,豐富師生語言互動形式;將教師融入其中,充分利用教師個人信息來帶動學生的表達。

Role play : 以小組為單位表演課本劇、故事或對話等。

Tell story : 借助 story map 圖片、關鍵詞的提示繪聲繪色地講故事。

Duty report : 結合日常生活,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Look and say : 教師提供圖片(所學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的主題圖)。

Find someone who : 學生對人物或事件進行描述,其他同學猜測。

總之,口語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興趣,以學生所學內容為基礎,形式要多樣化,要利于學生參與,更要持之以恒地落實。教師要設計、指導并盡可能參與其中,對學生要鼓勵與欣賞。

2、依托教材做好朗讀指導

好的英語是“讀”出來的,“讀”出來的英語是地道的、自然的。

(1)依托教材主課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教師要讓學生模仿地道的語音語調來朗讀,并按照意群朗讀。通過朗讀更容易辨析相似因素間的差異,形成正確的語音語調,提高學生領悟語言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句子重音、意群劃分的基礎訓練,提高辨音、停頓的準確性。

(2)把能表演故事,能朗讀對話作為評價內容。

(3)課文或對話教學中要落實跟讀、聽錄音模仿、角色扮演等活動。

(4)教師要通過范讀以及在 在語音、語調、停頓等方面的提示對學生進行指導。

(三)堅持理解性背誦或復述

只有多讀多背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按照語言習得規律,循序漸進地形成自己的內部語言。但是,教學中一定杜絕“小和尚念經 —— 有口無心”的死記硬背現象。在英語課文背誦時,要掌握好層次記憶。層次記憶是指句子記憶要建立在單詞和詞組記憶的基礎上,段落記憶要建立在句子記憶的基礎上,課文記憶要建立在段落記憶的基礎上。要讓學生根據課文的中心內容劃分層次,化整為零、化難為易、逐層背誦。

復述課文更要幫助學生搭設語言支架。

(1)有選擇性地背誦(語言、情節)

(2)填空式的復述(重點詞)

(3)圖片引導式(核心圖片,圖文結合)

(4)概念圖( minding map )

(5)文字啟發式(故事關鍵性詞匯,程序性強的)

(6)變更性復述(時態,人稱,體裁等)

(四)合理設計,聽說訓練要到位 。

《新標準英語》教材中都設計了各種聽力練習,提供了一定的聽力技能訓練活動資源。例如 Listen and point, Listen and say等。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有效地使用好這些練習,對學生聽力技能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1、聽力練習的設計與反饋

關注聽前、聽中、聽后三個環節;引導學生聽前預測,根據圖片、文字等信息的提示預測說話對象、場景等;處理好聽與看的關系,到了高年級,聽前不必將所有的圖片或文字信息等內容都進行確認,總是教師幫忙掃清聽的障礙無助于學生聽力的提高。

2、利于語言內化的結構訓練

將核心句式編成韻文練習,或通過多種活動練習,如chant.

3、給學生提問的機會

在實際教學中,課堂經常處于“師問生答”的狀態,因此,教師要努力嘗試并落實歸還學生的提問權,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提問,用問題引領學生對對話的理解。在對話的輸入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提問的機會,這樣可以重視含有思維層面的學習任務的落實,通過學生自身提出問題的引領來提高學生學會觀察、推測、判斷等能力。

4、聽說結合,以說帶聽,以聽促說

聽說并舉的英語教學是提高學生說的能力的有效做法。這樣做既能給學生設計“雙重”學習任務,為他們注入學習的“驅動力”,也符合外語學習的基本規律,符合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而且,小學階段目前完全具備聽說結合的英語教學條件,小學教材中主要的學習材料及對話形式呈現為多。 對話的基礎之一是“聽懂”,然后才是適當的反應——“說出”,并形成“交談”。

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對發展學生的聽說技能是彼此促進的。

三、日常教學中要關注的問題

1、明確目標,細化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分級目標對聽說技能給予了描述,但并不是每一項描述都很具體,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要進一步細化要求。比如二級說的技能提到:能就日常生活話題作簡短敘述;能在教師的幫助和圖片的提示下進行描述或講述簡單的小故事。什么叫簡短?學生要輸出幾句話?如果六年級學生能講上 5 、 6 句話,是否在四五年級就要培養學生能說上 3 、 4 句話?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結合課標、教材及學生實際水平,將教學目標進一步細化,這樣有助于最終目標的達成。

篇10

胡春洞先生主編的《英語教學法》(1990)一書中提出了英語口語教學的四個原則與方法,即“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結合、精確表達訓練與模糊表達訓練結合、模仿性的說與創造性的說、有準備的說與無準備的說結合”,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不過,語言學習復雜、多變,語言教學研究亦須與時俱進,顯然,僅奉這四條為圭臬未免失之簡單。因之,本文在這四個原則的基礎之上,參考同行的研究成果,結合個人的教學心得,試圖就中學英語口語教學略呈管見。

2.原則與方法

2.1組織教學與心理引導結合

英語難“聽”(聽力)更難“說”(口語),這是學生中普遍的看法。前者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后者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為聽不懂而不能及時反應;二是因為所掌握的詞匯、句型等不足以表達所要表達的思想;三是因為怕講錯難為情。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大都敏感,自尊心特強,羞于當眾說英語,怕說錯用錯丟面子,由此導致一定的心理障礙,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因此,較之于小學生,心理引導對于中學生尤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李陽瘋狂英語。李陽瘋狂英語把獨特的教學理念融合到教學實踐,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這種教學方法在心理引導方面獨樹一幟。李陽對“瘋狂”的解釋是:“百分之百地投入”,“忘我、忘物、忘時”,“排除一切雜念、克服膽怯、樹立信心”,“打破傳統、突破極限、淋漓盡致地挑戰自己的潛能”,等等。“瘋狂”的狀態就是要學生打破束縛自己的心理障礙,大膽大聲地“喊”出來。

2.2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

在目前學生普遍缺乏語言環境的情況下,課堂依然是進行聽、說訓練的主要場所。但是,口語教學的實踐性很強,而課堂上提供給每位同學的練習機會太少(尤其目前大多是大班教學),對于羞于開口的學生機會更少。加大課后實踐量,開辟第二課堂,勢在必行。

第二課堂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第二課堂的活動活潑多變,寓知識性、趣味性與一體,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基礎不一、興趣不一的學生各有所獲,對開發學生的主體主動性及培養學生練習口語的興趣提供了優良的空間。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薛英和田耀(1998)指出:口語教師的具體角色從廣義上講可概括為以下幾種:1)學生的總監督員(general overseer);2)課堂的管理者(classroom manager);3)語音的指導者(language instructor);4)練習的觀察者(practice observer);5)活動的顧問(consultant);6)交際的參與者(communicator)。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這樣才能避免第二課堂的隨意性、盲目性等弱點。

2.3聽、讀、寫與說結合

輸入、交際和輸出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是研究者經常探討的問題。近年來,外語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把語言的各種技能結合起來,發展學生的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在口語課上,將聽和讀作為輸入,使之成為說的先導,是許多老師經常的做法,并已取得相當的理論與實踐的成果,此不贅述。不過,“寫”是否和“聽”、“讀”一樣對于“說”也有積極作用呢?袁洪嬋和翟莉(2001)經試驗研究指出:寫作有利于將輸入轉為理解、由理解轉化為口語輸出,有利于促進學生用英語思維,有利于提高語言的連貫性。對于這個問題,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但是,沒人懷疑成功的語言輸出(說)有賴于大量的高質量的語言輸入(聽、讀)。

此外,大量的語言輸入和語言接觸是外語語感獲得的重要方式。語感是主體對語言所產生的敏銳的直接感受和對語言形式、語言意義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的心理行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斷言語的可接受性、依據語境理解各種言語與按照交際需要創造性地進行語言表達。語感具有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功能。英語語感是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交際能力的基礎,語感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成敗。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聽讀說訓練有意識地培養英語語感,也是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重要途徑。

2.4口語交際與口頭表達結合

課文讀得好,演講稿念得好,是不是口語就好?這涉及到口頭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的問題。口頭表達(oral expression)指的是用口頭語言“顯出某種思想、感情、態度”(《現代漢語詞典》),而口語交際(oral communication)是用口頭語言來傳遞信息,就是“交談”,在這里,人際關系、話題中心等語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口語交際中實際使用的語言。前者一般受人際關系、話題中心等語境因素影響較小,通常更注重說話者單方面的行為,后者則反之。口語表達能力是基礎,而口語交際能力才是英語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口頭表達和口語交際往往被混為一談,這種誤解積久日深,其結果是中學英語教學片面強調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而忽略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事實上,以交際性原則指導英語口語教學,即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已是全世界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

2.5技能學習與培養跨文化意識結合

近年來,有關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成為語言學界和教學界的熱門話題。圍繞外語教學和文化素質培養的問題主要有三種觀點:文化教育從屬于語言教學;文化教育與語言教學同時進行;文化教學融入到語言教學。這三種觀點有一點是共通的:在外語教學中一定要有文化素質的培養。

文化可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哲學、科技成就等。交際文化則包括社會習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行為準則等。以前的課程安排及教科書都很重視“知識文化”的教學,但對交際文化則放在次要或輔助地位。如今情況有所好轉,無論是舊版的SEFC還是2003年秋季試行的新教材,都比較重視語言與文化的結合,廣泛涉及了英語國家的風俗和文化。教師應該注意充分利用現有教材,適時進行文化意識的教學。如,稱呼、打招呼、告別、詢問、感謝與道謝、恭維與贊揚、打電話用語等方面的規定;家庭成員、同事朋友、上下級及其他社會成員之間因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要遵循的行為準則;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宗教觀念,道德準則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等在內的價值觀念;中西方民族思維特征的差異;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手勢、身勢、服飾、音調高低、微笑、沉默、對空間與時間概念的不同觀念等。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03)在其教學原則中提出:“要特別強調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而培養跨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進行簡單的口頭交際,學生不僅要學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還要正確掌握上述交際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這樣,語言才能得體,否則,盡管能夠在語法方面正確無誤地講英語,但可能造成誤會和不愉快。

3.結語

有關英語口語教學的方法原則的論述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而強調上述數條,蓋因在教學實踐中它們往往被忽視,成為教學中常見的誤區,對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薛英,田耀.淺談對交際法教學思想的認識[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4).